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新课程改革革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困惑与思考&&&&&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我们老师的日常教学行为,那么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我们老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劳而无功。因此,课学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中心环节。随着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在此,我尝试以新课程的先进教学理念为依据,针对一些老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一点肤浅的体会与思考,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在座的颇有丰富经验的老前辈和很有希望的教坛新秀。&&&&&&&&&在教学调查中我们发现,经过一次次新课程培训,许多老师深深地体会到改革课堂教学已迫在眉睫。透过一节节示范课、研讨课、交流课,我们也看到一些老师也正尝试着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的还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是,我们也遗憾地看到:尽管《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总直接,同时也逐步得到了社会和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但相对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来说,一些先进的理念还过于抽象和概括,许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一系列具体的问题,产生了种种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教材如何体现新理念;二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怎样变革。三是课堂教学改革应注意哪些问题。一、“老”教材如何体现“新”理念按照教育部的部署, 2001年秋季,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其实验教材在38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我省有两个,一个是南昌市西湖区,一个是赣州市大余县),并按照“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从2002年开始,我省在逐步扩大试点范围,2002年秋季,达到同年级学生的10%―15%(我县就是2002年省级课改实验区之一),2003年秋季,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左右;今年秋季,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70%左右;到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这就意味着,与原义务教育大纲配套的教材将逐步被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配套的教材所取代,新旧教材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处于并存状态,在这一段时间内,仍旧使用老教材的非实验年级的教师是等待,旁观,还是参与昵?答案无疑是积极参与。参与新课程改革者,这就需要我们在座的广大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和总结。一个教师有了新的教学理念,哪怕旧教材他也能处处创出新意;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新的教学理念,哪怕再好的教材他也只能是老调重弹。老教材的教学如何体现新理念呢?作为非实验年级教师,更应该在钻研教材上下工夫,从而达到依据新理念,活教旧教材的目的。下面,我选取在教材中占校大篇辐的应用题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同行们共同探讨。1、联系生活实际,创造使用教材  [问题]翻开我们使用的教材,许多应用题都是人为编造出来的。例如,“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194.4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2/3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3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试问一下,2/3小时是几时几分呢?又如,“甲桶油漆重6.25千克,乙桶油漆比甲桶油漆重的4/5少0.5千克。乙桶油漆重多少千克?”现实生活中有这样比较的吗?又比如“工作问题”的教学,教材上的例题由于需要直观而容易理解,因此题目大多是关于制造业的,例:某厂3个月生产60000台电视机,每个月生产多少台?张师傅一天加工25个零件,30天能加工多少个零件?由于学生长期做着这些脱离实际的题目,知道这些题目都是老师或编书的人编造的,不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因此,他们对自己算出的答案“需要三分之二只船”“乙班种了13.7棵树”不会产生疑问,还以为是老师故设“陷阱”。上述类型的题目对学生来说实际生活经验比较少,都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剖析]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尽管学生个体中存在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如果单纯从学生个体诱发仍然比较困难。如关于各种类型应用题的教学,它本身就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只不过语句精炼罢了,但学生在学习此类知识时往往还是感到有困难,这是由于应用题出得太“理论化”,出题人考虑的先是“题”,然后才是“应用”,没有具体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相应用的过程――缺乏“应用”得来的“题”,如何让学生有真正体会呢?按照如此“应用”的逻辑,学生思考时第一反应出来可能就是所谓的“条件、问题、数量关系”等,这就又把原来的应用题僵化了,以后又怎能恰当地反馈到实际生活中去呢?  [策略]“应用”结合“题”才是应用题《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在总体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这应成为我们进行应用题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在教材建设相对滞后于理论研究的情况下,我们只有依据新理念,创造性地使用现有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① 就拿工作问题来分析。其实工作问题所涉及的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完全能在其它行业的工作中形成,关键在于我们的适当引导和开发。如可以在教学前先让学生完成对自己父母的应用调查:他们的职业是什么?他们每天工作时间是多少?请用具体的数字说明他们每天的工作量有多大?请他们给你讲一讲他们的工作效率如何?然后让学生根据以上的调查说一段话,把自己父母的职业、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告诉同学们。由于课前通过以上的调查,学生对工作问题当中的三个量已经有了较深层次的认识,学生所说的这一段话实际就成了较好的应用题。如:“我的爸爸是一名医生,他每天工作7小时,有一天他给14个病人看了病,我爸爸平均每小时给2个病人看病。”“我妈妈是一名数学老师,她每天工作8小时,昨天她共批改了学生的各类作业本160本,她平均每小时批改了20本作业。”换一个思路,换一种形成数学题目的方式,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所理解的将不仅仅是深一个层次的问题。② 又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有位教师把例题改成了这样的题目“李大伯装修好了新房子,准备再买一些电器,他带了5000元钱来到了家电商店,看见一款家电组合,彩电2000元,功放的价钱是彩电的80%,音箱的价钱比彩电贵20%。请你帮李大伯算一算,他的钱够吗?”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总价要6000元,得出李大伯的钱不够。这时教师紧接着问:如果你是李大伯,你会怎么办呢?学生顿时热闹起来了。有的说“回家拿钱再来买。”有的说“先付一部分,等电器运回家后再付。”有的说“要那个老板打八折,剩下200元还可以租车运回家。”……  这样,学生不是为了解题而解题,而是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知识去服务于生活,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更有意义。2、实施开放教学,淡化模式思想  [问题]在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我们为了追求“高效”,往往会总结出了一些解题模式,如“每份数×份数=总数”“大数-小数=相差数”,而学生也喜欢用这些模式套题,导致学生思想僵化没有创新意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因此,在新标准的指导下,我们应该实施开放教学。