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头像会影响第一印象吗?

连续加班一个星期之后,绝望的小薇把头像换成了哭泣的猫猫以宣泄内心的悲痛。 

然而,还没等来朋友的安慰,她妈先跳出来了:闺女啊,好好的女孩子用个哭兮兮的猫做头像,多不吉利!来,换成这朵荷花,美观大方,最适合女孩子!

看到这里,先别急着翻白眼。

虽然“听妈妈的话”不一定都对,但微信头像过于个性,真的会影响别人对你的印象。

假设一下,你是个律师,却偏偏顶着个古惑仔的头像,别说进律所了,被狗咬的隔壁大爷都会拒绝你主动提供的法律咨询。

不过,如果你是个穷鬼,也可能因为头像过于沙雕,而逃过一劫。

有新闻为证:日前,某刑侦大队在突击检查一家非正常经营的网络科技公司时,发现一名员工的桌子上有很多话术单。

其中一张笔记上记录着,微信头像是风景,花朵,山水或者系纱巾自拍照的,是首选猎物;微信头像为卡通头像,事多还穷,不具备被“杀猪”的价值。

微信头像,具有完全的公开性,真实反映了我们某个时期的心境、状态、梦想和目标。

虽然,对图片的选择可能是无意识的,但头像依旧能很好地投射出我们潜意识里的想法。

一项关于《社交媒体头像与其背后的心理因素探索》的研究显示,微信头像大致可分为五类:

这类人喜欢将偶像、超模、电影角色设为头像。

他们的微信头像是对“理想自我”的一种向往。

头像展示的是他们的喜好、观念和品味,暗示了他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类人可能用侧脸照展现自己完美的轮廓,可能用搞笑表情包展示自己的幽默性格,也可能用猫猫狗狗展示自己有爱心。

总之,他们会尽力展示自己好的一面,回避自己不那么自信的一面,通过满意的照片向世界展示“优秀的我”。

通过微信头像放大自己的优点,是印象管理的一种方法。

社会学家戈夫曼在符号互动论的基础上提出: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演员,会根据剧本塑造和表演不同的角色。

而微信头像,暗示了我们在网络中想要塑造的角色。

大方展示自己的兴趣的人,通常不怎么在意其他人的看法,活得很自我。

这类头像除了“悦己”,还能帮助有相同兴趣的人迅速识别“同好”,提升社交质量。

不同于朋友圈的直抒胸臆,微信头像表达的情感往往含蓄而富有内涵。

这类人习惯用比较隐秘的方式宣泄情感。例如,中年女人用小女孩的照片做头像,委婉地表达了想释放压力,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的心情。

她们大多处在一种“既想表达自己的心情,又不想太过直白”的状态。

这类人会用公司、产品logo,或者员工照作微信头像。

社交网络不仅仅有虚拟的人际交往,更是人际链接、沟通的重要场所。

社交网络中的人力资源同样具备很大的价值。利用微信头像宣传公司、产品、或推销自己,是充分利用社交资源的一种好办法。

在一份关于《社交平台头像选择》的调查问卷中,

91%的人认为社交头像会对第一印象产生影响

网络上的“陌生人”,无法了解真实的我们,只能通过精心挑选、设计的人前形象获取一些关键信息。

小小的头像,像沉入海底的锚,让陌生人主观地把我们的头像与个人特质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片面、但牢固的第一印象。

善加利用这种心理,用一张小小的图片,我们就可以弱化自己真实、复杂的一面,打造个性鲜明的个人形象,完成一段优秀而隐晦的“表演”。

比如,下面这张精致的脸,会让一些人第一时间产生“美丽”“娴静”“优雅”等正面主观印象,并不自觉地把这种印象与其本人挂钩,从而产生初始的好感。

微信头像,是我们潜意识的表达,也是向世界展示自己、倾诉自己的一种方法。

好的头像能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坏的头像,也是对个人形象的一种破坏。

头像与语言风格差异太大,会让人产生奇怪的违和感。

微信交流属于典型的缺场交流,我们无法直观地感受到对方的表情、神态和所处环境。

那么,除了交流的具体内容,微信头像也会变成重要的社交要素。

比如,同样是发“拿小拳拳捶你胸口”这句话,要是对方的头像是个萌妹子,你会觉得ta超可爱,但头像如果是赵四…...

