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哪些哲学家思想的思想更贴近当下

利用先贤的智慧来解决现代生活嘚日常问题

什么是哲学?是不是就是时不时让你能够蹦出一些高深莫测晦涩难懂显得特别高明的学问哲学能当饭吃吗?我为什么要学哲学应该怎么学哲学?畅销书作者Ryan Holiday列举了所有人都应该学习哲学的二十个理由推荐各位一定要抽出时间好好看看(而且要时不时回顾┅下),也许你在工作、学习、生活、人生当中遇到的困惑已久的问题就能茅塞顿开原文标题是:Why You Should

如果你告诉别人你发现了一个做好人——如何解决人生问题,如何管理脾气去哪里寻找意义,以及如何思考死亡——的操作系统大多数人都会翘首以盼,洗耳恭听当然會。对于做个更好的人过更好的生活,有谁会不感兴趣呢这不就是我们这个被赋予的随意而古怪的存在,日复一日为之奋斗的东西嘛

如果你告诉同一个人你发现的东西其实有个名字,那就是“哲学”一开始令他们提起精神的所有那些兴奋感和可能性,马上就像泄气嘚气球一样从他们身上消失殆尽他们几乎肯定会回到你打断他们之前正在干的事情上。谁会因为这种厌恶去责怪他们呢几乎任何其他倳情都比讨论哲学要好。

我的意思是看看维基百科关于“哲学”这个词条的第一段

哲学(英语:philosophy)是研究普遍的、基础问题的学科,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心灵、语言等领域哲学与其他学科不同之处在於哲学有独特之思考方式,例如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系统化嘚方法并以理性论证为基础。在日常用语中哲学可被引申为个人或团体的最基本信仰、概念或态度,不过并非此处之定义典型的哲學问题包括:知道任何东西并证明它的存在是否有可能?什么是最真哲学家思想还提出了一些更实际更具体的问题,比如:有最好的生活方式吗公平好还是不公平好?人有自由意志吗

我自己就写过多本关于哲学的畅销书,对此甚至我也是一脸的“什么鬼”有一堆编輯和博士来负责给这个重要的词条写描述,他们有数千年的智慧可以借鉴来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哲学……这就是那帮人想出来的定义么

哏那堆废话正好相反。真正睿智的哲学家思想不会浪费时间在那些问题上他们是真实的人,活在真实的世界里设法让自己生活得更美恏。

不用说那不是我们有时间去研究的哲学。而且说实话,除非某所常青藤大学给你支付薪水否则你也不应该为此烦恼。你有孩子戓者工作或者账单需要你去烦恼争论自由意志是否存在或者我们是不是活在计算机的模拟当中对你有什么好处呢?

好消息是真正的哲学哏那堆废话正好相反真正睿智的哲学家思想不会浪费时间在那些问题上。他们是真实的人活在真实的世界里,设法让自己生活得更美恏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写那样,“成为哲学家思想的先决条件不仅是拥有深奥的思想甚至也不是创建了某个学派……而是解決生活当中的一些问题,不是在理论上而是实践上解决。”

脑子一炸的感觉是吧。

既然这是唯一值得提出的观点那就让我来告诉你為什么你应该学习哲学(以及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并且作为这次考试的副产品希望你能发现一些自己也许会喜欢的哲学家思想和他們的书。

从奴隶到哲学家思想的埃皮克提图(Epictetus)说哲学家思想的第一要务很简单:区分哪些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哪些是我们不能控制的就像希腊谚语所说那样,“ ta eph'heminta ouk eph'hemin ”——哪些由我们决定,哪些不由我们决定埃皮克提图的情况下,他生下来就是奴隶并因此要面对终生殘疾这些不是他能决定的。对此他是怎么回应的之后他做了什么?那就是他的回应

对我们无能为力的事情生气是没有用的。哲学家思想肯定不会对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生气

睿智的人知道自己控制不了别人的意见,他们控制不了交通他们控制不了天气,他们控制不叻我们生来就是凡夫俗子的事实他们控制不了经济或或者他人口中的粗鲁言辞。他们控制不了过去也控制不了遥远的未来。但他们可鉯控制自己的选择以及自己对所有那些他们无法控制的事情的反应。 其他一切的他们会忽略

这样一来,哲学就不仅仅只是一种智慧的形式还是一种分配资源的方式。

就像在世的最著名、最受人尊敬的哲学家思想玛莎·努斯鲍姆(Martha Nussbaum)曾经说过那样:“做一个好人就是对卋界要有一种开放的态度要有信任超出自己控制范围的不确定事物的能力。”

这样一来哲学就不仅仅只是一种智慧的形式,还是一种汾配资源的方式

从十几岁开始,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就感觉像是在黑暗的走廊里摸索着我们感到困惑。我们迷失了自我我们感到害怕。我们渴望理清思绪找到方向。罗马皇帝马库斯·奥里利乌斯在《沉思录》中写道:“你曾到处寻找,最后才意识到自己从未找到过一直縋寻的东西:如何真正地活着真正的生活在逻辑演绎、金钱、名誉或享乐中都遍寻不到。”

如果说哲学是个东西的话那它就是关于如哬生活那个问题的答案。塞涅卡(Seneca) 在他的《道德书简》中问道:“你真的知道哲学给人类提供了什么吗哲学提供忠告。”哲学给我们提供建议哲学让我们感到慰籍。哲学给出解释

宗教基本上是这么说的,“做这个或者不要做那个因为上帝是这么说的”哲学顶多会這么说:“做这个或者不要做那个,但不要光听我的以下是这是合乎逻辑的最好做法的原因。”是不是有一些虚无主义哲学给可怕的事凊找理由或者找借口的确。但那些是例外大多数哲学,尤其是古代哲学跟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能达成相同的道德结论——而且通常沒那么多的判断和虚假的优越感。就拿本节开头我引用的奥里利乌斯的话来说吧他对应该如何生活的回答很崇高但又非常简单:生活必須要有原则。什么原则在《沉思录》中,他解释说:“那些有关善恶的原则:即深信没有什么东西于人是好的——如果它不使人公正、節制、勇敢和自由;没有什么东西对人是坏的-如果它不使人沾染与前述品质相反的品质”

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情况下采取行动的最好办法是什么?那么多的美德——像勇气、爱或者说出真相——如果做得过火的话就会变成恶习这难道不令人困惑吗?如果你知道甚至古人對此也在挣扎寻找合适的平衡仍然是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的话是不是稍微会感到安慰一点?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关键是要知道如何在適当的情况下以适当的办法做出适量适当的事情。

说的容易可是我们该如何决定呢?

亚里士多德的答案来自于他所谓的黄金中道(golden mean)“美德是两种恶习之间的黄金中道,而这两种恶习一种是过头,而另一种是不足”换句话说,我们应该考虑每一种情况并进行折中仳方说,在战争中毫不畏惧的士兵对他自己和别人来说都是个危险,因恐惧而裹足不前的士兵也同样糟糕但勇气就处在这些极端的中間。以同样的方式落实到位的美德之多令人惊讶吝啬和挥霍之间是大方。温顺和傲慢之间是谦虚犹豫不决与头脑发热之间是自我控制。冷漠与贪婪之间是抱负

伊曼努尔·康德——启蒙运动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当代哲学最强大最有影响的人之一——在他的《道德形洏上学的基础》里面有一条很好的规则:“我一定要这样行为使得我能够去立定意志要我行为的格准成为普遍规律。”

核武器的lunli对他来說不仅仅是学术讨论还是生死攸关。

我们都在寻求帮助想知道怎么去做正确的事......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道和康德的绝对命令提供了他们嘚指南。

尽管我们对哲学家思想有着躲在象牙塔里的学者的刻板印象但实际上史上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一直都是实干家。马库斯·奥里利乌斯是罗马皇帝。塞涅卡是著名的剧作家和权力经纪人。苏格拉底是一名士兵托马斯·莫尔是国王顾问和律师。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是镇长和外交官。罗素(Bertrand Russell)是一位活跃分子他设法卷入到古巴导弹危机中。核武器的lunli影响不仅仅是跟他进行某些学术讨论的一部分——这还是是一场關于生与死的对话

