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鄂001090是什么案号在芝麻信用长文案上发现的

您现在的位置:
质量发展专栏
甘肃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2014年度)
甘肃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2014年度)
省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一章 甘肃省质量总体状况... 1
一、产品质量... 1
(一)工业产品质量... 1
(二)农产品质量... 6
(三)生产加工食品质量安全... 11
(四)药品质量安全... 14
(五)进出口商品质量... 15
(六)特种设备质量安全... 18
二、工程质量... 20
(一)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质量... 20
(二)交通工程质量... 21
(三)水利工程质量... 22
(四)全省工程质量总体评价... 23
三、服务质量... 23
(一)生产性服务业--交通运输服务质量... 23
(二)生活性服务业... 27
(三)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质量... 35
四、环境质量... 36
(一)水体质量... 36
(二)空气质量... 37
(三)声环境质量... 38
第二章& 强化质量管理能力建设... 40
一、提升产品质量的发展能力... 40
(一)夯实技术基础... 40
(二)优化质量发展环境... 43
二、提升食品药品监管能力... 45
(一)、深入推进机构改革... 45
(二)、健全落实责任体系... 46
(三)、实施严格的监管制度... 47
(四)、落实严厉的监管措施... 47
(五)、加快推进社会共治... 48
(六)、加强监管能力建设... 48
三、提升检验检疫工作质量... 49
四、强化交通运输质量提升措施... 51
(一)公路工程提升质量工作措施... 51
(二)水运工程提升质量工作措施... 53
(三)交通运输服务提升质量工作措施... 53
五、商贸行业质量工作提升措施... 54
(一)大力实施便民服务工程... 54
(二)加快城乡市场体系建设... 56
(三)深入推进商务综合行政执法工作... 57
(四)促进酒类流通业健康发展... 58
(五)、促进消费,提升住宿餐饮业质量... 59
六、医疗质量提升工作措施... 60
第三章 主要问题分析及风险预警... 62
一、产品质量主要问题... 62
(一)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主要问题... 62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问题... 63
(三)种子管理存在的问题... 63
(四)食品质量安全主要问题... 65
(五)药品质量安全主要问题... 65
二、工程质量主要问题... 66
(一)建设工程方面... 66
(二)公路工程质量方面... 67
(三)水运工程质量方面... 67
三、交通运输服务主要问题... 67
四、旅游服务存在的问题... 68
五、餐饮饭店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69
第四章 提升四大质量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70
一、提高产品质量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70
(一)加强质量文化建设... 70
(二)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创新监管模式... 70
(三)夯实质量发展基础... 71
(四)强化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和不合格产品的后处理工作... 72
(五)持续做好质量监督抽查工作... 72
(六)积极督促企业全面落实主体责任... 72
(七)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力度... 73
(八)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73
(九)实施质量提升行动... 74
(十)加强队伍建设... 75
二、提升工程质量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75
(一)建筑工程质量方面... 75
(二)公路工程方面... 76
(三)水运工程方面... 77
三、提升我省服务质量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77
(一)交通运输服务方面... 77
(三)住宿餐饮业方面... 78
四、提升环境质量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79
(一)建立健全全面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实行刚性约束... 79
(二)推进水、大气和土壤三大重点领域环境质量改善工作&&& 79
(三)全面启动实施环境质量达标改善行动... 79
(四)优化总量控制实施... 79
(五)实行全过程治污减排... 79
(六)加大行业环境监管力度... 80
甘肃省质量总体状况
工业产品质量
1.国家监督抽查
2014年,国家质检总局对我省液化石油气、钢丝绳、危险化学品包装物、磷肥、脱粒机、散热器、碳纤维、汽车用制动液等8种产品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共抽查23家企业的33批次产品,有1家散热器企业的钢制散热器产品不合格,总体合格率为97.9%,较上年国抽合格率提高了9个百分点,工业产品质量保持上升趋势。
表1-1 2014年工业产品国家监督抽查情况统计表
餐具洗涤剂
汽车用制动液
危险化学品包装物
液化石油气
钢制散热器
2.省级监督抽查
2014年,我省质监系统重点组织了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工业生产资料、能源化工产品等7大类71种工业产品的监督抽查,共检查3353家生产(经销)企业的4491批次工业产(商)品,总体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1.2%,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其中:生产领域共抽查了978家生产企业的1395批次产品,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0.5%,流通领域共抽查了2375家经销企业的3096批次产品,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1.6%。
表1-2 2014年各市州工业产品省级监督抽查情况统计表
合格(批次)
不合格(批次)
表1-3 2014年各类工业产品省级监督抽查情况统计表
农业生产资料
日用消费品
建筑装饰装修材料
工业生产资料
能源化工产品
食品相关产品
从监督抽查情况看,经过质监系统连续多年不断加大对本省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切实从源头严把产品出厂关,严格要求工业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不断加强日常巡查,完善各种监管服务机制,企业管理水平明显增强,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产品质量水平逐年提升。
3.制造业合格率统计调查
2014年省质监系统共对全省162家生产企业的338批次产品进行了专项抽查,144家生产企业的303批次产品质量合格,总体产品质量合格率为89.6%。
表1-4 2014年制造业合格率统计调查情况统计表
抽查产品数(批次)
抽查合格企业数
产品检验合格数(批次)
非金属制品
抽查结果表明:大中型企业质量稳定,部分小企业质量把关不严, 35批次的不合格产品均为小企业生产。其中:非金属制品类有4家企业的6批次石墨产品和1批次水泥产品不合格;石油炼焦类有3批次的冶金焦炭产品不合格;有20批次黑色金属类产品中的合金类产品不合格;电器机械类有2批次电线电缆和3批次的低压成套开关设备不合格。
抽查中发现,部分产品由于本省检验能力所限,近年来未进行过监督抽查,如石墨、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等产品,质量不容乐观。另外,部分生产规模小、工艺落后、管理水平低的小企业产品质量不稳定,如铁合金、电线电缆等产品质量仍然存在一定质量问题。
4.风险监测
2014年省质监系统对风险监测产品进行了专项检测,风险监测产品有一次性餐饮具、水泥、移动电话用锂离子蓄电池、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絮棉纤维制品等5种工业产品,监测的企业为省内生产(经销)企业。通过对省内330家生产(经销)企业的435批次产品的风险监测项目进行专项检测,按照监测方案,符合监测项目指标的有355批次产品,总体监测项目指标符合率为82.6%。其中,一次性餐饮具、水泥、移动电话用锂离子蓄电池等3种产品项目符合率达到90%以上,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絮棉纤维制品等2种产品项目符合率仅为60%左右。
一次性餐饮具:监测了兰州、陇南、定西、天水、庆阳、平凉、酒泉、张掖、武威9个市(州)的35家生产(经销)企业的100批次产品,包括聚丙烯、聚乙烯和聚苯乙烯等三种材质的产品,涉及省内获证生产企业的13批次和超市、流通市场的87批次产品,采样均以购买样品的方式进行。主要对一次性餐饮具的“4%乙酸”和“正已烷”蒸发残渣这两个项目指标进行了监测,项目指标符合率为94%。从监测结果来看,不符合监测项目指标的6个批次的产品均为聚丙烯材质,且均为彩色产品,此类产品因可添加填充料,也成为成本最低,市场上使用量最大的产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量添加工业级碳酸钙、滑石粉、工业石蜡、重金属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极易造成蒸发残渣超出国家标准。长期使用蒸发残渣不达标的产品,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水泥:监测了全省66家生产企业的100批次产品,主要对水溶性铬(Ⅵ)、强度和放射性等3项涉及人身健康和产品质量安全的指标作为监测项目。强度和放射性指标经过多年开展的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此两项指标的符合率已达到100%。但可能对人身健康造成极大危险的水溶性铬(Ⅵ)项目指标由于尚未在我国的水泥标准中予以规定,故此次重点对水溶性铬(Ⅵ)指标进行了监测,结合欧盟技术标准(小于2.00mg/kg)、日韩内控指标(小于8.00mg/kg)及我国正在制定的国家标准(尚未发布。指标参数拟为不大于10.00mg/kg;当有特殊要求时,含量不大于2.00mg/kg)。监测结果为:有83批次的产品水溶性铬(Ⅵ)含量大于2.00mg/kg,有6批次的产品水溶性铬(VI)含量大于8.00mg/kg,有5批次的产品水溶性铬(VI)含量大于10.00mg/kg。当前,水泥的使用范围极其广泛,如果将水溶性铬(Ⅵ)指标大于2.00mg/kg的水泥用于饮水工程、食品工程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行业中,伴随水泥中水溶性铬(Ⅵ)的溶出,会直接污染环境、水质、土壤,并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
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监测了兰州、庆阳、张掖等7个市(州)35家生产企业的35批次产品,监测的项目为可能诱发财产或人身伤害事故的压缩强度和燃烧性能等2个项目指标,总体项目指标符合率为57.1%。其中,监测绝热用模聚苯乙烯泡沫塑料15批次,项目指标符合率为60%,监测绝热用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20批次,项目指标符合率为55%。
监测结果表明,有15批次产品存在质量风险,其中有7批次产品不符合压缩强度项目指标要求,有11批次产品不符合燃烧性能指标要求。压缩强度指标是保证产品使用性能的前提,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在安装或使用过程中受到内、外层的压力时易变形,轻则引起墙体变形或破裂达不到应有的节能保温效果,重则引发墙体脱落,诱发财产或人身伤害事故。而燃烧性能则是关系到财产及人身安全的最重要项目指标,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一旦遇到明火极易燃烧,并在燃烧时发生熔融和滴落,燃烧会沿着这条熔融带迅速蔓延,造成火势增大,并伴随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和烟雾,使楼内居住的百姓难以逃生,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絮棉纤维制品:监测了全省14个市(州)28个县(市、区)的130批次絮棉纤维制品,涉及学校、生产企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多个领域,主要监测指标为填充物项目指标,项目指标符合率为63.1%,有48批次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风险。从监测情况看,在填充物中掺混了废旧纤维、再加工纤维、二三类棉短绒等不得在絮用纤维制品中使用的限用纤维原料,是此次风险监测发现的主要安全隐患。絮棉纤维制品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是百姓习惯使用的以棉花为填充物的生活用品,而使用国家禁用和限用原料加工的絮棉纤维制品俗称“黑心棉”,如长期使用,填充物中的各类不洁粉尘,自带和次生的致病细菌会引起皮肤不适、过敏,严重者会导致皮肤、呼吸道、肺部疾病。
