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植动物分类学学在植物园的建设和物中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实践中的作用

59中科院年植物学(621)考研真题(个人整理版)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59中科院年植物学(621)考研真题(个人整理版)
年中国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621)植物学;中国科学院植物所1998年植物学考研试题;一、名词解释;无限维管束同源器官颈卵器心皮聚合果无融合生殖核型;二、蕨类植物比苔藓植物在那些方面更能适应陆生环境;三、试比较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主要异同点;四、何谓木材的三切面?它们的概念怎样?以双子叶禾;五、以水稻为例,叙述禾本科植物花序及花的详细
年中国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真题(621)植物学中国科学院植物所1998年植物学考研试题一、 名词解释无限维管束 同源器官 颈卵器 心皮 聚合果 无融合生殖 核型胚乳 花程式 孢蒴 内始式二、 蕨类植物比苔藓植物在那些方面更能适应陆生环境。三、 试比较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主要异同点。四、 何谓木材的三切面?它们的概念怎样?以双子叶禾本植物为例,写出三切面的特征。五、 以水稻为例,叙述禾本科植物花序及花的详细组成。六、 试述被子植物由小孢子母细胞发育为花粉粒的全过程。七、 写出图中数字所指花序类型和胎座类型的名称。??(图略)中国科学院植物所1999年植物学考研试题一、 名词解释有丝分裂 次生结构 形成层 侵填体 花程式和花图解 真核生物 颈卵器 世代交替 孢子和种子 C3和C4植物二、 试举例说明高等植物根的变态及其主要功能。三、 何谓光合作用,简述提高光合作用的几种途径。四、 试比较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茎的特点。五、 试比较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生活史中国科学院植物所2000年植物学考研试题一、 名词解释管胞 凯氏带 居间生长 合轴分枝 孢子、合子与种子 平行进化 景天酸代谢 双名法
石松类植物 单性结实二、 简述植物细胞中各类细胞器的形态特征与主要特征与主要功能。三、 何谓次生生长?分别以根和茎为例简要说明之。四、 试说明苔藓植物的主要进化特征。五、 白果(银杏)和苹果两种“果”的用法各指什么,试分辨之。六、 请写出下列植物拉丁文的中文属名及所在的科betula eucalyptus ficus ginkgo mangnolia populus quercus rhododendron salix ulmus中国科学院植物所2001年植物学考研试题一、 名词解释细胞器 减数分裂 心皮 管胞 有限花序 子实体 世代交替 地衣 楔叶植物 通道细胞二、 植物有哪些主要的组织,简要说明它们的功能。三、 简述茎尖的结构及其进一把发育形成的结构或组织。四、 简述花在自然演化过程中的主要进化方向。五、 试以海带为例,说明褐藻类植物的生活史。六、 请写出下列拉丁文的中文属名及其所在的科名。Vitex stipa eucalypms syringe carex poa quercus ligustcum camellia pinu中国科学院植物所2002年植物学考研试题一、 名词解释伴胞 衬质势 初生分生组织 担子 高等植物 基因突变 心皮 维管束 有限花序 生物圈二、 何谓植物的细胞周期,请简要说明其基本的过程。三、 以地钱为例,说明苔藓植物的生活史。四、 简述禾本科C4植物叶的形态解剖特点及其生态意义。五、 高等植物与低等植物的区别主要在哪里?简述其重要的进化特征。六、 请写出下列植物所在属的拉丁文(写出属名即可),并指出其所在的科。国槐 油松 银杏 委陵菜 青冈栎 樟树 小麦 蔷薇 早熟禾 睡莲200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植物学一、 名词解释(3/30)真核细胞 线粒体 韧皮部 中柱鞘 合轴分枝 花被 花图式 隐头花序 维官形成层 子叶 髓射线 厚壁组织 托叶 蒴果 植物区系 植物生活型 双名法 高等植物 模式标本 维管束二、简答题:(10/50任选5题作答)1、简述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区别2、典型的花分哪些主要部分?各部分的形态和结构如何?3、种子的休眠?其原因是?如何打破种子的休眠?4、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它和苔藓植物及种子植物有何异同?5、简述单子叶植物的主要特征?6、蒸腾作用的意义如何?植物本身有哪些减低蒸腾的适应方式?三、论述(20/40任选2题作答)1、试述被子植物系统演化的两大学派2、试述热带雨林及其特点3、试述植物分类学在植物园的建设和物中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实践中的作用200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植物学一名词解释:Sporophyte
Transfer cell
Epiphyte Nectary
Covergent evolution
Binomial system
Placenta subspecies
生物膜 KoK钟
必要元素 Emerson 效应
营养薄膜技术
激素敏感性 生长大周期
Viets效应1、豆目含有那几个科?试比较它们的异同,并说明它们之间在系统进化上的关系2、将下列各科一分科的检索表的形式区别开来毛茛科
杉科 山茶科
