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虫儿飞gl的blog
me博客―数学教师博客群 正在载入……
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作者:虫儿飞gl 日期: 14:14:00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从全国小学数学试题来看,涉及计算内容的题目在试卷中均占85%以上,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问题,根据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加强口算,提高计算能力
我认为注重口算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因为任何一道题都是由若干个口算题组成的,它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直接影响到笔算的正确率和速度。口算能力强的学生,笔算的正确率高且速度快;口算能力差的学生,往往笔算速度慢且错误率高。所以我每天安排2分钟的口算训练,使口算成为学生每天的必修课,养成天天算的好习惯。
二、注重算理,提高计算技能计算,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必须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算理上。小学生对计算法则的运用,往往出现一些错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算理不理解,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一定要注重算理。
例如,最近教学的分数除法,例1中4/5÷2=?,就可以让学生从两个方面去理解:①把4个1/5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5升。②每人喝了4/5升的1/2,就是2/5升。学生在这里初步理解了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例2中4÷1/2=?,这道题可以这样理解:①每人吃了1/2个,可以分给8个人。②1个橙子分给2个人,4个就可以分给8个人。学生在这里更进一步的理解了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只有理解了算理,才能真正的提高计算的能力。
三、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计算正确率
很多学生计算结果不正确是马虎,粗心等不良习惯的造成,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切实有效的办法。
首先,要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现在的学生读题目的时候是一看而过,没有认真的去读。其次,培养认真演算的习惯。训练学生作题要有耐性,不急躁,认真思考,即使做简单的计算题也要谨慎。演算时要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就是在草稿纸上计算也要书写清楚,方便检查。最后,培养及时检验的习惯。检查时要耐心细致,逐一检查。检查数字、符号抄写是不是正确,得数是否准确等,并要求学生根据各种相应的计算法则耐心细致地计算,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
总之,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发表评论:
me博客―数学教师博客群 正在载入……
&&&201111&&&
me博客―数学教师博客群 正在载入……
me博客―数学教师博客群 正在载入……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 中国论文网 /9/view-3111297.htm     【摘要】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一项涉及到多方面教学内容的系统工程,“计算”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这样的计算教学,才能使学生感受现实生活里蕴涵着丰富的数学信息,体会计算的价值和数学的应用,使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在小学数学课程实施中得到落实。    【关键词】计算能力;计算教学;解决问题;算理直观;算法抽象;算法多样化;算法优化;提高教学效率   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所必备的基本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一项涉及到多方面教学内容的系统工程,“计算”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计算教学不容忽视。 只有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结合,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    1.算理直观和算法抽象的有效结合    1.1 算理与算法是计算教学中应重视的两个关键,算理和算法有效结合,它们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算理是对算法的解释,算法是对行为的规定。教学中让学生理解算理是必需的,因为理解算理是算法建构的前提。理解算理可以通过结合对情境图的观察,结合动手操作的直观感知,或结合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交流等方式来进行。通常学生并不是理解算理之后马上就能形成算法,算法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深化对算理的理解。同时,算法的形成也是一个自主发展的过程,需要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自主地生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要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来回穿行",丰富体验,加深认识。如果简缩这一过程,学生原有的理解与抽象的算法之间会出现断层,算法建构与已有经验无法建立一种实质性的联系。最后,尊重学生,因势利导,而不能硬性嵌入。在算理与算法链接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和选择,适时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进行比较、交流、反思等。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把自己认为好的方法硬性嵌入学生的认知结构.    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已知36×28=1008计算 36×280=、 36×2.8= 、36×0.28= 、3.6×2.8= 师:先观察,再说说自己体会。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 倍,积也扩大了10 倍。 生2:36×2.8 28 缩10 倍,是2.8,积是1 位小数.。 师:怎么想的? 生4:一个因数缩小10 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缩小10 倍,所以积是1 位小数.。 生5;因数中是一位小数,所以积也是一位小数。师:那么3.6×2.8 呢?积大概是几位小数? 生6:一个因数是一位小数,另一位因数也是一位小数,所以,积是两位小数。 师:猜一猜,积是多少,小数点又应该点在哪里呢? 生7:10.08。师:用计数器验证一下. 学生用计数器验证。 师:能用竖式计算么?(由学生自己完成)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的快乐。在教学时,教师要先让学生回顾整数乘整数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扩展到小数乘小数,把小数也看成是整数,这样每位学生都会做整数乘法,最后,在指导学生在积上应怎样点小数点,这是关键,也是教学难点,要强调整个一道乘法算式中共有几位小数,在积中就点几位小数。其中的道理也要让学生明确,把小数看成整数,是先扩大几倍,最后也要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要在积中点几位小数。