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是中国有多少多少个城市,多少多少个省之类的,最后是我们能够相遇,想问下谁有这句话的完整版?

2017年中国城市运营论坛于日-22日在北京维景国际大酒店举行,记者甘逗已奔赴前线,为大家图文直击精彩论坛!下面,我们先来回顾上午论坛的精彩内容!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中信集团原董事长孔丹先生为论坛致辞孔丹:在全国上下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之际,我们在此隆重举办2017中国城市运营论坛,汇聚众志,群策群力,探索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创新发展之路,可以说正当其时。中信集团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和窗口,在很多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成效非常显著。在2017年世界五百强企业排行榜中中信集团名列第172位,连续八年上榜。作为中信集团主管的非公共基金会,我们中信改革发展基金会于2014年成立,成立的目的就是紧密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聚焦社会各界领域的重大问题,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问题,开展深入、独立、专题研究。我们将立足中国本土实践,从中国自己的需求和视野出发,以中国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为基础,推动实现思想创新、理论创新、话语创新,进而发展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中国学派。中信基金会作为智库的主攻方向是国有企业改革,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是我们所谓的“三国”,最大的特点是侧重于实践型、应用型的研究,注重与实际紧密联系。中信集团作为一家大型综合性央企,本身肩负着践行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一直用市场化化方式参与国家新型城镇化。城市IP是一个新的概念,我理解城市IP就是城市精神灵魂,就是城市内涵的集中表达,就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文化层面的东西,发掘城市IP,树立城市IP,提升城市IP,有利于探索城市的活力、起源,提升城市的整体价值,将为城市运营投资指明方向。新征程呼唤新智慧,中信集团和中信改革发展研究会愿与大家一道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指引下,不断探索创新,进行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和路径,不断丰富城市运营的商业模式和理论体系,会更好的推进城镇化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上海世 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先生致辞。何镜堂:城市发展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结晶,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现代城市的发展水平,体现在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水平,不仅仅是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方式,更是人类创新智慧的体现,是对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当前中国的城镇化人均1.2%的水平增长,伴随城市化快速的发展,人口、环境、污染、交通、资源紧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突出出来。提升城市资源价值,让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好,让人类城市文明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这是城市运营的核心问题。我把自己对长期建筑创作实践的过程里边总结两观三性,要有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同时也体现了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和谐统一。地域性是城市发展的根基,文化决定了城市的内涵和品位,而时代则体现了城市的精神和发展,这个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城市的IP,也就是城市的精神灵魂,城市发展的未来更需要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的规划做引领,实现城镇、产业和金融的融合和发展,打造属于自己城市的精神,真正的城市化就是城市优质资源的优化配合和正确的运营,最终实现城市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价值的提升。中国城市运营联盟作为城市运营大军的新兴力量,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国城市的IP,创新孵化器和产业金融资源的整合平台,自启动以来开启了中国城市运营的远航,经过一次次的思想碰撞之后,也不断探索总结城市运营的理论。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先生发言仇保兴:城市是什么?城市规划学的权威,城市是人类社会至今制造的最复杂的人工与自然的复合体,没有比城市更复杂,没有任何人造物比城市更能影响我们未来的世界和我们现在每个人的生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它的经济发展的潜力,它的竞争力,它的科技的创新的能力,它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都维系在城市,城市决定一切,但是城市又是无比的复杂,怎么办?这就是城市的现状,城市的问题,城市的挑战与我们城市运营管理能力的大PK。所以我们遇到了最大的挑战就是城市的运营能力,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我们这个城市的运行的论坛应运而生,我们直奔问题,直奔挑战,也就是切中以人为本的绿色城镇化的要害。早在五十年前美国提出来把城市运营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加以发展,所以全国制定了许许多多的标准,它的培训,它的学科发展,一系列都是直奔城市这个非常棘手,非常关键,又非常重要无可替代的这么一种管理运营特殊的模式。在社会各界支持下,有一个专门的论坛讨论史无前例重大的事 件,我表示祝贺,同时我也愿意为这个论坛作出自己的贡献。接下来进入到今天主论坛的主题演讲环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徐林先生。主题演讲:发挥城市群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支撑功能徐林:首先我们来看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规划,按照新型城镇化战略规划的阐述,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是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这样的发展道路,确定了四大战略任务,就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城市群到底应该怎么发展,首先就是要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在我国直辖市、省会城市、重要的节点城市这样一类中心城市是我们国家城镇化战略格局中最重要的支撑。目前我国城区常住人口在100到500万的大城市现在有124个,500到一千万的特大城市有九个,超过一千万的超大城市有七个,这些城市恰恰构成了我国不同层级的中心城市的主体。这些城市在未来推动中国城市运营发展的过程中,它们需要进一步强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支撑能力,更好发挥对周边城市和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这是城市群最核心的支撑城市。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也是我国城镇化确定主攻的方向,因为不能期待所有的人口都往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流动。中小城市为了增加它的吸引力,增加对要素聚集的吸引能力,它需要提升质量,未来还要增加数量,特别通过提升功能增加要素聚集地,吸引更多的人口。我国目前城区的常住人口在50万以下的小城市大概有381个,中等城市有138个,这些城市恰恰是连接城市群地区、核心城市、中心城市与小城镇和乡村地区重要的节点城市。要有重点发展小城镇,我国的人口规模很大,空间分布也非常广泛,在小城镇就业居住的人口目前有两亿多人。所以建设好小城镇,有利于空间利用结构和城镇体系的优化,也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发挥好小城镇服务农村和农业特殊的功能,目前我国有建制镇两万多个,其中十万人口以上的镇已经超过了三百多个。城市群的发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机制?城市群的发展是需要以市场机制作为基础,要以基础设施网络作为支撑和引领,要构建城市群内城市和城镇之间纠缠的关系,这种纠缠是用的量子力学的量子纠缠的概念。因为城市群需要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一定要有一个统一市场基础上的要素自由流动的一个体制作为保障,要形成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可以起到引领和支撑城镇布局的一个作用,这也是各国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做的一些事情。所以在城市群之间要构建便捷快速、功能齐备的立体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同时还要统筹进行城市群内空间格局的规划和优化,要优化生态空间的分布,不能一铺开全部都是城市的空间,必须要有不同的空间进行隔离,特别绿色和生态的空间。