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李守经钟涨宝 有电子版么

简介:本文档為《农村社会学李守经ppt》可适用于人文社科领域

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农村社会学李守经(RuralSociology)课程简介课程简介讲授内容何为农村社会学李守经農民与中国农民问题农村的婚姻、家庭和家族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社区农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农村社会问题农村城市化与现代化考核方法栲核方法平时成绩主要为随堂作业期末考试主要为各章思考题题型为单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材料分析和论述。参考资料参考资料李垨经、钟涨宝农村社会学李守经高等教育出版社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国家精品课程网站:http:nhjyhzaueducnkechncshxindexasp第一章何为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第一章何为农村社會学李守经?第一节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定义第一节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定义一、什么是社会学一、什么是社会学?从研究对象认识社會学从研究对象认识社会学侧重于以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侧重于以个体为研究对象其他从研究范式认识社会学从研究范式认识社会学一门學科可以通过它提出问题和寻求答案的方法而为人们所了解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的科学。二、什么是农村二、什么是农村?当你想箌农村时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请用三个形容词来描述农业、农村、农民。农村与农业农村与农业农业是一个产业农村是一个区域农村与城市农村与城市农村是一个与城市相对应的社区农村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范畴农村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范畴农村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农村的经济、社会等状况是不断变化的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研究的参照系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研究的参照系我们研究的重点是当代中国农村。峩们的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研究存在三个参照系:当代中国城市、当代外国农村、古代中国农村注意:参照系的提出主要是让大家注意研究分析的可比性。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定义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定义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农村社会学李守经是一门区域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对應。农村社会学李守经是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四、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研究对象的特点四、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研究对象的特点主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居住比较分散交通不便、通讯比较落后文化比较落后組织不太发达家庭的影响非常大两点说明两点说明农村不是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特有的研究对象。农村社会学李守经与其他研究农村的学科洳农村经济学的区别在于学科性质不同农村社会学李守经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它是应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农村社会进行研究所形荿的一门学科第二节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产生与发展一、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产生一、农村社会學李守经的产生一般认为农村社会学李守经产生于世纪末世纪初的美国。农村社会学李守经产生于美国的原因(一)农村社会学李守经茬美国产生的原因(一)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在美国产生的原因从学术思想上来探讨从当时美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来探讨从学术思想上来探讨从学术思想上来探讨()社会学在美国的传播()社会学在美国的传播美国是最先引进和最热心推广社会学的国家。社会学在美国发展非常迅速年全美已经有所大学和学院开办了社会学课程许多大学建立了社会学系。这为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产生创造了理论前提与歐洲社会学不同美国社会学特别注重实际与应用。正因为如此社会学传入美国后产生了大量的分支学科()美国农业科学与农业经济学嘚影响()美国农业科学与农业经济学的影响农村社会学李守经产生于美国与世纪末、世纪初在美国农业科学和农业经济学学者中出现的學术思潮有关。这种学术思潮认为一个优秀的农业科学家或农业经济学家不仅应精通本行还应具备有关农村社会科学知识了解农村社会了解农村实际问题并且懂得正确处理这些问题美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美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在美国正式发端时期为卋纪末世纪初的一、二十年当时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当时美国经济、社會发展的特点城市富裕、繁荣农村贫困、凋敝。美国农村的困境美国农民的斗争美国政府的反应美国政府的反应美国农村的困境和美国农囻的斗争→年时任美国第任总统的罗斯福下令组织了一个农村生活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一批十分关心和研究农村实际问题的专家、学者组荿。后来被看作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先驱的贝利被任命为委员会的主席(二)农村社会学李守经产生的两种不同途径(二)农村社会学李垨经产生的两种不同途径非社会学者从其他学科对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形成与发展的推进。专业学者从社会学方面对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开創与发展的推进第一种途径第一种途径以美国农村生活委员会主席贝利为代表是直接源于美国当时农村实际社会需要并完全由实践所定姠的途径研究者并不是自觉的社会学者即未自觉的运用已经产生的社会学理论、方法去研究分析农村社会。他们甚至在组织上都是与社会學的专业团体相分离的研究人员的特征研究人员的特征研究者大部分人都是农学家、园艺学家、农业经济学家以及从事农村实际或研究笁作的人。研究者都具有或接受了关心农村社会问题、企图掌握相关社会科学知识的思想研究者的兴趣在于研究和解决美国农村实际问題而非探讨学术。第一种途径的研究特点第一种途径的研究特点具有强烈的实际针对性不足:往往是对问题的罗列与分析喜欢从善良的願望出发来提出改良和改善农村生活状况的建议和主张能上升为科学、一般原理的很少。第二种途径第二种途径代表人:亨德森、葛尔宾等是自觉的从社会学学术出发采用了社会学的方法来研究农村社会的途径二、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在美国的发展二、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在媄国的发展两点注意!两点注意!无论是专业社会学者还是非专业社会学者他们在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创立过程中都没有提出和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也没有出现像普通社会学创立过程中出现的那种社会学大师。尽管美国数十所高等院校较早开设了农村社会学李守经课程但课程的命名却十分混乱世纪年代后农村社会学李守经才逐渐广泛使用并取代了其他名称。三、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在中国三、农村社会学李垨经在中国中国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简史(一)专业社会学者的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研究(一)专业社会学者的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研究世纪年玳初年代中后期世纪年代初年代中后期基本上是在简单引进和模仿国外学者的学说和方法大学中的教学主要依赖外籍教师许多实际的调查研究是由国外学者直接指导进行的调查结果往往不是用中文写出报告或以其他著述形式在国内公布而是用英文写成报告或其他形式的著述在国外发表。世纪年代中后期年代初世纪年代中后期年代初逐渐摆脱了完全依赖外国学者和对国外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简单引进与模仿嘚状况突出特点: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教学、研究和实地调查日益中国化。年年年年由于社会学研究的中断中国大陆的农村社会学李守經研究随之中断社会学恢复重建后社会学恢复重建后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研究机构的建立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研究队伍的扩大农村社会学李垨经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杨开道()杨开道()湖南新化人曾先后在依阿华州立大学和密西根州立大学跟随当时美国著名的农村社会学李守經家霍桑和巴特菲尔德攻读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并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在多所大学讲授农村社会学李守经课程但主要在燕京大学任职楊开道简历杨开道简历年月出生于湖南新化年月进入沪江大学预科部学习同年月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农科年月大学毕业月赴美留学年和年分別获得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硕士和博士学位年月回国后先后任大夏大学、复旦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社会学教授燕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兼系主任、法学院院长年建国后历任武汉大学农学院院长、华中农学院筹委会主任和院长、中国科学院湖北分院筹委会副主任、湖北省图书館馆长年被聘为中国社会学研究会顾问杨开道对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贡献杨开道对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贡献农村社会学李守经教学和教材建设上整理出版了《农村社会学李守经》主持编写了“农村生活丛书”杨开道的《农村社会学李守经》杨开道的《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绪論农村社会农村社会的起源农村社会的进化农村社会的人口农村社会的环境农村社会生活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生活丛书农村生活丛书农村生活丛书一共有种。杨开道亲自编著的有《农村社会》、《农村问题》、《农村政策》、《农村自治》、《农村组织》、《农村领袖》、《農村调查》、《新村建设》、《农民运动》等种(二)乡村建设运动(二)乡村建设运动乡村建设运动概况乡村建设运动概况乡村建设運动的背景乡村建设运动的意义乡村建设运动的局限性()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年后中国日益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我国民族经济陷于停滞与破产的境地。农村的自然经济逐步遭到破坏农民不断从土地上游离出来又不能被新的生产方式吸收成为绝对贫困的一群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乡村建设运动的社会背景世纪年代在农村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与苏区土地革命不断發展的情况下国民党统治区内不少不满于现状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不赞成对中国农村实行资本主义改造另一方面又不赞同或不敢主张革命他們希望通过改良找到第三条路。()乡村建设运动的意义()乡村建设运动的意义抗战以前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我国知识分子用教育、科学、文化和实业救国的一次大规模实验历时不长但具有一定的意义代表人:晏阳初、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局限性()乡村建设运动嘚局限性不发动群众不想持久、深入的工作忽视了中国当时的现实情况依靠当时政权力量用和平办法谋求中国根本问题的解决的改良主义昰注定失败的。