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家庭科学给个人或家庭及社会带来影响的文...

论述家庭的社会功能 【范文十篇】
论述家庭的社会功能
范文一: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社会。在我国的古籍中“社会”作为一个概念使用很少,使用较多的是把这个词分开即:是社或会。社是指信仰相同、志趣相投的人而结成的团体,会是指民间团体。而现在我们给社会做一个定义即为社会是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是有一只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社会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结合在一起带来的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的深层原因。社会是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连结而成的,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这些社会关系是在具体情况下人们共同活动的规范。
古往今来,社会一直在变化,人们也在不断去接受社会的现实。 社会里有很多东西都是人们难解的秘密,这一把难开的金锁,也许只有通过时间的磨耐才能真正的了解内涵。
社会的复杂、深刻的内涵、难解的秘密、深厚的理念和未知的经历,一切都在社会与生活里揭晓!社会需要什么?生活需要什么?又该怎么正确的去认识这个迷茫的社会,无知、幼小的心灵在这个世界无形中承受社会的复杂,忍受生活给予她的考验,在困难中针扎着,一步步走过那坎坷的路程,度过艰辛的岁月,所有一切困难、艰辛、坎坷、错误、无知都在一步步迈进,从而感受社会的复杂。
社会的类型有宏观社会和具体社会两种类型。其特点多样性、复杂性、变动性。社会的构成要素则有作为社会行动着的人、社会关系、社会行动。社会的组成要素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从整体论的角度概括的指出,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社会要有社会文化。文化有其结构和功能,还有其特性,文化是具有多样性和相互变迁的。
社会里的事情需要去耐心的忍受,经过一定的考验,才能慢慢的去适应它,更需要你付出足够的时间来满足它,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所抛弃。
怎么如何去认识社会,又该怎样真正的了解它,一切只有亲身体验,要有一定的经历,才会明白一切真正的内涵,社会里的真理尽在生活的考验中,在被社会痛哭欲望的时刻,千万别放弃生活的未来!因为你的失败与痛苦还有无奈已经在向你告别,正因为有了前者,后者才会出现,把握未来,坚持现在,接受社会的复杂,容忍一切的考验!
怎么认识真正的社会,一切都在生活的经历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当今世界是一个新科技,新信息,新体制不断涌现和竞争异常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做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不仅要有良好的品质修养,还要积极掌握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以振兴中华民族为已任。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对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
社会是需要人们去认识、去体验的。在日常的生活中摸索和积累社会经验,对于每一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
家庭是绝大多数人在出生之后即生活于、并且按中国的传统在有生之年会始终与之共存的初级群体。其有多种含义与类型。
家庭的功能释之为家庭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一般地说,家庭的功能包括生物功能、经济功能、抚育功能、赡养功能、休息与精神的满足。家庭的功能受到家庭生命周期的制约。也会因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异。家庭功能的变化是指在社会影响下,家庭功能所出现的变化,它包括功能替代、功能内涵的改变、功能外移、旧功能消失与新功能出现,已及家庭的主要功能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变化而发生的改变等。考察家庭可以有宏观和微观两种角度。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家庭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1、生育功能逐步退化
在城市,新婚夫妇生育第一胎后基本上都领取了独生子女证,甚至婚后不要子女的家庭也日趋增多。2、生产功能从丧失到恢复
这种恢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形成了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归家庭所有的社会化大生产,家庭的生产职能越来越社会化了。3、消费功能由平均到多元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总体上进入温饱阶段,并向小康生活迈进。同时,消费层次迅速提升,由生存型向质量型转变,消费行为更趋理性,量入为出、勤俭持家是家庭消费的基调。4、赡养功能弱化
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传统共居”模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庭的赡养功能。5、教育功能分化
独生子女逐渐普遍化造成了家庭重心的下移,家长对子女的成长倾注了全部心血。虽然教育更多地是在社会中完成的,但家庭辅助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补充,仍将要延续相当长的时间。
生产力是改变传统家庭结构的动力因素。社会分化和变动是我们必须注意的一个首要前提。从中国的情况看,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仅仅是在家庭关系趋向平等这一夫妇式家庭制度的根本特征方面出现古德所说的家庭变迁而在家庭结构方面则并未出现古德预言的变化。在现代化的大城市中,家庭结构仍保持这多样性。中国社会的变迁的特点,也会导致家庭的变迁也有自己的特点。
范文二:家庭功能的演变
家庭功能指的是家庭人们生活在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和活动范围。在传统家庭中,家庭承载着多种功能:社会化功能、情感和陪伴功能、经济功能、生育功能。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家庭原有的功能开始淡化。
一、社会化功能开始淡化
在当今社会中,许多家庭都已不再是有效的社会化主体,父母很少经过明确的训练来对孩子进行社会化。像许多孩子一样,我的爸爸妈妈白天在外工作,没时间照顾我,从我刚学会走路和说话时,他们就把我送到幼儿园,在那里接受教育。我一整天都在学校生活,到了晚上,他们才把我接回家去。由此可见,今天的社会化越来越成为学校专业性服务,以及其他机构的责任。
二、情感和陪伴功能淡化
现代社会人们很少有机会从家庭中直接获得友谊和支持。在我上初中时去了县中读书,和父母分开居住,很少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偶尔星期天才能回家彼此见面。而我更多的是和同学生活在一起。这样,我们的感情大多数来自同学和朋友。也因此,我比较看重来自同学或朋友的友谊和支持。
三、经济功能也在淡化
在传统社会中,家庭的各项消费和支出是依靠家庭自己生产来提供,而在现代社会,随着机器化生产取代农业手工业生产,人们从家庭中走出来。家庭的主要经济行为也从生产转为了消费。例如:购买房子、汽车等。现在妻子在经济来源上也已经不再依赖丈夫的支持,她们的经济收入几乎和丈夫一样,甚至比丈夫的收入还要多。像我妈妈她就不愿意整天呆在家里做一个家庭主妇,她自己也找到了一份工作而且还比较稳定,走上了职业化道路。
四、生育功能的演变
《被激怒的女人》影片中:“女人就是用来传宗接代的工具,别的什么也不是”在传统社会中,大多数的家庭是为了传宗接代组建家庭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庭的生育功能演变为因为爱情而组建家庭,家庭成员的幸福感也大大增加。
在现代城市社会中,小生产的生活方式已经为大机器生产的工业方式所取代,绝大多数家庭不再是组织生产的单位,因此家庭的生产功能已经丧失了其基础之根本。伴随着妇女走出家门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并取得经济上的独立,核心功能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毫无疑问,这样的变化也正标志着家庭制度的变迁,由于当社会发生变迁时,家庭功能相对来说是先随之变化的。可以发现,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家庭的许多基本功能,如抚养、赡养、生产等也在发生变化。
范文三:婚姻与家庭的社会功能
婚姻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睦、安宁的家庭关系,不仅是每个家庭成员人生幸福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
家庭的社会职能主要是:家庭经济职能、家庭教育职能、家庭保障职能等。
