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文艺作品形象生动的量词,内容充实,有( )有( )

{"subject":"|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 第一章 清代以前传记载体及其分类","content":"发信人: yaclear (清一), 信区: People
标&&题: |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 第一章 清代以前传记载体及其分类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hu Apr 27 00:57:28 2006), 站内 &&&&&& && 第一章&&清代以前传记载体及其分类 &&&&&& 刚刚在《前言》中对各种传记体史料的体裁作了某些说明,这里要说的是它们的发展由来,以及从目录学分类法上进一步交代传记史料体裁类型和它们的使用方法。 &&&& 关于古代史书的分类和传记文,业师郑毅生天挺教授在《中国古代史籍的分类》、《中国的传记文》等文中多有分析,(二文均收入郑天挺:《探微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他论述了从西汉至清代图书的分类法和史籍的成为独立类目,史籍内部的分类及其变化,传记体的体裁、写法和要求,也涉及到传记史书的分类,他指出:“中国旧日的传记文,就形式来看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按年编列的年谱,一类是综合叙述的碑传。就性质来说,凡是传、墓志铭、神道碑、哀启、征文启、事略、行述、行状、逸事状、遗事、诔赞、寿文等。虽然体裁不同,可是全属传记。若是就作者的立场和关系来分,又有史书里面的传,志乘里面的传,家谱里面的传,以及外传、别传、小传和自己作的自传种种的不同。”(《探微集》,第268页。)他主要依据文献体裁对传记体史书作了简单的分类。笔者在本章是想继续郑师的工作,在下列四个问题上作出补充说明:(1)传记体裁种类;(2)传记史籍的分类及其变化;(3)史部以外的传记文献;(4)传记史籍的利用方法。&&&& &&&&&&&&&&&&&&&&&&&&&&&&&&&&&&&&&&&&&&&&&&&&&&&&&&&&&&&&&&&&&&&&&&&&&&&&&&&&&&&& 一、传记名称的由来 &&&& “传记”,系指叙述人物历史的文书体裁和图书类别,即传记体和传记类文书。把这种文献称作“传记”,是人们经历了长期探讨后形成的,时间不晚于元朝初年。 &&&& 传记体出现得很早,战国时代已经有了,(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传记》世界书局1935年版,第51页。)《史记》中有“列传”,表明西汉人已熟练地运用传记体裁记录人物历史,不过那时人们把传记称为列传或传,《汉书》卷30《艺文志》记有《高祖传》13篇、《孝文传》11篇,并有小注,分别云:“高祖与大臣述古语及诏策也。”“文帝所称及诏策。”(《汉书》卷30《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标校本,第6册,第1726页。)可知这个“传”,主要是记载帝王言论,还不完全是后世理解的传记,但是与传记有关,且使用了“传”的字样。魏晋以降,传的称谓普遍使用了,而且是真正指人物传记,如魏明帝时著作的《海内先贤传》。(《隋书》卷33《经籍志》,北京中华书局标校本,第4册,第974页。)与此同时,人物传记也用“记”来表示,如习凿齿的《襄阳耆旧记》、虞览《虞氏家记》之类。(《隋书?经籍志》,第4册,第975页。)此时传与记,在记载内容上有所不同,“传”是以人物为纲,记述事情,是纯粹人物传记;“记”不仅写人物,还记事,记事的部分是以事为纲,叙人物为辅助,不是纯粹的人物传。即如《襄阳耆旧记》有5卷,其中3卷是人物传记,另外两卷是山川、城邑,叙述的是自然物和建筑物,但也及于人事。(《襄阳耆旧传》,荆楚书社1986年版。)那时“传”和“记”的体裁概念还不分明,人们常常混用。 &&&& 唐初编修《隋书》,在《经籍志》里将传记类图书归为一类,命名为“杂传”,(《隋书?经籍志》,第四册第982页。)是所谓“纪先圣人物”的,(《旧唐书》卷46《经籍志》,中华书局标校本,第6册,第1963页。)《旧唐书?经籍志》因袭其意和名目,亦曰“杂传”,(《旧唐书?经籍志》,第6册,第1987页。)稍后,《新唐书?艺文志》将此类书籍改称为“杂传记”,(《新唐书》卷58《艺文志》,中华书局标校本,第5册,第1453页。)“传记”前加有“杂”字,则“传记”一词已呼之欲出了。待到元人修《宋史?艺文志》就去“杂”字,而径名“传记”了。(《宋史》卷203《艺文志》,中华书局标校本,第15册,第5085页。)以后《明史?