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帝国第一季近2亿年来有什么变化

地磁场磁极改变么,几十年翻转一次么(减弱是怎么回事)_百度知道
地磁场磁极改变么,几十年翻转一次么(减弱是怎么回事)
听说地磁场会改变那会是怎样,指南针也会改变么
地磁极性倒转的现象是从岩石磁性的测量和古地磁场的研究中发现的。P.达维德(1904)和B.布容(1906 )最先从熔岩中发现了磁化方向与现代地磁场方向相反的岩石,后在世界各地都找到反向磁化的岩石样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质年代的岩石,有的是正向磁化的(即同现代地磁场方向相同),也有的是反向磁化的,而且正向的和反向的几乎各占一半。还发现这种磁化方向的颠倒在地质年代的时间上具有很好的全球一致性。这种现象的唯一合理解释是地磁场曾多次发生过极性倒转。60年代以后,由于深海钻探和海洋磁测的发展,发现大洋中脊两侧对称地排列着正、反向磁化相间的磁异常条带,证明了海底地壳从中脊向两侧扩张,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了地磁极性倒转确曾发生过多次。这一研究成果为人们普遍接受。   地磁倒转是地球磁极在地质时期中的交替现象。&地磁反转&学说对此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近年来,许多地质学家一致认为在过去的7600万年中地磁至少反转过171次.因为许多国家已经从地质勘测中查到了地磁反转的证据.   法国和美国的科学家通过10Be分析法证实地磁场发生过逆转.地球上的Be(铍)元素都是以稳定的9Be存在的,如果有10Be存在则与地磁场消失有关,地磁消失时,磁层和电离层消失,宇宙射线中的高能粒子会直达地表,在它们的轰击下,氮氧等元素会发生裂变反应,产生7Be和10Be.7Be的半衰期很短,将很快消失,而10Be的半衰期却很长,找到10Be就等于找到了磁极反转的证据.七十年代,科学家在大西洋海底4731米深处发现了较高浓度的10Be,相应的地质年代为70万年,从而证实,在70万年前有过一次地磁反转.   ——地磁反转,正是地电流的反向流动造成的.   乌克兰专家们也探测到,地球磁通量数值在最近哗常糕端蕹得革全宫户200年里大大减小,按现有的速度递减,再过1000年地球的磁通量将降至零值.   英国地质观察中心阿兰·汤普森教授指出,地球磁场在历史上不止一次曾消失过,地球磁极的变换是这种现象的结果.有的科学家推断,地磁场发生逆转前,磁力急剧减弱,直至消失,其后约需1万年时间磁力强度才逐渐回复,但磁极方向却完全相反了.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4条回答
  地球磁场会反转吗?  自从中国发明指南针以来,人们就知道地球存在着南北极对称的磁场。几千年来,人们对这个磁场的存在习以为常。  直到20世纪初,人们都认为地磁场具有恒定的方向,仅在强度上有很小的变化。  在20世纪50年代末,人们发现地球的磁场可以把太阳风“压”在一个水滴形的区域中,地球的巨大磁场从此开始引起许多人的注意。  在随后的科学观测中表明:地球磁场形成于34.5亿年前。地球幼年就拥有强大磁场,但地磁场的方向并不是始终不变,经过一段长时间,地磁场会发生反转,改为与原来相反的方向,即原来的地磁北极变成地磁南极,而地磁南极变成地磁北极。地磁场发生反转虽然没有固定的周期,但是在最近约1000万年中大致是每20万年反转一次。&  地球磁场反转的证据  磁极反转作为地质事件,在地球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国家已经从地质勘测中研究火山岩和沉积物中的金属粒子所构成的远古磁场查到了地磁反转的证据。  第一个地磁反转的证据是1906年由法国物理学家B. Brunhes提供的。当时他在法国地块中央的蓬法里发现了几乎恰与今日地磁场方向相反磁化的火山岩。  法国和美国的科学家通过铍10分析法,证实了地磁场发生过逆转。地球的北磁极现在是S极,但在100万年以前却是N极。  1984年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的明尼苏达大学地质及地球物理系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得出:地球磁场强度在过去的4千年中减小了一半以上,这一变化趋势可能是一次磁极反转的前兆。其研究依据是取自明尼苏达湖底的高质量岩心样,显示了1万年来磁场的相对变化。  最近荷兰乌特列支大学地球科学家找到了一些地磁场变化规律方面的新证据:通过分析24.5-28.2亿年间形成的岩石发现,太古代晚期到原生代早期之间(过去2亿年中),地磁的长期变化和其他时期有明显区别,地磁场的反转更为频繁,这意味着它在更大时间尺度上越来越不稳定。  研究发现,磁场在最近600万年间发生了三次翻转,这三次的间隔时间不等,最近的一次翻转是在70万年前。&许多地质学家一致认为在过去的7600万年中,地磁至少反转过171次,因为许多国家已经从地质勘测中查到了地磁反转的证据。地磁极性倒转的发现,是古地磁学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  科学家的近期研究表明:地球磁场正在迅速减弱。在过去的160年里,磁场强度令人吃惊地下降了10%。科学家分析,南大西洋和北冰洋下方的液体金属地核(外核)可能出现了巨型涡流,从而影响了其上空的磁场。由于巨型涡流的力量足以逆转其他涡流的方向,因此极有可能令地磁场南北极就此开始大翻(反)转。  通过对1980年~2000年的地球磁场研究发现,地球磁场存在很大的地理差异: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磁场变化较小,非洲、欧洲和大西洋的变化非常大,变化最大的地区是非洲南端,在这个地区的磁场极性与正常的极性刚好相反。&  地球磁场反转的原因  研究表明——地磁反转是地电流的反向流动造成的。  地球是一个各圈层差异旋转的分层地球,即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和内核旋转的角速度不同,其中内核快速旋转,由固态的铁组成,外核是黏滞性很低的导电液态铁;在差异旋转及各种天体的作用力下,在外核尤其是内外核交界处形成快速旋转的环形电流,从而生成了地磁场。地核和地幔的差异旋转导致圈层角动量交换,部分自转动能通过摩擦转变为热能,积累在外核,形成地球内部唯一的液态圈层。与此同时,由于角动量交换,地核旋转变慢,地幔旋转变快,圈层差异旋转方向发生反向变化,导致地球磁极倒转。所以,地磁变化与外核旋转热涡流密切相关。根据人造卫星过去20年录得的磁场变化数据,发现在地下深层产生地球引力的熔流,在接近南北极位置出现巨大旋涡,并以加强磁场逆转的方向转动,因而削弱现有磁场,可能会导致两极易位。  磁极变换和电子运动方向的改变是密不可分的两个现象,而这个过程是个耗能的过程,周期逐渐变长显然是不奇怪的,总有一天这个过程会完全终止,而使地球成为一颗没有电磁活动的死行星。乌克兰专家们探测到,地球磁通量数值在最近200年里大大减小,按现有的速度递减,再过1000年地球的磁通量将降至零值。&  地球磁场反转的影响  地球磁场是地球的重要物理场和环境因素之一,展布的空间很大,包围地球,保护着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宇宙辐射的伤害,起到“盾”的作用,其中就包括把绝大部分太阳风粒子阻挡在地球之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地磁极反转的影响主要有——  1、引发强烈的构造运动。热能积累在外核导致地核膨胀,胀裂地幔,核幔边界的地幔热流——热幔柱顺势上升,形成地表巨大火山区。这是中生代温暖期火山频发与异常的静磁带 (地磁极性长期不变带)对应的原因。  2、地磁极性反转会产生一个地磁强度为零的时期。  3、地磁场减弱导致更多太阳能量进入地球。地球历史表明,强地磁场对应地球的寒冷气候,如第四纪冰期;弱地磁场对应高温气候,如中生代的温暖期。地磁场减弱也是全球变暖的原因之一。  4、地球磁场异常是引起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太阳风与地球磁层顶相互作用,在极区上空的电离层中形成极区电急流。极区电急流通过地球磁力线传至中低纬度地区的电离层中,扰动电离层,不久之后,会发生灾害性天气。当电磁异常区发生变动时,电场的强度和极性也发生相应变化,由此引起的降水量改变导致全球旱涝灾害在不同地区发生。&  对于人类和所有生物来说,地磁变换是灾难性的。地磁消失后,太阳的各种射线都会直达地表,强烈的辐射会使动植物发生变异生长.当地磁变换后,地内电子回流的速度远远超过挤压时的逃逸速度,而且电流强度也比逃逸电流的强度大得多,这使地磁场的磁通量增加至现阶段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较强的电流和磁场会给地球自转以强大的动力(安培力),地球将以极快的速度自转,地壳会被离心力扯裂,体积将增加至现阶段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由于负电场力的减弱,地球在太阳磁场中受到的洛仑兹力将会减弱,磁极反转使地球磁场与太阳磁场相排斥,公转轨道将向日外偏离,它将加入&外行星&的行列,这种现象将维持到下一次磁极变换。  我们大家知道地球生物曾经发生过大灭绝的现象,比如某些有孔虫在几百万年前之突然全部灭种、中生代恐龙之突然灭绝等,但同时一些其他种类的动物突然出现,比如哺乳动物,这些突变都与地磁反转在时间上有吻合之处。是否是由于失去地磁的保护,太阳风的高能粒子横扫地球表面导致生物灭绝?这值得我们研究。&  
地磁场的减弱有可能导致磁场方向倒转除了温室效应之外,全球变暖可能地磁场减弱有关。历史数据表明,温暖气候不仅与大气中高浓度的温室气体对应,而且与低强度的地球磁场对应;反之,寒冷气候不仅与低浓度的温室气体对应,而且与高强度的地球磁场对应。
没知识不要乱回答,地球磁场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同时产生的还有电场,总的简单的说磁场不会发生什么巨大的变化,但在局部小地区有改变,比方某些铁矿磁铁矿区等等。
我觉得不会变吧,不然那些航船上的地位系统不是要失效了吗?
