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有一种被称作跟屁虫作文

中国小荷?苏州总部○
欢迎光临中国小荷?苏州总部○
|&&& && |& &&
-&查看详细
河马演讲精选:作文那点儿事(3/1)
[ 作者:木木 人气:1798 日期: ]
作文那点儿事
――2011年,在全国师训班上的演讲(节选)
◆小荷作文/河马校长
◆开场的话
我们小荷作文有“十大自由”,没有什么不可以。开会呢,也有插嘴的自由,欢迎插嘴。
好,我们准备开始今天的讲座。请大家先看一下会场,有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现象?对,大家说得对――课桌有意放斜了。请后面的这位“将军先生”(外号)回答,请你说,小荷的课桌为什么要放斜?
――我今天有奖品哦!都是货真价实:第一本,是线装本,“作文博物馆”的纪念册,上面呢有签名,很古朴;第二本《叶圣陶书影》,是我花十余年时间,收藏的叶老所有的著作和图书,文中还有收藏小故事,值得收藏;第三本呢,更珍贵,是我初中时的语文老师李友芳先生写的一本回忆录:《桃李,桃李》,书中有我写的三十二首诗歌――李老师在我的家乡生活了三十二年,后来调回原籍――这本书也有我的签名。我的老师年轻时长得很漂亮,如今依然美丽。
好,“将军先生”,请你告诉我:小荷的桌子为什么是斜的?哦,是有意的,放斜一点,这样看上去就不疲劳了――你的答案有点意思,好,这一本纪念册送你。答案很人性。
第二位请问答!方便看前面的“荷旗”,是吧?不一定的,哪个角度都可以看啊?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什么?我们还是请深圳来的朋友回答:为什么在小荷总部,桌子要斜放呢?
好,现在由我来告诉大家:两个字:“和谐”。各位坐火车坐什么“号”?――“和谐号”;警察叔叔最喜欢两个什么字?――“和谐”。世界大同,简称:“和谐”。对,小荷的旗子是有意地贴斜了一点,桌子也是有意地放斜了一点。这有点谐音的味道:“荷”斜――和谐,小荷稍微有点“斜”。斜了,在视觉上会产生动感,有一点要倒下来的意思――肯德基山德士校,那个老先生的头像好像也是有点斜的――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中国的谐音文化。谐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
各位住在苏州的接驾桥,然后我们在“丝博总校”进行活动,对面那个塔叫做什么塔?北京的“北”,寺庙的“寺”。苏州人怎么念它?――“不是塔”。所以外地人到苏州问,这是什么塔?苏州人回答:“不是塔”。外地朋友说这明明是塔,为什么说“不是塔”?并继续问,到底是什么塔?苏州的朋友继续回答:“不是塔”。哈哈。
我太太的少女时代在宁波度过。宁波有一个区,叫“白仑区”;有一个港,很深的水港,叫“白仑港”。宁波话念起来就是“不能去”、“不能讲”。有一位宁波男生,不小心找了一个江苏镇江的媳妇,镇江媳妇到男友家,回到镇江,妈妈问她:“男友住在哪里啊?”女儿回答:“不能去。”妈妈问:“那么他家里的情况怎么样呢?”女儿回答:“不能讲。”母亲就生气了,对女儿说:“你去了一个不能去、不能讲的地方,你还谈什么爱情呢啊!”嘿嘿。
当然,这些是因为地方方言引起的语言笑话。因为同音,所以歧义了。中国的谐音文化很深,无处不在,比如吃糕,叫高兴;把福字倒过来贴,叫“福到”等等。很有趣。
中国文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多义文化”,就是这个词,可以这样解释,也可以那样解释,可以多义解释。到f直古镇看作文馆,客人一般都要吃面,为什么?在f直吃面,叫“直面人生”――无所畏惧,迎接挑战,没有过不去的坎,这是一种励志。在江苏镇江,也发生过一件事情,不知大家听说过没有?就在2010年的清明节,那天――四月五号,该市气象台发一短信给全市人民。就是说,今天天气有点阴,也有点云,是“阴间多云”,出行很方便,请各位放心出游,很人性的――但后来有好几位文化学者就抗议,说你这个短信非常不适宜,在清明节这天发“阴间多云,适宜出行”。就是说我们这些人,都应该到阳间来转转――你是什么意思!哈哈。“阴间多云”,就是有时候阴,有时候云,阴天“间杂”着多云。但,看着字义就不这么念了,“阴间”两个字他连起来念,这就麻烦了。不知道是从阴间到阳间适宜,还是从阳间到阴间适宜――这个感觉就让人发毛了:阴间多云,欢迎你来。的确有点不太适宜。
所以中国的文化,是串起来想象的,是极其丰富的,无法去说的。我们教国文,就要让孩子领略到汉语的美妙,体味到“弦外之音”。中国的文化,其实都含在每一个词的里头,每一个字的里边。陈寅恪先生是国文大师,他说过,“一个汉字,即是一部中国文化史”。中国的文化浓缩在每一个字当中。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中国人的生活态度、生活追求、生活内容等等,所有的文化特质和内涵都可以在字词中寻找到。人即词汇。
◆第一部分
好,前面讲一点闲言,下面我们开始慢慢接近主题。
前天,我们做了一个《自我介绍》,跟“纸”有关,这是小荷的一个经典。打开思维,用平常物、普通物打开我们的思维,启发我们的人生故事和经历。
今天,我们依然做“纸”文章:请告诉我,纸有什么特点?注意:不能重复!用一个字概括,只准说一个字。
好,我们先听女生吧,把最先的机会送个女生――白。说得真好。如果我拿一张红纸,“红”;我拿一张蓝纸,“蓝”。我拿一张硫酸纸,(酸)。很好,这是第一视觉。来,有请第二位。(方)。对,很好。你看啊,再联系我刚才的啊,白色里面,有太多的中国文化,太多了,这个就不说了啊。“方”里面有中国文化吗?不说了啊,太多了。好,
有请第三位!(静)对,一张纸是安静的。“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安静的,人会翻它,它不会翻人的。(美),哦,这位说纸的特点是“美”,好的,漂亮!对。这张纸的确长得很漂亮,身材很好,它没有腰啊,长得像我们学校的居总,对,这个形状比较稳,靠得住。
有请下一位。(素),哦,是“素”,好!素淡的素,朴素的素,这个不错。(惨)――这位说的是惨淡的“惨”,命运叵测,这是一张命运悲惨的纸。哈,请你放心,我会善待它的,他不会太“悲惨”的,最多是被“纹身”,印上文字。
好,下一位!(我觉得用我名字上的一个字:雅),哎哟,掌声给她,我觉得她最大的突破就是和自己连起来了――她的名字里,就有一个“雅”字。
嗯,大圣,(薄,有的时候我们要像钢铁一样硬,有的时候我们要像白纸一样薄),薄,恩,很好!这个“薄”极好!
