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专业技术人员 是指和理念具体是指什么呢

五中全会:“五大理念”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五大理念”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创新是发展的基点,协调是发展的节奏,绿色是发展的底色,开放是发展的格局,共享是发展的目标。
  第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开创发展新局面。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让创新贯穿各方面,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人人都是创业、创新主体,天天都有创业、创新机会,各行各业都需要创新。创新是发展的基点,要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创新要有正确的方向和方法,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创新,既是整个时代社会实践的高度概括,也是人们精神状态的深刻反映,是时代精神和灵魂的体现。学习是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需要学习创新理论,准确理解创新概念,了解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容、结构和功能,训练创新思维,确立创新精神,掌握创新方法,用恰当的理论指导创新实践,培养创新能力,才能推进创新发展。
  第二,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实现全方位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使各领域、各部门、各地区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正确认识改革、发展、规划的关系。改革要与发展相匹配,加强总体设计、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注意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耦合性,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增强国家硬实力与提升国家软实力相结合,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协调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实现全方位的协调发展。
  第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保障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充满活力和后劲的发展,是着眼于长期的、有利于代际公平的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第四,坚持开放发展理念,融入全球化进程。在全球化时代,必须加强开放的力度、推进开放的深度、扩大开放的广度。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加强公共外交,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开放、交流、合作紧密相联,将为我们拓展更广阔的空间。
  第五,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促进整全性发展。共享发展就是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促进整体、全面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激发各族人民建设祖国的主人翁意识,最终实现国家、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完整地把握这五大理念,并贯彻落实到具体实践之中,将使我国进入发展的新境界。(林坚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辽宁省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治建设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辽宁省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治建设答案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2015年辽宁省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治建设答案,保过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最新公告:目前,本站已经取得了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音像制品许可证,协助杂志社进行初步审稿、征稿工作。咨询:400-675-1600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协同创新理念的IT应用型人才培养
定制原创材料,由写作老师24小时内创作完成,仅供客户你一人参考学习,无后顾之忧。发表论文
根据客户的需要,将论文发表在指定类别的期刊,只收50%定金,确定发表通过后再付余款。加入会员
申请成为本站会员,可以享受经理回访等更17项优惠服务,更可以固定你喜欢的写作老师。
针对IT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分析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普遍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将协同创新思维融合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多主体协同的IT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对教学活动中诸多主体间协同创新的实施形式进行阐述和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
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IT)飞速发展,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概念和技术的提出与普及,为提升在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上的竞争力,我们提出“互联网+行运计划”“中国制造2025”等信息战略计划。可以预见,无论是从技术发展层面还是从产业需求角度看,IT技术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仍会保持高速的发展态势,对人才储备的需求也将继续扩大。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均开设计算机科学相关专业,高校教学本身存在知识和技能的滞后性,而相对于IT技术本身的发展速度,大多数高校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愈发不能适应行业、企业对IT人才的培养需求。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周期短,理论和实践需要深度结合,只有多方教学主、客体的共同努力和协同,才能切实提高办学质量,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IT人才。协同创新这一新的概念是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即“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1]。这一概念突出团队协作的本质,强调配合协同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而在全球范围内,开放、合作、共享的创新模式也被实践证明是有效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2]。将协同创新理念引入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旨在重构人才培养过程中各办学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设计切实可行的协同模式,调动各方积极性,产生合作协同的聚力效用。
2IT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现状
2.1IT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普遍问题(1)IT行业创新范例和创新需求巨大,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创新型应用的不断涌现和融合,加大了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的难度。(2)依托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以教师为主导的专业培养模式效果欠佳,导致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流向分散,IT行业就业率低,难以形成社会影响,不利于提升专业竞争力。(3)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无法发挥双方优势资源的聚合力;在单一层面的合作过程中并没有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真正融合。(4)教师依托于所承担的专业课各自为战,缺少合作动机和合作渠道,导致专业课程群建设徒有其表,难以形成行之有效的专业课教学及专业技能培养过程。(5)跨专业乃至本专业跨年级学生之间、毕业生与在校生之间的沟通合作较少,无法形成“传、帮、带”的学生课外自主创新实践机制。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突破传统培养模式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束缚的角度出发,还是为培养计划能够行之有效的落实提供生态平台和可操作性,乃至为特色专业建设提供执行层面的可行性,实施协同创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均势在必行。
2.2相关研究近年来,各高校和学者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上作出大量尝试[3]。文献[4]提出以特色课程体系为基础,以ACM竞赛结合、强化实践环节为具体改革措施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文献[5]则确定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是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然后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明确2条编程主线和4个训练途径,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随着人才模式改革实践的推进,大量学者认识到协同创新理念的指导作用。文献[6]提出以协同创新思想指导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但并没有提及具体切实可行的操作方式。文献[7]则重点阐述校企协同在计算机类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实施方法。上述研究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协同创新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既需完善的顶层设计,又需要多元化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法。
