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执行org.HtmlParser.Parserpage.seturlL()这个方法有时会停在这儿,无法向下继续执行?如何解决?万分感谢

怎样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在经济科技发展方面的优势?(以这个作为题目写的论文)
怎样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在经济科技发展方面的优势?(以这个作为题目写的论文)
09-09-08 & 发布
怎样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在经济科技发展方面的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取得了突出优势,并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科学地认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和科技领域的领先优势,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这一优势背后的历史与现实因素,深入研究上述优势产生的条件、原因。第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科技优势形成的动因。(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先发优势。历史地看,资本主义经济最先在今天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萌芽并逐步发展起来,相对于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经济跨越。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同时,资本原始积累对促进资本主义先发优势起到了重要作用。(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管理体制的调整。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吸取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的教训,通过采取国家干预政策,在相当程度上避免了单纯的市场经济自发性调节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等政策的施行,起到了保持生产和消费的均衡、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激励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也改变了资本主义早期所采取的残酷剥削的方式,注重研究企业管理中人的需求层次和动力结构,通过吸收工人参与企业管理、支持工人入股等方式,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这些调整也缓解了国内阶级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正常运转。(3)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各国间的相互联系空前密切,这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经济全球化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为有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它们在国际经济组织的优势地位,制定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经济规则,并力图将这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政治经济秩序固定化、合法化;在全力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它们以不等价交换系,迅速获取最大利益;在开放的金融市场上,它们利用资金、技术,特别是金融交易规则的优势,全方位地进行金融扩张和金融投机,在造成他国利益损失的同时使自己从中获利。(4)知识和人才积累的优势。在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先导和加速作用,而科学技术的竞争又直接表现为人才的竞争。20世纪90年代,在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科技因素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份额已经上升到70%,其中教育和培训的份额占20%左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是通过对人才的培养乃至争夺,发展高新科学技术,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在世界竞争格局中占据了有利地位。面对当今的知识经济浪潮,发达国家开始制定新的发展战略,通过科技、教育和生产的联合,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生产力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和人才的积累不足。第二,经济、科技优势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取得的优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就此消失,资本主义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从根本上说,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以机器大工业和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是不相适应的。从长远来看,其经济与科技方面的优势不仅不能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而且还会使这些矛盾深化,进而导致资本主义更大的危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社会不公的程度越来越大。在现代化大生产背景下,一般的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工人呈递减之势,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比重在增大,但劳动者受剥削的程度却加剧了。(2)南北差距不断扩大。资本积累在国内引起两极分化的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导致了全球的两极分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广大发展中国家纷纷走上独立解放的道路,但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在限制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这表现为,在生产领域,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格局未能彻底打破;在流通领域,不利于南方国家的贸易规则依然存在;在金融领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重要的国际金融组织,继续控制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3)资源、财富的极大浪费。当代资本主义不顾人的真实需要和生活质量,以虚假的需求实现强迫性的消费。而这种经济增长的结果,是资源和财富的浪费以及恶性消费、畸形消费的产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1/5,消耗了世界80%的原料和产品。资本主义急功近利、追逐利润的本性,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资本主义经济和科技所取得的巨大优势,一方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资本主义落后的生产关系又导致了不可避免的矛盾与问题。因此,有必要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科技优势,以指导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通过不断调整,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这使得它还能在较长的时期内稳定发展,其经济和科技优势也不会在短时期内消失。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当代资本主义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上?我国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说法,而近来,一种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已经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的说法,尤其引起人们的注意。当代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否真的已经被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所取代?     一、跨国公司迅猛发展本身并不是论证这个命题的充分根据     认为当代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过渡到以跨国公司为支柱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论者提出了三条论据:一是说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已经跨越了国家的地域疆界,超越了国家的主权范围;二是说跨国公司内的贸易和生产分工在比重上已经超过了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和生产分工;三是说所有国家都受到跨国公司的强烈影响,所有国家的国民都在消费跨国公司的产品。     这三条论据无疑反映了西方国家跨国公司在二战以后迅猛发展的事实。     西方国家的跨国公司是资本在国际范围内运动的一种形式,资本国际化的主要组织形式。在二战以后,在科技快速进步、国际分工加深、生产社会化发展到国际规模等条件下,跨国公司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据统计,在1968年,现代西方跨国公司的母公司还只有7276家;到20世纪末,全球跨国公司总数已达6.3万家,其子公司则达69万家。     