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互动都为品牌主提供具体哪些服务?

  ()金融研究中心12月24日讯,有投资者向()提问, 尊敬的董秘:您好,公司的智能座舱已经进入零跑汽车,请问接下来能不能进入特斯拉,小鹏,蔚来,理想,()等造车新势力的供应链体系呢?

  公司回答表示,您好,感谢您对公司的关注。公司与比亚迪、零跑汽车等多家车企品牌达成战略合作的关系,公司将按照统一推送标准(UPS)为相关车企打造智能触达体系,为车主带来更加智慧化、人性化的交互和服务体验,用科技赋能智慧生活。同时,公司还与上述车企就用户精准洞察、车主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汽车数字化营销等方面展开合作实践,推动数据智能和车联网领域的进一步融合。此外,公司与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等也有数据业务合作,谢谢!

}

海目星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1年,公司始终围绕既定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目标,不断开拓市场以保证经营业绩持续稳定增长,同时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经营管理,报告期公司营业收入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长。  1、市场营销方面  继续沿着既定方针,在维护好现有客户的同时,重点开拓优质客户,围绕以优质客户辐射上下游潜在客户。2020年全年新签订单约25亿元(含税),2021年全年新签订单约57亿元(含税),同比增长约128%,截至2020年12月31日在手订单约为17亿元(含税),截至2021年12月31日在手订单约为51亿元(含税),同比增长约200%。  2022年1月1日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新签订单约20.77亿元(含税),收到中标通知书尚未签订合同金额约12.58亿元(含税)。  2、加强研发创新,提升技术服务品质及品牌合作水平  继续加大在新能源行业、3C消费类电子行业以及光伏行业的技术的研发力度,结合与客户共同开发的项目在实践中不断超越,力争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积极寻找全球范围内专业领域的合作伙伴,共同拓展业务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创新和技术实力,为企业在更大的平台上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做好储备。  3、继续完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随着公司资产、业务、人员等方面规模逐步扩大,公司在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资源配置和内控管理的难度也在增加。2021年公司克服困难,继续完善市场开拓、组织设置、生产运营、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和流程变革,确保公司的经营管理体系、经营管理能力能满足业务规模不断扩张的需求。  4、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公司一贯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高度重视各类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断优化和完善公司职级晋升、绩效考核等员工激励体系,留住核心人才,在激烈竞争的态势下挖掘可用之才,为企业未来发展储备充足的人力资源。  2021年年度经营情况如下:  1.主要经营情况  2021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8,433.07万元,比去年同期上升50.2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0,917.08万元,比去年同期上升41.14%;每股收益0.55元,比去年同期上升14.58%;  2021年底,公司总资产为559,170.80万元,比年初上升54.73%;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为153,781.90万元,比年初上升11.38%;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每股净资产7.69元,比年初上升11.45%。  2021年度,公司各项费用情况如下:管理费用10,400.95万元,比上年度增加3,661.98万元,增加比例为54.34%;研发费用15,792.15万元,比上年度增加5,088.22万元,增加比例为47.54%;销售费用11,957.12万元,比上年度增加1,574.69万元,增加比例为15.17%;由于公司2021年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增加股份支付费用为4,356.89万元,财务费用1,223.65万元,比上年度减少599.49万元,减少比例为32.88%。  2、主要业务情况  2021年,受益于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尽管新冠疫情增大了发展的不确定性,公司各项业务仍然保持高速增长。2021年全年新签订单约57亿元(含税),同比增长约128%,截至2021年12月31日在手订单约为51亿元(含税),同比增长约200%。  3、增加研发投入,实现产品技术创新,获得丰硕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全年研发投入15,792.15万元,比2020年度增加投入5,088.22万元,增加比例为47.54%。2021年度完成16个项目研究,截止本报告披露日仍有29个项目在研。  2021年,公司多项研发工作达到预期目标,获得丰硕的研发成果。2021年公司申请知识产权103项,其中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专利35项、外观设计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36项;获得授权知识产权95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3项、外观设计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36项,截至2021年底,公司累计获得授权知识产权444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5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89项,授权外观设计专利5项,授权软件著作权115项。  4、加强市场开拓,深耕激光及自动化行业,实现动力电池业务快速增长,并在光伏行业取得突破  公司不断打磨激光及自动化的核心应用技术,深度挖掘激光及自动化各行业的应用需求,顺应市场发展,在保证3C消费类电子的激光及自动化行业的稳步发展的同时,抓住市场机遇,实现动力电池板块业务的快速发展,报告期内实现动力电池业务收入11.12亿元,同比增长128.74%,新签动力电池业务订单约46亿元(含税),同比增长165%。  2022年4月,公司光伏业务获得客户10.67亿元中标通知,主要产品为Topcon激光微损设备,本项目是公司光伏激光及自动化设备首次获得大规模订单,为公司进军光伏专用设备领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制定和实施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增加公司凝聚力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司长效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充分调动公司核心团队的积极性,有效地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员工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使各方共同关注和推动公司的长远发展,在充分保障股东利益的前提下,公司实施了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本次激励计划共授予700万股(其中预留授予114.1万股),激励对象共470人(其中预留授予152人)。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1、公司主营业务  公司是激光及自动化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从事消费电子、动力电池、钣金加工等行业激光及自动化设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在激光、自动化和智能化综合运用领域已形成较强的优势。  公司专注于激光光学及控制技术、与激光系统相配套的自动化技术,并持续强化这两大核心能力。