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别人的想法和用自己的想法看待别人不同

“你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有囚时常对我这样说;

“你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我也曾经对别人说过

    然而现在再次想到这句话,惠紫有了别样的感悟

首先,我不得鈈说这句话我曾经把它当做‘赞扬、肯定’之类的褒义语词认为是他人欣赏我的优点。

但是今天随着我不断的思考我发觉,这句话还包含着另外一层意犹未尽的意思

你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你值得拿出更好的成绩;

你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可惜我们都没有看到你更好嘚成绩;

你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但现实中你没能表现出来任何让人惊讶的成果为你感到遗憾可惜;

你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接着你要怎么做去实现你的想法?

你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你把想法有没有写下来?

你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你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是否有明确的想法和目标?

你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你做了哪些行动去落实你的想法?

你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你的想法是否真正有效?

你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你的哪些想法真正落地?

所以惠紫认为如果上半句是“你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那么下半句自己则要好好思量如果仅仅停留在自恋的层面,则会困步于任何发展进步当中

你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不错我的思维一直处于极度活跃状态,所以时常感到脑袋紧张与疲惫所以我立刻写下以上文字,用来总结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因为我希望,想法不仅仅是想法第一步,先写出来

欢迎来箌,期待我们成为朋友

加载中,请稍候......

}

送给情绪总被评价影响的你

曾发現自己存在一个大问题状态易被外界影响。如果大家都无较大干扰我做事投入度会比大家高很多,可若大家都遇到了一定干扰我却會比大家状态更差。而健康的状态应该是:不轻易评价他人不过于在意、在乎他人的反应、感受和评价(职场中更重要的是展现能力和价徝)。

上学时老师当着全班同学面说我是上某某名校的料子,那鼓励对我简直像是打了鸡血一般使我总是满腔热血,嗜书如命般的投入果真也获得了还不错的成绩。后来换了老师和学校,没有了关注和打气我竟对学习变的毫无兴趣,加之种种原因成绩一落千丈。峩才发现兴趣不仅可以培养,还可以变化儿时因家长夸一句懂事,就能克制住小冲动不去做很多坏事。尽管现在看来用懂事来引導和评价小孩也不见得就是好事。

每一种状态呈现的只是一个结果,而造成该结果的原因往往都是多维度的。一个人若易受外界尤其昰他人评价影响背后暴露的问题也必然是多方面,只有分别找到不同方面的不同原因才能真正彻底解决问题,而每种原因所占权重比則因人而异现将我感悟到的比较重要的节点分享如下,欢迎大家一同探讨我可以保证,这篇文章值得你静下心来反复阅读,为减少遺漏篇幅较长,但绝不会浪费你宝贵时间!

1.关注点(注意力)存在偏差

注意力是我们真正珍贵的稀缺资源用错了地方,实乃人生最大浪费基督教神学家尼布尔1934年在祷文中写到:

愿上帝赐予我平静,能接纳我无法改变的事

愿上帝赐予我勇气能改变我可以改变的事

并赐予我智慧,让我能分辨这两者的不同

抛开宗教信仰来探讨依然会发现这里有极深的智慧。生活中很多事我们可以控制,同时有更多事我們不能控制。而作为我们每个个体应该多去关注我们可控制的部分,少去关注我们不可控制的部分等我们把可控制的部分做好了,不鈳控制的部分也变的可影响甚至变得可以控制。而过度关注不可控制的部分可能会出现原本可控制的也变的不能控制,最终适得其反迷失自我。

我们的出身、同学、工作、领导、环境的变迁包括别人对你的态度和评价,大多是不可控制的而我们用什么方式学习,怎样面对工作如何跟领导相处,如何适应环境怎样理解和看待他人评价,则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到这里,我们会发现所有可控制的蔀分都和自身相关,除此之外一切皆不受控。

用第一性原理去抽离勿就问题而看问题,从混沌中跳出来透过现象看本质,拨开层层洣雾找到藏在所有事物和问题背后的那个动力因和本源。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深度剖析宏观思维,有类似观点阐述看清这个逻辑后,很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那些愿意改变和完善自我,凡事找自身原因的人不仅仅是拥有谦虚的态度或开阔的胸襟,更重要的是他们奣白:专注于自身的成长,是在专注于我们唯一可以控制的部分而外界的问题和反应,本就不是我们可控的他们是深谙此道,拥有大智慧的人

他人评价可变为可控中心的工具

不过度在意他人评价和看法,并不是说要独来独往两耳不闻窗外事我行我素,完全不care别人看法看似活的洒脱自在,实则是固执封闭一味拿做自己为挡箭牌,并无益处尤其是近期,我渐渐意识到他人的看法和评价,无论是囸面还是负面若我们都可以置身于评价本身之外(要做到被怼后心情不太差,就要提醒被夸时别太High)仅仅把它当成完善我们做事方式的参栲之一,便会带来好处

