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nasa在nasa高清太空壁纸探索上投资了多少钱

所在位置:&&&&>&&&&>&&&&>&&正文
2015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 美国太空探索成绩斐然
[导读]&太空探索成绩斐然,人类对太空宇宙认知边界再次拓展, NASA仍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领跑者”。韩国决定在控制室设置去年年末完成的“宇宙共同作战状况图”,通过2D和3D方式分析卫星现状。
美国猎鹰九号火箭第一级成功实现回收
太空探索成绩斐然,人类对太空宇宙认知边界再次拓展,NASA仍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领跑者”。
何屹(本报驻美国记者)太阳系探索中的热点仍是对火星的探索,2015年人类对火星的了解也大大加深:火星大气与挥发演化探测器(MAVEN)向我们描绘了火星的“摇滚范儿”面貌。利用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RO)上搭载的成像光谱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现了火星表面液态水的证据,及火星上存在大量陨石撞击形成的玻璃。根据“好奇”号的观测数据,
首次计算出火星年轻时期,其表面含水量曾超过北冰洋。而火星之所以变成一个干燥、寒冷的沙漠世界,是由于太阳风夺走了火星大气。
NASA公布了登陆火星“三步走”计划,同时正在研究火星软着陆技术,研发登陆火星的充气式飞船,并打算利用折叠飞机勘测火星。正在研发中的火星直升机将大大提升漫游车路径规划效率。在动力方面,核裂变动力火箭或将飞往火星的时间缩短一半,而最令人兴奋的技术则是正在研制的新型离子发动机,它有望使人类的火星之旅缩短为39天。
对于金星,美国研究人员提出通过声波来探测金星的地震活动;对于木星,NASA实验证明,木卫二黑暗物质可能是海盐,并计划2020年探测木卫二;而水星探测器“信使号”飞船坠毁水星表面,成功结束了11年的探测任务。
对于冥王星,7月“新视野”号探测器在“飞越冥王星”任务中,带领人类首次近距离观察冥王星,NASA公布了迄今最清晰冥王星照片,发现冥王星也有“蔚蓝天空”,标志着行星探索黄金时代的一个顶峰。在NASA指令下,“新视野”号在近距离飞掠冥王星后,去探访柯伊伯带天体。
2007年发射的“黎明”号小行星探测器在2012年离开灶神星后,于2015年抵达矮行星谷神星,传回了一张到目前为止最清晰的谷神星图像,并绘制了其表面地貌的彩色图像。
在小行星方面,一颗宽度约0.54公里的小行星与我们“亲密地”擦肩而过,而一颗名为2011&UW-158的铂金内核小行星也飞掠地球,NASA3月宣布,其小行星捕捉任务将采取巨石捕捉方案。
在寻找地外生命方面,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找到了迄今为止最像地球的两个星体,被命名为开普勒438b和开普勒442b。7月,NASA首次确认了一个与地球近似大小、围绕一个类太阳恒星运转、公转轨道位于宜居带内的行星——开普勒-452b,成为寻找“另一个地球”的一座里程碑。不过,科学家认为更多类地星体或许尚未“出生”。
在深空探测方面,美国发现迄今最遥远的星系,距地球约132亿光年。而迄今最曜亮的星系也被“广角红外测量探测器”(WISE)发现。令人振奋的是,美国密歇根大学对“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数据的分析表明,在67P彗星彗核周围的气体——彗发中发现了氧气分子,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尤利西斯号”太空探测器则检测到900多个粒子,该成果将帮助科学家对宇宙天体形成过程中星际尘埃所扮演的角色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天文望远镜方面,世界最大的“30米口径望远镜(TMT)”光学天文望远镜动工;而正在研制的一款名为阿拉戈望远镜的新的在轨望远镜,其生成的图像将比哈勃太空望远镜清晰1000倍,美国能源部已批准了建造这款世界上迄今最大的数码相机。
