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在临死前的感觉经历四大分解的痛苦是怎么回事?人不是神经系统变得微弱而导致痛觉减轻

原标题:叔本华:痛苦的解脱

节選自《叔本华说欲望与幸福》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2

当个体化原理的迷惘面纱高举在一个人的眼前时此人即无“人我”之别,对于别人的痛苦如自己的痛苦一样寄予关心他不但会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协助别人,并且为解救大多数人甚至可以牺牲一己。循此以进若一个人認识最内在的真正自我,他必然愿意以一身承担生存以及全世界的痛苦

对他而言,一切灾难痛苦并不是旁人的事他不会眼睁睁看着他囚苦恼而无动于衷,只要他间接得知——不 只要认为别人有苦恼的可能,对他的精神就会产生相同的作用

因为他已洞察个体化原理,所以对一切都有息息相关的感觉不像被利己心所束缚的人,眼中只有自己的幸与不幸他能认识全体并把握其本质,他更看穿一切都是鈈停地流转人生是苦恼和纷争的连续,人类只是继续着毫无意义的努力

他所看到的只有:苦恼的人类、受痛苦摆布的动物和没落的世堺。这一切是那么切近的逼在他眼前,这种人如何会肯定不断被意志行为所操纵的生存如何会常被这种生存所束缚、会受它太深的桎梏呢?

被利己心所俘虏的人只认识个别的事物,只了解它们与自己的关系而且它们还是出奇翻新的,经常成为欲望的动机反之,若認识整体的事象及其本质的人则可为镇静一切欲望开拓一条途径,将意志摆脱进而达到以自由意志为基础的谛念、谛观和完全无意志嘚境地。

当然被迷惘之面纱所隐蔽的人,本身或许亦曾遭遇深刻的苦恼或者曾接触他人的痛苦,而感觉到生存的无意义和痛苦 此时怹们也许希望永久而彻底断绝一切欲望,斩断欲望的根源封闭流入痛苦的门扉,使自己纯化净化

然而尽管他们这样努力,仍然很难避免受偶然和迷惘所诱惑诸种动机复使意志重新活动。所以 他们永远无法解脱。即使他们是生存在痛苦之中但偶然和迷惘时利用机会展现各种期待,使你觉得现状并非理想的享乐和幸福正向你招手,于是他们再度堕入它的圈套中又戴上新的手铐脚链。所以耶稣说:“富者之进天国难于锚索之穿针孔。”

到处都是凉爽的场地但我们却是生存在必须不停地跳跃疾走的,由灼热的煤炭所合成的圆周线仩被迷惘所惑的人,只要偶尔在眼前或立足之处发现到凉快的地方便可得到慰藉,于是继续绕着圆周跑下去

但洞察个体化原理、认識物自体本质即认识其整体的人,并不因此而满意他一眼便看穿全场的形势,因而迅即离开圆周线上 摆脱意志,并否定反映于本身现潒中的存在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 从修德转移至禁欲,即他已不能满足于“爱别人如爱自己”“为他人摩顶放踵”的仁心,而是对于戎苼意志的现象以及充满苦恼的世界本质严生嫌恶

具体的说,他已停止对物质的需欲时刻警惕使意志执著于某种事物,在心中确立对任哬事都持漠不关心的态度例如,一个健壮的人必然通过肉体的生殖器表现性欲。但洞察个体化原理的人则已否定了意志他谴责自己嘚肉体、揭穿它的把戏,因此不论任何情况下都不追求性欲的满足。这是禁欲( 或否定求生意志)的第一个步骤

禁欲借此而超越个人嘚生存,进而否认意志的肯定他的意志现象遂不再出现,连最微弱的动物性亦皆消失这正如完全没有光线的话,无明暗之境一般随著认识的完全消灭,自然而然其他世界消逝于乌有盖因既无主观,当无客观之理

写到这里,我想起吠陀经中的一节:“正如饥饿的孩孓们拥向母亲的怀抱一般世上的一切存在皆为等待圣者的出现而做牺牲。”这里的牺牲即一般所谓的断念。德国宗教诗人安格勒·西雷修斯首题名“把一切献给神”的小诗也是在表示这种思想,诗云:

人啊!世上的一切都爱着你

德国神秘主义者叶克哈特在他的著作中亦有相同的阐述,他说:

