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茶的历史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3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某地区地质灾害――崩塌勘查报告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某地区地质灾害――崩塌勘查报告
上传于||文档简介
&&崩​塌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4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滇中引水”工程------金沙江引水后果分析
&&建议细览
编号:建议34220号
建议主题:“滇中引水”工程------金沙江引水后果分析
建议类别:科教类
政治面貌:群众
提交时间: 10:08:29
地形地貌是地表的风水语音,它含蓄了地形地貌的风水成因。它显示了各种各样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它揭示了灾害产生的起因,过程,结果。它体现了自然力的巨大能量。它暗示了风调雨顺的规律,它暗藏了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方法和原则。它展示了自然的无穷智慧。向自然学习者,就会去了解自然,就会去认识自然,就会去顺从自然。就会去掌握自然规律。就能够识别自然的风水语音,就能够去利用自然力的能量,就能够去改变自然的风水缺陷。读不懂地理者,就会自以为是,就会以为人定胜天,就会以小搏大,使用人为人力与自然力相搏,就会频频受灾。因此,古有“夜郎自大”,今有“滇中引水”。
云南地形地貌
一.地势地貌: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地形一般地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称云南高原,系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地形波状起伏,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表现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形。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深谷相间,相对高差较大,地势险峻,海拔一般南部在米,北部在米。只是在西南部边境地区,地势渐趋和缓,河谷开阔,一般海拔在800-1000米,个别地区下降至500米以下,是云南省主要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全省整个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江河顺着地势,成扇形分别向东、向东南、向南流去。全省海拔相差很大,最高点为滇藏交界的德钦县怒山山脉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点在与越南交界的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元江汇合处,海拔76.4米。两地直线距离约900公里,高低相差达6000多米。
云南的地貌有五个特征:
一是高原呈波涛状。全省相对平缓的山区只占总面积的10%左右,大面积的土地高低参差,纵横起伏,但在一定范围内又有起伏和缓的高原面。
二是高山峡谷相间。这个特征在滇西北尤为突出。滇西北是云南主要山脉的起源地,形成著名的滇西纵谷区。高黎贡山为缅甸伊洛瓦底江的上游恩梅开江与缅甸萨尔温江的上游怒江的分水岭,怒山为怒江与澜沧江的分水岭,云岭自德钦至大理为澜沧江与长江上游金沙江的分水岭。各江强烈下切,形成了极其雄伟壮观的山川骈列、高山峡谷相间的二貌形态。其中的怒江峡谷、澜沧江峡谷和金沙江峡谷,气势磅礴,山岭和峡谷的相对高差超过1000米,怒江峡谷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峡谷之一。在5000米以上的高山顶部,常有永久积雪,形成奇异、雄伟的山丘冰川地貌。金沙江“虎跳涧”峡谷,在玉龙雪山与哈巴雪山之间,两侧山岭矗立于江面之上,相对高差达3000余米,也是世界著名峡谷之一。横亘于澜沧江上的西当铁索桥,海拔已达1980米,从桥面上至江边的卡格博峰顶端,直线距离大约只有12公里,高差竟达4760米。在三大峡谷中,谷底是亚热带干燥气候,酷热如蒸笼,山腰则清爽宜人,山顶却终年冰雪覆盖。因此,在垂直几千米的距离内,其气候与自然景观竟相当于从广东至黑龙江跨过的纬度,为全国所仅有。
三是全省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分三大阶梯递降。滇西北德钦、中甸一带是地势最高的一级梯层,滇中高原为第二梯层,南部、东南和西南部为第三梯层,平均每公里递降6米。在这3个大的转折地势当中,第一梯层内的地形地貌都是十分复杂的,高原面上不仅有丘状高原面、分割高原面,以及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而且还有巍然耸立的巨大山体和深切的河谷,这种分割层次同从北到南的三级梯层相结合,纵横交织,把本来已经十分复杂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四是断陷盆地星罗棋布。这种盆地及高原台地,在我国西南习称“坝子”。在云南,山坝交错的情况随处可见。他们有的成群成带分布,有的孤立地镶嵌在重峦叠幢的山地和高原之中;有的按一定方向排列,有的则无明显方向。坝子地势平坦,且常有河流蜿蜒其中,是城镇所在地及农业生产发达地区。全省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坝子共有1442个,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有49个,最大的坝子在陆良县,面积为771.99平方公里。
五是山川湖泊纵横。云南不仅山多,河流湖泊也多,构成了山岭纵横,水系交织,河谷渊深,湖泊棋布的特色。天然湖泊分布在滇中高原湖盆区的较多,属高海拔的淡水湖泊,像颗颗明珠点缀在高原上,显得格外瑰丽晶莹。
