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智能的rpa产品可以为企业带来哪些好处?

如今RPA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业务的数字化,而业务的数字化分为两个重要的环节:

一是人的数字化:因为人的不确定性最大、流动性最强,通过技术和产品,首先要做人的数字化,达到基本的人机协同,才能谈下一步;

二是系统的数字化:老旧的商业系统,开发流程长、时间慢且过于刚性,没有办法跟上商业的变化速度,RPA要做的是在既有的系统里进行自动化升级。

而无论是人的数字化,还是信息系统的数字化,根据光锥智能对多个头部厂商的观察发现,AI技术的加持,让RPA向着智能化迈进。

在人的数字化层面,当下的RPA能够代替人的机械性劳动和工作,随着AI在RPA领域的落地应用,使人机协同中机器的部分变的更加智能高效。

某银行每天要处理3000张用户手动填写的开户表格,纯人工需要员工手动输入3000次表格数据。

随着RPA在银行业的普及,利用RPA机器人,可以自动处理500张表格。但由于用户手动填写不够规范,还有2500张表格需要人工处理。加入AI能力后,RPA机器人可大幅度提高处理效率,3000张开户表格中,能够自动处理2800多张,不但精度高,而且更高效。余下需要人工处理的表格不足十分之一。

由此可见,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 B 端商业需求爆发,RPA 行业正在重塑。当引入 NLP、OCR、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等 AI 技术后,RPA 技术变得更高效、并且具备初步智能,拓展了 RPA 的边界。

但系统的数字化,依旧是当下RPA待解决的一大难点。

尤其是国内除金融领域和一部分大型企业客户外,其他行业 RPA 渗透率低,也意味着市场潜力巨大,IDC 预计 2023 年中国 RPA 市场将达到 10.2 亿美元。

随着近年来企业开始进行内部数字化转型,RPA的应用领域开始逐渐扩大,拓展至ERP、CPM、电商自动化、人资自动化、营销推广自动化等等。

}

《推动数字战略实践,2021中国RPA行业发展洞察报告》正式发布,点击图片下载完整版报告

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迎来爆发式增长,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以及5G、AI等相关基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凭借独特优势站上了时代的浪尖。在人工智能领域,杭州实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崭露头角,作为一家人工智能科技公司,聚焦AI+RPA赛道,打造了各类智能软件机器人“实在RPA数字员工”。本次RPA中国专访了实在智能CEO孙林君,孙林君先生向我们介绍了实在智能的发展历程和其独特的“IPA”技术沉淀,对行业发展也表达了前沿观点。


实在智能迎来迅速发展期

实在智能成立于2018年7月,由原阿里巴巴资深算法专家孙林君,原中国电信翼支付副总经理高扬及原某金融科技领军企业联合创始人张俊九联合成立。目前,团队300余人,核心成员半数来自阿里巴巴,另一些则来自于百度、腾讯、美团、网易、搜狐等一线互联网企业。团队仅成立25天便快速获得中国工程院陈纯院士种子轮投资、国内顶级VC“君联资本”天使轮投资;2020年一年内获得三轮投资,创造了RPA赛道最快融资记录。近期,据悉又完成了B1轮融资。

“疫情阴霾笼罩下也催生了提质降本增效的新需求,RPA行业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仅在2021年,我们就举办了三次产品升级发布会,不断加快产品优化和迭代,持续引领行业技术成熟和创新。”孙林君表示,每一次发布会都会给业内带来新的思考和新的技术,尤其是最近的产品发布会,发布了“智能融合拾取”技术,突破了传统RPA行业所面临的通过Windows底层很难控制各种各样软件等瓶颈,这在目前整个行业,包括国内外厂商都是比较领先的。实在智能不断推出最新产品,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生态用户数量也呈现指数级增长趋势,在这个背景下,实在智能迎来高速发展期。

基于AI核心优势,推进RPA向IPA进化


随着RPA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厂商进入这一领域,AI技术与RPA技术十分互补,成为应用RPA技术的标配,实在智能团队拥有AI基因,在NLP/CV/OCR/智能决策领域均有深入研发。因此,实在智能将产品定位在“AI+RPA”并率先在业内提出通过AI技术,推动RPA向IPA发展,目前已拥有丰富的行业成功案例,不断引领行业的发展潮流。

据孙林君介绍,IPA不仅仅是AI和RPA的简单加法,实在智能依托全国产全自研AI技术,通过无感知的流程修复、无锚点的元素拾取、业务操作视频自动生成流程机器人等行业领先的技术亮点,在拾取能力、稳定性、性能、开发效率和体验等方面实现大幅提升,有效解决传统RPA产品操作方式割裂、拾取精度不高、受环境限制影响等巨大瓶颈和问题。

