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争论记高中作文怎么写是不是都是语言描写,具体怎么写

小学中年级“五官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文章摘要:我们写作文如果能调动五官感知,充分地欣赏、品味与把玩景物,进行一定的语言加工,就能立体地全方位地创造出真切感人的图画来.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中年级“五官作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这个课题. 作家茅盾曾经指出:“我们身边应该时时有一支……
&小学中年级“五官”教学的实践研究 &&&&&& &&&&&&&&&&&&&&&&&&&&&&&&&&&&&&&&&&&&&& 沈家门小学&& 贝颖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可见,是学生语文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反映,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语文教学中最适合展现学生个性的活泼形式.学生反映出他们在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表达能力、阅读量、知识面、写字、人格等多方面的情况.而小学中年级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教学的起步和初步成形阶段,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可实际情况却是:学生对写作虽感到好奇,但更多的是心存畏惧.每每一到时间,当我把本单元的作文题目板书到黑板上时,学生们总是唏嘘一阵,有的皱眉头,有的摇笔杆,有的抓头挠腮,教室里溢满了“望题生畏”的气氛.从作文质量来看,更是令人纠结:他们的作文往往是寥寥数笔就匆匆结束,不知道怎么写具体形象,读起来索然寡味.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很多同学在写作时往往只想着怎样将一件事叙述清楚,而忽略了描写的份量.他们在口语交际时或许能说成长篇大论,或许也能说出充满童真童趣的妙语,可一旦落笔,一切皆变了样,紧缩版式的作文比比皆是.作文教学实践让我体会到,学生之所以会觉得无话可写,是因为他们不会感受,只用了眼睛在观察生活,而没有把更多的感官调动起来.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运用五官参与写作法.古人写景就喜欢这样做,同样写“春”:“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的是视觉,“红杏枝头春意闹”用的是听觉,“踏花归来马蹄香”用的是嗅觉,“吹面不寒杨柳风”用的是触觉.我们只要仔细回想一下那些留在大脑中的经久难忘的景物形象,就会发现除了来自视觉的,还有来自其他感官的.也就是说,视觉仅仅是一种观察通道,人们观察与感受外物的感觉器官,还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我们写作文如果能调动五官感知,充分地欣赏、品味与把玩景物,进行一定的语言加工,就能立体地全方位地创造出真切感人的图画来.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中年级“五官作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这个课题. 作家茅盾曾经指出:“我们身边应该时时有一支笔、一本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一样地敏锐,把你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搜集生活中感知到的材料,启迪他们触发灵感,学生就能写出感情真挚、触摸心灵的优美作文. 作家老舍在他的《三年写作自述》中说过:“我生在北京,那里的人、事、风景和卖酸杨梅、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的描写它.它是一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这就道出了一个作文的道理:只有让生活原汁原味地从我们的笔下流淌出来,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要做到这点,必须善于把眼、耳、鼻、手、心等器官积极地调动起来,去观察,去感知. 《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的习作,其重点是“乐于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而“见闻、感受、想象”光靠视觉──眼睛,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调动五官,也就是眼睛、耳朵、鼻子、双手、心灵一起工作,因这五官对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是独特的.因此,让学生进入习作天地的大门之前,就要先让学生学会运用自身的“五员大将”来帮助自己感知事物的本质现象,“工欲利其事,先必利其器.”只有握住感知这把金钥匙,才能更顺利地开启习作天地的大门,使学生会写、能写、乐写. 二、课题的阐述 &《语文新课程标准》主张:“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基于这一理念下的作文是一个“人”的世界,“言”的世界,“心”的世界,“情”的世界,是一个丰富的精神家园. “五官作文”就是在习作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调动五官――眼、耳、鼻、手、心进行感知,做到不但看形态,听音响,辨味道,触冷暖,想关联,使头脑里同时得到多种获取材料的通道,然后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画面,写出具体生动、个性鲜明的作文.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 我们经过一年脚踏实地、执著不懈的“五官作文”研究,带着一份理性和一份激情进行作文教学实践,构建成了“五官作文”的三大体系. (一)梳理了“五官作文”内容训练体系 作文先要解决写什么教什么的问题,巧妇要有米才能做成饭.为此,我们对三、四年级全册教材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罗列,对单元习作篇目及课堂小练笔内容适时地修改、增补,形成了作文训练的序列化.在这个序列的内容安排上,坚持两个原则,一是用好课本教材,充分挖掘课本资源;二是开发学生身边的习作教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1.&& 理清教材习作序列 作文教学不能离开教材,我们现在所用的人教版课本有许多可以成为我们习作的资源,充分利用好教材,活用、巧用是我们的宗旨.所以在本序列训练中,我们还选用了教材中的课文段落、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资源作为学生练笔的内容,明确每个主题的习作教学目标及“五官”训练的侧重点,以三上年级为例: &&&&&&&&&&&&&& 表1: 三上“五官作文”训练序列
2.学会有详有略地记叙活动过程.