而从生产和经营规模上来说,在1971年,各跨国公司在海外进行的国际生产,为3300亿美元,超过资本主义国家的全部出口额,跨国公司控制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的50%,出口额的60%,技术转让的30%;现在,跨国公司的生产总值占世界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5%,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和跨国公司之间的贸易量占世界贸易总额的60%,世界上8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和90%以上的科技开发和转让都是由跨国公司进行的。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2年8月在瑞士日内瓦公布的报告称,世界上100家最大跨国公司的附加值近10年来平均增长速度比一些国家的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还要快,从1990年占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3.5%上升到2000年的4.2%。     但是,这一切事实所说明的,都只是西方的跨国公司在迅猛发展着,它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在日益增长着,而并没有证明西方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过渡到了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新的发展阶段。所谓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就是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相结合,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去实行对生产和分配的社会调节,并在国家的参与、支持、帮助和促进下,使生产和资本大规模跨越国界,发展跨国公司。所以,西方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本身就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动下出现的,因此,用这种迅猛发展的事实来论证当代西方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过渡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显然是根据不足的。     要判断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否已经过渡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新的发展阶段,不仅是考察跨国公司的发展情况,更重要的是,首先需要考察和弄清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如果说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民族国家果真像一些新自由主义者所鼓噪的那样已经“过时”了、“终结”了,那就当然要被别的什么东西所取代了,反之,那就是另一回事;其次,还需要考察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民族国家与跨国公司的关系,看跨国公司的发展是否削弱了国家的作用,用跨国的国际资本的统治来取而代之。     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是全球化毁灭了国家,还是国家在推动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无疑地在某些方面削弱和侵蚀了国家权利。例如:(一)超国家组织对国内政治生活影响的增大,就超越了主权国家的传统边界;(二)跨国公司在相当程序上左右着民族国家的国内经济和政治,其全球活动冲破着国家领土主权的束缚;(三)世界市场的形成严重地限制和削弱了国家的传统职能;(四)全球问题的出现和不断增多,动摇了以国家为中心的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五)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国际行为主体的多元化,限制或者代替了国家权力的发挥;(六)而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增强的个人行动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又减少了个人对民族国家的依赖程序,甚至使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遭遇危机。但是,诸如此类的情况,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经济全球化又使民族国家的作用更加突出。这是因为:(一)造成经济全球化的技术进步、国际贸易、资金和信息自由流通,这些因素并不削弱国家这个概念;(二)经济全球化本身也不影响国家的性质;(三)民族国家仍然是最重要的国内规则和国际规则的制定者、实施者和重要参与者;(四)经济全球化还使各国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促使民族国家适应于形势的调整,采取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凸现国家主权概念的经济方面,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新自由主义者却片面地强调和极度地夸张问题的前一个方面而无视问题的后一个方面,在全球主义的旗号下,极力鼓吹民族国家过时论、终结论,说什么在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增大、各国经济处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体化的状态下,民族国家的经济自主性遭到了破坏,这种破坏表现在:(一)使之失去了作为当今无国界全球经济中有意义的参与单位的作用,(二)民族国家作为一个经济单元可以忽略不计,(三)国家作为社会协调者的地位已降为无权做出决定的旁观者,(四)国家主权不再是无可争辩的基本价值,国家独立成了逆时代潮流的行为。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没有国界的新世界。总而言之,经济全球化必将毁灭主权国家。     新自由主义者的这种全球主义论无疑是不符事实的、错误的,因而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一些有识之士的驳斥。例如,罗伯特o维德在《全球化及其局限性:关于国家经济衰亡的报告是极其夸张的》一文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我认为,世界经济是国与国之间的动作,是非全球的。大国国民经济中超过80%的产品是供国内消费的,超过80%的投资是由国内投资者投入的,公司扎根于国内,由本国的协调机制进行协调”;琳达o韦斯则在《全球化与国家无能的神话》一文中指出,新自由主义的这种全球主义论“夸大了经济全球化的事实与影响,低估了国家能力的多元化与适应性”,“错误地认为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遇到的制约是绝对的而非相对的;它没有看到国家适应内外挑战的进化等,认为国家的历史已经终结”,她强调指出“在全球化进程中,民族国家的作用不是更小了,而是更大了,不是在阻滞发展,而是在推动进步”。     之所以说在全球化进程中,民族国家的作用不是更小了而是更大了,是因为处在动态的经济和国家之间体系中的现代国家,适应性是其实质。这种适应性具体表现在:适应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除了宏观经济政策之外,还有许多手段来管理经济。以产业政策为例,它在东亚地区继续发挥着巨大作用;在德国,国家对特殊工业中的公司战略有重要影响,通过政策来影响其创新战略。产业政策的真正能力就是要求国家不断地调整其工具和任务。     之所以说国家是全球化的推动者,是因为全球化的发展并不完全是一种由科技进步所导衍出来的现象,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一种由政府政策所导衍出来的现象。例如,资本市场的开放,就是政府行为的直接结果,而且许多国家正在寻求直接推动、而不是限制公司在贸易、投资和生产方面的国际化。韩国直接推动本国企业的全球化战略就包括:(一)鼓励本国企业在国外资本市场上集资,(二)国家资助私人企业在海外拓展,(三)支持本地区企业同多国公司建立合资企业或达成技术合作关系,(四)直接帮助企业在海外重新选址等等。     除此之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国家还越来越多地依靠其在国家联盟、跨国组织以及私有部门团体中占据的主导地位,更加严格地控制本国经济,以及同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加强伙伴关系来适应新的环境,以推动全球化进程。     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与民族国家的关系:是跨国公司依赖于在民族基础上运作的国家,还是跨国公司取代了国家?     正因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民族国家作为全球化的推动者,它的作用就总体来说不是更小了,而是更大了。因而它同跨国公司的关系,就是跨国公司依赖于在民族基础上运作的国家。这种依赖关系具体表现在八个方面:     一是资产和雇员。大多数跨国公司的资产和雇员大都集中在母国。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美国拥有其大约70%的雇员和超过70%的资产;日本本田汽车公司在日本拥有其63%的资产和雇员;在1993年时总共只有18家跨国公司的资产大部分在母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甚至当德国的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和英国的航空航天公司在国外的销售额占57%和65%的时候,它们在海外的资产却只占19%和18%。     二是生产。正因为这样,大多数跨国公司把其大部分生产集中在一国及其近邻国家中。例如,日本本田、尼桑、丰田的全球产量中有70%到90%是在日本国内生产的。     三是销售。这是跨国公司在国际化方面进展最大的项目,在《财富》杂志1993年公布的世界100个最大的公司中,有40多家公司的销售额至少有一半是在国外市场上实现的。     四是研究和开发。然而,即使在生产国际化达到相当比例的跨国公司,其研究和开发仍然集中在母国国内。例如,飞利浦公司虽然在母国荷兰只有其15%的资产,但其研究和开发工作却有40%在荷兰进行;瑞士的跨国公司其研发工作在母国进行的比例为三分之二,瑞典的则为75%。       五是股份的持有。多数跨国公司的大部分股份都被母国国内的个人、法律实体所掌握;几乎没有核心的跨国公司让国外投资者持股超过10%的;日本、韩国的大多数跨国公司其股票不在国外上市;雀巢公司98%的销售额和95%的资产在瑞士之外,但其绝大部分股份却由瑞士人持有。       六是董事会的组成。据鲁伊格罗克和冯o图尔德在《国际改革的必然性》一书中所发表的调查数据称:1991年时,在美国30家核心公司中,只有5家(飞利浦o莫里斯、杜邦、克莱斯勒、强生、联合技术公司)的执行董事中有一名外国人;1992年,美国的大型公司的董事会中,只有2%是外国人;在日本的20家大公司中,只有2家的董事会中各有一名外国人;在德国的15家核心公司中,只有4家的董事会中有外国人。     七是高层管理层。大多数跨国公司的高层管理都把持在其母国人士的手中。