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氧化铁、对于稀硫酸而言、氢氧化铜、铁粉、纯碱、高锰酸钾、氢氧化钠7种物质,选择适当物质,用化学方程式填空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写出稀盐酸分别与锌粒,铁粉,氧化铜,氧化铁,氢氧化铜,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现象(1)锌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反应后的现象:__________ (2)铁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反应后的现象:__________ (3)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反应后的现象:__________ (4)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反应后的现象:__________ (5)氢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反应后的现象:__________ (6)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反应后的现象:__________
(1)锌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Zn+2HCl=ZnCl2+H2(气体) 反应后的现象:有气泡放出 (2)铁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2HCl=FeCl2+H2(气体) 反应后的现象:有气泡放出;(3)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O+2HCl=CuCl2+H2O 反应后的现象:黑色固体溶解,生成蓝绿色溶液;(4)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2O3+6HCl=2FeCl3+3H2O 反应后的现象:红色固体溶解,溶液呈黄色; (5)氢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OH)2+2HCl=CuCl2+2H2O 反应后的现象:溶液呈蓝绿色;(6)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CO2(气体)+H2O 反应后的现象:有气泡放出.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把含有少量氧化铜、氢氧化铜的铁粉加入稀硫酸中,加热充分反应后,发现铁粉有剩余.将溶液过滤,滤渣中的物质是(  )A.铁B.铁和铜C.铜和氧化铜D.氧化铜和铁
氧化铜、氢氧化铜都可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铁>氢>铜,可知铁与硫酸及硫酸铜均能发生反应,因此,当铁有剩余时,溶液中的硫酸及硫酸铜被完全反应,溶液中只含有硫酸亚铁.所以过滤后的滤渣中的物质是铁和铜.故选:B.
为您推荐:
由于铁能与硫酸、硫酸铜均能发生反应,所以当铁有剩余时,氧化铜、氢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铜均被完全反应.
本题考点:
酸的化学性质.
考点点评:
利用金属的活动性分析溶液中所发生的反应,在解答时要注意到铁在与酸或盐发生置换反应时,只能生成硫酸亚铁
扫描下载二维码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
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
范文一:由“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而引发的探究由“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而引发的探究安县花荄镇初级中学校 李芝强背景:在进行初三化学实验复习时,涉及到有关溶液中粒子性质的探究,教师做了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的演示实验,并由此实验引发了探究。教学过程:“通过实验同学们都观察到,氧化铜可以溶于稀硫酸中,那么,请大家思考下,是稀硫酸中的哪种粒子使氧化铜溶解的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提出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同学们展开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个别小组讨论。“请第二小组同学说出你们组的假设与实验设计。”甲同学同学回答:“稀硫酸中有H+、SO42-、H2O三种粒子,我们组的假设是H+使CuO溶解的。”(其它小组的同学频频点头,看来同学们的假设基本相同。)“实验设计为:取二支试管分别放入CuO少许,第一支试管中加入一定时的水,CuO不溶于水,可排除水的干扰;第二支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钠溶液,CuO也不溶解,排除SO42-的干扰,从而证明是H+使它溶解的。”甲同学同学的话音刚落,乙同学同学站起来说:“根本不需要加水,只加硫酸钠溶液就可以了,因为硫酸钠溶液中同时有SO42-和水分子。”乙同学同学自信的坐下了,而二组同学却脸红了。教室里异常的安静。 看到这种情况,我说:“两组同学想的都非常好,要证明某种粒的性质,我们用实验方法逐一排除溶液中同时存在的另一些粒子的干扰,这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二组同学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非常好;而有时,另一些粒子会同时存在于另一种溶液中,就如刚才提到的硫酸钠溶液,同时有SO42-和水分子,使用在这道题中,步骤更为简单。所以两组同学的表现都很好,其它组有没有不同方案呢?”这时,教室里气氛活跃起来,其他组同学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三组丙同学:“我们组为了证明是H+使之溶解的,另选两种酸,稀硝酸和稀盐酸,二者均可使氧化铜溶解,在三种溶液中都含有H+ ,所以可证明是H+使之溶解的。”“三组同学找到了常用的另一种方法,我们把它称之为归纳法。”“我们组是在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锌粒,使之充分反应后,再放入少许CuO,CuO不溶解。原因是锌粒与稀硫酸中的H+发生反应,溶液中不存在H+,所以CuO未溶解。从而证明是H+使之溶解的。”五组同学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设计。“五组同学给我们找到了分析粒子性质的又一方法:欲擒故纵,想证明其性质,却将其转化,其余的粒子不具备它的性质,从而将其性质得以证明。”听完我的话,教室里热火朝天。“也可以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加入氧化铁等金属氧化物。”,,,,看着同学们兴奋的样子,我感觉今天的课非常成功。于是我说:“同学们思维很活跃,通过这道题,我们分析出这类型题的解题方法。那么,同学们能否举出一些类似题目呢?”“稀盐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什么粒子起作用的呢?”“氢氧化钠溶液可以使得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是什么粒子起作用的呢?”