移动电话用锂离子蓄电池:共监测兰州市42家经销企业的70批次锂离子蓄电池,监测项目为重物冲击、热滥用2个项目指标,项目指标符合率为90%。监测结果表明,目前兰州市场经销的锂离子蓄电池,品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有一定知名度的大中型企业生产的产品,由于质量管理严格,生产工艺先进,质量水平较高,但部分小企业生产的锂离子电池,由于工艺水平落后,安全保护性能较差,致使部分产品存在一定质量风险,此次监测中发现的6批次产品均属热滥用项目指标不符合要求,且全部属于国内小型企业或假冒伪劣商品。热滥用是指将电池放置热箱中以(5℃±2℃)/min的速率升至130℃±2℃并保温30分钟,电池应不起火和不爆炸。而存在质量风险的产品,由于生产工艺所限,加上偷工减料等因素,无法对电池内的碎片数量和大小进行严格控制,且外壳均未使用阻燃材质,所以锂电池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生撞击、摔落等,使电池温度出现大幅波动而发生爆炸,为事故埋下祸根。
1.基本情况
今年前三季度,省农牧厅对全省开展了3次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监测主要包括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三大类,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综合平均合格率为99.8%。农作物种子质量抽检合格率96.8%;抽检饲料生产企业产品164批次,抽检合格率94.5%。全省农产品整体质量状况良好。
前三季度,省农牧厅按照年初印发的《2014年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方案》,组织省农产品质监局和兰州市、庆阳市、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等5个市州的农产品质检中心,对全省14个市州、近60个县(市、区)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的蔬菜、畜禽产品和兰州、白银、临夏、天水、酒泉、平凉等6个市州的水产品开展了3次例行监测,共抽检样品2911个,总体合格率为99.8%,较上年同期提升0.1个百分点。
蔬菜产品:蔬菜抽检样品2016个,主要是叶菜类、芸苔属类、瓜类、豆类、茄果类以及根茎类、鳞茎类共七类。监测项目20项:为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甲拌磷、氧乐果等6种高毒、禁限用农药;水胺硫磷、乙酰甲胺磷、乐果、三唑磷、甲氰菊酯、溴氰菊酯、联苯菊脂等14种非禁限用农药。蔬菜样品主要来源于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监测平均合格率99.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畜禽产品:畜产品样品661个,主要是猪肉、猪肝、牛羊肉、鸡肉和生鲜乳。监测项目12项,为3种β-受体激动剂(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氟喹诺酮类、磺胺类等。畜禽产品样品主要来源于屠宰场、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奶站。监测平均合格率均为100%,和去年持平。
水产品:水产品234个,主要是草鱼、鲤鱼、虹鳟和金鳟、虾。监测项目8项,为硝基呋喃类、氯霉素、孔雀石绿等。水产品样品主要来源于养殖场、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监测平均合格率均为100%,和去年持平。
表1-5 2014年各市州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情况统计表
平均合格率
合格率(%)
合格率(%)
合格率(%)
通过对监测结果分析,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平稳总体向好,本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较高,生产(养殖)基地抽检合格率比流通环节高出0.4个百分点。
2.质量状况分析
(1)总体情况
通过对监测结果分析,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平稳总体向好,本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较高,生产(养殖)基地抽检合格率比流通环节高出0.4个百分点,尤其是我省自产的畜禽产品和水产品都较为安全,省级抽检的本地畜禽产品和水产品合格率均保持在100%,蔬菜抽检合格率为99.5%。
(2)各市州情况
表1-6 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变化表
平均合格率%
合格率变化量%
兰州、庆阳、临夏
与上年同期持平
平凉、武威
定西、天水
张掖、白银
与上年同期持平
酒泉、甘南、陇南
3.农产品认证情况
目前,全省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总数)达1200个以上。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近600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776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共457个,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志共81个,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45个。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1个,全省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达到15个,创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6项,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达到65项。通过GMP认证的兽药生产企业达10家。&&
图1-1 农产品认证情况对比图(a)
图1-2 农产品认证情况对比图(b)
我省“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分类齐全,主要有蔬菜、瓜果、马铃薯、中药材、粮食等5类的种植业产品,有猪肉、牛肉、羊肉、鸡蛋、蜂产品等4类的畜禽产品,有鲤鱼、鲟鱼、金樽、虹鳟等类别的水产品。近几年监督抽检结果显示,全省“三品一标”产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处于较高水平。
4.种子质量抽检情况
2014年分别于3月、9月开展了全省春、秋两季种子市场专项检查。共抽查种子样品416份,合格样品342份,合格率为82%。抽查的种子样品211份中净度、水分和发芽率等3项质量指标全部合格的样品有202份,合格率95.7%。从作物种类来看玉米种子样品94份,不合格1份,合格率为98.9%;小麦种子样品56份,合格7份,合格率87.5%;油菜种子样品54份,不合格1份,合格率98.1%;马铃薯种薯样品205份,经病毒检测,未检出病毒样品139份,合格率为67.9%,蔬菜等种子样品7份。
图1-3 2014年种子质量检测合格率
5. 2014年饲料质量监测情况
(1)2014年完成农业部监测任务599批,其中饲料质量安全样品154批,合格145批,合格率为94%,比去年上升0.5个百分点;牛羊源性成分例行监测151批,合格率100%;违禁药物监测任务303批,合格率100%。
(2)抽检养殖场(户)“瘦肉精”专项监测任务400个,样品1200批,合格率100%。
药品质量安全
1.药品质量抽验情况
2014年全省共抽验各类药品6755批次。其中,完成国家计划抽验任务519批次,省级抽验5066批次(西成药1648批次,中药饮片3418批次),各市州监督抽验1170批次(西成药242批次,中药饮片928批次)。
图1-4 药品医疗器械抽验合格率情况对比图
我省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后,大部分市、县政府由于财力有限,对药品抽验经费拨付不足或不及时,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各地抽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近两年来,省食药监管局结合药品“两打两建”专项整治工作,加大对中药材中药饮片的日常抽验工作,对皂角刺等60种使用率高、量大、易出现质量问题的中药材中药饮片开展评价性抽验;对易增重、易染色及硫磺熏蒸的僵蚕、红花、百合等19个品种进行靶向抽验。由于抽验人员发现问题的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现场抽样的针对性增强,靶向抽验的阳性率逐年提高,为严厉打击中药材中药饮片制假售劣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进出口商品质量
甘肃检验检疫局2014年检验检疫出入境货物4643批次,货值万美元,同比分别降低46.18%和增加25.55%;检出不合格货物38批次,货值709.3万美元,批次和货值的不合格率分别为0.82%和0.63%。
1.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2014年我省检验检疫出境货物3761批次,货值36362.6万美元,同比分别降低15.20%和增加24.78%。
出境不合格25批次,货值434.8万美元,批次和货值的不合格率分别为0.66%和1.20%。其中检验不合格23批次,检疫不合格2批次。
表1-9 2014年甘肃省出口产品检验检疫不合格情况统计表
&&&&&&&&&&&&&&&&&&&&&&&&&&&&&&&&&&&&& &&&&&&&&货值单位:万美元
不合格原因
检出沙门氏菌
检出金黄色
吸光度低于国标
1批返工合格出境
过氧化值超标
修改合同及信用证出境
氧化钙含量
返工合格出境
不符合要求
整改合格出境
不符合合同
修改合同出境
重金属超标
修改合同出境
返工合格出境
与合同不符
修改合同出境
检出禁有物
杂质与合同不符
合格后出境
合格后出境
与合同不符
其他检验处理
与合同不符
返工整理合格出境
检疫不合格
西瓜细菌性
2.进口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2014年甘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进境货物882批次,货值75543.5万美元,同比分别降低78.90%和增加25.92%。
入境不合格13批次,货值274.5万美元,批次和货值的不合格率分别为1.47%和0.36%。其中检验不合格8批次,检疫不合格5批次。
表1-10 2014年甘肃省进口产品检验检疫不合格情况统计表
货值单位:万美元
不合格原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外挂式冻干机
无法正常工作
马铃薯蒸煮机
短少零部件
切割坡口机
生物反应器
半导体器件
短少零部件
驳花叶病毒
携带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阳性
3.进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状况
2014年我省主要大宗出口食品为蔬菜水果制品、饮料、罐头等;主要输往国家和地区分是美国、德国、马来西亚、日本、波兰等。出口主要食品类别情况详见下表:
表1-11& 出口食品类别统计表
金额(万美元)
深加工食品
蔬菜水果制品
粮食制品类
食品添加剂
乳与乳制品
(2)2014年,甘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进境食品5批次,货值11万美元。未检出不合格。
特种设备质量安全
1.特种设备安全状况
截至2014年底,全省在用特种设备总量达到118379台,比上年增加24.7%。其中电梯29766台,增幅为34.4%;压力容器41374台,增幅为19.6%;起重机械26864台,增幅为20.7%;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7250辆,增幅为8.29%;压力管道6154.28公里,增幅为42.96%;锅炉13659台,增幅为30.8%;大型游乐设施 392台(套),增幅为46.8%;客运索道7条;另有气瓶56万只,增幅为1.1%。
表1-12& 全省在用特种设备总量变化表
特种设备名称
特种设备数量
特种设备增长率
场(厂)内
专用机动车辆
6154.28公里
大型游乐设施
392台(套)
2014年,全省共发生特种设备一般事故3起,死亡2人,特种设备万台死亡人数0.168,高于上年的0.105。
图1-5 特种设备总量变动情况
2.特种设备生产单位情况
全省许可特种设备生产(含设计、制造、安装改造修理、气瓶充装检验)单位1233家,比去年1054家增加16.9%。单项检验机构70家:其中检验机构28个,检测机构6个,型式试验机构1个,气瓶检验机构35个.
