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快速改变抑郁状态和抑郁症低沉的精神状态?????

还活着的人,得知道:什么是抑郁症
(原标题:还活着的人,得知道:什么是抑郁症)
这是「我日」公种号
第 100 篇文章
欢迎点赞分享,谢绝擅自转载
授权私聊,注意节操
这是一篇 借题科普 文。
全文约 10000 字,阅读约需 25 分钟。
艺人 乔任梁 突然去世的事情,引发了很多讨论。
现在官方的权威消息已经明确指出:
艺人 乔任梁 是因抑郁症而自杀,希望大家尊重死者,不要散布其他不实信息。
事情已经告一段落了,关于「抑郁」,我在微博上断断续续发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现汇总成文,仅供愿意一听的人,参考。
先打开音乐吧,电影《鲨滩》主题曲。
人,如何战胜鲨鱼?
抑郁症长期徘徊在公众视野的边缘。
这非常非常尴尬。
如果没人了解,其实还好。比如「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一提起来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人在面对完全不懂的概念时,容易保持相对的敬畏和克制。
但一旦人们有所了解,但其实又一知半解、不求甚解,匿名群体的舆论就容易开始变味。
而且患有抑郁症的人群数量很大,几乎每个人身边都有不止一个抑郁症患者,所以这种看似「无心」的「误解」及其带来的「伤害」,就大到了远远不该如此的程度。
很多人最初关注我,可能就是因为一些抑郁症相关的科普。
相对系统的文章,我列在了文末。这里,想集中回答一些常见的困惑,想澄清一些常见的误解。
我们不可能生活在一个人人都完全健康的社会里,我们也不可能在当前科技医学水平下治愈所有人。
因此,作为一个个开化的个体、作为一个文明群体的成员,我们更加需要,学会如何面对疾病,面对身边不幸中招的朋友。
这是我不厌其烦又开始写「抑郁症」的初衷。
勿行「平凡之恶」
我在微博上发了这个我真实经历的故事,再重复摘录如下:
读研时,一节管理学课
老师让大家想一个创业点子
分组讨论,然后presentation
其中一个组想法很惊悚
给想自杀的抑郁症患者
虚拟出高楼场景
让他们体验跳楼
同学们觉得这场景一定很可怕
这样抑郁症患者就不敢跳楼了
就能减少自杀
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当时我自从读研后,就变得沉默寡言
没人知道我参加过艺术团辩论赛
也没人知道我曾经是学生会主席
因为我觉得自己太过刚愎自用惹人生厌
所以我用沉默来对抗这一切,包括我自己
但那一瞬间,
我破坏了自己的原则
我主动站起来说,我要发言
然后我说了大概十分钟
关于抑郁症自杀的事,
因为这比原则重要:
抑郁症患者为什么自杀?
因为活得太痛苦
而且这种痛苦很可能不来自任何实体缘由
莫名其妙地
因为生无可恋
他们不怕死么?
怕,所有生物永远都本能地畏惧死亡
活着,是所有人最基本的人性基石
可他们有的人还是选择了死
在温热的浴缸里
在清空的药瓶旁
在疾驰的列车前
在风吹过的高空
不是不怕死
活着,比死还可怕
这才是抑郁症患者自杀的真相
如果我们真的用VR
虚拟出自杀场景
会怎么样?
1、如果他们发现,原来自杀不可怕呢?
这是一场模拟考试么?
为了高考得到更高分?
「系统脱敏」,会让他们更快地走向自杀。
2、可如果,他们发现,自杀真的很可怕呢?
他们的抑郁症也不会好,他们仍然恐惧着生,
但他们更害怕死,
这样的活着,比之前,更加
生不如死。
这个「创业点子」是如此可怕,
让我想起《发条橙》和《飞越疯人院》
抑郁症不是这样的
平凡之人,莫行平凡之恶。
所有对抑郁症患者说「想开点」的人,
都值得去死。
u just earned it and therefore,
deserve it.
故事讲完之后,照例很多人开始在评论中分享自己的经历。
很多年过去了,有十多年了吧,从我第一次在社交媒体上谈论起「抑郁症」到现在。
可是这些故事,仍然是那么千篇一律,让人难过。
我想这次试着用一些问答的形式,尽量清楚地解释一些困惑、澄清一些误解。
人为什么会得抑郁症?
