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哈萨克民族的一首歌?

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地区民族性定位问题


三种说法 1、青海民歌,由王洛宾搜集整理。 2、哈萨克民歌,由王洛宾翻译整理。 3、藏族民歌,为藏族姑娘卓玛所做。 寻根溯源 第一种说法:就像其它民歌的搜集整理一样,王洛宾在青海省采风的时候发现了这首民歌,随即加工整理成了《草原情歌》,就是今天的《在哪遥远的地方》。产生地区就是今天的青海省境内。 第二种说法 哈萨克民歌由王洛宾翻译整理的。 相关资料 那么,那么多人说既然这首歌是王洛宾在青海创作的,又怎么和哈萨克族扯上关系了呢,怎么又变成了哈萨克族的民歌了,哈萨克不是在新疆吗?这里面又引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上世纪三十年代,新疆哈密及巴里坤等地的哈萨克人因不堪忍受盛世才的残酷剥削和大规模的屠杀,从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起,便相继向甘肃、青海两省。后来,这些哈萨克人与青海的蒙、藏牧民部落发生冲突,相互大肆掳掠、杀戮,而蒙、藏一方不敌哈萨克剽悍勇猛,损失惨重,便告到青海当局处(主席马步芳),要求为其做主。 以中央政府委派的青海各族首长自居的马步芳,对哈萨克人进行了残酷的镇压,致使这些哈萨克人遭遇了一场极为悲惨的浩劫。到青海解放时,除被屠杀和逃亡的之外,只剩下约600户,已是十去其九。解放后,这些哈萨克人得到了妥善安置,1954年,在甘青交界处,专门划出一块地,成立了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1984年5月因这支哈萨克思慕家乡,又被青海各级政府、各族人民欢送回新疆故土。由于历史的变迁,这些哈萨克人的故乡已由畜牧经济转变农业经济,难以适应的哈萨克人两年后又陆续回流,因此,至今在青海海西的大柴旦等地,仍生活着数量不少的哈萨克人。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王洛宾于1939年在西宁为青海“儿童抗战剧团”演出的轻歌剧《沙漠之歌》编写的。洛宾从年轻的阿布都海迪尔那里,最先记录整理出《掀起你的盖头来》和《阿拉木汗》两首民歌。后来洛宾在维族商店又结识了几位哈萨克族歌手。大约在1938年5月中旬,洛宾约好两位维族商人(兼当翻译),两位哈萨克族歌手(一老一少)在香水园一起唱歌。大家聚在一起,气氛十分融洽、热烈。年长的一位哈萨克族歌手风趣幽默,嗓音特好,唱起歌来高亢豪放,感情非常投入,而且高低快慢有很大随意性,第二遍与第一遍唱,多处有出入,同时音调中随时加入一些用喉咙吼出的花腔,学唱的人很难掌握。洛宾对此很欣赏,很感兴趣。老人弹起冬不拉,一连唱了六七首民歌,洛宾选中两首记录下来,即《等你到天明》《都达尔和玛利亚》。 年轻的哈萨克族歌手又唱了洛宾在甘肃曾经记录的《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曲调基本相同,只是词句好像少了许多。听起来和《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大体相似,只是曲调简短,译出歌词完全不同。老歌手说,这就是哈萨克族的歌,唱法不同。洛宾将《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认真记录下来,反复订正几遍,这就是后来创作《在那遥远的地方》所依据的原始曲调。洛宾把它定名为《我愿做个牧羊人》。 第三种说法 1939年秋,王洛宾受马步芳委派,协助电影艺术家郑君里在青海湖畔拍摄纪录片《民族万岁》时,认识了藏族姑娘卓玛,她是当地一位藏族千户的女儿。三天的相处,活泼美丽的卓玛给王洛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为她创作了这首歌曲。 这首歌的创作过程,已成了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相传在三天的拍摄过程中,两人共乘一马,在青海湖边奔驰,如同歌词中写的那样,卓玛的皮鞭轻轻地敲打在王洛宾的身上。两人分离之后,王洛宾在回西宁的路上怅然若失,借助藏族民歌《亚拉苏》的旋律写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到底怎样定位呢? 这首《在那遥远的地方》是王洛宾先生的代表作,是王洛宾先生采用哈萨克族民歌《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与藏族民歌《亚拉苏》的部分旋律,并且自己作词为藏族牧羊姑娘卓玛谱写的一首“草原情歌”。严格的讲这是一首创作于青海的歌曲。 综合理解 “王洛宾在弘扬中国民族音乐上功不可没。” 他就是把最美好的旋律,推到世界。而且打破地域、语言、国界,能走出去。用老人家自己的话说:关键是灵犀一点。民歌是一种传承的,没有记谱,他通过这个记录进行再创作,这个再创作是伟大和不简单的。 向音乐家致敬 他的足迹遍及大西北的土地。王洛宾一生走搜集、改编、创作西部民歌之路。从1937年奔赴大西北,直至1996年病逝于西部边陲,整整六十个春秋,深深地植根于西北生活与风情中,收集、整理、改编、创作、传播了千余首久唱不衰的西部民族音乐作品,其中有50多首作品是在金银滩草原完成的,这成了他留给青海各族人民的一笔丰厚的财富。 民歌之父  王洛宾一生收集整理创作了1000多首歌曲,改编翻译了十几个民族的700多首民歌。先后出版了8本歌曲集,英语版歌曲3册,3部歌剧音乐创作。   王洛宾是现代中国第一个用汉语编写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歌曲的汉族音乐家。被誉为中国西部“民歌之父”。   “世界上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王洛宾的歌”。 王洛宾的荣

