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草原第1段的写法描写草原的文章景物和抒发感情结合起来

怎样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一个季节的典型景物?要表现出某种感情
月夜,我独自去海边漫步.一轮洁白如玉的月亮悬挂在天地之间的巨大黑幕上,淡淡的雾在黑幕下,用虚幻的、无形的、神秘的大手,将世间的建筑、灯光变成一个个时有时无的黑影与光斑.远处,“哗哗”的流水声,似有似无,仿佛在吃力地穿过一张无形的隔音膜.朦胧的月光,轻柔地洒在海面上,雾渐渐地散开、退却,仿佛月光与海水在驱赶它.雾终于被驱散了,海水渐渐地、安然地睡着,纹丝不动.我不愿意走动,生怕惊醒了美丽的大海.这时风儿轻轻地拂过海面,我看到海面轻轻地动了一下,倒映在海上的月光被剪成一片片鱼鳞大小的洁白亮点.随着海面的波动摇摆着、变化着、更替着.突然海面的光斑组成了一条银光闪闪的鱼儿,哦!还是一条美人鱼,它的尾巴像一条美丽的绸缎,在风中飘荡、摇摆.一会儿,美人鱼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小姑娘,带着火柴,划燃一根,又划燃一根……变幻莫测的大海就像一位魔术师,变出一个个迷人的风景;又如一架放映机,切换着一盘盘录像带.大海啊,我真想永远永远地伴在你身旁,就像一首歌:“海风吹,海浪涌,总在我的身旁……”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2017年 《草原》教学反思这篇老舍的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这是本学期的第一节课,我充分的进行了准备,希望能给班级的孩子们一个快乐学习的课堂。成功之处:1.充分运用了多媒体,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刚开学的学生起到了很好的调动和收心效果。2.开展活动,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活动:A 创设情境,模拟蒙古包外见面握手的场面。B 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C 如果我就是蒙族同胞,我来到美丽的阳城观光旅游,你们会怎样招待我?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语言的练习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以下不足的地方。1.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2.教师语言还不够优美,激励评价还应更有针对性。3. 课堂上读的层次和形式还应更多样一些,有效一些。2017年 《草原》教学反思《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一、 创设情景,熏陶感染上课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结束,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歌》来结束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回过头来美美的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二、 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这篇文章结构清晰,着重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研读草原景色部分时,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文章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例如: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自由读、默读、教师引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通过读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实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草原的辽阔壮美以及自己的喜爱之情。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尤其是写作方法的点拨: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草原的天的可爱,美丽;把写景物和感受紧密结合起来;用比喻句,把羊群比大花具体恰当地把羊群在草原上的美表现出来。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实际生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一段写景语言优美,又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敢不敢向老舍先生挑战,用自己的语言和感受把&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美景重新进行描述,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学生想象,草原上都有什么呢?用有( ),有( ),有( )的句式进行描述,真正理解到为什么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而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在赞扬声中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在理解作者的感受: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惊叹的是什么?为什么会觉得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为什么?分层次去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引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然后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果你就在老舍身边,你将怎样抒发你此时的心情?使学生深层次体会到草原的美。三、 选精彩段落感悟人美读懂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在课文第二部分重点体现。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迎客、相见、款待、话别几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学重点。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这一点体现得不够明显。主要问题:1、 学生放手不够,有迁的迹象。2、 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实。如;背诵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3、 第二部分处理的较仓促。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看完本文,记得打分哦:很好下载Doc格式文档马上分享给朋友:?知道苹果代表什么吗实用文章,深受网友追捧比较有用,值得网友借鉴没有价值,写作仍需努力相关教学反思:
48小时热门《草原》的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从中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在写作时,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182*****781
主要写作者初见草原的美丽景色
喜爱草原的思想感情
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谢谢!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当前位置:
一段描写草原景色的句子
一段描写草原景色的句子
导读: 一段描写草原景色的句子(共7篇)...