家庭的经济职能,由两部分构成:家庭生产职能表现家庭具有一定条件下组织生产、经营的作用。家庭消费职能,表现家庭在任何条件下所具有的得以维持生存所必需的消费职能。婚姻家庭的经济职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不同生产方式的影响,会有不同的表现。在我国,婚姻家庭的经济职能主要表现为消费职能,而且一直占居主导地位。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这一点表现得非常突出。家庭的生产职能基本上没有任何发挥。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后,由于经济成分的多元化以及经营方式的多样化,使得我国目前婚姻家庭的经济职能呈复合式状态。在城市,绝大多数家庭的经济职能以消费职能为主,其生产职能已基本消退。家庭成员主要是通过参加社会化劳动而谋生,家庭主要起着消费职能的作用。但也有不少城市家庭如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组织等,则具有生产和消费的双重职能。家庭的生产职能在这些家庭中得到回归。在农村,由于实行农户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民的婚姻家庭的生产职能又得以恢复。使家庭从过去单纯的消费组织转化为具有生产和消费双重职能的经济组织。我国目前家庭经济职能呈复合状态,特别是一定家庭其生产职能的恢复,说明家庭作为社会生产经营的经济单位,在现代社会中,也有其合理性及必要性。
家庭的教育职能,家庭是一个亲属团体,其成员间有着特殊的、紧密的联系,相互间或有婚姻关系、或有血缘关系。基于这种特殊性,家庭便承担起了教育家庭成员,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同时,家庭的这一教育影响,是任何教育组织都不可替代的。人的品行个性观念以及健康心理观等,同其最初接受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就是子女模仿的榜样。因此,家庭的教育职能是责任重大而深远。
家庭的扶养职能,指在家庭中,无经济能力的家庭成员依靠有经济能力的家庭成员的扶养,能够正常地维持生活的职能。扶养职能是家庭的又一个基本职能。养老育幼,扶助缺乏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来源的家庭成员,是我国家庭的传统职能,也是我国民众的优良传统。在我国目前,虽然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婚姻家庭制度,有社会的保障作后盾,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每个人
的能力千差万别,还存在一些需要经济帮助的人群。因此,我们强调一定范围内的亲属间具有相互扶养的权利义务,以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进而保障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利益,就显得更加重要和突出。婚姻家庭在保障家庭成员基本利益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其他组织所不能代替的。我国历来就有尊老爱幼,特别是孝敬老人的优良传统。婚姻家庭所具有的这一优良传统则赋予了我国婚姻家庭对家庭成员利益的保障职能。
家庭的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性生活功能、教育功能、抚养和赡养功能、情感交流功能、娱乐与休闲功能等。家庭关系:指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分为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两类。
例如,人类的延续需要繁育。人类的繁育是异性繁殖,需要两性的结合。两性间如果天然排斥,是不可能结合的。所以需要两性间的自然吸引。自然吸引以两性相悦为基础。就是说,两性要相互喜爱对方同时也被对方所喜爱。两性因相互吸引而走到一起,有因性爱关系上的天然排斥其他同性和诸多经济原因,导致两性关系发展成为一夫一妻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婚姻。在这里,婚姻并没有消除两性关系上的自然属性,而是将其以一定的社会形式确定了下来。这便是婚姻家庭的自然职能。
人是生物,其生存必须以一定物质为基础。人类对物质的消耗就是消费。随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人类越来越难以,也越来越不满足于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物质。人本身就是由劳动创造的,人类社会越发展,就越离不开劳动。这就是生产。这些情况告诉我们,人类社会需要生产和消费。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社会最小的单位构成。婚姻家庭在生产和消费方面所起的作用就是婚姻家庭的生产职能和消费职能。由于生产和消费都是经济问题,所以,生产职能和消费职能统称为经济职能。人有一个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人的生存知识不可能在头脑中固有,也不可能主要靠自己去摸索,于是需要教育。而家庭在人成长过程中的教育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于是,家庭又具有了教育职能。人也有老弱病残,这种情况说明,家庭成员应对生存的能力互有差别。这就要求家庭成员间要互相扶助。这样,婚姻家庭又出现了一个功能——家庭成员的生存保障功能。
范文四:第 2 卷第 6期  7
v 12   N .   0 .7 o6
长春师 范学 院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Junl f hncu om l n e yN t a Si c) ora 0 C aghnN r a U i mt a r  cne    v ( ul e
2O 年 l   O8 2月
D c.0 8 e 2 0 
谈 家庭 体 育 的社会 功 能 
李淑梅 ,卢 莎 ,金 长伟   
( 春师范学 院体 育学 院 ,吉林 长春 长
103) 302 
要】本文通过对家庭体育 的基本特征和现阶段家庭体育社会功能 的总结 ,丰富了家庭体 育的理 
论 ,对进一步探讨 家庭体育的发展趋 势和方 向提供 了一些参考。  
【 关键词】家庭体育 ; 社会功 能  【 中图分类号】C0 0  , —5 8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8 7x 加0) — 11 c  0 一l ( 80 02 一 l 0 8 6 3
家庭 体育 是我 国大众体 育 的重 要组成部 分 ,它 是 以家庭 成 员为 活动 对象 ,以家庭居 室 及 周 围环境 为 主  要活动场所 ,根 据居 室条件与 成员 的爱好和兴 趣 ,利用属 于 自己的时间选择 健身 内容 与方法 ,以促进 身心健  康和 家庭和睦 为主要 目的 的体 育活动 [ ¨。改 革开放 以来 ,经济 的持续 、稳定 、高速 的增长 ,引起 了社会广泛 
而深刻的变革。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毫无疑问地受到现代化浪潮的冲击。家庭的规模 、结构、功能、   价值观念与以往相比有 了很大的改变。因此探讨现阶段经济社会中家庭体育的功能,对于丰富我国家庭体育 
理论 有着重 要 意义 。  
1 家庭 体 育的基 本特征  1 一人 爱好 ,带动 全家 。家 庭是健 身 活动 的组 织 单位 ,它 把亲 情力 量 与健 身活 动融 为 一 体 ,使 家 庭成  .
为最 适宜 、最 理想 、最 具有亲 和力 的体育组织 。   2 有 利于进 行经常 性健身 活动 。在闲暇 时 自主选择健 身项 目、健身场 地 、健身 时间。 .  
3 弥补公共体育设施不足。家庭成员可以利用任何场所进行 自我锻炼 , . 使体育活动生活化。  
4 健 身手段 简单易 行 ,灵 活多样 ,操作方便 ,省钱 、安全 、实效 。 .   5 能满 足个体 身心发展 需要 。家庭 成 员在 没有 压 力 的环 境 中活动 ,让 自己的情 感得 以尽情 地 释放 ,由  . 此使 心理 产生轻 松 、愉悦 、 自由的感 觉 ,达 到健身 、娱 乐 、情感 交流等 目的 。  
2 家庭 体 育的社 会功 能  2 1 家庭 体育 的教育 功能  .
家庭 是人生 的第 一所学校 ,父母 是孩 子的第一 任教 师 ,家庭 中教育者 和受教 育者之 问存在 着 密
切的感情 
关系,彼此之间的感化作用也较大。所以,家庭体育对培养青少年儿童体育锻炼意识 ,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 
习惯有着 特殊 的作用 。现代 家庭体育 的教育 意义 不仅仅 在于促 进身体 的生长发育 ,提高运 动技 能 ,更在 于培  养顽 强 的拼搏 精神 ,培养高 尚的道德 情操 ,培养 体育意 识与体 育价值观 。家庭教育 具有特殊 的功 能 ,同学校 
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更具有早期性 、连续性 、亲情性等优势【   2。 2 ] 由于家庭体育具有亲近性 、互助性和教育性特点 ,家庭体育就具有 了最有效的教育功能, 因此体育活动 
[ 收稿 日 ]2O — 4 7 期 08 0 —1   [ 基金项 目】吉林省体 育局科研课题 (7D) cB3。 r  
【 作者简 介]李淑梅 (9 5 ,女 ,吉林乾安人 ,长春 师范学院体 育学院副教授 ,从事体育教 学和训练研 究。 16 一)  
1 21 ?  
为家 长提供 了丰富 的教育 手段 ,在家庭 体育过 程 中可 以根据子女 的个性表现对其 实施针对 性 的教育 。   家庭体育运 动 ,不仅 是学 习技巧 ,也是掌 握 规则 的过程 。首先 在家庭 中学会 坐 、立 、行 、走 、跑 、跳 、   攀登 、爬越 等基本生活技 能 。掌握这些 技能 既 可 以促进 少年儿 童的生长发育 ,又可增 强l ] ' 的体质 l。 Nf -  3 j
家庭体育教育在现代生活和现代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每个个体发展 
的需 要 。家 庭体育 的娱 乐性 和趣 味性 将有助 于 吸引家庭 成员积极参 与到终 身体育锻炼 中来 。家 庭生活 中的生  活质 量决定人 的生命质 量 ,是人 健康发 展 中具 有 决定 意义 的因素。家庭体育是 每个人 的必经之 路 ,每个人 都 
应从小得到良好的家庭体育教育,获得在家庭生活中提高生命质量的手段和身体全面发展的健身知识 ,为终 
身体 育 的形 成打下 良好 的基础 。  
22 家庭体 育促进 健康 的功 能  .
