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实际操作系统教案教案

当前位置:课堂主页 --> 作业
叶文磊(学员)
[提交时间:
答题内容: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2章第3节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定律(二)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根据课标要求、学生情况和教学条件,确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相关信息,灵活运用教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了解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运用者,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本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以实验为基础,为学生亲历探究过程搭建平台;重视证据,促进学生养成理性的思维方式。
二、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对本课时内容的要求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来解释常见的现象&;并提出了&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的活动建议。教学参考书的要求是&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了解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认识在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质量总和与各生成物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培养分析推理能力。&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教学参考书对本课时的教学要求为&了解&,可能是因为这是新授课,学生可以通过后续内容的学习,达到&理解&的教学要求。
2.教材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实验对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和对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定律。最后是两个讨论:一是设计实验验证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守恒;二是讨论为什么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请学生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加以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阶段一个重要的化学规律,是化学定量研究的基础,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打下基础,同时能让学生认识定量研究化学变化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还让学生学习了定量研究化学变化的方法。因而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初中科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的一个重点
3.高中阶段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要求是&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但不再进行专门的学习,主要是应用初中所学知识在各种情景下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了许多化学反应,知道了化学变化的特征,在学过分子、原子之后,又对化学变化的本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构成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通过模型、物质结构等知识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微观想象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另外也具备了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如:托盘天平的使用、药品的取用、药品的称量等。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体验和经历了较多科学探究的过程,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学生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意识。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学生都喜欢实验,大多数学生对科学探究感兴趣。
2.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部分知识可能已遗忘,如化学反应的实质等;针对具体的化学反应设计验证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方案有较大难度;实验操作技能生疏,实验操作过程会用去比较多的时间;在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具体问题时,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的分析可能丢三拉四,又因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不论是口头表达还是文字叙述都可能词不达意或不完整。
学生在从微观水平和本质上理解质量为什么会守恒,从实验水平上证明质量是守恒的时可能存在着若干认知障碍,比如:从开放体系到密闭体系、从分步称量到整体称量的实验&思维&转换;从物质质量到微粒质量的理性思维转换。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
大多数初中学生能够自觉的根据教学要求,比较稳定的、长时间的知觉某些事物,力图有所发展,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以证明甚至推翻课本上的观点。初中生在知觉时,一方面能够细致入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另一方面,也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个事物,抓住主要特征和本质属性,更全面的去感知事物。
学生在正式学习科学知识之前,往往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或实践,获得了一些经验性的知识,这些经验性的知识被称为生活概念或前科学概念。学生的生活概念有一些是正确的,与科学概念相一致;而有一些则是错误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如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观察煤、木柴、蜡烛的燃烧,认为物质燃烧以后的质量减少了,甚至消失了,怎么是质量守恒呢?这就是一个错误的生活概念。教师在此基础上,应帮助学生澄清头脑中的错误概念,建立科学的概念,实现学生头脑中的概念转变。
在课堂中,学生因对实验感兴趣,会急于动手实验操作,这样会忽视方案的设计的严密性,特别是没有意识到该实验应在密闭系统中进行;许多学生会满足于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而缺乏进一步思考、质疑的能力;解释具体问题时,有些学生只会机械模仿,而不能根据问题情景,灵活运用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②能从微观(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质量守恒的原因。
③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树立守恒的思想观念。
②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科学方法。
②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理性思维、善于合作、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五、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教学关键: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验操作的成功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一)教学模式
