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石油路属于哪个区资源平衡类型中,石油路属于哪个区资源生产区一般属于什么类型

我国石油供给安全的环境分析——《石油与国家安全》之九(上)
标题关键字
正文关键字
伟人毛泽东
我国石油供给安全的环境分析——《石油与国家安全》之九(上)
&&&&&&&&与世界上那些主要石油进口国家一样,我国石油供给安全的环境问题,也包括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两个方面。正确认识我国石油供给安全的环境,是我们制定石油战略的基本前提和依据。只有正确分析、认识和判断我国石油供应安全的环境,才能明确我们所面临的形势,正确确定我国石油战略的任务和目标,选择实施这一战略的基本方针和具体对策。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石油供给安全的环境相当严峻,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这就更增加了我们研究和制定正确的石油战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国内环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石油产业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基本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的突破,特别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石油产业有了很快发展,石油产量位居世界第五位,石油产业已基本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行业体系,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在1993年以前,能满足国内对石油的需求,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同时清醒地看到,从石油供给安全的角度来讲,国内形势相当严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人均能源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7%,而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仅为4.6%。据有关专家估计,我国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900亿吨,可供开采不足百年;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3亿吨,仅可供开采14年;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6&31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不过32年(当然,这种估计的准确性也值得商榷,因为它可能忽略了新的矿藏能源的不断探明)。&&&&我国能源安全的一个制约性因素是人口众多,导致能源资源的相对匮乏。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0%,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天然气仅占1.2%;人均煤炭资源为世界平均值的42.5%,人均石油资源为世界平均值的17.1%,人均天然气资源为世界平均值的13.2%;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又据有关资料称,世界煤炭储量为9&842亿吨,中国为1145亿吨,占世界储量的11.6%,居世界第三位,世界储采比[可供采出的资源储存量与计划期(通常为一年)产量之间的比率]为218,我国储采比为92。世界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1434亿吨,中国为38亿吨,占世界储量的2.6%,世界储采比为41,我国储采比为24。世界天然气可采储量146.4万亿立方米,中国为1.37万亿立方米,仅占世界储量的0.9%,世界储采比为63,我国储采比为58。此外,虽然我国水能资源丰富,居世界第一位,但大部分集中于西南部。总之,我国化石能源勘探程度低,资源不足,人均煤炭探明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平均值的1/2,石油仅为1/10左右。我国能源资源分布不均,大多远离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人均能源消费量低、单位产值的能耗高。我国1998年一次能源总消费量为12.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总消费量121.1亿吨标准煤的10.4%,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商品能源消费甚低,约为世界平均值的1/2,美国的1/10,人均生活用电约为美国的2%。我国能源的一个严重问题是能源资源短缺,浪费严重,能源效率低。我国能源效率约为31.2%,比发达国家落后约20年,相差约10个百分点。