2.以观察中有新的发现
我们在对三、四年级全册单元习作进行深入解读的基础上,结合课堂小练笔、综合性学习等内容,精选了4个课例作为“五官作文”指导课例,对学生进行重点指导.课例一:景物的描写――秋天的校园;课例二:人物的描写――我的同学;课例三:植物的描写――孵豆芽;课例四:动物的描写――蜗牛.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中年级学生起步习作阶段的特点,将训练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方法的“五官”感知上,并能将感知所得的素材具体、有条理地描写出来.(具体见附件1:“五官作文”指导课例) 2.&& 拓展生活习作资源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常常结合教材,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孩子们 在更大的空间内,将课堂知识和课余生活相结合.我们鼓励学生去调查身边的生活资源,自己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从而明白习作的题材广泛而触手可及.在学生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对身边的生活资源进行了汇总.(见表2) 表2:我们身边的生活资源
&& &依照这个汇总表,我们让学生明白高山、树木、景区、小河各具风韵,一沙一石、一草一木都是写景极好的题材资源.各种有趣的活动,更是为学生的写作训练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情境,提供了一个训练的平台.大卖场活动是每位学生最爱的,学校举行过好几次这样的活动,孩子们的热情有增无减,在活动中的表现也越来越有创意.最近一次的“迎新年”大卖场活动,孩子们准备充分,活动前的人员装扮、物品准备、广告设计、商品价格等全部到位,他们在活动中过足了买卖瘾,写起来自然有话可写,童趣十足,于是就有了《快乐总动员》、《超级大卖场》、《我的收获真不小》、《当个服务员不容易》等佳作.除了这些大型活动,最平常的午间小队活动,也能成为孩子们的写作资源,孩子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灵感受,写的小文章自然充满真情实情,避免了人云亦云.这样的习作也成了学生记录生活感受的需要. (二)形成了“五官作文”教学策略体系 我们指导学生在体验中要给五官分配任务,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启动视 觉,摄下事物的精彩瞬间;启动听觉,让动听的乐曲敲击耳鼓;启动嗅觉味觉,让文章色香味俱全;启动触觉,让抽象的事物可感可触……“五官”感受的东西越多,就能更加全面、细致、深入、多角度地认识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体形象,这样,写好文章的天地就越宽,写出的作文也就越生动,越有吸引力. && &1.培养“五官参与”策略 (1)启动视觉,摄下精彩的瞬间 视觉,我们依靠它来辨别色彩、形状和动态.“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从视觉的角度形象地写出了春花的色彩;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写出了树尖上雪的形状;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更是写出了航船的动态.写作时,要充分调动眼睛的观察力,要像一部摄像机,把作文要表现的主要事物或者主要人物摄下来,把真实的鲜活的事实纳入视野.只有用眼去看,用心去想,然后摄取最生动、最让人难忘的“镜头”,才能写出生动传神的好文章. & 在小练笔“贴船眼”中,我侧重对学生进行了眼睛的观察训练,指导学生看清上台贴的同学怎么走路,什么表情,贴时的动作,完成后的表情等等,然后用几句话来表达.因为看得仔细,精彩语句层出不穷.如:只见他搭着同学的手小心翼翼地走了上去,快到台板前时,走得更是颤颤巍巍,似乎马上就要跌倒了.再如:终于他确定贴在那儿了.我心里暗暗发笑.就在他打开眼罩的一刹那,他的脸变得通红,哈哈哈,大家笑弯了腰,他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2)启动听觉,聆听美妙的乐曲 听觉让我们感知声响,进而触动心灵.如何积极地运用听觉有效地进行写作,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耳朵就像一部录音机,平时就要学会收集各种各样的声音,既要把社会和生活中的“交响乐曲”录下来,也要把娓娓动听的“单弦独奏”录下来.社会中的“乐曲”万万千千,要善于用耳朵辨别哪种场景下什么音响最动听,最有韵味.善于启动听觉,加上心的想象,就会让文章在“乐曲”的伴奏下精彩绝伦. “听听,秋的声音”中,我们重点进行了耳朵的听觉练习.很多同学的仿写练习都非常成功. 听听,秋的声音,蜜蜂扇动翅膀,“嗡嗡”,是和花朵告别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石榴露出笑脸,“啪啪”,是对秋姑娘的问候. 听听,秋的声音,青蛙唱着歌儿,“呱呱”,是和荷叶道别的话语. 听听,秋的声音,收割机走过稻田,“轰轰”,是田野丰收的话音. …… (3)启动嗅觉味觉,打造美味佳肴. 嗅觉、味觉也让我们多角度、多侧面地立体感知事物.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朱自清先生带领我们从味觉感受春花的甜香,从触觉、嗅觉感受春风的和煦、芳香,领略春天的美好. 在“秋天的校园”指导课上,我们就要求学生闻一闻桂花香气,甚至去舔一舔那小小的桂花.在“孵豆芽”观察中,有的同学也侧重进行嗅觉、味觉的感知.