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这到底是因为他所谓江湖 隐藏武功的游戏影响还是因为学校没年都在提高收分和加大题目难度

人家的大学游戏课:你有兴趣来做这份期末考题吗?
本文由授权触乐网转载,原文标题为:。
编者按:中国台湾地区北部的新竹市,向以“新竹科学工业园区”闻名资讯界,同样位于新竹的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数十年来也向园区以及全世界输送了无数理工人才。如今,在新兴的“游戏学”领域上,交通大学亦紧跟时代,从2013年开始设立“数位动画文创学程”;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电玩艺术与动漫文化”这门课程的期末考题。
当前这门学程与课程的负责人梁世佑(RainReader)老师,也是泛二次元文化研究网站U-ACG的创办人,用最简单的话来介绍,就是这位老师会玩、很会玩、非常会玩。
如果要说详细一点,梁世佑老师的正式职称是旭传媒科技(MediaBrilliance System Co., Ltd.)创办人,兼任交通大学数位动画文创负责人,目前也任教于清华大学通识中心。公司的主要领域和服务是供全球等级的产业研究、游戏化(Gamification)产品设计与行销服务,这几年推动、举办了御宅文化学术研讨会、巴哈姆特论文奖与台北数位艺术节电玩艺术展等活动,亦致力于动漫知识旅行的行程设计,在东亚地区推动游戏化研究与相关数位ACG领域之研究与合作。
我从2014年开始关注U-ACG网站并结识了梁老师,这几年多次参与了他所办的分享会、研讨会,现征得其授权,将这学期的考题转贴过来供大家参考──不过与其说是考题,不如说是选答的期末作业(满分120,自选若干题作答)。梁老师给了同学两周的时间作答,各位读者若有兴趣,也可以写写看,除了留言简答以外,若有认真写就的长篇答案,寄给我们,虽然没有学分给你,但如果回答被采用,发表在触乐上,我们会给稿费。
原文中部分名词依规定修改为大陆地区常用的名称。
■ 试题前言
感谢这学期大家的参与。每学期我都会把题目放上网络公开,不仅给修课同学作答、给一般有兴趣的朋友参考,更是给自己的反省。透过试题回顾今年关注的内容是否与时俱进,有无切合当代游戏与动漫的发展思维。
不久前收到以前修过课同学兴奋地写信告诉我说Kaggle(一个数据建模和数据分析竞赛平台。企业和研究者可在其上发布数据,统计学者和数据挖掘专家可在其上进行竞赛以产生最好的模型──编者注)选择泰坦尼克号作为程序比赛主题,而且不管是Data-Understanding或是探索性分析(EDA)和我上课所提出的性别抉择与存活判定思考几乎相同时,与其说是什么英雄所见略同,我个人认为这是。
因为我认为游戏是一种Algorithm,一种通过有限制的条件,把复杂事物简单化呈现,并占有人类注意力来换取乐趣或成就感的计算模型。但随着多年下来,我也打算尝试新的领域,所以或许这样把我最近关注的焦点转化成期末题目给同学作答、给大家参考的形式也差不多该告一段落了。
不管如何,以下是这学期的题目,请大家参考,而所有修课同学请务必”详细”阅读下面的题目的内容与说明再进行作答。
■ PART A 简答题
性别争议或性别平权问题,从去年到今年一直成为话题,在游戏业界也引发了诸多波澜,可以牵连到关于性别的争议上。例如从《质量效应:仙女座》到韩国《救世者之树》的女性解雇事件或是玩家抗议撤换女性主义者,《战地风云5》出现女性士兵被全球玩家抗议亵渎历史,或是《生死格斗》决定取消较为性感的服装和乳摇姿势等。甚至你可能没有注意到,在今年E3 2018上面,除了义肢外,开枪杀人的大多是女性(《最后生还者2》《古墓丽影》甚至《刺客信条:奥德赛》也是选女性角色来展示战斗)。这或许都是巧合,但也可能是一种政治正确的隐流: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不管你同意与否,请阐述对于游戏界之可能预期的影响。(25分)
近年来,欧美游戏界的创作受到了越来越的限制吗?
承上,全球最大游戏平台商Steam最近有一连串的政策变更。从美国校园枪击案后,Steam开始宣布审查并下架某些暴力或色情游戏,但是相关的标准并不清楚。后来经过玩家的抗议后,Steam宣布放弃审查,将自由让所有游戏(包含之前引发争议的)恢复上架销售,改为采用“有人申诉抗议才处理”的消极模式。
为何如此?各国的媒体或评论者对此有多种不同的论点,包含Steam为了赚钱而弃守道德审判,或是Steam发现不管怎么做都难以周全,干脆选择无视,将裁判权交给玩家自己;也有一派论点认为,这是Steam抗议美国政府刻意污名化电玩的反制举动,反而让暴力或色情游戏更被看到。如果你是Steam这样跨国界、种族、性别大平台的管理者,你会如何处理此类审查的问题?(30分)
Steam应该怎么做?
可参考内容:
有部分玩家认为,正因为手机游戏的简单化,所以反而导致了另外一种“虐Game”(受苦游戏)的兴起。最著名的代表可能就是“黑暗之魂”系列,也可以包含《怪物猎人》《血源》或《仁王》等相关作品。
如果我们细部讨论这些“虐Game”的特质的话,可以注意到这些游戏有一个共同设计和概念:也就是在游戏加入了“精力条”。因为只要有了精力条,玩家就不会像“玩无双一样拼命乱砍,而会谨慎地思考出刀的时间和次数”,只要加上精力条,玩家就会自动制约,并把这种制约视为是一种对自己的挑战。
一种说法是,“《黑魂》等游戏不要求玩家连续输入高难度的指令,但要求玩家理解敌人和系统”,而这一设计的概念是:“你会死,是因为你做了错误的行动和判断,而不是敌人过强,你会输,是因为你对这一游戏不够了解。”这样一来玩家就不会把死亡的惩罚和过错怪到游戏手上,而是自责自身的疏忽。
我曾问过宫崎英高这个问题:“所谓的‘黑魂难度’,是不是其实就是把敌人的攻击欲望提高、把攻击力和血条调得和玩家差不多,然后等待玩家自己失手、自己懊悔、然后自己继续挑战?”他听了点头大笑。
你同意上述的说法吗?如果同意,请回答如何设计一个简单的”制约机制”来让玩家自我设限与自我挑战(25分),如果不同意,则请回答你认为在当今手机游戏普及化的情况下,这种要求高难度与技术的游戏未来走向为何(25分)。
游戏设计可能牵扯到一些微妙的心理学因素
拟人化并非近代产物,我们在各国古代神话中都可以看到各种人与动物结合的形象和图腾,不管是人面狮身、人形蛇身、半人马或美人鱼,通过人类与另外一种动物的形象复合和交织,除了兽奸以外,更凸显对于特定物种的崇拜与象征,而米老鼠、唐老鸭、无嘴猫(Hello Kitty的谑称──编者注)、泰迪熊、军曹花枝娘等近代大量动漫流行角色更是动物拟人化的体现。请以zoomorphism和anthropomorphism两个相对的概念来解释历史神话到近代动漫中拟人化的发展脉络。(25分)
现在的拟人化
有次我在某大学的论坛中提到当今动画的性别变迁时,无意间提到,当你在网络上搜寻“亚瑟王”时,出来的结果是男生还是女生,可以作为某种宅程度的指标,结果下面有同学很纳闷地说:“亚瑟王怎么会是男的?”