通过实践和探索,在计算教学中,我们不防尝试一下这样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 呈现算法 练习巩固 自主解答 明确算理 掌握算法 我们在强调算理的同时,不能忽视计算方法的指导,只有这样,学生的计算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1.2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当运算意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时,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大大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理解和建构知识。    利用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把抽象的算理具体化,化难为易,缩短掌握计算法则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采用直观教学的手段,化抽象为具体,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乘法竖式”的计算步骤时,教师没有一味的去讲计算方法,而是紧紧的联系算理,在主题图的帮助下,让学生在直观算理的支撑下去学习抽象的算理。通过“刚才有位学生说4乘2等于8,其实是指哪一部分啊?”“那么计算左边两个篮里的桃子就是算什么呢?”这两个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把视角投向竖式计算的实际情景过程中:14乘2,该分两步计算,先算4乘2,这其实就是算了右边两个筐里的8个桃,然后算1个十乘2,这其实就是算了左边两个筐里的桃子,最后把左右两个筐里的桃合起来,也就是把20和8加起来,这样,把原先抽象的算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联系主题图,很直观、明了的理解了算理。教师注意了把直观的算理和抽象的算法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学得轻松,理解得也比较透彻。    2.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的有效结合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标标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在面对一个计算问题时,解决计算结果的策略可以是多样的,只要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合理、合乎逻辑,就应加以肯定。算法的优化是算法多样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算法多样化策略的延伸,算法多样化提倡的是一种探索,是一种思维的创新,而优化是将自主探索的结果进行提 炼,实现第二次创新。当面对同一算式的不同算法时,教师不要搞“一刀切”,而应尊重学生的想法,尊重不同学生本身差别,给学生留下更多探索空间,引导学生 进一步比较、归纳,对计算方法进行优化,从而形成较为高效的方法。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好的计算方法和技巧,更使学生在优化的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这 是优化算法的最终目的。    如:在学生说出4/7÷2的各种算法后,教师都给予肯定。紧接着教师又出现新问题: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这时学生发 现要计算4/7÷3,用第①种方法比较麻烦,(在纸上画一画,算一算。)而被除数4/7的分子4是不能被3整除的,用第②④⑤种是有难度,行不通的。这时 教师抓住契机,让学生同桌讨论,应用哪种方法更好。学生在上一节学了倒数的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后,很快的说出应用第③种方法,并很快的计算出来,提升了分 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数除以一个整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在教师巧妙的引导下,既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又实现了算法的优化。因此在教学 中,教师应时刻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的重点,展示一些思维含量高的,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算法,并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比较,对计算方 法进行优化,促进学生对算法的主动建构,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计算教学的课堂效率。
   3.结合具体情境,实现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的有效结合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是“教师生硬地塞给学生一道算式”,然后讲解:在有乘有加或减的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学生始终觉得枯燥乏味,疑虑成堆。我认为这些运算顺序虽然是人为规定的,但规定并非想当然,得有一定的道理。以前的计算教学,忽视了计算的现实背景,削弱了计算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不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实际意义。在数学课堂上,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再现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在真实、开放的问题情境,使计算教学课一改往日单调、枯燥的面孔,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活动,并至始自终保持探索解决问题的热情。    3.1 捉生活场景,明确算理算法。 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教师应该选择儿童熟悉的、具体的、形象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促进学生灵活运用。    在教学乘加乘减时,在二年级第一学期认识了乘法之后,教材安排了乘加乘减算式。给出一个情境或一组图,引导学生用乘加乘减来列式解答。如△△△ △△△ △△,可以列:2×3+2=8,也可列3×3-1=8,在这样计算情境中让学生自己领悟在有乘或加减两种运算时应该先算乘,再算加或减,不用再去死记硬背。    又如在“简算教学”中括号的应用,有学生比较难理解为什么100-36-24=100-(36+24)中要加上括号、为什么加上括号后24前面的“-”变成了“+”。 教师可借助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拿100元钱去买一件36元的上衣和一条24元的裤子。可以怎样付钱?营业员会怎样找钱?”(两个问题分步出示)有了买衣服的情境,学生很容易得出: 100-36-24,可以理解为先付上衣的钱再付裤子的钱;100-(36+24),可以理解为先算出买上衣和裤子一共花了多少钱再付费,加括号表示先算一共花了多少钱;“100-36-24”中的“-24”表示向商家付裤子的钱,而“100-(36+24)”中的“36+24”表示求一共花了多少钱,因此加上括号后24前面的“-”要变成“+”。借助情境,学生能较快地理解“100-36-24=100-(36+24)”的算理。    再如:教学“认识乘法”,我们就可以捕捉这样的生活场景:“在教室里一张课桌坐有2个小朋友,4张课桌坐有几个小朋友?6张呢?全班呢?”层层递进,学生通过观察,既巩固了“相同加数相加”的例子,同时也强烈地感受到,这时再用加法来计算将非常麻烦。教师适时引进乘法,既还原了数学家创造乘法的真实过程,更加深了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在特定情况下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学习乘法确实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是有价值的。再比如:一年级上册,教材利用农村地区小朋友帮大人摘丝瓜、运南瓜的生活场景,让学生通过仔细、有序的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际的“动作过程”,联系过程来构建连加、连减的概念,认识算式的意义,这样就把抽象的运算意义变成了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了。    3.2 回归生活实践,培养计算技能。 现实生活既是计算教学的源头,更是计算教学的归宿。