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长期我的廉洁承诺是什么并为之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提示您:你还未登录。
没有账号?
恭喜你获得新机会
输入好友ID
本次机会已经送出,可复制一下链接给好友!生与死的对抗〔美〕诺尔曼布朗在线阅读
生与死的对抗〔美〕诺尔曼布朗
-- 1  生与死的对抗  〔美〕诺尔曼。布朗 著冯 川 伍厚恺  译韦铭  校  LIFEAGAINSTDEATH-- 2  生与死的对抗1  编者的话  现当代西方学术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注重人的主体性研究。  这种以人为中心的研究,意在寻求到人类和人类文化所依据的先在的根,由此而重识、重铸人与世界、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人的研究是从两方面入手的:一是对人的宏观研究,即着眼于整个人类社会及其各个侧面,如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宗教等的研究;一是对人的微观研究,即立足于人的主体性,致力于探求人的深奥莫测的精神世界和千变万化的行为表现。  为了帮助国内学术界及广大读者了解现当代西方学术研究的主潮,以便纵观全局,我们选编翻译了现当代西方著名学者对人进行微观研究的一批有代表性的著作,作为丛书出版。这些著作从各个领域的不同角度对人的本质、人格、本能、潜能、情感、价值、需要、信仰等进行了较深刻的剖析,力图揭示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精神状态,并预测这种精神状态在未来的演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对人的主体性研究已成为许多学科的交汇点,由此形成了哲学人类学、深层心理学、社会生物学、人类行为学等竞相争艳的纷繁格局;另一方面,这些著作在一定程度上较客观地揭示了西方社会所面临的-- 3  2生与死的对抗  深刻的精神危机。当然,由于作者固有的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这些著作中存在着一些唯心主义的观点和偏见,也不可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  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加以分析、鉴别,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这些著作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研究,吸收其中对我们有益的成分,为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现代社会与人》名著译丛编委会1987年5月-- 4  SinceregratitudetotheauthorNormanOBrownandtheAUniversityPresofNewEnglandA谨向本书作者诺曼。布朗和新英格兰大学出版社表示诚挚的谢意。-- 5  生与死的对抗1  中译者序  诺尔曼。布朗也许算不上本世纪的文化名人,然而他的著作《生与死的对抗》却一度发生广泛的影响并引起深刻的震荡。厄内斯特。  贝克尔曾说:“如果几本至诚的书能够直接改变世界,那么刚才提及的5位作家可能就已经摇撼了各个民族的基础。”  ①他所说的这5位作家是弗洛伊德、克尔凯郭尔、奥托。兰克、诺尔曼。布朗和R。  J。利夫顿。把布朗与弗洛伊德相提并论,可能过高地估计了布朗的影响,然而不容否认的是,布朗的某些见解确实揭示了弗洛伊德未曾揭示的问题。  布朗写作此书的基本动机,是试图以精神分析学的观点对全部人类历史或至少是西方文明史作一剖析,借以诊断当今社会究竟在什么地方出了毛病。  他的诊断使他发现:人是一种普遍患有神经症的动物;全部人类文化、人类历史以及种种社会制度,统统不过是神经症的产物;普遍的神经症使文明人永远处在受压抑的状态中,而由于始终得不到渴望得到的满足,人便像浮士德一样开始了不安宁、无休止的追求。这种追求成为历史的动力,它一方面创造出新的文明形态和社会组织来完成对人的压抑并因而加剧了人的神经症;另一方面,它作为人在被压抑状态中的一种奋斗和挣扎,又揭示出人内在地具有渴求痊愈的要求并因而为人的解放指示了一条出路。布朗出于对现代社会的  ①贝克尔:《反抗死亡》,林和生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2页。-- 6  2生与死的对抗  失望和不满,对文明及其成果采取了否定的态度。他抱着严肃而执着的态度,致力于探索未来的出路,但最终却走向对自由的、无压抑的生活的一种乌托邦式的呼唤,甚至幻想人能够倒退回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或沉醉于未受文明污染的肉体快感。这样,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著作,便成了天才与谬误的产物,成了若干深刻思想和一种幼稚结论的奇妙结合。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这本书才得以广泛流行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本书第一部分,布朗首先指出:压抑这一概念是全部精神分析学的奠基石,也是理解人性及其内在冲突,以及人类文明史的关键。  “人是一种压抑自己的动物,是一种创造出文化或社会来压抑自己的动物。”  ①“人优越于其他动物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患神经症,而他这种能够患神经症的能力,只不过是他能够创造和发展文化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②因此,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能够患神经症并因而能够创造文明创造历史。