再比如,暗黑系的头像也要慎用。

2019年,一个28岁的女孩在哈尔滨抚顺路一个居民楼里被谋杀。这宗谋杀案里有个细节,女孩通过微信聊天“摇一摇”认识了一个刑满释放人员,而这个杀人犯的微信头像是一只十分恐怖的猛兽。

太阴暗的头像,折射出的往往是使用人扭曲、阴暗的内心。

用这样的头像,不但不会给其他人留下“个性”的印象,反而会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

同样,遇到用这种头像的“陌生人”,最好也要谨慎交往。

一个展示自我的完美舞台。

隔着手机屏幕,微信仿佛是一座孤岛,让我们能安心地做自己。

然而,微信头像、个性签名,这些零碎的信息,同样会留下很多“真实自我”的碎片供人发现。

一个微信头像,就是一张名片,一个展示自我的完美舞台。

2022年了,你的微信头像会是什么?

若透过文字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

}

阿祖大学刚毕业,历尽千辛万苦入职律师事务所,他卯足了劲儿想要大干一场,结果开工时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换个头像

这并不是他第一次被要求换头像:小时候被家长批评“头像不够阳光”,读书时被导师说过 “头像看起来很闲”,没想到工作后还会被说“头像不够专业”,阿祖觉得自己已被头像警察判处终身监禁

阿祖只是不想自己变成“律师头像连连看”中的一员,他有什么错?

头像,不止用于表现自我

头像既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也是人们在网络世界中的重要名片,只想着让头像迎合自己的喜好确实不大行。

常见的头像类型 | 改编自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提出的“拟剧理论”将社会和人生解读为一个大舞台,人们都是舞台上的演员,会按照一定的要求,在观众的注视下呈现自己的角色。

网络将表演的舞台从线下延伸到了线上,头像与个人身份绑定,因此也成为了表演的一部分。

领导、同事和客户们坐在台下,拿着“阿祖是个律师”的剧本,但是演出第一幕,阿祖却顶着个沙雕形象出场,这种违和感很容易让观众觉得演员不够专业。

“收手吧,阿祖,外面都是头像警察”

人们在设置头像的时候,不仅需要满足自己,还要考虑观众们的感受,需要在取悦观众表达自我之间作出平衡。

这种平衡会在使用不同app时发生倾斜:在微博豆瓣b站等平台上,亲缘/业缘/学缘/地缘等关系更少,人们满足个人趣味的需求更大,设置头像时会更加肆无忌惮表达自我,不必过分在乎观众的反应。

陌陌探探等交友约会类app上,观众是潜在的约会对象,所以用户更倾向于选择能突显自己性吸引力的头像

领英等职业类网站上,需要满足的观众是潜在雇主等职场人士,表达自我个性的需求往往被抑制,用户会使用显示专业性、能力的头像

众多app中,微信的属性最为复杂,“观众”的组成非常多元,还有长辈、领导等“重要观众”在场,它既能当微博,也能当陌陌,还能当领英,这让单纯的“表达自我”在鱼龙混杂的微信上显得不合时宜。

当微信头像与“工作”联系在一起,人们就需要调整一下职场情境下的表演形式,往专业人士的方向靠拢。

专业的人会怎么选择头像?

人们在现实中寻找专业人士帮助的时候,除了筛选硬性条件(比如工作资质、以往经验、成功案例等)以外,还会受对方的相貌、穿衣风格、谈吐等因素的影响。

同样,在线上环境,头像与个人形象联结在一起,是印象管理中重要的一环。专业的职场人在设置头像的时候,也有一些心照不宣的规则。

首先,从业人员在设置头像的时候通常会考虑社会规范企业文化流行建议这三个方面,带有自己的行业特色,比如下图的华尔街铜牛象征着证券市场对牛市的期盼,曾经是金融行业的热门头像。

大众对许多行业已形成刻板印象,对很多职业从业人员的形象已达成了共识,因此模板化的头像更符合大众预期,缩短了熟悉过程,可以让对方更快接受你的职业角色,提高沟通效率

其次,不同职位的头像类型也会有差异

一般来说,职场中的工作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任务导向,如IT工程师,侧重于处理任务,关注事物和数据;一种是关系导向,如销售人员,侧重于人际,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特工算是任务导向,凸显严肃冷静睿智