}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哈萨克族音乐的节奏特点,感受哈萨克族民歌热情、高亢的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演唱、合作等方式,学会演唱歌曲。

(3)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哈萨克音乐的特点,了解音乐对于哈萨克民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用明亮、欢快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把握活泼轻快,富有弹性的节奏,掌握好音高音准,节奏与节拍。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

一、导入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请学生思考歌曲的内容。

教师总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亲如一家。他们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惯各不相同,歌舞风格也不同,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民族的歌曲,歌名叫什么?你能唱几句吗?

(1)播放视频《玛依拉》。

(2)出示哈萨克民族的图片。

(3)出示歌谱,学唱歌曲《玛依拉》。首先,教师弹奏钢琴演唱一遍;其次,学生演唱曲谱;最后一遍填入歌词演唱。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用明亮、欢快的声音,准确的音高、节奏,自信地演唱。把握活泼轻快并富有弹性的音乐风格。

4.邀请两位学生分别演唱歌曲的前两段,第三段合唱。

(1)欣赏由《玛依拉》改编创作的歌曲《玛依拉变奏曲》。

《玛依拉变奏曲》由《玛依拉》改编创作而成,在《玛依拉》的基础上加了花腔,使歌曲变得更加丰富。

(2)欣赏哈萨克族其他民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了解哈萨克族丰富的音乐,体会音乐对哈萨克族的重要意义。

四、课后小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族人民亲如一家人。在五十六个民族里,无论是哪个民族,都离不开音乐和舞蹈。今天我们学习了哈萨克族的民歌,感受到哈萨克族人民对音乐的喜爱,以及音乐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那么下节课我们再去了解其他民族的歌舞。