壳斗科 苏铁科 百合科 菊科 石蒜科 伞形科3、 简述木材在三个不同的切面上所表示的形态结构4、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在生殖器官具有不同的特点,试比较说明5、简述真花学说,假花学说及其主要的分类系统三、论述:1、简述酸―生长学说2、简述测定植物激素的主要方法及原理3、 结合当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简述植物生理学的重要性2005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植物学一、名词解释:有丝分裂 原核生殖 假二叉分枝 叶镶嵌 顶芽 同配生殖 雄球花 小穗 试管苗 细胞分化 合轴分枝 穗状花序 维管射线 原丝体 孑遗植物 蔷薇果 顶端优势二、简答:1、液泡的主要生理学功能有哪些?2、 光调节rubisco 的活性的方式?3、 啥是种子休眠?原因?4、 抗旱能力强的植物在形态解剖方面的特征5、 写出五种绿藻门的载色体类型及代表植物6、 试述被子植物的受精过程?三、 论述:1、 为啥说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进化的一种类群2、 试述 被子植物花的结构及生理功能3、 植物生活史有哪几种主要类型?其演化关系?2006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植物学一、 名词解释:(2/20)薄壁细胞 初生结构 叶隙 沼生母胚乳 中生植物 孢子体 荚果二、填空1、裸子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和双子叶植物类似,都是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束三部分组成,区别主要在于由于有些部分的组成成分不同。2、马尾松叶的表皮细胞壁厚,角质层发达,表皮下有多层厚壁组织,称为下皮。毛竹的机械组织发达,原形成层的腔隙被填实,基本组织是厚壁组织。3、蓖麻的种子是由种皮、 胚和胚乳组成的,种埠是由外种皮发育而成。4、维管植物包括蕨类植物门、裸子植物门和被子植物门。5、 苔藓植物的孢子体是由孢蒴、 蒴柄和基足。6、 不成熟的胚珠是由珠心、 珠被和珠柄组成。7、 茎的生长方式有四种:直立茎、缠绕茎、攀援茎和匍匐茎。1、 简述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构造?(10)2、蓼型胚囊的形成过程(15)3、被子植物的形态分类学原则(20)4、植物的变异?其在植物进化中的意义?(20)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 考生须知: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一、名词解释(20分,每词2分)1.初生壁
3.细胞分化
5.不定根6.增殖分裂
9.世代交替
10.初生结构二、填空题(30分,每题3分)1.植物的成熟组织按照功能可分为保护组织、薄壁组织、输导组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2.根尖可分为四部分,其中___________是执行根的吸收功能的主要部分,它的内皮层上的特殊结构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个特殊结构被称作__________。3.小枝区别于叶轴在于:a.叶轴顶端无__________;b.小叶的叶腋无____________。4.植物落叶是由于在叶柄的基部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区,该区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层组成。5.单室子房胚珠沿腹缝线着生成纵行,称作___________胎座;单室复子房,胚珠沿相邻二心皮的腹缝线排列成若干纵行,称作_____________胎座。6.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规定,植物命名采用_________法,命名所依据的标本称作______________。7.松属植物的胚胎发育过程中会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原胚,原胚通常由上层、胚柄层、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8.具有柔荑花序的杨柳科曾被归入五桠果亚纲,主要是因为其具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特征。9.被子植物起源的单元说主要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10.植被的分布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形成明显差异,随着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变化而变化。三、选择题(40分,每题2分)1.不属于输导组织的是A.导管B.石细胞C.筛管D.韧皮纤维2.不是细胞后含物的是A.圆球体B.淀粉粒C.晶体D.蛋白质3.种子中具有储存营养物质功能的部分是A.子叶B.胚芽C.胚根D.胚轴4.植物的根系不包含A.主根B.不定根C.气生根D.侧根5.侧根的起源是A.内起源B.外起源C.表皮起源D.内皮层以外的细胞起源6.茎的主要生长方式之一为A.块茎B.地下茎C.攀缘茎D.鳞茎7.被子植物茎的次生结构中没有A.导管B.筛管C.通道细胞D.伴胞8.不属于变态根的是
A.红薯B.萝卜C.莲藕D.甜菜9.不能作为营养繁殖体的是 A.蒜瓣B.红薯C.生姜D.蒜苔10.不属于花药壁的是
A.药室内壁B.绒毡层C.内皮层D.中层11.双受精是指被子植物的两个精细胞分别与A.卵细胞和助细胞结合
B.中央细胞和反足细胞结合C.反足细胞和助细胞结合
D.卵细胞和中央细胞结合12.地木耳和发菜属于A.蓝藻门B.褐藻门C.硅藻门D.绿藻门13.真菌进行营养繁殖时不产生A.子囊孢子B.节孢子C.厚壁孢子D.芽生孢子1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地衣的有性生殖为地衣体中藻类的有性生殖 B.地衣是菌类和藻类共生形成的植物C.地衣可分为壳状地衣、叶状地衣和枝状地衣 D.地衣是北极和高山的重要植物类群15.葫芦藓原丝体中没有A.绿丝体B.丝状器C.轴丝体D.假根16.孢子植物的有性生殖方式不包括B.A.孤雌生殖B.同配生殖C.异配生殖D.卵式生殖17.裸子植物花粉中管细胞的主要功能是A.输送精子B.吸取养料C.参与雄性单位的形成D.分裂产生其它细胞18.“双受精”现象存在于C.A.银杏B.麻黄C.红豆杉D.南洋杉19.将蔷薇科划分成四个亚科的主要根据为A.心皮的数目和子房的位置 B.花瓣和雄蕊的特征 C.托叶和习性 D.花萼筒的特征20.不属于禾本科的植物是A.荞麦B.小麦C.玉米D.大麦四、简答题(60分)1.根与茎的初生结构有哪些异同点?(15分)2.用于植物分类的叶形态特征有哪些?(10分)3.简述真花学说与假花学说,并谈谈你对这两个学说的理解。(15分)4.列举3个具有两侧对称花的植物科,简述这些科在花部形态上的差异。(10分)5.拟南芥已成为模式生物,它的哪些特征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10分)2008年中科院植物学统考试题植物学大题1,花序类型。2,种子休眠原因,如何打破休眠。3,如何理解进化,简化,退化。4,植物物种形成的隔离机制。5,双子叶,单子叶区别,以及与系统发育的关系。2009年中科院植物学统考试题一.名词解释:有限花序,合模式,并系种群,合蕊柱二.填空:1.气孔的四种类型 只记得这个了,因为这个没填全,别的都很简单三.选择:菠菜是哪个科的?起源于我国的植物,选项貌似有玉米、水稻、小麦 别的很简单四.简答1、比较复叶和小枝的区别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生活休闲娱乐、外语学习资料、应用写作文书、各类资格考试、59中科院年植物学(621)考研真题(个人整理版)等内容。 