好,今天,我们聚会的,有近二十位,每一个都说了不一样的字,各有深浅,各有宽窄。如果要我评出前三名,用小荷的评价体系来说,第一名应该是我们的“厚”同学。“厚”同学实质上是看到了纸的另一面,他是一个哲学的高度,从“薄”中看出“厚”,从“大”中看出“小”,从“方”中看出“圆”。他看到了纸背面的东西,看到了我背面站着的人,这是一个哲学家的思维,说明他的思想有一定的深度――但三年级的孩子估计看不到,你别到了课上跟孩子们大谈“纸很厚啊”,他们根本搞不清楚。当然今天可以。这是第一名,冠军。
第二名呢,我觉得是我们的“雅同学”,她的分数为什么排在前边?是因为她从自身出发,从自我出发。她的名字中就有一个“雅”字。在写作时,所有的一切就是要从“自我”出发,因为只有“自我”,才最个性,也最亲切。最亲切的东西,就是最熟悉的东西,也是最能写好的东西。做人要无私,作文要“自私”,这是写作的正道。
第三位呢,就是我们的大圣老师,他说了一个“薄”字。他自己的身材就很薄,薄得就像一张纸――这其实就是诗了,就是病句。你课堂上如果有这样一位富有才情的孩子,说不定十年以后,他就是艾青,他就是普希金。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要保护他。我们经常问,水在哪里?最好的答案是:水在水里。风在哪里?最好的答案是:风在风中。人在哪里?最好的答案也是:人在人堆里。这样的感觉不是一般的感觉。这样的人是天才,是珍稀动物。
下面,我就问各位,请告诉我:一张纸,像什么一样薄呢?
我们问问前边的这位,你觉得用什么比喻比较好,随便说,不要刻意。(像生命一样薄),呵,一张纸像命一样薄――掌声给他!我觉得这个答案是可以得满分的。“像命一样薄”,这样的答案,我认为有小说家的气质和思维。红颜薄命,他把一个有形的东西和一个无形的东西连在一起了,这种思维还不高级吗?小伙子,你的答案可以得120分!
好,继续!一张纸,像什么一样薄?
各位,你家里有什么薄的东西吧?哦,像空气一样薄,像高原的空气?我们的柚子老师,我觉得你的答案非常简单,像柚片一样薄。柚子吃的时候,是要切开来的。这样的答案,又美丽,又自我,很精彩。其实,每个人身上,薄的物体是很多的,家中的物品就更多。还有没有?(像皮肤一样薄)。好的。这个答案也不错。还有像什么薄?(像水一样薄)。其实,水是深浅,他不能叫薄,好像有“薄冰”一词。辣椒老师,请你来说说。(像发丝一样薄)。你经常洗头吧?很好。好,这位请说。(我觉得,薄得像鲁迅先生一样,因为有人对鲁迅有一个评价,说他是一个刻薄的文人。)刻薄得像鲁迅――掌声给他。他把一个无形变成了一个有形。精彩!优秀!不平凡!
刚才我们说,将有形的,说成无形的。现在是将无声的,说成有形的,这是在变化。
在创造。还有最后一位同学,你的手掌也很薄,(我小时候印象最深的薄的东西,是吃的云片糕)。一张纸,薄得像一片云片糕――很好,掌声给他。他这个答案也是从自我生活出发,很不错。
人的言语,其实都是从自身体验出发的,这个道理,一定要在课堂上告诉给孩子们,选材不要走得太远,不要想得太远。“要么在身边,要么在天边,千万不要写中间。”只要写写身边三米内的东西就行了。这个很重要。三米之内,就有无限的东西,它甚至包含了世界的全部。
那么最好的一个答案,或者说,是给我最冲击的一个答案――说纸像什么一样薄呢?它说,像刀片一样薄,就是刮胡子的刀。当时我一看到这个比喻,首先生理上有反应,就是向后退了一步!刀片很锋利,我怕伤着。“像刀片一样薄”,这个比喻里,不仅含着薄的意思,还含着摧毁你,一刀毙命的无限意蕴。这个比喻是多元的、复合的,是一个美妙的比喻。所以我们写比喻,要看到孩子,孩子不知道,他无意为之。但作为老师,你要看到,这个随意而来的句子背后,藏着怎样深厚的文学意蕴和意境。所以,“像刀片一样薄”,这是一个给我印象最深,最具直感、最丰富、最具杀伤力的一个比喻。我觉得比喻这个东西,其实是很好教的,家里有什么薄,就用什么来比喻。在我们家里,可以举出一千种“薄”来。还有,“薄”和“厚”是相对的。所谓薄中有厚,厚中有薄。所以,任何厚的东西也都可以说是薄的,长城也可以说是薄的,一条湖也可以说是薄的,你在飞机上看,那湖薄得像一根皮带――视角不同,空间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感觉和表达。所以,世界上没有一律的东西,它的丰富性,多元性,带给我们文字的愉悦和阅读的快乐,生活才如此闪亮。
◆第二部分
前面我们讲了中国文化的特征、谐音文化,也讲了语言的比喻等等。下面呢,我们谈
谈作文。作文在全国有很多家,今年正月十五开始,小荷在全国大巡游,可以说走遍了北中国,南中国呢只去了浙江的丽水,还没有走太远。这个品牌,那个品牌,有人说,小荷好像是排在第三名,因为新东方的副总来过,他说:“你们小荷是中国的前三名……”第一名谁谁谁,第二名谁谁谁,第三名谁谁谁。我说:“你想干什么?”他说:“我想合作。”我说:“怎么合作?是投资,还是收购,还是买我的东西?”他说都可以谈。后来当然没谈成。我们也不想这么早就“嫁”出去。
面对这么多的作文品牌,我们作了大量而细致的研究,看来看去,发现诺大一个市场,其实就两个商店在买作文:一个买“死”作文,往“死”里边教的那种作文;另一个呢,卖“活”作文,就是教“活”的作文,所谓“活”教文,教“活”文,教文“活”。一个“死作文”商店,一个“活作文”商店――市场里就两家,一个“死店”,一个“活店”。
&我们先来谈“死”的问题。当然这个“死”,不是生命的消亡,是指单调,方法单一、僵化。