所以如果要给人下一个定义,则不妨像尼采那样说“人是一种疾病”  ,或直接说“人是一种神经症动物”。  把人定义为神经症动物后,布朗进而把文化和历史理解为神经症的产物或神经症的症状。他指出,文化作为神经症的产物是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达成的妥协;由于这种妥协在基本性质上不能令人满意,受压抑的因素与行使压抑的因素便会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并继续制造出一连串的症状,这些症状就是我们所说的历史。  “历史学家感到有必要以精神分析学来研究历史是由于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所有的动物中唯有人有历史?”  ③他对这一追问的回答是:历史过程是靠人渴望成为他所不是的东西的欲望(thedesiretobecomeotherthanwhathe  ①原书第9页。  ②原书第10页。  ③原书第15页。-- 7  生与死的对抗3  is)  来撑持的。  这种未被意识到的欲望表现为一种永不安宁永不停息的追求。人作为永不满足的动物证明了人天性中有不能从文化中得到满足的欲望。正是这种永恒的、始终不可能在历史中得到满足的欲望成为人类用来创造历史的动力,而人类却并未意识到这种永恒的欲望不可能从历史中获得满足。  “人类今天仍在继续创造历史,却不曾自觉意识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事实上,人类今天的所作所为,似乎正在使自己更加不幸福不快乐,并且还把这种不幸福不快乐称之为进步。”  ①  布朗指出,精神分析的任务就在于使人意识到这一点,从而使人能够“走出无止境的‘进步’和无止境的浮士德式的不满足”  ,“像从一场噩梦中醒来那样从自己的历史中醒来”。  ②这样才可望不再成为历史的奴隶,才可望自己把握自己的生活,才可望去享受生活而不是去创造历史。  在本书第二部分,布朗进一步指出:受压抑的爱欲是人据以创造历史的动力;人的基本追求是为他的爱找到一个满意的对象,但这个对象却注定了不可能在历史进程中找到;人创造历史的动力来自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这欲望由于未被人意识到其真实性质而表现为不停地向前追求,但实际上它的内在趋向却是要返回过去即返回童年时代。  “儿童在某种意义上是无压抑的……成人在从压抑性现实逃向梦和神经症的时候是在退回自己的童年,因为童年代表着压抑发生前的一个较为幸福的时期。”  ③布朗曾引用弗洛伊德《超越快乐原则》中的一段话说:  ①原书第16页。  ②原书第19页。  ③原书第23页。-- 8  4生与死的对抗  那种表现为……趋向更完美境界的永不疲倦的冲动,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为本能受到压抑的结果。  这种本能压抑构成了人类文化中所有最宝贵的财富的基础。  被压抑的本能从未停止过为求得完全的满足而进行的斗争,这种完全满足旨在重复一种原始的满足经验,任何替代机制,任何升华作用,都将不足以消除这种受压抑的本能的持久不衰的紧张状态。  不断地向前追求使人愈来愈远离其原始的满足,其结果当然是进一步加剧人类的神经症;但另一方面,它也反映出人在内心深处始终是按快乐原则行事的。  布朗说:“弗洛伊德……是在断言,我们存在的终极本质在无意识中始终是秘密地忠实干快乐原则的。……两千年来,一种体系化制度化的努力一直在把人变成一种苦行禁欲的动物,然而人却始终是寻求快乐的动物。父母的管教约束、宗教对肉体快感的恫吓、哲学对理智生活的推崇,所有这一切仅仅在表面上使人变得驯顺;而在暗地里,在无意识中,人始终是不相信这一套的……人始终不相信这一套是因为他在童年时代尝过生命树上的果实,他知道它的美好滋味,他永远忘不了它的美好滋味。”  ①但尽管如此,渴望返回童年时代的愿望却难以付诸实现。在历史过程中,虽然人在内心深处始终渴望按快乐原则行事,但他却不得不一再向现实原则作出妥协,被迫放弃他对本能满足的追求而经由升华使自己的爱欲成为创造历史的动力。  布朗正确地看到,人牺牲快乐原则而屈服于现实原则,并非如某些弗洛伊德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由于外界的强大压力,相反毋宁说人内在地具有自我压抑的冲动。压抑作用并非从外部强加给人的,相反,人自己对自己行使压抑作用,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是自  ①原书第31页。-- 9  生与死的对抗5  我压抑的动物。  那么,是一种什么样的根深蒂固的需要把人造成了自我压抑的动物呢?为什么人总是宁可压抑自己的爱欲也不愿使它得到完整的满足呢?在本书第三、第四部分中,布朗指出:人压抑自己的爱欲并使之升华为创造历史的动力,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对死亡的逃避;人是无力接受死亡的动物;在生物学水平上,生本能与死本能是统一在一起的,快乐原则同时也就是涅原则,敢于生活同时即意味着敢于死亡;而在人身上,生与死的统一却由于人对死亡的逃避而破裂,由此便造成了生与死的对抗;致力于反抗死亡的人由于畏惧死亡而畏惧生存,他因此不得不压抑自己的爱欲(生本能)并使之向着虚幻满足的方向升华;这样,渴望回到过去的冲动,在压抑状态下便不自觉地成为“从未来中寻找过去”的冲动,人因而成为浮士德式的永不安宁地追新求异的动物。用布朗的话说,“人身上生本能与死本能的统一一旦破裂,其结果就是使人成为历史性的动物。因为,永不安宁的快乐原则作为涅原则的病态体现,正是那使人成为浮士德式的人的动力,而浮士德式的人乃是创造历史的人。一旦压抑作用不复存在,浮士德式的人的永不安宁的追求便走到了尽头,此时他便会感到满足地说:‘停留一下吧,你多美呀!  ‘“  ①  显然,如果历史是生与死对抗的产物,那么,使人走出历史这场噩梦的唯一途径就重建生与死的统一。事实上我们看到,布朗正是怀着结束生与死的对抗的愿望来写作《生与死的对抗》的。用布朗的话说,“生本能与死本能的重新统一只能被设想为历史过程的终结。”  ②  “如果涅原则属于死本能而快乐原则属于爱欲,那么它们的重新统一便将是一种生命的安宁状态,而这将是一种完满的、无压抑的生命  ①原书第91页。  ②原书第91页。-- 10  6生与死的对抗  状态,是一种自我满足、自我肯定的生命状态而不是一种自我改变的生命状态。  这样解释的话,精神分析便重新肯定了古老的宗教向往。“  ①  布朗满怀热情地呼唤这种无压抑的生命状态,他说:“禀有浮士德性格的我们不可能正面想象‘安宁’、‘涅’、‘永恒’而只能把它们想象为一切活动的停止,换句话说,只能把它们想象为死亡。但我们的理论探索与其说是要寻求死而毋宁说是在寻求生,只不过这种生已经把生与死统一了起来。”  ②  可见,布朗对“无压抑的生命状态”的向往,实际上是对一种宗教神秘主义境界的向往。基于这种向往,布朗不仅主张废除历史,对历史进行末日审判,而且主张取消时间,结束时间的暴虐统治。布朗说:“压抑作用……开创了历史的时间。  压抑作用把没有时间性的本能重复冲动转变成向前运动的神经症辩证法,而这就是所谓历史;……  相反地,那未受压抑的生命……却并不处在历史性的时间之中。“  ③置身于历史与时间之外的生命是永恒的生命,它摆脱了时间的暴虐统治而逍遥于无所谓生死无所谓时间的自然状态或游戏状态中。这的确不愧是一种古老的宗教向往,我们甚至可以从中辨认出庄子哲学的影响(布朗曾多次肯定道家的生命追求)  ,而这种影响又是与基督教神秘主义(例如保罗的神秘主义思想、雅可布。波墨的神秘主义思想等)结合在一起的。布朗说:“未受压抑的生命是没有时间的或者说是永恒的。这样,精神分析学在把自己的逻辑结论贯彻到底……的时候,就再次把古老的宗教向往搜集到自身之中。永恒的安息日,那时间不再成为时间的时刻,就正是这一状态的描绘――而这一状态则正是无时  ①原书第90页。  ②原书第95页。  ③原书第93页。-- 11  生与死的对抗7  间性的本我(Id)中强迫性重复冲动的终极目标。“  ①在布朗看来,时间也如历史一样既是压抑作用的产物,又反过来作为一种压抑结构强化了对人的压抑。要摆脱压抑走向生与死的统一(无压抑的生命状态)  ,要使人最终在时间之外获得完全的满足,就必须像废除历史一样地废除时间。  布朗说:“把时间予以取消的思想,对许多人包括对正统精神分析学家来说都不啻是荒唐无稽的胡言乱语……难道时间不是所有事物的本质吗?难道我们是天神以致竟可以随意废除时间吗?但是,时间并不是事物之本质。……(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使时间成为一个心理学问题而不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它因此成为精神分析学的研究对象。而且,正像叔本华看到的那样,它开启了人的心灵从时间的暴虐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可能性;它暗示人的心灵一旦穿透现象的帷幕到达凭直观把握的实在,便会发现并不存在什么时间。”  ②  布朗废除时间的思想也像他废除历史的思想一样,是为了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童年时代之所以始终令人向往,就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作用还没有来得及把时间焦虑和生命的紧张追求强加给试图逃避死亡的人。在这个意义上,布朗可以说儿童生活于永恒中并享受着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布朗引用精神分析学家马里。波纳帕特的话说:“童年时代似乎在某种意义上逍遥于时间之外。  童年时代……对儿童来说似乎就是永恒。“  ③这些说法表明布朗对童年时代的向往是出于对永恒的向往;而人对永恒的向往,说穿了,却不过是人借以逃避死亡的一种方式。这样,布朗便陷入自相矛盾:一方面,他反对逃避死亡,主张像拥抱生活一样地接受死亡;另一方面,他废除历史废除时间的主张,又恰恰是为了逃避死亡。我们完全有理由追问:如果没  ①原书第93页。  ②原书第93―94页。  ③原书第94页。-- 12  8生与死的对抗  有对死亡的反抗和拒斥,布朗又为什么不能像接受死亡一样地接受历史和时间的“暴虐统治”呢?  当然,进一步思考便会发现,布朗之所以不能接受死亡,乃是不能接受人类在仇恨中走向毁灭。他似乎更希望人在爱中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死亡,而不要在压抑和仇恨中把自己的死亡本能转化为毁灭他人的冲动。  历史已经太多地展示了人残杀自己同胞的嗜血倾向,因此,对历史的不能接受,本质上是对人的杀戮倾向的不能接受。在自然状态中,生与死的统一意味着生命冲动同时即是死亡冲动,从而爱欲的满足理应导致人坦然的、无怨无悔地接受自己的死亡;而在历史过程中,生与死的对抗却在压抑死本能的同时使死本能向外转化为一种针对他人的攻击性。在布朗看来,这种攻击性既是创造历史创造文化的动力,又是毁灭他人毁灭世界的威胁。换句话说,人是由于不能接受自己的死亡才通过压抑死亡本能而把死亡本能转变为对他人的攻击性和杀戮倾向的。  布朗在本书绪言中指出:处在历史过程中的人,“由于意识不到自己的真实欲望并因而不能获得欲望的满足,已经变得仇恨生活和准备毁灭自己。”这里所说的“自己”  ,本来应该是指他人,但由于他人反过来也可以把自己作为他人来消灭,所以消灭他人和消灭自己实际是一回事。在本书结尾处,布朗引用弗洛伊德《文明及其不足》中的话说:“人类制服自然力的力量已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凭借这些力量,他们现在已能够轻而易举地互相消灭直到只剩下最后一个人。”  而唯一能够摆脱这种可怕前景的出路,似乎只能是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死亡,避免将自己的死亡本能转变为残杀他人的举动。  但是显然,在历史的结构中,布朗的这一幻想,也像他对于无压抑的生活的呼唤一样,乃是一种注定不能实现的乌托邦幻想。或许正因为如此,布朗才错误地把爱欲的全面解放,把无压抑的肉体生活,把自由的童年游戏视为人类的未来出路,并为我们勾画出一个“坚强得足以去生并因而坚强得足以去死”的未来超人的形象。他的这一荒谬-- 13  生与死的对抗9  结论无疑是本书的巨大缺陷,但另一方面,他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对人类心灵的深刻剖析,却不乏某些惊人的见解并往往能给人以意义深远的启示。  