从严谨的科学角度来说,人类目前医学水平能给出的答案是:
不太明确。
如果非要总结出一个简单易懂又相对靠谱的「模式」,我的理解,仅供参考,是这样的:
1、基因层面。
一个人,本身在基因层面上,对「抑郁症」就比较「敏感」。
类似于有的人天生喝酒就容易醉,这不是单纯「身体不好」,又或者通过「锻炼」就一定能改变的。
这不是任何人的错,它就是这么一个设定而已。
2、现实层面。
这个人遇到了一些「不好」的事情。
这些事情,有可能是亲人故去、爱人分手、身患重病、重大损失等等。但也未必所有旁观者都能一目了然地感受到「不好」,甚至可能会觉得微不足道。
比如很多找我挂号咨询的朋友,在抑郁倾向非常严重时,可能都正好处在「留学」阶段。没有独自一人远赴海外同时面对文化、生活、学业、经济各方面压力的旁观者,很可能不能充分体会「留学」这两个字,对于已经表现出抑郁倾向的个体来说,意味着什么。
所以,「汝之蜜糖,吾之砒霜」,不要用自己的感受去取代对方的体验,更不要说「没那么严重吧」这样的话。
3、情感层面。
本就「敏感」的人,遭遇了「不好」的事,接下来,又恰好没有好的情感支持,就很容易陷入「抑郁情绪」之中。
所谓「情感支持」,其实就是一个人内心能量不足时,可以帮其「充电」的好朋友、好兄弟、好闺蜜、好家人。当这些支持都不存在时,孤立无援,精神状态就会持续低沉。
注意我上面用的是抑郁「情绪」,是很短暂的一个状态。人人都会经历,特别是某些多愁善感的文艺青年。
这种「情绪」如果持续下来,就会慢慢改变一个人的「心境」,从而变成一种抑郁「倾向」。从外部看起来,就是一个人总也不开心。
如果「倾向」再持续一段时间,个体甚至会沉溺在这样的泥潭中,抑郁倾向就可能一点点地变成「抑郁症」。到了「症」,已经是疾病的范畴,不再是「心情不好」「想开点」的问题了。
我是不是得了抑郁症?
你觉得自己状态不太好,有点「抑郁」。
可上面说了,「抑郁情绪」谁都会有,「抑郁倾向」也并不少见,但真正到「抑郁症」的程度,还是需要有一个明确标准的。
我个人的建议如下:
a. 查资料。
先查一些「抑郁症」相关的资料,至少明白这种疾病不全是「心情不好」,而是还涉及一些可能的激素改变、脑部结构改变。
b. 做准备。
然后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设,其实就是「做好心理准备」,去面对自己可能得了一种类似「心理感冒」或者「心理肺炎」的病症。「讳疾忌医」从来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你寄希望于不管不问之后它能自愈,可万一它不自愈,还加重了呢?
这就有点像,你背上有一个伤口,很难受。但你自己够不着,又羞于找人帮忙,你觉得过几天应该就长好了吧,所以你没管。可能过几天真的好了,不疼了,你还挺开心。但你不知道的是,伤口不疼是因为感染化脓神经坏死了,而你自己看不到,因为在你背后。等伤口再次开始疼的时候,腐烂的东西已经深入到了你的骨头。
不要总盼着「扁鹊」不厌其烦地来找你,你主动去就医,好么?
