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赤壁赋教学案案?如何评课?

《桌子有多长》教学设计(附评课稿)
我的图书馆
《桌子有多长》教学设计(附评课稿)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和测量物体的长度,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安排了大量观察物体与测量的活动。在测量中,教材安排了丰富的活动,如:自选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估测物体的长度、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使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形成估测的意识,学习测量的技能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普遍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本节课是长度单位的起始课,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关注单位的换算,而对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重视不够,致使学生缺乏对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对测量单位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并通过学生自主的测量活动,逐渐建立厘米的概念。学生估测物体的长度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与物体实际的长度差距较大。教师可在学生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先估计物体的长度够不够1厘米,再在认识几厘米之后,估计物体的长度。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演示:动物学校新买来一些课桌,小白兔回家后高兴地告诉了妈妈,兔妈妈问:“你们买的课桌有多长呀?”小白兔摇摇头说:“我可不知道。”第二天,他就去问他的好朋友小猴子,小猴子说:“这还不简单。”说完,就一一地量了起来……  同学们,如果小白兔去问你,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呢?  (反思此环节没有采用书上提供的素材,而是以低年级学生更为喜欢的小动物创设情境,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
(二)合作交流,认识厘米
  1.说一说  (1)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  (2)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说:6枝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4长……)  (3)讨论: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  师: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  (反思让学生合作之前,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看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多数学生能够做到合作有序、分工明确,但部分学生合作能力较差,如:一人操作,一人旁观等。我及时调整教学,选择两个典型的小组(一组合作较好,另一组合作不理想)分别上台操作演示,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同桌合作要注意的问题及合作的一些方法。然后,让学生讨论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再次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从中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找一找  (1)认识刻度尺  ①观察: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②学生汇报,并试着说一说尺子上的数表示什么意思。  ③教师补充。  (2)认识1厘米  ①认识1厘米。  师: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生试说,教师纠正。)  师: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同桌互说。)
  ②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a.用尺子上的1厘米比一比,图钉大约有多长?并说说你的方法。  (强调: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图钉的一端,看图钉的另一端对着的数最接近几,图钉的长度大约就是几厘米。)  b.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操作:用食指和拇指轻轻夹住图钉,再轻轻地抽出图钉,指肚之间的缝隙大约就是1厘米。)  ③练一练。  a.判断:够1厘米吗?(如:铅笔盒、书、本等的厚度。)  b.找一找: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①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  ②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  (同桌互评。)  (反思“找一找”是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我重点关注了学生对1厘米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和体验,这和以前的教学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也较有层次。在认识刻度尺的基础上,先认识1厘米,再认识几厘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低年级学生4人合作比较困难的现状,我让学生从两人合作开始,并加入评价的内容。活动的设计尽量做到面向全体,我们看到,学生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还不够开放,有些问题的设计过于琐碎,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把握不好,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提高等。)(三)动手操作,深化新知  1.估计大约是几厘米?(如:书的厚度,小棒、铅笔的长度等。)  2.请几名同学分别量出这几种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并注意测量的方法。  3.第14页量一量,第15页1,2,3题。  (反思的设计紧紧围绕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尤其是注重对学生估计意识的培养及操作能力的训练,对“厘米”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教学活动中,虽然学生估计的结果与实际长度还有些差距,但我想,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估计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对“厘米”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四)概括总结,拓展延伸  师:如果以厘米为单位去量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去量特别远的距离,你们觉得方便吗?因此,我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比较长的距离用厘米作单位,就很不方便了,今后我们还要学习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反思这样的总结使学生认识到“厘米”不是惟一的长度单位,它比较适合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