图1-6 许可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所占比重情况
3.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和检验检测情况
全省质监系统深入开展了特种设备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及特种设备“打非治违”和隐患排查治理等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共出动行政执法人员4966人次,督查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4210家,下发安全监察指令书464份,注销过期的生产许可证41张。
截止2014年9月底,全省监督房屋建筑及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共22990项,总建筑面积25086.59万O,监督覆盖率99%;竣工验收1603项,竣工验收合格率100%;办理竣工备案1346项,竣工验收合格项目备案率75%。全省各地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1-13 全省各地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质量情况统计表
单位:万平方米
监督建筑工程项数
总建筑面积(万O)
监督覆盖率(%)
竣工合格率(%)
备案工程项数
备案率(%)
兰州新区监督站
矿山冶炼金昌监督站
化工石油玉门监督站
矿山冶炼嘉峪关监督站
兰州市市政质量监督站
化工石油敦煌监督站
铁路监督站
1.公路工程质量
2014年全省重点监督公路工程项目26个,全长2427.79公里,重点工程监督覆盖率100%。其中高速公路项目11个,全长公里;一级公路项目1个,长48.628公里;二级公路项目14个,全长1027.97公里。2014年全省重点公路工程竣工验收项目2个,质量等级均为合格,项目竣工验收合格率为100%。2014年对全省重点公路工程项目抽检277921点(组),合格248522点(组),加权合格率为95.5%,较上年上升0.7个百分点。全年受理工程质量举报4起,解决4起,较上年上升2起。
图1-7 2014年全省重点监督公路工程项目情况统计图
2.水运工程质量
2014年全省在建水运项目有交通运输部补助投资的4个中型项目以及省交通运输厅投资的小型水运建设项目。截止2014年9月,全省水运工程质量运行平稳,未发生一起质量、安全事故。重点水运项目混凝土强度监督抽检27组,合格率100%。监理抽检黄河兰州段大峡库区航运工程混凝土试块14组,合格率100%。黄河乌金峡库区段混凝土试块12组,合格率95%。
水运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状况较好,呈上升趋势。2014年开展了甘肃省水运建设市场检查及绩效考核工作,对在建的2个交通运输部补助投资中型项目(黄河大峡及黄河乌金峡项目)进行了督查。甘肃省水运工程建设市场信用管理体系已初步建成,对在我省水运市场施工、监理、设计、勘察、试验检测单位全面建立台账,完成了2013年度水运工程监理信用考核工作。下发了一系列提高水运工程质量及管理的文件,对水运工程项目建设行为进行了规范,提高了水运工程建设的质量。
1.基本情况
全省在建水利基建项目数量为609项,受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率100%;竣工工程验收数量、合格工程数量、工程合格率及同比目前无法统计。水利厅在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管理中心设立了全省水利工程质量投诉中心,并设投诉电话和信箱。2014年未接到相关投诉。
2.省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状况分析
全省重点在建水利工程(千万元以上)工程项目304项,其中办理了质量监督手续并确认了质量项目划分的有286项,质监手续不完善待补充办理及未进行项目划分的有18项。已完工尚未竣工验收项目104项,停工26项,正在施工174项。全省上报304项水利工程中,单元工程共209637个,已进行质量评定的180018项,占总数量的85.87%;分部工程共21087个,已进行质量评定的17482项,占总数量的82.9%;单位工程共2093个,已进行质量评定的266项,占总数量的12.91%。
根据月报反映,全省在建水利工程各施工单位均委托有检测资质的单位对工程中间产品、原材料、混凝土等进行了检测试验,总体质量管理情况基本处于受控状态。
2014年全省没有发生一般及以上工程质量事故,已竣工工程的一次验收合格率为100%。各级建设、交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能够贯彻落实国家、部、省有关的法律法规,对工程质量进行了有效监管,较好地履行了监管职责。全省工程质量水平稳中有升,整体处于受控状态。
生产性服务业--交通运输服务质量
公路客运基本情况。月,我省共有班线客运企业191户,班线客运车辆1.45万辆,客运班线4724条,平均日发班次23242个。旅游客运企业35户,旅游客运车辆1220辆。公交企业72户,公交车7038辆,公交线路572条,运营线路总长8298公里,从业人员18748人。出租汽车企业236户,出租汽车3.3万辆,从业人员4.7万人。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营业性车辆公路客运量达到27236万人,旅客周转量达到1726402万人公里,同比分别增长8.17%和8.39%。
公路货运基本情况。月,公路货运车辆达到290951辆,1472242个吨位。按照车辆数划分:拥有100辆及以上运输车辆的企业286户、拥有50-99辆的248户、拥有10-49辆的676户、拥有5-9辆的1487户、拥有5辆及以下的5470户,个体经营业户73880户。其中危险货物运输经营业户213家,拥有危险货物运输车辆5388辆、71405吨位,有10家危险货物运输企业超过100辆危险货物运输车辆。货运从业人员达到351313人,货运站场经营者983人。全省营业性车辆公路货运量达到36306万吨,货物周转量达到7023855万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1.09%和20.42%。
运输服务投诉处理情况。共受理群众投诉案件538起,与去年同期876起相比下降了39%,截至目前,所受理538起案件结案率为100%,接待并妥善处置群众上访等群体性事件8起,有效地保护了道路运输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
行政村班车通达率情况。截止2014年9月底,全省乡镇通班车率达到99.52%,建制村通班车率达到86.49%,各市、州乡镇、建制村通班车率如下表:
表1-14 2014年甘肃省客运班车通达情况
乡镇总数(个)
通客运班车的乡镇数(个)
乡镇通班车率(%)
建制村总数(个)
通客运班车的建制村数(个)
建制村通班车率(%)
全省客运、货运、机动车维修企业质量信誉等级评价情况。今年以来结合我省实际,对全省道路运输旅客运输企业、货物运输企业、机动车维修企业、出租汽车客运企业、汽车客运站、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开展了运输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对企业的经营资格、经营管理、人员素质、安全生产、服务质量、经营行为、环境保护和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
认定客运企业219家,其中AAA级101家,AA级94家,A级23家,B级1家;危货运输企业205家,其中AAA级62家,AA级103家,A级39家,B级1家;维修企业334家,其中AAA级98家,AA级197家,A级37家,B级2家;出租企业189家,其中AAA级52家,AA级114家,A级22家,B级1家。与上年度相比较,认定AAA 级比例提高了4.6%。
图1-8 认定客运企业情况
图1-9 认定危货运输企业
图1-10 认定出租企业
表1-15 认定各类企业情况统计表
&&&&&&&&&&&&&&&&&&&&&&&&&&&&&&&&&&&&&&&&&&&&&&&& 单位:家
生活性服务业
1.旅游服务质量
(1)总体情况
月份,全省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0553.3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60.21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4.8%和25.44%。旅游者接待人次和收入增长较快,完成全年任务(1.26亿人次、780亿元)的83.7%和84.6%,预计年底能够完成旅游接待人次、旅游综合目标任务。
6月15日-7月15日,举办的“第四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期间全省各地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498.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0.07亿元。其中,敦煌行节会开幕式举办地张掖人数较上年同期增长了68%,其他举办重点旅游活动的地区旅游人数也均较上年同期有较大增长,如伏羲公祭举办地天水增长31%,骊y文化国际旅游节举办地金昌增长37%。
表1-16& 月全省各市州旅游接待及收入情况一览表
旅游接待人数
旅游总收入
2014年总量
2013年总量
2014年总量
2013年总量
累计&&&&& /万人次
其中:&&&& 入境旅游者/人次
累计&&&&& /万人次
其中:&&&& 入境旅游者/人次
累计&&&& /亿元
其中:&&& 外汇收入/万美元
累计&&&& /亿元
其中:&&& 外汇收入/万美元
为期一个月的第四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期间,全省14个市州共举办42项活动。为吸引海内外游客参与节会,节会前夕及期间省旅游局通过各种渠道向海内外客源市场赠送3万册《丝绸之路自驾车旅游护照》和500万张“敦煌卡”,重点宣传推广28家品牌旅游景区。游客持《自驾游护照》、“敦煌卡”可在有效期内到所推介的景区享受游览优惠,全省旅游市场将迎来更多游客。国内游市场增长强势,也推动旅游市场多元化发展。
全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累计8家(2010年后全国暂停此项评定工作)。旅游星级饭店383家,其中:五星级饭店4家、四星级饭店65家、三星级饭店199家。旅行社511家,其中,出境游组团社38家、赴台游组团社3家、经营入境游与国内游的旅行社470家。A级旅游景区199家,其中,5A级3家,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正积极筹备,全力创建全省第四个5A级景区。4A级57家,2014年,全省增加4A级景区6个,目前,全省4A级以上景区占全省A级旅游景区数量的30%,高等级旅游景区数量比重逐年增加。旅游投诉数量264件、结案数量264件。
表1-17 甘肃省旅行社统计数据及排序
2013旅行社家数
2014旅行社家数
其中出境社家数
表1-18 省旅游星级饭店统计数据及排序
以上饭店(家)
2013年度(家)
2014年度(家)
表1-19 全省A级景区统计数据及排序
2013年A级景区数
2014年A级景区数
2013年5A级景区数
2014年5A级景区数
2013年4A级景区数
2014年4A级景区数
表1-20 全省旅游投拆统计数据及排序
备注:受理结案率为100%,受理数即为结案数。
2.商业服务质量
(1)总体情况
2014年前三季度,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51.69亿元,同比增长12.5%。全省批零业实现销售额5069.85亿元,同比增长14.4%;住餐业实现营业额425.49亿元,同比增长15.6%。批发业实现销售额3209.66亿元,同比增长14.6%;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860.18亿元,同比增长14.0%;住宿业实现营业额64.42亿元,同比增长11.3%;餐饮业实现营业额361.07亿元,同比增长16.4%。
表1-21 2014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9月全行业
