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材料 读书现在读书很难改变命运运这话,如果放在一个正常的发达国家,应该是读书改变人.通

也说读书改变命运
也说读书改变命运
读书改变命运,曾经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个很实在的命题。上大学和没上大学,在1980年代,绝对是一个分水岭,无论知青也罢,非知青也罢,上了大学,以后的路大抵比较平顺,进入体制,或者走出体制,一般都能混出个名堂。而没上大学的人,大抵就是继续做农民,进了城,也不久就下岗,生活相对困窘。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可能没上大学,靠倒腾生意,发了财。但是,在当今之世,这样的分水岭已经不存在了。生活在底层的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子弟,即使上了大学,也依旧摆脱不了困窘的命运,即使名校的研究生毕业,也有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很多三本、二本的大学毕业生,即使进城,只能做蚁族。一个越来越固化的社会,社会的层级,从中小学教育就已经开始了。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乡村,或者城里比较差的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考试能力相对就弱,尽管大学扩招,上大学不难。但这样差的学校出来的学生,只能上二本和三本的大学,毕业之后的前景,在入学时就已经确定了。相对好一点的单位招聘,如果本科是非211大学,问都不问。即使后来人家经过奋斗,上了好学校的硕士和博士,照样没用。其实,读书改变命运这话,如果放在一个正常的发达国家,应该是读书改变人。通过读书,人变了,改变之后的人,未必就一定会飞黄腾达,取得成功。有的时候,恰恰相反,在人被读书改变之后,反而有可能变得不那么具有功利性,对成功的热衷反而会大幅度降低。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渴望被读书而改变。这样的改变,主要是读书可以让人们打开了眼界,开拓了视野,增加了内涵。一个读书人与非读书人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气质上,人生的态度上。当然,这样的改变,跟人在物质上的成功,没有正相关。可惜,在中国,我们只会说读书或者知识改变命运,不会说改变人。因为世界上没有比我们更功利的民族,干点什么,首先想到的就是物质、地位上的回报。当然,在哪个山上说哪个山上的话,可即使是这样,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命运,我们的学生真的读书了吗?上大学,不等于一定会读书。在中小学,学生可能只学会了考试,进入大学,有很多学生也是只会考试,对读书毫无兴趣。很多人上大学,仅仅是为了拿那个文凭,别说本科,就是研究生、甚至读到博士,也只是会考试而已。读书这点事,他们根本就没学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大学毕业市场化选择也已经有二十年了,但是,我们的人才市场依旧不正常。很多笔试、面试更像是形式,只要有一个好大学的文凭,就算有了入门证,然后再有点关系,就可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很多大学不怎么样,甚至没有文凭但却有真才实学的人,根本连机会都没有。这也难怪,让进了好大学的学生,一门心思想的只是怎么混个文凭。只读书没有文凭的人,没有出路,这个国家就不正常。学校不正常,用人单位不正常,社会也不正常。
微信扫左图
分享给朋友
【该公众号最新干货】
在今天的中国甚至世界,如果人提出要废止中医,也是少数人的激愤之言。然而,在70年前的中国,这样的议论
读书改变命运,曾经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个很实在的命题。上大学和没上大学,在1980年代,绝对是一个分水
读书改变命运,曾经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个很实在的命题。上大学和没上大学,在1980年代,绝对是一个分水
读书改变命运,曾经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个很实在的命题。上大学和没上大学,在1980年代,绝对是一个分水
【该类别相关干货】
考研人-考研找学长、找研友、找课程的一站式平台中国信息行业的第一名校和最高学府北京邮电大学
下个月初三的孩子们就要迎来中考了。一个月时间说长不长,也说短不短,如果能好好掌握各科复习及冲刺方法,
一年一度的高考对每个考生来说都是一道关口,因此考生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在这段
从职业性格测评,看孩子如何报考大学专业高考志愿填报是现在很多考生和家长都十分关心的一件事情,其中专也说读书改变命运
也说读书改变命运
读书改变命运,曾经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个很实在的命题。上大学和没上大学,在1980年代,绝对是一个分水岭,无论知青也罢,非知青也罢,上了大学,以后的路大抵比较平顺,进入体制,或者走出体制,一般都能混出个名堂。而没上大学的人,大抵就是继续做农民,进了城,也不久就下岗,生活相对困窘。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可能没上大学,靠倒腾生意,发了财。但是,在当今之世,这样的分水岭已经不存在了。生活在底层的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子弟,即使上了大学,也依旧摆脱不了困窘的命运,即使名校的研究生毕业,也有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很多三本、二本的大学毕业生,即使进城,只能做蚁族。一个越来越固化的社会,社会的层级,从中小学教育就已经开始了。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的乡村,或者城里比较差的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考试能力相对就弱,尽管大学扩招,上大学不难。但这样差的学校出来的学生,只能上二本和三本的大学,毕业之后的前景,在入学时就已经确定了。相对好一点的单位招聘,如果本科是非211大学,问都不问。即使后来人家经过奋斗,上了好学校的硕士和博士,照样没用。其实,读书改变命运这话,如果放在一个正常的发达国家,应该是读书改变人。通过读书,人变了,改变之后的人,未必就一定会飞黄腾达,取得成功。有的时候,恰恰相反,在人被读书改变之后,反而有可能变得不那么具有功利性,对成功的热衷反而会大幅度降低。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渴望被读书而改变。这样的改变,主要是读书可以让人们打开了眼界,开拓了视野,增加了内涵。一个读书人与非读书人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气质上,人生的态度上。当然,这样的改变,跟人在物质上的成功,没有正相关。可惜,在中国,我们只会说读书或者知识改变命运,不会说改变人。因为世界上没有比我们更功利的民族,干点什么,首先想到的就是物质、地位上的回报。当然,在哪个山上说哪个山上的话,可即使是这样,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命运,我们的学生真的读书了吗?上大学,不等于一定会读书。在中小学,学生可能只学会了考试,进入大学,有很多学生也是只会考试,对读书毫无兴趣。很多人上大学,仅仅是为了拿那个文凭,别说本科,就是研究生、甚至读到博士,也只是会考试而已。读书这点事,他们根本就没学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大学毕业市场化选择也已经有二十年了,但是,我们的人才市场依旧不正常。很多笔试、面试更像是形式,只要有一个好大学的文凭,就算有了入门证,然后再有点关系,就可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很多大学不怎么样,甚至没有文凭但却有真才实学的人,根本连机会都没有。这也难怪,让进了好大学的学生,一门心思想的只是怎么混个文凭。只读书没有文凭的人,没有出路,这个国家就不正常。学校不正常,用人单位不正常,社会也不正常。
微信扫左图
分享给朋友
【该公众号最新干货】
在今天的中国甚至世界,如果人提出要废止中医,也是少数人的激愤之言。然而,在70年前的中国,这样的议论
读书改变命运,曾经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个很实在的命题。上大学和没上大学,在1980年代,绝对是一个分水
读书改变命运,曾经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个很实在的命题。上大学和没上大学,在1980年代,绝对是一个分水
读书改变命运,曾经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个很实在的命题。上大学和没上大学,在1980年代,绝对是一个分水
【该类别相关干货】
2016年云南省农村信用社校园招考笔试成绩已经公布,大家可以点击链接http://yn.offcn.
提到文科类的考试,很多同学会认为“只要把课本背过就行了吧”,甚至很多文科考生也会陷入这个误区。但是文
点击上方微言教育,一键关注我们!5月26日,高校社科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讲话精
7月1日,澳洲移民部发布了一系列的利好新政策,这些政策与去澳洲留学和想移民澳洲的同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 【范文十篇】
范文一:知识改变命运教学案例
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人只有勤奋学习,再去实践,才能获取知识,才能改变你一生命运。像在大街上流浪的乞丐,他的命运永远是贫困,只能靠别人绵薄的施舍度日。因为他们没有知识,没有文化。人必须有文化才能改变他的命运。当然,要学好文化,就必须和时间赛跑,我们学过的课文《和时间赛跑》中的主人公林清玄就是这样的人。他常常和时间赛跑,他争分夺秒学习,学到了大量的知识,长大后终于成了一名作家。
从古到今,都有许多知识改变命运的事例。比如说古时候的凿壁偷光,讲的是西汉匡衡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天天如此,终于成为一个杰出的学者。悬梁刺股,讲的是战国时代的苏秦,因游说秦王失败,回来后昼夜苦读,深夜欲睡时,就用一个铁锥刺戳自己的大腿,驱走睡意,最后终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作为一名装卸工人,许振超靠孜孜不倦的学习和兢兢业业的工作,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他说:“一个人可以没有大学文凭,但不可以没有知识;可能进不了大学殿堂,但不可以不学习。”“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练就一身绝活,做个能工巧匠”。凭着这样的信念,原本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在几十个春秋中,结合本职工作自修了大学机电专业所有课程,掌握了需要大学毕业科班出身方能驾驭的当代最先进的桥吊操作和修理技术,并带领他的团队两次创造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他的工友称他为“桥吊专家”。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假设:许振超假如不苦学苦钻,而是认命,就不可能练就一身“绝活”,成为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假如不苦学苦钻,就摆弄不了科技含量极高的桥吊,更不可能成为“桥吊专家”,当上桥吊队长,掌控昂贵的桥吊设备;假如不苦学苦钻,没有高超的技艺,就不可能向世界装卸纪录挑战……从这些假设中我们可以看到勤奋的可贵,知识的力量,技能的重要。如今,许多老职工不无钦佩地说:“老许不容易,了不起!”从他的身上,再一次证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知识改变命运!许振超创造出了“超人”的业绩,但他不是“超人”。他的求知的条件、环境,许许多多的人都具备,或者比他更好,然而相比之下却缺乏许振超那种不懈追求、超越自我的精神,缺乏那种渴求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心、毅力和勇气。“年龄大了,不好学”、“底子薄,不会学”、“条件差,不能学”、“文凭到手,不用学”,乃至“已经富了,不必学”等等观念和思想并不少见,总是说要好好学习,要钻研,可是总也落实不到行动上,这一段家里事忙,那一段又工作忙,总是没有时间,所以到现在依然一事无成,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
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改变自己的命运。
有许多农村的孩子,他们不愿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就努力的学习,发奋的读书,最后走长出了大山,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然而,我们这些生活比他们优越,条件比他们好的孩子,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呢?