总的来说,云南是一个多山的省份,但由于盆地、河谷、丘陵、低山、中山、高山、山原、高原相间分布,各类地貌之间条件差异很大,类型多样复杂。全省土地面积,按地形分,山地占84%,高原、丘陵约占10%,坝子(盆地、河谷)仅占6%。全省127个县(市、区)及东川市共128个行政单位中,除昆明市的五华、盘龙两个城区外,山区比重都在70%以上,没有一个纯坝区县。其中,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70-79.9%的有4个县(市),山区面积占80-89.9%的有13个县(市),占90-95%的有9个县,其余的县(市)均在95%以上,有18个县99%以上的土地全是山地。
二.主要山脉、河流、湖泊 云南重要山脉,东部有轿子山、五莲峰、乌蒙山、梁王山、礤王山、牛首山、六韶山等,均为高原面上的山脉,大致向东北、西南方面展布;西部有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等高大而狭长的山脉,其北段山高林密,南段为横断山余脉,主要有云岭余脉哀牢山和无量山,怒山的余脉大雪山和邦马山、老别山,高黎贡山的西部分支和槟榔山等。全省海拔2500米以上的主要山峰有30座。
云南省境内有大河流600多条,主要的180多条,多为入海河流的上游。他们分属于伊洛瓦底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和珠江六大水系,其集水面积遍于全省。
伊洛瓦底江上游在云南境内,该水系流经怒江、保山、德宠3个地州,大的支流有独龙江(在省内长80余公里)、大盈江(省内河长186.1公里)、龙江(陇川江和瑞丽江,省内干流长332公里),这3条支流都在滇西地区。
怒江又名潞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自西藏进入云南,穿越怒江、保山、临沧、德宏4个地州,从潞西县入缅甸名为萨尔温江,在云南境内干流长547公里。怒江进入云南境内后,奔流于怒山和高黎贡山之间,山高谷深,声如怒吼,故称“怒江”;其上段支流多为高黎贡山和怒山的融雪溪流,飞瀑高悬,直泻千尺,蔚为壮观。
澜沧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北麓,自西藏进入云南,穿越怒江、保山、临沧、思茅、西双版纳等地州,由勐腊县出境入老挝后称湄公河。澜沧江在云南境内的干流长1170公里,主要支流有黑惠江(中游段叫漾濞江)、威远江、补远江(罗梭江)、流沙河等。
金沙江古称丽水,为长江上游,发源于青藏的唐古拉山脉中段,自古以盛产金沙而得名。上游名通天河;从青海玉树县巴塘河口至四川宜宾岷江口一段叫金沙江,全长2308公里;宜宾以下称长江。金沙江自川、藏交界处入云南,在省内河长1560公里。金沙江南流至丽江石鼓突然折向北去,形成了著名的“长江第一湾”。江水切穿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切为坡陡谷深的大峡谷——“虎跑涧”峡谷,水如万马奔腾,空谷雷鸣,声传数里之外。江水再自北向南流而转东,进入滇中高原、滇东北与四川西南山地之间。金沙江右岸云南境内的支流有脂川江、普渡河、牛栏江和横江等10余条。
红河发源于云南,它在云南境内有两条支流:一为元江,一为李仙江。元江有东西两源,东源出自祥去县,西源出自巍山县,两源汇合后称礼社江,向东南流入元江县境始称元江。流域多红色的沙页岩地层,水呈红色,故又称红河。流经楚雄、玉溪、红河3个地州,由河口县流入越南。元江在云南境内全长692公里。李仙江发源于南涧县,流经景东、镇沅、墨江、普洱等县,在江城县流入越南。李仙江在云南境内全长488公里。此外,红河水系在云南境内还有盘龙河、普梅江(又名八戛河)两条支流,分别流入越南后注入红河。
珠江上游是北盘江和南盘江。北盘江源于贵州境内。南盘江发源于云南曲靖市马雄山,是珠江正源,流经曲靖、玉溪地区和红河、文山两州,在罗平县入广西,和北盘江汇合后称红水河。云南境内南盘江长677公里,主要支流有甸溪河、曲江、泸江、黄泥河、清水江。
云南的河流大都是六大水系的源头或上游,在高山峡谷间奔驰,水流湍急,礁石横阻,河床落差极大。水量又为气候变化所制约,雨季来临洪水猛涨;雨季一过,流量大减。所以,云南江河虽然多而流长,但除了某些江河在平缓地区可通船舶(如水富港可以利用金沙江航行到上海港,从思茅港可沿澜沧江-湄公河航行到东南亚各国)外,大都没有舟楫之便;各条江河两岸之间距离狭窄,基本上没有开阔的淤积平原,所以又难收农业之利。但云南江河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可拦河筑坝,修建电站,提供大量廉价动力。
云南受断层作用,多断层陷落湖,是西南4省区中淡水湖泊最多的地方。大小湖泊共计30余个,总面积约106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0.28%,集水面积9000多平方公里,总蓄水量约300亿立方米。滇东较大的湖泊有滇池、抚仙湖、阳宗海、杞麓湖及星云湖等;滇西最大的湖泊是洱海,此外还有程海、泸沽湖(位于川、滇交界处,为两省共有)、剑湖、茈碧湖等;滇南主要有异龙湖、长桥海、大屯海等。大多数湖泊平均深度在209米以下,超过20米有抚仙湖、阳宗海、程海和泸沽湖。其中,抚仙湖总容水量最多,平均水深87米,最深处151.5米,是我国第二深水湖泊;而滇池湖面与集水面积为各湖之冠,浩浩然有海的风貌。
云南许多湖泊周围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富庶。但是,这些天然湖泊却面临水位降低、面积缩小的威胁。一是人为的破坏。滇池古称“五百里滇池”,在五六百年前面积比现在大得多。二是自然变化的影响。有的湖泊因泥沙淤积有生物残体不断沉积,使湖水逐渐变浅甚至消失;或者由于地壳变动,造成湖水渗漏,水量减少。
云南高原高山峡谷地形地貌能够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形地貌相互媲美。只不过有黄土和岩溶的地质区别。
云南省情,水情,雨情。
七彩云南从四季如春到降水不落,都是滥伐森林惹的祸。造成众多河流断流,水库干涸,湖泊水位下降。是水利基础薄弱吗?是工程性缺水吗?是大型水电站没能防洪抗旱吗?是没有建设引水工程吗?为什么现在是“天上水”蓄不了,“地表水”留不住,“地下水”用不上呢?为什么会形成“水在下面流,人在上面愁”的状况?为什么九成多的水都白白流走了?