地磁场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研究称2亿年前火山喷发吞噬一半地球生命|火山|喷发|灭绝_科学探索_科技时代_新浪网
研究称2亿年前火山喷发吞噬一半地球生命
  美国科学家经研究发现发生在2亿年前的一系列大规模火山喷发曾吞噬地球上多达一半的生命。这种喷发可导致气候突然变化,致使很多生物无法适应
侏罗纪早期的板块构造图,展示2亿年前一系列大规模火山喷发发生时的中大西洋岩浆区分布情况
  美国新泽西州克利夫顿的一个地区(曾经是采石场),左侧的黑色岩石由三叠纪末期的大规模玄武岩流形成,右侧的红色沉积层中存在物种大灭绝线索
  英国南部地区,哥伦比亚大学拉蒙-多哈堤地球观测站的地质学家保罗-奥尔森正在采集岩石样本。这些样本的年代可追溯到2.01564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大灭绝事件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2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根据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生在2亿年前的一系列大规模火山喷发曾吞噬地球上多达一半的生命。研究中,科学家对从美国、北非等地区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确定这些火山喷发的具体时间,最终证明2亿年前的物种大灭绝与大规模火山喷发有关。
  研究人员表示大规模火山喷发可导致气候突然变化,致使很多生物无法适应。火山喷发导致的气候变化速度可能与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升温类似。其他动物的灭绝为恐龙的进化和崛起创造了机会,让它们成为随后1.35亿年地球上的统治者。最后,恐龙家族也因为一场灾难走向覆灭。
  最近几年,很多科学家认为三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以及过去的其他4起大灭绝事件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剧烈的火山活动以及火山喷发导致的气候变化有关。不过,科学家一直无法将喷发留下的沉积物与生物灾难联系在一起。根据这项新研究,二者之间关系密切。新计算结果显示,三叠纪末期的大灭绝事件发生在2.01564亿年前,与大规模火山喷发时间大致相同。
  研究论文合著者、哥伦比亚大学拉蒙-多哈堤地球观测站地质学家保罗-奥尔森表示:“这一发现不可能解答与灭绝事件本身的具体机制有关的所有疑问。生物大灭绝事件与火山喷发的时间非常符合。”上世纪70年代起,奥尔森便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研究论文主执笔人特伦塞-布拉克伯恩利用铀同位素的衰变计算出来自火山喷发的玄武岩的具体年代。研究中分析的玄武岩均来自于中大西洋岩浆区。研究显示大约2亿年前曾发生一系列大规模火山喷发,当时几乎所有陆地都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型大陆。此前进行的研究就发现中大西洋岩浆区的喷发与物种大灭绝之间存在联系。不过,其他研究人员测定的玄武岩年代并不精确,误差在100万到300万年之间。相比之下,新研究的误差只有区区几千年。从地质学的角度上说,这只是“眨眼之间”。
  布拉克伯恩和同事进行的研究显示,发生在摩洛哥的火山喷发时间最早,紧随其后的是发生在新斯科舍和新泽西的火山喷发,喷发时间分别在摩洛哥火山喷发后大约3000年和1.3万年。化石研究显示对热量敏感的植物遭受的破坏最大。有证据显示二氧化碳数量增多导致的化学反应提高了海洋的酸性,导致有壳类动物家族走向崩溃。根据科学家发现的证据,一颗大型陨石曾在这个大灭绝时期撞击地球。不过,这个因素远不能确定。
  大约6500万年前,恐龙家族因为一颗陨石撞击地球走向毁灭。它们的覆灭为其他动物的进化和崛起开辟了道路,包括人类在内。三叠纪末期的大灭绝事件是已知的第4次全球性灭绝事件,恐龙灭绝则是第5次。一些科学家认为我们已处在第6次大灭绝的边缘,这一次的大灭绝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爆炸性的人口增长、工业活动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正导致很多物种快速消失。
  燃烧化石燃料导致的影响尤为突出,在短短200年时间里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提高了40%。这一速度与三叠纪末期的速度相当,甚至超过后者。布拉克伯恩表示:“从某种程度上说,三叠纪末期的大灭绝事件与今天的情况类似,可能拥有相同的时间尺度。通过研究地质记录,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大气中二氧化碳数量加倍和海洋酸性提高可能在未来对地球上的生命产生的影响。”(孝文)
值班电话:010-&&|&&&&|&&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2亿年前火山吞噬地球一半生命/图
  美国科学家经研究发现发生在2亿年前的一系列大规模火山喷发曾吞噬地球上多达一半的生命。这种喷发可导致气候突然变化,致使很多生物无法适应  侏罗纪早期的板块构造图,展示2亿年前一系列大规模火山喷发发生时的中大西洋岩浆区分布情况  美国新泽西州克利夫顿的一个地区(曾经是采石场),左侧的黑色岩石由三叠纪末期的大规模玄武岩流形成,右侧的红色沉积层中存在物种大灭绝线索  英国南部地区,哥伦比亚大学拉蒙-多哈堤地球观测站的地质学家保罗-奥尔森正在采集岩石样本。这些样本的年代可追溯到2.01564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大灭绝事件  据国外媒体报道,根据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生在2亿年前的一系列大规模火山喷发曾吞噬地球上多达一半的生命。研究中,科学家对从美国、北非等地区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确定这些火山喷发的具体时间,最终证明2亿年前的物种大灭绝与大规模火山喷发有关。  研究人员表示大规模火山喷发可导致气候突然变化,致使很多生物无法适应。火山喷发导致的气候变化速度可能与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升温类似。其他动物的灭绝为恐龙的进化和崛起创造了机会,让它们成为随后1.35亿年地球上的统治者。最后,恐龙家族也因为一场灾难走向覆灭。  最近几年,很多科学家认为三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以及过去的其他4起大灭绝事件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剧烈的火山活动以及火山喷发导致的气候变化有关。不过,科学家一直无法将喷发留下的沉积物与生物灾难联系在一起。根据这项新研究,二者之间关系密切。新计算结果显示,三叠纪末期的大灭绝事件发生在2.01564亿年前,与大规模火山喷发时间大致相同。 
作者:佚名&&责任编辑:yaoqun 共3页: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图片新闻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 海陆变迁
下载积分:5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4:16:0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 海陆变迁.PPT
官方公共微信[转载]2.5亿年前的故事