嗯,这是一个所有可爱女孩子都是男孩纸的时代,更是一个所有帅气男孩子都是女孩子的时代(不信去Cosplay场),而在二次元和三次元中,性别更不重要了,随时随意都可以自由跳动。我们都知道,“Sex”是生理性别,而“Gender”则是社会性别,也就是你自己觉得你自己是怎样的人,这种自我生理和认同性别上所产生的话题,于近十数年的动漫游戏文化作品中有相当的着墨,我们把”性别角色”区分为3种:也就是“生理性别”“认同性别”和“展示性别”,生理性别无须讨论,就算施行变性手术或是用药,依旧是后天人工变造(另外为了避免复杂,先排除双性具有或阴阳人)。
请谨慎判别游戏中的男和女
“认同性别”的定义为:”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性别,那你就是怎样的人。”至于”展示性别”则是透过衣服、化妆、声音、肢体动作或个性的展演,”你希望自己看起来像是什么样的人”,或者”你希望别人觉得你自己是怎样的性别”。
例如一些Cos成战国男性武将的女性,在表演结束后并不打算成为男人;有些男性的女装癖好者,也没有打算让自己身心都变成女性,他只是想要女装在街上走而已,也因此可以区分出下列8种类别:
8种类别列表
请根据这8个分类填入对应的动漫或电玩角色 ,并说明之(50分,如果只填一半则可以作为25分计算) ,或请以作品案例或理论说明,为何近15年来日本动漫界会出现这样的性别混杂、多元变移的风潮?(30分)
人工智能的发展、机械人骨架技术和复制人的生物科技,在“制造人类”这件事上,你觉得哪一项比较快实现?《IEEE Robotics & Automation》早在10年前就在一次汇集全球尖端科学家的研讨会中讨论”How Far away is artificial man?”,是完美的机器人骨架和技术先成功?还是复制人技术先成功?哪一项科学技术会先抵达”人类制造”这一神圣领域?
《星球大战》是一个复制人取代机器人的故事。原本贸易同盟使用机器人,但是在秘密阴谋下制造了一批复制人大军,成为西斯大帝征服银河的风暴白兵。剧中有一句台词:“你会发现复制人比机器人更好用。”但是风暴白兵枪法根本不准,哪里有比较好用!请使用我们课堂上的例子或是相关的电影动画搭配技术,试论你觉得哪一项科技会比较早成功,以及面临的相关问题挑战。(30分)
请详读这篇文章, Jane McGonigal认为游戏设计人具备5项特长,分别是:
(一)能够结合人类的互动能力和反馈报偿效果,为人类创造可持恒的快乐。
(二)掌握了极具说服力的科技工具,并利用新颖的互动媒体带来新的体验。
(三)能够善用参与式经济效益,因为游戏的成功指标之一,就是让生来纷杂的玩家群众愿意群策群力,一起将注意力和才智投入在这款游戏内。
(四)能够将借由科技而创造的程序世界带入真实世界。
(五)最后,游戏设计师的所有产品,则都有一种共同架构:鼓励玩家深入探索。
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若然,请回答文章内的5项问题(50分,每一项10分):
如果你能够让一个人变得非常开心,你想到的是谁,而你会为他做什么来增加乐趣?
如果你能改变一个人某日生活内容(且持续一段时间),或者如果你能改变某个团体的想法,你想要改变什么,而你能怎么办到?
如果你的游戏能够让100个人在线上做一件事情,那会是什么事,而这件事能改善什么现今的问题?
如果你要制作一个游戏是把微控制器板/单片机(Micro-Controller)或感应器(Sensor)装到某个实体物品上面,你会选择什么东西,而又要怎么玩法?
如果你能通过一款游戏,把两个不太可能合作的团体联合起来、达成一件非凡任务,那会是什么任务,而这两个团体又是通过什么来合作?
Jane McGonigal
请阅读和。你同意全球连线的网络游戏可以作为某种政治理论或是人类集体共识的尝试吗?如果让你设计,你会想要通过游戏来体现、观察什么形式的人性或是国家社会未来抉择?(25分)
游戏可以探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请阅读与,关于游戏与教育、儿童沉迷等等,始终是游戏的一大问题。
你小时候曾遭遇父母禁止或处罚你游玩电动或动漫的经验吗?有的话请说明程度情况,并回答你如何面对这一问题?你现在处于一个尚未有小孩,但也作为成熟个体的成年人,你如何看待小时候的这些经历?你未来若遭遇相同的问题,你可能会如何对待你的小孩呢?(35分)
游戏化(Gamification)一词经常社交媒体(Social Media)、大数据(Big Data)、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相提并论,并被认为是下一波的重要网络趋势。根据顾能公司(Gartner Inc.)的调查,2000家以上的跨国企业之中有70%以上至少利用一种游戏化App推动他们的行销事宜与维持顾客关系。
“游戏化”并不是代表一定要做”游戏”,而应该是一种建构一种与“玩家/客户”之间更紧密的行为互动模式,更可说是一种“服务”。请说明你对于“游戏化”的定义看法,并说明如果在资源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你想要如何应用游戏化的思维来丰富你的人生或是未来的可能?(30分)
传播与交流需要一个媒介、平台或是中间层。例如说话,声音之所以可以传播是因为有空气作为介质;同样的,纸张在很长的时间也作为传播与交流的媒介,而今天则大多使用网络影像或是其他的多媒体方式。换言之,今天只是媒介改变了,从纸张变成了网络,但依旧需要一个中间层作为沟通的媒介。
现代传播理论的奠基者麦克鲁汉(Marshall McLuhan)有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媒介即是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他提出“古腾堡银河体系”的概念(The Gutenberg Galaxy: the Making of Typographic Ma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62)。
也就是:印刷术的发明,真正改变了人类观看世界、知识累积和后来科学世界之所以出现的起点。有效的知识和技术得以完成,在此,印刷术发明之前和之后的“人类所指”有着根本的不同。
后来德国学者Norbert Bolz等人则著书指出“古腾堡银河的衰亡:书物文明的终焉”,其意涵并不只是表面的纸张被网络资讯所取代,而是人类本体的改变。换言之,他们认为并不是什么纸张不便携带、空间保存或是书本怀旧情感,而是现代人已经变成了“后活版印刷人类”。
资料的汇集和移动智能载具的发展,你今天该去哪边、路线天气如何,你无须去“搜寻”或“阅读”,而是数据已经自动呈现、烙印在你的身上并还会自动提醒。换言之,你就是一个身上烙印刻满各种文字、资讯的活体印刷人类。这里非常清楚:因为你产生的数据比你本人更有价值,数据不会说谎,而你会。
你目前还有在买纸本书吗?包含漫画或杂志,平均一个月的数量是多少?你的购买和阅读数据比为何?若你选这题,并请列出这一学期所阅读的主体式作品清单(这个意思是:网路上的单篇散文不算,而是一个主题式的作品,可以是纸本或电子书,可以是任何题材、教科书或是情欲写真集也可)。(25分)
有一个论点说,当奇异点来临时(有一些说法是2045年),人类将再也不需要、也不具备传统时序性的学习过程。在电影《黑客帝国》中,Neo进化后所看到的世界,变成了代码化的世界。你同意这一说法吗?并请提出你的观察。(25分)
请阅读一文,你如何看待目前越来越盛行的重制和怀旧浪潮?请以“IP的产生与周期性”“怀旧消费的主力”与“这是一种创作力与想象力的失去吗”,以及课程中的单元作为切入点进行讨论。(25分)
是怀旧,还是无法超越?
