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如何利用价值规律的内容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什么是价值规律
下载积分:200
内容提示:什么是价值规律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66|
上传日期: 00:50:1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什么是价值规律
官方公共微信(2012o山东校级二模)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会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1)请运用财政作用知识,阐明科技进步和创新离不开国家财政支持的道理。(2)请运用价值规律的知识,阐明企业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道理。(3)请你运用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的知识,阐明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道理。【考点】;;;.认识具反性、无性、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在中认识和真理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对于学界没定的问题,该在一问题上不标答是因为认识具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解答】《十万个什么》版对于科学界有定论的问题不设标答案,引导者进一步思考这一做法符合识具性、无限性上升的特点所以入选.不可推翻,可以向前发展,错误,排.故选:【点评】主要考查学获取和解读信息、动和运用知识的能.解方法为误,即排除题本身表错误或部错误的肢,本题说法明错误,直接排除,即正答案.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答题:兆云老师 难度:0.60真题:1组卷:1
解析质量好中差
&&&&,V2.22265您的位置: &
自觉利用价值规律不等于价值规律自发地起调节作用
优质期刊推荐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论价值规律(续)
下载积分:1800
内容提示:论价值规律(续)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4:28:2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论价值规律(续)
官方公共微信《论价值规律与当代世界经济》心得(1)
论价值规律与当代世界经济
本文为老何经济学金融学的理论基础,是新国家主义思想的奠基之作,值得每个学习老何的人万分重视,后面我将把自己的心得和理解以红字形式标注在后面,凡是红字部分均为我个人理解言语,跟老何无关。我也是尝试理解,有不对之处敬请指正——喜乐平安()
(本文“论价值规律与当代世界经济”,收入何新《反主流经济学》下卷一书)
要义:关于价值规律——价值形成与价格实现问题,是经济学之核心问题。
&价值形成是马克思深入分析的内容,主要是劳动价值理论,价格形成则没能充分揭示,这方面的内容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供求理论所补充,但是最终商品的价格形成不仅仅是这两种方式,老何很早揭示了价格实现的第三种方式:资本定价,根据我的综合理解,我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西方主流经济学,现代资产资本定价理论分别代表了三种类型的定价权学说& 1、劳动价值理论——成本定价论——生产定价权
2、商品效用理论——供求定价论——市场定价权
3、资产资本定价理论——风险/回报定价论——资本定价权
在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三种定价权逐步出现并最终主导了全球经济,当今世界就是个资本定价的世界,资本定价权是市场定价权和生产定价权的核心。定价权方面中国的张捷(网名谁是谁非任评说)做出了详细的论述,但是他本人在《定价权》一书中论述的主要是资本定价权,但是没有像老何那样精确的指出,更没有区分过这三种定价权!
价值与价格不同。价值规律,也与价格规律不同。
价值规律须分为三个层面分析:
价值形成规律(李嘉图——马克思规律。价值本体论)
这就是我说的生产定价权,老何已经意识到了这种差别的存在,只是没有命名而已。
②价格形成规律(古诺——门格尔规律。边际效益规律)
这就是我前面说的市场定价权。生产定价权向市场定价权的转变是生产产品极大丰富的结果。
③金融资本之市场最终定价权(金融资本操纵,决定市场交易品中长期价格)
可见,老何是清楚意识到这三种定价权的存在的,三种定价权针对的就是商品的三个层面。
一、价值之起源
1.关于价值之语源及语义:
汉字繁体之“價”字从“人”从“贾”。價者,贾也,字根是“贾”。
[按:何谓“贾”?汉字语源学:贾、假、借、给古音通(黄侃考证),系通义之同源字(据黄侃说)。贾者,假也。假者,借也,给也。有给有还谓之借(假)。交易起源于假借。假借以及偿还,实质即交换。(这两句话极为重要,现代西方流行的新凯恩斯主义新货币国定论(国家货币理论)的逻辑基础就是认为货币起源于借贷,或者说债务,认为货币本身是债务结算工具,支付工具)交换而易主谓之“交易”。有偿给出曰“卖”,有偿取进曰“买”。卖者,给也;买者,取也。各取所需而两相情愿之交换,谓之交易或买卖。]
贾,兼有买进(沽入),卖出(沽出)的涵义。值者,所值,对当物也。借之所偿谓之“值”(值者,得也,顶、代也)。价值者,贾值也。假借品及交换品之所值,谓之“价值”。
社会交换成立之第一前提,就是人类之有欲求与需要,而靠自身不能满足。(社会分工的结果)
