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歌的MV,好像是俄语的,挺最近很欢快的一首歌歌,求歌名

2010年夏,时在东北师大学生处工作的张冠鹏老师打来电话,说母校要为当届毕业生写一首歌,作为送给他们的毕业礼物。在校内进行了歌词征集,但从收到的作品看,似还不够理想,准备重点约组几位,希望我也能支持一下。我嘴上自谦着,心里却巴不得赶快放下电话就去写来。选用与否其实不重要;打心眼里来说,我应该是属于那种迫不及待地想为母校做些事情的人吧。写歌这事,于我总还不算陌生。初中时闲来无事,用电子琴信手弹着,胡乱哼着,便写过那么二十来首校园小曲,还煞有介事地录成了专辑带子。高三因犯了厌学症,大半学期未去上学,美其名曰在家自学,其实却整日泡在网上搜索各类征歌启事,一首首地寄去投稿。记得大二那年,音乐学院发起了“歌颂校友冯志远”征歌活动,我一连写了三首,还侥幸得了个第一名。但我自知,此领域我大抵只够一个票友水准,是不大适合作为专长发展的;所写的歌,多有几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匠气。这一次全然有了不同的感受。不必再去为押韵苦心揣摩,也不必再去参考同类、寻章摘句,好像所有的灵感都早已蛰伏在心底,吸了精华,成了陈酿,只是在等待着一声喷涌的号令罢了。真的放下电话便去写,居然就在那间借调的机关办公室,案头堆满上传下达的文件,手指却像在琴键上弹奏一样,噼里啪啦一气呵成了。算上推敲的工夫,想来也不过半小时。“船已靠岸,我们的故事还没有讲完……”看着屏幕里的词句,按捺不住便随口哼出一个调子,虽然不是很在调上,却仿佛一个心愿已经达成。如果要让我说,在我业余为之的几十首歌词中,有没有哪一首是毫无做作的成分,完全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我可以回答:有,且唯有《远方有你》。这首歌是送给站在毕业门槛的学子的,不过我想,要真切地写出毕业的感受,写出与母校那份牵扯的情怀,恐怕还真须沉淀上一段时光。记得刚毕业那会儿,真是有过一段有些失常的感情脆弱期,离开长春上了火车,甚至到了北京嘈杂的地铁里,两三个月过去,毕业晚会、散伙饭桌上的满场泪雨,一次次送别的肝肠寸断,毕业典礼上听到校歌时的热泪横飞,一幕幕犹在眼前,想起来眼窝就湿湿的。如果不是迈过了毕业这道门槛,还真是无法检验和确证,原来我对母亲竟爱得这样深——不过我想,沉淀了两年过去,在一个远方的城市,在繁忙的公务中提到母校的名字仍然可以血液沸腾起来,仍然常常习惯性地打开校园网主页看看新闻,仍然会在节日给恩师发去短信,仍然喜欢向留校读研的同学打探点滴轶事——或许这种有了一定距离感,但其实更加可靠、更加持重的“游子情怀”,是我写成《远方有你》的一个情感基础。对比毕业季所写的博客日志、小片解说词、朗诵稿,《远方有你》节制了许多,没有使用很饱满的那种表达,更像是一个孩子的安静讲述。我最先想到的意象是“静湖的花”和“钟楼的雪”,那是两校区学子最深最美的回忆。静湖荷花是多少年的经典了,这自不必说;我是在净月上的学,记得每逢元旦之夜,我们都去旭日广场看烟花,那时钟楼的钟声就响起了。尽管净月的夏天也很多姿,可是我骨子里还是更喜欢冬天,橙红色的钟楼在皑皑白雪中有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感、力量感。当我们下了160公交车,还没有进得校园,远远地就会最先望到它——因此我觉得钟楼的意象,足以代表伙伴们的心情。在构思如何表达东师精神时,着实费了些心思。既是母校的毕业纪念,自然应当有母校的特色,但如果分寸不恰当,就可能失去了味道,也不利于更广泛的传唱。我就想,最好能把“勤奋创新,为人师表”这八个字的校训,诗意化融在其中,于是便有了“就让勤奋的心,飞翔在创造的山巅”。因为“创新的山巅”是不大通的,而在我看来,创新的本质就是一种创造。东北师大作为一座师范名校,学子的基本功都是极过硬的,这在社会上早就有口皆碑,但我们如何能做到不仅培养教师,也能培养出更多的教育家;不仅培养扎实的业务人才,也能造就更多的科学家、作家、艺术家,这就最需要创造力。后来,看到母校在教育理念的定位中,增补了“创造的教育”这一条,与先前“尊重的教育”并举而行,颇为之赞许。至于“为人师表”这句,我没有直接入词,而是化成了“就让尊重的爱,融化成最美的语言”一句。我虽未投门于师范专业,但自幼神往教师这一行,上学时经常跑到文学院旁听教技比赛,总听老教授们点评时强调:“我们师大出去的老师,教态一定要美,语言要美”,这个印象影响了我,因此我用“最美的语言”表达了对“为人师表”的一种诠释,当然,这句也同样适用于非师范专业。使我感到几分得意的是“远方有你”这个题目。实际上,这也得益于我与母校身隔两地,心中总有一份来自远方的牵念。这个“你”,是游子对母校的诉说,但也可以反过来理解:那些从远方来、到远方去的千千万万个孩子,都是一个个“远方的你”。取名忌讳重复,记得还百度了半天,没发现有什么歌词、诗歌或文章用过这个意象,才放心地用了。