但也有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城里的孩子有好玩的游戏,漂亮的衣服,繁华的街市。而农村里的孩子只有盘曲的山路,干瘪的馒头,削了又削的铅笔头。城里的孩子放学就是玩耍,而农村的孩子放学就是上山砍柴或者读书,环境因素一天天影响着他们,城里的孩子生活在优越环境里却不知道上进;而农村的孩子却有着一个梦想——走出大山。他们明白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别的什么也帮不了他们。
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改变自我,改变家庭,改变生活。
靠知识改变命运的例子很多,命运只会垂青那些肯吃苦、肯钻研上进的人,他们终会取得巨大的成就,获得世人的尊敬,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当代之世界、当今之中国,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知识、技术不断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提出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许振超的事迹表明,学习应该成为我们整个人生的第一需要,成为我们社会的最好时尚。有位作家说过:“学习是一个人的真正看家本领,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要改变把人生简单地分成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理念和认识,坚持全天候、全过程的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奋斗到老。人们常说,人来到世界上既十分不易,又十分荣幸,那末,就一定要倍加珍惜,活出丰富、活出精彩。而孜孜不倦的学习,使人明目,使人醒脑,使人提高,使人开朗,使人健康,使人高尚,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一句话,学习可以使人生价值得到最充分展现。
在21世纪,这个人才济济的时代,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有知识才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
知识改变命运教学案例
七年级七班
  作为一个同学们的长辈,我本人非常反对“伪励志”,片面地灌输所谓的成功学,用指标来衡量所谓的成功。伪励志是青春期的毒药,我们要拒绝服毒。青年人当然要奋斗,但作为一个老师,片面鼓动出人头地,夸大所谓的“成功”,起码是不负责任的。我大学毕业30年了,我的感受是绝大多数人是平常人。按照世俗的指标,我们都不是金字塔的顶尖人士。我们带着“伪励志”灌输的心灵鸡汤走到社会上,就会有偏差。   我去母校陕西师范大学做演讲,之后接到一个学弟的来信,他自称“可怜的农村屌丝”,问知识能改变命运吗?我回信说:与其说“知识改变命运”,莫如说“知识改变我们对命运的态度”。比如你说“怀疑读书上学的意义”,这种怀疑的态度,恰恰是读书上学后获取的。读书与思考让我们看到世界是多元的,人生有多重可能性。我们不必复制父亲、祖父的人生,不愿别人安排我们的人生,即使相信所谓的命运,我们也会说“尽人事,听天命”,要不然不真是白活一世了吗?   我在2005年认识了四川眉山的失学青年王春雷,他拒绝了川大老师、同学资助读书和出版界朋友以“草根诗人”包装他并帮助他出版诗集等各种建议,坚持自己“用力生活”。他送过外卖,当过民工,还当了五年兵。当时我们交流时,他说:“我写诗是为了洗涤灵魂”。我非常震撼,到今天都印象深刻。很难想象一个失学的农村青年,能说出这样的话。一个农村的草根青年,读书真正读进去以后,结结实实地“用力地生活”。   我们在掌控生活前应先掌控自己。至于对生活的控制,我们大概是控制不了,但是可以对自己有控制,人生也好,命运也好,我们不是掌控大海,而是要学会游曳于大海。   现代著名小说家汪曾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与我比为第一”。其实我们永远只是和自己比,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比要进步一些。   有一个同学给我写了一封信,是关于考研的问题。我写了篇文章回复她:请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读研?是真想进一步学习还是怕丢面子?实际上有许多研究生,尤其是保研的同学,读书的欲望、学习的主动性不是很强。如果你的内心倦怠,那么,你大可以不选择读研。幼儿园的时候,你想吃草莓,但是许多小朋友都想要苹果,于是你也去抢苹果。但“你能确定那只苹果就是你想要的吗?”   人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有一个学生,她逃了大部分的课,毕业时她和辅导员还互相不认识,但是图书馆的大爷,换了几个,都认识她。不管是读研究生,还是毕业工作,都经常捅娄子。汶川地震的时候,她直奔北川去救灾,一路很艰难。后来单位认为应当把她作为一个典型人物表彰,她却说:“我正做美容呢,别打扰我。”这之后,她从旅游杂志跳槽到历史文化杂志,又跑去做科学杂志。别人看来她压根不是一个规范的好学生好员工,但她活得很精彩,她跟着自己的想法走。   不要做所谓的“好学生”,人生要有一个可持续的发展。“好学生”有很多常用语,他想着希望给老师留下好印象,发言时先称“各位领导”,后面才是“各位老师和同学”。虽然好学生难以界定,但是还有一些特征:有疑问也不敢提异议,表现很乖,没有出格的行动和想法,全力地面对每个考试,一读书就找标准答案,莫名其妙的心理优越感,用别人的眼睛看自己、却以自己的指标衡量评价他人,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变成不择手段钻营的人物。人生目标高、幸福指数低,自我调节能力差,不合群、不可爱。这些都是好学生的后遗症。   以从事学术活动为例,意义可以标举得高远辽阔,也可以朴素寻常。我们追求的目的和意义,似乎会导致我们离它越来越远,不如少考几分,放慢脚步,享受一下亲情、友情、爱情。忙着评估目标重要与否时,可不可以顺便想想,我们在直奔它而去的时候,有没有忽略了一路风景?不纠结于目的,也可以顺便达到世俗所谓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未曾忽略一路风光,得到了双倍的收获。别人十多年可以完成,我却用了20年才从讲师升到教授,很慢的节奏。但是,我觉得我并没有浪费这20年,幸福没办法用职称和奖项来评价,它们只是副产品。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我们不能只看见一花一叶那么点点地方,胸中要有乾坤,要志存高远,但不能空洞的志存高远,也要欣赏一路的风景、一路的春华秋实。   【摘自《中国青年报》日/原题《夸大所谓的“成功”是不负责任》】
  大学里我学习刻苦成绩优异,走入社会我也很努力地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但是窘迫如此,寒门学子的出路在那里呢?   曙光   我从小学习比较勤奋,父母都很希望我能考上名牌大学。2006年的夏天,我收到了一所重点大学经济学的通知书,家里人都很高兴。我家经济情况不太好,学费要靠助学贷款。所以在大学里,我学习比高中还要刻苦,每年都能拿到一等奖学金,同时我找了不少兼职,这样一来生活费就有了着落。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早点还清贷款,大三暑假我就开始找工作。当时来学校招聘的都是名企,我把目标锁定在大公司。在毕业生中我的条件还算不错,面试机会也很多,但我看得上的不多。直到2009年12月,才有了第一个offer,是家世界500强的外企。虽然待遇一般,但考虑到以后就是个小白领了,而且公司让我做PM(项目管理),以后发展空间很大,我才签了。   正式培训是在年后,培训结束后是轮岗实习,我被安排到销售部。我们部门都是业务员,大家似乎都很忙,没人关心我这个新人,这让我很失落,没有丝毫被重用的感觉。过了两天,终于有个老同事带我去见客户,我感到很高兴,终于有点实质性的工作了。没多久公司就要求新人自己出去熟悉市场,时间可以自由支配。   突然有天同事在私底下传分公司要撤,我们新人还天真地认为就算撤了也会安排其他职位,所以也没多想。第二天,人事经理就找我们谈话,说公司出现变动,我们要重新找工作了。当时觉得没什么,反正和同事关系不怎么融洽,换个工作也好。公司给我们每人发了5000的奖金、工资和违约费,同学听了后都还说挺值的。   变故   就这样,我失业了,不得不再次加入求职大军之中,和很多考研失利的同学去抢那少的可怜的饭碗。一个月之后,我找到了第二份工作。这是家中小型企业,没多少知名度,而且是陌生的行业,但眼看要毕业了,机会越来越少了,我只好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先就业再择业吧。   新公司属于物流行业,单位安排了一个老员工带我,但他从来不教我什么东西。我知道新人要放低姿态主动请教,但他还是爱理不理。时间久了我慢慢发现公司的管理过于松散,员工积极性不高,有电话来了同事忙着玩游戏也不接,我想这样的单位呆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大出息,就开始谋划新的出路。   通过对半年来工作经历的分析,我认为还是做金融更有前途。但是金融行业的学历门槛普遍比较高,我又没有任何相关经历,只有拿到硕士文凭才能转行去金融。抱着这种心理,从5月份开始我一边上班一边着手准备考研事宜,家人和同学听说后都很支持我。   于是我每天利用下班和周末的时间复习,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7月辞职。8月份我回到熟悉的大学租房考研。可能是长时间的轻松生活,影响了我的学习积极性。我的思想发生改变,考研意志出现动摇,常常在考与不考之间徘徊。尤其和本校读研的同学交流之后,我的意志更加动摇了。我不想花费两年的时间就为了一个文凭,这样做机会成本很大,出来之后不一定有份好工作,而且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助学贷款还没还清,我不能再拖累家里了。   正好这时我在报纸上看到省公务员的报名,和家里沟通之后,我暂时放下了考研,着手准备考公务员。离考试只有20多天了,我抓紧时间买书查资料,一考完试我买火车票回家,赶赴下一场公务员考试。为了这两场考试,那段时间我在两个城市之间来回奔波了两次,结果一个笔试没过,另一个面试没过。就这样,三个月时间过去了,工作也丢了,公务员也没考上,考研也放弃了,我什么都没得到。   大学里我学习刻苦成绩优异,走入社会我也很努力地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但是窘迫如此,寒门学子的出路在那里呢?
