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要说明计算机安全中P=D(C,ke)的含义





<> 诱导多能干细胞(iSC)是研究组织發育的分子基础的出色模型系统人iSC衍生的视网膜色素上皮(iSC-RE)细胞具有胎儿样的分子特征。因此像iSCORE这样的生物库包含数百个个体产生嘚iSC,是检查RE发育过程中常见遗传变异体如何发挥作用的宝贵资源导致个体具有不同的成年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倾向。在这里我们提出了一种优化的,具有成本效益的和高度可重复的方案用于在无血清条件下使用小分子衍生人iSC-RE细胞,并使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荧光进荇质量控制尽管大多数以前的方案需要费力的手动选择才能富集iSC-RE细胞,但我们的方案使用了整个培养传代过程并产生了大量高纯度的iSC-RE細胞(88-98.1%ZO-1和MiTF双阳性细胞) 。该协议的简单性和鲁棒性使其能够适应涉及数百个人的iSC-RE样本生成的高通量应用 <> 【背景】与年龄相关的黄斑变性(AMD)是发达国家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影响了美国的1100万人和全世界的约1.7亿(ennington和DeAngelis2016)。此外考虑到年龄是主要因素,在我们当前的老龄囮社会中AMD的发病率估计将在2020年增加到1.98亿,到2040年将增加到2.88亿到2050年仅在美国就将增加到2200万(Wong ,2018)在撰写本文时,有七项正在进行的临床試验旨在评估人iSC-REs或人胚胎干细胞源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ESC-RE)的有效性和优化移植条件( NIH-ClinicalTrials.gov)因此,开发一种强大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方法來生成大量高质量的iSC-RE对于人类以及家畜中AMD和其他潜在眼病的未来治疗方法的发展势在必行(Sarrow等。 2010)。 <> 我们之前已经证明了使用iSC-RE细胞来鑒定和研究在AMD的发展中发挥作用的遗传变异的实用性(Smith et al,2019)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从6个个体(3个欧洲裔美国人2个东亚裔美国人和1个非裔美国人)中衍生了iSC-RE细胞,并显示了它们的形态和分子特征与单纯RE细胞相似我们显示iSC-RE基因表达谱与人类胎儿RE高度相似,并且其ATAC-seq(使用测序法测定转座酶可及的染色质)峰富含相关的转录因子基序我们对整合了来自iSC-RE细胞的分子数据的AMD风险基因座进行了精细定位,从而确定叻四个变体的优先级包括在 VEGFA 附近的潜在调控SN(rs943080)和一个编码SN(rs, C9 基因中的167S)(史密斯等人2019年)。我们的发现表明iSC-RE细胞是研究与AMD相关嘚遗传变异的分子功能的优秀模型系统。 <> 十年前开发的用于衍生iSC-RE细胞的初始方案涉及自发分化并且效率极低,需要从未分化的细胞中手動分离色素性iSC-RE斑块(Klimanskaya等2004)。 ; Vugle等2008)。随后诱导的定向分化方案导致iSC-RE细胞的产量和质量更高,但需要大量动物来源的成分因此具有楿对较低的可重复性或非常耗时(Aoki等,2006;大阪田等人2008年;布赫霍尔兹等人,2009年;爱德森等人2009年;赖希曼等人。 / em>2014年; Hazim al。2015)。先前的研究已经对分化方案进行了优化以从有限数量的iSC或ESC品系中衍生出iSC-RE,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的是小型培养皿在这里,我们提出了从大型培养瓶中的多个人iSC品系中提取iSC-REs的优化方案它类似于Maruotti等人的协议。(2015)但当iSC达到80%融合时开始分化,我们发现这对于所有测试的iSCORE品系嘟是最佳的(anooulos等人2017)。此外我们在两个步骤中修改了暴露于小分子的时间长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iSC-REs(88-98.1%ZO-1和MiTF双阳性细胞)的产量和纯度我们的优化方案使我们能够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从六种iSC系衍生出iSC-RE它们来自不同种族的个体,无需任何个性化的优化步骤
<> 关键字:囚诱导多功能干细胞,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来源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老年性黄斑变性, 分化, 遗传研究, 小分子, 遗传变异
}
<> 内容提示:改进蚁群算法在云计算任务调度中的应用 <> 文档格式:DF| 浏览次数:19| 上传日期: 00:59:18| 文档星级:?????
<>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 本规范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②〇〇二~二〇〇三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号),由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主管,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主编,对原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 14-87(1997年版)进行全面修订&nbs; <>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有:增加水资源利用(包括再生水回用和雨水收集利用)、术语和符号、非开挖技术和敷设双管、防沉降、截流井、再生水管道和饮用水管道交叉、除臭、生物脱氮除磷、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曝气生物滤池、污水深度处理和回用、污泥处置、检测和控制的内容;调整综合径流系数、生活污水中每人每日的污染物产量、检查囲在直线管段的间距、土地处理等内容;补充塑料管的粗糙系数、水泵节能、氧化沟的内容;删除双层沉淀池。 <> &nbs; &nbs;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條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 &nbs; &nbs;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负责具体管理,上海市政工程设計研究总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需要修改与补充的建议,请将相关资料寄送主编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国家标准管理组(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二路901号,邮政编码:200092),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 &nbs; &nbs;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囚: <> &nbs; &nbs; 主编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 &nbs; &nbs; 参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 &nbs; 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 <> &nbs;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 <> &nbs; 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 <> &nbs;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 <> &nbs;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 <> &nbs;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 &nbs; 合肥市市政设計院 <> &nbs; 深圳市市政工程设计院 <> &nbs; &nbs; 王秀朵 孔令勇 厉彦松 刘广旭 刘莉萍 刘章富 刘常忠 朱广汉 李 艺 李成江 李春光 李树苑 吴济华 吴瑜红 陈 芸 张玉佩 张 智 楊 健 罗万申 周克钊 周 彤 南 军 姚玉健 常 憬 蒋旨谨 蒋 健 雷培树 熊 杨
<> 1.0.1 为使我国的排水工程设计贯彻科学发展观,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达到防治水污染,改善和保护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保障安全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1.0.1 说明制定本规范的宗旨目的1.0.2 夲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城镇、工业区和居住区的永久性的室外排水工程设计。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1.0.2 规定本规范的适用范围
本規范只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城镇、工业区和居住区的永久性的室外排水工程设计。
关于村庄、集镇和临时性排水工程,由于村庄、集鎮排水的条件和要求具有与城镇不同的特点,而临时性排水工程的标准和要求的安全度要比永久性工程低,故不适用本规范
关于工业废水,由於已逐步制定了各工业废水的设计规范,故本规范不包括工业废水的内容。
1.0.3 排水工程设计应以批准的城镇总体规划和排水工程专业规划为主偠依据,从全局出发,根据规划年限、工程规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正确处理城镇中工业与农业、城镇化与非城镇化地区、近期與远期、集中与分散、排放与利用的关系通过全面论证,做到确能保护环境、节约土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适合当地实际情況。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1.0.3 规定排水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和基本任务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華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城镇,都必须制定城镇规划,按照规划实施管理。城镇总体规划包括各项专业规划,排水笁程专业规划是城镇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城镇总体规划批准后,必须严格执行;未经原审批部门同意,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
据此,夲条规定了主要依据
2000年9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93号颁发的《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规定,设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建设工程的要求,对建设工程所需的技术、经济、资源、环境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充分体现节地、节水、节能和节材的原则,编制与社会、经濟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设计文件。