著名的史丹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最近被指认为是造假,这对于心理引导相关研究有很大的影响。该实验的倡导者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浦?津巴多(Philip George Zimbardo)其他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受到了质疑。
他之前的一本著作《Man (Dis)Connected》中提到了色情与暴力游戏正在使男性玩家面临“Masculinity Crisis”,也就是逐渐失去男人应有的特质与对于性的兴趣。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参考下面3个链接或其他相关资讯,也可以通过史丹福监狱实验的案例来加以推论,提出你的赞成或反对意见,尤其注意这三者的资料与关注点差异。(25分)
请阅读一文,在其中作者使用了所谓的图像马赛克拼贴来重构特定人物的视觉图像,但作者指出:”只要汇集的数量到达一个极限之时,就无法通过艺术和拼贴来呈现一个可辨识的视觉主题,换言之:人类总意的汇集表现是一种无法辨识清楚脉络、定义和理路的“混沌”,你同意这个说法吗?(25分)
近几年电竞非常的火红,不管是政策替代役、各种娱乐新创公司和投资都似乎把电竞视为台湾地区新一代产业的指标。主要的理由包含台湾地区拥有大量热情的玩家、网络消费力世界排名前列、具备高水准的选手和全球知名的硬件厂商;负面的论点则在于台湾地区缺乏游戏IP且缺乏主导游戏周边经营的能力,由于市场和资金规模,战队或人才都很容易外流、游戏难以维持长久、政府配套措施不足和社会和教育的连结不够等等,你如何看待台湾地区的电竞市场和未来?(30分)
(编者按:读者朋友如欲作答此题,可将“台湾地区”代换为你所居住或熟悉的地区或城市。)
设计一套动漫知识行程(70%)。透过旅行踏遍那个追寻的“曾经”,或者用更阿宅的说法:“圣地巡礼”一直都是旅行的核心。旅行时参观的历史遗产、名胜古迹,知名的观光景点,其实都是过去曾经有过故事和脉络的地点。
之所以来到这里,就是连结遥想100年前,甚至1000年前在这里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件,或是什么人物曾经站在这里、住在这里发表了什么文章或演说。近年来的动漫中的圣地巡礼蔚为风潮,例如《你的名字》的那个四谷阶梯,在这部电影上演前后,可谓“景物依旧,人事已非”。
“圣地巡礼”
观众明明就可以在家上网看照片、搜寻Google地图,却愿意花费金钱不辞千里来到这里,便是希望能连结、找寻某些在电影中感动的片刻,触动那剎那间的片语永恒。因为我们都知道三叶和泷就在这里,看不到只是因为次元境界线的不同,但他们始终与我们同在。
在去年,我们举行了多场“动漫知识旅行”,1月在日本合办了《吹响吧!上低音号》合宿活动,2月与日本政府合作,招待一群朋友前往东北并欣赏演唱会;4月设计针对老师的历史考察并与知名旅行社合作,7月举行了两场交大毕业生的期末行程设计团,9月组队前往东京电玩展,更住在前大使官邸,10月受邀前往参加温泉祭典,并受托研究相关动画、温泉历史与观光的研究计画,11月举行了《刀剑乱舞》团。故今年也出了这个题目:请设计一趟可行的“知识旅行”。答案需要包含:
你的行程应该具有一个主题或至少一种(可复数)的作品连结。
行程每一天的行程规划,无须太过详细到坐几点几分的车,但应该明确有上午去哪边、中午在哪用餐、下午去哪边、晚上住哪边等资讯。
说明为什么要去这些地方?这些景点有何故事脉络、历史文化意义或是与任何作品有密切连结。
合理且详细的经费预估。记住,你的整趟行程花费总额应该是一位现今大学毕业生得以负担可能实际成行的费用。
你可以选任何国家或地区(未必要出国)做行程设计。但受限于我的能力和专业,如果你选择东亚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将较难获得有效的建议和回馈。
选择此题作答的同学需回答:你是否愿意实现落实你自己做的行程设计?何时?若不愿意,也需回答为何不。
■ 交件注意事项
(编者按:下两段于非修课同学无用,保留在此纯供参考;有意作答的读者朋友,也可以寄给梁老师,他亦会回应。同时也欢迎寄一份副本给我们的邮箱:)
死线:日23:59:59(GMT+8),超过这个时间(以我的电脑显示为准)一律以零分计算。
收件方式:请寄到(只收这个信箱,由于我可能人在海外,请勿使用学校教学系统以免麻烦)。
档案格式:信件标题名称 “系名组别-学号-姓名-课程名称”,例:资工系资工组3A-0010755-苏××。请务必勾选寄件备份,方便漏接时自为证明,你一定要收到我的确认回信才算缴交,若3日之内没有收到回信,请再来信或敲课程专页询问,若有其他问题,也可通过上述页面或我的SNS取得联系。
回答格式:可采用Word缮打、PPT、PDF、影片、APK或是其他多媒体方式呈现均可。语言以请繁(简)体中文为准,也接受使用英文或日文。
其他注意事项
1.请务必在(请注意:我的电脑时间)死线7月3日23:59:59前以电子邮件方式缴交,逾期就算1秒,无论任何理由均不予理会。并务必在3天内收到我的回复信件确认。
2.每题有各自的配分,请自行搭配,最高可以配分到120分。
3.请注意,信件标题或档案内遗漏或没有标示完整系级、姓名者,一律扣总成绩20到40分。
4.请务必了解”引用”和”抄袭”的一线之隔。
5.书籍与游戏作品名称使用《》。例《恶灵古堡》《英雄联盟》等,单篇文章、追加DLC或开发中未上市作品使用则〈〉。
6.所有题目都没有标准答案,也包含质疑题目本身在内,你的任何想法和批评都不会影响分数,重新思考所有以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才是学习的目的。
7. 获得高分的一个基准是:让我感觉“你花在作答题目上的时间比我出这题目的时间还要多”。
授权转载 RainReader
U-ACG 創辦人,御宅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創辦人,現任教於交通大學與清華大學。
登录触乐账号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没有账号请
使用社交账号登录
绑定手机号
根据相关规定,无法对未认证真实身份信息的用户提供跟帖评论服务,请尽快绑定手机号完成认证。
共有条评论考驾照在进行一系列选择驾校、报名之后,就需要进行可科目一理论知识学习,参与科目一考试,这是考级找必经第一个阶段。对此,驾驶员考试网提供科目一考试题库2018最新版供广大学员学习做题,因为机动车驾驶人科目一考试题库结构和基本体型由公安部制定,省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建立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科目一考试题库。以下为进行驾驶员科目一考试学员们简单介绍科目一考试技巧及有关汽车类科目一考试题库信息介绍:  首页,2018科目一考试题库内容大致有:  1、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2、交通信号及含义;3、安全行车、文明驾驶知识;4、高速公路、山区道路、桥梁、隧道、夜间、恶劣气象和复杂道路条件下的安全驾驶知识;5、出现爆胎、转向失控、制动失灵等紧急情况时的临危处置知识;6、机动车总体构造、主要安全装置常识、日常检查和维护基本知识;7、发生交通事故后的自救、急救等基本知识,以及常见危险物品知识。  其次,科目一考试合格标准是:  满分为100分,45分钟内考试成绩达到90或90以上即为合格,补考评分标准与之一致。  最后,参与科目一考试技巧方法:  科目一考试主要是理论知识学习的检验,想要考驾照,必先通过科目一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帮助驾驶员树立遵守法律的安全意识,培养安全驾驶行为。所以,考驾照,学习驾驶,想要快速通过科目一考试,可通过驾校一点通2018科目一考试题库进行练习。选择机动车驾驶人科目一考试题库2018进行驾照科目一考试习题复习,是学开车考驾照学员快速通过驾驶员科目一考试技巧的方法。2018年新版题库2018年新版 车型:C1 C2 C32018年版 车型:A2 B22018年版 车型:A1 A3 B12018年新版 车型:D E F2018年新版 科目三/科目四考试2018年科目一模拟考试2018年新版 车型:C1 C2 C32018年版 车型:A2 B22018年版 车型:A1 A3 B12018年新版 车型:D E F2018年科目四安全文明2018年新版 车型:C1 C2 C32018年版 车型:A2 B22018年版 车型:A1 A3 B12018年新版 车型:D E F科目一考试科目四考试一道阅读题目给我们的启示
我的图书馆
一道阅读题目给我们的启示
一道阅读题目给我们的启示
这是一道初中生的阅读题目,我截取了文章最后一段以及相关的问题。完整的原文在此:大家也一块思考一下,这个题目怎么回答。
也许,终有一天,我在课堂上讲解炊烟时,费尽口舌,打尽手势,孩子们仍然将头摇成拨浪鼓,满头雾水的样子让我心焦。我灵机一动,置课堂教学常规于不顾,燃起一枝纸烟,注目淡蓝的烟雾袅袅升起,声情并茂地说,看,炊烟就是这个样子!
