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全盐含量为0.15%净含量是什么意思思

土壤有效含水量_百度百科
收藏 查看&土壤有效含水量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土壤有效含水量的定义为土壤中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水量即田间持水量与凋萎系数之间的土壤含水量定&&&&义田间持水量与凋萎系数之间含水量持水量60~70% available water content of soil
土壤水中能被作物利用的数量作物土壤中有效水
分的范围通常指田间持水量和凋萎系数间的那部分土壤水分含量虽然这部分水量可被植物全部吸收但其有效性随水分形态所受吸力和移动难易而有显著凋萎系数至毛管断裂含水量为弱有效水在此范围内水分移动很慢作物生长受到阻碍毛管断裂含水量约为田间持水量的60~70%至田间持水量范围内的水分可自由移动为速效水不断供给作物生长的需要土壤有效含水量的大小取决于作物根毛吸水力和土壤吸力的大小土壤吸水力大小与土壤含水量如在相同条件下土壤水分愈多土壤吸力愈小有效水含量愈多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多彩的土壤
&&&&&&&&&&&&&&&&&&&&&&&&&&&&&&&&&&&
多彩的土壤
我国土壤概述:
氮:我国土壤耕层中的全氮含量大概变动在0.05%~0.25%。其中东北地区的黑土是我国土壤平均含氮量最高的土壤,一般为0.15%~0.035%。而西北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土壤含氮量较低,一般为0.05%~0.1%。华中华南地区,土壤全氮含量有较大的变幅,一般为0.04%~0.18%。在条件基本相近的情况下,水田的含氮量往往高于旱地土壤。我国绝大部分土壤施用氮肥都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磷:磷是农业上仅次于氮的一个重要土壤养分。土壤中大部分磷都是无机状态(50%~70%),只有30%~50%是以有机磷形态存在的。
  我国北方土壤中的无机磷主要是磷酸钙盐,而南方主要是磷酸铁、铝盐类。其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被氧化铁胶膜包裹起来的磷酸铁铝,称为闭蓄态磷。
  我国土壤全磷含量变动在0.02%~0.11%,其中北方土壤的全磷含量,一般比南方土壤高,我国土壤的全磷含量大体上从南向北有增加的趋势。如东北地区的黑土、白浆土全磷含量一般为0.06%~0.15%,而我国南方的红壤和砖红壤全磷含量一般为0.01%~0.03%。
  土壤全磷含量的高低,通常不能直接表明土壤供应磷素能力的高低,它是一个潜在的肥力指标,但是当土壤全磷含量低于0.03%时,土壤往往缺磷。’在土壤全磷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对当季作物有效的,称为土壤有效性磷。
  近年来,随着产量的提高,我国土壤缺磷面积不断扩大,原来那些对磷肥效果不明显的地区表现了严重的缺磷现象,如广大的黄淮海平原,西北黄土高原以至新疆等地都大面积缺磷。而原来缺磷的地区,由于长期施磷,磷肥效果下降,这主要是指华中、华南某些缺磷水稻土。在华中华南中高产水稻土上,随着有机肥的施入,磷已可满足作物需要,而大面积的酸性旱地土壤以及部分低产水田,缺磷仍然是相当严重的。
  钾:土壤中钾全部以无机形态存在,而且其数量远远高于氮磷。我国土壤的全钾含量也大体上是南方较低,北方较高。南方的砖红壤,土壤全钾含量平均只有0.4%左右,华中、华东的红壤则平均为0.9%,而我国北方包括华北平原、西北黄土高原以至东北黑土地区,土壤全钾量一般都在1.7%左右。因此,缺钾主要在南方,北方已开始出现缺钾现象。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大部分是以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碳酸盐等无机盐形态存在。在土壤溶液中可有一部分微量元素以有机络合态存在。通常把水溶液或交换态的微量元素看作是对作物有效的。土壤中微量元素供应不足的一个原因是土壤本身含量过低,另一种原因是含量并不低,甚至很高但是由于土壤条件(主要是土壤酸碱度和氧化还原条件)造成有效性降低而供应不足。在前一种条件下,需要靠补施微量元素肥料,后一种情况下,有时只需改变土壤条件,增加土壤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就可增加供应水平。