关键是,最好的哲学是实用的而不是纸上谈兵。2013年以色列将军Herzl Halevi 曾告诉《纽约时报 》:“大家经常对我说,经营管悝是给实际生活用的而哲学是给精神用的经过这么多年我发现正好相反——哲学对我来说实用得多。“

法国作家查尔斯·佩吉(Charles Peguy)在其《关于柏格森和笛卡尔的笔记》中提出了一个更好的观点:“哲学不在哲学课上它太忙于生活了,太忙于去做了”

不妨想想苏格拉底。他没写下任何东西写的任务他留给了学生和助手了。他太忙于学习思考和周游世界了。对于卡托而言也是这样——这位罗马元老院參议员在罗马共和国的最后几年时间里忙着带头反对尤里乌斯·凯撒。他的哲学论证体现在他的行为以及为了拯救罗马于BaoZheng之中所做出的牺牲埃皮克提图是另一位从不写下任何东西的哲学家思想。当然他确实是一位“教授”,但跟对教授的刻板印象完全相反这是他留给學生的经验。

像人一样吃饭像人一样喝酒、打扮、结婚,生子从事政治活动——遭受NueDai,忍受任性的兄弟、父亲、儿子、邻居或伴侣姠我们展示这些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你真的已经从哲学家思想那里学到了东西—— 埃皮克提图,《谈话录》3.21.5-6

有太多的人不开心了他们的生活一团糟。他们压力很大他们劳累过度,任由自己的冲动和乌合之众意见的摆布我们需要树立一种堡垒来抵御这些。

禅僧縋随内心的平静——在工作的喧嚣中得到喘息——不管你是武士还是和尚他们认为这都是必不可少的。斯多葛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称之為“静心(ataraxia)”并认为这是走向幸福和满足的第一步(且不用说它对领导力的必要性)。基本上每一种哲学流派和宗教学派都有自己描述沉静的用语——它们各有自己的教导方式让你在纷繁杂扰的世界里保持镇定。

这些教诲结出的硕果是什么真正受教育者只会得到最媄丽和最合适的收获——平静、无畏和自由。我们不应该相信大众他们说只有自由的人才可以受教育,而应该相信那些爱智慧的人他們说只有受教育的人才是自由的。—— 埃皮克提图《谈话录》 2.1.21-23a

(编者注:从奴隶到哲学家思想的埃皮克提图就是上面这段话最好的证明)

我们难道不都想更自由点,害怕少点并达到内心的平和吗?好吧那一个人如何才能体现出静心呢(ataraxia) ?不是靠运气不是靠消除外堺影响或者永远躲避来取得独处的安宁。不是而是靠矫正我们的判断来过滤外部世界。

这就是学习哲学——阅读和思考伟大的思想的智慧——要做的事情它增强了我们在纷繁杂扰的生活中保持定力的能力。它把外部事件的扭曲性、令人困惑性以及压倒性变得有序埃皮克提图说,这就是自由

怎么样才能让你所有的问题,甚至是那些真正令人烦恼和痛苦的问题看起来不那么严重呢?办法来自塞涅卡伱所要做的,他在《论愤怒》中说只是“再往后退一步然后大笑两声。”

当你的视野看得足够远时几乎所有一切都变得荒谬不经。想想看吧:我们不过是在一块太空岩石上蹦跶的猴子我们不过是无尽存在里面的一刹那。如果人类能活得足够久的话他们会像我们嘲笑胒安德特人一样嘲笑我们。大家过去经常非常严肃地讨论过一个针尖上能站多少位天使或者世界是不是平的。他们不仅认为王是个好主意而且还相信王权神授!对于我们今天持有的观点,或者我们现在拥有的尖端科技你觉得他们会怎么想呢?

这就是为什么马尔库斯·奥里利乌斯会说柏拉图的视角是不断缩小、缩小,然后从上面审视东西的原因——这样可以让你内心得到安宁,让你的心灵得到启迪。宇航员已经证实他比他所知道的还要正确我们称之为“总观效应 ”,任何人只要从太空俯瞰地球就不禁感觉到自己的问题,自己的愤怒以忣自己的焦虑马上就消失了

向后退然后一笑了之。向上看或者向下看感觉好多了。

马尔库斯·奥里利乌斯基本上就是宇宙的中心。他是最强帝国最有权势的人他有财富,有影响力有原始的军事力量。他几乎可以任何人的生死这种绝对的权力本该会毁了他。

结果没有相反,我们在他著名的《沉思录》当中发现了超过80处提到了“公共利益”并且对作为世界公民——世界主义——而不仅仅是帝国表达叻明确的认同。奥里利乌斯认为人类是互相成就的没有谁比谁更好或者谁比谁更重要。

斯多噶派有个对应的词叫“ Sympatheia ”——指跟宇宙的一種关联性他们相信我们都是更大整体的一部分。我们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即使这个角色看起来很小即使它不是我们选择的角色)。我們都有义务互相帮助

此外,伤害他人或放弃我们的角色则是对我们的哲学与人类责任的背叛。马尔库斯在《沉思录》中写道:“对蜂巢不利的就是对蜜蜂有害的” 反之亦然。

我们必须尊重和善待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无论他们是看门人还是亿万富翁。 这意味着我们必須努力为他人做好事......因为给他人做好事对自己有利

我们一体的这个想法的东方化远胜于西方化。 就像Fritjof Capra在他的畅销书《物理学之道》(一夲结合了现代物理学的数学世界观与印度教、佛教和道教信条的书)中所写那样:

东方世界观最重要的特征你也可以说是精髓,是意识箌所有事物和事件都是统一和互相关联的所经历的世界上的所有现象都是一种基本的同一性的表现。 所有事物都被视为这个宇宙整体相互依存和不可分割的部分; 属于同一个终极现实的不同表现形式

我们必须尊重和善待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无论他们是看门人还是亿万富翁 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努力为他人做好事......为他们做好事对自己有益。

哲学可能很简单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很容易。 事实上哲学应该会非瑺艰难。 在你追求更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它应该会挑战你——甚至会给你带来痛苦。

朋友哲学家思想的讲堂可是医院——你走出去的时候不应该感到高兴,而是痛苦因为当你走进去的时候,你并不好 —— 埃皮克提图,《谈话录》3.23.30

有谚语(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云,“最好的往往是最难的”哲学也是如此。 你所学的东西不应该仅仅是挑战你的头脑——哲学很少能让你轻松阅读下去的——而且它应該挑战你是谁这个核心 哲学应该让你质疑你对世界做出的最基本的假设以及你平时做得最多的决定。 因为你并不完美你还有改进的空間。

塞涅卡认为哲学是一种工具,我们应该用来刮掉自己的错误 这个词“刮”是具有操作性的。 因为刮是痛苦的——它需要用力要囿硬边。 但是当刮完之后,我们会变得更健康、更干净、情况会更好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斥着腐|败、自私、残忍与痛苦。 我们的文化告訴我们重要的是名誉、权力和金钱这些东西......我们看到追逐这些虚假的偶像如何让人误入歧途。

罗马帝国最伟大的演说家西塞罗有一个说法:“ Summum Bonum ”在拉丁语中,这是“至善”的意思在古代世界“至善”是什么? 我们这一生中又应该以什么为目标 哲学给了我们答案。

这個答案就是美德 如果我们像亚里士多德、斯多葛派,甚至伊壁鸠鲁派所认为的那样合乎道德地行事,其他重要的一切——幸福、成功、意义、名声、荣誉还有爱等——也会随之而来 没人说这条道路很容易走,我们最亲近的人未必认可或欣赏它但这是必不可少的。 另┅种选择——走容易走的路或捷径(无论是否符合lunli或道德规范)——只会被看成是懦夫和傻瓜

就像奥里利乌斯在《沉思录》里面所写那樣:“只要做对的事就行了。其他的都不重要”

在某种程度上,这跟金科玉律没什么不同: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还有约翰·罗尔斯(John Rawl) 关于无知之幕的概念试问:如果你在世界/社会中的位置是流动的话,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最终可能处在你自身嘚行动的另一边呢?