  2.5亿年前的故事 1、前言(再谈“2.5亿年前的陨击事件”)我在1987年于上级医院进修时,有一次夜间2点下班回宿舍后睡不着觉,顺手从枕头底下抻出头天中午从图书馆借来的一本科普读物《地球是怎样演变的》,用它来作为催眠书。没想到越看越有兴趣,一看就看到天亮。这本书中有一个问题使我永不能释怀。就是在此书167页的“超级大陆的解体”,超级大陆为什么解体?并在那个时期,地球上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发生。在那次灭绝事件中,95%海洋物种以及70%的陆地物种被毁灭。那次灾难被称为“大灭绝”,发生于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在历史长河中,该事件也许已经逐步为人们所了解,还有越来越多的线索证明其严重程度,包括在全球范围发现的难已解释的、已石化的、产生了突变的植物种子。尽管如此,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该事件尚不清楚。这个问题竟在我的脑海中萦绕到至今,为这个问题耗尽了我近半生的精力。为解决这个“与我不相干”的问题,我百般搜集了许多有关的资料,用以证明2.5亿年前的大陆解体是由一颗陨星(或是陨石或是慧星或是小的行星)撞击后造成的。我用很长时间反复改写,从而写出了一篇论文《2.5亿年前的陨击事件》。那时我这篇论文曾投稿到《地球科学》杂志社,但未被采纳。我只好投给科普读物《大科学》杂志社,该社把我的文章公布出来了,后来的《中国青年报》副刊也曾登载过。为了验证我的论文观点是否正确,那时我把这篇论文寄给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大学的殷鸿福教授阅看,他看后回函反对我的观点。他认为那次事件是由地内火山喷发、海水进退以及相伴生的缺氧、海水酸化、毒化、盐度、温度和生态域变化等“灾害事件群”。这个观点并得到国际地质科学界的认可。可是我认为殷教授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那时后会有地内火山?海水进退?以及相伴生的缺氧?海水酸化?毒化?盐度变化?温度改变?生态域变化?这个“灾害事件群”是从何而来?我认为在那时后集中在一个时间内发生了集各种原因而杀灭物种的“灾害事件群”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一次陨星撞击而造成的。殷教授的论据的正确性是狭义的,他没有深层探究,而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近我从外国的一篇文章的报道中获悉,有科学家从理论上否定了殷教授“灾害事件群”造成大批物种灭绝的论点(注)。这又促进了我对我的论点的正确性的信心。我将重新改写论文重新投稿,盼望能够得到科学界的认可。从今天开始,我将每天写一篇文章贴在这里,用通俗语言来叙述我是如何认识2.5亿年前地球的分裂、大批物种灭绝、地球板块漂移等同时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我都搜集了哪些确凿的证据,从各种证据的综合分析,怎么写出了我的这篇论文。希望网友们看了我今后的每一篇文章后,能够提出不同的观点,我们共同讨论,为解答亿万年前的疑难问题而贡献出每个人的智慧,也许您的论点是正确的。注:法国巴黎3月23日文章,该文章否定了“灾害事件群”之说。以后会有介绍。2.5亿年前的故事2、地球铱含量分布异常在古生代末期,据地质生物年代测定,在2.5亿年前,地球发生一次空前的大灾难,造成地球上70%以上的物种大灭绝。这次灾难,我认为是有一颗约10公里大的小行星或是慧星撞击地球后,发生了“天崩地裂”,地壳被撞裂,地球里炎热的岩浆携带着毒气从地缝中喷发出来,大量的灰尘弥漫了天空,地球变成黑暗的世界。地球破裂喷出高热的岩浆造成空气高度炎热。就是由于高温(后期寒冷)、黑暗、毒气、燃烧造成的缺氧等诸多原因,至使地球上的大量物种灭绝。2.5亿年前发生陨星撞击地球的笫一个证据是“地球铱含量分布异常”首先说说地质的年代是怎么测出来的。因为地质中有的元素具有放射性,如铀元素、镭元素、碳元素等,它们的原子核能够自发地放射出射线,转变成另一种原素的核。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衰变。但根据每种元素的原子核个数的不同,其衰变的年龄长短也不同。正是利用这种衰变的规律,可以对自然界矿物、岩石等的地质年代进行测定。利用元素的放射性衰变,已经测出来地球的年龄有46亿年的历史。地球也有童年时期(地球形成初期的16至17亿年)、青少年时期(称为前古生代,距今30亿年至5.7亿年)、古生代时期(距今5.7亿至2.3亿年)、中生代时期(距今2.3亿年至6700万年)、新生代时期(6700万年至现在)。在各个时期中又细分出各个纪。一个纪的时间长度正好是太阳穿越银道面完成一整周的时间。这就是说,纪的分界时间与太阳系往返银道面运动的位相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例如古生代又分为六个纪,就是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2.5亿年前陨星撞击地球的大灾难,就发生在古生代时期的二叠纪末期。再解释一下地球的各种运动:我们知道,地球有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其实地球运动有14种之多,除自转公转运动外,还有绕地月系质心运动、绕太阳系质心运动、自转速率变化、地极移动、轨道偏心率变化、黄赤交角变化、近日点进动、岁差、章动、浮动、绕银河系中心运动和穿越银道面运动。在14种运动中,能够对地球物种造成最大灾害的是穿越银道面的运动。对于这种运动,在这里作一简单介绍。图1地球在形形色色的各种运动中,最壮观的是地球跟随太阳围绕银河系中心作旋转运动(见图1),图2这种绕银河系中心运动同时又在银道面上下作螺旋式前进运动(见图2)。关于太阳绕银心运动周期(即1银河年)的时间长度是2.5亿年,运动速度为250公里/秒。而太阳穿越银道面的周期为6700万年,两次穿过银道面的时间间隔平均为3300万年。太阳在近2.6亿年以来穿越银道面的时间为:距今2.59、2.27、1.97、1.66、1.35、1.00、0.64和0.31亿年。由历史地质学可知,地质年代是根据地壳岩石形成的时间和顺序划分的,据考证,地质构造活动剧烈的时间都在纪的分界线附近。它们发生的周期大多与太阳往返银道面的周期大体一致。由此可见,标志地质构造运动和古生物发展阶段的地质纪的分界时间,恰好与太阳往返银道面运动的特征点时间相吻合,这一事实是有重要意义的,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物理联系。a、银河年;b、陨石形成时间;c、地球铱含量异常事件;d、古自转。根据与银河年时间尺度相近的天文事件(见图3)分析,Anders(1962年)认为,从陨石的宇宙线暴露年龄来看,陨石从母体分离的时间集中在三个时段:0.22亿年、2.5亿年和5.5亿年。它们大体上是太阳绕银心运动的相接近的部位。特别是在这三个年龄段的地质层中发现了铱含量异常的现象,铱金属一般都在地球深层,但当地壳发生大的变动时,铱金属可被翻到相对地质年龄的地层中来。其发生时间恰好是太古代末期、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三个“代”的末期也是岩石生成时序有重大差别之时,也是生物大灭绝的主要时期。由此表明,太阳在银河系中运行至引力异常的宇宙空间(恒星较为集中的银道面地区),引起太阳系天体轨道的偏离,增加了陨星撞击地球的机率,从而导至地壳构造运动的巨变和生物的大灭绝。我们认为,在银道面附近集中着较多的恒星,为银河系的引力异常区之一。太阳穿越银道时,不仅是星际尘埃,而且由于恒星的集中,其引力场、磁场和宇宙线的背景都出现异常,此时,银道面的引力常可使陨星轨道发生偏离而增加轰击地球的几率,导至生物灭绝等重大事件的发生。Rampino等(1984)根据太阳系穿过银道面的间隔时间与地球上的生物危机和陨击坑记录的周期的一致性,也提出了陨星撞击地球是造成生物大灭绝的原因。地球古自转的减慢与铱含量异常的一致性(见图3),也可视为陨星撞击地球的结果。在2001年2月份美国“科学”杂志发表的一篇报道指出,在日本、中国和匈牙利在位于2.5亿年前的地质沉积物层中发现了名为“巴基球”的炭分子层。这些足球状的球体内含有氦气和氩气,这些气体是“核素”。意味着它们拥有某种原子结构,从而表明它们来自太空。巴基球的发现证明2.5亿年前,地球曾发生过陨击事件。2.5亿年前的故事 3、潘加亚大陆分裂先介绍一下2.5亿年前的古大陆。在古生代的末期(2.5亿年前),全球的陆地形成了一个统一大陆,叫潘加亚大陆。潘加亚大陆意思是泛大陆(见图)。潘加亚这个名字是由发现“板块漂移”的欧洲地质专家魏伯格给起的名字。潘加亚大陆的北半部分叫做劳亚大陆。“劳亚”是加拿大东南部一个地名劳伦斯和亚洲的缩合词。劳亚大陆也叫做北方大陆。范围包括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除印度和阿拉伯半岛)。潘加亚大陆的南球部分,叫做冈瓦纳大陆。冈瓦纳是印度的一个地名,冈瓦纳大陆也叫做南方大陆,范围包括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印度半岛和南极洲。