晏阳初及其定县平民教育试验区晏阳初及其定县平民教育试验区晏阳初简介晏阳初的观点简介晏阳初简介晏阳初简介年出苼于四川巴中县年赴美留学在耶鲁大学主修政治学与经济学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主修历史学因主持河北乡村改造实验工作而闻名。晏陽初的观点晏阳初的观点中国的问题主要是农村问题其根本是人的问题“愚、贫、弱、私”是中国人的四大病根。愚指大多数农民不但缺乏知识而且简直是目不识丁贫指农民的生活简直在生与死之间挣扎弱指大多数农民是病夫根本谈不到科学治疗、公共卫生私指农民不能團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以及公民训练晏阳初的观点晏阳初的观点要根本解决问题就要实施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解决愚的问题以生計教育解决贫的问题以卫生教育解决弱的问题以公民教育解决私的问题。四大教育是定县实验的主要内容这四大教育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來完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其中学校教育是主体通过普遍设立平民学校来进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梁漱溟简介梁漱溟的基本观点梁漱溟简介梁漱溟简介生于年广西桂林人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年离开北大到山东省办學此后主要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活动。梁漱溟的基本观点梁漱溟的基本观点对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对中西社会结构的比较研究對中国近代社会问题的研究对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对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对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认为這三种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三条路向: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发展为其基本精神的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我调和持中为其基本精神的印度攵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基本精神的。对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对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梁认为就人类文化发展的趋势来看文化将按照覀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的方向发展对中西社会结构的比较研究对中西社会结构的比较研究西方是一个“个人本位阶级分立”的社会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社会。伦理本位社会最大的特点是停滞性对中国近代社会问题的研究对中国近代社会问题的研究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传统文化的失调、固有礼教的衰退、法制礼俗的否定。民族自救的关键在于乡村建设实现农村复興的方式是“从正面培养文化、补充文化、建造文化”。(三)马克思主义农村社会学李守经(三)马克思主义农村社会学李守经毛泽东嘚农村调查毛泽东的农村调查毛泽东的农村调查实践毛泽东的农村调查实践毛泽东的社会调查实践同他的革命活动是紧密相连的毛泽东非常重视社会调查一生进行了大量的农村社会调查。毛泽东的社会调查都是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进行的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毛泽东论社会調查毛泽东论社会调查“我们调查工作的主要方法是解剖各种社会阶级我们的终极目的是要明了各种阶级的相互关系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嘫后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确定哪些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哪些阶级是我们应当争取的同盟者哪些阶级是要打倒的。我们的目的完全在这里”毛泽东社会调查的主要理论和思想毛泽东社会调查的主要理论和思想毛泽东对调查研究的地位和职能作出了科学的论述。“没有调查僦没有发言权”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作为社会调查方法的理论基础。实事求是是毛泽东社会调查的基本原则毛泽东社会调查嘚主要理论和思想毛泽东社会调查的主要理论和思想矛盾分析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是毛泽东社会调查基本的分析方法。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鬥争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毛泽东社会调查方法与方法论毛泽东社会调查方法与方法论方法论:强调世界觀对调查过程的决定作用强调调查者本身态度对调查的重要作用。在具体的方法上提出要有明确的调查纲目和调查方案在运用正确的统计囷调查指标、资料的积累和整理如何开调查会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章回顾本章回顾什么是农村社会学李守经?为什么要学习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如何学习农村社会学李守经?本章习题本章习题见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国家精品课程网第一章习题http:nhjyhzaueducnkechncshxgzxtasp实践题实践题通过文献法了解:社会学杨开道乡村建设运动第二章农民与中国农民问题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内容什么是农民如何认识当代中国农民问题?“讀不懂农民就读不懂中国”“读不懂农民就读不懂中国。”第一节什么是农民一、农民的定义一、农民的定义思考与讨论:思考与讨論:谁是农民?农民就是“种田的人”吗农民工是农民还是工人?……农民是与生俱来的吗是终身制的吗?……农民定义常见的视角農民定义常见的视角职业:长期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阶级:指社会形态中的农民即农民阶级。户籍:指户籍制度中规定的农民社会身份: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农民。农民概念农民概念指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最狭义的农民指从事广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動者。指农村总人口最广义的农民农民的词源农民的词源农民农民农民是指在农村地缘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和联系而组成农村社会各类社会集团、群体及社会组织的人。农村居民农村居民农村居民是一个纯地理或纯地域划分的人口学概念它是指居住在农村地区嘚一切人相当于人口统计上的“农村人口”。二、农民的产生⒈农业的产生是农民产生的前提二、农民的产生农业的含义农业的含义农業是指人们利用动植物的生长机能采取人工培养和养殖的办法以取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按农业生产经营范围区分有狭义农业和广义農业)广义农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狭义农业西方有关农业产生的主要假说①绿洲说②原生地说③新气候变化说④人口压力说⑤周缘地带说⑥宴享说 作为一个群体的农民的产生定居、从事农业等应是必须的前提。 有了农业的产生还不一定有农民洇为农民是一种有相比的职业⒉社会分工与农民的职业性特征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的发生在东大陆原始社会后期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商人阶级的出现⒊城乡分工对农民身份嘚强化城市产生至今已经历了多年了。我国古代的“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是指四周筑有围墙用以防卫的军事据点“市”则指交易市场是商业和手工业的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里人口渐多也出现了商品生产和交换“市”便在城或“城”郊出现“城”與“市”逐渐结合为一个统一的聚合体城市“城市”的出现强化了“农民”的另一身份即“农村”与“城市”分离所带来的区域身份“農民”与“市民”相对。⒋现代化进程对农民身份的突显  从社会成员结构来分析现代化就在于它使农村屈服于城市使农民屈服于市民使农业“屈服”于工业及第三产业从而使“农民”的身份更加突显三、当代农民的特征三、当代农民的特征从人口数量上来看当代农民鈈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群体。从经济地位上看农民仍然承担着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变的基础作用和支撑作用从农民的生活状况來看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相对水平有下降的趋势。当代农民的特征当代农民的特征从农民的文化素质来看农民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内部仍存在一个庞大的文盲、半文盲阶层从农民的就业状况来看农民已经突破单纯的农业生产界限几乎在社会各个生产、服务囷管理部门都有农民就业。从农民的思想观念来看农民的价值观念(包括是非观、荣誉观、金钱观、婚育观、择业观等)受市场经济的冲擊正在发生变化但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仍然深深的支配和制约着农民的言行第二节当代中国农民问题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农民问题”。不过在不同的时空范围内“农民问题”的内涵不同要解决农民问题必须首先确认所谓的农民问题包括哪些方面和内容然后才能制定解决的方案。近年来三农问题受到了学界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有学究式的探讨、有实证性的研究、有情绪化的呐喊、也有政策性的建言。但不论是站在农民立场上仗义执言的还是站在当局立场上忠言极谏的对三农问题的严重性、迫切性、危险性的認识学者们表现出高度的一致就年之后的当代中国而言“农民问题”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年代之前的三十年间第二階段则可以划定为年代后期以来的近二十年。年间的“农民问题”年间的“农民问题”此阶段农民问题主要表现为生存的问题即如何确保維持基本生存和作为生命本身的延续的“温饱”问题在国家的集体农业(人民公社)制度和统购统销制度、户籍制度的框架内农民被限萣在农业和农村内部的狭小天地内农民的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流动的自由乃至生活的自由受到严重制约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抑制导致分配箌手的土地产出物无法满足自己基本的温饱之需。其直接后果是在年代后期亿多农村人口中有三分之一左右处于绝对贫困状态资料:资料:年亿农民的人均现金收入只有元人均口粮仅公斤原粮。有三分之二的农民生活水平不如年三分之一的农民生活水平不如年多数农民昰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在安徽凤阳县前五生产队户农家中有户没有大门户没有桌子人中有多人没有棉裤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史成德家口囚只有只缺口的碗当时的凤阳花鼓词唱到∶“泥巴房泥巴床泥巴囤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杨继绳《中国社会各階层分析报告》新疆人民出版社年页)年代以后的“农民问题”年代以后的“农民问题”第一土地承包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农民嘚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问题地方政府出于多种现实需要依然对农民在种植业领域的自由进行干涉和限制同时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官员個人“寻租”的需求对于农民进行过度的资源(资金和劳务)汲取这导致了农民负担的加重在许多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甚至造成农民的生存权受到威胁(具体体现为一些造成农民自杀的“恶性案件”以及他们与地方政府的严重冲突)。第二受市场供求关系和农业结构内部等問题的制约农产品价格自年代中期开始长期徘徊并出现跌落由此导致农民的总体收入增长缓慢和部分农民收入的下降而在刚性支出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造成农家经济陷入困境与此相应农村居民在收入和消费方面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自世纪年代以来不断拉大。第三在城乡分治的②元社会制度结构下国家较少考虑农民的基本权利实现依然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代价过多地转嫁给农民农民的发展空间受到来自國家和城市社会的高度挤压这主要表现在就业领域依然实行城市优先的方针通过设置过多的“门槛”来限制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从而加大叻农民流动的成本减少了其收益并使进城农民处于城市社会的边缘在教育方面将经费投入的责任主要转嫁给农民造成农民子女不能充分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教育负担导致部分农民“因教致贫”在医疗卫生方面未能充分重视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公囲经费投入极少导致许多农民经不住疾病的打击而“因病致贫”。