&&&&&&&&&&&&&&&&&&&&&&&&&&&&&&&&&&&&&&&&&&&&&&&&&&&
我国土壤类型
红壤 黄棕壤 褐土 黑土
&&&&&&&&&&&&&&&&&&&&&&&&&&&&&&&&&&&&&&&&&&&
黄棕壤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性土类。其分布范围大致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黄棕壤分布于亚热带北缘。这里夏季高温,具有亚热带特点:冬季寒冷,具有暖温带特点,年平均气温为15~18℃,10℃
以上的积温为℃,无霜期210~250天。年降水量为750
~1000毫米,山区大于1000毫米。地带性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育常绿阔叶树种。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片麻岩、干枚岩和砂页岩风化物。黄棕壤的形成过程,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棕壤 棕壤也称棕色森林士;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主要分布干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在褐土地带的垂直带上亦有分布。
棕壤地区气候条件的特点是,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
10℃以上的积温为℃,季节性冻层深可达50~100厘米,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干燥度在0.5~1.O之间。这里的原生森林早已破坏,目前多为次生针叶林和阔叶混交林。棕壤所处地形主要为低山丘陵,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片麻岩及砂页岩的残积坡积物,或厚层洪积物。
棕壤地区由于夏季气温高、雨量多,不但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而且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得易溶盐分和游离碳酸钙都被淋失,粘粒也沿剖面向下移动,并发生淀积。由于落叶阔林凋落物的灰分含量高,从而阻止了土壤灰化作用的发展,但白浆化作用却常有发生,在丘陵和山地都可见到。
红壤是 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中的土壤在热带季
风气候下,发生强度富铝化作用和生物富集作用而发育成的深厚红色土壤,以土壤颜色类似烧的红砖而得名。砖红壤是具有枯枝落叶层、暗红棕色表层和棕红色(
10R5/6)铁铝残积B层的强酸性铁铝土。但中国的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由玄武岩母质发育的砖红壤呈暗红色。土层深厚,质地粘重,粘粒含量高达60%以上,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
  砖红壤表土由于生物积累作用强,呈灰棕色,厚度可在15~30厘米以上,有机质含量达8~10%。但矿化作用也强烈,形成的腐殖质,分子结构比较简单,大部分为富铝酸型和简单形态的胡敏酸。其特点是分散性大,絮固作用小,形成的团聚体不稳固。
  地理分布:&
  砖红壤是我国最南端热带雨林或季雨林地区的地带性土壤。我国的砖红壤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和广东省雷州半岛海康、钦州湾北岸、遂溪、廉江、徐闻等县以及湛江市郊、云南南部低丘谷地(如西双版纳热带区)和台湾省最南部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大致水平分布于北纬22度以南地区的低山、丘陵、缓坡台地和阶地上。垂直分布海南在450m以下,滇南在800~1000m以下。
  气候特点:
  砖红壤分布地区一般地处热带,年平均气温为23~26℃,>10℃的积温在℃之间,年平均降水量为毫米。冬季少雨多雾,夏季多雨,具有高温多雨干季、湿季节变化较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