3协同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思路
3.1融合思路协同创新IT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令各个创新主体要素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创新互惠、知识共享。将协同创新这一理念引入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就是围绕计算机专业教学这一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地完成专业学生的培养。创新目标是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的,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创新内涵是构建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涉及的各主、客体协同创新的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并为这一模式定义和设计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法、手段及平台,使其成为整合各类资源的新范式。人才培养模式中涉及的各方主体包括专业学生、专业教师、合作企业、行业组织及校内学生组织,而专业学生又包括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校生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
3.2可行性分析目前,各高校均设置多种类型的学生能力建设、课堂及实践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等项目,结合校区整体搬迁过程完成硬件资源建设,可以说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有力保障,而培养模式的建设和优化是长效工程,在学院后续的不断投入下,该项目具有经济可行性;同时,各地各单位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策略,IT又是最具创新潜力和创新土壤的专业,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企业之间均在寻求广泛的合作创新机会和平台,因此该项目具备政策可行性。合理的专业课程群模块划分以及知识点技能考核指标分解与分配,使得专业教师之间的合作有据可依;不同专业学生、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活力;毕业生反哺机制既使得毕业生具有成就感,又令在校生提升归属感;学校对行业软、硬资源的需求与企业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双方互惠互利的空间,网络应用安全离开软件设计与实施是无源之水,而离开安全的软件项目则成为无根之木,两个方向交融互补,多方合作互不冲突。综上所述,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4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操作内容
我们确立了各方创新主体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角色和定位,围绕特色专业建设所确定的路线和方针为开展各类主体间的交叉协同,明确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和手段。各协同创新主体的落实情况大致如图1所示,其中,师生之间的协同主要落实为“教学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之间的协同主要落实于专业课程群建设;学校与合作企业之间的协同主要着手于多元化校企合作;学生之间的协同主要着眼于形成以老带新、毕业生反哺的“传、帮、带”机制。
4.1师生协同师生协同又称为教学一体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针对课程内容进行调研和讨论,划分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不同难度和应用层次的实践性模块,让学生分组自主完成学习和讲解,营造一种面对快速发展的IT技术,师生共同学习成长的氛围,既有利于过程性学习的实施,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遴选若干专业技能实践类课程(如数据库应用、移动互联网开发)进行上述工作的试点和示范,并申报若干院级、校级课程实践类教学改革项目。另一方面是由校企联合共建IT协同创新中心并由师生共同参与创新中心的工作,承接企业项目或自主创新性项目的开发,既有利于校企的深入合作,又有利于学科竞赛的开展。
4.2校企多元合作协同我们围绕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应用安全两个方向,错位开展多元校企合作,包括与浙江安恒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网络应用安全学院以及专业课程企业资源植入与师资培训;联合安恒信息与浙江电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实习基地,建立IT协同创新中心、企业文化周等校企合作范式,形成多方合作上的广度与深度双向扩展。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合理地将企业文化和资源持续性地引入4年制本科教学的各阶段,切忌集中式、高强度的技能和文化输入。结合计算机专业这方面的实践过程,校企多元合作可以将大一的始业教育、大二结束时的专业认知实习、大三结束时的专项技能培养夏令营与传统的工程师讲堂、校聘企业专家授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有机结合,分年实施。
4.3课程群建设根据专业学生培养计划,划分专业课程群,明确各课程群的实施教师团队(可人员交叉),按课程分配知识点和技能模块,明确学生专业技能考核指标,在达成一致共识的前提下,课程群负责教师完成资源共建和教学互补,定义可引入的企业资源(人力资源、项目案例等软资源),实现课程群内容建设的多方协同。为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协同效用,教师应以课程群为模块,明确课程群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识别模块中各知识点生成树,然后按拓扑关系落实于各专业课讲授过程;定制每个能力模块(课程群)的技能考核目标和考核方法,倒逼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知识点和能力培养的落实。
4.4课外学习机制建立学生之间的协同主要是建立灵活的课外学习机制和组织形式,一方面需要营造良好的社团文化氛围,设计切实可行的社团活动;另一方面要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引导学生跨专业合作完成企业或自主项目的设计,进入IT协同创新中心下设的IT创新工作室(可以是逻辑概念)进行项目培育。教师可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工作激发学生课外学术活动的积极性,定期邀请在该行业就业的毕业生返校进行技术指导,增进各年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构建有引导、有帮助、有支持的闭环模式学生自主专业成长体系。
4.5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组织模型构建经过上述4方面内容的建设,教师可逐步定义协同工作落脚点,使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各主体形成图2所示纵横交错的又具备可行性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组织模型。
笔者以协同创新为视角,设计了IT人才培养过程中主、客体对象的协同方式,提出符合IT人才培养需求的多元化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于2013年开始在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实践,学生的专业应用课程学习兴趣明显提升,专业课程平均绩点由2.8分提高至3.2分,提高了14个百分点。由201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5名学生组成的团队获得2015年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企业类命题)全国1等奖,表明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加强一对多的校企合作模式建设,构建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的人才培养流程。
参考文献:
[1]杨静.协同创新理念应用于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154.
[2]菅利荣.国际典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6-11.
[3]段利华,顾应龙,左国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分析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84.
[4]俞鹤伟,牟艳华.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增刊2):1-5.
[5]陈志泊,张海燕,王春玲,等.以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为主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98.
[6]应祥岳,王晓东,陈芬,等.以协同创新思想为指导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7.
[7]彭剑,戴经国,袁辉勇,等.市场导向、校企协同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100.
作者:苗春雨 陈丽娜 叶安新 杜巧连 赵建民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工学分院协同创新理念的IT应用型人才培养责任编辑:杨雪&&&&阅读:人次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没有了
按栏目筛选
协同创新论文热门范文
协同创新论文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专业技术人员 是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