公司激光及自动化设备根据市场和客户的应用需求,将光学、机械、电气自动化、软件等学科技术相结合,针对市场和客户需求开发标准化和定制化的包含激光表面处理、切割、焊接等一项或多项功能的自动化成套解决方案,使得激光加工工作完全整合至自动化设备或流水线中,实现设备或生产线的自动化、智能化作业,从而达到精准、高效、可控的工艺目标。  2、公司主要产品、服务及用途  公司主要产品根据应用领域分为三大类别,分别为动力电池激光及自动化设备、3C消费类电子激光及自动化设备、钣金激光切割设备。公司主要产品情况如下图所示:  (1)动力电池激光及自动化设备  公司的动力电池激光及自动化设备覆盖了下游方形、圆柱及软包电池的部分生产环节,动力电池激光及自动化设备产品主要包括:高速激光制片机、激光裁断一体机、激光切割分条一体机激光清洗机、贴边滚焊机等制片段设备和电芯装配线、电芯干燥线等电芯装配段产线及设备,覆盖了极片制片、电芯装配、烘烤干燥等动力电池生产关键工艺流程。  (2)3C消费类电子激光及自动化设备  公司的3C消费类电子激光及自动化设备主要包括通用及高精密激光打标设备、激光焊接设备、激光切割设备、PCBA除胶、点胶设备、防水行业PCBA除胶、点胶设备、3C电池装配与PACK自动化设备及生产线、变压器生产线、3C精密防水自动化生产线及其他激光及自动化设备及生产线等,产品主要面向消费类电子等行业,通过激光与自动化的系统结合,为相关领域提供优质高效的解决方案。  (3)钣金激光切割设备  钣金激光切割设备主要应用在汽车工业、轨道交通、家具、机械设备等领域的板材、管材加工。主要包含钣金激光切板机和钣金激光管材切割机。  (二)主要经营模式  一、研发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下设激光及自动化事业群、激光及能源事业群、光伏事业群、战略项目事业部以及钣金激光事业部等,各事业群/部根据自身所在部门的行业特点及客户需求开展研发工作。  各事业群/部其下皆设立了研发部门,结合所在行业特点及客户需求,针对性的研究开发产品。其中事业群下设的激光研发中心主要聚焦激光器的研发及生产,一方面专注于高精密激光器的研发工作,同时配合各个生产部门,为其产品提供激光核心技术解决方案。  公司核心产品的研发,采用集成产品开发模式,进行跨部门组建研发项目团队,开展包括市场需求调研、产品定位及竞品分析、概念设计、方案及计划制定、开发验证、小批量试产、结项发布等阶段性工作。各关键环节交付件由产品技术委员会和产品部门技术专家组进行联合质量评审,评审通过的各类技术方案归档并为后续项目提供成熟方案和数据。  2、采购模式  公司原材料采购主要包括激光光学类、机加钣金类、设备仪器类、传动类、电动类、电气类、气动类、视觉软件类、辅料包材类等,其中含标准件及非标件。标准件由采购部向合格供应商直接采购,如传动类、电气类、气动类等;非标准件由公司提供设计图纸或者规格要求,向特定供应商定制,如机加钣金类等。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产,以产定采”与“战略储备”相结合的模式,销售部门签订合同后,由设计部门出具设计方案,并向采购部报送物料需求计划,采购部结合库存情况制作采购清单,采购部通过询价、比价、议价或者招标竞标的方式确定供应商及产品价格,经过内部审批确认后,采购人员下单实施原材料采购。  公司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考核评估,从原料价格、供货品质、交付周期、服务水平等方面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估,采购部门会在后续采购工作中结合评估结果开展采购工作。  在采购过程中,质检部门对来料品质进行检验并做详实的检验记录,协助对供应商的评估和管理。  3、生产模式  公司产品包括标准化产品及非标准化产品,根据业务特点,公司的生产以“以销定产”并辅以“战略储备”模式,一般情况下,接受客户订单以后,按照客户确定的产品规格、供货时间、应用要求和数量组织生产,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对于部分需求较大的标准化产品,公司适度进行战略储备,以缩短交货周期,增强市场竞争力。  4、销售模式  公司的产品包括标准化的设备及非标准化的设备或产。  (1)标准化设备:公司根据客户需求匹配自有产品,并向客户提供产品方案和样机测试。若公司提供的产品满足其生产需求,双方经过协商确定价格后签订合同,公司按合同交付产品并结算货款。该客户在后续采购时,会根据需求直接下单,双方按照既定模式交易。  (2)非标准化设备或产线:该类设备或产线,需根据客户的具体生产需要定制某个环节的设备或定制某条产线,公司根据客户特定需求设计产品方案,该类客户通过招标、方案比对、商务谈判的方式确定供应商。在成功取得订单后,双方通过深入沟通确定设计方案细节并形成最终方案,公司根据最终方案安排生产并实现产品销售。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结合公司的业务情况,根据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所属行业为制造业(C)—专用设备制造业(C35);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公司所属行业为制造业(C)—专用设备制造业(C35)。公司所在的细分子行业为激光加工设备制造业。  报告期内,公司的产品主要应用于动力电池、消费电子、钣金加工三大领域,  1.1行业发展阶段  激光加工设备行业属于高端技术制造业,长期以来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鼓励和大力支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7年度增材制造重点专项项目申报指南》、《“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年)》、《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年)》、《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等国家政策、发展规划和项目指南均强调重点支持激光产业的发展,为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产业政策空间和良好机遇。  我国传统制造业正处于加速转型阶段,国家大力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原有激光加工技术日趋成熟,激光设备材料成本不断降低,新兴激光技术不断推向市场,激光加工的突出优势在各行业逐渐体现,激光加工设备市场需求保持持续增长。  2021年全球激光设备市场销售收入约为210亿美元。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促进下,更多的激光应用技术和应用场景涌现出来,中国的激光产业继续延续欣欣向荣的局面,全球激光设备市场所占比重持续上升。  考虑到国内2022年以来受疫情影响,预计2022年我国的激光设备市场销售收入增速有所回落,将达到876-900亿,同比增长6.7%~9.6%。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中国制造产业的发展,不断增强的经济基础必然会对激光制造行业的市场需求产生有力的拉动作用,并对激光制造行业的技术创新创造有利条件。未来,传统加工技术替代市场将为激光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较大的市场空间,中国已成长为激光加工设备的重要市场。  1.2基本特点  激光加工技术自诞生以来在工业制造中显示出的低成本、高效率以及应用领域广泛的优势,受到各国高度重视。我国激光加工设备行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猛。激光的发明对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由于激光加工设备工作过程具有智能化、标准化、连续性等特点,通过配套自动化设备可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节约人工等,未来激光+配套自动化设备的系统集成需求成为趋势。近年来,全球电子、微电子、光电子、通讯、光机电一体化系统等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全球激光加工设备制造行业的迅速发展,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和电子制造产业的发展,使得国内激光加工设备市场保持快速增长。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从提高工作效率、精细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的制造需求来看,企业对于激光及自动化装备需求日益增强,中国将会是最大的激光及自动化解决方案市场。激光及自动化解决方案市场呈现巨大潜力,该类供应商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1.3主要技术门槛  激光及自动化装备需要将光学、机械、电气自动化、软件等学科技术有效结合,需要在包括激光、算法、控制技术等领域长期技术积累,对企业的的研发体系、管理机制、运作效率有较高要求。行业新进入者必须具备较为全面的技术水平和深厚的技术积累,拥有一批专业的研发设计及技术人才,并拥有相关的管理、营销人才,才能在行业内立足和发展。因此,激光加工设备领域存在较高的技术、人才壁垒。