社会 经济 的快速发 展使人 们 的生活 方 式 和生 活 习惯 发生 了很 大变 化 ,而与 此 同时 ,心 脑 血管 病 、肥胖  症 、糖尿病 等 “ 明病”也 随之广泛 蔓延 和爆 发 ,各 种心理 障碍和疾患成 为高发病 、多发病 。大面积 的环境  文 污染 、生态 失衡威胁 着人们 的生存条 件 ,使 现代 生 活造 就 了一个 灰 色健康 群体 ,亦称 “ 健康 群 体” 亚 。这个  群 体在现代 化城市 中有逐年增 加 的趋 势 。现代社 会 给人 们带来 的种 种 “ 明病” 文 ,最好 的 医治方 法不 是 药物 
而是运动。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 , 不
仅带给人们充沛的精力 ,还可以增强人们 的自   信。 德 国医学博 士范 ? 阿肯说 :“ 我们这个 社 会里 只要有钱 ,就能买至 你想要买 的东 西 ,但 只有一样 东西你  在  
买 不到 ,这就是健康 。健康 的得 来需 要付 出一定 的代价 ——顽 强的意志 、克服贪 图安 逸 的惰性 、坚苦 的锻炼  和流汗 ” 。运动 可以代 替药物 ,使 身体免受 疾病 的干 扰 ,但所 有 的药物 都不 能代替 运 动。现 代 家庭 成员 中普  遍 容易犯 的  脑 血管病 、肥胖 症 、糖 尿病 等 “ 明病 ”都可 以通过适 当的体育运动得 到预 防和控制 。家庭体  b 文 育是治 疗亚健康状 态的一种 最积极 、最有 效 、最方便 和最廉价 的手段 。   家庭 体育 能有效 释放家庭 成员 的心理 压力 。社会 的高度现 代化在不 断丰富家庭 的物质需 要 的同时 ,也给 
家庭成员 带来越来 越大 的心理 压力 。孩子 面临着 升学 考试压力 ;父母承受着 就业 、社 会交 际 、改善家 庭生活  水平及成 员关 系的压力 ;老人 晚年 生活承 受孤 独 的压 力 。这些  b理负担 如果不能有效 化解 ,会造成 家庭成员 
极大 的心理损伤 ,长久下去 必定影 响其  b理健 康甚 至是身体健 康 。通过 家庭体育活动 的开展 ,家庭成 员利用  空 闲时间多参加一 些体育运 动 ,如一起 打球 、跑步 、跳舞 ,则 可 以让他们 在轻松愉快 的 氛围 中缓解 各种心理 
压力 ,使心理更加 健康 。   23 家 庭体育改善 成员关 系 、加深 紊 睛、增 进 友谊 的功能  .
家庭 体育可 以融洽家庭关 系 ,增 强家 庭 内聚力 。轻 松 、活泼 、有趣 的体育 活动 ,使快 乐 体育 进入 家庭 ,   给家庭 生活带来 欢乐 ,消 除家庭 成员在 工作 、学 习和生 活中所 积 累的疲 劳 ,能够增加 家庭 成员 间的接触 ,克  服现代 家庭 由于许 多功能 的外移 造成 的家庭成 员 聚少离 多引起的心理 隔阂 ,并 给家庭生 活增添 活泼 、和谐 的  气氛 。并 以活 动的特殊形式 相互交 流和 沟通 ,可 以使家庭成员 养成  关心 、互相 照顾 的习惯 ,正确看待 各  互相 自在家 庭 中的地 位 ,明确 自己在 家庭 中应 尽 的责任 和义 务 。这样 ,让 每一位 成员 都感 受 到家 庭特 有 的温馨 、  
和谐 ,产生强 烈的家庭归 属感 ,从而营造 和谐 问上 、团结互 爱的 良好 氛 围,有效 维系家庭 的和 睦和稳定 。  
身体锻炼是 一种社会现 象 ,家庭 成 员 在 公共 场 合 从 事身 体锻 炼 的活 动 中 ,可 以促 进 社 会交 往 、增 进 友  谊 。对 老年成 员来说 ,参 加家庭 体育活 动 ,可 以延 缓衰 老 ,消除
孤 独与寂寞 ,同时 了解 年轻一 代 的想法 ,避 
免落 后于时代 ,促 进其再社 会化 。  
24 家庭体 育休 闲娱乐 的功能  .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劳动制度的改善 ,使人们有了较多的余暇时间。如何合理利用余暇时间,提高生活质 
量 ,已 成为政 府和大众 日益关 注 的问题 。人们 的余 暇生 活逐渐 由单 一 向丰富 、由低层 向高 品位 方 向发展 。随 
着社会 体育 的进一步发 展和普 及 ,体育 文化进 一 步被广 大居 民接 受 ,越来越成 为一种 大众 的文化 。体 育锻炼  已成 为家庭 日常生沽 中不 可或缺 的 内容 。  
家庭体育 的娱乐功 能在家庭 生活 中体现得 尤 为明显 ,家庭体育 活动 内容 的选择一般 是安全 性与趣 味性相  结 合 ,消费 不高 ,运动量 适 中。全家一 起外 出散 步 、旅 游 、登 山 、参观 、观赏 电视体育 比赛 和表演 ,不 仅能 
调解 情感 ,满足 人们 的审美需求 ,还能 在家庭 体育竞赛 或游戏 的欢快 愉悦氛 围中得 到乐趣 【。 4  J
家庭体育活动为家庭成员闲暇时间提供了最好的活动内容,把更多的闲暇时间投入到家庭体育中来 ,逐 
渐成为社 会居 民生活 中的一种新 的时 尚和理念 。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家庭体育更多地由健身功能转变为健心和提高家庭成员的社会适应性方面。   人们从事家庭体育的目 标相应地由增强体质向调适心理状态 ,享受天伦之乐 ,进行意志品质教育和家庭成员   的再社会化方面转移。因此深刻认识家庭体育 的功能,对探讨家庭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 
着重要 的现实 意义 。  
[ 考 文 献] 参  
f] 1昌羽绂 , . 国家庭体育发展趋势的社会学分析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3 ()5 — 2 杨磊 对我 J. 20 6 : 5 . 16 0  
[] 2宛霞 .1 纪中国家庭体育的发展趋势 []体育文史 ,996 : 一4 . 2世 J. 19 ()镐 9 
[] 3李海燕 . 略论现代小康生活中家庭体育的作用 和形式 [ . J 南京体 育学院学报 , 0() 4 3 . ] 2 01 : — 6 0 3  
[] 4 李景繁 . 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体育审视[]职业圈 ,o7 I) I6 1. J. 2o(5 :1 一I7 
U  h s u—me, U S a JN C a g e  iL  h ,I   h n —w i
(pr nt to hncu o a U i rt,hncu 302C i ) SosIste f aghnNr l nv syCaghn103 ,h a  t i   C u m   ei n
Ab ta t Bae   n te s mmay o   ai
  h rce sis a d t e sca u cin   ffmi  p r   tp ee t ti  ril  l   sr c : s d o  h   u r  fb se c aa tr tc  n  h  o ilfn t s o a l s o t a  rs n ,h satce el i o y s —
r h st ete r  f a l s o t. n   r v e  o  ℃.1 c sfr u t e  i u s gt e d v lp n   e d a d d rcin o   i e h   oy o   mi  p r a d po i ssme I{In e    r r s si     e e me t rn  n   i t   f c h f y s d ee o f h d c n h o t e o
fm i  p r   a l sot y s. 、  
Ke wo d :a l  p r sca u cin   y  r s fmi s t o ilfn t s y o s; o
l3   2  ?