}

帕丽达·哈比亚西,女,1984年2月出生,哈萨克族,国家三级演员,酒泉市领军人才,现任阿克塞县民族歌舞团声乐队队长。从事演艺工作以来,帕丽达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先后获得了中国曲艺界最高奖项牡丹奖,第十三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甘肃赛区原生态唱法一等奖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最佳新人奖等多个荣誉奖项。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众所周知,哈萨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声和骏马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在哈萨克族所驻扎的广袤草原上,哪里有毡房哪里就传唱着哈萨克人的歌谣。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父辈们世代传唱的哈萨克民歌成为了帕丽达音乐梦想的启蒙和源泉。相对于其它民歌来说,哈萨克族民歌演唱起伏大,音域宽,除了对演唱者的嗓音条件、演唱技巧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之外,演唱者还必须有着高超的冬不拉弹奏技术。2000年9月,阿克塞县选拔了10名学生到新疆伊犁州奎屯市文化艺术学校学习冬不拉弹唱,年仅16岁帕丽达入选其中。“当时,我才刚刚会弹冬不拉,第一次晚自习的时候,教室里的同学们都各弹各的,不少人已经会特别难的曲子,我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拼命地学”对于当年的求学经历,帕丽达至今仍然记忆犹新,为了学好冬不拉,帕丽达成了班里每天最早起床的学生。“好多时候天不亮就起床了,因为害怕影响同学休息,我只能偷偷跑到宿舍外练习弹唱,这也养成了我以后练琴练歌的好习惯”3年的专业训练转瞬而逝,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帕丽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阿克塞县民族歌舞团。参加工作以后,帕丽达更是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研究民歌演唱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歌唱技艺,帕丽达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参演的机会,大到赴外演出、参加比赛,小到同事交流、家庭聚会,她总是积极参加,在无数次的演出中,帕丽达的演唱技巧日益纯熟,更得到了老一辈哈萨克族民歌传唱者的亲自指点,学到了更为纯粹的原生态民歌唱法,逐步成为了阿克塞县民族歌舞团的骨干力量。

追寻梦想,深耕不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的梦想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哈萨克民歌,让哈萨克民歌得到更广泛的传唱,让更多的人成为‘阿肯阿依特斯’艺术传承人”。传承弘扬哈萨克族原生态文化,是帕丽达孜孜以求的梦想和事业,帕丽达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十多年来帕丽达努力提高业务技能,她经常通过翻阅书籍自学、找老艺人请教、深入牧区边走边弹、边弹边唱,亲身研习,在继承和弘扬阿克塞哈萨克族原生态民歌文化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哈萨克族原生态民歌在她的世界里,迸发出了新的活力。近年来,她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各类比赛40余场次,多次受邀参加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各类演出,累积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奖项40多项。她参与创作的《金色摇篮阿克塞》《纵情歌唱》《走进哈萨克毡房》等歌曲在哈萨克草原上广泛传唱。2010年7月她还应邀和著名的曲艺家江昆一行十四人前往加拿大,参加了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文化艺术节和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会,帕丽达用她独特而又深具艺术魅力的表演赢得了世界级音乐艺术家们普遍好评,用自己的行动使得阿克塞民歌走向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倾心相授匠心传承“如何在更大的舞台上传唱原生态民歌,让哈萨克族民歌走出国门,甚至走上国际舞台,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传承和弘扬”。担任民族歌舞团声乐队队长后,帕丽达将如何传承哈萨克民歌唱法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经过精心挑选,她选中了民族歌舞团几名同事组建了合唱队,但合唱队中只有她一个人受过专业培训且具备舞台经验,于是她白天排练,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将所学知识汇编成册,认真分析每个队员的嗓音发音特点,选用单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方式挖掘队员的声音潜力,有时候为一句歌词的音调、情感、韵律,她需要重复几十遍,但帕丽达却从未有过丝毫厌倦。“要想唱好哈萨克民歌,你需要深深的了解并爱上这个民族的文化”。在培训过程中,她常常为大家详细讲解哈萨克民歌的发展历程,讲述每一首民歌背后的故事,分享她的演唱技巧,只为了让队员们真正的了解民歌、喜欢民歌,并用心演艺民歌。除此之外,作为非遗传承人的帕丽达还经常应邀在县小学免费给小学生上课。“我在孩子们身上看到了哈萨克民歌的未来,只要他们愿意,我会倾囊相授”。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在她的带领下,阿克塞县热爱哈萨克民歌弹唱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亲热的称呼她为阿克塞民歌的传唱者,“草原上的百灵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哈萨克族和蒙古族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