,,,,同学们不仅设计出了题目,而且用简单的方法证明了猜想,这节课的任务胜利完成。我正准备结课时,丁同学说:“碳酸钠溶液有涩味,是什么粒子使它有涩味的呢?”“这道题分析还是不分析,是不是放的有些太宽了呢?”我心里思索。这时,教室里已经沸腾了,同学们讨论正烈。“不是水分子,因为水本身没有味道。”“不是Na+,食盐中含有Na+,但没有涩味。”“不是CO32-,因为我们常喝的碳酸饮料没有涩味。”教室里安静下来,同学们期待的眼神看着我。我想了想说:“这道题提的很好,它补充了溶液中粒子性质的探究。大多物质溶于水时,只是发生了电离,而某些物质溶于水时,却与水发生了比较复杂的化学变化。这就是为什么碳酸钠溶液有涩味,但并不是Na+、CO32-及水分子的原因。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同学们掌握只发生电离的,而另一部分知识上高中后我们将会学到。”课后反思科学探究是新课标的一项内容,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本节课学生通过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较好地完成了溶液中粒子性质的探究。在探究活动时,教师起指导作用,而学生则是探究的主体。只要教师作好科学合理的引导,就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要想做好引导,在课前教师就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问题的处理和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在这节课中,由于教师考虑不周,导致学生提出碳酸钠问题时有些措手不及。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探究活动有很多,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备课时,教师不仅要备好教材,更要备好学生。原文地址:
范文二:试题十八:探究稀硫酸与氧化铁的反应四川省二0一三年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化学学科实验操作试题(十八)探究稀硫酸与氧化铁(或铁锈)的反应(考试时间:10分钟)一、实验目的:1、懂得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反应容器;2、粉末状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确定取用量,完成取用操作); 3、酒精灯的使用和加热操作;4、实验完毕,处理用剩的药品、洗涤仪器,整理桌面。二、实验用品:试管、试管夹、酒精灯、药匙(或纸槽)、氧化铁(或铁锈)、稀硫酸、火柴(放在表面皿上)、抹布。 三、考试题单: 1、检查仪器药品。2、取一试管,加入少量的氧化铁(或铁锈),再加入约2mL的稀硫酸。 3、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物质加热。 4、向监考教师报告实验现象和结论。 5、清洗仪器,整理复位。四川省二0一三年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化学学科实验操作试题(十八)探究稀硫酸与氧化铁(或铁锈)的反应一、实验目的:1、懂得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反应容器;2、粉末状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确定取用量,完成取用操作); 3、酒精灯的使用和加热操作;4、实验完毕,处理用剩的药品、洗涤仪器,整理桌面。二、实验用品:试管、试管夹、酒精灯、药匙(或纸槽)、氧化铁(或铁锈)、稀硫酸、火柴(放在表面皿上)、抹布。监考教师
确认成绩学生签字阅读详情:
范文三:四氧化三铁与稀硫酸反应四氧化三铁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Fe3O4+4H2SO4=FeSO4+Fe2(SO4)3+4H2OFe3O4+4H2SO4==FeSO4+Fe2(SO4)3+4H2O
(1)FeSO4很快氧化,4FeSO4+O2+2H2SO4==2Fe2(SO4)3+2H2O
(2) 总反应式(1)+(2)4Fe3O4+18H2SO4+ O2==6Fe2(SO4)3+18H2O
17640.163吨/吨矿0.428吨四氧化三铁和稀硫酸反应现象黑色固体溶解 溶液显黄色硫酸铁水解方程式Fe2(SO4)3 +6H2O =2Fe(OH)3 +3H2SO4112
2940.163吨/吨矿
0.428吨Fe(OH)3是沉淀吗?反应可逆吗?你好! 大多数水解反应是很微弱的,是可逆反应,生成物如果有不溶的不能打沉淀符号 (因为量很少,不会形成沉淀) 上述反应是可逆反应,Fe(OH)3不是沉淀阅读详情:
范文四:硫酸铜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条件探究摘要:探究了影响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两个主要因素: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反应物的滴加顺序,最终总结出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适宜实验条件。同时分析讨论了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现象。关键词:硫酸铜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条件探究;化学实验教学文章编号:(49–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实验[1]:2 mL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观察现象;再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这个实验似乎很简单,实验预期现象为产生蓝色絮状氢氧化铜沉淀,加热后氢氧化铜分解生成黑色氧化铜。但从文献[2~4]中发现,硫酸铜和氢氧化钠的用量不同,发生的反应不同,通常有三种情况:教材中设定该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初中阶段实验教学中应避免(1)、(3)两种复杂情况的出现。而教材中并无对反应物质量分数的规定,导致硫酸铜和氢氧化钠的用量不确定。中学实验中硫酸铜溶液的质量分数通常为2%,因此固定硫酸铜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通过改变影响实验的两个主要因素: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反应物的滴加顺序来探究实验的适宜条件,以期为教师实验教学提供参考。