问题:文章最后一段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个问题可以不回答,重点答第一个)(4分)大家先自己想想,然后再看我的答案。我会结合这个题目谈一下解这类问题的思路。这道题目把我难住了。语言有什么特点?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想首先我们要从头脑中搜罗出说明语言特点的词汇。我大致搜罗了一下:语言很简洁,语言很幽默,语言很有气势,语言很含蓄……但这些似乎都没法与这段文字搭上边。继续搜肠刮肚的思索,想不出几个词来,干脆用google搜搜看,我输入了“语言很”这三个字,注意,要加引号。于是又找到了一些特点:
语言很犀利,语言很穿越,语言很感人,语言很黄很暴力,语言很朴实,语言很隽永,语言很苍白……
然后再搜另外一个关键词“语言特点是”,可以搜到:
说明文语言的根本要求是科学性、准确性,简练明确;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 广告语言须简洁、形象、富于感染力 ...从语言风格上来讲,童话的语言要求简洁、活、准确、朴素。钱钟书的语言特点是幽默、深奥。《三国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用的是半文半白的语言,形成简洁、明快而又通俗的语言特点。
就在我搜索的过程中,脑子里又出现了语言很生动,语言很有趣,语言很形象这样的词语。这道题的解答似乎就是:语言特点生动,有趣,形象。表达了作者无奈,怅惘,失落的思想感情。至此,这道题目回答完毕。四分的题目我有信心拿到三分以上。历来阅读理解是一个难点。我现在给大家展示了我解答这个题目的思路。希望大家能够举一反三。我们教孩子学习,千万不要让孩子死记标准答案,比如这道题孩子不会,就让孩子记住生动、形象、有趣就可以了。如果这样学,孩子下次碰到另外一个题目,可能还是不知道从何答起。这类题目,首先要用穷举法进行归纳,把所有涉及到语言特点的内容罗列出来,以前没有搜索引擎,做这件工作实在太费劲了,必须从自己的大脑中搜肠刮肚的去想,现在有了网络,找到合适的关键词,这么一搜索,各种关于语言特点的叙述就出来了。然后把这些叙述进行一个归纳,归纳的时候可以简单一些,也可以复杂一些,比如,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文学语言的特点,散文语言的特点,三国语言的特点等等。做完这个归纳,然后再与具体题目结合起来,思考问题的时候就可以用排除法,一个个的筛选合适的答案。而不是漫无目的的思考。说实话,我最初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也是毫无头绪,不知道从哪里答起。直到我做了搜索,搜集到了更多资料之后,我才从各种备选中选出了合适的回答。我以前写过一篇谈数学的文章,解决问题的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正面进攻,一种是侧面进攻。大家看看我解决这个题目的思考模式,是不是似曾相识?对,这就是一种侧面进攻的思维方式。本质上跟解数学题用的侧面进行思维方式是一样的。我想做过这件归纳,总结的工作之后,以后再碰到这种谈语言特点的题目,基本就是送分题了。
解决问题的两种思维模式
有这么一道题,让学生填括号里的数字:
1,3,4,7,( ),18,29,47
第一种思维模式是正面进攻。就是东凑西凑,左思右想,从题目本身找规律。
第二种思维模式是侧面进攻。就是直接去看解题思路,通过解题思路摸清楚这类题目的特征。
第一种思路是智力体操,第二种思路是学习。
实际上,玩魔方也有这两种思路。
据报道,英国有个建筑工人,花了26年时间解开了魔方。这个英国人用的办法就是正面进攻。
另据报道,有个荷兰人用7.08秒时间解开了魔方,创造了解魔方的最快世界纪录。这个荷兰人用的办法是侧面进攻。他记住了解魔方的口诀,口诀加上熟练的动作使他解魔方的速度奇快。
下棋其实也有两种思路。
一种是业余选手的思路,不怎么记定式,也不怎么打谱,见招拆招。
一种是职业选手的思路,记定式是基本功,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打谱,
就是研究别人每步棋是怎么下的,自己该怎么应对。
体育比赛也有两种思路。
一种是业余选手的思路,见招拆招,强调临场发挥。
一种是职业选手的思路,事先要大量看录像,研究对手的各种习惯动作,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
综上,我想表达这样一个意思,当孩子遇到一个不会做的题目时,
大多情况下与智力无关,只跟有没有学习有关。
你可以说那个英国工人很笨,因为他花了26年鼓捣魔方。
你也可以说那个荷兰人聪明,因为他用了七秒钟解开了魔方。
可是,如果我们测一测他们的智商,可能差距可以忽略不计。
之所以两人一个看起来蠢笨无比,一个看起来聪明绝顶,
原因在于,两人解决问题的思路大相径庭。
我拿起一本奥数书,看到牛吃草问题,鸡兔同笼问题,
我稍一思索便发现正面进攻超出了我的能力,然后,我立刻找来答案,
也就是解题思路,把答案琢磨透了,再遇到类似的问题都已不在话下。
我这个方法,就是侧面进攻,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我没兴趣也没时间进行智力体操。
当然,我时间很闲的时候也会做一些智力体操,比如下下棋,玩玩数独游戏什么的。
但,智力体操不是我学习的主体,我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学习上。
有一个故事,一家工厂的机器坏了,请来一个专家。
专家到了工厂,敲了几下,然后在一个地方画了一个圈,说这个地方坏了,
随后开出了一万美元的报价。
有人不解的问:你画个圈就要一万美元,也太贪心了吧。
专家说:画一个圈一美元,知道在什么地方画圈9999美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苦干更重要。
很多孩子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往往只知道正面进攻这一条路。
可他不知道,对面的敌人非常强大,他不仅得不到征服的快感,
反而会被打得鼻青脸肿。
毛泽东的游击战术讲究: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实际上这种跑不是消极的跑,而是把正面进攻改为侧面进攻。
许多数学难题,尤其是奥数题,都远远超出孩子的能力,
有人却想让孩子将其作为智力体操,结果往往是:体操没练成,孩子却崴了脚。
我不认为花26年做智力体操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我通过研究牛吃草的例题,下次碰到一个类似的问题,比如,水库注水、抽水问题,
我举一反三的解出了答案。这同样是一种美妙的智力体验。
对于数学家来说,模仿别人的解法毫无意义,因为他的职业就是探索新的解法。
所以,一个数学家用26年解开魔方也值得尊敬,因为这是他的职业。
对于学生来说,主要任务是学习,是掌握前人传下来的知识。
所以,哪怕用26天去解魔方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不是他的职业。
因此,智力游戏也要适可而止,否则,也是一种不务正业。
所以,当孩子遇到一道难题冥思苦想,你一定要搞清楚:
孩子是因为正面进攻受阻还是侧面进攻受阻?
如果是前者,不妨让孩子试试侧面进攻的办法。
必须提醒的是,侧面进攻不是简单的看答案,
而是通过答案,学习他人解题的思路,
归纳总结出同一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
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方式。
不可忽视看不见的习惯:高级思维系列之一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有一个著名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他将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分为六个等级:即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判。后三种思维能力又被称为高级思维能力。
“知道”是最浅层次的能力,所以,如果有人说你是一个知道分子,这肯定不是一句好话。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两个智商差不多的人,一个极为刻苦,一个却相对轻松,可看看学习成绩,前者可能还不如后者。这种情况在小学还不明显,越到中学越明显,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主要原因在于,前者可能一直在用低层次的能力在学习,知道,理解,应用,
而后者则很可能具有了高级思维能力,能够利用分析、综合、评判等高级思维来学习。
自行车,汽车都是一种代步工具,有了这种工具,要比我们走路快得多。
本质上,“思维能力”也是一种工具,是一种帮助我们思考与学习的工具。
只拥有低级思维能力的学生,就像只有自行车的人,如果不加倍努力,便赶不上拥有汽车之人。
许多学生可能直到大学都无法发展出高级思维能力,而有些学生可能在小学便已经发展出这种能力。
下面给大家举两个例子,看看“开小汽车的人”是怎样学习的。先以数学为例。
A题目:甲、乙二人分别从相距3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问:二人几小时后相遇?
B题目:王强开车从北京去天津,每小时60千米,李明开车从天津来北京,每小时50千米,两人同时出发,经过40分钟,在途中相遇,问:北京到天津距离多少千米?