这里有一张图,有人称它为《死亡地图》。我们不能这么叫,我们只介绍,“死”作文的四种表现:
第一种叫“技巧作文”,第二种叫“情景作文”,第三种叫“游戏作文”,第四种叫“应试作文”。就这四种――校园作文,我们基本上归为应试作文,对吗?它偶尔也情境一下,偶尔也游戏一下,但基本上是天天技巧。
技巧作文,他的理念是什么?作文是工具,因为是工具,如要掌握,就必须掌握技法,对不对?比如,我用这个投影仪,我就得看说明书,就得学会一步一步的方法,我才会用,对不对?它必须要有技巧、方法。它的源头是“工具论”。
然后,是情景作文。情景作文,它的观点是:作文是一种假设。在教室里边,假设一种情境,比如:小明和小芳吵架了,小明怎么去安慰小芳呢?请设计一段对话――小明说:“我把你的橡皮搞丢了,很对不起你。”小芳说:“没关系,下次注意一点。”小明说:“我知道了,下次我一定注意。”小芳说:“我们还做好朋友吧!”于是他们就手拉着手,一起……哦,还不能手拉着手,这是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不能的。好,它是假设,它假设了很多情境。我们研究了“人教版”和“苏教版”,所有的作文全部研究了。看了以后,我们就发现,里边乱七八糟,大部分都是幼稚不堪的情境。孩子们都十二岁、十三岁了,可是我们的编辑先生,还在给他喂奶粉――许多情境,就是那种奶粉级的设计,幼稚之极!低级之极!可笑之极!我们的孩子现在都进入什么世界了?他们已经进入“魔兽世界”了,可我们的编辑先生,还在“小明我拿了你一块橡皮,丢了,对不起,我陪你可以吗”,用这样的情境,幼稚的情境!太可笑了!弱智中的弱智!
情境作文是一种假设。假设是个好东西,但问题是,许多情境设计得太平庸,导致孩子的文章越写越空。因为这样的情境,它不能引爆作者的想象力,不能激发起他心中的波涛,灵感的波涛。
顺便再讲讲应试作文。这个应试作文呢,是我们校园作文里边最常见的。我们小荷的施校长做过十年的语文老师,后来又做了苏州市的语文教研员,最后他“胜利大逃亡”。我呢,没他那么好的运气,我在“集中营”里待的时间比他长一些――体制内的中学,我呆了二十三年,没法逃,逃一次抓进来,逃一次抓进来。
但二十三年之后,我最终还是趁乱逃跑了。因为我们的那个学校倒闭了,没有了。我就“流浪”出来了。我二十岁做老师,当时那个学校叫“XXXXXXX附中”。我教了二十三年的初中,今天,在场的,有我两位学生在,一个呢,是“编内学生”,一个是“编外学生”。现在呢,“编外学生”比“编内学生”的文采好;“编内学生”呢,比“编外学生”平时生活的机会比较多,比较亲切。那么“编内学生”呢,就是我们的樱桃姐姐,我的女儿。她初中时的班主任就是我,语文老师也是我――我后来是实在看不下去了,一怒之下,就自己教啦。
我在体制内干了二十三年,很熟,它就是要“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应试作文的观点呢,是“学科论”。它觉得作文就是考试,就是一门学科,是语文学科的一半:一半是阅读,一半是作文。学生通过应试作文的学习,然后取得一定的分数。分数是提高了,这一篇的作文分数是提高了,下一篇作文却不知道“路”在何方?他不会写了!昨天,XXXX的L校长打电话过来,他的外号是“人头马”。他说:“冯校,最近学校里有反腐倡廉的话题,你看小荷作文能不能搞一个反腐倡廉的课件?”
“这个”,我说,“那他们的下一个主题是什么?”“下一个主题不知道。”他说,“教育局的文件还没下来。”
我说:让一个小学生去“反腐倡廉”,他想“腐”他都没法“腐”,他不想“廉”都必须“廉”,他不廉都不行!呵呵呵,每天零花钱,就是两元早饭钱,或者在家里扫个地,奖五毛钱,就那么点,他“腐”不起来,所以,你要是跟着校园作文去转,课本里有什么题目,我们就辅导什么题目;教育局搞什么征文,我们就辅导什么征文,最终你是没法活的,或者是“活”不长,最后“活”不好的。
还有,那帮省级课本编委会的仁兄们,非常“势利”,教学内容经常换。比如,第一课他安排矿泉水,第二课是纸盒子,第三课呢是圆珠笔――到了下学期,他调过来了,第一课、第二课、第三课变成了纸盒子、圆珠笔和矿泉水――你怎么去对付他?它会经常地“游走”。为什么要这样呢?商业利益嘛。这样保证他能在第一时间出教辅――因为,只有他才知道体例和课文的顺序,他的教辅材料才卖得多,才走得快。它主宰了,它垄断了,它“权威”了――有权力,才有威力啊。
应试作文实际上是“保姆作文”,是个“拎包作文”,是个“跟屁虫作文”――跟在后面,能获得幸福,获得快乐吗?你的作文会有出息吗?没有出息。你只是为他服务的一个机构。主人什么时候变脸,你得跟着变脸。主人有什么变化,你得跟着有什么变化。所以,这个应试作文是分数有时高了,但孩子是不是真的爱上了写作?真的领悟到文字的美妙了呢?没有――分数越来越高,作文越来越“油”啊!
我们小荷的茄子老师、小贝老师等等,他们告诉我说,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只需要有一个题材,背出三篇作文,不断地换,就可以对付几乎一半以上的作文题,这叫“三篇作文打天下,一个材料吃三年”――这样的作者,是我们要培养的对象吗?这样的人,以后会有饭吃吗?不会的。他最终会饿死。
我们讲写作的未来,不是说一定要培养出一个作家来,培养出一个巴金或是冰心来,而是说,在一生当中,这样的作者会非常地遗憾,他无法领略语言的美丽,文字的美妙和创造的快乐。他只能获取一次高分,然后自以为掌握了写作的方法,觉得这就是写作,写作就是这样――这个就是所谓的“误人子弟”啊!
