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解答:言字旁加唉的右边右边一个“尧”怎么念哦?什么意思呢?

2015中国猜谜语大会。有个抢答的问题。谜面是总有一天会明白。打一字。谜底貌似是尧。可是我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也可能我记错了。求各位高手解答。
血刺_裁决142
一天就是一日,天扣日明白 就是晓有了日,就是晓所以谜底是尧
这个字是“昊”。正好八画,且“会”字在这里指的是相会的意思。也就是说有一个“天”字和一个“日”字相会。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对女朋友一个字的称呼』相关搜索
(C) 列表网&京ICP证100421号&京ICP备号-1&琼公网安备08小题1:C小题2:C小题3:C试题分析:小题1:过:犯错误。试题分析:小题2:A项,①②均为介词,用;B项,①②均为介词,向;C项,①动词,到,往/②人称代词,代指宋国;D项,均为连词,表转折关系。试题分析:小题3:这一计可以称为“顺水推舟”,既得了人情、面子,最后还可以分得一点好处。正是因为同为强国,魏国得中山就不容易了。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郑侠,字介夫,福州福清人。治平中,随父官江宁,闭户苦学。王安石知其名,邀与相见,称奖之。进士高第,调光州司法参军。安石居政府,凡所施行,民间不以为便。光有疑狱,侠谳议传奏,安石悉如其请。侠感为知己,思欲尽忠。秩满,径入都。时初行试法之令,选人中式者超京官,安石欲使以是进,侠以未尝习法辞。侠三往见之,问以所闻,对曰:“青苗、免役数事,与边鄙用兵,在侠心不能无区区也。”安石不答。侠退不复见,但数以书言法之为民害者。安石虽不悦,犹使其子雱来,语以试法。方置修经局,又欲辟为检讨,更命其客黎东美谕意。侠曰:“读书无几,不足以辱检讨。所以来,求执经相君门下耳。而相君发言持论,无非以官爵为先,所以待士者亦浅矣。果欲援侠而成就之,取其所献利民便物之事,行其一二,使进而无愧,不亦善乎?”是时,自熙宁六年七月不雨,至于七年之三月,人无生意。东北流民,扶携塞道,羸瘠愁苦,身无完衣。城民至负瓦楬木,卖以偿官,累累不绝。侠知安石不可谏,悉绘所见为图,奏疏诣阁门,不纳。乃假称密急,发马递上之银台司。疏奏,神宗反覆观图,长吁数四,袖以入。是夕,寝不能寐。翌日,命开封体放免行钱,司农发常平仓。青苗、免役权息追呼,方田、保甲并罢,凡十有八事,民间欢叫相贺。安石去,惠卿执政,侠又上疏论之。在位之臣,各以其类,复为书献之。惠卿奏为谤讪,编管汀州。御史台吏杨忠信谒之,惠卿暴其事,嗾御史张琥并劾为党与。侠行至太康,还对狱,狱成,惠卿议致之死。帝曰:“侠所言非为身也,忠诚亦可嘉,岂宜深罪?”但徙英州。既至,得僧屋将压者居之,英人无贫富贵贱皆加敬,争遣子弟从学,为筑室以迁。(删节自《宋史·郑侠传》)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侠谳议传奏谳:审判定罪B.更命其客黎东美谕意谕:明白C.青苗、免役权息追呼息:停止D.忠诚亦可嘉,岂宜深罪罪:加罪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郑侠耿介不阿的一组是(3分)①感为知己,思欲尽忠&&&&&&&②在侠心不能无区区也③但数以书言法之为民害者&&&④所以待士者亦浅矣⑤命开封体放免行钱&&&&&&&&&⑥所言非为身也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郑侠才华出众,深受赏识。凡郑侠审讯上报的疑案,王安石都按其要求给予批复;郑侠也把王安石当作知己,欲竭智尽忠,报答知遇之恩。B.郑侠深知时弊,数次谏言。他多次谒见王安石,表达对新法的看法,得不到回应后,又屡次寄信给王安石,直陈新法施行给人民造成的扰害。C.郑侠生性忠耿,百折不回。郑侠把新法实施后的情形绘成图上奏,不被接纳,便假称紧急密报直送银台司,神宗览图,废除部分新法,百姓欢呼。D.郑侠忠于职守,屡遭弹劾。吕惠卿执政,他上疏抨击,并把朝臣分类,被以朋党之罪编管汀州,神宗皇帝认为他忠诚可嘉,只将他流放到英州。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疏奏,神宗反覆观图,长吁数四,袖以入。(2)英人无贫富贵贱皆加敬,争遣子弟从学,为筑室以迁。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梓人①传[唐]柳宗元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②、规矩、绳墨,家不居砻③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 ”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注] ①梓人:木匠师傅。②寻引:度量长短的工具。③砻:磨刀石。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愿佣隙宇而处焉     佣:做佣人B.吾善度材度:计算 C.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之:取消句子独立性D.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德:感激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梓人能力高于一般工匠的一组是(3分)(  )①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 ②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 ③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④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⑤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 ⑥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④⑥D.