  植被:
  原生植被为热带雨林或季雨林,树种繁多,树冠茂密,林内攀缘植物和附生植物发达,而且有板状根和老茎开花现象。
  农业、林业:
  砖红壤地区的主要树种有黄枝木、荔枝、黄桐、木麻黄、桉树、台湾相思、橡胶、桃金娘、岗松以及鹧鸪草、知风草等草本植物。
  砖红壤地区的农作物可一年三熟。适宜橡胶、椰子、胡椒等生长,是橡胶的主要产区,也是中国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基地。本区由于冬季偶有寒潮侵袭,对发展热带林木不利,现仍以亚热带的荔枝、香蕉等果木为主。并可种植咖啡、可可、菠萝、油桐、剑麻等热带经济作物。
  成土母质:
  砖红壤的母质通常为数米至十几米的酸性富铝风化壳。具体岩性为各种火成岩、沉积岩的风化物和老的浅海沉积物。
  土壤质地:
  表层为浅黄色,砂质粘壤土至砂质粘上,粉粘比为0.33—0.54,ph5.2—5.4,呈酸性反应。风化淋溶系数<0.1,盐基饱和度<15%。砖红壤的水热条件最优越,有机物合成量最大,虽然分解迅速,但在土壤中仍能积累较多的有机质。在天然林中,有机质含量可高达8—10%,硅铁铝率<1.7。
  土壤利用综述:
  该土种土体深厚,质地偏砂,耕作容易,宜种性广,但灌溉水源不足,常有干旱威胁,养分含量亦很低,特别缺磷、缺钾,作物生长欠佳,产量不高。改良利用措施是:改善排灌系统,改善农田生态条件、能灌能排;由于土壤缺肥,应增施有机肥,分次多施钾肥及因土配施磷肥,提高土壤供肥力;此外,由于下层土壤质地较好,养分相对较高,可适当轮作深根作物,以利改良土壤。目前在开发利用中还有“刀耕火种”现象,以致引起水土流失和肥力退化,这种粗放垦殖方法必需改正。应有计划地合理垦殖,并进行多种经营。在橡胶树林间,可种植云南大叶茶、金鸡纳、可可、肉桂、三七等短期热作,这是充分利用热带土壤资源的重要途径。
  分类:
  砖红壤属砖红壤土类(红壤土类划分砖红壤和黄色砖红壤两个亚类,前者具土类典型特征,后者具黄化特征)。砖红壤相当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之氧化土,高岭湿润老成土(Kandiudults)、高岭弱发育湿润老成土(Kanhapludults);相当联合国土壤分类中的正常铁铝土(
Orthic Ferralsols)。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中部分砖红壤相当于暗红湿润铁铝土。
  砖红壤归属下的土种主要有景洪砖红土、砂砖红土、砂砖土、粘砖土、淡粘砖土、淡砖泥土、麻砖土、淡麻砖土、泥砖土、杂砂砖红土、湛江泥砂砖土、泥砂砖土、澄迈泥砂砖土、淡泥砂砖土、景洪砖红泥、黄砂泥、砂黄砖土、砂泥黄砖土、泥黄砖土、淡粘黄砖土、麻黄砖土、盈江麻砖土和泥砂黄砖土。
  形成过程:
  由于热带砖红壤区水热条件较赤红壤、红壤高,故而砖红壤进行着强度富铝化与高度生物富集的成土过程。
  因经长期高温高湿的风化,有的砖红壤母质已形成厚达几米甚至几十米的红色风化壳。在湿热气候作用下,土壤中铝的富集作用高度发展。这种铝的富集作用,在土壤学上称为富铝化作用,通常用粘粒部分的硅铝率作为富铝化的指标,数值越小说明富铝化作用越强,也就是土壤的风化度越深。砖红壤的硅铝率一般为1.5~1.8,而赤红壤为1.7~2.0,红壤为1.9~2.2,故砖红壤的富铝化作用较强,风化度较深。玄武岩发育的砖红壤富铝化作用最强,故称之铁质砖红壤;浅海沉积物发育的称之硅质砖红壤;花岗岩发育的称硅铝质砖红壤。
  砖红壤中硅的迁移量可高达700 g kg-1左右,钙、镁、钾、钠的迁移量最高可达1000 g kg-1,而铁的富积量可高达150
g kg-1左右,铝可达120 g kg-1左右,铁的游离度红壤为 33%~35%,赤红壤53
%~57%,砖红壤为64%~71%.砖红壤成土风化作用非常强烈, 原生矿物几乎分解殆尽,铁铝大量富集,土层深厚粘重。粘粒硅铝率 1.5
左右,粘土矿物组成中,高岭石占60%以上,氧化铁(赤铁矿)近20%,并含有较多的三水铝矿。因此砖红壤是高岭石和Fe,Al氧化物的指示粘土矿物。
  砖红壤固然富铝化作用强烈,盐基成分大量流失,但生物积累作用旺盛。热带森林每年有大量的枯枝落叶落于地面,调落物干物质每年可高达11.55t/ha,比温带高1~2倍。在大量植物残体中灰分元素占17%,
N为1.5%, P2 O5 为0.15%, K2 0为
0.36%,以11.55t/ha计,则每年每公顷通过植物吸收的灰分元素达1852.5kg, N为162.8kg,P2 O5