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作为激光及自动化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自成立以来,公司以激光光学及控制技术以及与激光系统相配套的自动化技术为核心,并持续强化这两大核心能力,在激光、自动化和智能化综合运用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专利技术和客户资源,已形成一定的行业影响力。  在动力电池领域,公司作为国内重要的动力电池设备供应商,自成立以来就定位于服务下游各应用场景的龙头企业,专注于优势产品的推广,并不断巩固产品领先性。经过不懈努力,公司客户包括()、特斯拉、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力神、()、瑞浦能源、()、()等国内、国际主流动力电池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动力电池设备行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消费电子领域,凭借激光及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多年技术积淀,设计并研发出了满足各类客户需求的高质量设备,目前公司下游覆盖的客户包括Appe、华为、富士康、伟创力、()、胜美达、京东方、()、华之欧、捷普电子、仁宝、赛尔康、雅达电子等。在发展过程中,公司产品经过下游多行业客户的检验和认可,在同行业中积累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凭借多款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设备订单快速增长,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在光伏领域,公司通过多年激光应用技术以及现有应用领域的激光及自动化量产能力和技术实力的积累,为公司开发提升客户自身效率需求的激光及自动化设备奠定了坚实基础。2022年4月,公司光伏业务获得客户10.67亿元中标通知,主要产品为Topcon激光微损设备,本项目是公司光伏激光及自动化设备首次获得大规模订单。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在早期,大部分的激光设备应用于航空航天、机械制造、动力能源等领域的大型材料的切割、焊接和打标,主要是对传统加工存量市场的替代和优化升级;近年来激光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推动下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激光技术自诞生之日起,相对于传统的机械加工具备高效、环保、精细度高等优点,博得了社会各领域的一致青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激光技术目前几乎涵盖了所有主要的高端制造业领域。在我国传统制造业正处于加速转型以及国家大力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政策的大背景下,激光加工技术作为先进制造技术将在推动制造过程智能化、提高工业制造技术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激光加工应用领域将继续作为国家重点支持领域,并不断扩大应用范围,最终推动我国制造业向“光制造”时代迈进。  激光加工设备应用在新能源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碳达峰”和“碳中和”能源发展目标的提出,加速了新能源行业的发展。  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不断提升,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显示,2021年()电池出货量220GWh,相对2020年增长175%;根据GGII预测,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将达到1550GWh,2030年有望达到3,000GWh。在国家政策支持驱动以及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进步背景下,预计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仍将保持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长将有效带动动力电池厂商的扩产需求,同时,动力电池工艺不断进步,对动力电池设备的要求更高,高速、高精度、大尺寸生产线是动力电池设备的趋势,预计未来激光及自动化设备在动力电池行业将开发出更多应用方向。  在光伏产业,降本增效是产业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光伏行业平价上网时代的临近,光伏发电的政策性驱动逐步转向经济性驱动。在经济性驱动期,随着光伏技术的不断提升,转换效率不断提高,同时成本不断下降。随着光伏行业的需求逐步释放,光伏组件的扩产需求进一步提升。随着新型、高效电池片的规模提升、新的组件工艺的出现,光伏行业对新工艺、新技术的设备的需求旺盛。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具备的核心技术包含两大类:激光光学及控制技术及与激光系统相配套的自动化技术,具体情况如下:  1、激光器光学及控制技术  激光器也称为“受激辐射光放大器”,是激光系统中最核心最精密的部件,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泵浦源激发工作物质,使工作物质内的粒子数反转并进行能级跃迁产生光子,再通过光学谐振腔使受激辐射光子在腔内多次往返振荡,对腔内往返振荡光束的方向和频率进行限制,最终输出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单色性的激光。激光器通过有源谐振腔光学设计、精密机械结构设计、智能电控系统保证了激光输出的参数及稳定性。  激光系统是实现激光对材料进行加工的设备,为达到最终对材料的加工效果,系统需要对激光的输出功率、脉冲、运动轨迹等进行精密控制,其中涉及软件算法、电气控制、视觉成像等多方面的技术。同时,激光加工是一门研究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机理的科学。其中激光切割、焊接、清洗、表面处理等工艺技术对应熔池流体、等离子体状态、光化学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2、与激光系统相配套的自动化技术  为了推动激光技术在各行业中的应用和发展,需将激光技术同先进的自动化技术相结合,从而满足不同行业客户对于自动化生产加工的需求。公司具备的与激光系统相配套的自动化技术主要包括先进材料应用技术、先进夹治具和结构设计技术、先进仿真技术和控制系统技术等。  (1)激光加工的应用面非常广泛,可加工的材料种类非常多,对机械结构中的夹治具、输送、吸附、激光粉尘去除等有特殊要求,为了达到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求,需要对具有耐高温、耐腐蚀、耐摩擦、轻量化、精细化、抗干扰等特性材料进行研究。  (2)夹治具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用来固定加工对象,使之占有正确的位置,以接受施工或检测的装置,其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质量、精度、材料特性、产能节拍要求、制造成本、调试难度、使用稳定性和寿命、兼容性等要求。公司利用尺寸链计算、基准设计、公差分析、节拍分解、运行干涉模拟、自由度约束等设计技术,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提供最为适合的夹治具设计方案。  (3)设计的结构和选用的材料,需要在做成实物之前,通过先进仿真技术分析结构和材料是否满足需求,根据仿真分析结果,有针对性的进行优化,避免生产设计中的质量隐患。  (4)设备骨架搭建完成后,通过软件和电气控制系统技术在具备高适应性和扩展性的技术平台上,从底层将各部分结构、元器件按照生产需要联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再通过底层和终端的交互、生产和监控的交互和反馈、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交互和追溯,从而达到自动化生产的目标。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截止2021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获得授权专利329件,授权软著作权115件。2021年新增获得授权专利59件,授权软著作权36件。  3.研发投入情况表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主要系公司加大研发投入,研发人员薪酬和研发材料增加所致;本期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增加股份支付所致。  4.在研项目情况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核心技术优势  公司在激光、自动化、智能化所涵盖的光、机、电、软领域拥有突出的综合技术优势,致力于成为激光及自动化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在激光器研发领域,公司致力于研发生产中小功率固体激光器中的紫外、绿光激光器,向着功率更高、脉宽更窄、性能更稳定的研制方向迈进,在国内市场处于先进水平,为满足客户高端化、个性化需求提供支撑。  