城市群的发展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到底会起到什么作用?下面有几个数。我们目前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的城市群聚集了多少人口?聚集来我国75%城镇常住人口,它生产了约占全国88%左右的GDP,不仅如此,我国城市群常住人口的数量还在不断上升,根据我们的预计,今后中国85%左右甚至更多的城镇人口都会分布在这些城市群地区,所以城市群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例还会进一步增加。中国创新成果95%以上都分布在这些城市群地区,所以我们可以想像,如果城市群内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建立起来了,城市群相互之间的差距要比目前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更小,这种格局一旦形成,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也就基本形成了。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要求,如果目前在各类城市和城镇异地转移就业接近3亿的农业转移人口,它们中的大部分如果能够在目前就业的城镇和城市落户的话,还有从小城市到大城市去的差不多八千万已经具有城镇户籍人口的这些人也能够在就业所在地落户的话,中国经济的空间分布和人口的空间分布就会变得更协调,这才是更本质意义上的一个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中信集团业务协同部总经理苏国新先生主题演讲:发挥协同优势,探索中信特色的城市运营模式苏国新:中信是1979年成立到现在将近40年的历史,因为中信特殊历史的原因,涉及行业非常多,有金融和非金融,金融包括银行、中信证券、中信信托,还有基金、保险、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是全牌照的金融的格局,非金融涉及的行业就更多了,涉及60多个行业,有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运营开发、制造、文化、旅游、出版、工程、承包等等。金融+产业这样一个大的格局,特别是金融的全牌照,再加上非金融60多个产业,非常适合当今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城市的运营开发。中国的城镇化率每年要提高1.2个百分点,这就需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当中,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信息化要同步进行,这给中信以及中信的合 作伙伴提供了很多合 作的机会。新型城镇化建设许多中信是以PPP的形式参与的,最早中信20年前就参与了PPP的一些实践。我们认为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城市运营开发,要持非常开放的态度。我们建立了七个协同圈,第一圈是集团内部的协同圈,有17家PPP的联合体,涉及PPP的咨询、设计、方案的设计、工程、运营、建设以及资产证券化。第二圈是国家部委,第三圈是央企,第四圈地方政府,第五圈是地方企业,第六圈是民营企业,第七圈是中信的企业。这七个圈构建打造中信大平台的战略,中信与中国财政部的PPP中心搞了一个研究院,整个规模1800个亿,中信许多项目与政企基金工作合 作,可以起到增信和引导的作用。我们认为,世界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协调共享时代,要进行跨界协同,相互协作,利益相关者才能取得成功。中信有合 作、协同的基因,有历史,有战略,有经营的哲学,也建立了非常好的协同的体制和机制。中信城市运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华夏城市运营研究院院长、华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城市运营联盟理事长林竹题目:城市IP面向未来中国城市创新之路林竹:城市的IP提法,很多朋友,很多来宾,很多同事很少听到。大家会在法律界听到知识产权这么一个概念,就是IP,其实IP就是知识产权的英文缩写,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结合我们城市运营的理念,我们的三要素资源进行了分析,最后经过我们组委会包括领导机构的同意,今年论坛的主题确立为城市IP面向未来的城市创新之路。回到息息相关的调控,2017年以来全国各地发布很多房的调控政策,累计超过210次。发现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机构,我们每座城镇,其实都不是孤立的,我们是在一个非常广泛的全球化网络下面,在一个市场化的运行机制更加充分的当下,在信息化、互联网的时代,以及资本的力量充斥各个空间的情况下,在这么一种广泛的综合背景下,我们来看待中国的区域发展,中国的城市发展,来研究我们面临这些新的情况下,我们可能看到的机遇,可能发生的挑战,我们可能会采取的一些模式以及战略,我们研究任何一个个体的问题,提出任何一个观点、概念,必须客观回顾跟综合看待我们周边发生的事情。毋庸置疑,我们当下就是活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它的特征是什么?是以创新为特征,没有创新就没有知识经济的到来。但是知识经济时代主要的产物是什么?就是IP,就是知识产权,我们在衡量粤港澳湾区几个城市经济体之间的优势的时候,现在已经用到IP的数量,香港的IP数量多少?深圳的IP数量多少?广州的IP数量多少?新加坡的多少?这样一来的话,我们衡量的维度多了一个超越GDP的维度。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创新特征为核心的各种表述综合起来,其实我们的理解中国的未来,中央提出追求和创建中国自己IP的时代。有两个跟我们今天的城市运营有关的提法,第一个很清晰提出我们要追求共建健康中国,还有美丽中国。健康中国有很多内涵,报告当中有很多表述,我摘取一些表述和大家共享。首先健康中国的表述当中,提到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加快网民事业和产业的发展,这些都是我们理解的中国提出的健康中国,这是一个战略IP。IP是什么?现场可以进行百度搜索,IP其实是一个法律词语,是中文的知识产权英文的缩写。最近这段时间,近几年来因为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以后,IP已经演变成为一种新的内涵和理念,它被大量的网民、社会理解成为具有独特的、美好的富于市场有价值的东西。我们理解IP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是推动社会的创新,市场创新原创的动力。在互联网+创意产业的时代到来的背景下,IP这个概念,不仅当成热点的词汇,而且应该在各行各业,在各种产业当中广泛的实践,去应用它。体育赛事的IP在国际市场上售价是非常高的,也就是说一场简单的篮球运动,植入了媒体之后,植入了广告商信息之后,就变成了一个非常充分的市场和商业行为,这是体育赛事IP最先出现。近几年在影视圈、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当中又出现很多文创类的IP。我们很多朋友会说,今年买了三个IP,很多工作室的朋友会说卖了十个IP不错,什么叫卖了IP,实际是卖了十个有独特性的、原创性的剧本,可能这些剧本买过去之后再加工变成电 影、连续剧,上市率、卖座率都还不错。我们有一个统计,从IP改变出来的,有IP特性的剧本,改编成了影视收视率、卖座率更高,我们的观众,我们社会成员对IP的接受度是越来越高。城市IP这个提法,对它的本意、源头衍生出来的市场行为,结合城市投资、城市开发、城市运营的实践当中,我们碰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了我们的理解。城市的转型,当今很多地方政府,我们的中央政府,提出很多大中小城市的转型升级,这样的一些提法,背后的支撑应该是城市的创新,作为前提的,没有创新,我们认为这是很难达到转型的目的以及达到升级的目的。我们觉得不应该是以GDP数量的上升与否作为标准,也不是说创新了CBD的高,越来越高,越来越密,或者整个城市的什么哪一项排名或者哪个机构排名,应该是城市创新的结果,就是城市IP培育和孵化得到充分的发酵,城市的各类IP得到了全球旅行者,本市居民的认可,城市的灵魂得到塑造,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构筑,这个过程跟最终结果才是城市最终的目的,是创新的结果。本次论坛还有一个分论坛叫做湾区经济,湾区经济和城市IP的关系是什么,我们的理解是中国湾区经济热火朝天,非常看好,所有的从业者都看好,中国的湾区经济跟别人比GDP比港口的吞吐量,比里面拥有大学数量,比拥有IP的数量作为维度,还是只是在比GDP,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点,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形成共识。我们看到所谓的湾区经济其实是经济地理学的概念,所谓的湾区代表一大群灵感的城市群,这些灵感的城市群如何站在世界湾区城市之巅,如果跳出唯GDP的模式,去跟别的进行比较,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思考的一个方向。我们的理解要真正去探索创建中国的城市IP,一定要跨界,一定要融合,一定要协同,协同是刚才苏总讲的中信外部协同和中信内部协同,成为中国哈佛评论全场最佳案例,之所以有这个论坛,也是得益于中信PPP联合体,我们中信广大的产业协同圈的支持,中国产业圈走到外面形成外部协同圈包括中国银行协同圈,大家交织在一起,只有跨界才能产生IP,纯粹单一行业,单一产业很难产生超级IP。说跨界容易,说融合容易,协同容易,如何做到?需要搭建和推动这个IP的孵化平台,IP的投资平台,还有IP的运营平台,没有这些平台都是空话。没有投资的IP是无米之炊。孵化器+智库,这是非常重要的定位,也是商业模式,一切都在探索当中,没有成熟的模式,也没有什么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希望今天在座各位领导,莅临论坛之后,能够不断的给我们组织提供更多的智慧跟更多有益的IP理念,这个也是我们运作IP的理念,发展愿景。种种实践已经铺开,IP不是理念,不是空中楼阁,很多公司,很多平台已经在用自己的资金,用自己的行动,用自己的智慧在为我们中国的城市IP添砖加瓦,今天只是点出来,说出来而已,希望通过本次论坛两天的讨论,资源互补,智慧互补,更加坚定我们中国的城市自信。国务院参事仇保兴先生主旨演讲:特色小镇,适应性造就的新模式仇保兴:大家知道刚才讲的IP,实际IP就是特色。但是这个IP,这个特色怎么来,很多人没有搞清楚,我可以用特色小镇适应性造就的新模式讲这个特色是怎么来的,城市的特色不是画家作画,画家一个人能够表达,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罗马是千百万人从上而下涌动产生,所以城市的特色绝对不是作画。