16.5kg,K2O为38.3kg。而热带地区生物归还作用亦最强,其中N,P,Ca,Mg的归还率可大于240以上。从而表现出“生物复盐基”、“生物自肥”、“生物归还率”
等在热带最强的生物富集作用。如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季雨林,全年的凋落物每亩达770公斤(干物质),比温带森林高1.5~2倍。同时,大量生物残体中含有丰富的养分,每年约有123.5公斤灰分元素归还土壤。  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发育于排水良好地形部位的半淋溶型土壤。在中国,分布于关中、晋东南、豫西以及燕山、太行山、吕梁山、秦岭等山地低丘、洪积扇和高阶地,水平带位处棕壤之西,垂直带则位于棕壤之下,常呈复域分布。其成土母质富含石灰,成土过程处于脱钙阶段,是具有黏化和钙质淋移淀积特征的土壤。全剖面通常由腐殖质淡色表土层(A)、淀积黏化层(Bt)钙积层(BCa)及母质层(C)构成。A层有机质含量1.5%左右,B层褐色或综褐色,氧化铁含量略高于上层
,核块状结构,有黏粒胶膜淀积,钙积层多出现假菌体或石灰结构,底土一般不受地下水影响。黏土矿物以水云母和蛭石为主,伴有少量蒙脱石和高岭石。土壤PH值7.0-7.5,盐基饱和度&80%。褐土多已垦为农地,适种多种旱作物,土层深厚,耕性良好,为所在地区的主要耕作土壤。
  褐土是在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条件,干旱森林与灌木草原植被下,经过粘化过程和钙积过程发育而成的土壤,具有粘化B层的土壤。剖面中某部位有CaCO3积聚,中性或微酸性,属半淋溶土.总面积。
  褐土分布于北纬34~40°,东经103~122°之间,即北起燕山、太行山山前地带,东抵泰山、沂山山地的西北部和西南部的山前低丘,西至晋东南和陕西关中盆地,南抵秦岭北麓及黄河一线,一般分布在海拔500m以下,地下潜水位在3m以下,母质各种各样,有各种岩石的风化物,但仍以黄土状物质为主。年平均气温10~14℃
降水量500~800mm,蒸发量mm,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大陆季风性气候,其自然植被以辽东栋、洋槐、柏树等为代表的干旱明亮森林以及酸枣、荆条、茅草为代表的灌木草原,目前是我国北方的小麦、玉米、棉花、苹果的主要产区,一般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关于褐土的现代研究起始于1936年美国土壤学家J·梭颇在山东的土壤考察,首先提出为山东棕壤,以有别于欧洲的棕壤。1955年苏联土壤学家B·A·柯夫达与и.п.格拉西莫夫,相继来中国北方及关中地区进行土壤考察,确定其相似于地中海区的干旱森林与灌木草原景观下的褐土,通过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及相关条件下的大量研究,确定我国褐土属于半淋溶土纲下的一个土类,它主要部分相似于美国土壤分类中的半干润淋溶土(Ustalf),部分相似于淡色始成土(Ochrept),同样,其主要亚类相似于联合国分类中的中性淋溶土(Eutric
Luvisd),部分相似于艳色雏形土( Eutric Cambisol)。
  褐土(山东济南)
  二、褐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
  (一)褐土的形成过程
  1、干旱的残落物腐殖质积累过程:干旱森林与灌木草原的残落物在其腐解与腐殖质积聚过程中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是残落物均以干燥的落叶而疏松地覆于地表,以机械摩擦破碎和好气分解为主,所以积累的土壤腐殖质少,腐殖质类型主要为胡敏酸,第二是残落物中含CaO量丰富,如残落物中的CaO含量一般可高达20~50g/kg
,仅次于硅( 100 ~200g/kg ),所以生物归还率可高达75% ~250%
,保证了土壤风化中钙的部分淋溶补偿,甚至产生了部分表层复钙现象。
  2、碳酸钙的淋溶与淀积:在半干润条件下,原生矿物的风化首先开始大量的脱钙阶段,其CaO随含有CO2的重力水由土壤剖面的表层渗到下层,以至于形成地下水流。在这风化阶段的元素迁移特点是CaO、MgO大于SiO2和R2O3的迁移。但由于半干润季风气候的特点,一方面是降水量小,另一方面是干旱季节较长,土体中带有Ca(HCO3)2水流的分压CO2势到一定深度即行减弱而产生CaCO3的沉淀。这种淀积深度,也就是其淋溶深度,一般与其降水量成正比。