像在荷兰、瑞典、瑞士这些小国的资本家创办的大公司中,尽管在早期必须跳出狭小的国内市场和供应商的基地,因而其国外销售额和国外资产所占百分比往往会达到非常高的国际化程度,但在其高级管理层中,却仅有少数几个非母国人士。     八是母国在跨国公司的创立和维持中所起作用。鲁伊格罗克和冯o图尔德发表的调查数据还告诉我们:     1.1993年《财富》杂志公布的100家最大的公司中,至少有20家在过去的15年中,如果不是由于它们各自政府的挽救,就根本无法作为独立的公司保存下来;其中最典型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英国、法国、意大利三国的钢铁公司和美国的克莱斯勒公司;1993年瑞典政府又支持了其两家主要银行;韩国政府则在1987年挽救了濒临破产的大宇公司。     2.1993年《财富》杂志公布的100强企业中,所有领先的美国计算机、半导体和电子产品制造商,都从特惠的保护性合同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所有主要的电讯公司的重要合同,都依赖于政府同国际财团的讨价还价;23家直接从事石油工业的公司都依赖美国的军事霸权来对抗其在中东业务中所受到的威胁。事实说明,全球经济的激烈竞争正在提高着跨国公司对于母国政府的依赖程序。     正是因为存在着诸如此类的情况,有的研究者从中得出结论认为“全球或无国界的公司是具有国际经营规模的国家公司”。     根据上述情况也可以看出,认为当代西方国家已经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显然是根据不足的。     四、无国籍公司的萌芽现象     应当指出,上面所说的是事情发展中的主流,它规定着事物在当前发展阶段的性质,这是不容否认、抹杀和颠倒的。但与此同时,又必须看到已经出现的无国籍公司的一些萌芽现象,这就是从股权上看其所有权是国际化的无国籍公司的萌芽现象。     根据温o格兰特在《对全球化经济协调的认识》一文所提供的材料和数据:     1.英国化学工业公司是有意按照国际化战略组建的一个典范,这家公司有意吸收非英国的成员进入董事会,其最高层的170名经理人员中还有40%的非英国人。     2.ABB公司是在瑞典通用电器公司和瑞士的布朗o博韦里公司合并的基础上组建的,经理人员是瑞典人、瑞士人和德国人,它在英国开展商务活动,又以美元定货,它在其1990年年度报告中称“我们拥有很多的祖国”,而其总经理则说“我们拥有全球化的协调能力,但是没有国家的偏好”。     3.据1990年5月14日的《商业周刊》的报道,跨国公司中国外持股量超过20%的有:瑞典的ABB公司,国外持股50%;荷兰的飞利浦公司,国外持股46%;德国的拜尔公司,国外持股48%:英国的Smithkline-Beecham,国外持股46%;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国外持股44%;德国的赫希斯特公司,国外持股42%;英国-荷兰的联合利华公司,国外持股27%;德国的戴姆勒-奔驰公司,国外持股25%;美国的杜邦公司,国外持股24%;瑞典的SKF,国外持股20%;瑞典的Electrolux,国外持股20%。     但即使如此,格兰特对事情的看法还是持谨慎的态度。他告诫说“不要过分夸大这种趋势”,“无国籍公司还没有出现,但是已经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萌芽现象”。今后事情将往哪里发展,还得由实践来决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当代资本主义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上?我国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说法,而近来,一种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已经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的说法,尤其引起人们的注意。当代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否真的已经被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所取代?     一、跨国公司迅猛发展本身并不是论证这个命题的充分根据     认为当代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过渡到以跨国公司为支柱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论者提出了三条论据:一是说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已经跨越了国家的地域疆界,超越了国家的主权范围;二是说跨国公司内的贸易和生产分工在比重上已经超过了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和生产分工;三是说所有国家都受到跨国公司的强烈影响,所有国家的国民都在消费跨国公司的产品。     这三条论据无疑反映了西方国家跨国公司在二战以后迅猛发展的事实。     西方国家的跨国公司是资本在国际范围内运动的一种形式,资本国际化的主要组织形式。在二战以后,在科技快速进步、国际分工加深、生产社会化发展到国际规模等条件下,跨国公司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据统计,在1968年,现代西方跨国公司的母公司还只有7276家;到20世纪末,全球跨国公司总数已达6.3万家,其子公司则达69万家。     而从生产和经营规模上来说,在1971年,各跨国公司在海外进行的国际生产,为3300亿美元,超过资本主义国家的全部出口额,跨国公司控制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的50%,出口额的60%,技术转让的30%;现在,跨国公司的生产总值占世界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5%,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和跨国公司之间的贸易量占世界贸易总额的60%,世界上8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和90%以上的科技开发和转让都是由跨国公司进行的。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2年8月在瑞士日内瓦公布的报告称,世界上100家最大跨国公司的附加值近10年来平均增长速度比一些国家的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还要快,从1990年占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3.5%上升到2000年的4.2%。     但是,这一切事实所说明的,都只是西方的跨国公司在迅猛发展着,它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在日益增长着,而并没有证明西方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过渡到了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新的发展阶段。所谓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就是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相结合,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去实行对生产和分配的社会调节,并在国家的参与、支持、帮助和促进下,使生产和资本大规模跨越国界,发展跨国公司。所以,西方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本身就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动下出现的,因此,用这种迅猛发展的事实来论证当代西方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过渡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显然是根据不足的。     要判断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否已经过渡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新的发展阶段,不仅是考察跨国公司的发展情况,更重要的是,首先需要考察和弄清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如果说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民族国家果真像一些新自由主义者所鼓噪的那样已经“过时”了、“终结”了,那就当然要被别的什么东西所取代了,反之,那就是另一回事;其次,还需要考察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民族国家与跨国公司的关系,看跨国公司的发展是否削弱了国家的作用,用跨国的国际资本的统治来取而代之。     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是全球化毁灭了国家,还是国家在推动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无疑地在某些方面削弱和侵蚀了国家权利。例如:(一)超国家组织对国内政治生活影响的增大,就超越了主权国家的传统边界;(二)跨国公司在相当程序上左右着民族国家的国内经济和政治,其全球活动冲破着国家领土主权的束缚;(三)世界市场的形成严重地限制和削弱了国家的传统职能;(四)全球问题的出现和不断增多,动摇了以国家为中心的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五)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国际行为主体的多元化,限制或者代替了国家权力的发挥;(六)而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增强的个人行动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又减少了个人对民族国家的依赖程序,甚至使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遭遇危机。但是,诸如此类的情况,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经济全球化又使民族国家的作用更加突出。这是因为:(一)造成经济全球化的技术进步、国际贸易、资金和信息自由流通,这些因素并不削弱国家这个概念;(二)经济全球化本身也不影响国家的性质;(三)民族国家仍然是最重要的国内规则和国际规则的制定者、实施者和重要参与者;(四)经济全球化还使各国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促使民族国家适应于形势的调整,采取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凸现国家主权概念的经济方面,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新自由主义者却片面地强调和极度地夸张问题的前一个方面而无视问题的后一个方面,在全球主义的旗号下,极力鼓吹民族国家过时论、终结论,说什么在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增大、各国经济处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体化的状态下,民族国家的经济自主性遭到了破坏,这种破坏表现在:(一)使之失去了作为当今无国界全球经济中有意义的参与单位的作用,(二)民族国家作为一个经济单元可以忽略不计,(三)国家作为社会协调者的地位已降为无权做出决定的旁观者,(四)国家主权不再是无可争辩的基本价值,国家独立成了逆时代潮流的行为。