  中科院年植物学(621)考研真题(个人整理版)_研究生入学考试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科院植物学考研真题,欢迎下载! 年中国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   中科院植物学621考研真题年最新_最全_研究生入学考试_高等教育_教育...2013 中科院植物学考研题一、名词解释: 质体,栅栏组织,无融合生殖,孢子体,球花...   2013 中科院 621植物学真题_研究生入学考试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2013 中科院 621 植物学真题(大题)三、简答 1.举例说明三种以上基因表达的检测技术 2.绒毡层在...  院植物 学考研试题及参考答案
作者考研...仅限个人学习使用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1998 年招收... 2013 中科院 621植物学真... 1页 免费 2013...   中科院植物所年生态学考研真题(个人整理版)_研究生入学考试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生态学甲 2007年一、 名词解释并区分以下6组概念(每组8分,共48分) 1...   2014考研中科院848植物生理学历年真题()和复习建议以及部分答案_研究生入学考试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这是本人三年来集中精力整理收集的中科院考研真题啊!...   2013年中科院841生态学考研真题 爱考机构是最早最权威的考研辅导机构,每年开设...(六选五) 耐受性定律、生态幅概念和由图判断植物能否在某环境中生存 中国植物...  好学教育:http://www.5haoxue.net 2013 年考研农学植物生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20 分) 1.光合作用中原初反应发生在( )。 A.叶绿体被膜上 B....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导师介绍
黄宏文,男,博士,武汉植物园植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利用领域首席研究员。硕士、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植物遗传种质资源研究和新品种选育;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保育遗传学及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先后主持或参加过国内外重要科研项目 10 余项;近年研究的重点为中国特有植物类群及濒危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格局、居群基因流动态、植物濒危机理及保育策略,以及园艺作物的遗传育种;发表论文 100 余篇;获国家及省部级奖 4 项。已培养博士研究生 6 人,硕士研究生 16 人,招生专业为植物学,招生方向为植物保育遗传学、园林植物育种、资源植物学。联系电话: 027- , e-mail: 张全发,男,博士,武汉植物园大型工程生态安全领域首席研究员,硕士、博士生导师。 1985 年毕业于生物系, 1988 年在武汉植物研究所获植物学专业硕士学位, 1998 年于美国密执根理工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获得林学博士学位。 2004 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 , 现任武汉植物园副主任。主要从事流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遥感 /GIS 应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现承担 86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等多个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40 余篇,其中 SCI 文章 15 篇。现指导博士生 5 名、硕士生 6 名。招生专业为生态学,招生方向为流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联系电话: 027- , e-mail: 李伟,男,博士,武汉植物园内陆水环境保护与治理领域首席研究员,硕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 “ 百人计划 ” 入选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水生与湿地植物的生物学与生态学。先后承担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 973 项目、 863 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中欧国际合作项目等各类科研课题 20 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 70 篇,获得发明专利 4 项。曾获 1996 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 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 1999 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2000 年被评为第五届 “ 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 ” 。已培养出博士生 5 名、硕士生 15 名,现指导博士生 7 名、研究生 5 名。招生专业为植物学、生态学,招生方向为水生植物生物学、水生植物生态学。联系电话: 027- , e-mail: 丁建清,男,博士,武汉植物园入侵植物生物学学科首席研究员,硕士、博士生导师。 1986 年毕业于植物保护系, 1990 和 2002 年分别在获昆虫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