  3、残积粘化,也称之为残积风化或地中海风化,即粘粒的形成是由主体内的矿物进行原地的土内风化而成,很少产生粘粒的机械移动,因而粘粒没有光学向性。残积粘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矿物中的铁在当地水热条件下,于土体内进行铁元素的水解与氧化,形成部分游离氧化铁(有无定型与微品型),所以全体颜色发红,也可称之为红化作用,这也是所谓“艳色”(
chromic)的原因。但是其总体含铁量不产生变异;残积粘化的另一方面表现是土壤原生矿物水化与脱钾的初步风化阶段,形成了大量的水化云母等次生矿物。而且也有进一步风化而形成的蛭石等。
  4、淋移粘化:即在一定降水和生物气候条件下,粘土矿物继续脱钙,形成另外一种颗粒最细的新生粘土矿物——如蒙脱石等,并开始于雨季期间随重力水在主体结构间向下悬移,在一定深度形成粘粒淀积层,这种粘粘往往有光学向性,一般土体水分的干湿交替有利于粘粒下移。
  在褐土的粘化过程中一般以残积粘化为主,而夹有一定的淋移粘化,它们在不同的亚类中,其比重并不一样。一般石灰性褐土以前者为主,淋溶褐土以后者为主。然而,在一个剖面中两者常常同时混合存在,而且从理论上讲残积粘化往往层位稍高,淋溶粘化可能层位稍低。但是两者常常也是混同的。
  (二)剖面形态
  从以上所述的土壤形成过程中即可了解其所产生的剖面形态。
  A层:一般厚度20~25cm,或者更厚一些,暗棕色(10YR4/ 4~4/ 6),腐殖质含量10 ~30k/kg
。一般质地为轻壤,多为粒状到细核状结构,疏松,植物或作物根系较多,向下逐渐过渡。
  B层:即心土层。厚度50~80Cm左右,颜色棕揭,即所谓艳色的粘化层(
7.5YR4/6-5YR4/4)。一般中壤—重壤,核状结构,较紧实,结构体外间或有胶膜,明显程度因亚类而异,在Bt展中有时有假菌丝状的石灰淀积,因此有可能将Bt层分为几个亚层。
  C层:根据母质类型而有较大的变异,如黄土状母质则疏松而深厚;如为石灰岩、沙岩等残积风化物质,则往往有石灰质残积;如为花岗岩等残积风化物质,则往往为微酸性;如在平原区,为其堆积物母质,而且有一定地下水位影响而产生潴育化过程,并有小的铁锰软质结核及锈斑等。
  (三)基本形状与诊断特征
  1、剖面构型:如上所述,典型的剖面构型为A-Bt-Ck或A-Bt-C等。
  2、饱和度、pH值及CaCO3:一般全剖面的盐基饱和度>80%,pH值为7.0~8.2左右,根据不同亚类特征,CaCO3其出现于不同层次,如图4-6所示。
  3、机械组成分析:褐土剖面的机械组成一般为轻壤—中壤,但粘化层则多为中壤—重攘,其<0.001mm的粘粒所示Bt/A≥1.2,高者可达1.5,由矿物粘粒所决定的交换量一般为40~50cmol/kg。
  4、矿物分析:由于矿物风化处于初级阶段,其粘土矿物以水化云母和水云母层钾离子释放而形成的蛭石(含量20%~70%)为主,蒙脱石次之(10%~50%),少量的高岭石出现,则可能为母质的残留性状。由于这种矿物组成,所以粘粒的SiO2/R2O3一般为2.5~3.0。铁的游离度较高,Fed/Fet可达20%。其中淋溶褐土高于普通褐土与石灰性褐土(<18%)。
  粘土矿物的光学鉴定,其胶膜的粘粒有光学定向特性,说明有淋溶淀积粘化因素,因而根据显微镜片研究,在少量的大孔隙中的石灰质成分有再结晶的大颗粒方解石,但A层的石灰质多为泥质石灰混合物。
  5、土壤有机质及养分状况:一般耕种的褐土,0~20cm的有机质为10~20g/kg左右,非耕种的自然土壤可达30g/kg以上,特别是淋溶褐土与潮褐土等亚类是如此。石灰性褐土与受侵蚀的褐土的有机质含量均较低。
  与土壤肥力相关的是土壤养分情况:据《河北土壤志》介绍,褐土的含量为0.7~1.3g/kg,碱解氮60~100mg/kg,供氮能力属中等水平;磷的有效形态低,一般水溶性磷10mg/kg左右,但无效形态的铝—磷和铁—磷居高,而石灰性褐土的钙—磷居高。这也比较符合其土壤化学地理规律。在有效钾元素方面,褐土均在100mg/kg以上,所以钾比较丰富。至于微量元素,则与土壤的pH值和母质关系较大。
  6、土壤物理形状及水分物理特性:一般说,它与土壤质地关系较大,一般表层容重为1.3g/cm3左右,低层为1.4~1.6g/
cm3,沙性质地则稍大于此数,粘性质地则稍小于此数。褐土,作为一个土壤类型的剖面构型中无特殊的障碍层次,个别的石灰性褐土有石灰淀积层,一般不影响水分物理特性。
  三、褐土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