范文四:知识改变命运的作文
知识改变命运的作文(一)
呵,腥眼朦胧中看见一人左手握着一把羽扇,右手捋着胡子,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双眸回闪,他就是诸葛孔明,文韬武略又岂在话下!
在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里,真可谓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诸葛亮用他那满腹经纶使无立脚之地的蜀国重燃高焰。在赤壁一战中,刘备听取了诸葛亮的计策,孙刘联盟,击败了曹操百万大军,为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可以这样说,如果刘备不得诸葛亮或者没有诸葛亮这一类能为他出谋划策、调兵谴将的经纶济世之士,他是难以成大事的,历史或许就要重写。收罗并重用人才者,就会在知识的庇护下由弱变强,从失败走向胜利。官渡之战中,曹操处于劣势,无论哪一方面都不能与袁绍相抗衡,但在战前听取了谋士许筱的乌巢烧粮之计,遂取得这一战役的全胜。之后曹操采取谋士郭嘉的计策,在短时间内如狼似虎地吞噬了北方,大昏君董卓却不听,最后落得个“眉坞方成已灭亡”的下场。
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刘备、孙权、曹操本质上无区别,说到底还是人才之间的较量,智慧的角逐,具有远见卓识和过于智慧的人才能在激烈尖锐、复杂多变的政治军事斗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才拥有知识,知识改变命运。
退一万步说,在当今社会没有知识,就等于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怪物。在5月12日汶川所发生的山崩地裂以后,中国人运用知识的力量,把伤亡减半,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知识把许多从鬼门关前的人又拉了回来,改变许多人的命运,让他们重新踏上生命的旅程。
其次,中国人能看到奥运的熊熊圣火燃烧在孕育了东方古老文明的华夏大地上,而且成功地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是知识让中国在奥运史上写下不朽的篇章,知识改变命运。
的确,学习知识不也一样能改变命运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知识会使人成为百万富翁,也会人成为穷鬼。即使人再穷,但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就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正相反,即使人再富,但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就只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傀儡。
记住: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好好努力,为了自己的梦想,设计出一个给予自己的平台,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知识改变命运的作文(二)
“读书”这个文字是个载体,它载体着无尽的容量。捉摸不透,需要我们在这无尽的容量遨游,畅想。我想每个人一出生都要和书有关联,似乎是每个人必字拥有的,只有读书才能改变一个人对一件事物的看法,人们都说书中只是出现无谓枯燥而烦闷的文字,其中并无什么,不,我要告诉你文字虽枯燥但你拥有它,它会帮你去改变什么,去拥有什么,他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他是开启人生中最完美旅途的钥匙,开启它便能让心灵得以释放,与智者沟通。
知识改变命运,这个字眼在我拥有记忆的时刻起,便听过这句,它经常伴着耳边围绕着,儿时有着天真活泼的面孔,向往向日葵的执着每天对着自己的目标有目地的去做呼吸运动,向往蒲公英飞往自己所爱的地方生根扎地,太阳亦以改变向日葵的命运,风向可以改变蒲公英所去的方向,而我呢!我的命运由谁来决定呢!“命中注定”的吗?不!知识!是知识!知识会改变我们的目标和命运,我并不聪明,但我坚信知识能改变
我,时而用此信念激励自己,我知道儿时的爱迪生低能但他刻苦,钻研成了所谓的天才,原本并不出色的命运,变得人尽皆知。这也让我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原因。
上高中了!在学习生活中也许会疲惫会彷徨,当一日日的付出挽回不了累累的硕果,前方的路扑朔迷离。我们迷茫着摸索,微微的光芒颤抖着。知识是知识,它引导我们。帮我们解决前所未有“绊脚石”它引导我们在书海世界里遨游,帮我们开拓一条与自己命运截然不同的通道。命运需要知识来改变。知识只爱勤奋之人拥有它要更去更懂得实践这才纵使你真正的拥有它,当你拥有知识时,你可以用自己丰富的知识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利益,拥有知识去解释人们未解之谜,从而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猛然你会发现你的生命和以前不同,实有韵味,色彩,或许你的命运会因此而改变。
知识是永恒存在的,它也无限扩张似乎它是用幸福的桥梁,也为命运做出一个连接,它的曾经有位名人曾说知识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他却能改变人生的终点不是吗?纵使你生在农村,但你也可以通过知识来完成你自己的梦想,没有拥过知识的人碌碌无为,就好比智慧里面没有书籍,那就成了鸟儿没了翅膀,同样如此人没有了灵魂的躯壳,只用了自己双手不停的劳作,一直在社会的基层奋斗,奋斗,还是奋斗,但你拥有知识时,好比鸟儿插上了一只翅膀,可以拥有自己的蓝天自由飞翔,可以用智慧充实自己的躯壳,用智慧去奋斗使生命全面小康化。其实一切都有希望只要努力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相信自己,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生涯,总是沉浸在学业中,直有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我们都懂,那就让我们不去拥有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吧!让我们充实生命质量,拥有知识不改变现在的命运。行动吧!
知识改变命运的作文(三)
“知识改变命运,习惯成就人生。”广阔的知识海洋,写满了我对过去的回忆。铭刻了的我对未来的遐思,是它让我成长,是它令我微笑。你让我学会了如何去感恩,你让我学会了怎样去做人。千言万语道一声:“知识博士,谢谢您。”
生活中总会有烦恼,总会有微笑。回忆过去的青春年华,我颇感万分,记得小时候上二年级的时候,我总喜欢与别人逗,开开玩笑啊等等。但是有一次我开玩笑的时令同班的一位同学哭了。当时我心里特不舒服,但并没有感到羞耻,并没感到恐慌,而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模样。接着我又去玩去了,晚上坐在房间里,窗外格外的黑暗,静谧的月光洒在我的脸上,我的脑海像奔腾的波浪时而翻滚,时而激昂。此时回忆起了今天上午发生的一件事,我弄哭了一位我的好朋友,为何我不向他道歉呢?唉!这时的我不禁感叹起来,我正在看着一本书,但现在记不太清了,可书上写的一句话却让我记忆深刻:“朋友是你一生中最甜蜜的知心好友。”就这微不足延的十几个字,让我勾勒起了对朋友真挚的流恋。从今往后,我变得真诚了,直率了。也许有人会说,难道就凭这短短的十几个字,就会改变你吗?我想我自己也不会。但随着日积月累,我的知识也逐渐多了起来。从每一本书中记下的每一句话语,字里行间传递的真情,都会让我为知深触。的确,知识的天空是无边无际的,摸不透也看不着,但它时刻跟随在我们的身边,时刻映入我的脑海中。它伴随着我成长的足迹,编著了一篇篇高亢的凯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快炙人口的诗歌寄予诗人对故乡朋友亲人深刻的怀念。然而,我却要感谢知识带给我的情感升华,它改变了我,使我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中学生,,,,命运往往掌握在自己手中,关键是靠自己如何去把握。或许人生中每一次细微的动作,都在改变着你,注视着你。
有人说,十五岁的天空稚嫩而娇艳。知识博士不单纯带给我的是潜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带给我新的理念,带给了我新的人生准则。它为我谱写了人生又一曲青春的乐章,它为我打开智慧的心灵窗户。它永远激励着我,改变着我,,,,我真的太感谢它了。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九年的义务教育即将结束,然而我们的知识求却依旧不会停止。“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一次生活的体会,每一次生活的感言,都将在知识的笔记本中编织细画,也许我不是知识的强人,但我是广袤知识海洋中的一分子,我会凭借着我的进取,我的奋斗,划出一片崭新的天空!