本文是中国考试网()好词好句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一段描写草原景色的句子》,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段描写草原景色的句子(篇一)《草原》
《草原》教案
目的: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
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段落。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启发谈话,录像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地人民。下面请看录像。(单击题目后的录像)。
二、检查习题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段。
2、纠正字音,初步理解文中的新词。
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勒”读le,不读lei,“迂”读yu ,不要读成yu ,“驰读chi,不要读成ci
4、本文的作者是谁?写的是哪里的草原?(写的是内蒙古草原上的陈巴尔旗的牧业公社。旗相当于县。牧业公社就是现在的牧业乡。)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本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 过程?(地点转换顺序)
〈2〉按方向过程,课文可分几段,为什么?(有三种方法:分五段,三段或二段,我们按五段来分析课文。第一段讲初次见到草原的景色:第二段讲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三段讲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况;第四段讲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以及相互献歌的情形;第五段讲主客话别。)
3、播放录音,透过语言文字展开
想象,听完朗读后,(单击品句析段中第一段的录像)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有表达这样思想感情的句子吗?请找也出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单击第五自然段的品句)
〈2〉学生各读这句话,进一步体会这句话表达的感情。
4、指名朗读课文,要读出文中表达的感情。
1、课后习题4,指导用关联词语造句。
〈1〉“那么……那么……“是排比句式,表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既……又……”是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在这一句中,表示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
〈3〉“不管……总是……”是表示条件不同,结果相同的句式。
3、比字组词
1、课后练习题2。
2、用课后练习4的关联词造句。
目的:1、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领会草原的景色秀丽,地域辽阔。
2、理解课文第一段,朗读,背诵第一段。
重点:体会第一段中动态,静态的描写。
难点: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景色的静态,动态的。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本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写什么?
2、课文哪一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这一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习第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播放录像,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单击第一自然段前的录像)
〈三〉单击目录中的确良13课课题,出现草原画面,加深对草原风景的印象。 〈四〉思考讨论:
1、从“这次,我到了草原”中,你能读出哪些意思?(点题,第一次初到草原。) 2、课文是从哪俩个方面写草原的?(天空,天底下)。
3、齐读描写天空的一句话
讨论:(1)高歌一曲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单击“高歌一曲”)
(2)“我”为什么感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3)课文中连用两个“那么”表示什么意思?强调了什么?(单击第一段品句一)。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请同学读一读课文,讨论交流:
(1)解释“一碧千里,茫茫”的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为什么辽阔无边的草原却没给人迷蒙,空荡的感觉呢?(单击“一碧千里”和品句二)。
(2)作者在描写草原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小丘,平地,羊群,颜色有绿有白,形态有动有静)
(3)作者把草原和羊群比作什么?又为什么说小丘像只用绿色漂染而不用墨成勾勒的中国画?(单击品句三和“渲染,中国画,翠色欲流”这三个词语。)
(4)“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如何理解?(单击品句4)
(5)小丘本身会流动吗?作者为什么要用“流”字呢?用这个“流”字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单击“流”这个词语。)
(6)这样的境界使“我”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我”为什么会“惊叹”感到舒服,愿意“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奇丽的小诗?