&上半年全行业
图1-11& 2014年甘肃省各行业社会消费品销售额增长情况对比图
(2)住宿餐饮业发展状况
近几年,我省住宿餐饮业发展迅猛,营业额年均增长幅度持续保持在两位数水平,大大高于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已成为全省消费需求中发展最快、增长幅度最高的行业之一。
①行业规模不断提升
月全省住宿业实现营业额64.42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限额以上住宿业实现营业额24.9亿元,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餐饮业实现营业额361.07亿元,同比增长16.4%,其中限额以上餐饮业实现营业额24.8亿元,同比下降6.9个百分点。
②限上限下增速背离走势明显
我省限上限下企业增速背离走势将较为明显,住宿、餐饮市场两极分化,在住宿餐饮业限下企业营业额快速增长的同时,限上企业营业额却持续下滑。
图1--12: 月我省餐饮住宿行业限上限下增速比较图
图1--13& 月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及同比增长率
上半年中国烹饪协会公布的2014年全国餐饮收入增速10.1%,其中限上增速2.9%,我省餐饮业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值6.7个百分点,但限上餐饮企业增速却低于全国平均值8.3个百分点,说明我省餐饮市场两极差异更加严重。
1.医疗服务质量
全省各级医疗机构门诊总诊疗人次为、门诊人次为、急诊人次为2770767、家庭卫生服务人次数为423086、预约诊疗人次数为660253、上级医院向下转诊人次数为30065、向上级医院转诊人次数为97488、预约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百分比为0.55%。急诊死亡人数为2980、观察室留观病例数为1740759、留观病人死亡人数为296、急诊死亡率0.11%、观察室病死率0.02%。
医师人均全年担负诊疗人次为2003.3、医师人均全年担负住院床日为751.9、医师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8.0、医师人均每日担负住院床日为2.1、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占比为19.78%、中医处方占比为26.09%。
全省监测的地表水有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九大水系的49个断面和17座水库,共设监测断面66个,其中,国控断面12个。
断面水质状况。全省监测的49个断面中,按断面功能区达标的42个,占断面总数的85.7%,比上年同期增加1个。水质优的断面24个,占监测断面总数的48.9%,比上年同期增加4个;水质良好的断面17个,占监测断面总数的34.7%,与上年同期持平;水质轻度污染的断面2个,占监测断面总数的4.2%,比上年同期减少4个;水质中度污染的断面3个,占监测断面总数的6.1%,比上年同期增加1个;水质重度污染断面3个,占监测断面总数的6.1%,与上年同期持平。
重点流域水质状况。黄河、黑河、北大河、白龙江、泾河重点流域所监测断面水质均达标;渭河桦林断面水质为Ⅴ类,超过功能类别。与上年同期相比,长庆桥断面水质由Ⅳ类变为Ⅲ类,桦林断面水质由劣Ⅴ类变为Ⅴ类,水质均有所好转,其余断面水质均无明显变化。
省界出入境断面水质状况。黄河、渭河、白龙江、黑河、马莲河、泾河省界出境断面水质均达到功能类别。与上年同期相比,泾河、马莲河断面水质由Ⅳ类变为Ⅲ类,水质均有所好转,其余各断面水质均无明显变化。
河流水质状况。15条河流中,黄河、大夏河、洮河、金川河、黑河、白龙江6条河流水质为优;泾河、蒲河、石羊河、北大河4条河流水质为良好;湟水河、渭河、石油河3条河流水质为轻度污染;马莲河水质为中度污染;山丹河水质为重度污染。与上年同期相比,渭河、北大河水质有所下降,其余河流水质均无明显变化。
水库水质状况。17座水库中,崆峒水库、巴家嘴水库、解放村水库、双塔水库水质为Ⅱ类,均优于功能类别,其余水库水质均达到功能类别。与上年同期相比,各水库水质均无明显变化。
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全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总取水量33537.88万吨。其中,地级城市取水量26703.57万吨,县级城镇取水量6834.31万吨。天水甘谷县和天水秦安县总硬度、氯化物超标,其他市、县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
2014年,全省14个城市二氧化硫平均值均达到国家年二级标准。二氧化氮处于较低的污染水平,平均浓度均达到国家年二级标准。天水、庆阳、张掖、合作、陇南、定西、临夏市可吸入颗粒物平均值达到国家年二级标准;兰州、嘉峪关、金昌、酒泉、白银、武威、平凉市可吸入颗粒物平均值分别超过国家年二级标准。其中天水、庆阳、兰州、陇南、合作、酒泉、白银、张掖市可吸入颗粒物平均值同比分别下降24.6%、20.5%、11.3%、9.5%、3.1%、2.2%、1.5%、1.1%;武威、嘉峪关、平凉、金昌、定西市可吸入颗粒物平均值同比分别上升60.3%、52.2%、41.7%、29.2%、29.0%;临夏市同比持平。
表1-22&& 城市空气质量变化表
城市及同比变化情况
天水、张掖、庆阳、定西、陇南、临夏、合作市
兰州、嘉峪关、金昌、白银、武威、平凉、酒泉
污染综合指数
污染综合指数
兰州、天水、庆阳、陇南、临夏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分别增加12天、13天、6天、3天和21天;嘉峪关、金昌、白银、武威、平凉、酒泉、定西、合作市优良天数同比分别减少22天、28天、20天、18天、32天、2天、1天和7天。张掖市优良天数同比持平。
表1-23& 城市空气质量变化表
可吸入颗粒物
城市及同比变化情况
国家年二级标准
天水、庆阳、张掖、合作、陇南、定西、临夏市
超过国家年二级标准
兰州、嘉峪关、金昌、酒泉、白银、武威、平凉
可吸入颗粒物平均值同比下降
可吸入颗粒物平均值同比上升
可吸入颗粒物平均值同比持平
全省各类功能区共监测690次,昼间、夜间各345次。各类功能区昼间达标308点次,占昼间监测点次的89.3%;夜间达标265点次,占夜间监测点次的76.8%。
&&& 1类(居民区):监测点次昼间达标率为80.5%,白银市出现超标;监测点次夜间达标率为81.6%,白银和张掖市出现超标。其余城市昼、夜间均达标。
&&& 2类(混合区):监测点次昼间达标率为91.7%,无超标城市;监测点次夜间达标率为88.9%,兰州市出现超标。其余城市昼、夜间均达标。
&&& 3类(工业区):监测点次昼间达标率均为95.8%,夜间达标率为91.8%,均无超标城市。
&&& 4类(交通干线两侧区域):监测点次昼间达标率为91.2%,无超标城市;监测点次夜间达标率为52.9%,兰州市、金昌市、天水市、张掖市、平凉市、定西市、临夏市共7个城市超标。其余城市昼、夜间均达标。
表1-24& 城市声环境质量统计
监测点次昼间达标率
监测点夜间达标率
1类(居民区):
白银市昼、夜超标,张掖市夜间超标
2类(混合区):
兰州市夜间超标
3类(工业区)
4类(交通干线
两侧区域):
兰州市、金昌市、天水市、张掖市、平凉市、定西市、临夏市夜间超标
第二章& 强化质量管理能力建设
1.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2014年,全省下达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7批129项,审批发布地方标准101项,废止地方标准5项。确认19户“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6个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成立2个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截止目前,全省共发布地方标准共计1924项,其中农业地方标准1759项,工业地方标准47项,服务业地方标准18项,节能环保地方标准28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地方标准18项,其他类地方标准54项。批复筹建了9个甘肃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农业标准化建设取得进展。指导第八批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县)的项目启动工作。加强示范区的监督管理,对示范区建设情况随机进行抽查,确保示范区建设顺利开展。截止目前,全省在建国家级示范区项目11项,省级示范项目18项。累计开展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108项,省级164项,对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生产经营模式创新,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2.完善计量技术标准
目前,我省共有计量标准768项,开展检定项目652项,校准项目116项,其中2014年新建计量标准170项。2014年,我省共检定计量器具1487186台件,其中强制检定工作用计量器具718634台件,包括贸易结算608612台件,安全防护71317台件,医疗卫生35955台件,环境监测2750台件,保证了全省重点领域量值的准确可靠。
图2-1 2014年检定计量器具情况统计图
3.加强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
检验检测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截至2014年底,全省取得资质认定的实验室共576家,证书699张;取得资质认定证书的机动车安检机构65家。共审查、审批申请实验室资质认定的组织139家,通过审查批准131家,未通过审查不予许可8家,发放证书123张(计量认证证书98张、食品检验机构证书3张、授权/验收证书7张)。审查、审批申请机动车安检机构资许可15家,发放证书15张。  国家级质检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截至2014年底,我省已建成国家级质检中心2家,正在筹建6家,检验检测服务涉及风电设备、节能换热设备、塑料建材、农副产品和包装产品等领域,对提升我省风电、节能换热设备等相关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提高特色优势产品质量水平,促进我省支柱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推行管理体系认证
截至2014年底,我省纳入监管的强制性产品获证企业共计242家,获得有效证书1196张。对兰州市内流通领域的多功能搅拌机、榨汁机、多功能食品加工机、豆浆机等CCC认证产品进行了专项抽查,共抽取了11个品牌20组样品,出动执法人员30人次,抽查产品检验合格率为100%,检查的产品符合相关技术标准要求,保障了消费安全。
管理体系认证渐成规模。截至2014年底,全省企事业单位共获得各类管理体系认证证书3136张,其中,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2007张,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508张,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487张,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证书1张,测量管理体系证书3张,能源管理体系认证1张。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会同甘肃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重点对甘南、临夏两地的7家清真食品企业的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情况进行了联合执法检查,从检查结果看,获得认证的企业管理体系运行基本符合认证规则要求。