在激光智能自动化设备研发领域,公司将激光技术与机、电、软技术紧密融合,根据对下游行业技术发展和加工需求的深刻理解,经过多年的行业研发积累,公司形成了激光智能自动化设备在性能及稳定性方面的突出比较优势。  在激光、自动化技术紧密融合的基础上,公司技术研发进一步向智能化延伸,顺应了当下新兴行业的发展方向。激光应用同智能化的深入融合,有利于公司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建立更强的技术壁垒,在巩固同现有优质客户合作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获得同龙头企业合作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加强了行业头部客户粘性。基于丰富的基础技术积累,公司具备了在多个新兴行业的市场开发能力,增强了公司对个别行业出现波动时的抗风险能力。  经过多年的研发积累,公司目前拥有多项同激光光学及自动化相关的核心技术,并拥有专利技术及软件著作权444项,包括35项发明专利,289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外观设计专利以及软件著作权115项。  2、专业人才优势  公司高度重视聚集和培养专业人才,在对未来市场发展方向谨慎判断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引入专业人才。公司每一轮的技术创新和细分市场切入,都是凝聚专业团队与齐心拼搏的结果。在公司初创阶段,公司率先进入3C通用激光设备细分市场;2010年,通过引进专业团队,切入激光钣金加工设备市场;2011年,引进新加坡专业团队,公司切入产线自动化领域;2014年,引进中国台湾团队并切入激光精密加工设备市场;2015年,通过战略研判并组建专业团队,切入锂电新能源激光及自动化设备市场。  迄今为止,公司集聚了来自海内外人员组成的年轻、团结、协作的人才队伍,多数高管拥有多年激光、机械自动化设备开发经验。另外,公司与大学院校和职业机构开展战略合作,将专业人才联合培养作为推动公司业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3、客户资源优势  发展至今,公司已具备面向多元化应用市场、多层级行业客户的综合产品和解决方案服务能力。凭借公司深厚的研发实力、持续的创新能力,在消费电子、新能源电池等应用领域,公司积累了如特斯拉、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亿纬锂能、蜂巢能源、宁德新能源、瑞浦能源、长城汽车、Appe、华为、富士康、伟创力、()、京东方、蓝思科技、新能德等行业龙头或知名企业客户。  4、精细服务优势  依托核心技术优势,公司可以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提供激光器等部分核心部件、激光智能自动化设备和成套智能自动化生产线等一站式解决方案,并可针对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个性化服务,从研发、生产和销售各个环节迅速作出响应。同时,公司建立了售后服务中心、区域项目服务部、售后服务站三级专业服务体系和权责明确、激励高效的多部门快速联动机制,可提供及时现场支援、量产问题排除、工艺培训、品质检测评估等专业服务,与客户定期交流并及时、快速响应,通过专业化、全方位服务进一步巩固公司的综合竞争优势。  5、战略管理优势  公司依靠战略管理优势抢占市场发展先机。依托核心技术和人才团队优势,公司成为行业龙头企业普遍认可的合格供应商。通过紧密服务行业龙头企业,积极保持与行业领军人才的信息交流,公司能够及时掌握全球研发的前沿动态和市场发展态势,敏锐捕捉市场信息、行业动向、政策导向所带来的风口机遇,并制定细分市场战略,整合资源提前布局,获取市场先发优势,并支撑多领域布局,强化公司的综合发展优势。  为实现战略发展目标,公司建立了先进的战略管理与内控体系,用信念认同和开放式文化凝聚海内外专业人才,通过人性化管理培育多元文化融合氛围。公司实行业务事业部、项目矩阵式运作体制,采取以研发为基础、质量控制为核心,各部门协同合作的业务模式,构建了科学开发体系、标准化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和财务管理体系,进而形成以开拓进取、精诚合作、科学规范为导向的强大战略执行力。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1、新技术开发风险  公司所处激光及自动化设备行业对技术及工艺水平要求较高,公司下游应用行业主要包括消费电子、动力电池、钣金加工、光伏、半导体等行业,主要提供定制化的激光及自动化设备。由于消费电子、动力电池、光伏、半导体等行业属于技术驱动型行业,行业产品更迭速度较快,只有不断更新技术和提升工艺水平,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公司通过长期积累和发展,技术储备覆盖从激光技术到自动化技术全领域。若未来激光及自动化设备行业出现技术变革且公司未能及时掌握相关技术,或者公司技术研发不能保持行业领先,将会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2、技术人才流失风险  激光及自动化设备制造行业是集激光光学、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开发、电力电源、自动控制、机械设计及制造等多门学科于一体,集光、机、电、计算机信息及自动化控制等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技术水平等综合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公司经过多年发展,培养了一支懂技术、善应用的研发技术团队,主要技术人员具有10余年的激光及自动化行业从业经验。随着公司上市、产能扩大后,公司对于高素质的核心技术人员需求将进一步提高。  若未来不能采取有效方法管理增长的技术团队,可能会导致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甚至核心技术泄露,将不利于公司维持核心竞争力。  3、核心技术失密风险  截至本2021年12月31日,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拥有专利技术329项,包括35项发明专利,289项实用新型专利及5项外观设计专利。公司十分重视对核心技术的保密,及时将研发成果申请专利,并制定了严格完善的内控制度,保障核心技术的保密性,但仍存在由于技术泄密、人员流动等原因而导致的公司核心技术失密风险。若前述情况实际发生,将不利于公司维持技术优势,削弱核心竞争力。  (四)经营风险  1、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激光及自动化设备的市场需求量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若宏观经济存在下行压力,激光及自动化设备下游制造业产能投放需求放缓,新能源动力电池、消费类电子等下游行业的激光及自动化设备需求量将会有所下降,进而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2、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消费类电子产品等下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上游激光及自动化设备产业的蓬勃发展,激光及自动化设备行业迎来了产能扩张期。同时激光领域迎来资本投资的热潮,相关企业的加入导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目前,公司立足于激光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相结合,打造激光及自动化设备成套解决方案,部分产品已在行业内已具备较强的优势。但当前公司经营规模体量相对较小。若未来公司在与同行业对手竞争过程中未能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将会面临市场竞争加剧引发的核心竞争力削弱、市场份额萎缩、盈利能力降低的风险。  3、关于2022年业绩的风险提示  截至2021年末,公司在手订单约51亿元(含税),金额较大。尽管如此,部分订单受疫情或客户变更设计方案等的影响,实施周期可能延长并带动成本上升,影响项目如期验收确认收入,从而影响公司2022年经营业绩。  (五)财务风险  1、存货跌价和周转率下降风险  报告期末,公司的存货余额为189,761.45万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33.94%。其中,发出商品75,800.29万元,占报告期存货比例为39.95%,主要是公司销售的设备类产品自发出至客户验收存在较长安装调试和试运行周期所致。公司已按照会计政策的要求并结合存货的实际状况,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共计1,805.16万元,如果公司产品无法达到合同约定的验收标准,导致存货无法实现销售,或者存货性能无法满足产品要求,价值出现大幅下跌的情况,公司将面临存货跌价风险。  