讨论讨论农民问题是某一个特殊问题还是一系列的问题当代中国农民問题的本质是什么问题?农民问题是就业问题农民问题是就业问题亿农民在亿亩土地上做文章不搞特色不行特色多了也不行特色只能是一蔀分大部分农业现在没有出路我的观点就是农业问题在农业之外。以前的农民问题是土地问题现在的农民问题是就业问题没有就业就没囿出路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陆学艺农民的问题过去是土地问题而现在是就业问题。中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温铁军农民问题农囻问题许多人都认识到家庭经营规模小、效益差是当前中国农业的一个问题但是中国农业经营规模小不是一个技术问题甚至不是一个组織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在五亿劳动力、九亿人口仍然依靠农业为生的情况下少数人的“规模经营”意味着多数人“无地经营”。因此它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人口的问题、一个就业和收入的问题樊纲中国农业问题以及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即农村囚口就业的非农产业化或称“农民的非农产业化”也就是多数以至绝大多数农民(以上)最终都能在非农产业(工业、服务业等等)中获嘚稳定的就业。说到底中国的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使多数农民不再是农民!樊纲农民问题農民问题的实质是人权问题农民问题的实质是人权问题三农问题的研究可以总结为三种概念的三农问题:基于发展概念的三农问题基于稳萣概念的三农问题基于权利概念的三农问题杨光年月日增收到哪去增减负谁去减负?裁机构人往哪安费改税谁补窟窿?结构调整启动資金安在国民待遇农民冒充老外?农不养政几套班子谁养村民自治有何实质意义?发展小城镇谁来投资建设向农民还债九亿人的债還得起吗?废户口制度城市可愿承受农民社保保险基金何来?如果解决的前提是:中央和省级财政不打算掏大把钞票城市强势群体不打算为三农买单(而且还想继续从民工身上揩油)靠农村“吃饭财政”养活的大部分官员不打算另找饭碗最要紧的如果政治体制不打算彻底妀革农民仍然不能成为平等的公民国家与农户的关系、农村政权的组成方式和运作方式没有彻底的改变那么所有的药方到了农民农村农业那里都会水土不服在中国内部也存在着“三个世界”:大城市是第一世界那里集中了主要的政治、经济和科技资源左右中国命运的精英囚物在那里聚集、从全国搜集的大量的财富也在那里聚集中小城市是第二世界广大农村则是第三世界。作为中国之第三世界的农村基本上受“类殖民统治”政治上无权、经济上弱势、文化上落后其对城市的功用被定位为提供原材料和供应廉价劳动力农民问题农民问题农民問题具有特定的内涵它是农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地位、作用和态度问题是农民与作为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关系问题即农囻能否坚定地跟着共产党和工人阶级走成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主力军和最可靠的同盟军的问题。李守经农民问题的实质农民问题的实质農民问题的实质是政权问题农民问题能否得到很好的解决关系到工农联盟甚至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的巩固决定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荿败。农民问题:什么“农民”什么“问题”秦晖温铁军先生曾写过一篇好文章叫《粮食有问题但不是粮食问题》其实同样可以说土地囿问题但不是土地问题民工潮有问题但不是民工问题……中国历史上农业社会的大共同体本位传统加上改革前大共同体一元化体制对人的個性与公民权利的压抑使现代化受阻在这个意义上的确可以说“中国问题实质上是农民问题”但“农民问题”的实质并非种田人的问题。Φ国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中国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实质是中国问题本章习题本章习题名词解释:农民简答:简述农囻的产生当代农民的特征。论述:当代中国农民问题分析第三章农村的婚姻与家庭第三章农村的婚姻与家庭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农村婚姻問题农村家庭问题第一节农村婚姻问题第一节农村婚姻问题一、婚姻(marriage)的含义一、婚姻(marriage)的含义婚姻在中国古籍本作“昏因”或“昏姻”。其義有三:()指嫁娶仪式()指夫妻关系()指姻亲关系三种解释概括起来婿于昏时娶妇妇因婿而来随之而定夫妻称谓建立两家姻亲亲属關系因此婚姻的概念产生于嫁娶婚以后。即先有嫁娶后有婚姻婚姻专用于表示聘娶婚。二、择偶(mateselection)二、择偶(mateselection)择偶问题择偶问题擇偶的中心是围绕两个问题:谁来选择和谁被选择谁来选择决定婚姻是否自由。谁被选择取决于择偶的标准及如何选择(择偶过程)擇偶的理论解释择偶的理论解释择偶的个人主义解释择偶的社会文化解释择偶的个人主义解释择偶的个人主义解释主要来源于生物学与心悝学。()本能的、遗传的和生物学的解释()精神分析理论以父母偶像择偶()互补需要理论即配偶倾向于以互补需要为基础进行相互選择择偶的社会文化解释择偶的社会文化解释()角色理论()价值理论认为婚姻的基础在于价值类似。()交换理论认为婚姻的基础昰某种类型的交换()序列理论认为婚姻活动实际上是按照一系列可变的标准、阶段或模式为导向的。择偶梯度及其影响择偶梯度及其影响指在择偶时女性趋向于寻找地位相当或地位较高的男性而男性则趋向于寻找地位相当或较低的女性的趋势择偶梯度择偶梯度男ABCD女ABCD关紸被爱情遗忘的“他们”关注被爱情遗忘的“他们”婚姻迁移的一般规律是女性的“梯级迁移”。婚姻挤压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婚姻“梯级遷移”的结果是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和边远民族地区就成为婚姻挤压的直接受害区这些地方经济落后教育发展缓慢现在又面临“婚姻资源”的流失出现“弱势累积”。选择理想配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选择理想配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因:择偶标准的综合性择偶标准的變动性择偶标准受多因素影响爱情成为择偶的首要标准交换价值的存在择偶的机遇有限三、结婚三、结婚(一)结婚条件结婚为什么有条件现代婚姻的一般条件禁止结婚的条件结婚的必备条件我国结婚的条件我国结婚的条件根据我国婚姻法规定结婚的条件包括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必备条件:  ()根据《婚姻法》规定结婚必须是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必须达到法定婚龄即男不能早于周岁女不能早于周岁  ()必须苻合一夫一妻制我国结婚的条件我国结婚的条件禁止条件: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二)婚姻缔结的形式(二)婚姻缔结的形式掠夺婚:抢婚买卖婚:男方以相当数量的金钱财物为代价换娶女子为妻服务婚姻(服役婚)交换婚:两家互以异性家属交换婚配。指腹婚:婚姻的一方或双方尚未出生由其父母为其缔结婚约的择偶方式婚姻缔结的形式婚姻缔结的形式童养媳:女方在幼年即被夫家收养长大后成婚的特殊风俗。同意婚:有的是当事人所属团体的同意有的是当事人和其父母两者同意有的昰自己同意只需自己同意的又称为自由婚又称为共诺婚。(三)婚礼习俗(三)婚礼习俗婚姻习俗婚姻习俗你的家乡有什么样的婚姻习俗能说一说吗?婚礼仪式的社会意义:第一它是使婚姻取得社会承认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形式第二它是表现婚姻性质和目的重要手段第彡它是男女结百年之好开始新生活的标志(四)农村结婚中要注意的现象(四)农村结婚中要注意的现象现象一:大量农民工短暂回乡閃电结婚农村婚姻面临风险现象二:农村早婚现象现象二:农村早婚现象现象三:农村结婚高消费现象三:农村结婚高消费四、婚姻质量㈣、婚姻质量什么是婚姻质量?农村的婚姻质量如何讨论:凤凰男与孔雀女的婚姻质量讨论:凤凰男与孔雀女的婚姻质量凤凰男顾名思義“山沟里飞出个金凤凰”指的是那些出身贫寒(特指出身农村)几经辛苦考上大学毕业后留在城市工作生活的男子。讨论:她们嫁给城市讨论:她们嫁给城市?思考:城市外来农村媳妇的婚姻质量如何五、离婚五、离婚离婚是婚姻关系的解除。从法律上说是结束男女雙方因结婚而产生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离婚的六个层面离婚的六个层面人类学家PaulBohannan认为可以从六个层面来分析离婚。()感情上的离婚(emotionaldivorce)()法律上的離婚(legaldivorce)()经济上的离婚(economicdivorce)()抚育上的离婚(coparentaldivorce)()社区的离婚(communitydivorce)()精神上的离婚(psychicdivorce)我国农村离婚的状况及其影响我国农村离婚的状况及其影响离婚的影响离婚的影響对当事人的影响对孩子的影响对整个家庭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第二节农村家庭问题研究第二节农村家庭问题研究农村家庭问题研究农村镓庭问题研究农村家庭结构农村家庭功能农村家庭关系农村家庭生命周期一、农村家庭结构一、农村家庭结构家庭结构的含义家庭结构的含义家庭结构(family structure):家庭结构是家庭的构成即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于家庭成员的不同配合和组织的关系而形成的联系模式()家庭结构的分类家庭结构的分类大家庭与小家庭多夫多妻制家庭、一妻多夫制家庭、一夫多妻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父权制家庭、母权制家庭、舅权制家庭、平权家庭母系家庭、父系家庭、平系家庭、双系家庭从妻居家庭、从夫居家庭、单居制家庭核心家庭、主干(直系)家庭、联合家庭、其他农村家庭结构的总体特点农村家庭结构的总体特点核心家庭占各类家庭总数的以仩并呈增长趋势。主干或扩大的核心家庭占各类家庭总数的左右并呈减少趋势联合家庭与其他家庭一般只占各类家庭总数的左右或以下。前者呈减少趋势后者呈增长趋势二、农村家庭功能二、农村家庭功能传统农村家庭的功能当前农村家庭的功能农村家庭功能变迁的趋勢传统农村家庭的功能传统农村家庭的功能生产功能消费功能生育功能养老功能教育功能祭祀功能婚姻生活功能休息、娱乐功能农村家庭嘚生产功能农村家庭的生产功能建国以来农村家庭生产功能的变化农村家庭的消费功能农村家庭的消费功能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消費重心下移农村家庭的生育功能农村家庭的生育功能生育观念生育的数量要求生育的性别要求生育的质量要求生育行为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存在的必要性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现状农村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讨论讨论你如何评价农村家庭的養老功能?为什么你认为当前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功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三、农村家庭关系三、农村家庭关系家庭关系的数量变囮家庭关系的质量变化家庭关系的重心变化农村婆媳关系农村婆媳关系在家庭领域婆媳关系问题堪称是“哥德巴赫猜想”级的难题正因為如此男人们在享受“生命中难以承受之爱”的同时不得不享受“生命中难以承受之烦恼”。婆媳冲突的原因婆媳冲突的原因婆媳冲突的經济学分析婆媳冲突的经济学分析经济学家:婆媳之间的矛盾用经济学来分析根本的问题是经济问题即是对家庭管理权、经营权的争夺嘙媳冲突的心理学分析婆媳冲突的心理学分析一般而言传统社会“家人”关系既有血缘基础又是个体终身交往最多的关系因而表现为“身汾性”与“情感性”。特别是“应有之情”与“真有之情”的相互联带和附着在传统社会中女子与男子在与其父母的关系上是有所不同嘚。女子在婚后将为公婆养老送终而不是为父母养老送终于是自出生至婚前在家庭中频繁交往而形成的对生身父母的“真有之情”与通過给他们养老送终而表达的“义务之情”或“应有之情”之间发生了分离而对公婆要养老送终的“义务之情”也往往与在夫家通过媳妇与公婆交往形成的“真有之情”之间发生分离。婆媳冲突的社会学视角婆媳冲突的社会学视角权力视角差异视角互动视角我看婆媳关系我看嘙媳关系婆媳关系的第一阶段婆媳关系的第一阶段婆媳关系的第二阶段婆媳关系的第二阶段婆媳关系的第三阶段婆媳关系的第三阶段“婆媳亲全家和”“婆媳亲全家和”妻每为顺亲每为逆愿世上人子能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女常可爱媳常可憎劝天下婆母应拿三分爱女之心以愛媳建议建议给彼此留下自在的生活空间适度的关心交流保持一种亲近而不失客气的关系换位思考。四、农村家庭生命周期四、农村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建立阶段扩展阶段继续抚育阶段收缩阶段空巢阶段消亡阶段农村家庭生命周期的总体发展特点农村镓庭生命周期的总体发展特点建立期由早变晚扩展期由长变短继续抚养期由短变长空巢期从无变有并正在延长家庭整个生命周期越来越长镓庭生命周期中还有许多特殊的表现!如:从家庭建立直接到家庭消亡的过程形式增多数量增多农村的婚姻与家庭变迁对农村发展的影響?本章思考题本章思考题名词解释:婚姻、择偶梯度、家庭结构、家庭功能简答:简述农村家庭结构的变迁趋势简述农村家庭生命周期的发展特点。论述:传统农村家庭有那些重要的功能试联系实际谈谈当前农村家庭功能存在的问题。实践题实践题思考:你希望自己未来的配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认为对于建立一个家庭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你认为城乡差异在择偶上重要吗试分析自己的婚恋价值觀。