5. 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注册企业数量持续增长。根据组织机构代码注册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省注册组织机构达到320022家,今年新增68185家,增幅为25.42%;其中注册企业累计为179264家,占注册机构总数的56.01%,当年新增企业33377家,增幅为22.87%。注册企业数量增幅较快,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表明省委、省政府的相关鼓励发展的政策正在逐步得到落实。  注册企业结构逐步优化。为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本省加大了对非公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投资主体结构。2014年,全省累计注册非公企业共81948家,占注册企业总数的45.7%,当年新增17786家,增幅为27%;注册外资企业新增15家,累计为466家,占注册企业总数的0.26%。我省的非公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逐步形成。&&& 6. 深入推进品牌发展战略  品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以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产品为重点,大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2014年,146家企业的160个产品获得甘肃名牌产品称号(含复评),新增62个,甘肃名牌产品数量达454个。积极培育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当年新增5个,地理标志产品总数达到38个。名牌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品牌带动效应和规模效应进一步形成,助推了我省经济实现有质量的增长。
品牌创建工程取得成效。2014年,“全国中药材(黄芪、党参)种植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全国电工电器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全国百合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全国特色高原夏菜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全国油橄榄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等五个产业园区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筹建,嘉峪关市酒钢钢铁产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临夏经济开发区等7个园区批准筹建“甘肃省知名品牌示范区”,区域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1.完善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依托国家组织机构代码平台,全面推进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建设,集中采集企业的基本信息、行政许可、强制性认证、监督检查不合格、奖励等良好行为记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违法违规记录等质量信用信息,2014年,共有1755户企业建立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录入各类数据6619条。组织动员全省31户企业发布质量信用报告,建立质量诚信自律机制,主动向社会公开产品质量状况和质量承诺信息,接受社会监督。持续开展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工作,2014年,共有143户企业被认定为质量信用等级A级企业,其中AAA企业9户,AA企业50户,A企业84户。截止目前,质量信用等级A级以上的企业总数达到644户,其中AAA企业26户,AA企业229户,A企业389户。
表2-1 2014年认定质量信誉等级企业户数
企业质量信誉等级
2014年认定户数
截止2014年累计认定户数
2.日益优化质量发展环境  质量发展工作不断深入。全省14个市、州政府全部制定了贯彻实施《甘肃省质量发展纲要》规划或意见,紧紧围绕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目标任务,签订质量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把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服务质量工作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对各单位的综合评价体系,实施目标责任考核。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配合、互相支持,形成了共同推进质量工作的良好氛围,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并得到落实,成效不断凸现。
质量奖励制度更加完善。14个市州、79个县区政府出台了质量奖实施办法,9户企业获得省政府质量奖,52户企业获得市县政府质量奖。  质量培训教育不断加强。全面开展新一轮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普及教育活动,2014年全省质检系统共培训各类企业员工11000余人,其中6100多人参加全国统考取得合格证书。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与省教育厅联合开展省级“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工作,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质量安全教育活动,增强中小学生的质量意识。全省质量工程师人数达到1086人,为质量发展提供了专业人才保障。  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踊跃。2014年,全省注册质量管理QC小组2857个,累计注册达45720个,取得经济效益9452万元,其中有233个QC小组被评为一等奖,100个QC小组被评为二等奖。
3.畅通群众投诉热线
进一步加强1等举报处置指挥中心工作,积极做好投诉举报的受理、转送和信息整理。12365全年投诉举报系统共接听消费者咨询、投诉、举报共2245件。其中,消费者咨询1026件,产品质量申诉965件,举报101件。移交其他部门处理案件112件。共受理汽车质量争议22起,成功协调处理了7起汽车质量争议,为消费者挽回损失224.1万元。12315受理各类共157892件,其中投诉14925件,举报3799件,建议1822条,检举8起,表扬94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546.44万元。
4.执法打假成效显著
2014年,省质监局围绕农资、建材、特种设备、汽车配件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质检利剑” 、“双打”为主的各类专项执法打假和检查整治行动13个,共出动执法人员15910人(次),检查各类生产企业3785家,查处不合格企业243家,办理各类案件159起,涉案金额1134.32万元,大案要案15起,移送司法机关12起,捣毁非法加工生产窝点3个,有力维护了公平的市场秩序,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市场流通领域,省工商局加强各类市场监管执法,查处不正当竞争案件843件,农资违法案件815件。联合13部门开展打击传销行动,查处传销案件20件,案值1247万元,捣毁传销窝点44个,教育遣返传销人员1054人,移送司法机关案件7件。深入开展“双打”行动,查处侵权和假冒伪劣商品案件477件、广告违法案件511件,网络违法营销案件15起。开展对银行、电信等重点行业合同检查和霸王条款整治,受理消费者投诉22667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028万元,欺诈消费者加倍赔偿案件13件,赔偿金额9.67万元。
1.坚决贯彻落实2013年中发9号和国发18号文件精神,着力抓好机构固定、人员到位、执法能力建设等重点任务,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保持监管机构的系统性,确保业务上下衔接、全省工作“一盘棋”。
2.制定行政执法事权划分指导意见,明确省市县三级监管事权划分和职能定位,落实属地监管职责,靠实监管责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行政许可项目取消4项、下放4项、保留36项,修订各类办事程序93项,行政审批办理时限总体压缩34%。加强执法监督,规范执法程序和行政行为。与省法制办和市州沟通,推进全系统持证执法、着装执法。
3、组织召开全省食品药品基层监管机构建设现场会,推广庆阳、武威等地基层监管机构建设取得的成功经验,打造标准化基层监管机构,实施网格化监管模式,落实精细化工作措施,全面推进基层监管工作。近期正在组织起草加强基层监管机构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亲自调研推进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今年4月14日,省委副书记、省长刘伟平专程到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调研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切实加强各级食安办建设,通过这个平台落实地方政府责任,促进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合力共治。
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普遍加大对监管工作的重视支持力度,层层建立落实食品药品安全目标责任。省食安办、省食品药品监管局4月份对全省14个市州35个县区的食品安全状况进行了明查暗访,对存在的问题分别通报各市州政府集中整改;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分别于3月、6月、7月连续开展药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项整改、督查通报等工作;7月下旬组织力量深入10个市州对贯彻落实刘伟平省长调研食品药品监管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通报。今年以来,约谈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51人次,约谈生产经营单位83家,通报整改问题100多个,促进了各方责任和重点工作的落实。
日,省政府第3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甘肃省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问责办法(试行)》、《甘肃省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办法(试行)》和《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办法(试行)》“三项制度”。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以落实省政府食品安全“三项制度”为重点,制定出台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若干规定(试行)》,实施最严格的30条食品安全监管措施,并制定落实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信用管理规定、责任约谈办法等9项配套制度。以建立药品安全风险管控机制为重点,制定出台了药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制度、药品生产企业质量控制实验室管理指南等制度,从隐患排查、防范风险入手,保障药品质量安全。以健全完善举报奖励、案件移送、信息公示等制度为重点,推进行刑衔接机制有效运行。