〖案例点评〗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引入新课,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重视操作,在操作活动中,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如:学生在认识刻度尺的基础上,先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1厘米的长度,然后辅以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最后再找出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是1厘米,进而判断书、本、铅笔盒等的厚度够不够1厘米,使学生初步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  3.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如:在学生认识了刻度尺的基础上,先认识1厘米,再去认识几厘米:“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同桌互评)”等。教师非常关注学生合作的方法及学生之间的评价,几乎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4.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如:让学生先估计一下物体的长度或厚度,然后再亲自量一量,并且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操作、探索,使学生在观察后与自己的操作产生对比,从而掌握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5.的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既巩固所学知识,突出教学重点,又体现方法的多样化,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
TA的最新馆藏《吃》说课教学设计评课反思
肯德基百服宁哑巴亏受惊一个字,可见关于吃的内容是相当丰富,学生说教师点拨对于这次吃你有什么想法,教师适时讲述自己吃的经历提升学生的情感与认识,不过我们可别光顾着自己吃也得留意留意别人是怎么吃的。
师徒结对汇报课《吃》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吃》,这个内容选自本校作文自编教材五年级上册。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以“吃”为话题完成一篇习作,练习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反映人物特点。
2、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增进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及赏析作文的能力。
3、在说话、写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并适时进行情感教育。
这节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五年级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各类写作技巧,在本节课中我没有过多的讲解写法,只是简单的提示写作内容,让学生自己去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对本次习作有了一些思路。难点在于写好细节描写,通过学生说的事教师指导细节描写。
说教法。大家都知道作文不仅仅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赏析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的是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他们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并作为写作素材。当然我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我会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说教学过程。首先以游戏引入,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焕发了课堂的活力,又巧妙的的扩展了学生的思路,再谈论有关吃的话题,以看到吃的第一想法入手,讨论“吃的滋味”教师也适时的介绍自己“吃”的事情,与学生平起平坐,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而且在平等对话中发展了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了正确的生活态度,并在这个过程中适时的加入情感教育,之后再扩大“吃”的范围,谈论有关“吃的思想。”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在这个过程中,抓住学生说的典型事例适时引导心理、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最后是作文评价,习作完成后学生读文,班内同学听后谈自己的观点,进行评议或提出修改意见,教师适时点拨,这样通过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既增强了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写作及赏析的能力。
各位老师,本节课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情境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点,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为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师徒结对汇报课《吃》作文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10月14日
教学目的:
1、能以“吃”为话题,写一个作文片段。
2、增进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及赏析文章的能力。
3、在说话写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加强人物细节描写,体现人物的特点。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的资料,为写作准备好素材。
教学过程:
一、参与游戏,引出话题
1、参与游戏:“IQ无限”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湖南电视台的“快乐大本营”吗?那一定熟悉其中的节目
“IQ无限”吧?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做“IQ无限”的游戏。好不好?请看第一
题:(课件出示题目)
(1)肯德基、百服宁、哑巴亏、受惊(一个字)
(2)闭门羹、兜着走、洋葱、官司(一个字)
(3)苦、考试零分、长一智、消灭(一个字)
2、小结引出话题:“吃”
师:三个不同的题目,它们的答案都是“吃”。可见,关于吃的内容是相当丰富
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吃”的话题。(课件出示“吃”)
二、讨论交流,开拓思路
1、说说吃东西的经历。
(1)介绍自己最爱吃的东西
师:OK!各位同学,说到“吃”,你的第一感觉是写什么?看来“民以食为天”
这话一点不假,我每当看到这个字,首先想到的也就是有什么好吃的。我们不妨
先来介绍介绍自己最爱吃什么。别急,还得同时讲讲你为什么爱吃?(板书“最
学生说,教师点拨:你能说说吃**的一次经历吗?
(2)谈谈想吃却没有吃的经历
师:能吃到自己最爱吃的东西当然是幸福的。从大家脸上洋溢的微笑足能说明这
一点。不过,人总有遗憾的时候,不知我们同学有没有碰到想吃什么却吃不到的
事?(板书“吃不到”)
学生说,教师点拨:你当时的感受怎样?
(3)说说不得不吃的经历
师:想吃没有吃是遗憾的,那你有没有不想吃却不得不吃的时候呢?(板书“被
学生说,教师点拨:对于这次吃,你有什么想法?
(4)介绍其他关于自己吃东西的经历
师:关于自己吃东西的经历,你还有想说的吗?
学生说,教师适当点拨归类并板书:如“意想不到的吃”、“抢着吃”、“尴尬的吃”、
“吃坏了”
教师适时讲述自己吃的经历,提升学生的情感与认识。(母亲把好饭让给儿子吃,自己却吃剩饭的事。)
(5)说说别人吃某样东西时的情景
师:不愧是吃的,我们的印象都那么深刻。不过,我们可别光顾着自己吃,也得留意留意别人是怎么吃的。谁能说说别人吃某样东西时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情景?
学生说别人吃某样东西时的情景。(适时让学生找个词概括吃东西时的特点。)附:教师同步点拨(顺序根据学生介绍而定)
2、关于“吃”还可以写些什么
师:谈到吃东西,我们说得都是那么津津有味。不过,关于写“吃”的内容,除了写吃某样东西以外,还有其它可写的吗?