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 是一位犹太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思想曾在三个不同的纳粹集中营中呆过。 他一生的工作都被毁叻 他失去了妻子、父母以及多年的生活。 他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牵涉到痛苦的必然性也就不奇怪了他说, 每个人都要受苦没有办法鈳以避免。 但是他同时也相信大家有能力在痛苦中找到意义。 正如他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写道他在死亡集中营期间,“但困擾我的疑惑却是:‘所有生命中的痛苦我们四周的死亡,有意义吗?’如果没有那么人的生命终究毫无意义。如果生命的意义只依赖一些偶发事件——可以脱逃或不能脱逃的偶发事件——那么人生终究不值得一活”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哲学经常是痛苦的充满挑战性的,但在我们最艰难的时刻哲学也可以给人带来深深的慰籍,是力量的源泉 奥里利乌斯在《沉思录》中写道,哲学类似于眼炎的古咾疗法 哲学是一种镇痛软膏,“一种减轻痛苦的药膏 一种温暖的洗液。”

佛教徒毫不掩饰痛苦的必然性《四圣谛》说的就是这个。 泹哲学是解决方案 从某种程度来说,释迦牟尼教的是如何识别痛苦以及如何结束痛苦

不是吗?在所有哲学概念里面墨菲定律是其中朂容易理解、最正确之一,这是有原因的 对于斯多葛学派的人来说,理解生活的不可预测性是智慧的真髓

他们最有争议的练习之一是“premeditatio malorum” (对邪恶的预冥思,先想象最坏的结果)——这基本上就是消极的形象化 积极的形象化很有趣,但消极的形象化能为你救急(和救命) 就像塞涅卡在《面包里的幸福人生(Letters From a Stoic)》所写的那样 ,“在你的脑子里预演这些:流放、拷问、战争、沉船 我们人类命运所有的條款都应该摆在我们眼前。”

塞涅卡不是悲观主义者也不是在找不进行尝试的借口。 相反这是一项准备工作,而不是去通融一下 塞涅卡在书中解释道,“想不到的东西在影响上破坏性更大意外会加重一场灾难的程度。这就是确保一切都不会出乎我们的意料的理由峩们应该在每个转折之前把想法摆在我们面前,并考虑到每一个可能的事件而不仅仅是事件平常的发展路线。”

通过接受对命运一定程喥的无力感但永远也不放弃我们对命运做出反应的力量,我们就能时刻做好准备永远不会感到惊讶, 并随时准备向前迈进

苏格拉底思想上很谦逊。 他愿意提出问题 他并不认为自己知道所有的答案。 他渴望学习

就像科学一样,哲学只有承认无知才能向前发展 通过接受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就可以学习和发现 埃皮克提图的名言对我们大家都是一个警醒:“你认为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是不可能学会嘚。”

哲学家思想知道自负是敌人 他们知道,要想倾听要想学习,要想去爱我们就必须敞开胸怀。 我们必须愿意改变想法 我们必須愿意主动提问。爱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的一个观察经常被人提到他发现我们见到的每一个人都会在某方面比我们好,所以我们应该渴望向他们学习這基本上概括了一个哲学家思想做的事情。(编者注:还是三人行必有我师更加浓缩)

斯多葛派并不认为任何人都可以变得完美 成为圣囚是哲学家思想的最高愿望,但这是不现实的 这只是他们柏拉图式的理想。不过他们都是从希望能够更接近那个标志来开始每一天的。

哲学作家和畅销书翻译家Sharon Lebell说 这就是通向真正幸福的路径:

我认为,真正的幸福是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到指引我们的思想言行举止朝着姠善、见贤思齐的方向发展的事业时,那种无故就出现、显现、被揭示或承蒙恩典发现出来的意义是在笨拙地、容易犯错地、没有方向泹是竭尽全力去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当我们的思想和心灵不设防的特定时刻我们所体会到的爱、秩序、感受、美丽、正义,以及所有那些妙不可言的好东西——Sharon Lebell,《生活的艺术》

谦卑来自于知道自己有缺陷但努力想要变得更好这不仅能让我们远离自负,还可以帮助峩们理解别人并且更加宽容别人

本杰明·富兰克林建议我们应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这只有在你接受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时才有可能。 这真的很难! 苏格拉底相信大家都不会故意做错事。 在他那个时代大家还没有意识到有反社会人士或精神病患者的存在,但總的来说他是对的。 大家一般想做的都是自己认为是最好的事情......他们不会总是想到所谓的“最好”可能会对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在你紦任何事情搞得太过个人化或者变得沮丧之前,请务必记住这一点

奥里利乌斯告诫自己:“不要指望什么理想国,哪怕是最小的进展也偠感到心满意足”否则的话你会失望的。 如果你能睁大眼睛时刻记住大多数人都在尽力而为,并愿意宽恕对方你就会发现其实世界並没有那么糟糕。

德国哲学家思想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写道:“活着就是受苦生存就是从苦难中找出意义。” 虽然佛陀谈到了痛苦的終结但其实这才是他的意思。 没有人可以消除生活中的痛苦——但我们可以在痛苦中找到目的 说得更泛一点,如果我们的生活有了目標从一开始就更能忍受痛苦。

作为在意义和目的方面影响最为深远的现代思想家之一 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曾写道:“生活永远不会因为环境而无法忍受,只会因为缺乏意义和目的” 弗兰克尔目睹了人是如何通过全身心投入某项事业、通过学会去爱的過程中找到目的,并在痛苦中寻找到一种意义的 也许他最大的贡献是回答了一个模糊的哲学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他的答案是:你不该问这个问题;应该由生活来提出这个问题而我们必须用行动来回答。

塞涅卡是个真性情的人 一个放在今天也能如鱼得水的人。 他喜欢钱 他喜欢玩。 他喜欢权力这些他都有很多。很多跟他同时代的罗马人也是如此 但塞涅卡跟别人不一样的是,他愿意坐下来問自己所有这些金钱和权力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关于金钱的意义最好的著作里面很多都是出自这么有钱的一个人之手这既讽刺又合理。塞涅卡在《Letters From A Stoic(塞涅卡书信集)》里面说:“如果我的财富消失了它带走的只有它自己。”但很多人显然活法就会不一样了他说: “洳果我的财富没了,那只会让我失去它而不再有其他但如果你的财富没了,你会目瞪口呆感觉失去了自我。 在我这里财富是有一席の地;但在你那里,财富处在最高的位置 简而言之,我拥有自己的财富而你的财富拥有你。

塞涅卡看来如果你知道财富对你没有任何意义并且不值得大多数人为此付出的代价的话,财富就是个有也不错的东西 同样值得警惕的是,财富也可以腐蚀和误导我们 塞涅鉲在一篇文章中列举了肮脏财富的所有特征——金色的屋顶,紫色的衣服和大理石地板 他描述了一个也许是得到命运和财富青睐的人的苼活。 壮观的雕像最杰出的艺术品,一大帮仆人他们有乡间别墅和金银珠宝。 塞涅卡在想拥有这些能教给人什么呢,然后得出结论說:“你从中学到的就只有怎么去渴望更多的东西”

这就是物质成功的讽刺性;这是个会不断移动的门柱。你认为拥有X就足够了但却發现多两倍更好,然后3倍更好塞涅卡在《Letters from a Stoic》中写道:“繁荣是一件不安的事情:它在自找麻烦。” 或者不如说是说繁荣推动了自己——紟天其实2000年前是一样的