最近,我在看中国的散文史,批评家们认为,中国的散文在建国之后被两个人害了,一个是某某,一个是某某某。我在青年时代也一直很崇敬这两位。他们的文章写得博大精深,文路子很熟。初高中的课本中,他们的篇幅不少。但批评家们认为,实际上,他们的文风糟蹋了中国的散文!这两个人把中国的散文带入到了一个模式当中,这就是“歌颂”,就是“借物抒情”――写到最后,提炼、升华,完了。当一个国家的国体文章――散文,是中国真正的国文啊――大家都认为应该是这么个模式来写的时候,我觉得,这就是国家的悲哀,文化的悲哀了。这样的国家是出不了诺贝尔奖的,出不了大师的。所以这两位老先生,好像都走了――在此,我们也希望他们一路走好,就不要再回来了。所以应试作文就是这样,教模式,教所谓的“万能”,现状很糟糕,现象很可怕,结果很不堪!
那么应试作文、游戏作文、情境作文和技巧作文,这四种作文,他们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小荷人花了大量时间,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七个方面的问题。当然,总括起来就一个字:死――怎么“死”?“死”在哪里?
第一,方法死。
我们到一个实验区去,看他们的另一个作文品牌的教材,基本上就是例文、方法、习作、批改、点评、结束。这一套,我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这样教了。没有创意,只有死的方法。这个死的方法,就是写人应该怎么写,然后肖像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等等,这些是我们常年训练的。就那些方法,都以为教会了那些方法,学生就能够写人了,就能够写出好的作文了。其实,完全不然。只要看看现在的校园,也都是这样教的,结果呢?效果呢?
第二,形式死。
儿童教学,我们觉得最重要的不是方法,而是“怎么教”。不是“教什么”,是“怎么教”。小荷有很多产品,新颖而独创,深深地吸引孩子,让他忘记写作,投入课堂――但是你发现,在校园内,体制内的学校,几乎没有汉语教学产品,有的连张卡都没有。我们苏州的某个学校,很大,有几千学生,好像就知道做“课件”,做“电媒教学”。为了一堂公开课,要准备一个礼拜到半个月――好像他平时从来不准备的,都是为了公开课才准备的。
形式的单调,最后导致了课堂的沉闷。我不知道,今天在座的培训学校的课堂是什么样子的?是鸦雀无声、寂静无声的吗?我认为,优秀的课堂应该是有点乱的,是孩子们乐于参与的,当然,动和静都在掌控之中。所谓“动如脱兔,静如处子”――全被我掌控好了。一个鸦雀无声的课堂,就是一个死一般寂静的课堂。这样子到最后是要完蛋的。教育不能没有声音,不能没有生命的呼吸和呐喊。生命,生命,有了“声”,才有命。
所以我们到一些体制内的校园里去看,到了中午的时候,如入无人之境,四五千人,没有一点声响――是中午哦,太可怕了。一个寂静的课堂,一个死一般寂静的课堂,是没有出息的。然后是兴趣,“课堂死”,必定“兴趣死”。你的课堂就像一个游乐场,有魅力和吸引人,才有游客,对不对?苏州园林很生动,去了还想再去。某地的三国城,人造的古董,里面空空荡荡,去了就不想去。课堂就像景点一样,一定要生动,有生命在动,一定会让你一去再去。
所以“课堂死”、“兴趣死”,最后“创造死”,他的创造能力就僵化掉了,或者说他就沉睡了,他不张扬,不展开了――当一个孩子的创造能力不展开、思维不打开的时候,他的语言的表达必定“死”。为什么?他笔下的文章,是一个个没有生命的文字,不是经过他个性表达的东西。他的语言必定“死”,这就是所谓枯燥无味、简单乏味――最后“文章死”。
我们再来总结一下:技巧作文,它是方法越教越多,孩子越学越笨。 一个孩子肯定是怕方法的,“畏惧感”是作文能力当中,最要解决的问题。我不知道我们在座的老师,你的孩子怕不怕写作?我们小荷,要检查每个老师的课堂,每学期结束,我要问,你的学生喜不喜欢写作,是不是不怕了?首先要不怕――畏惧感的减弱,是作文能力提升的最高标志之一。各位,对不对?你工作能力再强,你怕上班,你的工作能做好吗?你不怕上班,不怕工作,你就能发挥出更多的创造性,主动投入,然后,工作越做越精彩,你肯定是这样的。你怕一样东西,你肯定做不好这样东西。所以,技巧作文是:方法越教越多,孩子越学越怕。
实际上,我告诉各位,什么叫方法?茄子老师写出来的有关春天的文章,就是他的方法;河马老师写出来的春天,就是他的方法。你说有固定的方法吗?没有,我们首先要打破他的畏惧感,让他大胆地写,写好了,就是方法――还有,你说什么方法好?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我”的方法,只有适合我的方法。
――这是谈的技巧作文的特点。很杂乱。B型血的人,思维容易“乱”,但比较“尖”,尖就是先锋、超前、冲动。我是B型血。
“死”的作文,是用僵化的、单一的、没有创造力的方法在教作文。最后的结果,必定是“教文死”――教到最后,不知道教到哪里去,连教学者自己都觉得没劲了!没有深度,没有生命,没有鲜活了,只有完蛋――我指的是教学生命的结束,没其他的意思。
我们希望作文教育能够“起死回生”,或者“死去活来”。
小荷的作文,是什么样的作文?我们来作一介绍。小荷的作文,我们不能说最好,但我们一定是追求一种“活”的作文――所谓教“活”的作文,培养生动的人。
小荷有四个关键词,八个字,是刻在我们校徽上的。这八个字,有两重含义。我们认为,一篇优秀的作文,它也一定含有这四种元素:
第一,自由。
他一定是在自由的状态下完成的,不吐不快。愤怒出诗人。他一定不是被逼的。他想写,他要写,状态很自由,他甚至忘记了写。各位,请记住:他,忘记了自己――在写。
这就是“自由”。
小荷人认为,作文是人,我们对孩子说,作文、写作是人权,是你生而有之的权力。没有人能干涉你写作的权力。写作就是表达――难道我表达什么,你还要来干涉我吗?我想唱歌我就唱,我自由,我写作。我们也跟孩子说:哭着写作,笑着成长。你要把自己的情感全部投进去,你的文章一定是你个人的真实表现。一定要把你的喜怒哀乐写进去,是什么就写什么。你大恨,就要写出大恨来。你小爱,就要写出小爱来。这才是自由状态,这样的文章才叫真情实感,才是“无忌童言”。
小荷在苏州举办作文大赛,已经十一年。有一年,小中组的作文题,叫“圣诞老人,我有两个小小的心愿”。我们发现: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写国家、写民族、写光明。这些题材全都没能得到高分。我记得一篇状元作文,是这样写的,其中有几句: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早点过上退休的生活,像退休工人一样,天天晒晒太阳,听听广播,因为现在学习太紧张了。”
得第二名的那一篇,小作者说:圣诞老人,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就是希望让我的皮肤病,快点好起来。一年前不知怎么弄的,我的腿特别的痒,晚上睡不着觉,爸爸妈妈带我看了很多医院,都看不好,有时半夜我都要痒醒,太难受了。圣诞老人,能不能让我的病,早点好起来啊?