  土类以下的亚类划分主要根据其主要成土过程所表现的程度和有关附加过程的影响而在剖面构型上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变化而进行划分。由于褐土为半淋溶土纲,根据土体所反映的淋溶程度及粘化特征相结合等而划分为淋溶褐土、(普通)褐土和石灰性褐土等。其它则根据其主导成土过程及附加成土过程所表现的土壤剖面特征而划分出楼土、潮褐土、燥褐土与褐土性土等,具体可参考图4-7。
  (一)普通褐土
  它是最接近中心概念的亚类,相当与美国土壤分类中的弱发育半干润淋溶土,淡色始成土,联合国土壤分类中艳色雏形土和艳色淋溶土,剖面中的Bt层有CaCO3新生体出现,即所谓A-Btk-C剖面构型,其它可参考以上所述的典型的剖面形态及其诊断特征。
  (二)淋溶褐土
  其主要特征是全剖面没有CaCO3出现,或在C层有少量石灰残余,形成A-Bt-Ck剖面构型。相当于美国土壤分类的弱度发育半干润淋溶土,联合国土壤分类中正常淋溶土。
  1、淋溶褐土的区域分布模式:在褐土土类中淋溶褐土分布区一般是降水量偏高之处(如>650mm),所以,土壤中矿物风化的脱钙作用比较快;另一是母质因素,即是在相同气候条件下,非碳酸母质和弱碳酸盐母质,如花岗岩、片麻岩风化物及Q3老黄土等,往往易于发育为淋溶褐土甚至棕壤。因而在与棕壤过渡区形成一种相嵌分布模式。
  2、淋溶褐土的粘化层特征:淋溶褐土的粘化层具有一定的淋移粘化特征,所以与褐土的其它亚类相比往往是粘化层的层位较低,而且粘化层的厚度较大,特别是在黄土母质上,其粘化层的厚度可达1m以上,并有粘粒胶膜出现,即使是在岩石风化残片的下方也可看到胶膜出现,这是其它亚类所少见的。这种剖面粘化曲线特征可参考图4-8。在北京地区,这种粘化层的表现与Q3的黄土层位有关,所以也可以认为是一个古土壤过程。
  3、风化淋溶系数:它一般反映了矿物风化情况,因为在风化过程中往往随着SiO2与CaO的淋失,而使SiO2/Al2O3与土壤风化淋溶系数的ba值逐渐减少。
  (三)石灰性褐土
  它相当于美国土壤分类的淡色始成土,联合国分类的石灰性雏形土。与上述两个亚类相比,石灰性褐土的特点是:
  1、CaCO3在全剖面均有分布,而且在Bt层有一定的积聚,这一点也是它与栗褐土的区别之一,如果剖面中有石化石灰淀积层,那将是古土壤过程的遗迹。
  2、粘化现象较弱,例如粘化层颜色的鲜艳程度,粘化层的核状结构等与普通褐土相比均较弱,但是粘化层与A、C层相比均有一定的分异。
  3、表层腐殖质含量较弱,但含量>10g/kg。
  4、pH值近弱碱性,一般在7.8~8.5左右。
  (四)潮褐土
  其主要特征同于普通褐土,只是处于平原地区,雨季期间有可能短期使地下水位抬高到3m以上,或者土体下层短时间的水分饱和,因而在底土中具有潴育化现象,相似于美国土壤分类的潮湿饱和淡色始成土,联合国土壤分类中的潜育始成土。其主要特征:
  1、表层有机质含量较为丰富,一般<20g/kg。
  2、粘化层表现较弱,特别是成土时间短,或土壤母质较轻者均表现如此,但Bt/A≥1.2。
  3、C层中往往有一定数量的锈纹、锈斑(7.5YR)与暗色的铁锰斑点或软质的小的(0.2~0.5cm左右)铁锰结合。有时在底土层(如1m以下),有由古土壤水文过程而遗留下的沙姜结核。
  (五)塿土
  塿土(陕西杨陵)
  即在普通褐土表层以上形成一个人工堆垫的表层;它是人为长期旱耕熟化,施入土粪或富含有机质的农家肥料而形成的诊断层,厚度≥50cm,具有双层耕种熟化层段,即在现耕层和梨底层之下具有埋藏的老耕作层,0~2cm的堆垫表层的速效磷<100g/kg。
  现代耕作层及其人工堆垫表层以下的土壤剖面同于普通褐土,该土壤较大面积的分布于我国古老农业区的关中平原,其它古老农业区也有点状分布,也称堆垫褐土,它是我国特有的褐土类型。
  塿土上种植的小麦(渭河阶地头道塬)
  (六)燥褐土
  分布于川西岷江、大渡河、金沙江上游,海拔m的山地土壤垂直带结构,平均气温在12~15℃,但冬季比较温暖,在0℃以上,年降水量400~600mm,自然植被为狼牙刺、仙人掌、高山栎,相似于亚热带干旱森林景观,土壤表层为淡色腐殖质表层,B层有一定粘化,呈黄棕色(7.5YR4/4);Bt/A>1.2,全剖面石灰质反应强烈,PH为7.0~8.0,,栽培植物为石榴、枣、花椒、苹果等,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相当于美国土壤分类中的钙质暗红色夏旱淋溶土(Calcic
Rhodoxeralfs),联合国土壤分类中的艳色淋溶土( Chromiac Luvisol)。
  (七)褐土性土
  于褐土区,由于种种原因,为粘化B层发育不明显的土壤,即A-(Bt)-C剖面特征。面积最大的亚类.