因此,事物是否具有使用价值,决定于其能否满足人类之某种欲求与需要。(马克思说的有用性,注意,这里的人类不仅仅是指个人,而且指全体人类,对个人没用的东西未必对全社会,全人类没用)所以,事物之内在属性,形成其使用价值。
[按:马克思认为商品之“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及“价值”形成完全无关,乃是片面之论,不确。](或许是翻译有误,马克思的意思应该是指使用价值对于交换价值或者说价值量的形成无关,记得马克思明确说过使用价值是价值存在的基础,还有就是交换价值和价值不是一回事,价值是抽象的概念,交换价值是以其他商品表现的价值)
3.私有制,占有,占有权利,是社会交换得以发生之第二前提。
人有需求之物,而先为他人已据有者,若欲取之,只有二途:或强取(掠夺、战争、索要),或巧取——后者即交换。
4.随机之交换,导致对交换品的偶然随机定价,故成交之价格有极大随意性。
而常态之交换,则必然趋向理性之定价,即均衡定价。买卖双方经协商而接受的均衡定价之尺度,其依据乃参照商品所内涵之真实价值。(参照实际就是定价权的核心,生产定价取决于成本,市场定价取决于需求,资本定价取决于历史数据基础上的前景预测)
(1)商品确有真实价值存在。
(2)真实价值乃是一种无形的、新而上的虚拟实体。(马克思说: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类似于债务一样,是对社会产品的索取权,因此存在两种层次的财富,首先是物品的使用价值,也就是直接的物质财富,另一种是社会财富的索取权,反映的是一种社会关系,一种社会地位)
5.因此,商品价值之评估有三重性:
一为使用价值,二为内涵价值,三为外化的实际交换价值(似乎笔误,应该是交换价格)。
交换价格是内涵价值的外化表现。内涵价值与(交换)价格之不同,在于内涵价值是内在的、非外现的。(这里商品表现为三个层次:1、商品的物质属性,也就是使用价值,是所谓具体劳动性质决定的的成果,其次是内涵价值,也就是马克思说的价值本身,这是劳动的社会平均耗费决定的,最后是商品的成交价格,成交价格取决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商品的供求关系,也就是需求的迫切性,其次就是资本家的对商品未来趋势的预期,因此这句话分析的实际是四个层面:
社会劳动耗费
交易的供求状况
资本家投资者对商品未来的预期
6.物品买卖成交之交换量,谓之价格或市场价格。
价格具主观性,是商品内涵固有之价值之外化。内涵价值能否得到实现,取决于需求者之购买评估(需求评估,预期评估)。内涵价值得到市场实现,意味着商品转换为货币。
7.人类所需之交换品无非三大类:
(1)自然界天生之资源品
(2)他人制作之生产品
(3)他人之劳动力(劳务)
按照老何后面的说法,应该还有第四类,虚拟证券的购买,比如理财产品。
8.交换经济的起源:
早在旧石器时代,即已发生自然产品及其加工物之交换活动。距今约1万8千年北京山顶洞人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海蚶壳和赤铁矿粉,原产地分别在数百公里以外的渤海湾和宣化地区,应属交换而来。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较为确切的非货币交换的实物证据。
另外,略晚出现的一些较大规模的石器制造地点,如山西阳高许家窑、襄汾大崮堆、太原古交镇、陕西梁山、内蒙古呼和浩特东郊大窑村南山遗址等,很有可能是当地的石器制造与交换中心。
在约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铜石并用的山东大汶口文化时期,实物交换的范围已大为扩展。大汶口有些大墓中随葬着特别精致的物品,如玉钺、象牙梳、象牙雕筒、鳄鱼皮(蒙鼓用)、白陶等。其中有些原料,有鳄鱼皮、象牙和玉石等,都非出自本地产品,只有通过交换或掠夺手段才能得到。
而在在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之间的西部卡若文化遗址中,则发现了贝饰10枚,系宝贝穿孔而成的坠饰。卡若遗址位于今西藏东部昌都县加卡区卡若村,北距昌都县治约12公里。宝贝(Cowrie shell)产于南海,既出于卡若文化遗址,是当时存在远距离交换关系(多半是间接关系)的有力证明。
由此可见,往往被低估的史前文化,其交通幅员之广度以及原始交换之水平,实在让人瞠目惊异。
9.人权分为两部分。
一为自然人权,生存权,即每个人与生俱来之人生需要、欲求以及获得满足之权利。
&二为社会人权,在社会历史中形成之人身权利。(记得老何当年提出过发展权,不知道属于哪类)
物品之占有权,非天然之权利,而是社会历史中形成的社会权利。
资本主义社会是完全的私有制社会,将一切存在物转化为市场可交易物,从而将私有权利,扩张至无限。
资本主义乃是人类私有权利得到最全面扩张之社会形态。
商品者,可“商议”之交换品也。商品之交换量经商议、协商决定。商人者,商谋之人也。
协商价格,就是定价的意思,根据交易双方迫切程度和力量的不同,定价权由一方掌握。
11.物品之稀缺性,决定其取得之难度。其取得之难度,即商品形成过程之劳作量,乃是交易谈判的自然基础。
这个定义在后面似乎有混淆,取得之难度也就是获得之难度,也可以成为取得、获得相应商品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可以称之为获得成本。
12.商品之内涵价值不取决于市场估价,而决定于其制作成本。(按照前面定义应该叫获得成本,因为不是所有的商品都是需要制作的,不一定都叫生产,可以都叫劳动)
物品之制作(获得)成本,决定于其生产(劳动)过程中使用之诸要素。
在货币发明后,这些要素皆以货币估值,构成商品之生产(获得产品的劳动)成本。
所谓商品成本,即商品形成过程中各种构成要素之价值总合。
13.但是,商品原初之初始估价,并非以货币估值(尚未发明货币)。商品之初始形成元素唯只有两项,即:天然物品(原材料),以及人类之劳作(加工)。(产品和商品不是一回事,这里似乎应该用产品更为精确)
因此,自(天)然品之稀缺性以及劳作力度、加工难度(都是获得该产品最终形态所需要付出的劳动代价,劳动耗费),乃是商品内涵价值得以形成的两大基本要素(实际是一回事,都是消耗劳动的多少)。而此二者,密切相关联且可通约。
14.自然品之稀缺性低,则获取容易,人类为取得之,所付出之劳作量(劳动耗费)则较小。