范文五:第27卷第6期
Vol127 No16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Changchun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2008年12月Dec.2008
谈家庭体育的社会功能
李淑梅,卢 莎,金长伟
(长春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摘 要]本文通过对家庭体育的基本特征和现阶段家庭体育社会功能的总结,丰富了家庭体育的理
论,对进一步探讨家庭体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提供了一些参考。
[关键词]家庭体育;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8)06-0121-03
  家庭体育是我国大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家庭成员为活动对象,以家庭居室及周围环境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居室条件与成员的爱好和兴趣,利用属于自己的时间选择健身内容与方法,以促进身心健康和家庭和睦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1]。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稳定、高速的增长,引起了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毫无疑问地受到现代化浪潮的冲击。家庭的规模、结构、功能、价值观念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因此探讨现阶段经济社会中家庭体育的功能,对于丰富我国家庭体育理论有着重要意义。
1 家庭体育的基本特征
11一人爱好,带动全家。家庭是健身活动的组织单位,它把亲情力量与健身活动融为一体,使家庭成为最适宜、最理想、最具有亲和力的体育组织。
21有利于进行经常性健身活动。在闲暇时自主选择健身项目、健身场地、健身时间。
31弥补公共体育设施不足。家庭成员可以利用任何场所进行自我锻炼,使体育活动生活化。
41健身手段简单易行,灵活多样,操作方便,省钱、安全、实效。
51能满足个体身心发展需要。家庭成员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活动,让自己的情感得以尽情地释放,由此使心理产生轻松、愉悦、自由的感觉,达到健身、娱乐、情感交流等目的。
2 家庭体育的社会功能
211 家庭体育的教育功能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感情关系,彼此之间的感化作用也较大。所以,家庭体育对培养青少年儿童体育锻炼意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有着特殊的作用。现代家庭体育的教育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提高运动技能,更在于培养顽强的拼搏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体育意识与体育价值观。家庭教育具有特殊的功能,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更具有早期性、连续性、亲情性等优势[2]。
由于家庭体育具有亲近性、互助性和教育性特点,家庭体育就具有了最有效的教育功能,因此体育活动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吉林省体育局科研课题(07B03)。
[作者简介]李淑梅(1965-),女,吉林乾安人,长春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从事体育教学和训练研究。
范文六:多功能家庭影音方案概述
需求:家庭3D影音、试听娱乐多功能厅 (PARTY
要求:满足专业影院、影音欣赏、电视播放、自娱演唱、私人聚会功能 面积:约100平方层高3.2-4.5M
工程特点:
该房间面积、声场容积大,为满足声压、影音还原临场感及多功能的需求,普通家庭影院总功率无法满足声压和多功能应用需求。将系统设备集中控制、功能齐全且应用操作简便快捷。
功能详述:1、满足高质量家庭影院扩声功能、 3D高清投影
2、满足家庭娱乐歌唱、兼顾PARTY自娱
3、满足蓝光影音、网络播放、双数字及卫星电视音视频
4、满足集中控制、设备使用与视听室照明等其他用电设备联动操作
5、独立机房作为家庭有线、卫星设备、网络影视设备、控制中心
基本设备配置施工方案:
一、音视频灯光设备配置及功能简述
1、 视听室3D高清投影仪:高清视频、数字电视卫星节目源信号接入;
2、 试听室音频扩声设备:满足5.1影音、OK娱乐、音乐欣赏、数字卫星节目音频信号接入;
3、 点歌子系统VOD音视频信号接入、无线话筒信号接入、话筒效果设备接入、触摸屏点播操控、曲目源上海钱柜歌曲库以DVD版本为主;
4、 A)5.1音频处理:利用数字解码器对高清音频信号进行分配、输出满足环绕声需求;
B)2.0音频处理:利用调音台将2路数字电视、卫星电视、点歌系统、无线话筒及效果设备进行音频分配、输出满足立体声输出需求
5、利用数字音频处理器、对大厅各点声源进行音质补偿、延时、混响等可处理声场和对建声进行弥补修正。
6、添加适当专业舞台灯光设备,为私人聚会增添动感、营造氛围;
5、 无线集中控制设备:图形界面功能直观有线、无线联动操作视听室功能选择、操控 设备。
二、线路走线及类别
A)弱电线路走向说明
1、投影仪VGA、HDMI、光纤、复合视频、232串口控制更具需求、投影机电动控制线路、强电源接入至机房;
2、5.1音频发烧线从各个音箱接口发烧线路至机房;
3、外网、有线电视信号、卫星信号至机房;
4、中控前面板两块从厅堂墙面板至机房网线接入;
5、红外设备控制接收器从天花各信号接收点至机房;
6、点歌系统触摸频VGA、控制线路、电源接口至机房(安装位置接近机房);
7、厅堂无线AP接入点至机房网线等。
B)强电线路走向说明
1、 房间照明顶灯、壁灯线路独立至机房(顶灯从幕墙横排线路依次向后,每排一路,
壁灯从幕墙向后沿长墙面分为三路、幕墙开始2米内或三分之一内不设照明);
2、 专业舞台灯光电源独立至机房;
3、 房间设备点位插座独立至机房;
4、 机房强电总进线独立开关箱配置与主体进户强电分开独立接地抗强电干扰
5、 如有窗帘、幕帘可预留电动窗帘电源接口至机房
三、建筑声学装修建议
1、依据影音建声标准,该视听室长宽高黄金比例分割法,最佳高宽长比例系数为0.618;
2、该房间位于地下室、自然混响较大,因此室内装修注意吸音材料的应用;减少玻璃及其他类镜面反射装饰物。
3、投影幕墙、背景墙及其他墙面注意漫反射处理及吸音板应用,音箱壁挂点注意承重预埋。
4、天花穹顶隔断注意吊顶刚性和隔音板材及隔音棉的应用中空处理,做到顶面刚性好、减少共振。房门加密封条,开闭无声、隔音良好。
5、厅堂通风、排气、空调消噪、减少背景环境本底噪声。房间通风干燥防潮。
6、机房增加空调口、干燥通风、恒温、强电真实接地抗干扰
7、可多采用布艺装饰、后墙欧式造型拉幕等,增强吸音效果。
范文七:摘 要:文章主要以家庭功能的心理学理论发展为主要研究,系统的整合和论述家庭功能的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和成果。分别以过程取向和结果取向为区分标准,将家庭功能理论分为两大类,对各理论进行分析整合。   关键词:家庭;家庭功能;家庭功能理论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1   一、家庭功能的定义   家庭功能的定义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以Beavers、Olson、Shek 为代表的结构取向的定义。另一类定义是以Epstein、Skinner 为代表,主要从执行过程方面来定义家庭功能。   二、结果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   结果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认为,可以根据家庭功能发挥的结果把家庭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有些类型是健康的,有些则是不健康的或是需要家庭治疗和干预的。Olson环状模式理论和Beavers系统模式理论是这一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的代表。   (一)Olson的环状模式理论   该理论于1978年提出,并经过25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主要用于家庭研究、临床评估、训练、婚姻和家庭治疗。它以家庭系统理论为基础,得到描绘家庭功能的3个维度,即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和家庭沟通。该理论假设家庭实现其基本功能的结果与其亲密度和适应性之间是一种曲线关系,亲密度和适应性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家庭功能的发挥,平衡型家庭比不平衡型家庭的功能发挥要好;家庭沟通是一个促进性因素,平衡型家庭比不平衡型家庭有更好的沟通。1991年,Olson根据这些研究对自己最初的曲线模型假设进行了修订,将其修改为三维(3-D)线性模型理论。这一线性模型认为,在亲密度和适应性上得分高的家庭的功能是良好的,而得分低的家庭的功能是不良的;虽然曲线和线性模型的假设不同,但两者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冲突。   (二)Beavers的系统模式理论   Beavers等人1977年提出了家庭系统模式理论。他们认为,家庭系统的应变能力与家庭功能的发挥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即家庭系统的能力越强,则家庭功能的发挥越好。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成员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家庭成员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家庭系统也是有个有内在稳定规则的系统,按特定的交往和情感模式运行着。如果发生一些变动如成员自身善状况的变化、成员组成的改变等,家庭会打破“平衡”,家庭系统就必须去面对这种变化进行适当调整。   三、过程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   过程取向的代表理论是Mc Master家庭功能模式理论和Skinner等人的家庭过程模式理论。这两个理论的提出者都认为,对家庭进行类型上的划分在临床实践中并没有用处,对个体身心健康状况和情绪问题直接产生影响的不是家庭系统结构方面的特征,而是家庭系统实现各项功能的过程。   (一)Mc Master家庭功能模型理论   Epstein等人认为,家庭在运作过程中如果没能实现其各项基本功能,就很容易导致家庭成员出现各种临床问题。他们在1978年提出了以家庭系统运作过程为核心的Mc Master家庭功能模式理论。