为什么很多人在这方面会有错误的判断?长期以来第一代系统、第二代系统论都讲到人可以发现事物内在的规律,人可以主宰一切,但是有错误的,因为事物里的内在主体,那些细胞是怎么运转的,这个细胞运转的激活才涌现出一个特色来,很多人没有讲清楚。所以在这些问题上错判,就把许多特色小镇做成房地产,结果变成死城、空城、鬼城。为什么有些IP有生命力,为什么有些IP是死城、空城、鬼城市的代表?第三代系统论就是CAS,C是复杂,A是适应,S就是理论,所有的复杂系统都是由里边的主体,无数次复杂相互之间的交织、涌动,从下而上产生一个隐在的次序,这个次序在一个时间节点产生它的IP。有四个方面的规律,第一作为复杂性是动态变化的,而且这些动态变化不仅是技术上、结构上的,而且它是有颠覆性的、破坏性的,因为我们把一个镇讲IP是很清楚的,第一代的特色小镇就是小镇加上综合体,为周边的农业、农民、农村服务,不仅有金华火腿,西湖龙井,这些都要在小镇加工、提炼、销售,这样的小镇一千年。第二代小镇是改革开放,乡镇企业,农民自己创业涌现的一批小镇加上企业集群。所以有纽带小镇、袜子小镇、衬衣小镇,将近一百多个小镇都有这些产业组织,不是政府定位,而是千千万万农民,一个小镇生产世界上50%的袜子,30亿条领带,到杭州当市长的时候,我发现杭州这样的工业文明占主导地位的居然也有特色小镇,这样的小镇现在成为强大的动力,也是为什么中国的物价那么低廉,但是政府却没有补贴。3.0版小镇,上个世纪末有些山区小镇没有被工业文明摧毁,保存着明清留下来的IP,就是一个壳,没有产业,但是就是非常具有特色的壳,受城里人钟爱、保护,然后有了乌镇。只要有IP,就可以,而且这个IP是确定的,是城市的,而不是画图的,原来没有特色的工业文明的小镇重新回来改造。本世纪又有了小镇进入了城市,成为产业修缮,生态修复的重要的载体,城市进入新经济体,这是4.0版。第二个规则,知识经济和一般的经济最大的区别,知识经济自己能够创造资源,而不是使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知识经济怎么来的?作为特别的强有力的IP,怎么来的?它是通过一系列新企业的产生,完全是颠覆性的,和城市的多样性相互之间作用,这样正相循环,产生了新的孵化器。所以4.0版是新产品、新结构、新创业链等等一系列特色的形成的过程。我们讲特色小镇,IP的强度有多大,广度有多大,没有人跟你讲清楚,只是说这个东西行,但是我告诉大家是可以分析的。特色小镇的深度,这个小镇是不是世界第一,中国唯一,还是浙江省唯一,如果是世界唯一的话,特色强度很大,所以它的深度很深。另外一个镇上有几个特色,比如有一个世界第一的,这个镇里边有三千人从事于中草药,这就是浙江省第一,两个第一叠加起来,还有周边的自然环境,扒个小山头,风景非常秀丽,这样三个第一叠加在一起,IP的广度很广了。所以我们用深度和广度来思考,原来没有特色的,我们逐步改造,将原来单一的功能区我们植入一个,原来特色不足的,我们升级,这样路子就很广了。但是这些路子的广都是非常复杂的。第三作为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它的本质是怎么来的,不是有一个上帝一挥手马良一画就出来了,这样的特色是没有用的。它的特色是来自于镇里边的企业家,镇里边的科技创新者,包括艺术家,三者之间互动,这是一种涌现产生的。所以特色小镇在某种意义上讲,本身它就是孵化器,我们能规划出一个孵化器,将来靠什么发展,很难,所以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大海一般的不确定因素中间,有五个方面是确定的。第一任何特色小镇必须和历史上小镇有差异,第二你有新奇的发明,第三有绿色,不能黑烟滚滚,徐林市长就把他枪毙了。第四能够和城市周边互补,冲突的当然不行,最后是可体验的,可观、可游、可住。所以五个方面是确立的。最后一条特征,作为新经济体,小镇的IP因为是从下而上的,所以它是一个需要内部的创业者给它非常充分的自由度,让它对外部自适应,然后才有动力,有机会从上往下建出来一个特色的。 4.0版特色产业包括IP的活力都来自个体的自适应能力,所以政府管理小镇,不要认为政府这只手比企业家聪明,第二简政不专权,不要光考虑自己,第三建立一个安全的边界,第四评估不刮风。安全传统的评估,是GDP,是财政收入,是就业吗?因为这些评估没用,这些和传统的钢铁、水泥一模一样,不能以GDP作为经济源泉的小镇。第一自组织,如何有个核心企业从底下创新创业,聚集壮大,我在金华当书记的时候遇到一个小学毕业的农民,他当时跟我讲,有一个梦想,小学都没有毕业,但是读了很多书,我的梦想就是把中国小说有的园林,但事实没有的造出来。第二和周边环境共生互补的,这里讲到我在杭州的经历,杭州有一个山紧靠西湖,底下就是皇宫,不能动土,你不能动,农民会动,贩卖了三十年,结果马云一上来,电子商务把这些陶瓷品市场全打倒了,就成为了陶瓷品废料的垃圾堆,几年前有一帮人觉得这个地方可以利用,搞基金小镇,建筑不需要打地基,给你搞一个园林的设计,引进基金经营,在这共谋共策,现在这个基金的规模达到一万亿。如果你跟城市周边的环境是同质化,不能互补的,你就失败。第三多样性,任何多样性就是创新性的母亲,比如鬼城没人要怎么办,搞一个双创基地,就问了农民,农民组织起来,需要什么,统统都能够给你办齐,现在成为我们国家中西部最大的创客基地。第四强连接,这个IP的小镇,是不是对特定的人群有强大的不可替代的吸引力,这个镇是在距离成都35公里,房子保存的不错,想到我们这个镇怎么发展,他说在四川省有许多这样的,50个亿,35个博物馆都迁过来了,再加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告诉大家创意产业有两种,一种现代时尚的,一种就是古代的。第五集群,哈佛大学的一个教授他认为一个地方和地区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不在于天花乱坠的数字,而是马赛克,马赛克是什么,就是专门制造一种东西的,强大无比竞争力的企业集群。把大师引进来,给你一个四合院,来了一大群,一万五千多名从业者,配套的评估师,拍卖公司,培训机构,银行都来了,所以形成了完完全全按照单一产品的一个聚集体。现在的工业区,企业之间没有关联,不是内成长出来的。第六开放性,中国的经济一定要面向全世界,在全球的价值链里面分到一杯羹,这是全球化带来的红利。我在这个县担任过县委书记,有一百万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不多,这个县的农民要在全国求生,发现政策不符合,持续40年不断创新,成为我们国家最大的电器生产基地。所以这样一种面向全球,切入它的生产链,而且向两头延伸的范例注意开放性。第七超规模性,我们经常说这个城市有多少人口,城市有独到的IP就会成功,而不在于有多大的规模。我们在保定的庞口镇,定位建设中国农机城,服务的范围是大半个中国,成为中国最大的专业农机城,基于农民需求的,基于农业现代化的IP,成功了。很多地方不注意,就变成规模效应,那就失败了。第八微循环,微循环和长距离循环是完全不一样的绿色发展模式,一切都可以分布式、小型化,这样我们获得绿色发展的机会。第九自适应,因为它是企业家内在自适应的能力。到了南方看机器人、数控机床,原来国家定位全在东北三省,但是东北三省急剧衰退,现在机器人在南方涌现出一个一个为新一代机床而专业生产的小镇涌现出来了。第十个协同涌现,只有协同才有新的生命力。这种协同创新的成果,它的威力无比,杭州市原来一直低于宁波发展,但是后来居上了。如果说我们一个小镇是单枪匹马的,自以为是的,从上而下的划定一个IP,你就失败了。其实内部协同的,你就成功了。& &&什么叫好的特色小镇,什么叫差的特色小镇?一目了然。除了IP很重要,我们要分什么好的,什么差的,好的IP怎么来的,差的IP怎么来的,才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全国政协委员贾康先生主旨演讲:创意创新与城市建设运营中的资源要素整合贾康:我们讨论的问题,有一个背景,中国的城镇化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中央早就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显然需要有创意创新,是我们现在追求的升级版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国真实的城镇化水平按照五中全会认定的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就是没有欠帐的城镇化率是41%。另外一个更熟悉一些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7%出头,那是有很多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而形成的指标。因为常住人口里包括着前面几十年进程差不多三亿从农村迁徙过来的人口,两亿多人并没有取得城镇的户籍,也就没有得到一视同仁市民化公共服务待遇,按照我们的意愿高水平的往前推进,一定把欠帐补上,真正的城镇化率就是百分之四十几。城镇化水平要到70%上下才会走完高速发展的提速阶段,转入比较低频的发展状态。我们在70%到来之前如果是一年上升一个的话,还要走接近三十年。这个巨大的发展空间弥合中国二元经济释放中国巨大需求,扩大一轮一轮建设期,还有产业一轮一轮升级,还有人力资本一轮一轮培训、教育,也就是中国建成现代化国家的过程。这种发展过程中间城市创意创新,首先看的很清楚,必须在通盘的规划和设计层面进行有效的供给,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背景之下,最高层下决心走出一条新的雄安新区,也是前面几十年的纠结、矛盾倒逼之下不得不做的大手笔。任何政府地方辖区无一例外考虑五位一体,怎么动态的优化自己辖区的整个通盘的国土开发和城乡建设的规划。这里面需要有较高水平的跟着要匹配的城市运营空间各类资源要素优化整合,这是问题提出视角的基本考察。接下来我想强调的经验已经足够证明,规划必不可少的初始环节之上要强调它的先行和多规合一。国土开发面对这样一个棋盘,必须是考虑各个棋子配置上去相互关系,综合效益。全国如此,任何一个地方辖区也如此,我们在历史上从北京的建国之初考虑规划往下看,其实有非常令人揪心的教训,比如到了半个世纪之后梁陈方案才得到认同,当时决策领导机关手上有权力的人士很难理解它的高水平。其他的专家也不认同,包括从苏联过来的专家,一边倒的不认同梁陈方案,迅速否定,而且还受到批判。现在来看高水平,生米做成熟饭,新的一轮大手笔,带有梁陈方案影子式的建北京服务中心,雄安新区建首都服务新区,接受历史考验,应该有高的水平,不可能以政府体系之外的市场主体和政府基层的地方政府作为主体,试错法形成合理结构的,没有别的选择,必须是最高端的公权在手的管理部门调动所有调动的智慧,专家群体的智慧和社会方方面面反映出来的意见里面的智慧,然后由我们的决策层拍板,可选择的方案里边到底拍上哪个方案,这个就是历史新的选择。下面是多规合一,怎么协调配套,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产业布局规划,有公共交通体系规划,有环境保护规划,有我们区域里面各个部门自己城乡发展、社会事业、教育、医疗的规划等等。贯彻中央所强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过程中间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它要使相关各种要素优化整合。首先可以理解为顶层规划要有高水平的大规划,很多建设跟着的必须是大资金、大手笔。在建设运营过程中间,供给侧改革必然推崇守正出奇,市场的作用对全局来说是决定性的。