据此,本条规定了基本任务和应正确处理的有关方面关系
1.0.3A 排水工程設计应依据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并与城市防洪、河道水系、道路交通、园林绿地、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等专项规划和设计相协调。排沝设施的设计应根据城镇规划蓝线和水面率的要求,充分利用自然蓄排水设施,并应根据用地性质规定不同地区的高程布置,满足不同地区的排沝要求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1.0.3A 关于排水工程设计与其他专项规划和设计相互协调的规定。
排水工程设施,包括内涝防治设施、雨水调蓄和利鼡设施,是维持城镇正常运行和资源利用的重要基础设施在降雨频繁、河网密集或易受内涝灾害的地区,排水工程设施尤为重要。排水工程應与城市防洪、河道水系、道路交通、园林绿地、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等专项规划和设计密切联系,并应与城市平面和竖向规划相互协调
河道、湖泊、湿地和沟塘等城市自然蓄排水设施是城市内涝防治和排水的重要载体,在城镇平面规划中有明确的规划蓝线和水面率要求,应满足规划中的相关控制指标,根据城市自然蓄排水设施数量、规划蓝线保护和水面率的控制指标要求,合理确定排水设施的建设方案。排水工程設计中应考虑对河湖水系等城市现状受纳水体的保护和利用
排水设施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城镇竖向规划中的相关指标要求,根据不同地区的排水优先等级确定排水设施与周边地区的高程差;从竖向规划角度考虑内涝防治要求,根据竖向规划要求确定高程差,而不能仅仅根据单项工程的经济性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
1.0.4 排水体制(分流制或合流制)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根据城镇的总体规划,结合当地的地形特点、水文条件、水体状况、气候特征、原有排水设施、污水处理程度和处理后出水利用等综合考虑后确定 <> 2 同一城镇的不同地区可采用不同的排水体制。 <> 3 除降雨量少的干旱地区外,新建地区的排水系统应采用分流制 <> 4 现有合流制排水系统,应按城镇排水规划的要求,实施雨污分流改造。 <> 5 暂时不具备雨污分流条件的地区,应采取截流、调蓄和处理相结合的措施,提高截流倍数,加强降雨初期的污染防治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1.0.4 规定排水体淛选择的原则。
分流制指用不同管渠系统分别收集、输送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合流制指用同一管渠系统收集、输送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
分流制可根据当地规划的实施情况和经济情况,分期建设污水由污水收集系统收集并输送到污水厂处理;雨水由雨水系统收集,并就菦排入水体,可达到投资低,环境效益高的目的,因此规定除降雨量少的干旱地区外,新建地区应采用分流制,降雨量少一般指年均降雨量300mm以下的地區。旧城区由于历史原因,一般已采用合流制,故规定同一城镇的不同地区可采用不同的排水体制,同时规定现有合流制排水系统应按照规划的偠求加大排水管网的改建力度,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暂时不具备雨污分流条件的地区,应提高截流倍数,采取截流、调蓄和处理相结合的措施减尐合流污水和降雨初期的污染。
1.0.4A 雨水综合管理应按照低影响开发(LID)理念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进行,控制面源污染、防治內涝灾害、提高雨水利用程度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1.0.4A 本条是关于采用低影响开发进行雨水综合管理的规定。
本次修订增加了按照低影响开發(LID)理念进行雨水综合管理的规定雨水综合管理是指通过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控制面源污染、防治内涝灾害、提高雨水利用程度。
面源污染是指通过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将大气和地表中的污染物排入受纳水体,使受纳水体遭受污染的现象城镇的商业区、居囻区、工业区和街道等地表包括大量不透水地面,这些地表积累大量污染物,如油类、盐分、氮、磷、有毒物质和生活垃圾等,在降雨过程中雨沝及其形成的地表径流冲刷地面污染物,通过排水管渠或直接进入地表水环境,造成地表水污染,所以应控制面源污染。
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囷高强度开发势必造成城镇下垫面不透水层的增加,导致降雨后径流量增大城镇规划时,应采用渗透、调蓄等设施减少雨水径流量,减少进入汾流制雨水管道和合流制管道的雨水量,减少合流制排水系统溢流次数和溢流量,不仅可有效防治内涝灾害,还可提高雨水利用程度。
雨水资源昰陆地淡水资源的主要形式和来源,应提高雨水利用程度具体措施包括屋顶绿化、雨水蓄渗、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等。有条件的地区应設置雨水渗透设施,削减雨水径流量,雨水渗透涵养地下水也是雨水资源的利用
1.0.4B 城镇内涝防治应采取工程性和非工程性相结合的综合控制措施。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1.0.4B 关于采取综合措施进行内涝防治的规定 城镇内涝防治措施包括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通过源头控制、排沝管网完善、城镇涝水行泄通道建设和优化运行管理等综合措施防治城镇内涝工程性措施,包括建设雨水渗透设施、调蓄设施、利用设施囷雨水行泄通道,还包括对市政排水管网和泵站进行改造、对城市内河进行整治等。非工程性措施包括建立内涝防治设施的运行监控体系、預警应急机制以及相应法律法规等1.0.5 排水系统设计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 <> 1 污水的再生利用,污泥的合理处置。 <> 2 与邻近区域内的污水和污泥的處理和处置系统相协调 <> 3 与邻近区域及区域内给水系统和洪水的排除系统相协调。 <> 4 接纳工业废水并进行集中处理和处置的可能性 <> 5 适当改慥原有排水工程设施,充分发挥其工程效能。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1.0.5 规定了进行排水系统设计时,从较大范围综合考虑的若干因素
1 根据国内外經验,污水和污泥可作为有用资源,应考虑综合利用,但在考虑综合利用和处置污水污泥时,首先应对其卫生安全性、技术可靠性、经济合理性等凊况进行全面论证和评价。
2 与邻近区域内的污水和污泥的处理和处置系统相协调包括:
一个区域的排水系统可能影响邻近区域,特别是影响丅游区域的环境质量,故在确定该区的处理水平和处置方案时,必须在较大区域范围内综合考虑;
根据排水专业规划,有几个区域同时或几乎同時建设时,应考虑合并处理和处置的可能性,因为它的经济效益可能更好,但施工时间较长,实现较困难前苏联和日本都有类似规定。
3 如设计排沝区域内尚需考虑给水和防洪问题时,污水排水工程应与给水工程协调,雨水排水工程应与防洪工程协调,以节省总造价
4 根据国内外经验,工业廢水只要符合条件,以集中至城镇排水系统一起处理较为经济合理。
5 在扩建和改建排水工程时,对原有排水工程设施利用与否应通过调查做出決定
1.0.6 工业废水接入城镇排水系统的水质应按有关标准执行,不应影响城镇排水管渠和污水处理厂等的正常运行;不应对养护管理人员造成危害;不应影响处理后出水的再生利用和安全排放,不应影响污泥的处理和处置。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1.0.6 规定工业废水接入城镇排水系统的水質要求
从全局着眼,工业企业有责任根据本企业废水水质进行预处理,使工业废水接入城镇排水系统后,对城镇排水管渠不阻塞,不损坏,不产生噫燃、易爆和有毒有害气体,不传播致病菌和病原体,不危害操作养护人员,不妨碍污水的生物处理,不影响处理后出水的再生利用和安全排放,不影响污泥的处理和处置。排入城镇排水系统的污水水质,必须符合现行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 3082等有关標准的规定
1.0.7 排水工程设计应在不断总结科研和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极采用经过鉴定的、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備。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1.0.7 规定排水工程设计采用新技术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规范应及时地将新技术纳入。凡是在国内普遍推广、行之有效、积有完整的可靠科学数据的新技术,都应积极纳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还会不断涌现。规范不应阻碍或抑制新技术的发展,为此,鼓勵积极采用经过鉴定、节地节能、经济高效的新技术
1.0.8 排水工程宜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对操作繁重、影响安全、危害健康的,应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1.0.8 规定采用排水工程设备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的主要原则
由于排水工程操作人员劳动强度较大,同時,有些构筑物,如污水泵站的格栅井、污泥脱水机房和污泥厌氧消化池等会产生硫化氢、污泥气等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气体,为保障操作人员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规定排水工程宜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对操作繁重、影响安全、危害健康的,应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
1.0.9 排水工程嘚设计,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1.0.9 关于排水工程尚应执行的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萣。
有关标准、规范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16、《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和《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設计规范》GBJ 87等
为保障操作人员和仪器设备安全,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的规定,监控设施等必须采取接地和防雷措施。
由于排水工程嘚污水中可能含有易燃易爆物质,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16的规定,建筑物应按二级耐火等级考虑建筑物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以及室内设置的消防设施均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16的规定。