(7)这样的境界为什么会使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课文中为什么用“好象“一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单击品句七和”回味“词语)。
〈五〉小结
老舍先生以满腔热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草原的美丽。这种美丽体现在草原辽阔而不空荡,宁静而不死气沉沉、到处充满蓬勃的生机。我们可以通过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体会到草原动态美和静美。
〈六〉、播放录音(单击这一自然段前面的录音)
〈七〉指导朗读第一段,要求有感情地读,读出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达标练习:
这一段主要写了几层意思?学生在课本中用——标出,并画出静态和动态描写的
句子。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根据分层,思考怎样背诵才又快又准?(单击第一段的析段)
四、作业 :背诵第一段。
目的:1、理解课文后四段内容,受到热爱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
2、领会课文中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难点:进一步理解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教学过程 :
一、背诵第一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一)指名读第二段。
(二)指导给第二段分层和概括层意。(可以分作三层。第一层讲在去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的路上;第二层讲走了许久,看到了河、马群,听到了鞭响;第三层讲“我们”在距离目的地几十里以外受到热情的欢迎。)
(三)思考、讨论:
1、解释“洒脱”的意思,为什么在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单击第二段品句一) 2、“远远地望见了一条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中的“河”为什么要加感叹号?(单击品句二)
3、说说第一、二层所讲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4、齐读第三层,思考、讨论:
(1)联系上下文,说说“忽然”的意思。(情况变化很快,出乎意料,没有想到。)
(2)说说“我们”快到公社时,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找第三层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3)“群马疾驰”和“襟飘带舞”写出了什么特点?(单击品句三)
(4)作者把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单击品句四)
(5)作者是怎样写静态的草原热闹起来的场面的?学生读读有关句子,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单击品句五)
5、初到草原和快到公社时,景象有什么不同?课文描写的景象由静到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指导朗读第二段,从语气的变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静到动的变化。
三、指导学习第三、四段
(一)默读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是讲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蒙古包外,主客相见时,作者写了哪三多?说明了什么?(单击第三段品句一)
(3)结合这一段内容,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一句话。(单击品句二)
2、指名朗读这一段
(二)指名读第四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讲的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为什么说“也不知怎样的,就进了蒙古包”?
(3)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说明了什么?(“盘腿坐下”给人到了家的感觉;干部、老翁敬酒说明对客人的尊重。)
(4)“``````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会心”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露出会心的微笑?
2、第三、四段共写了几个场面?每个场面是怎样的盛况?说明了什么?(单击
第四段的析段)
3、指导朗读第四段,要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读出主人的热情好客。
四、总结: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那里的天明朗清新,那里的地辽阔而不空荡,那里的人民更是热情好客,这真是草原的景美,人更美。同时,也说明了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单击第五段的析段。)
五、课堂练习
1、句义理解
2、概括中心
3、短文练习
六、作业 :
1、课后练习3、5
2、预习《镜泊湖奇观》
七、板书设计 :
景色→美丽→动情
草原 途中→盛况→又动情 “我”
| 主人→热情→更动情 |
蒙 → 情深 ← 汉
(民族团结互助)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 9 个生字,正确读写,古朴典雅、矗立、栩栩如生、飘忽、戎装、不计其数、浩浩荡荡、高擎节杖、五彩缤纷、助兴、美轮美奂、遐想'等词语。
2.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从古丝绸之路的故事中体会当年东西方商贸、文化的交往和繁荣景象。
4.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古丝绸之路上的故事情景,感受东西方文化、商贸交流的繁荣。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大家搜集了关于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现在请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学生交流,教师及时点拨引导: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报刊杂志等途径来搜集自己学习所需要的资料,另外课文后边的资料袋里也为我们介绍了很多知识,我们在预习课文时要充分利用它。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 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三、走进,丝绸之路'
1.走进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繁忙之路。
(1)播放课件(由课文中的插图和教师自己搜集的图片组合而成),学生边观察,边与同桌叙述。
(2)指名学生描述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情景。
教师:在漫漫黄沙中,一条丝绸古道从古都长安向远处延伸,一直延伸到罗马。商旅的频繁往来促进了亚欧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这巨型石雕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教师用简笔画表示丝绸古道的大致线路,帮助学生理解和想象。)
(3)学生自读课文第一及最后两个自然段。
(4)交流:
① 这些骆驼背上驮着的是些什么?你还有什么补充?
教师适时板书:科学技术
② 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的文化和商贸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在历史上有什么深远的意义?