尼采给伟大开出的秘诀可称为“amor◇◇i(命运之爱)”,也就是爱一个人自己的命运他解释说:“一个人不求境遇的改变,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直到永远。他不是在承受必要的东西,更不是在掩盖它——所有的理想主义面对必要者时都是虚伪的谎言而且爱它。”

什么意思 这意味着不仅仅要接受我们无法控制的东西,还意味着不仅不要抱怨 还要去拥抱它。 说:我没有选这个意思是这是为我选的。 说:我打算要做到最好 我打算用它来做得更好。

世事无常 但我们可以爱它......并充分利用它。 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动力

斯多葛学派喜欢拿火来做比喻。 马库斯·奥里利乌斯《沉思录》中写道:“火焰因为燃烧了扔进火堆里面的一切东西而变得更加炙热亮堂”

我们也能这样。世事无常但我们可以爱它......并充分利用它。 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动力

1800年代初期,布拉斯洛夫(Rabbi Nachman of Breslov犹太民族拉比先人)想出了一句美丽的祈文。 希伯来语叫做: ?? ????? ???? ??? ?? ???? ?????? ?? ???? ???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这世界是一座窄窄的桥,最重要的是不要害怕”

害怕乃人之常情。 我们担心死 我们担心没钱。 我们担心战争和不确定性以及别人对我们的看法這无可厚非,但几乎不是美好生活的秘诀

有没有更好的秘方?有它来自已故的法国哲学家思想安·杜福曼曼特(Anne Dufourmantelle) ,她在2011年著名的随筆《歌颂风险》中写道:“恐惧不应阻止我们而应该解放我们。”

有可能通过欢迎恐惧来驯服恐惧 当一个人承认自己的恐惧、自己的囿限性时,信心就可以从这种脆弱中重生 如果我们把害怕变成消极的东西,这个东西就会挥之不去 要想品尝自由的滋味,离不开承受風险的力量

2017年, Dufourmantelle因为在法国海滩上拯救两名溺水的孩子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哲学。 著名哲学家思想、逻辑学家、数学家、诺奖嘚主伯特兰·罗素在《非流行散文(Unpopular Essays)》一书中写道“征服恐惧是智慧的开始”,因为这意味着你把事情看得很清楚了你已经能恰当哋区分哪些你能控制哪些不能控制了(如果你不能控制,为什么要自取烦恼),并且你对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有了一些看法了

哲学其實就是研究真理和培养自控力,这对于减少恐惧至关重要 正如塞涅卡所说那样:“我们往往是受惊多过受伤,给我们带来更多痛苦的往往是想象而不是现实”在锐化我们的思想和强化自我意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令我们恐惧的事情变得迟钝

如果我们要从人生短暂和囷它的长短不受控的事实中悟出点什么的话,那显然应该是在可以的时候必须享受当下

伊壁鸠鲁是活在当下的守护神,但不是你想象的那种如果你还不知道的话,伊壁鸠鲁主义是享乐主义的代名词 但伊壁鸠鲁的生活其实相当简单。 他精通的是在平凡和便利之中寻找快樂——跟朋友呆在一起在花园里享受美丽的夜景,来一场很好的交谈对活着怀着感激之情。伊壁鸠鲁在《幸福的艺术(The Art of Happiness)》中很好地解释了他的哲学他写道:“如果没有明智、高尚、正直的生活,想要过上愉快的生活是不可能的反过来,如果没有愉快的生活想要過上高尚、正直的生活也不可能。”

所有人类都拥有并永远共享的一个命运就是我们终有一死 我们会死。死亡笼罩着我们 但有些人否認这一点。 我们当中有些人因害怕而颤抖——把这个过程中度过的美好时光都供给毁了

因此,哲学被用来处置这种最普遍的情况是很有意义的

西塞罗说,进行哲学讨论就是学会怎么去死 但如果这听起来似乎很黑暗的话,不妨考虑它的另一面——知道如何去死就是知道怎么生活奥里利乌斯不断提醒自己这一点,他在《沉思录》中写道:“你可以现在就放弃生活让那个来决定你做什么,说什么和想什麼”

塞涅卡写过大家是如何更加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的财富而不是自己的时间的。但是如果一个人把必死的命运摆放在中心位置的话,就会意识到这有多愚蠢——只要考虑到我们并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的话他们就会理解每一刻究竟有多珍贵。

奥里利乌斯在《沉思录》Φ写道:“不要过得好像你注定要永远活着一样命中注定的东西就在你头顶笼罩。只要你活着只要你能,现在就开始行善吧”

是时候了,我们要从哲学家思想——从那些只是用它来作为借口来夸夸其谈开始胡搅蛮缠的辩论的人——那里收回哲学了

这就是memento mori (拉丁文,“记住你终将死去”)以及最终的哲学本身的本质。生活是短暂的存在是脆弱的。但我们现在就在这里所以让我们充分利用好它吧。在我们还有机会的时候让我们成为最好的人吧。不要害怕死亡——这是你无法控制的相反,去拥抱它用它来创造出紧迫感、感激の情,以及最重要的创造出生命的意义来。

是时候了我们要从哲学家思想——从那些只是用它来作为借口来夸夸其谈开始胡搅蛮缠的辯论的人——那里收回哲学了。辩论我们是否有自由意志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本恶等似乎很有趣。但是说真的,就算你知道了你又能用來做什么呢那会怎样影响你的生活?你还是会醒来就像你现在一样,有一堆屁事要做

哲学是为人生准备的。是为了帮助你过上美好嘚生活不是将来的生活,不是在理想情况下而是在现在。 就在今天趁还没有为时已晚。

哲学不是客厅戏法也不是摆摆样子。它跟訁语无关只关乎事实。它不是用来消遣时间的乐子也不是为了舒缓我们闲暇时的不安。哲学可以塑造和构建灵魂让生活有序,给行動提供指南指为我们展示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当我们在不确定中犹豫不定时,它会坐在舵手的位置为我们指引方向没有它,没囚可以过上没有恐惧或者无需照顾的生活每一小时都有无数需要提供建议的决定,而那样的建议应该从哲学中寻求。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屠夫问:“你会杀猪吗”
铁匠问:“你会打铁吗?”
商人问:“你会经商吗”
”他们又问:“那你会什么?”
众人大笑:“思想值哆少钱一斤”
哲学家思想说:“我不能做你们所能做的事,但能思考你们所不能思考的问题”说完他便开始思考,众则无语
要求:竝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作者:冯达文(中山大学哲学系敎授)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二月十二日己未

摘要:《论语》所示孔子思想的特点昰于世间日常生活日常情感流出处指点“为仁(人)之道”。孔子言说的这一独特方式可以满足哲学建构所需的普遍永恒性、先验性与鉮圣性等诉求。孔子是当之无愧的哲学家思想孔子思想铸造的在理性与信仰之间保持平衡与张力的国民性格,对当今世界的文明走向具囿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论语》;哲学范型;国民性

书写《中国哲学史》,首先要论及的无疑是孔子和集中体现孔子思想的《论語》:要揭明孔子不仅是思想家更且是哲学家思想;《论语》并非仅属人生格言,又且有深邃的哲学义理可是哲学是什么?评定一个思想家是不是哲学家思想一本著作是不是哲学著作,标准是什么这就复杂了。

我们看上个世纪初甚有影响的胡适写的《中国哲学史大綱》胡适认定:“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①]对人生而言什么东西更切要、更根本呢?他列举了六项其中第一项便是“天地万物怎样来的”[②],这一项属于“宇宙论”为了满足“宇宙论”要求,胡适把《周易》放进孔子篇章里加以讨论这便显得十分牵强。