  四、与相关土类的区分
  1、它与棕壤的区别:棕壤为暖温带湿润森林下的淋溶士,因此,在剖面形态方面,棕壤的淋溶粘化明显。粘化的层次出现的层位稍低,层次厚度较大,粘粒系数Bt/A>1.4,SiO2/R2O3一股<2.5左右,pH值近酸性,即6.0~6.5左右,且剖面中无CaCO3积聚,这也是淋溶褐土与棕壤的主要区别。此外,在过渡地带的同一地区内,土壤剖面中的CaCO3的有无往往与母质关系较大,如钙质母质者多发育为褐土;反之,则发育为棕壤,所以往往在过渡地带形成褐土与棕壤的相嵌分布。
  2、它与黄棕壤、黄褐土的区别:黄棕壤和黄褐土属于北亚热带淋溶土,淋溶粘化明显,并有一定的富铝化过程,一般SiO2/R2O3<2.l,所以褐土与黄棕壤,黄褐土的边界定义比较清楚。
  3、它与栗褐土的区别:粟褐土属钙成土纲,全剖面为钙所饱和,CaCO3含量一般为50~150g/kg
,pH值为8.0左右,所以脱钙粘化过程不明显,粘化比值<1.2,这是石灰性褐土与栗褐土的分类边界。
  五.褐土的利用与改良
  褐土上的柿、枣与小麦间种(山东济南)
  褐土所分布的暖温带半干润季风区,具有较好的光热条件,一般可以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由于主体深厚,土壤质地适中,广泛适种小麦(绝大部分为冬麦)、玉米、甘薯。花生、棉花、烟草、苹果等粮食和经济作物,主要问题是降水量偏小和降水量过于集中,在这种条件下的土壤利用及改良问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水土保持,发展水利灌溉
  因褐土中除潮褐土地处平原区以此一般多为丘陵与高平地,土壤侵蚀是普遍现象。因此开展水土保持与发展水利灌溉是提高褐土地区农业的重要途径。
  (二)开展旱作农业的土壤耕作措施
  由于水源的限制,大面积发展灌溉是有限的。因此应当普遍地、大面积地发展旱作农业,其中包括工程措施(如水平梯田、径流农业)与系统的土壤耕作(如少耕、覆盖、轮作)等。因褐土区降水一般均在600mm左右,稍稍增加以保墒培肥为中心的土壤旱作的耕作措施,将是发展褐土区的持续农业的重要途径。
  (三)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
  首先要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因为褐土区的温暖而干旱的时期长,土壤有机质分解决,保证一定的有机肥源(其中包括轮作在内)是保证土壤肥力构重要基础。
  其次是合理施用磷肥,因为褐上的活性铁及CaCO3均容易促使磷的固结,形成铁质和钙质的以及闭态磷而使磷肥固结失效。因此应加强过磷酸钙的施用技术的研究。
  第三,是合理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因为褐土大多有石灰反应,它往往减弱Zn、Mo、Mn、Fe等等有效性。另一方面,在淋溶褐土及沙性土壤中B、Cu的含量较低。因此,要充分注意微量元素肥料的合理应用。
  (四)因土种植,发展土壤潜力优势
  如淋溶褐土上的板栗、烟草;潮褐土上的玉米、小麦;其它如苹果、谷子、棉花等都是褐土的优势作物,一些相应的名优特产都是在这些相应上宜的土壤上生产出来的。因此,应当困地制宜地发展。由于水分条件的限制,不必勉强强调发展小麦。
  (五)适当发展畜牧业与林果业
  改变褐土区生产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经济状况,为褐土区的持续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本章小结
  棕壤与褐土是分布于我国暖温带的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地带性土壤,自然景观分别是湿润森林与干旱森林。这两种土壤在土壤形成、剖面形态与地理分布方面的关系是:
  1.都有粘化过程,这是暖温带土壤风化与形成的特点,正如寒温带湿润森林条件下的灰化过程一样,这种粘化也可称之为硅铁铝化,但是棕壤以淋移粘化(也可称之为机械淋移粘化)为主,而褐土则淋移粘化和残积粘化均有之,但多以后者为主。两者在粘化层的层位、厚度及粘化层的色泽方面均有差异,这种差异与其成土条件紧密相关。
  2.CaCO3的淋溶与淀积方面:这也与降水量有关。褐土与棕壤的区别就在CaCO3的积聚上,但这决不能忽视母质因素,特别是在两者的相邻的亚类过渡关系方面,往往是在碳酸盐母质上发育为褐土,而在非碳酸盐母质则发育为棕壤,两者往往是镶嵌分布。
  这两种土壤都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业土壤与果树等生产基地,农业历史悠久,但土壤侵蚀较为普遍,合理保护这些土壤,发展旱作农业与灌溉农业是发挥这些土壤生产潜力的重要措施。
  cinnamon soil