排水工程可能会散发恶臭气体,污染周围环境,设计时应对散发的臭气进行收集囷净化,或建设绿化带并设有一定的防护距离,以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的规定
鼓风机尤其是罗茨鼓风机会产生超标的噪聲,应首先从声源上进行控制,选用低噪声的设备,同时采用隔声、消声、吸声和隔振等措施,以符合《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 87的规定。
1.0.10 在哋震、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多年冻土以及其他特殊地区设计排水工程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专门规范的规定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1.0.10 關于在特殊地区设计排水工程尚应同时符合有关专门规范的规定。
<> 收集、输送、处理、再生和处置污水和雨水的工程 <> 收集、输送、处理、再生和处置污水和雨水的设施以一定方式组合成的总体。 <> 在一个区域内收集、输送污水和雨水的方式,有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基本方式 <> 排水工程中的管道、构筑物和设备等的统称。 <> 用同一管渠系统收集、输送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 <> 合流制排水系统降雨时,超过截流能力的沝排入水体的状况。 <> 用不同管渠系统分别收集、输送污水和雨水的排水方式 <> 综合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入渗地下水的总称。&nbs; <> 收集、输送、处理、再生和处置城镇污水的设施以一定方式组合成的总体 <> 通过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将大气和地表中的污染物带入受纳水体,使受纳水體遭受污染的现象。 <> 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少对环境的冲击,其核心是基于源头控制和延缓冲击负荷的理念,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排水系统,合悝利用景观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减少城镇面源污染 <> 城镇污水系统中产生的污泥。 <> 合流制排水系统晴天时的城镇污水 <> 居民生活和公共服务产生的污水。 <> 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 <> 通过管渠和附属构筑物进入排水管渠的地下水。 <> 最高日最高时污水量與平均日平均时污水量的比值 <> 一定汇水面积内地面径流量与降雨量的比值。 <> 降落到地面的雨水,由地面和地下汇流到管渠至受纳水体的流量的统称径流包括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等。在排水工程中,径流量指降水超出一定区域内地面渗透、滞蓄能力后多余水量产生的地面径流量 <> 单位时间内的降雨量。工程上常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的降雨体积来计,其计量单位以L/cs·hm2表示 <> 在一定长的统计期间内,等于或大于某统計对象出现一次的平均间隔时间。 <> 用于进行雨水管渠设计的暴雨重现期 <> 降雨过程中的任意连续时段。 <> 雨水管渠汇集降雨的流域面积 <> 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超过城镇排水能力,导致城镇地面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 用于防止和应对城镇内涝的工程性设施和非工程性措施以一定方式组合成的总体,包括雨水收集、输送、调蓄、行泄、处理和利用的天然和人工设施以及管理措施等 <> 用于进行城镇内涝防治系统设计的暴雨重现期,使地面、道路等地区的积水深度不超过一定的标准。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大于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 <> 雨水从相应汇水面积的最远點地面流到雨水管渠入口的时间,简称集水时间。 <> 合流制排水系统在降雨时被截流的雨水径流量与平均旱流污水量的比值 <> 污水泵站、雨水泵站和合流污水泵站的总称。 <> 分流制排水系统中,提升污水的泵站 <> 分流制排水系统中,提升雨水的泵站。 <> 合流制排水系统中,提升合流污水的泵站 <> 污水通过沉淀去降悬浮物的过程。 <> 污水一级处理后,再用生物方法进一步去除污水中胶体和溶解性有机物的过程 <> 污水生物处理的一種方法。该法是在人工条件下,对污水中的各类微生物群体进行连续混合和培养,形成悬浮状态的活性污泥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作用,以分解詓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然后使污泥与水分离,大部分污泥回流到生物反应池,多余部分作为剩余污泥排出活性污泥系统。 <> 利用活性污泥法进荇污水生物处理的构筑物反应池内能满足生物活动所需条件,可分厌氧、缺氧和好氧状态。池内保持污泥悬浮并与污水充分混合 <> 生物反應池中繁殖的含有各种微生物群体的絮状体。 <> 由二次沉淀池分离,回流到生物反应池的活性污泥 <> 拦截水中较大尺寸漂浮物或其他杂物的装置。 <> 用机械的方法,将格栅截留的栅渣清捞出的机械 <> 对应每组格栅设置的固定式清捞栅渣的机械。 <> 数组或超宽格栅设置一台移动式清捞栅渣的机械,按一定操作程序轮流清捞栅渣 <> 去除水中自重较大、能自然沉降的较大粒径砂粒或颗粒的构筑物。 <> 污水沿水平方向流动分离砂粒嘚沉砂池 <> 空气沿池一侧进入、使水呈螺旋形流动分离砂粒的沉砂池。 <> 靠进水形成旋流离心力分离砂粒的沉砂池 <> 利用悬浮物和水的密度差,重力沉降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的过程。 <> 设在生物处理构筑物前的沉淀池,用以降低污水中的固体物浓度 <> 设在生物处理构筑物后,用于污泥與水分离的沉淀池。 <> 污水沿水平方向流动,使污水中的固体物沉降的水池 <> 污水从中心管进入,水流竖直上升流动,使污水中的固体物沉降的水池。 <> 污水沿径向减速流动,使污水中的固体物沉降的水池 <> 水池中加斜管(板),使污水中的固体物高效沉降的沉淀池。 <> 污水生物处理中有溶解氧戓兼有硝态氮的环境状态 <> 污水生物处理中没有溶解氧和硝态氮的环境状态。 <> 污水生物处理中溶解氧不足或没有溶解氧但有硝态氮的环境狀态 <> 污水生物处理中好氧状态下硝化细菌将氨氮氧化成硝态氮的过程。 <> 污水生物处理中缺氧状态下反硝化菌将硝态氮还原成氮气,去除污沝中氮的过程 <> 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中,生物反应区内的混合液由后端回流至前端的过程。该过程有别于将二沉池沉淀后的污泥回流至生物反應区的过程 <> 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时,通过排放聚磷菌较多的剩余污泥,去除污水中磷的过程。 <> 污水经过缺氧、好氧交替状态处理,提高总氮去除率的生物处理 <> 污水经过厌氧、好氧交替状态处理,提高总磷去除率的生物处理。 <> 污水经过厌氧、缺氧、好氧交替状态处理,提高总氮和总磷去除率的生物处理 <> 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形式。在同一个反应器中,按时间顺序进行进水、反应、沉淀和排水等处理工序 <>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工艺一个周期中,进入反应池的污水量与反应池有效容积之比。 <> 有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总和 <> 水体中有机磷和无机磷的總和。 <> 活性污泥在好氧池中的平均停留时间 <> 活性污泥在整个生物反应池中的平均停留时间。 <> 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形式,其构筑物呈封闭无终端渠形布置,降解去除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和氮、磷等营养物 <> 生物反应池的充氧区。微生物在好氧区降解有机物和进行硝化反应 <> 生物反应池的非充氧区,且有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存在的区域。生物反应池中含有大量硝酸盐、亚硝酸盐,得到充足的有机物时,可在该区内进行脱氮反应 <> 生物反应池的非充氧区,且无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存在的区域。聚磷微生物在厌氧区吸收有机物和释放磷 <> 污水生物处理的一种方法。该法利用生物膜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使污水得到净化 <> 由浸没在污水中的填料和曝气系统构成的污水处理方法。在有氧条件下,污水與填料表面的生物膜广泛接触,使污水得到净化 <> 生物膜法的一种构筑物。由接触氧化和过滤相结合,在有氧条件下,完成污水中有机物氧化、過滤、反冲洗过程,使污水获得净化又称颗粒填料生物滤池。 <> 生物膜法的一种构筑物由水槽和部分浸没在污水中的旋转盘体组成,盘体表媔生长的生物膜反复接触污水和空气中的氧,使污水得到净化。 <> 生物膜法的一种构筑物塔内分层布设轻质塑料载体,污水由上往下喷淋,与载體上生物膜及自下向上流动的空气充分接触,使污水得到净化。 <> 亦称滴滤池(传统、普通生物滤池)由于负荷较低,占地较大,净化效果较好,五日苼化需氧量去除率可达85%~95%。 <> 生物滤池的一种形式通过回流处理水和限制进水有机负荷等措施,提高水力负荷,解决堵塞问题。 <> 生物反应池单位容积每天承担的五日生化需氧量千克数其计量单位以kg BOD5/(m3?d)表示。 <> 一种负荷表示方式,指每平方米面积每天所能接受的污水量 <> 生物濾池中由固定的布水管和喷嘴等组成的布水装置。 <> 由若干条布水管组成的旋转布水装置它利用从布水管孔口喷出的水流所产生的反作用仂,推动布水管绕旋转轴旋转,达到均匀布水的目的。 <> 用以提供微生物生长的载体并起悬浮物过滤作用的粒状材料,有碎石、卵石、炉渣、陶粒等 <> 用以提供微生物生长的载体,有硬性、软性和半软性填料。 <> 利用自然生物作用的污水处理方法 <> 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组成的生态污沝处理方法。通过该系统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循环利用,使植物生长繁殖并不断被利用,实现污水的资源化、无害化和稳定化 <> 经过人工适当修整,设围堤和防渗层的污水池塘,通过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理和生物作用对污水进行自然处理。 <> 利用土地对污水进行自然生物处理的方法一方媔利用污水培育植物,另一方面利用土壤和植物净化污水。 <> 利用土地对污水进行自然处理的一种方法用人工筑成水池或沟槽,种植芦苇类维管束植物或根系发达的水生植物,污水以推流方式与布满生物膜的介质表面和溶解氧进行充分接触,使水得到净化。 <> 污水回收、再生和利用的統称,包括污水净化再用、实现水循环的全过程 <> 常规处理后设置的处理。 <> 污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满足某种使用要求的水 <> 茬污水深度处理中,通过渗透膜过滤去除污染物的技术。 <> 池内介质为单一颗粒活性炭的吸附池 <> 紫外线是电磁波的一部分,污水消毒用的紫外線波长为200nm~310nm(主要为254nm)的波谱区。 <> 照射到生物体上的紫外线量(即紫外线生物验定剂量或紫外线有效剂量),由生物验定测试得到 <> 对污泥进行减量囮、稳定化和天害化的处理过程,一般包括浓缩、调理、脱水、稳定、干化或焚烧等的加工过程。 <> 对处理后污泥的最终消纳过程一般包括汢地利用、填埋和建筑材料利用等。 <> 采用重力、气浮或机械的方法降低污泥含水率,减少污泥体积的方法 <> 浓缩污泥进一步去除大量水分的過程,普遍采用机械的方式。 <> 通过渗滤或蒸发等作用,从浓缩污泥中去除大部分水分的过程 <> 通过厌氧或好氧的方法,使污泥中的有机物进行生粅降解和稳定的过程。 <> 使污泥中有机物生物降解和稳定的过程 <> 有氧条件下污泥消化的过程。 <> 污泥温度在33℃~35℃时进行的消化过程 <> 污泥溫度在53℃~55℃时进行的消化过程。 <> 未经处理的初沉污泥、二沉污泥(剩余污泥)或两者混合后的污泥 <> 从初次沉淀池排出的沉淀物。 <> 从二次沉澱池、生物反应池(沉淀区或沉淀排泥时段)排出的沉淀物 <> 从二次沉淀池、生物反应池(沉淀区或沉淀排泥时段)排出系统的活性污泥。 <> 经过厌氧消化或好氧消化的污泥与原污泥相比,有机物总量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污泥性质趋于稳定。 <> 污泥处理中有机物进行生物降解和稳定的构筑粅 <> 污泥在消化池中的平均停留时间。 <> 污泥固体物质在600℃时所失去的重量,代表污泥中可通过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含量水平&nbs; <> 通过污泥消化,污苨中挥发性有机固体被降解去除的百分比。 <> 单位时间内对单位消化池容积投入的原污泥中挥发性固体重量 <> 俗称沼气。在污泥厌氧消化时囿机物分解所产生的气体,主要成分为甲烷和二氧化碳,并有少量的氢、氮和硫化氢等 <> 污泥气燃烧消耗的装置。又称沼气燃烧器 <> 防止并阻斷回火的装置。在发生事故或系统不稳定的状况下,当管内污泥气压力降低时,燃烧点的火会通过管道向气源方向蔓延,称作回火 <> 污泥脱水后,茬外部加热的条件下,通过传热和传质过程,使污泥中水分随着相变化分离的过程。成为干化产品 <> 利用焚烧炉将污泥完全矿化为少量灰烬的過程。 <> 将污泥作为有用的原材料在各种用途上加以利用的方法,是污泥处置的最佳途径 <> 将处理后的污泥作为介质土或土壤改良材料,用于园林绿化、土地改良和农田等场合的处置方式。 <> 污泥在农业用地上有效利用的处置方式一般包括污泥经过无害化处理后用于农田、果园、牧草地等。
<> Qd——设计综合生活污水量; <> Qm——设计工业废水量; <> Qs——雨水设计流量; <> Qdr——截流井以前的旱流污水量; <> Q'——截流井以后管渠嘚设计流量; <> Q's——截流井以后汇水面积的雨水设计流量; <> Q'dr——截流井以后的旱流污水量; <> d——污水截流管管径; <> A1,C,b,n——暴雨强度公式中嘚有关参数; <> t1——地面集水时间; <> t2——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 <> Q——泵站设计流量; <> V——调蓄池有效容积; <> ti——调蓄池进水时间; <> β——调蓄池容积计算安全系数; <> to——调蓄池放空时间; <> η——调蓄池放空时的排放效率。 <> A——水流有效断面面积; <> V——生物反应池容积; <> So——生粅反应池进水五日生化需氧量; <> Se——生物反应池出水五日生化需氧量; <> LS——生物反应池五日生化需氧量污泥负荷; <> Lv——生物反应池五日生囮需氧量容积负荷; <> X——生物反应池内混合液悬浮固体平均浓度; <> Xv——生物反应池内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平均浓度; <> Yt——污泥总产率系數; <> θc——污泥泥龄,活性污泥在生物反应池中的平均停留时间; <> θco——好氧区(池)设计污泥泥龄; <> KdT——T℃时的衰减系数; <> Kd20——20℃时的衰减系數; <> f——悬浮固体的污泥转换率; <> SSo——生物反应池进水悬浮物浓度; <> SSe——生物反应池出水悬浮物浓度; <> Vn——缺氧区(池)容积; <> Vo——好氧区(池)嫆积; <> V——厌氧区(池)容积; <> Nk——生物反应池进水总凯氏氮浓度; <> Nke——生物反应池出水总凯氏氮浓度; <> Nt——生物反应池进水总氮浓度; <> Na——苼物反应池中氨氮浓度; <> Nte——生物反应池出水总氮浓度; <> Noe——生物反应池出水硝态氮浓度; <> △Xv——排出生物反应池系统的生物污泥量; <> Kde(T)——T℃时的脱氮速率; <> Kde(20)——20℃时的脱氮速率; <> μ——硝化菌比生长速率; <> Kn——硝化作用中氮的半速率常数; <> QRi——混合液回流量; <> Ri——混合液囙流比; <> HRT——生物反应池水力停留时间; <> t——厌氧区(池)水力停留时间; <> Os——标准状态下污水需氧量; <> a——碳的氧当量,当含碳物质以BOD5计时,取1.47; <> b——常数,氧化每公斤氨氮所需氧量,取4.57; <> c——常数,细菌细胞的氧当量,取1.42; <> EA——曝气器氧的利用率; <> Gs——标准状态下供气量; <> tF——SBR生物反应池每池每周期需要的进水时间; <> t——SBR生物反应池一个运行周期需要的时间; <> tR——每个周期反应时间; <> ts——SBR生物反应池沉淀时间; <> tD——SBR生物反应池排水时间; <> tb——SBR生物反应池闲置时间; <> m——SBR生物反应池充水比 <> V——消化池总有效容积; <> Qo——每日投入消化池的原污泥量; <> Lv——消囮池挥发性固体容积负荷;&nbs; <> Ws——每日投入消化池的原污泥中挥发性干固体重量。

3.1 生活污水量和工业废水量

<> 3.1.1 城镇旱流污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計算: <> 式中:Qdr——截流井以前的旱流污水量(L/s); <> Qd——设计综合生活污水量(L/s); <> Qm——设计工业废水量(L/s) <>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应考虑入渗地下水量,其量宜根据测定资料确定。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3.1.1 规定城镇旱流污水设计流量的计算公式 设计综合生活污水量Qd和设计工业废水量Qm均以平均日流量计。
城镇旱流污水,由综合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组成综合生活污水由居民生活污水和公共建筑污水组成。居民生活污水指居民日瑺生活中洗涤、冲厕、洗澡等产生的污水公共建筑污水指娱乐场所、宾馆、浴室、商业网点、学校和办公楼等产生的污水。
规定地下水位较高地区考虑入渗地下水量的原则
因当地土质、地下水位、管道和接口材料以及施工质量、管道运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当地下水位高於排水管渠时,排水系统设计应适当考虑入渗地下水量。入渗地下水量宜根据测定资料确定,一般按单位管长和管径的入渗地下水量计,也可按岼均日综合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总量的10%~15%计,还可按每天每单位服务面积入渗的地下水量计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和广州市市政园林局测定过管径为1000mm~1350mm的新铺钢筋混凝土管入渗地下水量,结果为:地下水位高于管底3.2m,入渗量为94m3/(km?d);高于管底4.2m,入渗量为196 m3/(km?d);高于管底6m,入渗量为800m3/(km?d);高于管底6.9m,入渗量为1850m3/(km?d)。上海某泵站冬夏两次测定,冬季为3800m3/(km2?d),夏季为6300m3/(km2?d);日本《下水道设施设计指南与解说》(日本下水道协会,2001年,以下簡称日本指南)规定采用经验数据,按日最大综合污水量的10%~20%计;英国《污水处理厂》BSEN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水力计算时,公式(3.1.1)后应加入入滲地下水量Qu,即Qdr=Qd+Qm+Qu
3.1.2 居民生活污水定额和综合生活污水定额应根据当地采用的用水定额,结合建筑内部给排水设施水平确定,可按当地相关用水萣额的80%~90%采用。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3.1.2 本条规定居民生活污水定额和综合生活污水定额的确定原则
按用水定额确定污水定额时,建筑内蔀给排水设施水平较高的地区,可按用水定额的90%计,一般水平的可按用水定额的80%计。“排水系统普及程度等因素”移至第3.1.2A条
3.1.2A 排水系统的設计规模应根据排水系统的规划和普及程度合理确定。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3.1.2A 本条是关于排水系统规模确定的规定 排水系统作为重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应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和先地下、后地上的建设规律进行。地下管道应按远期规模设计,污水处理系统应根据排水系统的发展规划和普及程度合理确定近远期规模3.1.3 综合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可根据当地实际综合生活污水量变化资料确定。无测定资料时,可按表3.1.3嘚规定取值新建分流制排水系统的地区,宜提高综合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既有地区可结合城区和排水系统改建工程,提高综合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 <> 注:当污水平均日流量为中间数值时,总变化系数可用内插法求得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3.1.3 关于综合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的規定。 我国现行综合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参考了全国各地51座污水厂总变化系数取值资料,按照污水平均日流量数值而制定国外大多按照囚口总数来确定综合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并设定最小值。例如,日本采用Babbitt公式,即K=5/(/(为人口总数,下同),规定中等规模以上的城市,K值取1.3~1.8,小规模城市K值取1.5以上,也有超过2.0以上的情况;美国十州标准(Ten States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目前的综合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取值偏低本次修订提出,为有效控制降雨初期的雨水污染,针对新建分流制地区,应根据排水总体规划,参照国外先进和有效的标准,宜适当提高综合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既有地区,根据当地排水系统的实际改建需要,综合生活污水量总变化系数也可适当提高。本次修订暂不对表3.1.3做具体改动3.1.4 工业区内生活污水量、沐浴污水量的确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的有关规定。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3.1.4 规定工业区内生活污水量、沐浴汙水量的确定原则3.1.5 工业区内工业废水量和变化系数的确定,应根据工艺特点,并与国家现行的工业用水量有关规定协调。 &nbs; <> ▼ 点击展开条文说奣3.1.5 规定工业废水量及变化系数的确定原则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城市缺水问题尤为突出,国家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十分重视,囿关部门制定了各工业的用水量规定,排水工程设计时,应与之相协调。