学生讲其它关于吃的内容。(适时让学生回顾有关事情。)
(如:“吃里爬外”、“吃哑巴亏”、“吃亏”、“吃一堑,长一智”、“吃惊”、“吃苦”、“吃不了,兜着走”等等)
附:教师同步点拨(顺序根据学生介绍而定)
“吃里爬外”:你知道“吃里爬外”的意思吗?能用这个词编个小故事吗?“吃哑巴亏”、“吃亏”:你吃过亏吗?能不能说来听听?当时你的感受如何?现在感觉怎样?可不能一直耿耿于怀,伤了身体可亏上加亏了!
“吃一堑,长一智”:明白它的意思吧?什么意思?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你说一说,让我们也长一智。
“吃惊”:有什么让你吃惊的事吗?(学生说)感觉是够惊的。
“吃苦”:你吃过苦吗?为了什么而吃的苦?(学生说)结果怎样?看来这次苦吃得还值得。
“吃不了,兜着走”:吃不了,还兜着走,是好事吧?其实它是说“出了问题,要承担一切后果。”没我们想的那么美,不过这该是我们做人应有的品德吧?有没有同学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学生说)承担应有的责任是值得表扬的!
三、选定内容,独立写作
师:瞧,关于“吃”的话题,我们又有了那么多可写的材料。同学们,可以动手写了吧?那好,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写一个有关“吃”的片段。开始吧!学生独立写作,教师巡回了解并适时指导。
四、佳作欣赏,共同赏析
点名读文,班内同学听后谈谈自己的观点(进行评议或提出修改意见)教师小结,结束本课
师:我们共同赏析了这些精彩的片段以后,相信每位同学对自己的写作题材又有了新的灵感,请大家课后对自己的片段再做进一步修改,并把它进行扩充,写成一篇文章。
师徒结对汇报课《吃》评课
上午,王老师的本色作文导写课,洋溢着人文气息的新理念,深深地涤荡我的心怀。她那精巧的教学流程,充满青春活力的课堂,富有人情味的评价让我深深地震撼。下面,我仅谈自己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老师和学生对话的内容,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有选择性的写,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有关“吃”的故事作为写作素材,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他们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并作为写作素材。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王老师能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把握时机,把学生带进喜闻乐见,贴近孩子生活的情境中。例如她在上课时,一开课是智力游戏,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焕发了课堂的活力,又巧妙的的扩展了学生的思路。学生在介绍搜集的材料的时候,用的一些好词好句,老师能及时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注意积累为学生的写作奠定基础,而且老师语言朴素,自然得体,学生接受很快,这是一堂值得学习的写作课。
师徒结对汇报课《吃》教学反思
“无米之炊”是小学生作文中的一个大难题,为此我做了一些尝试。为了让所有那些我们天天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现实进入学生的视野,进入学生的作文,我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还真取得了一点成效。
要生活就离不开与人交流,我尝试着给学生自由,让他无须顾及题目、文体、字数等等限制,有什么写什么,怎么想怎么写。启发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都成了写作的源头活水。激发学生渲染生活中的亮色,写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总之,目光可及的每一点触动心弦的事情都是写作的素材。
下面我仅针对这节课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这节课我就是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吃”的事情,可以是吃的东西,也可以是跟“吃”有关的任何事情,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挖掘作文素材的习惯。在学生充分介绍自己“吃”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告诉他们在成长的经历中,有很多难忘的“吃”,不同的“吃”常常带给自己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有满足,也有遗憾选材时要选自己印象深刻的,一定是自己的亲身感受。学生通过回忆,互相交流了各自不同的有关“吃”的经历,写作时选材很独特,很广泛。
二、在习作指导时,我注重指导学生要写出真情实感。如李嘉倪写的是发生在小时候在商店吃糖的故事,自己并不明白什么是偷,只是在商店看到了糖,很想吃就随手拿了一块,被妈妈发现后批评了她。她也通过这次“吃”的经历明白了一个道理。字里行间流露出童真童趣,能唤起读者的共鸣。还有的学生写了自己喜欢吃的东西,还有的同学写自己吃亏的经历等。其实,作文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做人的一种方法。作文中往往能体现他们心底的想法,他们能够在作文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
三、在评文过程中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有效激励。董皓这位平时说话结巴的孩子在课堂上一次次紧抿嘴唇,努力说好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情景依然在我眼前浮动,孩子们自发地给他的掌声依然回响在我耳畔。仔细回味这都源于我对他的一句评价:“董皓,我相信你能做得更好1孩子们都在我的赞许声中获得了动力,小脸洋溢着笑容。学生有了一定量的写作素材储备,也就有话可说了,最重要的是有了用笔表达感情的信心。
不足之处是:拓展题材的指导用得多了,对写作氛围的渲染少了,没有写法的指导,给一些基础差的同学造成了困扰。因为选材时间过长,致使无法对学生谋篇布局进行细致指导。大部分学生的激情调动起来了,灵感被激发了,但还有几位学生没有大胆发言,因而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作文教学方法,不断完善自我。
寓言《掩耳盗铃》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课《寓言二则》中的第一则《掩耳盗铃》。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选自,讲了一个盗铃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结果被当场发觉的故事。教材叙事条理清楚,结构完整,短小精炼,对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出于对本班实情的分析,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故事讽刺了那些自己欺骗自己的人,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骗了自己,骗不了别人,这种人是极可笑的。