“耶稣说:‘当我飞升离开地面时将吸引万人前来归我。’《约翰福音笫十二章三十二节》耶稣与我俱可确證它的真实性。故说善良的人可把一切东西的本来面目带到神的身边。一个物质对于另一者必有它的用途例如,草之于牛、水之于鱼、天空之于鸟、森林之于动物皆各有其用,由此事实显示所有被造物都是为人类而造的,进而可说被造物是为善良的人而创造,他將把其他被遗物带到神的身边”

叶克哈待言下之意好像在说,即使动物亦可得救同时,这一段话可为圣经较难解的地方作诠释

一个囚虽能达到禁欲的境地,但他毕竟具备精力充沛的肉体既有具体化的意志现象,就难免经常感到有被牵引进某种欲望的蠢动因此,为避免使欲望的满足或生存的快适再度煽动意志挑起自我意识的嫌恶和抗拒,他便须不断虐待意志使禁欲不屈偶然发生的事,其本身即為一种目的

此时,他对自己想做的事绝不去沾手;反之,对于非己所愿之事——即使除虐待意志外实际毫无目的的事也强迫自己去唍成,因此从意识压抑自己的欲望,进而 为了否定本身现象的意志,纵使别人否定他的意志——即加诸于他的不正常举动也不加抵忼。

不管是出于偶然或出于恶意凡是从外界所降临他身上的痛苦,一律表示欢迎;既已不肯定意志不管是侮辱、羞辱或危害,均欢迎咜们加盟意志现象的敌对阵容认为是绝佳的磨砺机会而欣然承受。他由这些痛苦和耻辱而培养成忍人所不能忍的耐心和柔和的态度,從此情欲的火焰不再在体内燃烧怒火也无法点燃,完全以不修饰外表的善来消灭恶

进一步又以同样的手法虐待意志客观化的肉体,因為肉体是意志表现的一面镜子通常身体健壮必会促使意志产生新活动,使它更形强化所以,他们不供给身体太多的营养只是不断地痛苦,逐渐挫其锐气甚至以绝食和苦行的方法,使意志趋于死灭

他们很了解意志是使自己和世界痛苦的根源,因而对它憎恶最后终於消除意志现象,不久死亡亦随之来临

因为他们原已否定了自身,要除去支撑住身体的最后一点残留物并非难事,所以禁欲者完全欢迎并欣然接受死亡的降临但同一般人有所差异的是,不仅他们的现象与死亡同时告终其本质也告消除。这种本质通过现象好不容易才嘚保持的虚幻存在最后终于脱离那脆弱的联系,与死者同时消失于世上

一般的世界史,对于最能阐明我们的观点——否定意志的代表性人物的生涯持沉默的态度,因为世界史的题材性质完全与此不同——不,应该说完全对立综观其内容,不外在于说明无数个体的求生意志现象并加以肯定。

这些留名青史的人物不管是以心机权术而取得优势,或利用群众施展其暴力还是命运人格化的“偶然”發挥所致,但在我们眼前展现的却是 任何的努力终归枉然,结局仍是一场空

所以,作为一个哲学家不必徒然追求在时间中流逝的诸現象,而应努力于探究诸种行为的道德意义从这里才能获得衡量重大事项的惟一尺度。我们也不必顾忌平凡庸俗的大多数人的意见而勇敢的昭告世人:

世上最伟大、最重要而且意义最深的现象,并非“世界的征服者”而是“世界的克服者”。

惟有他们才能放弃那充滿整个世界、无时无刻蠢蠢欲动的求生意志,学会否定的认识平静地度其一生;惟有世界的克服者,始能表现其意志的自由因而他们嘚言语行动才显得与世俗格格不人。

基于上述几点所以一般记载圣者们的生活记录,虽然写得很拙劣其中还搀杂着迷信或荒诞不经的故事,但对一个哲学家而言这些素材实有其深刻的意味,它远比希腊作家普鲁塔克、里维斯等史家更能告诉我们更多、更重要的事情。

在欧洲与人们最贴近的当推基督教,众所周知它的道德观即是从最高度的人类爱,引导向禁欲禁欲,在使徒们所写的文字里开始萌芽到后来更有完全的发展和明确的显现。使徒们告诉人们要爱怜人如爱自己,要以爱和善行回报憎要忍耐、温和,对一切侮辱都無抵抗地忍受;为压制情欲要人们只摄取一点营养,如此才能完全抵抗情欲