c. 去确诊。
一开始可以不告诉任何人,自己悄悄去。就近找一家正规医院,一定要是正规医院,去「精神科」挂号。不会太贵的,一般就几块钱,专家号也就几十块,不用担心,直接去。
医生帮你确诊之后,详细询问对方,你后续该怎么办。如果一个医生说的让你无法信服,你就换医生换医院,多换几家反正没损失,直至你信服为止。
如果结果发现,是轻度抑郁、甚至根本没事,那你就安心了,你可以回家写一首小诗纪念自己去而重返失而复得的青春。
如果结果发现,是中度抑郁、甚至重度抑郁,与医生反复沟通,认真遵医嘱。该吃药就吃药,看明白副作用是什么,跟医生保持沟通。
千万不要「不好意思」和「嫌麻烦」,每年因为抑郁症自杀的人,比你每年掉的头发还多。
为自己的生命负起责来,因为不会有其他人更为你负责了。
d. 做咨询。
大陆的「心理卫生」和「精神卫生」方面的发展,是很尴尬的。
大体的情况是:
精神科医生有行医执照,可以开药来缓解你的一些不受认知控制的痛苦症状,比如说一到下午就莫名其妙流泪。但精神科医生的认知治疗水平,我个人表示担忧,不推荐。
心理咨询师的整体水平,良莠不齐,而咨询师从业资格证又实在太容易考了,不足为凭。但如果找到一个靠谱的咨询师,他的技能和心理支持,对你后续慢慢摆脱药物依赖、重建自我,都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怎么找到靠谱的咨询师,下面单独说。
简单粗暴地来区分:
如果你是轻度抑郁,精神科医生表示不太需要服药,你就直接去做心理咨询。
如果你是中度及以上抑郁,甚至已经有了自杀念头并开始计划了,明确告诉精神科医生,认真接受治疗,必要时进行自杀干预。等症状缓解了,再逐步开始心理咨询。
e. 找帮手。
假如确诊了,也遵医嘱了,在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同步构建你个人的「安全岛」。
所谓「安全岛」,是心理咨询里的一个术语,其实意思就是,在这个环境里,你可以完全放松地说出真相,而你一定会得到支持,并不用担心被误解或者指责。
你可以找一些能理解你,能帮助你,能支持你的人,来做你的精神后盾。
对于大部分大陆年轻人来说,父母往往是最差的选择,因为他们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不能理解「精神病」和「疯子」有什么区别。
另外我也不建议你找「病友」。没有歧视的意思,但抑郁症的症状就是「无暇他顾」,你还指望病友帮你?已经呛水的人,就不要互相往死淹了吧。
我个人建议是,找那些真的能和你交心的没有利益冲突的好朋友,最重要的或者说唯一的标准就是:在对方面前,你能安心地「做自己」。
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可以向你的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求助,让他们基于你的具体情况,帮你找到合适的人选。
怎么判断心理咨询师靠不靠谱?
首先要明确一点,心理咨询师所做的事情,是「助人自助」,所以这就推导出两个重要的结论:
第一、你得先有「自助」的能力。
也就上面说的,你得是先把抑郁症导致的可能危及你生命安全的问题解决了,再回头来开展「自助」工作。所以中度及以上的抑郁症患者,我个人不建议只做心理咨询,甚至可以先不做心理咨询。
第二、你得有接受对方「助人」的意愿。
做心理咨询其实跟吃饭有点像,即便对方是米其林大厨,但如果口味和你喜好严重不合,你也不会觉得舒服的。所以挑选咨询师时,最重要的是「信任」。跟对方简单接触后,至少不讨厌对方,才能谈后续的事情。
除了上面的原则,还有一些反向指标,希望对你在鱼龙混杂的心理咨询市场里,有所助益:
1、凡是自称「高级心理咨询师」的,都是骗子。
中国大陆目前只开放了「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认证考试,没有别的东西。拿各种好听的title唬人的,首先人品就有问题,这样的人,不要信。
2、凡是给自己的教育背景里写了很多奇奇怪怪海外学校的,提高警惕。
拿这个名字搜一下,看看相关信息,到底是实打实的参加过对方的长期教育,还是只不过是在某次活动里拍了个合影,甚至是网络在线「函授」的。
不是看不起在线教育,而是心理咨询这东西是个深度走心的事,人和人交流有80%的信息不是通过语言传递的,而是姿态、音调、表情等渠道,不当面沟通,很难说到底学到了什么。
3、凡是涉及NLP疗法的,你要警惕了。
有的NLP疗法不是骗子,但问题是你不知道哪个不是。
其实你可以对现行的常见疗法做一些简单的搜索,有了一定的知识背景,对你自己的康复也更有帮助。
4、凡是咨询居然收年费的,呵呵。
心理咨询是助人自助,双方建立动态信任,你觉得不舒服随时可以退出,年费是什么鬼?收年费的,一个也别信。
特别是那些包年能打折的,一律放弃。