2、说教学目标
(1)学习本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这则寓言。
(4)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大多数学生在课外已有所了解,四年级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转折期,学生好奇心让他们对语文学习抱着较高的兴趣和热情,这对语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是十分有利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最初的优势,并努力让他们继续保持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语文课既要尽量满足学生的期待又要注重学生最初语言文字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课堂规范的养成。要鼓励多角度思维和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三、说辅助手段
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再现了故事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意,引起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分析
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
2、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合作交流、教师点拨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揭题解题。播放动画,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巨大推动力,尊重学生爱好用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动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用阅读期待产生探究的原动力。
(二)明确目标,整体感知。读通全文是理解问题的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保证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并给予及时评价,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树立学生学好课文的自信心,能自主复述,从而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初读中强化了记忆,树立了条理。
(三)理解内容,揭示寓意。从阅读的阶段目标来看,充分体现阅读中阅读主体情感的投入,把问题留给学生,给他们较大的思考空间,用多种方式参与课堂。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环节中,我先发挥学生的创造想象,补充故事的结尾。生活中类似“掩耳盗铃”的事情很多,引导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这个问题看似平淡,实则是课堂上的又一次小高潮,将学生的认知与实践相结合,才会有体验与感悟,最终回归生活。
我们学习寓言故事不只是要读懂内容,领会寓意,更主要的是要会运用,为此我设计了一道填空题,可以说是对本堂课教学目标的反馈,通过学生的完成情况来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掩耳盗铃》,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2、明辨盗铃人的错误做法,结合生活实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故事来说明生活中某个道理的一种文体。
【教学重点】:在读描写人物言行和心理的语句时,要注意读出人物的心情。
【教学难点】:了解寓言这种文体;通过故事内容,在表演、讲述等活动中,感悟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具准备】:1、铃铛。2、教学课件。3、词语卡片。
一、引导谈话,揭示课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3、课题中有两个生字,这两个生字你掌握了吗?现在老师板书,谁愿意试着把这两个字的写法告诉大家。在学生的提示下,板书“掩耳盗铃”,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请看视频,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三、课堂自学,深入理解。
1.提出自学要求,布置自学。
(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①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勾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③在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后面做上记号。
④思考题目“掩耳盗铃”的意思。
⑤完成学习任务后同小组交流。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字词投影片检查字词的读音及词语理解。
②指读课文。(正音通句)
③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
3.激发学生情趣。让学生看《掩耳盗铃》动画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体会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为了让你的发言更精彩,再读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
(2)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祝)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指导朗读。(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我扮演偷铃人,你们为我配音,行吗?要配好音,你们应该怎么样(认真读)。
2、我是一个偷铃人,我干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人们蔑视的眼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吗?学生自由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