在航天运输方面,美国私企SpaceX夺人眼球,为美国军方发射第一颗军用卫星,载人“龙”飞船逃生系统测试成功,虽尝试回收火箭和海上软着陆失败,“龙”飞船执行的第三次货运补给船升空3分钟即命殒长空,但临近年终的12月,猎鹰九号运载火箭将11颗通讯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后成功实现火箭第一级的着陆回收。此前的11月,亚马逊“掌门人”杰夫·贝索斯旗下的蓝色起源公司发射的一枚火箭成功实现软着陆并完成回收,成为全球第一个发射升空后又完好无损返回地面的火箭,足以载入火箭飞行的史册。此外,美将发射探空火箭测试空间技术,“巨无霸”运载火箭也将于2018年亮相,科学家正在考虑太空电梯中的材料和设计,将其作为火箭技术的替代,“坐电梯游太空”呼之欲出。
在航空方面,NASA成功测试可变形机翼,测试了拥有18个引擎的电动机翼;10台引擎的电动飞机试飞成功;美无人机实现可长期留空不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8月美国休斯敦一间负责运营国际空间站科学研究平台的企业NanoRacks,与中国院校达成“历史性”协议,允许中国一项生命科学实验在国际空间站上完成。这意味着国际空间站将迎来首个来自中国的研究项目;同样在8月,在太空种植的生菜喜获丰收,宇航员称:“太空蔬菜的味道好极了。”
派宇航员首次造访国际空间站,多项计划陆续出炉,力争空间领域一席之地的决心可见一斑。
郑焕斌(本报驻英国记者)5月,英国卫星通讯企业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宣布,其“全球无线宽带网络”的最新一颗组网卫星发射日程被迫推迟。正在组建中的“全球无线宽带网络”是英国最大的商业太空项目,需要至少三颗在轨通讯卫星来覆盖全球,目前已有两颗卫星在轨运行。
6月,英商务大臣宣布将投资1000万英镑,用于发展3D打印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以帮助英国保持在该领域的全球竞争力。
11月,英喷气发动机公司宣布,英国航空航天系统公司已决定向其注资2060万英镑,政府也将拨款6000万英镑,以协助该公司开发可用于空天飞机的先进发动机技术。该公司希望能在未来数年内建造出地面测试用的发动机,并在2025年前开展无人飞行测试。
12月,英国宇航员蒂姆·皮克搭乘俄罗斯“联盟”号宇宙飞船升空到国际空间站,执行一项名为“原理”的任务。这是英国宇航员首次造访国际空间站。皮克将在国际空间站工作7个月,从事一项与医学科学、放射物理学和材料科学有关的科学实验。同时,他还将完成一项“教育与推广活动计划”。该计划耗资300万英镑,由英国空间局负责运作,旨在激发学生对空间科学的兴趣,并提高对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的兴趣。
支持欧洲空间局多次重要卫星发射,并重新启动伽利略卫星发射计划,引领欧洲航空航天业加速发展。
李宏策(本报驻法国记者)年初,欧洲委员会批准重新启动伽利略卫星发射计划,伽利略定位系统有望在2016年前开始提供初步定位服务。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将由30颗卫星组成,预计总投资达80亿美元,规划到2020年完成全部卫星入轨并提供全面的高精度定位服务。
作为全球环境与安全监测系统(即哥白尼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哨兵-2A”环境监测卫星于6月成功被送入轨道。该卫星携带一枚多光谱成像仪,运行期间将提供有关农业、林业种植方面的监测信息,对预测粮食产量、保证粮食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它还将用于观测地球土地及森林覆盖变化,监测湖水和近海水域污染情况,以及通过对洪水、火山喷发、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进行成像为灾害测绘和人道主义救援提供帮助。