艺文志》承袭之,遂历久相沿。所以说,不晚于元初,“传记”作为专有名词已为人所运用。 &&&& 总起来说,叙述人物历史的传记,在早先是传与记分称,相当长的时期里被称作“杂传”或“杂传记”,而后演化为我们今日很习惯的“传记”称谓。但这不是简单的传与记的结合,而是传记成为专有名词。传记体裁和类别的图书,只描述人物历史,不再有以事为纲的“记”的成分。“记”的体裁是记事,与“传记”不再是一回事了,诚如清人章学诚所说:“至于近代,始以录人物者,区为之传;叙事迹者,区为之记”。(《文史通义?内篇?传记》,第50页。) && 二、古人重视人物传记资料的记录及其原因 &&&&古代官方和士人以上层次都留心人物传记的编写,官府的重视表现在,有以编修传记为主要职责的史官制度,有因官吏任用、奖励而形成的众多官员参与传记文书写作的制度,有借用史书,特别是传记表彰历史人物而宣扬朝政与治术的手段。下面就此略作考查。 &&&& 古代史书以正史为代表。自南朝编纂《宋书》、唐朝所修《晋书》及南北朝诸书以来的正史,多出于官修,所以讲述古人传记,首先需要注意到史官的手笔,当然也不要忽视私人的记录。正史被称为纪传体史书,其中的“纪”,为帝王的本纪,以君主的活动为纲,旁记王朝发生的事情,实质上是人主传记;“传”是记录贵胄大臣和有奇行异能的人的事迹,它和本纪都是传记;“世家”,以家族为单位,记载其人物的历史,实质上也是传记文,官、私修的谱牒与它相类似;纪传体史书里还有“志”、“表”等体裁,就其内容讲也很重要,就所占篇幅讲也不为少,可是被忽略不提,而只以“纪传”表达这种体裁的著作,可见古人把纪传体在本质上视为君臣传记,即人物传记的著述体裁。那么,正史即纪传体史书,纪传体著作主要是人物传记,可知古代官方特别重视人物传记的写作。对此,《隋书?经籍志?杂传》论述了史官修传制度,很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种制度的内涵。它写道:“古之史官,必广其所记,非独人君之举。《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则诸侯史记,兼而有之。”这是说诸侯的历史有称为“外史”的史官来写。又由于行政方面的赏功罚罪,百官的历史都有记录保存--“王者诛赏,具录其事,昭告神明,百官史臣,皆藏其书。”所以,“自公卿诸侯,至于群士,善恶之迹,毕集史职。”从天子到内外官员的历史都有史官秉笔记录。这是官修传记的主要内容,对士庶人等,官方也有所留意。乡里组织的“族师,每月书其孝悌睦姻有学者;党正,岁书其德行道艺者,而入之于乡大夫;乡大夫三年大比,考其德行道艺,举其贤者能者,而献其书。王再拜受之,登于天府,内史贰之。是以穷居侧陋之士,言行必达,皆有史传”。(《隋书?经籍志》,第4册,第981页。)乡里之异行士庶皆有传记的说法,未免言过其实,在隋代以前是不可能做到的,但这类人中会有一些人有传记则是应当承认的,《隋书?经籍志》所载的梁元帝《孝德传》、刘宋员外郎郑缉之《孝子传》、光禄大夫范晏《阴德传》,即为明证。(《隋书?经籍志》,第4册第976页。)要之,史官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为君主百官作传记,保证有大量的相应文献问世和传世。 &&&& 历代对官员任用、考核、奖惩、祭谥制度中,都要由主管衙门、官员本人或其僚属、家属写作有关该官员的行事、政绩、简历,从而形成官员的传记资料。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在士人出仕之前先对其考查。被考核人如系参加科举,在唐代要亲写家状,北宋因之,这在清代就是试子的卷头、亲供。(参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上册第119页。)如系待选新职,则有牒状、表状、注状、履历、引见履历。 南朝萧梁人许周投奔北魏,在自撰的表状及牒状上,自称是梁朝黄门侍郎,结果被南主客事源子恭查出是作伪。 不论许周的结局如何,官僚上任要书写表状之类的材料,这是任官制度所必须的。(《魏书》卷41《源贺传》,中华书局标校本,第3册,第932页;参阅梁绍壬:《两般秋雨盫随笔》卷7《履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69页。)两汉政府实行举荐贤良文学、孝廉、秀才的制度,地方上出现月旦评的风习,评者不一定写出文字,但地方官上报时要写推荐材料,这就是传记资料了,也如《隋书?经籍志》所说:“武帝从董仲舒之言,始举贤良文学。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善恶之事,靡不毕集。司马迁、班固,撰而成之,股肱辅弼之臣,扶义倜傥之士,皆有记录”。(《隋书?经籍志》,第4册,第981页。)