应该充分让市场发挥作用这是规律性的东西,不要认为城市运营建设里边照搬别的国家的经验,我们前期有所体验,我们就可以一路现代化推进这个过程,没有那么简单的事情。面临一系列挑战的问题必须出奇,而且出奇是出奇制胜。不是说所有的要素等量齐观,一定制度创新带出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打开我们的潜力空间,出奇制胜是我们的硬道理。我要简单谈一谈积极开拓创新之下怎么样探索城市IP,我开始有一个误解,我以为林竹运用的是网络互联协议的概念,我听了才明白知识产权推到特色的创意这样一个城市运营建设,特色小城镇开发等等上面来,它的定义是很有学术思辨色彩的。我理解基本要素必不可少有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是定制化城市建设运营创意和解决方案,濠江区也好,固安也好,我们前面仇部长说的那么多特色小镇也好,这个要素是先行的,怎么样有定制化供给侧解决方案。第二个要素是资源要素调动潜力形成活力,优化整合,机制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方向相对好认定,要贯彻产业政策,技术经济政策,一般讨论来说,不能走极端,有些学者说产业政策应该否定,这个是对不上世纪生活的,全社会 所有经济体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政策制定方面这么考虑问题。在城市运营过程中间,有一个好的创意,带出实际过程中间要素整合这个机制是最关键的,要在机制创新这个方面解决好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探讨和开拓。中国城市运营白皮书启动仪式的环节孔丹先生、何镜堂先生、徐林先生、贾康先生、苏国新先生和林竹先生,正式发布中国城市运营白皮书。主持人:今天又见证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中国城市运营白皮书正式的启动了,而我相信这份白皮书也会重点从中国城市运营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趋势等等各个角度入手,通过分析城市IP孵化的成功案例,深度解析年度城市运营的热点和亮点,也会对中国城市运营的历程、现状以及方向进行全面的评价与总结,2018年底的时候将会正式发布,到那个时候也是我们见证从今天开始一年多以来我们所取得的辉煌成绩的时刻。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何镜堂先生:城市文化建筑创新与创作实践何镜堂:融合就是创新,就是特色,一个城市的特色关键是它的文化,但是文化是第一要素。今天的题目叫城市文化建筑的创新与创作实践,我今年快80岁了,利用这个机会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交流。文化建筑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人与资源聚集的产物,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形成的宝贵的财富,城市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城市也是应用建筑的母体,城市与建筑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作用,所以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更是城市赖以延续和发展的根基。文化建筑也常是城市一定历史阶段的缩影,是城市的名片和标志,更是城市重大事 件记忆的载体,文化建筑的风格和风味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特征、素质、追求和发展。第二个谈谈两观三性,中国特色的城市怎么来的?也是我多年来研究的一个课题。为了更好彰显和传承本土文化的特性,也基于建筑的本体融合环境。一个城市的建筑跟其他不同,建筑本身是技术和艺术,科学和精神一种融合,既有1+1等于2的理性思考,又有1+1不一定等于2的情况。所以常常我跟我的学生说建筑没有一百分的,没有绝对正确的,有些甚至是见仁见智的。所有因素归纳成三个方面去理解,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地域性包含了当地的环境,当地的气候,当地的情况,也包括了当地的文化,文化是一个建筑最高的层次,体现了当代的文化,历史的文化,中外的文化,体现文化自信的一个根本,时代体现了建筑的发展。把这三个要素从哲学角度理解它,可以提升到空间是整体的,它的时间是可持续发展的。有这样一个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建筑创作,有特色的建筑,自然不会千人一面。我总结一句话,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是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时代则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一个合乎逻辑的设计构思过程,常常是以地域中挖掘有益的基因,成为设计的依据,这是从最根本的地域挖掘出它的基因,因为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建筑,只有地域性的建筑。从文化的层面,加以深化和提升,与现代科技和观点结合,并从空间的整体观和时间的可持续发展观加以把握,这就创作出三性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我还发表了一个理论文章,和谐理念与建筑三性。第一理论,中国特色的创作理论,包括两观三性等等。第二从创新人才去讲,为什么回到学校,1983年从北京回到广州,走一条把设计和研究结合的道路,从而培养我们的博士和硕士,林竹是我培养的非常优秀的博士。第三是团队,当今中国这么快的速度,好的理论,好的人才,没有很好的创作团队是做不出作品的,一个人做不出来,面对中国的特色,必须从这三方面,创新人才、创新团队三维做好。通过建筑语 言,通过特有的语 言,来表现这种场所感,通过空间组织,通过材料,通过机理,通过色彩,通过光线形成这种场所感,让你进到这里有这种感受。走这个路的时候,霎霎的声音,看人的表情都是这样的,这是建筑把人的情感整合起来了。这是内部的情况,不谈很多了,悼念的地方,这是冥思场景的设计,现在点了灯,反射来反射去,向无处延伸,引发思考。进到和平公园,非常平静的,有山、有水、有树,让人家感受到和平,像一个诗篇,有开头,有高 潮,有结尾。很多小镇、特色、老房改造,我工作的地方,原来是中央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前身,90年代,当时是一堆烂的房子,是一个废墟,我用11年时间不断改造,成了现在这样的状态,一百多个人的小团队在这里工作,分了四期,现在已经做好了,这是无人机拍出的照片,十个房子,六个是坡顶的,四个是平顶的,四千多平方米,但是进去非常舒服。这个地方既是我工作的地方,又是培养博士的地方,又是学生交流的地方,这个列为科普基地,这是岭南园林,也是有诗意的。一天的工作,吃饭全在这里,一百多人。我用廊把它连起来了,屋顶绿化了,这是晚上的景色。这是展览,所有创作的理念都是从这里出来,这是建筑学会的理事长修龙和崔凯,都比较满意。北京城市实验室(BCL)执行主任茅明睿先生:人本数据支持下的北京老城复兴茅明睿:我一直在做城市的数据科学,怎么用数据研究城市。我讲的话题是我们的城市IP怎么在影响到人的行为,或者怎么通过观测人的行为探索在城市运营怎么使用IP。&一个城市的IP就是城市文化的一个代言或者代表城市的文化,城市的文化最集中的区域就是老城区。在中国各个老城区当中IP最丰富的应该是北京的老城,我们今天以北京老城复兴说一说怎么运营IP,数据是人的行为数据。说大数据的时候,大家会有很多不太清晰的场景,经常有人问大数据和城市复兴有什么关系,和老城有什么关系。第一个概念就是感知,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在人脑当中所出现知觉的反应。比如城市对于城市的感知包括对于物体的感知,人的感知,行为的感知,它的核心是通过观测将实体空间进行数据化。第二个叫认知,认知是人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进一步对人、物、心理进行认知。我们可以认知事物的特征,事物的规律,事物的发展趋势。最认知的核心是理解和判断,我们通过感知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信息化的过程。第三个叫干预,基于认知所做出来的响应。我们讲数据和城市运营的关系,大数据的概念并不直接干预我们的城市运营,而是通过增加我们对于城市和人的感知和认知能力来间接实现对于城市干预。当我们过去面对老城复兴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做,说传统一点,还是更现代一点,还是不需要太商业等等,北京的历史街区风貌提升当中,应该怎么去做建筑风貌,怎么做过渡空间,怎么提升步行的体验,以及怎么实现这个城市的基调和个体区域的个性关系,怎么将传统和现代融合。我们可以通过数据观察看我们怎么在城市IP地址实现精细化城市运营和城市治理或者城市设计。通过这样一个流程,通过城市的感知、认知以及深度认知,实现我们的干预。我们的感知包括这样一些对象,包括行为空间,建筑、街道、设施环境还有行为的主体,人或者车。刚才说通过人调查、跟踪以外还有其他感知手段,比如手机,通过手机信令、红外、磁感还有文本各语义。针对城市的感知,面对不同认知任务有一系列的感知方法,我们将这些感知方法进行性能和功能的计算,我们面对不同任务的时候应该采用什么方法,人肉大数据,传感器方法,第三种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去做,叫做社会感知,有不同感知对象。什么东西可以用来选人,什么东西可以识别人的行为、情感,以及成本和性能,这样形成一个针对城市感知的一个方法论的整合。通过这个区域的感知和认知,形成人本观测。在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每天每个小时来到这个设计周参加这个活动的人从什么地方来的,每个小时每天客流量是多少,此外性别、年龄、兴趣爱好、使用的手机都可以了解。除了这些基本认知以外,还可以通过图象识别来到我们场所人的情绪,这是设计周之前针对这个街道对于情绪的观测,发现在设计周有这样一个文化活动之前,这条街上一部分面无表情,有非常多展览之后,喜悦度提升到23%。同样这几天喜悦度只有12%,一个场所注入文化内容,运营文化内容之后跟没有IP的地方,访客的喜悦度有多大的差异。除此之外分析场所的影响力,同样是国家设计周和大栅栏的影响力,2015年之后自己产生一个新的波峰,自己通过参加设计周活动自己得到了影响力的培育和提升,不再需要搭设计周这个车。我们的老城更新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过去很多年当中我们老城更新、旧城改造,使用的是左边的模式,通过空间变现,获得资金实现空间改造,再去购买城市的服务内容。现在更多倡导这个城市有机更新,我们避免城市大拆大建的过程中出现两个新的东西,一个叫做内容,一个叫做影响力,通过城市内容的运营实现影响力的提升,进一步产生现金流,这个就是城市运营的故事。