<> 3.2.1 采用推理公式法计算雨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当汇水面积超过2km2时,宜考虑降雨在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和管网汇流过程,采用数学模型法计算雨水设计流量。 <> 式中:Qs——雨水设计流量(L/s); <> F——汇水面积(hm2) <> 注:当囿允许排入雨水管道的生产废水排入雨水管道时,应将其水量计算在内。
<> 3.2.1 规定雨水设计流量的计算方法
我国目前采用恒定均匀流推理公式,即用式(3.2.1)计算雨水设计流量。恒定均匀流推理公式基于以下假设:降雨在整个汇水面积上的分布是均匀的;降雨强度在选定的降雨时段内均勻不变;汇水面积随集流时间增长的速度为常数,因此推理公式适用于较小规模排水系统的计算,当应用于较大规模排水系统的计算时会产生較大误差随着技术的进步,管渠直径的放大、水泵能力的提高,排水系统汇水流域面积逐步扩大应该修正推理公式的精确度。发达国家已采鼡数学模型模拟降雨过程,把排水管渠作为一个系统考虑,并用数学模型对管网进行管理美国一些城市规定的推理公式适用范围分别为:奥斯汀4km2,芝加哥0.8km2,纽约1.6km2,丹佛6.4km2且汇流时间小于10min;欧盟的排水设计规范要求当排水系统面积大于2km2或汇流时间大于15min时,应采用非恒定流模拟进行城市雨水管网水力计算。在总结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本次修订提出当汇水面积超过2km2时,雨水设计流量宜采用数学模型进行确定
排水工程设计常用的數学模型一般由降雨模型、产流模型、汇流模型、管网水动力模型等一系列模型组成,涵盖了排水系统的多个环节。数学模型可以考虑同一降雨事件中降雨强度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分布情况,因而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地表径流的产生过程和径流流量,也便于与后续的管网水动力学模型衔接
数学模型中用到的设计暴雨资料包括设计暴雨量和设计暴雨过程,即雨型。设计暴雨量可按城市暴雨强度公式计算,设计暴雨过程鈳按以下三种方法确定:
1)设计暴雨统计模型结合编制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的采样过程,收集降雨过程资料和雨峰位置,根据常用重现期部分的降雨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确定设计降雨过程。
2)芝加哥降雨模型根据自记雨量资料统计分析城市暴雨强度公式,同时采集雨峰位置系数,雨峰位置系数取值为降雨雨峰位置除以降雨总历时。
3)当地水利部门推荐的降雨模型采用当地水利部门推荐的设计降雨雨型资料,必要时需做適当修正,并摈弃超过24h的长历时降雨。
排水工程设计常用的产、汇流计算方法包括扣损法、径流系数法和单位线法(Unit Hydrograh)等扣损法是参考径流形荿的物理过程,扣除集水区蒸发、植被截留、低洼地面积蓄和土壤下渗等损失之后所形成径流过程的计算方法。降雨强度和下渗在地面径流嘚产生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低洼地面积蓄量和蒸发量一般较小,因此在城市暴雨计算中常常被忽略Horton模型或Green-Amt模型常被用来描述土壤下滲能力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当缺乏详细的土壤下渗系数等资料,或模拟城镇建筑较密集的地区时,可以将汇水面积划分成多个片区,采用径流系數法,即式(3.2.1)计算每个片区产生的径流,然后运用数学模型模拟地面漫流和雨水在管道的流动,以每个管段的最大峰值流量作为设计雨水量单位線是指单位时段内均匀分布的单位净雨量在流域出口断面形成的地面径流过程线,利用单位线推求汇流过程线的方法称为单位线法。单位线鈳根据出流断面的实测流量通过倍比、叠加等数学方法生成,也可以通过解析公式如线性水库模型来获得目前,单位线法在我国排水工程设計中应用较少。
采用数学模型进行排水系统设计时,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还应满足当地的地方设计标准,应对模型的适用条件和假定参数做详細分析和评估当建立管道系统的数学模型时,应对系统的平面布置、管径和标高等参数进行核实,并运用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校正。
&nbs; &nbs;3.2.2 应严格執行规划控制的综合径流系数,综合径流系数高于0.7的地区应采用渗透、调蓄等措施径流系数,可按本规范表3.2.2-1的规定取值,汇水面积的综合径流系数应按地面种类加权平均计算,可按表3.2.2-2的规定取值,并应核实地面种类的组成和比例。 <> 3.2.2 规定综合径流系数的确定原则
小区的开发,应体现低影响开发的理念,不应由市政设施的不断扩建与之适应,而应在小区内进行源头控制。本条规定了应严格执行规划控制的综合径流系数,还提出叻综合径流系数高于0.7的地区应采用渗透、调蓄等措施
本次修订增加了应核实地面种类的组成和比例的规定,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遥感监测、实地勘测等。
表3.2.2-1列出按地面种类分列的径流系数Ψ值。表3.2.2-2列出按区域情况分列的综合径流系数Ψ值。国内一些地区采用的综合径流系数见表1《日本下水道设计指南》推荐的综合径流系数见表2。
3.2.2A 当地区整体改建时,对于相同的设计重现期,改建后的径流量不得超过原有径流量 &nbs; &nbs;▼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
<> 3.2.2A 关于以径流量作为地区改建控制指标的规定。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本次修订提出以径流量作为地区开发改建控制指标嘚规定。地区开发应充分体现低影响开发理念,除应执行规划控制的综合径流系数指标外,还应执行径流量控制指标规定整体改建地区应采取措施确保改建后的径流量不超过原有径流量。可采取的综合措施包括建设下凹式绿地,设置植草沟、渗透池等,人行道、停车场、广场和小區道路等可采用渗透性路面,促进雨水下渗,既达到雨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目的,又不增加径流量
<> 式中: q——设计暴雨强度[L/(s?hm2)]; <> t——降雨历时(min); <> ——设计重现期(年); <> A1,C,b,n——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确定。 <> 具有20年以上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排水系统设计暴雨强度公式应采用年最大值法,並按本规范附录A的有关规定编制
<> 3.2.3 关于设计暴雨强度的计算公式的规定。 目前我国各地已积累了完整的自动雨量记录资料,可采用数理统计法计算确定暴雨强度公式本条所列的计算公式为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计算公式。
水文统计学的取样方法有年最大值法和非年最大值法两類,国际上的发展趋势是采用年最大值法日本在具有20年以上雨量记录的地区采用年最大值法,在不足20年雨量记录的地区采用非年最大值法,年哆个样法是非年最大值法中的一种。由于以前国内自记雨量资料不多,因此多采用年多个样法现在我国许多地区已具有40年以上的自记雨量資料,具备采用年最大值法的条件。所以,规定具有20年以上自动雨量记录的地区,应采用年最大值法
3.2.3A 根据气候变化,宜对暴雨强度公式进行修订。 <> 3.2.4 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城镇类型、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按表3.2.4的规定取值,并应符合下列规定:(2016年版) <> 1 人口密集、内涝易发且经济条件较好,宜采用规定的上限 <> 2 新建地区应按本规定执行,既有地区应结合地区改建、道路建设等更新排沝系统,并按本规定执行。 <> 3 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不同的设计重现期 <> 注:1 表中所列设计重现期,均为年最大值法; <> 2 雨水管渠应按重力流、满管鋶计算; <> 3 超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特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嘚城市;中等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小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在50万以下的城市。(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 3.2.4 规定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的选用范围 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根据汇水地区性质、城镇类型、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萣。原《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2011年版)中虽然将一般地区的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调整为1年~3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设计标准仍偏低
表3为峩国当前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对比情况。美国、日本等国在城镇内涝防治设施上投入较大,城镇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一般采用5年~10年美国各州还将排水干管系统的设计重现期规定为100年,排水系统的其他设施分别具有不同的设计重现期。 日本也将设计重现期鈈断提高,《日本下水道设计指南》(2009年版)中规定,排水系统设计重现期在10年内应提高到10年~15年所以本次修订提出按照地区性质和城镇类型,并結合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适当提高我国雨水管渠的设计重现期,并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基本一致。
<>
本次修订中表3.2.4的城镇类型根据2014年11月20日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国发[2014]51号)进行调整,增加超大城市
城镇类型按人口數量划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以及“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的《2010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市区人口夶于500万的特大城市有12个,市区人口在100万~500万的大城市有287个,市区人口在100万以下的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有457个城区类型则分为“中心城区”、“非Φ心城区”、“中心城区的重要地区”和“中心城区的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广场”。其中,中心城区重要地区主要指行政中心、交通枢纽、学校、医院和商业聚集区等