5、凡是不要钱的,不要去(学校咨询室或公益项目除外)。
心理咨询一定要给钱,这是必须的。钱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实实在在的经济「契约」,在你重建自我的过程中,和咨询师保持相对的人格独立。
你不欠对方什么,对方对你也没有什么「恩义」,你们就是「收人钱财替人消灾」的雇佣关系。
钱不在于多少,哪怕一块钱也行,但一定要给钱。
6、凡是和你分享他人隐私的人,永远不要信。
心理咨询师收了钱,就有义务替你保密,你也能更安心地表达真实的自己,于是你才能真的改善自己。
假如他会把别人的隐私告诉你,那你怎么不保证他把你的隐私告诉别人?有了这样的顾虑,你的咨询就进行不下去了。
当然,你应该能分清隐去细节的「讲故事」「举例子」和泄露隐私之间的区别。
另外,如果你特别在意自己的隐私,一定要明确跟咨询师当面说明。虽然即便你不提,合格的咨询师也会为你保密,但「有话当面说」是建立信任关系的一个好方法。你直接说出来了,你们的关系就会变得更理想。
7、凡是和自己的来访者产生亲密感情的咨询师,坚决远离。
心理咨询的过程,是你把真实的自己不设防地展露在对方面前,就像是你全麻了被外科医生开膛破肚。心理咨询师如果愿意,在他赢得了你的信任之后想要操纵你的感情,简直是太轻而易举的事了,何况是让你爱上他。
有过「前科」的人,人品肯定有问题,不要冒险。
8、凡是教你「仇视」他人的,最好不要信。
心理咨询的目的,最终一定是「重建」你的「自我」。而一个健康的自我里,不应该有仇恨。
仇恨的本质,是「我为了报复别人而活着」,这种想法在心智健全的人看来,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笑话。
「仇恨」背后的「愤怒」,可以作为你重建自我的工具,但永远不会是目的。有太多其他相对安全的办法能实现「仇恨」所能实现的目的了,不要为了打死一只蟑螂最后把房子烧了。
最后一条我觉得最关键:
心理咨询师,永远是「助人自助」,所以他们的首要职责,就是让你变成一个完整健全的真正的你。
在这个过程中,你和咨询师是「战友」是「伙伴」而不是「对手」,所以不存在谁对谁错。
而且如果非要说有一个最终裁判,那也应该是你,而不是咨询师。
你永远有权利决定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不要停止自我思考和自我探索,不要让咨询师成为你的「思维代理」,不要不加思索地全盘接受对方的建议,那样你会变成一个盗版光盘快速还原出来的镜像系统,而不是活生生的自己。
经常反思:我是在做自己么?我是要做一个什么样的自己?
帮你这样想的,是「好人」。阻止你这样想的,是「坏人」。
如何面对身边得了抑郁症的人?
不管是谁,首先,对方最不需要的,就是你的「同情」。
永远不要「小心翼翼」地和一个本应和你平等的人说话,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拿我们大部分人都经历过的事情来举例吧:高考。
当我们准备高考时,我们知道高考很重要,自己也很重视。但我们最受不了的,就是身边人、特别是父母,对高考这件事「过度重视」。
每次他们小心翼翼地开门关门,努力克制地对我们嘘寒问暖时,我们都会遭受多重心灵暴击,甚至会烦躁、反感、痛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刻想着这一点,不要「同情」对方。
事实上,不光是面对抑郁症患者,面对任何由于不幸而遭受了痛苦的人,都不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对方。
你只是一时展露「慈悲」觉得自己「心好软」,对方却要带着你们看似「善意」的过度小心,一直生活下去。
停。不要「同情」。
那怎么办?「共情」,也就是empathy。
「共情」和「同情」的区别非常清晰:
如果我们把得了抑郁症的人,比作是走路是倒霉掉进了一个大坑里,那么你作为一个旁观者:
「同情」就是,看到对方在坑里,表示遗憾,并且想办法让对方快点爬上来。
「共情」就是,看到对方在坑里,于是自己也爬下坑,和对方在一起。
表面上看,「同情」似乎也没什么不好的,毕竟最后的目的不是要爬出这个坑么?可是「同情」往往是有害的。
因为,只有在坑里的人,才能知道,想爬上去有多难。而你要想理解对方,同时获得对方的信任,真的帮到对方,你就得先自己下到坑里去。
「共情」非常累,而且需要一定的天赋和大量的精力,我个人不建议每个人都要对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进行「共情」。
「好心办坏事」,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下面是具体的建议:
1、如何面对抑郁症「路人」?