如:许多绿豆宝宝都摘下了帽子,但是有一两颗怕冷的小豆子还穿着绿棉袄呢.挖开一颗绿豆,豆芽的根呈剪子形状.有些豆子的皮变得硬硬的,有些却是薄薄的、软软的.我咬了一口绿豆的芽,呀,脆生生的,有股生豆子的味道. (4)启动触觉,感知抽象的事物 触觉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将本来无形无状的事物或景观具体化,使读者产生真切体验. 如:“忙碌了一天之后,我总爱独自一人迎着风,或沿着田间的小路,或趟着浅浅的河水,漫无目的地踽踽而行.风,轻轻地抚摸着我,像收藏家抚摸自己心爱的陶罐.当它吹掠过树叶和岩石的时候,也同抚摸我们的面颊时一样充满爱意.它用好听的声音安慰我们,像一个守在摇篮边的母亲轻吟夜曲.”这段文字写夏季的风给人带来的愉悦.我觉得这是人们享受自然的经典之作.用触觉让人真切地感受夏风的可爱,于清爽中体会舒服,在体贴中感受温馨.人们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洋溢在字里行间. 刘则黎同学这样写“孵豆芽”:一大早,我满怀欣喜地来到厨房,掀开黄豆的“被子”一看,我马上就成了泄气的皮球,黄豆一点变化也没有.我一定能孵出来!于是,我将黄豆放在太阳底下,希望它能长出豆芽来.到了下午,我充满着期待来看我的“宝贝”,只见这些黄豆静静地“睡”在上面,吸着阳光和“雨露”,身子上丝毫没有变化.我无奈地说:“唉,又失败了.”因为我的孵豆芽实验不成功,所以,我就来到卢焱家继续观察. (5)多官合用,创造真切的画面 当结束“一官”训练后,我们就要把重点放在如何综合运用“二官”、“三官”甚至“五官”.比如我们写风,如果单用眼睛来观察,可能只发现国旗在飘动、树叶在摇摆、小草弯了腰、裙角扬起来了等等比较直观的形态.如果除了让我们的眼睛观察风的形态,再让耳朵听风的声音,让我们的肢体感受风给我们的触觉,那么风这一个物象就会变得丰满起来.每个同学把自己对风的感觉一一表达出来,再集合在一起,就成了一首美妙的诗歌.看,这就是其中两位孩子写下的诗歌: 风在哪儿?大海扬起了浪花,我知道风就在那儿. 风在哪儿?苹果“咚”的一下从树上掉了下来,我知道风就在那儿. 风在哪儿?一阵菜香扑鼻而来,我知道风就在那儿. & 风在哪儿?湖面水波荡漾,我知道风就在那儿. 风在哪儿?树叶沙沙作响,我知道风就在那儿. 风在哪儿?桂花香气袭人,我知道风就在那儿. 风在哪儿?轻柔的“隐形手”轻轻地从我的脸边掠过,我知道风就在那儿. …… 这次写风,让每个孩子明白,当描写某个事物时,先思考可以用五官如何去感受,再思考我们的五官可以通过哪些方面感知到这个事物,最后把我们的感受写到作文里,这就是作文的血肉了.这样想来,如果能用上“五官”来代替原先的“一官”或“两官”的话,文章自然就会更加具体生动,更加吸引读者.学生有了这样的想法,对作文的畏惧程度就会自然降低. 2.制定“五官量表”策略
仅仅学习了体验方法,还不等于形成了体验的习惯,任何习惯都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为了落实指导学生进行持久、有序、有目的的感知,我们针对不同类型的课例,精心设计了体验量表,让学生在课前对写作对象进行感知并且填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直观地学习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感知,从而达到培养感知能力的目的.如:在课例《秋天的校园》中,我们在课前设计了体验量表,让学生在午间时到学校的海精灵广场、海精灵公园中去细心体验,并填写如下表格: &&&&&&&&&&&&&&&&&&& 表格3:景物体验量表
设计体验表格时,我们首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校园的景物,然后让他们观察秋天的校园哪些景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最后重点感知一两种自己喜欢的景物.对语言基础好的同学,我们让他们练习通过景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学生掌握了景物的感知方法后,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得到了真实的、鲜活的表象.在具有丰富表象感知的基础上,加上语言的中介,进行合理的想象,就能够写出栩栩如生的作文来. 片断一:走进操场,一股清香扑鼻而来,难道是哪位同学带了香水?我顺着香气走过去,原来是操场边的香樟树发出来的.抬头一看,树上已经果实累累,这些果实可都是小动物的美食哦. 片断二:一阵风吹过来,米粒一般的桂花落了下来.我想:这多像“桂花雨”呀!人站在下面什么感觉啊?甜甜的,香香的,真让我陶醉.桂花糖、桂花炒年糕、桂花莲子羹……那些甜蜜的美食从我脑子里一下子就跳出来了,我乐得笑出了声. 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懂得了:有顺序地感知,才能言之有序;有重点地感知,才能做到言之有物.其它的“五官”作文指导课例也都如此,都有明确的感知目的和重点,有时候采用小组集体填写量表的形式,集小组智慧,应用最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效果不错. 3.拓展感知时空策略 根据不同作文题材及要求,教师必须给予学生以充足的感知时间和充分的感知空间,指导学生合理运用“五官”,不仅有外在的观察,更注重内在的发现.这样才能丰富学生作文表达及表现意象,从而提高了感知的有效性. 观察类的作文,要有“连续作战”的精神,即提前一周先确定观察的对象,如对豆芽的观察,让学生亲自用黄豆或绿豆进行培育,每天放学都要去观察一下豆子有什么变化,是否发芽了,芽有多长了,什么时候长叶子等等,一周后,把自己培育的豆芽带到教室里来,同学之间互相观察,互相交流培育过程,为写好观察作文写下坚实的基础.写小动物也用这样的方法,学生在写的时候就不会有思维枯竭的现象. 