(5)一条丝绸之路,谱写了华夏灿烂文明的新篇。这条路是商贸路,也是友谊路,更是发展路,繁荣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会沉浸在那些遥远的往事中……
四、学习重点事例,走进友谊之路
1.浏览课文第二至第十二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用一两句话概括。
2.学生交流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板书:迎接 ── 见面 ── 赠礼 ── 表演
3.再读课文,思考:文章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把自己的体会写在课文的旁边。
4.全班交流。
(1),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
从这些描写安息国军民的隆重欢迎仪式的句子中,感受他们对汉朝使节的尊重,体会两国的友好往来。
一段描写草原景色的句子(篇二)《草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3.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到过草原吗?在电视、电影中见过草原吗?谁愿意把你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大家介绍一下?(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段落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三、布置预习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组词: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五、、理清课文的线索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2.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3.交流、整理:
(1)草原美景(2)欢迎远客(3)亲切相见(4)热情款待(5)联欢话别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1、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让学说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
1.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以情贯穿,保持作者感情的连续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听《天堂》这首歌)
(由于学生离草原比较远,对草原了解的太少,在听歌曲时,边
听边欣赏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基础。)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歌中所唱的“蓝蓝的天空,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是指什么地方?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了草原的美,下面再让我们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板书课题)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三、学习第二段。引导学生感悟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
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4、讲读3、4、5自然段。
A、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B、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四、同学们,学到这儿,你领略到草原的大和美了吗?你体会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了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今天的
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能想一想,说一说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3、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天:可爱、明朗
景色(美丽) 地:一碧千里
情谊(深厚)
一段描写草原景色的句子(篇三)《草原》
《草原》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篇文章是大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感受,辽阔美丽的草原景色、热情好客的内蒙古人民,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完成整篇文章,首先描绘了一幅一碧千里而不茫茫,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奇丽的草原美景,接着描写了人们盛大热情的欢迎场面,最后是草原联欢、把酒话别的情形直至以“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而且语言优美,既不失纯朴简练的语言风格,有呈现生动感人的气息。
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二是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三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
一、设计理念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一切为孩子的发展”是本次课改的主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阅读方法,然后放手让他们大胆地去进行阅读实践,在读中找(批画),读中思,读中议,读中悟,再通过感情朗读,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情和体会,设法使学生能在
整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始终激情满怀,积极主动,并能自觉地与学习伙伴合作探究。另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还要努力体现听、说、读、写等语文素养的实践活动,力求整体推进,全面提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能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弄清本文的思想内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读优美句段,感受草原绮丽风光和蒙族兄弟姐妹的热情好客。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3、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优美的语言。
(2)学习本文边描绘边议论抒情的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景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教学难点
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来把握文章的内在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1、播放草原风光录像,配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边欣赏边想怎样概括地描述草原的绮丽风光。
2、同桌交流,概括草原的绮丽风光。
3、师:谁来给大家描述一下草原美丽的风景?
生:那里天是那么蓝,飘着几朵白云,那一望无际的天底下是成群的牛羊。放羊的姑娘手里拿着鞭子,正在高歌一曲。
生:蔚蓝的天空中飘着白云,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上,牛羊在悠闲地吃着草,清清的湖水泛着微波,此情此景真使人难忘。
4、师:今天老师和你们去草原看看那里的优美风景和热情的蒙族人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音。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继续自由读课文,要求一定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
3、指名朗读(或开火车读),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学生依据读得正确流利的标准自评,互评)。
4、默读全文,想一想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桌交流。
5、指名说。
生: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热情好客的蒙族人民。
生:课文主要讲了草原的迷人景色和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三)理清文章脉络,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找一找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画出有关语句。(初见草原——接近陈巴尔虎旗——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
2、同桌或小组交流。
3、反馈层次划分的情况。
4、自由读课文,想想,在这五个地方,作者各写了什么呢?给每段加个小标题。(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5、教师作必要指导。
6、四人小组交流,互评。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草原静态美。
(1)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想一想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又有什么感受?
(2)同桌或前后同学交流。
(3)全班反馈讨论。
师: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感受呢?