(见图)网友们从上面的潘加亚大陆的图上可以看到,在潘加亚和冈瓦纳两大古陆之间,有一个朝西方开口的三角区,这里是古地中海,叫做特提斯海。图上其它广阔的海域都是古太平洋。网友们请看2.5亿年前的潘加亚古大陆的形状,很像马鞍形,西边凸出来,东边凹进去。特提斯海很像大大楔子刺入潘加亚大陆的中间部分。从这个古地图的形状给我一个印象,有一个力量猛烈地撞击在潘加亚大陆的东侧腰部,其力量把一个完整的大陆撞裂成南北两大部分,变成了我们看到的地图上的形状。这是个什么力量呢?首先应怀疑到,只有天外飞来的一颗小行星或一连串的彗星(统称陨星)撞击在古大陆的东边的古太平洋中,其力量把古大陆撞裂,古大陆向西边突出出去。而东边撞出一个特提斯海。要是确实是由一颗陨星把古大陆撞击成这个形状,那么在撞击前的古大陆决不是图上的那个形状,撞前的形状谁也测绘不出,因这次撞击把整个地球的地理、地貌、物种、气候、地磁等都产生了相当大的改变。撞后又经过2亿多年的变迁,已经是变得面目全非。古大陆没有给人类留下撞击前的任何蛛丝马迹。要验证那时后确实有一颗陨星撞击了地球,光靠想像还是不成的,必须有其它几个有效的佐证才行。经多年的上下求索,找出来几个佐证,以后逐一贴出来,供网友们欣赏。昨天贴出的《地球铱含量异常》是佐证中最有说服力的一个。这个佐证我是从中科院院士任振球教授的著作《全球变化》中找来的。那篇文章中有关地球跟随太阳绕银核运转的内容及所有图表均取自《全球变化》(1990年版)。在这里我向任振球教授表示感谢。而上面的地图取自于科普读物《地球是怎样演变的》一书,其作者是何国琦。铱金属在地球上含量不多,并且都深深地藏在地球内部,除陨星撞击外,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把铱给翻到地球表层上来。铱在地质年代中的太古代末期、元古代末期和古生代末期的地层中均发现了铱元素的存在。这三个代的末期的时间都是太阳带领地球穿越银河系的恒星及其它星体的密集区的时期。足以使陨星撞击地球的发生率提高。看图,潘加亚大陆南半球的南美洲、非洲、印度以及北半球的北美洲和欧亚大陆都呈“倒三角形”,这是撞击力把大陆撞击成畸形后的结果。其作用力把地球已经撞得不园了,各三角形的尖部方向是沿着地球向西向南,其合力造成地球向西南凸出去了。其陨击地点在特提斯海(这个海也是撞出来的)。各个洲的分界线也是撞击后形成的古大陆的裂缝。就是由于地球被撞得变了形,才产生了2亿多年的“板块漂移”。潘加亚大陆的各个裂缝中灌进了海水,板块漂移开始了2万5千里长征。2.5亿年前的故事 4地球古自转减慢地球自转是指地球本身的一种周日旋转运动。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对于太阳和恒星的东升西落来说,它是由西向东转动的。真正的“东”为地球自转的前进方向,真正的“西”为地球自转的反方向。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有1、长期转慢;2、地质时期变化;3、周期变化;4、不规则变化。1、地球自转速度长期减慢,平均日长大约在每世纪内增加1至2毫秒。地球自转的减慢,主要是由于浅海地区的潮汐摩擦使地球自转的角度减少而导至地球自转速度减慢的。2、地质时期的自转速度有较大变化(见表)。地质时期每年天数的变化(由Lambcck 1980年归纳)化石类别&&&&&&&&&&& 地质时代&& &&&&&&绝对年龄&&&&&&&&& 每年天数现代&&&&&&&&&&&& 0&&&&&&&&&&&&&& 359晚白垩世&&&&&&&&&& 0.7&&&&&&&&&&&&&& 375瓣鳃类&&&&&&&&&&&&& 中三叠世&&&&&&&&&& 2.2&&&&&&&&&&&&&& 372晚石炭世&&&&&&&&&& 2.9&&&&&&&&&&&&&& 383早石炭世&&&&&&&&&& 3.4&&&&&&&&&&&&&& 398中泥盆世&&&&&&&&&& 3.6&&&&&&&&&&&&&& 406该表是根据古生物化石确定的每年天数的变化。表中可见,在距今3.7亿年前,地球自转速度比现在要快得多,那时一年有400天。下图是地质时期反映古地球自转速度的朔望月天数变化。目前,一个朔望月是29.53天,而在进质时期,一个朔望月曾达到将近31天。由图中还可见,古地球自转可能存在间隔2亿多年的准周期,其原因与太阳系绕银核运动中,穿越银道面时,与陨星撞击率增多有关。图2& 近5亿年来朔望月天数的变化(图表引自《全球变化》:任振球著)3、周期变化、与4、不规则变化。不在这里叙述。从图中可看到在二叠纪末期,地球古自转有一短期的自转明显的变慢,这个明显变慢应考虑到是一颗较大的陨星从地球的东边天空中飞过来,向西猛烈地撞击在地球上,使地球转速明显转慢(要是从西边飞过来撞击地球应加快地球转速)。从&2.5亿前地球自转明显减慢来看,是由一颗陨由东向西撞击地球造成的转速减慢。2.5亿年前的故事5地磁极漂移早已探明,地球内部呈圈层结构,最外层是地壳,称岩石层。往下是地幔层,地幔层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最内部是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最近几年有科学家经测定,内地核是由铁组成的固态核。这么看来,地球最外及最内是固态,而两固态之间是非固态。当地壳受外力或内力的作用时,地壳就会发生相对于地核的错位移动。这种相对错位移动则造成了地磁极的移动。地球跟随太阳绕银河心旋转,当太阳系穿越银道面的天体物质稠密区时(每隔2.3亿至2.8亿年穿越一次),就会遭遇到大小陨星对太阳系的轰击。(现代科学已探明火星地壳结构在同一地质年代遭到与地球同样的厄运)。地磁极的漂移就受这种陨星撞击的影响,还有其它因素影响,这里不再叙述。各种影响因素中,唯有陨星撞击造成的影响最大。在地质年代,地球的地磁极曾经有过大规模的迁移,并且还有几个急剧转折时期。从太古代(25亿年前)以来,地磁极相对于加拿大地盾的移动轨迹图来看(见下图)其急剧转折的年代为距今25亿年、19亿年、13亿年、11亿年、4.5亿年、3.2亿年、2.3亿年。从前古生代岩石同位素地质年龄分布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在距今30亿年到8亿年前的这段时期里,年龄数据在三段时间里最多,也就是距今25亿年前、17亿年前、10亿年前。这个规律论说明这三段时间里面,地球的岩石圈激烈动荡,普遍发生岩浆活动。前古生代的这三次岩石圈发生激烈动荡,并且都在地磁极急剧转折的年代以后。这种岩石圈激烈活动产生在地磁极急剧转折后的现象,只能用外来陨星撞击地球造成的结果来解释。发生机制为:不同方向来的天体撞击地球----地球自转方向发生改变----地磁极轨迹发生移动并急剧转折(随后发生大规模岩石圈动荡)。从上图可以看出,自二叠纪(P)时期开始,古地磁向东偏北方向移动,说明有一颗较大的陨星从东方偏北的天空飞过来撞向地球。几乎要把地球击碎(火星外侧的陨石带就可能在很早前的一颗行星被陨星击碎所形成)。2.5亿年前的故事 6古海平面、温度与大气CO2含量的变化以前许多竞竞业业的科学家,例如古地质学家、古气象学家、古海洋学家等,他们都付出了一生的毕生精力,最后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各科历史资料,而我们后人只要把各科资料加以对比、分析、总结。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新的概念。那就是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以下的图片对比就可以看出它们的关系。图一、地球铱含量异常事件与古自转地球铱含量异常,在地球上主要有三次(见上表)。那就是5亿年前(太古代末期)、2.5亿年前(古生代末期)、6500年前(中生代末期)。现已在中美洲加勒比海湾发现了6500年前的一个大陨坑。那次陨击事件造成恐龙灭绝。图二、显生宙期间全球温度变化上图中的曲线b是近6亿年以来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追势。可见,近6亿年以来的大冰期主要为三次。C为泥盆纪以来北美中部大湖泊的淡水碳酸盐沉积氧同位素值的测定结果。图表显示了6亿年以来的三次大冰期。图三、显生宙期间大气CO2含量的变化曲线c大洋碳酸盐沉积中方解石和文石所指示的大气CO2含量变化。当大气中CO2含量很高时,碳酸盐沉积中方解石形式出现;大气CO2含量低时,则沉积以文石的形式出现。近6亿年以来,大气CO2含量变化的周期,也与大冰期的间确时间和银河年的长度相一致。图四、显生宙期间海平面的变化在二叠纪末和晚笫三纪以来均为海水复盖俄罗斯的面积最小时期。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相一致。