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没有国界的新世界。总而言之,经济全球化必将毁灭主权国家。     新自由主义者的这种全球主义论无疑是不符事实的、错误的,因而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一些有识之士的驳斥。例如,罗伯特o维德在《全球化及其局限性:关于国家经济衰亡的报告是极其夸张的》一文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我认为,世界经济是国与国之间的动作,是非全球的。大国国民经济中超过80%的产品是供国内消费的,超过80%的投资是由国内投资者投入的,公司扎根于国内,由本国的协调机制进行协调”;琳达o韦斯则在《全球化与国家无能的神话》一文中指出,新自由主义的这种全球主义论“夸大了经济全球化的事实与影响,低估了国家能力的多元化与适应性”,“错误地认为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遇到的制约是绝对的而非相对的;它没有看到国家适应内外挑战的进化等,认为国家的历史已经终结”,她强调指出“在全球化进程中,民族国家的作用不是更小了,而是更大了,不是在阻滞发展,而是在推动进步”。     之所以说在全球化进程中,民族国家的作用不是更小了而是更大了,是因为处在动态的经济和国家之间体系中的现代国家,适应性是其实质。这种适应性具体表现在:适应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除了宏观经济政策之外,还有许多手段来管理经济。以产业政策为例,它在东亚地区继续发挥着巨大作用;在德国,国家对特殊工业中的公司战略有重要影响,通过政策来影响其创新战略。产业政策的真正能力就是要求国家不断地调整其工具和任务。     之所以说国家是全球化的推动者,是因为全球化的发展并不完全是一种由科技进步所导衍出来的现象,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一种由政府政策所导衍出来的现象。例如,资本市场的开放,就是政府行为的直接结果,而且许多国家正在寻求直接推动、而不是限制公司在贸易、投资和生产方面的国际化。韩国直接推动本国企业的全球化战略就包括:(一)鼓励本国企业在国外资本市场上集资,(二)国家资助私人企业在海外拓展,(三)支持本地区企业同多国公司建立合资企业或达成技术合作关系,(四)直接帮助企业在海外重新选址等等。     除此之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国家还越来越多地依靠其在国家联盟、跨国组织以及私有部门团体中占据的主导地位,更加严格地控制本国经济,以及同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加强伙伴关系来适应新的环境,以推动全球化进程。     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与民族国家的关系:是跨国公司依赖于在民族基础上运作的国家,还是跨国公司取代了国家?     正因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民族国家作为全球化的推动者,它的作用就总体来说不是更小了,而是更大了。因而它同跨国公司的关系,就是跨国公司依赖于在民族基础上运作的国家。这种依赖关系具体表现在八个方面:     一是资产和雇员。大多数跨国公司的资产和雇员大都集中在母国。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美国拥有其大约70%的雇员和超过70%的资产;日本本田汽车公司在日本拥有其63%的资产和雇员;在1993年时总共只有18家跨国公司的资产大部分在母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甚至当德国的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和英国的航空航天公司在国外的销售额占57%和65%的时候,它们在海外的资产却只占19%和18%。     二是生产。正因为这样,大多数跨国公司把其大部分生产集中在一国及其近邻国家中。例如,日本本田、尼桑、丰田的全球产量中有70%到90%是在日本国内生产的。     三是销售。这是跨国公司在国际化方面进展最大的项目,在《财富》杂志1993年公布的世界100个最大的公司中,有40多家公司的销售额至少有一半是在国外市场上实现的。     四是研究和开发。然而,即使在生产国际化达到相当比例的跨国公司,其研究和开发仍然集中在母国国内。例如,飞利浦公司虽然在母国荷兰只有其15%的资产,但其研究和开发工作却有40%在荷兰进行;瑞士的跨国公司其研发工作在母国进行的比例为三分之二,瑞典的则为75%。       五是股份的持有。多数跨国公司的大部分股份都被母国国内的个人、法律实体所掌握;几乎没有核心的跨国公司让国外投资者持股超过10%的;日本、韩国的大多数跨国公司其股票不在国外上市;雀巢公司98%的销售额和95%的资产在瑞士之外,但其绝大部分股份却由瑞士人持有。       六是董事会的组成。据鲁伊格罗克和冯o图尔德在《国际改革的必然性》一书中所发表的调查数据称:1991年时,在美国30家核心公司中,只有5家(飞利浦o莫里斯、杜邦、克莱斯勒、强生、联合技术公司)的执行董事中有一名外国人;1992年,美国的大型公司的董事会中,只有2%是外国人;在日本的20家大公司中,只有2家的董事会中各有一名外国人;在德国的15家核心公司中,只有4家的董事会中有外国人。     七是高层管理层。大多数跨国公司的高层管理都把持在其母国人士的手中。像在荷兰、瑞典、瑞士这些小国的资本家创办的大公司中,尽管在早期必须跳出狭小的国内市场和供应商的基地,因而其国外销售额和国外资产所占百分比往往会达到非常高的国际化程度,但在其高级管理层中,却仅有少数几个非母国人士。     八是母国在跨国公司的创立和维持中所起作用。鲁伊格罗克和冯o图尔德发表的调查数据还告诉我们:     1.1993年《财富》杂志公布的100家最大的公司中,至少有20家在过去的15年中,如果不是由于它们各自政府的挽救,就根本无法作为独立的公司保存下来;其中最典型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英国、法国、意大利三国的钢铁公司和美国的克莱斯勒公司;1993年瑞典政府又支持了其两家主要银行;韩国政府则在1987年挽救了濒临破产的大宇公司。     2.1993年《财富》杂志公布的100强企业中,所有领先的美国计算机、半导体和电子产品制造商,都从特惠的保护性合同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所有主要的电讯公司的重要合同,都依赖于政府同国际财团的讨价还价;23家直接从事石油工业的公司都依赖美国的军事霸权来对抗其在中东业务中所受到的威胁。事实说明,全球经济的激烈竞争正在提高着跨国公司对于母国政府的依赖程序。     正是因为存在着诸如此类的情况,有的研究者从中得出结论认为“全球或无国界的公司是具有国际经营规模的国家公司”。     根据上述情况也可以看出,认为当代西方国家已经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显然是根据不足的。     四、无国籍公司的萌芽现象     应当指出,上面所说的是事情发展中的主流,它规定着事物在当前发展阶段的性质,这是不容否认、抹杀和颠倒的。但与此同时,又必须看到已经出现的无国籍公司的一些萌芽现象,这就是从股权上看其所有权是国际化的无国籍公司的萌芽现象。     根据温o格兰特在《对全球化经济协调的认识》一文所提供的材料和数据:     1.英国化学工业公司是有意按照国际化战略组建的一个典范,这家公司有意吸收非英国的成员进入董事会,其最高层的170名经理人员中还有40%的非英国人。     2.ABB公司是在瑞典通用电器公司和瑞士的布朗o博韦里公司合并的基础上组建的,经理人员是瑞典人、瑞士人和德国人,它在英国开展商务活动,又以美元定货,它在其1990年年度报告中称“我们拥有很多的祖国”,而其总经理则说“我们拥有全球化的协调能力,但是没有国家的偏好”。     3.据1990年5月14日的《商业周刊》的报道,跨国公司中国外持股量超过20%的有:瑞典的ABB公司,国外持股50%;荷兰的飞利浦公司,国外持股46%;德国的拜尔公司,国外持股48%:英国的Smithkline-Beecham,国外持股46%;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国外持股44%;德国的赫希斯特公司,国外持股42%;英国-荷兰的联合利华公司,国外持股27%;德国的戴姆勒-奔驰公司,国外持股25%;美国的杜邦公司,国外持股24%;瑞典的SKF,国外持股20%;瑞典的Electrolux,国外持股20%。     但即使如此,格兰特对事情的看法还是持谨慎的态度。他告诫说“不要过分夸大这种趋势”,“无国籍公司还没有出现,但是已经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萌芽现象”。今后事情将往哪里发展,还得由实践来决定。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为保证电梯能安全地运行,在电梯上装有许多安全部件。只有每个安全部件都在正常的情况下,电梯才能运行,否则电梯立即停止运行。    所谓安全回路,就是在电梯各安全部件都装有一个安全开关,把所有的安全开关串联,控制一只安全继电器。只有所有安全开关都在接通的情况下,安全继电器吸合,电梯才能得电运行。 l 常见的安全回路开关有:    机房:控制屏急停开关、相序继电器、热继电器、限速器开关    井道:上极限开关、下极限开关(有的电梯把这两个开关放在安全回路中,有的则用这两个开关直接控制动力电源)    地坑:断绳保护开关、地坑检修箱急停开关、缓冲器开关    轿内:操纵箱急停开关    轿顶:安全窗开关、安全钳开关、轿顶检修箱急停开关 故障状态:    当电梯处于停止状态,所有信号不能登记,快车慢车均无法运行,首先怀疑是安全回路故障。应该到机房控制屏观察安全继电器的状态。如果安全继电器处于释放状态,则应判断为安全回路故障。 故障可能原因:    1. 输入电源的相序错或有缺相引起相序继电器动作。    2. 电梯长时间处于超负载运行或堵转,引起热继电器动作。    3. 可能限速器超速引起限速器开关动作。    4. 电梯冲顶或沉底引起极限开关动作。    5. 地坑断绳开关动作。可能是限速器绳跳出或超长。    6. 安全钳动作。应查明原因。可能是限速器超速动作、限速器失油误动作、地坑绳轮失油、地坑绳轮有异物(如老鼠等)卷入、安全契块间隙太小等。    7. 安全窗被人顶起,引起安全窗开关动作。    8. 可能有的急停开关被人按下。    9. 如果各开关都正常,应检查其触点接触是否良好,接线是否有松动等。    另外,目前较多电梯虽然安全回路正常,安全继电器也吸合,但通常在安全继电器上取一付常开触点再送到微机(或PC机)进行检测,如果安全继电器本身接触不良,也会引起安全回路故障的状态。 门锁回路 作用:    为保证电梯必须在全部门关闭后才能运行,在每扇厅门及轿门上都装有门电气联锁开关。只有全部门电气联锁开关在全部接通的情况下,控制屏的门锁继电器方能吸合,电梯才能运行。 故障状态:    在全部门关闭的状态下,到控制屏观察门锁继电器的状态,如果门锁继电器处于释放状态,则应判断为门锁回路断开。 维修方法:    由于目前大多数电梯在门锁断开时快车慢车均不能运行,所以门锁故障虽然容易判断,却很难找出是哪道门故障。 我的维修建议:    1. 首先应重点怀疑电梯停止层的门锁是否故障。    2. 询问是否有三角钥匙打开过层门,在厅外用三角钥匙重新开关一下厅门。    3. 确保在检修状态下,在控制屏分开短接厅门锁和厅门锁,分出是厅门部分还是轿门部分故障。    4. 