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写过什么书五禽戏读书笔记怎么写没?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不仅具有复杂的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医理、药理知识,还涉及认知方式、健康习惯等多方面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医史 传说 民俗华佗五禽戏:流传历史悠久的健身功法明代《赤凤髓》中的“五禽书”五禽戏又称为五禽操、五禽气功、百步汗戏,是由东汉末年神医华佗借鉴前人的吐纳、导引功法,依据人体藏象、经络、气血运行理论,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形体动作编创而成的一套导引健身功。华佗五禽戏是流传时间很长的健身功法,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800多年来,五禽戏的流传和普及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承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东汉末年,名医华佗编创五禽戏五禽戏是导引术的一种具体功法。导引术是气功的古时称谓。“导”是指导气、呼吸,“引”是指引体、运动躯体,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导引术孕育于远古时期。公元前4世纪,在战国思想家庄子论述养生之道的《庄子》中,就出现了有关导引术的记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这段文字表明,战国初期人们已经将“道引”(即导引术)当作一种养生保健手段,而且其中包含着模仿熊(悬挂树上)、鸟(伸缩脖子)动作的招式。20世纪70年代前期,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西汉初年以前绘制的帛画《导引图》。此图用男女各22个人物展示了44个导引招式,大部分为徒手动作。其中,有些招式来自于对猿、猴、熊、猫、犬、鹞、鹤等动物身形体态的模仿。生活于公元2世纪下半叶的华佗,充分地吸纳了东汉末年以前各种导引功法的精华,编创了五禽戏。华佗讲解、传授五禽戏的史实,《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和《后汉书·方术列传》有几近相同的记载,即他对弟子吴普说的一段话:“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华佗的这番话至少说到了四层意思,一是人只有适度活动身躯才能不得病、少得病,二是古来就有人仿照熊(攀枝)、鸱(回头)等兽鸟动作演练导引术,三是他的五禽戏选择了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作为模仿对象,四是五禽戏有驱除疾病、健体轻身、增强食欲的效用。他将这套健身功法称之为“戏”,有嬉戏、娱乐的寓意,因为只有怀着孩童之心,在模仿兽鸟动作中充满欢愉的想象,才能达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参照动物的身形体态编创禽戏,不是华佗的首创。华佗的贡献,在于将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导引招式组合在一起,建构形神一体、内外协同、动静结合的养生健身功法体系,并将其命名为五禽戏。华佗选取五种动物作为导引功的仿生对象,似与中医五行学说有关,追求五禽形体动作与人体五脏功能特点相配属。华佗五禽戏的五组动作,将虎之威猛、鹿之迅捷、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盈熔于一炉,是一套整体性锻炼全身肌肉和关节骨骼、增强人体耐久力的保健养生功法,实用性非常强。五禽戏流派众多,大多通过面授传习《后汉书·方技传》载曰:“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敢受,佗不强与,索火烧之。”华佗这部被自己烧掉的医书,后人将其称为《青囊书》。这部医书没有传下来,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大憾事。《青囊书》是否包含五禽戏的内容,不得而知。后人没有看到华佗本人有关五禽戏动作招式的文字记述和图形描绘,因而推断华佗作为编创者并没有在竹片、木片、布帛等载体上留下五禽戏的原创版本。