拥有高级思维能力的孩子,在做了大量类似的题目后,就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这些题目是不是有什么共同的解题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然后,他会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分析出共性之后,将他们综合(总结归纳)在一起。此后再遇到类似的题目,就可以绕过起初那种比较麻烦的思考过程,直接用自己已在大脑中预置的“解题模板”,很快解出题目。
一个缺乏高级思维能力的孩子,他的思维可能更多是记住某道题的解法,而考试时如果没有考到这道题,就会一筹莫展。
许多孩子热衷学习奥数。有人说这种学习对95%的孩子来说都没有用处,我觉得这个看法有一定道理。因为奥数题目的难度超出绝大多数孩子的思维能力,所以,很多老师的教学方法就是替孩子进行“高级思维”,事先帮孩子归纳好题型。如行程问题,鸡兔同笼问题,牛吃草问题等等。孩子们只需把这些题目的解法记住就可以了,考试时照猫画虎。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高级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和应用,只用到了低级思维。
而低级思维的训练在日常学习中随处可见,是没必要舍近求远用奥数题练习的。所以,奥数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并无多大思维锻炼的价值。
再以历史学习为例。
我看一篇历史课文的时候。首先会用到分析的方法,把一个课文分成背景,过程,结果三大部分。然后,再把背景、过程和结果细分。如下图:
这张图是用思维图软件kids inspiration制作的。只是对背景进行了简单的细分,实战中会更加复杂,至少包括导火索,直接原因,间接原因,长期原因,短期原因等等分析。这种课文分析的思路是我自己总结的,不是某个老师塞给自己的。所以我可以针对不同课文灵活变更这个模板。如果是老师塞给你的,可能只知道生硬地背下来,却不知道如何去灵活运用。更重要的是,高级思维能力又没有得到锻炼。
有了这样一张思维图,我在看一篇课文的时候,只需画一张图就把课文的脉络弄清楚了。然后根据这张图回忆,记忆效率会极大提高。如果课文写得比较规整,往往看一两遍就能记个差不多。而如果去机械记忆,可能看几十遍都未必记住。
最近看到一个读经儿童的家长反映。孩子二年级了,背课文没有别的孩子快。我想首先强调的是,不要把背经与记忆力联系到一起,我并不认为背经能够提升记忆力。其次,更加让我担心的是,孩子会通过“背经”养成一种很坏的思维习惯,就是习惯于机械记忆。有这种坏习惯的孩子不仅不会有意识的尝试用高级思维帮助记忆,可能连低级思维中的“理解”这部分也省了,直接就用机械记忆的方式背。
我曾介绍过,9岁孩子的记忆力会比6岁的孩子好很多。主要原因是这个年纪的孩子会逐渐摆脱机械记忆,尝试用理解,编码等方式辅助记忆(相当于骑上了自行车),这是这个年龄孩子记忆力大幅度提高的重要原因。
而这个习惯于机械记忆背经书的孩子,习惯于走路,对于自行车视而不见,更不用说汽车了,所以他的记忆能力反而不如同龄的孩子们。
更加危险的是,思维习惯是隐形的,是摸不着,看不到的。你可以把孩子按在书桌前完成作业,但是,孩子的思维习惯你并不清楚。所以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有的孩子本来很聪明,学习也很刻苦,但就是比不过其他孩子。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种看不见的思维习惯。
一种思维习惯形成,是很难克服的。昨天举了一个珠心算儿童的例子。一个孩子越“神奇”,反而越难纠正,原因就在于他的思维习惯过于强大。
希望这些例子能够引起大家注意,不要忽视这种看不见的习惯。
我们看到,布鲁姆的这个思维等级并没有分出什么数学思维和历史思维,实际上,就思维能力而言,文科思维,理科思维往往是相通的。我们往往有个误区,学文科就是傻背。实际上那只是低水平学习者的学习方式。高水平学习者往往会把学习建立在高级思维上,这样学习起来既高效,又省力。
另外,我们常说女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男生差一些。实际上,分析,综合这些高级思维就是抽象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看到很多女生比较刻苦,但学习方法不够灵活,一个原因就是高级思维能力欠缺。所以,家有女生的家长要特别注意孩子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于高级思维的培养方法,以后还会继续讨论。
有一句话,“历史是不可以假设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金科玉律一样的东西,
这句话可能从专业历史研究的角度是有道理的,类似于“世上没有后悔药”这个意思,
可是,对于非专业历史研究者,则完全没必要作茧自缚,人为给自己设置一个这样的框框。
我在研究美国老师教案的时候,发现这种“假设”不仅在历史学科里随处可见,
而且作为一种训练孩子高级思维能力的方法,在其他学科里也俯拾皆是。
比如,刚刚学完一个常识,“太阳能给地球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老师马上就问:假如没有了太阳,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
刚学完生物链的有关知识,老师就问:假如老鹰灭绝了,会发生什么情况?
联想公司有句广告词: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这个广告我认为是中国最经典的广告词之一。
我们在跟孩子平时聊天的时候,要有意识的多问类似的问题,
让孩子发挥想象力,更重要的是,把学过的知识用起来。
·假如甲午战争中国胜利了,世界将会怎样?
·假如没有牛顿,世界将会怎样?
·假如北冰洋的冰川融化了,世界将会怎样?
·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宋朝,你将怎样改变历史?
·假如地球上的金属锂用光了,世界将会怎样?
·假如家里连续一周没有电,会发生什么情况?
胡适说过,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假设是许多创造发明的源头。
比如,有人从河蚌育珠的现象得到启发,做了如下的大胆假设:
假如在牛的胆囊中埋入异物,会不会制造出人工牛黄呢?实验后,这个假设变成了现实。
我不止一次提到元认知这个概念。今天这个话题又涉及到了元认知。所谓元认知,简单说就是“反思”。“反思”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我们平时常说的反省,另一层就是“反过来思”。
上面提到的“假设”,就是“反过来思”的一个典型。比如:
·正面思考:清洁工的工作很重要,他们能够维护环境卫生。
·反过来思:如果城市里没有了清洁工,会发生什么?(让孩子独立思考,有时候甚至需要孩子自己去调查求证)
·将会发生:到处都是垃圾,城市里臭气熏天,疾病很容易流行。这就从反面证明了清洁工工作的重要。
正面思考是基础,但反面思考也很重要。
许多老师教学上的一个很大不足就是正面灌输的东西太多,而缺乏让孩子们从反面思考、自己求证的过程。而后者正是培养孩子高级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许多朋友问,高级思维如何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如何培养?慧根是怎么来的?
这些问题不是几篇文字就能说清楚的,本文只能说是答案之一。以后会逐步向大家介绍更多内容。
我们常常会这样教育孩子,借了东西一定要还,如果有人欠债不还,那肯定不是好人,是不道德的。我们还会把一句俗语告诉孩子,即“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这种说法似乎没有什么不对。可是,如果我们细究起来,欠债还钱还真的未必是天经地义的。柏拉图的《理想国》里记录了苏格拉底对这个问题的质疑:借了东西要归还一定是道德的吗?
他举了一个两难问题:A向B借了一件武器。可B后来疯了,那么,A还有没有必要归还武器?因为如果一旦归还的话,B就可能拿着武器伤人。
就这个问题我也想了一个两难的题目。我们都知道杨白劳与黄世仁的故事。杨白劳的确借了黄世仁的钱,可是,如果他还了黄世仁的钱,一家人就得挨饿,绝对化一些,可能会有家人活活饿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欠债还钱究竟是道德还是不道德呢?