写景类的作文,如《家乡的秋天》,我们确定就写《秋天的校园》,利用午间活动时间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学校的海精灵公园、海精灵广场去寻找秋天,银杏树、桂花树、柚子树等都成了感知对象,和孩子们一起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想一想,边看边说,边玩边说,学生在快乐的交谈中学会了怎么感知,为习作降低难度. 写人写事的作文,可以用课件的形式创设可视的情境,帮助学生回忆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历.写活动、游戏类的作文,要求学生“下笔不断,快速构思,思维不停,一气呵成”,如跳长绳比赛、“口才尽秀”活动、团体长跑赛等,这些活动每个同学都是参与的,这些场面或热闹,或紧张,或神秘,或有趣,学生在积极关注的同时,也将清晰的活动过程牢记在心了,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4.以积累促写作策略 叶圣陶先生曾说:“要文章写得像个样儿,应该在拿起笔之前多做准备功夫.准备功夫不仅是写作方面的纯技术的准备,急躁是不成的,秘诀是没有的.实际生活充实了,种种习惯养成了,写文章就会像活水那样自然的流淌了.”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勤积累,“厚积”才能“薄发”. (1)指导阅读,积累语言 古人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材料,首先要让学生用心读懂每一篇课文,每读一篇都能有所收获,对于一些优美的文章尽可能做到熟读成诵,只要这样长期坚持,积累的知识宝库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课本中的语言文字就能变成自己的储备和财富,等到用时,自然会涌上笔端. 另外,我们还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我们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推荐读物,大部分男生对天体宇宙、大自然等未知的领域充满好奇,这时,我们向他们推荐《动脑筋爷爷》、《十万个为什么》、《宇宙探索》等书,鼓励他们自己去找答案.很多孩子整天看脑筋急转弯或笑话集,我们就把更睿智的《伊索寓言》和妙语连珠的《阿凡提的故事》等介绍给他们.学完了《爬山虎的脚》,我就给孩子们读叶圣陶的其他儿童文学作品《稻草人》、《皇帝的新衣》等;学完了巴金的《鸟的天堂》,我把《小学生巴金读本》推荐给孩子们看……我在班级里建立了一个“小书虫之家”图书角,要求同学们在每天早上浸濡书香时取来看,还适时地利用阅览课的时间来进行阅读指导.而每天晚上,我一定要求每位同学至少阅读半小时以上,并把阅读情况填写到“语文争章卡”中.我们还发动家长一起来阅读,开展“亲子阅读”活动,有些家长把孩子阅读过的书目及字数都及时记录在一个小册子中,很好地激发了孩子的阅读热情.很多家长每周六、日一定要带孩子去普陀图书馆,和孩子共读好书,让孩子在书海中遨游.就这样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大量的阅读,既丰富了学生的习作语言,又丰富了写作思维. &&&&&&&&&&&&&&& &&&&&表4:语文争章大擂台
(2)留心生活,积累素材 我们坚信,学生不是没有丰厚的生活源泉,而是我们老师没有开发他们“摄取生活素材”的五官.我们得有目的的带领他们调动自己的五官去亲近自然,步入社会,用自己的听觉、视觉、触觉、味觉等去感受生活,去发现生活,去倾听生活,捕捉大量的生活素材,于无意间“情动而辞发”,对生活的感触自动流于笔端. 在风中飘忽的蜘蛛网,使人叹服于昆虫的灵巧;门前香气四溢的桂花,使人忘情于生命的繁华和不朽;田径场上“春风吹又生”的小草,同样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顽强…… 走出家门,我们指导学生体验沸腾的社会生活,公共汽车上的对话、市民广场的激情健身舞,都是写作的材料.外出旅游,鼓励学生用日记或游记的形式进行记录,为习作开拓鲜活的源泉. 学校生活更是多姿多彩,竞争激烈的田径运动会、快乐的“六一”大卖场、有趣的“口才尽秀”晨间活动、一月一次的主题班会等,有了这些生活素材,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不会碰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了. (3)单项训练,积累技巧 所谓积累技巧就是通过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的各种作文单项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表达思想的方法,它包括语言表达的技巧,篇章结构的技巧,选材立意的技巧. 发现力:写作灵感,不是靠睁大眼睛、竖直耳朵得来的.灵感靠什么?靠内在的心灵的发现.对写作而言,重要的不是进入你大脑的是什么,而是进入大脑后的那个东西,在你心灵的湖泊上激起的浪花.所以,我们着力于培养学生内在的“发现”. 感受力:我们发现男生的作文普遍不如女生,原因就是男生不敏感.敏感不是眼睛看出来,也不是耳朵听出来的.敏感来自内心.怎样的人敏感?林妹妹那样的人,别人的一句话,能在心里掂量三天五夜的人.为了培养孩子的敏感性,我们进行了感受力的单项训练.我出字谜“九十九”,让学生独自思考,捕捉自己内心活跃的语言,把快如闪电的内心的想法一一写出来.如:我在白纸上画了写,写了画,始终也得不到答案.于是,我用像猜“郭”字一样的拆字方法,去组装“九十九”这个字谜.颠来倒去,怎么也不能组成一个正确的字.忽然,我灵光一现,自言自语:“九十九不是一百少一吗?如果百字去掉上面的一横,不就是‘白’字吗?”不知这是不是正确的答案,一切只能在明天等老师来揭晓了.