啊!是知识改变了我,哺育了我,沸腾了我。
范文五:知识改变对命运的态度
渝涪榨菜现货开户网
前不久,应邀回母校陕西师范大学做讲座。按惯例,在讲座的最后,给诸多师弟师妹们留了自己联系方式。没过几天,我就收到一位自称“可怜的农村屌丝”的学弟的来信,很简洁,讨论的问题却很大:知识能改变命运吗?学弟说自己“对生活没有任何的控制感”,怀疑读书学习“这条路真的可以兑现出什么吗?”,我复信如下:
我认为“知识改变命运”是一个太大的命题,因为大,就显得笼统甚至空洞。与其说“知识改变命运”,莫如说“知识改变我们对命运的态度”。比如你说“怀疑读书上学的意义”,这种怀疑的态度,恰恰是读书上学后获取的。读书与思考让我们看到世界是多元的,人生有多种可能性。我们不必复制一遍父亲、祖父的人生,不愿别人安排我们的人生,即使相信所谓的命运,我们也会说“尽人事,听天命”(我就经常这样想),要不然不真是白活一世了吗?
至于对生活的“控制感”问题,生活涉及的方面太多,我们大概是控制不了,起码不可能完全掌控,但我们可以对自己有“控制感”啊,我这条船驶向何方,舵手是自己。我
认为,读书、学习,就是来学习如何为自己的船操舵的。人生也好,命运也好,是苍茫的大海,我们不是要掌控它(谁能掌控大海呢),而是要学会游曳于海洋,风和日丽时能欣赏能享受,风急浪险时能把稳舵闯过去。自己掌不了舵,就只好任由命运拨弄了。
读书学习这条路能“兑现”什么,我不知道。没有任何人任何力量能给我们兑现什么。《国际歌》不是告诉我们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嘛,,,,要生存,还想生存得比父辈好一些(所有人都会这么想的,要不社会怎么发展呢),总得学着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吧。
至于“屌丝”,我觉得这个称呼在无奈、自嘲之余还有几分自傲呢,一点也不“可怜”。你一定不知道,学姐我上大学时只有两件布上衣,晚上洗了晾在窗外被小偷偷了一件,只剩一件衣服,只好在周末清早洗,然后躲在宿舍、请同学打饭,等唯一的外衣干了才能出门。后来小偷被抓,我的那件蓝布上衣居然从一堆他卖不掉的袜子、内衣中找回来了,因为太土太不值钱。
三十多年过去,想起当年的贫寒困窘,全化做释然一笑。我衷心希望,十年、二十年后,你偶然想起今天给我的这封信,也会一笑,云淡风轻。
编者手记:
读完王红教授写的这封回信,编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
静。知识能改变命运吗?在高中、大学,这个问题都曾无数次萦绕在编者及身边同学的脑海,一直未曾找到标准答案!能,或许又不能。那么,我们可否暂时抛开“能”与“不能”的极度纠结?去寻找其他的答案,而在王红教授这封短短的回信中,答案似乎已然明了。
眼下,众多高三学生们为了备战2013年的高考,在各种试卷书海中“战意”正酣。此时,也会有一种困惑的情绪在大家的脑海里潜滋暗长——读书有用吗?知识到底能不能改变命运?课堂之余,大家不妨看看这篇短文,希望它可以启发您的心灵,让自己坦然面对属于自己的高考,以及高考之后那些未知的人生。
范文六: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人(旬阳宣传网太极城故事)
作者:杨树兴
文化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31
更新时间:
三十出头,文质彬彬,待人礼貌真诚,坚毅的目光中透着成熟与睿智,这就是初识老板李从坤时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和先前与朋友交谈中的学生时代的“混世魔王”李从坤大相径庭,判若两人,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年青有为的老板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呢?
“要做事先做人!”“知识改变命运”,正是学生时代不经意间听到老师讲给其他学生的两句话,让曾经在失败中痛苦挣扎的李从坤重拾信心,改变了做人的态度,又一次站了起来,成为今天注册了公司,拥有十一个项目部的大老板。
出生于仙河乡黄泥沟村一个穷苦农民家庭的李从坤自幼聪明好动,为人仗义,好出风头,这样的学生在学校自然不是老师眼中的宠儿,1999年毕业于仙河初中后来到旬阳党校中职班学习,由于叛逆的性格,在入学不到一个月便离开了学校。
走出学校大门的李从坤毅然决定和老乡一起去山西晋城打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爬滚打之后,他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创业,他承包了一个工程单项,赚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正当他准备大干一场时,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一玩笑,由于知识欠缺经营管理不善,第二个项目不仅没让他赚到钱,还让他赔到血本无归,巨大的损失和惨痛的教训让他彻底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他想起了老师的那句“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话语,他决心要从那里跌倒从那里爬起来。于是他一面继续打工养家糊口,一面求教于有技术的同乡或同行,并买来建筑方面的书籍进行学习,刻苦钻研建筑业务,不懂就问,很快就在施工、看图、经营、管理、预算、决算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掌握了工程管理的业务知识。这期间他还买来《毛泽东传》、《李嘉诚传》等名人传记,从名人的经历中汲取精神养料,名人的经历让他真正体会到了“要做事先做人”的深刻道理,经过失败的痛苦磨砺,他变得更加成熟稳重起来。
东山再起是困难的,不仅需要信心和决心,还需要实实在在的大批资金,面对已经债台高筑的窘境,他硬着头皮多方筹措资金,开始了他的第二次艰难创业,几经周折,他终于承包到了化二图小区建设项目工程,在吸取前次失败的经验之后,他变得更加勤奋努力,请来长安大学建筑系的专业人士为他看图、预算,聘请有多年建筑经验的管理人员为他监督施工,他本人也亲自上阵,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监督工程进
范文七: 过去我们常听说知识能改变命运,现在很少听人们这样说了。因为过去就连中专毕业的学生都包分配,一般的初高中生一毕业就能参加社会上的招工、招干考试。我映象中的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段时期,整个社会的就业环境非常宽裕。现在呢,连本科毕业生都难以就业,别说是找到理想工作了。时过境迁啊。
每年,我一边看着成千上万的学子们跨进高校大门,一边看着成千上万的才子们穿梭于人才招聘交流会上......络绎不绝,那些孩时的理想和青春的豪言壮语被现实生活冲刷的干干净净。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无情。有门路的,有背景的,会玩人际关系的,总是能胜出一筹。而穷人家的孩子只有通过应试教育来改变命运。可是,现在的大学生比比皆是,再高的文凭,也不像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样吃香啰。
读书,可以掌握知识,在学校,通过老师的传授与教诲,我们可以更多地获得数字、时空与自然科学的概念,使得思想对整个世界有进一步的认识。
当我们从学校毕业,走上社会,想找个理想工作的时候,才发现,绝大多数人是学非所用。比如我曾经是学经济管理的,却没有真正用上;比如我学过歌唱,却最终没有实现心中的理想;比如我当过会计,却跟我学过的专业没有任何关系,因为是兼职的;比如我从事过旅游行业,却跟我在学校里所学知识没有任何联系......随着时间推移,曾经学过的许多书本上知识都在记忆中抹去了,因为日常生活中用不上,因为工作中用不上,所以忘记了。忘记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因为要面对现实生活,要为与实实在在的生活有关的事情去努力拚搏。
当下社会,为了一纸文凭,为了顺利就业,为了理想及工作,哪个家庭不是花着大把大把的金钱把孩子积极地推向学校的?什么补习班,特长班,重点班,皆因就业压力运应而生。
面对地球人不断地膨胀以及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速下滑和循环经济中的消费不足,一些资本家工厂也开始纠结起来,如产品要有销路,没有销路,就会造成产品积压,就会临时裁员或是通过减薪达到平衡;如果产品有销路,而没有充足的流动资金运作,银行又抬高贷款门槛儿,那就麻烦了。特别是厂家生产的产品如果是处于同行业竞争激烈环境之下的,那么,一旦在产品质量和价格上竞争不过同行的话,就会面临关门的危险境地,如果老板抱着“要钱没有,要命一条”或是“暗渡陈仓”,银行则因先前放贷成了冤大头。
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信贷大跃进”,导致的货币供应量激增,助长了资本泡沫,同时推高了物价。因此,对于一般平民来讲是苦不堪言,你看,远的不说,就说2008年以后至今,虽然年年或多或少地加点工资提高一点福利待遇,但,一般的普通百姓都难以摆脱对生活的苦愁。又是什么样的苦愁让广大的平民百姓纠结呢?