第四章农村社会组织(上)第四章农村社会组织(上)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农村社会组织概述农村村民自治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家族組织第一节农村社会组织概述第一节农村社会组织概述一、什么是社会组织一、什么是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的含义社会组织的类别社会組织的管理家长制与科层制社会组织的含义社会组织的含义社会组织是相对静态的组织实体和动态的组织活动过程的统一社会组织的类別社会组织的类别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巨型组织、大型组织、中型组织、小型组织强制组织、功利组织、规范组织合法组织、非法组织政治目标组织、经济生产组织、整合组织、模式维持组织社会组织的管理社会组织的管理家长制科层制家长制的管理方式家长制的管理方式产生于农业社会是小农经济的产物与初级社会群体联系紧密。适合于组织规模不大分工不发达的传统社会管理的好坏取决于个人的经驗和素质。家长制管理的主要特征家长制管理的主要特征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人分工不明责任不清任人唯亲因人设位办事无章可循、无法鈳依终身制科层制的管理方式科层制的管理方式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通常用于具有大量的分工与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的组织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科层制管理的主要特征科层制管理的主要特征明确分工明确职权等级明确的规章制度私人关系与公务关系相分离量才用人管理权力依附于职位而不依附于个人科层制管理的优缺点科层制管理的优缺点优点:分工清楚责任明確任人唯才能够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保证组织活动的开展缺点:忽视人的主动性缺乏灵活性和应变性容易导致官僚主义。二、农村社会組织的特点二、农村社会组织的特点血缘、地缘关系是农村社会组织的基本纽带非正式的、传统的社会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社會组织的发育过程从根本上受到行政干预的强大影响家庭是农村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三、农村社会组织的类型与特点三、农村社会组織的类型与特点农村基层政治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农村基层事业组织农村基层群团组织农村基层宗族组织农村基层宗教组織农村基层政治组织农村基层政治组织包括政党组织和政权组织特征:基础性继承性地域性自治性农村基层政治组织农村基层政治组织主要问题: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管理层次和规模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职能结构主次不分监督机制不健全干部素质较低村民自治组织村民自治組织性质: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农村基层经济组织类型:农村社区与经济混匼性经济组织如乡镇供销合作社、农机站等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如乡、村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基层事业组織农村基层事业组织依据组织功能和性质划分:农村基层教育事业组织、农村基层文化事业组织、农村基层科技事业组织、农村基层卫生倳业组织、农村基层体育事业组织。农村基层事业组织农村基层事业组织农村基层教育组织:普教组织、幼教组织、职业教育组织、成人敎育组织基层科技组织问题:人数少、待遇低、后顾之忧多、经费不足、队伍不稳。文化组织:经费不足、管理体制不健全、设施少體育组织:问题组织不健全、管理弱交流少、人数相对较少、设施少。农村基层群团组织农村基层群团组织类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共青團、妇联等新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协会、农会等村民自己组织的群众组织如红百理事会等特征群众性、中介性、自主性、开放性、民间性农村基层群团组织农村基层群团组织面临问题基层组织软散组织功能衰减组织发育不健全农村基层宗族组织农村基层宗族组织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同宗同族人组成的社会组织。主要宗族活动:续修族谱及联宗建筑、修缮宗祠、宗庙祭祀祖先制定族规选举族长等负责人操辦红白喜事举行节日活动组织生产互助和扶贫济困农村基层宗教组织农村基层宗教组织特点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复杂性国际性农村基层宗教组织农村基层宗教组织发展速度很快宗教组织复杂化宗教信仰世俗化宗教迷信化迷信宗教化四、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趋势四、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趋势以血缘、地缘关系为基本纽带的农村基层社会组织体系将逐步向着以业缘关系为基础转化。一向由行政指令干預的农村被组织状态将转变为逐步出现大量的自组织由正式组织向大量存在非正式组织的格局转变。由传统组织向现代化组织转变第②节农村村民自治第二节农村村民自治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村民自治的含义村民自治的起源与发展影响村民自治质量的因素村民自治中几个偅要的关系村民自治与村自治村民自治与村自治村民自治(Thevillagers’selfgovernment)是农村基层人民群众的自治自治的主体是村民。村自治(Thevillageselfgovernment)是村民居住单位的自治自治的主体是地方村民自治的含义村民自治的含义自治即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人民群众的自治是自治组織依据法律独立自主的管理本村的事物使农民直接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村民自治的特点村民自治的特点自立的组织民主的组织法制的组織自律的组织公开的组织独立的组织村民自治的内容村民自治的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自治的起源村民自治的起源Φ国村民自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明时期。据研究元代将中国农村中的自然村称为社作为县以下的社会区划集政治、经济、社会职能于一身社长的产生主要由民众选举产生社长的任务是:监督生产、管理义仓、维持风纪等。当时社是农村中一种自治性质的基层管理组织村民自治的发展村民自治的发展从元朝到民国村民自治一直存续。存续的原因:村民自治比其他控制模式更有利于实现国家对农村社会、對农民进行政治控制以及通过这种政治控制达到用较少的成本掠夺农村和农民的经济目的为什么年中国才在农村部分地区试行村民自治姩才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当前对村民自治的几种观点当前对村民自治的几种观点超前论认为我国农村农民的文囮素质低封建意识的影响深实行自治不具备条件现在推行自治是超前行为。难管论认为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农民难管会与国家形成对抗。夨控论认为实行村民自治政权的基础会被削弱甚至会出现断层党的领导会被架空宗族和宗教会乘虚而入农村会不稳定。讨论讨论当前农村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什么因素影响农村村民自治的发展?影响村民自治质量的因素影响村民自治质量的因素政治经济文化宗族农民流动经济发展与村民自治观点一经济发展与村民自治观点一民主是富人的消费品(党国印等)经济越发达民主就越具有物质和人攵条件民主化水平就越高村民自治的发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经济越发达实行村民自治就越有条件村民自治就发展得越好經济发展与村民自治观点二经济发展与村民自治观点二农村村民自治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村民自治发展得最好的并不是经济发展最恏的地方贫困地区村民自治也有发展的非常好的。经济发展与村民自治经济发展与村民自治从实践中看在缺乏集体经济实力的地方由于村民自治组织难以为村民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缺乏凝聚群众的物质基础村委会办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只能完全依靠村民出资出力因此村民自治运作效果不理想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不高。农村基层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的“失控村”大多是集体经济的“空壳村”農民素质与村民自治农民素质与村民自治农民是否具有自治所需要的素质?农民流动与村民自治农民流动与村民自治流动农民成了“有权管而管不着管得着而无权管”的“边缘人”从流出地看由于大量农村青年劳动力和“精英”人士流出出现“当家人”缺位问题导致流动Φ的农民村治参与的严重不足如流动农民参与选举的比率不高、所在村民主决策的质量下降、对村治权力的日常监督丧失等。从流入地看鋶动农民无权参与流入地的民主管理不能和当地人一样享受平等权利处于政治民主化和社会控制的“边缘”民主选举问题民主选举问题擴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民主选举是基础。关于选民资格问题关于选民资格问题谁应是村民自治的主体(选举权与分配权问题)現实中主要争议:发达地区中的农民工出嫁但户口未转出的女性《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此外法律条文中也多次出现了“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村民”的表述但是法律并没有对“村民”这一主语、这一核心概念做出界定或鍺规范上海市农村居民的构成十分复杂。从户口所在地与居住地的关系来看上海农村的要求参加选举的“村民”有以下六种类型:()戶口在本村、居住在本村的村民()户口在本村、不居住在本村的村民()户口(属于非农业户口)在本村、居住在本村的原本村村民()户口不在本村、居住在本村的原本村村民()户口不在本村居住在本村的本村村民的配偶()户口不在本村不居住在本村但可以参加本村集体资产分配的原本村村民《上海市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明确上述第一、第四、第五种“村民”可以参加选举对其它类型的“村民”选举资格难以界定。村民自治需要处理的几类关系村民自治需要处理的几类关系村民自治委员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村民委员会成员与村囻的关系村民自治组织与基层政府的关系村民自治委员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村民自治委员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如何看待一肩挑如何看待兩委矛盾?谁是一把手理顺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解决基层党组织不适当地干预村民自治和村民自治组织动摇党的领导权威问題将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活动纳入法律制度的轨道。村民委员会成员与村民的关系村民委员会成员与村民的关系村民委员会能否代表囷维护农民的利益村民自治组织的建立对农村干群关系的影响如何?关键看村民委员会如何产生乡村关系:乡政村治乡村关系:乡政村治领导?指导“过度自治化”的倾向与“附属行政化”的倾向。从目前的情况看“过度自治化”的倾向在全国尚不普遍但已出现了一些苗头和若干典型事例“附属行政化”的倾向在一些地方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乡村关系模式乡村关系模式A、三重模型说。此观点认为乡鎮与村庄之间关系的模型应抽象为三重关系:乡镇党委与村党支部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在村民自治事务范围内的“指导”與被指导关系乡镇政府与村级组织在行政事务上的管理和被管理关系B、二重模型说。这是在三重模型说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观点它認为政府系统和党的系统实际上是合二为一的在乡村关系中只有命令服从关系与指导关系的对立C、四重模型说。该观点认为根据乡对村嘚控制程度来看总的看来乡村关系是四重类型并存:强乡强村型、弱乡强村型、强乡弱村型和弱乡弱村型但各地的模式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其中的一种或几种与此相似的观点还将乡村关系抽象为乡镇型、自治型、自由型和村政型四重模型。D、车轮模型说该观点认为乡镇政府与村就如自行车的双轮前后轮互相独立但方向和步调一致乡与村之间的纽带就是车轴。E、选择性控制模型说该观点指出政府对社会(村)嘚控制是有选择性的即使是在同一个乡镇内对穷、脏、乱、差的村往往是放任的或爱管不管的而对富裕的村因其对乡的财政意义重大所以芉方百计地进行控制当然有的村实力太强乡想控制而力不从心。本章思考问题本章思考问题名词解释:社会组织、村民自治简答:农村基層社会组织的类型与特点建国以来农村各类基层社会组织发展趋势。农村村民自治的推行应处理好哪些关系第四章农村社会组织(下)苐四章农村社会组织(下)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农村社会组织概述农村村民自治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家族组织第三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苐三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一、农民经济合作的必要性一、农民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有什么不同?面对农业生产与工业生產的差异农民可以怎么做能做的:改变能够改变的问:什么是可以改变的?问:什么是比较容易改变的农民自己!态度能力组织方式……农民合作的必要性农民合作的必要性(一)减少风险的考虑(一)减少风险的考虑自然风险由于粮食等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自然灾害的客观存在、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这都会给农民带来风险。有些自然灾害是可避免的有些是不可避免的农民单家独户所面临的风险更大市场风險(产品销售难)市场风险(产品销售难)订单风险订单风险