其中缘由,很可能与方技的秘传性特征有关。华佗通过口头讲授、动作示范,面对面地将五禽戏传给了弟子吴普、樊阿,据说还传给了家乡亲友。这种以言传身教为特征的面授示范教学法,在五禽戏的流传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16世纪以后虽然出现了图文并茂的五禽戏图书,但人们依然愿意选择拜认师父、聆听面授、观看示范的方式学习五禽戏。图书的作用,更多地用于各流派五禽戏套路的规范化和不同流派之间的相互交流。五禽戏的养生保健效果,首先在按照师父华佗的传授认真练功的吴普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记载:“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吴普的健身实效,为五禽戏的流传和推广做了极有说服力的广告。据传,魏明帝曹叡曾请吴普向宫廷医师等讲授、传习五禽戏。唐代章怀太子李贤等人注《汉书·方术列传》引述《佗别传》,对此事做了简略的记录。吴普是名副其实的华佗五禽戏第一代传承人。吴普之后的一代又一代传承者,自觉不自觉地在五禽戏的形体动作和表情神态中加入自己的理解、体会、感悟,因而五禽戏在长期的传习过程中形成了招式风格各不相同的诸多流派。习练人数比较多的五禽戏流派,主要有亳州派、四川和重庆派、台湾派、新编国字派,其中传承历史最悠久的亳州派已经确认了第58代传承人。亳州不仅是华佗故里,还是“中国五禽戏之乡”,依然以面授教学作为主要传习方式。在历代道家养生典籍中,有五禽戏的文图记述《后汉书·艺文志》中录有《华佗五禽诀》《华佗老子五禽六气诀》等书名,但这些书籍均已失传。今人能够看到的存世最早有关五禽戏的文字记载,出自南北朝时期养生学家、医药学家陶弘景所著的《养性延命录》。该书的“导引按摩篇第五”,按照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的顺序具体描述了五禽戏的招式动作。例如,对于鸟戏的记述:“鸟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用力各二七,坐伸脚,手挽足趾,各上(“上”字疑为“七”字之误),缩伸二臂各七也。”陶弘景生活的年代在吴普传授华佗五禽戏的二三百年之后,时间间隔不算太过遥远,因此现代体育史研究者大多认为“陶版五禽戏”的动作要领应该比较接近于华佗编创的原版五禽戏。隋唐以后,历代道家养生修炼书籍大都包含有关五禽戏的介绍文字。托名“华佗授广陵吴普”著述的《太上老君养生诀》,大约成书于隋唐时期,其中介绍五禽戏招式动作的文字,有几处与《养性延命录》略有差异。北宋张君房(生卒年不详)主编的道教类书《云笈七签》卷三十二收录的五禽戏,则与《养性延命录》完全相同。明代刊刻的《卫生真诀》和《赤凤髓》,对五禽戏的传承曾产生重要影响。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学者罗洪先辑录的气功著作《卫生真诀》(又名《仙传四十九方》)初刊问世。此书为各种功法配图,其中“五禽图”部分首次为五禽戏配上了五幅动作图示。五禽之戏的排列顺序为虎行、熊行、鹿行、猿行、鸟行,与《养性延命录》的记载有所不同,在说明文字中增加了有关行气和具体功效的表述。明末清初医家曹无极增辑的《万寿仙书》《万育仙书》多种刻本中均收录了《卫生真诀》中的五禽图。明代梅颠道人周履靖编辑的“夷门广牍”丛书《赤凤髓》刊刻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赤凤髓》收录了九套气功动静功法,其中的五禽戏部分称为“五禽书”。各戏名称冠以传说人物或神仙名号,依次命名为羡门虎势戏、庚桑熊势戏、士成绮鹿势戏、费长房猿势戏、亢仓子鸟势戏,同样配有五幅图画。其文字、图画与《卫生真诀》相比,略有出入。五禽戏的“文学加持”有助于其流传和普及隋唐以降,习练五禽戏者渐渐增多。颇具观赏性、趣味性的五禽戏,吸引了仕宦、文人的目光。他们不仅普遍知晓五禽戏,而且有人习练五禽戏,还有人在诗文中描述五禽戏。唐代官员、文学家柳宗元的“闻道偏为五禽戏”诗句,经常被后世健身气功研究者所引用,但其实这句诗与习练五禽戏并没有任何关系。此句出自柳宗元的七言律诗《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莳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诗人叙写了陪同刺史崔敏造访城郊友人的过程,表达了因参与永贞革新被贬谪后的悲凉心境。尾联两句说的是,他离开卢家上路时遭到大鹅的戏弄,出门却见鸥鸟相亲相爱地自由飞翔。