云南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的专家在调研中发现,“大型水电站的开发缺乏综合利用效益”。专家们指出,金沙江下游正在规划建设的4座大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4530万千瓦,相当于“两个三峡”,电站库区包括了昭通市的鲁甸、巧家和昆明的东川区、禄劝等8个县区。“但这些大型水电站更多注重发电效益,缺乏防洪、抗旱、供水、生态等综合效益。水电开发没有成为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水电开发业主与资源属地受益反差较大”。
云南近年降水偏少幅度最大的时段恰恰出现在雨季,干旱发生在主汛期农作物最需要水的关键时期,云南干湿季节分明,85%的雨量集中在5月至10月的雨季,尤以6月至8月降水最多。占全省土地面积6%的坝区,集中了2/3的人口和1/3的耕地,但水资源量只占全省的5%。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全省有水难用和水资源与人口、生产力布局不匹配的客观实际。同时,云南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4%,地势垂直高差大,山高坡陡谷深,全省129个县(市、区)中118个有岩溶分布,岩溶面积居全国第2位,雨水顺着地势快速向谷底、江河内汇集,降雨径流大部分或全部下渗至地下,往往形成“水在下面流,人在上面愁”的状况。由此,云南成为全国五大旱区之一和西南旱区的中心。
昆明素有“春城”、“花城”之誉,博得外界南国水乡的美好印象。事实上,昆明外围四周有金沙江、红河、珠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外面三江径自奔流,几无一条能润泽分水岭内的滇池流域。昆明腹地虽有“五百里滇池”,但是由于污染严重,早在十年前滇池水就已被叫停饮用。“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曾经有人用来这样的诗句来形容滇池的景色之美。但如今,五百里滇池剩下的,是被污染的湖水。从上世纪60年代的围湖造田,到后来的城市扩张,滇池河道接纳了绝大部分昆明城区的生活污水,以及西、南郊区的工业废水。年年污染年年治,迄今为止,滇池治污已达二十多年,投入的资金更高达数百亿元人民币,但至今仍难还给昆明居民一池清水。老百姓是这样子形容滇池的,五零年代淘米洗菜,六零年代摸虾做菜,七零年代游泳痛快,八零年代水质变坏,九零年代风光不再。
云南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却被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砍树,挖矿,建设成为干旱的地区。
云南连年干旱原因分析
水性就低,水性就湿,降水不落干地!森林是水汽通道,云南砍光森林,切断了水汽通道,地表的热辐射就赶走了积雨云!云南以林换纸,暴富之后,成了降水不落之地!失去森林,灭了苍龙;水土流失,风沙成灾。失水,污染,前赴后继,持续不断。连续4年,云南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水库干涸、河水断流、庄稼绝收,云南大部份地区面临严重生产生活用水困难。看今年三月四月的七次降水云图,云南次次成缺,被排除在外。东方,北方,西方皆降雨,独独丢下云南,艳阳高照。老天爷惧怕云南,不敢去布施云雨了。
地方政府官员为了推卸砍伐森林的错误责任,则将人祸说成是天灾!说成工程性缺水是造成云南连年干旱的重要原因!负有砍伐森林连带责任的领导还居然去指导抗旱救灾!根本不会去检查错误决策造成的后果原因,又如何能够抗得了旱,救得了灾?云南过去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堪称中国第一,为什么云南过去没有连年干旱?滥伐森林的后果谁也承担不起!在降雨不落的事实面前,地方政府官员不能自圆其说,只会粉饰太平,歌功颂德,夸大政绩,以逃避砍伐森林的责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了失去森林的云南山区必然走向连年干旱,旱情会继续恶化发展!人畜缺少饮用水,无水能够栽活树吗?没有树木蓄水,十年内云南旱情难以改观!
西南干旱,是偶然还是必然?
关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西南偶然大旱还是必然大旱成为新变量。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取水是否影响西南诸省?
西南各省存在将来干旱频率加剧可能性,那么按照现有的西线工程取水方案,是否会影响西南诸省用水?
杨勇认为,目前这个时间段,是枯水期,年径流量最小的时候,西线工程取水的地区这几年也都是暖冬,区域整个降水量和径流量都呈下降趋势。
为何在古代没有提“调水”这个事情?云南是一边城镇化,一边投入巨额资金搞引水工程,是不是人为扩大,制造了缺水危机?云南滥伐森林,导致降雨不落!才会遭受连年干旱!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在专家质疑声中偃旗息鼓,“滇中引水”工程却因为连年干旱起死回生。
化学专家张卫民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弊大于利》一文声称:专家认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一个劳民伤财、祸国殃民的面子工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比三峡工程不知要难多少倍,风险也不知要大多少倍”。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弊大于利,比三峡工程更巨大的南水北调工程西线工程可能“救了黄河毁了长江,甚至救不了黄河还毁了长江”,同时也极大地、永久性地破坏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鉴于2010年四川、重庆、广西、贵州、云南的持续数月的旱灾已经向中华民族敲响了警钟,张卫民建议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改为西水南调工程——从四川往贵州、云南调水。即西线南水北调改变成为西线北水南流。化学专家的异议居然成为“滇中引水”工程的创新依据。因此,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在专家质疑声中偃旗息鼓,“滇中引水”工程却因为连年干旱起死回生。