年担任中国农科院生物防治研究所入侵植物实验室负责人。 1994 年作为访问学者在国际农业与生物研究中心瑞士分中心( CABI Bio-Science Switzerland Center )参加合作研究; 1996 年在澳大利亚科工组织( CSIRO )及昆士兰大学接受国际入侵植物生物防治短期专业培训; 2001 年在南非国家植物保护研究所( PPRI )开展生物入侵短期合作研究。 5.9 月在康乃尔大学外来入侵植物治理与生态学研究室进行博士后研究。 6.2 月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入侵及生物防治实验室担任研究助理。 2006 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入侵生态学 “ 百人计划 ” 。近年来在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及其治理研究方面主持过近 20 项国内外科研项目,获得过两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国内外已发表论文 50 余篇。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外来植物入侵的生态、遗传和进化机理,生物入侵的生态后效,外来入侵植物与昆虫的互作关系,外来入侵植物的生物及综合治理等。现指导硕士生 4 名,博士生 4 名,招生专业为生态学,招生方向为入侵生态学、入侵植物生物防治。联系电话: 027- , e-mail: 李建强,男,博士,武汉植物园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学科首席研究员,硕士、博士生导师。 1990 年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分类与系统演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中心主任,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组研究员,植物标本馆馆长,植物分类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武汉植物学研究编辑委员会副主编。“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lant Taxonomy ”和“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Plant Taxonomists ”等国际学术组织会员。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 973 项目、中国科学院方向性项目等国家级项目 5 项。主持完成了猕猴桃属的系统学研究,水杉的遗传多样性和保护策略以及濒危物种中华水韭、巴东木莲和小勾儿茶的细胞遗传学研究等科研项目。此外,还承担了中国植物志英文版猕猴桃科、蝶形花科猪屎豆属,云南植物志蝶形花科和湖北植物志蕨类植物门的编撰工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60 余篇。有 30 多篇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国际( Systematic Botany , Molecular Ecology , Genetica, 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American Fern Journal )和国内(植物分类学报,云南植物研究,生物多样性)重要期刊上。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 16 名。招生专业为植物学,招生方向为系统与进化植物学。联系电话: 027- , e-mail: 王瑛,女,博士,武汉植物园比较功能基因组学学科首席研究员,硕士、博士生导师。 2002 年于美国 Clemson (克莱姆森)大学获植物遗传学博士学位。 2004 入选中科院 “ 百人计划 ” 。主要从事植物分子遗传学和比较基因组学领域的研究。其主要研究成果为:首次研究常绿桃突变体的生理学特性,定位并克隆常绿基因;在桃等林果经济作物的分子遗传标记、 BAC 文库构建、遗传和物理图谱构建方面的研究,促进了相关物种的分子标记的开发和分子育种;在茄科的比较基因组和基因组进化的研究进展受到国际关注;构建番茄精细物理图谱并跟遗传图谱整合 , 为番茄的全基因组测序奠定了基础。回国后启动了药用植物淫羊藿的典型案例研究,以探讨 “ 道地 ” 药材的理论基础,探索资源植物从资源收集到研究利用的模式研究体系;并深入研究不同物种中同源基因的功能进化,以探索将模式植物的生物信息应用到经济植物中的最佳途径。目前承担并参与淫羊霍的分子育种、番茄的全基因组测序和茄科植物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等国家级项目四项、省部级四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20 余篇。研究小组在学博士研究生 6 人,硕士研究生 8 人,招生专业为植物学,招生方向为生物信息学、分子遗传学、比较功能基因组学、资源植物学。联系电话: 027- , e-mail: 王艇,男,博士,武汉植物园种群遗传学学科首席研究员,硕士、博士生导师。 1989 年获学士学位,同年在中山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获得提前攻博资格并于 1994 年获博士学位;
年间在瑞典隆德大学 (Lund University) Lars Olof Bjorn 教授(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的指导下从事植物学专业研究 ( 博士后工作 ) ;