房价。虽然时下政府在极力打压,反复强调。但高房价与土地出让金是密不可分的,土地出让金如果大幅度下降,房价会不会大幅度下降?土地出让金是支持地方政府财政的主要力量源泉,地方政府怎会轻易打压呢?政府各级机关的庞大开支,如果离开土地出让金,会是一个怎样的结果?
医疗。虽然现在的药品价格受到调控甚至普通药品还一降再降让利于民,可医院的各种名目收费项目并不因药品的价格受到调控而减少。比如护士给病人每注射一次针就要相应收取服务费,还有换一次吊瓶收一次服务费,还有手术治疗过程中的收费项目包括各种医疗机械......林林总总的收费项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内容更是推陈出新。这就是我们看病为什么药品价格下降了可总的治疗费用仍然增长的根本原因。
教育。虽然现在搞义务教育,可孩子们从小学起(有的地方则从幼儿园起)就饱受三六九待遇之痛。小学,中学,九年义务教育中,学生们都是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吗?哪个学校不搞重点班?特别明显的是高中,如重点高中等等。学校更是把升本率放在首位,人为地将学生划三六九,以分数取人,教育资源没有让所有孩子们平等享受。其次是学费三六九等,如有的孩子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在报名时,被通知多缴正常学费一倍的金钱。让这些学生进退两难。还有的学校,对低于某录取分数线下的分数进行每差一分加一千元的办法,如果说学校的这种办法是将了孩子的军,倒不如说是将了家长的军。抽你血没商量。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就业。大学生就业难,这是不争的事实。有人会说,我身边的大学生都就业了。我想问,我也看到这些年青的学子们就业了,我要问:你知道他们拿多少月薪?你知道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们打暑期工吗?你看到每年开春时节那人才招聘会上人山人海的情景吗?你知道那挂着的横幅上“不挑不捡,一周上岗”是什么意思吗?
房价、医疗、教育、就业,这是当下社会中最让人纠结的事。谁都要经历这些。不管你是来自哪个阶层。这些纠结,是导致当今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怀念毛泽东时代的原因。在我的耳朵里,大多数老人都喜欢毛泽东时代,因为,那是一个让普通人没有精神压力的时代。
这些年,面对高物价,政府也采取了各种措施,可收效不大。物价不因普涨工资而不涨,每涨一次工资,物价也跟着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拿工资的人,看不到涨工资后带来的更多“利润”。你看,今年入夏以来,各种水果都普涨。因为苹果、葡萄、香瓜还有梨子等这些水果都是平常人家经常消费的东西,所以平民们自然敏感。当然,还有其他商品也一样。只是有些商品因种类太多,所以涨被制约着,并不是它不想涨。
你看我扯了这么多,越扯越远了。咱还是回到主题上来吧。
知识,当然是越多越好,知识有时候确实能帮助学知识的人改变命运,但有时候不尽然。比如我的一个远房亲戚,是个农民,只读到初中毕业,就不再读书了,他做起了生意,什么生意呢?就是卖猪肉,卖了两年猪肉后,又不干了,跑到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给人家建筑工地做盖房子的活。辛苦劳作中,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并省吃俭用,积攒了一点钱并借了亲戚一点钱在九十年代初开始做包工头,然后成立自己的公司,十几年下来,在不断地做大做强过程上,资产积累过亿,成了企业家。如果是知识改变他的命运,他要笑了,当初如果他继续读高中,或是上大学,会成就今天的他吗?回顾走过路,他说:“知识也要,但机遇更重要。”
要说机遇,我的另一个亲戚也是一个初中生,当年,他想继续读书,可他的父亲不让他再读,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他在家干了两年农活后,城里的亲戚劝他来开店,他犹豫不决,因为对开店做生意,他是外行,于是在亲戚帮助下,终于在城市里一个不起眼的路边租了一个二十平米的店面,人生的转折点就从这里开始了。他起早贪黑,风里雨后,通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在已经拥有千万资产。他对我说:“你是看着我发财的吧。从小做大的。一开始我什么人都遇到了,但都挺过来了。想想,真不容易啊,现在,生意做起来了,我也轻松许多。你看,我雇还了几个人看店。自己再腾出时间做别的事情。有时候睡在床上,都以为是做梦呢。”
说到知识改变命运,我的另一个农村亲戚可是连小学也没上过,但认识钱,现在已经拥有上亿资产了,开超市到连锁超市,使他的财富不断地积累和增殖。
从我举的三个实例中,不难发现,知识与财富大多数时候是矛盾的。我的两个亲戚都是初中生,一个却连小学也没上过。可他们却成大款、富豪。假如,他们继续读书或是家庭能继续提供上学的机会,还会是现在这个结果吗?
我想,能改变人命运的,应该是社会实践。人,读书再多,知识再多,最终要通过社会实践来证明自身的价值。比如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运用人的智慧,在人与人的沟通中,通过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从中获取经验与利益,比如在处理事务及商品买卖过程中首先面临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具体利益问题,如果在相互的利益上能彼此达成共识,那么你才会工作顺利,你才可能获利。当你获取了足够多的利益时,你在这所社会大学算是毕业了,而你在这所社会大学“进修”的时候,是没有时间约定的。它有可能要10年或是20年,也可能仅用两年时间你就完成了“学业”。不过,它比起教育部门发的毕业证书强大百倍千倍万倍。这些社会实践过程是书本上没有的。所以,现实社会就是一所实实在在的大学,人们在通过经历与实践摸索出一套有效的经验时,如果不能把在学校里学得的知识很好地运用于社会实践中,知识就是一个累赘。知识反而制约了你的思想朝财富方面发展。所以,知识必须学有所用,否则,我们就会看到,一个连小学不曾读过的人为什么今天能站在亿万富豪榜上则毫不奇怪了。
范文八:知识真的能改变命运吗?分析报告
一、“读书无用论”抬头
在经历了1000年的科举、20多年的“知识改变命运”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忽然成了头号难题。不可避免地,这引发人们对于多少年来一直不惜工本地追求上大学本身的思考。在毕业等于失业的残酷现状下,读书无用论再次席卷而来,成为了街头巷尾大家纷纷议论的话题。 今天,发出“读书无用论”呼声的主要是农村。很多大学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与其得到的回报差异太大,前者过高,后者过低,在一定时期内,很多大学毕业生连接受教育的本钱都赚不回来。本着不在没有收益的事情上投资的理念,一些农村学生寒窗苦读十余年,却在高考前结束了学生生活。
有句话叫“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在老百姓心中却变为“上大学改变命运”。在计划经济年代,上大学意味着户籍、工作等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这点对农村学生尤为重要。大学是精英教育,上大学等于有了高人一等的身份,有了衣锦还乡的荣耀。现在不同了,上完大学却感觉一切都回到起点,工作要自己找,收入还不见得比打工的多。大学已经变为大众教育,但老百姓没有意识到,还在“改变命运”或“改变不了命运”、“上”或者“不上”之间摇摆,计算着性价比。
二、“读书无用论”产生的原因
2009年的一则新闻曾经轰动一时:重庆万人弃高考。十年寒窗苦读,在即将临考的前夕,重庆上万人学子弃考,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较大影响。也有不少评论借此机会大肆宣扬读书无用论。
其实冷静分析这一现象:首先,重庆上万人放弃高考,有着不同的具体原因。正如重庆一名招生负责人所陈述的三种原因,一是有的农村孩子迫于无奈,想拿个毕业证外出打工;二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有人认为,孩子成绩平平只能上专科,还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挣钱;三是,一些学校迫于升学率的比拼压力,会召集部分升学无望的考生作思想工作,劝其放弃高考。
纵览这三种原因,其实与读书无用论都扯不到边。第一、第二种原因,无奈的现实之下,也算是考生及其家庭的某种理性选择。第三种原因,这些劝阻学生
参加高考的学校,尤其应该受到批判,这种功利化的政绩思维,凸显了学校的冷血和残忍,而这更与读书无用论无关。
本来,中华千年来弥漫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因而,万人放弃高考尤其值得反思。首先,为何有一些学校利欲熏心,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而置学生权益于不顾?其次,当今教育消费畸高,无论复读还是大学学费,都让贫寒子弟望而却步。最后,就业形势的确严峻,这自然让善于盘算的家长,思考读书是否值得。此外,教育资源城乡不均,与城市孩子相比,农村孩子拥有的机会不多,从而选择放弃。因此,万人弃考,并非读书无用论抬头,实乃无奈现实所迫。
大多数人都知道读书是有用的,不论社会现实、家庭状况如何,读书都是有用的。高考,大多数人也一定这么认为,参加高考、去上大学对孩子的一生是有帮助的。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中国大学教育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育与市场需求严重脱钩。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一直以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加工为主,即处于朗教授所言6+1中的最低端那一环,品牌、物流、创新、资本运营等掌握在别人手里,中国说穿了就一世界加工厂、世界民工;所谓优势就是低成本(血泪工厂、廉价土地、无创新、GDP导向等)竞争,继续维持在这个阶段,高素质人才必然无用武之地,搞创新没市场没效率,大学生当然不如技术工人。
二、本应体现公平的“为人民服务”相关部门,垄断资源变本加厉的掌控高校毕业生分配走向,“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已成潜规则,泥腿子官员拿高学历充门面通常是手到擒来,先天命门在手,凭你寒窗十年又有何用?
