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探戈怎么样 了解大众探戈舞蹈探戈的特点和风格魅力?

朱振坤
聂承旭【摘要】中国建国前的流行歌曲主要集中在1920年后至1949年前的29年时间里,期间经历了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两场战争。在两场战争的影响下,中国的流行歌曲分成了两个不同的派系,一个是以表达都市生活的“黎派”,一个是以抗战救国为目的的抗战群众歌曲。以上两支流派共同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流行歌曲的初貌。【关键词】建国前;流行歌曲;音乐流派【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2-147-03【本文著录格式】朱振坤,聂承旭.新中国前中国流行歌曲发展概况[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02):147-149.一、中国流行歌曲的出现背景(一)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的概念比较复杂,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演变,是一种通俗易懂、易于流传的大众音乐。流行音乐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种类多、传播广的特征,其形式虽然在不同区域和时期里有很大差异,但都有一个比较基本的共识,那就是它具有的通俗性、大众性和传播性。流行音乐起源于十九世纪,在二十世纪得到迅速发展。美国是目前流行音乐最发达的国家,也是流行音乐的主要发源地。其形式是在叮砰巷歌曲、布鲁斯、爵士乐、摇滚乐、索尔音乐等美国大众音乐结构上发展而来的。十九世纪,随着欧美国家工业文明的兴起,满足娱乐性和利益性的商品性音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要发展动力。(二)流行歌曲流行歌曲属于流行音乐的范畴,是流行音乐的一个分支,是一种音乐体裁,泛指通俗易懂、流传性强,具有时尚性、新奇性、娱乐性、商品性的大众歌曲。其艺术鉴赏水平具有“低门槛”的特征,它的存在,既能让生活艺术化,也能让艺术生活化。(三)中国流行歌曲的起源二十世纪初,受西洋文化的影响,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出现了“学堂乐歌”,出现了以沈心工、李叔同等为代表人物的第一代音乐教育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学堂乐歌”并不能算是流行歌曲,但是中国流行歌曲确实是在它的催动下产生的。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流行歌曲出现了两种走向,一种是以黎锦晖和黎锦光为代表的反映都市生活的时代小曲,这支流派更像是普通流行歌曲。另一种是以聂耳、冼星海为代表的以反映工农大众和抗日救亡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歌曲和抗日救亡歌曲。虽然不同于传统流行歌曲,有音乐为政治服务的歌曲创作(政治类歌曲,自古有之),但是此流派也有时尚性和通俗性等流行歌曲特点,是歌曲创作者在当时的特定环境下,面对不同文化阶层所做出的不同政治文化选择。以上两支流派共同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流行歌曲的初貌。二、建国前中国流行音乐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一)以黎锦晖、黎锦光等为代表的“黎派”音乐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既是远东大都会,又是带有浓厚殖民文化色彩的“十里洋场”,中西文化在此交融,流行歌曲有了适合发展的土壤。先是黎锦晖的一首《毛毛雨》,标志着中国流行歌曲的诞生,紧接着是黎锦光的《夜来香》、刘雪庵的《何日君再来》等歌曲风靡上海。当时的流行歌曲大多以甜美和歌颂爱情为主,其音乐带有爵士和伦巴的味道,被称为“黎派音乐”,形成了中国流行歌曲的第一个发展高峰。1.黎锦晖黎锦晖(1891-1967),有“中国流行音乐之父”的美称,是中国儿童歌舞剧的创始人,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青年时代醉心于新音乐运动,创作了11部儿童歌剧、20多部歌舞表演曲及大量歌曲,在人民大众中影响广泛。他的作品不仅在大陆风靡一时,而且波及香港及南洋各地。比如中国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可怜的秋香》《月明之夜》等流传极广。同时,他又是运用民间音乐素材的能手。在这些儿童歌曲中,民歌、小调、曲牌等均成为创作的素材。在歌曲创作民族化方面,黎锦晖无疑是一个先行者。1929年出版发表了歌曲集,包括《毛毛雨》《特别快车》《桃花江》等通俗歌曲,称为“新型的爱情歌曲”。这是在都市歌舞升平的发达商业文化大背景下应运新生的流行歌曲。这些歌曲迎合市民多样化的文化趣味和要求,风靡于大街小巷,当时被称为“时代曲”。