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 (Glasgow University) 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所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 2005 年度入选中科院 “ 百人计划 ” 。其研究领域为:运用 DNA 测序并结合分子标记技术,将基因谱系( Gene genealogy )、合并理论( Coalescence theory )及复合种群 (Metapopulation) 等理论和分析方法整合、应用于研究濒危植物的种群遗传结构和系统发育地理,以期在保护遗传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成果,最终服务于濒危植物的保护和管理。已发表代表性论文 18 篇,目前承担 “ 百人计划 ” 课题项目。目前在学硕士生 5 人,博士生 6 人。招生专业为植物学,招生方向为植物进化遗传学。联系电话: 027- , e-mail: 刘贵华,男, 1968 年 7 月生,博士,青年研究员,硕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湿地生态学学科组负责人。 2000 年获植物学硕士学位, 2005 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学博士学位,获 2005 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主要从事湿地生态学研究,成功开展了濒危植物普通野生稻的原产地种群恢复,研究了长江中下游湿地土壤种子库在物种多样性格局维持、群落演替和湿地恢复中的潜在作用。近期研究重点为长江中下游湿地植物的适应对策和建群机制。目前正主持或参加 973 项目、 863 项目、中科院课题和湖北省课题各 1 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 20 余篇,其中 SCI 论文 6 篇。已培养硕士 1 人,现指导博士研究生 1 名,硕士研究生 3 名。招生专业为生态学,招生方向为湿地生态学。联系电话: 027- , e-mail: 康明,男, 1973 年 12 月生,博士,青年研究员,硕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分子生态学学科组负责人。 1997 年毕业于园艺系,并获学士学位; 2002 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学硕士学位; 2006 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学博士学位,获 2006 年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 2005 年 11 月- 2006 年 11 月,分别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生态学中心和阿德莱德大学进化生物学中心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植物分子生态学和保育遗传学研究,自主开发了荷叶铁线蕨、毛柄小勾儿茶和伞花木等濒危植物的微卫星标记,并开展了这些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居群遗传结构和基因流研究。目前承担的课题有:雌雄异株稀有植物伞花木的保育遗传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的遗传学风险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论著 8 篇,其中 6 篇被 SCI 收录。招生专业为生态学,招生方向为分子生态学。联系电话: 027- , e-mail: 江明喜,男, 1965 年 11 月生,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湖北省暨武汉市植物学会理事、中国植物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学会常绿阔叶林分会理事、湖北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 1987 年毕业于、 2001 年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植物区域种群动态、濒危植物物种的保护生态和河岸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作为重要的科研骨干先后参与 “ 七五 ” 国家重大攻关项目 “ 三峡工程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 , “ 八五 ” 国家重大攻关项目 “ 长江三峡库区物种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 ” 等项目的研究。现承担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WWF 资助项目和湖北省林业厅项目等国家级项目一项、省部级四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50 余篇。已培养出硕士生 5 名,现指导硕士生 3 名。招生专业为生态学,招生方向为植物种群生态学、植被生态学、景观生态学。联系电话: 027- , e-mail: 李夜光,男, 1962 年 5 月生,硕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1984 年在生物系,获学士学位, 1987 年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获植物学硕士学位,
年,作为访问学者,在澳大利亚 Murdoch 大学微藻生物技术研究室从事微藻生物技术研究。现任中国藻类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湖北省暨武汉市植物学会理事,武汉市洪山区政协委员。 1987 年以来,主要从事螺旋藻生物技术、红球藻生物技术、藻类与水质净化、能源微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负责和参加多项国家、地方科技项目和企业科技合作项目,取得科研成果 9 项,其中 4 项获得国家、科学院和地方科学技术进步奖,在微藻生物技术领域取得技术发明专利 7 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一项。 1997 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8 年获武汉市第二届科技青年创业奖 ,2001 年获第五届湖北省青年科技奖, 2003 年获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先进个人。现承担的研究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 973 ”子课题及企业合同项目等,已培养硕士生 10 人,招生专业为植物学,招生方向为微藻生物技术。联系电话: 027- , e-mail: 陈防,男, 1959 年 7 月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化学肥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土壤肥料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农业资源与环境分会常务理事、湖北省肥料应用协会副理事长、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中国项目部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植物营养、土壤改良与施肥、农林复合生态等。