这样的文章,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因为他是自我表达,真情表达。所以,自由的状态,无忌的状态,无束的状态,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我们经常对学生说:“你写真情实感吧,写吧。”“老师我不敢写。”“为什么?”“写了你不给我高分。”――你让孩子无所适从啊:我想说真话,可说了真话却得不了高分,于是我只能说假话。假话我又写不好。你让一个人作假是很难的。
作文是人。作文就是人性的表达。我们一定要有这样一个理念。我们任教于儿童作文,要多多研究儿童,多多研究孩子。小荷人认为,孩子是上帝派来教育成人的。所谓“我是学生的老师,孩子是我的先生”――要向孩子学习。在小荷,我对每个老师说:每个孩子的字,你都要认认真真地阅读和对待,你不能给他随意划掉。不允许!这是神的符号。他的文字,就是他内心的表达。你要尊重他。尽管他乱涂,也是一种表达。他涂有他涂的道理。涂也是一种语言。要这么来看,极端地来看。自由了,把作文当作人了,才有真情实感出来。
第二,娱乐。
为什么不是快乐,而是娱乐呢?小荷人认为,快乐是心理的,娱乐是生理的。娱乐比快乐来得快。快乐可能是深的,娱乐则是浅的。我们让孩子“即时乐”,哈哈一乐,他开心了,就热爱课堂了,热爱老师了。
作文就是玩。孩子的天性就是玩。玩是什么呢,玩是一种无意识,是一种即时的快乐,是一种忘我,是一种“不在写作文”。小荷有许多课程,就是在玩耍、在比赛、在合作、在拼图、在粘贴,他似乎不在写。但在这样状态下生成出来的文字产品,却能达到真正的活泼有趣。小荷的课堂是娱乐的,很好玩,会有一种魔力,让孩子不想走,总想来。
所有的好文章,我们认为都是“有意思”的文章。比如,梁实秋先生的文章是有意思的,丰子恺先生的文章是有意思的,等等。有意思的文章,它会是永恒的。再过一百年,像前面讲过的两位散文家的那种“模式文章”,大概会被送进垃圾堆,或是进入博物馆,不会有人再看了。而梁先生、丰先生等的那些有意思的文章,虽然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它们是人性的,是描述生命痕迹的,是真我的,是唯一的,是创造的。这些东西,非常有意思。
娱乐,就是有意思。
第三,创想。
好的文章,它一定是一个创造物,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所以,小荷人认为,儿童的创作,即使再幼稚,他也是世界唯一的――所谓一首绝妙的“坏”诗,是也。他,是糟糕的;但,是奇妙的。爱迪生做的第一只小凳子,那是糟糕的吧?但却是他第一次的发明、创想和创作。
一篇没有想象力的作文,一个没有想象力的作家,我们认为是不可思议的。这个人还活着,他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他自己也会觉得“没劲”。范仲淹没有去过洞庭湖,但他写了《岳阳楼记》――岳阳楼他压根儿就没去过,但是,他见过湖啊,见过想象中湖的样子啊。他把自己对湖的直接体验、间接体验全都集中起来,然后看了岳阳楼和洞庭湖的画图,开始想象,延展和飞翔,一篇美文就诞生了。他有超强的想象力。一个作家写文章,一个作者写文章,他不是手的工作,是脑的工作,是思维的工作。手无非是一个“机械臂”。他是把脑中的画面,记写下来,就好像一个机器人一样。是脑在指挥这个手,可不是“我手写我心”,是“我心写我心”,我心“指挥”手啊。
写是不重要的,思是重要的。所以,创想,就是“创思”。想象力太重要了。我们很多孩子,实际上,他有超强的想象力,天生的,但是,学校里面不发展它,不补养它,不需要它,最后,慢慢地,就萎缩掉了,或者就沉睡掉了。而我们的任务,是将它“换醒”。
作文是变。作文就是不断地变革,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我们孩子的作文才能新颖奇特,才能够多样性。小荷有近二十篇“概念作文”,都在《荷手册3》当中。里面的文章,三分之一都是我们的孩子“贡献”出来的。比如说有篇文章,叫《我不知道怎么写》,这篇文章我们认为非常有意思,表达了一种特殊的语感。当然,也是有争议的,有很多的老师认为这个文章不能叫“文章”。但小荷人觉得,这篇文章不平凡。
下面,我们就来“奇文共欣赏”。
请这位老师帮我念一念:
我不知道怎么写
不知道怎么写……
真的不知道怎么写……
我不骗人,我真的不知道……
你别逼我,我死了更写不出……
苍天有眼,我真不知道怎么写……
你要逼死我啊……
求求你,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写……
看我的脸,多诚恳啊,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写……
我真的真的不知道怎么写……
我不知道啊,你干嘛老逼我写……
我,我,我,真的不知道啊……
别拔枪,别拔枪,你拔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写……
我的神啊、上帝以及老天,我不知道怎么写啊……
我说大爷你怎么这么死脑筋,我真不知道怎么写……
我把心都掏出来了,你怎么还是认为我知道怎么写……
你别过来,我要跳下去了,看好,这儿是九楼啊!在我死前,我最后的遗言:
我不知道怎么写!!!
这样的作者,二十年后会成为“宁财神”,就是写《武林外传》的那位编剧,现在已经身价千万――我们的小作者已经进入到一种无惧的状态,他提供了大量的细节。最后的结尾:别过来,这里是九楼,在我死前,我最后的遗言是――他还要扣题,还要点题――我不知道怎么写!