我国的能源经济效益很低,每产生1万元的产值所消耗的能源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7.2倍,也远高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我国经济2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是以能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的。1980年以来,我国能源的总消耗量每年增长约5%,是世界平均增长率的近3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面临严峻挑战。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仅占26.7%,而中国1998年煤炭消费量为12.5亿吨,在一次商品能源消费结构中占71.6%,比世界平均值高出近45个百分点。大量的煤炭开发利用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酸雨的覆盖面积已达国土面积的40%;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占世界第二位。据粗略统计,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量达到GDP的2%以上。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及总悬浮颗粒物的排放量分别约占85%和70%。近些年来,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已得到一定控制,1998年与1995年相比,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已由2&370万吨降至2&090万吨,预计近年内还会有显著减少。&&&&有记者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咨询中心勘探部主任翟光明。他认为,中国油气资源很有前景。&&&&记者:翟院士,您长期从事石油地质勘探工作,多次提出中国油气地质勘探工作,多次提出中国油气资源很有前景,预测在21世纪中国石油工业可以持续发展。您的这一观点与近些年来社会上不断传出中国石油资源快要枯竭的言论大相径庭。对此,您如何看待?&&&&翟光明:目前知道中国油气资源有潜力的人不多,甚至有的听说中国油气资源有潜力都大吃一惊。作为研究这方面的专家,有责任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以便达成共识,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中国有丰富的油气资源。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的两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都做了肯定的结论。1994年结束的全国第二轮油气资源评价是我主持的,评价结果是:全国石油的总资源量940亿吨,其中陆上为694亿吨,占73.8%,海域246亿吨,占26.2%;天然气总资源量为38.14万亿立方米,其中陆上为29.9万亿立方米,占78.9%,海域为8.14万亿立方米,占21.4%。从地理分布上可以说石油总资源量在东北、华北、西北和海域各占1/4。&&&&在940亿吨石油资源量中,可采资源量是160亿吨。中国大多数盆地勘探程度尚处于早、中期阶段,50年来,仅找到60亿吨可采储量,这就是说至少还有100亿吨左右的储量亟待我们进一步勘探发现,因此我推断21世纪中国石油工业是可以持续发展的。&&&&记者:我记得翁文波教授用翁氏生命旋回方法预测的结果也是160亿吨,与您的预测相同,这真是不谋而合。&&&&翟光明:翁老是采用宏观的视角来预测的,我们是从具体的地质条件人手,从实际出发来分析研究的。我们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调动了500多人次,分析研究了全国8&800个地质圈闭,才得出这一结论。&&&&记者:按理说,您们的预测是比较权威的,那么为什么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并未摆脱对储量不足的危机的担忧呢?&&&&翟光明:这并不奇怪,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个过程的。早在20世纪初,美国就曾有两位著名的地质学家先后提出,美国的油气资源将在几年或十几年内开采殆尽。但实际的结果是不但没有开采殆尽,经过进一步勘探、开发,石油储量和产量都翻了几番,达到高峰年产量5亿多吨,并维持了一二十年,直到目前美国仍每年生产3亿吨左右。而在20世纪60-70年代,世界上流行“石油储量短缺,石油工业很快将走入穷途”的预言,助长了70年代油价上涨。然而,1970年后世界石油工业供需平衡稳步前进的发展史完全否定了这种悲观论调。&&&&总之,从各种渠道提供的情况看,目前,对中国石油最终可采储量数的认识不是很统一。若按最终可采储量160亿吨计算,基于中国的剩余可采储量数,对于21世纪的石油年产量有几种估计,若按2000年年产量1.66亿吨,随后稍有增长,稳产,最终缓慢递减,那么在21世纪原油生产可以维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但有一个前提是在整个期间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油气勘探工作。在这里,我们是根据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经济技术水准来衡量的。