及至九品中正制推行后,各州郡中正要把各个家族排列出次第,于是有“方司格”、“簿状”的产生,宋人郑樵说:“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通志》卷25《氏族略》中华书局1987年版,上册第439页。)簿状为政府用官所必须依据的。簿状是家族文献,但家族之所以成为士族,是根据家族成员的出仕状况而定,因此其中包含了大量个人传记资料。正是由于汉魏六朝实行这样的选官制度,人们重视地域和家族,地方文献和宗族文献应运而生,出现多种类型的地方史志,其中就有专写人物传记的书籍,仅就《隋书?经籍志》所载,有贤人传,如《济北先贤传》;有评传,如《长沙耆旧传赞》;有像赞,例如《东阳朝堂像赞》。(《隋书》,第4册,第975、977页。)这是纯粹传记型的,还有地方史志,如《吴郡记》、《陈留风俗传》、《越绝书》、《华阳国志》等,也记录有人物事迹。家族谱的类型也不少,有皇族谱、通国谱,州郡谱,单一家族谱等。 &&&& 前面我们着重说明官府主持纪传体史书的编写制度以及官员任用制度形成的传记文献,现在了解一下官修传记专著的制度和情况。一些王朝表彰功臣,特设机构,西汉置麒麟阁,本为收藏图籍之所,汉宣帝于此为霍光、张安世、苏武等11位名臣立像,“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这些人“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汉书》卷54《苏武传》,中华书局标校本,第8册,第2468页。)汉明帝追念光武帝开国功臣云台28将及王常等4人,计32人,画像于南宫云台。(《后汉书》卷22《论》,中华书局标校本,第3册,第789页。)唐太宗于贞观17年(公元643年)下令图画长孙无忌等24名勋臣于凌烟阁。(《旧唐书》卷3《太宗纪》,第1册,第55页。) &&&& 武则天圣历年间(公元698年-699年)在凌烟阁制作“侍臣图赞”,100年后,唐德宗看到残迹,追问故事,史官蒋乂为之讲解。(《新唐书》卷132《蒋乂传》,第15册,第4532页。)画像是人物传记的一种,开阁图画功臣、侍臣像,是皇帝以殊荣并以特殊的形式为大臣树碑立传。 &&&& 王朝为宣扬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指令史官纂辑传记文书,或者官员、史官主动编写人物传记。进士中试,官方和士人都非常看重其事,大约在唐初就有人编辑出同年录,唐宣宗乃下令官修《诸家科目记》,并令以后逐科编辑,(徐松:《登科记考》,中华书局1984年版《点校说明》)是以后世此类书甚多,乃至清人徐松可以写出大部头的《登科记考》。这类书以《宝祐四年登科录》为名著,是科状元为文天祥,传胪是谢枋得,宋末三杰之一的陆秀夫亦在其内。这种题名录的书,记录试题、考官之外,一一登录中试人员,叙其姓名字号、乡贯、三代、中试等第名次,是进士的简历文书。(《四库全书总目》卷《史部?传记类》,中华书局1965年版,上册,第519页、521页)蒋偕任职史馆修撰,为宰相李绛编辑《李相国论事集》,实即李绛言行录,此书被收入《四库全书》,流传至今。(《四库全书总目》,上册,第514页。)南宋侍读章颖奉命考订《玉牒辨误》等书,还撰著成《南渡十将传》,叙刘琦、岳飞等人历史。(《宋史》均404《章颖传》,中华书局标校本,第35册,第12228页;《四库全书总目》卷61《史部?传记类存目》,上册,第548页。)宋宁宗时临安府尹袁韶经朝廷批准,为许由等39人立祠,并为他们书写评传,成《钱塘先贤传赞》一书。(《宋史》卷415《袁韶传》,第36册,第12451页;《四库全书总目》,上册,第420页。)明初马皇后因读《列女传》,遂由明太祖下命儒臣讨论修订,未成,经其媳徐皇后请求,明成祖下令侍读学士解缙总裁,遂成《古今列女传》,由成祖亲作序言,刊行颁布。(《明史》卷147《解缙传》,中华书局标校本,第14册,第4120页。)明成祖还为新编《外戚传》作序,此书是“编辑汉以后可为法戒者”,以教育椒房外戚。(《明史》卷97《艺文志》,第8册,第2402页。) &&&& 官方用力于编辑人物传记专著和纪传体正史,并有一些制度作保障,自然会有深刻的社会原因。最主要的是以人为鉴、以史为鉴,获取历史经验,教化臣民,维持王朝的长治久安。有着鲜明的政治的、文化的目的。何以这样认识?我们了解史书的“传”和“纪”的涵义就可以明白了。帝王之历史记载叫做“本纪”,《史记》“索隐”就此云:“帝王书称纪者,言为后代纲纪也”;(《史记》卷1《五帝纪》,中华书局标校本,第1册,第1页。)又对列传作出解释:“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史记》卷61《伯夷列传》,第7册,第2121页。)意思是说本纪所载的君主行政和作风,为后代君王树立准则,是为国君治民借鉴的;传记叙述臣工可以为后人效法的事情,也是作楷模用的。史书作纪和传的目标业已表露得再明白不过了。但是纪和传是什么关系,司马贞在“索隐”里没有讲,刘知己《史通?