该理论假设: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为实现这些基本功能,家庭系统必须完成一系列任务以适应并促进家庭及其成员的发展,实现家庭基本功能和完成基本任务表能力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1)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2)沟通(communication); (3)家庭角色分工(family role); (4)情感反应 (affective response); (5)情感介入(affective involvement); (6)行为控制(behavior control)。根据家庭在上述几个方面的表现,可以明显看出家庭功能发挥良好与否。家庭的各项功能相互配合并维持良好时,个体才能健康成长。   (二)家庭过程模型理论   该理论是Skinner等人于1980年提出的。它把和家庭相关的不同概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全面而清晰的家庭功能的概念与结构。家庭过程模式理论认为,家庭的首要目标是完成各种日常任务,包括完成危机任务。每项任务都需要家庭一起去应对。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家庭及其成员得到成长,并使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得到增进,维持家庭的整体性,发挥好家庭作为社会单位的各项功能。该理论提出了评价家庭功能的7个维度:任务完成、角色作用、沟通、情感表达、卷入、控制和价值观。家庭功能过程模型强调家庭动力和家庭完成任务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谢虹,艾宪淮,朱宝俊.家庭环境与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478.   [2]郝玉芳,郝庆英,曾利琴.心血管患者的心理卫生状况与家庭功能的相关性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1-2.   [3]汤晖毅,黄海.青少年疏离感与家庭功能、人格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35-36.   [5]李建明,郭霞.家庭功能的研究现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7]池丽萍,辛自强.家庭功能及其相关因素研究.心理学探新,):55-60.   [8]高侠丽,侯春在.家庭功能理论的研究进展.社会心理学,(3-4):253-261.
范文八:第7卷第3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月JournalofNorthwestA&F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丁克家庭的成因及社会功能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变迁,,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外来文化的影响、、负两方面的功能,但它暂时不会上升为一种社会问题。。
关键词:;社会根源;社会功能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7)03-0119-04
TheAnalysisofOriginandSocialFunctionofDINKFamilies
(CollegeofHumanities,NorthwestA&F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712100,China)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societyandthechangeofvalue,theDINKfamilieshavecomeintobeinginsomebig2andmedium2sizedcitiesofChinaandincreaseyearbyyear.TheappearanceofDINKfamiliesinChinaresultsfromthehighcostofraisingachild,thechangeofconceptofmarriageandpro2creation,thetransformationoftraditionalprocreationmotive,theinfluenceofwesterncultureandthepro2gressofsocialsecuritysystem.TheincreaseofDINKfamilyhavebothpositiveandnegativefunctiontothesociety,butitwillnotbecomeasocialproblemtemporarily.WeshouldinquireakindofDINKfamilywhichcouldcoexistwiththepattenoftraditionalfamilyharmoniouslyatthepresentstage.
Keywords:DINKsocialfunction
一、丁克家庭及其在中国的现状
丁克是英文单词“DINK”的音译,它是“Double
IncomeandNoKids”的首字母缩写,意思是“双收入,无子女”。丁克家庭主要是指夫妻双方都有收入,有生育能力而自愿不生育的新型家庭模式。它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流行于欧美发达国家,后来传入中国。美国人口普查局1994年5月公布的年度分析报告表明,1993年美国有6180万个家庭,其
⒇收稿日期:
中3480万家庭无子女,即占51%,丁克家庭已超过
家庭总数的一半以上。
根据零点调查公司2002年2月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目前中国的大中城市已出现60万个自愿不育的丁克家庭,而且近七成被调查的人认为丁克家
庭将会增多。上海市区在年共有113.34万对男女登记结婚,其中约有16.48万对夫妻没有生育过孩子。另有资料表明,年,上海市区丁克家庭约占家庭总数的3%-4%。2002年上海市妇联针对全市家庭状况所做的一项
),女,陕西安康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作者简介:许珂(1984—
12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7
调查显示,丁克家庭已经占到上海家庭总数的
12.4%。此次调查选取了1200多个不同年龄阶层的上海家庭作为样本,如果只选取20-40岁年龄段
的样本,丁克家庭的比例会更高。由此可见,上海市丁克家庭的数量正在猛增。年,北京市约有3%的夫妇自愿不生育,达7万人之多。1989年广州市只婚不育的人数有10万人,1992年底就增加到13万人。南京市抽样调查表明,已有4%的夫妇自愿结成丁克夫妇。可以预测,未来这个
比例还会上升。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中国的丁克家庭总体上呈增长之势,特别是年轻夫妇选择不生育的比例更大。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传宗接代是婚姻的主要目的,并且崇尚多子多孙的大家族。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城市,,在人们的面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丁克家庭产生的社会根源
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多子多福的家庭观念根深蒂固。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丁克家庭冲破了原有的束缚,高举不生育的大旗出现在世人的眼中。综观丁克家庭产生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生养孩子的成本太高。父母对孩子的成本投入从孕期就已经开始了。其中包括物质上的投入(如营养费、体检费等)和精神上的投入(如胎教等)。孩子出生后所需的费用更是极其庞大,包括孩子吃穿住行的费用、受教育的费用、医疗费用、文化娱乐活动的费用、结婚的费用等等。加之,父母还要承受担心、着急等精神压力,子女的学习问题、健康问题、安全问题、工作问题等,这些成本都是用金钱难以衡量的。虽然孩子给父母带来欢乐和情感上的满足,有些夫妻也很喜欢小孩,但面对生养孩子那么一笔庞大的费用不得不拖延甚至放弃生育。许多大城市的年轻夫妇面对生养孩子成本太高的现实,宁愿选择不生育。他们把钱用来买车、买房、娱乐、提高自身素质,把精力放在学习和工作当中,过高品位的生活。人们对生养孩子成本的考虑是丁克家庭存在的重要物质因素。
2.婚育观念的变迁。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婚姻的主要目的就是生育,为家族传递香火。正如费孝通
所说“:男女相约共同担负他们所生孩子的责任就是婚姻”。家庭的意义就在于人丁兴旺,追求四世同堂、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人们普遍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并唾弃没有生育能力的妇女,把她们看作是夫家的罪人,丈夫可以为此把妻子正当地休掉。生育成为衡量妻子在夫家地位的重要标准。随着对外开放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的婚育观受到强烈的冲击,逐渐由单一走向多元。传统观念认为荒谬的行为也渐渐被理解和接受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评判标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育、,因。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会像传统大,干预子女的婚姻生活,而是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子女的生活方式,尊重他们的个人选择。人们价值观的转变使丁克家庭的存在有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基础。
3.传统家庭生育动机的转变。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们主要从事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劳动。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家庭中的人口是劳动力。传统家庭作为一个生产单位,家庭成员的多寡便成为衡量劳动力是否富有,家庭经济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准。因而,人们崇尚多子多福、儿孙满堂的大家庭,把妇女的生育作为结婚后的头等大事,生育所带来的劳动力是传统家庭中婚姻和生育的主要动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兴起,农民进城打工等变化使劳动力离开土地,走向工厂。人们也开始意识到生育失去了原有的动机,它与家庭经济生产的联系日益减弱。夫妻俩的生育不再决定家族的兴衰而是成为了两口子的家务事。这使少生甚至不生有了可能。现代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中,生育的目的是情感上的满足,夫妻关系的进一步延伸,生育不生育完全是个人的选择。这使丁克家庭的存在有了现实基础。