写作文要经常回头看看自己的内心,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写出来,那是非常重要的作文能力. 说话力:写作有一定困难的学生,读他的作文,里面的“人”几乎全是哑巴,不肯让“人”多说半句.我们训练学生要把人物的语言写出来并写到位.我出示一学生写的周记片段:终于等到双休日了,可是一大早就下起了大雨,妈妈催我快点去学钢琴,可是我真不肯去.妈妈非要让我去,我只好去.这段话中有多少“说的话”没有写出来?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妈妈怎么叫“我”的,没有说话;“我”不肯去,怎么跟妈妈说,或者是如何讨价还价的.妈妈非要“我”去,会有好几个对话在.“我”只好去了,心里不情愿,也会有话.最后,把刚才讨论到的写下来,把“说的话”补充完整. “哑巴”开了口,就能写上近300字的片断. 当然,要写好作文,还得接着训练很多能力,比如动作力、表情力、场面力、架构力、打磨力等,在接下来的研究实践中,我们将继续. (三)构建了 “五官作文”评价体系 1.作后讲评,教给评价方法 如果仅以作前指导为中心,就会有老师前面跑,学生气喘吁吁跟着走的情况.如果换个方式,采用“作后讲评”就会带来质的变化:让学生在前面一路自由欢快地小跑,老师在后面跟着,看着,看到美好的地方,告诉学生,停下,慢慢走欣赏啊.学生摔了个跟头,老师后面喊,停,有人受伤,原地休息,包扎一下,调整一下.这就是我们五官作文的后续――以“讲评”为中心的“以学定教”、“顺写而教”的作文讲评课. 作文讲评课我们一般分这样三个环节来进行. 环节一:欣赏.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被欣赏,才是我们老师最要关注的事.所以,讲评课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大面积欣赏学生的作文,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抓那些因感受真切而表达准确生动的“好词”“好句”.如在描写桂花时,我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了这些词句: 站在桂花树下,抬头望去,深绿色的枝叶中缀着点点橙黄的桂花,煞是好看.(顾子欣) 贝老师轻轻摇了摇树枝,立刻就下起了一场芬芳无比的“花瓣雨”.一看地上满是桂花,大家全部都兴致勃勃地捡起桂花来.(刘则黎) 老远,我们就闻到了一股醉人心脾的甜香,离得越近,香味就更加浓郁了.(范耀元) 桂花只有米粒般大,这么小的花竟然能散发出这么浓的香气,真是奇妙啊!(郑博文) 一朵朵小桂花像一位位小精灵藏在树丛中,不肯出来.我轻轻地摸着小桂花,摘下一片仔细观察.(何佳容) 我们大家一起朗读句子和作者的名字,作文带给孩子自信和光荣,一定会使他们对作文产生新的认识的感想.其他同学念着小作者的名字,多少也盼着下次能念到自己的名字.当然,除了朗读,还少不了老师的点评,要评出精彩在哪里,同时,也能使小作者模糊的、无意间撞到的“好句”,成为今后有意识的写作追求.比如在上例中,这些句子为什么榜上有名,正是因为这些小作者运用了自己的眼睛、鼻子、双手、心灵等多种感官在与桂花对话,眼睛看到了花形花色,鼻子闻到了花香,双手拉近了与花的距离,心灵感受到了花的美妙. 环节二:挑刺.作文讲评课中,老师要梳理学生写作中出现的比较共性的问题,特别是因体验不细致或感受不深切而导致的表达不生动、不真切、不具体的病例,更成了我们讲评的重点.如在写“孵豆芽”时,有学生这样写:
像这样的句子是非常典型的感知不细致才会表达没有说服力,芽有多长了?是什么颜色的?你摸过芽儿吗?感觉如何?你此时的心情如何?红豆没长出,你心情又是如何?然后,我们在课堂上由同学们一起来帮助修改:
通过这样的评评改改,学生就能明白怎么样的感受才是细致的,怎么样的表达才是有生命力的. 经过多次实验,我们发现学生对这个挑刺环节喜欢得不得了,在阵阵笑声中,大家把一个个“病”都意识到了,明白了这种“病”可要不得,在下一次的作文练习中,都会下意识地把它改掉. 环节三:训练.讲评课的练主要来自两处:一是从学生写得好的地方引伸出来,某学生的心理活动描写好,大家一起学一学,练一练;二是从学生写得不好的地方引伸出来,老师创设一个场景,大家一起练一练.当然,这样的练要小步走.比如在写“家乡的一处美景”时,有很多同学对景物描写不真切,我们就在讲评课上,统一出个题目“神奇的乌石塘”,让学生来描写那大片的乌石,从颜色、形状、大小、感受等多方面来描写.训练后,学生就能写得比较具体: 一块块鹅卵石花纹斑斓,光洁可爱,大小不一,小如珍珠,大如鹅卵,成千上万的乌石排得密密麻麻,不留一点儿缝隙.一眼望去,像一块黑色的地毯铺在地上. 海滩上密密麻麻的鹅卵石堆积在一起,在阳光照耀下黑得发亮,它们形状千奇百怪,有的像一把黑钥匙,有的像鸡蛋一样,还有的像玉石.这些鹅卵石个个都十分光滑.“真美!”我不禁啧啧称赞. 这儿的鹅卵石乌黑发亮,在阳光下十分耀眼.细细一看,鹅卵石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胖有瘦……真是奇形怪状.有些乌石上面还点缀着一粒粒白色的花纹,非常赏心悦目. 2.趣味激励,改变评价方式 过去,我们对学生的作文成绩通常以等级来评定,有的学生甚至一个学期都得不到一个“优秀”,这无疑大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大胆改革习作评价方式,采用孩子们最爱的“星级+称号”的方式,每月授称号一次,但是保底要求是一个学月需要达到40颗星.第一学月称号为“作文新苗苗”,第二学月如若再次评上,可以升级为“作文小能手”,第三学月又可以升级为“班级小作家”,第四学月升级为“班级文学大师”.如果文章在报刊上发表的,可以直接升级为“班级文学大师”这个最高荣誉. “星级+称号”的评价方式,在具体操作上,要注意教学细节. 第一次评价要“偏心”.主要是偏向于作文中等生和困难生,中等生是个接口,能使他们知道“我也行”,另外又能使比他们厉害的人产生不服气的心理:他行,我怎么不行?