这篇文章,如果不幸让一个平庸的老师看到,会不会大骂,或是嘲讽――什么狗屁文章!打个叉,退回,重写!――于是,一个未来的喜剧作家就这样被枪毙了。
所以,我们做“国文教师”,要站得高,会欣赏,带着崇敬的使命,来看小孩子的表达和写作。他这样或是那样的表达,都是有道理的。他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做老师的应该从中学到很多的东西,获得许多不寻常的信息。
我们再来看另一篇,也是我们小荷学员创作的,叫《纸,在飞》:
纸,是一种无色不透明的易碎品,今天,我看到了纸在飞。
它从老师的手里飘落。飞啊、飞啊、飞啊、飞啊、飞啊、飞啊、飞啊,那是多么地美妙。继续地飞啊,飞啊、飞啊、飞啊、飞啊、飞啊,是那样地令人婉惜。它还是飞啊、飞啊、飞啊、飞啊、飞啊、飞啊、飞啊、飞啊,真是令人婉惜。
我实是喜欢看纸飞,飞啊、飞啊、飞啊、飞啊、飞啊、飞啊、飞啊、飞啊。
它到我眼前的时候,像出了事的飞机一样转啊、转啊、转啊、转啊、转啊、转啊、转啊、转啊,我实在不愿它停。它继续飞啊、转啊、飞啊、转啊、飞啊、转啊、飞啊、转啊、飞啊、转啊。飞着飞着,又改航线了,飘啊、飘啊、飘啊、飘啊、飘啊,飞着、转着、飘着。我对它有着说不出的喜爱,任它飞啊、飞啊、飞啊、飞啊、飞啊、飞啊,飞着、转着,它就快到地面了!
它向地面俯冲过来,像一架轰炸机,从我的脚边飘落,它太美了!
纸,我喜欢!!!!!!!!
首先要明确一点,这样的文章,我们欣赏他什么?欣赏他,就是在推动一种能力,一种成长,而不是说,你的每篇文章都可以这样写。
我们欣赏他的,是语感,以及他把一个细微的过程,短暂的过程,写得如此悠长的能力――这是写作的重要的本领。孩子很清楚应该怎么写――他不会如此地去写劳动的过程:锄草,我锄啊锄啊锄啊,挖呀挖呀挖呀,他不会,他不是傻瓜。他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写锄草的过程:我挥起锄头,举得高高的,看准了草,用力地,挥下去,挥下去!他会把这个短暂的过程写得很长。你老师的欣赏,就使得他思考:原来,我这个文章是好在这里。我明白了,我下次写任何一个小小的过程,就知道,应该怎样多角度地去写――这种教学,这种欣赏的教学,很重要,给孩子写法的导引,寓知识传授于赞美之中,这是一种高境界的教学。
我们常常说,孩子们的写作不具体,不生动,说他只看到一座山,看不到一座林。只看到一座林,看不到一棵树。只看到一棵树,看不到树当中的鸟窝。只看到鸟窝,看不到鸟窝边上有三只小鸟的嘴在那张着,等妈妈回来。他看不清鸟窝的树枝,是什么样的树枝,上面还带着半个绿半个黄的叶片。一研究,我们明白了,他不会观察,不会细微――他就写不长,写不细,写不生动了――什么叫生动?让生命动。这就叫生动。
你看一张纸,这位小作者写得生动吧?他把纸看作是一件有生命的东西。所以这个生命在动。什么叫描写?就是瞄准了写。他瞄准了纸,瞄准了纸的降落过程。这个孩子的语感,这种勇敢的精神,是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和欣慰的。这篇文章应该得满分。
创想就是“变”。它带来的就是新颖、奇特。在小荷的课堂里面,你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的鼓励是不一样的。“上有好焉,下比甚焉”――皇帝喜欢什么,京城里面就会怎么样。你老师喜欢什么,你的孩子就会往这方面做努力。我记得我在工作的第二年,那年我二十三岁,我就写过一首诗:《我骄傲,我是国王》。我觉得在我的这个教室里面,教室就是我的国家,我的领土,我就是国王。我能决定我所有的百姓、臣民的生活,以及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喜爱。我们说,班如其人,这个“人”,就是班主任,就是国王。所以,“创想”很重要。有创想的老师很重要。
第四,审美。
我们认为一篇佳作,它一定是给人们传递美的发现、美的感受和美的世界。人们阅读了你的文字和文章,总要愉悦,总要有收获,不能受气,不能觉得无聊,浪费时间,甚至学起坏来。
我们认为作文是诗。只有用审美的目光去看,我们的文章写出来才能够生动,有味儿,它就是作品。有一次,到一家培训机构,看到一篇文章,叫《小白找朋友》。这个小白呢,实际上是一头黑猪,起了个名字叫小白,可能原来很白,后来大概是淘气,在泥浆里面转,搞得浑身脏兮兮的。然后呢,有一天,它要找朋友了,先找这一位,这位是小鸡。“小鸡,小鸡,你愿意跟我交朋友吗?”小鸡说:“我不想跟你交朋友,你太脏了。”小白很失望,就继续往前走,第二位小猴。“小猴小猴,你愿意和我交朋友吗?”小猴说:“我不愿意,你太脏了。”没办法,两位都不行。第三位小鸭子。“小鸭子,小鸭子,你愿意跟我交朋友吗?”“我不愿意,你太脏了。”很好,小猪回到家,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然后干干净净地出来了。小鸡、小猴、小鸭子看见了,喔,他们欢欢喜喜都成了好朋友,就一起玩了,结束。
小荷作文不这样教作文。小荷会告诉孩子,第一个动物之后,问第二个时,你一定不能再去问动物,大家看,问过一个,“小鸡,你愿意跟我交朋友吗?”“我不愿意,你太脏了。”小猪继续往前走,好,他又遇见了谁呢?要求“非动物”,孩子就会想很多很多――比如,一阵风,可以吗?很好,好,大家有很多答案,最后我们想到了一阵风。
小猪遇到的第二个对象是“风”,那么,“风啊,风啊,你愿意跟我交朋友吗?”风怎么回答?风的回答一定要不一样。这时,不能一样的时候,我们就把孩子的创想思维打开了。同样是对话描写,对不对?不影响你的技法传授吧?但是这时候,他就开始积极地投入了。对,它应该怎么讲呢?他前面是不愿意交朋友,行,这地方应该交朋友。但是交朋友,这风可能来无踪,去无影。很好,一个孩子回答:“小猪小猪,我非常愿意跟你交朋友,但是今天我已经有约会了,我明天过来陪你玩,可以吗?”“好的,谢谢你,你去吧!”风“哗”地一声没影了。这个设计好吧?非常漂亮,极妙!
