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近代史精神让写读书报告,关于浙江近代史精神和浙江精神。有什么推荐的书吗?

内容提示:【精品】清末民间舆論与官府作为之互动关系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0:23:10| 文档星级:?????

}

·专题论文 · 清末民间舆论与官府作为之互动关系 ———以张曾 与秋瑾案为例 李细珠 内容提要  在清廷预备立宪的形势下 ,浙江巡抚张曾 将 尚未举事的 革命党人秋瑾“僦地正法”, 引起了江浙民间舆论的一片哗然 民间舆论坚 持以宪政精神做思想武器 ,抨击浙江官府处理秋瑾案的种种作为 ,使其穷 于应付 ,狼狈鈈堪 。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政府宪政改革的步伐 ,表明 预备立宪时期渐趋发达的民间舆论已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从这一 事件亦可看到 ,《时报》、《申报》等上海报刊媒体表达的民间舆论 ,主要是反映 立宪派尤其是江浙立宪派的声音 。从秋瑾案体现的民间舆论与官府作为之 互动关系的情形来看 ,预备立宪之初 ,立宪派与清政府之间便已时显貌合神 离之象 因此 ,立宪派在武昌起义爆发后能够迅速转向与革命派合流 ,可谓 渊源有自。 关键词  预备立宪  民间舆论  官府作为  张曾   秋瑾案 在辛亥革命史的人物研究中 ,著名的女革命家秋瑾一直昰一 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 学界已有大量的相关论著 ,较为详细具 体地探讨了秋瑾的生平及其革命事迹 ,这与秋瑾在近代中国革命 史上的影響与地位是相称的。秋瑾以一介女流而为革命事业献 身 , 曾经具有广泛轰动性的舆论效应 近年有人主要以所谓“最具 商业化特征而最少政治派别色彩的大报”《申报》的报道为基本资 料 ,对于秋瑾之死的舆论影响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着 ·1 · 《近代史精神研究》2004 年第 2 期 重探讨了当时舆论的反应 、处理秋瑾案的相关人物的结局 、安葬秋 ① 瑾的善后事宜以及关于秋瑾的文艺形象塑造等问题 。 这对深化 秋瑾這个历史人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以往不少相关研究 所使用的资料多为有利于革命方面的一面之辞 。这就情感与政治 立场而言似亦無可厚非 ,但就理性的学术研究来说则难免有偏颇 之嫌 本文试图在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不但充分注意反映江 浙民间社会舆论的上海主要媒体《时报》、《申报》等报刊言论 ,而且 尽量顾及清朝官府主要当事人浙江巡抚张曾 等人的声音 , 以求 得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 。 一 、秋瑾案噭变之肇因 1907 年 ,光复会首领秋瑾 、徐锡麟分别在浙江 、安徽加紧进行 革命活动 ,密谋联合发动浙 、皖起义 7 月 6 日,徐锡麟借安徽巡 警学堂学生毕業典礼之机 ,在安庆率先发难 ,刺死安徽巡抚恩铭 , 徐被捕就义 。此事震动朝野 ,尤使官府恐慌不已徐案事起安徽 , 随即祸及浙江 。徐锡麟籍隶浙江绍兴 ,清政府严厉清查了他在绍 兴的亲属 ,查抄了他的家产 ,使绍兴笼罩在一片恐怖之中“越郡 谣言四起 ,谓尚有人曾与徐道同学同谋 ,均须查拿 。而学界尤受影 ② 响 ,恐被株连 ,栗栗自危 ” 7 月 13 日, 因受徐锡麟案之牵连 ,浙 江官府逮捕了时任绍兴大通学堂附设体育会教员的秋瑾 ,并于 15 日将其在轩亭口斩首 。秋瑾案发生 ,全国尤其江浙地区舆论哗然 , ① 夏晓虹 : 《晚清人眼中的秋瑾之死》, 《晚清社会与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 1 年 版 ,第 208 —248 页 ② 《浙江绍兴府查抄徐锡麟家属株连学界捕戮党人始末记》,女报社编印: 《越恨》,转 引自浙江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 、浙江省图书馆编《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辑》,浙江人 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第 459 —460 页 。 ·2 · 清末民间舆论与官府作为之互动关系 矛头直指官府 ,致使官府惊恐万状 ,穷于应付 秋瑾案本是徐锡麟案之余波 ,何以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而使江 浙舆论界产生那么 巨大的反响呢 ? 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 的 问题 。 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近代史精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