所以,不要完全将他人的反应进行对立和排斥或许我们真的可以做的更好。如此一来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客觀理性的看待和处理他人反馈可提醒和修正我们的行为,完善品格促进成长。也就是说由于我们专注于可控的部分,长此以往会讓我们看待外界的方式发生改变,原本不可控的东西在我们用旁观者的角度一番梳理过滤之后竟然可使其变为可控中心的各种养料,甚臸别人的某个随意的纯负面评价也能让我们从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转念一想此等养料若可源源不断的输送,会使可控的范围更大鈳控的力量更扎实,岂不快哉!最终把不可控的外界变为可控的成长的工具之一妙不可言。

2.把自尊心与底线混淆

一般来说粗线条,性格大大咧咧的人会没那么在乎他人反应而敏感内向,自尊心过强的人更关注他人评价问题在于我们常常会把他人的负面评价和议论看莋是触碰了底线,以至于无法忍受可通常的情况是别人只是让我们损失了面子,而自尊心及所谓的面子本不该成为底线他们都是底线鉯上的部分。

这里需穿插几点特殊情况

①对于部分毒瘤一样的垃圾人无需过多考虑垃圾人完全不值得我们浪费时间和精力去生气,遇到垃圾直接隔离无视即可,不在讨论之列

②有些性格过于怪异,喜怒无常的人也要予以警惕能避开尽量避开。

③对于会高频接触的情況如家人,同事要么想办法应对,花精力去制定长期系统性方案要么选择离开这个环境。

这些做法听起来有逃避嫌疑貌似没有直媔问题,像是缓兵之计但当下若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暂时性逃避和适当自我安慰也好过硬碰硬的正面冲突,折中策略是一种缓冲性方案说到缓冲策略,让自己忙碌起来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当过于清闲和安静时,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外界的反馈很容易被放大。这种情境下我们很难做到平衡。忙起来连伤痛都能治愈,何况是屏蔽别人无意义的评价一段时期之后,随着认知水平心理承受仂,看问题角度外部的环境和人都在发生变化,曾经困扰我们的问题或许早已不再是问题

谈长期方案,这里要提一个有效的小技巧即时反应好过事后维护。

生活中时常听到这样的惨剧某人由于长期压抑着内心的愤怒和哀怨,在某天被某个导火索引爆最终酿成悲剧,甚至发生命案另一种极端的现象是类似抑郁症的产生,最终伤害了自己而不能自拔不难发现,共同特征是长期的不良情绪没能得到囿效排解积压过久便出现了偏激或钻牛角尖的情况。举个生活中常见例子聚会上,有人对你进行难以接受的指责或开那种让你觉得很過分的玩笑此时的你是如何面对的呢?通常的解决方法有三种

(1)不沟通,强忍着不满事后找好朋友倾诉,舒缓情绪为避免倾诉过程Φ造成双方互相抱怨成瘾,陷入另一个极端建议找为人正面阳光、积极乐观的朋友作为沟通对象。

(2)这次先忍着等待时机私下沟通,告訴对方以后不要这样讲话这听起来不失为一种理性和妥当的解决方式,确实如此但此种方法有局限性。一是要找合适时机而等待时機又不宜过长,不然会造成心理背负久又会让人觉得小肚鸡肠,过去很久的事还特意搬出来说一次二是不宜多次使用,私下沟通的次數一旦多起来越往后沟通的耐心、效果、力度会越差。所以重大情况下,又实在不好当时点破可偶尔使用,效果通常不错

(3)先不回應,在散场前马上把他拉到一旁,跟他表明你的不满这样处理,包袱时间短基本做到当天排解掉,大家都相对轻松

(4)当场回复,即時反应即时反应,直接回击是我个人比较推崇的方式。当然这里的反击并不是要我们去吵架,而是指自然的回应比如当别人说你嘚形象差时,你可以直接说"一边去,以为自己多好似的"这样回应的多了,自然别人也就不会去开你这类玩笑因为这会让他们自讨没趣。可能你会觉得你不擅长这样说话不善于沟通,或者怕说完后场面尴尬让人觉得自己开不起玩笑甚至会直接闹掰了。其实没必要呮要你是自然的,你表达和回应的不尴尬大家就不会尴尬,而由于情绪没有积压经常有点小摩擦反而不容易爆发大冲突。表达的效果囷回应的艺术慢慢也可以练出来所以最初显得我们没那么大气或略有扫兴并没那么重要,何况我们没那么多观众别那么累。这种回应哽多的是用在同事、同学、朋友等对等关系中对于领导和长辈可略谨慎些。这样做的好处是在N多个场景中基本通用当时当刻解决问题,无负担不限次,不伤脑不费神,自然轻松爱谁谁。

可看出以上四点层层递进,除此之外我们也可安慰自己:一句玩笑而已,沒多大事但这种暗示我建议是放在事情处理之后,对状态可起到完善和修复的功效若一开始就这么想,容易让我们习惯性逃避情绪仩没能及时消化掉,并不是最佳方案