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仍以“连加、连减”为例,在学生理解了算式的意义以及运算过程的基础上,不应以反复操练来巩固计算,我们可以把这一知识运用到“超市购物”这个现实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去,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加以计算。情境描述如下:姐姐和弟弟来到超市购买学习用品,尺2元、小刀4元、蜡笔5元、铅笔3元、文具盒6元、橡皮1元,姐姐想买尺、铅笔、橡皮,而弟弟想买小刀、蜡笔、橡皮,请大家帮他们算一下各需付多少钱?同样买三样学习用品,最少要用多少钱?如果两人一共只带了9元钱,可以买什么呢?这样的设计才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另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不知不觉地巩固了计算。再比如:学习了多位数加减法以后,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统计家里每月的开支情况,帮助父母理财等。    总之,在平时的计算教学中我们必须减少单纯的技能性的训练和机械、重复的强化练习,避免繁杂的运算,增加计算的应用。创设、提供一些常见的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用所学的计算解决问题。这样的计算教学,才能使学生感受现实生活里蕴涵着丰富的数学信息,体会计算的价值和数学的应用,使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在小学数学课程实施中得到落实。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在新课程计算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 在新课程计算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新课程计算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来源:毕业论文网
欢迎浏览yjbys求职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一篇数学,这是一篇关于在新课程计算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论文摘要:计算是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小学数学课程一直将数的计算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应该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关注计算意义的理解和培养应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真正达到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计算教学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兴趣、理解、应用、品质、习惯
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中各个领域都有非常巨大的变化,但是,基本的计算方法却没有多大的变化。这充分说明小学数学中计算的基础性和工具性。我国数学课程一直将数的计算作为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对新课程计算教学的要求理解并不全面,将其仅仅局限于机械地程序化地训练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忽视了学生对计算的理解和应用,致使学生计算能力低下,计算时失误严重,令学生对计算产生恐惧,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制造了巨大的障碍。新课程关于运算内容的设计和计算教学的要求,关注计算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应用计算,使计算真正成为学生轻松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技能。那么,在新课程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 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
计算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对数学产生肯定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引起愉快、喜爱等积极内心体验,避免和克服各种消极的情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1、理解计算在生活中意义。
《新课程标准》提到:计算教学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产生学习计算的愿望和兴趣。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估计一下,哪种答案接近自己的年龄?(A、200分;B、200周;C、200时;D、200月。)学生可能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猜测。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准确的或比较准确。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将会进行必要的计算,从而体会计算的必要性,产生学习计算的兴趣。又如,在教学小数乘法后,向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去菜场买一回菜,与卖主比比谁算得准又快。如果算不过,就请教他们是怎么算的,更深刻地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也使学生理解到计算在生活中的意义,激发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兴趣。
2、注重计算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的教学注重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问题,其信息往往是多途径的,对话、媒体、标志、广告等都可能呈现出信息;呈现的方式也许是文字的表格的,图画的。因此,教学中要注重以多种形式(如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直观形象地提供信息,生动有趣地呈现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教学当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去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如可以创设与现实相近的学习情境: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九册《小数乘法》时,将例题&花布每米6.5元,买5米要用多少元?&改编成&(国庆节快到了,老师要给在北京工作的表哥打电话)国内长途电话每分1.2元,老师估计要打6分钟,一共要付多少元?&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有机地改编例题,使学生在富有生活味的题里体验数学、理解数学。加上学生非常乐于帮老师解决问题,也就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呈现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和公正的评价,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新课程标准》定义的评价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和发展,关注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选择课堂观察的方式,从学习的认真程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察。教师还可以从学习活动中了角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交流的意识,从平时作业中了解学生计算技能的掌握情况,从成长记录中了解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教师要适时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也可以和家长沟通,及时给予评价。