1 实验内容(1)配制2%的硫酸铜溶液,2%、4%、6%、8%、10%、20%的氢氧化钠溶液。(2)A组:取10支试管编号①~⑩,分别装2 mL 2%的氢氧化钠溶液,再依次滴入2%的硫酸铜溶液1~10滴,从滴加瞬间、振荡、静置、水浴加热四个时刻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B组:将A组试剂反滴,即向10支装有2 mL 2%的硫酸铜溶液试管中依次滴加1~10滴2%氢氧化钠溶液。(3)依次用4%、6%、8%、10%、20%的氢氧化钠溶液,重复第(2)步操作。2 实验结果及讨论2.1 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2%的硫酸铜溶液从表1看出,2%~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1~10滴2%的硫酸铜溶液都生成Cu(OH)2沉淀;2%~8%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3~10滴2%的硫酸铜溶液都生成Cu(OH)2沉淀。实验时滴加1~2滴硫酸铜溶液,生成的蓝色Cu(OH)2沉淀少,最好滴加3滴以上。此外,在A组实验中还出现两个意外现象,下面针对这两个现象展开讨论:(1)在2 mL 2%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2~5滴2%硫酸铜溶液,振荡静置后出现少量绿色沉淀。另外,笔者做过4 mL 0.5 mol/L氢氧化钠分别和3.0、3.5、4.0、4.5 mL 0.5 mol/L硫酸铜溶液(质量分数:NaOH~2.0%;CuSO4~7.4%)混合未振荡静置的实验,出现蓝色絮状、浅蓝色、绿色三种沉淀。在此出现的绿色沉淀是何物质,推测有以下两种情况:①氢氧化铜与溶解在溶液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绿色的碱式碳酸铜沉淀;②碱式硫酸铜属于碱式盐,通式为Cux(OH)ySO4·nH2O,绿色沉淀可能是碱式硫酸铜的一种。(2)在2 mL 20%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2%硫酸铜溶液,未振荡,上层生成蓝色絮状沉淀,中层形成亮蓝色环,下层是未参与反应的无色氢氧化钠的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浓度高、黏度大,硫酸铜溶液滴入后与上层氢氧化钠生成蓝色Cu(OH)2絮状沉淀,沉淀逐步向下扩散与中层高浓度的氢氧化钠生成亮蓝色Na2[Cu(OH)4]溶液。理论上推测,再滴加适量的硫酸铜溶液使上层硫酸铜过量,静置一段时间,上层会出现浅蓝色的Cu4(OH)6SO4沉淀层,从而在一个试管中依次呈现浅蓝色、蓝色、亮蓝色三个色层,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出氢氧化钠与硫酸铜能发生三种反应,因而此实验具有进一步挖掘的价值。2.2 2%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从表2看出,2%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加1~10滴20%氢氧化钠溶液都生成Cu(OH)2沉淀;2%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加3~10滴6%~20%的氢氧化钠溶液都生成Cu(OH)2沉淀。此外,在2 mL的2%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加4%的氢氧化钠溶液5滴,生成Cu(OH)2沉淀和浅蓝色的碱式硫酸铜沉淀,Cu(OH)2沉淀分解生成黑色的CuO,而碱式硫酸铜水浴加热不分解;滴加6滴,生成较多的Cu(OH)2沉淀和较少的浅蓝色的碱式硫酸铜沉淀,加热后生成的黑色的CuO较多,不分解的浅蓝色的碱式硫酸铜较少,较多黑色和较少浅蓝色综合呈灰黑色。在2 mL 2%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加2%的氢氧化钠溶液10滴,加热后也呈灰黑色,表明有少量浅蓝色的碱式硫酸铜未分解。3 实验结论综上所述,得出如下结论:(1)2 m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1~10滴2%的硫酸铜溶液,都只生成蓝色Cu(OH)2沉淀,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应为2%~4%;3~10滴都只生成蓝色Cu(OH)2沉淀,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应为2%~8%。(2)2 mL 2%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加1~10滴氢氧化钠溶液,都只生成蓝色Cu(OH)2沉淀,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应为20%;3~10滴都只生成蓝色Cu(OH)2沉淀,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应为6%~20%。(3)对于滴加顺序,取决于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当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较小时,则2 mL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2%硫酸铜溶液;当质量分数较大时,则2 mL 2%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参考文献:[1]胡美玲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8[2]段昌平.几个被误读的实验现象[J].化学教学,2012,(1):79~80.[3]朱鹏飞,马宏佳,杜静.利用传感技术对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9):34~36.[4]刘怀乐.对Cu(OH)2制备实验的研究[J].化学教育,2004,(10):53.阅读详情:
范文五: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定量反应的研究氢 氧 化 钠 与 硫 酸 铜 定 量 反 应 的 研 究口  陆江 岚浙 江省 绍兴 县鲁 迅 中学 ( 城 南校 区)  3 1 2 0 0 0氢氧 化钠 与硫 酸铜 的反应 是 中学化 学一 个 常  见而 普通 的 复分解 反应 。在高 中化 学实 验 中多次  理 论分 析 : 2 N a O H +C u S O 4 一c u ( O H) 2   +Na 2 S O4要 用 到新 制氢 氧 化 铜 , 通 常 教 师 都会 根 据 教学 需  要, 演 示 出现 象 为 蓝 色 絮 状 沉 淀 , 化 学 方 程 式 为2 N a O H+ C u S O 4=C u ( O H) 2   +N a 2   s 0 4 。但 在  学 生 实验 时 , 部分 学 生 可 能 会 看 到 白 白蓝 蓝 的沉  淀, 也 可能 看 到苹 果 绿 色 的沉 淀 或 是 看 到溶 液 的  颜 色 远 比硫 酸铜颜 色 更深 的蓝 色 等等 。为 了对 这产物 分 析 : 加热 蓝 色 沉 淀 , 沉 淀 很 快 转 为黑色。   实 验解 释 : C u ( O H)   一 C u O +H   0实 验结 论 : 1 : 2 ≤n ( C u S O   ) : n ( N a O H) ≤1 : 1时, 反应 产 物为 蓝色 絮状 沉淀 氢氧 化铜 。实验 三 : 滴加 1 mo l / L的 氢 氧 化 钠 溶 液些 非 预期 现象 做 出较 为 准 确 的解 释 , 我 们 选 择从  定 量 分析 的 角度对 氢 氧化 钠溶 液 与硫 酸铜 溶液 的反应 进行 研究 。1 实 验 研 究① V( C u S O   ) : V( N a O H)=1   m L : 4 m L② 继续 滴加 氢 氧化钠 溶 液 。即 V( C u S O   ) : V( N a O H) ≤ 1 : 4实 验 现象 : 先 出现浅 绿 色沉淀 , 再 转化 为蓝 色沉淀 , 继续 滴加 沉淀 基本 不溶 解 。理 论 分析 : 2 N a O H +C u S O   一c u ( O H) ,   +Na 2 S O4实验试 剂 : 1 m o l / L硫 酸 铜 溶 液 , 1 m o l / L氢 氧  化 钠溶 液 , 6 m o l / L氢 氧化 钠溶 液 。   以 向硫 酸 铜溶 液 中滴 加氢 氧化 钠溶 液 为例 :实验 一 : 加入 1 mo l / L的 氢 氧 化 钠 溶 液实 验结 论 : n ( C u S O   ) : n ( N a O H) ≤ 1 : 4 时, 最  终 产物 仍 为氢 氧 化 铜 , 且 该 氢 氧化 铜 沉 淀 不 易 溶  于稀碱 。实验 四 : 滴加 6 mo l / L的 氢 氧 化 钠 溶 液V( C u S O   ) : V( N a O H)= 2 m L : 2 m L=1 : 1实验 现象 : 出现浅 绿 色沉淀 。理论分析 : 6 N a O H + 4   C u S O   一 c u   ( O H)   S O   』+ 3 Na 2 S O4① V( C u S O   ) : V( N a O H)=1 m L : 4 m L=1 : 4产物 分 析 : 将 浅绿 色沉 淀加 热 , 逐 渐蒸 干 出现苹 果 绿色 固体 ( 碱 式硫 酸 铜 为 苹果 绿 色 ) , 继 而 开实验 现象 : 先 出现 浅绿 色沉 淀 , 再转 化为 蓝色  沉淀 , 随 着氢 氧化 钠溶 液 的体积 增大 , 看 不到 明显的溶 解 现象 。始 出现黑 色 与 白色 固体混 合物 , 此 时停 止加 热 , 放置片 刻 , 白色 固体 稍显 蓝 色 。② 继 续滴 加 氢氧 化钠 溶液 。实验 现象 : 蓝 色沉淀 开始溶解 , 出现 深 蓝 色  ( 蔚 蓝色 ) 溶液 。   理论 分 析 : 4 N a O H +C u S O 4 一N a 2 C u ( O H) 4+ Na 2 S O4① 冷 却后 取 出部 分 固体 , 向其 中加 入 少量水 ,所 得 溶液 呈 现蓝 色 , 剩 余黑 色 物质 不溶 解 。   实验 解 释 : C u 4 ( O H) 6   S O 4+ 3H2 0C u S O  + 3 C u O②其余 固体继续加热 , 固体全部转 为为黑色 。   若保 持硫 酸 铜 溶 液 为 2 mL而 取 氢 氧 化 钠 溶  液 的体 积小 于 2 mL , 现象 与上 述 相 同 。实 验结 论 : n ( C u S O   ) : n ( N a O H) ≥ 1 : 1 时, 反实验结 论 : n ( C u S O   ) : n ( N a O H 浓 )< 1 : 4   时, 反应 主要 产 物为 四羟 基铜 酸钠 , 即氢氧 化铜 沉淀 易溶 于浓 、 强 碱 中生成 络合 物 。   异 常 现象 : 实 验 四 中若 未 将 蓝 色 沉 淀 完 全 溶解, 放 置几 分钟 后 蓝色沉 淀 开始 转化 为黑 色 , 蓝色  溶 液不 发 生变 化 。应 产物 为苹 果绿 色沉 淀 , 为碱 式 硫酸 铜 。实验 二 : 加入 1 mo l / L的 氢 氧 化 钠 溶 液  V( C u S O 4 ) : V( N a O H)= 2 m L : 4 m L=1 : 2推测 : 氢 氧化 铜 沉 淀 在 强碱 性 条件 下 很 容 易分解 为氧 化铜 和水 。实验 现象 : 出现蓝 色 絮状沉 淀 。?2 8 ?Ed u c a t i o n a l   E q u i p me n t   A n d   E x p e r i me n t   Vo 1 . 2 9,No . 6,2 0 1 3()2 生 成 物 性 质 讨 论 分 析铜) , 但受 热 时 间 比氢 氧 化 钠 分解 的 时 间还 要 长 ,   生成 蓝 色 与 黑 色 并 存 浊 液 [ C u  ( O H)  S O  =   C u S O 4 + 3 C u ( O H) 2 , C u ( O H) 2 =C u O+ H20] 。( 1 ) 氢 氧化铜 [ c u ( O H)   ]蓝 色或 蓝绿 色 凝 胶 或 淡 蓝 色 结 晶粉 末 , 常 温  下 不 溶 于水 , 高 温下微 溶 于水 , 微 显 两性 , 溶 于酸 、( 3 ) 四羟基 铜 酸钠 [ N a   C u ( O H)   ]   为蓝色溶液。氢氧化铜 微显 两性 , 可与 氢氧 化钠继续反应 , C u ( O H) :   +2 N a O H=N a   [ C u ( O H)   ] ,氨水 , 易溶于碱性甘油 溶液 中, 受热至 6 0—8 0  ̄ C变暗, 温 度再 高 分解 为黑 色 氧化 铜和 水 。   ( 2 ) 碱 式硫 酸铜 [ c u   ( O H)   S O   ]   绿 色单 斜 晶体 , 在水 中溶解 度极 小 , 能溶 于 稀  酸和 氨 水 。受 热 可 分 解 ( 生 成 硫 酸 铜 和 氢 氧 化并 存 在 以下 转 化 N a   [ c u( O H)  ]:N a 2 C u O  +   2 H 2 0, N a 2 C u O , =N a 2 0+ C u O的情况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2 . 1 2 )一种 演 示 带 电粒 子 在 电磁 场 中运 动 规 律  的 实 验 装 置口  陈 晓莉  , 史 文 奎  , 刘  霜1 . 