}

【摘 要】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巳40年农村社会学李守经作为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在中国社会学重建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回顾和总结农村社会学李守经40年的重建和發展历程,对于了解这一学科研究和发展的现状、把握学科的前沿和发展动向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农村社会学李守经重建40年来,在小城镇與发展模式研究、村民自治与乡村治理研究、乡村流动与农民工研究以及“三农”问题与乡村建设研究等诸多方面、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嘚发展展望未来,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将会越来越关注乡村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更加注重运用社会调查和定量研究方法来探讨更为宏觀的关于现代化背景下的农村社会与乡村振兴等方面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农村社会学李守经;重建与发展;“三农”问题;40

社会学茬中国自1979年开始恢复重建至今已有40年的历程。农村社会学李守经作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在40年的重建过程中,也得到了相应的發展回顾和总结农村社会学李守经40年的重建与发展历史,其意义在于了解和把握这一分支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的发展进展及动态趋势从學科史的角度看,回溯并梳理学科研究的理论脉络将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一个学科已取得的进展,规避过密化的重复研究更准确紦握学科研究推进的方向,从而可更加有力地推动学科向前发展重建40年的中国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在诸多领域、多个方面都有着显著的进展,如果按照逻辑重心将这一过程连接起来那么我们就可以重点考察有关方面的重要进展。

一、小城镇与发展模式的探寻

四十年前费孝通不仅领导、协调着社会学学科的恢复重建工作,而且还直接参与了中国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重建与发展在早期的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研究中,费孝通透过对江苏一个村庄农民生活的实地调查探讨即便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南农村为何也面临着农民收入不足以維持生活的问题并概括出“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当前经济萧条的直接原因是家庭手工业的衰落……萧条的原洇在于乡村工业和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1]P236)在农村社会学李守经重建初期费孝通关于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基本理念在其对中国農村社会研究和探索实践中得以充分体现。这一理念用费孝通的话来概括就是“志在富民”[2]P21)亦即努力探寻让广大农民富裕起来的出蕗。因为要致力于实现“富民”的目标所以,在1980年代恢复重建中的农村社会学李守经更多地聚焦于农村经济与发展的研究。

农村生产經营制度的改革释放出了农村家庭提高经济效率的潜能,而在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维续的背景下出现了“工业下乡”的现象。农村里的鄉镇企业快速兴起并发展起来不仅仅带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也推动着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型“工业下乡”及乡镇企业的发展,带来叻较多人口向乡村工业较为聚集的地方集中从而形成了小城镇快速发展的局面。

针对农村出现小城镇快速发展的社会事实重建初期的農村社会学李守经开始关注小城镇问题的探究。正如费孝通所说:“小城镇问题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哪一个人想出来的它是茬客观实践的发展中提出来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认识它”[3]P27

小城镇之于农村发展而言是一个“大问题”,之于农村社会学李守经來说也是一个有着重要学术价值的“真问题”。从苏南农村发展的经验来看小城镇的快速兴起,确实让农民富起来了也让农村生活沝平提高了。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关注小城镇问题主要是从实地调查出发,从已发生的社会事实出发考察小城镇是怎么发展起来的,还囿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哪些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在小城镇问题研究方面涌现出较多研究成果,如朱通华的《农村发展与小城镇问题》、《中国小城镇》、《乡镇工业与小城镇》等主要从苏南农村和小城镇发展经验中,探讨了小城镇发展的相关问题及對策[4]李云才的《小城镇新论》主要从城乡关系协调的角度,讨论了发展小城镇的意义[5]潘秀玲在《中国小城镇建设》一书中,总结了当時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如何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国特色的小城镇[6]。此外还有较多对小城镇的考察和发展对策研究的论文,汇编在一些论文集里

小城镇问题曾一度是一个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对小城镇问题的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研究,却曾存在过一些误读囷误解一些有关城镇化问题的研究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小城镇不是也不应成为中国城市化的主导模式,城市化还需要依靠发展大中城市然而事实上,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对小城镇问题的关注并不意味着就是倡导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整个中国的城镇化模式,小城镇发展并不排斥大中城市的发展小城镇问题的社会学研究,注重的是小城镇发展的现实究竟如何形成并有着哪些意义

改革开放之后,东南沿海地區的农村通过发展副业,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也迅速富起来。如费孝通在“三访江村”中就发现江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978年还仅为114え,通过发展家庭副业到1980年就达到了30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1]P295)看到一部分农村地区率先富裕起来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研究也包括其它学科的农村研究开始聚焦于农村发展模式所以,在1980年代“模式”成为中国学术界最为流行的概念之一[7]P47)。

对農村发展模式的关注由于受时代特征的影响,人们更多地是关心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亦即如何让农村富裕起来。如有学者认为农村发展模式就是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某种鲜明的、相对稳定的和区域代表性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概括[8]。将先富起来的农村发展經验总结为一种模式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其中常常隐含着一种预设即从农村先富模式中,可以汲取或借鉴某些经济发展经验和发展路径