航空方面,由欧洲空中客车集团开发的第一代E-Fan全电动飞机从英国东南部肯特郡飞抵法国北部加来海峡省,成为世界首架依靠自身动力起飞并成功飞越英吉利海峡的全电动飞机。
年终,欧洲航天局用于验证太空引力波观测技术的“LISA探路者”探测器成功发射,这将为人类太空探索打开新的大门,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验证广义相对论。“LISA探路者”内部带有两个质量为2公斤的金铂合金立方体,科学家可通过激光望远镜观测这两个独立放置的物体在运动中的相对位置变化,以证明引力波的存在。
太空计划与欧盟航空航天项目密不可分,同欧空局一起找到彗星登陆器“菲莱”,测量出彗星67P上存在氮分子。
顾钢(本报驻德国记者)欧空局(ESA)太空探测器“罗塞塔”号搭载的“菲莱”彗星登陆器成功登陆彗星67P。3月,欧空局宣布“罗塞塔”号探测器首次测量到了彗星67P上的分子氮,其被认为是太阳系形成时最常见的氮类型,被科学家称为“最想找到的分子”。
6月,欧空局宣布,“菲莱”在失联7个月后与地球重新取得联系,位于德国达姆斯达特的欧空局测控中心专家对重新找到“菲莱”非常激动,发回的信息显示,登陆器上的电脑和信号发射器都经历了极端情况的考验。
为了打破美、俄在航天领域的技术垄断,开发可重复使用的载人飞船,欧空局采用一枚织女星VV04型运载火箭成功将欧洲试验性飞船(IXV)发射升空。来自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等欧洲国家的40家研究机构和企业参与了IXV飞船的研发。
此外,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第9颗和第10颗卫星成功发射,这两颗卫星的主承包商是德国OHB公司,具备“全面运行能力(FOC)”。
一项有趣的成就是,德国汉诺威大学科学家开发出首个“人体卫星导航”设备,通过绑定在腿部的电极来发出刺激信号,“告诉”使用者应朝哪个方向行进。未来该设备将与GPS相连,除了能够方便游客,还可用于体育运动、控制和疏导人群、引导消防员救灾。
进一步整合航天工业,重组航天机构,加快“东方”航天发射场建设,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重点推进火星探索和登月项目。
亓科伟(本报驻俄罗斯记者)近年来,俄航天业多次出现火箭发射事故,体制弊病和多年积累的痼疾令俄罗斯下定决心对航天业进行彻底改革。为提升航天业竞争力,俄计划将联合火箭航天公司与联邦航天署合并重组,组建新的“Roskosmos”公司,目前重组时间表尚未公布。按照设想,新公司与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相似,有权对政府划拨预算资金进行管理、分配,可制定并向政府提交行业法律草案,对行业实施法律规范。此外,新公司还将吸引私人资本进入火箭航天领域。俄副总理罗戈津对重组后的新公司寄予厚望,他表示2025年前其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两倍,人员工资将会提高一倍。
2015年底,位于俄阿穆尔州齐奥尔科夫斯基市乌格列戈尔斯基镇的“东方”航天发射场建设取得新进展,发射场安装试验塔的不间断供电系统建设完成,初步具备使用条件。此外,“联盟-2”运载火箭发射系统、技术系统、公路和铁路、外部供电和安全系统、带必要基础设施的住宅及测量工具系统等也在加紧建设。按计划,“东方”航天发射场将于2016年完成首次火箭发射。
俄在航天领域继续与其他国家加强国际合作。9月,俄“联盟-ST”运载火箭从法属圭亚那库鲁发射场发射,将两颗伽利略导航系统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俄计划于2017年开始建设新空间站,拟邀请美国、欧洲及金砖国家共同参与建设,将其打造为登月及前往更遥远星球的中转站。
火星探索方面,俄积极参与“ExoMars”火星探索项目,俄科学院空间研究所为衡量气体轨道器模块研制了大气化学光谱综合测定系统和“FREND”中子光谱仪。2016年初,俄将使用“质子-M”火箭发射由欧空局研制的在轨卫星和实验性登陆舱。
目前,俄已开始着手实施2029年登月计划。俄科罗廖夫能源火箭航天公司总裁索恩采夫表示,按照计划首先需要发射四次“安加拉-A5B”号重型运载火箭,之后于2021年启用用于登月计划的新宇宙飞船,2023年向国际空间站发送该飞船,并与空间站实现对接,2025年实现飞船至月球的自主飞行,优化载人技术,2029年进行载人飞月和登陆月球。