&&&&&&&第一次授称号要少.第一学月获“作文新苗”称号的人不宜多,让学生产生神圣感,觉得这是一项值得为之努力也需要努力的荣誉.而第四学月的“作文新苗”要多,让他们全部跨上一个台阶.&
第一次授称号要隆重.让学生在掌声中上讲台,掌声中回座位,感受作文给他们带来的尊严和自豪.我们常用数码相机把这些场面拍下来,这同样是一笔童年的财富.形式的隆重会使学生更看重写作,这样写作的动力才会更加持久. 我们除了老师评价,还发动家长进行评价,鼓励家长给孩子的作文写上一两句评语,使孩子更加爱上写作. & &&&&&我们通过以上方式,使写作评价日常化、通俗化、动态化,让学生在轻松、愉悦、自信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抒写表达,在快乐中习作. 3.成果展示,品味成功喜悦 学生个体或小组将其在学习活动中取得的成果进行展示,也是一种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手段. 我们提供给学生练笔的本子不是厚厚的周记本,而是薄薄的抄书本,只有十几页,学生不会怕.当这本练笔本差不多用完的时候,我们举行了“我的‘书’封面设计大赛”,别看这似乎不起眼的美化工程,价值却不少.它让学生明白了作文能力是“写”出来的,更让多数学生知道了写成一本书原来也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大家用彩笔画,用彩纸贴,甚至用电脑设计,一幅幅稚嫩却又充满童趣的书封面诞生了.李函铮同学的书名是《行云流水》,配上蓝天、大海、海鸥,简洁醒目;汤若园同学的书名为《成长的回忆》,喜欢画画的她在书名旁画上了一个可爱的小姑娘,想来就是她吧;任驰宇同学的书名取为《繁星点点》,顾子欣同学的书名是《小荷尖尖》,郑博文同学的书名是《我心飞翔》,画上的那颗心正在快乐地飞翔……(具体见附件2:我的“书”)这样的活动对每个同学来说都是第一次,他们极为珍惜设计过程.我给每本“书”都拍照留念,并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然后评出了“最佳美化奖”、“最佳书名奖”.每个月,我们都举行一次“晒晒我的书”活动,将同学们自己的书展示在教室的窗台,大家互相翻阅,相互欣赏.每当打开这本独一无二的“书”时,每当品味着自己的一篇篇大作,欣赏着老师、同学与家长的赞扬与鼓励时,孩子们怎能不为自己的点滴成长感到快乐呢? 作家王安忆感叹“生命不过是一场记忆”,是的,记忆有多深,生命就有多厚,等孩子们长大了工作了,甚至是年老的时候,倚靠着夕阳,翻看发黄的“我的书”,泛起许多可以念想的儿时故事,那真是一种幸福.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效 (一)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通过一年的“五官作文”课题研究和实践,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他们爱写作了,乐写作了,会写作了,课堂上闪烁着他们充满智慧的星光. 1. 学生习作兴趣浓了 我们从过程中看到了孩子对于写作的态度的变化,由开始的怕作文到不怕作文,再到爱上作文.从调查中看到,学生的习作兴趣在一年间有了质的改变.现在几乎所有实验班的孩子都不觉得作文是一件难事,都能在作文中畅所欲言,大胆表达.就连语文成绩不理想的李林容同学,都发出了“写作文挺好玩”的真心告白,让人欣喜!而且,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通过调查显示如下: &&&&&&&&&&&&&&&&& &&表5:语文能力统计表
学生的习作中可能没有多少华丽的词藻,但字字句句都是孩子真实情感的倾吐,但是最宝贵的就是小作者心底单纯、毫无做作和虚伪的内心表达.读着同学们的习作,老师们常常感同身受.小学生的作文需要的不就是这样一份“真”吗?其实,小学生都有一颗童稚的真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去倾听自己真心的跳动,让他们敞开真心,描述那种来自心灵深处的震颤,状写那份滚动在内心的真实,作文无疑也就会闪烁生命的光彩而使读者感知到一颗心的真实跳动,作文也就有了感人的力量.2.学生的“五官”感知能力提高了 每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五官,他们的习作更多地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在《校园的桂花》写作中,同学们看到了桂花那星星点点的娇小样儿,闻到了它那沁人心脾的甜香,触摸到了桂花那柔柔的花瓣,感受到了“桂花雨”的飘飘洒洒.我们让学生改写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不再是用常用的“面黄肌瘦”、“骨瘦如柴”之类的词儿,而是这样写:她蜷缩着身子,手里还抓着一大把火柴,倒在马路上再也不动了……我仿佛看到这位小姐姐根根可数的肋骨,跟搓衣板差不多的胸脯……”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学生在参与习作的过程中,动手、动脑,调动眼睛、耳朵、嘴巴等多种感官感知事物,发现事物的特点,在作文中显示出不同的个性. 表6:五官运用统计图
3.学生作文成绩获得了喜人的丰收孩子们积极投身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他们在生活中获得了真实而丰富的五官感受,乐于交流、分享自己独特的感受,孩子们喜欢上了作文,感受到了自由表达的乐趣.他们不仅乐于习作,也愿意对伙伴的习作发表意见,进行评价.在习作兴趣被充分激发的同时,学生作文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虽然才是三年级,学生单元作文的字数大多能写到400字左右,一些感知能力、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更是达到了五六年级同学的水平,单从字数上明显高于年级段其他班级.班中一些优秀作文常被其他班的语文老师作为范文拿去给他们的学生模仿.课题实施以来,学生作文在《舟山晚报》发表的有4篇,在浙江省2011小学生生活作文大赛中,有5人获奖.