作为一个你生活中的路人,对方的情绪表达,显然是找错了倾诉对象。
你不仅不要「同情」,更不要「圣母心」泛滥,觉得自己背上了什么义务。
因为这样表面上是你的「爱心」体现,但其实当你面对一个自己既没有能力也没有责任去解决的问题时,你很快就会因为手足无措带来的挫败感,而开始讨厌对方,同时讨厌自己。
讨厌自己还好,毕竟一个「圣母」开始讨厌自己,意味着自我成长的开始。
但如果你对对方的讨厌,被对方意识到,可能会恶化对方的状况。要知道,得了抑郁症的人,只是情绪低落,智商并没有变低。更何况,大部分得抑郁症的人,往往是天性敏感的人,你的厌恶,会被对方完整地接收到。
我们常说「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现实中,更常见的是:
本来骆驼虽然痛苦但起码能活下去,而你跑过来先是给了骆驼一些不切实际的希望,然后又撤走了这些希望。
于是骆驼再也无法回到自己曾经坚持忍受的现实中去,然后死了。
不要做这样的事。
正确做法是:
告诉对方,你听到这件事很难过,但你没有办法给予专业帮助,让对方去找专业的机构寻求帮助。
甩给对方一篇科普文,比如这篇,然后告诉对方,「有病就看病,无病别呻吟」。
是的,完全不要「客气」,更不要「小心翼翼」。
你不需要,对方也不需要。
2、如何面对抑郁症「朋友」?
如果是非常亲密的朋友,见下一条。
如果是普通朋友,你自己的做法参考上一条,和「路人」差别不太大。
主要的区别在于,由于不仅是「路人」,毕竟是「朋友」,而你又不愿意或者没能力帮什么忙,所以你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其他事,来防止事情恶化。
比如:通知身边的其他朋友。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一是如果其他朋友中,有一些有能力有意愿的人,那就可以帮到对方。
二是如果大家都没有突出的能力,但一群人扛一块石头,比一两个人轻松多了。
抑郁症给人带来的几个伤害中,最大的痛苦之一是:孤独感。
如果有一群人围在身边,不时伸出社交触手拉一把,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精神支持」力量。
而且人多了之后,不用某个人总是若无其事地拉这个人出来,大家可以分批召唤。而召唤出来之后呢,由于人多分散了注意力,也不会让本身就难以社交的抑郁症个体过于不适。
但在做所有这些事之前,最重要的一点是:
征得对方同意。
再强调一次,对方只是得了抑郁症,不是变成了残疾人,所以你的关于对方的行为,最好都基于尊重的前提,先征得对方同意。
只有一种例外,就是对方已经明确表示要自杀,这时要发动一切手段进行「自杀干预」,先把人救下来,再说别的。
关于「别人自杀时是否要劝阻」,下面会单独说。
3、如何面对抑郁症「亲人」?
不光是亲人,还有特别亲密的朋友、伴侣,都属于这一类。
路人你可以不管,朋友可以甩给别人,至亲,是你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天然义务。
为了避免自己将来后悔,我个人建议你至少做到以下几件事:
第一,大量学习抑郁症相关的资料。
抑郁症有多出名,关于抑郁症的误解就有多流行。在这个场景里,学习知识再也不是「学无止境」这样虚无缥缈的说法了,说夸张点,面对一个中度及以上的抑郁症亲人时,你是在和死神赛跑。
大量学习,大量学习,大量学习。然后你才谈得上「有用」。
第二,无条件地支持和陪伴。
这个非常非常重要。前面说抑郁症的成因,其中有一条比较重要的,就是「精神支持」的缺失。
你要理解对方、支持对方、陪伴对方。不是「同情」,而是「共情」,爬到坑里去和对方一起看这个坑有多深,不要急着爬上来,先接受自己在坑里的事实,再弄明白这个坑到底意味着什么,然后等对方也愿意求助了,一起向外求助。
第三,向专业机构求助。
很多时候,我们会误以为「谁有病谁吃药」,其实不是的。
人的心理是很微妙的,身边至亲的一些心理变化,也会影响到我们自己。所以要想更好地帮助至亲,我们也需要做一些心理准备。
更有甚者,至亲的抑郁症已经影响了我们自己的心理健康,或者至亲的抑郁症是部分由我们导致的。
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至亲,都应该果断向专业机构寻求专业帮助。
歌听完了?再来一次吧。
「想开点」没用,那跑步呢?