三、教育体制严重畸形,应试教育弊端为人痛恨数十载,然而任你呼声再高我自巍然不动--政治洗脑是第一,空大假热潮误人子弟(想想政治、地理、化学、高数给你留下什么东西就知道了),输出的人才往往是专业不精、泛泛而谈、浮躁狂妄之辈,结局已经被体制所注定,佼佼者当然寥寥无几,韩寒要是被招安进清华,我看也悬。
四、教育、就业推向市场化所带来弊端影响深远,政府搞大聪明省钱,然而学校为了搞自救、创收必然费尽心思,首先是提高学杂费,然后是扩招,总言而之一切向钱看;其结局是,扩招带来生源良萎混杂,师资质量下降;市场化导致教授考虑的是名声和银两而非学术,学子们耳熏目染社会恶习自然以为拉关系、搞小聪明为首;竞次原则必然被优先首选;可怜天下父母心,大多数为子女教育不惜节衣省食甚至于举贷,换回来的是毕业即成次品下场。 我们的教育,从高中到大学完全是两种教育。之前的是老师管理、家长督促,整个人都受到严格的控制,受的熏陶都是要考高分,要取得好的名次。到了大学完全变了,就是北大、清华他们的老师也不会督促着你让你学习了,学习成为一种自觉。大学会督促你的,就是把每门必修课过了,于是,考前复习成了潮流。平时不学,考前复习,好点的大学还是这样。差一点的就成了,从不学习,考试作弊了。为了毕业,就得应试。应试教育,到了大学依然束缚着孩子们。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学毕业出来了,不知道自己四年学到了什么,不知道自己会什么。如此,谈何工作?
不是读书无用,而是我们在大学期间根本就没有认真地读过书。
三、转变思维,让知识改变命运 其实,评判读书是否有用,收入不能是唯一的杠杆。不能因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与农民工工资差距在逐渐缩小,就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一方面,如果单纯从金钱或收入来考量读书是否有用,这是对读书、读大学的一种狭隘理解。读书、考大学,带给人们的不止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改变。另一方面,拿农民工对比也是偏颇。难道农民工就该低收入吗?事实上,一些农民工由于拥有一技之长,且有工作经验,其收入相对来说高一点十分正常,再说不少农民工工作量大、劳动强度也大,为何就不能有高收入呢?
此外,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或者说收入低,应该看综合因素,比如学非所用,或者说没有学到知识,师生共同混课堂就值得关注。更需辩证看待的是,大学生虽然起薪不高,但其事业发展后劲、职业提升空间都是民工所无法比拟的。收入之外,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前途也是民工望尘莫及的,这才是大学毕业生与农民工的根本差距所在。大学生刚毕业时经济较为窘迫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摆脱这一窘境的途径就是通过工作锻炼自己,成为真正的人才,提高身价。
“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似乎社会分配又有了“脑体倒挂”的趋势。
问题出在哪里?社会分配机制或许有问题,但主要根源还在于我们对于知识的误解和过高的期待。
一些大学毕业生之所以在劳动力市场争取不到较高的身价,通常不是知识的价值出了问题,而是没有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信息时代,知识爆炸,如果一个人只是把书本上的知识复制到脑子里,即便学富五车,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也是百无一用,毫无价值。事实上,知识和能力是两码事,一个有知识的人不一定就是有能力的人。大学生应该及时调整心态、转变思维,注意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以应对多元化的社会发展。
无论从个人还是从国家来说,教育是必须修炼的一门课程,知识是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唯一动力。每个人都应该对其引以足够的重视、不要因教育收益没有以前那么大而认为“无用”。
范文九:   张艺谋拍了一个系列公益短片,主题叫做“知识改变命运”。这话抽象说来应该是不错的,我们常常引用的培根说的就是这事儿,知识就是力量,力量就可以改变命运。然而,知识怎么就改变了命运?什么知识,改变谁的命运?   每当城市人来到“贫困”山区,看到那里“贫困的”人民,正面的反应是要生出同情之心来,帮助他们进步、发展,而看不到那里曾经存在的乃至依然存在的文化传统。而对于为什么贫穷,当下流行、典型的解释是,因为你落后,因为你不发达,所以穷。对策同样简单而一律:教育投入啊,科技投入啊,招商引资啊!教育投入,提高人民素质,就能掌握先进生产力了;科技投入,招商引资,就能开办工厂了,就能往外卖点儿什么了,就有钱赚了,于是就进步了,发展了,富裕了!   然而,李昌平早就说过,农民的贫困是制度性贫困,科技未必能够帮助农民致富,反而会让农民更加贫穷;教育也未必能够让农民在未来致富,却极有可能让农民在当下致贫。   在传统社会中,一个地域的人们如果能够祖祖辈辈在那里生活下来,必然掌握足够的生存智慧,可以与这个地区的环境达成和谐的关系,并可以在这种生活中获得生存的意义,获得幸福。在自然的环境中,哪怕不是风调雨顺,一棵树只要活下来,也会越长越高。具有漫长历史依据的人类的生存智慧,也应该会使农民的日子在本山本水之中,一天天地好起来。但是现在,在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几十年后,却看到很多地方的农民无法靠种地为生,甚至有整村整村的人们靠进城打工,靠捡垃圾,有的甚至靠卖血为生。   曾看到《上海证券报》杨斌的一篇文章《财富是如何从农村源源不断流向城市的》(日),杨斌指出:“农民负担不仅仅只是纳入农村税费改革视野的农业税、农林特产税,三提五统,税外税费和摊派(可称之为‘老三重负担’,有的专家估计这些负担全国每年约1800亿),农民负担的主要部分是目前尚不为多数人所认识的间接税费负担(每年近5000亿)和‘暗税’负担(本文称之为‘新四重’负担)。”   杨斌先生的原文很长,这里只能引用其中的一部分。   “新四重”负担的第一重是间接税(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间接税税含价中,人们在购买商品或消费服务时不知不觉已经将税收缴纳了,比如农民花了100元购买工业日用品,实际上已经缴纳了17元的增值税……间接税是可转嫁税,纳税人不等于负税人。流转税形式上看,主要是由城市工商企业缴纳,但实际承担税收负担的不是企业而是包括农民在内的广大消费者,他们在购买商品或进行消费时,将含在价格中的税收一起支付了。并且我国间接税(流转税)实行生产地课税制度,纳税人以城市工商企业为主,工商业越发达地区其税源也越丰富,获得的流转税也越多,这样工商业集中的大中城市获得的流转税就占最大的比例,通过分税制分得较大的份额,并作为城市公共产品的财力来源。中央政府、省特别是大中城市政府获得的流转税收入,并不是全部由城市消费者支付的,很大一部分是由农民消费者支付的。对城市居民而言,他们负担的流转税,通过获得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包括义务教育、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等)而得到补偿。但农民负担的流转税却主要转到了城市,他们居住地政府并没有获得这部分由其辖区内农民负担的流转税,从而也就不可能将其作为公共产品的财力来源。这就形成集中纳税和分散负担的非对称性。财富由农村、由县乡源源不断地流向大中城市。   这还只是“新四重”的第一项。加上其余的如工农剪刀差、征地补偿不足等几项暗税,根据2002年的数据,农民直接或间接贡献的税赋近8000亿元。文章读过,触目惊心。财富在制度的安排下源源不断地由农村流向城市,当然就会产生李昌平所说的制度性贫困。8亿农民,平均每人每年的承担的税赋达到1000元之多。这意味着一个三代五口之家,其负担将达到5000元。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就有农民孩子上了大学,父亲因无力承担学费乃至自杀的消息。知识在改变命运之前,先要了人的命。   于是我们看到,所谓“知识改变命运”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在社会底层的某个个人因为苦心读书,龙门一跃,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从而命运得以改变。