以上四个图表中,我们应注意:地球铱含量异常事件,我已经在《2.5亿年前的故事 2》里面已经做了详细的介绍。实际上“铱含量异常”的年代就是陨星撞击地球的年代。在《2.5亿年前的故事4》中我介绍了古自转与陨击的关系,也就是图一所标示的。显生宙期间的海平面的变化中,我们应注意在5亿年前的陨击事件后、2.5亿年前的陨击事件后及6500万年前的陨击事件后,均发生了海平面明显下降的现象。四个表格上下纵观来看:显生宙(6亿年内)银河年有三次(相隔2.5亿年),而全球温度、海平面变化、大气CO2含量变化三项内容与银河年同样有三次,并且上下对应,说明银河年(陨击频繁年)对三项内容确实产生了深刻影响。6亿年中三次银河年中,已知6500万年前已确认有一次陨击地球事件,以此类推,2.5亿年前和5亿年前都各应发生了一次陨击地球事件。因三次银河年对地球的温度、大气CO2含量以及海平面造成的影响都极其的相似,由此类推,在2.5亿年前,应该有一次大规模的陨击事件发生。2.5亿年前的故事 7陨坑在哪儿呢?上面谈过,证明在二叠纪末期(2.5亿年前)确实曾发生过陨击事件的佐证有:1、2.5亿年前正是银河年,是地球随太阳绕银核运动过程中正是穿越银道面的星球物质稠密区的时后,增加了遭受陨星撞击的机率。2、在P/T地质层多处发现有铱存在,并在日本、中国和匈牙利等国家在P/T之间的沉积物层中发现了“巴基球”的炭分子层;3、2.5亿年前的古自转有一段时间明显减慢,其时间正是处于银河年时期,其转慢应是陨星由东向西撞向地球造成的结果;4、地壳和地心均为固态,而两者间呈液态,在有外力作用于地壳时,地壳与地心的相对位置就会发生错位漂移,古地磁极在P期末发生转折,P到T段的古地磁漂移方位角度应是陨星撞击地球的角度;5、P/T时期的古海平面、古温度和大气CO2的变化可间接证明陨星撞击事件的存在;6、根据潘加亚大陆的形状,可确定其撞击位置应是在大陆东侧的特提斯海中。二叠纪末期发生的陨击其规模是非常大的。它把潘加亚大陆撞击成马鞍形,统一的古大陆被撞出几条大裂缝,其裂缝就是后来几个大洲的边界。从古地图上可看出几条大裂缝正处在强地震带的周围。地球被撞击得不园了,从非洲、南北美洲、印度等地区呈倒三角形就可看出,地球被撞后,向东向南凸出去了(幸亏未被撞碎)。撞出巨大的裂缝后,海水灌进裂缝。地球因被撞的不园了,以后全球普遍发生了均夷运动,从而在全球发生了漫长的板块漂移。其陨星的体积其码在10公里以上,它的撞击一定会在地球上撞出一个几百公里甚或上千公里以上的大坑来。但现在的地球上找不到这个大坑,为什么?就是由于2亿多年的漫长的板块漂移与地球全面的均夷的结果,现在再也找不到陨坑了。但根据潘加亚大陆撞后变成的地理位置判断,其撞击点应是我国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在2.5亿年前应是处在特提斯海中,这个海现在已不存在了。有人在喜马拉雅山上的地质层中发现有鱼的化石,就足以说明在以前这里是海洋。在漫长的地质活动后,从前的海洋才变成今天的高原。2.5亿年前的故事 8青藏高原是怎么形成的(一)?从月球的照片上可以看出,月球表面存在许多的环形山。那些环形山都是陨星撞击后而形成的。可是地球上怎么连一座环形山也找不到呢?原因是地球有一层厚厚的气体,可把飞来的小个的陨星燃烧掉,大个的则燃烧不尽而撞击在地球上。2.5亿年前的陨击可能是地球有史以来其规模最大的。假如其个体再大一点就会把地球击碎。(火星外侧有一个陨石带,这个陨石带很可能是一颗大的行星被陨星击碎所造成的)。就是由于大规模的撞击,把原有的潘加亚大陆击裂,击成几大板块(就是现在的几大洲),板块之间的裂缝灌进海水。地球被撞击的不那么园了,在重力的作用下,地球逐渐地发生了大规模的均夷作用----板块漂移。漫长的2亿多年的全球性的均夷活动,使地球逐渐地又恢复了园形。原有的上千公里的大陨坑,逐渐地被夷为平地,后来在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后来的印度板块共同向陨坑滑挤过来,互相冲撞推挤,才把地势抬高而形成青藏高原。也就是说,2亿多年前地球上最低的陨坑变成了现在的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再想找那个陨坑痕迹简直比上青天还要难上难!可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也找出来陨击点的两个佐证来。(一)潘加亚大陆遭受撞击后,海水灌入裂缝,板块开始漂移活动。当然是向最低洼的陨坑方向漂移,陨坑西北侧是劳亚大陆(北美、欧亚大陆)向西南顺时针扭转滑向陨坑。而北美脱离劳亚大陆和南美脱离冈瓦纳大陆,这两块北南美大陆跟随太平洋板块向西直奔陨坑滑去。再后来,印度板块脱离非洲大陆也向陨坑方向漂过来。为什么诸多板块都朝向青藏地区漂移过来?就因为青藏高原在2亿多年前是地球上最低的地点(偌大的陨坑),这就应了“水向低处流”这句话。(待续)2.5亿年前的故事 9(二)青藏高原不是一夜隆起科学家提出分段隆起说:中间先隆两侧后起,喜马拉雅山脉最后形成(美国《科学院院刊》近日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科研人员在青藏高原不同地点探测发现,不同地点隆升时间并不一样。为此,这个国际研究小组设想从空间角度来研究青藏高原隆升时间。为了破解答案,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可可西里。来自我国地质大学的一位科学家说:“欧美研究者先对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南麓进行了大量研究,而我们在北部定了试验地点。可可西里这个地区是新生的成员。”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的中北部。这里覆盖着5000米厚的沉积岩层。科学家指出,尽管可可西里目前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但它过去曾是高原中部的一个盆地。研究者认为,可可西里的低斜坡河床等特性,正好可以与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恰好位于目前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缘。可可西里这个区域的地质历史被记录在5000米厚的沉积岩层中。青藏高原是分阶段隆升的,最初是在高原的中心,然后蔓延至北部和南部区域。中部首先在距今至少4000万年前隆起,而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以及北部的山脉是在很久以后才慢慢隆起的(见上图)。研究人员发现,可可西里盆地的结构以及沉积物沉积的方式表明,这种类型的盆地是在大型山脉的脚下形成的,古青藏高原的中心部位先隆起了。这样才能在其北部边缘形成现在的可可西里盆地,这些信息都能反应在5000米厚的沉积岩层中,可可西里、昆仑山一带在当时就像个水库,接收着中心地带剥蚀下来的物质。此外,青藏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一带。研究小组还发现了海洋浮游生物的化石。当青藏高原中部隆起时,珠穆朗玛峰和喜马拉雅山的其他部分仍然是一个深海盆的一部分。专家指出,由此也可佐证,在高原中部隆起后,青藏高原北部和南部地区才开始隆升。从以上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出:1、青藏高原的中部先隆起而四周是后隆起的,这符合劳亚、太平洋和印度三大板块都在朝这里漂移并挤压过来的结果。2、从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有鱼的化石可证明青藏高原这里原是大海(陨坑)。3、可可西里有5000米厚的沉积岩层,这可说明原有海洋是缓慢隆起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罗布泊湖消失是否提示该地壳还在隆起?应重新勘测盆地高度。2.5亿年前的故事(续一)“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说”(从今天开始继续发表我的“2.5亿年前的故事”。就是由于2.5亿年前有一颗直径大于10千米的陨星撞击了地球,才造成了地球“板块漂移”。而国际上的科学家均认为是“板块构造说”造成了“大陆漂移”。我用有力的佐证来说明我的论点的正确性。今天咱们先把既往关于“板块漂移”的概况先介绍一下。明天再用佐证证明陨星撞击地球才是“板块漂移”的动力所在。)先回顾一下近几十年来科学家在地壳运动上所取得的科学成果。