1.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以创新监管机制和监管方法为重点,在全国率先试行专柜销售婴幼儿配方乳粉和转基因食品,全面禁止销售使用散装食用油、醋和酱油,重点开展农村食品市场“四打击四规范”专项整治,积极推进小作坊改造提升、小餐饮综合治理、“明厨亮灶”行动、“文明餐桌”行动、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等重点工作,全面实施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工作,研发并推广应用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全省有2.1万户企业加入食品安全电子追溯平台,加入率达到61%。
2.药品安全监管方面,全面引入药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运用风险管理手段加强日常监管,巩固药品“两打两建”成果,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原料、生产工艺、出厂检验和药品经营企业购进、储存、销售等重点环节的监管,开展网上非法售药、违法广告、医疗机构制剂配制等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行为,推行质量共检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大中药材市场监管力度。
3.医疗器械监管方面,以医疗器械“五整治”专项行动为主线,加大新修订《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宣贯实施力度,全面整治医疗器械注册、生产、流通和使用领域突出问题,加强无菌和植入性等高风险医疗器械经营使用、定制式义齿、急救室手术室用医疗器械等专项监督检查,探索推进医疗机构在用医疗设备监管工作,进一步规范医疗器械市场秩序。全省出动执法人员51.67万人次,检查企业35.48万户次,立案查处食品药品案件7086起,罚没款2金额2532.17万元,捣毁制假售假窝点107个,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刑案件187起。
加强投诉举报系统建设,省食药监系统受理投诉举报5140起,发现案件线索528件。落实行政处罚案件公示制度,推行食品药品安全“红黑名单”制度,公开曝光食品药品典型案例10件,公布“红黑榜”企业2期60家,其中黑榜企业36家。加强舆情监测和应急管理,及时正确处置深圳康泰乙肝疫苗、上海福喜公司问题食品等事件,加强农村食物中毒事件防控力度,开展食品安全应急演练1次。投诉举报宣传月、食品安全宣传周、安全用药月、安全生产月等活动深入开展,覆盖200多万人次;与新闻媒体联合刊播《食品药品话安全》、《食药监督》等专栏专刊80期,举办食品药品安全科普大讲堂300多场,受众5万多人次。
1.省食药监系统落实2013年度中央补助地方能力建设专项资金6721万元、2014年度中央补助地方能力建设专项资金9903万元,实施6个市州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项目9600万元,积极推进县级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争取省级财政支持,2014年投入专项经费9016.7万元,其中3000万元用于基层监管机构执法装备建设。争取省政府支持,投入4200万元实施县城以上零售药店便民电子查询工程建设项目。
2.省食药监局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签署共建食品药品技术监督合作协议,推进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制定实施全省系统教育培训工作指导意见,编印配发培训资料5.48万册,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站稳为民监管立场、筑牢保障安全底线”大讨论活动,举办市州局长“为民监管”主题研讨班等培训班11个,培训2000多人次;建立食品安全、药品注册、科普3个专家库175人,检查员库11个 613人。
1.实行省内“通报通放”业务
日,甘肃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下发了《甘肃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关于实施“通报通放”试点工作的通知》,“通报通放”业务正式在全省范围内拉开帷幕。开展以“通关更快、成本更省、服务更优”为目标的“通报通放”业务,将打破原有的行政辖区限制,进出口企业可以自主选择在甘肃局辖区内任一检验检疫机构办理报检和签证放行手续,实现就近一次报检、就近取证。甘肃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实施“通报通放”模式是对传统检务工作的一次重大改革,通过电子报检数据的跨机构共享,将实现甘肃检验检疫系统内人员既分工又合作地完成全流程,做到业务节点间的无缝衔接。同时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办事自主性,能够使办理手续更加便捷,大大降低企业通关成本,免去奔波之苦。
2.加强对政府间协议出口商品的检验力度
2014年,甘肃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共检验出境机电产品8批,7000多万美元,输往埃塞俄比亚、土库曼斯坦等国,商品为其它工程机械及其零件、车床。自出口法检目录调整后,虽然大部分出口工业品取消法检要求,但出口非洲和阿拉伯等地区的工业品,如果具有政府间协议或对方要求检验的商品,我们依然加强检验力度或实行装运前检验。为此我们特地派人参加政府间协议检验员培训,学习相关业务,以保证出口商品的质量,维护中国制造的良好形象。
3.积极做好援外物资的检验工作
2014年6月,甘肃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受理了1批由中国检验认证集团甘肃公司申报出口到几内亚的援外物资检验。援外物资检验是检验检疫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讲,这项工作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检验行为,它更直接显示着我国在国际上的信誉。因此,在收到总局检验监管司转发商务部签发的《援外物资项目检验通知函》后, 甘肃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便立即通知企业,告知企业在援外物资检验方面的政策法规和要求,并及时按照《对外援助物资检验管理办法》〔国检检联113号〕文件的要求做好援外物资的检验工作,防止劣质产品进入受援国,从而影响我国国际声誉。
4.继续推动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
2014年甘肃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积极配合总局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第三考核组分别对“礼县出口苹果”、“庆阳市出口苹果”、“凉州区出口甜(糯)玉米、芦笋”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了现场考核验收,通过此次考核,我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又迈上了新台阶。
5.进一步加强对出口危险货物包装、食品包装性能及出口危险货物包装使用鉴定的检验监管力度
2014年甘肃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依据年初制定的《包装性能检验监管计划》,贯彻落实国家质检总局有关出口危险品包装、食品包装检验监管工作要求,严格遵守出口危险货物包装、食品包装性能检验周期性检验及出口危险货物包装使用鉴定批批检验的相关规定。并按盛装货物的风险高低,确定检验次数和监管频率,共对兰州昆仑桶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出口包装生产企业现场检验监管6次,对兰州助剂厂等出口危险品企业生产的39批危险品实施批批使用鉴定。
6.不断加强对进口精矿的检验监管力度,防止有害元素入境
2014年甘肃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依据年初制定的《企业周期检验监管计划》,严格遵守进口铜精矿和锌精矿的相关规定,确定检验次数和监管频率,共对甘肃金川股份有限等企业现场检验监管8次,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进口精矿中有害元素限量规定,加大现场有害元素快速分析的工作质量监督,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不留死角。
7.加强对进口科研仪器、汽车等重点商品的检验监管
随着近年国家对科研院所投入力度的增加,科研教学用仪器的进口数量日益增多。有些进口机电设备虽然包装完好,外观全新,但在后续的使用中也会出现技术参数不达标,使用条件不满足合同要求等影响商品品质的缺陷。为此甘肃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严格现场检验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后续监管,通过向使用单位的人员讲解设备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宣传各种常见欺诈手段等案例,提高其对进口商品的进一步认识,并对进口商品实施跟踪检验,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今年以来,交通厅围绕建设品质交通,狠抓质量管理,以施工标准化为载体,努力提升建设理念,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管理。全面推行工程质量与建设单位、项目办工作人员职务升迁挂钩,工程质量与职工工资收入挂钩,工程质量与单位目标责任制考核挂钩的“三挂钩”制度,对工程质量监管不力或消极懈怠者,进行“摘帽子、挪位子、打板子”,严守“质量高压线、安全生命线和廉政警戒线”。努力建设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群众检验的交通产品,加快了我省交通建设由传统的粗放型管理向现代的精细化管理转型,工程质量由重视实体向内实外美转变。
1.市场监管方面,坚持“阳光操作”
交通厅着力加强全省公路建设市场监管,不断完善制度设计,提升市场监管能力,推进全省公路建设市场规范化运行。在招投标工作中,坚持“阳光操作”,交通厅厅与省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印发了《交通运输工程交易项目目录》、《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工程项目招标投标有关工作的通知》,杜绝了从业行为能力差的企业进入甘肃市场。进一步完善信誉评价体系,制定了《甘肃省公路施工企业信用评价实施细则〔修订稿〕》、《甘肃省公路设计企业信用评价实施细则》等制度。规范监理工作行为,严格按照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运工程监理信用评价办法》,加强对监理企业和监理人员的从业和业绩登记,编制完成了《公路工程监理旁站手册(土建工程)》,并组织相关单位配套开发了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资料信息化工作系统。
2.质量管理方面,实行工程质量实名登记制