稀缺性高,则获取困难,人类取得之所付出之劳作量则较大。
在此条件下,人类劳作之付出量,必然乃是比较交换品(商品)之交换量的根本性尺度。也就是说:单位商品中内涵之劳作付出量愈高,则其可得之交换物愈多——内涵价值愈高。
因此,根本上看,正是商品形成过程中之劳作投入,亦即“劳动量”,是商品内涵价值形成的原因。(这里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商品指标准化的商品,标准化的劳动,非标准化的商品,所付出的劳动并不相同,因此价值也不一样,后面会关注这个问题)
三、交换(买卖)
15.简单交换:
实物对实物的直接交换。
在交换史上,即需求满足型交换(不计值交换/不等值交换)。
16.简单交换形成简单价格。
[简单价格:如A以10个劳动日生产10件商品,则每件产品之基础价格为10日&10件=1日/件]
简单交换不涉及资本定价权,但是存在生产定价和需求求定价权问题。
17.复式交换:
所谓复式交换,即间接的交换,指以货币作为交易中介的交换。
需求者先要取得货币,才能通过货币交换到所需品。供货者,不是将商品直接供给需求者消费,而必须先将商品交换为货币。
在这种交换中除了生产定价权、市场定价权还可能存在资本定价权的问题了,因为存在囤积居奇投机的可能性,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就干过橄榄油榨油机的投机。老何资本定价权的提出,大大丰富了我们对现代社会的理解。
18.马克思指出:复式交换中“买”与“卖”两环节通过货币为媒介而相分离,已蕴涵了原初态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原初态经济危机即供求失衡危机:买者买不到(持币待购),以及卖者卖不出产品(得不到货币)。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三种危机的萌芽:生产过剩,货币不足,资金链断裂
19.一切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即:以同等价值对同等价值的商品相交换。
(A以每件内涵价值1元的物品,交换B的每件内涵价值1元的物品。1元=1元,如果市场只有一件商品,十人待购,每人有一元货币。则该商品的潜在需求之最高价格即为:10&1=10元。)
20.等价交换规律是:以内涵价值互为等量的商品作交换。
21.马克思说,在等价规律中,已经在根本上蕴涵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三大基本价值,即:
自由交易,平等交换,多数优胜——自由、平等、民主。
&而一切交换行为能够发生的前提则是被交换品之私人占有权。私有制,产权清晰。
22.但是,价值在市场中之二重化,(这是老何的独创,马克思只说到了商品内在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二重化,虽然提到价值和价格的偏离,但是始终认为价值会和平均价格一致,老何的分则指出很可能不一致)价格对价值之背离,造成等价交换规律之破坏。
等价交换意味着等价价值品之交换,并非意味同等价格品之交换。注意,等价值交换和等价格交换不是一回事。
同等价格对同等价格之交换,未必是等价交换。除非双方商品的价格刚好等于它们的价值。
&因市场价格之形成,受市场之需求度影响,(以及资本定价权的影响)而非单纯决定于价值之同等性。
23.先有实物交换。实物交换无需货币作为交换之媒介。
货币起源于商品交换。也有观点认为货币起源于债务,货币是债务支付工具,按照老何对贾的理解,债务也是交换的一种定义,因此可以认为债务货币论也是交换货币论的一种子类。
某种交换品(商品),由交换之标的物;转变为交换过程中普遍接受的中介物,等价物(价值尺度),这种商品因此而成为货币。
如贝类、珍珠、布匹、铜、铁等金属物、金、银等贵金属,都曾作为交易中介物,即货币。
24.等价而可长久储存的,有普遍需求而不易消费的,随形之大小而可分割的物品,最易作为中介媒体,从而成为交易之中介物。早期商品主要是等价物和交易终中介的作用。
历史上,贵金属(金、银、铜、铁)因具有上述性质,而成为“普适价值”之载体,即货币。
马克思说:“黄金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黄金。”
25.凡可用作交换等价物的商品都可成为货币。因此货币具有两种形态:
(1)实体货币,珍宝(宝石、宝贝)及贵金属——金、银、铜、铁。
(2)虚拟货币,某种信用证券,即纸媒货币或支票。
老何的这个区分非常重要,20世纪以前,西方金融界争论几百年的“货币金属论”和“货币名目论”两大派系的斗争就是各自立足于两种不同货币的观点,前者认为只有实体货币才是货币,后者认为货币只是虚拟的符号,在实体货币经济向虚拟货币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经济运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般来说,国家主义的货币观都是倾向于虚拟货币论的也就是货币名目论,其中的“货币国定论”是最为完善的货币理论之一。
26.生产者间的销售竞争,迫使生产者设法降低商品之生产成本。
同时期同质产品之最低成本,意味着最低销售价格,最具有市场竞争之优势。(此最低生产成本,即马克思所谓“社会必要劳动量”。)这句话存在争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历史上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必要劳动量是生产一定量使用价值也就是标准产品的社会平均生产成本,而不是最低成本,比如一个社会十个人生产十个标准产品投入到市场交易,因为各自劳动成本不一样,在双方都不共同联合的情况下,在市场不透明的情况下,实际的成交价格一般不会趋向于最低成本,而是略低于早先的价格,最终的总成交价格会高于最低成本,因为技术的扩散有个过程,竞争、信息的传播都需要时间,所以,社会必要劳动量不是一开始就等于最低生产成本的,而是取决于平均的生产成本,极端的例子就是这个最低劳动成本的产品非常稀罕,以至于时有时无,不能因此就变动了社会必要劳动量。
27.问题是,物与物,商品与商品形态、性质、用途不同,如何计算其等价性?