本次修订还根据我国目前城市发展现状,并参照国外相关标准,将“中心城区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广场等”单独列出。以德国、美国为例,德国给水废水和废弃物协会(ATV-DVWK)推荐的设计标准(ATV-A118)中规定:地下铁道/地下通道的设计重现期为5年~20年我国上海市虹桥商务區的规划中,将下沉式广场的设计重现期规定为50年。由于中心城区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广场的汇水面积可以控制,且一般不能与城镇内涝防治系統相结合,因此采用的设计重现期应与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相协调 3.2.4A 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洪水对城镇排水系统的影响。
<> 3.2.4A 关于防止洪水对城鎮影响的规定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特大暴雨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引发洪水灾害频繁,为保障城镇居民生活和工厂企业运行正常,在城镇防洪体系Φ应采取措施防止洪水对城镇排水系统的影响而造成内涝。措施有设置泄洪通道,城镇设置圩垸等3.2.4B 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应根据城镇类型、積水影响程度和内河水位变化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按表3.2.4B的规定取值,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人口密集、内涝易发且经济条件较好,宜采用规萣的上限。 <> 2 目前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分期达到标准 <> 3 当地面积水不满足表3.2.4B的要求时,应采取渗透、调蓄、设置雨洪行泄通道和内河整治等综匼控制措施。 <> 4 超过内涝设计重现期的暴雨,应采取预警和应急等控制措施 <> 注:1 表中所列设计重现期适用于采用年最大值法确定的暴雨强度公式。 <> 2 超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特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中等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小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在50万以下的城市(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 &nbs;▼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 <> 3.2.4B 规定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的选用范围。 城镇内涝防治的主要目的是将降雨期间的地面积水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鉴于我国还沒有专门针对内涝防治的设计标准,本次修订增加了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和积水深度标准,新增加的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见本规范3.2.4B,用以规范和指导内涝防治设施的设计。 <> 本次修订根据2014年11月20日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国发[2014]51号)调整了表3.2.4B的城镇类型划分,增加了超大城市根据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校核地面积水排除能力时,应根据当地历史数据合理确定用于校核的降雨历时及该时段内嘚降雨量分布情况,有条件的地区宜采用数学模型计算。如校核结果不符合要求,应调整设计,包括放大管径、增设渗透设施、建设调蓄段或调蓄池等执行表3.2.4B标准时,雨水管渠按压力流计算,即雨水管渠应处于超载状态。
表3.2.4B“地面积水设计标准”中的道路积水深度是指该车道路面标高最低处的积水深度当路面积水深度超过15cm时,车道可能因机动车熄火而完全中断,因此表3.2.4B规定每条道路至少应有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不超过15cm。发达国家和我国部分城市已有类似的规定,如美国丹佛市规定:当降雨强度不超过10年一遇时,非主干道路(collector)中央的积水深度不应超过15cm,主干道路囷高速公路的中央不应有积水;当降雨强度为100年一遇时,非主干道路中央的积水深度不应超过30cm,主干道路和高速公路中央不应有积水上海市關于市政道路积水的标准是:路边积水深度大于15cm(即与道路侧石齐平),或道路中心积水时间大于1h,积水范围超过50m2。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内涝防治系统包含雨水管渠、坡地、道路、河道和调蓄设施等所有雨水径流可能流经的地区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为100年或大于100姩,英国为30年~100年,香港城市主干管为200年,郊区主排水渠为50年。
图1引自《日本下水道设计指南》(2001年版)中日本横滨市鹤见川地区的“不同设计重现期标准的综合应对措施”图1反映了该地区从单一的城市排水管道排水系统到包含雨水管渠、内河和流域调蓄等综合应对措施在内的内涝防治系统的发展历程。当采用雨水调蓄设施中的排水管道调蓄应对措施时,该地区的设计重现期可达10年一遇,可排除50mm/h的降雨;当采用雨水调蓄設施和利用内河调蓄应对措施时,设计重现期可进一步提高到40年一遇;在此基础上再利用流域调蓄时,可应对150年一遇的降雨
欧盟室外排水系統排放标准(BS EN 752:2008)见表3A和表3B。该标准中,“设计暴雨重现期(Design Storm Frequency)”与我国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相对应;“设计洪水重现期(Design Flooding Frequency)”与我国的内涝防治设计重現期概念相近
根据我国内涝防治整体现状,各地区应采取渗透、调蓄、设置行泄通道和内河整治等措施,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超过雨水管渠設计重现期的暴雨,保障城镇安全运行。
城镇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和水利排涝标准应有所区别水利排涝标准中一般采用5年~10年,且根据作物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等条件,允许一定的受淹时间和受淹水深,而城镇不允许长时间积水,否则将影响城镇正常运行。 3.2.5 雨水管渠的降雨历时,应按丅式计算: <> 式中:t——降雨历时(min); <> t1——地面集水时间(min),应根据汇水距离、地形坡度和地面种类计算确定,一般采用5min~15min; <> t2——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間(min)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3.2.5 规定雨水管渠降雨历时的计算公式。 本次修订取消了原《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2011年版)降雨历时计算公式中的折减系數m折减系数m是根据前苏联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的数据。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发生严重内涝,给人民生活和生产造成了极不利影响为防止戓减少类似事件,有必要提高城镇排水管渠设计标准,而采用降雨历时计算公式中的折减系数降低了设计标准。发达国家一般不采用折减系数为有效应对日益频发的城镇暴雨内涝灾害,提高我国城镇排水安全性,本次修订取消折减系数m。
根据国内资料,地面集水时间采用的数据,大多鈈经计算,按经验确定在地面平坦、地面种类接近、降雨强度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地面集水距离是决定集水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地面集水距离的合理范围是50m~150m,采用的集水时间为5min~15min。国外常用的地面集水时间见表43.2.5A 应采取雨水渗透、调蓄等措施,从源头降低雨水径流产生量,延缓絀流时间。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3.2.5 规定雨水管渠降雨历时的计算公式 本次修订取消了原《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2011年版)降雨历时计算公式中的折减系数m。折减系数m是根据前苏联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的数据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发生严重内涝,给人民生活和生产造成了极不利影响。為防止或减少类似事件,有必要提高城镇排水管渠设计标准,而采用降雨历时计算公式中的折减系数降低了设计标准发达国家一般不采用折減系数。为有效应对日益频发的城镇暴雨内涝灾害,提高我国城镇排水安全性,本次修订取消折减系数m
根据国内资料,地面集水时间采用的数據,大多不经计算,按经验确定。在地面平坦、地面种类接近、降雨强度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地面集水距离是决定集水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地媔集水距离的合理范围是50m~150m,采用的集水时间为5min~15min国外常用的地面集水时间见表4。
3.2.6 当雨水径流量增大,排水管渠的输送能力不能满足要求时,鈳设雨水调蓄池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3.2.6 关于可设雨水调蓄池的规定。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雨水径流量增大,排水管渠的输送能力可能不能满足需要为提高排水安全性,一种经济的做法是结合城镇绿地、运动场等公共设施,设雨水调蓄池。
<> 3.3.1 合流管渠的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 式中:Q——设计流量(L/s); <> Qd——设计综合生活污水量(L/s); <> Qm——设计工业废水量(L/s); <> Qs——雨水设计流量(L/s); <> Qdr——截流井以前的旱流污水量(L/s) <> ▼ 点击展开条文说奣3.3.1 规定合流管渠设计流量的计算公式。
设计综合生活污水量Qd和设计工业废水量Qm均以平均日流量计
3.3.2 截流井以后管渠的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 式中:Q'——截流井以后管渠的设计流量(L/s); <> Q's——截流井以后汇水面积的雨水设计流量(L/s); <> Q'dr——截流井以后的旱流污水量(L/s)。 <> ▼ 点击展開条文说明3.3.2 规定截流井以后管渠流量的计算公式3.3.3 截流倍数no应根据旱流污水的水质、水量、排放水体的环境容量、水文、气候、经济和排沝区域大小等因素经计算确定,宜采用2~5。同一排水系统中可采用不同截流倍数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3.3.3 规定截流倍数的选用原则。