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勘探开发工作的深入,技术的进步,采收率的提高,认识的深化,最终可采储量数必定会大幅度增长。&&&&尽管专家们对我国石油资源储量估测的意见不尽相同,但是,为了实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若按现在的模式发展,结构也不发生大变化,到对50年能源总消费量将达到&60亿吨标准煤以上,其中原煤约为60亿吨以上,原油8亿吨等。可见,在21世纪上半叶,石油的国内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是十分突出的。&&&&(二)消费速度增长快,对外依赖度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在未来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对油气资源的消费必然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是工业化国家所走过的道路,我国不可能避开这条道路。专家们认为,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由于油气的后备资源严重不足,长期看,大量依靠进口是一个已成定局的事实。目前我国石油产量约为1.6亿吨,一般预测,2010年时中国石油需求中有一半左右将依靠进口,进口量将达1.6亿至1.8亿吨;202O年时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可能将达3亿吨。如果按每吨约7.3桶、每桶20美元计算,每年进口原油将要花去外汇约440亿美元。到2020年后,中国每年进口石油量将超过美国,最高可能达到每年5亿吨以上,每年花去的外汇更是十分巨大。&&&&有记者采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淮博士。&&&&问:您提到了后备资源不足和需求增长,那么在我国的石油供给中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有多大?&&&&答:现在看,我国石油进口的增长速度要远比前期估计快得多。2010年时我国石油产量的乐观估计最多可达1.95亿吨。由于石油资源的后备储量限制,20&10年后我国的石油产量将可能出现衰减;而到2015年和2020年时,我国的石油需求量将可能达到3.6亿吨和4.3亿吨;目前估计,届时我国石油的年进口总量可能要分别达到1.8亿吨和2.5亿吨。直到2000年年初时,一般预测我国到2010年的石油进口总量将达到1亿吨或略多。但从石油进口的实际情况看,2000年进口总量突破7&000万吨已成定局,今后三年内每年继续增长1000万吨也难以避免。由此预计,2003年时我国的石油进口总量就极有可能超过1亿吨,2005年时有可能到达1.3亿吨。这个进口规模和增长速度比我们的前期估计要大得多或快得多。如果不是2003年以来国际油价居高不下,进口总量可能比目前更大。&&&&问:国际油价的巨幅波动是否已经给我们的国民经济带来了损害?&&&&答:国际石油市场的激烈振荡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已经明显显现。1998年到1999年初国际石油价格暴跌是我国石油被迫限产和成品油走私形势骤然严峻的基本原因之一;其后的价格猛涨,又给我国的石化产业带来了成本急剧上升的严重困难。从技术、经济特点上说,石油采掘与石油炼制都是对均衡生产要求很高的产业;从社会再生产链上说,石油与石化产业的景气状况对几乎所有产业都有重大影响;从改革角度说,我国的石油与石化产业进一步的资产优化重组以及资产海外上市的运作节奏及筹资规模已经严重受到影响。产业内部上下游之间利益分配格局的不确定性实际上已经使改革的难度大为增加。此外,成品油“费改税”的改革迟迟不能推出,也和油价不稳定密切相关。&&&&能源安全的最重要的标志是能源的供给能否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7%,而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仅为4.6%。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能源需求将不断增加,因此我国能源需求与供给的缺口将会不断加大。&&&&石油天然气消费的不断增长,主要表现在发电用的油气、居民生活消费(燃料、取暖等)和汽车消费油气的增长上,特别是汽车不断增长所消耗的汽油的增长上。未来几十年则是中国汽车业大发展的时期。汽车所消耗的原油在发达国家占石油总消费量的50%以上。这也将是我国未来的趋势。未来20年我国能源消耗需求较之目前增长一倍左右,其中煤炭消耗需求将会达到26亿吨,石油达到3亿吨,天然气达到800亿立方米。&&&&有国际专家估计,在21世纪上半叶,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增加额中,发展中国家将消费掉增加量的绝大部分,其中中国将占增加的消费量的30%~40%。目前我国能源消费问题居世界第二(美国第一)。由于人口多,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石油进口量的不断增加,对我国的国家安全特别是经济安全形成了严峻的挑战。从1993年开始,中国从石油净出口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随着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度越来越大,“石油安全”逐渐成为石油企业和政府决策部门频繁讨论的关键词。&&&&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就已经有这样的焦虑了。