这几点就是意志的否定和禁欲的最初阶段。在福音书中洎我的否定即可称为接受了十字架( 参阅《马太福音》第十六、二十四、二十五章,《马可福音》第八、三十四、三十五章及《路加福音》第九、十四、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章

循此方向逐渐发展,而产生“赎罪者”、“隐者”、“僧团”等诸名称以他们夲身言之,那确是神圣、纯粹的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却极不适当所以也就难免朝伪善和令人憎恶的一面发展。因为最佳的立意如被滥鼡那就要成为最恶的事情了。

当基督教达到最盛期时上述禁欲的萌芽,在诸圣者和神秘家们的著作中开满灿烂的花朵,他们主张以朂纯粹的爱心及自由意志的完全禁欲来消灭自己的意志,而获得真正的平静进而忘却自我、沉潜于神的直观中。

基督教的这种精神尤以在叶克哈特的著作《德国的神学》中表现得最为完整和强烈,路德曾为这本书写过一篇前言他说,有关神、基督和人的事情除《聖经》和《圣·奥古斯都》之外,这本书使他获益最多。这里所写的规则或教条完全是以内在最深处的信念为基础,而阖释求生意志的否萣表现此外,托勒所撰《学习基督的清贫生活》及《心灵深处》两书一般评价虽较前者略差一筹,也是颇值玩昧的卓越著作

依我看來,这些基督教神秘家与《新约》、《圣经》的教条其间的关系就如同酒精与葡萄酒一般,或者说新约是隔物视物,而神秘派的著作則是毫无遮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更可说一者是直接灵感,另一者是间接灵感一为大神秘,另一为小神秘的差别而已

虽然我们对印喥文献的涉猎很有限,所得的知识并不完整但就现在我们所能了解的是,印度人的道德观在吠陀经、圣诗、神话、格言、生活规范及诸詩人的作品和圣者传记中均有极明显的表现,并且显出它的多样性他们的道德观告诉人们要遵守的信条是:完全否定对自己的爱,而 詓爱你的邻人

不仅是对人,还要爱所有的生物;要尽自己的所有去帮助别人;要以无限的忍耐心对待加害于你的人;不论处在任何残酷嘚境遇下都要以善和爱还报于恶;要以自由意志为基础,欣然接受和忍受一切耻辱以及禁杀生、戒荤食等。

此外若想迈向真正圣者嘚境域,还须坚守童贞、抛弃一切肉欲;为便于沉思默想须抛弃财产、与家属隔离、居住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然后根据自由意志,逐漸加予自己痛苦、虐待意志

最后而有绝食、献身鳄鱼、活埋自己、从喜马拉雅山神岩纵身跳下、被战神像的车子辗压等等,等待自由意誌的死亡这些宗教习俗的起源,至少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时至今日,虽然在某些种族已有相当的变质但仍可看到他们实施某种极端的形式时,依然保有其旧貌

虽然付出这等残酷的牺牲,但这种风俗却能在几百万人的民族问行之数千年可见并非一时兴起糊里糊涂做出来嘚,其根源必在于人类的本性总之,当我们阅读基督教与印度教的圣者或赎罪者的传记时便能发觉两者竞有惊人的一致。

尽管他们的敎义、风俗或环境都有根本的差异然而两者的努力方向和内在生活却完全相同,两者所接受的规则亦相类似他们所以宁愿放弃世俗的滿足,而从追求完伞的清贫中获得一种慰藉显然他们很了解,通常意志必须不断注人新的营养并且勘破那些东西至终必将破灭。

此外佛教规则亦劝修行者不应有住家财产之累,甚至为避免使修行者对树产生感情或喜爱还要他们不可长时间栖息于同一棵树下。吠檀多敎派更主张:对达到完成境界者而言 外在活动与宗教行为是属于多余的。这也和基督教神秘派的见解不谋而合

总之,虽然时代不同、囻族互异却有那么多的共同点,这绝不是如一般乐观主义者所认为的于思想的扭曲所产生而是那甚少形诸表面的人类最优异的本质性格所表现的。

欲望愈加烈、愈贪求心欲满足的人他所感到的痛苦也就更多更深,因为欲望经常附在他身上不断地啃噬他使他的心灵充滿苦恼,如此积久成习后一旦欲望的对象全部消失,他几乎便以看别人的痛苦为乐了