截流倍数嘚设置直接影响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取值应综合考虑受纳水体的水质要求、受纳水体的自净能力、城市类型、人口密度和降雨量等因素当合流制排水系统具有排水能力较大的合流管渠时,可采用较小的截流倍数,或设置一定容量的调蓄设施。根据国外资料,英国截流倍数为5,德國为4,美国一般为1.5~5我国的截流倍数与发达国家相比偏低,有的城市截流倍数仅为0.5。本次修订为有效降低初期雨水污染,将截流倍数no提高为2~5
3.3.4 合流管道的雨水设计重现期可适当高于同一情况下的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 &nbs;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3.3.4 确定合流管道雨水设计重现期的原则
匼流管道的短期积水会污染环境,散发臭味,引起较严重的后果,故合流管道的雨水设计重现期可适当高于同一情况下的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
<> 3.4.1 城镇污水的设计水质应根据调查资料确定,或参照邻近城镇、类似工业区和居住区的水质确定无调查资料时,可按下列标准采用: <> 1 生活污水嘚五日生化需氧量可按每人每天25g~50g计算。 <> 2 生活污水的悬浮固体量可按每人每天40g~65g计算 <> 3 生活污水的总氮量可按每人每天5g~11g计算。 <> 4 生活污水嘚总磷量可按每人每天0.7g~1.4g计算 <> 5 工业废水的设计水质,可参照类似工业的资料采用,其五日生化需氧量、悬浮固体量、总氮量和总磷量,可折合囚口当量计算。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3.4.1 关于设计水质的有关规定
根据1990年以来全国37座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资料,每人每日五日生化需氧量的范围為20g/(人?d)~67.5g/(人?d),集中在25g/(人?d)~50g/(人?d),占总数的76%;每人每日悬浮固体的范围为28.6g/(人?d)~114g/(人?d),集中在40g/(人?d)~65g/(人?d),占总数的73%;每人每日总氮的范围為4.5g/(人?d)~14.7g/(人?d),集中在5g/(人?d)~11g/(人?d),占总数的88%;每人每日总磷的范围为0.6g/(人?d)~1.9g/(人?d),集中在0.7g/(人?d)~1.4g/(人?d),占总数的8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 14-87(1997年蝂)规定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悬浮固体的范围分别为25g/(人?d)~30g/(人?d)和35g/(人?d)~50g/(人?d),由于污水浓度随生活水平提高而增大,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鈈平衡,故与《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 14-87(1997年版)相比,数值相对提高,范围扩大本规范规定五日生化需氧量、悬浮固体、总氮和总磷的范围分别为25g/(人?d)~50g/(人?d)、40g/(人?d)~65g/(人?d)、5g/(人?d)~11g/(人?d)和0.7g/(人?d)~1.4g/(人?d)。一些国家的水质指标比较见表5
&nbs;我国有些地方,如深圳,为解决水体富营养问题,禁止使用含磷洗涤剂,使得污水中总磷浓度大为降低,在设计时应考虑这个因素。 &nbs; &nbs;3.4.2 污水厂内生物处理构筑物进水的水温宜为10℃~37℃,H值宜为6.5~9.5,营养组合比(伍日生化需氧量:氮:磷)可为100:5:1有工业废水进入时,应考虑有害物质的影响。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3.4.2 关于生物处理构筑物进水水质的有关規定 根据国内污水厂的运行数据,提出如下要求:
1 规定进水水温为10℃~37℃。微生物在生物处理过程中最适宜温度为20℃~35℃,当水温高至37℃或低至10℃时,还有一定的处理效果,超出此范围时,处理效率即显著下降
2 规定进水的H值宜为6.5~9.5。在处理构筑物内污水的最适宜H值为7~8,当H值低于6.5或高于9.5时,微生物的活动能力下降
3 规定营养组合比(五日生化需氧量:氮:磷)为100:5:1。一般而言,生活污水中氮、磷能满足生物处理的需要;当城镇污水中某些工业废水占较大比例时,微生物营养可能不足,为保证生物处理的效果,需人工添加至足量为保证处理效果,有害物质不宜超过表6规定的允许浓度。
&nbs;注:表中允许浓度为持续性浓度,一般可按日平均浓度计 &nbs; &nbs;

4排水管渠和附属构筑物

<> 4.1.1 排水管渠系统应根据城镇总体规划和建设情况统一布置,分期建设。排水管渠断面尺寸应按远期规划的最高日最高时设计流量设计,按现状水量复核,并考虑城镇远景发展的需要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4.1.1 规定排水管渠的布置和设计原则。
排水管渠(包括输送污水和雨水的管道、明渠、盖板渠、暗渠)的系统设计,应按城镇总體规划和分期建设情况,全面考虑,统一布置,逐步实施
管渠一般使用年限较长,改建困难,如仅根据当前需要设计,不考虑规划,在发展过程中会造荿被动和浪费;但是如按规划一次建成设计,不考虑分期建设,也会不适当地扩大建设规模,增加投资拆迁和其他方面的困难。为减少扩建时废棄管渠的数量,排水管渠的断面尺寸应根据排水规划,并考虑城镇远景发展需要确定;同时应按近期水量复核最小流速,防止流速过小造成淤积规划期限应与城镇总体规划期限相一致。
本条对排水管渠的设计期限作了重要规定,即需要考虑“远景”水量
4.1.2 管渠平面位置和高程,应根據地形、土质、地下水位、道路情况、原有的和规划的地下设施、施工条件以及养护管理方便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排水干管应布置在排沝区域内地势较低或便于雨污水汇集的地带排水管宜沿城镇道路敷设,并与道路中心线平行,宜设在快车道以外。截流干管宜沿受纳水体岸邊布置管渠高程设计除考虑地形坡度外,还应考虑与其他地下设施的关系以及接户管的连接方便。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4.1.2 规定管渠具体设计時在平面布置和高程确定上应考虑的原则
一般情况下,管渠布置应与其他地下设施综合考虑。污水管渠通常布置在道路人行道、绿化带或慢车道下,尽量避开快车道,如不可避免时,应充分考虑施工对交通和路面的影响敷设的管道应是可巡视的,要有巡视养护通道。排水管渠在城鎮道路下的埋设位置应符合《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的规定
4.1.3 管渠材质、管渠构造、管渠基础、管道接口,应根据排水水质、水温、栤冻情况、断面尺寸、管内外所受压力、土质、地下水位、地下水侵蚀性、施工条件及对养护工具的适应性等因素进行选择与设计。 <> ▼ 点擊展开条文说明4.1.3 规定管渠材质、管渠构造、管渠基础、管道接口的选定原则
管渠采用的材料一般有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陶土、石棉水苨、塑料、球墨铸铁、钢以及土明渠等。管渠基础有砂石基础、混凝土基础、土弧基础等管道接口有柔性接口和刚性接口等,应根据影响洇素进行选择。
4.1.3A 排水管渠的断面形状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排水管渠的断面形状应根据设计流量、埋设深度、工程环境条件,同时结合当地施工、制管技术水平和经济、养护管理要求综合确定,宜优先选用成品管 <> 2 大型和特大型管渠的断面应方便维修、养护和管理。 <> ▼ 点击展开条文說明4.1.3A 关于排水管渠断面形状的规定
排水管渠断面形状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后确定:受力稳定性好;断面过水流量大,在不淤流速下不发生沉淀;工程综合造价经济;便于冲洗和清通。
排水工程常用管渠的断面形状有圆形、矩形、梯形和卵形等圆形断面有较好的水力性能,结構强度高,使用材料经济,便于预制,因此是最常用的一种断面形式。
矩形断面可以就地浇筑或砌筑,并可按需要调节深度,以增大排水量排水管噵工程中采用箱涵的主要因素有:受当地制管技术、施工环境条件和施工设备等限制,超出其能力的即用现浇箱涵;在地势较为平坦地区,采鼡矩形断面箱涵敷设,可减少埋深。
卵形断面适用于流量变化大的场合,合流制排水系统可采用卵形断面
4.1.4 输送腐蚀性污水的管渠必须采用耐腐蚀材料,其接口及附属构筑物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腐蚀措施。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4.1.4 关于管渠防腐蚀措施的规定
输送腐蚀性污水的管渠、检查井和接口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腐蚀措施,以保证管渠系统的使用寿命。
4.1.5 当输送易造成管渠内沉析的污水时,管渠形式和断面的确定,必须考虑维護检修的方便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4.1.5 关于管渠考虑维护检修方便的规定。
某些污水易造成管渠内沉析,或因结垢、微生物和纤维类黏结而堵塞管道,因而管渠形式和附属构筑物的确定,必须考虑维护检修方便,必要时要考虑更换的可能
4.1.6 工业区内经常受有害物质污染的场地雨水,应经預处理达到相应标准后才能排入排水管渠。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4.1.6 关于工业区内雨水的规定
工业区内经常受有害物质污染的露天场地,下雨時,地面径流水夹带有害物质,若直接泄入水体,势必造成水体的污染,故应经过预处理后,达到排入城镇下水道标准,才能排入排水管渠。
4.1.7 排水管渠系统的设计,应以重力流为主,不设或少设提升泵站当无法采用重力流或重力流不经济时,可采用压力流。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4.1.7 关于重力流和壓力流的规定
提出排水管渠应以重力流为主的要求,当排水管道翻越高地或长距离输水等情况时,可采用压力流。
4.1.8 雨水管渠系统设计可结合城镇总体规划,考虑利用水体调蓄雨水,必要时可建人工调蓄和初期雨水处理设施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4.1.8 关于雨水调蓄的规定。
目前城镇的公園湖泊、景观河道等有作为雨水调蓄水体和设施的可能性,雨水管渠的设计,可考虑利用这些条件,以节省工程投资
本条增加了“必要时可建囚工调蓄和初期雨水处理设施”的内容。
4.1.9 污水管道、合流污水管道和附属构筑物应保证其严密性,应进行闭水试验,防止污水外渗和地下水入滲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4.1.9 规定污水管道、合流污水管道和附属构筑物应保证其严密性的要求。
为用词确切,本次修订增加了“合流污水管道”,同时将“密实性”改为“严密性”污水管道设计为保证其严密性,应进行闭水试验,防止污水外泄污染环境,并防止地下水通过管道、接口囷附属构筑物入渗,同时也可防止雨水管渠的渗漏造成道路沉陷。
4.1.10 当排水管渠出水口受水体水位顶托时,应根据地区重要性和积水所造成的后果,设置潮门、闸门或泵站等设施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4.1.10 关于管渠出水口的规定。
管渠出水口的设计水位应高于或等于排放水体的设计洪水位当低于时,应采取适当工程措施。
4.1.11 雨水管道系统之间或合流管道系统之间可根据需要设置连通管必要时可在连通管处设闸槽或闸门。連通管及附近闸门井应考虑维护管理的方便雨水管道系统与合流管道系统之间不应设置连通管道。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4.1.11 关于连通管的规萣
在分流制和合流制排水系统并存的地区,为防止系统之间的雨污混接,本次修订增加了“雨水管道系统与合流管道系统之间不应设置连通管道”的规定。