①②③小题3:下列对文段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看到梓人在正梁上写上他的名字,感到很吃惊,因为他知道还有其他建造房屋的工人。B.作者认为宰相选拔、任命官吏,指挥、使用官吏,分别按照朝廷的法律规定来升降他们,一律按朝廷的制度来整顿他们,与梓人建造房屋的做法是一样的。C.梓人虽然不会修理自己的床腿,但他在建造房屋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是个能者、智者。D.作者通过塑造梓人的形象提出了对宰相治国的美好设想:不要事事亲自去做,而要把握方针大计,善于用人,“相道得而万国理矣”;而且还要制定并坚决执行既定的法规,像梓人依绳墨规矩指挥匠人、建好房屋一样。小题4:(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①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士 君 子 处 世 贵 能 有 益 于 物 耳 不 徒 高 谈 虚 论 左 琴 右 书 以 费 人 君 禄 位 也 国 之 用 材 大 较 不 过 六 事……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涂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取材于颜之推《颜氏家训》)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凶亦然凶:荒年B.鸡豚狗彘之畜畜:畜养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约束D.王无罪岁罪:作恶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邻国之民不加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B.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C.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日出江花红胜火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B.孟子的“王道”理想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等问题。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D.《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原文划线的句子(10分)(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5分)(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5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2分,每小题3分)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①,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钅舌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②而去其弊。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③,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④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注:①漕:水道运粮。②社仓法:用义仓来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④轸:痛。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澍就擢巡抚      擢:升迁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豁:免除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举:推举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卒:最终小题2: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  )①总督蒋攸钅舌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 ③亲赴上海,筹雇商船 ④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 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 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财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替漕运。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1分)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3分)A.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豫:游乐B.一游一豫,为诸侯度度:打算C.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说:通“悦”D.畜君者,好君也 好:喜爱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B.