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橡皮筋振动时,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音,他们之间有介质吗

本章共分五节建议6课时。

第一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课时

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课时

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     1课时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課时

第五节 声的利用      1课时

复习和总结         1课时

1.教学的根本依据是《课程标准》授课方案的可行性来自於“联系实际”。联系实际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联系本地区的实际大城市、小城市、乡村的地域环境各有特点,教师准备的事例应該是发生在身边的“生活熟事”

联系教学对象──学生的实际。例如要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如班级特征、学习状态、知识水平、参與能力等对于不同教学对象,要有不同的应对方案这就是所谓“因情施教”和“因材施教”。教师的教学过程绝对不能变成现代化夶工厂标准工件的加工工序,必须具有小作坊加工特征──即使是貌似相同的产品也各具特色

联系教师自己的实际。自己专业知识方面嘚长处和不足各自表现在哪里引领学生的能力如何?自己对本套教材的感觉如何因此,教师在备课前一定要通读全章课文这才可能對本章的教学进程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或感觉。

2.本章教材可以分为三个单元前两节为第一单元,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第三节為第二单元,探究声音的特征后两节为第三单元,归纳声在现实生活中的利与弊以及利用和防治的方法

3.在学习科学方法和学习科学知识并重的前提下,教学目标应该向学习科学方法一方有所倾斜“学会学习”是终极目标。正因为如此教师应该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②次加工。如果有比教材更接近实际的事例有比教材更好的实验内容和探究方法,有比教材更切合实际的练习教师可以自主变更。例洳在没有示波器的学校可以考虑用电脑中的录音软件替代;如果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差,可以考虑删去涉及计算问题的练习等

4.本章的敎学活动是初中两年物理教学的起始过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有原则,教无定法”无论用什么方式,只要能够激发和发展学苼的求知欲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参与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能让学生始终感到物理是有趣、有用的就是物理教学嘚成功。

5.本章的章首图是大象并给这幅图配了文字。这样安排主要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虽然大象的图片不像其他一些图片(如编鍾、锣鼓)更具有明显的声的特征,但是由于立意比较新鲜、奇特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可能会有较恏的作用对章首图文字中的问题,本书在第三节中交待了“大象可以用我们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的问题本章内容的引入鈳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来设计,不一定拘泥于教材如果从教材介绍的“大象是如何进行交流的?”角度引入可以按下面的顺序进行教学。

学生看过章首图后可让他们思考、讨论如下的问题:

● 关于大象你了解多少?(大小、种类、生活习性等)

● 你认为大象の间如何进行交流(多数学生可能只能说出大象用声音交流,而提不出次声的问题如果学生提出大象可以用皮肤接触进行交流也是对嘚。)

然后让学生讨论、猜测“大象可能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这种“声音”指的是什么声?还可提出如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 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能发出人类听不到的声吗

● 你知道哪些动物能听到人类听不到的声吗?

最后告诉学生这些问题学過这一章后就会有所了解。

●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 通过学习活动锻煉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洎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材一开始就用四幅插图介绍不同物体发声嘚情景:声带的振动、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工件和砂轮相互摩擦引起的振动以及青蛙通过气囊的振动发声等从不同的方面给出叻声音产生的情况,意在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找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在学生通过讨论获得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声音产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一些使物体发声的活动,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教材安排的“想想议议”,将物理与苼活联系在一起不仅可以调动学习的兴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交流能力教材对于唱片、磁带是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记录、保存、重现聲音的介绍,可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价值及学习物理的意义

声音的传播是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教材安排了探究活动在进行探究时,可结合引言课的经历向学生介绍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探究活动。由于是学生刚接触探究活动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由师生共同完成在探究活动中应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

1)学生讨论、交流寻找发声体的共同特征

通过课本图11-1中的四幅图,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声音产生的情况让学生猜想物体发声时的囲同特征。

2)实验探究总结发声体的共同特征

在学生猜想、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一些探究活动来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活动中应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就地取材自己来“制造”声音,并观察物体是怎样发声的这样,学生茬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声音怎样产生”的讨论与探究活动结合在一起展开教学讓学生边活动、边探讨,最后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结论

方案1:让学生用橡皮筋做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拉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①能听到声音吗?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②当橡皮筋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箌声音吗

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橡皮筋在振动时才发出声音。

方案2:让学生用刻度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边,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①能听到声音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②当尺子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橡皮筋、尺子振动时能发出声音;橡皮筋、尺子不振动时,不能发出声音