如是厅门部分故障,确保检修状态下,短接厅门锁回路,以检修速度运行电梯,逐层检查每道厅门联锁接触情况(别忘了被动门)。    注意:在修复门锁回路故障后,一定要先取掉门锁短接线,方能将电梯恢复到快车状态。    另外,目前较多电梯虽然门锁回路正常,门锁继电器也吸合,但通常在门锁继电器上取一付常开触点再送到微机(或PC机)进行检测,如果门锁继电器本身接触不良,也会引起门锁回路故障的状态。 安全触板(门光电、门光幕) 作用:    为了防止电梯门在关闭过程中夹住乘客,所以一般在电梯轿门上装有安全触板(或光电或光幕)。    安全触板:为机械式防夹人装置,当电梯在关门过程中,人碰到安全触板时,安全触板向内缩进,带动下部的一个微动开关,安全触板开关动作,控制门向开门方向转动。    光电:有的电梯安装了门光电(至少需要两点),一边为发射端,另一边为接收端。当电梯门在关闭时,如果有物体挡住光线,接收端接受不到发射端的光源,立即驱动光电继电器动作,光电继电器控制门向反方向开启。    光幕:与光电的原理相同,不过是有许多发射点和接收点罢了。 故障状态: 1. 电梯门关不上 现象:电梯在自动位时不能关闭,或没有关完就反向开启。在检修时却能关上。 原因:    安全触板开关坏,或被卡住、或开关调正不当,安全触板稍微动作即引起开关动作。 门光电(或光幕)位置偏或被遮挡。或门光电无(光幕)供电电源,或光电(光幕)已坏。 2. 安全触板不起作用 原因:    安全触板开关坏,或线已断。 维修:   查明原因后修复。 关门力限开关 作用:    有的电梯门装有关门力限开关,当门在关闭过程中如果受到一定阻力门却仍然关不上,则该开关动作,门向开门方向旋转。    有的变频门机虽然没有这个开关,但也有类似的功能。在关门时如果遇有一定的阻力,通过变频器的计算门机电流超过一定值时仍不能关上,则向反方向开启。 故障状态:    当关门力限开关有误动作时门会始终关不上。 开关门按钮 作用:    自动位时,如果按住开门按钮,则电梯门长时间开启,可以方便乘客多时正常进出轿厢。    按一下关门按钮,可以使门立即关闭。    检修位时,用来控制电梯的开关门。 故障现象:    有时开关门按钮被按后会卡在里面弹不出来。如果开门按钮被卡住可能会引起电梯到站后门一直开着关不起来。关门按钮被卡住会引起到站后门不开启。 维修:    查明原因,保证按钮动作灵活可靠。 厅外召唤按钮 作用:    厅外召唤按钮是用来登记厅外乘客的呼梯需要。同时,它有同方向本层开门的功能。如电梯向上运行时,如按住上召唤不放,则电梯门会长时间开启。(有的电梯被设计成超过一定时间后就强制关门)。 故障现象:    有时召唤按钮被卡住时电梯会停在本层不关门。或过一段时间强制关门后运行,然后每次都要驶向该层停留一段时间。 维修:    查明原因,保证按钮动作灵活可靠。 门机系统 1. 直流门机系统    一般直流门机系统的工作原理图如下所示: 工作原理分析:    开门:当JKM吸合时,电流一方面通过电机转子DM,另一方面通过开门电阻RKM,从M2→M3,使门机向开门方向旋转,因为此时RKM电阻值较大,通过RKM的分流较小。所以开门速度较快。当电梯门关闭到3/4行程时,使开关减速限位1KM接通,短接了RKM的大部分电阻,使通过RKM的分流增大,从而使电机转速降低,实现了开门的减速的功能。当开门结束时,切断开门中断限位,使开门继电器释放,电梯停止开门。    关门:当JGM吸合时,电流一方面通过DM,另一方面通过关门电阻RGM,从M3→M2,使门机向关门方向旋转。因为此时RGM电阻值较大,通过RGM的分流较小,所以关门速度较快。当电梯关闭到一半行程时,使关门一级减速限位1GM接通,短接了RGM的一部分电阻,使从RGM的分流增大一些,门机实现一级减速。电梯门继续关闭到3/4行程时,接通二级减速限位2GM,短接RGM的大部分电阻,使从RGM的分流进一步增加,而电梯门机转速进一步降低,实现了关门的二级减速。当关门结束时,切断关门终端限位,使关门继电器释放,电梯停止关门。 通过调节开关门电路中的总分压电阻RMD,可以控制开关门的总速度。    因为当JY吸合时,门机励磁绕阻DMO一直有电,所以当JKM或JGM释放时,能使电机立即进入能耗制动,门机立即停转。而且在电梯门关闭时,能提供一个制动力,保证在轿厢内不能轻易扒开电梯门。 直流门机系统中常见的故障: 现象1:    电梯开门无减速。有撞击声。 原因:    门开启时打不到开门减速限位。    开门减速限位已坏,不能接通。    开门减速电阻已烧断或中间的抱箍与电阻丝接触不良。 现象2:    电梯关门无减速,关门速度快有撞击声 原因:    门关闭时打不到关门减速限位。    关门减速限位已坏,不能接通。    关门减速电阻已烧断或中间的抱箍与电阻丝接触不良。 现象3:开门或关门时速度太慢。 原因:开门或关门减速限位已坏,处在常接通状态。 现象4:门不能关只能开(JKM与JGM动作正常) 原因:可能是关门终端限位已坏,始终处于断开状态。 现象5:门不能开只能关(JKM与JGM动作正常) 原因:可能是开门终端限位已坏,始终处于断开状态。 现象6:门即不能开也不能关(JKM与JGM动作正常) 原因:可能是开关门总电阻已烧断。 2.VVVF变频门机系统    现在生产的电梯大多都采用VVVF变频门机系统,一般的变频门机系统中,控制屏提供给门机系统一个电源,一个开门信号,一个关门信号。    变频门机系统也有减速开关和终端开关,大多采用双稳态磁开关。门机系统具有自学习功能。当到门机终端开关动作时,再返回控制屏一个终端信号,用来控制开关门继电器。 一般变频门机可以进行开关门速度、力矩、减速点位置等的设定,具体要参考产方提供的门机系统说明书或电梯调试资料进行调节。    有的变频门机在断电扳动轿门后,因为开位置信号丢失。门机将不再受控制屏开关门信号的控制,必须断电后自学习一次方能正常工作。    有的变频门机系统除了受控制屏开关门信号控制外,自身有力限计算功能,当在关门过程中力限超过设定值时,即向反方向开启。当到达关门终端开关动作后,这个力限计算才失效。对于这种门系统,关门终端的位置一定要超在轿门锁之前,否则,门锁接通后电梯即可运行,如果这个力限计算还有效的话,可能会引起电梯在运行中有开门现象,应该注意。(我本人认为这种设计不合理,门机系统必须始终由控制屏控制,而不能自成一体) 井道上下终端限位 作用:    上终端限位一般在电梯运行到最高层,且高出平层5-8CM处动作。动作后电梯快车和慢车均不能再向上运行。 反之,下终端限位一般在电梯运行到最底层,且低于平层5-8CM处动作。动作后电梯快车和慢车均不能再向下运行。 故障现象1:电梯快车和慢车均不能向上运行,但可以向下运行。 原因:可能是上终端限位坏,处于断开状态。 故障现象2:电梯快车和慢车均不能向下运行,但可以向上运行。 原因:可能是下终端限位坏,处于断开状态。 井道上下强迫减速限位    1米/秒以下速度的电梯,一般装有一只向上强迫减速限位和一只向下强迫减速限位。安装位置应该等于(或稍小于)电梯的减速距离。1.5米/秒以上速度的电梯,一般装有两只向上强迫减速限位和两只向下强迫减速限位。因为快速电梯一般分为单层运行速度和多层运行速度两种,在不同的速度运行下减速距离也不一样,所以要分多层运行减速限位及单层运行减速限位。 作用1:在电梯运行到端站时强迫电梯进入减速运行。 作用2:目前许多电梯都用强迫减速限位作为电梯楼层位置的强迫校正点。 故障现象1:电梯快车不能向上运行,但慢车可以。 原因:可能是向上强迫减速限位已坏,处于断开状态。 故障现象2:电梯快车不能向下运行,但慢车可以。 原因:可能是向上强迫减速限位已坏,处于断开状态。 故障现象3:电梯处于故障状态,程序起保护。可能用故障代码显示为换速开关故障。 原因:可能是向上或向下强迫减速限位已坏。因为强迫减速限位在电梯安全中显得相当重要,许多电梯程序都被设计成对该限位有检测功能,如果检测到该限位坏,即起程序保护。电梯处于“死机”状态。 选层器 作用: 计算电梯在运行中目前所处的实际位置。 选层器的类型: 1、 机械选层器 早先的电梯是采用机械式选层器,有的是采用同步钢带,有的是采用走灯机,随动电梯的运行,模拟反映出电梯实际所在的位置。 2、井道楼层感应器 有的电梯,电梯位置的计算是靠在井道中每层都装一只磁感应器,轿厢侧装一块隔磁板,当隔磁板插入感应器时,该感应器动作,控制屏接受到这个感应器的信号后,立即计算出电梯的实际位置。同时控制显示器显示出电梯所在位置的楼层数字。 故障现象: 电梯要确定运行的方向,势必要知道电梯目前所在的位置,所以电梯位置的确定非常重要,这部分电路出了故障,可能电梯就不能自动确定运行方向了,而会出现信号登记不上的现象。 同样,这部分电路出现故障时,一般也会引起楼层显示数字的不正确等现象。 (请详细看一下继电器电梯的楼层控制部分与自动定向部分) 3、 轿厢换速感应器    目前有些电梯省掉了楼层感应器,而采用装在轿厢上的换速感应器来计算楼层。(如房屋厂的)。 这种电梯在轿厢侧装有一只上换速感应器和一只下换速感应器,在井道中每层停站的向上换速点和向下换速点分别装有一块短的隔磁板。    当电梯上行时,到达换速点时,隔磁板插入感应器,感应器动作,控制屏接收到一个信号,使原来的楼层数自动加1。    当电梯下行时,到达换速点时,隔磁板插入感应器,感应器动作,控制屏接收到一个信号,使原来的楼层数自动减1。    当电梯到达最底层时,下强迫减速限位动作时,能使电梯楼层数字强制转换为最低层数字。    当电梯到达最高层时,上强迫减速限位动作时,能使电梯楼层数字强制转换为最高层数字。 故障现象: 这种类型的电梯往往会造成电梯在运行中有乱层现象。 如:上换速感应器坏(不能动作)时、电梯向上运行时数字不会翻转,也不能在指定的楼层停靠,而是一直向上快速运行到最高层,楼层数字一下子翻到了最高层。使电梯在最高层减速停靠。 4、 数字选层器 所谓数字选层器,实际上就是利用旋转编码器得到的脉冲数来计算楼层的装置。这在目前大多数变频电梯中较为常见。 原理: 装在电动机尾端(或限速器轴)上的旋转编码器,跟着电动力同步旋转,电动机每转一转,旋转编码器能发出一定数量的脉冲数(一般为600或1024个)。 在电梯安装完成后,一般要进行一次楼层高度的写入工作,这个步聚就是预先把每个楼层的高度脉冲数和减速距离脉冲数存入电脑内,在以后运行中,旋转编码器的运行脉冲数再与存入的数据进行对比,从而计算出电梯所在的位置。 一般地,旋转编码器也能得到一个速度信号,这个信号要反馈给变频器,从而调节变频器的输出数据。 故障现象: 1、 旋转编码器坏(无输出)时,变频器不能正常工作,变得运行速度很慢,而且一会儿变频器保护,显示“PG断开”等信息。 2、 旋转编码器部分光栅坏时,运行中会丢失脉冲,电梯运行时有振动,舒适感差。 维修: 旋转编码器的接线要牢靠,走线要离开动力线以防干扰。 有时因为旋转编码器被污染,光栅堵塞等情况,可以拆开外壳进行清洁。 注意:旋转编码器是精密的机电一体设备,拆除时要小心。 轿厢上下平层感应器 作用: 1、用来进行轿厢的爬行平层 3、 用来进行反馈门区信号 故障现象: 平层感应器不动作(或者隔磁板插入感应器的位置偏差太大)时,电梯减速后可能不会平层,而是继续慢速行驶。 有些电梯程序能检测平层感应器的动作情况,比如当电梯快速运行时,规定到达一定时间必需要检测到有平层信号,否则认为感应器出错,程序立即反馈电梯故障信号。 称重装置作用:用来测定电梯载重量,发出轻载、满载、超载等信号。有的能进行电梯运行中的补偿。配合防捣乱功能等。故障现象:主要防止称量装置位置移位,造成误动作。这时要重新做试验调正位置。否则可能引起电梯死机等情况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广泛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并尽可能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促进本国经济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最终完成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福利国家的建立使当代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的确使得雇佣工人的生活状况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是,不能因此而否认资本主义的剥削的本质,认为福利国家就是为资本主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入口处”。