过去我们依赖公共空间改造变现,或者出让城市空间实现城市更新,现在变了。我们需要实现深度的认知告诉我们怎么运营城市,我们要认知的是城市的品质,街道和场所的风格,内容、活力、情感和影响力,通过他们评估老城的活动,内容的价值和更新效果,从而优化招商和设计。怎么干预,如何策划活动,在招募什么样的内容,怎么运作影响力,注入什么样的功能,怎么组织客流,怎么设计空间。我们又做了更广泛的老城IP地址的观测,这次选择当中把北京旧城IP地址一网打尽,对这些区域做了完整的观测,布设了大量传感器,室内的和室外的。比如白塔寺宫门口的菜市场,朝阳门史家胡同。中国新兴(集团)总公司总经理刘昆女士:城市logo的展示和塑造刘昆:作为以建筑地产为主业的央企,我们觉得建筑是一个城市当之无愧的logo。建筑不仅是一个城市的重叠,也是文化的承载。说起北京大家一下想起天 安 门、故宫,说起杭州是西湖,可以是具像,也可以抽象。具像的logo比如纽约,我们说到自由女神,说到曼哈顿就是它的地标式建筑,金融街就是华尔街,是它的金融基因。比如巴黎,想到埃菲尔铁塔,但巴黎的浪漫是骨子里基因层面的logo,耶路撒冷三教圣地,无论什么建筑都阻挡不了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另外可以是独享的,也可以是共享的。比如硅谷,是一个城市的低谷,低地造成了世界的科技高地,就因为周围大大小小几十个城市享受着共同硅谷的logo。今天上午徐林司长讲的我们的城市群,我们小城镇群如何通过共享打造自己的城市logo,粤港澳大湾区也是具有城市群的产业群体,产业集群、建筑集群包括生态集群。&第三我们认为城市的logo可以是规划的,也可以是自发形成的。比如深圳,深圳在一开始建设的时候,并没有今天的科技色彩,深圳第一张片子大家记得最清楚的是这张,当时邓 小 平说的,一百年不变。今天形成它的科技色彩是逐步形成的,这是我们关于城市logo一个基本的认知。我们也有几个启示,第一个我们感觉城市的logo越抽象越有吸引力,北方人在北京特别想去海南,因为有一个很抽象的logo就是好的空气,高富氧厉子。大家知道硅谷是一个共享的logo,杭州通过阿里形成了一个logo群,包括合肥,最近看到科技指数,北京、深圳、杭州、合肥超越上海,我跟上海领导谈起来,上海的科技指数低于这四个城市,他们说真的是这样,只不过没有公布。我觉得很惊奇,这也是城市基因一个变化。第三点,自发形成的logo更具有生命力。像在合肥,合肥整个科技logo完全是围绕着中国科技大学这个载体逐步扩张出来的,以前大家从来没有想过合肥是科技型城市,结合这些我们感觉今天的会特别有意义。我记得上个星期我们在听十九大宣讲的时候,宣讲团成员曾经说一过句话,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我们感觉到今天的会议能够从城市IP的角度切入,现在我们都说规划优先,说明在规划之前我们还需要城市logo和IP的设计,可能比规划优先还要重要。所以这是我们得的第一个启示。第二个启示,城市logo的打造要有中国特色。中国现在正在城镇化的道路上,我们说产城合一,产融合一,十三五规划是我参与制定的一个很重要的指南性的文件。中间提出来有三个一,也就是我们在座各位都有密切关系三个一亿人,一个是促进一亿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一个是改造一亿城中村和棚户区;引导中西部地区的人走向城镇化,这三个一个亿和我们的设计和我们的城市,和我们的IP都有很大关系。中国的城镇化还没有脱离乡土经济的色彩,大家相对居住比较分散,不用对门住对门,熟人经济,再有一个用标志物表示。城市经济正好是相反的特点,密集居住,住在一个楼里像鸽子笼似的,对门的人不认识,城市经济数字化。我经常和北京市的领导说,我们北京市就是一个大农村,今天到这维景酒店,司机问去哪儿,我说三元桥西南角,像村头约会村中间的草垛里,意思差不多,我们没有实现1号公里,36号码头这样数字化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城市logo的打造一定要中国特色,要有新 时 代的我们的印记。再有一个城市的logo要围绕五大发展理念,上午很多嘉宾也说了,大家也都非常熟悉。对我来说,我愿意一句话表示五大发展理念在建筑设计行业的一个基本的落地。原话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美其美大家都以自己为好,尊重自己的文化,尊重自己的logo。第二美人之美,不仅觉得自己好,还要接受别人好,赞誉别人好。我们还要美美与共,音乐是无过节的,两国人民的友谊都是美美与共,达到的境界是天下大同。刚才何院士讲建筑的时候,最后说了一句话我很骄傲我的建筑有禅意,因为天下大同,一切都是在道法中,在所有人对美好的追求中形成天下大同的。AECOM集团亚太区高级副总裁刘泓志:从应对城市问题到创造城市IP刘泓志:过去分析城市经验的时候,通常比较刚性的,比较理性的,今天希望能够用感性的角度去探讨一下城市IP对于城市有什么意义。每个城市都有它的性格,来自它自己的生活故事,每个生活故事都需要一个空间的舞台。城市的空间舞台到底在哪里?很重要的是来自问题,每天都有问题要解决。我们生活在一个有问题的城市是生活在一个有机会创造故事的城市。我们现在的城市通常会被硬件占领,怎么挖掘一个感性的空间,对我们来说城市更重要的资产。最后我希望探讨一下创意设计怎么应对我们的城市问题,进而创造城市的IP。看一下城市的性格,大家知道耶路撒冷宗教之城,我们知道新加坡,建国是非常艰辛,年龄没有很强,但是整个国家充满建国的精神。维也纳,音乐之都,北京政治之城,所有的决策和行为充满一些政治的意识,牛津是学术之城,米兰是时尚之城,巴黎非常浪漫,底特律尽管现在的汽车工业开始进行大的变化,整个城市还是有它的品牌。柏林有这样柏林围墙,东西隔开,它的建立,它的倒塌,增添的不止是历史,而是对城市的认知,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互相之间的包容。拉斯维加斯,更多觉得这个城市在创造梦想。威尼斯空间上是水上之城,罗马是一个史诗之城,整个城市就是历史的见证。这些城市的性格到底从哪里来?我相信需要一些空间的载体,我接下来谈谈城市重要的空间。威尼斯大家认为是圣马可广场,同样时代广场,只是纽约一小块空间,可以代表纽约的形象,重要节庆的时候,同样占领着纽约这么大空间,这么大地块的中央公园,也是代表一个纽约城市的一个IP。牛津街,是英国伦敦非常著名的商业街,为一个城市写下非常重要的一笔。西班牙广场,代表着罗马,而布达佩斯,中央大市场代表它非常重要的生活文化。莫斯科的红场,非常有政治意义,带来非常清楚的标志性。意大利的锡耶纳市政广场,一部分时间办理赛 马会。哥本哈根新港,首尔的清溪川,一座桥,比如布拉格的查理士大桥。新加坡的克 拉 克码头等等,这些公共空间都为城市代言了。还有我们的苏州,古典的园林。说了这么多,都有一个共性,这些城市都拥抱一些重要的公共空间,这些公共空间其实是生活的舞台,而这公共空间的来源更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城市通常有哪些问题,尤其在中国怎么理解这些问题。首先中国在这么多年城市快速发展,我们通常开发,更准确讲房地产开发主导一个城市的成长,这里的思考是快速,是回收,已经过了这个阶段。接下来应该怎么应对一个城市不止发展而且成熟,这个成熟代表城市怎么应对它的问题,尤其生活的问题,而不是创造景区的概念。还有一个问题,空间,我们懂得创造空间,可是空间的意义以及承载的世界却流失掉了。东北一个商场前面的广场,因为很多大妈在这里跳广场舞,所以有一块地留给大妈跳舞。我们的城市发展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城市的发展被交易的一种产物,城市的发展需要土地,一块一块被招拍挂,忘记和土地的感情还有跟自然环境的关系。还有人文,我们对人文无法理解,甚至无法感知,无法感受它的价值,总要通过消费,用消费和商业包装我们的人文,人文才会形成我们生活里的价值。我一直认为城市就是没有页码的书,可以随便翻,但是常常忘了怎么阅读。还有一个问题城市发展很快,我们鼓励有梦想,追求梦想,但是我们常常忘了这个城市有它的记忆。我们的城市发展这么快,尤其我们希望能够引进国际的经验,而这些国际的经验不管建筑师还是理念,到中国怎么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大难题。尤其大城市,或者所谓好城市,甚至一线城市,年轻人渴望到这些城市里头来,这些人留下来的原因只有一个容纳他们的发展,这里有很大的问题,生态环保的问题,很重要的是文明资产的问题。最后一点谈城市设计,我们怎么设计我们的城市,设计我们的生活空间。我一直觉得可以有很好的设计,但是这个设计怎么留住城市的故事非常重要。现在的城市发展基本上感受不到印记,以及带给你空间的感受。所以讲到这里,跟大家分享的是城市遭遇的问题,其实是这个城市最深刻的内容,如果我们好好思考这些问题,用有创意的设计,一定有办法写出这个城市的故事,一定是这个城市IP最重要的基础。今天给我一个很大的鼓励和启发也是我们作为城市设计师、规划师遭遇的问题都有可能是这个城市绝佳的机会,看我们用什么角度和方法做设计。我们怎么应对城市问题,其实是创造城市IP最好的机会。如果我们看城市属性和IP属性之间有什么共性,有什么差异性,可以发现非常有趣的对应,城市谈资源,IP要讲内容,城市要谈物产,IP产资产,这里还有生产和议价的问题,供给和消费,一个谈特制,一个谈特征,一旦有一个城市IP和任何IP,每个产品出去都有一定的质量,城市要谈活力,IP要谈热度,是不是受欢迎,是不是被接受。当城市是解决城市问题的时候,IP也在找IP的城市,所谓城市IP的市场在哪里,城市的IP谁来消费,怎么创造这种议价。应对城市的时候,要看待城市的问题,可以通过这些满足底线要求用创意设计的方法,通过优化和转化,载体可能是公共空间,可能是基础设施,可能是软件,我们的城市运营,最后我们创造出IP。更重要的是一个是本来要做的事情,但是可以创造无限的价值。设计到底只是解决问题,还是写下一个故事,IP有它的故事属性,而不只是一个点或者非常粗浅的形象。每个城市都要用自己的生活创造自己的故事,所以不会有被取代的可能性。我们的问题是什么,尤其城市规划设计,不停给剧本,不停给台词,而且千篇一律,忘了挖掘这个城市生活里面的本质,可能很平凡,但是很生动的属于这个城市的内容。我希望每个城市通过设计写出独到的故事,但是设计还不够,我们需要的是创意的设计,我们才可以把一个有故事的城市变成一个自己都会说故事的城市。主题对话环节主持人:&龙固新 湖南德思勤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嘉 宾:&茅明睿 北京城市实验室(BCL)执行主任刘 昆 中国新兴(集团)总公司总经理刘泓志 AECOM集团亚太区高级副总裁刘延军 广东爱富兰有限公司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刘涵 中文在线数字出版集团政府与公共文化事业部总经理龙固新:明睿,在成都有两个比较好的商业,一个奢侈品商业,还有太古里,非常引以自豪在中国具有国际范儿,太古里把传统的文化和现代的商业相结合,成都领导去长沙的时候,我提了一点小小的东西,从单个项目的节点来看,在中国的文化和商业史上是不错的作品。如果划两公里,从整个城市空间的角度来讲太差了,点上还可以,线上城市空间设计太差了。我刚才听您介绍的时候,很多大数据,很多想法,反观到北京来可能也有这样的问题,有些建筑做的不错,但是从一个线来看也不太好,北京这么好的大都市,如果从一个面来看,可能也很难找出这样的建筑文化风格很协调的区域,从您刚才谈到的城市更新,我觉得北京迎来一个非常大的时代,能不能在这个方面有比较大的进步。茅明睿:回到北京来说,我们一直在参与北京城区的规划,一个北京的总体规划,最近跟进北京的核心区的控规。