师行而粮食C.流连荒亡,为诸侯忧D.从兽无厌谓之荒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①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②仰不足以事父母B.①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②今王鼓乐于此C.①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D.①不得而非其上者 ②觉今是而昨非小题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本文谈到国君不应自己沉溺于物欲享乐之中,而应乐民所乐,忧民所忧,这样才能天下归心。B.本文写了孟子、晏子和齐宣王的对话,劝说齐宣王要与民同乐。C.文章紧承齐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为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观点。D.文章举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为例做进一步论证,在晏子的谈话中,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戆子记(清)谢济世梅庄主人在翰林。佣仆三:一黠、一朴、一戆①。一日,同馆诸官小集,酒酣,主人曰:“吾辈兴阑矣,安得歌者侑②一觞乎?”黠者应声曰:“有。”既又虑戆者有言,乃白主人,以他故遣之出,令朴者司阍③,而自往召之。召未至,戆者已归,见二人抱琵琶到门,诧曰:“胡为来哉?”黠者曰:“奉主命。”戆者厉声曰:“吾自在门下十余年,未尝见此辈出入,必醉命也!”挥拳逐去。客哄而散,主人愧之。一夕,然烛酌酒校书。天寒,瓶已罄,颜未酡,黠者眴④朴者再沽。遭戆者于道,夺瓶还谏曰:“今日二瓶,明日三瓶,有益无损也。多酤伤费,多饮伤生,有损无益也!”主人强颔之。主既而改御史。早朝,书童掌灯,倾油污朝衣,黠者顿足曰:“不吉!”主人怒,命朴者行杖。戆者止之,谏曰:“仆尝闻主言,古人有羹污衣、烛然须不动声色者。主能言不能行乎?”主人迁怒曰:“尔欲沽直邪?市恩邪?”应曰:“恩自主出,仆何有焉!仆效愚忠,而主曰沽直!主今居言路,异日跪御榻,与天子争是非,坐朝班,与大臣争献替。弃印绶其若屣,甘迁谪以如归。主亦沽直而为之乎?人亦谓主沽直而为之乎?”主人语塞,谢之,而心颇衔之。由是黠者日夜伺其短,诱朴者共媒糵⑤,劝主人逐之。会主人有罪下狱,不果。未几,奉命戍边,出狱治装。黠者逃矣,朴者亦力求他去。戆者攘臂而前曰:“此吾主报国之时,即吾侪报主之时也。仆愿往!”市马,造车,制穹庐,备粱糗以从。于是主人喟然叹曰:“吾向以为黠者有用,朴者可用也。乃今而知黠者有用而不可用,而戆者可用也;朴者可用而实无用,而戆者有用也。”养以为子,名曰戆子云。注:①戆:迂愚而刚直,憨直。②侑:劝人饮酒进食。③司阍:守门。④眴:用目光示意。⑤媒糵:酝酿之意,比喻定计陷害。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辈兴阑矣阑:尽。B.主人强颔之颔:点头同意。C.由是黠者日夜伺其短伺:伺候。D.会主人有罪下狱,不果果:实现。小题2:以下各组能直接表现戆者“忠直”的一组是(3分)(  )。①召未至,戆者已归②挥拳逐去。客哄而散③遭戆者于道,夺瓶还谏曰④多酤伤费,多饮伤生⑤谢之,而心颇衔之⑥即吾侪报主之时也A.②④⑥B.②③⑤C.①③⑤D.①④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为“戆子”作记,其实是借戆子宣泄心中的郁愤,剖示耿直忠诚之心,也是对朝廷吏治、君主视听等弊端的一种讽刺与揭露。B.文章善用对比手法,戆子与黠者的言行对比,黠者自身前后的行为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仆人的“可用”与“不可用”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C.本文是一篇文字简练、带有寓言性质的传记文。其中黠、朴二人是朝中奸佞小人和平庸俗人的化身,而戆子则是忠诚正直官吏的写照。D.本文借戆子厉斥歌者、夺酒劝主、沽直之辩这三件事情,描写了主人由不开心、勉强接受到心中感佩的情感转变,阐明了明辨忠奸的重要意义。小题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尔欲沽直邪?市恩邪?(2分)(2)弃印绶其若屣,甘迁谪以如归。(3分)(3)主人语塞,谢之,而心颇衔之。(3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安 &危韩非子安术有七,危道有六。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以动则胜,以静则安。治世使人乐生于为是,爱身于为非,小人少而君子多。故社稷常立,国家久安。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故号令者,国之舟车也。安则智廉生,危则争鄙起。故安国之法,若饥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也。先王寄理于竹帛,其道顺,故后世服。今使人去饥寒,虽贲、育不能行;废自然,虽顺道而不立。强勇之所不能行,则上不能安。上以无厌责已尽,则下对“无有”;无有,则轻法。法所以为国也,而轻之,则功不立,名不成。闻古扁鹊之治其病也,以刀刺骨;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故甚病之人利在忍痛,猛毅之君以福拂耳。忍痛,故扁鹊尽巧;拂耳,则子胥不失。寿安之术也。病而不忍痛,则失扁鹊之巧;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如此,长利不远垂,功名不久立。人主不自刻以尧而责人臣以子胥,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尽如比干,则上不失,下不亡。不权其力而有田成,而幸其身尽如比干,故国不得一安。废尧、舜而立桀、纣,则人不得乐所长而忧所短。