  发育于地中海型气候区或欧亚大陆东部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半干旱森林灌木下的土壤。又称褐色森林土。广泛分布于西欧地中海沿岸,非洲北部、俄罗斯、美国西南部、墨西哥北部、南美西部,澳大利亚也有存在。中国主要分布在燕山、太行山、吕梁山等山地,陕西中部、山西南部、河南西部等盆地,以及山东的济南至潍坊一带。褐土的主要特征是:表土呈褐色至棕黄色;剖面中、下部有粘粒和钙的积聚;呈中性(表层)至微碱性(心底土层)反应。土壤剖面构型为有机质积聚层-粘化层-钙积层-母质层。中国境内褐土多发育于碳酸盐母质上,具有明显的粘化作用和钙化作用。呈中性至碱性反应,碳酸钙多为假菌丝体状广泛存在于土层中、下层,有时出现在表土层。褐土分为典型褐土、淋溶褐土、碳酸盐褐土和潮褐土4个亚类。褐土除适宜农作物生长外,也适宜于栽培苹果、梨、枣、杏、柿等果树作物。但为防止旱、瘠和水土流失的影响,须加强水土保持、培肥和灌溉措施。
  温带半湿润气候、草原化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是温带森林土壤向草原土壤过渡的一种草原土壤类型,目前我国土壤分类系统,将黑土列入半水成土纲中。我国黑土分布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中东部广大平原上。美国黑土分布在中部偏北的湿草原带,故称湿草原土。
  我国黑土地处温带半湿润地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为其气候特征。土壤母质粘重,并有季节冻土层。夏秋多雨,土壤常形成上层滞水,草甸草本植物繁茂,地上和地下均有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土壤。漫长的冬季,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并转化成大量腐殖质累积于土体上部,形成深厚的黑色腐殖质层。土体内盐基遭到淋溶,碳酸盐也移出土体,土壤呈中性至微酸性。季节性上层滞水引起土壤中铁锰还原,并在旱季氧化,形成铁锰结核,特别是亚表层表现更明显。所以,黑土是由强烈的腐殖质累积和滞水潴积过程形成,是一种特殊的草甸化过程。自然状态下,黑土腐殖质层可厚达1米,养分含量丰富,肥力水平高。黑土开垦后,腐殖质含量下降,因母质粘重,土壤侵蚀明显,这是黑土利用中需引起注意的问题。黑土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黑土分布区是重要的粮食基地。适种性广,尤适大豆、玉米、谷子、小麦等生长。
  黑土地在世界上仅有三大块,除了东北黑土地外,还有两块分布在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它们在开发过程中也曾经受到过水土流失的严峻考验。
  乌克兰大平原的面积约为190万平方公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面积约为120万平方公里,它们和东北黑土地一样,都分布在四季分明的寒温带,由于植被茂盛,冬季寒冷,大量枯枝落叶难以腐化、分解,历经千百年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质,也就是肥沃的黑土层。黑土有机质含量大约是黄土的十倍,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土地,因此世界三大黑土区先后被开发成重要的粮食基地。
  与东北黑土地有所不同,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地势平坦,坡地较少,土壤主要受到风的侵蚀,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过度毁草开荒、破坏地表植被,水土流失严重,这两个地区相继发生破坏性极强的“黑风暴”。1928年,“黑风暴”几乎席卷了乌克兰整个地区,一些地方的土层被毁坏了5至12厘米,最严重的达20多厘米。在美国,1934年的一场“黑风暴”就卷走三亿立方米黑土,当年小麦减产51亿公斤,举国震惊。为保护黑土地免受侵害,国外两大黑土区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围绕合理规划土地和建立科学耕作制度等开展研究,大举营造农田防护林,采取保土轮作、套种、少耕、免耕等办法,充分发挥耕作措施与林业措施相结合的群体防护作用,经过40年的治理,已见成效。
  我国黑土区的开发比国外两大黑土区晚,大规模开荒垦殖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近二十年来,我国已逐步加大了对黑土地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净含量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