(二)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教学思路如下图所示:
科学的实验方案
1.首先在回顾溶解过程中&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的基础上,通过设置疑问促使学生对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是否变化进行思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提出假设,然后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探讨实验方案的设计,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再通过交流讨论,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建立质量守恒定律。让学生体验自己探究&质量守恒&这一知识结论的快乐。
2.根据学生的猜想,提供仪器,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这是本节课的关键,因此,对实验的设计至关重要。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应突出强调如何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3.将化学史的学习与练习进行巧妙的整合,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发展过程,感受科学家的思想,感受建立量的观点的重要性,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是一个在新理念指导下的定量实验的探究过程,能用发展的观点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4.运用白磷燃烧过程的微观解释,明确反应过程中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原理,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实现具体到抽象的跨越,由此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5.联系生产和生活中的事例及科学家定量研究化学变化的史实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予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实验结论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七、课前准备
1、实验仪器及药品: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白磷、双氧水、二氧化锰、气球、锥形瓶、小试管、玻璃管、胶头滴管、单孔橡皮塞、药匙、托盘天平、镊子、小刀、细线、酒精灯、火柴、自制的矿泉水瓶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的装置、改进后的白磷燃烧装置等。
2、制作多媒体课件。
3、查阅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和发展简史。
4、实验改进:白磷燃烧在小试管中进行(用酒精灯加热的方法点燃,管口套气球);或用电热丝点燃白磷。
八、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情境、问题&讨论、实验&交流、归纳&理解、记忆&应用、分析&反馈评价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据问猜想
我们知道,把5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可得到105克食盐溶液,即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之和。我们学习了很多化学反应,如木炭燃烧、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等,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用事实说明你猜想的理由。
引导学生猜测、归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可能出现三种情况:增加、减小、不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把研究化学反应的思路从定性拓展到定量。
2.讨论交流,明确方法
(1)如何研究(或用什么方法测定)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
用天平称一称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用定量的方法研究化学变化。
(2)实验一:观察用电子天平称量燃烧的蜡烛的质量变化。(如图1)
图1&& &&&&&&&&&&&&&&图2&& &&&&&&&&&&&&&&&图3&&&&&&&&&&&&&& &图4
铺有石棉的铁丝网
下端剪成三角支架的
(吸收CO2和H2O)
分析:质量变小的原因(没有对生成物进行称量)、改进方案。
(3)实验二:观察用电子天平称量燃烧的蜡烛的质量变化。(如图2)
分析:质量变大的原因(没有对全部反应物进行称量)、改进方案。
结论:观察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是否变化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研究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保证体系内的物质与外界物质不发生交换。通过对测定装置的探究,让学生亲历了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
(4)实验三:观察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若用托盘天平称量用图3装置,若用电子天平称量则用图4装置)
分析:①装置的特点:比较改进装置与教材中装置的异同,指出教材中实验过程中的不合理之处,即将铁丝取出进行加热,再塞入瓶子中,其间可能会与空气发生气体交换;铁丝受热后与氧气反应的速度会加快,也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气球的作用及膨胀的气球对称量的影响。
②操作过程:点燃方法;称量方法(注意第一次称量后,不需将砝码放回至砝码盒内)。
设计意图:为后面的学生实验提供范例。
③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
反应物:磷、氧气
生成物:五氧化二磷
未参加反应的物质:试管、塞子等器材,氮气等气体、可能有多余的氧气或白磷
反应前称量的质量:反应物+未参加反应的物质
反应后称量的质量:生成物+未参加反应的物质
实验现象:反应前称量的质量=反应后称量的质量
结论:参加反应的磷的质量+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参加反应的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的总质量
设计意图:分析具体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变化,明确研究的对象是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形成对质量总和的认知,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3.实验探索,获取证据
(1)学生实验:利用下列两个反应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改变,完成学习任务单。
①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②双氧水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下分解
请各组选择一个或二个反应设计实验装置,完成方案后由老师提供器材,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学生小组的讨论及实验。
(2)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和现象、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探究所要探究的实验,明确探究课题的方向。让学生领悟实验方案的制定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实验方案的探究。以生为本,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实践。
4.分析归纳,理解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根据实验结果,怎样科学地表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关系呢?