对于实在智能的自研AI能力,孙林君介绍,实在智能是一家以AI见长的公司,团队在人工智能方面有近十年的技术积累。基于此,实在智能看待RPA行业的视角和其他同行也有些许区别。在同行看来,RPA可能更是一种底层技术,它跟AI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甚至大家所理解的RPA跟AI结合,就是AI与RPA的简单加法,然后整合成一个解决方案。其实并非如此,传统RPA有很多局限性和不稳定的因素,在RPA大规模的部署时缺乏稳定性。在软件应用场景中,软件控制力也是一个瓶颈,因此,当前RPA行业进入门槛低,天花板也低。实在智能认为,AI技术和RPA融合是大势所趋,需要有足够的AI能力,把RPA逐步的推向IPA的全新阶段,整个行业的发展一定是沿着这个方向,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数字员工高效稳定地在客户的工作场景中运行。业务人员只需简单学习一下RPA的产品,那就可以像使用Excel一样使用自动化工具来为自己的工作赋能。

实在智能业内独创的“智能融合拾取”技术,突破了RPA的行业天花板,使软件元素拾取不再是难事,该技术在操作易用性、软件覆盖度、拾取精细度、环境适配性、运行高效性拾取稳定性等方面相对传统RPA都有巨大的提升,堪称是流程自动化的一次生产力革命性飞跃。

孙林君介绍,智能融合拾取技术其实是把Windows底层的拾取能力和计算机视觉CV识别能力整合到了一起,其他竞品需要三种组件,比如普通拾取组件、CV拾取组件以及深度拾取组件,在不同的场景下需要选用不同的组件,如果在该场景下受到一些技术上的限制那么就只能去适用另外一种组件,并且组件跟组件之间的搭配,也会受到选哪种组件的约束,所以在使用的过程中复杂度比较高。因为使用门槛高,所以很难达到人人可用的状态。而实在智能的智能拾取技术不仅精度高,在各种分辨率下都非常稳定,使用门槛也非常低。


数字化与自动化实践思考:由点及面,底层实践与顶层规划相结合

谈到数字化,孙林君表示,这是时代大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中国适龄劳动力人口,从1990年往后的十几年时间下降了将近50%的比例,社会要持续发展就要提高生产力,进行数字化转型。

“从转型的过程中,有成功案例也有失败案例,这取决于使用者如何正确的看看待新技术。我们既不能把它过于拔高,也不应该过于的看低。就RPA技术来讲,它和AI的结合,现在已经可以大规模的在工业化场景上去普及和应用,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人力替代作用,大幅的减少由于劳动力不足导致的工作压力。企业也应该树立正确的技术使用观念,相信大部分案例都将是可以成功的”,孙林君说道。

对于组织如何更好的进行实践,是应该遵循自上而下从顶层规划到底层落地执行,还是自下而上由点及面铺开?孙林君表示,更加实际的方式是由点及面,从一些典型场景开始去尝试自动化,当使用者对于自动化技术有了一定认知的时候,就可以把它提炼成整体的解决方案。

“自动化技术是非常贴近一线业务人员的,能够迅速的看到实践效果。如果反过来从顶层做一个非常完备的设计,不一定能够完全契合一线的业务人员需求,最终成为空中楼阁。因此结合企业自身情况来进行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孙林君说道。

数字员工拉开人机协同序幕

RPA生态发展迅速,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如流程挖掘、数字员工、数字孪生以及超级自动化的相关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孙林君认为,尽管有些技术还没有到完全实用的阶段,但是非常看好数字员工的未来,未来几十年,办公场景下一定是少数的人,加上很多的软件、机器人就可以完成很多人才能完成的工作,这些软件机器人就是数字员工。它可以创建一种“人机协作”的工作模式,由RPA来完成底层简单的工作,再由人来完成决策方面的内容。

“数字员工必须具备两个特点,第一是自动化、第二是智能化,在当下,AI和RPA结合,就是数字员工的基本形态,符合社会发展方向。接下来,实在智能会在数字员工领域不断发力,去创新迭代产品,帮助各行各业解决重复繁琐的业务流程。”孙林君说。

谈及企业在实现自动化方面能达到什么程度?孙林君介绍,当时阿里巴巴客服人员的增长非常快,所以做了很多的探索,希望通过构建自动化的脚本代替人工。实践发现,大概20%~30%的纯粹重复性工作可以通过纯粹的RPA去解决,当 AI和RPA结合起来,还可以替代淘宝小二去做智能的决策。这在阿里巴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在“垂直”场景下,甚至能做到90%以上的业务替代,有效的提升了工作效率,这个规律在其他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也是可以成立的。

另外,实在智能也非常看好机器人之间的协同工作。孙林君表示,高密度机器人大规模部署也是一个趋势,当一个机器人工作失败以后,会有其他机器人进行工作承接,这是更高效的协同能力和更强的技术发展方向,对于头部企业来讲,这是一个刚需。