第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尽管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但是不管如何变化,只是限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身范围内,无论如何也不会触动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福利制度等自我改良,仍然是一种消极的“扬弃”,是资本与劳动的“妥协”。从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来说,由于资本要以劳动为存在的前提,所以资本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估计雇佣劳动者的情绪。但是,不管进行怎样的“妥协”,都不可能超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范围。它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私有制,改变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改变基本的不平等分配关系。相反,它恰恰是为了缓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拉长资本主义的“金锁链”。究其实质,所谓资本主义自我改良,就是在以私有制为基本经济制度、以市场机制为经济运行的基本方式的前提下,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巩固资本的统治而对其生产关系进行的某些局部调整。第二,福利政策尽管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配形式出现某些变化,但是它无论如何不会消灭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不会触动到产品的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反而强化了这种关系。一般来说,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大致有三个资金来源:一是劳动者自己上缴的保费;二是雇主为雇佣人员交的保费;三是政府拨的财政补贴。严格来讲,劳动者自己上缴的保费是来自于其工资的一部分;雇主为雇佣工人交的保费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必要劳动的直接扣除;政府的财政补贴虽然是从税收收入中开支的,但税收收入却最终来自于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资产阶级所自鸣得意、大肆宣扬的社会福利制度,其资金来源既不是出自于资本家,也不是出自于政府,而是出自于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出自于雇佣劳动者所创造的新价值。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一,对外政策共同特点各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作为一个整体,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第一,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政策具有侵略性和扩张性.垄断资本国际化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开拓世界市场,借助军事,政治,文化等多种手段保护极少数垄断资本家的垄断利益,为国际垄断资本服务,谋求在全世界或地区经济政治霸权.一贯信奉&强权即公理&的处世哲学,在对外关系中借助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优势地位推行强权政治,借助多种手段开拓世界市场,从而使资本主义对外关系中充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第二,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在对外关系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二战结束以来,&和平演变&战略一直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企图用和平的方式,使社会主义制度逐步演变成为资本主义制度,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重新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正如布热津斯基在《大失败——二十世纪的共产主义的灭亡》明确指出:&积极宣传尊重人权,还为更直接地进行民主的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些活动有助于使独立性越来越大,政治色彩日益浓厚的民间团体的出现,就等于社会从共产党统治下最终解放出来的开端.&第三,在国际秩序问题上坚持维护西方国家的既得利益.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直处于无权的被压迫,被剥削地位.冷战结束后,虽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提出各自的&国际新秩序&,但在本质上都是要继续保持以西方大国为主导,以西方模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为目标的国际秩序.日乔治·布什在西点美国陆军军官学校讲话中阐述了美国的立场:&我们的目标是,利用冷战结束这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努力为这个新世界建立一个新秩序,……当国际社会的许多国家早已习惯将美国作为他们的希望灯塔时,我们决不能对这个社会听之任之.我们要着手建设这个社会.&第四,美国的全球战略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基础.尽管不时地可以看到美国和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这样那样的摩擦,但联盟和合作是主要方面.西方其他国家对美国的批评和利益冲突都以不损害与美国的战略关系为前提.美国的全球战略事实上对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决策具有引导和制约作用.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关系二战以后,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的进一步发展,使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协调和暂时休战得以实现.以国家为主要角色的现代国家垄断同盟,为在国际上谋求更大的垄断利润,共同对付来自社会主义,第三世界的竞争,为维护垄断资本统治的共同需要而彼此联合起来,协调彼此间的矛盾,使得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长时期的&非战&状态.应该看到,国家垄断与国际垄断的发展,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垄断资本主义内部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固有矛盾,它们只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缓解了这种矛盾.三,与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和平演变&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即用和平的方式,使社会主义制度逐步演变成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而把社会主义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重新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1950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了著名的NSC68 &安全政策&,包括军事,经济,资源等各方面,文化宣传任务是进行全面&心理战&,宣传&苏联共产主义是一切自由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愿望的死敌&,&发展对克里姆林宫阴谋的反抗&.1956年6月,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东西方交流&的政策声明,明文规定:美国的政策是&促进苏联国内发生朝着放弃掠夺性政策的政府的演变&;对&卫星国&&争取它们朝着对莫斯科独立的演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是苏东国家发生剧变的外部原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对第三世界国家加强了控制和援助.美国历届政府决策者认为经济萧条和贫困是动乱和革命,滋生&共产主义 &的土壤, 对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第四点计划&和艾森豪威尔的&粮食用于和平 &都反映了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的这种变化.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一,对外政策共同特点各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作为一个整体,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第一,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政策具有侵略性和扩张性.垄断资本国际化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开拓世界市场,借助军事,政治,文化等多种手段保护极少数垄断资本家的垄断利益,为国际垄断资本服务,谋求在全世界或地区经济政治霸权.一贯信奉&强权即公理&的处世哲学,在对外关系中借助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优势地位推行强权政治,借助多种手段开拓世界市场,从而使资本主义对外关系中充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第二,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在对外关系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二战结束以来,&和平演变&战略一直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企图用和平的方式,使社会主义制度逐步演变成为资本主义制度,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重新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正如布热津斯基在《大失败——二十世纪的共产主义的灭亡》明确指出:&积极宣传尊重人权,还为更直接地进行民主的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些活动有助于使独立性越来越大,政治色彩日益浓厚的民间团体的出现,就等于社会从共产党统治下最终解放出来的开端.