现承担国际合作项目、中国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等国家级项目 2 项、省部级 1 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百余篇,代表论著 2 部,获省部级奖 10 项 , 获得发明专利 5 项。已培养出博士生 1 名、硕士生 2 名,现指导博士生 1 名、硕士生 1 名。招生专业为植物学,招生方向为农林复合生态学。联系电话: 027- , e-mail: 杨波,女, 1959 年 6 月生,学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园艺中心繁育学科研究员。 1982 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系。主要从事园艺植物育种、栽培和生物技术的研究。现从事兰科植物和园林绿化植物的引种、驯化、保存、选育及生物技术的应用等方面的工作。近期研究的项目有:几种园林绿化新物种选育及推广应用、高效经济作物组培快繁技术开发与应用、园林植物的特异种质评价及新品种的高效培育、“园林绿化新品种“宜昌楠”中试示范”等。近三年发表论十余篇,申请专利十多个,省级新品种审定 4 个。招生专业为植物学,招生方向为园林植物育种、资源植物学。联系电话: 027- , e-mail: 吴金清,男, 1963 年 6 月生,硕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生态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保护学、植物引种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1986 年以来,一直从事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与特有植物保护、三峡水库消涨带人工植被恢复与重建、三峡库区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加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等国家级科研项目 13 个,在重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 40 篇,主编或与他人合编植物学专著 6 部。已培养硕士生 2 名,招生专业为植物学,招生方向为植物区系地理。联系电话: 027- , e-mail: 彭俊华,男,博士,武汉植物园战略植物种质资源评价与新品种选育学科首席研究员,硕士、博士生导师。 2001 年于以色列海法大学 (University of Haifa) 获植物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 2005 年任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助理教受, 2007 入选中科院项目 “ 百人计划 ” 。主要从事植物分子遗传学、分子进化及分子育种研究。其主要研究成果为:构建了国际上第一套野生二粒小麦分子图谱;首先提出并系统地论述了主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之有效性和准确性术语;率先在分子水平上发现了负干扰( negative crossover interference )及模糊连锁( guasi-linkage )等遗传现象,结果发表于基因组学领域的最高国际刊物《 Genome Research 》;在国际上首次对小麦有关驯化的数量性状进行了 QTL 分析,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上极著名的《 PNAS 》;率先应用 SSR 开展了小麦抗条锈病基因 (YrH52 & Yr15) 的分子绘图研究 ; 作为主要骨干参与了由美国 NSF 资助的小麦基因组学研究项目,将近 1000 个 EST 定位于特定小麦染色体物理区段,并协调和汇总了小麦第一染色体组 EST 研究;将小麦抗俄国蚜虫( Russian wheat aphid )基因( Dn2, Dn4 )、抗条锈病基因( Yr5, Yr15 )、抗花叶病毒基因( Wsm1 )、抗大麦黄矮病毒基因( Bdv2 )以及高蛋白质含量基因( HGPC )成功导入多个美国小麦品种中;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 60 篇。招生专业为植物学,招生方向为分子遗传学、分子进化、应用基因组学(分子育种)。联系电话: 027 -
, e-mail: or 王彦昌,男, 1973 年 9 月出生,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1996 年毕业于新疆园艺园林工程系,并获学士学位; 1999 年获新疆石河子大学农学硕士学位; 2003 年获农学博士学位。 2003 - 2005 年,在武汉大学植物基因工程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自 2005 起,任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保育遗传组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园艺植物发育生理学,园艺植物分子遗传及育种研究,已开展了瓜类果实败育以及番茄花器官脱落的生理机制研究,对水稻受褐飞虱取食危害的细胞生物学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近期研究重点为猕猴桃遗传图谱构建与色素代谢途径。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 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植物园与生物分类学研究专项) 1 项,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项目 1 项,武汉植物园启动项目 1 项。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 12 篇。招生专业为植物学,招生方向为植物分子遗传学。 