接着,第三位上场,它应该是什么呢?现在我们已经出现过动物,出现过无形的风,第三位一定要有别于前者。它基本上遇不到人,因为人都是屠夫,拿着刀:“你愿意跟我交朋友吗?”“这小子,我早就找你了,来!”一刀下去,哈哈。所以说,人是最可怕的,一定不能让小猪遇到。
有两个孩子,写得非常的好,我们听了都很感动。一个说是白云――白云虽然跟风呢,有点同质,但一个在低处,一个在高处,还是略有差别的――“白云白云,你愿意跟我交朋友吗?”你知道白云要说和前两位完全不同的一句话,一个是不愿交朋友,一个是想交而没空交朋友,那白云说一句什么话呢?它说:“你不知道我一直在等你吗?”
哈哈,“你不知道我一直在等你吗?”这句话真是妙极!儿童就是天生的作家!创作家!――从此以后,就每天看见这样一幅画面:小猪在那玩耍,一身的泥浆,高高的天空上,停留着一朵白云,在陪伴着它。这是一个,还有另一个结局,孩子说的是树桩,这可能看过《爱心树》,小猪就问一个树桩:“树桩啊树桩,你愿意跟我交朋友吗?”树桩说:“随便。我也没朋友。”我也没朋友,反过来,“你也愿意跟我交朋友吗?”小猪说:“愿意!”老树桩说:“谢谢你!你请坐下吧。”小猪就坐在树桩上歇会儿,因为它太累了,呵呵。所以小猪天天在泥塘里,转了累了以后,就在树桩上坐一会儿,它们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动物、云彩、风、还有一棵植物,它们是些不同的东西。在课堂上,在不同的艺术世界里,孩子得到了一种发散的思维训练,一种美感的熏陶。这种美的教育,是不知不觉的。所以,创造是美,娱乐是美,自由也是美,比爱情更美――“若为审美故,爱情也可抛”。
◆第三部分
小学生的作文一般有“八大难”,我们先看“前四难”。
第一难是“写不出”。
孩子没啥好写,写不出来。写不出的原因是没有生活,现在的孩子,从学校到家庭,从家庭到学校,两点一线,他没有生活,对世界和人没有接触,没有了解。表现在作文上的病象,就是“视野不开阔”,他没有视野,然后词汇不丰富,选材不独特。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没有视野,就没有词汇量的积累和丰富,当然他最后没材可选,更何谈什么“选材独特”呢!选来选去,就是“我帮大爷提菜篮”之类。我们看过一篇作文,也是作为范文张贴出来的,说一个男孩,在楼下遇到一个大爷,拎着一篮菜正吃力地爬楼。他说,大爷,我来帮你。大爷说不要。他说没关系,我是少先队员,我帮你吧,最后背上去了。大爷说谢谢红领巾。基本上是这样,小作者写来写去就是这样――我说,你能不能在菜篮子里不要装那些肉啊豆腐的,你装个电脑行不行――你让大爷学电脑,这个就好玩儿了吧?这个就故事了,时尚了吧?但孩子的生活有限,他没有生活。他只能写“假大空”。
第二难是“写不快”。
他因为写不出,所以思维就凝滞了,他就慢腾腾、慢腾腾。有的孩子,数学题目做得很快,半小时完成,而作文却要写个两小时。父母亲最头疼的,就是每到了写作文,就被孩子缠着。父母只好口述。大人说一句,孩子写一句。写不快的原因是少训练,刀锈了,所以他切肉切不下去,钝。思维不敏捷,语句不流畅,这是他的呈现。他的文章中,我们看不到一种流畅性。刚才,我们看《纸,在飞》,看《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写》,小作者的思维,非常流畅――语言流畅,是思维流畅的一种外现,一种外在表现。
第三难是“写不长”。
干巴巴几句,“写不长”。我们认为是缺乏勇敢精神,没胆量写。现在的孩子,要面对三套作文评价体系:学校的一套,培训机构的一套,再加上父母的一套。学校的一套,制定者和执行者是从来不写作文的,但会挑毛病。他用写论文的方式和论文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写文章。第三,是父母的一套标准。为了孩子,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总要在文章里找出点毛病来,不然,他就显不出家长的风度,孩子就会骄傲自满,就会退步变坏。真是不可思议!中国的家长给孩子的赞美和表扬,总显得那样吝啬而小气,我觉得,这跟他们世代贫穷似乎有点关系――“消费观”有问题,总是不敢花钱。
我记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候上海的《语文学习》杂志,兴起过一场运动,就是所谓的写“放胆文”。因为有个中学生写了篇文章,在国际饭店下面看见一个乞丐,他的结尾是这样的:抬头看看国际饭店的霓虹灯闪闪发光,我心情沉重地往前走去。老师说,这结尾不行,这就是反社会――红灯闪闪,底下么一个乞丐在要钱,你这不是反社会吗?你不是不光明了吗?最后,这个讨论不了了之。孩子照样胆小如鼠,作文照样单调干枯。
上个礼拜,我们开始《小荷万字写书》的活动。我对同学们说,假如河马老师从教室外走进来,走上讲台,开始上课,就十几个字,你能不能变成两百个字。我行!一个孩子举手了。好,你说吧!
他说,河马老师从教室外走进来,急匆匆地走进来,走得太快了,脚一滑,啪,摔一跤,他赶快爬起来,走到讲台前,上课!很好,增加了二十几个字。能不能再增加?他说,行!河马老师急匆匆地从外面走进来,啪,摔了一跤,手里的本子散了一地,很好!又增加了十几个字。他走到讲台前上课了,能不能再增加?好,第三位举手,河马老师急匆匆地从外面走进来,然后脚一滑,摔了一跤,手里的本子散了一地。他一本一本地赶快捡起来。同学们围上来,他还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哦,对不起啊,对不起啊,对不起啊!把老师的心情写出来了,因为老师失态了嘛!作业本收起来以后――谢谢大家,放好了,好,又增加十几个字。――还能不能增加?还能增加!