这些故事对于某一个具体的个人,可能是成立的。但是,一个山村的整体,却不可能通过这种方式而得到改变。正如一个打工妹,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成为打工女皇,居于跨国公司副总裁的高位,但是打工妹这个阶层的整体,不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改变命运。又如我们某一个人,可以通过考托考G,出国留洋,享受现代化上游的生活,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把自己整体变成美国。   相反,当下全国一统秉承冥尺(一种超越民族、地域和文化传统的文明尺度,就如科学定律一样,仿佛存在于冥冥之中,即冥冥中的尺度,简称为冥尺)逻辑的制度化学校教育,会对农村的传统文化构成致命的打击。在这种教育的价值体系中,传统的生存智慧必然是原始的、落后的、愚昧的,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奇特的教育悖论:受学校教育越多的人,越看不起自己的传统。在这种教育中成功地被格式化,“学有所成”的,他们最好的出路是进入大城市,成为或中心或边缘的现代人。而剩下的绝大多数,却失去了学习本乡本土的生存技能的大好时机,成了“浪费铺盖卷的废人”。   于是,一方面,当下的制度化教育把传统文化的潜在传承者变成了工业文明的候补劳动力,抽去了传统文明的釜底之薪;另一方面,当传统地区失去了传统的知识体系,接受了冥尺逻辑之后,也会主动地从下游加入到工业文明的食物链中,为其上游提供自然资源及廉价劳动力。传统的人文生态以及与之相依存的自然生态难以为继。其结果,生态日益恶化,传统日益消失,而农村则更加贫穷,命运更加艰难。   农村命运的真正改变,是让农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恢复其自组织的能力,获得对自己事务的主导权。一旦农民身上的严重负担得到解脱,农民的生活会逐渐好起来。这时,所谓现代科学,也可能成为这种地方性知识的有益补充。(摘自《博览群书》)
范文十:教 育 科 学 文摘 
2 0 第 5期  0 8年
教 育 思想 与理 论 
什 么知 识 , 变 谁 的命 运  改
田  松  
《 博览群 书9 0 8年 第 5期 , 4 0 20 约 0 0字 
包 历 传 习俗 、 祀 仪 式 . 及  祭 以 张 艺谋 拍 了一 个 系 列 公 益 短 片 , 题 叫 做 “ 识  统 智 慧 . 括 神 话 、 史 、 说 、 主 知 被   改 变命 运 ” 。这 话 抽 象 说 来应 该 是 不 错 的 , 们 常 常  具 体 的 生 存 技 能 , 人 类 学 者 誉 为 百 科 全 书 。但 是 , 我 这 引 用 的 培根 说 的就 是 这 事 儿 , 识 就 是 力 量 , 量 就  在 张 艺 谋 的 公 益 片 中 , 些 是 不 能 算 作 知 识 的 。 在  知 力
进 、 落后 ” 话 语 方 式 中 , 识 天 然 地 被定 义 为  的 知 可 以改 变 命 运 。 然 而 , 识 怎 么 就 改 变 了命 运 ? 什  “ 步 ” “ 知 服 务 于 工 业 文 明 的 学 校 教 育 中所 传 授 的 内 容 , 统  传
么 知识 , 变 谁 的命 运 ? 改  
所 自严 复 以来 , 化 的 概念 逐 渐 深 入 中 国人 心 , 进 在  山 村 被 当 然 地 认 为 是 知 识 的荒 漠 。 于是 。 谓 发 达  主 流话 语 和大 众 话 语 中会 漫 不 经 心 地表 现 出 来 。在  地 区 的人 们 想 要 表 达 善 心 的 时 候 , 见 的 选 项 就 是  常 我 居 住 的稻 香 园 小 区 曾 经 有 个 修 车 的小 伙 子 , 次  帮 助 老 少 边 穷 地 区 的 人 们 办 教 育 , 款 , 对 一 助  每 捐 一 我 的 车 出 了 问题 , 总是 直 接交 给 他 。 有 一 次 , 起 我  学 , 此 等 等 。一 个 新 式 的 学 校 被 看 成 是 文 明 与 发  说 如
刚 刚从 非 洲 回来 , 脱 口 而 出 : 那 里 很 落 后 吧 ? 这  展 的 星 星 之 火 。在 农 村 的墙 上 我 们 也 常 常 能 够 看 到  他 “ ”
让 我 感 到 诧 异 。他 自 己 已 经 处 在 社 会 底 层 , 仍 然  “ 穷 不 能 穷 教 育 ” 口 号 。让 农 民 的孩 子 们 刻 苦 读  却 再 的 学 先 知 是 用 “ 后 ” 样 的 话 语 来 描 述 另 一 个 他 完 全 陌 生 的 世  书 , 习服 务 于 工 业 文 明 的“ 进 ” 识 , 农 民 致 富  落 这
有   界 。事 实 上 , 连 “ 后 ” 区 自身 也 接 受 了 这 样 的  的 终 极 出 路 , 着 天 然 的 正 当 性 。 就 落 地
话 语 。2 0 0 5年 , 云 南 西 盟 佤 族 自 治 县 , 地 一 位  在 当
然 而 , 昌平 早 就 说 过 , 民 的贫 困是 制 度 性 贫  李 农
领 导 对 佤 族 人 一 走 路 就 会 跳 舞 , 说 话 就 会 唱 歌 的  困 , 技 未 必 能 够 帮 助 农 民致 富 , 而 会 让 农 民 更 加  一 科 反 传统 很 是 自豪 , 说 : 我 们 这 儿 已 经 是 和 谐 社 会  贫
穷 ; 育 也 未 必 能 够 让 农 民 在 未 来 致 富 , 极 有 可  他 “ 教 却 了 。这 个 刚 刚 出 现 的 意 识 形 态 大词 使 他 能 够 赋 予 自 能 让 农 民 在 当 下 致 贫 。 ”     己 的文 化 以 正 面 的价 值 。但 是 同 时 , 也 说 :我 们  他 “ 农 民为 什 么 贫 穷 ? 让 我 们 退 回到 8 年 前 . 回 O 退  
湖 的   这儿还很落后 ” 。这 个 传 统 的 意 识 形 态 大 词 长 期 以  到 毛 泽 东 同 志 做《 南 农 民 运 动 考 察 报 告 》 时 候 ,
来 又使 得 他 无 法 为 自己 的 文 化 而 自豪 。   落后 了 , 怎 么 办 呢 ? 该  
那 时 的 共 产 主 义 知 识分 子替 当时 的社 会 底 层 人 民提 
出 了 一 个 同 样 的 问 题 : 为 什 么 我 们 种 地 的 吃 不 上  “
回答 是 简单 而 一 律 的 。落 后 了 , 要 发 展 , 要  米 , 什 么 我 们 织 布 的 穿 不 上 衣 ? 在 我 童 年 时 看 过  就 就 为 ” 进 步 , 要 现代 化 。 就   的 电 影 里 。 常 会 有 这 样 的 台 词 。 穷 人 自 己往 往 回 经   “ ” 每 当城 市 人 来 到 “ 困 ” 区 , 到 那 里 “ 困  答 :因 为 我 们 的命 不好 。而 我 们 的 电影 主 角则 坚 定  贫 山 看 贫
的 ” 民 . 面 的 反 应 是 要 生 出 同 情 之 心 来 , 助 他  地 回答 :不 , 是 因 为 你 的 命 不 好 , 是 因 为 你 们 被  人 正 帮 “ 不 而
” 们 进 步 、 展 . 看不 到那 里 曾 经存 在 的 乃 至 依 然 存  剥 削 了 。   发 而
在 的文 化 传 统 。而 对 于 为 什 么 贫 穷 . 下 流 行 、 型  当 典
在 传 统社 会 中 , 个 地 域 的 人 们 如 果 能 够 祖 祖  一
的解 释 是 , 因为 你 落 后 , 为 你 不 发 达 , 以穷 。对  辈 辈 在那 里生 活下 来 , 然 掌握 足 够 的 生 存 智 慧 , 因 所 必 可 
并 策 同样 简 单 而 一 律 : 育 投 人 啊 , 技 投 入 啊 . 商  以 与 这个 地 区 的 环 境 达 成 和谐 的关 系 , 可 以在 这  教 科 招 引 资 啊 !教 育投 入 , 高 人 民 素 质 , 能 掌 握 先 进 生  种生 活 中 获 得 生 存 的 意 义 , 得 幸 福 。在 自然 的 环  提 就 获
产 力 了 ; 技 投 入 , 商 引资 , 能 开 办 工 厂 了 , 能  境 中 , 怕 不 是 风 调 雨 顺 . 棵 树 只 要 活 下 来 , 会  科 招 就 就 哪 一 也   往 外 卖 点儿 什 么 了 . 有 钱 赚 了 , 是 就 进 步 了 , 就 于 发  越 长 越 高 。具 有 漫 长 历 史 依 据 的 人 类 的 生 存 智 慧 ,
展了 , 富裕 了 !   也 应 该 会 使农 民 的 日子 在 本 山 本 水 之 中 , 天 天 地  一
纳 西族 拥有 上 千 卷 东 巴 经 , 载 着 纳 西 族 的 传  好 起 来 。但
是 现 在 , 我 们 以 经 济 建 设 为 中 心 几 十  记 在
1 ?    