4.外来文化的影响。欧美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丁克家庭,经济发达和传统观念的束缚较少成为西方丁克家庭较早产生的主要原因。美国1994年便有超过家庭总数一半以上的丁克家庭存在。西方发达国家自愿不育的家庭越来越多,呈现一种急剧上升的趋势,由此也产生了一种不育文化。改革开放的大潮使西方的不育观念传入中国,丁克家庭开始在中国的一些大中城市出现,尤其是在知识分子家庭。这些人的知识层次较高,思
 第3期               许珂:
丁克家庭的成因及社会功能分析121
想观念比较开放,更容易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因此他们作为中国丁克家庭的先行者,把这种前卫的生活方式最先从西方发达国家那里舶来。外来文化的影响打破了中国人固有的家庭观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自身的生活质量而不是家族的传宗接代。于是,丁克家庭开始在中国发展壮大。西方不育文化的传入是丁克家庭存在的外因。
5.惧怕孩子成为离婚的羁绊。当今中国是一个婚姻自由的社会,这表示结婚自由离婚也自由。“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成为一些人对婚姻的理解。有的年轻人把结婚当作是快餐,结婚不久只要自己过得不开心就要离婚。北京、上海、广州、
深圳等开放城市,离婚率已超过20%。面对中国的离婚大潮,许多夫妻在结婚前就已立下了不生育的誓言。烦,已破裂的婚姻生活倾向于选择不育,。这是中国的婚姻现状对家庭成员的影响导致的。
6.城市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传统中国社会,生儿育女是父母养老的保障,养儿防老成为人们生育的一大动机。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小农经济的家庭式生产,年迈的父母无法作为一个劳动力下地干活,丧失了经济来源。因而,他们要靠生育的子女来保障他们老年的生活。子女作为老年父母衣食住行的供给者,起到赡养老人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日益完善,城市老年人的生活有了良好而稳定的保障。退休金、公费医疗等等保障使他们不用依靠子女就能安享晚年。现今的夫妻大可放心地选择不育,自由地选择丁克的生活方式,而不用担心晚年生活无人赡养。这是丁克家庭存在的物质保障。
三、丁克家庭的社会功能
丁克家庭对社会的功能与其他社会事务一样,
不可一概而论,应从其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把握。
(一)积极功能
1.家庭结构多样化和小型化。家庭社会学中把家庭按照结构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它们是家庭模式的主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迁,非传统的婚姻和家庭形式在事实上增多。我们把这些家庭称为变异家庭,它包括单亲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等。丁克家庭作为变异家
庭的主要类型之一,打破了原有的传统家庭模式,使
家庭结构产生了多样化的趋势。当今中国,传统的联合大家庭已经非常少见了,家庭结构出现了小型化倾向。现在城市中的3-4口之家占多数,说明了核心家庭的主流地位。从联合家庭到主干家庭再到核心家庭的变迁,使家庭结构逐渐趋于小型化。丁克家庭的二人结构使家庭的小型化趋势更加明显。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可以避免传统的家族矛盾,对婆媳之间的冲突也有一定程度的缓解。
2.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中国传统的女性在封建道德和伦理的影响下,,,,社,妇女们从家庭,。她们认识到除了生育还有更多的人生追求。丁克家庭的出现,表明了妇女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命运,有权利选择不生育。丁克家庭少了亲子关系的束缚,家务劳动大大减少,使妇女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去,为争取较高的社会地位创造条件。
3.缓解了人口压力。当今中国的人口状况是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中国人口庞大的基数,即使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每年仍要净增1600万人以上。人口的压力已经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如住房拥挤、环境破坏等等。丁克家庭的不育行为抑制了中国人口数量的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响应了国家计划生育的号召,为人口控制作出了特殊的贡献。1994年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出生
)其中应率6.5‰,死亡率7.82‰,负增长率0.78‰
有丁克家庭的一份功劳。虽然丁克家庭没有在本质上解决了中国的人口问题,但它着实缓解了中国的人口压力。
(二)消极功能
1.家庭部分功能丧失。社会学中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家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性生活功能、抚养和赡养功能、教育和社会化功能、感情交往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政治功
能等。家庭的生育功能说明家庭承担着人口再生产的社会责任,是人类为了世代延续所进行的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其结果是新生命的诞生,人口的增殖,人种的延续。传统的大家庭中生育是家庭最主要的功能,传宗接代是家族的一件大事。随着观念的变迁,家庭的生育功能开始逐渐弱化。丁克
12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7
家庭的出现使人们意识到家庭的生育功能已经在日
益萎缩甚至是丧失,传统家庭中生育的重要地位在急速下降。令我们忧虑的是,家庭的教育功能可以部分转移给学校,家庭的抚养和赡养功能可以部分转移给社会,而家庭的生育功能将转向何方?
2.人口逆淘汰。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生物界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原则,如果将这一观点运用到人类社会,那么社会发展应使得低素质的人所占的比例变少,高素质的人所占的比例增加。这样,人类的平均素质才会越来越高,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丁克家庭中夫妻的文化水平程度普遍较高,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水平无疑会高于那些乐于多生孩子的低文化的父母。但他们却选择了不生育,那些低素质的父母却在多生、超生。这样,社会中低素质的人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多,质高的人,3.,,丈夫、妻子、,有利于婚姻的稳定。孩子在家庭中充当了安全阀的作用,夫妻二人的矛盾会因为孩子的存在而有了消减的可能。他们会为孩子的心理着想而使已经产生的矛盾不再激化,以一种平和的方式解决。在当今的中国,离婚大潮正冲击着每个家庭。人们感情的变动性十分明显,对婚姻的忠诚度大不如前。孩子的纽带作用会使父母离婚的可能变小,夫妻就算没有了感情也会考虑到亲情而维持家庭的稳定。缺少孩子的丁克家庭结构会使夫妻少了一根感情维系的纽带,有了矛盾的夫妻极易出现离婚的结局,从而影响家庭的稳定。
现象,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其次,丁克家庭并非主流家庭模式,它在中国的家庭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况且它不可能被我国的大多数人所接受,一百年内决不可能上升为主流家庭模式。因此,它的负面影响不会很大。再次,生育还是不生育是夫妻自己的事,他们有自由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任何人没有权利横加干涉。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丁克家庭是现代性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这不仅仅因为现代化理论与丁克家庭的兴起有时间上的同一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在现代性理论中找到丁克家庭产生的理论依据。、价值观。其中一点就是[5]379
。正是因为,丁克家庭才有。
现代性对传统的颠覆性在丁克家庭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它抛开了传统大家族多子多福的观念,勇敢面对社会舆论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家庭生活方式。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现代化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毁灭和终结,无疑,现代化的过程要加速或导致某些传统社会关系崩溃瓦解,确实要抛弃某些传统的习俗和观点。但是在广泛的社会领域里,一些传统的文化形式能够与现代性和谐共
[5]380存。因此,我们无需再判断丁克家庭的是非对错,它作为一种与传统文化相悖的现代产物不会完全取代和终结传统家庭模式,而是与它们长期共存。我们只需探寻丁克家庭在中国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存在的合理性,探索一种与传统家庭类型和谐共存的丁克家庭模式。参考文献:
四、对丁克家庭的理性认识
丁克家庭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家庭模式,对当
今的经济生活、生育观念、两性关系等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它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从以上论述来看,一方面,丁克家庭的出现对家庭和社会有着消极功能,但这种不利影响暂时不会上升为一种重大的社会问题,国家和社会不必加以干涉。首先,从丁克家庭所产生的社会根源来看,它的出现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无论是世界上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都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它并不是社会的病态
[1] 刘杰森.社会学视野中的“丁克”家庭[J].社会,2003
[2] 刘改凤.解析当今中国社会的丁克家庭[J].绥化师专
[3] 肖爱树.当代中国丁克家庭的社会历史学考察[J].苏
州科技学院学报,-60.