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使我感受到了草原美得像一幅赏心悦目的风景画。
生:我感受到了草原的色彩特别美。
师:你的感受很好,作者描写草原色彩,突出了哪种颜色?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课文,找出描写草原色彩的句子好好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突出描写草原色彩的。(学生认真读课文,自由交流)指名朗读描写草原色彩的句子。
师:大家一起说,作者用哪个字突出了草原的色彩,为什么?
生:(齐答)绿色,因为草是绿色的,写草原的颜色就要突出一个“绿”字。
生: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丘比作了中国画。 生: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师:找一找哪点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一起读运用夸张手法的句子。
一段描写草原景色的句子(篇四)《1
一段描写草原景色的句子(篇五)《1、草原》
《草原》是作者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能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理解课文中新词“渲染、襟飘带舞”等词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3、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4、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草原之美和民族的团结互助;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难点: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师: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搜集并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文章。 板书预设: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重点品读课文第1自然段,感受草原风光美,并能背诵第1自然段。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播放腾格尔唱的歌曲《天堂》,将学生引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课文,一块儿登上安徽黄山,欣赏黄山奇石;走进北国,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来到四川松潘,看到了神奇的五彩池;飞向宝岛台湾,见到了阿里山和日月潭,,,,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的画卷。
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西部,走进大草原。
2、板书课题:草原
有感情地读题
3、你印象中的草原是怎样的呢?
4、老舍笔下的大草原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老舍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认读难读的词语:渲染、迂回、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羞涩、拘束、陈巴尔虎旗
3、学生交流草原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景色美丽、人们热情。(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快速找出课文中描写“风光美”和“人情美”的分别是哪些段落?
2、学生交流:风光美(第1自然段)
人情美(第2——5自然段)
四、品读课文,感受草原风光美
1、过渡:在初读课文时,大家都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刚才大家又找出课文第1自然段具体写了大草原的风光美。请你用心读第1自然段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思考: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草原的风光美,请画出相关的。
2、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语句,同桌相互交流。
3、抓住重点语句,全班反馈交流:
★★预设一: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 “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3)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预设二: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理解“茫茫”和“并不茫茫”的意思。
(2)指导朗读:读出草原一片碧绿、广袤无垠的美。
★★预设三: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1)读,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丽景色。
(2)体会比喻句的妙处,并结合图片来理解。
(3)你觉得哪个字作者用得最为巧妙?(绣)
(4)想像: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像碧绿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的白帆;像无边的绿毯上撒上白珍珠,,,,)
★★预设四: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图片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2)积累:说说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给人们带来的饱满、润泽、柔美的感觉。
★★预设五: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引读:作者初见草原就被草原的天和草原的天底下一碧千里、广阔无垠的美所吸引。所以,他在这种境界里——
★★预设六: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2)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3)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4、有感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风光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5、熟读成诵: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五、总结留悬念
草原的无限风光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那草原上的人又是怎么样的呢?下节课继续品读课文,感受草原的人情美。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2、熟背课文第1自然段。
继续品读课文,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通过上一节课的参观,我们知道蒙古草原上清新的空气,有明朗的天空,有翠绿的小丘,这一切都让人回味无穷。
2、欣赏草原风光,引导学生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3、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二、自主读文,感受“人情美”
1、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用一个词来概括形容草原人民的特点。
2、学生交流:草原上的人——热情好客
3、默读课文,看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引导学生想想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概括出来,加小标题。
4、反馈交流: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5、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语句具体感受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欢迎远客: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
(1)读句子,想象主人欢迎远客的情景。
(2)出示(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迎客的热闹场面,体会蒙古人的热情质朴。
★★亲切相见: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热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联欢话别: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
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6、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学习写法
1、这篇课文是作者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写的是一次活动,为什么课文以“草原”为题。
2、学生讨论交流:课文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3、告诉学生,这就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四、拓展阅读延伸