他走到讲台前,准备上课,完了,笔没带,他悄悄地走到班长那儿:给我到办公室去,拿支笔,又多了几个字,是吧,好!这时候上课还有一分钟,班长啪啪啪跑过来了,说老师的门关着!把钥匙给他,好了,这时候只剩下半分钟了,怎么还不来呢?班长啪啪啪跑过来,老师,是哪把钥匙?最长的那把。班长又过去了,还有十秒钟,没有来;九秒钟,还没有来,这个时候,走出门去一看,完了,这个学生坐在办公室门口了,在地上――河马赶紧走过去,干嘛了?哎呦,跑得太快,摔了一跤,他站不起来了,站不起来怎么办?有没有问题?老师,没问题,他从口袋里拿出一支笔说,河马老师,笔给你,先上课!河马老师拿了笔过来,上课,起立!感谢他,我们的好班长!
好了,你看多少字?两百个字了吧,这叫“一波三折”。所以我们跟孩子一般不讲写作文,我们讲“写故事”。在这个故事的氛围当中,孩子的想象力得到了发展,然后他会把生活分成一小段、一小段的,最后生出“事”来――什么叫故事?就是让姓“故”的老出事!
在这个“拉长”的过程当中,孩子的想象力、表现力得到了发展――这才是写作的正道。所以,“下笔不自信,情节不曲折”,是“写不长”的最主要原因。
第四,“写不对”,经常跑题。
要写人,写成了事,要写事,写成了人。最重要的是没有中心,东一榔头西一棒。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就是说话,但是,作文和说话,除了明确和简洁这两个要素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说话可以随便说的,昨天天气很好,今天天气不好,天阴,昨天菜涨价了,青菜涨了三分钱,你昨天打呼噜了――他可以没中心地随便说,但写作,它是说“有中心”的话,说“加了工”的话,所以有不一样。孩子“写不对”,是因为缺乏中心的训练,这里面就是反映出来四大问题:审题不严谨――他不去看题目;结构不完整、详略不得当――该详的地方不详,该略的地方不略,重点抓不住――中心不突出。
这四个问题,就是“前四难”。我们再看下面,看“后四难”。
第五难,写不了。
现在的老师出题目,常常是非人性的――他出题的唯一目的,似乎就是要为难你,就是要让你写不出来!似乎唯有如此,才显示他出题者的非凡与功力!对不对?越难,我水平越高!
在苏州,小荷举办当场作文大赛,十一年了,我们的宗旨就是要让作文变成一场全民娱乐活动。我们的作文题目就是要让每一个作者都有话可说,都能动起笔来,乐于参与。
“写不了”的问题,就是少方法,他没有方法。当然这里面主要的是这么四种:开头不简洁,结尾不扣题,写作不得法,表达不得体――该怎么样,他没怎么样,其中“开头不简洁”,我们小荷一直有一个宣传的口号,叫:把开头干掉!就是直奔情节而去,把最精彩的放在前三行。我现在看儿童作文,一般看三行,就知道这个孩子文字的能力。在前三行,就吸引住读者,是重要的。这一定要让孩子们知道。
语言的能力,作文水平的深浅,从开头就可以看得出来。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描写昨天晚上在平江路。可以有三种写法:
三流作者可能是写四月十九号晚,夜访平江路,收获良多,景色迷人。这是三流作者,时间地点人物。二流作者他就会写:当平江路的灯光点点闪亮的时候,平江路进入了夜晚最迷人的时刻――它是用一种写景的方式,交代了时间、地点,把时间和地点,通过了描写的方式,间接地表达出来,而非直接的表达,这是二流作者。一流作者呢,我们认为最好的作者,他会怎么写?就三个字:夜,来了,句号。另起一行,好了。
我们只看第一行,你说谁是一流作者,谁是二流作者,谁是三流作者?看出来了么?
我们小荷有时候训练孩子,开头时,能不能用十个字,能不能用五个字,能不能用三个字,能不能用一个字,当然能不能不用字?他说可以,上来就是一串省略号,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
刚才我说的“夜,来了”,把“来了”干掉,夜,句号,然后第二行。平江路的河水隐隐约约,像流动的丝绸,闪着暗光,可以吗?巴金就是这么写的,没什么了不起,谁都能巴金。读到这样的文章,你觉得有文采吗?有文采。干净的文字,其实是最美的文字。
所以,我一直在和我们的大学生讲,不要写浓得化不开,艳得深不可测的东西,其实很幼稚,美人敢素面。大师的文字总是淡而清浅,看起来浅,品起来深。少得不能再少,“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
六难:写不详。
这是很多老师一直说的,写得太简单,原因是少发现,观察不细致,特征不明确,记叙不具体。怎么解决呢,你老是说要具体,具体,学生他就是具不了体。
你就让他写一个细微的过程。我们小荷有一种句式的训练,叫“拉面句”,像拉面一样,把句子拉长,拉长了,就具体了吧?我们写过一个一滴牛奶下落的过程,一滴牛奶下落也就是零点五秒,很快吧?但是你要想想他漫长的坠落的过程,不要让他太早地降落,他就是降落在碗里之后,他还要溅起来吧?飞溅的过程,你可以想象――他一滴可以碎成无数滴,无数滴是不是结束啦?没有。无数滴重又飞溅起来之后,他又在降落,溅落以后再溅落。有一位摄影家,就拍了牛奶溅落的过程,画面非常地美丽,像一个皇冠。牛奶皇冠,太漂亮了!这个过程,牛奶是没感觉的。让孩子们来写这个过程,可以拟人化,也可以描写,等等,都可以。这样的训练既有趣又有用。
七难:写不活――僵死,单调,思路不灵活,题材不新颖,形式不多样,立意不高妙,这就是“写不活”。
八难:写不美――是因为语言不生动,描写不传神。
上面讲的,是小学作文的“八大难”。针对这八难,小荷设计和研制出了有关的课程、课品和课件,也有人叫它“八件套”。小荷十四年,其实不止“八件套”。告诉各位,“十八件套”都有,甚至更多。所以大侠校长一直提醒我们:做减法,做减法!全部拿出去,像开超市了,所以我们精简又精简。
小荷人的创意是无限的,产品也是无限的,因为我们这些人,整天没事,就在做研发的工作,像工蜂,飞进飞出,乐此而不疲。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想着,怎么样让孩子喜欢上写作,怎么样可以让孩子把写作文这件事情忘掉,但同时又不知不觉地,笔下就“写得出”了,“写得长”了,“写得好”了,“写得美”了!这是我们的梦,也是我们的目标。不知能不能做好?
好,上午的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掌声)
(本文毕)
版权所有:中国小荷?苏州总部○ 地址:中国苏州园区新天翔广场2幢702室 //站长:大圣// 电话:8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一种被称作跟屁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