同学们的习作发表了,获奖了,每个人的读者意识增强了,对自己的习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有的同学每天都把自己的习作发到老师的邮箱,希望得到修改,然后投稿. &&& (二)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 1.习作教学策略得到突破我们觉得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才能真正从观念和行为上重视学生个体的内在精神架构,才能从本质和根源上解决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困境,解决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作文的尴尬..我们购买了相关书籍,列了阅读书目,定期阅读交流,资源共享.其中,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的作文教学实践与理论,他的成长经历,特别值得大家学习.《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等书籍理论联系实践,指导性非常强.阅读了他的书后,我也更关注习作训练和讲评这两块内容的教学指导,作用挺大.课堂上,我的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自然爱上了,爱听了,爱写了,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成果呢? 2.作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得到提高 就课程和教材而言,作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远不如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与安排来得周密和具体,所以,作文教学比之于阅读教学显然有她的先天不足,如系列性不强,没有很好的写作教材,所以作文教学一直处于效率低下的状态.课题实施以来,我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用创造的态度给孩子们带来学习的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在享受着孩子们的成长给我们带来的无尽快乐.我们根据时令特点,设计系列种植体验活动:水养水仙、孵豆芽等;我们组织带领学生参加了许多班级活动与学校活动,如班级文化布置、运动会、艺术节、春游、秋游等,现在,原先令人头疼的作文批阅,成了课题组成员的一种享受. 我欣慰本次课题研究,不仅是丰富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受益的将是源源不断的一大批孩子. & & & & 附件1:“五官作文”课例 &
& (3)全班交流 同学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孩子,请把自己感知到的校园秋景再次整理,要把景物的形状、颜色、姿态都写清楚. 指名汇报观察记录,其他同学边听边帮忙修改. 重点把握:桂花:星星点点& 沁人心脾&& 小巧的花瓣 &&&&&&&&& 银杏:像小扇子
&&&&&&&&& 柚子:沉甸甸& 又大又圆 &&& 这些景物的描写都能看出同学们对秋天的喜爱,对校园的喜爱.有时候,运用比喻句、拟人句往往能达到表达情感的作用,大家不妨试着用一用. 三、拓展阅读,积累语言 1、描写秋天的优美语言和词句交流. 2、描写秋天的诗句和名家名作推荐. 四、精心构思,谱写秋天的旋律 每个同学的心中,秋天的校园也许都不相同.那么,你们就用心地去构思,重点描绘你感受最深的秋天的风景吧. 在写作文的时候,先要安排好写作的顺序,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要详细地写;其次要写出景物的特点,把你的五官调动起来观察,写出你的真情实感;你可以根据需要,把你平时积累的描写秋天的优美语句引用到你的作文中去,但注意要用得恰当、贴切,用好标点符号. 五、学生习作 六、习作点评修改 & & &
设计意图 & & & 古诗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 & & & & &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于秋天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 & & & & & & 启发学生最贴切的词语来描写景物. & & &
& & & & & & 附件2:我的“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件3:学生习作 春暖花开 春天来了,迎春换绽放了自己淡雅的花朵.桃花亭亭玉立地开放了,真是惹人喜爱!鸟儿们飞了回来了,一路上叽叽喳喳地唱着快乐地歌曲!泉水“叮叮咚咚”地弹琴,好像在为鸟儿伴奏.小草从土地上钻出了可爱的小脑袋,我用手轻轻地摸了摸,软软的、痒痒的.一阵风儿吹过来,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春风轻轻吹过,好像妈妈的手抚摸着我的脸. 春暖花开的季节,多么让人心旷神怡!&&&&&&&&&&&&&&&&&&& ――虞婷舒 & &“轰隆隆”,天边传来了巨大的响声,地里的小草被惊动了,争先恐后钻出了地面,为大地披上了绿色的新装.柳树也不甘示弱,迫不及待地长出了嫩黄色绿芽,摸上去滑滑的,软软的.一阵风吹来,芬芳的泥土味扑鼻而来. 果园里,梨树穿上了洁白的连衣裙,桃树也换上了华丽的礼服,像个小公主似的.天空中的燕子欢快地叫着,仿佛在欢迎春天的到来.&& &&――刘则黎 & 春天在哪里?走进桃花林,一朵朵粉红色的花竞相开放,犹如一片片粉红的地毯,真是光彩夺目.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突然,一阵阵绵绵的细雨落了下来,打到树叶发出“沙沙”响声.雨停了,我躺在草地上,温暖的阳光,柔软的小草,就像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让人感觉柔柔的,暖暖的,春天就在这里.&&&&&&&&&&&&&&&&&&&&&&&&&&&&&&&&&&&&&& &&&&&&&&&&&――李函铮 & 春天来了,小草被春风唤醒,悄悄地探出头来,伸伸懒腰,好奇地看着这个世界.