&第三,在国际秩序问题上坚持维护西方国家的既得利益.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直处于无权的被压迫,被剥削地位.冷战结束后,虽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提出各自的&国际新秩序&,但在本质上都是要继续保持以西方大国为主导,以西方模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为目标的国际秩序.日乔治·布什在西点美国陆军军官学校讲话中阐述了美国的立场:&我们的目标是,利用冷战结束这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努力为这个新世界建立一个新秩序,……当国际社会的许多国家早已习惯将美国作为他们的希望灯塔时,我们决不能对这个社会听之任之.我们要着手建设这个社会.&第四,美国的全球战略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基础.尽管不时地可以看到美国和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这样那样的摩擦,但联盟和合作是主要方面.西方其他国家对美国的批评和利益冲突都以不损害与美国的战略关系为前提.美国的全球战略事实上对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决策具有引导和制约作用.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关系二战以后,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的进一步发展,使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协调和暂时休战得以实现.以国家为主要角色的现代国家垄断同盟,为在国际上谋求更大的垄断利润,共同对付来自社会主义,第三世界的竞争,为维护垄断资本统治的共同需要而彼此联合起来,协调彼此间的矛盾,使得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长时期的&非战&状态.应该看到,国家垄断与国际垄断的发展,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垄断资本主义内部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固有矛盾,它们只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缓解了这种矛盾.三,与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和平演变&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即用和平的方式,使社会主义制度逐步演变成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而把社会主义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重新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1950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了著名的NSC68 &安全政策&,包括军事,经济,资源等各方面,文化宣传任务是进行全面&心理战&,宣传&苏联共产主义是一切自由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愿望的死敌&,&发展对克里姆林宫阴谋的反抗&.1956年6月,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东西方交流&的政策声明,明文规定:美国的政策是&促进苏联国内发生朝着放弃掠夺性政策的政府的演变&;对&卫星国&&争取它们朝着对莫斯科独立的演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是苏东国家发生剧变的外部原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对第三世界国家加强了控制和援助.美国历届政府决策者认为经济萧条和贫困是动乱和革命,滋生&共产主义 &的土壤, 对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第四点计划&和艾森豪威尔的&粮食用于和平 &都反映了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的这种变化.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观、发展观、改革观、创新观和群众观,吸收了当代世界经济、科技、社会管理等学科的优秀成果,贯通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科技、外交等各个领域,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新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一个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实践性、系统性、稳定性和开放性特点的科学理论体系。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当代资本主义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上?我国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说法,而近来,一种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已经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的说法,尤其引起人们的注意。当代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否真的已经被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所取代?     一、跨国公司迅猛发展本身并不是论证这个命题的充分根据     认为当代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过渡到以跨国公司为支柱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论者提出了三条论据:一是说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已经跨越了国家的地域疆界,超越了国家的主权范围;二是说跨国公司内的贸易和生产分工在比重上已经超过了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和生产分工;三是说所有国家都受到跨国公司的强烈影响,所有国家的国民都在消费跨国公司的产品。     这三条论据无疑反映了西方国家跨国公司在二战以后迅猛发展的事实。     西方国家的跨国公司是资本在国际范围内运动的一种形式,资本国际化的主要组织形式。在二战以后,在科技快速进步、国际分工加深、生产社会化发展到国际规模等条件下,跨国公司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据统计,在1968年,现代西方跨国公司的母公司还只有7276家;到20世纪末,全球跨国公司总数已达6.3万家,其子公司则达69万家。     而从生产和经营规模上来说,在1971年,各跨国公司在海外进行的国际生产,为3300亿美元,超过资本主义国家的全部出口额,跨国公司控制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的50%,出口额的60%,技术转让的30%;现在,跨国公司的生产总值占世界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5%,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和跨国公司之间的贸易量占世界贸易总额的60%,世界上8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和90%以上的科技开发和转让都是由跨国公司进行的。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2年8月在瑞士日内瓦公布的报告称,世界上100家最大跨国公司的附加值近10年来平均增长速度比一些国家的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还要快,从1990年占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3.5%上升到2000年的4.2%。     但是,这一切事实所说明的,都只是西方的跨国公司在迅猛发展着,它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在日益增长着,而并没有证明西方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过渡到了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新的发展阶段。所谓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就是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相结合,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去实行对生产和分配的社会调节,并在国家的参与、支持、帮助和促进下,使生产和资本大规模跨越国界,发展跨国公司。所以,西方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本身就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动下出现的,因此,用这种迅猛发展的事实来论证当代西方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过渡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显然是根据不足的。     要判断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否已经过渡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新的发展阶段,不仅是考察跨国公司的发展情况,更重要的是,首先需要考察和弄清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如果说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民族国家果真像一些新自由主义者所鼓噪的那样已经“过时”了、“终结”了,那就当然要被别的什么东西所取代了,反之,那就是另一回事;其次,还需要考察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民族国家与跨国公司的关系,看跨国公司的发展是否削弱了国家的作用,用跨国的国际资本的统治来取而代之。     