质量守恒定律内容: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设计意图:表达能力的培养。
(2)通过练习,分析、理解定律内容
①100 g水和100 g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 g,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应用范围:化学变化,不包括物理变化。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2L氢气和1L氧气反应一定生成3L水。这句话是否正确?
&质量守恒&: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而不是其它物理量,如体积。
③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完成下表
氧气的质量
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参加反应&:如果没有全部参与参加反应,剩余部分不能计算在内。
④蜡烛越烧越短是否违反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总和&:分析时不能漏掉任何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
设计意图:经过全方位的分析,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记忆。
5.运用定律,了解历史
(1)练习1:请解释:某同学认为质量为10克的蜡烛,燃烧后将各生成物和未燃烧的烛油收集起来,一定还是10克,你认为他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强调解题过程:
反应:弄清反应物和生成物。蜡烛燃烧中反应物为蜡烛和氧气,生成物为水和二氧化碳,未反应的是剩余蜡烛和烛油。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总质量=生成物的总质量
说明:10克蜡烛+氧气的质量=燃烧后各生成物和未燃烧的烛油的质量
结论:燃烧后各生成物和未燃烧的烛油的质量大于10克
设计意图:在应用中巩固对定律的理解,解题时要理解题意,明确解题思路。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强调思维的严密性。
(2)练习2:早在300年前,英国的化学家波义尔在敞口容器中加热一种金属,结果发现质量变大了,由此得出质量不守恒,之后俄国化学家罗蒙诺夫在密闭的容器中加热金属,发现质量不变,由此得出质量守恒。
①两位科学家得出不同的结论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反应容器中敞开与密闭的差异)
②分析两位科学家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罗蒙诺夫是在密闭的容器内实验,金属燃烧后质量增大来自瓶中空气中氧气的减少,因此反应后质量不变;而波义尔是在敞口的容器中实验,金属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后,瓶外的氧气不断地进入瓶内,因此质量变大了。)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
(3)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和发展(见材料)
设计意图:了解科学概念形成的曲折与艰辛,体会科学的丰富人文内涵。质量守恒定律是直接从大量的实验事实中归纳总结出的。科学家在经验事实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经验定律、知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也需要不断的修正和完善。
6.微观分析,理解本质
(1)讨论:质量守恒定律是经验规律,是在对大量实验材料进行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究竟是什么原因形成了这样的质量关系规律呢?请以磷的燃烧为例,用分子、原子的知识阐明这一规律。
分析过程:
从宏观上看: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P&&&&&& O2&&&&&&&&&&& P2O5&&&
从微观上看: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磷原子+氧分子&五氧化二磷分子,根据磷原子、氧分子、五氧化二磷分子的构成情况,用模型图表示如下:
依据&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和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上述反应可表示为:
P&&&&&&&&&&&&& O2&&&&&&&&&&&&&&&& P2O5&&&&&&&&&&& P2O5
即反应前:4个磷原子和10个氧原子;反应后:4个磷原子和10个氧原子。
又依据&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可得反应前磷原子和氧原子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磷原子和氧原子的质量之和。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设计意图:讨论对学生获得更真切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形象地分析,使学生的思维由宏观到微观认识变化本质,领悟质量守恒的原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2)推论:
六个不变:宏观:①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②元素的种类;③元素的总质量。
  &&&&&&&& 微观:④原子的种类;⑤原子的数目;⑥原子的总质量。
  两个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种类改变。微观:分子的种类改变。
  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突破本节课难点,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分析能力。也形成首尾呼应。
(3)思考:&某公司发布了一则招商广告:本公司采用美国高科技手段,能成功地将水变为可以燃烧的汽油(由C、H两种元素组成),这一成就获得了世界科学组织的认可。现对外招商同盟,本小利多。有意者请与某某联系。&你认为这则广告可信吗?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领学生思考,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离不开科学,用科学知识可以帮助自己辨明是非。
(4)小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①依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合理解释生活、生产和化学实验中一些现象,揭示和反驳伪科学,如水变油,点石成金等。②确定物质所含的元素种类及质量,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以及物质变化的化学方程式等。③引导我们从定量分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合理进行化学工艺、工业生产等,严格按照&订单&生产一定量的优质产品。
设计意图:体会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7.反思总结,检测评价
(1)通过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回顾并系统化本课的认知结构。
(2)课堂检测(见测试题)
设计意图: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质量守恒定律
解释化学现象等
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参加反应)
九、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十、作业设计
作业本中相应练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作业练习,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中,也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本节课的知识能得到延续、提高,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新课内容真正被学生所接受。
【问题研讨】
1.如何提高课堂中学生实验的开放度和时间利用率?