应该说北京的城市机理存在很多问题,有些区域不协调,包括北京城街道活力、街道品质上面都会有很多问题。您刚才说成都这个区域比较好的购物中心周边两公里也会出现这个问题,我们最近做了一个项目,东大桥这个地方,旁边有一个北京最好的商业中心,芳草地是顶级的商业中心,旁边有衰败的购物中心,还有一个非常罕见的北京三角地块,非常糟糕。面对这个考虑和周边区域的关系,我们设想这个区域应该为什么样的人服务,因为怎么跟周边城市功能相协调,我们使用了新的数据源,比如摩拜单车的轨迹,比如路口设很多人进行人流监测,包括这里老年人溜弯去了,北边朝阳医院看病的人又是怎么走过去的,上班的人又怎么使用这个区域。我们研究一个微观项目的时候,其实是在中观甚至宏观上面研究它。& &&更宏观的一个问题,事实上北京在最近的一年当中一直在干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城市风貌的整体提升,包括街道环境的整治,也有一些有争议的,也因为这个问题我也遭遇了质疑。总体来说,大家的视角都是试图在一个面的尺度上总体认知北京的城市空间和总体优化它。所以我们也提出旧城保护,包括不再拆一栋旧城内的房子。龙固新:北京坊每人做了一栋建筑,想听你发表真实观点,因为北京首都定位国际文化交流,放一放。第二位是刘泓志总,给你出一个小题目,上个月我正好拜访了粤港澳大湾区九个市长,今天探讨大的城市形象的时候,我发现跟这几个大湾区市长沟通以后,我发现没有见到这几个核心城市有像样的滨海城市的景观带,包括艺术长廊等等这些东西。现在上海在做西岸,也在下功夫。下一轮城市IP和设计来讲,能不能给粤港澳大湾区做点什么?我说我们这个联盟除了做点项目以外,非常重要的是我们能为这些城市做点什么。刘泓志:大湾区和其他的城市群或者国际上很多城市群来说,都有共同的地方,但是也有独特的资源。比如岸线,大湾区岸线资源可以成为大湾区不同城市一个共同的城市元素,让大家形成一个一致的或者可辨识的形象。我强调的是最好的形象绝对不是单一的,我会非常谨慎地说一致的形象,我们在谈形象的时候,通常倾向于创造一个可辨识的,一看就知道这,这两者之间要找到很好的平衡。结合我刚才的发言,一个好的城市群或者大湾区,多元性是最珍贵的。我还这么建议从这几个城市他们的核心问题和他们的共同利益着手,而不从景观或者海岸线着手,因为是徒劳无功的,一定从每个城市最想要解决或者最想增值的地方,这些城市里面找到共同点,从这里发挥出来。如果找到这个点,结论是交通性的,我们做交通,如果景观可以做景观,如果旅游资源可以整合旅游资源。我觉得最重要肯定要通过一个平台来运作,空间的设计跟海岸线塑造优美的,还是生态的,多元的,还是有更多一致性的整体美,这些都是其次。您的问题背后,其实需要一个平台的运作。龙固新:这个问题希望回答的稍微简单,你没有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功能和城市形象,很难吸引国际化人才,所以东莞是不是把简单的加工厂变成一个可以能吸引全球研发人才的地方?& &&刘泓志:两个建议,第一个肯定是转型,转型方向一定是生活性。& &&龙固新:我今天就说一个,有82万平方公里,能不能打造滨海大都市的区?& &&刘泓志:所谓大都市区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龙固新:这几个城市,包括深圳、东莞这一圈都缺乏这样的东西。& &&刘泓志:不好回答,湾区的城市发展找到互相借力的地方,而不是自己做100%的优化和转型,成本效益是很有问题的。& &&龙固新:全球伟大城市很多文化亮点的时候,我还是蛮激动的,像你这样的大师也可以做点事情。刚才讲了很多内容,我们看仇保兴讲的横店影视基地,我谈过很多次,我们不能老是抗 日神剧,古装剧这种,我说有没有带来未来科技的作品,长三角、珠三角最缺的就是这些东西,科技和未来生活的融合,这个方面有没有好的东西和大家建议?& &&刘涵:这个题目也不小,科技的元素在文学领域并不稀缺,中国从2000年开始有网络文学这样一个行业,不说传统的这些知名的。在我们现在大众能够看到很多的作品,尤其网络文学作品,一类是奇幻,可以理解国外科技的题材,这块受众范围非常广。刚才说文化与空间的结合,我们先说第一步衍生,我们确实看到古装的、穿越的,其实这里面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玄幻类的题材包括进一步衍生的仙侠类的作用并不是很冷门的,而且具有广泛受众。& &&比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是古装的,但是充满魔幻色彩,同时取景在非常美的云南一个湿地公园打造的场景。这样一个作品恰恰印证这样一个概念,文学、空间或者IP的结合。我们作品不断更新,同时进一步关注它的衍生和发展。我们从事文化教育的企业,和大家出发的角度会有一些区别,我们致力于打造的一个IP,下一个定义是活的IP,举个简单的例子,刚才说杭州非常典型的IP,第一反应是西湖,西湖是一个自然景观,不是活的,全国叫西湖的很多,为什么都知道杭州的,因为白蛇传,背后有一个活的IP白娘子,因为有这样一个故事进行了演绎和传播,活的IP第一可以赋予内涵。& &&刘涵:今天聚焦一下,核心点是科技和艺术的结合,我们北京电视台主持人在那,他们电视台播音画面的很多处理、场景通过AR创造出来的。我出题目的核心点,因为现在国内这么多的创新,玩上层太多了,缺一点对未来科技,比如阿凡达,AR、VR和历史结合,刚才说你们也上市,有没有可能在诸位的城市或者项目中间奉献这样的产品。& &&刘延军:是我们考虑的范围,在景区也有AR、VR技术应用。在我们角度来看,科技是一个手段,活其实是一个效果。我们说微博,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技术,我们现在也在构建它的IP作品,在它打造和宣发的过程中把角色创造一个实名的微博,有人和他的粉丝互动,让这个角色活起来。我们会应用各种各样的技术,包括互联网的技术,包括新的技术也会不断关注,影视视觉效果的呈现,这是我们会应用的。但是最终的效果我们希望让这个IP深入人心,能够打造起来,传播起来,活起来,让大家接受,广而知晓,这样的IP对于城市也好,小镇也好,它的打造和建设会有非常大的效果和意义。同时依托传统的景观或者建筑所代表的效果。& &&刘延军:我们主要是以室内设计为主体的这么一个设计机构,目前在我们设计院架构划分上,核心团队成员一百多人。主要室内设计为主体,在华夏城市运营研究院挂牌的时候,林竹总曾经说过,闭环当中属于做的是最微观的,我们一直努力用宏观的思维来做微观的事情,包括三年前成立研发部包括策划,包括我们做的很多室内的设计,尽量以策划的思维完成室内设计的工作。& &&龙固新:学建筑学的吗?& &&刘延军:学管理的。& &&龙固新:问你一个难的问题,我们对整个建筑设计的空间结构和室内的结合,我问的前面几个大师以点和线、面的结合,现在很多项目,设计师尤其做艺术创作的时候,对建筑空间的理解可能需要特别注意,在你的研究院里,这方面考虑有什么可以跟大家分享的?& &&刘延军:感谢龙总对我们这个专业准备的这个问题,因为我是学管理专业,2000年开始从事这个行业,因为喜欢这个行业,所以一开始也是从设计师做起,不断摸索,不断学习。现在在我们团队当中,就每一个方案包括每一个项目,刚才您提到空间关系的问题,我们的入手是从分析,每个项目接手过来做的是分析工作。无论是规划到建筑到景观包括室内,都讲一个原则,因地制宜。不同类型的项目,第一步做好充分的分析考虑工作。下一步就具体的元素提炼,才做展开设计,有这么一个正常程序,也是这么一个步骤。& &&龙固新:刚才我们提到城市IP,具体到每一个我们存在的空间包括今天会议厅一样,都是你们这些设计师的成果,大的城市IP和你们应该是非常紧的。问一下刘总,上个月我受邀拜访苏州的新加坡工业园,谈论这些产业项目的时候,能不能谈点别的,苏州的性格是什么?我说好像苏州的性格里缺一点野心,城市和人是一样的,因为苏州的这些人八点钟回家,十点钟睡觉,深圳的人肯定不这样,说到这不好说的太重,好像缺一点野心,创造力肯定要有多的野心。& &&刘昆:苏州的性格里缺乏点阳刚气,城市的性格对于城市的经营者包括后期参与设计管理的人员,我倒希望引用十九大报告的八个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个城市的基因是固有的,像每个人出身没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一样,苏州人怎么说话,他的说话方式,对待外界的方式有他固有的特点,我们也一样,走在北京,为什么分成都和城,东城是地都的丰采,其他城市没有都的色彩,就可以是城,甚至可以是被疏解的非首都功能,其他城市也一样。刚才各位讲到的有自发形成的城市性格,也有由于基因突变的因素,比如阿里在杭州形成的,中科大合肥形成城市的特色,这些是不是性格,至少是这个阶段城市的一部分。刚才龙总给我提的问题,我们想做的事就是我们希望把一个城市相对固化的部分甩出去做标准化的一个城市中心,围绕火车站建完全一样的共享式的像UFO结构的完全连通的和高铁站,共享办公空间,共享游乐场所、孵化器,针对90后甚至00后,他们进入高铁附近这个区域,就可以不离开这,连生活边工作和玩以及接待客人,我们创造这个综合体没有城市性格,也没有特点,但是很有可能让很多人以这儿为家,未来的人希望自己不是人,是上帝,拿着手机知道什么知道什么,生活在这个区域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城市的logo留给未来,城市的标准化部分要留给我们。& &&茅明睿:看北京坊的话一定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和区位条件,这个地方紧靠正阳门,那个区域几百米就是中南海,这个区域不意味着是单纯的市民性的东西。第二一街之隔,北京大栅栏区域是最近这几年以来得到中国城市微更新最好的一个范本,它那个区域有非常多外界的力量做一个参照物说它好或者不好,所以不能脱离区位条件和时代背景。第二处在这么多组织当中,是充满妥协的一个区域,包括了我到底是要表示我是旧城保护力量还是老城商业开发的思路,到底承载着旧城商业的活力,还是做一个政治华中国梦的样板间,所以评价不能离开参照物。第一个参照物,北京坊最好的对标对象就是前门大街,前门大街的业态和开发过程是流水线批量制造以及连锁商业为典型的所谓仿古的商业街,毫无疑问它的存在是一种进步。一开始设计过程的理念上面就是先进的理念。第三,它的业态也是妥协的结果,将它最好地段一层的店铺做的是平面设计和一个设计包装的文化店。这种店是没有客流的,是不可能形成一个大客流。& &&龙固新:我对它是有评价的,邀请我24小时书店放在前门大街第一栋楼。& &&茅明睿:尽管引入商业,但是依然强化了文化身份,不是常规购物中心招商的路数,这是进步的那一面。接下来说文化,作为老城保护者很反感这个东西,尽管传承了一些IP过来,但是体量毫无疑问太大了,这样一个体量和整个周边旧城的尺度觉得这是拼接感非常浓厚的东西,所以有人会觉得这个是有非议的。同样广安控股可以做的那么有文化和保护意识,大家觉得比较失望怎么到马路这边就变成商业开发,这是一个平衡,没有人真正做百分之百公益的地产企业。& &&客流来说,里面有非常严重的客流贡献不好组织的问题,在里面很容易迷失方向,十万游客都是外地游客不敢进去,当然有可能不让这些外地来的普通游客进去就是他们的目的之一,但是仍然客流量会存在这个问题。站在资本的角度,站在游客的角度,站在旧城保护主义者的角度,站在商业开发的角度可能有不同的评判。& &&龙固新:最后一个问题留给刘泓志总,我们在谈城市IP的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让我们的城市功能怎么更有效率,在道路浪费的时间提高我们的生活素质,也减少污染,如果从城市规划角度来讲,请你也谈谈有什么好建议。