在交易的实践中,人们发现:产品形成度之衡量,即以物品内涵劳作量(内涵价值)相比较,可以作为商品交换计量的第一尺度。内涵劳作量即(社会的,而不是具体的)生产成本。这种成本计较,在货币发明后,可以直接用货币量作计量,形成商品之生产成本价格。
第一尺度是社会生产成本,这是生产定价权下的定价,第二尺度就是需求程度也就是效应决定价格,这是第二尺度,市场定价权下的定价。最后是立足于历史信息的预期前景定价,这是第三种尺度,资本定价权定价。
五、成本价值
劳力价值论之本质是生产成本价值。生产定价权
以生产产品之制作(获得)难度,亦即单位商品中的劳作涵量,作为价值计算尺度(斯密,劳动价值论)。
事实上,商品之质素因品质、材料、用途不同,难以折算为等量。而计量比较劳作难度之尺度,则是平均化之劳作时间。因而劳动时间之计量,必然地成为在货币发明前商品计价交换之基础标准。这里老何也提出了平均化的思想,而不是最低成本。社会化就是平均化。
(上述推理过程,也就是劳动价值论的逻辑来源。)
29.价值,即潜在之价格。商品在生产领域形成价值。在交换领域,形成价格。价值与价格之离异,导致价值之二重化。价格进一步分化为市场定价和资本定价
30.(1)价值之形成:成本价格(价值,物之所值,卖方价格(卖方定价)。)
(2)价值之“实现”:交换价格
先有成本价格(定价),后有交换价格。成本价格(供给价格)是交换价格的基础。
这里,价格的定义有些混乱,因为按照马克思的理论,价格本身定义就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商品价值形成后没有交换之前是不存在价格的,因为价格只能在交换中形成。所有我觉得用定价较好。
31.市场商品交易的背景,是商品制作者组成的经济社会网络,即社会分工。社会劳动的专有化,导致社会分工。
32.商品交换体现了社会分工中劳动者劳动产品之相互交换,实质也就是劳动对劳动之交换。
社会分工,产品及劳务之大交换,导致劳动生产力(劳动力)的社会通约。商品“价值”,就是社会劳动这种大通约的虚拟(概念性)产物。通约也就是平均化,不但是相同产品所耗费劳动的平均化,而且是全体劳动的平均化,但是平均化是在时空中进行的,是个历史的过程。不是瞬间完成的通约,因此在历史中表现非常复杂,会偏离实际耗费的劳动成本。
六、需求创造(市场)价格
33.需求度创造销售可能性(潜在市场需求)。
需求度愈高,则销售愈易,则销售者可索价愈高。因此,商品脱离成本,而被买者高价接受之可能性愈大。需求度决定了定价权的所在,随着社会生产的极大丰富,导致商品生产相对过剩,需求度相对降低,结果商品的定价权从生产者手中转入消费者手中。
34.需求度,决定于商品之使用价值,即效用。换句话说,商品之“效用”影响市场之“需求”。效用愈大,需求愈高。这一段理解起来不是很清晰。
35.所谓“边际效用”,亦即“边际需求。”
36.斯密之价值论,包涵了成本(劳动)价值论与需求价格论两方面。这显示了生产定价权向需求定价权的转移。
李嘉图——马克思之价值论,着眼于商品之内涵价值,即成本——劳作所形成之商品内在价值,而忽视了市场需求形成的价格。还有投资者预期形成的资本定价。
非马克思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微观经济学,其价格理论完全忽视了商品之内涵价值(其理论框架中没有价值论和价值分析),忽视了生产成本即内涵价值之形成。
马克思之经济学则忽视了市场需求对于商品价格以及资本增长(似乎应该是资本定价吧?)三者间互动之关系。因此马克思之价值论是内涵价值分析,而不包涵市场价格分析。这是马克思价值论的主要片面性所在。市场价格分析包括需求定价分析和资本定价分析。这里老何在马克思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供求分析,应该还加上老何提出的资本定价思想。
37.资本的产生:
利润是成本价格(经济学的成本价格和会计学的成本价格是不一样的,经济学的成本价格实际是价值本身,也就是劳动成本,会计学的成本价格是投入的货币量,两者不一致,比如资本家花100元雇佣工人创造了200元的劳动价值,经济学的成本(价格)就是200元,而会计学的成本价格只有100元,假如没有其他耗费的话。这里不知道老何是指哪种意思上的)以外,得之于销售的附加值,即商品价值之增值。
利润公式:内涵价值+销售附加值(利润)=价格,这个公式似乎有误,内涵价值是包括利润的,销售附加值除非的额外的利润,像詹姆识.斯图亚特说的是让渡利润。
因此,等价交换不能形成利润。这句话似乎也有疑虑,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利润本身就包含在是商品的全部价值之中的,产品价格中本身就包含了利润的部分C=c+v+m,商品的内涵价值是生产产品的全部劳动成本,因此本身是包括了利润在内的。按照等价交换也是可以产生利润的。
而不形成利润之投入,则不能创生资本。
38.资本,就是可创生利润的投资。无利润则无资本之积累。
[按:语源分析,资者滋也,增长也。增长曰“滋”,曰“资”。“资本”者,“资”长之“本”也。]