9月,俄举行从外星球轨道降落到星球表面的仿真实验“星座-5”,10月底举行了第一次完全由女性宇航员参加的隔离研究项目“月球-2015”,俄航天专家拟通过这些实验研究太空飞行对宇航员身体状况的影响及在星球表面开展工作的可行性。
延长参与的国际空间站任务,支持开发新一代监控和定位技术,开发新型太空电梯技术。
冯卫东(本报驻加拿大记者)为提升航空航天业的竞争力,加政府从财年开始的5年内将为“航空航天和国防战略计划”投入1亿加元,并发起成立“加拿大空间政策框架”,为航空航天业提供综合性的发展方案。加政府将和航空航天业协会共同发起“全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倡议”,将加拿大参与国际空间站任务延长至2024年,并从财年开始的4年内,向加拿大卫星通信部门追加3000万加元,支持开展前沿技术研发。
3月,加政府宣布将通过宇航与国防战略计划(SADI),向L-3&Wescam公司投入7500万加元的有偿资助,支持其研发新一代监控和定位技术。作为研发先进机载成像和传感器技术的最大防务企业,L-3&Wescam公司的产品在国防、监测、搜索和救援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
9月,加拿大Thoth科技公司宣布,已获得美国的专利,兴建一座高达两万米的可充气太空电梯,将使用加压段塔式设计制造20公里的电梯,以及位于顶端的电梯平台。该平台可以用于通讯、旅游或作飞行器发射之用,大大减少宇宙飞船发射成本,希望开创太空旅游新时代。
召开第十届伊兰·拉蒙国际空间会议,主办第66届国际宇航大会。
冯志文(本报驻以色列记者)年初,以色列举办第十届伊兰·拉蒙国际空间会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意大利空间局、日本空间局、欧盟及联合国外太空事务办公室的官员和宇航员出席了会议。会议总结了2014年国际航空航天科技成果,展望了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深入探讨了环地中海空间合作和纳米卫星技术的发展未来。
9月,第66届国际宇航大会在以色列召开,来自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的宇航局、航天科技公司、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2000多名代表出席大会。本届大会以“太空——通向人类未来之门”为主题,由各项会议、专题研讨、各国航天成果展览三大部分组成。大会围绕空间科学与空间开发、太空技术新应用、太空探索与人类生活等多个议题,进行7场国际宇航联合会全体会议、3场专题讲座,以及多个研讨展示活动。
航天航空方面的发展并不均衡,太空观测、空间探索等方面居于世界前列,但在其他方面则成果不多。
葛进(本报驻日本记者)国立天文台和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天文望远镜“昂”,在太空中确认了9处具有银河星团规模的暗物质的集中区域;国立天文台等研究机构证实,新星爆发时会大量成生第三轻的元素锂。这也是人类首次直接观测到生成、释放出锂的天体。
日本发射的小行星无人探测器“隼2”正在顺利飞往目的地——小行星“龙宫”。该探测器已经利用地球重力进行了轨道修正和加速,目前其状态良好。
11月,日本利用H2A改良型火箭成功发射一颗加拿大的商业通信卫星。这也是日本的火箭首次承担商业发射任务。
12月,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金星探测器“晓”开始进入金星轨道。“晓”在2010年曾试图进入金星轨道对其进行观测,但由于主引擎出现故障而失败。此次为第二次挑战,如果成功将开始日本首次对行星的探查。
继续推进“航宇国防创新”计划,支持航宇、航空、国防与公共安全领域的技术创新。
邓国庆(本报驻巴西记者)“航宇国防创新”计划作为“企业创新”计划的一部分,主要面对工业界与研究中心,旨在鼓励私营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项目投资的分配。