1、推荐阅读:老舍写的《内蒙风光》;
2、推荐阅读:美国经典名著《小木屋》系列小说之一《草原上的小木屋》,作者是罗兰·英格斯·怀德。
五、课外作业
1、摘抄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相关资料链接:
1、课文摘选自老舍写的《内蒙风光》。
2、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二十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人民艺术家。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3、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大多用条木做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容易拆装,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4、奶茶掺和着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饮料。
5、奶豆腐是用牛奶制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盘子里做点心,并不是豆腐。
6、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习惯把羊肉切成大块,煮熟了吃。吃的时候用刀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
7、鄂温克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讷河县等地。
8、陈巴尔虎旗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西部,海拉尔河下游,滨州铁路经过南境。这里水草丰美,畜牧业发达;农产品有小麦、油菜籽、甜菜等。
一段描写草原景色的句子(篇六)《草原》
《草原》阅读题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新鲜
清鲜),天空是
那么(晴朗
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
)。四面都是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
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色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
)叫人舒服,(
)愿久立四望,(
)想坐下低吟一
首奇丽的小诗。
1、在( )里填上适合的词语
2、用“√”在文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
里填上适合的关联词语
4、文中有2个表示“绿”的意思的词语,分别是 翠色欲流
和 ( 一碧千里)。我还从课外
积累了2个,分别是( 苍翠欲滴)和
”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句话中把
7、文中“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中的“绣”字用得真好,你能好在哪里
羊群本来是因为吃草而随意地走来走去,可在老舍的笔下它们就是一些能工巧匠,在
精心为草原这块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这块巨幅地毯上的图案在不断变换,真是美极
8、这段主要写了 草原的美
4、作者主要抓住了
来描写草原的,从中流露出作
者 (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的心情,哪些词句能看出作者的这种心情,请用“▲▲”画出来。
9、作者是按
事情发展 的写作顺序来描写草原的..
10、“这种境界”,指的是什么境界?
这种境界指的是:草原上羊群和草地构成优美画面,令我陶醉
11、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什么呢?
回味这水草丰美的草原,回味青草的甜美,生活的无忧无虑。
回味这草原明朗的天和清鲜的空气,没有一点污染,真令人神往啊!
回味这眼前的美景:“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真美啊!
2、这段话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文中哪句话最突出表现出这个特点?
(1)这段话写出了草原碧绿、辽阔的特点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3、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哪些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
一碧千里、绿、翠色欲流、白色
4、画“ ”的句子中“无边的绿毯”指( 草地 ),“白色的大花”指( 羊群
【语段二】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
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
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
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
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
1.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填在相应的扩号里。
(4)急速猛烈
群马疾驰 ( 4
疾风知劲草 (
疾苦 ( 1 )
2、从文中为下面解释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
衣襟和绸带迎风飘舞。
3、从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静寂
)——( 热闹
4.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仿写一句。
文中比喻句: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4、,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从哪看出?请用“
”画出句子。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5、读读画线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呢?
我体会到了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特点
6这段主要写了( 蒙古族同胞身穿节日盛装,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突出了蒙古族同胞
热情好客的特点
10、“洒脱”的意思是( 举止或行动自然,不受拘束 )。请从文中找出描写洒脱的句子来: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12、“襟飘带舞”的意思是( 衣襟和裙带随风舞 )。
13《草原》的作者是老舍
,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 ,满族人,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代
14、《草原》文章按 (事情发展) 顺序 ,先写草原的(风光),再写草原的(人) 。描
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
光美) 、(人情美)和(民俗美。)
15、“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句话是段落的(中心句) ,写出了草原(辽
阔)、(碧绿) 的特点。
16、“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回味”
的意思是(
细细的回忆、品味
)。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
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
回味。这种(
拟人 )的修辞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
立不动,好象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3)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
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4)那些
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没骨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没有用笔勾勒,于是,到处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5)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
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6)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
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1.以上文段选自课文 《草原》 ,作者是 老舍
2.作者为了说明小丘线条柔美,把小丘比作(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 。
3.下面四个词语都是描写“绿”的,仔细分辨后选词填空。
一碧千里、天涯碧草、翠色欲流、万古长青
( 天涯碧草 )是描写绿的颜色的;( 翠色欲流
)是描写绿的神态的;
(万古长青)是描写绿的生命的;(一碧千里)是描写绿的广漠的。
《威尼斯的小艇》阅读练习
根据句意写词语。?