1910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在地图上,位于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的海岸线,为何如此吻合?他以地球物理、地质、古生物及古气象等方面的佐证,首创“大陆漂移”学说。大西洋两侧的大陆沿岸轮廓线十分相似受海洋阻隔的两岸具有相吻合海岸线的现象,很早以前就注意到了,魏格纳对这一事实从地质学、古生物学、气候学等角度进行了科学的推敲。他提出,根据造山等的地质构造,以及在三亿年前的冰山时期不能超过大洋的羊齿动物、蜗牛等小动物,曾广泛分布于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他得出结论:大约三亿年前,我们今天所知的南兆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欧亚大陆、南极大陆等统统属于一块“超级大陆”,后来这块“超级大陆”分裂为若干块大陆,经过漫长的移动,形成了今天的位置关系。进入20世纪50年代,在古地磁学上发现,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其位置是移动的并发生过逆转,磁极随时间推移而形成的移动轨迹,被称为“极移动曲线”。那时,通过采用声纳装置观测海底地形,利用海洋磁场仪探测海底磁场异常情况等。通过这些探测,科学家终于搞清全球海底被称为“海岭”的巨大海底山脉是彼此相连的。后来发现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和北冰洋等的海洋中均分布有海底中央海岭。后来科学家测出从海岭处的地球内部涌流出地壳热流,从而使科学家得出结论:中央海岭下的地幔对流升腾形成海洋地壳,海底由此扩大,这就是“海底扩张学说”。那时根据这个学说,证明大陆下的地幔对流升腾造成大陆分裂。进而地幔向水平方向的运动将大陆拉开。根据“海底扩张”和“地球磁场的逆转史”提供的证据,有力地支持了“大陆漂移”确实在发生。1965年,科学家利用计算机模拟使地球各个大陆以现有的形状恰好拼合在一起。再者,海底地形、地震位置、火山等活跃部位都连接成为带状,于是“板块构造说”应运而生。板块构造学说示意图。1970年,根据测定,地球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至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有的板块在汇聚,有的板块在分离,有的板块俯冲至另一板块的下方等三种类型。地球板块分为: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澳板块和南极板块。板块的边界是洋中脊、转换断层、俯冲带和碰撞带。即往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进展,证实了魏格纳当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的正确性。从而也证明了“板块构造说”就是“大陆漂移”的动力。以上是在几十年中,科学家在地壳运动方面所取得的科学成果。这个成果是不容置疑的。但我在这里认为:“板块构造”和“大陆漂移”确实存在,但,“大陆漂移”的动力不是“板块构造说”。而我又认为:“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都是由在2.5亿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结果。也可以说,那次遥远时代的撞击才是“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的原动力。下一章我将拿出证据证明小行星撞击地球确实是近2.5亿年来的地壳运动的原动力。2.5亿年前的故事& (续二)古大陆分裂与漂移之动力何在?我们承认“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说”的正确性,到底是先有大陆漂移还是先有板块构造呢?科学家说板块构造是大陆漂移的原动力。而“海底扩张”又是板块构造的原动力。这么说来,不论是板块构造还是大陆漂移(我把这两者统一起来称为“板块漂移”更科学)这两者的原动力就是海底扩张。而海底扩张的原动力无疑是地漫热物质对流而从地壳最薄弱的地方喷出,哪里最薄弱?由于在各板块的重力作用下,只有在各大洋的中间部位最薄弱,地幔热物质从大洋中间部位喷流出来。这里有一个问题:2.5亿年前的潘加亚大陆的分崩离析的原动力是由地漫热物质对流给冲开的吗?要知道那时的大陆是那时地球地壳最厚的地方!这独立的大陆里没有海,怎能发生“海底扩张”呢?此大陆是如何开始板块漂移的呢?我认为板块构造也不是大陆分裂的原动力!到底潘加亚大陆为什么分裂开来呢?我认为只能是有一个大于10公里的陨星,撞击在潘加亚大陆的东南侧,造成一个与太平洋相通的特提斯海。这次撞击之威力巨大,差一丁点就把地球撞碎了!万幸没撞碎,否则就没有我们人类了。但地球被撞走形了,欧亚板块东侧撞成海,而非洲南端突出去了(这从南美、非洲和印度皆都是倒三角形而得知)。非洲南端地势变高,根据“水向低处流”的道理,才迫使南极洲、澳洲和南美洲这三大板块与非洲分离开来。文地址:作者:2.5亿年前的故事& (续三)古地质的均夷运动---板块漂移(注)前天下午14点35分,四川汶川县发生了7.8级地震。温总理迅疾乘机直奔灾区指挥抢救,我们的武警部队启动应急战备机制,调去大批人员奔赴现场。又一场全国性的支援灾区的号角吹响了。让我们向灾区遇难同胞哀祷吧!日,昆仑山口以西,青藏高原可可西里无人区发生里氏8.1级地震,巨大的地震能量,使昆仑山南麓形成了一条长达400多公里的地震带断裂带。地表严重变形带的宽度从数百米到数千米不等。地震学家告诉我们,地震主要发生在太平洋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大西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上。总体来说,地震主要发生在洋脊、裂谷、海沟、转换断层和大陆内部的远古板块边缘等构造活动带。其实大陆内部的远古板块边缘地震带,在地球上属青藏高原地震最活跃。仔细分析漫长的板块漂移,其方向大都是朝向青藏高原,这次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向北挤压的结果。青藏高原是全球最高点,然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至地心的厚度还要小于南美最高山脉至地心的厚度。但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最厚,这厚度增加的原因,就是由于从2.5亿年前陨星撞击地球后,开始全球性的、大规模的和长时间的均夷运动。造成欧亚大陆顺时针向东南扭转、太平洋板块向东冲入欧亚板块的地壳下面、从非洲板块断裂开并向北漂移的印度板块,向西藏方向挤压过来。为什么地球上的大多板块都要朝青藏高原漂移?俗话说,水向低处流。原因就是这青藏高原在2.5亿年前,这里是地球最洼的地带—特提斯海。这个海在2.6亿年前并不存在,是什么原因在2.5亿年前突然出现一个海呢?要知那时后地球上只有一个独立的潘加亚大陆。并不存在板块漂移。只能考虑到陨星的撞击才使地球产生这种大规模的均夷运动。2亿多年的地壳运动,古青藏地区被撞击出来的特大陨坑---特提斯海,被其周围漂移过来的板块填满了。从而使这里造成了地球上地壳最厚的地方—青藏高原地壳。板块漂移:是我把“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两个名称结合成一个名称,我认为这样更科学。“2.5亿年前的故事”(续四)二叠纪生命消亡有新说博主按:我在博克上登出的《2亿5千万年前的故事》大体讲完,关于我在这方面的研究再做一下补遗。将用几天的时间,介绍我所掌握的一些材料。今天所刊登的文章是在我国刊物转载的美国一网站上的一篇短文章。从这篇文章介绍,可以看到在外国确实也有和我观点相同的人,我把这篇文章转载如下:[美国《科学日报》网站日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在大约2.51亿年前导致了二叠纪的终结?大多数地球科学家认为是海平面逐渐下降、气候变化、海洋缺氧和火山活动。但事实并非如此,一个在中国南部地区进行考察的地质小组发现,有证据表明,二叠纪终结的原因是一颗撞到地球上的小行星或彗星发生了爆炸,并且引发了地球生命史上最严重的生命危机。日本东北大学的海峰国男(音)在美国《地质学》月刊9月号上发表文章指出,他们发现在二叠纪末期硫和锶的同位素突然显著增加,此外他们还发现了大量属于同一时期的因为受到冲击而发生变质的微粒和高岭土,以及锰、磷、钙和微体化石(有孔虫类)的明显减少。