此处,诗人以鸡、鸭、鹅、鸽、鹑这五种家禽中唯一不怕人的鹅来指代“五禽”,将人与鹅之间的对峙巧妙地比喻为“五禽戏”。随着五禽戏流传和普及范围的扩大,唐代末期以后,五禽戏入诗的频次远远超过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等其他传统健身功。如“海上呼三岛,斋中戏五禽”(李商隐《寄华岳孙逸人》)、“所以亲逋客,兼能助五禽”(陆龟蒙《奉和袭美赠魏处士五贶诗·乌龙养和》)。其中北宋、南宋时期,诗词作品含纳“五禽”“五禽戏”似乎成为诗词家的一种时尚,如“五禽习戏探仙术,万法观空证佛缘”(宋祁《和待制庞学士寄献宫师相公之作》),“当从华氏学,聊欲为戏禽”(梅尧臣《秋日属疾》),“北堂画五禽,游戏养形躯”(王安石《张氏静居院》),“聊从五禽戏,空使万牛回”(孙觌《宝文李公挽词三首·其二》),“啄吞自笑如孤鹤,导引何妨效五禽”(陆游《春晚二首·其一》),“稍传闭关术,抑按娱五禽”(敖陶孙《次韵盖宰》),“时为五禽戏,闲看六牛图”(林希逸《偶题》)。清代康熙皇帝曾对臣子们说:“戏五禽而荣昌,祛三虫而轻举。”由于最高统治者的倡导,五禽戏继曹魏之后再次进入宫廷,同时在民间也大受追捧。这个时期,五禽戏不仅依然频现诗作中,而且被写进了小说中,如“学仙拟作五禽戏,弹指刚偿百日灾”(袁枚《病起六首·其五》),“观书眼渐讹三豕,导气身将学五禽”(赵翼《自叹》),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借小说人物之口称赞五禽戏的养生效果:“世传养生术,汗牛充栋,行而效者谁也?……唯华佗《五禽图》,差为不妄。凡修炼家,无非欲血气流通耳。若得厄逆症,作虎形立止,非其验耶!”人们阅读上述诗词、小说等文学作品,肯定是学不会五禽戏各种招式动作的。但是,五禽戏进入文学作品,是对它的艺术性“加持”,是免费的“广而告之”,在五禽戏的流传和普及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民谣 诗歌 故事“药草皇后”蒲公英春意渐深,我带着孙女菲儿到郊外踏青。我们常去的那片小山坡上已是浅草初萌,野花缤纷。我蓦地看见草丛中闪现出几朵黄灿灿的花儿,像小菊花,又如缩小版的向日葵,在和煦的春风里摇曳。菲儿扎煞着小手跑过去,兴奋地嚷道:“爷爷,这是会飞的蒲公英!”她咿咿呀呀地唱了一首童谣:“一棵蒲公英,一群小伞兵。风儿吹,飘呀飘,一落落在青草坪……”蒲公英是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主根粗壮发达,根须在地下纵横交错,经冬不死,逢春即发,生命力非常旺盛。蒲公英在春风的吹拂、春雨的滋润下,很早就开出一朵朵黄艳艳的花,在灰蒙蒙的早春原野上极为亮眼。蒲公英不择水土,山坡草地、路边、田野、河滩,到处都有其婆娑的身影。蒲公英的花凋谢之后,长出一团团透明的球状果实,密布白色的冠毛,被风轻轻一吹,随即散开来,无数的种子就像乘着小小的降落伞飘向四面八方,落到哪儿就在哪儿生根发芽,安家落户,并很快蔓延成一片。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北宋文人薛田诗云:“地丁叶嫩和岚采,天蓼芽新入粉煎。”蒲公英嫩时可作野菜食用,故明代《救荒本草》中也将它收录了进来。小时候,我常跟随母亲到田野里采来鲜嫩的蒲公英,洗净后蘸农家土酱吃,口感清鲜、爽脆,还有点儿淡淡的苦味,苦过之后又有丝丝缕缕的甜味从舌底漫上来,更令人回味。蒲公英也可晒干作茶,乡人称之为婆婆丁茶。婆婆丁茶泡出的茶色呈橘红色,有股浓郁的苦香,常喝能败火生津,适合肝火旺盛、易口舌生疮的人喝。乡人把蒲公英称作“药草皇后”,它的功用还很多。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下地割草时被蛇虫叮咬,或被恶刺扎破手脚,肿痛不消,苦不堪言,常常摘来蒲公英的叶茎,折断后挤出乳白色的汁液,滴到患处,用不了几回,肿痛渐消,恢复如常。蒲公英还能除瘊子,手上、脖颈等处生了瘊子,用蒲公英的花柄挤出的汁液反复涂抹,再用生姜片擦拭,每天两三次,一周左右时间瘊子就消失了,皮肤变得更加平滑光洁。蒲公英不仅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等功效,还能乌发美发、祛斑美容。早年,乡下女孩子常采挖蒲公英的全草,加上皂角、黑豆、益母草、香附子等熬成汤药,用来洗濯头发。后来我查阅《本草纲目》,发现古人对此早有记载,称蒲公英“乌须发,壮筋骨”。有人写诗赞美蒲公英曰:“不慕红花不羡仙,绣绒吐雾舞流鹃。春心化作沾泥絮,蓄绿播芳月复年。”蒲公英虽然只是一株小小的野草,却乘着一只只小小的“降落伞”,把爱播撒到千家万户。