(明确目标;提高实验设计、操作技能;课前预习;合作学习;及时指导等)
2.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课堂上势必造成一部分学生的思维代替另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如何才能化不利为资源,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呢?
(发挥优质学生资源,引导、开展学生间的互帮互学)
1.精设流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体现了学生自主建构的教学理念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活动,创设氛围,交流讨论,构建知识,运用定律,促进内化。
2.适度开放:本节课选择了四个反应,利用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适度的开放,可以克服课堂中的无序状态,提高探究的针对性,从而提高探究的效益。
3.重视生成:教学过程一般不能达到设计时的理想化,课堂教学与教学设计往往会出现偏差,如学生实验设计的方案不尽如人意,实验操作也浪费较多时间,表达能力欠缺等,要认真对待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利用各种资源和方法,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细节决定成败:实验的准备。必须在课前做一遍,确保实验的成功率。本节课中各个实验药品的用量,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若用量过大,会超出托盘天平的称量的量程,从而使实验无法完成。若仅从实验成功率看,可改用电子秤进行称量。但为了使学生能熟练托盘天平的使用,课前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力求实验的微型化,控制整个装置的质量在托盘天平的称量范围内。
教师评语:
浏览: 349 &&评论:怎样写好一节课的教案?_百度知道
怎样写好一节课的教案?
我有更好的答案
首先要读懂课标,了解本学期对学生的要求,学生的知识储备,读透教材,再用些教学方法,一些电教手段
搞任何工作都应有高度的计划性,教学工作也不例外。只有按照计划进行,才能克服教学工作中的盲目性,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教学工作中的课时计划;即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它关系到一节课的具体安排和教学质量。因此,如何编写好教案则应是每一位教师都十分重视的问题。  一、教案的作用及写好教案的意义    1.是教学活动的依据  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要深刻透彻地理解,并能牢固地记忆和熟练地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掌握规定的基础知识、技能、技巧的基础上,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类推到有关问题中,去理解、分析、解决新的问题。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就要在授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物理教学过程的具体特点,设计出合乎客观规律性的教学方案,遵循教学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如果不认真书写教案,教学过程中必然目标模糊、心中无数、要求不当、随心所欲而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认真编写教案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过程。教师编写教案是一个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学生及教法等因素的综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学生学习物理的状况(接受水平、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而且要按照大纲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特点,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广度,特别是要以整体为背景,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点,明确教材的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知识的价值功能,酝酿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  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只有下功夫,刻苦钻研、持之以恒,铢积寸累,在教案编写过程中,教学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3.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编写教案是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的过程。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通过合理的方式把以教材为主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如何做到合理地传授是编写教案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不断地认真探究物理学本身的知识系统和结构,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业水平及其认知规律,优选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因此,认真编写好教案,对于教师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无疑是很有价值的。 (一)编写教案前的准备工作     1.钻研大纲、教材,确定教学目的  在钻研大纲、教材的基础上,掌握教材中的概念或原理在深度、广度方面的要求,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一般应包括知识方面、智能方面、思想教育方面。  课时教学目的要订得具体、明确、便于执行和检查。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制定教学目的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素质、教学手段等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考虑其可能性。  2.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在钻研整个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及重点和难点。