1、信教的人向神祈祷,乞求保佑。 ( 祷告
2、高声喧哗谈笑。 ( 哗笑
3、驾驶小艇熟练灵活,得心应手。 (操纵自如
4、手忙乱,脚也忙乱。形容做事慌忙。(手忙脚乱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的交通工具
( 世界闻名
)的水上城市
四、读课文填空。
1、威尼斯小艇在构造上有与众不同的特点:①长度为(二三十英尺),“又(窄)又(深)”,
有点像(独木舟)。②制作比较讲究,“船头和船尾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③
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④船内舒适自在,皮垫子像(沙发)一般。
2、把威尼斯小艇比作独木舟,写出了小艇(长、窄、深)的特点;把小艇比作新月,写出
了小艇(两头翘)的特点;把小艇比作水蛇,写出了小艇(轻快灵活)的特点。
3、水面上渐渐________,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________。高大的石头建筑________在河
边,古老的桥梁______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________在码头上。________笼罩着这座水
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________地入睡了。
一、读准下列带点的字“√”
停泊(pō bó)散场(sǎn
sàn)船舱(cāng
chāng )笼罩(lóng
lǒng) ....
二、读下面两句话,先回答问题,再照样子各写一句话。
1、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深又窄,有点像独木舟。
回答:这句话写出了威尼斯小艇
2、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回答:这句话是采用 拟人
方法写出了夜晚威尼斯的 静寂的景色
它与第5自然段的内容形成了鲜明的 对比
四、读懂句子
“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这句话中的“大街”是指
什么?“汽车”又是指什么?你认为这样写好吗?为什么?
的重要作用。
五、威尼斯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读第5 自然段,文中分别写了哪
些人的活动?你认为小艇在人们生活中还会起什么作用?
六、读第4自然段,说说这段话是围绕着哪句话写的?从文中哪些词语介绍了船
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词语: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极快、
七、细读第2、4、5自然段,说说课文从哪三个方面给我们介绍了威尼斯这座水
上名城特有的风光?
八、想一想,假如你坐在小艇上游览威尼斯,会有什么感受?
选择合适的字组词。
( 顾、雇 )工
( 华、哗 )笑
船( 梢、艄 )
保( 母、姆 )
一段描写草原景色的句子(篇七)《草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美,地域辽阔。
2.草原人的热情,感受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的教育。
3.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PPT出示草原图片,播放歌曲《天堂》。
2.学生谈感受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草原的美。
1.自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从第一段中找出描写草原“美”的句子。
2.指名汇报交流,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天空:“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体会作者的心情)
②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3.思考、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
三、学习第二部分。
引导学生感悟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体会草原的辽阔,生找出第二段中描写草原辽阔的句子。
指名反馈交流,(“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2.初入草原,作者先见到了什么?走了许久,又看到了什么?作者再见到了什么?(先看到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比喻句)
3.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指名反馈交流,出示: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远处的小山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理解群马疾驰,襟飘带舞)
4.生自读3、4、5段,主人的热情还体现在哪些地方呢?主客是怎样见面的?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
5.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如何?
6.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PPT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欣赏了草原的美,感受了草原人民的热情。这么美
的环境,这么好客的主人,我们能破坏他们的家园吗?(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熟读课文,背诵一二自然段人
相关热词搜索:
1、“一段描写草原景色的句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一段描写草原景色的句子" 地址:/zuowen/haocihaoju/30286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草原的文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