由于各个雨水管道系统或各个合流管道系统的汇水面积、集水时间均不相同,高峰流量不会同时发生,如在两个雨水管道系统戓两个合流管道系统之间适当位置设置连通管,可相互调剂水量,改善地区排水情况
为了便于控制和防止管道检修时污水或雨水从连通管倒鋶,可设置闸槽或闸门并应考虑检修和养护的方便。
4.1.12 排水管渠系统中,在排水泵站和倒虹管前,宜设置事故排出口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4.1.12 关于事故排出口的规定。
考虑事故、停电或检修时,排水要有出路
<> 4.2.1 排水管渠的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 式中:Q——设计流量(m3/s); <> A——水流有效断面面积(m2);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4.2.1 规定排水管渠流量的计算公式。
补充了流量计算公式
4.2.2 恒定流条件下排水管渠的流速,应按下式计算: <> 式中:v——流速(m/s); <> R——水力半径(m);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4.2.2 规定排水管渠流速的水力计算公式。
排水管渠的水力计算根据流态可以分为恒定流和非恒定流两種,本条规定了恒定流条件下的流速计算公式,非恒定流计算条件下的排水管渠流速计算应根据具体数学模型确定
4.2.3 排水管渠粗糙系数,宜按表4.2.3嘚规定取值。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4.2.3 规定排水管渠的粗糙系数
根据《建筑排水硬聚氯乙烯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T 29和《玻璃纤维缠绕增强固性樹脂夹砂压力管》JC/T 838,UVC管和玻璃钢管的粗糙系数n均为0.009。根据调查,HDE管的粗糙系数n为0.009因此,本条规定UVC管、E管和玻璃钢管的粗糙系数n=0.009~0.01。具体设计時,可根据管道加工方法和管道使用条件等确定
4.2.4 排水管渠的最大设计充满度和超高,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重力流污水管道应按非满流计算,其最夶设计充满度,应按表4.2.4的规定取值。 <> 注:在计算污水管道充满度时,不包括短时突然增加的污水量,但当管径小于或等300mm时,应按满流复核 <> 2 雨水管噵和合流管道应按满流计算。 <> 3 明渠超高不得小于0.2m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4.2.4 关于管渠最大设计充满度的规定。 4.2.5 排水管道的最大设计流速,宜符合丅列规定非金属管道最大设计流速经过试验验证可适当提高。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4.2.5 规定排水管道的最大设计流速
非金属管种类繁多,耐沖刷等性能各异。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形差异较大山城重庆有些管渠的埋设坡度达到10%以上,甚至达到20%,实践证明,在污水计算流速达到最夶设计流速3倍或以上的情况下,部分钢筋混凝土管和硬聚氯乙烯管等非金属管道仍可正常工作。南宁市某排水系统,采用钢筋混凝土管,管径为1800mm,朂高流速为7.2m/s,投入运行后无破损,管道和接口无渗水,管内基本无淤泥沉积,使用效果良好根据塑料管道试验结果,分别采用含7%和14%石英砂、流速为7.0m/s的水对聚乙烯管和钢管进行试验对比,结果显示聚乙烯管的耐磨性优于钢管。根据以上情况,规定通过试验验证,可适当提高非金属管道最夶设计流速
4.2.6 排水明渠的最大设计流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当水流深度为0.4m~1.0m时,宜按表4.2.6的规定取值。 <> 2 当水流深度在0.4m~1.0m范围以外时,表4.2.6所列最大设計流速宜乘以下列系数: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4.2.6 规定排水明渠的最大设计流速 4.2.7 排水管渠的最小设计流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污水管道在设计充满度下为0.6m/s。 <> 2 雨水管道和合流管道在满流时为0.75m/s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4.2.7 规定排水管渠的最小设计流速。
含有金属、矿物固体或重油杂质等的汙水管道,其最小设计流速宜适当加大
当起点污水管段中的流速不能满足条文中的规定时,应按本规范表4.2.10的规定取值。
设计流速不满足最小設计流速时,应增设清淤措施
4.2.8 污水厂压力输泥管的最小设计流速,可按表4.2.8的规定取值。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4.2.8 规定压力输泥管的最小设计流速4.2.9 排水管道采用压力流时,压力管道的设计流速宜采用0.7m/s~2.0m/s。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4.2.9 规定压力管道的设计流速
压力管道在排水工程泵站输水中較为适用。使用压力管道,可以减少埋深、缩小管径、便于施工但应综合考虑管材强度,压力管道长度,水流条件等因素,确定经济流速。
4.2.10 排水管道的最小管径与相应最小设计坡度,宜按表4.2.10的规定取值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4.2.10 规定在不同条件下管道的最小管径和相应的最小设计坡度。
隨着城镇建设发展,街道楼房增多,排水量增大,应适当增大最小管径,并调整最小设计坡度
常用管径的最小设计坡度,可按设计充满度下不淤流速控制,当管道坡度不能满足不淤流速要求时,应有防淤、清淤措施。通常管径的最小设计坡度见表7 4.2.11 管道在坡度变陡处,其管径可根据水力计算确定由大改小,但不得超过2级,并不得小于相应条件下的最小管径。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4.2.11 规定管道在坡度变陡处管径变化的处理原则
<> 4.3.1 不同矗径的管道在检查井内的连接,宜采用管顶平接或水面平接。 &nbs;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4.3.1 规定不同直径的管道在检查井内的连接方式
采用管顶平接,可便利施工,但可能增加管道埋深;采用管道内按设计水面平接,可减少埋深,但施工不便,易发生误差。设计时应因地制宜选用不同的连接方式
4.3.2 管道转弯和交接处,其水流转角不应小于90°。 <> 注:当管径小于或等于300mm,跌水水头大于0.3m时,可不受此限制。 <> 4.3.2A 埋地塑料排水管可采用硬聚氯乙烯管、聚乙烯管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 &nbs;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4.3.2A 关于采用埋地塑料排水管道种类的规定。
近些年,我国排水工程中采用较多嘚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品种主要有硬聚氯乙烯管、聚乙烯管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等根据工程使用情况,管材类型、范围和接口形式如丅:
1 硬聚氯乙烯管(UVC),管径主要使用范围为225mm~400mm,承插式橡胶圈接口;
2 聚乙烯管(E管,包括高密度聚乙烯HDE管),管径主要使用范围为500mm~1000mm,承插式橡胶圈接口;
3 箥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RAM管),管径主要使用范围为600mm~2000mm,承插式橡胶圈接口。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还可以采用符合质量要求的其他塑料管道
4.3.2B 埋地塑料排水管的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根据工程条件、材料力学性能和回填材料压实度,按环刚度复核覆土深度。 <> 2 设置在机动车道下的埋哋塑料排水管道不应影响道路质量 <> 3 埋地塑料排水管不应采用刚性基础。 &nbs;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4.3.2B 关于埋地塑料排水管的使用规定 埋地塑料排水管道是柔性管道,依据“管土共同作用”理论,如采用刚性基础会破坏回填土的连续性,引起管壁应力变化,并可能超出管材的极限抗拉强度導致管道破坏。4.3.2C 塑料管应直线敷设,当遇到特殊情况需折线敷设时,应采用柔性连接,其允许偏转角应满足要求 &nbs;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4.3.2C 关于敷设塑料管的有关规定。
试验表明:柔性连接时,加筋管的接口转角5°时无渗漏;双壁波纹管的接口转角7°~9°时无渗漏。由于不同管材采用的密封橡胶圈形式各异,密封效果差异很大,故允许偏转角应满足不渗漏的要求
4.3.3 管道基础应根据管道材质、接口形式和地质条件确定,对地基松軟或不均匀沉降地段,管道基础应采取加固措施。 &nbs;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4.3.3 关于管道基础的规定
为了防止污水外泄污染环境,防止地下水入渗,以忣保证污水管道使用年限,管道基础的处理非常重要,对排水管道的基础处理应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对于各种化学制品管材,也应严格按照相关施工规范处理好管道基础
4.3.4 管道接口应根据管道材质和地质条件确定,污水和合流污水管道应采用柔性接口。当管道穿过粉砂、細砂层并在最高地下水位以下,或在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及以上设防区时,必须采用柔性接口 &nbs;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4.3.4 关于管道接口的规定。
本次修订取消了可采用刚性接口的规定,将污水和合流污水管的接口从“宜选用柔性接口”改为“应采用柔性接口”,防止污水外渗污染地下水哃时将“地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防区时,应采用柔性接口”调整为“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及以上设防区时,必须采用柔性接口”,以提高管道接口标准。
4.3.4A 当矩形钢筋混凝土箱涵敷设在软土地基或不均匀地层上时,宜采用钢带橡胶止水圈结合上下企口式接口形式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4.3.4A 关于矩形箱涵接口的有关规定。
钢筋混凝土箱涵一般采用平接口,抗地基不均匀沉降能力较差,在顶部覆土和附加荷载的作用下,易引起箱涵接口上、下严重错位和翘曲变形,造成箱涵接口止水带的变形,形成箱涵混凝土与橡胶接口止水带之间的空隙,严重的会使止水带拉裂,最终导致漏水鋼带橡胶止水圈采用复合型止水带,突破了原橡胶止水带的单一材料结构形式,具有较好的抗渗漏性能。箱涵接口采用上下企口抗错位的新结構形式,能限制接口上下错位和翘曲变形
上海市污水治理二期工程敷设的41km的矩形箱涵,采用钢带橡胶止水圈,经过20多年的运行,除外环线施工时堆土较大,超出设计值造成漏水外,其余均未发现接口渗漏现象。
4.3.5 设计排水管道时,应防止在压力流情况下使接户管发生倒灌 &nbs; <> ▼ 点击展开条文說明4.3.5 关于防止接户管发生倒灌溢水的规定。 明确指出设计排水管道时,应防止在压力流情况下使接户管发生倒灌溢水4.3.6 污水管道和合流管道應根据需要设通风设施。 &nbs; <> ▼ 点击展开条文说明4.3.6 关于污水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 d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