巴西自行研制的KC-390大型军用运输机2月首飞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巴西国防工业又迈出了关键性一步。巴西空军此前已宣布,将斥资72亿雷亚尔(约合29亿美元),在10年内购买28架这种运输机,以替代现有的美制C-130“大力神”飞机。首架飞机将在2016年年底交付。KC-390是一款用于给部队运送补给的运输机,同时也可执行搜救、森林火灾救险等任务,可运输26吨货物,时速可达870公里。
2月,巴西第一颗完全自主研制的微型人造卫星AESP-14号搭乘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龙”飞船发射升空,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后,卫星从运行轨道距离地球约340公里的国际空间站成功释放进入太空轨道。巴西航天局已累计拨款56万美元用于发展包含三个微型卫星发射项目的一揽子计划。除AESP-14号外,今后预计还将发射其他卫星。
巴西航空工业公司是世界五大公务飞机制造商之一,也是全球唯一一家研发由四款70座至130座级飞机组成的现代化系列商用飞机的制造商。2月,该公司向美国航空交付了一架E175飞机,这是双方于2013年12月签署的60架E175喷气飞机确认定单的首架飞机。双方签署的合同还包括90架E175飞机的承诺订单,潜在订单总数达150架。在6月法国第51届巴黎-布尔歇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上,该公司推出E-系列喷气飞机第二代产品——E-Jets&E2系列飞机。
在高空无人机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在空间作战领域迈出新步伐。
薛严(本报驻韩国记者)8月,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宣布,在韩国全罗南道高兴郡航空中心起飞的无人机EAV-3成功进入属于平流层范围的海拔14.1千米高空。EAV-3机体全长9米,使用电池作为动力源,在利用锂电池起飞后,逐渐提升飞行高度,并开始使用太阳能电池。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2010年开始研发太阳能无人机,实现过最高飞行高度10千米、持续飞行25小时的成果。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还计划2016年挑战延长无人机的续航时间。
在空间作战领域,韩国空军在韩国陆海空军三军总部鸡龙台设立了“宇宙情报状况室”。韩国空军计划通过状况室来收集并分析人造卫星等宇宙物体的接近与碰撞与否、火箭发射、脱离或重新进入轨道情况及宇宙气象等信息,并与相关机构共享。韩国空军方面表示,这是韩国第一个为利用宇宙空间而成立的控制室,暂时将根据美国提供的太空情报进行分析,并计划在未来引进卫星探测等设备,以培养独立的信息收集能力。韩国决定在控制室设置去年年末完成的“宇宙共同作战状况图”,通过2D和3D方式分析卫星现状。
点击下载:
更多精彩!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科技网官方微信(zgkjwwx)
[责任编辑:wn236]
你是动手实验的高手么?你热爱各种创新的小玩意么?一切鬼点子,好玩好看的好用的,最好再与科技啦科学啦沾点边的,统统砸来吧!(请将#改成@)
&&&&京公网安备创业者应该跟 NASA 学什么?-华尔街见闻
<span id="tj-post-left-collect" class="collect" data-toggle="collect" data-active=""
data-post-id="261374" data-url="/stars/261374"
data-message="请登录后收藏哦。新人请猛点右下角“注册”加入我们。" data-message-type="warning"
data-text="收藏" data-active-text="取消收藏">
创业者应该跟 NASA 学什么?