交通厅始终把质量提升放到全省公路建设的核心位置,严守质量高压线。严格落实公路工程质量责任制,贯彻实施建设、施工、监理岗位责任制度,实行工程质量实名登记制,明确了各级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工作程序,充分靠实了质量工作责任,把质量责任落实到每道工序、每个环节、每个具体操作人员。以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为契机,通过组织开展 “质量提升”、“质量月”等活动,不断提升工程质量。
3.全面推行标准化工艺工法
交通厅通过制度标准化、工地标准化、工艺标准化,扎实推进标准化施工、标准化设计和标准化监理,提高了施工精细化水平和实体工程质量。全面推行标准化工艺工法,狠抓“四统一”、“三集中”、“两准入”、“一验收”制度落实,编制了《甘肃省公路桥梁预应力精细化施工指南(试行)》,做到了“粗活细做、细活精做、精益求精”。大力推行标准化设计,要求设计单位将施工工艺标准化、结构物标准化作为设计质量控制的主线,对桥梁隧道、交安机电、小型构件部分常规工程进行统一,基本实现一个项目内的常规结构和尺寸统一。&&&&&&&&&& &&&&&&&&&&&&&&&&&&&&&&&&&&&
1.强化质量责任落实
交通厅严把项目开工和工程竣工验收关,严格执行设计审查制度、招标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质量终身负责制度。要求各项目实施单位切实靠实责任,不论项目大小,必须有专职项目管理机构。强调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企业法人代表对本企业质量目标负责。上半年在全省开展了水运工程监理企业和人员信用考核工作,严查监理企业和人员持证情况,从根本上保证了我省水运工程监理行业的监理水平。
2.强化水运工程质量监督
&&& 交通厅加大对水运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力度,将交通运输部补助投资建设的四个建设项目工程作为质量监督重点,以随机抽查方式,逐步建立、完善以质量检测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巡查机制。在2014年度提高了监督工程覆盖率,达到水运工程质量监督覆盖100%。同时严把勘察设计质量关,大力开展工程勘察设计质量的检查、抽查及全面实施建设工程设计文件审查制度。
3.加强对原材料构配件的管理
要求供应商必须对供应产品质量负责,并提供质量保证文件。施工企业对进场原材料实施复检并报监理审核抽检,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对材料、构配件质量抽检。
1.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方案的落实,坚持把服务交通贯穿于交通运输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按照“更好为公众服务”的总要求开展工作、推动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
2.全省交通运输工作牢牢树立“紧跟公路建设步伐不掉队,加快道路运输发展不动摇,实施路运并举战略不松劲”的指导思想,加快发展综合运输、品质运输、平安运输、智能运输、满意运输。
3.始终坚持以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根本,把做好“三个服务”作为交通运输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运用法治思想和法治方式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1.推动便民项目建设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家庭服务业暂行办法》,规范家政服务行业管理,一是利用350万元省商务发展资金,对符合条件的5个市州家政服务网络中心、7个早餐工程(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和100家精品陇菜品牌店和风味小吃项目进行了扶持。目前,全省已建成12个家政网络服务中心,基本实现了我省地级城市家政服务网络中心的全覆盖,通过持续扶持家政网络中心建设,逐步推进家政服务体系的建设。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省商务厅从2013年中央内贸发展资金中安排了8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全省养老健康服务业的培训工作,共扶持全省16家家政服务公司和培训机构开展养老健康服务培训,培训人员8千多人,95%以上实现了就业,为家政及养老健康服务行业输送了重要的新生力量。
2.构建大众消费体系
为及时掌握全省住宿、餐饮企业的转型发展情况和行业现状,从如何引导企业适应市场变化,调整经营策略,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多次赴市州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并形成调研报告上报省政府。同时,结合调研结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促销方案,在全省基本做到月月有活动,家家有优惠。同时,下发了《关于积极促进2014年餐饮住宿行业消费工作的通知》、《关于报送举办餐饮住宿业促消费展销展会计划的通知》和《2014年甘肃省餐饮转型展销展会项目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从转变思想观念、加快企业转型、构建大众餐饮体系、举办各种促销活动和努力扩大餐饮消费等方面做出了全面部署。
3.扶持县乡农贸市场建设
&&& 2014年,省委省政府将县乡农贸市场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工作,配套4000万元资金在全省扶持建设100个农贸市场。一是制定了县乡农贸市场2014年建设项目及年重点乡镇全覆盖规划。二是修改完善了2014年县乡农贸市场建设实施方案。三是对全省上报的125个农贸市场申报材料,省商务厅会同省财政厅召开项目评审会进行了审核,根据各市州排序确定了个县乡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并建立项目进度信息报送机制加强统筹协调,确保所有项目建设完成。
4.推进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嘉峪关市做为商务部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城市工作启动以来,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领导小组,组建服务中心,健全平台功能,强化资金保障,发挥政府部门担保中心作用,从市政府设立的总额1亿元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中单列3000万元,组建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担保分支机构,常驻服务大厅为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从市政府设立的总额1000万元的非公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每年单列50万元,用于市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中心日常运营经费和政府购买服务的补贴资金。
5.抓好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
兰州市做为商务部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以来,积极准备、反复论证,科学编制技术方案;严格招标采购,确定项目承建及设备供货企业;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开展市级平台及6个追溯子系统软件研发;市区(县)联动,狠抓落实,确保了试点工作按期有序推进。年初,通过积极争取,天水市又列入商务部全国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兰州市作为肉菜流通追溯体系的追加城市,同时分别获得2900万元和500万元的资金支持。
1.全力做好“万村千乡工程”
为进一步掌握全省商品配送中心、农家店建设现状,省商务厅用一个月时间对全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运营情况及2013年建设规划进行了摸底。同时,针对我省配送中心和农家店缺口大、任务重、经费少、力度小的实际,多次到商务部就加强我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行专题汇报。在此基础上,省商务厅紧紧围绕省政府“三个全覆盖”的要求,结合各市州项目缺口情况和建设需求,按照“全面覆盖、有序发展、统筹兼顾、重点补缺”的思路,制定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方案》,计划在全省扶持建设3000个农家店、32个商品配送中心、40个乡镇商贸中心。
2.积极推动再生资源建设
省商务厅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实施意见》,指导各市州认真做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积极推动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纳入县级以上政府循环经济总体发展中进行布局,并列入县级以上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进行考核。积极指导承担国家和省级再生资源回收试点项目建设的市州开展再生资源回收试点工作,支持再生资源回收龙头企业加快兼并重组、转型升级,推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应用,提高行业规模化和规范化程度。
3.做好二手车流通和报废汽车回收行业监管工作
按照全国报废汽车专项整治行动的工作要求,省商务厅会同省工信、公安等6部门联合在全省开展了报废汽车专项整治行动,并根据专项整治情况,出台了《甘肃省2013年度报废汽车回收体系建设及行业发展报告》。按照省政协办公厅要求,结合省商务厅职能对我省报废机动车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撰写了调研报告。为进一步明确当前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和加强全省二手车流通行业管理,下发了《关于加强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监管等相关事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二手车流通行业监管工作的通知》。
1.发挥12312举报投诉中心作用
通过支持我省14个市州商务局和55个县区商务局实施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实现了市州级市场监管服务体系建设全覆盖。县(区)商务部门项目覆盖率达到64%。项目的建设整合、归并、充实了现有商务行政执法力量,组建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立了12312商务举报投诉服务中心,开通了举报投诉服务热线,健全和完善了工作制度,推进了我省商务综合行政执法和12312举报投诉服务建设工作,提高市场监管水平。
2.加大打击侵权假冒工作力度
(1)省商务厅完成了国家考核组对我省2013年度“双打”绩效考核检查工作,反馈结果为95.7分。
(2)省商务厅参与协调我省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各有关成员单位在食品、药品、农资、酒类等领域开展打击侵权假冒专项整治工作。