「想开点」几乎是没用的,而跑步可能比「想开点」强了那么一个「想开点」的程度吧,几乎差不多没用。
当然,在学术层面上,你可以查文献看到说,有多少比例的患者,在接受正规治疗时辅以专业的运动治疗,效果比单纯正规治疗要好。但这里面定语太多了,作为一个非专业的普通人,很难实施。
所以如果就一句话,简单粗暴地来说,「跑步没用」。
事实上我一直说,不仅没用,还有害。
相信「跑步能治抑郁症」会带来两个非常大的危害:
第一、耽误治疗。
中国大部分人都相信一句特别蠢的话,叫「是药三分毒」。现代医学一再告诉我们,「离开剂量谈毒害都是耍流氓」。而毒副作用在疗效确定且无其他更优替代方案时,是我们康复的必要代价。
在这种情况下,假如大部分人相信了跑步能治疗抑郁症,只会让更多真正需要专业帮助、真正需要就医确诊的人,去跑步。
跑你妹啊。
前几天还看一个跑步鸡汤号发了一句鸡汤,说「跑步就是解百忧」,真是挺没劲的。
跑步由于刺激身体分泌内啡肽,确实会导致轻微愉悦的感受,但没必要拿「解百忧」来蹭抑郁症相关药物「百忧解」的名字。
跑步替代不了正规治疗,至少目前替代不了。而且说句不好听的,就算要替代,也应该是专业机构专业医生给出的专业建议,而不是你自己觉得能替代,就替代了。
第二、责备受害者。
当大部分人都相信,跑步、多运动、唱歌、积极向上的生活,这些东西就能治愈抑郁症时,会发生什么?
人类都是愚蠢的,大部分人类会由于愚蠢而认为,那些得了抑郁症的人,是因为他们没有好好生活,是他们「闲的」,是他们「无病呻吟」,是他们「作」。现在的情况不正是如此么?
甚至有的患者自己也会给自己这样的不良暗示,觉得肯定是自己的问题,所以自己才得了这种「羞于启齿」却又「痛苦不堪」的病,这是一种「报应」。
试想一下,如果是一个无辜的女孩被强奸了,结果这女孩站出来说「被强奸就是因为女人自己贱」,我们会觉得因为她是受害者所以她说得就有道理么?不会的,我们只会觉得她是个大傻屄。
一样地,当一个抑郁症患者站在TED讲台上一本正经地带着抒情腔调说出「抑郁是爱的附属品 depression is the flaw in love」时,他就是一个大傻屄,不折不扣的。
按照评论里一位网友@Prof黄老板开山大弟子 的说法,要按这种混帐逻辑,那「心绞痛就是思念的附属品,脑梗是对往事放不下,菌痢是对你的思念如身体里泛滥的洪水」了。
如果简单粗暴总结成一句话:
有病看病,跑几把步。
抑郁症是外部问题导致的?
解决了问题是不是就好了?
首先,「抑郁症是外部问题导致的」这个说法,本身就是错的。
最前面关于抑郁症的成因已经解释了,「成因不明」。
可能和外部事件有直接关系,但也可能就没什么直接关系。
人的心理是很微妙的,可能就是一件一件的小事,日积月累,突然有一天,量变导致了质变,你得了抑郁症。这时回过头来,问你到底是哪件事导致的,你答得上来么?
其次,问题解决了,只是解决了问题,而不是抑郁症。
这也是抑郁症,或者说所有疾病的一个通性:它不是一个开关。
如果你是因为长期独居,导致抑郁症,那么如果你换一个人多的环境,确实可能会缓解,但抑郁症未必就能自动康复。
又如果你是因为恋人分手导致抑郁症,那么恋人即便回来了,你心里的痛苦就能马上消失么?说不定会更加患得患失、情绪波动吧。
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像是「中枪」。
你大腿上中了一枪,医生把弹头取走了,导致你中枪的外部问题是不是已经解决了,可是你就康复了么?
子弹留下的伤口要不要止血包扎?如果已经感染了要不要持续消炎?甚至可能最后导致了截肢,你再也无法恢复到之前的状态了啊。
人不是机器,不是说出了故障修好就没事了。「事情都过去多久了你怎么还没好啊」「不都没事了么快走出来吧」这些片儿汤话不如不说。
这种「把人当机器」的冷漠心态,可能对其身边的抑郁症患者来说,比抑郁症本身带来的痛苦,还要大吧。
「自杀」是抑郁症患者
唯一的解脱?