这些“时代曲”在当时上海的前后20年间,成为名副其实的“上海之音”,上海也就成了世界流行歌曲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抗战期间,黎锦晖出版了《抗日三字经》,创作发表了爱国歌曲数十首,如《中华民族战歌》《十里送夫》等都在当时产生过不小的影响。2.黎锦光黎锦光(1907-1993)“黎氏八骏”排行第七,原名黎锦颢,中国流行歌坛的开拓者和奠定者,“黎派”歌曲最重要的传人,有“歌王”“歌霸”的美称。黎锦光作曲速度快,质量高,主要代表作有《夜来香》《香格里拉》《拷红》《采槟榔》《五月的风》《叮咛》《慈母心》《疯狂世界》《星心相印》《相见不恨晚》等数百首流行歌曲。其中由李香兰原唱的《夜来香》一曲深受日本作曲家服部良一的欣赏,将歌词翻译成日语后,流行日本。黎锦光的流行歌曲既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他从各地方戏曲小调中找寻创作元素,又在伴奏方面经常从“探戈”“伦巴”等舞曲以及爵士音乐中吸取营养,借鉴了欧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流行音乐的语言和创作经验。可以说他是中国世界音乐的第一先行者,他的歌曲反映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市民生活的多样性,属于海派文化、现代都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一个特定历史的记忆和一种文化标志。3.陈歌辛陳歌辛(1914-1961),原名陈昌寿,生于江苏南汇(今上海浦东),著名作曲家,人称“歌仙”。其祖父是印度人,祖母是杭州人,祖父母婚后定居上海,其本姓吴,出生后被其母亲过继给一户陈姓人家。主要代表作品有:《梦中人》《蔷薇蔷薇处处开》《玫瑰玫瑰我爱你》《秋的怀念》《渔家女》《花样的年华》《夜上海》《凤凰于飞》《初恋女》《永远地微笑》《恭喜恭喜》等一些通俗歌曲,供周璇、白光、姚莉、 龚秋霞等歌星演唱,曾风靡一时。旋律都十分优美流畅,深受听众喜爱,都可谓传世之作。而他的《春之消息》组歌及《度过这冷的冬天》《不准敌人通过》等歌在抗战时期也风行一时,起过振聋发聩的作用。他的创作是西方文化与吴越文化相结合而诞生的上海现代城市文化——海派文化中流行音乐分支的典范。(二)以聂耳、冼星海为代表的抗日群众歌曲的音乐二十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除了以“黎派音乐”为代表流行的歌曲之外,还有一个支流,就是以冼星海、聂耳等为代表的群众性歌曲,并在抗日战争后,开始沿着救亡歌咏活动的方向发展。1.聂耳聂耳(1912-1935),出生于云南昆明,祖籍云南玉溪人,原名聂守信,号子义,“聂耳”是他到上海后用的笔名。聂耳的代表作有:1933年创作的《开矿歌》《饥寒交迫之歌》《卖报歌》,1934年创作的《走出摄影场》《一个女明星》《雪飞花》《翠湖春晓》《雪花飞》《金蛇狂舞》《昭君和番》《卖报之声》《小野猫》《打砖歌》《码头工人》《苦力歌》《毕业歌》《大路歌》,《开路先锋》《飞花歌》,1935年创作的《告别南洋》《春回来了》《慰劳歌》《梅娘曲》《逃亡曲》《塞外村女》《打长江》《采菱歌》《铁蹄下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小工人》《伤兵歌》《白雪歌》《采茶歌》《茶山情歌》等。1935年,根据田汉歌词创作出的《义勇军进行曲》于1949年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1982年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象征。2.冼星海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禺人,出生于澳门,毕业于巴黎国立音乐学院,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在“左翼”文艺界的影响下,投入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创作了大量群众歌曲。代表作有《战歌》《救国军歌》《夜半歌声》《游击军》《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赞美新中国》《黄河大合唱》《民族解放交响乐》《神圣之战》《满江红》《阿曼该尔达》《中国狂想曲》。冼星海一生中创作了200多首大众歌曲(冼星海自述曾写五百多首)、4部大合唱、2部歌剧(其中一部未完成)、2部交响乐、4部交响组曲、一部交响诗、一部管弦乐狂想曲,以及许多器乐独奏、重奏曲和大量的艺术歌曲,还写了许多音乐方面的论文。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3.贺绿汀贺绿汀(1903-1999) ,原名贺楷,当代著名音乐家、教育家,湖南邵阳人。代表作有:歌曲《游击队歌》《垦春泥》《嘉陵江上》;钢琴独奏《牧童短笛》《摇篮曲》;管弦乐曲《森吉德玛》《晚会》;电影插曲《春天里》《四季歌》《天涯歌女》等。他一生为人民事业奋斗不息、歌咏不止,共创作了260余首歌曲,其美妙的旋律,动人的音符,流淌在人民的心里,留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宝库中。