西南 大学 物理 科 学 与技术 学 院 4 0 0 7 1 5 ; 2 . 甘 肃 省兰J , r 、 i 市 民族 中学  7 3 0 0 2 0 ;4 0 8 4 0 0   3 . 重庆 市南川 中学校带 电粒子 是 微 观 粒 子 , 它 的运 动 情 况 很 难 用  肉眼 能观 察 到 的实验 来进 行 直观 形 象展示 。为 了  让 学 生直 观感 受 到 洛 伦 兹 力 的 真 实 存 在 , 有 的教  师 设 计 了模拟 演 示 实 验 ¨   , 有 的教 师 进 行 了此 类  实验 装置 的研 制  。这些演 示仪各 有优 缺点。图1   厂 家 生 产 洛 伦 兹 力 演 示 装 置如 文 献  介绍 的洛 伦 兹 力 宏 观 演 示 仪 , 用 门 型框  的转 动来 反 映硫 酸 铜 溶 液 中微 观 粒 子 的 运 动 情  况 。但 门型框 及 其 支 架 的 制 作 比较 麻 烦 , 实 验 用到 的硫 酸铜溶 液 也 不 方 便 取 材 , 所 以推 广 起 来 比能 用来 探究 洛 伦 兹力 方 向 与磁 场 方 向 、 速度方 向   之 间 的关 系 。第 二 , 只 能使用 直 流 电源 , 不 能使 用  交 流 电 。第 三 , 使 用 硫 酸 铜溶 液 , 取 材 不 太方 便 。   因此急 需一 种 能更 直观 演示 或探 究 洛仑 兹力 的实  验装 置 。我 们 经 过反 复 思考 , 研 制 了一 种 制 作 简  单、 能克 服 上述 缺 陷 的 带 电粒 子在 电磁 场 中运 动规 律实 验装 置 , 如 图 2所 示 。较 困难 。厂家 生产 的仪器 主要 有两种 。一 种 是采  用 阴极 射 线管 制 成 的 洛伦 兹 力 演示 仪  , 通 过 观  察 电 子束 打到 荧光 屏 上 的径迹 来 体会 电子 的 运动  情 况 。这种 演 示 仪 不 但 价 格 比较 贵 , 还 要 在 较 暗  的环境 下 观察 , 位 置远 点 或偏 点也 观察 不 清楚 , 并  且学 生 通 常 会 疑 问 阴 极 射 线 管 里 的 是 不 是 电子  束, 这 样对 于 洛伦 兹 力 的演 示 效 果 及 知 识 分 析 都  不 十分 理想 。另一 种 洛伦 兹力 演 示 器 ( 如 图 1所示) 经济 直 观 些 , 但也 有很大 的局限性 : 第一 , 产  生磁 场 的线 圈 是 密 闭起 来 的 , 无 法 知 道 其 绕 线 方~ 麓圈图2自制 实 验 装 置向, 也就 无法 根 据 电流 方 向 判 断 其 产 生 磁 场 的 方向, 也就 不 能根 据 磁 场 方 向 以 及 电荷 的 速 度 方 向1   装 置 制作  ( 1 ) 主要 制作 材料  2 4 0 mm × 2 4 0 m m 的 木 板 1块、 2 4 0 m m ×来 得 出洛 伦兹 力 的方 向。 即从 现 象 只能说 明受 到  了洛 伦兹 力 , 不 能 说 明左 手 定 则 的 正确 性 或 者 不《 教 学仪 器 与实验 》 第2 9卷 2 0 1 3年 第 6期?  2 9  ?阅读详情:
范文六:稀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实质实验的改进鲁科版化学教材必修I第43页《电解质》一节中,为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的实质,设计了如下实验:在方形透明塑料盒内加入0.01?mol?L??-1?氢氧化钡溶液,滴加酚酞溶液,插入两个电极,连接电源和电流表,用滴管向反应容器内滴加0.2?mol?L??-1?稀硫酸溶液,观察溶液中的现象和电流表读数。此实验想要达到的实验效果是:随着稀硫酸的滴加电流表指针读数由大到小,在酚酞刚好变色时到达最小值,然后指针读数再由小变大。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较大的问题:首先反应是在方形容器中进行的,振荡时溶液容易溅出;滴加稀硫酸要用滴管一次一次取用,比较麻烦;最重要的是稀硫酸的浓度相对于氢氧化钡较大,很可能一滴稀硫酸就使实验由突变前很远到达突变后很远,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很难看到电流表指针由大变小又由小变大的过程,更难看到在酚酞刚好变色时到达最小值。现将该实验改进如下:实验仪器:100?mL的锥形瓶、塞子、两根铜丝、两根导线、灵敏电流表、电压表、60?mL圆形分液漏斗。实验药品:0.1?mol?L??-1?的稀硫酸溶液、0.2?mol?L??-1?氢氧化钡溶液。实验装置:100?mL的锥形瓶配上合适的塞子,塞子上穿过一60?mL的圆形分液漏斗,分液漏斗末端拉成毛细管,若分液漏斗下端长可截短。塞子左右两边各穿过一根铜丝通锥形瓶底,塞子上另打一小通气孔。操作:锥形瓶内加入0.2?mol?L??-1?氢氧化钡溶液20mL,分液漏斗中加入0.1?mol?L??-1?的稀硫酸溶液,连接电流表及电源,调节电压使电流表指针刚好到满量程。用右手无名指、小拇指及手掌夹住锥形瓶振荡,右手其余三根手指控制分液漏斗活塞滴加稀硫酸。观察溶液中的现象和电流表读数,可以看到随着稀硫酸的滴加,电流表指针读数由满量程逐渐变小,在酚酞刚好变色时到达最小值,然后指针读数再由小逐渐变大。这样改进后的实验优点明显:①装置结构紧凑,操作简便;②分液漏斗为活塞控制,滴加方便,末端为毛细管,可随意控制滴加速度;③稀硫酸的浓度小于氢氧化钡的浓度,控制滴加稀硫酸的速度,能够看到电流表指针在酚酞刚好变色时到达最小值;④在实验过程中可随时停下来,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和指针读数。(责任编辑 罗 艳)阅读详情:
范文七:铜与稀硝酸反应制取一氧化氮实验装置的改进一、问题的提出铜与稀硝酸反应制取NO的反应一直是中学化学必做的演示实验。旧教材中是直接在放有铜片的试管里加入少量稀硝酸来完成的。2003年人教版新教材有了改变:试管中加入铜片,再加入少量稀硝酸,立即用带导管的胶塞塞住试管口,并将导管通入另一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观察现象。片刻后将胶塞取下,让空气进入,再观察现象。2007年人教版新教材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在试管中放入一小块铜片,加入少量稀硝酸,立即用透明塑料袋将试管口罩上并系紧,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将塑料袋稍稍松开一会儿,使空气进入塑料袋,再将塑料袋系紧,观察发生的现象。2009年江苏版新教材又有了改变:先将铜片置于试管底部,通过分液漏斗加入2 mL浓硝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倒置于水槽里充满水的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再向分液漏斗中加入5 mL水,稀释硝酸,继续收集产生的气体,观察实验现象。这几套演示实验装置存在一些相同的弊端:1.