研究显示,在控制住性别差异后,与任务导向型相比,关系导向职业类的人会选择展现出更多情感的图片作为头像,这些图片会强调微笑和眼神交流,往往带有头部微倾等特征。

根据以往研究,下面这些设置也可以让一个人的头像看起来更职业:

人物呈现比例:最好从肩膀处裁剪,使脸部可以占到图像的60%左右;

商务套装:得体的商务套装可以增加对能力和影响力的判断;

微笑程度:在增加亲和力的同时,会降低对能力的感知,所以关系导向的工作可以多微笑,任务导向的工作则可以严肃一些;

佩戴眼镜:与较高的智力、能力、专业地位相关,但会有较低的说服度和较低的吸引力;

神秘微笑+戴眼镜+突出脸部+商务套装,是否让你感到专业?

选择模板化头像还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旁观者解码头像信息的困难,避免误解

被誉为“文化研究之父”的斯图亚特·霍尔在1973年提出了信息的编码与解码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头像中的信息传递过程:

斯图亚特·霍尔,如果这是谁的头像,你会有什么感觉?

头像首先经过了使用者有选择、有目的的信息加工,即编码;随后头像被接收者看到,并从自己的角度按照特定规则进行解读,即解码

但是,编码与解码之间并不一定能构成“直接的同一性”,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正确的解码器,解码必然会“失真”和“扭曲”

对于年轻人来说,解码器可以是动漫、游戏、二次元领域的“圈子文化”等等,这一类头像的解码需要接收者了解甚至是熟悉相应文化知识,而父母长辈缺乏了解,自然会误读年轻人的头像。

对那些熟知年轻人性格的长辈来说,很可能会运用年长者的权力,希望年轻人换掉那些容易造成“印象冲突”的头像,希望年轻人可以在线上线下保持一致的形象,并且头像还要尽可能展现出“阳光”、“正派”等特质。

NBA球星库里价值120万元的NFT头像,

年轻人可以从中解读出“库里很有钱很潮”,老年人嘛……

毕竟,如果别人误解了你的头像含义,留下错误的“线上第一印象”,也许就会让你错失潜在的机会

早在1976年,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Guy Debord)在其经典著作《景观社会(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中就提到:“无疑,我们的时代....偏爱图像而不信实物,偏爱复制而忽视原稿,偏爱表现而不顾现实,喜欢表象甚于存在。”

人们沉浸在图像的表演中,以至于看到头像也会“以貌取人”。

当人们看到真人头像照片的时候,就会初步判断这个人的可靠程度支配地位吸引力

现任世界首富,和曾经的世界首富,谁的推特头像最“有钱,任性”?

除此之外,人们还会通过头像去判断对方的友善度、情绪稳定性、焦虑程度、人格特质,甚至还有智力水平

主持人张大大曾使用全黑头像,

可以解读出头像使用者当时的情绪状态

当我们还未曾与人深交,对头像的初步判断就会左右我们作出一些重要的决定,例如影响现实生意的成交量。

在Airbnb(一个民宿租赁类软件)中,卖家的头像通常与其所提供的房屋一同出现。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卖家头像中的面部表情直接影响了消费者是否租赁这套房屋

在约会类app,头像的作用就更加明显,它会直接决定了对方是否愿意向你发出初次的约会邀请。

除此之外,选举候选人能获得的选票数量、CEO 任职期间公司产生的经济效益、招聘方选择简历的偏好等都会受头像印象的影响。

哪一张阿祖让你感觉更有工作能力?更有吸引力?更可信?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在律师、心理咨询师、中介、销售等需要快速与陌生人建立信任的行业,我们不得不牺牲头像表达的自由,换取客户的信任。这是个“我变强了,但也交出部分自由”的过程

睡衣虽然不能在公司穿,但在家里随便穿呀,律师们在微信上用着一本正经的肖像照,谁知道私下的生活账号上,会不会用可爱的Hello Kitty当头像呢?

编辑:Emeria、游识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作者:黑将军,36氪经授权发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拿自己照片当头像的人是哪种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