西线南水北调工程
黄河与长江之间有巴颜喀拉山阻隔,黄河河床高于长江相应河床80-450米。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工程需筑高坝壅水或用泵站提水,并开挖长隧洞穿过巴颜喀拉山。引水方式若采取自流,需要修建高200米左右的高坝和开挖100公里以上的长隧洞。所筑6个大坝的作用,是在枯水季节保持有水提供给黄河,而在洪水季节起到拦洪防洪、蓄水的作用。而修建7个隧洞主要是减少引水距离。西线工程引水隧洞几乎都是在崇山峻岭中进行,其中最长的一个隧洞长达26公里。设计中的雅砻江引水线从雅砻江长须附近修建枢纽,自流引水到黄河支流恰给弄。枢纽坝高175米,线路全为隧洞,全长131公里;大渡河引水线在大渡河上游足木足河斜尔尕附近修建枢纽抽水到黄河支流贾曲。枢纽坝高296米,线路全长30公里,其中隧洞长28.5公里。西线工程地处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5000米,在此高寒地区建造200米左右的高坝和开凿埋深数百米,长达100公里以上的长隧洞,同时这里又是我国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之一,工程技术复杂,施工环境困难。
由于地处3500米左右的高原,西线工程区气候寒冷、气压低、含氧量低,每年适合施工的时间不到半年。如果说,青藏铁路的成功可以打消工程学界的一些担忧,但工程区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可能出现的风险,还是让陈智梁等地质学专家无法释怀。陈智梁说,可初步认定,东西向的引水线路将与5条南北向的断裂带或垂直或大角度交叉而过,无法避让。资料表明,5条断裂带中的3条是重要的活动断裂。这些断裂带的存在使地震成为可能,这一点对水利工程来说,无疑是最坏的消息。
水利部称,根据中央政府批复,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取水范围都在长江流域,不包括西南地区的雅鲁藏布江、怒江和澜沧江等河流。工程方案研究范围确定北到海拔4500米左右的黄河源头,南到海拔3000米左右的四川省甘孜一带,按照“下移、自流、分期、集中、渐进”的思路,最后推荐位于海拔3500米左右的工程总体布局方案。海拔3500米左右的地区,自然环境相对较好,有森林、农田,适于人类活动,对勘察、设计施工、运行管理都有利。
有专家提议从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调水,顺着青藏铁路到青海省格尔木,再到河西走廊,最终到达新疆。同时实现引雅鲁藏布江水,穿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过阿坝分水岭入黄河。计划年引水2006亿立方米,相当于4条黄河的总流量。
国务院提出的“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思路分期实施,由大渡河、雅砻江支流引水,逐步扩展到雅砻江干流和金沙江引水。西线工程调水量仅占南水北调总调水量的37.9%,但工程投资额却超过了中线工程和东线工程的投资额总和的2倍。与东线、中线工程相比,西线工程要复杂艰巨得多、影响深远得多。对于如此复杂和艰巨的工程,充分的论证不仅是必需的,甚至是成败的关键。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花费资金巨大,影响面广,应该多论证几次。要科学严谨,平衡各种因素综合进行论证。
“滇中引水”工程水源确定为金沙江,就是“金沙江引水”工程。
“滇中引水”工程,是从昆明西北角引水,通过金沙江自流,穿过整个滇中高原的山脊,抵达滇中地区。工程很艰巨,总长是800多公里,封闭式输水,其中700多公里是隧洞。
“滇中引水”工程部署分期分段实施,其最终的目的是:在金沙江上撕开一个口子,通过一条总长近500公里的“朔天水渠”,将金沙江水引到滇池。再向玉溪,红河引水。
“滇中引水”工程引水路线为:迪庆------丽江------大理------楚雄------昆明------玉溪------红河。
“滇中引水”工程隧洞输水,引金沙江水自流,穿过整个滇中高原的山脊。引水途径丽江,大理,楚雄,昆明,经过山脊城市玉溪到达红河。
“找不到水,就上不了大项目”------地下自流输水,山脊自流行水!自相矛盾的规划设计出台。
西线南水北调工程与“滇中引水”工程孰优孰劣?
南水北调中线、东线的工程难度比不上西线工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难度不一定比得上“滇中引水”工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后果始终比不上“滇中引水”工程,俩者的区别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水资源可以持续利用,“滇中引水”工程则会造成水资源流失出国。“滇中引水”工程设计者采取隧洞输水,没有选择露天渠道送水,则是考虑其破坏性更大。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黄河,雅砻江,大渡河等三处隧洞总长260多公里,而“滇中引水”工程隧洞却长达700多公里,地下又是岩溶地区,流水经过会融化可溶性岩石的非金属矿矿藏,水质也会发生化学变化,成为喀斯特水,长期饮用会产生结石,损害健康。
化学专家张为民质疑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会毁了长江!建议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改为西水南调工程——从四川往贵州、云南调水。即西线南水北调改变成为西线北水南流。难道就不怕“滇中引水”工程从金沙江引水更会毁了长江流域吗?难道就不怕金沙江奔流出国会造成水资源流失吗?难道就不怕中华民族子孙后代失水,缺水会难以生存吗?