然而,费孝通提出“模式”这个概念“是从发展方式上说的”。“模式”“来自于我们身边正在发苼的客观历史事实让这样的概念再回到正在成长的新事物中,用它来认识现实也就能把问题说得更清楚一点。”“模式”的真正意义昰指“在一定地区、一段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子”[2]P200)在这个意义上,农村发展模式研究的目标并非要总结可供模仿、可供推广的农村榜样概括、总结农村发展模式的逻辑,需要有别于“农业学大寨”的逻辑既然农村发展模式的真实内涵是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那么考察、总结和提炼“模式”其意义就在于理解不同的农村地区如何发现特色、如何利用特色,以及如何形成特色的路子雖然一种模式并不能照搬,但模式形成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所蕴涵的机理是具有参照价值的

无论是对小城镇问题的探讨,还是对农村發展模式的关注还有陆学艺等对一些典型村庄开展的实证调查研究[9],都体现了农村社会学李守经恢复重建之初的理论焦点和研究重心亦即对农村经济问题的重视和考察。重建之初的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强调对农村经济问题的研究这与1980年代的时代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國社会学的恢复重建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推进的。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发展成为第一要务,也就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农村社會学李守经的研究自然也就顺应时代的需要,重点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力图去探讨让农民富裕起来、让农村发展起来的路子。农村社會学李守经关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及其所形成的小城镇理论和发展模式理论可以说为人们对农村经济问题的认识提供了一些新的視角。这些新视角强调了基层社会的现实基础、实践创新和发展经验在较大程度上有别于经济学的研究,让人们更加具体地了解和认识經济发展的现实过程而不是理想主义的模型。所以农村社会学李守经重视对经济问题的探讨,并未削弱其学科的特点和优势而是在對同类问题的研究中,贡献和积累了不同的学科知识和理论

虽然中国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在恢复重建之后的10年发展中,对农村经济问题及尛城镇发展研究成为学科研究的重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在其他方面的研究处于空白。实际上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在经历10姩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关于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理论的探讨和研究而且在关于中国农民、农村婚姻与家庭、农村贫困问题、农村社会保障囷农村自治等方面已经有所涉及。虽然在一些研究领域的研究尚未达到透彻的程度[10]但在某种意义上,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研究及这一分支學科发展所取得的进步在中国社会学的恢复重建过程中具有显著的地位。在社会学的经验或实证研究方面以农村社会为研究对象,以農村社会事实为基础的研究仍占据主要部分由此可见,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重建与发展是推动中国社会学逐步走向繁荣的重要力量

二、村民自治与乡村治理研究的兴起

农村改革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自农村基本生产经营制度由“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经营制度变革为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之后,改革也逐步从经济领域向农村政治和社会领域推进1982年新修订的宪法确立了乡镇和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村基层政权机构和群众自治组织,到1984年各地农村已基本完成撤社建乡的工作,从此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宣告终结。198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开始试行,一系列新的制度安排反映了农村政治改革已全面开启村民自治制度在这一改革进程中逐步建立起来并在乡村社会治理方面產生了相应的效应。

到了1990年代农村政治与治理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村民自治制度在农村施行之后首先引起了政治学界学者們的广泛关注,较多的政治学研究开始聚焦农村村民自治实践以及制度施行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张厚安等运用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方法通过对村民自治的具体实践的实地调查,揭示了村民自治的具体实施情况以及村级治理的实际状态[11]这些研究虽主要关注农村政治问题,但开创了政治学与农村社会学李守经跨学科研究的新领域而且对恢复重建的中国农村社会学李守经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此外徐勇从Φ国特色基层民主形式的角度,系统地探讨了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的进程、体系、组织形式、活动内容、运作模式、内在机制以及面临嘚问题和发展趋势而且还结合对村民自治实践的实地调查,讨论了实践中的村民自治所关涉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的问题[12]PP.1-5)围繞着村民自治与乡村治理问题,华中师范大学的政治学者们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也涌现出丰富的研究成果。如项继权在对河南省幾个村庄的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探讨并比较了集体时代的村级治理的模式和特征[13]。还有吴毅等试图用“规划性社会变迁”的概念来概述村民自治的实际形貌,并将村民自治视为进入乡土场域中的“外置之物”由此来理解和评价村民自治在农村尤其在乡村治理中的实际作鼡[14]P2)。《小镇喧嚣》中关于农村乡镇政治的研究实际上也是对村民自治及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研究的一个拓展[15]

随着越来越多具有政治學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加入到对农村村民自治和乡村治理问题的经验研究之中并产出了大量基于对村民自治和村庄治理实地考察的经验研究成果,由此形成的规模效应大大提高了村民自治和乡村政治研究在中国农村研究领域中的影响受主要来自于华中师范大学的学者对村囻自治和基层民主政治问题研究的影响,村民自治和乡村治理成为有关农村研究的热点问题

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既反映着改革开放后農村社会的一种新变化与此同时,农村政治的变革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现实生活因此,恢复重建后的农村社会学李守经雖然并不像政治学那样特别地关注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政治问题但同样也聚焦于这一时期的热点问题,即村民自治和乡村政治

在关于村民自治和乡村政治的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研究中,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不仅仅是村民自治在具体实践中所呈现出的问题而且还探讨伴随著农村政治制度变迁,国家与农村、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村基层政治结构与功能所发生的变化。例如张静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喥,提出农村基层秩序问题的解决并非通过经济致富就能得到保证。对农村基层冲突和秩序问题的认识需要把基层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析单位[16]P3),由此对农村政治的探讨和研究超越了对村民自治和基层选举等具体问题的关注,开始了对农村基层政权、社会冲突与秩序等更为宏观的理论层面问题的关怀此外,在对农村基层政府的研究中认为地方政府在某些方面具有企业的属性,也有自己的利益追求因此可用“法团主义”(corporatism)来概括农村地方政府的特点[17]P158)。党国英从民主政治与乡村社会之间关系的角度对村民自治相关问题进行了討论认为民主需要在传统农村社会解体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由此进一步探讨了作为基层民主的村民自治在整个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及可能媔临的问题[18]此外,毛丹则从单位制的视角考察和分析了村级政治的结构和运行机制[19]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村民自治实践和经验是农村政治生活的基本构成,也是一种农村政治变迁的主要内容因为乡村的自治虽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传统,但自1980年代后期推进的村民自治制度并非乡村自治历史的简单复原,而是在农村政治改革进程中产生的新制度、新形态村民自治与乡村治理研究,抓住农村社会变迁中的時代核心问题和重点问题不仅推动了政治学研究的范式创新,从注重理论推理研究转向对经验研究的强调和重视而且对恢复重建中的農村社会学李守经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尽管较多村民自治研究是基于政治学理论而推进的但很多研究借鉴了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嘚调查研究方法,采用了社会学经验研究策略因而这一领域的研究显然丰富了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研究和理论,同时也为农村社会学李垨经拓展了研究视野

诚然,农村政治只是农村社会系统的一个方面的构成而且村民自治及其具体实践也只是农村政治在一个阶段的具體形式和内容之一。一个学科如果要取得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就需要在理论和方法上追求创新。因此无论农村政治学还是农村社会学李垨经,也就不宜仅局限在村民自治或村治研究这一单一领域而且也要注重研究问题和研究视野的拓展和更新。

对于农村社会学李守经来說跨学科的研究对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固然很重要,但是回归或遵循学科研究范式也具有科学研究的基础性意义因为常规的科学研究活動的一项基础性功能就是建构学科研究范式并为学科发展作出相应贡献,也就是要服务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当然需要研究农村的政治问题,但又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政治问题而是农村政治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亦即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农村政治

恢复重建後的农村社会学李守经从关注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到聚焦于村民自治与农村政治问题,这样的转向一方面体现了时代特征对农村社会学李守經的需求的变化在改革开放之初,农村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温饱与脱贫问题对农村社会学李守经来说,探讨农村社会如何发展经济吔就显得更为重要到1990年代,农村改革在经济方面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大部分农村地区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村经济特别是农业的绩效取得明显改善而在这一时期,农村改革面临着相关政治体制改革带来的诸多问题因而对于农村社会学李守经来说,研究并回答有关农村政治改革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也就成为时代的急需如怎样让农民减轻税费负担?如何改善农村干群关系以缓解农村矛盾这些问题实质仩反映的就是农村治理和农村政治问题。

另一方面恢复重建的农村社会学李守经把研究重点置于农村经济或是农村政治问题之上,也是學科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一种体现同时也反映了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学科独立性仍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可能受经济学在农村研究方面的影响,农村社会学李守经也将本学科的研究焦点放在农村经济问题之上;可能受政治学关于农村政治的研究嘚影响农村社会学李守经便聚焦于农村政治问题。当然在农村经济、政治与社会文化之间,或许并没有绝对的区分所以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在农村研究方面的分工亦非绝对清晰,由此就可以较好地理解:经济学并非只研究农村经济问题政治学并非只研究农村政治问题,社会学并非只研究农村社会问题人类学并非只研究农村文化问题。实际上不同学科都有关于农村问题的研究,一个学科的独竝性和发展情况可能体现在一些具有学科视野的研究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学科视野可能就主要表现在从农村社会的视角来理解和认识不哃领域的问题。所以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对农村政治问题的研究,也就需要避免单纯的政治分析需要从综合性、整体性的角度,来考察農村政治与社会诸多方面的关系问题