教 育 科 学 文摘 
20 0 8年第 5期 
教 育思 想 与 理论 
但 将  年 后 , 看 到很 多 地 方 的农 民无 法 靠 种 地 为 生 , 至  农 民知 道 自己是 种 玉 米 , 是 不 知 道 是 什 么 玉 米 , 却 甚 有 整 村整 村 的 人们 靠 进 城 打工 , 捡 垃 圾 , 的甚 至  要 在 哪儿 用 。农 民只 是 按 照公 司 的 “ 学 家” 定 的  靠 有 科 规 靠卖 血 为生 。  
程序 和 步 骤 , 部就 班 地 操 作 就 行 了 , 全 不 必 要 甚  按 完
农 所谓 “ 识 改 变命 运 ” 一 个 美 丽 的谎 言 。在 社  至 不 能知 道 为 什 么 。于 是 , 民在 自己 的 土 地 上 成  知 是 会 底 层 的某 个 个人 因为 苦心 读 书 , 门 一 跃 , 入 了 了 种 子公 司 的 农 业 工 人 , 了 工业 化 农 业 流 水 线 上  龙 进   成
另 ~ 个世 界 , 而 命 运 得 以改 变 。 这 些 故 事 对 于 某  的 环 节 。农 民 丧失 了 自 己 与 土 地 的 关 联 . 失 了 自 从 丧  
个 具体 的个 人 , 能是 成 立 的 。但 是 , 个 山村 的 己 传统 的生存 智 慧 。 好 彻 底 依 附 在 工 业 文 明食 物  可 一   只
整体 , 不可 能 通 过 这 种 方 式 而 得 到 改 变 。 正 如 一  链 的 末梢 上 , 如 中 了 丁 春 秋 的 吸 星 大 法 。而 一 旦  却 便 个 打 工妹 . 以通 过 自身努 力 成 为 打 工 女 皇 , 于跨  这 块 土地 被 榨 干 , 物 链 必然 转 移 . 找 新 的 资源 。 可 居 食 寻   国 公 司 副 总裁 的 高位 , 是 打 工 妹 这 个 阶 层 的 整 体 , 当 外 来 的工 业 文 明摧 毁 了 本 土 的传 统 文 明 之 后 , 但   不 
只会 留 下 一  不 可 能通 过 这 种方 式 改 变命 运 。又 如 我 们 某 一 个 个  可 能在 那 里 留 下 一 个 同 样 的 工 业 文 明 ,
人 , 以通 过考 托 考 G. 国 留 洋 , 受 现 代 化 上 游  片 工业 文 明 的残 骸 。而 那里 曾经 拥 有 的土 地 和 土 地  可 出 享
的生活, 是 , 但 ~个 国家 , 个 民族 , 可 能 通 过 这 种  上 的生 活 , 将 不 复存 在 。 一 不 都  
方式 。 自己整 体 变成 美 国 。 把  
所 谓 靠 山 吃 山 , 水 吃 水 , 民的 命 运 必 然 是 与  靠 农
相反 , 当下 全 国一 统 秉 承 冥 尺 ( 种 超 越 民族 、 其 山 山水 水 关联 在 一 起 的 , 护 山水 , 是 在 守 护 自 一   守 就  
地域 和文 化 传 统 的文 明 尺度 , 如科 学 定 律 一 样 , 就 仿  己 的命 运 。那 么 , 靠 什 么 来 守 护 自 己的 山 山 水水 ? 依   佛存 在于 冥 冥 之 中 , 冥 冥 中 的 尺 度 , 称 为 冥
尺 ) 第 一位 的知 识 . 是 来 自 于工 业文 明 的空 投 下 来 的  即 简   不 逻 辑 的 制 度 化 学 校 教 育 . 对 农 村 的传 统 文 化 构 成  现 代知 识 , 应 该 是 曾 经 与 这 片 山 水 长 期 共 存 的 传  会 而 致命 的打 击 。在 这 种 教 育 的 价 值 体 系 中 , 统 的生  统 的生 存 智 慧 。 传   存 智 慧必 然 是 原 始 的 、 后 的 、 昧 的 , 是 就 出现  落 愚 于 尊重 传 统 智 慧 , 未 来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得 以 可 能  是
了一 个 奇 特 的 教育 悖 论 : 学 校 教 育 越 多 的 人 , 看  的前 提 。早 在 1 9 。 合 国教 科 文 组织 召开 的 世  受 越 9 9年 联
不起 自 己的 传 统 。在 这 种 教 育 中 成 功 地 被 格 式 化 , 界科 学 大 会 上就 对 传 统 文 明 的地 方 性 知 识 予 以 了肯    “ 有 所成 ” 。 学 的 他们 最 好 的 出路 是 进 人 大 城 市 , 为  定 :传 统 社会 已孕 育 并 完 善 了各 自的知 识 体 系 ……  成 “
或 中心 或 边 缘 的现 代人 。而 剩 下 的 绝 大 多 数 , 失  这些 知 识 体 系 是 一 笔 巨 大 的财 富 , 们 不 仅 蕴 藏 着  却 它 去 了学 习本 乡本 土 的 生 存技 能 的 大 好 时 机 , 了 “ 成 浪  现 代科 学 迄 今 为 人 所 不 了 解 的信 息 , 且 也是 世 界  而
费铺 盖 卷 的 废人 ”  。 上 其他 生 活方 式 、 会 与 自然 之 间 存 在 着 的 其 他 关  社
于是 , 方面, 一 当下 的制 度 化 教 育 把 传 统 文 化 的 系 以 及获 取 与创 造 知 识 的 其 他方 式 之 反 映”    。 潜 在 传 承 者 变 成 了工 业 文 明 的 候 补 劳 动 力 , 去 了 抽   农 村 命 运 的 真 正 改 变 , 让 农 民 掌 握 自 己 的 命  是
传 统 文 明 的釜 底 之 薪 ; 一 方 面 , 传 统 地 区失 去 了 运 。 复其 自组 织 的 能 力 , 得 对 自己 事 务 的 主 导  另 当   恢 获 传 统 的 知识 体 系 . 受 了冥 尺逻 辑 之 后 , 会 主 动 地  权 。一 旦 农 民身 上 的 严 重 负 担 得 到 解 脱 + 民 的 生  接 也 农
从 下 游 加 人 到 工 业 文 明 的食 物 链 中 , 其 上 游 提 供  活会 逐 渐 好起 来 。这 时 . 谓 现 代 科 学 。 可能 成 为  为 所 也 自然 资 源 及廉 价 劳 动力 。传 统 的 人 文 生 态 以及 与 之  这 种地 方 性知 识 的有 益 补 充 。   相 依 存 的 自然 生 态 难 以 为 继 。其 结 果 . 态 日益 恶  生
现 在 , 和谐 社 会 ” “ 态 文 明 ” 经 具 有 了 极  “ 和 生 已
那 如 如 化 , 统 日益 消 失 , 传 而农 村 则 更 加 贫 穷 . 运 更 加 艰  高 的意 识 形 态 意 义 , 么 , 何 构 建 和谐 社 会 , 何  命
发展 生 态 文 明 ?我 想 . 先 必 须 放 慢 工 业 文 明 的 脚  首
停 让 春 节 回东 北 过 年 . 到 来 自乡 下 老 家 的 亲 戚 们  步 . 止 工 业 文 明对 传 统文 化 的 侵 害 , 传 统 的生 存  听 说 起 农村 的状 况 , 让 我感 到 焦 虑 。在 家 乡 , 民 已 智慧 重 新 获得 话 语 权 . 样 . 成 未 来 社 会 和谐 多 元  更 农   这 构 经 不 能按 照传 统 的方 式 种 地 了 。 以 往 农 业 生 产 的 全  中 的多 元 才有 可 能 继 续 存 在 . 态 文 明才 有 可 能 出  生 部 环 节 都是 农 民独 自完 成 , 但是 现 在 , 多 环 节 都 被  现 。 很   割 裂 开来 。 比如 , 民 自己 已经 无 法 留种 育 种 , 能  农 只
如 果说 农 民也 需 要 掌 握 现代 知识 , 么 . 民最  那 农
到 种 子公 司去 购 买 种子 。有 些村 子 专 门 给 种 子 公 司  需 要 的首 先 不 是 科 技 种 田 , 是 牛 顿 定 律 , 是 宪  不 而 种 植 种 子 田 . 子 公 司从 商 业 利 益 的角 度 采 取 了严  法 , 关于 民主 和 权 利 的法 律 知 识 。 种 是   格 的 保 密措 施 . 让 农 民知 道 自己种 的是 什 么 种 子 , 不  
2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书改变命运的名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