在实验开始前试管中就有大量空气,所以反应所产生的NO马上会被氧化成NO2,对观察无色的NO气体产生严重的干扰。2.隔绝空气后收集到的NO很难再与空气接触,无法顺利看到纯净无色的NO与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现象。3.实验完毕后,无法使反应立即停止,一旦铜片和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过多,会使其向空气中逸散,污染空气。因此,对实验装置的改进设计应有如下的几个要点:1.反应开始前装置中没有空气。2.铜与稀硝酸反应能自动停止,防止NO过多。3.反应后,能有效地通入空气,证明铜怀稀硝酸反应生成NO;同时还要防止NO及生成的NO2逸散到空气中。针对以上问题,大多数改进实验的装置设计都较为复杂,不太适合课堂教学。以下是我的改进实验装置,不仅装置简单,而且实验现象非常明显。二、实验装置的改进方案一:可使反应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步骤如下,装置如图:1.取一支分液漏斗置于铁圈上。2.向分液漏斗中加入稀硝酸,至液面离漏斗口1厘米左右(目的是不仅可避免塞胶塞时酸液外溢,又可防止空气残留)。3.塞上带长颈漏斗的胶塞(事先捆上细铜丝),这时分液漏斗里缓慢发生反应,产生的气体压强加大使液体被缓慢地压到长颈漏斗中,直至铜丝与稀硝酸脱离接触,反应即自行停止。4.打开分液漏斗的下口活塞,液体逐渐流入烧杯中,长颈漏斗中的液体也一起流下,使分液漏斗中的气体压强减小,空气被快速吸入分液漏斗中,使NO被氧化为NO2。方案二:可以通入与NO不反应的气体如CO2,赶尽装置中的空气。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步骤为:先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钙固体,再向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并迅速盖上带铜丝和导管的橡皮塞,待反应完全后,将导管插入试管内接近液面,再将铜丝插入到溶液中,此时可看到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无色NO气体(如反应不明显,可稍加热),用注射器向试管内推入氧气,可看到无色NO气体变成红棕色的NO2气体。方案三:可以用液体赶尽装置中的空气,实验步骤如下,装置如图:1.分液漏斗活塞打开,从U型管的长管口注入稀硝酸一直注到分液漏斗的活塞处为止。2.关闭活塞,此时可看到有气体生成(如反应不明显可放在热水浴中稍加热)。3.当产生的NO气体将稀硝酸排入长管内,使铜丝与稀硝酸脱离后反应会自动停止,在U型管的短管内可观察到无色的NO气体。4.如果将活塞慢慢打开,U型管长管中的稀硝酸又回落到短管内,分液漏斗中有红棕色的气体生成。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方案四:反应放在注射器内进行,反应前利用注射器的活塞赶尽装置中的空气。实验步骤为:先把铜片放入注射器内,然后把注射器的活塞向内压,即利用注射器的活塞赶走容器中的空气。然后抽取一定量的稀硝酸,并用橡皮堵住针尖。待反应开始,随着气体的产生,活塞自动向外。能清楚地看到无色的NO气体(如反应速率慢,可把注射器放在热水中稍加热)。把橡皮去掉,抽取一定量的空气,又能明显地看到有红棕色的NO2生成。反应完成后,把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全部压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方案五:可以通入与NO不反应的气体如CO2赶尽装置中的空气。实验步骤如下,装置如图:1.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2.向锥形瓶中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钙固体,再从分液漏斗向其中加入适量的稀硝酸。3.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CO2气体已将装置内空气排尽后,关闭止水夹K。4.将铜丝插入稀硝酸中(如反应缓慢可稍稍加热),反应片刻后待NO气体进入烧瓶后,由注射器(事先抽入一定量空气)向烧瓶内注入空气,可看到无色的NO气体转变为红棕色的NO2气体。三、总结这几套装置都能很好地杜绝生成的NO迅速与空气接触而使生成NO的现象无法看到,而且还能很好地防止污染空气,不失为平时课堂演示实验和实验室学生分组实验的良好选择。(作者单位 河北省唐山市第二中学)阅读详情:
范文八:铜与稀硝酸反应制取一氧化氮实验的改进铜 与 稀硝 酸 反应 制 取 一 氧化 氮 实 验 的改 进刘 德 深生的一?氧 化 氮气 体 的 体 积 量 大 约一!#,??就 可 以 获得实 验 目的% &氧 化 氮 气 体 此时取 下 胶塞 吸 人 ? (, ,,礼 空气!,通 过 实 验 让 学 生 明显 的 观 察 到一 氧 化 氮 的 颜 以 及 一 氧 化 氮 与氧 气 反 应 生 成二氧化 氮 的颜 色 变 化 色,川 橡胶塞 再 次将 针头 封闭 观 察 气体 的 颜色 变 化,# 实 验 完 毕 将 针 头 插入 氢 氧 化 钠溶液 中 使 注 射器 中的 物质 全 部被氢氧 化钠溶液 吸 收!情况!? 通 过 实 验 培养 学 生 保 护 环境 的 意识,!)‘实 验说 明!?!实验 用 品门 稀 硝酸 + ,. %卜*,一’的配 制 要 求 比 较严 格 稍,注 射器 印* %、橡 胶 塞 稀 硝酸、+ ,!, %卜*一’、氢浓 则 有二氧 化 氮 气体 产 生 稍稀 则 反 应速 率 缓 慢 且 还需要 加 热 影响实 验效 果,氧化钠溶 液#!!‘ ?注 射 器 的 大 小 应 视 实 验 效 果 而 定 若 为演 示 实,实 验操 作验 可选 用 印, ,* %,注射 器 若 为分 组 实 验 学 生 选用 / 0, ,,%将 两 片 圆 形 铜 片放 人 注 射 器 中 铜 片 直径 与注 射 器 内径 一致 并将 空 气 尽量排净,!注 射器 即 可 实 验 时 往 注 射 器 中放 入(1?片铜片 吸人? 吸取 -,* % 稀硝 酸 后,,立 即 用 橡 胶塞 封 闭针 头,内实验 即可 完 成 # 在 整 个 实 验 过 程 中 由于 控 制 了 有 毒 气 体 的 散,,稀硝 酸#% 2?!产 生 的气 体 将 手柄 向外 推 出 由 于 注 射 器 无 色 透 明 以 有刻度 因 此 可 以 很 直 观 地 观 察 一 氧 化 氮 的 颜 色 及 产,、,逸 所 以 防 止 了 对 环 境 的 污 染 同时 培 养 了 学 生 的 环 保!意识制备氢 氧化 亚 铁实验的改进赵文 珊实验 目 的 运用 碘 氧化法得 到 亚 铁 离子 在 弱 碱 性条件 下 制备,一卫 子 光)!说明本 实 验用 碘氧化 法 制碘化 亚 铁 代 替 传 统 的用 硫氢氧 化 亚 铁 加 强课 堂 演 示效 果,!