作为一篇简短的译序,本文不可能完整勾画出原书的丰富思想,甚至上述基本思想的概括也完全可能是偏颇甚或错误的。相信读者在批判阅读此书的过程中定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中获得某些积极的借鉴。  本书是伍厚恺先生和我共同翻译的。  全书绪言和第一、二、三、四、六部分由我翻译,第五部分由伍厚恺先生翻译。囿于学识和水平,加以时间仓促,译文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错误,尚望有识者不吝赐教。  冯 川192年1月于四川大学-- 14  生与死的对抗1  目   录  绪 言  第一部 问 题第一章人是一种疾病…………………………2…  第二章神经症与历史…………………………1…1第二部 爱 欲第三章性欲与童年……………………………2…4第四章自我与他人……………………………4…6第五章艺术与爱欲……………………………6…5第六章语言与爱欲……………………………8…3第三部 死 亡第七章本能的二元论与本能的辩证法………9…3第八章死亡 时间 永恒…………………1…06第九章死亡本能与童年时代………………1…36第四部 升 华第十章升华在概念上的含混………………1…69第十一章治疗与文化…………………………1…80第十二章日神与酒神…………………………1…95-- 15  2生与死的对抗  第五部 肛门性研究第十三章排泄幻象……………………………2…22第十四章新教时代……………………………2…53第十五章肮脏的金钱…………………………2…93第六部 出 路第十六章肉体的复活…………………………3…83-- 16  生与死的对抗1  绪   言  由于感到有必要重新估价人的天性和人的命运,我于1953年转向对弗洛伊德作深层研究。与我这一代人中的许多人一样,我从新教传统中获得的良心坚持认为,知识性的工作应致力于改善人的状况;而我赖以生存的政治信念则是今天已不再吃香的30年代的自由思想和自由行动。我们中那些天生不能接受政治上的罪恶、讥诮和绝望的人,被迫重新考察种种关于政治的性质、关于人性中政治性的经典假设。然而,除非我确实错了,这种认为传统的思想学派已经变得陈腐不堪的感觉却并不仅仅局限于那些与我有同样背景的人。这本书便是写给所有那些已经对旧的假设发生疑问并准备考虑种种新的可能性的人的。由于新的思想必然不同于旧的思想和我们所谓的常识,本书要求读者也像作者一样自愿把常识暂时搁置一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开辟一个新的视点,随之而来的则自然是面对当前的现实和过去的历史,以理论上的可能性去对照顽固的事实并对之作深思熟虑的估价。  但为什么要研究弗洛伊德呢?对任何一个恪守西方道德传统和理性传统的人来说,要坚定地、毫不畏缩地正视弗洛伊德所说的那些话,都不啻是一种五雷轰顶的体验。要被迫承认这么多宏伟理想也有其巨大的缺陷,乃是一件屈辱难堪的事情。至于去亵渎那些把种种缺陷遮掩起来的文明禁忌,则更是一种大胆妄为的行径。体会弗洛伊德的思想无异于第二次品尝禁果,因而本书不可能不犯罪过地将这种体会传达给读者。-- 17  2生与死的对抗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在我们睁开眼睛之后,在无花果树叶不再能遮掩我们羞处的时候,我们便以充分的现实具体性,把我们目前的处境体验为一种悲剧性的危机。按照本书所提示的方向,一个开始变得明显的事实是,人类在其所有躁动不安的奋斗追求和进步中,根本不知道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弗洛伊德说得对,我们真正的欲望是意识不到的。同样开始变得明显的是,人类由于意识不到自己的真实欲望并因而不能获得欲望的满足,已经变得仇恨生活和准备毁灭自己。弗洛伊德设定死亡本能是正确的;毁灭性武器的发展,已经使我们目前的困境变得简单明了:我们只能与我们的无意识本能和驱力――与生命和死亡――进行对话,否则,我们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但仅有弗洛伊德还不够。在弗洛伊德手中,精神分析是一个处在不断进步完善中的有生命的机体。自从弗洛伊德死后,正统精神分析学已变成一种封闭的、几乎是学院式的体系;其本身也随着总体文化趋势而趋于陈腐和贫瘠。严格的研究表明,精神分析的整个心理形而上学基础需要作新的解释。众所周知,正统精神分析学已不能从弗洛伊德后期的死亡本能概念中生发出什么新思想;甚至就是弗洛伊德早期的、被人们认为是精心建立起来的性欲理论、压抑理论和升华理论,也需要作新的、进一步的解释。  在本书第二部分到第四部分中,以“爱欲”  、“死亡”和“升华”为标题,我对精神分析若干重要概念系统地进行了说明、批判和重新解释。  这一工作的艰难,可以从新弗洛伊德主义(neo-Freudianism)的浩劫中略见一斑。站在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理性观念一边对弗洛伊德进行阉割,直到其完全与人们的常识相一致,这当然是极其容易的事情,只可惜这时候已没有任何弗洛伊德的东西保留下来。弗洛伊德思想是反常识的,否则它便什么也不是。最艰巨的事情是跟随弗洛伊德进入他所探索的黑暗的地下世界并停留在那里;同时,在显然需要重新绘制他曾经率先绘制出来的地图时,还要有勇气不依靠弗洛伊德而进行-- 18  生与死的对抗3  独立的工作。  弗洛伊德主义的潜在危机是一种生存上的暧昧和社会关系上的含混。即使是弗洛伊德本人,也没有能够免除这种暧昧和含混。私下里,弗洛伊德知道他手中掌握的东西要么一钱不值,要么能造成整个人类思想的革命;公开地,他所开创的精神分析运动却仅仅是作为一种由职业性的专家掌握的治疗方法。这种治疗仅仅施之于少数特选的有钱人,他们本来是于社会有用的人,只是后来因为某种挫折或精神障碍而受到了伤害。然而我们的目的却不同。我们所关心的是使精神分析成为一种关于人性、人类文化和人类历史的更为广泛的一般理论,是使它在人类逐渐认识自己的历史进程中,被人类意识从整体上视为一个崭新的阶段。  弗洛伊德富于天才和人文精神,他试图纳入精神分析领域的不仅是神经症病人的种种问题,同时还有整个人类面临的种种问题。