极客公园微信号:geekpark
超频之旅 美国当地时间 9 月 2 日,NASA(美国宇航局)官网公布了朱诺号探测器在木星北极和南极拍下并传回地球的 6M 数据图片。人类得以首次近距离观察比地球体积大 1300 倍的「太阳系之王」,这个消息震撼了全球的天文爱好者。很多人并不知道,这 6M 的一手资料仅仅是传回地球就历时一天半,为了得到这些照片,朱诺号在星际间航行超过五年,并将在木星轨道附近探测 20 个月。木星的北极朱诺号木星探测器是 NASA「新疆界计划」实施的第二个探测项目,2011 年 8 月 5 日 12 时 25 分由「宇宙神」-5 火箭发射,比起朱诺号在太空中 5 年之久的孤独旅程,「新疆界计划」的首个探测项目「新地平线号」(也译作新视野号)的故事则更加传奇。一个偏执狂和太阳系最远的地方与朱诺号不同,新地平线号(New Horizons)的目的地更远——冥王星与柯伊伯带,太阳系最深处,距离地球大约有 50 亿公里。2006 年 1 月在卡纳维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之后,新地平线号经过了将近 10 年的飞行,已经在 2015 年 7 月 14 日抵达了离冥王星最近的位置,并在之后继续向着柯伊伯带的深处前进。大约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前,当而立之年的科学家 Alan Stern 向 NASA 申请探测冥王星项目的时候,几乎没有人相信他能把这件事儿做成。毕竟,作为太阳系内「最神秘」的星球之一,挑战冥王星的难度系数实在太大。它被发现的历史还不足百年,人类对它的更科学的认识也是从 90 年代才开始的。在 25 年前,NASA 曾批准过一个个冥王星的项目,然后一个个因为技术风险取消掉,如果以创业来类比,Alan Stern 这个疯子当时选择了一个没有投资人敢投的项目。Stern 一度非常失望,但他么那么容易认输。为了争取项目通过,他找来了很多科学家和有影响力的参议员助阵,最终使得新地平线号成形。就像 Science 杂志总结的那样,Stern 用 10 年时间用来凝聚科学与政治领域的共识,5 年的时间来建造相关设备,然后又花了 10 年的时间进行飞行任务。Stern 将生命中最黄金的 25 年时间(并且还在继续)都献给了冥王星,而新地平线号也成为了 NASA 历史上由非 NASA 雇员掌控的最昂贵的项目。冥王星的 「Broken Heart」昂贵的投入也意味着极大的压力,更何况 Stern 既非 NASA 雇员,性格上也容易得罪人,但是在 NASA 的文化中,做事永远优先。Stern 在业界是出了名的「心直口快」。例如,对于同行评定「矮行星」不属于「行星」的决定,他直呼「非常可笑」,因为「一颗很矮的树就不是树了吗?」但另一方面,Stern 的偏执加上 NASA 严谨的工作流程却保证了整个项目的风险降到最小。比如,为了确保探测冥王星的任务能够完成,Stern 根据所有已知可能出现的风险设计了 249 套应急方案;进行了 35 次的实操演习测试,其中三次甚至还请来了《纽约时报》的记者来模拟。「他的坚韧与意志的力量在这些项目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与他合作已久的同事 Hal Levison 这样说道。在今年四月,Stern 第二次成为了《时代》周刊全世界百大影响力人物之一。为他撰写颁奖词的是 NASA 另一项太空探索项目——旅行者号计划的首席科学家 Ed Stone。Stone 在文中表示,「正是因为 Stern 的坚持,我们才很幸运地获得了这些新的知识。」其实,NASA 才是创业者们最好的学习对象如果不是生命中的 25 年都投入在新地平线探测计划,Stern 身上的特质足以让他成为一名不错的创业者,或许能在商业上取得一个个成功,但他的冥王星之梦可能却永远作为天文爱好停留在枕边的手稿之中。只有在 NASA,汇聚了无数像 Stern 一样的「疯子」和「偏执狂」,它让这些人有机会挑战最难的事情,把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变成可能,在 NASA,人们从不屑于获取稳妥的成功,而宁愿把掌声送给放手一搏的受挫者。这让我想到了最近麻烦缠身的马斯克,人们会讥讽他为了火箭梦想和电动汽车野心让自己承担着巨大的资金风险,却鲜有人能理解马斯克身上散发的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创业精神。与热闹的资本圈和创业圈相比,NASA 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里汇聚了这个星球最具有创业精神的一群人,他们不安于现状,他们永远挑战未知,他们用科学精神确保最前沿最复杂的项目安全运行,他们不只是卖梦的科幻小说家,而是用一个又一个成功的探索让人类的想象力从书本走向太空,如果把 NASA 看做一个创业公司,它的身上有太多值得创业者总结的地方。