用于生利的货币?资本不一定是货币。而是用于增值的劳动价值。
39.商品流通不可能使商品创生新值,但能产生利润(似乎应该是实现利润才是),即相对剩余价值。如不能产生利润,复式交换就不会发生。这句话太绝对,存在货币不一定就存在用商品牟利的行为。货币首先是交换工具,后来才是资本。
但是,绝对剩余价值,即价值新增值,只有在产业运动中产生。价值是在产业运动中产生,但是货币不一定需要这样,价值的创造跟货币的创造可以脱离开来进行。虽然货币按理说应该是价值的代表才是,但是现实中两者运动并不一致。
马克思说:
“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非等价物交换,虽然使商品名义价格增长,但商品间的价值结构不变,也不产生剩余价值。商品新增价值并非在流通(商品交换)中产生。”
“因此,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通过流通但又并非在流通中产生。”(矛盾论述法,即马式辩证法。)
40.货币运动(流动与流通)的本质是资本的生成与运动。
货币运动仅仅资本运动是表征,两者不是同一个东西,资本是价值,但不一定是货币,因此资本运动就是价值的运动,但是作为资本代表的货币却不一定是价值的运动,这里货币运动跟资本(价值)运动会发生偏离,这正是现代金融货币创造的奥秘所在。
马克思指出两种资本的运动形式:
(1)货币生息资本运动:G→G'&&&
货币支付(贷出),货币(通过高利贷)直接增殖。
(2)为卖而买的资本运动:G→W→G'(G,资金。W,商品。)
41.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看,资本运动有四种形态:
(1)生息资本运动:G→G'
(2)商业资本运动:G→W→G'
(3)产业资本运动:G→W1→W2→G'(W1,投资品。W2,生产品。)
(4)信用资本运动:G→g→G'(g,股票、证券、期货等虚拟产品。)
这个顺序似乎应该颠倒下:
(1)生息资本运动:G→G'
(2)信用资本运动:G→g→G'(g,股票、证券、期货等虚拟产品。)
(3)产业资本运动:G→W1→W2→G'(W1,投资品。W2,生产品。)
(4)商业资本运动:G→W→G'
这商品的交换,颠倒以后,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出资本主义的内在经济结构
,资本主义最表面的形式就是商品的卖卖,商业资本家的低买高卖,但是进一步挖掘将会发现,原来不是低买高卖,而是产业资本家分了一部分的利润给商业资本家,再进一步的研究将会揭示,产业资本家的背后是各自公司的股东,这正是信用资本运动的代表,再进一步的发掘将会发现,原来这些资本大多数都是借贷而来的。
但是,这里(2)信用资本运动:G→g→G'(g,股票、证券、期货等虚拟产品。)的运动形式是老何独创的,这个公式揭示了现代货币或者说信用创造的方式,也就是说现代资本主义是通过这个虚拟产品的价值评估来创造发行信用与货币的,信用资本的运动就是创造信用的运动,也就是超量发行货币的运动,这个运动对于现代经济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金融资本财富创造的秘密全部在此。金融资本财富的创造不是真实的价值创造,而是虚假的评估基础上的超量货币发行套取,是以稀少全体国民的货币购买力来实现的,起结果就是金融资本的日益发达和物价上涨的长期性,货币购买力的逐步丧失,这就是西方世界通货膨胀的根本来源。这背后反映的是资本从而价值的积累和货币本身运动之间的偏离,金融资本正是靠货币或者信用套取了社会真实存在的价值也就是财富。信用资本的运动是虚假的运动,是货币的套取运动,而不是价值的创造运动,是利用了货币和他所代表的价值之间的偏离来实现的财富掠夺。
八、利润规律
42.经济生产之增长,有实物与货币(应该说是价值,货币仅仅是价值的载体,不是价值本身)两种形态。实物增长,是利得,来自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更多生产力及劳力之投入。货币(价值)增长,是利润,来自市场交易后实现的货币利得。(利得是使用价值,利润是货币表现的价值)
43.实物之实体价值(使用价值?)与其内涵之劳作价值常被混淆。在天然农业及畜牧业中,生产物有自然增加(实物及实物价值)之可能。但随实物总价值量之增加,其内涵劳作价值量或被稀释而减少。
44.利润与利得不同。利润是价值,或者说价值的货币形态,利得是使用价值,或者说效用。
利得来自于生产(实物形态),而利润来自于市场(货币形态)。
(18世纪)重农主义混淆“利得”与“利润”。他们把农产品种植于土地后的增生数量,混同于利润。其实,这种实物增生物是“利得”而非货币增殖之“利润”。
45.市场利润的规律是:市场销售利润源自于供需之不对称,供需之不均衡。供求均衡状态无利润?这个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相互矛盾?老何意思是这里放弃劳动价值论了?那内涵价值算什么?