[策略]  应用题的开放教学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信息呈现开放性。现行教材中的应用题都是用简练的文字叙述的、条件都是有顺序的,所有的条件教师用得上的,问题都是学生计算出的数后就能回答的。而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问题,其信息传递是多途径的,电视、报纸、对话等都可以带来条件和问题,呈现形式可能是文字的、图表的、声音的,信息也许是杂乱无章的、可能是多余或不足的,需要重新筛选组织。因此,应用题所呈现的信息应尽可能开放,“让学生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②、解题策略开放性。在应用题教学中,可适度引进解题策略多样化的开放题,为学生全方位地积极参与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四年级学习了三步应用题后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有44个同学一起去划船,大船每条可以坐6人,每小时租金10元;小船每条可以坐4人,每小时租金8元。请你设计出租船方案吗?学生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如下:方案大船小船可载人数总运费从少到多的顺序一804880③二714678②三624476①四544682⑤五454480③六374686⑦七284484⑥八1104690⑨九0114488⑧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学生能发现方案三最优,方案八最劣。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出至少一种方案,但做出的方案多少,考虑问题是否有序,反映出不同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这样,使得智力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也能着手解决问题,品尝成功的喜悦;而对于智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为他们提供了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主,真正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新的教学理念。  ③、教学时空开放性。  应用题教学的时空范围,应突破课堂的局限,更多地融入社会、融入生活,体现大数学教育观。开放应用题教学的时空,首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一些专题调查任务,或为课堂教学收集材料,或作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使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感受应用题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将应用题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例如,教学了《利息》知识后,可布置学生到银行调查各种存款利率,然后根据自己家庭的经济情况设计出一份合理的存款计划,并推荐给家长,让学生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3、加强实践活动,强化应用意识  [剖析]《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传统的教学应用题不应用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实践活动的机会,强化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两步应用题”后,有个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题目上:“三.八”妇女节到了,小红想买一束鲜花献给妈妈,花店里玫瑰每枝1.5元,康乃馨每枝0.8元,百合花每枝2元。小红只有10元钱,应该怎样配一束满意的鲜花,请你帮帮她?学生以小组展开了热烈地讨论,说出了很多种方案。有的侧重于鲜花的数量,认为应该把康乃馨配多一点;有的则说应该考虑各种鲜花的代表意义;有的说应该先看看妈妈喜欢什么鲜花,……这样,学生不仅对题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地参与讨论,在讨论中互相交流自己的思想,体会了答案的多样性以及优化的思想。这样的题目,比让学生单纯地计算“5枝玫瑰和8枝百合花共多少钱?” 之类的题目更有挑战性,也更有趣。  总之,小学数学非实验年级的教学改革,应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我们的数学教育发挥出它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全体学生都能在课改中受益,也才能使我们的课改工作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怎样变革1、新的学习方式带来新的挑战[现状]走进中小学课堂,不难发现,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听。”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在近几年基础教育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过程中,人们都在反思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一些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发现,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  新课程改革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合作学习。这一改变,自然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有人说,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对未来教师最大的挑战。通过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及对国际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一、二学段都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鼓励了我们在教学中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中,《标准》强调“教师要让学生装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教学建议中,《标准》强调“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为了例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在教学和研究实践中我们发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几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三者之间的灵活运用,共同让我们老师和学生的教学双边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关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这两种学习方式,在原《新大纲(修订版)》中曾有详细的解释和说明,我就不再罗嗦。下面就以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作为重点与大家一起交流。现代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案例]招聘会上 2001年7月,教育部十分及时地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近年来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像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成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越来越引起老师们的重视和推崇。这是因为:第一、小组合作学习符合当前国际国内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发展出的趋势,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新大纲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 《课程标准》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第二、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有很多优越性。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包括合作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三、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社会化得到了张扬,促进了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包括学习成绩、情感等个性品质的发展)。[问题]与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优越性。所以不由自主地感受和体验到“忽如一夜色春风,校园处处盛开小组合作花”。听,我们的孩子在辩论争鸣;看,我们的学生在合作探索。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课堂由沉闷变成了动感和鲜活。