他们在梅山地区获得的发现表明,在二叠纪末期,一颗小行星或彗星落入了海洋,导至大量地幔中的硫迅速释放到海洋一大气系统中,这不仅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促成了酸雨的形成,而且可能还引发了大规模的火山活动。海峰曾在1996年和1998年两次到梅山地区采集标本,并由此发现了该地区的重要性。他计划继续研究地外天体与地球碰撞的其它证据。他说:“我们希望查明古环境的变化和导至二叠纪末期地球上许多地方生命大规模灭绝的原因,以及过去5亿年中其它大规模生命灭绝(发生在奥陶纪末期、泥盆纪末期和二叠纪末期)的原因。”上面是美国刊物上刊登的文章。这篇文章介绍了日本的一位叫海峰国男的科学家的观点,但他只单一的,根据二叠纪末期硫和锶的突然明显增加来推断的,而我所写的《2.5亿年前的故事》是从古气象、古地质、古地磁、古地球自转以及板块漂移等多方面论述的,所以说,我的文章是比较全面的。“2.5亿年前的故事”(续五)殷鸿福教授的“灾害事件群”说我把在2000年写好的论文《2.5亿年前的陨击事件》曾投给《地球科学》杂志社,该社未予采用。2001年初,我又把该论文给中科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殷鸿福先生寄去。殷教授给我回信,他否定了我的论点。那时,殷教授也正组织9个人的科研小组攻关2.5亿年前物种大灭绝的原因的探讨。他们根据我国浙江省长兴县煤山D剖面27C层底的地质构造的分析,认为,2.5亿年前的物种大灭绝是由于地内火山、海水进退以及相伴生的缺氧、海水酸化、毒化,盐度、温度和生态域的变化等“灾害事件群”造成的。当时殷教授正筹备在2001年8月份召开一次以“灾害事件群”造成物种灭绝的一次国际会议。殷教授在那年4月份给我回信,介绍了筹备8月份国际会议的情况,并把这次会议的有关文件给我寄来。并告诉我“这是今年8月份召开的国际会议。第5页的主题3、4涉及您的观点。您将会看到:没有什么人注意冲击观点”。北京日报在4月1日刊载记者贾西平的文章,题目:《浙江“金钉子”科学意义重大》。副标题是:确认地球发展史重大断代标志。在4月4日,又刊登由黄革写的一篇文章,题:科学家将用“金钉子”破解地球生物灭绝奥秘。记者贾西平又写了另一篇文章,题:为什么叫“金钉子”。(我将于明天把这篇文章转载在我的博克上),以上记者的文章都是介绍殷鸿福的科研成果,即“金钉子”的发现对古生物大灭绝原因探讨的重大贡献。“金钉子”观点也得到了国际地质组织的认可。殷教授给我回信,感觉好像给我当头一棒。我知道在国内是得不到发表我文章的机会了。我不得不求迁居美国的一位朋友了。求他把我的文章改写成英文,投给美国《科学》杂志。但未投成功。我知道我的文章有的地方还缺乏实际地质勘察的数据材料。我本是地质业余爱好者,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经济条件,没有科研设备去到青藏高原勘察。更别说到国外勘察了。殷教授的科研小组能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赞助,有科研经费。可以到任何需要去的地方去勘察。浙江煤山地质层的勘察成果就是一个例子。我承认殷教授的“金钉子”的重大意义。但“金钉子”理论只是狭义的局部成果,它所列举的“灾害事件群”是正确的,但这只是表面的研究。要是再深追一步:在2.5亿年前为什么会发生“灾害事件群”呢?只要深追,就能追到地球陨击事件上去了。只有陨击事件才能导至“灾害事件群”的发生。我真的无能为力,不可能推翻得到国际地质协会认可的殷教授的“金钉子”理论。我年近70,来日已不多,没有足够的时间保障了。但我认为,13亿人中就不可能没有同路人。但知音者又何在呢?地质大学是培养接班人的地方,殷教授会同意让我去大学宣讲我的科学理论吗?很难!我的座右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将为我的20多年的研究成果而继续努力。盼在有生之年能遇到伯乐。“2.5亿年前的故事”(续五)殷鸿福教授的“灾害事件群”说我把在2000年写好的论文《2.5亿年前的陨击事件》曾投给《地球科学》杂志社,该社未予采用。2001年初,我又把该论文给中科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殷鸿福先生寄去。殷教授给我回信,他否定了我的论点。那时,殷教授也正组织9个人的科研小组攻关2.5亿年前物种大灭绝的原因的探讨。他们根据我国浙江省长兴县煤山D剖面27C层底的地质构造的分析,认为,2.5亿年前的物种大灭绝是由于地内火山、海水进退以及相伴生的缺氧、海水酸化、毒化,盐度、温度和生态域的变化等“灾害事件群”造成的。当时殷教授正筹备在2001年8月份召开一次以“灾害事件群”造成物种灭绝的一次国际会议。殷教授在那年4月份给我回信,介绍了筹备8月份国际会议的情况,并把这次会议的有关文件给我寄来。并告诉我“这是今年8月份召开的国际会议。第5页的主题3、4涉及您的观点。您将会看到:没有什么人注意冲击观点”。北京日报在4月1日刊载记者贾西平的文章,题目:《浙江“金钉子”科学意义重大》。副标题是:确认地球发展史重大断代标志。在4月4日,又刊登由黄革写的一篇文章,题:科学家将用“金钉子”破解地球生物灭绝奥秘。记者贾西平又写了另一篇文章,题:为什么叫“金钉子”。(我将于明天把这篇文章转载在我的博克上),以上记者的文章都是介绍殷鸿福的科研成果,即“金钉子”的发现对古生物大灭绝原因探讨的重大贡献。“金钉子”观点也得到了国际地质组织的认可。殷教授给我回信,感觉好像给我当头一棒。我知道在国内是得不到发表我文章的机会了。我不得不求迁居美国的一位朋友了。求他把我的文章改写成英文,投给美国《科学》杂志。但未投成功。我知道我的文章有的地方还缺乏实际地质勘察的数据材料。我本是地质业余爱好者,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经济条件,没有科研设备去到青藏高原勘察。更别说到国外勘察了。殷教授的科研小组能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赞助,有科研经费。可以到任何需要去的地方去勘察。浙江煤山地质层的勘察成果就是一个例子。我承认殷教授的“金钉子”的重大意义。但“金钉子”理论只是狭义的局部成果,它所列举的“灾害事件群”是正确的,但这只是表面的研究。要是再深追一步:在2.5亿年前为什么会发生“灾害事件群”呢?只要深追,就能追到地球陨击事件上去了。只有陨击事件才能导至“灾害事件群”的发生。我真的无能为力,不可能推翻得到国际地质协会认可的殷教授的“金钉子”理论。我年近70,来日已不多,没有足够的时间保障了。但我认为,13亿人中就不可能没有同路人。但知音者又何在呢?地质大学是培养接班人的地方,殷教授会同意让我去大学宣讲我的科学理论吗?很难!我的座右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将为我的20多年的研究成果而继续努力。盼在有生之年能遇到伯乐。“2.5亿年前的故事”(续六)什么叫金钉子?2001年,在阿根廷举行的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确定,我国浙江长兴煤山剖面为古生界、中生界地层断代界线的标志—“金钉子”。有读者问,什么叫“金钉子”?这个问题比较专业,记者请教了中国殷鸿福院士。地球的年代画分为前古生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每个界又分为多个系。系与系之间的全球标准,就俗称为“金钉子”。显然,“金钉子”不止一个,但确有大小之分、主次之分。二叠系是古生界最末一个系,三叠系是中生界最早一个系。所以,浙江煤山的“金钉子”即是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的标志,又是中生界与古生界之间的标志,被认为是地质历史上三个最大的断代“金钉子”之一。“为什么叫金钉子不叫银钉子?”“金钉子”是国际地层委员会的命名,金钉子贵重表示重要,钉子钉下后固定不动,表示是一个永久的标志;另外,也有国际地质学界约定俗成的成分。生物是反映地质历史最灵敏的物质形态。认识地球的最好办法就是研究每一历史时期的生物化石。不同的化石,就成为划分不同年代的标志。百余年来,科学家一直试图确定各个年代之间的分界线,但迄今为止,大约只有一半的年代有了自已的“金钉子”,其中引人注目的古生界和中生界之间的界线还始终存在争议。而这一界线的确立,对我们人类关系重大。古生界开始于5.4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古生界动物群主要是无脊椎动物中的三叶虫、软体动物和腕足动物。古生界末期地球经历过一次包括全球大海退在内的“灾变群”,90%的物种灭绝。