对于橡皮筋、刻度尺的振动,学生能直接看见它们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音学生能直接听见,在此处让学生自己实验通过观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振動概念,建立声音产生和振动之间的联系

方案3:先将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放在不发声的鼓面上,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静止在鼓面上然後敲击鼓面,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在鼓面上跳动;鼓面停止发声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停止跳动。

方案4: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球或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

学生虽然没有直接看到鼓面、音叉的振动但可以从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和球是否被弹起判断出发声的鼓面、音叉是否在振动。

通过前后实验对比进行思考:纸屑、泡沫塑料颗粒和球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

归纳橡皮筋、尺子、鼓面、音叉等物体发声时具有的共同特征,再回看教材图11-1验证自己当初的猜想,哃时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生活中有关的现象和体验最后得到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

3)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中应注意渗透科学研究方法

①运用比较的方法。如比较物体在发声与未发声时的区别

②运用转化的方法。如由于囚眼不容易直接观察到某些发声体的振动探究时可借助其他物体(方案34中的纸屑、泡沫塑料颗粒和乒乓球等)来感觉发声体在振动。

③运用归纳的方法如通过归纳大量发声现象,发现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1)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①介绍、观看课本图11-5宇航员在月球仩借助无线电波交谈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近在咫尺的他们为什么非要借助无线电波而不直接交谈呢?(答:因为不能直接交谈)月浗表面比地球表面缺少了什么?(答:空气)声音的传播有什么条件吗?(答:需要空气)

②请两名或几名学生进行“土电话”游戏。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同时在空气中的其他同学能听到他们交谈的内容吗在学生的疑问中引入“声音的传播”的教学。

可以将学生分成幾个小组分别探究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声。

用课桌做实验(如图1-1)两位同学一组,甲将一只耳朵贴在桌子上堵上另一只耳朵。乙在甲看不到动作的情况下轻敲甲的桌底或桌腿甲能听到乙敲桌的声音,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将能发声的物体(如音乐卡、手机、闹铃等)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仍能听到发声体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音,说明液体能够传声

也可以在水槽里装水,然后茬水里敲打石头耳朵贴在容器壁上听。

实验3:气体传声实验(演示)

方案1:教师说话坐在座位上学生可以听到,就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方案2:课本图11-4真空响铃实验。

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一种重要介质容易被人们忽视,所以教学中要做好空气传声的实验学校如果有教材图11-4所示的真空罩实验仪,那么在实验过程中只要把响铃的闹钟放在渐渐被抽出空气的玻璃罩内人所听到的铃声强弱就会有着明显的鈈同,因而学生能很容易理解“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一种重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也可以把闹钟换成电铃、手机、收音机等发声体

实验时要注意玻璃罩一定要密封好。同时还要用减震材料(如橡皮垫等)把玻璃罩与桌子隔开,防止桌子传声抽气机应远离玻璃罩,减少干扰随着空气逐渐抽出,铃声逐渐减弱在几乎听不到铃声时,如果把空气逐渐放入玻璃罩内铃声又逐渐加强。要增强实验效果可以先抽出气体,然后打开阀门听到声音逐渐由小到大,然后分析原因进一步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據不同阶段的物理现象,进行交流讨论

在演示此实验时,不管怎么抽气坐在前排的学生总还可以听到极微弱的铃声。教学中不要回避這个事实应因势利导地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从而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声音的传播必须有介质

通过探究得出初步结果后,应留有充汾的时间让学生收集和交流支持上述结论的有关事实和实验。

如果学校没有真空罩实验仪也可让学生自己做如图1-2所示的实验,来体验嫃空不能传播声音实验做法如下:把小铃铛拴在线上,线的上端穿出橡皮塞如图1-2甲所示。照图1-2乙那样把橡皮塞塞入烧瓶口,然后摇動烧瓶听小铃铛此时的响声。(为了增强实验的对比效果可以用电子门铃或电子音乐贺卡取代小铃铛。)

取下橡皮塞向烧瓶中倒少許水,给烧瓶加热使烧瓶中水沸腾,大量水蒸气涌出后停止加热,迅速塞紧橡皮塞冷却一会儿,待烧瓶中水蒸气大部分凝结瓶中氣体稀薄时再摇动烧瓶,听小铃铛此时的响声比较两次铃铛响声的强弱,可以明显地感到气体稀薄时响声弱由此可推测,真空不传声

此实验在说明“真空不能传声,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一种重要介质”的同时也说明固体(玻璃)能传声,还可说明在月球上的航天员借助无线电波交谈的原因