石油是一个有限的资源,虽然中国是世界第五位的产油大国,但是同时也是石油消费大国,石油的产出跟不上经济快速增长对石油的需求。1984年以来,原油产量年均增长1.7%,但同时期的石油消费年均增长4.9%。2000年,石油及油品进口达到7&000万吨,达到历史之最(2001年有所下降),占当年全国石油消费量的30%。按照这样的速度,2010年,中国将有40%的石油需要从国外进。到2020年,这个比例则要高达50%。如此之高的依赖程度,国际油市有什么风吹草动,势必立刻对中国的经济产生影响。&&&&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我国石油进口的不断增加,必然拉动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上涨。而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上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将是明显而严重的。首先将大大增加我国石油进口的外汇支出;二是石油作为上游产品,其价格的上涨必然拉动其下游的各种产品价格的上涨,从而造成国民经济的滞胀;三是将对社会稳定甚至军事安全带来各种消极制约。&&&&(三)体制不顺,效益不高,储备严重不足&&&&我国石油产业的经济体制不顺,主要表现就是它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石油企业还未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石油行业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三大国有集团公司所垄断。石油行业尚未真正引人市场机制,缺乏竞争。价格不顺,各集团公司及其所属企业之间利益分配的矛盾很突出。国家宏观决策管理机制相对薄弱,功能不到位,法制不健全,宏观协调能力不强。投资严重不足,投资主体单一,勘探严重滞后。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低。&&&&当前体制不顺尤其表现在本应由政府制定规划或进行监管的一系列问题上。例如:&&&&——在成品油流通领域,从源头上就无法可依,国家对炼厂建设的资质、成品油批发环节的资质和零售环节的发展等,从来没有制定过规范。中间商倒买倒卖,投机经营,造成市场极度混乱。&&&&——在信息和统计数据管理上,没有严格的管理规定。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国家对成品油市场都有严格的信息管理,企业必须无条件地向政府提供真实的信息,政府则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用以引导企业的发展。&&&&——在价格管理上,我国是用国外的上月成品油价格规定国内价,定价不反映国内的供求状况,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水平接轨而在机制上没有接轨。其结果是,两大集团服从政府定价,而市场不接受政府定价,到头来,两大集团库存爆满,最终只有卖“跳楼价”。&&&&——在税收管理上,政府的职责应是发挥税收的市场调节作用,而我国的税收是只收钱、不调节。&&&&——储备的调节作用没有得到重视。许多人错误地以为石油储备是用来对付战争的。实际上,进行储备的目的是为应对突发的短期的石油短缺。我们是在20年不打仗以及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前提下来研究和应对石油供给安全的。国家完全可以用商业的办法把储备搞起来,在石油短缺时投放一点,资源多时收储一点。但是,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所有这些课题,包括如何建立政府间接调控市场的手段,如何规范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政府以什么思路来管理企业,这些都需要组织专人进行研究。&&&&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利的因素。如:我国至今没有一部“石油法”,有关石油业政策的权威性和规范性不够;非法开采、偷抢原油和天然气以及土炼油屡禁不止,加油站仍然过多过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市场的正常秩序;仍实行税赋较重的生产型增值税,汽柴油消费税也仍然是价内税,且没有在消费环节征收,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企业对不良资产的报废、减值、出售、转让、破产等资产处置没有充分的自主权,企业不能及时有效地改善财务状况,不能灵活运用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式剥离非主业资产和分流人员;企业对国内建设项目和海外投融资项目没有充分的自主审批权,而政府的审批程序过于繁琐、低效,不利于企业抓住商机;企业分离办社会的职能得不到地方政府的有力配合,困难重重,阻碍了企业改革的深人进行;企业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和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带来了极大的人才危机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的体制状况与外国的跨国公司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这主要表现为:现代企业制度不够完善,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尚不健全,企业组织结构、资本结构、资源结构、产品结构还需要调整,新产品开发和产品品种。