2、毛利率波动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各类产品毛利率及综合毛利率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公司产品执行周期较长,毛利率水平主要受市场供求关系、公司销售及市场策略、产品结构等因素综合影响。由于公司各产品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存在差异,各产品所在的生命周期阶段及更新迭代进度不同,产品的市场销售策略不同、产品结构不同等导致的毛利率波动风险。如果公司未能正确判断下游市场需求变化,或公司技术实力停滞不前,或公司未能有效控制产品成本等,将可能导致公司毛利率出现波动甚至下降,进而对公司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3、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  2021年末,公司账龄为1年以上应收账款余额为24,555.33万元,较2020年末增加3,165.09万元,账龄为1年以上应收账款占比从2020年末的37.49%下降至32.44%。公司账龄为1年以上应收账款余额规模及账面余额占比呈下降趋势,应收账款回款速度有所增加。  2021年公司对账龄为1年以上应收账款已计提坏账准备为6,450.66万元,如账龄为1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无法回收,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经营性现金流等产生不利影响。  (六)行业风险  公司所处行业为装备制造业,是下游客户的生产设备供应商,市场需求主要取决于下游客户的产能投放情况,所在行业的景气程度主要受下游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和产能扩张周期影响。公司激光及自动化设备产品的下游应用行业主要包括消费电子、动力电池等行业。由于消费电子、动力电池等行业的市场需求受宏观经济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备较为明显的周期性,若未来出现宏观经济下滑、扶持政策力度下降等不利因素出现,将造成下游市场需求下降,从而对公司产品销售造成不利影响。  1、消费电子行业周期性波动风险  消费电子行业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国民经济收入水平变动对消费电子行业景气程度具有较为直接影响。公司产品中3C消费类电子激光及自动化设备下游主要为3C产品,多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生产中的消费电池组装及pack生产线、PCB打标、PCB切割、变压器生产、显示屏幕切割等加工环节。因此,公司该板块业务效益与消费电子产品行情具有较强的联动性,消费电子行业产品品类多、产品迭代速度快,具有比较明显的行业周期性。在经济不景气时,消费者购买消费电子产品意愿下降,从而导致消费电子产品产销量下降,可能会对公司生产经营带来不利的影响。  2、动力电池被其他能源替代的风险  现阶段,国内的燃料电池市场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完整的产业链尚未形成,对应各环节的生产设备在国内尚未有成熟的产品,目前氢燃料产业链的设备主要依靠国外进口或从其它相关领域延伸开发。由于未来技术革新的发生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如果氢燃料电池核心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不排除替代锂离子动力电池,而公司因对新产品研发不能及时供应与之匹配的新产品,将对公司的市场地位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七)宏观环境风险  1、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导致的经营风险  新冠疫情在国内已基本稳定,但国外疫情仍然处于反复状态。虽然各国政府已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新冠疫情发展、降低疫情对经济影响,但是对宏观经济及国际贸易最终的影响尚无法准确预计。  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出现反复,不排除防控措施的实施对行业供应链及公司产品生产及验收造成一定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公司生产经营导致公司业绩下滑。特提醒投资者注意相关风险。2、国际贸易环境对公司经营影响较大的风险。  近年来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加,逆全球化贸易主义进一步蔓延,部分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我国部分产业发展受到一定冲击。装备制造行业具有全球化分工合作特点,若国际贸易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各国与各地区间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则可能对装备制造行业上下游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造成产业链上下游交易成本增加,从而可能对公司的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3、汇率波动的风险  公司的销售收入中有部分为外销收入,外销收入主要以美元结算,收入确认时间与货款结算时点存在一定差异,期间汇率发生变化将使公司的外币应收账款产生汇兑损益,人民币对主要结算货币汇率的升值将使公司面临一定的汇兑损失风险,对公司的当期损益产生不利影响。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参考第三节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的相关表述。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激光加工设备行业的产业链可以分为上、中、下游三个部分,行业上游主要包括光学材料、元器件以及设备的相关零部件;行业中游为激光加工设备行业;行业下游是行业应用,激光产业下游的应用行业涵盖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报告期内,公司的产品主要应用于动力电池、消费电子、钣金加工三大领域。下游应用市场发展趋势如下:  1.1动力电池及储能行业发展趋势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制作工艺复杂,其质量直接决定新能源车辆的性能,因此与动力电池相关的制造技术和装备必须符合严苛的生产要求。激光工艺依托高效精密、灵活、可靠稳定、自动化和安全程度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生产线的前、中、后段加工过程中,如:1)激光极耳切割技术已成为降低动力锂电池极耳片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稳定性的重要工艺;2)激光焊接工艺应用在焊接电池壳体、盖板防爆阀、电芯极耳与极柱、电芯极耳与顶盖以及模组等多个部位,有利于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可靠性、延长使用寿命。  根据我国工信部等起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年)》,我国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竞争力将明显提高,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20%,并在2030年销量占比达到40%,政策支持叠加市场需求,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持续欣欣向荣或拉动激光加工设备需求增长。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发展,全国销量由2010年的0.5万辆增长至2021年的352.1万辆,同比+158%,全年渗透率达13.4%。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空间巨大,电池厂商纷纷新增投资以扩大产能,根据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显示,2021年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220GWh,相对2020年增长175%。根据GGII预测,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将达到1550GWh,2030年有望达到3,000GWh。  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行业迎来了迅猛发展的契机,也为其上游新能源汽车智能自动化装备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另外,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统计,2021年全球储能锂电池产业出货量达到70GWh,同比增长159.26%,预计2025年全球储能锂电池产业需求达到460GWh,年复合长率达到60.1%,将直接带动上游锂电设备领域发展。  