酸 与铁 反 应 制 硫 酸 亚 铁 由 于 碘 离 子 的强还 原 性 因 此,,碘 化 亚铁 可 放 置 较 长 时间不被氧化 使实验简易 方 便?!,!实验 用 品, , ,? 因 为亚 铁离 子在声45 +!左右 便 会 以 氢 氧 化亚还原 铁 粉 晶 体 碘 氨 一 氯 化 铁 缓 冲 溶 液 离 心 试 管 小 试管 药 匙 长 胶头 滴管,,铁 的形 式析 出 所 以,,7 6太 大或太 小均不利 于 氢 氧化 亚,!铁 的制 备 使 用 氨 一 氯 化 馁缓 冲 溶 液 便 于 将 州 控 制 在 弱碱性 条 件 下 而 且 使 用 缓 冲 溶液 可 以 控 制 声 稳定 在,#!实验 步骤一 个 比 较 小的 范 围 内!在 盛有,,克 晶 体 碘 的试 管 中 加 人, ,#克 还原 铁 持/一# 利 用这 种 方 法 制 备 的氢 氧 化 亚 铁 沉淀 白色 可 保8 个小时 若 用 特 殊方 法处理 例如 加 液 体 石 蜡 ) 液封 白色 可 保持 ? 个 小时 将 氢氧化 亚 铁 沉 淀上 层 清, ,粉 使 之 覆盖 于 晶体 碘 上 注 人,#,毫 升 经 煮 沸冷 却后 的?蒸 馏 水 待 反应 后 振荡 试 管 静 置 即 得浅绿 色 的 碘化 亚 铁溶 液!液倒 出 加人 自来水 白色沉 淀 很 快 变 为灰 绿 色 最 终 变, ,,? 在离心 试 管 中加 人#毫 升 用 煮 沸过 的 蒸馏 水 配,制 的氨 一 氯化 铁 缓 冲溶 液!!为红 褐 色 8 ) 缓 冲溶 液 的 配 制 称 取,!+ 5!克 固体 氯 化 钱溶 于 少/# 用长 胶 头 滴 管 吸 取 碘 化 亚 铁溶 液 将 尖 嘴插 人量 水 中 加 人 ( 毫升 浓氨 水 然后 移 至 5,0 毫 升 容 量瓶氨一 氯 化 钱缓 冲溶 液 的 液 面 下 慢 慢 挤 压 胶头 即 可 看,,中 加 水稀释 至 刻 度,!到 在尖嘴 处出现 白 色 絮状沉 淀+3!阅读详情:
范文九:镁与硫酸铜反应镁与硫酸铜反应不是生成铜和硫酸镁,这也是现在中学普遍误导学生的地方,这并不是简单的置换反应,首先你应该要明白,镁是很的活泼金属,而硫酸铜溶液铜离子中存在以下可逆的水解平衡反应,这是高二的知识Cu2++2H2O←可逆→Cu(OH)2+2H+有H+产生,所以硫酸铜溶液是酸性的,而镁会像钠那样有选择性地与氢离子反应(氢离子接受电子对的能力比铜离子强),生成镁离子和氢气。Mg+2H+====Mg2+
+H2↑随着溶液中H+不断地被消耗,水解平衡反应向右移动,最终生成蓝色的Cu(OH)2。而蓝色的Cu(OH)2会与未曾反应的CuSO4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绿色固体----碱式硫酸铜Cu4(OH)6SO43Cu(OH)2+CuSO4====Cu4(OH)6SO4这个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Mg+4CuSO4+6H2O======3MgSO4+Cu4(OH)6SO4+3H2↑所以生成蓝色与黄色沉淀与气泡!!!阅读详情:
范文十:铜与浓硫酸反应铜与浓硫酸反应1.(2010北京高考)用右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下列实验不合理的是A.上下移动①中铜丝可控制SO2的量
B.②中选用品红溶液验证SO2的生成
C.③中选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SO2
D.为确认CuSO4生成,向①中加水,观察颜色2.(2009广东会考)金属铜不能够与浓盐酸反应,却能够与浓硫酸反应,是因为浓硫酸具有A.脱水性
D.强氧化性3.(2007宁夏高考)a g铁粉与含有H2SO4的CuSO4溶液完全反应后,得到a g铜,则参与反应的CuSO4与H2SO4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1︰7
D、8︰74.(2006全国联考七)一定量的锌与100 mL 18.5 mol·L-1的浓硫酸充分反应后,锌完全溶解,同时生成气体A 33.6L(标准状况)。将反应后的溶液稀释至1 L,测得溶液的pH=1,则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气体A为SO2和H2的混合物
B.气体A中SO2与H2的体积之比为4:1
C.反应中共消耗97.5g Zn
D.反应中共转移3 mol电子5.50mL18mol/L的H2SO4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为
A.小于0.45mol
B.等于0.45mol
C.在0.45mol和0.90mol之间
D.大于0.90mol6.在下述反应中,浓H2SO4既表出现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的是
B.H2S+H2SO4
C.NaCl+H2SO4
D.Cu+H2SO47.足量的浓H2SO4和mg铜完全反应,得到标准状况下的n LSO2,则被还原的硫酸是
A.m/64 mol
B.64m/22.4 mol
C.98m/22.4 g
D.64n/22.4 g8.(2005泉州模拟)木炭分别与浓硫酸、浓硝酸共热,产生的气体同时分别由X、Y导管通入盛有足量的氯化钡溶液的洗气瓶中(如右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碳酸钡B、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硫酸钡
C、Z导管逸出的气体无二氧化碳
D、Z导管逸出的气体未见红棕色9.某研究性小组为探究铜跟浓硫酸的反应情况,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有关实验:实验中他们取6.4g铜片与12mL 18mol/L浓硫酸放在圆底烧瓶中加热,直到反应完毕,最后发现烧瓶中有铜剩余。(1)写出铜跟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该小组认为还应有一定量的硫酸剩余。请说明铜片未完全溶解并仍有一定量余酸的原因:
。(3)为证明反应结束后的烧瓶中确有余酸,可选用下列药品中的
(填写字母编号)。A.铁粉
B.BaCl2溶液
D.Na2CO3溶液10.(2009宁德质检)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Cu与浓H2SO4反应及其产物SO2的性质,设计如下实验装置:(1)写出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浸有碱液的棉花的作用是。(2)该小组同学在实验中发现以上实验装置有相当多不足之处,如实验不够安全和易造成环境污染等。为改进实验和更多地了解SO2的性质,经过同学间的讨论和与老师的交流,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①对试管A中的浓H2SO4和铜丝进行加热,发现E试管中有气泡逸出,品红溶液很快褪色,但最终未见D试管中氢氧化钡溶液出现浑浊。为探究D试管中未出现浑浊的原因,该小组同学在化学手册中只查阅到下列物质常温下的溶解度数据:。②为验证D试管中溶液的组成,进行了下列实验,请你帮他们完成实验报告。(3)实验结束后,发现试管A中还有铜片剩余。该小组的同学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认为硫酸也有剩余。下列药品中能够用来证明反应结束后的试管A中确有余酸的是