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要求,缺少拥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市场营销水平还相对落后,科研与生产、销售的联系还不够紧密,职工人数偏多,成本费用偏高等,短时间内还难以完全消除这些差距。所有上述问题都需要尽快解决,否则在国际竞争中难以站稳脚跟。&&&&现在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已成为与国际大公司一样的多元产权主体,但是仍有人以计划经济的思路提出两大集团重组。如今的两大集团已经不是1998年前的中石油、中石化,现在是上市公司,必须遵守国际资本运作规则,受香港联交所、美国证监会的严格监控,必须严格按规范向世界公布信息,做事必须透明。如果一味地按计划经济的做法行事,只能是削弱两大集团的竞争力,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石油行业效益不高,除了前面所说的能源经济效益不高,每万元生产值所耗能源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相差很大,甚至还不如一些发展中国家,同时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行业本身的效益也不高。2001年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明显地说明了这一点。沪深两市石化行业上市公司共有26家,按行业细分共有石油开采、炼油、储运销售、加工和综合等6个子行业。石油行业上市公司2001年业绩普遍不理想,绩效与2000年相比,有较大程度的下降,整个行业在沪深两市处于中下游水平。2001年中期石化行业平均每股收益为0.0864元,而全年平均每股收益仅有0.081元,说明下半年全行业处于亏损状态,降幅达67.34%,高出沪深两市44.75个百分点;每股净资产为2.478&8元,略高于沪深两市总体的2.4612元,但同比下降5.76%,高于沪深两市总体2.42%的降幅;净资产收益率为沪深两市总体的23.21%,同比下降了85.31%。因此,从反映业绩水平的平均每股收益和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来看,2001年石化上市公司平均业绩比沪深两市总体平均业绩要差。特别是石油炼制和销售业,生产成本尚高,营销水平尚低,行业处于微利状况。加人WTO后,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放开贸易和分销领域,恢复汽柴油进口后,将加剧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就可能迫使国内成品油销售企业陷入价格竞争,迫使生产企业降低原油加工量,特别是一旦出现外商迅速扩大成品油零售市场份额,将造成国内企业市场占有率降低和企业效益下滑,生产经营将面临很大困难,这种危险将出现在2004年年底取消成品油进口配额管理和同时放开成品油零售领域之后。2006年放开成品油批发领域后形势可能更趋严峻。&&&&这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原因造成的。一是原油和石化产品价格的走低是影响石化类公司业绩的首要因素。油价下跌属于系统性风险,即便是综合性石油公司也无法规避(2001年平均价为26.89美元/桶,同比下降1.66美元/桶)。以中国石化为例:在原油方面,油价每下跌1美元/桶,公司就将减利20多亿元,2001年公司减利约33.2亿元;大宗石化产品如&PVC、PE等的价格降幅都在&18%以上,同样给公司带来不小的损失。二是费用支出增加明显。与国外同类石化公司相比,中国石化类上市公司显得人员过多,影响其国际竞争力。因此中国石化在上市伊始,就提出了三年降低成本16亿美元的目标。2001年公司计划裁员2.7万人,裁员费用预计为10亿元人民币左右,但2001年中国石化实际裁员6.8万人,在超额完成任务的同时,当年裁员费用也比原来的预计增加了约15亿元人民币。中石化下属公司2001年也大多采取类似措施。如中原油气在费用和支出方面,公司管理费用2001年同比增长&13.06%,2001年的支出中有&2&408.5万元是买断职工工龄的支出。三是行业经营环境恶化,计提各项准备增加.ST吉化在报告期内计提了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达77&078万元。大元股份2001年计提坏账准备&629.3万元、存货跌价准备3198.46万元,直接影响了当期的收益。&&&&与国外相比,中国石油产业的经济效益普遍低于外国的大公司,这主要是经济体制不顺和技术水平不高造成的。&&&&中国石油行业体制不顺、抵御风险能力不强,特别表现在我国还未建立起战略石油储备体制上。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制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讲,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叶,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不高,煤炭一直在一次能源的消费结构中占主要部分,都是很重要的原因;从主观上讲,长期以来,我们对石油安全和战略储备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很重要的原因。