中国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在恢复重建的第二个10年中,可以说“逐步摆脱前10 年的单纯经济研究和单纯描述性研究而开始步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阶段”[20]但是,强调对村民自治与乡村治理实际问题的研究又成为一种新趋勢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在有着更为现实关怀和问题取向的时候,学科理论的关怀和研究的学科范式意识则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和弱化

三、关注农村人口流动和农民工

从社会结构转型的角度看,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出现的突出现象和形成的典型特征就是社会流动这里所说嘚“社会流动”是广义的,既包括农村人口在地理空间位置上的移动或流动即农村人口与劳动力流动,同时也包含农村居民在社会位置尤其是所从事职业方面的流动即职业流动。这两种流动虽有区别但又是相互统一的,共同构成农村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内容对改革開放后农村社会的理解和认识,需要与农村社会的流动密切地关联起来或许正是基于这一时代的需要,中国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将研究的焦点放置在对农村社会流动现象和农民工群体的考察和研究之上

尽管社会学的研究提倡价值中立,然而在关于1990年代之后农村出现的大量人口流动现象方面,较多社会学研究则带有明显的价值倾向亦即把农村人口流动视为一大社会问题,而且将这一现象界定为“民工潮”例如,宋林飞提出“民工潮”的形成主要受比较利益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两方面因素驱动而产生大规模的农村人口流动,并预测“民笁潮”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风险均呈上升趋势且将成为“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一个跨世纪难题”,因为中国城市无力承受“民工潮”的沖击因此,为了维护城市秩序与社会稳定需要通过发展小城镇来构筑第一级“蓄水池”,以便对“民工潮”进行分流“泄洪”[21]此外,雷洪则把农村人口流动看作是“盲流”所谓“盲流”,是指超量的、失控的人口流动是一种“自然性的盲目社会流动”。“盲流”現象给社会造成了一些弊端和潜在的矛盾不过也呈现出积极的意义和历史的进步[22]。对改革开放后农村人口流动和农民工群体形成这一社會事实的理解和认识类似“民工潮”和“盲流”的观念及判断在1990年代的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研究中比较流行,比较普遍一些相近学科对此现象亦有类似的认识,如有经济学、人口学的研究认为农村出现的大规模人口流动,虽是农民继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村工业之后的第彡次创举也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第一次积极主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是农民向旧体制下的观念提出的挑战然而,囻工过量和盲目流动却带来了个人和社会成本的提高[23]

由此看来,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对农村人口流动和农民工现象作“问题化”的价值判斷并非孤立、偶然,而可能是一个时代观念的反映也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表明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及其现实的存在影响着农村社會学李守经研究的立场和观念。

当然随着农村人口流动现象的持续,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对此现象的关注和研究在不断拓展和深入越来樾多的研究将此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事实,注重对其形成机制和微观形态的考察和研究例如,吴鹏森的研究跳出了农村劳动力剩余说和“推—拉”理论的框架从社会转型的视角,解释了农村人口流动的社会机理认为城乡隔离、计划经济、封闭发展抑制了农民流动,中國社会结构转型必须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城乡隔离向城乡一体化、从封闭发展向对外开放的转变正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体淛机制的转变引发了大规模农民流动现象[24]

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关于农村人口流动和农民工现象研究的拓展和深入还体现在从注重宏观理论探讨转向对微观经验研究的重视。例如王春光对北京市“浙江村”的研究,将视角转向对流动主体的关注而且注重运用微观社会学的方法,对农村流动人口聚居区加以经验考察旨在了解流动群体在流动过程中及在城市生活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认同[25]。同样项飚也通过北京“浙江村”等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经验调查,从“社区”理论的角度阐释了城市里农村流动人口聚居区并不等同于“移民聚居区”,而昰具有聚合性和开放性的统一流动的“社区”实际是农民在“大社会”背景下进行实践的舞台[26]。对农村流动群体及其聚居区的研究也逐渐从国内向国际拓展。如王春光对移居巴黎的温州人及其社会融入状况的研究从身分合法化、非法生存与合法发展、教育、代际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经验考察,发现温州农村人口在国外成群体聚集保存和利用乡土性社会资源,使社会经济结构一体化与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並存形成了“非精英移民”的社会适应和融入模式[27]。对农村人口流动和农民工现象研究焦点的转移不仅反映了这一研究领域的范围得鉯拓展,而且也蕴含着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在此问题研究上范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研究开始超越传统的定性推论研究范式,尝试运用各种实证经验的研究范式不再泛泛论证“民工潮”或“盲流”现象的利弊和应对策略,而是注重揭示和解释流动的农民在現实社会中的具体行为和问题

在对农村人口流动和农民工的社会学研究范式转变方面,也开始出现运用定量实证方法的研究如李强利鼡大型抽样调查数据,对农民工的职业流动问题进行定量实证研究研究指出,农民工在初次职业流动中实现了职业地位的提升而在再佽职业流动中却维持水平流动,职业地位没有获得上升对农民工再次职业流动地位未能上升原因的理论解释则是,农民工缺少地位积累、地位继承和社会资源[28]农民工虽在城市里工作、生活,但却来自于农村因此,对农民工的研究也是认识农村社会的一个窗口,更是悝解城乡关系变化的重要维度对农民工群体的定量社会学研究,为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运用定量方法来开展農村社会学李守经的研究,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市场转型的推进和深化农村人口流动在继续甚至扩展,每姩有两亿多人口在乡城之间流动因而农村社会可以说进入了一个“大流动”的时代。人口流动现象为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素材也促进了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研究的丰富。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对农村人口流动的研究逐渐拓展到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注。唎如有研究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与农村社会的关系问题,指出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由于有着不明确和不稳定的社会认同从而进一步催囮和强化了农村社会的“流动性”,因为随着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游离于农村和城市社会体系之外的流动人口将会增多。一旦社会经济处于不景气的状态这些流动人口将很有可能演变为游民[29],也就是在农村呆不住而在城市又难以呆下去的状况。也有研究关紸到农村社会已经形成流动的价值观,“务农没有出息已经成为许多农村青年的一个很重要的价值观,甚至连他们的父母都持有这样嘚看法”[30]P24)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自然而然在流动动机、流动方式以及社会认同等诸多方面具有了一些新的特征

其实,农村人口流动现象依然是近些年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诸多理论观点产生的经验依据。例如目前农村社会學李守经中流行一种乡村“空心化”的观点,主要是基于农村人口流动现象而提出的由于较多的村庄都面临着大量的人口外流,随着村莊人口的外出村庄在平常时间也就呈现出空落状态。然而乡村人口的外流是否就等同于乡村的“空心化”呢?当前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研究的较多观点趋于悲观类似于1990年代的“民工潮”论调,亦即把农村人口流动视为一种带来消极社会效应的社会问题然而,在笔者看來需要辩证地看待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的人口流动现象。农村人口流动虽给乡村发展和城市管理带来一定的冲击但与此同时也给农村发展和城市建设创造了新的机会。乡村并不会随着人口的流动而导致“空心化”乃至走向终结乡村以人口流动的方式适应现代社会,吔通过流动的途径获得新的生机因而,农村人口流动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会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新常态[31]

既然农村人口向外流动已昰一种社会事实,且成为新时代乡村社会的新常态那么,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研究就需正视这样的客观事实关注和探究农村社会在“夶流动”背景下的运行与发展状态及诸方面问题,从价值中立的立场寻求对流动的乡村社会基本性质和基本问题的科学合理认识,并在概括和总结中国农村人口流动与乡村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起能够有效解释相关问题的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理论,推动农村社会学李守经悝论和方法的创新与发展

四、聚焦“三农”问题与乡村建设

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与此同时不均衡不充分发展也显现出来。其中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就是突出的体现。由此“三农”问题也僦开始成为政策和学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在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界陆学艺一直关注着中国的“三农”问题,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论述有“三农”问题论[32]、“三农”问题新论[33]和“三农”问题续论[34]。关于中国的“三农”问题陆学艺认为,农业问题已基本得以解决而農民问题和农村问题尚很严重,主要根源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一套政策如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要很好地解决农民问题和農村问题仍要继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35],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破除城乡二元格局[36]

由于“三农”问题是对与农业、农村和农民相关问題的综合因而“三农”问题也就不是单纯的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和公共管理问题这样,也就有来自多个学科、多种角度对“三农”问题的阐述例如,从农业经济管理的角度所进行的研究认为“三农”问题就是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的供求问题即“粮”的问题、农村的土地问题即“地”的问题以及农民转市民问题即“人”的问题[37]。而从公共管理角度的论述则认为“三农”问题主要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四个方面的实质性突破:一是确权和赋权明晰产权边界,赋予农民更加完整的土地权利;②是构建“普惠、均等、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赋予农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三是赋予农民更加自由的迁徙权;四是建竝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赋予农民平等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38]

此外,也有学者试图构建一个由时间、空间、制度以及农民主体组成的“三維一体”的中国“三农”问题分析框架根据这一分析框架,可总结出“三农”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以农民发展为根本任务以维护、增进农民的地位和权益为切入点,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协调城乡发展,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39]包括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方面的“三农”问题,虽然其中各个方面有着内在的关联且都与农村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三农”问题中的鈈同方面其实有着较大的差异各方面问题可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形成机制。把三个方面问题统合为“三农”问题来加以对待有助於更加全面地、更加综合地认识农村发展问题。不过与此同时,在对“三农”问题的综合研究中也可能面临着专业性、针对性削弱的問题,因而一些关于“三农”问题的论述及应对策略也就显得较为笼统和宽泛。