真正有价值的创业不会轻易成功:一位老人的四次失败大概一年以前,NASA 搞出了一个大新闻,他们在 2015 年 7 月 23 日举行电话会议,宣布了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一项重大发现:天文学家发现了迄今最接近「另一个地球」的系外行星——Kepler 452b。据 NASA 称,Kepler 452b 是目前为止与地球最为相似的一颗行星。而它的发现似乎让人类看到了一丝曙光:「天文学家可能发现了人类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另一颗地球。」Bill Borucki 大概堪称是开普勒计划的头号功臣。这位生于 1939 年的老爷子为 NASA 效力了超过 50 年的时间,当他去年正式退休的时候,NASA 官网特地刊登了回顾他一生贡献的文章,并称他留下的遗产「为人类科学和想象的历史开启了新的篇章」。用一句很落俗套的话来说,Borucki 故事的意义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1992 年,Borucki 向 NASA 提出了一项大胆的建议:发射一架太空望远镜,去探测远在千万亿公里之外的地球大小的行星。NASA 很快拒绝了这个建议。毕竟当时没有人知道太阳系外是否存在行星。于是,在接下来的 8 年时间中,Borucki 向 NASA 接连提交了 5 次项目申请,直到 2000 年才成功。最终,开普勒望远镜在 2009 年成功升空,并且在去年传回了那张照片,实现了夙愿的 Borucki 也光荣地功成身退。Borucki 作为全世界最顶级的科学家,他的计划仍然被 NASA 拒绝了四次。但他始终没有放弃,面对 NASA 一次次的驳回,他都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完成了 NASA 提出的要求,最终使得 NASA 同意了自己的计划,完成了这项伟大的事业。做有远见的事,比如冲出太阳系Natalie Batalha 这位开普勒计划科学家的一句话也许说明了什么:「对我来说,Borucki 体现了 NASA 的本质——充满童趣的发现精神,孜孜不倦的工作原则,以及乐观的工作态度与实现大胆创新的冒险精神。」旅行者 1 号是目前距地球最远的人造物体,也是第一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而旅行者 2 号则是人类最先抵达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航天器。事实上,作为第一个飞出太阳系的人造物体,我们一直低估了他们的价值和意义。在旅行者号探测项目科学家 Edward Stone 看来,旅行者 1 号的意义与麦哲伦第一次环球航行、1962 年水手 2 号第一次飞掠过金星(人类第一次成功接近其他行星),以及阿姆斯特朗第一次踏上月球等历史事件相比都毫不逊色。旅行者 1 号,目前人类在宇宙中最远的代表当然,只要你稍加思考,就会同意他的说法。的确,想象一下,作为人类目前的唯一代表,旅行者 1 号正孤独地飞行在茫茫的宇宙中间,它是人类在太阳系之外唯一存在的标志。如果你是一位创业者,你一定比我们普通人更为这个场景心动:你当然可以做很多更追求实际、更关注眼前的事;但也许,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些,不畏惧漫长的奋斗过程,这会让你的事业更伟大。举个例子,很多人会担心所谓的「黑暗森林」法则,但在 NASA 看来,目前困扰人类最大的问题不是「我们会不会被其他更强大的生物发现」,而是:「宇宙中有那么多的星球,为什么我们还没有被接触过?」所以,相比于安全地待在自己的小天地中,他们想要勇敢地走出去。不做孤胆英雄,让自己的事业赢得更多的人心NASA 如果要想好好搞研究,他们还需要在科研实力之外搞定其他的一些事,其中最主要的也许就是资金和公共形象问题。同理,创业者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目标,没钱肯定是不行的,没有一个正面的公共形象肯定也不行。而这两者都是 NASA 的拿手好戏。比如,NASA 就很会写文案,他们的愿景是「改善这里的生命,把生命延伸到那里,在更远处找到别的生命(To Improve life here,To extend life to there,To find life beyond)」。他们的使命则是「理解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行星;探索宇宙,找到地球外的生命;启示我们的下一代去探索宇宙(To understand and protect our home planet,To explore the Universe and search for life,To inspire the next generation of explorers)」。长时间以来,通过阿姆斯特朗的「名言」和对阿波罗 13 号、挑战者号等一系列事件的戏剧性描述,NASA 已经在全世界塑造了自己「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形象,谈起 NASA,我们想到的基本都是科学、宇宙、真理等正面主题。