西方教育的一个伟大传统就是从苏格拉底起源的,那就是不断追问“什么是”。
什么是道德?如果学生说欠债还钱就是道德的,那么就通过上面提到的两难问题让学生陷入矛盾之中,进而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欠债还钱有的时候是道德的,有的时候是不道德的。
老师此时可进一步追问:究竟什么时候是道德的,什么时候是不道德的呢?这个问题足够令学生搜肠刮肚。
这种教学其实就是启发式教学。许多老师不懂得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只是将启发理解成提问,“为什么地球围着太阳转?”“为什么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这种“为什么”的题目并不是启发式教学,这是典型的“知识问答”教学。这种提问,启发的不是孩子独立思考,而是让孩子拼命想“书上是怎么写的。”因为这类问题一般都是书本上现成的知识。
“为什么地球围着太阳转?”“因为太阳有引力。”
“为什么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因为欠债还钱是一种美德。”
可见,这种“为什么”的提问只能考察孩子对于知识的记忆情况,而“是什么”的追问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达到训练孩子思维能力的目的。
通过这种思维训练,孩子的头脑就会从起初的一根筋逐渐变得复杂起来,对于。
我们的社会之所以充斥着愤青,充斥着一根筋,充斥着盲从,关键就在于这些人由于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思维训练,其思维能力没有发展到第五阶段。
我们常说,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作为家长,我们的思维成长一定要赶在孩子前面,这样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我们才能游刃有余的引导孩子的思维顺利发展至第五阶段。
我读中学时特别喜欢看思想方法类的书。有本叫《通俗哲学》的书爱不释手看了很多遍。因为这本书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比如“质变和量变”,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眼光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等。甚至我妈有本“思想政治工作读本”我也喜欢看。有了这些思考问题的武器,我写作文的时候就开始有模有样的运用这些东西。
中学生最怕写议论文,我最喜欢,每周眼巴巴等着老师布置作文,我好演练自己新学的武器。像“质变和量变”这个规律,几乎所有作文题目都能用上。比如,题目主题是“谈刻苦”,你可以说,只要你刻苦学习,每天进步,就可以慢慢由量变到质变;题目主题是“谈改革”,你可以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只要脚踏实地地工作,慢慢的,就能由量变到质变,实现我们的目标。
更妙的是,我把这个“量变到质变”的思考方法演变成一个小模块。里面包括名人名言,生动的例子等。一篇作文800字,我这个模块就有200字左右。然后,别急,还有另外两大普遍规律可以用,一个是“对立统一规律”,另一个是“否定之否定规律”。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哲学范畴,物质与精神、运动与静止、必然与偶然、规律与混沌、全面与片面、系统与要素、利己与利他。每个范畴弄通,然后也搞成一个个模块。根据不同的作文题目分别使用。这个时候,写议论文其实就变成了搭积木。你说,学习是不是跟游戏有点像?
我写作文从来都没有发愁过没的可写,最发愁的是一写就多。因为模块太多,一篇小作文根本放不下。我虽然是学文科的,可这种写作文的方法是典型的理工科的方法,就是模块化,标准化,自动化。有人说,你怎么能这么写作文呢?这跟八股有什么区别?这种观点就是把应试作文和真正意义的写文章混为一谈了。应试作文本来就是一个技术活。我们追求的是在短时间内得到高分。等到应试结束了,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写有内容的鲜活的东西,并不会受到影响。比如我现在写的博客文章,谁又能看出应试文的痕迹呢?
这些思维方式写应试作文可以用上,工作上其实也可以用上。任何工作,是不是都要讲究效率?这种思维方式本质上就是用模块化,标准化,自动化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我们的电脑其实就是一个典型模块化、标准化产品,把一个电脑分成CPU,硬盘,内存,主板,显示器等等模块。这样一个普通人都可以自己组装一台电脑。作文也是这样,用我这种方法,一个普通学生也可以写出很有深度的作文来。可前提是,孩子们得接受系统的思维训练。否则,只把这个方法教给他,他根本理解不了这个方法的妙处。
我之所以反复强调思维方面的训练就是这样。争取在孩子能力达到之后,让孩子学会用“量变、质变”,“偶然、必然”,“全面,片面”这样的思维方法来分析问题。将来,他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就会很轻松了。量变、质变听起来挺深奥,可实际上如果从生活出发一点不深奥。以烧水举例,水开了就是质变,量变就是温度逐步增加的过程。所以对孩子来说,可以先从这些直观的现象起步,逐步过渡到更为抽象的。
还是那句话,你要给孩子一碗水,你自己先有一桶水。你自己先把这些东西弄明白了,才好在生活中深入浅出跟孩子讲。
怎样提高文化素养?文化品位?其实有一个捷径,就是看或者听经典。
这个经典不要狭义理解成古文经典。古文经典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个经典的名单包括:
·童话:白雪公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
·故事:1001夜故事,中国民间传说,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等。
·卡通:尤其是电影版卡通。如,狮子王,怪物史莱克,阿拉丁神灯等。
·电影:阿甘正传,辛德勒名单,泰坦尼克号等。
·诗歌:唐诗三百首,汉诗,宋词等。
·小说:四大名著,世界名著(年纪小可读简版)。
·传记:海伦.凯勒,毛泽东,苏东坡等。
·音乐:古典音乐,民歌民乐,不仅仅是听,还要讲音乐背后的故事。
·美术:古典名画,中国画,不仅仅是看,还要讲画作后面的故事。
·评书:由经典评书可以激发对于历史的兴趣
·相声:侯宝林的一些相声跟故事差不多。
·广播:可以通过MP3下载一些好听的广播剧,故事等。&
·科普:神奇校车,昆虫记等。
·社科:历史,地理,哲学,经济等的入门&
·古文:论语,孟子,四书五经等。
我现在总结自己的重要原因,就是对于经典重视得不够。中学为了应试,这方面基本上浅尝辄止。进了大学本该好好在这些方面补课。可是,非常不幸的是,赶上了痞子文化热和后现代热。前者躲避崇高,后者消解意义。大学里基本没干别的,天天追着这些东西看。在北大,讲这些内容的都是明星教师,受到追捧,讲经典的很受冷落。
可这些东西,初看起来新鲜有趣,可时间长了,就感到越看越没劲,越看越糊涂。不能说后现代的东西就完全不好,比如,王朔的小说,周星驰的无厘头,包括今天的“武林外传”,都有一定的可看性。只是说,这些东西不能当做主菜。我们吃饭的时候,得先有主食、菜蔬垫底,然后再吃些甜点、小菜。如果主次不分,长久下去就会营养不良。
我自己就是这种情况,中学时没时间吃主食、菜蔬,到了大学有时间了,却天天吃甜点、小菜,结果大学毕业后,严重的营养不良。水平始终在1+1阶段徘徊。
真正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在《实话实说》。我进入《实话实说》的时候,这个节目已经不如以前火了,崔永元的压力很大。不过,崔永元还在顽强地坚持着,不想为了片面追求收视率降低节目的品位。
品位这个词是我在《实话实说》里真正理解的。读大学时,热衷学周星驰,嘲笑品位。一说有人想追求品位,就觉得是件挺落伍的事情。
但是,在《实话实说》里,从上至下都非常看重“品位”二字。品位是什么?实际上也可以分两次层次来理解。
品位1:是浅层次的,穿衣打扮,吃喝玩乐。
品位2:是指文化品位,强调艺术与人文内涵,基本等同于文化2。
从第二个层次的角度看: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品位。
·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品位。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品位。
·《阿甘正传》里的“跑步精神”是品位。