六、整理小结,作业布置。
1、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2、作业:把这则寓言用自己的话,讲给爸爸妈妈以及朋友听。
(三)板书设计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自欺欺人)
《掩耳盗铃》教学反思
《掩耳盗铃》是一篇成语故事,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常用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这个故事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不过对其寓意的把握还需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在上这节课时,我本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首先从课题入手质疑:什么是“掩耳盗铃”?通过查字典理解“掩”和“盗”的意思,学生很容易就说出了“掩耳盗铃”就是捂着耳朵去偷铃铛的意思。紧接着我就追问:这个人为什么要捂着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呢?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理解偷铃人的心理活动:“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是就听不见了吗?”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在在引导学生揭示寓意的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把含义告诉学生,而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如:偷铃的人认为把耳朵掩起来就听不见铃声了,对吗?铃铛一碰就会响,偷铃人知道这个常识吗?他最后偷到铃铛了吗?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逐步把故事的寓意突显出来。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能说出偷铃人很愚蠢,很笨,是个自作聪明的人。最后我再小结归纳,板书“自欺欺人”,并出示完整的寓意。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比较顺利,学生也理解了寓意,不过课后想来,我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整堂课,虽然我的讲解并不多,全是让学生探讨交流,可是每一环节的问题是我设置的,学生还是被我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上课伊始,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思索,探究的过程,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掩耳盗铃》评课稿
今天听了郑老师执教的语文S版四年级的一篇寓言故事――《掩耳盗铃》。老师通过谈话引出课题,再让学生自学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学生引入预设的情境中。通过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学,逐步落实目标,达到预期目的。其教学亮点有:
设计自己的教学。在课堂多个环节,她都设置了悬念这样能自然地下一个教学预设环节,并为后面的教学进程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的研究,不做单纯的教书匠,而力求做一名科研型的教师。新课标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郑老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掩耳盗铃》这一课,就非常注重这一点。《掩耳盗铃》郑老师要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完成生字的教学、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进行审美情操和审美的素质、能力的训练,着实不容易,而她却做到了。她本着“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遵循了这一原则,在带领学生探讨、研究本课时,能有针对性进行思维训练,而且非常自然、贴切。
郑老师的这节课中,当学生出错时,总能及时指出并鼓励学生再思考,这样,学生在出错时也不会担心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了。不难看出郑老师的心中把学生放在首位。郑老师注意课堂的即时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较准确得体,能因人而异、具有针对性地作不同的评价,能给学生以提醒或纠正。就拿读完课文后来讲,郑老师的评价语言就比较富有表现力和感召力。
《购买上帝的男孩》教学设计
交界学校单东杰
教学目标:1.自读自悟,了解课文大意。2.从“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中知道爱心会让一切变得更美好。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从“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中知道爱心会让一切变得更美好。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手拿一枚硬币。(你知道一元硬币能干什么吗?)
2.可是有一个小男孩,他拿着一元钱,却做了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
3.板书课题:购买上帝的男孩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他究竟买到了上帝吗?故事是怎样的呢?
2.请学生结合拼音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生字。
3.抽生读课文,其余学生进行评价。
4.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精读课文
1.解决问题一:小男孩为什么要去购买上帝?(学生找出第2段)
(1)学生自由读第2段。
(2)出示句子:A:一个小男孩捏着1元硬币,沿着商店一家一家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
B:一个小男孩捏着1元硬币,沿街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
(学生读句子比较,从加点词语体会到邦迪此时的心情怎样?还可以从哪些句子看出来?)
(3)老人的眼圈湿润了,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2.解决问题二:他购买到上帝了吗?