反之,一个彻底否定求生意志的人从外表看起來,他的确是贫穷、一无所有、既无欢乐亦无生趣的人但心灵则是一片清澄,充满宁静和喜悦

他们不会被不安的生存冲动或欢天喜地嘚事情所驱策,因为这些都是强烈痛苦的先导;他们不贪图生之快乐因为,喜悦过后往往接续苦恼的状态他们所达到的这种心灵真正嘚明朗及平静,绝不会被任何人所干扰妨碍

对于这种境界,我们内心中的善良精神将立刻可以发现那是比一切成就更卓越的东西,而毅然叫出:“勇敢地迈向贤者吧!”当我们亲眼看到或脑中浮现这种境界时必不由得兴起无限的憧憬,并进一步使我们深切感到浮世欲望的满足,正如 抛给乞丐的施舍维持他活过今天,却也延长了他的苦难到明日反之,禁欲则是世袭的领地领主永远不必为这些事凊忧虑。

肉体既是意志的客体化形式或具象化的意志所以只要肉体生存着,即有求生意志的存在它时时燃起熊熊的烈火,努力地在现玳中显露它的姿态因此,圣者们那种平静愉悦的生活乃是不断克服意志而产生的成果。

所以我们不难想像出来在外结成这种果实的汢壤里,必须不断地与求生意志战斗因为世上任谁也不可能获得永恒的平静。因为一本描写圣者内在生活的历史,也就是他们心灵挣紮和获得恩宠的过程史

这里所谓的恩宠即指使一切冲动失其效力而赋予深刻安宁、以打开通向自由之门的认识方法。

我们可以看出一旦达到否定意志的人,他必须倾其全力保持这种成果以各种方式削弱经常蠢蠢欲动的意志力,或寄托于禁欲、或为赎罪而度严苛的生活甚而刻意追求不愉快的事情。

他们既知解脱的价值所以时时刻刻警惕,以保持这一份得来不易的宁静即使稍尝没有罪恶的快乐,或鍺虚荣心略微蠢动亦感良心的严厉谴责。因此最后连这人类欲望中活动最激烈、最难以消减、也是最愚蠢的欲求——虚荣心,也告消夨

我们可以说,狭义的禁欲就是为虐待意志而不断地寻求不愉快的事情,为折磨自己而拒绝快乐甘愿过着受罪的生活,也就是故意哋破坏意志

除为保持否定意志的成果,而实行禁欲之外另有一条途径也可达到意志的否定,那就是默认命运所决定的痛苦并且一般非属前者那种认识的痛苦,而是因自己切身的体验有时是因接近死亡,而进入完全断念的境地

大多数人都循着这种途径达到意志的否萣,因为毕竟只有少数人才能洞察个体化原理这些人仅须通过认识,学会毫无瑕疵的善对任何人均怀着爱心,把世界的痛苦当作自己嘚痛苦从而达到意志的否定。

然而有的虽已接近这种境界,却大都处于生活舒适的状态此时,如若受到别人赞扬一时兴起,又会懷着某种希望企图求得意志的满足。一言以蔽之 快乐经常成为意志否定的障碍,再度诱惑他走向意志的肯定因此,一切诱惑都是恶魔的化身

所以,一般人在自己品尝无比的痛苦之前在意志否定自己之前,必须先毁坏意志由渐而进地经过各种痛苦的阶段。在一番噭烈抗争之余当濒临绝望之际,倏然返回自我的人即可认清自己和世界,进而改变自己的所有本质超越自身和一切的痛苦,进入无仳崇高、平静、幸福的境域他可以欣然抛弃过去以最大激动去追求的东西,也可以安详的接受死亡

这种境界,是从痛苦的火焰突然爆絀意志否定的火花此即前之解脱。即使一个禀性恶劣的人有时也可从某种残酷的教训,而致于这种净化的境地他们就像突然间改头換面一般,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

因而,他对于从前自己所犯的种种恶行也不会使良心陷于不安,却乐意以死来赎回过去的罪孽因为此时他们已把意志现象视为面目可憎的东西,而以欣慰的眼光看它的末日

就我所知,最能表现因巨大不幸而得到解救、从绝望中而带来意志的否定之诗歌当推歌德的心血结晶《浮士德》中有关格烈特汉的苦难遭遇。

这个故事在说明一个人不仅可从自由意志的探求而认識世界的痛苦,也会从自己切身的过度痛苦经验而获得解脱的确,这位被己欲所驱策的主角最后终于达到完全勘破的境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临死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