这一点特别表现在他关于文化的著作――从《图腾与禁忌》(1913)到《摩西与一神教》(1937)之中。然而人类总体神经症问题(本书第一部分讨论了这一问题)作为中心问题所可能产生的生存后果和理论后果,弗洛伊德却从未充分考虑过――在此之下人类需要治愈的将是它的总体神经症(本书第六部分“出路”对此进行了尝试)。弗洛伊德确实还不具备充分的条件来完成这一朝向人类学观点的转变――即不是在治疗室中,而是进入到文化和历史中,从人类罪恶与愚蠢的记录中获得第一手资料。这里所需要的是对精神分析、人类学和历史进行综合;而在这方面,基扎。罗海姆①的工作是意义仅次于弗洛伊德的先驱性工作。新弗洛伊德主义心理学的灾难给我们的教训是:这种综合不  ①基扎。罗海姆(GézaRóheim,1891―1963)  :匈牙利出生的精神分析学家,是把精神分析法用来解释文化的第一位人种学家。重要著作有《澳大利亚人的图腾制度》、《精神分析与人类学》。   ――译 注-- 19  4生与死的对抗  可能通过调合精神分析与传统的学院派观点之间的分歧和差异来廉价地实现。本书第五部分考察了弗洛伊德学说中一个最奇怪的悖论给人类文化科学带来的革命性后果。  对精神分析所作的这种新解释,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副产物便是重新解释弗洛伊德本人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只要仍然把弗洛伊德简单地视为个体治疗法的奠基人,便足以把他仅仅看作医学史的一部分,看作是夏科和布洛伊尔的继承人。但如果精神分析代表着人类自我意识总体进程中的一个新阶段,那么,去发现和估价弗洛伊德与其他现代思潮之间的隐秘联系,就成了对人类现状所作诊断的一个组成部分。弗洛伊德与尼采学说之间不谋而合的亲缘关系是众所周知的;弗洛伊德本人也曾承认,诗人们先于他而发现了无意识。  真正使人感到吃惊的,是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发现那些通常未被发现的亲缘关系:首先是弗洛伊德的方法与那种可以被称之为辩证法的逻辑学中的异教传统所具有的亲缘关系;其次是弗洛伊德的学说与由雅各布。波墨①作为其最重要代表人物的神秘主义异端传统之间的亲缘关系。本书最后一章“肉体的复活”则较为一般地从总体上勾画了我的观点,即精神分析是形形色色的现代思潮(诗歌、政治、哲学)之间的一个被漏掉了的中间环节;所有这些现代思潮都深刻地批判了现代文明的非人性,所有这些现代思潮都不愿放弃对美好事物的希望。  这种想要更新精神分析,并通过更新精神分析而更新关于人性和人类命运的思想的努力,其结果便是这本相当怪诞的不合时俗的书。  既然怪诞,当然就不可能“正确”  ;但本书也并不期求所谓“正确”。  它  ①雅各布。波墨(jacobMoehme,1575―1624)  :德国著名的神秘主义哲学家。重要著作有《曙光》、《伟大的神秘》等。因其思想不见容于世而备受迫害并曾在法庭上受审,但他也得到身为贵族、医生和文人的朋友们的敬重和保护。  ――译 注-- 20  生与死的对抗5  所希望的仅仅是把某些新问题,把某些新的可能性引入公众意识。因此本书的风格也是如此:修辞上的严谨并未冲淡其怪异悖谬。我毫不犹豫地追循新思想直到最终得出“疯狂”的结论,因为我深知弗洛伊德大约也已经“疯狂”。实际上,已经有某些迹象表明:我的思想并不像它刚刚开始酝酿时(1953―1956)那么怪诞和不见容于世。这些表示欢迎的迹象包括赫伯特。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195)  ,此书是自威廉。赖希命途多舛的学术冒险之后的第一本重新展望消除压抑的可能性的著作。-- 21  第一部问 题  进入弗洛伊德的思想,不可避免地会使你感到恍若  置身于一个陌生的世界和一种陌生的语言之中――这是  一个病人的世界,这是一种可怕的、用作诊断的技术性语  言。然而这个陌生的世界恰恰就是我们大家实际生活于  其中的世界。-- 22  2生与死的对抗  第一章 人是一种疾病  有一个词如果能被我们理解,它便能成为开启弗洛伊德思想的关键。这个词就是“压抑”。诚如弗洛伊德所说,整个精神分析的大厦就建立在压抑理论上。  [1]弗洛伊德为研究他所说的压抑现象而贡献了他的全部生命。弗洛伊德式的革命是对传统的人性理论和人类社会理论所作的激进修正――只要压抑被确认为事实,这种修正就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  按照新的弗洛伊德式的观点,社会的本质是压抑个人,而个人的本质则是压抑自己。  考察压抑这一概念的最好办法是回顾弗洛伊德在作出这一假说之前所走过的道路。弗洛伊德的突破,是从一整套前此一直被视为没有意义――至少在科学界中是如此――的现象中发现了意义。这些现象包括:(一)精神错乱的“疯狂”  症状;(二)梦;(三)种种可以被笼统称之为日常心理病理学的现象,如口误、过失和杂乱无章的思想。  弗洛伊德是在什么样的意义上认为神经症症状、梦和过失是有意义的呢?他当然意指这些现象是被决定的,是能够给予一种因果性解释的。他严格地坚持要毫不动摇地忠实于-- 23  生与死的对抗3  心理决定论的原则,但他的意思却并不仅止于此。因为,如果能够按行为主义的原理把这些现象解释为肤浅的观念联想的产物,则这些现象虽然有了原因但却并无意义。有意义指的是表达了一种目的或一种意图。  弗洛伊德的关键性发现,是发现神经症症状和日常生活中的梦与过失确实具有意义;而由于它们具有意义,“意义”  一词的含义便必须作极大的修正。  由于这些具有目的性的表达方式所表达的目的通常并不为表达目的者所知,弗洛伊德不得不考虑这样一种悖论,即人心中有种种不为自己觉知的目的,有种种非自觉的意图;[2]或者,用较为技术性的语言讲,有种种“无意识的观念”。从这一观点出发,他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心理现实世界。关于这个心理现实的内在性质,我们也像对外部世界现实一样全然不知;我们的通常所作的自觉观察所能告诉我们的,最多只能像我们的感官知觉关于外部世界所能告诉我们的一样。  [3]弗洛伊德据此而把精神分析定义为“仅仅是发现了精神生活中的无意识而已”。  [4]  然而弗洛伊德主义的革命却并不仅止于在人的自觉意识之外假设了一种无意识的心理生活。