只有在计算教学中给予学生的体验和公正及时的评价,才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计算的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解计算和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关注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程的计算内容,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运算的过程 ,关注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建立实际操作与数学运算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产生直觉经验,找到数的运算的现实背景,促进学生理解运算的含义及其性质,并能自觉地运用于解决应用问题之中。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时,应注重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周长含义,并通过摸指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各种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楼梯形状图形、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用各种方式的探究求周长的策略,独立完成计算正方形、长方形周长。最后通过交流,归纳优化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深入理解周长的意义,通过操作探究得出周长的计算方法,很好地掌握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技能。
(2)重视估算,善于验证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教学要重视心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复杂的计算都可以由计算机或计算器来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估算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如,人们在使用工具进行计算中,由于操作上的失误会使计算结果有很大的误差,这就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估算能力,能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并对其合理性做出解释。另外,在计算前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合理、灵活地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在计算后对结果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最有价值的检验结果的方法。所以估算能力是现代化社会生活的需要,是衡量人们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重视、加强估算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估算能力是计算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强弱,甚至影响到他的数学能力。例如,应用题 &酱油每千克1.2元,小明买3千克,付出5元钱,还能找回多少?&五年级学生有算成&还能找还24元&的;与其说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计算粗枝大叶,还不如说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估算能力薄弱,不善于验证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又如,计算平均数时,如果学生运用估算,就能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还能验证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就不会出现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十几厘米,敬老院老人的平均年龄只有7、8岁之类的笑话和错误了。学生出现诸如此类的错误,在于平时教师教学中并没有把估算放到应有的地位加以重视。所以,在计算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有意识地进行估算教学。
同时,估算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估算需要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估算过程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加强估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3)鼓励运算的多样化,加深对计算的理解。
在尝试计算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而传统教学往往忽视这些不同的方法,直接介绍给学生成人通用的计算方法。新课程的计算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所有的学生都能从听取、反馈别人的方法中受益。此外,学生使用的策略也教师显示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水平,使得教师有机会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处理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如一箱汽水24瓶,18箱汽水多少瓶?先让学生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瓶,然后再设法算出结果。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上一些算法:
24&10+24&8=432,240&20-24&2
20&18+4&18=432,24&2&9=432
24&3&6=432,18&4&6
也可能有学生会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这个计算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意见,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与灵活性,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有的学生可能会掌握多种不同的方法,加深对计算的理解。
另外还需注意的是,在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的教学中,还要注意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和探索计算方法的时间,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表达和倾听的过程中进行反思,最终选择并逐步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在学生有了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意识的基础上,提倡计算方法的最优化,进而强化算法最优化的自主意识。因为算法的优化是一个逐步感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把自己认为最优的方法强加给学生,教师应该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多种算法的优化,是算法多样化策略的延伸。算法多样化提倡的是一种探索,一种思维的创新,而优化是将探索的结果进行提炼,实现第二次创新。我们的教学既要使学生在算法多样化过程中得到展示和鼓励、体验成功,又能在优化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发展、获得更好的算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重视学生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数与运算学生的自然组成部分,并要求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在计算教学中,包括数的认识、计算等内容的引入与展开,都力求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从接触数学起,就建立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根据实际情境和计算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整数和乘除法后,让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27人乘车去春游,可供租的车辆有两种:一种车可乘坐8人,300元/天;另一种车可乘坐4人,200元/天。设计一种费用最少的乘车方案。学生能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也就进一步提高了计算能力。