[4] 邓伟志,徐榕.家庭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5]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6] 费孝通.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范文九:家庭教育功能儿童社会化论文
摘 要:一个人成功的过程首先是实现由“生物人”向“社会人”发展成熟的过程。而儿童期的社会化效果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奠基。作为家庭内在的、固有的教育功能由于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感染性、长期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对儿童期的社会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家庭不仅要完成人口的自然再生产,而且承担人口的社会再生产,即不仅要为社会提供“生物人”,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培养“社会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关注儿童,关注儿童期的家庭教育。
一、家庭及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是永恒的社会现象,是典型的首属群体。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首先接触的是家庭并借助家庭生存与发展。个人生存、种族延续、民族兴衰、国家建立与发展、经济的繁荣、社会秩序稳定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1]。《中国家庭史》认为:所谓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血缘关系为纽带(收养关系被当做血缘关系看待)建立起来的一种同居共财、共同生活的亲属组织。其中包括三种基本要素:一是婚姻关系,二是血缘关系,三是同居共处的生活(包括共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关系。家庭在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2]。
2.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的功能是指家庭在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家
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性生活功能、抚养和赡养功能、教育功能、感情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政治功能、宗教功能等[3]。其中教育功能是家庭最主要的社会化功能,是家庭内在的,固定的功能之一。
所谓家庭教育,一般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以培养社会需用的人为目标的人的社会化的活动。广义上讲,既包括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以帮助其实现社会化,以及家庭成员相互教育以完成再社会化两个方面。然而,在一般情况下,父母的身心成熟水平以及社会生活经验,总要先与子女,这就决定了对家庭教育的狭义理解,是指父母对于子女,特别是对于成长发育中的儿童青年子女的教育影响而言[4]。这就与本文的意指相吻合,所以本文将采用家庭教育的狭义理解。
教育为树人之本,家庭教育乃教育之源。只要家庭存在,家庭的教育功能就不会消失。可见,家庭教育是家庭的永恒功能。
二、社会化及儿童期的社会化
人,作为一个生物体的个人,从刚生下来,就被置身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任何时代的社会都会使用种种方法对其施加影响,使其成为一个符合该社会要求的成员,这就是从属于人的社会化范畴
[5]。对于社会化的含义,学者们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但总义就是说,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6]。
2.儿童期的社会化
个体的社会化并不会在某个特定的年龄结束,它会在人的一生中进行,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可把这一历程分为儿童期、青春期、青年期、以及成年期。
国外有研究证明:学前期是儿童接受社会变革的最佳时机。儿童的社会化也有学者成为基本社会化,是指学习生活知识,语言,文化等认知能力的个体在童年,对行为的掌控,建立关系的规范,树立道德和价值判断标准。
个体的社会化从出生就已经开始了。新生的婴儿生理功能(特别是高级神经系统组织)很不完备,心理活动处于萌芽阶段,但在最初的几个月里父母对其基本生物需求的满足已经响应了婴儿的情感需求。大约三个月,婴儿就能辩认出人的外貌,此阶段他必须开始发出和接受强烈的情感信息。到12-18个月时,儿童对外部世界产生兴趣。随着语言的发展和对符号的理解,儿童的自我概念开始逐步发展,从这时候起的社会化过程对个体意义重大。3-6岁期间,儿童开始形成最初的人格倾向,这一时期的儿童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抽象概括能力还比较差。而到了学龄初期,儿童社会化发生了质的改变,学校是儿童的身心得到了家庭之外的集体锻炼,儿童社会化有更强的目的性和系统性,儿童的心理向更加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7]。
三、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在人类的历史中,最重要的社会团体就是家庭。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童年时期是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
的智力水平,性格特点,社会素质以及他们的社会时间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后来的社会化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国著名心理学家陈鹤琴早就指出:“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关于生活习惯,语言,技能,观念,态度,情绪都在这方面形成的基础的最重要的时期。如果基础不稳定的,那么是不容易的构建健全的人格。“这一点可以从“狼孩”的情况进行证实。其次,这个时期是孩子们在对家庭的生理和心理依赖时间就是生命中最强烈的时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们有足够的权力和引导的作用。在此期间,大部分孩子在家庭中度过大部分童年时间。第三,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通过家庭社会关系反映到孩子身上。因为家庭是一个小的社会群体,有其成员之间有大量的面对面接触的机会。父母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及其他可能存在的社会关系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孩子,构成孩子社会化内容的一部分[8]。
家庭中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有很多,但是由于家庭教育因素具有明显的奠基性、针对性或感染性、长期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对儿童社会化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依恋模式——家庭教育的雏形
健康的家庭教育首先帮助儿童建立安全型的依恋模式开始。依恋理论假设,儿童在生命早期基于父母在社会情境中对他们的教育态度、教养方式会发展出一种安全感或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或不安全感继而决定了儿童与他人建立关系时的模式。依恋理论根据儿童在接近或远离依恋对象时的情绪表现区分为四种依恋类型:安全型、不安
全——反抗型、不安全——回避型和混乱型。
拥有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在依恋对象接近与适度远离时都感到舒适,但是太远的距离也会使他们痛苦(父母在视线之外或者不能很快到达父母所在之处)。这种类型的依恋被认为是最好的,因为这种依恋保证了接近与亲密的关系,又鼓励孩子探索自己的环境从而更有效地认识这个世界并更好地独立行动,同时也不会因为有离父母太远的风险。
不安全——反抗型依恋的孩子在父母接近时会感到非常不舒服并极度渴望保持距离。这种依恋类型是适应不良的,因为这会使得孩子暴露在危险的环境中,减少了孩子从父母那里学习的机会(孩子较少在意父母并较少受到父母的影响),不利于儿童后期和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
不安全——回避型同样是适应不良的,但理由不同。具有这种依恋类型的孩子极度渴望亲近,只有父母稍微远离便会感到极度不安。但是当父母与之分离后再次接近时,他们又会报之以愤怒的反应。这种风格不利于探索行为、学习和独立,并且很可能导致将来糟糕的亲密关系。这种类型的儿童往往太过于依赖,并试图控制反复无常的父母。
混乱型依恋的儿童既不渴望亲近也不为分离感到痛苦。这些孩子在亲密关系中有高程度的接近——回避焦虑。
可以看出,儿童在生命早期基于父母在社会情境中对他们的教育态度、教养方式会发展成为不同的依恋模式。当父母对儿童不是过分
担忧、既亲近也保持距离、表现出高程度的温暖、支持、一致性、对儿童需要与交流行为及时反馈时,儿童将发展出安全型的依恋。对儿童的情绪状态有较一致的反应的父母更可能与儿童发展出安全型的依恋。当然,教育不仅仅是父母对儿童的单向过程,因为儿童的行为同样影响着父母。因此,一个孩子的气质对于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是否能够发展出安全型依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9]。
2.家庭教育的方式根据勒温(Lewin,1939)的领导风格理论探讨了父母的教育风格对儿童的人格、行为发展的影响,发现有四种教育风格:
第一,宠爱型。孩子的人格成长的教育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遇事退缩,缺乏同情,情绪不稳,自控能力和穷人的自信,容易受别人的意见。
第二,放任型。以这种方式,儿童不能发展的概念,缺乏儿童教育的概念,并且因此它是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第三,专制型。这种家庭的孩子性格的,性格更诚实,礼貌,细心,有责任心,但在其他方面,表现害羞,自卑,敏感,无个性。
第四,民主型。这种家庭背景的孩子表现为自立,自信,能主动解决自己的困难,情绪稳定,容易理解他人[10]。
3.家庭教育所属的氛围性质
作为家庭教育中占优势的家庭教育态度和情绪,对儿童个性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宁静和谐、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家庭教育氛围会使儿童感到安全愉快、信心十足、情绪安宁、生活乐观。这是儿童
顺利实现其社会化的最好条件。而处在紧张氛围中的家庭教育,则使孩子处于极度不安、提心吊胆的状态,容易形成忧郁、不信任感和情绪不安的个性特征。