金沙江改道东流,使长江拥有了【冰雪融水和降水】双水源。
长江江源水系汇成通天河后,到青海玉树县境进入山高谷深的横断山区,开始称为金沙江。金沙江流经云南高原西北部、川西南山地,到四川盆地西南部的宜宾接纳岷江为止。金沙江在西藏的江达县和四川的石渠县交界处(江达县邓柯乡的盖哈河口)进入昌都地区边界,经江达、贡觉和芒康等县东部边缘,至巴塘县中心线附近的麦曲河口西南方小河的金沙汇口处入云南,与澜沧江、怒江一起在横断山脉的高山深谷中穿行,形成了“三江并流”的北水南流壮丽景观。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的急流深深切穿了青藏高原南坡,形成了高山与峡谷相间的地形地貌,把青藏高原切割成为横断山脉。三江并流进入云南后,怒江和澜沧江的急流依然势不可挡地继续深切云南高原西部,继续营造出高山与峡谷相间的地形地貌,二江之水北水南流,从峡谷中一泻千里,山高谷深,有水无法利用,水资源流往外国,一去不复返了。金沙江由於流经山高谷深的横断山区,水流湍急,向东南奔腾直下,至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石鼓附近受到玉龙雪山海罗山崖阻挡,突然转向东北,形成著名的虎跳峡。然后在云南丽江折向东流,成为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内流急坎陡,江势惊险,航运困难。由于河床陡峻,流水侵蚀力强,金沙江是长江干流宜昌站泥沙的主要来源。北水南流的金沙江从石鼓改道东流,营造出了长江。因此,没有金沙江改道东流,就没有长江!既不会有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更不会有崇明岛。
金沙江流水营造了喀斯特地貌石鼓以下的金沙江西水东流,在高山峡谷中蜿蜒转折,虽然江水不能漫过高坡,然而,强大的水能却难以宣泄,不能翻越高山的急流,侵蚀河床,流水塑造出地下暗河,溶洞,岩溶形成了喀斯特地貌。金沙江从云南高原西北部、川西南山地,到四川盆地西南部的宜宾,石鼓以下西水东流河段的南岸,北高南低的地势对地下水的重力产生吸引,江河流水水性就低的特性极易引发流水低位劫夺。地下水的渗透,侵蚀,使金沙江西水东流河段南岸的贵州,广西,云南,形成了中国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地区。
金沙江洪水与枯水
金沙江降雨径流主要来源于石鼓以下及其支流雅砻江。因玉树巴塘河口—石鼓区间属于横断山区,流域狭窄,而且又位于金沙江纵向河谷少雨区,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下,特别是玉树巴塘河口至奔子栏段的年平均降水仅在500毫米以下,径流深小于250毫米,两岸无较大支流汇入,因此金沙江上段区间径流约只占27%。石鼓以上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424亿立方米,石鼓站多年平均流量1343立方米/秒;金沙江的径流和降雨都集中在汛期6~10月,屏山、攀枝花、石鼓、小得石等站6~10月径流量均约占全年径流总量的75%左右,7~9月更为集中,上述各站7~9月径流量占全年的55%左右。
金沙江洪水是由融雪(冰)洪水和暴雨洪水形成,以暴雨洪水为主。暴雨主要产生在北纬28度以南的干流奔子栏至雅砻江泸宁一线以南和安宁河以东地区。洪水一般发生在6月下旬至10月中旬,尤以7~9月最为集中。由于流域面积大,降雨历时一般较长,汛期6~10月,平均每月雨日可达20天左右,造成洪水连续多峰,汛期6~10月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4%~81%,其中7~9月占全年水量的53%~61%,最大月(上段出现在7、8月,中下段出现在8、9月)水量占年水量的19%~22%,约占汛期水量1/4以上。最大洪峰上段多出现在7月或8月,中下段多发生在8月或9月。一次洪水持续时间最短的约10天左右,最长的达30天左右,多年平均15天洪量约占60天洪量的1/3,60天洪量超过汛期洪量的一半。
金沙江的洪水组成,干流石鼓以上所占比重一般小于1/3,所以金沙江洪水主要来自雅砻江及石鼓、小得石(雅砻江)至屏山区间。石鼓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7800立方米/秒()日,石鼓最大30天洪量为132.6亿立方米。
金沙江的枯水期从11月至次年5月,枯季径流量约占年径流总量的25%(屏山站),最枯的2~4月仅占年径流总量的7%左右。枯季径流变化平缓,较为稳定。枯季径流量多年平均值占年水量比例,金沙江下段大于上段。上下段月流量分配不同,下段各站以3月最小,而上段则以2月最小。根据实测资料,近60年来以1942年、1959年最枯。石鼓站实测最小流量为310立方米/秒(日)。
金沙江泥沙随水流失 ,地质灾害因水而生。
金沙江泥沙含量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金沙江上段严重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原因。本区以山地为主,多数地区切割强烈,山高坡陡,加之断裂发育,地震频繁,岩层破碎,易于导致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发生。气候条件方面,由于干湿季分明,植被的生长受到限制,岩层物理风化强烈,易于松散破碎,加之雨季降雨集中,历时短、降水强度大的局地性暴雨,成为滑坡、泥石流的激发因素。人为因素方面,随着人口增长,过度垦殖和放牧,加之滥伐森林,工矿、交通建设等也加重了水土流失程度。然而从金沙江屏山站年共36年的输沙量系列统计分析结果来看,输沙量尚无明显系统性递增趋势,而与年径流量有密切关系,呈现出水多沙多、水少沙少的基本规律。