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假说是:某些无意识观念不可能以寻常的方式变为自觉意识,因为它们遭到意识的自我(the  conscious  self)  的竭力否认和拼死抵抗。从这一观点出发弗洛伊德可以说“整个精神分析理论事实上建立在对拒斥作用的发现上,每当我们试图使病人意识到他的无意识,病人便行使这种拒斥。”  [5]因此,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动力关系是一种彼此冲突的关系,精神分析彻头彻尾地是一门关于心理冲突的科学。-- 24  4生与死的对抗  当个人拒绝把一种他自己的目的、意愿或欲望接纳进他的自觉意识,并在这样做的同时在他自身中建立起一种与自己的想法相反对的精神力量的时候,无意识领域便形成了。  被个体拒斥了的意愿或想法仍然保留在他身上,而这种拒斥就是压抑。  “压抑的本质很简单,它就是拒斥作用或将某种东西摒弃在意识之外的功能。”  [6]用较为一般的话来说,压抑的本质是人拒绝承认其人性现实。受到压抑的目的和意愿仍然存留在个体心中,这一事实可由梦和神经症症状得到证明。梦和神经症症状是无意识对意识的入侵,但它所产生的却并不确实是纯粹的无意识意象,而是两种相互冲突的体系的一种妥协,它们因此而展示了心理冲突的现实。  没有压抑理论,无意识这一概念便成了玄妙难解的东西;正像弗洛伊德所说的那样,“我们从压抑理论中获得了无意识的理论。”  [7]换句话说,无意识是“从动力学上讲不自觉地被压抑着的东西”。  [8]在整个体系中,压抑是个关键词,这个词是经过挑选来指明一种建立在心理冲突基础上的动力结构的。弗洛伊德在说明心理压抑的性质时,从社会现象如战争、警察制度中援引和列举了一系列譬喻和类比。  [9]  从神经症症状、梦与过失到关于人性的一般理论,这中间似乎有一个飞跃。但即使承认这是一个飞跃,弗洛伊德也可以争辩说,他有资格去探索把一种从狭小领域中获得的假说应用到最广泛的领域中去的可能性。他可以冒犯世人地声称:传统的人性理论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为关于这些外围现象(peripheral  pheno-mena)  ,它们没有任何东西可说。  除了弗洛伊德的理论,还有什么人性理论能够对梦和神经错-- 25  生与死的对抗5  乱说出一点有意义的话来呢?难道梦和神经错乱真的是人类生活之外的可以忽略不计的因素吗?  然而事实是,弗洛伊德坚持认为,从神经症症状、梦与过失到新的人性一般理论,并不需要再向前跃进,因为受压抑的无意识假说赖以建立起来的根据,本身就包含着这样一种结论,即这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所有人身上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现象,尽管从实践的观点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在理论上却十分重要,因为它表明,无意识意愿已经闯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闯入人们公认的正常行为之中。  从理论上讲更加重要的现象是梦,因为梦虽然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却不仅详尽无遗地展示了无意识的存在,而且还显示了压抑机制的存在(梦的检查制度)。  但既然同样的压抑机制也是产生神经症症状的原因,既然神经症患者的梦――这些梦是理解其神经症症状的含义的线索――在结构上和内容上均与正常人的梦没有什么不同,其结论便自然是,梦本身就是一种神经症症状。  [10]我们所有的人因此都是神经症患者。至少,梦向我们表明,神经症患者与正常人只在白天才有差别。但既然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也显示出同样的机制,那么,即使“健康”人白天的清醒生活,也显然渗透了无数的症状形式。因此,“正常人”与“非正常人”之间,并不存在质的差别而仅有量的差别,这种差别仅仅取决于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即我们的神经症是否已严重到使我们丧失工作能力的地步。  [1]  换用一种更为悖理的说法,或许能使我们更加接近弗洛伊德的观点。这就是,“神经症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差-- 26  6生与死的对抗  别仅仅在于,“正常人”的神经症具有社会通用的表现形式。  总而言之,在引用一种更为技术性和更为小心谨慎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同一定理时,弗洛伊德要说的是:从梦的研究中我们懂得了,神经症患者所采用的是一种业已作为一种正常组成部分而存在于我们心理结构之中的心理机制,而并不是一种新的、由某些病理失调或其他原因创造出来的心理机制。  [12]  因此,弗洛伊德的第一个悖论――存在着受到压抑的无意识――必然暗含着第二个更加重要的悖论:人类普遍患有神经症。这是精神分析的一座过渡桥梁。神经症并不是一种偶尔发生的反常和变态;它并不仅仅存在于别人身上;它就发生在我们身上,而且任何时候都伴随着我们。它同样也发生在心理分析者身上:弗洛伊德便是通过自我分析才发现俄狄浦斯情结并将它视为一切神经症的根源的。  《释梦》是对苏格拉底的训诫“认识你自己”  的一个了不起的运用和拓展。  或者,换一种方式讲,人普遍具有神经症的教义是神学原罪教义的精神分析学翻版。  弗洛伊德基本假设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指出心理冲突的存在;不进一步详细说明这种冲突的性质和种种相互冲突的力量,上述假说就不可能成为有意义的公设。于是弗洛伊德在不同的层面上并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致力于分析基本的心理冲突。现在且让我们从这些不同的陈述中抽取出共同的核心和要点。  在我们开始表述弗洛伊德的压抑理论时,我们曾使用purpose(目的、意向)一词来指称那些被压抑在无意识之中-- 27  生与死的对抗7  的东西。这个十分模糊含混的词掩盖了一条基本的弗洛伊德定理。