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几何题库要详细过程

当前位置:
>>>证明几何命题的一般步骤:(1)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2)根据题意,..
证明几何命题的一般步骤:(1)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 ), (2)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题型:填空题难度:偏易来源:同步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证明几何命题的一般步骤:(1)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2)根据题意,..”主要考查你对&&命题,定理&&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命题,定理
命题的概念: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命题的概念包括两层含义:(1)命题必须是个完整的句子; (2)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件事情做出判断。 公理: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得到人们公认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定理:通过真命题(公理或其他已被证明的定理)出发,经过受逻辑限制的演绎推导,证明为正确的结论的命题或公式,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就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定理。一般来说,在数学中,只有重要或有趣的陈述才叫定理,证明定理是数学的中心活动。相信为真但未被证明的数学叙述为猜想,当它被证明为真后便是定理。它是定理的来源,但并非唯一来源。一个从其他定理引伸出来的数学叙述,可以不经过证明成为猜想的过程,成为定理。如上所述,定理需要某些逻辑框架,继而形成一套公理(公理系统)。同时,一个推理的过程,容许从公理中引出新定理和其他之前发现的定理。在命题逻辑中,所有已证明的叙述都称为定理。经过长期实践后公认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公理,用推理的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命题的分类:(按正确、错误与否分)分为真命题(正确的命题),假命题(错误的命题), 所谓正确的命题就是: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 所谓错误的命题就是:如果题设成立,不能证明结论总是成立的命题。
四种命题:1.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2.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3.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相互关系:1.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原命题与逆命题互逆,否命题与原命题互否,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相互逆否,逆命题与否命题相互逆否,逆命题与逆否命题互否,逆否命题与否命题互逆。2.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①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②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
定理结构:定理一般都有一个设定——一大堆条件。然后它有结论——一个在条件下成立的数学叙述。通常写作「若条件,则结论」。用符号逻辑来写就是条件→结论。而当中的证明不视为定理的成分。逆定理:若存在某叙述为A→B,其逆叙述就是B→A。逆叙述成立的情况是A←→B,否则通常都是倒果为因,不合常理。若某叙述是定理,其成立的逆叙述就是逆定理。若某叙述和其逆叙述都为真,条件必要且充足。 若某叙述为真,其逆叙述为假,条件充足。 若某叙述为假,其逆叙述为真,条件必要。常用数学定理:1、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2、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3、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4、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6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7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1 、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面积=边长×边长; S=a×a2 、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棱=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3、 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4 、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c:高 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bc+ca);体积=长×宽×高 ;V=abc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7、 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 h÷28、 圆形 S面积 C周长 ∏ d=直径 r=半径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面积=半径×半径×∏9、 圆柱体 v:体积 h:高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体积=底面积×高 ;体积=侧面积÷2×半径10、 圆锥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发现相似题