(1)学生自由读3、4段。邦迪买到了上帝,十分高兴。此时,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他的心情?勾画出来,如:喜出望外、兴冲冲、开心。
(2)朗读1、2、3、4段,再次体会邦迪前后感情的变化。
(3)谈谈这位老人给你的印象?小声读5、6段。
3.情景再现:体会人物心里的变化。
4.解决问题三:是谁挽救了叔叔的生命呢?(齐读7段)
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是医生,采用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治好了叔叔的伤;
是小男孩,不辞劳苦为叔叔购买“上帝”;
是老人,受了小邦迪的感染,伸出援手,付出一大笔医药费;
所以,我们说不是上帝,是医生,是邦迪,是老人的爱心挽救了叔叔
4.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这句话。
四、拓展延伸
爱心传递大行动。
写下爱的宣言。
《购买上帝的男孩》说课
交界学校单东杰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购买上帝的男孩》。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购买上帝的男孩》是教科版必修教材读书屋的一篇文章。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相关文章,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四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自读自悟,了解课文大意。
2.能力目标:从“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中知道爱心会让一切变得更美好。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要求自己做一个有爱心的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反复读课文,体会人物的语音描写,才能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教学难点:发掘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培养人的情感价值观的更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考虑到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爱心故事,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运用一个小故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根据本课文的故事情节展开想象,编写一个故事,引出课文。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华。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2~3分钟)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这个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爱心
5.布置作业。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写下爱的宣言。
七、说小结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的增有减。2.教学策略的选用(1)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献爱心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我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2)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形成新的知识。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八、结束语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
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购买上帝的男孩》教学反思
交界学校单东杰
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学生主体地位彰显的课堂。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自主去感知、探究课文正是学生主体阅读意识和阅读行为全部释放的过程。本节课我设计了“疑―思―学”的读书顺序,让学生自读自悟,用心灵感受人性的美好。结合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从文本解读走向简约课堂”,我尝试精简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努力践行杨校提出的“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将跟语文素养有关联的学得简单、轻松、清楚”的教学理念。从学情出发,在引导质疑及初步感知课文后,我精心设计了三道闯关题,力求以一条简约的思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逐步突破难点,最后联系自身实际理解“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的含义。
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闯关二”和“闯关三”的问题讨论时学生起了争执,思维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前者我试图引导学生分别从小男孩的心情变化和事情的结果两个方面去感悟,后者则引导从不同角度思考,并说出理由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中心。但由于时间仓促,对学生的把握尚有不足,教学效果还不是太理想。
尤其课堂拓展延伸部分将爱传递,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启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上我需要做的还很多,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研究,以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课堂目标的动态生成,取决于教师对文本的钻研、自身素质的提高、课堂状况的把握等多重因素,我们要学的、可以努力的地方还很多!
购买上帝的男孩》评课
交界学校单东杰单老师执教的《购买上帝的男孩》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邦迪的男孩为救摔伤的叔叔,到处购买“上帝”,孩子纯真的心灵感动了一位老人。老人满足了孩子美好的愿望,给了他叔叔全力的帮助,挽救了他叔叔的生命。
课文的编排意图非常明显,是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弄清小男孩的叔叔是怎样得救的,从而体会人世间人们的真诚、无私的爱,是可以救助每一个人的上帝的道理。
从整节课的流程看,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处理的非常好。课堂上,张老师遵循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设计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用心灵感受人性的美好。
单老师在整节课中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不着边际的“导”,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转变既准确又恰到好处。
可以说,单老师教学理念新,教法科学合理,重难点体现突出。
单老师在本节课上与学生有较强的亲和力,教态自然。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场面较热烈。
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大亮点:
一、找准教学切入点和突破口,打开导学之门。
在阅读课文中,导语以及导语中的问题就是上课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自主学习的最好切入点和突破口。教师围绕导语问题导入课文教学,以问题为“切入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思考、感悟、交流、反溃
《购买上帝的男孩》一课,教者设计了这样两个思考题: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通过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
这两个问题就是我们阅读这篇略读课文教学的任务,也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向、载体,是一堂少讲多读、精讲多练的教学切入点和突破口。
从问题设计看,有针对性,突出了重难点及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此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用于学生自读自悟和交流。
本节课上学生的“以人为本”体现在读中说,读中想,读中品,读中感悟。单老师在教学时,将自己定位在为孩子服务的点上,把学生引进书本后,隐退了,腾出大量的时空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主阅读。在学生疑惑之处,在学生思路不够开阔顺畅之处,老师给予启发,达到“以读促讲”的境界,凸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要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课标还强调,要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精读习得的方法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以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在教学中,张老师根据单元主题及课文的特点,适适当向课外拓展,选取了两篇文章,一篇作为课堂实践,另一篇留作家庭作业,教者以一篇带两篇,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再次受到爱的教育,受到爱的熏陶和感染,把爱心传承下去。
总之,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让我们更加明确,略读课文教学以简略的教学目标,简化的教学进程,简洁的教学语言,简明的教学线条,简约的教学风格,给予学习主体更为广阔、自主的学习空间,给予他们的事更大的收获。
略读课文的教学,应突出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不必拘泥于语文知识的累积和人文精神的考究,应当重视学生的自主读书感悟的过程,在把握课文大意的基础上,交流感受,重点赏读。
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重点要把握好“略”的度,只有“度”把握好了,课堂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否则会事倍功半。
再完美的课也会有不足。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在于教师评价学生的语言较平淡,缺乏鼓励性。
内容:回帖功能已关闭
相关帖子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赤壁赋教学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