产生出梦和神经症的心理冲突并不是由知性问题造成的,而是由目的、意愿、欲望造成的。弗洛伊德经常使用的术语“无意识观念”在这里可能会使我们迷失方向。但正像弗洛伊德所说的那样,“只要我们考察的仅仅是记忆和观念,我们便始终停留在表面。  心理生活中唯一有价值的是情绪。  所有的心理力量只是通过其激发情绪的倾向才变得有意义。观念只在其与不容发生的情绪释放联系在一起时,才会受到压抑;所以更为正确的说法是,压抑仅仅涉及情绪,但这些情绪只有与观念结合在一起,才能为我们所理解。“  [13]弗洛伊德不倦地强调,梦本质上是愿望的满足,它所表达的是受到压抑的愿望,神经症症状也同样如此。  现在,如果我们把“欲望”  (desire)作为这一系列术语的一个最适合的概括和抽象,那么,一条弗洛伊德式的定理就是:人的本质并不是笛卡尔所说的我思,而是我欲。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大体如此)认为人的sumumhonum(至善)  止于观照和沉思;由于目的乃是任何定义中的基本要素,这就相当于说,人的本质就是观照或沉思。然而,与人是沉思者这一教义杂然并陈在一起的,是柏拉图关于爱欲的教义。正像柏拉图在《会饮篇》和《斐德若篇》中反复论述的那样,爱欲的教义向我们暗示,人的基本的追求是为他的爱找到一个满意的对象。人是沉思者和人是爱欲者这一暧昧不明的杂然并陈,同样也见之于斯宾诺莎和黑格尔。西方传统的转折开始于对黑格尔的反拨。费尔巴哈和继之而来的马克思,都呼吁放弃沉思的传统而主张他们所说的“实践-感-- 28  8生与死的对抗  性活动“  ;讨论这一概念的含义及其与弗洛伊德的关系,将会使我们离题太远。然而叔本华及其意志至上的思想――无论他本人对意志至上的竭力逃避会在多大程度上勾销他的思想――却是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对伟大的、确实精神已相当不正常的西方传统――即人的目标是尽可能地成为一个沉思者的传统――的摒弃。弗洛伊德心理学将纯粹的沉思作为根本不存在的范畴予以取消。在他看来,只有愿望才能发动我们的心理机器。  [14]  与这种把欲望视为人的本质的思想相关联,欲望被定义为其指向是获得快感逃避痛苦的能量。  弗洛伊德因而可以说:“我们的全部心理活动就是一心要获得快感和逃避痛苦,它自动地受快乐原则的调节。”  [15]或者,“简言之,正是快乐原则安排了生命所意欲的种种活动。”  [16]在这一分析水平上,快乐原则中并不暗含复杂的享乐主义理论或任何关涉快感渊源的特殊理论。这是一个来自常识的假设,其含义正如亚里士多德的箴言――所有的人都追求快乐;所以弗洛伊德说:快乐原则的目标是快乐。  [17]  然而人追求快乐的欲望却与整个世界相冲突。现实迫使人放弃对快乐的追求;现实使人的欲望受到挫折。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相冲突,这种冲突即是造成压抑的原因。  [18]在压抑状况下,我们存在的本质体现为无意识,只有在无意识中,快乐原则才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梦与神经症症状表明:现实的挫折不可能摧毁我们存在的本质――欲望;无意识是人的灵魂的不可驯服、不可摧毁的要素。整个世界可以起而反对它,然而人却仍然执着于这根深蒂固的欲望,热情地追求-- 29  生与死的对抗9  着快乐的正面实现。  [19]  与此相反,人的自觉意识到的自我却通过拒绝承认和接纳欲望而建立起压抑机制;我们可以说,意识的自我是介于我们内在的真实存在和外部现实之间的我们生命的表层。意识的自我的核心,是心灵中负责从外部世界接收知觉的那一部分或那一体系。这个核心经由语言的力量而获得了一个新的维度(dimension)  ,从而使教育和文明化(aculturation)  的过程得以进行。意识的自我是对外部环境和文化竭力适应的器官。因此,它不由快乐原则支配,而由顺应现实的原则即现实原则支配。  我们在前面分析梦和神经症症状时曾说,它们是意识和无意识两种体系相互冲突的产物,但根据这里的观点,它们同样也可以视为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相互冲突的产物。  [20]一方面,梦、神经症症状以及所有其他那些无意识的显现方式,如幻想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一种不可忍受的现实的逃避或疏远。  [21]另一方面,它们又是对快乐原则的回归;它们是那些被现实否弃了的快乐的代用品。  [2]在这由两种相互冲突的体系达成的妥协中,所渴望的快乐被减少、扭曲甚至转变成了痛苦。在压抑状况下,在现实原则的支配地位下,对快乐的追求降格为一种症状。  [23]  然而,说现实或现实原则导致了压抑,这仅仅是明确了问题,并没有解决问题。弗洛伊德有时把现实原则等同为“生存斗争”  ,仿佛压抑最终可以被解释为某些客观的工作需要和经济需要。  [24]但人是经由文化或社会的中介造成他自己的现实和各种各样的现实(以及各种各样的工作冲动)  的。  因-- 30  01生与死的对抗  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说,是社会向人征收了压抑这种赋税。  当然,甚至这一公式,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也是与一种不成熟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社会对人实施压抑,只不过是在为种种客观经济需要立法。这种天真的、理性的社会学与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早期表述是一致的。如同我们将会看见的那样,后期的弗洛伊德在他关于焦虑的学说中,正在趋向这样一种立场,这就是:人是一种压抑自己的动物,是一种创造出文化或社会来压抑自己的动物。当然,说社会强行行使了压抑,这也还仅只是提出了问题并没有解决问题;但它所提出的问题是个大问题。因为如果是社会强行行使了压抑,而压抑又引起了普遍的人类神经症,那么,顺理成章的便是,在社会组织和神经症之间存在着一种固有的内在联系;人这种社会动物便因而是患有神经症的动物。