不仅如此,还时有学生的真知灼见,语惊四座。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与实践中确实有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但是,思考让我们清醒,“黑色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自主和热闹背后透露出的放任、随意与浮躁。现实的课堂折射出一些有待我们进一步深思、研究和探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 组织形式不到位● 按座就近组合● 自由结伴组合● 短暂频繁组合② 合作程度不到位● 局限型合作: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个性强、能说会道的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学习困难的学生成了赔客、听众和旁观者,往往越过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生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凡是听过公开课的老师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教师上公开课压力大,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不敢过多地让困难学生发言;教师只重视每个小组的想法而不关心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认为好学生能够代表其小组;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另外,在笔者听过的小组合作学习课中,大多数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这种情况比排排座的教学形式更为严重。排排座的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小组学习,学生围桌而坐,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这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另外一部分原因是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乏个人责任感等。● 障碍型合作:学生间的关系不协调;“跳起来摘不到桃子”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问题,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有一位教师上一节“统计”的小组合作学习课,教师把各种颜色的花分给学生,让学生两人一组合作摆出象形统计图,统计每种花的数量;个别学生把卡片全部拿去,不让另外一个同学摆,另外一个同学争辩了一下说:“老师让我们俩一起摆”,然后才一起操作。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性格自私、独立,因而造成上述问题。● 装饰型合作:小组活动重视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笔者听过一节“找规律”的小组合作学习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开放性的习题:给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张有空白图案的卡片,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涂出有规律的美丽的图案。学生每人涂出一张图案后,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低年级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③ 评价机制不到位●忽视自我评价:评价和奖赏重他人、轻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大多数老师都经历过这样一个情境。当老师问“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或者“谁回答得最好?”之类问题时,绝大多数学生都把机会让给了别人,这就是我们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所谓的“谦虚”和“美德”。当我们的学生走上社会,我们的学生也一直都“谦虚并放弃着”。在生活中,由于“谦虚”,我们教出来的学生在追女朋友的时候选择了分手,把心爱的姑娘让给了情敌;由于“谦虚”,我们教出来的学生总以为别人比自己做得更好,在职业推介会上把一份份本该属于自己的工作让给了别人,让自己仍旧徘徊街头,傍徨在求职的十字路口。所有的一切现象,跟我们的教育一贯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不无关系。●偏重整体奖赏: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我们研究和实践小组合作学习时,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有些老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却普遍走向了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了个体的发展。[案例] 一个小组奖一朵小红花●单一激励机制 [案例] 只有小红花[策略]对于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新事物,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研究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去克服这些障碍,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① 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基本理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信心。从以上论述中可以发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既要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真正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笔者最近在教材改革实验区调研中发现,有些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和算法多样化等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数学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② 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如前所述,合作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但是合作也需要建立在个人具有一定能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如一位计算机专家不可能愿意跟几个普通的高中毕业生合作开发软件,肯定要与搞计算机的人合作开发软件。笔者的意思是说学生的合作与成人的合作有所不同,成人已经完成了上学打基础的任务,他们合作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在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而不关心每个人发展得怎么样;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个性,才能够打下走向社会为自己独立工作或与别人合作的基础。这些个性有很多独立的成分,因此,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广大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对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教师既要考查每个小组的成绩,也要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发展,可以用一些不定期的小测验来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点,把大家的智慧发挥出来让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一个所谓的好学生“一言堂”高得多。组长要负责管理好每个成员,通过合作学习使独立、自私的学生表现出合作、互助等积极的性格特征。③ 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单从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说,其重要意义前面已有所论述;但是,不能光注重形式,还要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每个组长成了小老师,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的、民主的、互助的关系,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和个人的学习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而停留在表面形式上。