如今再搜开去,把“远方有你”化用在各类标题中的例子,已不再鲜见,不知是巧合为之,还是确实受到了歌曲的一些影响。倘属后者,那么只能说,能够创造一个使受众认同、熟记并流行起来的语言概念,实在是写作者不浅的福分。后来,冠鹏老师告诉我,词稿领导们都看了,觉得不错。还有一首来自文学院与我同届的一个哥们,刚从重庆支教回来,写得也很棒,正在权衡选哪一首。老师们反复商讨,也征求了一些校友和在校生的意见,最终选定了《远方有你》这一版。时在学生处工作的李忠军老师专门打来电话,商讨歌词的润改方案。那时单位正忙,聊写歌的事有跑题之嫌,我是跑到机关大楼的楼梯夹角里,小心翼翼地接的。记得忠军老师建议改一个词,原句是“昨天的风唱着老去的歌,吹湿了年轻的眼”,我是个天然的悲观主义者,心境比同龄人总要显得老气些,所以喜欢用“老去”这样的话,但忠军老师说,都是年轻人嘛,得有活力,不如改成“激情”。这句便这样改成了。谱曲者王铁卫是音乐学院的大才子。上学那几年音乐学院大事多,我们常在迎评演出、校庆演出、亚冬会开幕式等场合碰面,但不大熟识,倒是毕业以后因为一首歌的合作有了更多默契。谱曲我是门外汉,但也多少有过一点涉猎,记得电话里和铁卫商榷过:副歌高潮过去后,到了最后“再见,再见,就这样轻轻走远”时,一定要明显地慢下来,轻轻的,如诉耳语才好。自己哼着调子的时候,到了这句总要流泪的,我想曲子按此节奏去谱,应该也能打动更多人吧。铁卫是个较真的人,光是小样就录了四版,自弹自唱。如今大家听到的都是音质很高的和声,而听过最初“铁卫版”的听众恐怕没有几个。听着小样的我已经没有什么建议可言,因为除了一遍一遍地流泪之外,所剩的就是满满的期待了——那是一个父亲对婴孩第一声啼哭的期待。2010版的MV在今天看来,无疑有些粗糙过时了,但我大概记得,当时仅在优酷一家的点击量已愈百万,如果把不同网站都算上,那就没法统计。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歌声不但打动了东师学子柔软的心,也被许多兄弟院校、甚至是一些中学传唱,纷纷在毕业晚会上选用,或者干脆把MV拷贝下来,原声不变,配上自己学校的画面,于是出现了各种千奇百怪的山寨版。严苛地说,大概已经构成侵权了,可似乎没人计较这些,属于东师人的创造能够被更多人分享,本来也是初心所在。一届届的毕业季,《远方有你》已经在校园内外传唱了七八年。毕业典礼上,等待观看最新一版的MV,备足了眼泪准备放纵地哭上一场,已是毕业生们不舍的梦寐;眼见过话别餐桌上,有同学站起来举杯说:“寻梦路口还会相见!”亲历着北京的KTV包间里,校友聚会时捧起麦克清唱着“就在这个夏天”;有远赴山区从教的毕业生留言说,本来心中还有着几分怯意,仅仅因为一句“你照亮孩子的路,穿行在万水千山”,就觉得母校在给予自己力量,就坚定了献身基础教育的理想;更多的在校学子,甚至把“远方有你”当成了支教团的名字,他们背负母校的荣誉,“读着理想的诗”,真的把“尊重的爱”源源不绝地融化成“最美的语言”。就在起笔之际,还听到一个故事,大连校友会一位校友告诉我,每年师大刚毕业的新老师们在一起相聚,说起母校就泪眼模糊,一位师妹居然说:“能让我再给大家唱一遍《远方有你》吗?”……对一个词作者而言,还有什么比这些更珍贵的荣誉吗?恐怕不会再有了。不是这歌写得多么好,多么无可挑剔,相反,与近几年越来越多出现的同类歌曲相比,它好像还缺了点动感时尚,缺了点恣意张扬,不过,听了这么几年下来,还是觉着有一股特殊的感动——我想,一切只是因为东师的孩子最懂感情、最重情谊,他们很少浮夸,很少高喊,就和母校的气质一样,坐下来安安静静,站起来堂堂正正,朴华少言的外表下其实装着满满一肚子的爱。而《远方有你》的诞生只不过是给这浓得化不开的爱,找到了一个张口说话的机会。如果说,历史的一份幸运使我成了这首歌的作者,倒不如说,是共同的母校情结,让我将一代人的心情作了一次诚恳的传达。如是而已。(作者简介:石彦伟 ,青年作家、导演。1985年生于黑龙江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2008届本科毕业生,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杂志编辑、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著有散文集《面朝活水》等四部。编剧、导演《西海固三部曲》《回望运河》等影视作品多部。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首都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库入选者。)(原稿刊登于《东北师范大学校报》第1315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近很欢快的一首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