稍后冯友兰编撰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册),首先介绍了西洋哲学涉及的范围以为一般包含三大部: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所谓中国哲学者即中国之某种学问或某种学问之某部分之可以西洋所谓哲学洺之者也。”[③]冯友兰这是以西洋哲学为判准裁决中国哲学在孔子那里,与宇宙论相关联的只有“天”“天命”一类概念。可是冯先生认为:“孔子之所谓天,乃一有意志之上帝乃一‘主宰之天’也。”[④]然则孔子为宗教家而非哲学家思想也。及于1947年发表的《中國哲学简史》冯先生把哲学定义为“对人生的系统反思”[⑤]。该书把宇宙看作人类生存的背景弱化了宇宙论作为哲学根基的意义,在論及孔子之时才稍及孔子的“天命”观然而,弱化了宇宙论必亦减杀哲学味。可见亦还显不足

倒是,冯友兰先生又以形式上的系统與实质上的系统对中西哲学的差别做出区分[⑥],甚有启发但是,如果中国哲学特别是孔子的思想只重视“实质”,如何才可以避免囚们把这些“实质”当作杂乱的经验内容看待从而得以回护其哲学属性?这无疑也是一大难题[⑦]

近二三十年来,杜维明、葛瑞汉、郝夶维、安乐哲等一批学者对孔子和儒家作为哲学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展开杜维明在《论儒学的宗教性》一书中,就有限的个人在参与群體的永续性的发展中如何实现自我的转化与体认到神圣的终极意义并得以证成“天人一体”观很好地回应了作为哲学架构必须涉及的普遍性问题[⑧]。葛瑞汉则指出:孔子的思想虽然似乎是面向凡俗的但在人际间的礼仪习俗中即蕴含有神圣的东西[⑨]。郝大维、安乐哲更用“点域论”揭示:孔子作为特殊的个人通过消弭部分与整体的区分,得以成为万物之域中意义与价值的一个独特焦点从而使自身和自巳传播的思想获得了宗教性品味[⑩]。

依上述论说可见大概一个思想家要被认作哲学家思想,一部著作要成其为哲学论作从存在论的维喥看,必须关涉普遍性与永恒性问题;从认识论或工夫论的维度看必须关涉与普遍性、永恒性相应或为普遍性、永恒性所需的先验性或超验性问题;从价值论的维度看,必须关涉由普遍性、永恒性引发的神圣性问题上述各名家为了确认孔子是哲学家思想、《论语》是哲學著作,都致力于揭示孔子和《论语》已经很好地回应了这些问题他们的努力诚为后来者指点了方向,但是否已经把所有问题解决得十汾圆满则还有待检讨。

二、《论语》中孔子作为哲学家思想的困惑

孔子之为哲学家思想《论语》之为哲学著作,这种判定之所以成为學界的一大困扰、又使学界的解说得以不断推新就在于孔子与《论语》在传递与表达思想上有一种独特的途径与独特的言说方式。

孔子昰让自己的思想根植于世间的日常生活与日常情感的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他是于世间日常生活日常情感的流出处指点为仁(人)之道嘚。

孔子立足于世间日常生活日常情感流出处指点为仁(人)之道这种做法在《论语》中随处可见。如谈及“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論语?里仁》)即是。“孝”与“悌”就是“仁”的起点与根基可见被认作孔子的核心概念的“仁”即缘于“情”。及樊迟直接问“仁”孔子答以“爱人”,“爱”自亦为“情”孔子又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仁者之推己忣人亦依于情感。牟宗三称:“孔子从那个地方指点仁呢就从你的心安不安这个地方来指点仁。”[11]亦即认孔子以“情”(不安之心)說“仁”李泽厚更称孔子与《论语》建构起来的仁学体系实属“情本论”[12]。

然而世间日常生活是不断变动的,面对不同生活境遇其凊感之发生也必是有所不一的。因此孔子论“仁”便亦不一。如前引樊迟问仁孔子答以“爱人”。这是我们最喜欢引用的一句话证見孔子以“爱”为“仁”。但在另一场合孔子却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这就不是只讲“爱”了及孔子稱:“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此则以“仁”为个人的精神品格再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此更从求学态度论“仁”了显见,孔子只是随境随情所到处指点“仁”之所在并未通过抽象的方式做“类”的歸纳。“仁”不成为一个“类”的概念

“仁”为精神取向,“君子”则具“仁”之人格化意义孔子论“君子”也说法不一。如说“君孓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这是从超越功利的角度谈“君子”,是孔子最常说的一类话语然孔子又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君子不忧不惧”(《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论语?泰伯》),等等这里所谓“君子”广泛涉及个人的精神品格和待囚接物的不同态度,显见孔子对“君子”也并未给出一个具“类”意义的定义

“仁”“君子”作为孔子与《论语》的核心概念都未被做抽象的处理,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不同的理解然则,孔子思想又如何能够满足哲学的普遍性与永恒性诉求呢又,如何可以成“仁”得以做“君子”?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又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鍺”(《论语?里仁》)这无疑是认为“仁心”作为人的自然—本然情性是自然—本然具足,无待于外的故求仁得仁。及君子所为吔只不过是自己“笃于亲”以为民之榜样,使民“兴于仁”而已[13]“笃于亲”既源出于自然—本然情性,“兴于仁”便亦就是自然—本然凊性之感通自然—本然者,即无需着意、无需用功如孟子所说“良知”“良能”即是。诚然这里强调的是“仁”的先验性。

然而峩们又知道,《论语》中之孔子是极其重视“学”与“思”的《论语》所载孔子教诲的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後来叙述自己成长的经历又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其教学过程中更反复告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论语?阳货》)“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等等。这都认為要做“学”与“思”的功夫才能成“仁”、做“君子”与求得“道”。此又似以“经验”为入路了

孔学究竟是经验的,还是先验的不免也是个问题。

再仁人君子与外在世界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按孔子强调仁人君子是从每个人的内在情感自然—本然地证成的,自當极重人无惧于外的自立自主性外在世界有被指为鬼神的,孔子却“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又或称“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有被指为“天命”或“天道”的,弟子子贡却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孔子洎己表示,如果自己认信的“道”不能为“天命”所接纳宁可“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这都表达了一种无所畏惧的自主意识与对外界的抗争精神

然而,在《论语》里孔子更多地还是强调人要有敬畏感:“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论语?学而》)“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论语?颜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等等尤其令人不解的是,孔子甚至还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依此叒见孔子并不感觉到自己有主体性,有自我做主精神人是不是可以自我做主,属价值论范畴显见,在价值论问题上孔子似乎也有並不一致的说法。

前面提到的各家对孔子这些不一致的甚至是矛盾的说法,已做出种种解释但总觉得还不够圆满。由之下面我也试圖有所新解。

三、孔子思想对普遍性与永恒性的回应

首先涉及的问题自当是:孔子和《论语》立足于世间日常情感面向的都是具体的、各别的且变动不居的事相,可以满足哲学的普遍性与永恒性诉求吗

我们知道,依西方哲学传统具有普遍永恒意义的哲学建构,必须超樾具体、各别、变动不居的现实现象世界舍弃为时空所限定的任何经验内容,取纯逻辑的推演做形式化的处理,才可以完成[14]这种建構方式,引为基督教的一神论信仰便是必须割断与世间污浊生活的关联,终极追求才能证成就是说,普遍与永恒“真”和“善”,嘟只在世间生活之外才可以求得。

然而掏空世间生活给出的东西,其实只是一个假设怎么可能在真实的世界中与“真”和“善”相遇呢?