④ 教师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对合作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合作学习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合作学习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同学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流制,如组长、纪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纪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纪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要体现哪些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如统计过程中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一般需要合作,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小学数学每堂课的教学中,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每堂课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取得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批改作业、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如学习能力上,情感态度方面,学生的合作技能方面等等,然后每个小组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⑤ 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会与人合作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备的素质。由于受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影响,学生开始不能完全适应小组合作学习,缺乏与他人沟通、维持人际关系的技能,个人责任感不强;大部分学生只是表达自己的想法,小组内缺乏讨论和交流的意识和技能。学生的合作技能可以分为学习技能和社会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点。▲ 学会收集资料。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收集一些资料。现在是信息社会,培养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收集对自己解决问题有用的部分这种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学习和工作都很有帮助。▲ 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 讨论问题。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人已经解决了问题,也可能没有人完全解决问题。需要大家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 认识合作的重要性。由于人的个性的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需要合作,才能做成更多的事。▲ 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努力,这对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是有好处的。▲ 个人责任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不要有依赖思想,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小组成员间会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产生一些争议甚至矛盾,成员都要明确争论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地解决问题,目标是一致的。大家要以小组利益为重,争议时对事不对人,始终保持团结。▲ 对合作学习的反思。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如何与人交流、相处、合作探究问题,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除了谈到的问题外,就小组合作学习来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索和解决。如怎样获得有效的研究数据,大班额现状下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如何通过比较研究来验证学生在学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所获得的实质性的进展,等等。都有待于我们在座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追求,我就不再班门弄斧了。2、教学策略将发生哪些变化  ●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根据新课程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将发生改变,一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二是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三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四是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三、课堂教学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先进的教育观念逐步深入人心;随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传统的东西将更多地投以审视的目光,企图摆脱传统的羁绊,而有所创新,有发展。但任何教育的改革都不可能超越时代的需要,课堂教学的改革往往与教育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研究息息相关。如信息时代的到来,终身教育的主张便应运而生;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差异性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为此,我们在着手课堂教学改革时,要充分地认识到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策略的变换度不意味着割断历史,做简单的相互替代,必须从历史的、辩证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总是,处理好以下一些关系:1、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文明的国家,有丰富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改革的经验。其中,既有反映小学数学的教学规律、至今仍有生命力的精华。比如:注意以旧引新,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和生长点;教师系统传授教材内容,精心处理重点、难点;运用边讲边问,启发思考,师生共同参与,取代了教师的填鸭式、满堂灌、单向传授;精心组织练习,小步快进,当堂反馈校正,力求把问题解决在课内……但是,对照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先进经验,我们也明显感觉到自身的不足:习惯于从概念出发,而不是从问题出发,注意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对知识的发现横过程和思维方法的探究;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缺乏对学生自主精神、创新意识的尊重与关怀;未注意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动手实验,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紧密联系,未充分重视学生小组学习、生生合作互动的作用。因此,我们在高度重视创新的同时,我们还应十分重视对于前人科学成果的继承,如何在继承、反思我国传统教学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充分挖掘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土特产”。在这里强调重视继承前人优良的教育传统,决不意味着墨守成规。而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既要研究国内外小学数学发展值得借鉴的经验,也要以科学、审慎的态度来分析批判以往国内外小学数学教学中失败的教训,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作大胆的尝试,要敢于超越传统,综合创新,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毋庸置疑,新课改的推行,已将广大教师从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将他们推到更广阔的教研教改天地中,使他们能站在更高层次来回味、反省并重新审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从而在教育思想上有了高屋建瓴的可能。可是,目前的现实是,不少进行新课改的教师是把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全部打包封存,重起炉灶,在教育教学方式上追求“花样百出”(尤其是一些做为样板起着示范作用的公开课)。