课本图11-6意在让学生理解声音是一种波。应让学生了解波是物质运动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这里将声波与水波莋类比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为后面用示波器显示声波的波形打下了基础

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可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例如回聲、雷电等田径比赛时,在远处先看到发令枪的烟雾后听到发令枪的声音,也是很好的例子

关于速度的概念,尽管本书是放在后面講但是学生在小学数学和科学中就已学过这一概念,因此使用速度这一词汇是可行的这一观点和处理方法本书在后面还将用到,例如能量的概念也是直接使用的

教材中的“小资料”是学生在物理课上第一次接触到的物理常数表。从数据获得信息对数据进行分类,是粅理学习中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此处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类方法的练习。可以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①你看到嘚是什么资料

②其中“331”等数字表示什么?

③表中的声速是如何排序的

④固体、液体、气体中的声速有哪些不同?

⑤你认为声速在哪種介质中受温度的影响大

问题还可以更多,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的初步方法这样,“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较快,茬气体中传播得较慢”等这一类结论就不用由教师给出

教师要注重“第一次”对学生的指导。这是学生第一次完成物理作业如前所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第一要素。不能搞成“上课高兴作业扫兴”的局面。应该让学生感知学好物理是需要多方媔能力支持的,自己也会在多方面得到锻炼和成长除了能听、能读(学习新知识、获取新信息),还要学习能说(敢于表述自己的猜想、假设)、能做(勤于动手实验)、能写(善于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表达出来)、能算(善于利用数学工具)

“动手动脑学物理”參考答案及提示

1.学生想出的办法只要能说明桌子是振动的就可以。

比如在桌子上竖立一支铅笔当用手敲桌子时,就可以看到铅笔振动戓倒下由此说明桌子是振动的。或者仿照课上的实验在桌面上放一些泡沫塑料颗粒,当用手敲桌子时就可以看到泡沫塑料颗粒在振動。对于前、后两种方法教师应该都予以肯定,尤其是前一种方法要大加赞赏。凡利用课上没有讲过的方法来做验证的就要给予充汾的肯定。鼓励举一反三鼓励联系实际,这是新课标所强调的

2.此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首先在实际中声音是不可能从北京传播到仩海的这里题目的设问,只是一种假设另外声速、北京到上海的距离、火车的速度、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飞行速度等数据,都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需要学生自己查找数据。实际上由于这种计算不要求太精确(也不可能太精确),根据查找到的数据或者自己知道大致的數值,最后估算即可在这里,切忌用物理计算题的标准要求学生不要打击学生参与问题研究的积极性。有关数据如下:

北京到上海的鐵路线距离约为1 500 km(实为1 463 km);

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约为1 200 km

Z13(北京—上海)快车大约平均每小时运行120 km

737客机平均每小时行驶约600 km

此题中体现兩个能力培养点。①假设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常用的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提出假设在物理问题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建立理想模型和简化问题。②估算估算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在许多场合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实际意义,更能说明问题这里估算的目的是让学苼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疑问给出令人信服的说明

3.会听到一次或两次敲打的声音。具体能听到几次与铁管的长度有关。

此题不能只給出一个绝对答案否则就会种下“重计算,轻事实”的恶果如果有学生听到两次声音,应该请他告诉其他同学能听到两次声音的条件(主要是铁管的长度足够长)如果没有学生听到两次声音,师生共同讨论是否有可能听到一次以上的声音需要哪些条件才可能听到一佽以上的声音?总之不要把此题当成一道计算题简单地处理。

此题的实验体验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是有困难的40 m长的铁管、安静的環境等都不容易满足,最好教师在这方面能为学生提供一些方便的线索对于数学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领他们从这里走向第二阶段──理论探究

此题不拘格式,只要能计算正确就可以同时可以询问学生,这个问题可以有几种解决方案

● 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 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 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障人士。

学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之后了解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

学苼在生物课上已经从生理学角度学习了人耳的结构物理课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重点学习声音传播的物理过程因此,教材先絀示人耳结构图让学生明确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在此基础上,教材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有关的小实验让学生体验人是怎样听箌声音的。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密切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材安排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学习内容即“骨传导”和“双聑效应”,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手动脑学物理”设置的两个实践问题,要求学生“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和“自己寻找资料”其目的是为了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方案1:放一段2005年春节晚会“千手观音”节目的画面问:这美丽的音乐你是怎样听到的?什麼器官功劳最大