供应愈少,需求愈大,则单位价格中于内涵价值之外可得之附加值(利润)愈高。因此,供应量与需求量构成反比例函数。供应愈多,需求愈少。需求函数之下移,导致利润之递减。
但是这里内涵价值和附加价值的关系如何呢?供应过量到一定程度,附加价值可能会说负数,也就是说成交价格低于内涵价值。
46.技术之改进,机械与科技之应用,可以创造更多物质利得(使用价值),同时则减少单位产品中的内涵劳作——即“价值”内涵量,导致该产品潜在价格下移。
47.首先应用新技术之投资者,在其他生产者仍使用旧技术生产时(单位产品中投入劳作量较大,内涵价值较大),则技术先进者之产品,乃因成本降低(内涵价值较小),而可以从销售中取得更高之利润(超额利润,因此就不会按照最低生产成本出售产品,而会把价格定在成本和现有先前价格之间,结果实际的价格是平均市场价格)。
48.商品供应者的竞争导致销售价格下移,导致价格向极限价格(内涵价值?)(反映社会必要劳动量)的均衡化。销售价格随供需曲线之均衡而趋向极限市场价格,意味着利润递减。
但是,产品价格低于内涵价值出售也完全可能的。
49.不对称交换,来自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性。
只有不等价(不均衡、不对称)之交换可以导致利润(即成本价值外之附加值)的发生。
&内涵价值不包括利润吗?技术进步和垄断均可获得超额利润。
九、工资规律
50.投资者提供工人劳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设备及原料),工人在一定时间内为投资者从事劳作。
投资者回收的是工人劳作之产品。
工人在此劳动时间内所生产之商品总量,其价值及价格总和是投资者之利得。此利得减去生产成本,即投资者支付于工资、原材料、设备(工具、技术)之价格总和后的差额,就是投资利润。
工作者劳作产品以及其货币价值,与投资者支付之工资及生产条件货币量的差额,即资本之利得(实物)及(第一次)利润(货币)。
51.不等价交换,在生产与交换两个领域发生。
在生产领域,资本以货币薪酬(工资)对劳动能力(劳动潜力)的交换,是一种不对称交换,即内涵价值不相等(如果从商品角度看,可以是等价的,因为劳动力的使用,和劳动力的创造和维持不是一回事,如果从劳动者所得价值和所付出价值,也就是劳动本身的耗费来看,那就不是等价交换了,这里是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二重性决定的)之交换。(这种不等价交换,马克思称之为“剥削”。)
[工资的计量,是以对劳动能力的物质生存条件为基础计价。投资者对工人支付维持其生存条件的货币量(最低必要工资实际上是社会平均的生活水平)。而投资者所购买的,是工人劳作时间(工人一定时间的使用权)。]
亚当·斯密说:“哪里有巨大的财富,哪里就有巨大的不平等。有一个巨富的人,同时至少必有500个穷人。少数人的富有,必定是以多数人的贫困为前提。”
十、资本分析
52.马克思将资本结构(构成)分析为两部分:
(1)不变资本(指实物资本品的价值总成,它们转移到新产品中。)
(2)可变资本(指工资,因工资购买的劳动力创生新价值。)可变资本是流动资本。但流动资本不一定是可变资本。
53.马克思的绝对剩余价值概念是指商品总量中涵有的劳动投入总量。(a&b。a单位劳动。b,劳动使用量。)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单位商品中劳动价值(商品价格)与工资的比例。马克思对“绝对剩余价值”的使用有误,他所说的实际是“总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应是指价值增量,即新产品对于资本品所产生的价值增量。
这部分有些费解,按照资本论的说法,剩余价值是总价格中补偿了工人成本和原材料
成本之后的剩余成本,也就是m,因此价值增量应该是v+m,而不是m.
54.马克思将社会总体资本分为两类:
(1)第一部类:固定生产资料,实物生产资料(工具、原材料、交通与住房)
(2)第二部类:消费品(生活资料,农副食品及服装品)
应补充第三部类:(3)金融信用品,以及奢侈品。
考茨基在后来的研究中指出,应该还需要补充作为货币的贵金属从而黄金的生产,在金本位制下,黄金本身就是货币,因此黄金的生产也是生产,也会创造价值。这里老何加入了金融信用品的新内容。总之这部分内容搞了100年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者走不出理论的牢笼,我们也未必需要继续搞下去。尤其是各个部类之间的交换与扩大再生产的循环。
相应地资本的历史形态区别:
1.第一产业,相当于第二部类
2.第二产业,相当于第一部类
3.第三产业,金融服务业。
十一、期货商品之资本化
55.在交换市场中,商品供给能力与市场需求的不对称性,导致具有重大需求之商品,可得到购买者较慷慨之支付。不对称是双方的,既可能是供给短缺,也可能是需求短缺。
需求愈大者,得价(销售附加值)愈高。需求价格与成本价格(内涵价值)之差价,是商品成本外之新增附加值(第二次利润)之来源。(这和第七节完全不同,再加上资本定价决定的还可以有第三次利润。生产、交换、预期都能产生利润。)
56.除生产成本价值、市场销售价格以外的第三种价格是资本期货价格。三种定价方式。
期货之投资,是以金融手段牟利之投资。其投资目的是卖出而非购买(为卖而买)。换句话说,购买期货目的不是消费,而是以投资套利,“囤积居奇”。(战国商人吕不韦之供养秦公子,所谓“奇货可居”,也正是投资于一种政治期货。)期货期货,立足于预期之上。也就是投机。资本期货价格形成的过程就是资本定价或者说金融定价过程。这个观点是老何的独创。是对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的超越。虽然西方现代金融理论已经搞出了“资产资本定价理论”,但是仅仅局限于证券定价,从来没人运用于实物商品的定价,而现代大宗商品的价格变化却正是资本定价的明显表现。
57.居奇者必待高价而沽出。