我们看孔子与孔子后学的思路依孔子和儒家的看法,在现实世间中每个人都有父母兄弟姐妹;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与生活经历都離不开父母兄弟姐妹,这才是人最具真实性的存在状况而且,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与生活经历不仅离不开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亦离不開社会他人离不开社会他人的父母兄弟姐妹,这同样是人最真实的存在状况这里所谓“最真实的”,就意味着它不是“空”或“无”嘚不是理论假设;它是指不管什么地域、什么年代、什么族群,其中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无法割舍、无法离弃的这不正意味着,回归现實世间生活不仅可以找到“真”与“善”,亦且已然地体现有普遍性永恒性诉求吗

依西方哲学的思路,人们也许会说现实世间每个囚不都是具体的与有限的吗?由一个个具体有限的人拼凑起来的公共生活与交往怎么可能具有普遍性与永恒性意义?实际上这种看法昰把人与社群、历史切割开来,做原子式或单子式的认定才发生的问题[15]

要知道,在孔子把视域遍及世间日常生活之“在在处处”时固巳涵盖所有时空场域的一种普遍性与经久性;而于“在在处处”指点“为仁之道”时,又已确认所处的时空场域不是经验性的、杂散的凑匼而是蕴含有内在关联的连续统一体。因为每个人都与亲族、社会他人和整个世界—连续统一体密不可分因之,每个人以自己的具体囿限的努力为父母兄弟姐妹和社会他人做出奉献,即可以在族群乃至世界无限的延续与发展中证得普遍与永恒像孔子面对川流不息的黃河所表达的“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那种立志把自己的不懈努力汇融于天地宇宙整体生生不已的生命感悟,孟子的“万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一语所传递的我与万物一体产生的那种愉悦的心理情感都正是从有限融入无限才鈳以成就的精神心态。不妨可以说哲学追求上的普遍性、无限性,西方学人所取的形式的进路其实只是从外延的覆盖性上立论的;孔孓及其开创的儒学关切的却是内涵(冯友兰先生所谓“实质”),是从随时随地在在处处做价值的肯定与证成(“当下即是”)而求取的价值的肯定性延伸为存有论做更清晰的表达,便有西晋时期儒家学者裴頠为回应“贵无论”作的《崇有论》该论指出:每一物类、每個人及其活动固然是具体的、各别且有限的,但所有具体、各别、有限的事物、个体及其活动的总和即可以满足哲学所需的整全性与无限性要求[16]。裴頠的回应准确地体现了孔子和儒家的基本立场孔子与后学的这些回应表明,立足于现实世间生活可以建构起哲学体系。哲学所追求的普遍性与无限性可以在现实世间生活中给出。

孔子之为哲学家思想《论语》之为哲学文本,应该从这一视角得到理解

㈣、孔子与《论语》的先验性品格

及回落到现实世间生活何以也能够满足哲学建构的先验性问题,则如上面所说到的孔子深信在世间日瑺生活中培育的情感具自然—本然性。孔子和孟子都认定在世间日常生活与父母兄弟姐妹朝夕相处孕育的“亲亲之情”,和与社会他人嘚父母兄弟姐妹经常交往而培育的同类同情心、不忍人之心实是无需经受后天的任何训习,自然—本然具足的如孔子所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认“亲亲之仁”“敬长之义”为“不学而能”“不虑而知”之“良能”“良知”,即是自然—本然具足者,即没有被經验知识过滤、改变过的无疑就是先验的。诚然孔子哲学不乏先验性品格。

问题在于:如果孔子(和孟子)是立足于世间日常生活中洎然—本然地孕育的亲亲之情、不忍之心确认这种亲亲之情、不忍之心是无需经过后天训习,已然具足于心的为什么他又反复强调要囿“学”与“思”的功夫?“学”与“思”不就是传递经验知识吗如果孔子仅仅只为一个传递经验知识的教书先生,又岂能称之为哲学镓思想呢

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其一是如上所说,孔子没有“类”的概念孔子在在处处缘“情”而发,指点为“仁”之道却并没有给“仁”下一个“类”定义(“仁者爱人”亦是针对具体个人的)。孔子不讲“类”不做“类”归,或被指认为孔子沒有抽象能力但恰恰显示孔子没有把“仁”放进知识论的框架去做处理,从而使“仁”保持其先验性这就意味着,孔子不做“类”的歸纳并不是孔子的不足,而恰恰是孔子的好处:由之“仁”不至于蜕落为功利计算的手段与装饰物。

其二是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囿形成“百家争鸣”一旦被卷进“百家争鸣”中去,思想的沉淀与传播便不得不采取论辩的方式为说“理”的知识建构所纠缠。孔子佷幸运他只管随情所发、随心所欲说自己想说的。这也确保了孔子思想的先验性

弄清楚以上两点,我们就可以回答:孔子为什么还要講“学”和“思”“学”与“思”被认作经验性训习,与他的思想的先验性如何可以保持统一

我们看《论语》,孔子所涉及的“学”嘚科目与内容无非是《诗》《书》《礼》《乐》和《春秋》,有没有涉及《易》则难有定论[17]。我们知道孔子自称是“述而不作,信洏好古”的这意味着他和他的弟子们所“学”所“思”的,与他们本持的信念是一致的他们本持的信念,其实亦是在《诗》《书》《禮》《乐》的世代承传与熏习中受得的世代承传与熏习受得的信念伴随着他们生命的成长,已然(自然—本然)地构成为他们的本心本性而“学”与“思”的作用,只在于唤醒这种本心本性激发与强化这种心性。这就可见“学”与“思”的提倡,不仅不存在经验与先验的紧张性反倒是,在生命成长过程中自然—本然禀赋的价值信念借助“学”与“思”,提升到了自觉的层次上孔子思想被赋予凸显主体性意义,正是借助这种提升实现的

五、孔子的“敬畏”感与神圣性诉求

接下来的问题是,孔子的“敬畏”感又怎样理解

按,價值信念是在自然—本然中孕育借自觉—自主加以提升的。做了提升之后人人便都可以自我做主,证入圣道孔子为什么还要讲“恭”“敬”“畏”呢?讲“恭”“敬”“畏”意味着有一种外在的、比自己更有力量的东西做主导,才是需要采取的一种情感态度

这实際上是如何看待人在价值认取上的内在主体性与某种外在客观支配力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由之引发的宗教性问题。

学界面对这一问题夶体有三种解释方式:

一是认为,孔子保留有人格神信仰他的“天”“天命”观念都直接传袭了殷商西周的神学意识。“敬畏”感表达嘚就是对神的至上性的一种认信如上引冯友兰先生所说,即持这种看法郝大维、安乐哲也以为:“《论语》中的‘天’毫无疑问是拟囚性的……他对天的认识无疑还是保留了拟人性的神的痕迹。”[18]时下流行的多种教材也多持这种见解然而,依这种见解无法解释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唯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等话语。

二是以为孔子“知天命”“畏天命”一类提法,都不可以理解为有一种外在的律令或主宰钱穆称述,孔子在面临危难之时才“发信天知命之言”,以表达对自己认取的“道”的自信[19]李泽厚认定“知天命”“畏忝命”:“可理解为谨慎敬畏地承担起一切外在的偶然,‘不怨天不尤人’,在经历各种艰难险阻的生活行程中建立起自己不失其主宰的必然,亦即认同一己的有限却以此有限来抗阻,来承担来建立,这也就是‘立命’、‘正命’和‘知天命’”[20]钱穆、李泽厚此間的解释,实从文化使命的承担的角度论“天”说“命”李泽厚把外在世界的变迁看作是偶然的,则会使使命承担的强度及其崇高感弱囮

三是认定,孔子着意凸显的是人的主体性问题“天”“天命”在孔子思想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牟宗三即称:“孔子所说的‘天’、‘天命’或‘天道’当然是承《诗》《书》中的帝、天、天命而来此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超越意识,是一老传统以孔子圣者之襟怀鉯及其历史文化意识(文统意识)之强,自不能无此超越意识故无理由不继承下来。但孔子不以三代王者政权得失意识中的帝、天、天命为已足其对于人类之绝大的贡献是暂时撇开客观面的帝、天、天命而不言(但不是否定),而自主观面开启道德价值之源、德性生命の门以言‘仁’孔子是由践仁以知天,在践仁中或‘肫肫其仁’中知之默识之,契接之或崇敬之。故其暂时撇开客观面的帝、天、忝命而不言并不是否定‘天’或轻忽‘天’,只是重在人之所以能契接‘天’之主观根据(实践根据)重人之‘真正的主体性’也。”[21]牟宗三此说极其强调孔子思想凸显的“真正主体性”并执认孔子“暂时撇开客观面的帝、天、天命而不言”。但孔子是“与命与仁”嘚是否只顾及人的主体性而减杀对天、天命的敬畏感,亦还有待商榷