列传》则指出:“传者列事也”,“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犹《春秋》之传,《春秋》则传以释经;史(记)、汉(书)则传以释纪。”(刘知己《史通》卷2《列传》,世界书局1935年版,第10页。)他的见解是列传是注释本纪的,也即本纪为纲,传记为目,用传补充纪,使纪和传形成为一个整体,以其内容教育后世君主治理好国政,臣下做忠臣顺民。官修纪传体史书,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行活动,宣扬统治者的政事、政绩和“皇恩浩荡”,传授治理国事的经验和办法,以维护王朝的稳定。正是这种强烈的政治观念,促成历朝政府十分重视传记体史书和传记的编写。 &&&& 私人对于编写传记和家史,与官府一样表现出热诚。我们不妨以宋人编辑的几部书作例子来说明。岳珂《金陀稡编》,内含《吁天辩误集》、《天定录》《鄂王行实编年录》等部分,岳珂是岳飞的孙子,作此书是为乃祖被害辩冤,此书的上述前两部分,于嘉定年间上报朝廷,(《宋史》卷365《岳飞传》,第33册,第11396页。)其行实编年就是年谱。理学大师朱熹为传播道学,编著《伊洛渊源录》和《名臣言行录》前、后集,前书记载周敦颐以下及二程“交游门弟子言行”;后一书系从纪传体史书和诸家文集中摘录名人有关世道人心的资料汇编而成。与前书相同的有程颐之孙程源编的《道学正统图》,而李幼武为后书编出续集、别集、外集。(《四库全书总目》,上册,第519页。)宋光宗时杜大珪编辑《名臣碑传琬琰集》,汇辑宋太祖至宋高宗时期名人的神道碑、墓志铭、行状及实录、国史上的传记文字,此书分量很大,达107卷。(《四库全书总目》,上册,第520页。)南宋末年的丹阳人某某编著《京口耆旧传》,写宋初至宋理宗时期的京口(镇江)人物传记,内分忠烈、经济、风节、文学、书画等类,体例“全仿正史,每为一传,首尾该贯,生卒必详”,由于资料来源多,记载人物的“轶闻逸事,则较史为详”。(《四库全书总目》,上册,第521页。)大约是南宋遗民所作的《昭忠录》一书,写宋末忠义人士130人,对每人先书其姓名、官爵,后写其事迹,以褒彰忠节志士,宣扬汉民族气节。(《四库全书总目》,上册,第522页。)宋人的这些传记专著和有关传记文书,有的是给亲人写的,为亲情所系,是为维护家族利益,如岳珂之作《金陀稡编》;有的是为传扬地方先贤,怀有区域观念,如《京口耆旧传》的问世;有的为褒扬民族气节,如《昭忠录》之作;有的是为传播伦理观念,提倡一种风尚,如朱熹、杜大珪的著述;有的则为一个学派,或者说为一个小团体,如程源则为乃祖的理学。无论其目的如何,都保存了传记资料。 &&&& 至此,小结本节的意思,古代官府和私家都重视传记文书的写作,在官方有需要并有一些制度作保障,在私人也是有需要并以伦理观念、传统观念来促进。综观官私传记文书写作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四点:一是总结和继承政治经验,以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二是用人制度,即为保证官员选拔、任命、考核、奖惩、祭谥制度的正常进行,以便形成、保持合格的官僚队伍及吏治的澄清;三是为政治、文化观念的传承,即为传播儒家思想,移风易俗,使人们的行为符合于政府法令和社会规范,也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四是体现家族、地方的利益和荣誉,也是民间家族势力、地方势力发展的反映。对于原因的分析以及对这些原因的社会效果的认识,人们可能会有分歧,笔者之所以在这里叙述原因问题,是为说明大量传记文献是怎样产生的,以便于理解这些文献的出现和流传,其实对于今人来讲最重要的是古代传记文书所保存的历史资料的价值。为了认识这种价值,下面说明传记史籍的分类和体裁。 && 三、传记史籍的分类 &&&& 对于事物的分类,是为了认识它,把握它,并按照其本身状况去说明它;进行传记史书的分类,以便加深对这种史书的认识,更好地利用它的资料。 &&&& 古代传记书籍的分类,涉及到全部图书的分类、传记图籍内部的分类,即它在所有书籍的归类如何,它的内部还有没有分类的必要和如何分类? &&&& 认识古代传记图书的分类,需要遵循古代文献分类法,实即运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这个方法奠定于《隋书? 经籍志》。在此以前,《汉书》有《艺文志》,它根据刘歆《七略》分类,将图籍区分为辑略、 六艺略、 诸子略、 诗赋略 、兵书略、 术数略和方技略,这七略实乃后世的经、子、集三部,它没有给史部书设立专略,而将它们分散在各略中了。如此分法,是学者还没有认识史部书的重要,也是史部书少并地位高的缘故,诚如业师郑天挺教授就史部的一些书列入“春秋家”内所指出的:“这一方面反映史籍还不如诗赋、兵书之多,也反映当时史籍的地位和六经可以相比”。(《探微集》,第261页。)不过这样的分类,也表明人们对史书的重要性尚欠充足的认识,且使史部书不好寻找,对读者甚为不便。