重形式,轻实效,一旦在教育教学质量检测中不理想,便又怪罪于考试这个手段的不合理,进而提出应该取消考试。但是,不断改良、与时俱进的考试检测手段,其科学性、可行性又已为多年来的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所证明。莫非,新课改,就是将传统存盘?许多一线教师一定还记得,几年前在全国上下一致提倡素质教育的大气候下,少数地方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起来,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否定应试教育,就是取消考试,就是不要做作业,就是蹦蹦跳跳、快快乐乐……结果,几年下来,当年的小学生进入初中了,许多人还写不拢字,不晓得使用标点符号,当年的许多初中生进入高中了,即使三四百字的作文也是错别字、病句连篇……基础的薄弱,使得后来的学习举步维艰。众所周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承前启后、一脉相承的,都是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应该说,新课改,是对传统教育的改革,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的一种推陈出新,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深入,它将使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加符合现代教育规律。新课改强调一个“新”字,但并非是将传统教育方式全部存盘、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教育的创新。譬如教师的知识传授者角色向学习组织者角色的转变,并非是不要学生学习知识了,而是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往的科学而又实用的课堂教学方式仍旧是应该沿用的。又譬如研究性学习,似乎在传统教育中没有这种提法,但它实际上不正是在传统的“第二课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吗?新课改,需要传统教育这块沃土!新课改,需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注重创新!2、处理好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的关系[观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灵活处理教材”或者说“创造性使用教材”已经为广大教师们所认同。“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对应。因为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的全部,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成分。况且,教材本身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教材写的一课时,两课时是为了方便教师教学,只是一种参考,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重新处理教材,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每一节课都应当具有针对性,没有一个适合任何学生的教材和教案,教师在设计一节课具体的课时,实际上就从事着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老师们实践的热情十分高涨,但其中一些老师的做法值得商榷。现在一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大刀阔斧的改。上课时,尤其是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往往抛开教材提供的例题和练习的内容,自己再重新进行设计。另一种是照本宣科的教,教学时,不敢逾越教材一步,教材上没有涉及到的题目坚决不讲。我觉得这两种做法都有失偏颇。究竟该如何处理好尊重教材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① 观念是行动的前提和准则,可以说对待教材的态度决定了处理教材的行为。那么,对待教材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处理教材又应该采取何种行为呢?我认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态度上应该遵守“信奉而不唯是”的原则,“信奉”是指教材毕竟是在国家课程标准目标指导下经过一些资深的教育专家编写的,反映国家对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具有很强科学性,是实施教学活动很好的载体,不应该轻易地否定;而“不唯是”则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确定教学。再好地教材也有需要改进、调整、重组的地方。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应该“遵循而有所立”的原则。这是指在用教材作为培养学生的工具时,要结合社会、学校、学生等方面的情况而有所创新。我认为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可从依据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定《课程标准》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下编写的,它体现了学科对学生最起码的要求,是教学和培养学生学科素质的主要依据,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性。而就教材而言,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理解。从狭义上来讲教材是指根据一定学科的教学任务而编造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即教科书;而从广义上来讲它又是指教师用来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可利用的教学材料。教师作为学生们学习的指导者,就应该在深钻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过程中,找准课程标准、教材与学生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而从钻研到实践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发现、创造的过程。若在钻研和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教材不能实现课程标准要求,就需要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依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而定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育一个富有个性地、活生生的人。我们面对的学生,无论是从地域、民俗、民等情况都不尽相同。他们各有各的特色。就是在同一个班,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而定,这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核心。尽管在新一轮的课改中,要求一纲多本,也就是教材要具有多样性,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要求。但即使这样,也不可能编排出一套适应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的教材。我认为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感受、理解、把握、创造、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定。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认识事物是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提升过程。例如,有一位二年级的数学教师在讲授《混合运算》一课时,就把干巴巴的例题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一开课,老师就抛出了两个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问题。而本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恰恰就蕴涵其中。学生们乐于去解决与他们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因此,这两道题目的出现,为学生们进一步去探究注入了动力。▲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根据教学情境而定教学情境是指课堂上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所组成的氛围。教学课前的设计只是对教学现实的预计、构想,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之上,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在教学现实中,往往会出现预想之外的许多事件、问题、情境。此时,教师若不根据教学情境而灵活处理教材,而还是按原计划教学,这就属于传统式教学了。在新一轮的课改中,教师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指导者,而不再是控制者。当教学情境发生偏差时,应在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的前提下灵活调整。