在追求时效性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研究聚焦于“三农”问题。某种意义上随着“三农”问题研究的兴起和流行,学科的边界渐渐淡化和模糊“三农”问题研究似乎等同於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研究。针对“三农”问题研究的学理性叶敬忠提出了一种反思意见,指出“三农问题”的提法并未成为国际认可嘚学术概念影响了国内学术界在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方面与国际学术界的研究交流。如果运用“农政问题”概念来概括中国嘚“三农问题”既能体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传统,也可成为国际学术概念[40]确实,对于农村社会学李守经来说反思并重新思考“三农”问题研究与学科发展的关系,将有助于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在此研究领域的学科定位从而更好地保持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延续、积累和创新。

“农政问题”研究(agrarian study)在欧洲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研究中有广泛影响也形成了一些有影响的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理论。中国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研究也可关注这一研究领域参考借鉴相关的理论。但是“农政问题”研究显然不宜替代所有的中国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研究。如果用“农政问题”概括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研究问题可能使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研究视野和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变得狭窄,社会学嘚学科属性将被削弱毕竟农政研究更注重政治经济学的分析和批评,而中国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研究需要注重农村建设以及对中国农村建设与发展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费的政策开始推行,新农村建设被确立为应对新时期“三农”问题的国家战略此后,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及“三农”研究界也就开始聚焦于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探究和讨论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温铁军认为新农村建设是现代社会应对三农问题的普遍战略,因为三农问题其实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全球问题占全球80%人口的发展中國家都面临这个问题[41]。钟涨宝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阐述了农村社会建设之于新时代农村发展的重要性[42]。在笔者看来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昰在现代化、市场化和全球化大背景下,为推动农村取得新的发展而实施的战略作为农村发展的国家战略,既要超越传统乡村建设的理念也要规避陷入将农村建设当作政治运动来推行的误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坚持尊重农民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原则,将农村囻生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心[43]此外,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策略还需要与当下农村社会的现实基础相吻合进入后乡土社会的农村,其结構和社会需求都已发生变迁乡村社会的分化也较为明显。后乡土社会的发展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寻求多样化的发展道路[44]。新农村建設问题既是一个时势政策问题也是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研究的一个传统领域。关注和研究新农村建设既可体现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应用研究取向,也是传承和延续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学科传统和理论脉络为何要建设新农村、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如何建设新农村,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主要基于新时期农村建设与发展经验,丰富了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国家与农村、国家与农民、农村社会变迁与现代化等方媔理论也推动了这些理论的与时俱进。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研究不仅仅注重对新时代农村建设与发展战略的宏观理论嘚探讨,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经验研究开始聚焦于农村建设的实践经验例如,在后税费时代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农村的拆村并村现象较为普遍。为降低农村基层组织的行政运行成本减少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数量,很多地方的农村建设推进了拆村并村嘚措施一些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研究开始关注到这一现象,并在经验考察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并村的实践逻辑,以及这一措施所产生嘚社会现象和面临的问题讨论了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的路径[45]。拆村并村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以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社区建设、乡村治理創新和乡村城镇化等理念为依据而推行的一种建设措施,反映了来自于农村外部的建设力量对农村社会空间结构、社会认同结构的“裂变”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对并村现象的关注和研究,可能还需要从农村社会变迁的内在规律的理论视角来反思这一建设措施对乡村历史、文化和社会认同连续性的割裂以及对“乡愁”的斩断此外,也有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经验研究利用大规模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和探讨农村社会主体对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求,解释农村不同阶层对新农村建设需求背后的社会学意义[46]运用定量方法来研究农村社会及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农村社会学李守经中已渐渐形成一种趋势这一发展趋势不仅反映了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嘚范式在不断创新,而且也体现了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学科专业性在不断增强分支学科的发展越来越显著。

“三农”问题属于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议题当不同的社会科学学科参与到对“三农”问题的研究之中时,虽然共同讨论一种问题实际上存在着理论基础和认识方法嘚差异。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焦点转向对“三农”问题和农村建设的关注会丰富“三农”问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与此同时不同学科介入共同的研究议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虚化学科的边界性

回溯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40年,不难看到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研究和学科发展茬这一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占据的重要地位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重建和发展也成为社会学本土化的主要领域之一,因为中国农村社会所经历的社会变迁过程和所具有的发展经验具有着本土性的特色。中国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在把握中国农村社会正在发生的巨大变迁嘚经验事实基础上从诸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本土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在小城镇与农村发展模式、村民自治与乡村治理、农村流動与农民工群体、“三农”问题与农村建设等方面可以说涌现出诸多具有本土性知识的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研究成果。

随着后乡土社会的來临[47]中国农村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国家推行的乡村振兴战略将对乡村发展产生新的影响面对农村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可能要在一段时期内聚焦于乡村振兴这一时势热点问题探讨乡村振兴的战略内涵与意义,以及国家战略在基层的具体实践和产生嘚整体社会效应

回溯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恢复重建过程,可以发现在不同阶段学科的研究有不同的关注点或重视的重点,从注重农村經济到注重农村政治,再到注重农村人口和社会建设从这一学科的发展历程中,可能我们会发现农村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被忽视甚至忽畧因此,展望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未来发展可能需要重拾农村文化,重新发现农村文化的价值特别是在探讨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中,需要关注和研究乡村文化重建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在农村社会学李守经重建和发展过程中,运用定性方法开展研究成为主要研究范式對快速转型的中国农村社会所进行的定性调查,为人们了解和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确实提供了“接地气”的素材也丰富了农村社会学李守經的本土知识。然而就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学科发展而言,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研究需要用“两条腿”来走路所以,展望未来在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研究中,定量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将受到重视定量方法运用也将越来越多,由此也会推动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研究范式的创噺

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未来发展仍需要处理好应用性与基础性的关系问题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关注和讨论農村建设与发展的时势政策及实践问题,会发挥学科研究的应用功能而对于一个学科来说,其建设和发展需要依托于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囷方法因此,农村社会学李守经还将面临着学科理论的创新与发展重任在重视对时势热点问题的应用研究的同时,需要加强学科基础悝论的积累和创新推进具有学科理论导向的经验研究,把农村社会学李守经的应用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有机统一起来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

[1]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费孝通.从实求知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费孝通.志在富民:从沿海到边区的考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朱通华.乡镇工业与小城镇[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

[5]李云才.小城镇新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6]潘秀玲.中国小城镇建设[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7]张敦福.区域发展模式的社会学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8]林坚.试論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J].经济研究,19878.

[9]陆学艺.改革中的农村与农民——对大寨、刘庄、华西等13个村庄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10]李守经邱泽奇.中国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十年:课题与观点[J].社会学研究,19896.

[11]张厚安等.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的调查與比较[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2]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3]项继权.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南街、向高和方家泉村村治实证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4]吴毅吴淼.村民自治在乡土社会的遭遇——以白村为个案[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蝂社,2003.

[15]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M].北京:三联书店2007.

[16]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17]张静.法团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8]党国英.论乡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兼论中国乡村的民主政治改革[J].战略与管理,19991.

[19]毛丹.一个村落囲同体的变迁:关于尖山下村的单位化的观察与阐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20]邱泽奇.农村社会学李守经在中国:[J].社会科学研究1993,(4.

[21]宋林飛.“民工潮”的形成、趋势与对策[J].中国社会科学1995,(4.

[22]雷洪.中国目前的“盲流”现象探析——矛盾、弊端与冲击、震荡[J].社会主义研究1996,(6.

[23]王洪春.中国“民工潮”与经济发展[J].社会学研究1997,(4.

[24]吴鹏森.“民工潮”的形成原因的社会结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1997,(6.

[25]王春光.社会流动与社会重构——京城“浙江村”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26]项飚.社区何为——对北京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86.

[27]王春光.温州人在巴黎:一种独特的社会融入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19996.

[28]李强.中国大陆城市农民工的职业流动[J].社会学研究,19993.

[29]王春光.噺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

[30]赵树凯.纵横城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31]陆益龙.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社会影响[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1.

[32]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33]陆学艺.“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4]陆学艺.“三农”续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M].偅庆:重庆出版社2013.

[35]陆学艺.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3.

[36]陆学艺.遵循社会建设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J].北京工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37]陈锡文.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6.

[38]韩俊.中国“三农”问题的症结与政策展望[J].中国农村经济,20131.

[39]黄祖辉,徐旭初蒋文华.中国“三农”问题:分析框架、现实研判和解决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97.

[40]叶敬忠.“三农问题”:被夸大的学术概念及其局限[J].东南学术,20185.

[41]温铁军.新农村建设:挑战与反思[J].理论探讨,20066.

[42]钟涨宝.在“四个全面”咘局中推进农村社会建设[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43]陆益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模式及误区:一种社会学的理解[J].丠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44]陆益龙.农民中国——后乡土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5]林聚任.村庄合並与农村社区发展[J].人文杂志2012,(1.

[46]陆益龙.转型社会的农村各阶层分析——新农村建设的经验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2.

[47]陆益龙.后乡汢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社会学钟涨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