或者,像弗洛伊德所说的那样,人优越于其他动物之处在于他能够患神经症,而他这种能够患神经症的能力,只不过是他能够创造和发展文化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25]  弗洛伊德因此得出了与尼采完全一致的结论:“人是一种疾病。”  [26]但弗洛伊德是通过一种科学的方法,是通过对神经症的研究达到这一结论的。神经症是文明或文化的一种基本后果。这里又是一个严峻的课题,尽管那些软心肠的弗洛伊德信徒和批评家总是试图回避或压抑这一课题:我们必须从治疗学的角度,不仅把那些我们所讨厌的外族文化分析为一种神经症,而且必须把我们自己的文化也分析为一种神经症。-- 31  生与死的对抗11  第二章 神经症与历史  所有的人都是疯子这一学说,似乎与历史上关于人性和人的命运的看法相冲突;它似乎抹煞了所有的文化差异与所有的历史变迁;它把一切多样性都吞没在黑夜中,而在黑夜中,所有的猫都是黑猫。但这种反驳却忽略了弗洛伊德神经症理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首先,有各种不同种类的神经症,每一种都有一套不同的症状;在受压抑的东西与自我和现实之间,每一种神经症都有不同的关系结构。因此,我们必须回到单个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像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足》中那样,设定这样一种假说,即文化的多样性必然伴随着神经症的多样性。  “如果文明的进化与个体的发展具有如此深刻的相似性,如果同样的研究方法同时适用于这二者,我们难道就不能作出这样的诊断:种种文明制度,或文明的各个时代,或甚至整个人类,都在文明化进程的压力下变成了‘神经症’?  在对这些神经症进行分析解剖后,我们或许能提出一些治疗上的建议,这些建议理应引起人们巨大的实际兴趣。“  [1]  更何况,弗洛伊德的一条基本定理就是:每一种单独的神经症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它是一个历史过程且有其-- 32  21生与死的对抗  内在的逻辑。由于神经症所达成的妥协在性质上基本不能令人满意,受压抑的因素与行使压抑的因素两者之间的紧张状态便会持续下去,并不断地产生出一连串新的症状形式。这一连串症状并不是一种无形式可言的纯粹衍变;它展示出一种退行模式(regresive  patern)  ,弗洛伊德把它称之为受压抑因素的缓慢回归。他说,神经症疾病的一条规律就是,这些固执的行为会越来越趋近原始冲动,越来越趋近原始的、受到禁止的行为本身。  [2]因此,只要我们认真看待人类普遍患有神经症这一学说,它就会迫使我们接受这样一种假说:历史的模式显现出一种迄今尚未被历史学家认识到的辩证法――神经症的辩证法。  重新解释人类历史并不是精神分析学的一种附属功能,而是整个精神分析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迫使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领域内理解整个人类历史的,是这样一个经验事实,那些在梦和神经症中显现出来的主题,都实实在在地等同和符合于人类宗教史中的(仪式的和神话的)重大主题。神经症理论与历史理论之间的中介环节是宗教理论,这一点在《图腾与禁忌》和《摩西与一神教》中讲得最清楚。  这一中介环节同时影响着它所联结的两端。弗洛伊德不仅坚持认为人类历史只能被理解为神经症,他同样地认为,个人的神经症只能放在整个人类历史结构的框架中去理解。弗洛伊德在《摩西与一神教》(1937)中说,从他写作《图腾与禁忌》(1913)的时候起,“我从未怀疑过,宗教现象只能按照个体的神经症症状模式去理解。”  [3]按照他在《摩西与一神教》中所作的类比,“在种族的历史中,发生了某些类似于在-- 33  生与死的对抗31  个人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也经历了那些具有性欲和攻击性性质的冲突,这些冲突留下了持久的痕迹,但绝大部分却被消除和遗忘了;此后,经过了长期的潜伏,它们又重新出现在生活中,并创造出种种在结构和倾向上与神经症症状相类似的现象。“  [4]  这种类比使弗洛伊德形成了他关于“远古遗产”  (archaic  he-ritage)  的思想;在同一种意义上,人是过去的囚徒,就像“癔病患者正深受其记忆之苦”和神经症患者“无法逃避其过去”  [5]一样。  因此,一切文化戴在其文化遗产上的枷锁是一种神经症枷锁。反过来讲,弗洛伊德终于认识到,个体的神经症的核心,就是这种“远古遗产”  ,就是这种“先前若干世代的经验和记忆痕迹”  ,而这些东西“只能从种系发生学的角度去理解”。  [6]产生神经症的是受到压抑的无意识,但这不是个人无意识,而是集体无意识。弗洛伊德拒绝采用荣格的术语,但他仍然说:“不管怎样,无意识的内容终归是集体的。”  [7]个体成长史重复了种系发生史――每一个个体都重演了人类的历史:在童年的最初几年中,“我们不得不跨越从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到今天的文明人这一漫长的距离。”  [8]由此便必然是,神经症理论必须包括历史理论;反过来讲也是如此,历史理论必须包含神经症理论。  精神分析必须把宗教既视为神经症,又视为试图在神经症本身中意识到神经症和治愈神经症的努力;弗洛伊德在他生命的暮年最终把他治疗神经症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点上。人们通常认为精神分析主张取消宗教,认为它把宗教视为由愿望性思维创造出来的充满谬误的体系。在《一个幻相的未-- 34  41生与死的对抗  来》中,弗洛伊德确实说过宗教是一种“替换性满足”  (substiBtute-gratification)  ,这有些类似于马克思的公式:“麻醉人民的鸦片。”但从整个压抑学说来看,这些“替换性满足”――这一说法不仅被运用于诗歌和宗教,同时也运用在梦和神经症症状中――却包含着真理:它们虽经压抑而变形,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布朗运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