失所长,则国家无功;守所短,则民不乐生。以无功御不乐生,不可行于齐民。如此,则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故齐万乘也,而名实不称,上空虚于国,内不充满于名实,故臣得夺主。杀天子也,而无是非;赏于无功,使谗谀以诈伪为贵;诛于无罪,使伛以天性剖背。以诈伪为是,天性为非,小得胜大。明主坚内,故不外失。失之近而不亡于远者无有。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使殷不遗于朝,则周不敢望秋毫于境。而况敢易位乎?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故临之而法,去之而思。尧无胶漆之约于当世而道行,舜无置锥之地于后世而德结。能立道于往古而垂德于万世者之谓明主。(《韩非子·说林下》第二十三)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世使人乐生于为是,爱身于为非爱:喜欢B.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幸:希望C.故齐万乘也,而名实不称称:相称D.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遗:丢失的东西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使谗谀以诈伪为贵使伛以天性剖背B.废自然,虽顺道而不立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C.强勇之所不能行,则上不能安尽如比干,则上不失,下不亡D.闻古扁鹊之治其病也是幸殷人之尽如比干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论证“国不得安”的一组是(& )① 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② 上以无厌责已尽,则下对“无有”③ 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④ 人主不自刻以尧而责人臣以子胥⑤ 赏于无功,使谗谀以诈伪为贵&&&&&&&&&⑥ 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A.①②⑤B.③⑤⑥C.③④⑤D.③④⑥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在狂奔的车子上不会产生孔子那样的智者,在倒扣的船只下不会产生伯夷那样的廉者。B.国君要是不停地去搜刮民众,民众就会说再也没有了,民众要是一无所有了,也就自然会轻视国家的法令。C.国家的安危在于君主能否分清是非,而不在于强弱,因此,有时弱国也可以战胜强国,小国也可以战胜大国。D.尧和当时的国民并没有订立牢靠的盟约,但治国原则能够行得通,所以,成为明君不需要制订什么法令。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如此,则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5分)(2) 能立道于往古而垂德于万世者之谓明主。(5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①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②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锄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③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④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乙丑,赵穿⑤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选自《左传·宣公二年》,有删改)[注] ①胹(ér)熊蹯(f?n):煮熊掌。②赵盾:史称赵宣子。士季:名会,字季。③提弥明:赵盾的车右。④嗾(sǒu)夫獒:唤出猛犬。⑤赵穿:赵盾的堂兄弟。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置:放B.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赖:依靠C.晋侯饮赵盾酒饮:使……饮酒D.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舍:放弃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失其所与,不知B.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夜则以兵围所寓舍C.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D.尚早,坐而假寐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篇就以厚敛雕墙、弹射行人、杀害厨师三件事写出了晋灵公的贪婪、荒唐而又残暴,表明他的被杀完全是咎由自取。B.在叙述士季和赵盾的进谏时,作者运用了繁简对比的手法,先用繁笔写士季对晋灵公进行和缓的进谏,再用简笔写赵盾的骤谏。C.锄麑奉晋灵公之命来刺杀赵盾,当他看到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时,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矛盾,最终他选择了自杀。D.孔子认为,董狐是个好史官,赵盾是个好大夫。因此,董狐不应该因为史官记事的原则而使赵盾承受弑君的恶名。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言字旁右边一个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