要用巧妙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向教材意图靠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当学生的身心状态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的学习效果最好。好课应当是越教问题越多,问题越多,探究的内容也越多,学生的思路就越开阔。让学生思考、讨论、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根据教学情境灵活处理教材以外,还应该注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例如,一节一年级数学课讲解的是10的认识。下课前,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看到10你们都想到了什么?”学生们的回答各有千秋,有的说出了10的组成,有的用稚嫩的语言解释着10与1之间的关系,还有的在问老师,10和100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正是在老师有意识的培养中不断树立起来的。 ②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三点措施究竟应该如何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呢,通过几年来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建议采用以下三条措施:▲ 补充、调整教材内容,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现行的很多版本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为真正确立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课程资源环境。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掌握知识的情况,为了让学生很好地在自主探究中完成学习任务,作为教师需要适当补充或调整教材内容。如“8、9的加减法”用一课时上,许多学生不好掌握,这是我们就把8、9的加减法分开学,但分开之后8的加减法,授课的内容对于一课时来说,又显得单薄了一些,因此我们补充一些学习活动,如“打手势凑8”、“看图编题解答”、“小组合作活动,根据活动写出8的加减算式”等(9的加减法可以依照上述方法进行),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 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教材,使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过程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努力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动物乐园》一课,我们不是仅仅引导学生们对主题图进行了观察、对比,而让学生们课前对这幅主题图进行了观察,在课上学生们带着自己制作的动物头饰,开展了4组不同的主题活动,在每一个活动中,老师都精心的设计,针对每一组活动都提出了核心的问题,学生们饶有兴趣地讨论着、交流着,他们在乐中学、在学中乐,获得愉快的学习情感体验,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 恰当融入生活素材,让数学更加密切联系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注重把要教授的数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融合起来,让学生从原有认知水平上展开数学学习,努力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实验教师可创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学生认识加法后,我们就让学生用他们身边熟悉的物品提出可以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学习“位置与顺序”之后,组织学生到校园去走一走,看一看,用“前后”、“上下”、“左右”说一说景物的相对位置。还可以让学生们把学到的知识用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去。教师能够经常地、有意识地、恰当地在数学学习中融入生活的素材,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③ 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误区创造性使用教材是今后教学的趋势,但创造性使用教材也给老师们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就我们目前的实践我们发现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一些误区,这些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继续去探索、去研究、去改进。其一,创造性使用教材不应仅是形式上的改变。现在,在一些老师们的观念中认为创造性使用教材就是要改变教材的例题、练习。我认为,创造性使用教材不仅仅是改变一些表面的形式上的东西,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更新。我们应该在观念更新的基础上,用正确的观念去指导我们的教学。其二,创造性使用教材要把握好时机。创造性使用教材并非仅仅限定在新授课,或者是课堂的开始环节。在练习课中,在一节课的任意一个环节,我们都可以通过匠心的设计,对教材进行开发,使教材内容在我们的设计中散发出它独有的魅力。总之,“新课标”的提出,新教材的使用必将促进我们教学观念、教学手段的更新。我们将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摸索,努力的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这方面,找出一条有利于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方法。3、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观点]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面对的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必要程序。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具有统一性的正确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重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更多的结果,而不是不要结果。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多样化的过程,即如果没有求异的思维过程和多样化的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具有统一性的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必须重结果,又重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必要的体验,并不是不要结果。[策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试着“藏”起来,不做大教授,更不做大法官,做一名小学生,学生走歪了,旁边点一下,学生精彩了,大家欣赏一下,学生学得快乐,老师教得也快乐。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老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活”起来。2、 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把自己“藏”起来。3、 加强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让课堂“大”起来。4、 敢于暴露学生失败的过程――把错误“抖”出来。5、 教师要注意加强学习――让自己“富”起来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所有的教学过程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才有实际的意义。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了发现与探究,从而在教学实践中重结果轻过程,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凸显学生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研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走进课堂,并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流。[案例]例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例如一年级下册教材“100以内数的认识”,先让学生整体感知100有多大,接着学习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然后探索10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再试着用语言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等等,使学生经历形成100以内数的概念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又如“统计”单元的教学安排了两个例题,先让学生收集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盆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再调查本班学生各喜欢什么颜色,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让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不仅学习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图表,而且初步感受到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形成统计观念打下基础。