1.2消费电子行业发展趋势  消费类电子产品是电子产品中三大门类之一,受益于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消费类电子产品也不断增长。与此同时,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推动着以5G终端、超高清以及虚拟现实产业等为代表的消费电子产品行业将进入发展快车道。  3C电子产品对制造工艺要求较高,推动上游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进步,而激光技术正是3C产品制造工艺中迅猛发展的代表。更轻、更薄、更便携成为3C产品研发新方向,3C产品精密度、电子集成度越来越高,对内部构件焊接、切割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传统技术存在不稳定现象,在加工过程中容易导致零件损坏,造成成品率低。而激光加工技术属于非接触式加工,具有热影响小、加工方式灵活的特点,尤其适用高端精密产品加工。以智能手机为例,切割、焊接、打标和开孔均使用激光加工技术完成。  3C产品需求提升或将助推激光加工设备市场增长。随着5G换机进程的推进,3C行业进入新一轮创新周期,消费电子行业景气度和设备需求逐步回升。根据IDC预测,5G手机出货量占比将从2020年的19%增长至2024年的58%,5G手机渗透率提升很大程度上拉动了近乎疲软的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平稳增长;根据()公布的《2021年5G手机报告》,截至2021年末,5G手机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28.0%,较2020年底8.5%的市占率,增长了2.3倍。预计未来中国3C市场整体将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伴随市场内部精密产品比例提高,助推相关激光加工设备需求持续增长。  同时,经历2020到2021年的疫情影响,行业中诸多规模较小的公司清洗,行业份额往头部企业集中,电子类行业作为全球范围内产业链分工最为细致的行业,过去几年的发展已经孕育出很大一批细分赛道的龙头企业。  整个行业稳定且持续上行,为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链相关企业提供了利好的发展空间。  1.3钣金行业变化情况  激光切割相比传统的接触式机床切割、水刀、等离子火焰等切割方式,切割精度更高,切割速度更快,运行加速度更高。然而,高速和高加速度的运行方式使激光切割机的机床机械传动部件比传统的机床(如车床,铣床等)磨损的更严重,导致经过3-5年的使用周期后,机床的机械传动部件因磨损而无法满足原有的切割精度要求。此外,激光切割设备中激光器和切割头等光学器件也会随着切割机的使用而逐渐老化,导致切割机的整体切割能力在3-5年后有明显下降,由此带来3-5年的设备更替周期。  2012年以来我国传统的接触式机床切割持续向激光切割加工方式转变,目前市场上中低功率激光切割运控系统已存在大量存量设备。由于机器磨损和老化、以及激光器技术更迭,预计未来这些存量设备更新替代需求较大。钣金行业设备主要对板材或管材加工,囊括了家电、汽车、船舶等生产制造产业链的相关行业,整体发展处于充分竞争阶段。但整个行业处于新工艺替代旧工艺以及更高要求的产能要求的阶段。目前万瓦级功率的钣金切割设备应用覆盖范围更广阔。  1.4光伏行业情况  全球对碳中和达成共识,将加速淘汰化石能源,构建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2021年11月10日,中国和美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格拉斯哥大会期间发布《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宣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全球能源部门2050年净零排放路线图》,2030年之前,太阳能光伏每年新增装机630吉瓦,风电每年新增装机390吉瓦,增速达到2020年纪录水平的四倍。鉴于经济性和碳中和共识,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正式开始了对传统能源大规模替代的进程,光伏未来市场空间非常广阔。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始终坚持“改变世界装备格局,推动人类智造进步”的使命,秉承“成为全球工业激光与自动化智造第一品牌”的愿景,专注于激光及自动化智能装备领域的研发与市场拓展。不断增强公司的激光光学及控制技术、与激光系统相配套的自动化技术,以行业发展为发展方向,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持续开发符合下游产业的新设备,促进下游行业产业升级。  未来三至五年,公司将继续加大对激光及自动化装备研发投入,不断深耕动力电池、消费电子等行业,持续开发上述行业激光及自动化设备应用技术,进一步深挖客户潜在需求。同时,公司将积极布局光伏、5G、氢能源、半导体等领域激光及自动化设备和技术储备。  (三)经营计划  1、产品技术研发规划  随着激光及自动化技术应用越来越成熟,公司设备适用的行业领域将会越来越广。公司在深入研究行业发展趋势,结合自身所在行业经验的判断,未来公司研发将以激光光学及控制技术及与激光系统相配套的自动化技术为核心导向,深耕动力电池激光及自动化应用、消费电子激光及自动化应用,布局光伏、氢能源等新能源激光及自动化应用、半导体产业激光及自动化应用、超快激光技术等领域,保持公司在激光及自动化设备行业的技术优势并为公司产品开发提供新的技术支撑。在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进一步推进新产品研发的标准化、模块化,积极引导各行业加工设备的行业标准的制定,先一步掌握行业的话语权,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2、市场开拓规划  2021年,公司将在动力电池激光及自动化设备、消费电子激光及自动化设备方面,继续巩固与强化产品优势战略,在巩固现有市场份额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覆盖率。公司各事业部设置了专业的市场服务团队,充分发掘和开拓新行业、新市场的潜在目标客户,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特点的客户,为其提供定制化的激光及自动化综合解决方案。同时,公司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及时的售后服务,优化了客户的设备使用体验,从而提高了客户粘性和忠诚度。  3、产能扩充计划  近年来,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客户订单量逐年上升,截至2021年12月底公司在手订单规模已达51亿元(含税),原有的产能规模已难以适应公司的发展节奏。为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承接订单能力并分散经营风险,公司将加快江苏生产基地和江门生产基地的建设,着力推进IPO募投扩建项目建设,以实现公司产能的扩充。  4、人才培养规划  为保持公司的竞争优势,公司将根据既定的业务发展计划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发展计划,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引进新的人才和调整人才结构。公司将重点选拔和引进更多适合企业标准的人才,并根据岗位标准,从生产线、管理线、技术线、营销线选拔对公司忠诚度高,业务水平过硬的人才,不断充实公司管理层,通过内部培训、委托培养、外部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养和管理水平。通过多渠道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并不断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绩效评价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夯实企业的管理基础,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  5、公司治理方面  2021年公司将继续严格按照《公司法》、《证券法》、《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的作用,实现决策科学化、运行规范化。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将严格按照《公司法》、《公司章程》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认真履行职责,积极落实公司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相关决议,在公司规章制度、战略规划、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策框架内,不断优化日常管理与生产业务体系,持续加强内部管理。切实维护上市公司及中小股东的利益。