金沙江由于谷深坡陡、断裂发育、岩层破碎、地面松散固体物质多,崩塌、滑坡、泻溜极为常见。历史上常发生崩坍堵江现象。
玉龙雪山海罗山崖阻挡了金沙江继续北水南流金沙江河床窄,岸坡陡峭,呈“V”型河床,具有“高、深、窄、曲、陡”的特点,为典型的高山深谷型河道。水量丰沛稳定,年际变化小。石鼓以上的金沙江北水南流,河床陡峻,水流急速,水能极强。金沙江过石鼓后,流向由原来的东南向,急转成东北向,形成奇特的“U”型大弯道,成为长江流向的一个急剧转折,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弯”。
对石鼓附近奇特大弯道的形成作用,笔者认为:金沙江自北往南流至石鼓后,如果不受到玉龙雪山海罗山崖的阻挡,原本就可以继续南流,经漾濞江入澜沧江,或是经洱海入红河的;后来金沙江流水长期侵蚀,击穿了虎跳峡,金沙江改向东流,变成长江的上源。
对石鼓附近奇特大弯道的形成原因,有研究认为:石鼓“U”型大弯道的形成,完全受控于北北西和北北东向的“X”断裂,再如三江口大弯道南段的金沙江则发育在南北向的断裂带上;雅砻江锦屏山大弯道的成因也与此类似。另外,石鼓以南不是一个完整的宽谷,而是几个成因不同又被隔断的盆地,盆地中也未见金沙江的砾石层。
笔者认为:这就说明金沙江从石鼓改道东流后,而没有继续南流。因此人为人力去开江引水南流,就会人为人工克服山石的自然阻碍,导致金沙江流水继续三江并流,北水南流,致使金沙江改变成为人工的第二条澜沧江。
金沙江石鼓上段水源特点
金沙江从青海省玉树巴塘河口流向东南,至真达入四川省石渠县境,然后介于四川与西藏两省(自治区)之间奔流,经邓柯、岗拖,过赠曲河口后,折向西南,至白玉县城西北的欧曲口,又折西北,不久又复南流,至藏曲口、热曲口,再径直向南经巴塘(巴曲河口)、至德钦县东北入云南省境,过松麦河口、奔子栏、直至石鼓止,为金沙江上段。上段河长约965公里,落差1720米,平均坡降1.78‰。 本段金沙江左岸自北而南是高大的雀儿山、沙鲁里山、中甸雪山;右岸对峙着达马拉山、宁静山、芒康山和云岭诸山,河流流向多沿南北向大断裂带或与褶皱走向相一致,被高山夹峙的河谷一般宽100~200米,狭窄处仅50~100米。右岸宁静山—云岭诸山以西为澜沧江。澜沧江以西越过高耸的他念他翁山—怒山则是河谷险峻的怒江,左岸沙鲁里山以东为金沙江的最大支流雅砻江,这几条大河被高山紧束,大致平行南流,形成谷峰相间如锯齿、江河并肩向南流的独特地理单元—横断山区。本段金沙江山高谷深,峡谷险峻,除在支流河口处因分布着洪积冲积锥,河谷稍宽外,大部分谷坡陡峻,坡度一般在35°~45°,不少河段为悬崖峭壁,坡度达60°~70°以上,邓柯至奔子栏间近600公里深谷河段的岭谷高差可达米。因两岸分水岭之间范围狭窄,流域平均宽度约120公里,邓柯附近最窄,仅50~60公里,白玉县附近最宽,亦不过150公里。由于流域宽度不大,支流不甚发育,水网结构大致呈树枝状,局部河段的短小支流垂直注入干流,水网结构呈“非”字型。
金沙江上段按河道特征又可分4段:
1.玉树巴塘河口至地理孔段
河道多为幼年期“V”型峡谷,河谷顺直,河道深切,险滩急流较多,最大坡降达15‰~20‰,平均坡降1.95‰。
2.地理孔至邓柯段
河流沿西北—东南向大断层发育,河谷开阔平直,沿河两岸有宽阔低平的堆积阶地,水面最宽可达300~400米,河床由砂砾石组成,河漫滩、河岛、汊流发育,是金沙江上段最为特殊的河段,因受大断裂影响,地震和山崩作用强烈,地理孔两岸谷底有大范围的山崩物质,从海拔4200米一直散布到江心。
3.邓柯至奔子栏段
河床从海拔3115米降至2010米,天然落差1105米,平均坡降1.9‰,两岸山地海拔米,雀儿山主峰高达6168米,谷坡陡峻,属极深切割的“V”型高山峡谷。除曲戈河口至苏哇龙段较开敞外,其余河谷深达米,谷宽仅150~200米,水面宽仅80~120米。河道内险滩、巨石、暗礁、急流连续分布,水流险恶。本段水能资源丰富,规划可兴建俄南、白玉、降曲河口、巴塘、王大龙、日冕等6座水利枢纽。
金沙江自邓柯至俄南间,河道流向东南;俄南以下突折向南流,而从俄南向东南,经浪经岭、海子山,沿玉隆河、箭白河直到甘孜的雅砻江边,却存在一条长200公里,宽1~3公里的古谷地,其与金沙江分水岭处的砾石形状大小和邓柯以上的金沙江河床砾石相同,由此推测,这一古谷地即为昔日金沙江的河道所在。有人研究认为,新构造运动使浪经岭、海子山一带抬升,俄南以下的金沙江溯源侵蚀加强,袭夺了向东南流的古金沙江,使之干涸成现在的谷地;另有人认为,原来发育在古夷平面上的金沙江,就是两支河流,一支向东南流入雅砻江,另一支向南流即现今的金沙江,后来在构造运动影响下,前者流路中断,成为古谷地,后者维持原来向南的流路并因水量增大,切割加剧,形成现在的峡谷地貌。
4.奔子栏至石鼓段
河床从海拔2010米降至1808米,天然落差202米,平均坡降1.15‰,河谷较为开阔,河漫滩、心滩、汊流发育;仅伏龙桥至塔城河段较窄,为深切的“V”型峡谷,谷宽100~150米,水面宽80~120米,沿江溶洞发育,洞径1~4米,分布在俩岸高出江面10~15米或120~150米高处悬崖峭壁上。说明河流深深下切基岩成为河床,河水下落致使原先在水下的溶洞裸露出水。流水撞击基岩,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此河段规划中有拖顶水利枢纽。
奔子栏河段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区域气候多样性的一个典型,虽然与年降雨量达4600毫米的独龙江直线距离不过110多千米,可这里的年降雨量却只有374毫米,是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前来实地考察世界自然遗产地的ICUN专家称,在如此短的距离内,降雨量差异如此之大,堪称世界奇观!