中生界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6700万年前,又被称为“爬行动物代”、“菊石时代”和“裸子植物时代”。中生界后期的地壳运动对动物的演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恐龙等动物种类趋于灭绝。对于古生界和中生界的划分,地质学界100多年来,一直沿用耳菊化石作为标志,但由于耳菊石分布的局限性,无法充分解释全球范围内的地质现象。1986年,殷鸿福院士提出,将我国地质工作者在浙江长兴煤山发现的“牙形石化石”作为划分古生界和中生界的标准化石,以此确定古生界和中生界的分界线。这一新颖的观点一经提出,就在地质学界引起强烈反晌,甚至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在科学研究中,一种理论引起争议是很正常的。我国科学工作者采取对外开放,吸收国际同行;对内联合,与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等科研人员一起,用了近10年时间对浙江煤山进行考察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们发现的大量伴随全球大海退等灾难事件所留下的动物尸体化石,反映了当时全球动物大灭绝的悲惨景象。1996年中、美、俄、德等国的9名科学家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联名文章,推荐以中国浙江长兴煤山的“牙形石化石”为划分古生界和中生界的标准化石。此后,经过国际学术组织三轮投票,最终由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认可,确定了煤山在地质学上的“金钉子”地位。“大陆漂移”的动力是“海底扩张”吗?在上世纪50年代,科学家发现全球海底有巨大的“海岭”,根据对海岭的探测,科学家得出结论:中央海岭下的地幔对流升腾形成地壳,海底由此扩大。这种结论支持了“海洋扩大”说,而“海洋扩大”(海底扩张)说也解释了大陆的分裂和移动。根据此说法,大陆下的地幔对流升腾造成大陆分裂,进而地幔向水平方向的运动将大陆拉开。后来由于“海底扩大说”的出现,又发现了全球的板块构造,全球由九大板块形成。从而又产生了“板块构造”说。科学家最终得出结论:大陆之所以能漂移(其实是板块漂移),是由于“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而造成的。也就是说:“大陆漂移”(板块漂移)的动力是源于“海底扩张”。这个说法至今还占据着地质科学的地位。可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请看下面的实例:美国《纽约时报》日文章,题:木星探测器在一个大卫星上有惊人发现“伽俐略”号航天器第一次与木星的巨大卫星“木卫三”近距离相遇时发现的证据表明,这颗太阳系中最大卫星的行为在很多方面象一颗行星,这使人感到惊讶。木卫三的直径为3269英里,比行星中的水星大,大约是火星的3/4,但不及地球的一半。地球直径为7926英里。木卫三是一颗没有生命而且严寒的星球,表面复盖着冰块和一些黑色的岩石碎片,但是“伽俐略”号航天器拍摄的第一批照片表明,这颗卫星的表面满是起伏很大的山脊,裂缝和沟槽。同时还有其它迹象表明,它经受着地球上大陆漂移和地震的相同力量。……美国伽俐略卫星在木卫三上面的惊人发现,使我们不能不怀疑“大陆漂移”的动力源于“海底扩张”的说法,假如照片真的显示木卫三上有着跟地球上大陆漂移的地质构造,就可以说明“大陆漂移”的动力绝不是“海底扩张”,因为“木卫三”上根本就没有海洋。没有海洋而哪来的海底扩张呢?反过来说,2.51亿年前的潘加亚大陆周围是海洋,而大陆里没有海洋,“海底扩张”只能在海洋里发生,绝不会在潘加亚大陆上发生。这么说来,潘加亚大陆的分裂和以后的漂移的动力绝不是源于“海底扩张”。而是源于陨星撞击地球。陨击造成潘加亚大陆分裂,并造成地球凹凸不平。陨击处造成凹进去而形成“特提斯”海,而非洲南端凸出去(由南美、非洲和印度均成倒三角形就可得知),地球的凹凸不平,造成了2亿多年的全球大规模的“均夷”运动(至今还未结束),其“均夷”运动才是“大陆漂移”的原动力。其次序为:陨击地球→大陆分裂→均夷运动→板块构造→海底扩张。我所列的顺序和既往科学家所得出的结论正相反,哪对哪错有待将来科学家的考察和验证。“2.5亿年前的故事”(续八)科学家排除物种“大灭绝”成因假说关于2.5亿年前物种大灭绝(那时95%的海洋生物和70%以上的陆地生物遭到灭绝),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那次物种大灭绝呢?国内权威以我国中科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殷鸿福为首的科研小组,通过浙江煤山“金钉子”的科研分析得出结论:2.5亿年前的物种大灭绝是由于地震、火山、毒气等“灾害事件群”造成。而我是通过20多年的考证,认为是2.51亿年前的一次“陨击事件”造成。在2001年,我把我的论文邮给殷教授看过,而殷教授给我的信中,用数据说明我的论点是错误的,事经7年,我又补充新的论点再次写成“2.5亿年前的陨击事件”一文。并以“2.5亿年前的故事”在我的博克上连续发表。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于今年3月26日发现法国法新社发表一篇否定殷教授“灾害事件群”的观点的文章,当然,这篇文章对我的观点是一种无形的支持。我把这篇文章转载如下:[法新社巴黎3月23日电]科学家今天说,他们已经排除了一种解释地球上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的重要假说。在那次灭绝事件中,95%的海洋物种和70%的陆地物种被毁灭。那次灾难被称为“大灭绝”,发生于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在历史长河中,该事件也许已经逐步为人们所了解,还有越来越多的线索证明了其严重程度,包括在全球范围发现的难以解释的、已石化的、产生了突变的植物种子。尽管如此,是什么原因导至了该事件尚不清楚。英国研究人员在“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排除了一种主要理论,该理论认为,海洋变得缺氧,富含硫化物,致使海洋生物灭绝。硫化物烟雾从海面升腾而起,在频频的副产品甲烷的协助下,破坏了臭氧层。臭氧层相当于大气平流层中的盾牌,可以过滤掉阳光中紫外线B的辐射。这种理论认为,在地面上,生物遭到了彻底毁灭,生物因硫化物累积到中毒程度而中毒,其DNA则因阳光辐射而被完全破坏。由英格兰北部设菲尔得大学的戴维.比尔林带领的研究小组创建了一种大气化学研究二维计算机模型,来检验这种观点。据他们计算的结果,赤道地区的低气压会起到氧化缓冲作用,阻止硫化物严重破坏臭氧层。该研究报告说:“这些毒气似乎不太可能是偶然发生的地球物种灭绝的原因。”还有其它多种理论,包括小行星造成的一次影响或是一系列影响,这与人们认为的6200万年前造成恐龙灭绝的事件相似。“2.5亿年前的故事”(续九)殷教授向我提供的珍贵材料我20年完成一篇文章“2.5亿年前的陨击事件”,在2001年初,我把这篇文章寄给中科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殷鸿福先生。殷教授非常认真地阅读了我的文章,并做了批示。指出在现今国内还没有人同意是陨击造成了2.5亿年前的地球物种大灭绝。殷教授并给我一份在国内P/T层中的铱含量调查表,数据显示在P/T层中的铱含量并无明显异常。殷教授的材料使我尴尬不已,难道我引用的证据错了吗?又经这几年的推敲和寻找材料,我认为确定铱含量异常的数值应到陨击的溅出区去找比较合理。陨击地点是我国的青藏高原,殷教授的铱材料唯独没有青藏高原的调查数据。我再次充实我的论点,并建议殷教授组织科技人员去青藏高原实地考察并取证。在P/T层中,不但取证铱元素,也应该取证锇元素及巴基球等相关材料,这样更有说服力。下面是2001年殷教授给我的有关材料,我把材料的封面拍下来(部分),贴在博克上。浙江长兴煤山是殷鸿福教授发现“金钉子”的地方殷教授给我邮来的材料,上面是殷教授亲笔写的批示:这是今年8月召开的国际会议。笫5页的主题3、4、涉及您的观点。您将会看到,没有什么人注意冲击(陨击)观点。殷这是“金钉子”据点:P/T层剖面和点。(封面)这是殷教授给我的P/T层铱含量调查表,注意,这表中没有青藏高原点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西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