自《隋书? 经籍志》把所有图书区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对七略作了归纳,特别是区划出史部一类,使史部书有了归属,将传记专著都分在了这一类,传记的零星文献大部分也在这一类,从而提供了解此类图籍的方便,但是也还有含有传记资料的文献归属于经、子、集三部中。《隋书》而后,正史有《经籍志》 或《艺文志》的,如新旧《唐书 》、《宋史》、《明史》、《清史稿》,以及《四库全书总目》都采用了四部分类法.。&&&& &&&& 史部书很多,传记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只有了解史部分类才能把握它。《隋书》将史部区分为13类,即:正史(纪传体),古史(编年体),杂史,霸史(霸主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及簿录。这种分类,以后人的眼光来看,自然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不过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为人们所遵循,“两唐书”及《宋史》均仍分13类,只是将几个名称变动一下,如把“簿录”改称为“目录”。到《明史? 艺文志》作了一些归并,分成十类,为正史,杂史,史钞,故事,职官,仪注,刑法,传记,地理和谱牒,(《明史?艺文志》,第8册,第2377页。)起居注本来就是编年体,这时与古史一起归类于正史。《四库全书总目》又作了调整补充,分成15类,为一正史,二编年,三记事本末,四别史,五杂史,六诏令奏议,七传记,八史钞,九载记,十时令,十一地理,十二职官,十三政书,十四目录,十五史评。(《四库全书总目?目录》)毋繁赘言,清人的分类法比前人大有进步,因为史评、 时令的分出,确有必要,它便利归类和查找,其后《清史稿》又在此基础上增加“金石”一类,成十六类。 &&&& 传记类的书籍,在史部分类中,无论叫做“杂传”,或“杂传记”,或“传记”,在其内部还有再作分类的必要,以便识别。《隋书》未作分类。但在著录书目时有所归纳,我们从书目中可以看出,那时有六类传记图书,即一地区人物合传,二分类人物合传,三家传,四个人传记,五像赞,六志怪。《旧唐书》明确地将杂传记区分成10余类::褒先贤耆旧,孝友,忠节,列藩,良史,高逸,杂传,文士,仙灵,高僧,鬼神及列女。(《旧唐书?经籍志》,第6册,第2006页。)这这些类中有名为“杂传”的,不奇怪,因为它是属于“杂传记”里的。从类别标目看,它以人物社会属性为区分的唯一准则。遗憾的是《新唐书》、《宋史》、《明史》都未给传记图籍作分类,至《四库全书总目》则区分为五类,为一圣贤,二名人,三总录,四杂录,五别录。该书对如此区划的解释是:“圣贤,如孔孟年谱之类。”即书的内容是叙述儒家圣贤历史的,体裁则是年谱类的。“名人,如魏郑公谏录之类。”这类书是名人自撰或他人替名人而编辑,体裁为奏议的汇辑。“总录,列女传之类。”系许多人物的传记集结在一起,也就是人物合传,与前两类单独个人传记不同。“杂录,如《骖鸾录》之类;其杜大珪《碑传琬琰集》,苏天爵《名臣事略》诸书,虽无传记之名,亦各核其实,依类编入。”这些书并不标明是传记专书,但内容是叙述人物历史的,不过其体裁不像传记那样严谨。所谓别录,“至安禄山、黄巢、刘豫诸书,既不能遽削其名,亦未可薰犹同器,则从叛臣诸传附载史末之例,自为一类,谓之曰别录。”(《四库全书总目》,上册,第513页。)记载叛逆人物的著述,归于此类。这样的分类原则,比《旧唐书》进了一步,因为既注意到人物社会属性,即以圣贤、名人、叛逆等人物类型作区别,将关于他们的传记区划出不同类别;又考虑到文献体裁的不同,使传、碑传、年谱、事略等各自为类。 &&&& 在史部的传记类之外的类别里,还有传记专书,或包含传记资料的著作,对于传记的研究同样重要。《隋书》史部旧事类著录有《大司马陶公故事》、《郗太尉为尚书令故事》、《桓玄伪事》,题目就揭示,这些书是分别叙述陶侃、郗鉴、桓玄的历史,只是书中突出一些事实,不是前面那类完整的人物传记。还著录有《晋八王故事》、《晋四王起事》、《晋东宫旧事》等书目,(《隋书?经籍志》,第4册,第966页。)西晋出现有名的“八王之乱”,这些书无疑是记载司马氏皇室内乱史事的,它是以事为纲,以人为目,不是传记专著,但具有大量传记资料。《宋史?艺文志》故事类载有《司马光日录》、赵概《日记》,以日记体裁记录人物史料;又录有《吕丞相勤王记》,(《宋史》卷203《艺文志》,第15册,第5106页。)在别史类著录《中兴小传》、《宋实录列传举要》,(《宋史?艺文志》,第15册,第5098页。)这些书专收传记文。《隋书》、《旧唐书》、《宋史》、《明史》的书目分类中,史部里都有谱系类,《宋史》著录谱系学、姓氏学著作达110部,《明史》记载的少一些,只有38部,是没有著录单独家族谱的原因造成的。(《明史》卷97《艺文志》,第8册,第2419页。)