}

时至年中,5G手机市场也迎来了年中小结。每日互动(股票代码300766)新鲜出炉了《2021年二季度5G手机报告》,从用户使用层面出发,为5G手机市场出具了一份大数据年中小结报告。

报告显示,2021年二季度,5G手机的使用激活市占率达24.3%,始终保持着健康快速的发展趋势,iPhone 12系列5G手机备受欢迎,持续占领热门手机榜单头部位置。

5G手机出货量、市占率双增长;iPhone市占率排位上升

中国信通院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1-6月,国内5G手机出货量1.28亿部,同比增长100.9%,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73.4%。

每日互动大数据显示,2021年二季度国内市场5G手机激活设备数占比持续增长,达24.3%。

两组数据相辅相成,说明5G手机市场正处于发展的兴奋期,用户对5G手机的兴趣与需求十分旺盛,而各大手机厂商也铆足劲地加大5G手机生产,既有量又有市,5G手机市场正在加速发展。

5G手机细分品牌市占率显示,2021年二季度华为市占率达34.3%排名第一,vivo和OPPO紧随其后排名第二和第三,iPhone12系列5G手机以12.5%的市占率排名第四,较上一季度(点击查看2021一季度数据)排位上升一位。

iPhone12最畅销;华为多款热门机型热度不减

每日互动大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二季度,iPhone12成为最受欢迎的5G手机机型,市占率为6.3%,相比于一季度iPhone12不仅保持住了冠军位置,且与第二名的差距十分明显;华为nova7以3.7%的市占率排名第二,相比于一季度名次未变;iPhone12 Pro Max以3.6%的市占率排名第三,相较于一季度排名上升4位;华为P40系列、Maet30系列、Mate40 Pro热度依旧不减,市占率排名第四到第八。

从上榜手机的价位来看,售价超过5000元的高端机型有6个,售价在2500元-5000元中端机型有8个,售价在2500元以下的平价机型有6个,这也说明5G手机的影响力已逐步全民覆盖,各个价位的5G手机机型都有极具竞争力,各自都能满足不同的消费水平的用户需求。

数据显示,在2021年二季度新增5G手机中,iPhone12系列持续领跑,包揽前三名;华为旗下的Mate40 Pro、P40系列和Mate30系列均入围TOP10;主打超高性价比的Redmi K40,入围二季度新增榜单,排名第八;自拍能力超强的vivo S9排名第十。