所谓重点,是指关键性的知识,学生理解了它,其它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因此,不是说教材重点才重要,其它知识就不重要。所谓难点是相对的,是指学生常常容易误解和不容易理解的部分。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难点。写教案时,主要考虑这样几类知识常常是学习的难点:①概念抽象学生又缺乏感性认识的知识。②思维定势带来的负迁移。③现象复杂、文字概括性强的定律或定理。④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不能或不必做深入阐述的知识。⑤概念相通、方法相似的知识。⑥数学知识运用到物理中而造成困难的知识。  3.组织教材,选择教法  根据教学原则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设备条件来组织教材考虑教法,初步构思整个教学过程。教材的组织是多种多样的,同一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但不论是那一种结构都必须围绕中心内容,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贯穿重点,确定讲解的层次和步骤。同时,在选择教法上,还必须充分重视考虑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4.设计数学程序及时间安排  对于上课时如何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题;新授课的内容如何展开;强调哪些重点内容;如何讲解难点;最后的巩固小结应如何进行等程序及其各部分所用的时间问题,都应在编写教案前给予充分的考虑。  5.设计好板书、板画  板书、板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编写教案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板书的设计可以从钻研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入手,也可以从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  (二)教案的一般内容和要求   1.教案的内容  教案的形式不拘一样,内容详略也不一,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写简案,新教师要写详案。一般说来,教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课题(2)教学目的(3)课时分配(4)授课类型(5)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6)教学手段、教具(7)教学主要方法(8)教学过程(9)板书和板画的设计(10)课后分析及教学参考资  料。  2.教案的一般要求  教案的编写要从教育教学目的、任务着眼,从中学物理教学的特点出发。具体说:  (1)要求编写教案时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做到目的明确,要求适当。  如初中物理课的教案,在组织教材、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不能任意提高教学要求,要避免由于过分追求叙述的严谨而影响学生对基本内容的理解,形成教学难点。如“浮力”的计算,现行教材要求并不高,计算也不复杂。但“浮力”问题的类型较多,解决方法灵活多变,在分析能力的要求上有相当的难度,比前几章是一次较大的飞跃。因而写教案时教学要求一定要得当。“在这里最好不要让学生去做那些人为的难度大、综合程度高的题”��这是编者的意图。新教师尤其应当注意深广度问题,否则不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编写教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所学内容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因而编写教案并不是知识的罗列,而是设计好教法与学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首先,教师要创造良好的物理情境,使师生共同置身于情境之中,从探索中提出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其次,教师要研究如何设计启发和点拨学生的思维程序及要点。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教师就要首先利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为什么错而激疑,把启发的要点落在诱导推理、分析比较上:小车在课本3�5所示的三种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的现象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小车在不同的平面上运动,维持运动的距离不同。把点拔的要点落在概括上,引导学生在进行“科学抽象”中自然地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要求教书育人相结合  教案不能仅重视传授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思想教育重视不够,没有计划性,这是不恰当的。在教案编写过程中,要有计划的寓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知识传授之中。  (4)要求注意物理学科的特点,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这是由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决定的。设计教案时要充分利用实验手段,充分发挥表象作用。不能在头脑中形成物理图象和重现物理过程,常常是教学难点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重视物理实验,教学时尽量通过物理实验展现物理过程,充分发挥通过实验所形成的表象的作用,这对于形成物理概念和理解物理过程有很大益处。演示实验是在教学中提供感性材料的主要方式,做好演示实验是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教案中要对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各仪器有什么作用?要求学生主要观察什么?怎样观察?什么时候提出问题等进行周密设计,这样才能做到目的明确,程序合理、主次分明地进行实验。  (5)要求环节完整、结构合理、思路清晰、繁简得当、时间分配科学,使教案能对课堂教学活动真正起到指导作用。  (三)如何设计教学过程  设计教学过程,关键是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使之与教学内容相统一,这是一篇教案的灵魂。为此,应首先了解各种教学方法的职能。  1.常见教学方法的功能  某一种教学方法适用于某种教材、某些学生特别有效,而对另一些内容或学生可能效果不佳。因而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明确教学方法的职能。Ю·К·巴班斯基对各种教学方法合理运用的时机进行了归纳。(  2.如何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就是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过程。