谱牒是家族史专著,家族成员的个人历史资料即在其中了。地理类,《明史?艺文志》著录471部,其中有《长安客话》、《金陵琐事》、《真定府志》等书。(《明史?艺文志》,第8册,第2406页。)方志是地理类的一种,它定型于宋元,(参阅王德恒等:《中国方志学》第3章,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明清大为兴盛,且为官修。方志的体裁是志、传、表、图,“传”占相当大的部分,因为传记人物多,因而又分出若干种类,分目叙述。以上事例表明史部传记类之外,旧事类(故事类)、谱系类、地理类著作都有传记文,纪传体的包容更不必说了,其他编年、杂史等类也有有传记的,如编年体的《宋实录》、《明实录》就有许多官员小传。 &&&& 学人都承认“六经皆史”,经书包含着大量的史料,当然会有人物资料。诸子百家的子部书,阐发作者思想观念,往往借用历史上的、当代的人和事去作说明,那些事例留下了人物历史材料,今人研究先秦两汉历史人物离不开《诸子集成》,就是这个道理。集部书多系文学艺术作品,所写的故事是虚构的,人们从不把它们当作,也不可能当作历史读物,也就是说不会将它们用作人物传记的史料,可是,自从史家创造以诗证史的方法,就可以有条件地使用文艺作品的材料于史学研究和传记研究。同时,集部中的别集、总集包含着许多传记文和碑传文,而这是人物传记的直接资料。集部中的诗话、词话,于讲解诗词中论述其作者,因而留下了那些人的材料。在《宋史?艺文志?集部》有文史类,著录的司马光《诗话》、《续诗话》、魏泰《隐居诗话》等以“诗话”为题的书就有12部之多。(《宋史?艺文志》,第16册,第5409页。)《明史》也有文史类,著录四十八部书,主要是明人著述的诗话。(《明史?艺文志》,第8册,第2499页。) &&&& 有关古代人物传记史籍的认识,从利用的角度大约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 第一、在古代目录学分类上,传记史籍大部分归为史部,且多为专著,分在经部、子部、集部中的也有,但基本上不是专著,而是含有零碎散篇的片段传记资料的著述,然而不能因此而忽视它们,特别是对文集。 &&&& 第二、传记史料图书在史部内部分类中,主要隶属于传记类,其次是正史、地理、杂史、谱系、旧事等类。 &&&& 第三、对传记类史书同样进行分类,无论是六类,十类,或者是十三类,以符合于传记史籍存在的实际情况为好。在这方面,《四库全书》的分类显然比其前人合理,因为它有两条标准,比只依书籍反映的人物社会属性一条准则好。笔者以为,有文体的标准很重要,体裁决定传记史料的内容、性质和容量,因而有不同的作用。正是由于这种考虑,笔者倒认为在传记文献分类上,内容和体裁两方面,应当侧重于文体。如是分类,更便于传记图书归类,因而也就便利于读者寻觅。 &&&& 第四、分类再科学,对于应用者来说,还是要根据具体的研究课题来选择图籍。一班地说,资料主要在史部,又主要在传记类,但是有的课题的史料,可能主要不在史部,而会在子部,或在集部。所以很难划一模式。 &&&&&& 四、传记体裁 &&&& 考查传记分类时已指出体裁的重要,并在事实上接触到文体问题,现在进行具体分析。在此以前,先交代把握传记体裁分类的一些因素:其一、理解古人观念中的传记和传记资料的不同概念,因为今人将古人的传记文书,都当作资料来看待,来应用,无须区分是传记还是传记资料,可是古人将正史的列传视为传记,其他的则不能当作传记,而只是传记材料,依据这一观念,有利于我们对古人传记体裁作出区分;其二、与第一点相联系,分清传记文是官修抑或是私修,官私修的体例有所不同,官修有论赞,内容全面,依据素材多,经过审定,私修学官修,一般无论赞,不能作定论,往往根据材料少,内容上有所侧重而不全面;其三、自撰与他撰而形成的差异;其四、体裁本身的区别。据此,本书作者拟将传记体裁分成六种类型。 &&&& (1)官修正史列传 &&&& 官修传记,依据来源广泛的资料写成,并经主管审核定稿。其体裁是以具体的历史人物为单位,叙人物历史的基本要素,即姓氏、字号、乡贯、出身、仕宦、爵禄、事迹、生卒和哀荣,以及史家的评论。所叙事情要详略适中,该详则详,该简则略,不可臃肿,故内容较为全面、扼要。在官修传记体裁内部又可以分出几种类型。 &&&& 列传。正史中的人物传记,绝大多数名之曰“列传”,唯《汉书》、《新五代史》作“传”。书写传主的一生事迹。事情多的传记,一人一卷,但大多数是数人合为一卷,卷末多有史官作的论赞。本来,史官在叙述事实时,字里行间就有所褒贬,论赞则是集中评论。 &&&& 世家。正史叙述诸侯及有特殊地位的宰辅史及其家族史。此种体例《史记》最典型。 &&&& 载记。正史对僭伪政权或名义上归属中央而又实际独立的地方政权执掌者及其家族的历史,用此写法。 &&&& 附传。在某人传记之后,附带说明另一人的历史,文字不多,叙事甚为简单。附传传主或者是正传传主的亲属、属吏,或者与正传传主的某一事情相同、相联系,才被作传,附于要人之后。 &&&& 合传。