24岁以下年轻用户市场品牌机遇更大;小米在一线城市市占率持续增大

每日互动通过大数据对不同年龄段用户5G安卓手机的激活使用情况进行洞察。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二季度,华为5G手机依然是各年龄段用户的心头好,占比均排名第一;vivo在各年龄段占比排名第二,稳居行业第二大品牌位置;小米在各年龄段用户中的市占率均有所提升,较一季度有较明显增长。

根据各年龄段品牌市占率看,24岁及以下年轻用户群体中品牌的绝对优势并不明显,华为、vivo、OPPO、小米的市占率较为接近,且一加、realme等主打年轻人的品牌也有一定的占比。由此可见,24岁及以下的年轻用户在购机时受品牌影响力较小,因此在年轻用户群体中各个品牌都有较大的机遇。

每日互动洞察了不同城市级别5G安卓手机的激活使用情况。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二季度,华为5G手机仍处在领跑位置,其在一线城市的市占率最高,达42.5%;小米在一线城市持续进攻,市占率达14.7%,排名第二,赶超vivo。

综合来看,国内5G手机市场交出了一份不错的年中小结,展示出了新市场澎湃的活力。中国5G手机市场不仅有量有市,增长迅速,且手机机型、价位和功能也越来越丰富。

进入下半年,5G手机市场会迎来新机发布潮、开学季、电商大促等促销节点,相信会有更不俗的表现,每日互动也将持续关注。

5G手机芯片“第一”结果出炉,解密同比51%的增长密码

CINNO Research近日发布的《中国手机通信产业数据观察报告》显示,截止今年5月,中国市场智能手机芯片供应商排名前五分别为联发科、高通、苹果、海思和紫光展锐。从这份报告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联发科不仅蝉联第一名,市场份额环比增长了8%,同比增长更是取得了51.9%的佳绩,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

在今年5G手机大战中,行业面临缺芯困境,同时各终端厂商都在积极布局和发展手机5G+AI的应用场景,需要上游供应商强有力的支撑。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今年终端厂商拿到芯片的多少,将直接决定各品牌的宏观战局。

自从推出天玑系列5G芯片起,联发科在5G终端普及和快速发展期表现十分活跃。面对强劲对手和逆势环境,联发科表现出了一种“小伙子”般的年轻人干劲儿,其新品和技术在行业中高频亮相,用户评论区中“MTK Yes!”是来自市场最直接的反馈。人们不禁会问,高速增长的背后,联发科悄悄修炼了什么内功?

CINNO Research发布的《中国手机通信产业数据观察报告》(图源网络)

自去年手机厂商开始全面转向5G手机市场后,联发科天玑系列5G移动芯片就凭借优异的表现成为终端厂商的共同选择。继去年天玑1000系列、天玑800系列走红之后,今年上半年的联发科天玑1200和1100、天玑900三款移动芯片一经发布就成为市场的宠儿,形成了2021年高端5G智能手机的首发驱动力。

天玑5G移动芯片覆盖高端、中端和入门手机,满足5G市场的细分需求(图源网络)

移动芯片的高端占位离不开品牌在技术层面的积累和创新,作为目前天玑5G移动芯片的代表,旗舰级的天玑1200在上半年赢得了终端市场的高度关注,上半年陆续发布了多支搭载天玑1200的手机。天玑1200芯片采用1+3+4的三丛架构CPU设计,拥有3.0GHz的Cortex-A78高性能超大核,搭配Arm Mali-G77 MC9 GPU以及双通道UFS 3.1,加上6纳米制程带来的低功耗、低发热的特性,以及目前在行业里领先支持Sub-6GHz 5G全频段、5G双载波聚合、5G+5G双卡双待双VoNR、5G UltraSave省电技术等,可以说从里到外武装到牙齿。

搭载天玑1200芯片的OPPO Reno6 Pro手机,得到消费者的广泛好评(图源网络)

在取得国内手机芯片市场份额第一的同时,联发科已经对下一代芯片平台进行部署。早前,ARM CEO Simon Segars 曾公开透露,联发科将采用ARM v9指令集。

Armv9架构被Arm称为近10年来最重要的创新,决定并影响着未来10年科技行业发展和消费者的生活工作。据报道,该架构除了性能十分强大,在AI和安全两方面相较过去的架构有长足的进步,可应用在包含汽车、客户端、基础设施和物联网解决方案中。兵贵神速,联发科凭借Armv9技术必将取得市场先机。

Armv9架构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联发科有望抢占先机(图源网络)

下好一盘棋,既要关注局部胜利,也要有统揽全盘的视野。在移动芯片供应模式方面,联发科的布局也包括了推动手机行业进步的招式。

近日,联发科推出了“天玑5G开放架构”,开放更多芯片底层接口给手机厂商进行差异化的调校优化。天玑5G开放架构在释放手机性能潜力的同时,为手机厂商提供对相机、显示、图形和AI处理单元,以及传感器和无线连接等子系统提供解决方案,帮助手机厂商打造拥有极致体验和差异化竞争力的旗舰产品。

毫无疑问,“天玑5G开放架构”这样的创新生态模式,有助于联发科进一步巩固在5G市场的领先地位。近日,一加已发布基于天玑1200芯片打造的天玑1200-AI平台,印证了天玑5G开放架构已平稳落地,这将一改传统的上下游供应模式、终端开发产品的思路和玩法。联发科用一套“内功”打出不同的拳法组合,深度赋能手机厂商修炼更究极、更富有想象力的产品力。

市场层面,各大手机品牌对联发科天玑系列5G移动芯片有着高度认可,消费者口碑赞誉不绝;技术层面,联发科积极推进先进架构,以及通信、游戏、影像等多种技术的研发;生态层面,天玑5G开放架构的开放性将推动行业从“规格参数至上”转为“真正的极致体验”,进而加速整个产业合作模式的演进。综上分析,联发科取得如今这样优异的市场成绩,是必然结果。

来源:个推大数据,科技品位

注: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侵权即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主提女装是一线品牌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