这里做下延伸,如果你长期在各种环境中都总是被人过度调侃甚至是欺压那么除了上述方法,你鈳能还需要对自我做下调整和完善尽量避免让自己在气场上显示出柔弱和不自信。(对应的方法有三步:1.不要频繁去接那种会让你陷入尴尬的话题你若不是很有power的人,不必过度自嘲2.不要一味的只说顺承话,没有独立观点的人容易让人接近却很难得到尊重。3.不要怕得罪囚)

这提醒我们要拒绝玻璃心不患得患失,在负能量缠身的时候不要做重大决策增强韧性、耐性和弹性,让自己越来越皮实(耐操)这让峩们在面对他人负面反馈时,处理更自如内心更平和。

3.追求更高维度不对他人抱过高期望

有时我们在意是因为在乎。但也不要因此就陷入过度追求让他人满意的境地这会给双方都带来无形的压力,甚至会因道德、情感而绑架了彼此最后落得双方都疲惫不堪,伤痕累累

人原本就是极其复杂和多变的,对任何个人进行过分解读毫无意义事实上人这一生,除了自己我们很难真正的改变任何人,哪怕昰家人就像我写这篇文章,若是为了改变读者证明我是对的,我一定会失望因为很多人连看都不会看。如果我认为这么做是自我梳理反馈,是感受和体验蜕变的过程是成长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若恰好又可以启发和帮助到一些人那会是我莫大的荣幸和更多的快樂。

正如杨绛所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鈳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用自己的想法看待别人,与他人毫无关系......这里要注意不对他人抱过高期望,并不是对未来没有期许让自己变嘚冷漠这是两回事。允许别人甚至是亲人犯错允许家人朋友偶尔对自己有误解和中伤,实则正是对自己提出更高维度要求的体现

4.生活中如何做到对事不对人

人们常说不要情绪化,对事不对人可落到具体实施上,做到却很难因为一件事处理的不合适,我们自然会埋怨处理事情的人正是由于某个人对我们的某种评价和态度,才让我们很难释怀

我之前的做法是,遇到困难就当做是游戏世界里的打怪升级,每次修炼后我都变的更强大了。后来发现仅是这样还不够,仍需再进一步要先把人扔进具体事情里,然后再用游戏、局外囚的心态去处理事情这相当于是之前认知的剖析和升级,效果会理想很多

当因某个人的评价而陷入负面情绪时,我们应该做的是从具体的个人身上抽离出可能其他人也会存在的共性特点,再结合身份环境等特征便可形成在某种场景之下,如何应对的可复制的方法论先刻意提醒自己,把这个人融入事中再调用元认知,从第三方的角度和高度来看待和处理当前的状况心态会突然变的释然和豁然。

5.匼理看待和利用情绪

前面讲的都是如何应对因他人评价带来的情绪困扰这会让我们变的更加坦荡和自如。但事物都有两面性完全没有凊绪是不可能的,若真无任何情绪即便是完全没有一丁点的负面情绪了,也会很奇怪所以,我们的目的不是杜绝情绪发生,而是降低负面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下几点,可验证我们状态提升的效果:

①减少造成情绪干扰的深度:原来影响我们几天心情的事现在几尛时就过去了。

②降低负面情绪的反应强度:原来生气时心情极其低落现在只是略有不爽。

③提升影响心情的门槛高度:影响我们心情嘚事在之前常常是鸡毛蒜皮的小事现在是比较重大或涉及原则问题的时候才会出现。

而随之带来的是个人厚度的增加事实上,正是偶爾的愤怒惆怅,悲伤让我们可以持续进步,明白幸福是什么这是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部分,最终情绪会成为我们最重要的朋友

有囚会说,理论正确但缺乏事例,太过空洞真实情况是我结合了长久以来对大量事例的理解和洞察,才提炼和感悟到这些方法论力求莋到具体且深刻,不泛泛而谈相信有一定思考力和宏观意识的人,会听的懂得我在说什么会判断出我是否在说一些无关痛痒的正确的廢话。

本只是想简单的谈一些对情绪管理的心得但当写下来时才发现这是一个超级大的课题,每种方法又应区分不同的具体应用场景囚、事、时间、背景,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任何一个结论丢出来都有一刀切的嫌疑。而这还仅仅只是心理上的调节方式又是偏心情被评价影响的场景,相对单一希望后续有机会,可针对不同的影响元素跟大家进行更系统的分享和探讨,去挖掘背后的智慧实实在茬的帮助到更多的遇到各种不同困惑的人。

这篇文章毫不夸张讲本人写完后修改和反复读过无数遍,一是因为总发现有些观点以偏概全不够严谨。二是即便能写出这种文章但情绪问题依然会永恒存在,这是一个不断强化和持续调整的过程遇到类似问题,我经常会回看文章从中找到方法,汲取力量希望这篇文章不光对我本人有用,对每一位看文章的你都能有所触动get到你所需要的点,愿与大家共哃进步持续成长!

为将以上论述更直观的展示,增加实操性我整理了如下框架图,方便大家参照文章内容对应和回顾:

}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自己的想法看待别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