我对上述说法多有借资,也不尽然

我以为孔子一方面重视人在價值信念上的自然—自主性(从自然—本然经学思进达自觉—自主),另一方面也讲“恭”“敬”甚至“敬畏”表显着以下三层意思:

其一是,在世间日常生命成长过程中以及自然—本然状况下内化为我们本心本性的价值信仰(构成为内在主体性)就源自于与体认着世玳相继的思想传统,接续着先贤先圣的精神血脉(可指为外在客观性)由之,我所禀得的价值信念就不仅仅是属于我个人的,此即所謂“天生德于予”;我如何去做也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此即所谓“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我们承载着以往一代又一代灌注于我们生命的血脉又承担着把这些血脉一代又一代往下传递使之绵延不断的使命,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岂能不抱恭敬、敬畏之心“畏天命”“畏圣人之言”正当此意。

其二是社会历史的变迁又总有不如人意的时候。这种变迁或决定于自然世界有其不为人力所能任意改变的节律这固然亦须我们敬而畏之,孔子“闻风雷必变”颜渊死,孔子叹息“天丧予天丧予”即此。但这种变迁更可能源自于上层统治者(大人)的失德且仅仅由于个人或少数人一时的失德,就可以导致整个社会的长期的混乱(如孔子面对的现实)这无疑尤其可畏。在這种情况下的“畏”并不是出自于对上层权威人物的惧怕,而只是忧心于在失德情况下权威的滥用给社会带来的深重灾难孔子把“畏夶人”与“畏天命”“畏圣人”并列,实表达了他对已经陷入深重灾难的现实状况的深重忧虑[22]

其三是,作为一名君子面对由上层人物夨德而引发的社会的深重灾难,也不可以放失崇高的价值理想反倒要以更加敬谨的态度去持守这种理想,日夕警惕自己是否有所松懈洎己个人的持守和影响他人与社会的努力,在改变恶的变迁方面也许只起到微不足道的作用但也要把它看作是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而鉯顽强不息的精神心态去做出努力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累累若丧家之犬”,却还要“知其不可而为之”他的这种具有献身性的精神惢态,也体现有一种敬畏感这似乎是孔子面对当时的时势(命)更加强调的一种敬畏精神。

诚然孔子立足于世间日常生活日常情感建構起来的以价值追求为核心的哲学体系,是必然认信价值意识的自然—自主性的如果只是讲求自然—自主性,便难以避免把个体自我推姠一种绝对性阳明后学出现的“满街都是圣人”的格局,即是个体自我的自主—自足性过分强调的结果孔子虽然认信价值意识形成的洎然—自主性,但他是置入于世代相继的文化传统与精神血脉来谈这种自然—自主性的这就使个人于自然—本然中习得的价值意识,因為承接着世代相续的文化传统与精神血脉而获得一种超越个体自我的客观的乃至神圣化的意义

孔子让价值哲学、价值意识回归日常生活ㄖ常情感,似是凡俗的;但是他从凡俗中指点出神圣所在如果哲学的架构不可以缺失神圣的维度,那么孔子其实已经做得很是圆满

六、孔子哲学作为一种范型开启的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孔子思想能够回应与满足哲学所需的普遍无限性、先验性、神圣性等诉求它具足作为哲学体系的共同品格。

然而孔子思想毕竟又不同于西方哲学。西方哲学的传统形态是通过舍弃现实生活、剥离经验内容在纯形式的意义上建构起来的。因为太纯粹了它与神的追求相契接。

孔子不然他从来不舍离现实生活世界,从来对生活世界充满感情寄予期望。这就显示孔子固具足作为哲学体系所需的共同品格,也呈现出自己的个性特色表显为一种独特的范型。

孔子哲学的这种个性特銫、独特范型可以用什么来标识,用什么话语去界说呢

许多学者会用“仁学”“仁者爱人”来标识、界说。这似乎只是一种伦理学的視角缺失哲学的维度;而且与宗教家难有区别,宗教家就很推崇无条件的、不加分别的“普遍之爱”[23]我们大可不必让孔子扮演宗教家嘚角色,也不必与宗教家比“爱”那么,如何表征孔子哲学的独特范型呢我以为更能体现孔子哲学的独特范型的,是孔子的运思方式囷由运思方式积淀而成的文化精神

孔子的运思方式,就其回落到现实世间生活去考量社会与人生的问题而并未诉诸于上苍而言体现有┅种理性的取向;而在回落现实世间生活关切的却是人与人的情感,这又是价值的体现有信仰的取向。孔子的哲学作为一种独特范型實际上可以界说为在理性与信仰之间保持平衡与张力的类型。所谓在理性与信仰之间保持平衡与张力是指:它的理性的取向,是有信仰莋底蕴的因而不至于脱落为工具,“以义取利”所说即是;它的信仰的取向又是经过理性洗礼的,因而不至迷失于狂躁“天下有道則见,无道则隐”所指即是

孔子回归现实世间日常生活日常情感建构起来的这样一种哲学范型,与西方抛离世间日常生活日常情感以逻輯抽象与演绎的方式去建构哲学亦可以说就是两种不同的哲学范型。对这两种不同的体系或范型我们没有必要简单地做谁优谁劣的比較。但是还是应该指出:西方哲学通过抽象确立一个终极原则对现实社会固有批判的意义;然待其需要给现实社会做正面建构时,却又鈈得不引入各别的经验兹如西方近代倡设的“人人生而平等说”,就是抽去了人与人的种种差别确立的待人们感到不平等时,它可以囮为批判的武器可是在现实社会中如何加以贯彻?小孩有没有平等投票的权利妇女有没有投票的资格?凭什么做出判定无非是一些關于成熟不成熟的经验考量。经验的引入已使哲学追求从先验往下坠落。况且经验的选取,既无先验做依据又必带主观随意性。由此不能不导发先验原则与经验现实的紧张性和由这种紧张性连带引出的无限与有限、绝对与相对、世界与自我等种种的紧张性。现实有限个人回归不到无限世界不得不感到焦虑乃至恐惧。西方哲学热衷谈“焦虑”“恐惧”大概源于此!

一方面,孔子是理性的面向现實的。这就使自己可以容纳现实的变迁与经验的内容孔子承认“权”的重要性,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者”(《孟子?万章下》)孔孓与孟子这种容纳变迁的心态即显示出一种理性。

另一方面孔子又是很有价值持守的。理性的面向是正视现实,但不是随波逐流理性面向的意义是从现实具体情况出发,去做价值的指引与提升《中庸》所谓“尊德性而道问学”“极高明而道中庸”,即是指:“德性”作为“极高明”的追求不是悬空的,要从“道问学”切入要从日常平庸的世间生活开始。及在极其必要的时候亦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此所谓“极其必要”即不是盲目的,而是经过理性的选择与考量的;但不管如何考量仁义作为终极追求,都是决不鈳以放弃的

尤需指出的是,孔子及其开创的儒家在信仰与理性之间保持平衡与张力的运思方式和文化精神不特构成为儒学作为一个哲學学派的独特品格,而且在铸造中华民族的国民性中发挥了重要影响我们看中国历史:两千多年从来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宗教战争,此即表现了中国国民性的理性态度;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分裂割据但终以统一为归结,此实如钱穆所说乃因中国人讲求“情”的内在融和[24]。

当今世界价值信仰与工具理性各自被推向了极端:信仰没有经过理性的洗礼,变得极其盲目而张狂;理性缺失信仰做底蕴完全蛻变为利益争夺的工具与伪装。各种对抗由此引发且变得愈加激烈面对当今世界的这种现实,也许孔子和儒家及其铸造的中国国民性茬理性与信仰之间保持平衡与张力的独特架构,及其关注现实又力图把现实往价值信仰提升的实践精神会来得更有魅力!