·《辛德勒名单》里对于善的赞美是品位。
·《卖火柴的小女孩》对于贫苦儿童的同情是品位。
·《皇帝的新衣》对于愚蠢虚伪的嘲弄是品位。
·海伦.凯勒与命运的顽强抗争是品位。
提出多元智能的哈佛教授加德纳,近期的主要精力就放在“品位”的研究上。在他看来,品位就是真善美。
·真的背后是探究与质疑。
·善的背后是善良与美德。
·美的背后是和谐与美好。
为什么我希望孩子们看经典呢?因为经典里到处都是真善美的东西。经典虽然看起来名目繁多,可是,如果你从真善美的角度去阅读这些经典,就能够把这些经典串联起来。真善美就像三根线,而单个的经典就像一颗颗珠子。
阅读经典的时候,也要依据橡皮筋的理论循序渐进。一本经典,内涵十分丰富,像《红楼梦》,可以单独成为一门学问。你可以抽出《红楼梦》中比较浅显的内涵跟孩子讲,比如讲好人是谁,坏蛋是谁。而不必一下子让孩子理解“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三国演义》也是这样,不妨先讲好人,坏人。等孩子再大一些,就可以从更高的层次来看好人,坏人。
名著、经典是可以读一辈子的,是常读常新的。这也是名著、经典的魅力所在。不必苛求童年时期就一下子读通。那是不可能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阅读层次,思想是逐步加深的。孩子小的时候,童话优先读,大的时候,可以逐步过渡到小说,古文。现在很多人本末倒置,让三岁孩子读四书五经。这种做法就是违反了橡皮筋理论的原则。
童年的关键是让孩子与这些经典交上朋友。要让孩子泡在这些名字里,曹雪芹,贾宝玉,关羽,曹操,海伦.凯勒,阿甘,李白,杜甫,苏东坡...这些名字要立体化,要生活化,要栩栩如生,耳熟能详。谈起每个人,不仅仅是说出一些简单的名词,而是知道背后的故事,能与真善美这三条主线联系起来。许多孩子,虽然通过课本知道了这些名字,但这些名字仅仅是一堆无生命、无意义的名词而已。地位就像菜花、葱头、乌鸦、羚羊一样,远远不如奥特曼、Hello kitty在他们的心目中高。说起奥特曼,他们可以绘声绘色,如数家珍,这种友谊甚至可以延续一生,但是,对于大师和经典,他们却毫无感情而言。所以在孩子童年,我们的任务就是让孩子们跟这些大师和经典交上朋友,让他们建立一生的友谊。
如果你有这种意识,在给孩子挑选卡通片的时候,你应该优先选择白雪公主、狮子王这类。我们说,第一次是非常难忘的,孩子的第一次也是一样。当然,我也不是说完全排斥“奥特曼”之类,只是说,不要把这些当成孩子的主菜,要分清主次。这个问题在“?”讲过,不再赘述。
我们都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环境的影响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所以我们常常会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我在北大的时候,被后现代文化影响;在《实话实说》的时候,被崔永元的“品位”影响;后来又受到温普林的影响,对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环境和朋友对人的影响很大。
求知欲和品位是怎么来的?怎么让孩子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把“知识”提取出来,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作为自己的信仰和爱好?关键是你能否在孩子的童年给孩子营造一个求知的环境,让孩子与经典与大师交上朋友,与真善美交上朋友。
我前段时间受朋友之托,帮助一个小同学解决不会学习的问题。我一进这个朋友的家门心就凉了一半。她的家里有两台电脑,孩子一台,大人一台,妈妈正在玩斗地主的游戏,孩子正在玩CS。必须承认,我不是什么魔法师,我没本事跟孩子聊几次就能让他学会学习。如果我有这个本事,我的身价早就超过比尔.盖茨了。
带着一种深深的怅然我离开了这个家庭。这种无力无奈感我已经不是第一次感受到。一个好端端的孩子,又聪明又俊俏的小家伙,他的未来我似乎能够感知到。他学习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玩游戏而读书”。家长逼他写作业的办法很简单,就是“你要是把作业完成了就让你打游戏。”
碰到这种孩子,我真想自己拥有一种魔法,能够将他点醒。但我知道,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也许只有生活本身,才能将他唤醒。那个时候,可能他已经到了不惑之年。
家庭的气场、环境很重要。一个孩子的成长,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橡皮筋的理论,既可以从积极的方面理解,也可以从反面理解。如果你的孩子每天退步一点点,积少成多,到了一定年龄,也许就会积重难返。
总之,就像我不反对文化1和想象力1一样,对于品位1,我觉得适度追求无可厚非,但是,高级人才不要满足于品位1。要有更高的起点。
与此同时,我们要牢记。经典不仅仅是用来读的,用来背的,用来考的,最重要的是,要与经典交朋友。帮孩子熟悉经典,喜欢经典,崇拜经典。每天浸泡在经典中,每天与经典做游戏,聊天,每天都能从经典中找到快乐。所以,孩子读“红楼梦”的时候,你得先读,哪怕只读一部分。你读后,才有可能跟孩子对话,交流,做游戏。你让孩子读“弟子规”,你得先把弟子规弄懂,这样,你才能让孩子在生活中应用“弟子规”,才能与孩子就弟子规进行交流。
很多人让孩子学习经典的误区就是,把经典当成一种无生命的东西,让孩子去死记硬背,让孩子去生吞活剥。
有些人成年后有忌口,比如,不喝牛奶或者不吃鸡蛋。如果你问他原因,往往与童年时的不愉快经历有关系。比如,吃鸡蛋吃到呕吐,喝牛奶喝到反胃。这种不愉快记忆往往会伴随一生。
所以,不良学习方法的后果就是,孩子不仅不会喜欢上经典,与经典交上朋友。反而会仇恨经典,厌恶经典,远离经典。
·新浪网友 11:29:59&
名单中疏忽了社科类,地理、历史、经济学方面也有许多适合孩子读的,应该让孩子觉得这些也是阅读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
博主回复: 11:40:42
谢谢提醒。会补上。还会补上科普类的读物。
有个朋友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
我觉得倒不用过分注重经典不经典的,首先要培养小孩喜欢阅读,多读书,读多了欣赏水平高了,自然就分清好坏,经典和垃圾了。
我想就这个观点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品位(这个品位指品位2,即文化品位)这种东西,实际上有点水的特性。水的特点是什么?就是往低的方向流很容易,往高处走是非常难的。实际上,差的品位是不需要培养的。只要电视上演着奥特曼之类,孩子的注意自然吸引过去了。然后,围绕着奥特曼再给孩子一些书,孩子的阅读兴趣立刻来了。
广义上说,任何阅读都能提高阅读能力。但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这种阅读能力背后的东西是什么?
阅读垃圾,只能提高文化1方面的能力,也就是,帮我们识字。
阅读经典,则可以同时提高文化1和文化2,不仅识字,还能提高文化品位。
以前,我们谈阅读能力的时候都是笼统谈的,并没有从文化1和文化2的角度做区分,所以,很多文化垃圾便打着提高孩子阅读能力的旗号登堂入室。我们必须对此有所警惕。
文化垃圾看一千遍,看一万本,也没法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相反,就像吃久了垃圾食品会营养不良一样,过度食用垃圾文化,同样会导致营养不良。是大脑的营养不良,心灵的营养不良。
我这里所说的经典,其实大致相当于“精品”这个含义,是跟“垃圾”相对的。由于经典、名著久经考验,应该说,用这些内容做主食是比较可靠的。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一些新鲜蔬菜,比如流行的精品的东西。甚至垃圾食品,也可以当作调剂口味的小菜。或者就像喜喜妈所言,为了让孩子跟其他小朋友交朋友,适度迎合一下这些小朋友的口味,以免过于曲高和寡。
这种思路,是一种策略思维,你就像一个文化营养师,精心为孩子调配精神营养。调配得法,孩子就会健康茁壮的成长,不得法,就可能虚弱不堪,营养不良。
开头那位朋友的想法是很危险的。奥特曼之类的书看一万本,孩子的阅读品位会提高吗?会自然就分清经典和垃圾吗?
首先,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像我在大学里,每天被后现代的东西包围,那个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这些东西大多是垃圾,只有毕业多年后才在《实话实说》的熏陶下知道了垃圾是什么,经典是什么。我一个大学生尚且如此,更何况孩子?