& &&刘泓志:针对北京也好,或者普遍性问题也好,尤其北京,我们有很多突出的问题,比如交通问题,比如空气问题。从城市问题的角度和我刚才的发言分享也有关系的是我们怎么看待城市问题,怎么解决城市问题,与其把城市是问题分为千百种,不如把城市的问题分成三个层次,横向的问题,第一是底线问题,城市安不安全。第二层问题是效率问题,第三个问题是这个城市性格原真性问题,第一一定要健康,要活着,第二人要运作正常,每天工作时候是有效率的,这两者的话是健康的人还不够,有没有特质,你的笑容,你的气质,让人家认识到你,而且和前面两者连到一块,城市就这三件事。第一个解决的是底线问题,追求它的效率问题,不要忘了文化的原真性,北京有北京的味道,这个东西不要丢掉。刚才说苏州的问题,如果每个问题都在补它不足的,最后所有城市都差不多,特质很重要。比如交通问题,我很快聚焦一下,交通问题常常归结为这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或者城市密度问题,我觉得不是,一定是规划的格局问题,为什么要有交通,为什么真要动,一定是点A到点B的需求,包括回家,包括买东西,如果规划设计把这个需求满足,出行和次数缩到最短,而不是拼命造路。北京交通的问题是动为而设计,我觉得应该为停而设计,交通的设计是从A到B的目的地,而不是不停的动,观念一改,人为什么要停,停哪里,交通规划就好干。& &&龙固新:非常感谢。最后一分钟,请大家就刚才的主题你们为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设计或者城市的IP做点什么?& &&刘延军:我们主要做室内设计,像广州白 云机场,包括地铁的项目我们也都在参与使用设计的工作,创意这块也是希望在城市的发展当中尽我们的一份力量。& &&刘涵:因为中文作为文化企业,在城市运营建设这个方面,有点跨界了,跨界也不是坏事,跨界会带来碰撞,碰撞才会有火花,火花会有创新,创新才会发展。中文也愿意和在座的各位一起跨界合 作,给我们的城市IP、文化包括建筑和运营带来更加丰富的内容,带来老百姓更愿意看,区里管理者也更容易管理。& &&刘泓志:城市IP它的未来性特别重要,讲到最后城市IP希望创造价值,从创造价值这个角度,我还是想总结从我们自己城市的生活,从城市的本体挖掘开始,尽量自下而上找出城市的故事,这个城市IP就有竞争力,就有独特性。& &&茅明睿:数据科学有助于我们发现规律。& &&刘昆: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总要在雷声之前,如果今天说是我们思想仰望星空的一步,回去以后我们要行胜于言,围绕中国城市运营联盟这个平台上,依托在座各位多多支持,把我们低头赶路的事干好,确实能够打造出值得中国人骄傲的城市IP。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周凯波主题演讲:有效促进特色小镇PPP项目落地问题周凯波:我在这里用中信资深研究员的名义给大家做汇报,我在特色小镇和PPP的结合上做过一些研究和实战的操作。特色小镇目前在全国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包括一些投资商都在做相关的探讨和实践。实践过程当中,我们也发现很多和我们中国的国情相适应和不适应的一些地方。首先是背景,十 八 大提出新型城镇化以后,到目前十九大已经召开了,我们所发现的从事新型城镇化一个有利的手段,目前是特色小镇。第二个我们所有生产要素,从我们的投资拉动到现在的创新驱动,也导致了我们在目前这个时代或者是未来一段时间特色小镇的建设将沿着创新驱动的模式去发展。大家可以看出来,今天讲到供给侧改革问题,说到最后就是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的解决,新型城镇化运用当中可以用特色小镇做一些商量。从国家战略来讲,特色小镇是我们新型城镇化的新路径,第二是我们国家新型高端产业的重要载体,第三是高端人才的聚集地,第四是宜居环境的榜样,这四点是我的总结。第三点高端人才的聚集地,我刚考察国外一些小镇,市长跟我说在我们这个小镇聚集了6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中国有几位,我刚才在台下还跟粤港澳的专家谈到这个问题,如果粤港澳湾区的建设如果有这样的人才,我们的产业和我们居住环境会做到什么样的程度。这可以通过我们的特色小镇来进行实现。这里分享一下全球知名的特色小镇,从全球知名的特色小镇来看,这个概念的提出都是从发达国家,另外在每个国家有不同的代表类型,我们可以看出在分析国外的特色小镇当中的发展路径、机遇和挑战在什么地方。这是相关机构对107个特色小镇所做的数字分析,大家可以看出欧洲59个,北美洲28个,这两个相加超过70%,可以发现发达地区做特色小镇的优势,尤其产业聚集方面。还有一点对全球特色小镇做了相关的研究和分析,分为四种。一种大城市依托型,位于大城市一到两个小时的交通圈自然承接大城市外溢和人才的基础,第二种网络节点,是位于交通网络的节点产业基础雄厚,具备良好的历史和自然的要素。第三估点分布型小镇地处偏僻,具有超强IP运营能力。第四具有中国特色历史文化名城。我们真正特色小镇的发起是从十 八 大以后新型城镇化战略,开始于2015年浙江率先提出100个特色小镇,1.0版到4.0版,着重讲4.0版。我们十九大报告里可以看到创新这个字非常多。今后未来特色小镇的发展,除了我们文旅型的特色小镇,创新型小镇一定是未来的重点,尤其是产业创新。第一批有127个,注重的是旅游文旅小镇,比例53.39%,第二批276个特色小镇,有重要的几个特色,一个重视特色产业的布局,第二顺应山水和乡村机理,第三房地产化小镇一票否决。经过各位做特色小镇当中,一定注意我们国家非常注重山水保护,注重乡村机理,不要全部摧毁建新楼,这是不合适的。另外这是特色小镇在全国的分布,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四川等发达省,这里统计可能会出现两千个省级以上的特色小镇,有一千个到2020年打造国家级。另外一个从各省分布特色小镇的产业类型来看,可以看出特色小镇产业的培育,是紧扣传统特色产业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两个抓手。现在的了解看67%的是在传统产业的升级,33%是在新兴产业的培育,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我们新兴产业的培育正在越来越胜,我相信未来会发生变化。另外一个从小镇的分布来看,经济发达和产业基础雄厚,信息发达,金融领域服务快的都成为我们信息产业特色小镇的聚集地。其他的中西部区,经济欠发达区都是以传统产业升级和文旅小镇作为两个抓手。这是我们各个省在相关特色小镇上的一些政策,有些政策是落实的,有些政策不落实,提问环节再做更深的探讨。特色小镇在我们国家的机遇有四大方面,第一从国家开始到省市,都有相关的政策推动特色小镇的发展。第二个,整个社会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重构的发展机遇,我是做PPP的,每次能想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所带来的一些资源重构的机会。第三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来的机遇。第四是精准扶贫带来的机遇。第四点强调的是现在做的至少70%以上特色小镇都是处于我说的第二种和第三种类型或者第四种类型,离城市远一点的地方,2020年压解决彻底脱贫的问题,我们现在很多项目都是这个方面的努力,同时还有专门政策推动这样特色小镇建设。这是发改委对特色小镇资金支持的细项,包括中央财政,商业银行、建行、农行、光大银行,这是精准扶贫方面的相关政策,美丽乡村的,这是842工程很重要的一份文件。PPP推动特色小镇当中有几个方面的经验和大家分享。第一个,我们PPP特色小镇领域的应用,已经做了将近四个半,运用都在这个里边,一个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传统基础设施+互联网、云计算和智慧城市。现在有很多智慧乡村,也是通过政府采购服务来进行PPP合 作。第二公共配套设施,从山上搬下来的老百姓公共的学校、医院都可以通过PPP模式做。第三扶贫攻坚的异地搬迁,旧房子保留,搬到下面的或者离山上不远的地方进行异地上楼,这都可以用PPP模式做。第四产业集聚区配套。& &&第五存量资产的特 许经营,浙江也指导了一个,政府投入将近20亿的旅游设施,怎么变成正常运营的PPP项目,用PPP模式来做。包括这些细项,我们所支持的范围,这里所支持的范围都可以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尤其扶贫地区,比如水网、电网、园林绿化都可以扶贫地区有专门的政策。这里也是细项基础设施和现代基础设施。现在正在给乡村做村镇互联网的建设,村镇互联网的建设我相信各位可别放弃,也是未来一个很好的投资领域。在这里我们也想分享一下PPP在特色小镇实施细节当中的障碍。大家也听到一哄而上,房地产圈地。任何事情都有优劣,特色小镇这样一个伟大的工程,也有AB两面的问题,问题当中如何应对是我们要思考的。比如开发商对特色小镇的跟进,我在2015年推特色小镇的时候当时没有那么火,很多开发商没有听课,2016年上半年6月份左右开始,经常在杭州讲课,受众是谁,80%中小型开发商,大型开发商还在做大型土地开发,10月份大型土地开发全部转向特色小镇。这里也要防止圈地问题,和周教授也讨论这个问题,如果特色小镇在美丽的乡村或者长期积淀两千年文化的村寨,由于基础设施不好的话,我们全部把它一抹而平再建新楼,我个人觉得不合适的。我们的乡村振兴,不是这样的发展路径,留住乡愁,还要留住山水。从大的面上来讲有四类问题在特色小镇当中。一个是融资,刚才我在台下和吴总聊到这个问题,有很多好项目,但是没有很多钱,都想做,县委县政府也想做,只有这块山水,但是没有钱,越没有钱的地方越想做,这是一个大的矛盾。& &&第二是产业落地,产业说起来很简单,我们说引进某一个企业到了一个地方,北京人说靠谱,从引进它带它进门到最后产业孵化成功,这个长期的过程跟不跟它在一起,这个对产业落地非常关键,我们现在所做的最多就是介绍一下。& &&第三是我们的政策,有很多专家都提到这个问题,特色小镇的开发,我们的土地是不匹配的,所以我们有很多企业都是收购现成具有土地指标的一些区域开发来做。& &&第四体制人才的滞后,城市IP如何导入特色小镇当中,这个对我们个人或者对一个团队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这个方面我们是很缺的。解决这些特色小镇的问题,通过这六项措施,虽然很宏观,我做策划,我们做规划时,如果加这六项进行整体的思考,你的案子会做的更精准,比如多规合一,很多特色小镇根本没有考虑这个问题,首先就要考虑片区性的多规合一问题。还有一个项目、资金、人才的三方落实,很多时候就是为了拿项目做项目,而不是真正实施一个项目,资金和人才匹不匹配,考虑的问题比较少。 & && &&从五个方面来定位特色小镇具备的五项能力,第一个资源的分析和把控能力,其他四项能力我相信各位见到过,第一项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什么叫资源分析的把控能力,你对这个县,对这个地区所有的资源已经未来能产生现金流的资源,你要非常的清楚。& &&第二个要能把控,资源有两种,一个社会资源,一个市场资源。如果对社会资源,你跟谁关系很好,了解地方的政策,但是对市场资源投进这个特色小镇的能力没有,或者能力很差不要投,一投就是个窟窿。其他像顶层设计,我希望所有做规划的同 志,跟我们聊了很多,首先是小镇的定位和战略策划问题。