名著 书评 读后感一本中医临床实用指导用书——《娄绍昆一方一针解〈伤寒〉》读后感《娄绍昆一方一针解〈伤寒〉》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于2021年出版的一部力作。娄绍昆,1944年生人,浙江省温州市卫生干校高级讲师,著名中医经方学者。娄绍昆擅长疑难病证的诊治,在《伤寒论》研究方面用力颇多。笔者最早了解娄绍昆是在经方沙龙论坛,当时他把《中医人生》的相关内容放到论坛上进行连载,我从中学到不少“干货”。后来参加河南南阳经方会议时,又聆听过娄绍昆的讲座,发觉他是一个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娄绍昆一方一针解〈伤寒〉》一书中的观点均为娄绍昆长年临床实践所得,笔者读后亦有诸多感悟,下面列举一二,以飨读者。方证辨证的真谛是经验基础上的“默会”同一个方证,不同的医家有不同的表达、应用和理解,好像都对,但是自己学着用时总觉得不尽如人意,以前对此一直不理解,娄绍昆在该书中说“经方医学这种传授式的知识和经验其实是一种默会知识”,那什么是默会知识?该书中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人人都会遇到,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就是‘默会知识’。”我想到了自己在不同的阶段对于同一个方证,亦有着不同的认识。不同的书中对于同一方证描述可能都有所不同,这是因为,诚如娄绍昆所说“方证知识是一种默会知识,而默会知识属于个人知识”。因为在不同的阶段,个人知识会有不同的体现,因此虽然是同一个方证,不同阶段的著作对同一方证的描述亦不一样。“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说,患者身上的方证即是医者意向性的客体。诊病时,医生通过观察,直观地发现患者临床表现中的具体方证,这个具体方证与医生内心储存的某个本质方证相对应,这一刹那两个方证互相对应,一拍即合,就像两个巴掌合在一起拍响了一样。”书上的这段描述讲出了很多经方医生所说的“处方时凭的是直觉”这个思辨过程。书中还说“经方医学方证辨证,直接一步到位,直观地抓住本质”,因此,直觉诊病并非医生“一拍脑袋”随意给处方,而是抓住本质所做出的“方证对应”,诚如娄绍昆所说:“这个方证一定要先储藏在医生的内心,临证时不用想,自己就跳出来,这才是方证辨证的真谛。”中医为何能治愈西医认为需终身服药的疾病在该书中提到,“中医学的诊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疾病总论,一种是疾病分论”。笔者认为,疾病总论就是常说的辨证论治,疾病分论就是常说的专病专治。一个患者身上常同时出现多个病证,故而很多中医专业毕业出来的学生发现,跟着课本没学会看病。此时应该用辨证论治,即该书中所言“没有一个病名的概念,只是在辨别治疗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方证辨证而随证治之,这就是《伤寒论》的通治法。”用《伤寒论》的通治法,首先进行方向性辨证,确定使用哪种治法(补法、汗法、下法、和法),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辨别是哪一个方证,最后开展方证对应的治疗。娄绍昆认为,《伤寒论》的伟大,就在于通过条文排序、分篇记叙的形式,把疾病总论的通治法这种难以表达的默会知识,通过条文口诀的形式得以表达和公开。因此正如清代名医徐灵胎所说:“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则万病皆通。”这也是为何有“经方治万病”的说法。西医认为很多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或终身服药,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对于此类患者,笔者却认为可以通过中医药治愈而彻底停药。该书中说:“经方医生心里要知道,我们治好的不是高血压,而是与其相对应的方证而已。”也就是说,中医治疗某种病,常常只是治好了相对应的方证。经方医学的治疗原则是方证对应、随证治之。中医师只要找到慢性疾病患者身上存在的需要通治的方证,然后据其方证使用相对应的方药,则患者身上存在的方证消失后,疾病也会随之烟消云散。道理其实很浅显,不过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已。(文章来源:健康内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佗写过什么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