石油战略储备有着应急石油市场供应暂时中断,调节市场供给、稳定油价和社会秩序等重要功能,特别是对主要石油进口国家,关系更加重大。&&&&有资料显示,我国石油储备的情况是:长输管储存量为2—5天,铁路运输储量为7—15天,水路运输储量为15-25天,石油系统内部原油的综合储备为21.6天。以上均为生产性储备,没有战略储备。另有资料显示,我国石油和石化企业共有原油储罐容量仅为2107万立方米。&&&&只是因为从1993年以来我国石油进口量大幅增长,加之国际上石油市场供给风险增大,对国内经济安全的影响凸显,才引起学术界、企业和政府对战略石油储备的重视。但是,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制度,不仅涉及到国家能源体制问题,涉及到储备基地的选址问题,更涉及到储备的规模和投资问题。据有关专家计算,如果我国储备原油800万吨,每吨7.3桶,每桶20美元,合计需要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同时,储备、运输设施建设资金估计也要100亿元人民币,总计需要200亿元人民币。而且,这800万吨的战略石油储备仅够目前的15天的消费,只占90天的消费量1/5。美国从1979年到1999年底,战略石油储备累计投资216亿美元,其中159亿美元用于购买原油,52亿美元用于储备设施,日常管理经费开支4亿美元。&&&&另外,由于没有颁布《石油储备法》,对储备资金的来源、储备体制、储备管理方式等多方面重要问题的解决都缺乏法律根据。&&&&由于缺少石油战略储备,在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上涨时,我们一点应对能力都没有。2002年七次调价,说涨就涨,没有任何应付手段。有专家统计,近年来的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我们就损失了10亿美元。&&&&中国加人WTO,首当其冲的就是对石油行业的冲击。世界各国的各大石油公司将抢滩中国。国内的石油企业面临背水一战。由于加人WTO,进口原油的关税16元/吨立即被取消,进口配额和许可证也被取消。到2000年底,我国的原油价格基本上与国际接轨,具体价格由国家计委根据国际油价的趋势按月公布。由于没有石油战略储备,国内市场油价只能被动地跟着国际油价的变动而变动。因此,一遇到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国内相关行业受到的冲击就十分明显。例如2002年委内瑞拉因工人罢工引起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对国内的影响就十分明显。其中虽然原油开采类的一些企业获得了一些盈利,但是,首先是石油炼制类企业的现金流却在增加。为防止高额的再启动成本,一般炼油企业都有较多的原料库存。由于原料库存价较低,产成品(成品油)价格上升较快,国际油价上升可使炼厂短期利润上升。但从中长期角度讲,由于炼油企业原料与产成品会按同样比例上升,因此必然会增加其现金流。国际油价上升会由于现金流的增加抵消其收益而受到的影响较为平淡。其次是化工原料业深受其害。以原油为主要生产原料的化工原料业如乙烯、丙烯等企业在国际油价上涨时受害较深。主要原因是原油占化工原料成本的70%~80%,原料价格上升而产成品(化工原料)受需求影响上升较慢。虽然也有企业因库存原料较多而受益,但按行业惯例来讲,大多数企业库存原料还是较少的,因为它们不可能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很多石油库来储存原料。第三是化肥农药生产企业受到的影响一般在来年春天。由于化肥、农药企业不直接以原油为原料,一般是使用原油的次级产品,因而其原料的上涨需要一段时间。在化肥、农药行业的淡季,受未来原料看涨影响,化肥、农药企业应增加库存或满负荷生产,不然到来年春耕之时,化肥、农药用量大幅增长,而同时原料也正逢涨价,此时如大量生产,势必提高生产成本,使企业利润下降。因而,如果化肥、农药生产企业处理得当,可避免因石油价格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第四是精细化工所受影响较小。由于精细化工属石油化工行业产业链的末端,国际油价变动要波及到精细化工业需要有较大的幅度和较长的时间。虽然从追溯到最终原料来讲,精细化学品中多数也是从石油中炼制而来的,但由于上一级生产企业如化工原料业已过多地分担了石油价格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因而影响精细化工业的主要因素并不是油价的变动,而是市场中精细化学品的供求关系。&&&&另外,原油价格上涨会带动汽油价格、天然气价格、电价的上涨从而给经济社会生活带来各方面的影响。&&&&总之,石油的持续、安全和不断增长的供应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我国正在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即到21世界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有持续、安全和不断增加的石油供给作保障,否则将是一句空话!可见,我国面临的国内环境是十分严峻的。&&&(摘自《石油与国家安全》新疆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 @ 环球视野编辑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石油属于事业单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