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是全球化毁灭了国家,还是国家在推动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无疑地在某些方面削弱和侵蚀了国家权利。例如:(一)超国家组织对国内政治生活影响的增大,就超越了主权国家的传统边界;(二)跨国公司在相当程序上左右着民族国家的国内经济和政治,其全球活动冲破着国家领土主权的束缚;(三)世界市场的形成严重地限制和削弱了国家的传统职能;(四)全球问题的出现和不断增多,动摇了以国家为中心的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五)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国际行为主体的多元化,限制或者代替了国家权力的发挥;(六)而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增强的个人行动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又减少了个人对民族国家的依赖程序,甚至使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遭遇危机。但是,诸如此类的情况,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经济全球化又使民族国家的作用更加突出。这是因为:(一)造成经济全球化的技术进步、国际贸易、资金和信息自由流通,这些因素并不削弱国家这个概念;(二)经济全球化本身也不影响国家的性质;(三)民族国家仍然是最重要的国内规则和国际规则的制定者、实施者和重要参与者;(四)经济全球化还使各国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促使民族国家适应于形势的调整,采取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凸现国家主权概念的经济方面,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新自由主义者却片面地强调和极度地夸张问题的前一个方面而无视问题的后一个方面,在全球主义的旗号下,极力鼓吹民族国家过时论、终结论,说什么在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增大、各国经济处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体化的状态下,民族国家的经济自主性遭到了破坏,这种破坏表现在:(一)使之失去了作为当今无国界全球经济中有意义的参与单位的作用,(二)民族国家作为一个经济单元可以忽略不计,(三)国家作为社会协调者的地位已降为无权做出决定的旁观者,(四)国家主权不再是无可争辩的基本价值,国家独立成了逆时代潮流的行为。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没有国界的新世界。总而言之,经济全球化必将毁灭主权国家。     新自由主义者的这种全球主义论无疑是不符事实的、错误的,因而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一些有识之士的驳斥。例如,罗伯特o维德在《全球化及其局限性:关于国家经济衰亡的报告是极其夸张的》一文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我认为,世界经济是国与国之间的动作,是非全球的。大国国民经济中超过80%的产品是供国内消费的,超过80%的投资是由国内投资者投入的,公司扎根于国内,由本国的协调机制进行协调”;琳达o韦斯则在《全球化与国家无能的神话》一文中指出,新自由主义的这种全球主义论“夸大了经济全球化的事实与影响,低估了国家能力的多元化与适应性”,“错误地认为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遇到的制约是绝对的而非相对的;它没有看到国家适应内外挑战的进化等,认为国家的历史已经终结”,她强调指出“在全球化进程中,民族国家的作用不是更小了,而是更大了,不是在阻滞发展,而是在推动进步”。     之所以说在全球化进程中,民族国家的作用不是更小了而是更大了,是因为处在动态的经济和国家之间体系中的现代国家,适应性是其实质。这种适应性具体表现在:适应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除了宏观经济政策之外,还有许多手段来管理经济。以产业政策为例,它在东亚地区继续发挥着巨大作用;在德国,国家对特殊工业中的公司战略有重要影响,通过政策来影响其创新战略。产业政策的真正能力就是要求国家不断地调整其工具和任务。     之所以说国家是全球化的推动者,是因为全球化的发展并不完全是一种由科技进步所导衍出来的现象,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一种由政府政策所导衍出来的现象。例如,资本市场的开放,就是政府行为的直接结果,而且许多国家正在寻求直接推动、而不是限制公司在贸易、投资和生产方面的国际化。韩国直接推动本国企业的全球化战略就包括:(一)鼓励本国企业在国外资本市场上集资,(二)国家资助私人企业在海外拓展,(三)支持本地区企业同多国公司建立合资企业或达成技术合作关系,(四)直接帮助企业在海外重新选址等等。     除此之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国家还越来越多地依靠其在国家联盟、跨国组织以及私有部门团体中占据的主导地位,更加严格地控制本国经济,以及同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加强伙伴关系来适应新的环境,以推动全球化进程。     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与民族国家的关系:是跨国公司依赖于在民族基础上运作的国家,还是跨国公司取代了国家?     正因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民族国家作为全球化的推动者,它的作用就总体来说不是更小了,而是更大了。因而它同跨国公司的关系,就是跨国公司依赖于在民族基础上运作的国家。这种依赖关系具体表现在八个方面:     一是资产和雇员。大多数跨国公司的资产和雇员大都集中在母国。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美国拥有其大约70%的雇员和超过70%的资产;日本本田汽车公司在日本拥有其63%的资产和雇员;在1993年时总共只有18家跨国公司的资产大部分在母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甚至当德国的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和英国的航空航天公司在国外的销售额占57%和65%的时候,它们在海外的资产却只占19%和18%。     二是生产。正因为这样,大多数跨国公司把其大部分生产集中在一国及其近邻国家中。例如,日本本田、尼桑、丰田的全球产量中有70%到90%是在日本国内生产的。     三是销售。这是跨国公司在国际化方面进展最大的项目,在《财富》杂志1993年公布的世界100个最大的公司中,有40多家公司的销售额至少有一半是在国外市场上实现的。     四是研究和开发。然而,即使在生产国际化达到相当比例的跨国公司,其研究和开发仍然集中在母国国内。例如,飞利浦公司虽然在母国荷兰只有其15%的资产,但其研究和开发工作却有40%在荷兰进行;瑞士的跨国公司其研发工作在母国进行的比例为三分之二,瑞典的则为75%。       五是股份的持有。多数跨国公司的大部分股份都被母国国内的个人、法律实体所掌握;几乎没有核心的跨国公司让国外投资者持股超过10%的;日本、韩国的大多数跨国公司其股票不在国外上市;雀巢公司98%的销售额和95%的资产在瑞士之外,但其绝大部分股份却由瑞士人持有。       六是董事会的组成。据鲁伊格罗克和冯o图尔德在《国际改革的必然性》一书中所发表的调查数据称:1991年时,在美国30家核心公司中,只有5家(飞利浦o莫里斯、杜邦、克莱斯勒、强生、联合技术公司)的执行董事中有一名外国人;1992年,美国的大型公司的董事会中,只有2%是外国人;在日本的20家大公司中,只有2家的董事会中各有一名外国人;在德国的15家核心公司中,只有4家的董事会中有外国人。     七是高层管理层。大多数跨国公司的高层管理都把持在其母国人士的手中。像在荷兰、瑞典、瑞士这些小国的资本家创办的大公司中,尽管在早期必须跳出狭小的国内市场和供应商的基地,因而其国外销售额和国外资产所占百分比往往会达到非常高的国际化程度,但在其高级管理层中,却仅有少数几个非母国人士。     八是母国在跨国公司的创立和维持中所起作用。鲁伊格罗克和冯o图尔德发表的调查数据还告诉我们:     1.1993年《财富》杂志公布的100家最大的公司中,至少有20家在过去的15年中,如果不是由于它们各自政府的挽救,就根本无法作为独立的公司保存下来;其中最典型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英国、法国、意大利三国的钢铁公司和美国的克莱斯勒公司;1993年瑞典政府又支持了其两家主要银行;韩国政府则在1987年挽救了濒临破产的大宇公司。     2.1993年《财富》杂志公布的100强企业中,所有领先的美国计算机、半导体和电子产品制造商,都从特惠的保护性合同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所有主要的电讯公司的重要合同,都依赖于政府同国际财团的讨价还价;23家直接从事石油工业的公司都依赖美国的军事霸权来对抗其在中东业务中所受到的威胁。事实说明,全球经济的激烈竞争正在提高着跨国公司对于母国政府的依赖程序。     正是因为存在着诸如此类的情况,有的研究者从中得出结论认为“全球或无国界的公司是具有国际经营规模的国家公司”。     根据上述情况也可以看出,认为当代西方国家已经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显然是根据不足的。     四、无国籍公司的萌芽现象     应当指出,上面所说的是事情发展中的主流,它规定着事物在当前发展阶段的性质,这是不容否认、抹杀和颠倒的。但与此同时,又必须看到已经出现的无国籍公司的一些萌芽现象,这就是从股权上看其所有权是国际化的无国籍公司的萌芽现象。     根据温o格兰特在《对全球化经济协调的认识》一文所提供的材料和数据:     1.英国化学工业公司是有意按照国际化战略组建的一个典范,这家公司有意吸收非英国的成员进入董事会,其最高层的170名经理人员中还有40%的非英国人。     2.ABB公司是在瑞典通用电器公司和瑞士的布朗o博韦里公司合并的基础上组建的,经理人员是瑞典人、瑞士人和德国人,它在英国开展商务活动,又以美元定货,它在其1990年年度报告中称“我们拥有很多的祖国”,而其总经理则说“我们拥有全球化的协调能力,但是没有国家的偏好”。     3.据1990年5月14日的《商业周刊》的报道,跨国公司中国外持股量超过20%的有:瑞典的ABB公司,国外持股50%;荷兰的飞利浦公司,国外持股46%;德国的拜尔公司,国外持股48%:英国的Smithkline-Beecham,国外持股46%;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国外持股44%;德国的赫希斯特公司,国外持股42%;英国-荷兰的联合利华公司,国外持股27%;德国的戴姆勒-奔驰公司,国外持股25%;美国的杜邦公司,国外持股24%;瑞典的SKF,国外持股20%;瑞典的Electrolux,国外持股20%。     但即使如此,格兰特对事情的看法还是持谨慎的态度。他告诫说“不要过分夸大这种趋势”,“无国籍公司还没有出现,但是已经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萌芽现象”。今后事情将往哪里发展,还得由实践来决定。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age.seturl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