从底层自研,布局多平台兼容适配战略

对于实在智能是否考虑未来做跨平台,兼容MAC,Linux,麒麟统信等操作系统,孙林君表示,其实在选型的时候,实在智能就已经考虑跨平台这个方面,实在智能始终坚持自主研发并坚定支持国家信创,目前产品已分别通过“统信、麒麟”等国产系统以及国产芯片的全面适配认证,并且前端的框架本身就是跨平台的,包括所使用的CV等技术也是跨平台的,并且已经有了相关的客户实践案例。所以说,实在智能在跨平台、跨操作系统上的能力是非常强的。


加深行业认知,构建产品技术壁垒,助力更多行业数字化转型

经过三年的发展,实在智能入选杭州“准独角兽”企业,先后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CMMI-3等认证,拥有百余项自主知识产权,另外,还获得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人工智能创业大赛全球总冠军、2020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政府赛道冠军等五十余项荣誉。

实在智能围绕金融、运营商及数字政务三个核心领域,同时也为电商、能源、交通等领域客户服务,帮助客户提质降本增效。公司营收来自标准化平台、部分定制服务及数字员工每年的License费用。

“从机器人订阅规模来讲,我们有个大客户,有上千机器人在客户现场运行,另外我们还服务了数百家行业头部客户。”孙林君表示,目前,实在智能已有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国家电网等数十家大客户,在众多客户案例中,其中有深入合作的电商客户已经做到了第五、六期的深度,客户不止给实在提供需求去做相关场景,他们自己也有相应的人员在做场景,并且已经通过实在的产品,实现了数百个应用场景,且已经上线稳定运营。

在产品创新方面,孙林君表示,由于实在智能没有什么历史包袱,所以是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RPA行业,从未来向现在回望,实在智能的产品紧紧围绕打造AI和RPA技术结合的实用型的技术去做创新,像智能拾取技术,包括无锚点的元素拾取以及其他一些相关技术都是建立在实在智能对这个行业未来认知基础上的。


未来几年,实在智能希望更多的去引导客户去主动学习使用RPA技术,在企业中,过去十年人人都会使用Excel办公,未来的十年应该是一个人人都会使用自动化工具的时代。

对于今后发展的重点方向,孙林君表示,实在智能将紧紧围绕技术创新,不断突破行业的天花板,一方面,将不断加深行业的渗透率以及客户数量,另一方面,也将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以及构建产品的技术壁垒,进一步规划打磨产品,夯实提升AI能力,更新完善自身的产品和服务,助力更多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关于RPA、AI、企业数字化转型

行业知识交流分享,结识扩展人脉圈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RPA 机器人的发展历程、背景以及前景

一、RPA 机器人发展背景

(一)刘易斯拐点出现,劳动力成本成企业竞争关键要素之一在过去30 年中,我国劳动力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中国在2010年前后,走过了“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逐渐消退15-64 岁劳动力人口比重逐年下降,随着企业劳动成本上升速度开始超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日益显现,企业应采取各项措施积极应对。企业关注重点开始从整合外部资源要素向挖掘内部管理进行转变,积极寻找提升内部管理效率的工具,是企业优化流程、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

(二)数字化转型大势所趋,系统间数据打通成新的诉求数字产业作为新经济发展的代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随着数字经济产业对GDP 的贡献不断增加,产业数字化为新一轮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2019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为35.8 万亿元,占GDP 比重达到36.2%,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的比例已上升至80.2%,不断推动了我国产业向信化、数字化高质量发展。随着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企业软件的应用也从原来的单点应用向连续协同演进,底层数据和信息的打通成为企业新的诉求,RPA 作为系统之间数据之间连接的接口,将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

(三)AI 技术发展助推NLP 和计算机视觉应用,为RPA 智慧赋能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实体经济在经营模式和业务流程上的融合,AI 赋能实体经济的市场规模也在不断增长,根据艾瑞咨询预测,2019 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预计将突破570 亿元。人工智能发展至今涉及多个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包括智能控制、符号计算、自然语言理解、模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智能信息检索、语音识别等,其中自然语言处理(NLP)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也赋予了RPA 在企业自动化流程应用中新的能力。

二、RPA 机器人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价值

作为接口实现多系统联动,优化人力资源成本利于企业创新相对传统手工完成重复类工作,RPA 流程自动化软件具有以下三方面价值。从业务层面来看,RPA 致力于将繁琐、重复的流程实现自动化操作,并通过触达不同软件数据打通企业上下游业务,实现整条业务线自动化。从工作层面来看,传统软件在数据管理环节有一定缺失,且存在数据质量差、手工处理费时费力的痛点,RPA 软件在满足自动化的基础上降低人力成本,减少人为失误,可以24 小时不间断工作,将员工从低效工作中解放出来,以便处理更高阶的工作。从技术层面来看,RPA 作为自动化流程软件可以嵌套在其他软件中完成部门重复类工作,也可以直接连接顶层软件而不侵入企业原有系统,增加软件系统稳定性。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利用高新技术来取代低效率的劳动力付出,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三、中国RPA机器人行业发展历程