联系电话: 027- , e-mail: 廖建雄,男, 1973 年生,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1997 年获生态学与环境生物学专业学士学位; 2000 年和 2003 年分别获得兰州大学干旱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生态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5.7 ,在生命科学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植被生态学学科组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从适应性表型可塑性、成本效益关系及资源分配和利用等方面研究荷叶铁线蕨和小勾儿茶等濒危植物致危的生理生态学机制;另外,根据适应对策演替理论和忍耐作用说、群落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假说及物种特异性等方面研究中亚热带山地孑遗植物群落保存的机理。目前承担的课题有:中亚热带山地珍稀植物群落保存的生理生态学机制(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所长基金)。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论著 11 篇,其中 5 篇被 SCI 收录。招生专业为生态学,招生方向为种群生态学。联系电话: 027- , e-mail: 尹黎燕,女, 1976 年生,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1999 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系; 2002 年获华中农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硕士学位; 2005 年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环境科学博士学位,并获中科院优秀博士毕业生称号。主要从事水生植物生理生态学、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期研究重点为长江中下游主要沉水植物无机碳利用策略、从氧自由基的角度探讨植物对逆境的响应。目前正主持或参加 IFS 国际项目、 973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 1 项。已在国际国内刊物上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Toxicon, 中国环境科学等 ) 发表了 10 多篇相关的研究论文,其中第一作者 SCI 收录 4 篇, EI 收录 1 篇。招生专业为生态学,招生方向为水生植物生物学。联系电话: 027- , e-mail: ; 叶其刚,男,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1991 年毕业于,获得植物学学士学位和计算机软件第二学士学位; 1990 年获得国家程序员资格证书; 1998 年获中国科学院植物学硕士学位。 2004 年 -2005 年在澳大利亚的 Kings Park and Botanic Garden 植物科学实验室(西澳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实验室)做高级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植物种质有效保存、分子生态学、保育遗传学和传粉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基于群落和生态学过程的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和回归引种的理论与方法及植物迁地保护的遗传学和生态学风险和防范策略。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多项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 Earthwatch 资助的研究项目。目前研究主要结合分子生物学、传粉生物学及数量遗传学等学科方法探讨植物在群落中的基因流及局部适应性等科学问题。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30 余篇 , 其中 SCI 论文 10 篇。招生专业为植物学,招生方向为保护生物学、传粉生物学。联系电话: 027- , e-mail: 李作洲,男, 1967 年 5 月生,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1989 年毕业于中南林学院林学系,获学士学位, 2006 年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获植物学博士学位,获 2004 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 1989 ~ 2002 年先后在湖北五峰县林科所、湖北后河自然保护区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和行政副职。 1997 ~ 2002 年带职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进修学习并攻读在职硕士研究生, 2002 年转为直博,并调入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兼任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长期从事植物保育遗传学、植物分子系统学等方面的研究,首次从核-质三基因组开展了猕猴桃属植物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欧盟或香港合作研究项目共 5 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2 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共发表论文 26 篇,其中 SCI 论文 3 篇。招生专业为植物学,招生方向为植物保育遗传学。联系电话: 027- , e-mail:
无相关信息
考研网热点文章
考研论坛今日热点话题
考研网最新更新
热点考研院校
Copyright &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号
考研资料,考研经验,最新重点,高分技巧,考研帮客户端,考研必备利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植物分类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