沉睡一冬的树爷爷又披上了绿色的纱布,枝头上又长出了嫩绿的幼芽.“轰隆隆――”一阵春雷响起,春雨哗啦拉地下着.素有音乐天才之称的百灵和画眉,一展歌喉.来到花园,一股浓浓的桃花香味扑鼻而来;来到草坪上,空气中夹着泥土和小草的清香.摸摸柔软的草地真是太舒服了. &&&&&&&&&&&&&&&&&&&&&&&&&&&&&&&&&&&&&&&&&&&&& &&&&&&&&&&&&&&&&――卢焱 & & 孵豆芽 9月22日& 星期六& 天气:中雨 我满怀期待地来看我的小绿豆,已经有好几颗撑开了绿油油的外衣,露出了它的肌肤.晚上,我再次观看了小绿豆,它们有的戴着一顶绿色的帽子,露出了一点脸.有的光着头,留有一撮头发,也就是嫩芽;还有的把绿衣服撑开了一条缝,可以看到它那乳白色的皮肤.摸起来稍微有一点点光滑,还挺舒服.大小比黄豆小一点,圆溜溜的,喝足了水后明显胀大了一圈,现在的绿豆向黄豆看齐了. 我给它们搬家了,搬到淘箩里,盖上毛巾,一个舒适的绿豆之家完成了.真期待它下面的变化. & 9月23日& 星期天& 天气:晴 刚拿开毛巾,“哇!”我吓了一跳,怎么绿豆长得这么快啊?长得最快的一个,芽已经有一厘米五毫米了呢!那雪白的芽从子叶顶端抽出来,在水的滋润下茁壮成长,越来越可爱.随手拿起一个,扒了皮,摸起来油腻腻的. “哇!这颗怎么才撑破皮?”看来生长进度相差很大啊.所以绿豆们形态不一,有的像大象的巨牙,弯弯的;有的像女人的长发一样,挡住了半边脸;还有的像一根角,欲要刺破苍天.不知道芽还会变成什么,我期待着. & 9月25日& 星期二& 天气:晴 才两天不见,芽就长这么长啦!我吃了一惊,最长的足足有七厘米,最短的也有四厘米.咦,怎么都长出双角了?角是什么呢?莫非是……它的叶子?哇!小豆豆都长叶子啦,速度竟然这么快,我还以为要再过几天呢.那叶子滑滑的,闻起来很清香.绿衣服已经脱掉的绿豆会不会着凉呢?我很为此担心.我发现芽有的纤弱,有的粗壮,但相同的是都长出了绒毛,也就是未来的根须. 忽然,我发现根扎在毛巾上,扎得还挺牢固的,拿下来还费了一番工夫,根的力量真强大啊!小豆豆们还会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 ――徐毓柽 & & 孵豆芽 9月22日&& 星期六& 天气:中雨 今天,妈妈帮我到市场上买了许多的黄豆和绿豆.我回到家,往盆里灌了一大半水,过了十几分钟,黄豆的皮变得皱巴巴的,可绿豆还是纹丝不动.哎,也许绿豆天生就比别人长得慢吧,说不准绿豆芽孵出来要比黄豆芽好吃呢!我想得太入神了,居然把看豆芽的事忘得一干二净!我急忙跑到卫生间,只见黄豆的皮都裂开了,有几颗绿豆也饱胀地裂开了,露出了白色的小肚子.看来,我还是太小瞧绿豆了. 晚上,我做完作业,又去看了豆芽.这时,黄豆的皮开始脱落,大多都长出了一寸高的小芽绿豆的皮也脱落了,露出了一个小小的白色. & 9月23日& 星期天& 天气:晴 今天,我又继续观察豆子了.黄豆的芽明显比昨天高,都浮出水面了,绿豆的芽也抽了一寸多高,但特别细,而且顶端的豆子也比较小.黄豆和绿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抽出的芽都是紧贴着豆子朝下长的.绿豆的颜色比黄豆亮一些.我看它们都长得差不多了,就决定把它们移居到塑料杯里. 我先把豆子倒在被子里,再用餐巾纸盖住,在杯底下也铺了一层湿的餐巾纸,然后用水把上面的餐巾纸弄湿,让水滴到黄豆的身体里去.然后在纸上弄了一个小洞,让豆子更好的透气. & 9月25日& 星期二& 天气:晴 回到家里,我急忙跑到卫生间看豆子.哇,绿豆芽快有三四厘米长了呢,黄豆芽好像要比绿豆芽短了.一条条芽儿纵横交错,好像千万条蚯蚓扭来扭去,掀开纸巾,一股臭味迎面扑来,许多绿豆宝宝都摘下了帽子,但是有一两颗怕冷的小豆子还穿着绿棉袄呢.挖开一颗绿豆,豆芽的根呈剪子形状.绿豆的皮变得硬硬的,黄豆皮还是有点薄薄的、软软的.我咬了一口绿豆的芽,呀,脆生生的,但是有股生豆子的味道.黄豆比绿豆硬,而且味道比绿豆浓. & &&&&&&&&&&&&&&&&&&&&&&&&&&&&&&&&&&&&&&&&&&&&&&& ――汤若园 桂花 八月,桂花飘香的季节.在我们校园的一角有一株桂花树.整个校园都弥漫着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远远看去,桂花树枝叶茂密,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我站在桂花树下,抬头看去,深绿色的枝叶中点缀着点点橙黄的桂花,煞是好看.那些桂花小的很,我从地上捡起一朵,捧在手心.桂花有四个花瓣,嫩黄的花蕊躲在中间.轻轻摇一摇树枝,便下起了迷人的花瓣雨.说起桂花,我就想到了好吃的桂花年糕,不仅如此,桂花还能泡茶入药……啊!好一个桂花飘香的秋天. &&&&&&&&&&&&&&&&&&&&&&&&&&&&&&&&&&&&&&&&&&&&&& ――顾子欣 & & 今天,老师带我们去校园里观察了桂花.老远,我们就闻到了一股醉人心脾的甜香,离得越近,香味就更加浓郁了.那是一株不是很高大的桂花树,叶子翠绿,特别茂盛.那桂花密密麻麻,一簇连着一簇,在阳光下满树的桂花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特备耀眼.走近了,仔细看,那花开在树叶之间是桔红色的,很细小.花瓣只有米粒般大,这么小的花竟然能散发出这么浓郁的香气,真是奇妙啊!我喜欢桂花树,它的清香让我流连忘返. &&&&&&&&&&&&&&&&&&&&&&&&&&&&&&&&&&&&&&&&&&&&&&&&& ――郑博文 & & 秋天,庄稼丰收了,许多百花也盛开了,但是,我独爱校园的桂花.走进校园,就能闻到一股清香.啊!这淡淡的清香真是让人陶醉.从远处看,能看到一点儿大的花朵,如小星星般闪烁在树枝上,把桂花树装扮得更美了.老师摇了摇树枝,就好像下了场花瓣儿雨,真美!亲近桂花,拾起花朵,哇!桂花有四片花瓣,两个花蕊,成桔黄色.同学们也围着我,往我头上放“星星”.当然,桂花也有很多用处:它能泡茶喝,能炒菜,还能煎药喝,真是一举三得啊!桂花这美丽的小精灵,希望你永远留在我们的校园. &&&&&&&&&&&&&&&&&&&&&&&&&&&&&&&&&&&&&&&&&&&&&&&& &――缪欣窈 &
合作伙伴提供补充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作文怎么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