市场对RPA 接纳度逐步提升,技术成熟和场景拓展是发展核心RPA 前驱早在2000 年左右便以“按键精灵”的形式出现,更多用于玩家游戏、知识化办公等桌面级阶段。2011 年左右,国内开始出现最早推出RPA 产品的厂商,同年,阿里云RPA 的前身“码栈”在淘宝诞生,主要帮助阿里巴巴集团小二做运营和服务售后等自动化。2015年随着四大会计事务所在中国区应用RPA,RPA 工具也逐渐被国内金融机构所接受,随后2 年,大批RPA 厂商开始成立,金融科技厂商、AI 厂商也是在这个阶段开始转型进军RPA,随着早期厂商对市场认知的教育和产品拓展,2018 年更多企业开始认知并接纳RPA 带来的价值,并在2019 年掀起一股资本浪潮。未来,技术成熟度提升、不同行业应用场景的挖掘仍会在较长一段时间伴随RPA 市场。

四、中美RPA机器人行业发展路径比较

中国仍处于早期阶段,美国部分场景进入规模化发展期美国企业整体数字化转型要早于中国,美国RPA 龙头厂商AutomationAnywhere 和UiPath 分别成立于2003 年和2005 年,且美国劳动力成本高于中国,员工对于重复类工作更为排斥,导致企业对数字员工的接受度更高,部分RPA 应用场景如桌面级软件已经实现规模化应用。在中国,RPA 厂商大多成立于2015 年前后,进入时间尚且较短,应用场景中业务流程标准化程度低,厂商对应用场景的拓展还处于早期,企业对于数字员工的投入产出比还存在迟疑,市场教育力度有待提高。目前,中国厂商更多专注于对产品和技术的打磨,国内市场已经出现如实在智能的独角兽企业,但要达到规模化应用还需要市场的验证和认可。

五、RPA 机器人产品发展形态

RPA 和AI 技术结合进入智能化阶段,发挥更高阶价值从产品层面来看,中国和美国大体上要完成四个维度的进阶,分别是桌面级RPA 软件、轻自动化RPA 软件、自动化RPA 软件、智能化RPA软件。桌面级产品主要以实现桌面自动化为目标,中国早期发展更多是处理批量邮件、客户资料登记等重复类工作。目前,中国大多数产品处于轻自动化阶段,美国则在完成自动化RPA 软件的进阶。未来,随着AI 技术的成熟,RPA+AI 将打破人类在能力和算力上的瓶颈,进入智能化阶段,美国注重底层技术,综合能力更强,中国则在需求和解决方案端发力,在某种维度上实现对美国的超越。

六、中国RPA机器人行业规模

整体规模10.2 亿,预计未来三年增速仍将维持在70%以上2019 年RPA 市场规模为10.2 亿元,较上年增长96.6%。一方面由于RPA 行业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早期成立的厂商对市场教育和宣传上有了一定投入,叠加传统软件遗留的问题在数字化转型趋势下暴露出来,RPA 作为非侵入式、快速部署的软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数据和信息孤岛的经营痛点。另一方面,AI 技术尤其是自然语言处理(NLP)和计算机视觉(CV)等技术的普及,也让资本市场关注到RPA在复杂场景中所能发挥的更大价值,面对人力成本的增加和企业投入产出的下降,更多企业愿意寻求软件工具解决经营管理痛点。2020年受制于疫情和宏观环境的影响,增速有所下滑为79.1%,但是RPA软件和服务市场还是蓝海,据艾瑞咨询预测,未来3 年增速仍将维持在70%以上。

七、RPA机器人投融资及战略合作分析

RPA 成资本宠儿,和AI 技术结合落地仍有想象空间RPA 作为近年来增速最快的软件之一,得到了国际国内资本的热捧,国外RPA 的融资热度始于2017 年下半年,国际RPA 龙头UiPath 更是在资本的推动下估值达到了100 亿美金。同时,资本的介入,也让国内RPA 厂商焕发出新的生机,中国RPA 投融资在2018 年末开始活跃,至今共有23 起融资事件发生,2020 年开年至今,共有7 家企业拿到了融资,投资方更是覆盖了红杉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国内RPA 厂商估值水涨船高,高估值需要高价值来消化,资本市场的狂热也让市场对RPA 的价值开始重新审视。艾瑞认为,未来随着落地场景的拓展及与AI 技术的结合,RPA 日后仍具想象空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rpa做什么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