& &&我昨天和一个企业家谈的也是这个问题,他们现在做的就是投进去以后,不知道怎么往下做,从开始就出了问题,这个开始我希望大家引起足够的重视,这里是我们创新的小镇。& &&第一个例子,浙江无锡的美装小镇,行业协会组建的产业公司来做,社会资本方从哪里来,行业协会自己组成公司来运作美装小镇。&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的产业包括产业链,如果从产业小镇的发展角度来讲,有四个方面要注意。第一个是产业的本身,到底要做什么产业,或者分析我们当地的社会环境和制造环境、人才环境如何适应某一项产业的发展,产业本身是什么,比如机器人,第二是机器人产业的应用在哪个方面,这是在策划报告里一定要有的。第三个是产业服务业,有多少可以匹配的服务业,可以为这个产业做服务。第四延伸,这就是整个生态链我们要非常精准。& &&另外一个很难的问题,我们特色小镇PPP项目的土地政策,我们经常要去做特色小镇,说句实话,经常是画了一个大饼三平方公里,集中一平方公里,分土地五年供应,三年土地供应,很多都是空的。今后特色小镇的土地研究是我们非常重视的一块,傅总是很重视这一块,有很多方面可以做。& &&现在农村集体用地做租赁,特色小镇经常碰到农业发展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问题,大家做一个初步的了解,具体的问题根据当地的政策,有些县没有什么指标,只有农村的发展用地。& &&第五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现在正在云南做,两个底线,一个保护底线和生态安全底线。第二处理好世界遗产保护和特色小镇发展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地方,做特色小镇,所存在的问题比一般城市圈存在的问题更大。比如脏乱差,我们的小数民族很多地方下面是养牲畜,上面住人,这样的方式在小镇是不合适的,但是不能全部改掉。还有景区管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域、生活区的管理,还有旅游小镇公共设施的管理,这三项管理之间的矛盾怎样协调,还有生态环境承受的能力。一个同 志建议搞一条观光火车,我一听就废了,本来是世界文化保护遗产地,把生态全破坏了。& &&所以特殊性、复杂性、挑战性和创新性都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外来客人与本地原住民生活冲突,还有一个投资规模与特色小镇建设要求,现在很多地方都是要求30个亿、50个亿投资规模,在这些地方没有更多的建设用地,投30个亿砸下去做什么,其中有一个很有名的地方,就由于审方案一票否决了,这个地方如果再投30个亿建那么多场馆古镇子就被破坏掉了。我们申报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这个问题。& &PPP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镇的应用领域和手段,这些领域也是我在实践过程当中,所总结出来的在实施的PPP领域,所以PPP不是说不能用,而且用的恰到好处。曾经有一个特色小镇,投资规模57个亿,一送到市委书记那儿就不通过,PPP模式做,一看每年支付的PPP金额将近5.7个亿,其他建设不用搞了。但是我们的团队过去只变成五点多个亿,就做这些方面,其他通过社会资本,通过运营公司来做。& &&特色小镇在PPP模式下是以新型城镇化战略作为指导的,以多规合一作为抓手,以资本运作为核心的,以土地运作做基础,我加了政府引导的PPP的市场化运作方式,要用政府引导的PPP市场化运作模式,政府和企业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推动特色小镇的发展,获得整体资源议价和投资增值收益。我们经常是在云南一个景区说要拿景区的土地建房子,应该告诉他在某个地方获得整个片区的整体投资议价做特色小镇。& &&用十九大报告里边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作为我们做特色小镇的一个最高的标准。希望当地老百姓有这三个感觉,八个字,敬畏、情怀、坚守和完美完成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中国蓝城集团总裁傅林江主题演讲:中国逆城市化的思考傅林江:现在我们中国高速的发展,现在完全突破了城市的边界,在当今社会当中,今天讲城市IP,我更多讲乡村IP和小镇IP问题。两个问题,一个是城市人口向小镇回流,第二城市中的各种功能向乡村和小镇转移和分解。一个方向小镇应该做什么,第二个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目标群是谁,最终的买单者如果没有找到的话,无论用什么方式去投资项目,一定是失败的,这个方向指明以后,我们学习了欧美国家以后,非常清晰可以看到中国城镇化进程过程当中,欧美国家同样是三个阶段的闭环,我们一些城市已经进入了城镇化,一些城市是以城市化方向进行转移。美国三个阶段人口的变化情况,这是英国伦敦的变化情况,非常契合。所以我们根据这些人口的流动,前面十九大的指引,下面就讲到如何做小镇,不是每块地拿到就能做,我们有巨大的原则。第一小镇选址的六要素,第一个要素政府的支持特别重要,特色小镇不是房地产的开发。第二购买力,做什么特色,谁来消费,当地购买能力是多少,这是确定我们做什么样的小镇。我们考量交通、距离,生态环境、地块情况。另外关于小镇规划的五大原则,我们很少有人思考以后特色小镇如何规划,特色小镇里边的人如何去生活,如何工作,所谓的规划设计应该要深入重新思考这些问题。第二方面每一个特色小镇里边,必须要集聚小镇的功能,所有小镇的打造里边,有四大元素考虑问题,主要核心是居住点集聚的场所,实际过程当中,无论做硬件的设计,无论软件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小镇里居民的健康、医疗、教育、文化等等各个方面。下面讲一下小镇建设五个必需,必须要有理想、有情怀的企业家做,要做出它的灵魂,要做出它的IP,它的里面内涵的东西非常重要。我们认为小镇应该是安放身体,安放需求,安放心灵的地方。第二个讲小镇需要融合,很多专家都在讲中国有15个小镇,20个小镇,我认为现在中国就三个小镇。一个是建制小镇,第二个是产业小镇,非建制镇的小镇,第三个是生活小镇。以后要开发的理想小镇应该是三个小镇的有机融合,更重要的是把生态放在第一位。应该是三个镇联合发文,为什么是一个镇,是因为发改委和住建部对小镇的定位有分歧,应该是有机结合起来做,这才是真正的特色小镇。第三小镇需要留白,小镇是一个自生长的生命体。第四小镇需要文化再造,如果没有文化IP,小镇是一个死镇。我在一定的场合说了,我们做的特色小镇里边如果没有关注到相关内涵性的问题,还是造空间、卖空间的模式,五到十年现有的小镇一定是个死镇。所以我们把小镇的建设过程当中文化IP内容作为非常重要的内容注入到里面的内涵里边去,这里边小镇主要的内涵问题,小镇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居住年限的考虑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五个小镇最需要的是运营,造的是一种生活,卖的是一种生活。后面是小镇运营当中重点关注的,我们要有基金,作房子很容易,但是要把这个小镇能够成长,需要有一个基金。&现在我们的基金方向,这是我们的做法,我们无论在这个小镇上生活,无论在这个小镇上工作,需要大量的生活配套,如果没有这些配套,小镇一定是无法在这里成长。浙江的特色小镇是在浙江特定的经济下产生的这种材料,前面我们讲的理念共享小镇、理念可持续小镇,风景区里面生长这样一个位置,需要很多生活内容。我们在打造小镇IP的时候,很多内容性的作为我们主要考量问题。小镇更重要的是要有产业的整合,一定把产业放在前面。政府对房地产的开发严禁打压。到产业的时候,我们要做好产城融合,不能孤立来看,产业小镇,我们应该打造的是产城融合,作为主要的目标点。第二是产业复合里边,放大它的价值点,要明确它的规划和复合点,不多讲。蓝城小镇建设里面,我们为了转型,花了五年多时间,绿城种植在房地产企业,现在完全做特色小镇、养老产业、大健康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我们做了大量的技术工作。我们有五大支撑系统,第一个系统,所有小镇做的过程当中,顶层策划非常重要,小镇做的过程当中里面,做三百亩地,两百亩地可以,你们两百亩怎么样,两万亩怎么样,现在没有这种团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顶层上建立了强大的一支团队。我们有九个设计院,人的生活特性是什么,生活的需求是什么,所以我们先把人的生活研究透了,再考虑我们的实际。第二是生活服务,特色小镇开发过程里面,很重要的是小镇文化建设,很重要的是商业运行和大健康管理,以前二保,现在四保,更重要的是要把小镇的内涵做出来,做出它的活力。所有小镇大部分都在往乡村方向转移,我们研究院里面现有的首席科学家有五位,总部在北京,所谓的农业问题,残留检测借助了人家的技术为我们企业的发展共同努力。我们的小镇建设理念,我们要做复合型的小镇,十二大要素。很重要的一点打造小镇的文化IP,第一现有文化IP的打造当中,建立了非临界组织,有自己的管理,自己的运营。第二个方面我们做了几个动作,我们的小镇公约和人家的做法不一样,我们所谓底层自发性建立起来的,得到了很好的实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绿法(国际)联盟秘书长 北京市道可特律师事务所主任刘光超先生演讲主题:新 时 代城市运营与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法律框架及体系构建刘光超:因为我是学法律的,我是做律师的,我们自己也在做一些跨界。今天从一个律师的角度或者从法律人的角度,来做一个解读。我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是我对于城市运营和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解,作为我想讲它的法律体系的一个基础。先谈运营的概念,城市运营和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或者说有交叉,但是不完全一样。但是运营一定会有主体,一定会有收益,这个概念提出来的时候和管理天壤之别了。像今天的会议一样,以往城市的话题是政府主导的,今天的话题是市场主体,很多都是企业家,很多都是市场各个方面的主体,如果从IP角度理解,是由依靠政府和依靠社会和城市主体的转变这样一种整体的发生根本性革命的变化,另外一个概念城市运营真正的核心本质是提升城市的价值,像我对企业家的理解一样,它在创造企业价值,城市是提升城市价值,有IP和核心竞争力。运营和原来的管理,包括建设有什么区别?从这三个角度,可以这么去理解。从主体上首先是从政府变成以市场为主导,第二客体,就是我在运营什么,之前很多城市的运营,我们不得不承认土地是主要的运营课题,全要素也好,多方面课题组合综合课题的范围也好,但是它的主体是土地是不可避免的。最重要的是收益的模式,收益的模式由土地收益变成综合收益,是整体的议价和整体收益的提升,这是我对城市运营的理解。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一句话宾语是你谜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