计算教学除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关注学生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品质和计算习惯,才能更好地保护学生学习计算的信心、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 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品质。
学生计算品质的良莠不齐,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准确率的主观因素。
(1)培养坚强的意志,增强自觉学习的动力。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当看到步骤繁多或计算较难的计算式子时,会产生畏惧心理,心情紧张、缺乏信心,使计算错误率增高,甚至放弃计算。小学计算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增强自觉学习的动力。意志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我们要达到的目的越明确,学习的自觉性就越高,意志行动就越坚强。教学中常和学生讲古今中外一些名人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故事。如祖冲之刻苦研究,计算圆周率的故事。通过讲名人故事,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我也结合数学的学习内容,不断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坚强的学习意志。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可以举例说明了在日常生活中购物(物品价格多数是小数)、计数,工农业生产中到处都要用上小数乘法,只有学会计算小数乘法,才能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遇到困难就有了解决问题的信心。另外,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磨炼出来的,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没有任何困难的行动是无意志可言的,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学中还要不断设置一定难度的计算让学生去努力解决,并通过解决难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锻炼顽强的意志。
2、培养学生谦逊谨慎的计算态度。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因书写潦草、抄错数字造成计算错误;做加减法时,常忘记借去的数或进上的数;做小数乘除法时,学生常忘记点积和商的小数点。以上等等计算错误都是学生不良学习态度造成的负面影响,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态度。
首先,要消除注意分配的影响。有些学生喜欢边计算边讲话、看电视或做其他事情,注意力没有完全专注于计算,所以会造成计算错误。教师要不断要求学生计算时高度集中注意力,不能一心多用。
其次,还要消除学生轻视的心理。有些成绩较好的同学或遇到比较容易的计算题时,学生会存在轻视的心理,对计算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题目简单不需要进行思考,疏忽了对题目的分析、验算,造成计算错误。
因此,培养学生谦逊谨慎的计算态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说明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书写的习惯。
让学生养成做题前先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看清楚数字和运算符号,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些可以使用简便计算,要求学生想好了再计算。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不管是作业还是草稿,都要要求学生书写必须认真、工整,尤其要把数字及运算符号抄正确、写清晰,还要注意计算格式必须规范。
例如,很多同学会抄错数字或符号:
他们会把9.7&0.01+0.07抄成9.7&0.07+0.01或把18&0.25-17.49抄成18+0.25-17.9。
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了认真审题,认真书写的习惯,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2)培养学生按步骤计算的思维习惯。
在进行计算教学时,学生如果能按完整的步骤进行思考和计算,计算准确率就能大大提高,所以要让学生养成按步骤计算的思维习惯。例如教学小学数学第九册解方程时,我要求学生每次解方程时都必须按步骤进行。先想好求什么数,用什么方法求,然后计算、解方程,最后还要检验(如果题目没有要求检验应口头检验或在草稿上检验)。使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计算,并明白&急则有失,乱则有误&的道理。
(3)培养化繁为简、讲求效率的良好计算习惯。
小学各年级的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因此,学习数学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善于化繁为简。例如,沟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为&底面积&高&这样一个统一的公式,就可以简化数学内容。另外,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注意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对于不同思路和不同解法的题目,怎样简便就怎样算,培养学生讲求计算效率的良好习惯,提高计算的准确率。例如,计算(4.91+4.91+4.91+4.91)&0.25时第一步不能简算,但直接算较繁杂,容易算错。如果引导学生每做一步要仔细观察,化繁为简,将第一步写成:4.91&4&0.25就可以进行简便计算了。这样结合数学内容长期地培养,就可以使学生养成化繁为简,讲求计算效率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学生在计算时,没有看清楚题目,抄错题或计算时粗心大意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要不断提醒学生检验是计算中不可缺少的步骤,检验时要做到耐心细致,一步一步地检查,看有没有抄错数字和符号,计算过程有没有错误,最后验算计算是否正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抓好起始训练,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坚持鼓励,长期培养才能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总之,在新时期的小学计算教学中要求教师要很好的理解和应用新课程理念,密切联系实际,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并要重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程计算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相关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