(填写字母编号)。A.铝粉
B.氯化钡溶液
D.碳酸氢钠溶液(4)请写出长导管B的作用
(只写一点就可)。11.(2006河南模拟)某校化学小组学生进行如下实验。 (1)使用铜和稀硫酸制备硫酸铜晶体。 步骤如下:步骤①观察到的现象是
。步骤③的主要操作包括:
。 (2)硫酸铜溶解度的测定。用石墨电极(相同)电解饱和CuSO4溶液,阴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已知饱和CuSO4溶液的质量为60 g,通电10 min后,溶液恰好变为无色。称量发现两电极质量差为4 g,此温度下CuSO4的溶解度是
。(3)某同学查询资料得知:铜屑放入稀硫酸中不发生反应,若在稀硫酸中加入H2O2,铜屑可逐渐溶解。实验小组同学设计实验装置如右图,验证该实验,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若将H2O2和稀硫酸加入烧瓶中的顺序颠倒,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12.(2006成都二诊)根据下图回答问题:(1)装置气密性的检验须在盛放药品前进行。在上述装置中,往试管B、C、D中各加入5 mL蒸馏水封住导管口,各连接处都紧密而不漏气的情况下,点燃酒精灯,微热带支管的试管一会儿,试管B、C、D中未出现气泡;熄灭酒精灯后,试管B、C、D中导管内水面也未上升,其原因是:
(2)①一般来说,硫酸的质量分数大于60%,就具有一定的氧化性,且越浓氧化性越强;
②温度也要影响氧化性,如铜放于冷的浓硫酸中反应不明显,加热就可观察到明显现象。
甲同学利用上述装置,用实验来验证硫酸氧化性的上述结论(已知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cm—3)。他先向试管B加入5mL晶红试液,向试管C、D中各加入5mL饱和澄清石灰水;向带支管的试管中放人铜粉和3mL水,然后从分液漏斗向支管试管中滴加98%的浓硫酸10滴(约0.5 mL),加热至沸腾,这时支管试管中溶液颜色是否有明显变化(填“无”或“有”),试用数据解释其原因
;该同学用分液漏斗再向支管试管中加98%的浓硫酸l0 mL,并加热至沸腾,观察到的现象分别是:支管试管中
。(3)乙同学利用上述装置来检验浓硫酸和木炭粉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全部产物。
①浓硫酸和木炭粉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要达此目的,则:A中加入试剂的名称是
;B中加入试剂的名称是
;C中加入试剂的名称是
;D中加入试剂的名称是
。13.红热的炭与浓硫酸可发生反应。(1)写出该化学反应方程式;并用“双线桥”标出该反应中电子的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现欲设计一个实验以验证此反应所生成的各种产物。实验中可供使用的试剂有:浓硫酸、稀硫酸、澄清石灰水、NaOH溶液、品红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无水硫酸铜固体和碱石灰。有一个同学按气体的流动方向设计了一个实验过程,其所使用的试剂次序可表示为: 气体产物→试剂Ⅰ→试剂Ⅱ→试剂Ⅲ→试剂Ⅱ→试剂Ⅳ①试剂Ⅰ、Ⅱ、Ⅲ、Ⅳ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说出试剂Ⅱ使用两次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写出气体产物通过试剂Ⅳ时的离子方程式14.根据下图回答问题:(1)上述装置中,在反应前用手掌紧贴烧瓶外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还可以用什么简单的方法证明该装置不漏气。答:
(2)写出浓硫酸和木炭粉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如果用图中的装置检验上述反应的全部产物,写出下面标号所表示的仪器中应加入的试剂的名称及其作用:A中加入的试剂是
。B中加入的试剂是
。C中加入的试剂是
,作用是除尽
气体。D中加入的试剂是
。 (4)实验时,C中应观察到的现象是
。15.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来进行铜跟浓硫酸反应等一系列实验。(1)根据什么现象可判断铜跟浓硫酸反应有SO2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什么现象可判断铜跟浓硫酸反应有硫酸铜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甲装置中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在实验室中进行这个实验时,除了(1)小题中指到的实验现象外,还可以观察到许多其它的实验现象,请写出两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装置乙的试管口部放有一团浸有碱液的棉花,棉花中通常是浸有饱和碳酸钠溶液,写出棉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为了验证木炭可被浓硫酸氧化成二氧化碳,从以下仪器中选用合适的仪器组成整套实验装置:完成下列填空:(1)连接上述合适的仪器的正确顺序是:(填各接口的代码字母)________________;(2)木炭跟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仪器B、C中应各有什么实验现象才能证明已检出CO2?
B中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中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为证明在加热条件下,浓硫酸能将碳氧化成CO2,请根据所提供的如图所示的仪器装置设计实验,回答有关问题:(1)仪器接口的连接顺序为
;(2)是否选择装置B的理由是
;(3)是否选择装置C的理由是
;(4)是否选择装置D的理由是
;(5)是否选择装置E的理由是
。阅读详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于稀硫酸而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