这些当然说明 NASA 本身做了很多正能量的事,但也表明了其 PR 能力的强大。由汤姆·汉克斯主演的《阿波罗 13 号》生动地表现了当时三位宇航员力挽狂澜的场景同时,NASA 在和美国国会打交道上也已经积累了很深厚的经验。对于 NASA 来说,国会就相当于各类投资机构之于创业者,他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打动他们。于是,「很会烧钱」的 NASA 在美国国会开始勒紧腰带之后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他们很快就适应了时代的变化,做出了及时的调整。比如从九十年代开始,NASA 改进了自己的项目规划,从组织和管理方面的创新入手,在内部设计了 8 种实施载人火星计划的方案。在保留 15% 预算余量的情况下,将每项方案的开支都控制在了 200 亿美元以内,成功满足了国会的要求。所以说,对所有创业者们来说,你除了要在自己创业的专业领域做到最好,在外部的软实力方面也不能放松。而 NASA 就是你们最好的学习对象:善于沟通,塑造积极正面的公共形象,能吸引业界最顶尖的人才。谈起创业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谈论 NASA?我们知道,当多数媒体都在追踪资本寒冬,关注成王败寇以及剪断洗衣机电线的创业者时,我们把目光投向 NASA 是一件挺不接地气的事情。它离我们太远,不直接创造价值,它的模板也不方便国内的创业团队来照搬,但是这或许恰恰就是关注 NASA 的价值所在。前一段时间,整个创投圈都在谴责剪断学校洗衣机电线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感叹着如今创业的年轻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是有多少人想过,他们成长过程中目之所及除了被演绎的血雨腥风的创业江湖就是被包装成鸡汤的职场厚黑学,生存的残酷,随处可见肉搏的竞争,让不少年轻人没有力气再去眺望远方。而无论是 25 年如一日探索冥王星的 Stern 还是倾尽一生发现第二个地球的 Bill Borucki,他们的成长环境中经历了科幻的黄金时代,身处的社会文化基因中有着对大航海时代的崇拜,而 NASA 扮演的是一个恰到好处的组织,让这些人可以用几十年时间去做一件真正热爱的事,不用去迎合什么,也不用担心自己的梦想不接地气。今时今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出海,越来越多的中国资本开始全球投资,在这个新的大航海时代中,新一代的中国创业者需要的到底是什么?视野、眼界,更重要的是丢掉对路径的依赖,放下探索未知时的恐惧以及去关注五年之后可能的未来。这个九月,极客公园将继续开启一年一度走进美国的「超频之旅」,我们将带着腾讯创始人之一张志东,大众点评创始人张涛以及数位国内创业公司 CEO 一起前往西雅图、旧金山和洛杉矶,深入 NASA、微软和 Google,去深入「新地平线号」背后,了解量子计算及微软神秘的产品军火库,去探访将在 VR 领域带来变革的 Google Daydream,也去与前沿科学家探究引力波到底意味着什么……从 9 月 8 日起,极客公园的微信公众号(geekpark)每天会与大家分享我们的见闻,我们也会在北京时间每天晚上 10 点半在斗鱼直播平台(房间号 673484)为大家直播我们每日的收获。比起明天的天气,我们更关心的是下一个季节,我们相信,人群之中,你也如此。本文由极客公园原创转载联系 / 更多阅读 /&#13;
<span id="tj-post-collect" class="collect" data-toggle="collect" data-active=""
data-post-id="261374" data-url="/stars/261374"
data-message="请登录后收藏哦。新人请猛点右下角“注册”加入我们。" data-message-type="warning"
data-text="" data-active-text="">
<span class="endorse" data-toggle="endorse" data-active=""
data-post-id="261374" data-url="/vote/up/261374"
data-message="请登录后点赞哦。新人请猛点右下角“注册”加入我们。" data-message-type="warning"
请输入注册邮箱
用户名含中文、空格、特殊符号的老用户请用注册邮箱登录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使用邮箱注册
使用社交账号注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nasa高清太空壁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