三、二十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具有代表性的群众歌曲除了以上两个构成建国前中国流行歌曲的派系之外,还有一部分为人民所熟知的作品,它们有的是以电影音乐为背景,有的是生产开荒等背景下创作的,其中代表如下:(一)《渔光曲》(电影音乐)任光(1900-1941)创作于1934年,当时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引起中外进步文艺界的重视。(二)《大刀进行曲》(抗日救亡歌曲)麦新(1914-1947,原名孙培元,后改名孙默心)创作于1937年,作品生动反映了当时广大群众的强烈爱国热情和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三)《五月的鲜花》(学生歌曲)阎述诗(1905-1963)根据光未然的诗创作于1936年,先是学校里的学生合唱,后来逐渐传到了一些抗日团体里,成为他们用来鼓舞士气的“战歌”。(四)《松花江上》张寒晖(1902-1946)1936年创作于陕西,同年11月张寒晖首次公开如泣如诉地演唱这首作品,很快传唱到东北军各军各师。(五)《延安颂》郑律成(1914-1976,原名郑富恩)1938年4月创作于延安,歌曲热情歌颂了抗日戰争时期延安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具有抒情性,富有战斗气息。(六)《歌唱二小放牛郎》(儿童歌曲)方冰作词,李劫夫谱曲,创作于二十世纪40年代,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一位全国闻名的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七)《南泥湾》1943年,以马可为主要创作人的团队在延安编创秧歌剧《挑花蓝》,《南泥湾》是其中的插曲。(八)《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一首红色歌曲,曹火星创作于1943年,开始名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 ,后毛泽东建议添加上“新”字。(九)《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由牧虹作词、卢肃作曲。产生在1943年6月,牧虹和卢肃一起在三四天时间里,突击创作了小型歌剧《团结就是力量》,为了使该剧更加完美,同名经典歌曲《团结就是力量》便诞生了。(十)《解放区的天》又名《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刘西林于1943年根据冀鲁民歌曲调填词而成。(十一)《咱们工人有力量》马可词曲,作于1947年冬,1948年初经过修改后演唱和发表。(十二)《东方红》1942年冬,李有源(农民歌手)采用陕北民歌“骑白马”曲调,唱出“东方红”。李有源,陕西佳县人,出身贫农家庭。他演唱的民歌、唱秧歌,深得师生喜爱。1952年,他参加了陕西省文艺创作代表会议,获得了奖旗、奖章和奖金,被誉为“人民歌手”。四、建国前中国流行歌曲的发展关系中国建国前的流行歌曲主要集中在1920年后至1949年前的29年时间里,期间经历了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两场战争。在两场战争的影响下,中国的流行歌曲分成了两个不同的派系,一个是以表达都市生活的“黎派”,一个是以抗战救国为目的的抗战群众歌曲。虽然它们表达的事物不同,抗战派曾经还攻击过“黎派”为靡靡之音,但是纵观历史,两个派系并非是对立的关系,所谓对立,很大程度上是政治需求。“黎派”流行歌曲出现的时间较早,是中国未被日本侵略,没有全面战争的相对和平时期,由上海这片特殊的土壤滋养出的以娱乐性和商品性为主要目的的典型流行歌曲。当抗日战争爆发后,“黎派”中的代表人物也创作了大量的抗战作品。抗战群众歌曲是否算作流行歌曲,定义它比较复杂。它的出现并非为了娱乐性和商品性,更像是为了某种精神需求和醒世呼唤。但它确实又有广泛的传播性和通俗性,而中国流行歌曲的发展又和这部分歌曲密不可分,因为当时人民对于现代音乐歌曲的了解和认知,很大程度上都和抗战歌曲有关,所以我认为定义中国建国前流行歌曲的时候,抗战群众歌曲应该算在其中。抗战群众歌曲的出现时间晚于“黎派”歌曲,是在国家危难之时应运而生的,其代表人物也有从创作“黎派”音乐转型而来的。所以,与其说两者是对立的,不如说是由于环境而改变的自然发展变化。“黎派”歌曲因战争的出现,人民的需求而变成了抗战群众歌曲。随着和平年代的到来,抗战群众歌曲的作者们也会开始创作歌颂太平、表达人民生活的流行歌曲。抗战群众歌曲只能是作为特殊时期的流行产物,真正的流行歌曲从人民的生活中来,必将回到人民的生活中去。参考文献:[1]彭青,陈玮琦.谈流行歌曲的审美认识[J].当代音乐,2019(4):150-152.[2]蔡晓龙.流行歌曲分析及其演唱的艺术魅力[J].戏剧之家,2015(10):102.作者简介:朱振坤(1968-),男,汉族,吉林省梨树县,本科,教授,研究方向为钢琴教育;聂承旭(1985-),男,汉族,吉林省吉林市,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钢琴演奏与教学。猜你喜欢流行歌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探戈的特点和风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