其次,我们再从饮食习惯的角度加以分析。孩子一般来说对垃圾食品偏爱有加。如果我们由着性子让孩子吃。孩子不仅不会吃出品位来,还会吃上瘾,欲罢不能。即便到了成年幡然醒悟,可能对于身体的损坏已经造成了。
品位似水,往低处走是很容易的,往高处走是很难的。要想让水流到高处,必须给予很强的引力,吸力才行。所以我说,要帮助孩子从小与经典交上朋友。日久生情,由熟悉到喜欢。到最终难以割舍,变成终身伴侣。
但是,孩子与经典交上朋友可能并不那么容易。这得需要家长想些办法。不要因为一种食物有营养就硬塞给孩子。不少人忌口某种食品就是童年时硬塞的结果。一定要想办法,想招数,让经典变得可以亲近,更加有趣,把里面的真善美自然地传递给孩子。
如果孩子爱上了经典,熟悉了经典,你就会发现,你在对孩子进行移情教育,励志教育,美德教育的时候,就会变得省力很多。这也正是“品位”二字带给我们的回报。
80年代的时候,当家长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只要把孩子养好就可以了。教育可以交给学校,管他应试不应试,只要考上大学就可以了。课外书,文化娱乐更不用担心,国家对这方面控制非常严格。虽然说,对于成人来说有点残酷,可是,对于儿童来说,那简直是一个天堂般的环境。
我们读的基本都是经典,童话,故事,小说,广播,评书,相声...用立体式的轰炸为孩子们提供精神营养。
但是,时隔20多年,今天的家长所面临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把孩子扔到学校不可以了,因为大学越来越像高中,并不能保证就业,所以不得不考虑更高层次竞争力的培养。
其次,国家不再担任文化保姆的角色了。也就是说,没人负责为孩子挡住垃圾文化的侵入了。所以,只能靠家长自身担负起这个职责。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许多家长并无这方面的意识。
在他的意识世界里,不知道:
·文化有垃圾与经典之分;
·品位有鄙俗与高级之分;
·教育方法有歧路与正途之分;
正是因为很多家长的思维跟不上形势,所以垃圾文化迅速占领孩子们的头脑。80后,90后简直成了问题孩子的代名词。我最近接触了一些富裕家庭的孩子,看起来都很聪明。却都沉溺于垃圾文化不可自拔。我发现,这种“聪明+富裕”的家庭简直是垃圾文化的重灾区。连一些知识水平很高的家长也忽视这个问题,可见我们全社会对这方面的认识有多欠缺。
《南方周末》有篇社论:“可以回顾,不能回头”。的确,我们已经不能指望社会重新回到80年代,让国家对于垃圾文化进行剿灭。唯一的希望就在于家长的自救。
我的经历比较特殊。我毕业后曾经从事媒体工作,以电视栏目主编的身份,亲自生产过垃圾文化的东西。而后在“实话实说”,又以策划之职,生产过精品的东西。什么是垃圾,什么是精品,对我来说没有秘密可言。生产垃圾文化,基本上有文化1的水平就能应付了;而生产精品的东西,没有文化2是混不下去的。我在垃圾文化生产部门做到了很高职位,但在“实话实说”能力却达不到要求。这两者的鲜明对比,让我产生了深刻反思。
品位似水,我们的人性天然倾向于垃圾文化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能够让我们更轻松,不用动脑筋,可以打发消磨时间。而对于有品位的东西,在没有入门之前,往往比较排斥。当然,入门之后可能会非常喜欢,但大多数人由于缺乏引导,一生都没有机会入门。
一个高素质的人,不必脑子里全是精品文化,这样,这个人会很累。同时,这个人脑子里也不能全是垃圾文化,这样,这个人会很衰。所以,我们的精神世界,要对各种文化进行合理搭配。而显然,精品文化应该是主食,垃圾文化是调剂。
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做好孩子的精神营养师。今天的社会,如果我们从积极的一方面看,为家长当好营养师提供了许多很好的素材。家长们根本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烦恼。比如,网上到处可以下载到各种书籍、音频、视频资源。今天欢喜妈还提到,她下载了MP3格式的《52篇世界童话名著660分钟配乐朗诵》,她说:“儿子可爱听了,现在最喜欢听的就是白雪公主和阿里巴巴。”我看了这话都想流口水。我们那个时代哪里有这样的条件?
实际上,如果你在意识上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你的眼前会一片开阔。这30年间,虽然垃圾文化遍地都是,可是,精品文化的积累也不少。只要你在这方面多用心思,精品文化同样可以征服孩子。
孩子的大脑其实就像一张白纸。你如果不用精品的东西填充,垃圾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此消彼长,也就决定了一个人日后的品位与层次。
暄暄妈给我来信,谈了女儿读《西游记》的情况,颇有可借鉴之处。
女儿这学期上二年级,学期开始,先给她看鲁兵的《小西游记》,这本书文字很浅显,讲的是《西游记》里的故事,主要是试探她是不是感兴趣。看看情况不错,又在网上找了动画片《大闹天宫》,这部片子可以算是国产动画片的颠峰之作。
第二本书是包蕾的《猪八戒吃西瓜》,尽管是给小朋友写的童话,情节简单,可它的语言接近“古代白话文”,所以程度比《小西游记》要深。这时候正好在当当上找到了孙敬修播讲的《西游记的故事》,12张CD,主要利用吃饭时间来听,12张听完一遍还要再来一遍,2遍听完,《猪八戒吃西瓜》也看完了。
这两本书是带到学校读的,所以速度都很慢,在家里看的是其他的书。
现在看的第三本是浙江少儿出版社出的为青少年改写的《西游记》,和原著比,去掉了一些孩子难以理解的内容,情节更加紧凑简单,文字类似原著,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但为了看更多更详细的故事,女儿的兴致很高。
也给她一本吴承恩的《西游记》原著,对她来说,难点就比较多了,我告诉她没关系,以后会越来越懂的,这本书可以看一辈子。
她经常和我展开讨论,互相启发,连我自己都没想到,对一个七岁的孩子,这本书可以说出那么多东西:&
·孙悟空有本事有活力有闯劲,虽然有时候太莽撞,但还是小朋友最爱的人物。坐不住没长性还不服管束,能够保护师父走完取经路,对他来说真是很了不起。
·猪八戒贪吃偷懒怕死,能坚持下来,很了不起。
·沙和尚稳重老实,一步一步走下去,成了英雄。
·唐僧是凡人,没有魔法没有神通,可他下定了决心,什么危险都没能吓住他,所以他是最勇敢的,所以孙悟空即使被师父错怪也不记恨。唐僧误解了孙悟空,把他赶回去,也不受他的好处,虽然有些糊涂,但也说明唐僧并不依赖孙悟空的保护。
·每个人都有缺点,有缺点的人也能成英雄。
·为什么唐僧总被妖怪骗,因为每个人都有弱点,人会因为弱点而犯同样的错误。(所以数学错题集很重要,呵呵)
·每次妖怪抓到唐僧,都磨磨蹭蹭不下手,结果都没吃到口,所以做事不能拖拖拉拉。
还有许许多多,讨论仍在继续。这就是名著的魅力。
您现在所做的一切非常非常有意义,衷心地祝福您!
暄暄妈的做法基本上就是这篇文章的操作版。
她的做法我觉得有几点特别值得借鉴:
第一: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名著经典传承已久,围绕他们有许多可供选择的优秀资源。
暄暄妈几乎找齐了各种优秀资源,真是一个有心的妈妈。
第二:循序渐进,充分应用了橡皮筋的理论。橡皮筋理论的一个精粹就是试探。
所谓摸着石头过河。我们不知道自己面对的这个小孩,她究竟是智力早熟还是晚熟,
我们也不知道她的所谓敏感期究竟在什么时候,这一切,只有通过试探才能得到确切的认识。
通过试探,看看孩子的接受程度,如果孩子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就逐步加大难度。
最终,把原著奉上。有人觉得,给二年级孩子看原著是不是拔苗助长?
因为有了上面这些铺垫,这种做法就是顺理成章,而且,我们并不期望孩子一下子读懂原著。
而是希望孩子能够与这本书交朋友。这本书里面的内涵足够孩子一辈子去品味。
名著之所以有魅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像《百家讲坛》的宣传语,
坛坛都是好酒。名著是用来品的,越品越有滋味。
第三:跟孩子就名著的内容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是让孩子与名著交朋友不可或缺的一步。
这种交流,可随时随地进行。让名著里的人物,成为生活中言谈话语的一部分。
让孙悟空,猪八戒,将来还有托尔斯泰,雨果,歌德等人,成为孩子熟悉的老朋友。
成为孩子童年的伙伴。让孩子对这些人物,这些书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讨论还有一个意义,
就是让孩子把自己读到的内容用起来。把人物,情节与实际生活
联系起来。在这种碰撞之下,会产生许多有趣的思想火花。暄暄的许多小火花,
已经让人忘记她仅仅是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我也跟暄暄学了不少,比如,每次妖怪抓到唐僧,都磨磨蹭蹭不下手,结果都没吃到口,所以做事不能拖拖拉拉。
总之,通过暄暄妈提供的这个实例,我想我们可以有这样的信心,让孩子跟名著经典交上朋友
是完全可能的。关键是要有这方面的意识,要想办法。所谓思路决定出路,只要去想,办法总会有的。与此同时,家长要有意识的做孩子的精神营养师。要把孩子的读物有意识地进行分类。
·名著经典:四大名著,世界名著,少儿名著等等。
·精品读物:可能并非名著经典,但内涵丰富,内容健康向上,语言精致优美。
·快餐读物:内涵一般,轻松搞笑的读物,适合于泛读。
·有害读物:内容充满低级趣味,包含对儿童身心健康不利的内容。
有了这样一个分类,帮助孩子挑选读物时就会心里有数。孩子才不会患上头脑的营养不良症。
[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模拟刮刮乐游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