最好的归宿?
对这种问题,一句话:放你妈的屁。
首先,在生理层面上,抑郁症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治愈的,至少是可以控制的。
「治愈」并不是说以后再也不会得,而是说现在症状都消失了,并且持续保持在健康的状态。
很多人都治愈了,哪怕是曾经想过要自杀甚至实施过自杀但未成功的重度抑郁症患者。
活过来的人,都觉得世界果然是美好的、生命果然是可贵的、为了抑郁症自杀果然是不值得的。
为什么人在抑郁症发病时会想自杀?因为他们由于病变而导致的脑内的激素变化甚至大脑的器质性改变,带来了一些不受自己控制的念头,欺骗了他们自己。
就有点像「紧箍咒」,有点像「摄魂怪」,有点像一只吞噬掉你脑内所有快乐然后拉出名为「无聊」的大便的寄生虫,在某个瞬间,让你觉得生无可恋。但恢复正常后,你又会惊讶于自己怎么会有那样灰暗的想法。
其次,自杀是不是好的归宿,要由当事人「自主自愿」时说了算。
当然会有人说,「自杀也是人家的自由」。我也完全同意,不要去指责自杀者,说什么「软弱」「不负责任」之类的屁话。
但一说到「自杀」,很多人忽略了两个重要的事实:
一是很多自杀的人,自杀失败后,都明确表示「很后悔」。说明很多实施自杀的人,并不是真的完全想清楚了一心求死,不是的。特别是抑郁症患者,自杀很可能是在病发状态下,无法控制自己脑内的痛苦想法,想要解脱,所以才决定自杀。
二是人世间很多事情都是可逆的,唯有「死亡」不可逆。分手了能复合,绝交了能重逢,唯有死了,就是死了。
所以在身边朋友将要做出这种「可能后悔却无法后悔」的自杀举动时,一定要全力劝阻,先让对方平静下来,再重新考虑。
假如重新考虑之后,在平静状态下,在明知自己有可能治愈、且治愈后会活得很开心的前提下,当事人仍然一心想要自杀,再自杀也不迟。
最后,这种看似文艺的说法,是在「消费」苦难。
这种说法的初衷或许是好的,那你完全可以表达成类似于「愿逝者安息」之类更具象的话,而不是直接把所有抑郁症患者都判了死刑。
拿别人的死来发一句自己的文艺感慨,很酷么?傻屄透了。
而且在「自杀」这件事上,是非常容易产生「模仿效应」的,特别是把「自杀」描述成一件正面的、或者不可逃避的事情后,说不定会引发「自杀潮」。
如果是你自己得了抑郁症,你觉得自杀是你的最好归宿,那你就说「自杀是我的最好归宿」,不要扯抑郁症的蛋。
不论是个体层面的「抑郁症」的好转,还是群体层面的公众对于「抑郁症」的认知改善,都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现代社会的信息传递越来越碎片化,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种改变带来的坏处,在于越来越多的人没有时间和心情去阅读像本文这么长的、10000多字的东西。
但这种改变同样可以带来好处,那就是你既然无法制止那些不靠谱的垃圾信息传播,不如就努力多传播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每个人在接收外界信息时,都会面临一个「信噪比」的问题。理想状态下的「没有噪音」的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而在「熵天然增」的宇宙规律面前,「噪音」又会越来越多。
我们能做的,就是控制自己去识别自己接收到的信息里,哪些是该屏蔽的噪音,哪些是该消化吸收帮助自己、甚至反馈扩散出去帮助别人的「信号」。
如果你觉得这篇东西对你有用、而且可能帮助到其他人,不妨转出去,让我们一起纠正公众对于「抑郁症」的不当误解。
如果你觉得我值得你持续关注,你再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
要谨慎,我是一个脾气不好的人。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祝健康,祝顺利。
& 长按图片 - 识别二维码 - 关注 &
sunplantist
/ sun-plant-ist /
/ 太阳-种植-家 /
为什么说合理运动不能预防抑郁症?
被男同事猥亵后,无法和男友亲密怎么办?
多了解抑郁症,就是改善世界。
本文来源:科学家种太阳 。哒哒-自媒体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抑郁状态是精神病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