奔子栏河段与虎跳峡河段引水区别
更换从奔子栏河段取水,只不过是为了避免虎跳峡水电高坝淹没宽谷生存区域。虽然不得不舍近求远,增加工程总量和难度,输水白白地多翻越几次高山,更换到更西边的山谷行水。但是俩个取水点却是殊途同归,异曲同工,都是从金沙江引水,北水南流,没有本质的区别。
金沙江引水后果分析
后果种类如下:
1.金沙江引水容易自流,极易产生引水需求。
金沙江北水南流到石鼓后改道,转折为西水东流,位于云南北边,河床地势高。云南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最容易引水向南方自流。
2.怒江,澜沧江在峡谷奔流,山高谷深,有水难以利用。
金沙江引水在云南西部山高谷深的陡坡峡谷中行水,水流湍急,造成像怒江,澜沧江一样,难以从峡谷中引水利用。
3.金沙江引水难以制止水资源流失!
河道输水,峡谷行水,急流难以堵截,制止不了水资源流失!
4.金沙江引水致使云南东部喀斯特地质可溶性岩石根本经不起河流的急流冲刷和浸泡!
金沙江引水流经岩溶地区,水融化了可溶性岩石,水质发生化学变化。长期饮用喀斯特水,容易产生结石,影响健康。
5.金沙江引水不能解决云南干旱问题。
金沙江的枯水期从11月至次年5月,正是云南的旱季,冬旱连接春旱。金沙江上段枯季水少,自身难顾,没有多余之水可调。
玉树巴塘河口—石鼓区间属于横断山区,流域狭窄,而且又位于金沙江纵向河谷少雨区,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下,特别是玉树巴塘河口至奔子栏段的年平均降水仅在500毫米以下,径流深小于250毫米,两岸无较大支流汇入,因此金沙江上段区间径流约只占27%。石鼓以上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424亿立方米,石鼓站多年平均流量1343立方米/秒;根据实测资料,近60年来以1942年、1959年最枯。石鼓站实测最小流量为310立方米/秒(日)。
6.金沙江引水造成水资源流失。
引水产生的水资源流失是水资源利用的亿万倍至无限倍。
7.金沙江南岸引水会引发金沙江中下游改道。
金沙江引水造成金沙江西水东流改变成为北水南流!成为第二个澜沧江,三江并流出国。
8.金沙江引水造成长江补给水源消失。
金沙江引水导致长江毁灭。致使长江流域干旱。
9.金沙江引水造成西南地区地下水失去水源补给。
金沙江引水引发西南地区地表失水干旱。
10.金沙江引水引发华中,江南,华南旱灾。
金沙江引水造成长江流域缺水干旱,导致地下水水位降低,引发地表失水干旱。
11.金沙江引水使三峡水库荒废。
金沙江引水使三峡水库成为摆设。
12.金沙江引水河渠会被急流击溃,拓展成为河道,最终向峡谷发展。
金沙江的径流和降雨都集中在汛期6~10月,7~9月更为集中。金沙江洪水是由融雪(冰)洪水和暴雨洪水形成,以暴雨洪水为主。暴雨主要产生在北纬28度以南的干流奔子栏至雅砻江泸宁一线以南和安宁河以东地区。洪水一般发生在6月下旬至10月中旬,尤以7~9月最为集中。由于流域面积大,降雨历时一般较长,汛期6~10月,平均每月雨日可达20天左右,造成洪水连续多峰,汛期6~10月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4%~81%,其中7~9月占全年水量的53%~61%,最大月(上段出现在7、8月,中下段出现在8、9月)水量占年水量的19%~22%,约占汛期水量1/4以上。最大洪峰上段多出现在7月或8月,中下段多发生在8月或9月。一次洪水持续时间最短的约10天左右,最长的达30天左右,多年平均15天洪量约占60天洪量的1/3,60天洪量超过汛期洪量的一半。金沙江的洪水组成,干流石鼓以上所占比重一般小于1/3,所以金沙江洪水主要来自雅砻江及石鼓、小得石(雅砻江)至屏山区间。石鼓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7800立方米/秒()日,石鼓最大30天洪量为132.6亿立方米。
13.元江会对金沙江引水河渠产生低位劫夺。
金沙江引水与元江汇水后引发元江地区洪灾。
14.金沙江引水流速超过黄河。
金沙江引水后果胜过国民党扒开黄河花园口决堤。
15. 金沙江引水引发地质灾害。
金沙江引水使云南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加剧。
16.金沙江引水不能改变云南气候。
只有植被才能够使气候湿润,砍树,挖矿造成水土流失,风沙成灾,促使植被难以存活,不能增加降水,更不能改变气候。
17.金沙江引水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金沙江引水浪费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
18.金沙江引水违背治水原则。
金沙江引水违背南水北调引水原则。
19.金沙江引水危害性超过水电工程。
金沙江引水危害性胜过三峡工程。
20.金沙江引水难以善后。
工程调水最不能在金沙江引水!引水引发长江流域生态灾难后果,得不偿失!
三峡水电工程,截断长江,改江为湖,污染水质。汉江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滇中引水”工程即金沙江引水北水南流,是屠灭长江的三大杀手。
总之,金沙江引水后果是毁灭长江,毁灭中国!对云南既不能抗旱救灾,又不能经济发展。对国家有害无利!是穿蓑衣救火------引火烧身!
如何应对云南降水不落的难题?