两人事迹相联系,传记合在一起写,如《史记》的《张耳陈余列传》。 &&&& 家传。在正传传主之后,分别写其若干个家族成员的传记,这种正史列传,实际是家传,不过突出某个成员,作为列传传目的名称。正史中的这类家传,多见于记载两晋南北朝史的那10部史书(《晋书》,“南、北史”,宋、南齐、梁、陈、魏、北齐、周书)。家传还有另一种含义,是私家编写自己家族成员群的传记,与这里所说正史的家传有所区别。 &&&& (2)官、私撰写的传记资料 &&&& 前已说明,在古人观念里列传是正式传记,现在所要说的则是传记资料,是历代政府为表彰、予谥、立祠、立传而要求有关部门或人员写的文书,它除了特定的功用之外,可作为史馆书写传记的材料依据。为政府提供资料的,有的就是家属,所以私家也写有传记文,而且越往后世越多。官私撰写的传记文书也有多种形式,但大同小异,兹以《宋史?艺文志》著录的书目为例说明之。 &&&& 行状、行述、行实。形式和内容都接近传记,唯不像传记那样规范,对某些事情可以详加叙述,而某些部分可以简略,故其描写有的很生动,不像“前四史”以后的那些正史传记文那样刻板。如《越国公行状》、《颜真卿行状》、《曾巩行述》、《曾肇行述》、《宗泽行实》。(《宋史?艺文志》,第15册,第5111页、5117页、5121页。) &&&& 事状。与行状类同,唯更侧重于某些事情、业绩,如《吕文靖事状》。 &&&& 事迹。也是讲人物行事的,与行状、事状不同处在于它不一定是官修的。如《安禄山事迹》、《种师道事迹》。 &&&& 逢辰记、历官记。写人物履历,如《吕颐浩逢辰记》、《韩文公历官记》。 &&&& 遗事、故实。通常为对正传所没有记载的历史事实作记录,如《赵君锡遗事》、《张尚书故实》。 &&&& 别录。私家撰写的传记补充材料,比如韩琦五世孙庚卿作的《韩忠献公别录》。 &&&& 别传。区别于正传之传,如《赵普别传》。&&&& &&&& 故事、逸事。渲染事实,如《魏玄成故事》、《丰公逸事》。 &&&& 本末。叙述人物历史原委,如《欧公本末》。 &&&& 政事录。记录官员从政活动,如《常谏议长洲政事录》。 &&&& 传。类似于正传,如《李密传》,系李密原来的属人贾闰甫所撰。 &&&& 传略。作者自认为是简单的传记,如《郭贽传略》。 &&&& 新传。后人不满于前人之作而续写,如李焘著《陶潜新传》。&&&&&& 赞传。即评传,如《孔子弟子赞传》。 &&&& 家传。以某个主要人物为主体的家族人物传记,如《韩琦家传》、《范祖禹家传》。 &&&& (3)基本上是私修的碑传文。 &&&& 俗语“树碑立传”,即为死者立坟碑,刻写他的历史以作纪念,这就是碑传文,并成为传记的一种文体。纪念文也因用途不同,文体有异,而分出诸多种类。 &&&& 墓志铭。绝大多数是传主后裔请人撰写,并向撰稿人提供传主的文献或口头资料,作为写作的依据。极少数的情形是奉旨纂修,即官撰。在文体上包含两种,即墓志和铭,墓志用记叙文,铭用韵文。它的内容,如清人卢见曾在《金石三例序》中所说:“备载姓氏、爵里、世系,以及功烈、德望、子女、卒葬之类,近于史家。”(潘昂霄等:《金石三例》,卢见曾《序》,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说它近于史家,是因同列传相近,基本上描写一个人的全面历史。但因它是私修,不必官方核准,叙事上书善不书恶,常常美化传主,不乏溢美的话,故有时被人讥为“谀墓之词”。墓志铭刻在砖石上,置于墓室之中。 &&&& 墓版文。即墓志铭,但未刻石。 &&&& 墓碣,即神道碑。刻石立于坟茔神道处,碑石的形式与墓碑不同,而内容起始是专为官员写功业的,后世可以不限于官僚。 &&&& 圹铭。置于圹域碑石传记文。 &&&& 生圹铭。人犹在世,预作墓志铭,以为身后之用。 &&&& 墓表。书墓主历史,颂扬其功德。 &&&& 阡表。也是立于神道的碑传文,其表状不同于碑形。 &&&& 权厝志。遗体处于权厝时期,为其所写的纪念文字,类似于墓志铭。 &&&& 塔铭。僧侣舍利葬于寺院塔内,纪念他们的文章,是为塔铭,相当于俗人的墓志铭。 &&&& 祭文。悼念亲属、亡友的文字,表示与死者的亲密关系,并述及死者的历史片段,议论的文字较多。 &&&& 哀辞、挽词。也是悼亡之文,形式与内容类似于墓志铭,分两部分,一叙亡人的生平行事,一赞其德行。 &&&& 诔文。一般的情形是地位、身份高的人给低的人写的悼亡文字。 &&&& 祠堂碑。树立于祠堂的传记碑文,如《宋史?艺文志》所载《种师道祠堂碑》。(《宋史?艺文志》,第15册,第5116页。) &&&& (4)零星传记资料文书 &&&& 传记和碑传文大多交代传主一生的历史,但是还有许多文献只说明人物的片段活动,而这些文书的体裁是相当多样化的,如寿序,赠送序,传后序,叙传,题名录,缙绅录,人名录,职官表,年表,记事,琐记,纪事,画像和像赞等等体例,它们的功能和传记史料价值,《前言》部分已作说明,这里不赘。 &&&& (5)基本上是自撰的传记文献 &&&& 下面将要说的传记资料体裁,系由传主自己写作的,或是由其讲说而他人记录整理的,也有为他人所写作,不过体裁与自撰相同,其类型有日记,尺牍(信札),语录、谈录,言行录,年谱,履历、注色、脚色状,京察自陈题本,卷头、亲供,手泽、遗墨等。 &&&& (6)其他 &&&& 上述传记资料在真实性方面自然不会没有问题,但是下述文献的真实性就更差了,它们更多地带有文艺的虚构性,不过也还需要对它们有所说明。 &&&& 内传。如《宋史?艺文志》著录的《汉武内传》。(《宋史?艺文志》,第15册,第5111页、5117页、5121页。 &&&& 外传。如《宋史?艺文志》所载的《赵飞燕外传》、《高力士外传》、《张中丞外传》、《杨妃外传》、《唐滕王外传》、《李白外传》。 &&&& 外传、内传都是写特殊人物的,他们的行为被人们认为有所怪诞的,尤其是异样女子。既以内传、外传为名,自身就与正传区别开来。内容多不实,因而使用时需要特别当心。 && 五、 传记笔法 &&&& 传记写作,有其独特的方法,把握得好,才能写出好的传记文,而读者明了其特点,有助于对传记文的阅读和得到理想的收获,故而这里简单介绍传记的写作方法。 &&&& 年代明确。写作传记文,时间一定要交代清楚,其人生年、卒年在何时,重大事件发生在何时。人物是生活在特定时代的,离开了年代,对这个特定的人物就无法认识了。文学家写传记往往注重文理,文字生动漂亮,而不注意说清楚时间,因而为人诟病,甚为遗憾。 &&&& 记事翔实生动。内容充实,详略得当,而又叙述得生动形象,才能把人物烘托出来。否则内容干瘪,像“前四史”以外的那些正史传记,虽说言简意赅,但内容欠丰富,语言又较平乏,所以不吸引人,远不如前四史那样享有盛名。 &&&& 个性鲜明。人物本身是活泼的,各有个性的,呈现出的是历史丰富多彩的,因此人物传记一定要还原人物自身的面貌,写出其特点。所以郑师一再强调:“好的传记更要把这个人的个性、风采、言谈、思想举止、神态,用文字和事迹衬托出来。”(《探微集》,第268页。)如果写不出人物的个性,那么人物传记将会是“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模式之作,令人读来索然无味,这种传记大可不必写了。 &&&& 家世、家庭、友朋关系清晰。古人写作传记文,有时注意到这些方面,有时又较忽视。这些方面影响着人物的社会活动,写清楚了,传记内容就容易翔实,也较能表现人物的个性。 &&&& 置于社会背景中。人物都具有社会性,人们的活动都受着社会环境的制约,把人物与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写明人物与社会生产、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社会文化,总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和他的普遍意义,这样的传记价值就高了。 &&&&&& 六、传记读法&&&&&& 要很好地运用传记资料,就要充分认识古代传记材料的特点和保存状况,这里仅从阅读角度考虑传记文献的读法。 &&&& 第一、区分人物传记的传与书传、事传。古人把解释书籍的著作,也作为“传”,如《春秋》就有《谷梁传》、《公羊传》和《左传》的“春秋三传”,通常被人们称为“经传”。“春秋三传”是注释《春秋》的,是书籍的传,而不是人物的传。古人还将记录事情的文书也称作“传”,如正史的《外国传》、《四夷传》,是分别记载中外关系的,民族关系的,这些传里虽然有人物活动,但是以记事为主,记人为辅,不是传记的传。区分清人物传和事传、书传,以便免除误会,不必以为带有“传”字书名的书都是传记著作,就可以当作传记史料来读。 &&&& 第二、把握传记史籍的分类。这一问题在第三目中已作了说明,毋庸再叙,唯不仅要注意传记史书内部分类,还需要了解传记类以外的史部,以及经、子、集部中的有关传记材料的文献。 &&&& 第三、将人物放到时代中去考查。阅读传记材料时,把传主放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中去,就是着眼点不只在传主本身,还要将传主的活动与那时社会的运动联系起来,庶几认清传主历史。 &&&& 第四、努力发现人物个性。唯其如此,才能真正把握人物特点。 &&&& 第五、考辨材料的真实性。 &&&& 第六、利用工具书和有关研究成果。 &&&&&&&&&&
...which can be interpreted in converse way, either. &&&&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211.151.90.88]
","ajax_st":1,"ajax_code":"0005","ajax_msg":"操作成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象生动的量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