其中,破裂家庭的教育对孩子个性社会化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破裂家庭的构成分为两种情况:一为父母(或其中一人)死亡,一为父母离婚。无论何种情况,对子女的智力、情感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均是不良的。据研究发现,父或母去世时间的早晚对子女的人格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婴幼儿时丧母者对以后人格发展比丧父者的影响要大,但在儿童期丧父者碧丧母者的影响要大。从一项少年犯罪的统计调查结果看,少年犯罪出现率最高的是从出生至4岁间丧母或丧父的人,其犯罪率高出一般人两倍以上,与10~14岁丧母或丧父者比较则高出近4倍。离婚或不完整的家庭教育可能影响儿童的智力、情感和社会发展,这种影响在离婚一年后达到峰值。美国心理学家休格、麦克德莫特等人的研究表明:离异家庭后的单性教育的儿童在个性方面表现为抑郁、敌对、富有破坏性、容易激动、孤独、悲伤、易闯祸,甚至会自杀等。我国学者林崇德、陈会昌等人的研究也发现,违法乱纪的青少年大约有10%~30%来自离异家庭。可见,家庭教育所处的氛围对儿童个性社会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11]。
一个人成功的过程首先是实现由“生物人”向“社会人”发展成熟的过程。而儿童期的社会化效果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奠基。作为家庭内在的、固有的教育功能由于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感染性、长期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对儿童期的社会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家庭
不仅要完成人口的自然再生产,而且承担人口的社会再生产,即不仅要为社会提供“生物人”,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培养“社会人”。
所以我们一定要关注儿童,关注儿童期的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页。
[2]张国刚:《中国家庭史》(1—5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李毅:《社会学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0-191页。
[4]叶立群:《家庭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前言第2页。
[5]时蓉华:《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页。
[6][7][8]乐国安:《社会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93-107页。
[9][美]罗斯·埃什尔曼、理查德·布拉克罗夫特,徐晶星等译:《心理学:关于家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5页。
[10]管健:《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0-51页。
[11]乐国安:《社会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108页。
范文十:【摘 要】 本文阐述了关注孩子青春期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家庭在青春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父母的教养方式与效果,探讨了把青少年社会工作细化到每个家庭,加强社区建设实践的措施。要开展教育和培训,发展小区文化,规范行为准则和增强邻里之间凝聚力,整合小区经济和社会资源,不断完善小区规章制度,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关键词】 青少年;青春期;家庭作用;父母教养方式;社区建设   一、关注孩子青春期的重要意义   危机介入理论告诉我们,在人的一生中,几乎每个阶段都存在着各种危机,显然,处于青春期的人面临的危机尤为突出,而青春期的人本身正处于其自身的生物过渡期、认知过渡期和社会性过渡期。这就决定了青春期孩子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以及价值观体系还未能完全形成,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于一个家庭、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巨大意义,因此,如何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青春期,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二、家庭在青春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都知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是第一场所。从而,父母也自然成了每个孩子社会化的第一任导师。尤其是父母在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研究表明,在青少年家庭表现出所有多样性中——家庭背景、经济收入、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成员的多样性中,青少年在家庭中与他人关系的质量这个因素是最能影响青少年的适应性。正如一组专家以9000名美国青少年的生活状况、行为表现和健康水平为依据所得出的结论那样:   在所有考察的健康指标中,结果都表明家庭成员和家庭环境对于保护青少年免受伤害的重要性。青少年对于同父母及家人的亲密程度的感受,是能起到最为稳定的保护作用的指标。感到被父母关爱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次又一次的研究发现,当青少年感受到他们的父母或者监护人在那里看护着他们——关心他们,和他们在一起,以及接纳他们——的时候,无论你以怎样的标准来对健康、快乐和能力进行评估,他们都会比同龄人更健康、更快乐,更能干。不管青少年的性别、种族、社会阶层或者年龄如何,在所有类型的家庭中——无论父母有没有离婚,是单亲还是双亲家庭,或者富裕还是贫穷,这一点都成立。无论个体在离开童年走向成年的过程中要经历多大的成长和心理发展,无论社会对年轻人成长的压力有多大,无论技术和社会革新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不管是否有人会认为父母起不了什么作用,事实上,青少年依然需要来自于真正关心他们成长和健康幸福的成人的爱、支持和指导。   三、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总是以各不相同的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甚至在父母之间也难以达成一致。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将父母针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了最有用的描述。在她和其他此领域的研究人员的著作中,他们提出,父母针对青少年的行为中有两个方面具有关键价值:父母的反应性和父母的要求性。父母的反应性是指父母以一种表示接纳并且给予支持的方式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反应的程度。父母的要求性是指父母期望并且要求孩子表现出成熟和负责任的行为的程度。由于父母的反应性和要求性是或多或少独立的,对这两个方面情况的不同组合进行考察,可以形成下图的分析模型:   许多关于父母与孩子的研究都表明,上图所示的四个分类表对于理解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心理学家已经对此图中的四种不同的典型分类分别给出了名称:反应性很高但是一点也没有要求的父母成为纵容型,反应程度一样高但是同时要求也很高的父母成为权威型。要求很高但是反应性较差的父母成为专制型,而要求不高反应性也差的称为冷漠型。我们可以描述为:专制型的父母看重的是听话和服从;纵容型的父母以一种接纳性的、宽容的并多少有些被动的方式来对待与管教孩子;冷漠型的父母会想尽办法减少他们必须用于同他们的孩子打交道的时间和精力;权威型的父母温柔但是坚定并且公正。他们对孩子的行为设定了标准,但是他们的期望是与孩子们发展中的需求和能力相适应。他们较为看重自主性和自我引导能力的发展,但是愿意为他们的孩子的行为负最终责任。权威型的父母以一种理性的、问题取向的方式来与他们的孩子相处,并经常和他们的孩子讨论或者向他们解释与对他们的管束有关的问题。   研究表明,权威型家庭中教养的孩子要比在专制型、纵容型和冷漠型家庭中养育的同龄人有更强的心理社会能力。权威型家庭中养育的青少年更有责任感,更加自信,更有适应能力,更有创造性,更多好奇心,社交技巧更为丰富,在学校和社会中的表现也更好。尽管也存在对此一般模式的偶尔特例外,但是研究表明,将权威型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证据非常充分,而且不仅在对美国的不同种族、社会阶段和家庭结构的家庭所做的广泛研究中都发现了这一规律,在多个地区,如爱尔兰、印度、中国以及巴基斯坦也是如此。   四、把青少年社会工作细化到每个家庭,加强社区建设实践   1、开展教育和培训   对于一些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而言,青少年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可称得上是雪中送炭。一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之所以紧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没有以正确的方式去跟孩子相处,但这也并不说明父母不愿去更科学合理的了解自己的孩子,更多的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去正确处理亲子关系。因此,适当开展培训,将青春期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行为方式以及可能出现的危机及其处理方法和技巧普及到每一个家庭,使得青少年和父母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从而理性地去看待和解决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塑造权威型教养模式。   2、发展小区文化,规范行为准则和增强邻里之间凝聚力   除了教育培训外,物业部门也应当适当开展小区活动,如各种亲子游戏、才艺比赛、运动会等,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营造一个大家庭式的小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成立各种活动中心,丰富居民业余生活。   3、整合小区经济和社会资源   通过帮助或者限制青少年或者他们家庭获取经济资源或者社会资源来实现。如定期定点开展青少年校外活动;建立青少年可以在一起安全地消磨时光的娱乐室,或者组织青少年献爱心,观看感人事迹影片,用爱感化青少年,创造温情场面。   4、不断完善小区规章制度,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一个青少年生存的环境中包含的积极特征越多,他或她的状况就会越好。作为社区物业部门,要将其在社区中开展的各种工作的实践操作经验和收获的点滴、零散、感性的认识提炼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总结并且将其转化为理论,从而更好地指导以后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美]劳伦斯·斯滕伯格. 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C]. 戴毅译.第七版.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05.6.   【作者简介】   李文利(1988-)女,陕西兴平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在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反应家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