例2: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包括会用数学解决现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或者提出问题,并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它。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有利于学生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本册教材安排了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内容,例如第19~20页的例题和练习,第22页、第75~77页的一些练习题等,这里一般都展示了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现实情景,提示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例3:教学小学数学乘法的简便运算时,教师出示25×16以后,然后组织学生分组探讨如何进行简便运算。结果出现了5组不同的算法:①25×4×4 ②25×2×8 ③25×8×2 ④5×4×5×4 ⑤5×16×5,不同的算法折射出不同的思维过程和思维习惯。在这里,老师关注的就不仅仅是学生会不会,而是学生如何会?学生所知道的也并不只是一个结果,一种算法,而应是一个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使他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4.处理好“数学味”与“应用味”的关系数学味――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应用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观点]“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历来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一方面,课本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几何知识和一些应用题的学习,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的。另一方面,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教师就必须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使学生初步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用途,增强应用意识。所以教师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途可以使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首先自己要有应用意识和主动驾驭教材的意识,及时收集和整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以补充、替换课本中的例题或习题。但要防止由一个极端走想另一个极端,处处强调实用,造成牵强附会,以致于一些教学情景简单化和庸俗化。因为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不是说所有数学知识的教学都必须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活背景。即使是应用题教学,其中的应用题也只能是实际问题的模拟,毕竟不是实际问题。[案例]1:数学味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不能完全抛开教材。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对于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要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案例]2:应用味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自己随时都可能感觉到数学的应用味越来越浓。例如,在教学《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一课时,一开始,就放映录像:A:在甩卖啦!清仓在减价,一律7折;B:某某股票下跌了8个百分点;C: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个百分点;D:“海尔”集团四月份生产冰箱6000台,这个月多生产了500台。师:认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上面那些数字的含义?生:打7折是70%的意思。生:下跌了8个百分点是下跌了8%。生:增加了6个百分点是增加了6%。师:很好,认能用数学的眼光看“海尔”集团的冰箱生产状况好不好?生:好的,电视报道:“海尔”的冰箱质量好,销量也应上涨。师:你们能不能根据“D”提出一个问题,使之成为百分数应用题。……这样呈现应用题的方式,使学生感到应用题不会难,它就在我们身边,使原本枯燥、难懂的应用题更有“应用味”了。从而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社会、看生活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兴趣。5.处理好教学与研究的关系 在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相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教师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在辅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实验。这种做法所产生的明显的弊端就是:教师逐渐丧失了教学研究的主动性,致使一些先进的理论未能转化为教学实践,一些好的经验未能及时地进行提炼和总结。从而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带来不利。因此,无论是从学生成长还是从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的角度,教师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加以推广和应用,从而使众多教师从大量的重复的、低效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教师的研究在战略上要从大处着眼,跳出学科看学科,跳出教育看教育,使自己的研究不致于坐井观天,甚至迷失方向;在战术上必须从小处着手,甚至从一节课、一个细小的问题开始研究。总之,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有顽强的意志与持之以恒的精神,常抓不懈。在平日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还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并及时给予鼓励与培养;既要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与困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还要重视学生在道德、身体和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初中能力以及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基本素养培养,以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所有的这一切,都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顽强的意志来常抓不懈,切不可急于求成。李镇西教师曾说过:“批判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数学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已经迈开了改革的步伐。只要能处理好学习创新与继承传统的关系、处理好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的关系、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处理好“数学味”与“应用味”的关系、处理好教学与研究的关系,在实践中思考,并且思考着实践,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我们的课堂一定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我们和我们的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伴着“新课程”共同成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课程改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