事实上,没有一堂课自始至终是用一种方法教学的,优秀教师的先进经验表明,教学效果显著,是由于他们以综合的、辩证的观点对待各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利用,而不是教条主义、生搬硬套。  教学难点有时就是由于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不当而人为造成的。如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特点是习惯于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即从有代表性的感性事物入手,归纳出它的本质特征和共性,得出概念和规律。初中物理的绝大部分概念和规律都是这样得到的,如果不注意这个特点,同样的内容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来讲解就会由于教学方法的原因而使学生不好接受,造成难点。  因此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考虑如下几点:  (1)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原则。  (2)物理学科的内容和方法。这里要特别注意对知识进行方法论因素的分析,确定新概念与前概念直接与间接的联系。  (3)学生的学习可能性。  (4)教师自身及学校的实际情况,要扬长避短。  总之,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基础,以能力和方法为重点。(四)常见课型教案编写的要点   不同的课型,其教案的编写虽有上述的共性,但也有各自的特点。下面就几种常见课型教案的各自要点加以说明。  1.新授课  (l)抓好教学各环节的过渡、衔接  ①设计好复习引课的内容。抓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或挖掘学生日常生活中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物理现象,以旧知识或生活实际为基础,设计并提出适宜的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有准备地、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因此在教案中对于引入新课时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针对各种不同情况追问什么问题,或用什么样的关键语言加以引导、如何巧妙顺利地过渡到新授课的内容等问题,都应具体明确地反映出来,以利于教学实施。  ②写明新授内容的逻辑层次。新概念的引出、新规律的获得,都应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层次清晰地引导学生一级级地跨上科学的台阶。所以,对于引出新概念所必须的前概念及其引出的思维程序应简明地写在教案上。新物理规律的获得方法,(如是通过实验总结还是通过演绎推理),及其思路也应在教案上明确写出,以便实际教学中思路顺畅。另外,对于新概念规律的内涵、外延需强调的要点及其在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等,在教案中也要有所反映,以为新知识的运用及巩固小结铺路架桥。  ③巩固小结过程应设计好适当的方法和问题,带领学生作最后的“冲刺”,冲上知识的“顶点”,便于学生居高临下地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系统地理解物理知识。因此小结中设问的问题,为使学生将所学新知识与旧知识挂上钩或为后续学习设下伏笔所需点拔的关键词语等,都应在教案中有所体现。(2)写明有效措施,便于突破难点  教学难点形成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只要查明原因,及时对症下药,都是可以突破的。在教案中对于本课的难点是什么及其消除的措施和方法应明确写出,如针对概念抽象,学生又缺乏感性认识的知识,需列举哪些实例、何时做什么演示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什么;针对学生生活经验与物理知识发生矛盾的内容,需要借用哪些问题的具体分析、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认识物理规律、分析物理过程实质等等,都应有书面提纲。  2.习题课  (1)设计好设问的问题和时机  为切实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分析、解答物理习题时,应设置一系列的循序渐进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科学思维。因此在编写教案时,除了写明例题及其分析、求解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写清分析、求解本例题的几个关键环节(如物理过程的特点分析、各物理状态的特征等)和所需提出的问题及提问的时机,以便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及时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2)写好方法性总结  在教案中要详尽写出解题后的方法、步骤的总结,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3)明确启发引导思维的方向  物理习题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扩展性,一节习题课不可能全面地开发一道例题的潜能,但在教案中应明确写出本例题的多解、多变、多问、多思的思路和方向,这样有助于总结归纳时有目的地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例题的作用。  3.复习课(1)明确目标,提出问题  复习课应使学生在知识上、方法上、能力上形成完整的结构,实现理性的飞跃。因此教案上除了应写清楚所复习内容的知识层次,还应写明在全面概括教材基础上提出的新问题,写清在这段学习中学生常出现的错误和技能技巧等方面的不足,以便上课时能准确的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缺欠进行复习提高。  (2)对症下药,实施补救  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如对理论性较强、新概念、新名词较多的内容,应写明复习提纲,以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系统;对相似概念、规律易混淆的,应在教案上设计好具体的对照比较表格,以利于学生对比记忆。  4.实验课  (1)写明要求  在教案中必须写明并布置课前准备的问题,如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及使用仪器的注意事项等,使学生对这些问题有所了解。另外,有些实验还需写清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等方面的要求。  (2)写清在实验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学生操作仪器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各种非系统因素(温度、湿度、电磁干扰等)对本实验可能产生的影响等及其相应的处理办法,都应在教案中清楚写明,便于学生实验时出现问题及时处理,以确保实验成功。  