期货交易之本质,是金融资本之投资。期货交易形成第三价格(期货价格),此即资本定价权决定之价格。在当代金融化之期权经济中,不是成本,不是市场,而是资本预期投入决定未来商品之长期市场价格。这里,老何终于说出了“资本定价权”
[按:石油期价在2008年7月的一周内先涨起20%,八月后又跌去20%,反映的当然不是市场供求关系。其价格变动源于金融货资本在期货市场之短期之流入与流出。资本期货价格决定商品市场价格。]
耐用消费品(包括房地产)、装饰品及艺术品之高昂价格,本质也都是资本期权投资之价格。这里可以进一步区分投资资本和投机资本。
十二、通胀与通缩
58.关于所谓“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即流通之货币。膨胀,即货币供应增多。紧缩,即货币供应减少。
59.流通中之货币量与物价有函数关系:货币流通总量过多则物价上涨,总量不足则物价下跌。这是李嘉图货币数量论的观点,实际上影响物价的因素远远不止如此,不单是货币流通的总量大小,而应该是货币流通总量,流通速度相对于社会货币需求而言的多少,而社会货币需求本身则是一个变动的两,和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社会心理都有莫大的关系,比如中国的春节期间由于消费旺盛,年底结算导致社会的货币需求剧增,央行一般会放松货币流通来适应,这时候货币就相当紧张,而不一定影响价格。关键是购买力本身的变化。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不一定是一回事,通货膨胀导致的物价上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入流通的货币数量超过了社会的货币需求,而不是单纯货币数量的多少。而物价上涨则可以因为恐慌或者社会生活资料的突然中断导致的商品退出市场,造成的价格上涨,而和货币的增加无关。基本上可以理解为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相对关系,两者都是动态的,可以相反变化,也可以一致变化,但是变化速度不一致,结果可能完全不同。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大小和物价之间并没有一一对应的直线关系,而是存在复杂的动态匹配过程,这个过程有可能影响物价,有可能不影响,加上社会货币需求的决定性因素众多,很难说货币本身绝对数量的多少会如何影响物价。
[实际上,这是一个极简单的四则运算的比例关系。100元货币对100件商品,则每件1元。1000元货币对100件商品,则每件10元。]
十三、竞争导致垄断
60.垄断。私有,独占就是垄断。
垄断之前提是私有制。垄断即独占,独家占有。垄断者可为私人,也可为国家。现在,私有化的鼓吹者在大呼反垄断——反对国有企业之垄断。殊不知,公共资源在私人资本或外来资本手中被垄断,将比在国家手中更坏。目前的房地产业巨头垄断就是例证。所以小民百姓倍受高房价之折磨。这里的更坏不单单是剥削国民,更为重要的是金融资本的债务融资方式,利息的避税作用将大大提高社会公共资源设施的使用成本,最终导致全社会的生活成本的昂贵,变相的剥夺了国民的财富。
垄断是保持供需不对称的手段,是高利润的条件。垄断愈高,则供需不对称之程度愈高,利润即愈高。垄断不但是产品或者市场的垄断,也包括资本的垄断。
61.竞争结局必然导致垄断。
资本在市场上竞争,小资本失败退出市场,导致资本的集中和大资本垄断局面的形成。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史,就是资本巨头、垄断势力的发展史。
十四、社会经济之三大要素
62.资本包涵:可增生产品(实物:资源、技术、劳力)和价值增殖之元素(资金)。
从重农主义到亚当·斯密都认为:有三种“资本”:自然资源(土地及其天然产品)、人类劳务(人力)、资金。
即:土地、人、资金。而马克思则增加一项:工具——技术。
63.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工具(生产力)决定论。”
马克思认为:技术、工具的改进,导致生产方式的变化,经济结构及生活方式的变化。(马克思《哲学的贫困》:手工磨代表封建社会,蒸汽磨代表工业资本社会。)
技术决定生产单位的组织方式,生产单位的综合系统构成经济基础。
64.经济生产之三要素(土地、人力、资金)。
土地作为资本的增产能力是重农主义的发现。这种能力使一粒种子,生长为万颗果实。但是土地作为生产资源,其产物是实物。可产生高利润之土地是以土地占有作为资本,即一项金融资产,地权资产。土地占有权之转让,所得谓之“地租”。地租准确的说应该是土地使用权的价格,而不是占有权,否则像中国这样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的情况,转让的只是使用权,而不是占有权,占有权属于国家,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应该分清楚。地租的概念来自于西方近代农场主或者贵族把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的过程,这个出租的价格就是地租,但是出租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权,而不是土地的所有权或者占有权。这里有必要厘清这个概念。
(2)劳动(劳动能力,智能与体能)
须区分:劳动,活态活动,创造性过程中的人力活动。劳动能力(旧称劳动力),人类的创造性潜能。劳动就是劳动能力的使用过程。就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消费过程。
(3)资本(金钱)
资本市场,即直接购买资本品(股票及其他金融衍生品)之市场。货币市场也是资本市场。