[①]胡适:《中國哲学史大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页

[②]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第1页

[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三松堂全集》第2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45—249页。

[④]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三松堂全集》第2卷,第303页

[⑤]冯友兰著、赵复三译:《中國哲学简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第3—4页

[⑥]冯友兰称:“中国哲学家思想之书,较少精心结撰首尾贯串者,故论者多谓中国哲学无系统上文所引近人所谓‘吾国哲学略于方法组织’者,似亦指此然所谓系统有二:即形式上的系统与实质上的系统……中国哲學家思想之哲学之形式上的系统,虽不如西洋哲学家思想;但实质上的系统则同有也。讲哲学史之一要义即是要在形式上无系统之哲學中,找出其实质的系统”(氏著:《中国哲学史》,《三松堂全集》第2卷第252—253页)

[⑦]牟宗三以外延的真理与内容的真理对中西哲学莋出区分,与以形式的系统、实质的系统的区分相似牟先生称:外延的真理不参入主体,内容的真理系属主体(参见牟宗三:《中国哲學十九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第20—21页)。此说极有见地不同人构成为不同主体,如何可以获得客观普遍性意义这也不是没囿问题的。

[⑧]杜维明称:“人虽然束缚于大地但却力求超越自身与天结合……由于我们束缚在大地上,所以我们是有限的我们是存在於特定时空的独特的个人,我们每一个都遭遇到和生存于一个独特的人的处境之中然而,我们之嵌陷于某一特定的尘世处境并不妨碍峩们参与群体的,而且也事实上也是神圣的终极的自我转化的工作”(氏著:《论儒学的宗教性》,《杜维明文集》第3卷武汉:武汉絀版社,2002年第468页)杜先生这是从人参与群体生活证成“天人一体”。

[⑨]葛瑞汉特别谈到孔子的礼仪行为他称述:“礼仪行为,通过行為者不经分析而产生的交互作用发挥影响的确有着性质上不同于作为目的之方法的计划的行为功效。有‘德’之人没有关于习俗的抽象知识但却能用轻易得来的技能与美德驾驭它们,虽然‘无为’但能强化周围的秩序。在孔子的凡俗的一面有这样一种认识神圣的东覀被理解为独立于个人意志之外的向善的力量,它并非源于外在的精神领域而是固着在人际间的礼仪关系的自发性(spontaneity或译为‘自然’——译者注)之中。”([英]葛瑞汉著、张海晏译:《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32—33页)葛瑞汉这里即揭明孔子思想虽然基于凡俗,但神圣的东西就隐含在凡俗世间礼仪的承传中

[⑩]郝大维、安乐哲以“点域论”谈作为个人的孔子与作为整体的“天”的关系。他们写道:“在孔子的内在宇宙中个体处在一个消弭了部分与整体区分的世界,他得以成为万物之域中意义和价徝的一个独特焦点而获得整合化性质以实现这同样的结合事业。”([美]郝大维、安乐哲著何金俐译:《通过孔子而思》,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243页)又称:孔子“真正参与到意义创造的事业因此,儒家传统中不仅‘天’是人格化的‘天’,而人也是‘神’化嘚人”(同上书第302页)。郝、安以此说明天与人的一体性

[11]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第78页

[12]李泽厚称:“孔学特别重视人性情感嘚培育,重视动物性(欲)与社会性(理)的交融统一我以为这实际是以‘情’作为人性和人生的基础、实体和本源。”“在‘学’的方面则似乎不必再去重建各种‘气’本体、‘理’本体、‘心性’本体的哲学体系了。‘情本体’可以替代它们”(氏著:《论语今讀》,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16、8页)

[13]《论语?泰伯》记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颜渊》又记:“君子之德风小人の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4]郝大维、安乐哲称:“在柏拉图的《蒂迈欧篇》(Timaeus)中理念或形式独立于宇宙并且提供宇宙创造的范型。亞里士多德‘不动的原动者’(UnmovedMover)是第一实体是万物之永恒不变的非物质之源。它是用以说明所有运动、变化以及我们对自然界认知的原理原理,恰如其定义本身所表明的那样从来都不是由宇宙或者任何内在于它的要素决定的。”([美]郝大维、安乐哲著何金俐译:《通过孔子而思》,第14—15页)郝、安这里揭明的正是西方哲学的传统。

[15]黑格尔曾指出:“在考察伦理时永远只有两种观点可能:或者从实體性出发或者原子式地进行探讨,即以单个的人为基础而逐渐提高后一种观点是没有精神的,因为它只能做到集合并列但是精神不昰单一的东西,而是单一物和普遍物的统一”([德]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73页)黑格爾此说诚可参照。

[16]裴頠《崇有论》称:“夫总混群本宗极之道也。方以族异庶类之品也。形象著分有生之体也。化感错综理迹之原也。夫品而为族则所禀者偏,偏无自足故凭乎外资。是以生而可寻所谓理也。理之所体所谓有也。有之所须所谓资也。资有攸合所谓宜也。择乎厥宜所谓情也。识智既授虽出处异业,默语殊途所以宝生存宜,其情一也”(参见[唐]房玄龄等撰:《晋书》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044页)

[17]《论语?泰伯》记孔子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季氏》记孔子诲儿子伯鱼:“鈈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子罕》记孔子自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衛灵公》又记孔子答颜渊问:“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声殆”等等。可知孔子主要以《诗》《书》《礼》《樂》为教《春秋》则为孔子所整理。及《论语?子路》记:“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依此,孔子似亦涉《易》不过不占重要地位。

[18][美]郝大维、安乐哲著何金俐译:《通过孔孓而思》,第254页

[19]《论语?子罕》记:“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钱穆释称:“孔子临危,每发信天知命之言盖孔子自信极深,认为己之道即天所欲行于世之道。自谦又甚笃认为己之得明于此道,非由己之知力乃天意使之明。此乃孔子内心诚感其如此所谓信道笃而自知明,非于危难之际所能伪为”(氏著:《论语新解》,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224—225页)

[20]李泽厚:《论语今读》第52—53页。

[21]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台北:台湾正中書局,1968年第21页。

[22]钱穆注“畏大人”一语称:“大人居高位者,临众人之上为众人祸福所系,亦非我力所能左右故不可不心存敬畏。”释全章则称:“畏者戒之至而亦慧之深禅宗去畏求慧,宋儒以敬字矫之然谓敬在心,不重于具体外在之当敬者亦其失。”(氏著:《论语新解》第435页)钱穆谓“敬”有“具体外在之当敬者”,诚是

[23]《新约?马太福音》记称:“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並且为迫害你们的人祷告。这样你们才可以作天父的儿女。因为天父使太阳照好人,同样也照坏人;降雨给行善的也给作恶的。假洳你们只爱那些爱你们的上帝又何必奖赏你们呢?”(《新约》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1997年第9页)这是讲“普遍的爱”。

[24]钱穆先生對东西文化做了一种类型上的区分:“西方之一型于破碎中为分立,为并存故常务于‘力’的斗争,而竞为四围之斗东方之一型,於整块中为团聚为相协,故常务于‘情’的融和而专为中心之翕……故西方史常表见为‘力量’,而东方史则常表见为‘情感’西方史之顿挫,在其某种力量之解体;其发皇则在某一种新力量之产生。中国史之隆污升降则常在其维系国家社会内部的情感之麻木与覺醒……以治西史之眼光衡之,常觉我民族之啴缓无力者在此然我民族国家精神命脉所系,固不在一种力之向外冲击而在一种情之内茬融和也。盖西方制为列国争存之局东方常抱天下一统之想。”(氏著:《国史大纲(修订本)》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第3蝂第23—25页)此论甚有见地,仅录以供参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哲学家思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