与“证明几何命题的一般步骤:(1)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2)根据题意,..”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11207343149466943928034909130173646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的一道几何题及其证明
&前段时间,宁波大学陈计教授在他的“陈计数学课程”QQ群中贴出了一道几何题,我转发
给潘成华老师,潘老师指出是俄罗斯的一道竞赛题,并给了一个变相同一法的证明。随后我给出
了一个纯几何证明,并将问题一般化。现将此题及我的正和大家分享。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七年级数学几何图形题要有步骤谢谢_百度知道
七年级数学几何图形题要有步骤谢谢
com/zhidao/wh%3D450%2C600/sign=f260bde272c6a7efb973a022c8ca8367//zhidao/wh%3D600%2C800/sign=8e2162cfdda27a0df5afe/0b46f21fbe096b63e38744ebf8acba://f.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三线合一,所以BF=AC,证明三角形ABC为等腰三角形,所以,∠2=ACD,BE平分∠CBA,三角形ACD和三角形FBD全等(ASA),所以AE=EC,所以CE=&#189DC=DB
哪有不懂问我,手机打字不方便,过程简化了。
1.由,∠ABC=45°,CD⊥AB得△D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故DB=DC
又∠BFD=∠CFE,∠BDF=∠CEF,所以∠DBF=∠ACD
而∠BDF=∠CDA
∴△DBF≌△DCA
故BF=AC2.由BE平分∠ABC,DE⊥AC得△BAC是等腰三角形,BA=BC,故有EA=EC
所以BF=2EC
即CE=1/2BF
没看到题目呀
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解析几何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及解题方法 - 百度文库
解析几何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及解题方法
高考专题:解析几何常规题型及方法
一、高考风向分析:
高考解析几何试题一般共有3--4题(1--2个选择题, 0--1个填空题, 1个解答题), 共计20多分, 考查的知识点约为20个左右,其命题一般紧扣课本, 突出重点, 全面考查。选择题和填空题考查直线, 圆, 圆锥曲线中的基础知识,大多概念性较强,小巧灵活,思维多于计算;而解答题重点考查圆锥曲线中的重要知识点及其综合运用,重在考察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轨迹方程,以向量为载体,立意新颖,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代数、三角、几何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本章节处理方法建议:
纵观2006年全国各省市18套文、理高考试卷,普遍有一个规律:占解几分值接近一
半的填空、选择题难度不大,中等及偏上的学生能将对应分数收入囊中;而占解几分值一
半偏上的解答题得分很不理想,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解析几何是代数与
几何的完美结合,解析几何的问题可以涉及函数、方程、不等式、三角、几何、数列、向
量等知识,形成了轨迹、最值、对称、范围、参系数等多种问题,因而成为高中数学综合
能力要求最高的内容之一(2)解析几何的计算量相对偏大(3)在大家的“拿可拿之分”
的理念下,大题的前三道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而排放位置比较尴尬的第21题或22题(有
时20题)就成了很多人遗忘的角落,加之时间的限制,此题留白的现象比较普遍。
鉴于解几的特点,建议在复习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高考中解几内容弹性很
大。有容易题,有中难题。因此在复习中基调为狠抓基础。不能因为高考中的解几解答题
较难,就拼命地去搞难题,套新题,这样往往得不偿失;端正心态:不指望将所有的题攻
下,将时间用在巩固基础、对付“跳一跳便可够得到”的常规题上,这样复习,高考时就
能保证首先将选择、填空题拿下,然后对于大题的第一个小问争取得分,第二小题能拿几
分算几分。
三、高考核心考点
1、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如直线的倾斜角、斜率、距离、截距等)
2、熟练掌握基本公式(如两点间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斜率公式、定比分点的坐标公式、到角公式、夹角公式等)
3、熟练掌握求直线方程的方法(如根据条件灵活选用各种形式、讨论斜率存在和不存在的各种情况、截距是否为0等等)
4、在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中,要善于运用圆的几何性质以减少运算
5、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及简单应用
6、熟悉圆锥曲线中基本量的计算
7、掌握与圆锥曲线有关的轨迹方程的求解方法(如:定义法、直接法、相关点法、参数法、交轨法、几何法、待定系数法等)
8、掌握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常见判定方法,能应用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解决一些常见问题
四、常规题型及解题的技巧方法
A:常规题型方面
(1)中点弦问题
具有斜率的弦中点问题,常用设而不求法(点差法):设曲线上两点为(x1,y1),(x2,y2),代入方程,然后
两方程相减,再应用中点关系及斜率公式,消去四个参数。
给定双曲线x?2y2
2?1。过A(2,1)的直线与双曲线交于两点P1
及P2,求线段P1P2的中点P
专业大全 历年分数线 上万张大学图片 大学视频 院校库
第1 / 11页
贡献者:高三就上选校网出几道初二上册数学几何题,要有答案和过程(详细点)
20、如图,在△ABC中,点P自点A向点C运动,过P作PE∥CB交AB于点E,作PF∥AB交BC于点F.问是否存在点P,使平行四边形PEBF是菱形?若存在,用尺规作图找到该点,并说明理由;否则也说明原因.存在点P,使平行四边形PEBF是菱形.作∠B的平分线交AC于P,过P作BC的平行线PE交AB于E,过P作AB的平行线PE交BC于F(保留作图痕迹即可)  ……3分  理由如下:  ∵EBFP为平行四边形,∴∠EPB=∠PBF  又∵∠EBP=∠PBF∴∠EBP=∠EPB&&&&&&& ∴BE=EP&&&&&&&&&&故平行四边形PEBF是菱形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学几何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