土地作为资本被使用时,其经济利得叫“地租”。地租之演进是由实物形态(古典社会),转变为货币形态(资本化社会)。地租只是农业资本家付给土地所有者的经营利润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因此不是土地使用后的全部经济利得,地租只是经济利得的一部分,在土地为资本家所拥有,占有的情况下,资本家的利得和地租混合在一起了,但是租金和利得还是存在重大差别的。这部分也得搞清楚,精确化。
十五、地租
65.什么是地租?简明地讲,地租就是土地的使用费用,亦即土地的市场供求价格(故地租亦即地价)。土地使用费用和土地的价格本身不是一回事,就好像劳动力的使用成本和劳动力价格不是一回事一样(劳务公司的利润)农业资本家向土地所有者租赁农场土地,他付给土地所有者的费用叫地租,但是这和土地所有者卖出这个土地的价格不是一回事,当然,这售价可能会参考土地的出租租金,但是也可能和土地租金完全无关,而受单纯的市场供求和资本定价权影响,这里土地也是和商品一样取决于三种定价权的影响。
66.地租与土地价格具有直接关系。地租受土地市场供求关系影响。需求愈高,地租(地价)愈高。不同区位之土地有不同之市场需求。由此形成的区位地租(地价)差异,称作“级差地租”(李嘉图)决定地价的方式和其他商品一样,都是由成本(这里应该和租金相关),供求,资本三者决定。
67.马克思曾就市场经济中的资本化土地价格给出过一个一般性的定律:年地租/资金年利率=土地基础价格。(这个公式可以称作马克思基础地价公式)。拉法格后来将这个公式运用于股票定价了。
马克思说:“地租表现为土地所有者出租一块土地而每年得到的一定的货币额。任何一定的货币收入都可以资本化,也就是说,都可以看作一个虚拟资本的利息。这样资本化的地租形成土地的购买价格或价值。但土地不是劳动的产品,本身没有任何价值。”(《资本论》第3卷,702页)。这样我们看到,土地的成本价格其实就是地租的资本化。这仅仅是地价的基础。实际上还受供求关系,资本定价的影响。
地租是与土地的所有权即垄断权直接关联的。换句话说,土地是谁的,谁就拥有地租,地租就向谁支付。
十六、货币向金融资本之转化
68.货币向资本的突变。
货币有两种形态:
1、实体价值货币,作为商品的货币。货币金属论的理论来源。
2、虚拟价值货币,作为价值符号的货币。货币名目论的理论来源。
前者是贵金属币(不一定是金属,贝壳类,实物类都是实体价值货币)。后者是纸币以及其他具有货币支付能力的虚拟货币,(如电子币)。金钱(货币)本身并非资本。以金钱增生金钱,这种金钱就成为“资本”。
69.马克思指出:货币也是商品,具有四种功能。
1、价值尺度(价值符号)
2、支付手段
3、流通手段
4、(价值)储藏手段
5、国际货币
6、信用手段
实际是6种,在后来老何加上2种,前面5种马克思都有论述,第6种信用手段没有很清晰的论述,应该算是老何的创新。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是一种信用记号。(货币名目论)
货币是价值的载体,所以是储藏手段。(货币金属论)
70.决定货币流通的一个基本规律是:投入流通之货币数量之增减与该种货币之币值(购买力)成反比,而与市场之商品物价水平成正比。此即西方经济学所谓休谟—李嘉图货币定律。这个观点是西方新自由主义的货币数量论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关于这方面的讨论在第十二节已经有比较完整的论述,购买力和物价取决于货币供给和社会货币需求量的相对比例,而不是简单数量的增加和减少,比如商品供给增加一倍的情况下,货币增加一倍,物价可能保持不变,以为你社会需求可能也增加了一倍,因此,撇开社会需求孤立的考虑货币供给是没有有意义的,相反,在社会需求萎缩的情况下,即使货币供给不变,也会导致物价的相对上升。决定社会货币需求的有多种因素,流通速度,货币分配,社会心理等等。
在中国古代,这一规律早在《墨子》及《管子·轻重》中已有阐述。晚唐之财政家陆贽则明确指出:“物之贵贱系于钱之多少。”“钱少物贱”,“钱多物贵”。(《陆宣公奏议全集》卷4)
这句话有片面性。
十七、虚拟资本之形成
71.实物货币是商品。
纸币是虚拟商品,是信用证券。
马克思指出:虚拟资本是资本的直接形态,即由金钱可以直接创生金钱。G→G'
这是货币创造,不是价值创造,实际上价值的掠夺,是对其他持有货币之人价值的稀释,是现代金融炼金术,如果炼金术能够成真,能够很少成本的点石成金,那么结果就是其他人货币购买力的丧失,其他人财富的被掠夺,直接创造是不可能的,价值的创造只能来自于生产,但是货币的创造逐步脱离了价值的约束,货币发展出自己的创造方式,就是通过中介来进行的,虚拟证券就是货币的虚假中介,起到创造信用和货币的作用。在这里,货币所代表的价值,和他应该代表的价值发生了偏离,实际是货币超量发行了,和伪钞类似。
72.货币,虚拟价值的实物表现。贷币之自我增殖,使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自身可以作为商品,其交易地即资本市场。
商品市场交易商品。
资本市场交易资本。
马克思说:“在这里‘它’被看做一个价值额的独立表现,自行增殖、自行增加的价值。它会生产利润。资本作为资本,变成了商品。
预付的价值额要作为资本流回,就必须在运动中不仅保存自己,而且增殖自己,增大自己的价值量,也就是必须带着一个剩余价值,作为G+△G流回。”
G→G→W→G → △G
(货币资本)(产业资本)(商品)(利润)(利息)
73.马克思最早提出“虚拟资本”的概念。他将虚拟资本放在金融资本之下:
1、生息资本
2、信用资本
3、虚拟资本
74.资本的历史形态升级:
(1)商业资本
(2)生息资本(高利贷)
(3)产业资本
(4)金融资本
(5)虚拟信用资本(金融期货及指数化金融产品)
这个又是老何的独创概念,资本的体系不是单纯的历史发展过程,而且是一层一层叠加的体系建设过程。从1-5是个多层次的金字塔结构,也就是剩余价值的分配体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价值规律的内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