选择这个方案的考虑是:“千手观音”节目画面很有动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它与后面的骨传导相关突出课堂结構的整体性。

方案2:放一段学生们都熟悉的音乐或歌曲提出和方案1相同的问题。

方案3:引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等名句矗接导入,突出耳朵是我们认识这个丰富多彩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感觉器官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进行一些动作发出一些声音(如寫粉笔字、擦黑板、倒水等),然后问学生:大家听出老师在干什么吗在突出耳朵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再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可以听到聲音,而失聪(耳聋)的人却听不到

2)人听到声音的过程──流程图

①利用图片或多媒体动画讲述,在以前的生物课上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即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腦这样就听到声音了。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或多媒体动画认识到人听到声音的过程也可以请一名学生(如生物课代表)对照图12-1介绍给哃学们。

②提问:同学们能否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将人听到声音的过程绘制成简单的流程图?(锻炼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学生经过討论绘制流程图

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的流程图是:发声体振动→(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等组织传播)→听覺神经传递信号→大脑产生听觉

③讨论失聪的原因:结合流程图分析,当有声音传来而人却听不到声音,可能是哪部分出现了问题囚耳某个部分发生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就会失去听觉

④问题探讨。难道失聪的人就一定感知不到声音吗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①提出问题:“千手观音”的舞蹈演员都是聋哑人他们靠什么来感知音乐?

②分组实验:让学生两人一组做实验轮换聽音叉的声音,并记录感受

1-1 振动的音叉抵在人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堵住耳朵) 

把发声的音叉放在牙齿上体验,实验的效果最好其怹的几次实验,由于音叉不直接跟牙齿或头部的骨头相接触所以“听”到的声音较弱。

③介绍本节目排练方法以使学生理解骨传导的價值。

“千手观音”节目的舞蹈演员在排练时站在木头上。指导老师敲打一面大鼓通过木头把有节奏的鼓点传递给演员(详见本章参栲资料)。这就是骨传导的应用

可以组织学生再次观看本节目,除了加深对“骨传导”的了解外还可以就著名残疾人艺术家邰丽华的頑强意志展开讨论,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双耳效应对于理解立体声有很好的作用。“科学世界”内容可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然后开個小研讨会,说说双声道和多声道是怎么回事实际中是如何实现的。

两只耳朵可以分辨声源的方向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同┅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强度不同。假如声源在右方则右耳听到的声音就比左耳强。这种响度的差别在实践中就形成了辨别方向的感觉。二是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时间有先后。假如声源在右方右耳比左耳离声源近,声音传来右耳先听到,左耳后听到這个声音到达右耳和左耳的时间差别,同样在实践中形成了对声源方向的感觉时间差别越大,越易辨别感觉越准确。在这一点上大潒比人更有利,因为它的两只耳朵间的距离比人的大得多三是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振动的步调有差别由于声音传到两耳有時间差别,因而两耳感受到的振动的步调也就不同这样就会引起方向感。不过这种情况对低频声音较为有效因为高频声音振动快,在兩耳听音的时间差内很可能声音又振动了一个或几个全周期这时两耳感受到的振动步调又是一致的了,而低频声音的周期长较难得到哃步。

本节课只靠教师讲授学生学习兴趣不浓,除了安排的分组探究实验外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手段,较直观地展示人耳听到声音的途徑这样学生印象深刻。选用“千手观音”的资料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能了解物理知识的应用效果相当理想。在进行“双耳效应”的教学时更是要让学生亲耳聆听,感知多声道音响带来的真切的声音效果加深对“双耳效应”原理的理解,激发学生探究科学技术嘚热情此处教师可以放一段卡拉OK的歌曲给学生听,分别听左声道、右声道放音和双声道放音也可用一副立体声耳机让学生比较一人同時听两只耳机和两人各听一只耳机的效果。

}

内容提示: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件-3.3聲音的变化 教科版(共14张PPT)

文档格式:PPTX|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0:22:26| 文档星级:?????

}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拨动橡皮筋,当橡皮筋绷得紧时,振动____声音产生.当橡皮筋绷得松时,振动_____,声音______

拍照搜題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拨动橡皮筋,当橡皮筋绷得紧时,振动(幅度小,频率高)声音产生.当橡皮筋绷得松时,振动(幅度大,频率低)声音(音调变低)
拨动橡皮筋,当橡皮筋绷得紧时,振动_快__声音产生.当橡皮筋绷得松时,振动__慢___,声音_不产生____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橡皮筋发出的声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