三、编写、执行教案中  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整个教案编写应内容全面、环节完整、具体明确、层次清楚,各部分的过渡衔接应自然顺畅,以确保教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否则,若书写杂乱,不分层次,则在课堂上教师就无法及时准确地按教案的内容安排进行教学,这将造成教学准备的充分程度下降,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编写教案的重点应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教案写得过于简单,只写成提纲形式,这样不利于教师的课前准备和具体教学过程的实施;另一种是将教案写成繁琐的讲稿,造成上课时照本宣科,不利于灵活地把握教学进程。  3.编写的教案是组织教学的依据,但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教案也不是绝对不可改变的,可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随遇做些必要的修改和调整,以适应情况的变化,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4.不能忽视教学后记的资料作用。教学后记是教案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要认真填写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效果如何、有什么经验教训、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改进等等。以便不断积累和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我认为教师在写教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
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那种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随心所欲另搞一套的写教案的做法是绝对不允许的。一个好教案首先要依标合本,具有科学性。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尽管备课时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名家的指点,吸取同行经验,但课总还要自己亲自去上,这就决定了教案要自己来写。教师备课也应该经历一个相似的过程。从课本内容变成胸中有案,再落到纸上,形成书面教案,继而到课堂实际讲授,关键在于教师要能 "学百家,树一宗"。在自己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广泛地涉猎多种教学参考资料,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而不要照搬照抄,要汲取精华,取去糟粕,对别人的经验要经过一番思考——消化,吸收,独立思考,然后结合个人教学体会,巧妙构思,精心安排,从而写出自己的教案。
由于每位教师的知识,经验,特长,个性是千差万别的。而教学工作又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写教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所以,开头,经过,结尾,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达到立体教学效果。教师的说,谈,问,讲等课堂语言要字斟句酌,该说的一个字不少说,不该说的一个字也不能说,要做到恰当的安排。
5、可操作性
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
6、考虑变化性
由于我们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维能力的学生,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能力不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不同,常常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和看法,教师又不可能事先都估计到。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进程常常有可能离开教案所预想的情况,因此教师不能死扣教案,把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压下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为达到此目的,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学生能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大都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引导,要考虑几种教学方案。出现打乱教案现象,也不要紧张。要因势利导,耐心细致地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因为事实上,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教学的一定过程中逐步完成的,一旦出现偏离教学目标或教学计划的现象也不要紧张,这可以在整个教学进度中去调整。
写教案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十项: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七.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八.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
九.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
2.怎样进行,复习那些内容?
3.提问那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
(二)讲授新课
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
3.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详细步骤安排,需用时间。
(三)巩固练习
1.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2.怎样进行,谁上黑板板演?
3.需要多少时间?
(四)归纳小结
1.怎样进行,是教师还是学生归纳?
2.需用多少时间?
(五)作业安排
1.布置那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
2.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释?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操作系统教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