云南解决干旱问题的办法是“滇中引水”工程和“五湖连通航运”工程。这就是云南地方政府官员的美好设想。
面对云南连年旱灾,地方政府官员有四怪:一怪天,怪天不降雨。二怪地,怪地地形地貌环境特殊,怪地岩溶导致水渗漏;怪地山高谷深,阻挡水汽对流,影响老天爷降雨。三怪缺少引水工程。四怪缺少引水工程建设资金。唯独不怪砍伐森林的错误决策!如何应对云南旱灾?地方政府官员有“兴水十策”。一,二,七策是要建设引水工程。三,四,五,六,八,九,十策是要筹集“滇中引水”工程资金。二策变十策,小题大做。唯独不肯提的是植树造林。
云南地方政府准备实施江河湖库水系引调水连通工程,四江八湖连通,河畅其流。着力构建连通畅达的水网体系。企图利于航运,改变干旱现状。却不知如此做法会导致流水低位劫夺,造成高处失水干旱,低处汇水成洪。
湖泊海拔各有高低 ,采用河渠连通五湖后,违背治水原则,造成流水低位劫夺,最终汇水到海拔最低的湖泊,汇水成洪,引发低位湖畔水灾。同时造成高位湖泊失水,酿成旱灾。工程最终成为摆设,无法进行航运。因此,“五湖连通航运”工程是错误之举!最终成为摆设,无法进行航运。河畅其流便利航运却导致水资源加剧流失!
解决云南干旱问题三策
砍伐森林是云南干旱,降雨不落的内因,三峡河道水库切断水汽通道,引发地震是长江流域干旱的外因,水库库水和地震影响加剧了云南,四川,甘肃的旱情。云南砍光森林,滥挖矿藏,建造高楼;造成无雨干旱,有雨滑坡,地震频发,蓄水渗漏的现状,必然导致长期干旱!从金沙江引水根本不能解决云南干旱问题。其实,不用去金沙江引水 ,就可以解决云南用水困难的实际问题。解决云南干旱问题有三策:1.上策,请看下篇【实用中国治水方略】之四------《云南治水方略》:澜沧江,怒江改道引水。治水,蓄水。防风,保湿,减少蒸发。改变农耕方式,改变产业结构,经济转型。2.中策,自然修复。停止人为人力工程,停止高楼建设,停止耗能耗水活动。3.下策,人口移民,撤离云南。
本文治水原理部分出自【实用中国治水方略】
【实用中国治水方略】作者周扬
2013年 5月10日于芜湖
怒江和澜沧江的水资源白白地大量流失国外!云南地方政府熟视无睹,有水不去利用,却偏偏舍近求远,求易避难,扩大工程总量,无知地偏偏要去金沙江引水!金沙江引水,北水南流,奔流出国,就成为第二个澜沧江!造成金沙江水资源大部分流失!毁灭长江,祸害中国!是错误的罪恶之举!
金沙江只要一旦开江,河流就会自然改道自流,奔流出国!因此,万万不可从金沙江流域开江引水南流!
“滇中引水”工程的引水水源确定,理应改成为怒江为辅和澜沧江为主 。
要想解决云南干旱问题,请看下篇【实用中国治水方略】之四------《云南治水方略》。
古代帝王执政,尚能出榜招贤选能,纳为己用,以弥补己之不能。在当代中国,错误决策产生的后果,谁都不会去承认错误!谁也不会去负责任!唯有让国人经受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的考验!事实最能够教育人!只有遭受灾害后,才能使人明智!
云南地方政府只会掩盖滥伐森林的错误决策责任,只会一味蛮干!却不会招贤选能,弥补过失!官员根本不懂山区与平原的水源来源有何种本质的区别!以为只要筹资建设“滇中引水”工程,就能解决云南干旱问题!却不知道客观事实会背离主观愿望!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人力岂能胜过自然力!岂能人定胜天!如今遇上【仇和】这样的敢干领导执政,再加上自以为是的长江规划设计院,碌碌无为的国家水利部,怎说怎好的国家发改委,频频善后的国家救灾委,致使国务院难料后果!倘若“滇中引水”工程上马,就会造成金沙江引水,北水南流,水资源大部分流失出国的事实发生。后果面前就会悔之晚矣!出于担忧国家兴衰存亡,预防政府决策差错。笔者不得不将原本不该在此时出世的《金沙江引水后果分析》提前出世,以正视听。并非为难云南。言词过激之处,请予谅解。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云南连年干旱,笔者时刻关注!通过研究治水,已经研究成功解决干旱问题的办法。
【实用中国治水方略】的治水原则中,最禁忌的一条就是《金沙江引水》!
【实用中国治水方略】之四------《云南治水方略》可以解决云南干旱问题。
谢谢,您是本文第 22720 位阅读者,共 7 个跟贴
治水2012的更多建议:
资料翔实,分析深刻
雷电震长空
发表时间:
&&&&&&&&&&&&&&&&&&&&&&&&&&&&&&&&&&&
[ 182.242.222 ]
发表时间:
&&&&&&&&&&&&&&&&&&&&&&&&&&&&&&&&&&&
使用金沙江的水是我们云南4000万人民的权利
[ 182.242.222 ]
发表时间:
&&&&&&&&&&&&&&&&&&&&&&&&&&&&&&&&&&&
[ 182.242.154 ]
发表时间:
&&&&&&&&&&&&&&&&&&&&&&&&&&&&&&&&&&&
就为政绩,祸国殃民
[ 220.163.115 ]
发表时间:
&&&&&&&&&&&&&&&&&&&&&&&&&&&&&&&&&&&
坚决反对“滇中引水”鹤庆地下修200米隧道
[ 222.180.194 ]
发表时间:
&&&&&&&&&&&&&&&&&&&&&&&&&&&&&&&&&&&
[ 14.204.94 ]
发表时间:
&&&&&&&&&&&&&&&&&&&&&&&&&&&&&&&&&&&
发微博&&&&&&&&&
最新联署签名建议
联署人数最多建议
跟帖最多建议
支持率最高建议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