(3)省商务厅组织召开我省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工作会议,印发了《2014年甘肃省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要点及任务分工》、《关于依法公开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侵犯知识产权行政处罚案件信息的实施意见》、《甘肃省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信息和应用管理办法(试行)》。
(4)省商务厅根据全国打假办要求,全面推进我省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工作。
(5)按照李荣灿副省长的要求,省商务厅积极协调我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信息平台建设工作。
3.加强药品流通行业监管工作
省商务厅组织完成了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级试点单位的申报工作,正在进行我省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该项目覆盖定西市4个主要中药材市场,全省2个大型全产业链的中医药企业和8-9个产业链较完整的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预计今年年底建成,形成中药材交易主体参与的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1.加强酒类流通备案登记工作
全省在落实酒类经营者备案登记工作中,按照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和《甘肃省酒类商品备案登记实施办法》的具体要求,统一安排部署,及时督促检查,促进了酒类经营者备案登记工作有序进行。全省已对近65336户企业进行了备案登记,登录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信息系统备案登记28156户。
2.实施以推行酒类流通随附单为核心的溯源制度
各级商务部门按照《甘肃省酒类流通随附单实施办法》的要求,严格监督检查,严厉查处和纠正不使用《随附单》或《随附单》使用不规范的行为,确保批发企业主动开具《随附单》,零售企业索要《随附单》,使酒类溯源制度得到了较好的落实。我省共有4989户酒类企业使用随附单,全省随附单使用率达到90%以上。
3.积极开展专项整治,规范酒类市场秩序
为净化酒类市场,严厉打击酒类违法行为,强化市场监管职能,省商务厅采取日常监管与重点检查相结合,巡回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定期检查与随时抽查相结合,自查与收集信息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严厉打击假冒伪劣酒类违法行为。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级酒类商品管理部门出动执法人员12506人次,检查酒类生产经营企业48797户次。
1.积极部署餐饮促消费工作
为使全省餐饮行业大众化转型促消费工作落到实处,省商务厅相继下发了《关于积极促进2014年餐饮住宿行业消费工作的通知》和《2014年全省餐饮住宿行业促消费展销展会工作实施方案》,将各市州和行业协会2014年筹备举办的26项餐饮住宿展销展会列入实施方案。指导市州商务部门深挖消费增长潜力,细化促进消费的具体措施,加强运行调度,有序推进消费增长。
2.省市联合大力举办展销展会
以兰州市为重点相继举办了一系列展会。一是与兰州市政府在“甘肃陇尚文化名小吃城”联合主办了“中国•兰州大众美食文化节”。二是与兰州市政府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兰州国际拉面博览会”,开幕式现场还举行了“中国•兰州拉面”挑战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活动。30名拉面师展示拉面技艺,拉出12种形状的兰州拉面挑战“拉面种类最多的中国•兰州拉面”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展示兰州拉面特有技能和绝活。三是在兰州新区举办了“兰州美食大众消费新区行”活动,吸引兰州市餐饮企业到新区落户生根。上半年,省商务厅和各市州及相关部门还开展了甘肃餐饮企业百姓消费体验月活动,兰州大众消费推广行动年活动,庆阳市地方特色风味小吃展销会,省交广台百家餐饮联盟商家促销活动,2014嘉峪关市消费促进季之“食惠雄关”美食节等活动,通过各具特色的餐饮活动,促进各市州餐饮消费。
3.注重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动
认真总结去年实施消费提速计划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省商务厅通过简报交流等形式加以推广,努力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促进消费“比学赶超”、竞相发展的新局面,使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将主动引导市场调结构,促进消费作为主要工作来抓。也使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重新定位自身发展方向,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之路,不断开拓大众化餐饮市场和消费模式,从而为我省餐饮行业走上健康良性发展轨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安全是医疗卫生工作的核心所在,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我委紧抓以下几项工作,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
1.加强省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工作
截止目前,我省已成立30个省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基本涵盖内、外、影像、医技等临床医疗领域。各中心能够结合省内专业实际发展情况,通过“建立质量标准体系、评价标准执行情况、分析纠正偏差标准、持续改进完善标准和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这五项工作的全面落实,加强了医疗行业内部监管力度,保证了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同时,各市州重症医学、手术室护理等专业的市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已经成立并投入工作,对辖域内各医疗机构的专科水平提升和医疗质量监管给予了有力帮助。其它专业的市级医疗质控中心组建工作也正在我委统一部署下有序进行,全省医疗质量控制网络正逐步完善构建。
2.进一步加强医疗技术监管工作
按照国家卫计委相关文件要求,省卫计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甘肃省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审核办法的通知》,对我省二、三类医疗技术及三、四级内镜手术的技术准入审核工作作出明确说明和具体要求,并列出工作进度时间表,要求各级医疗机构限期申请上报,各审核机构限期完成审核。截止目前,该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全省3家医疗机构被准予开展非血缘造血干细胞采集移植技术,1家医疗机构被准予开展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两家医院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获得初审通过,29家医院被准予开展心血管介入技术,70家医疗机构被准予开展血液透析技术。其它专业技术准入实地审核工作也已基本完成,部分专业技术已进入总结公布阶段。
3.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
全省医疗机构能够有效地落实医疗质量月分析评议等监督管理制度,重点强化医院核心制度落实情况的内部监管机制,并定期开展病历质量评阅、质量管理考核、处方点评等工作,同时加大处罚教育力度,使得全省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均有了不同程度提高。
4.加强重点环节监管,保障医疗安全
全省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加强督导检查和抽查,督促辖域内各级医疗机构在药品管理、毒麻药品管理、医院感染管理、消毒供应管理、安全合理用血管理等临床医疗关键环节,加强自纠自查工作力度,并着力整改和完善,保证医院医疗安全水平稳固提高。
主要问题分析及风险预警
1.部分产品质量问题突出
部分产品的质量合格率偏低,影响我省合格率总体不高。从今年省级产品监督抽查情况来看,插头插座、金属面绝热夹芯板、液化石油气等5种产品合格率仅为60%以上;硬聚氯乙烯挤出型材和烧结多孔砖问题较为突出,合格率分别为45%和0%。从检验结果看,硬聚氯乙烯挤出型材和烧结多孔砖两类产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未按标准要求改造设备和组织生产,以及企业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液化石油气合格率不高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为降低成本,非法添加二甲醚,以提高获益;流通领域中发现的插头插座、硬聚氯乙烯挤出型材及儿童银饰品合格率不高主要由于经销企业为压低进货成本,挑选价格低但产品质量无法保证的产品进行销售,致使该类产品合格率始终难以提高。
2.质量基础工作依然薄弱
中小企业质量管理能力不强,质量管理、计量检测、标准等体系建设尚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良性发展和质量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标准科研和创新的能力不足,自主知识产权融入标准的数量偏少,技术、专利、标准、产业一体化发展存在脱节现象,实质性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化活动能力不足,标准化工作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依然存在。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标准化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3.质量工作投入不足
一些地区至今没有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技术机构能力建设、质量安全监管、质量应急响应和风险监控等专项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一些企业在质量教育培训、质量基础管理、品牌培育宣传上舍不得花钱,技术研发投入少。
1.公众对食品安全要求越来越高
城乡居民安全消费意识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处于零容忍。
2.监管基础薄弱,工作开展不平衡
部分地方监管措施没有完全到位,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3.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
目前,大多数农民还缺乏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还不能完全自觉地按照标准化和规范化组织生产。
4.农药检出和残留超标存在风险隐患
从前三季度例行监测结果来看,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平稳总体向好,但蔬菜和水果产品中仍有个别禁限用农药检出和农药残留超标现象,说明部分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还存在不能规范使用农药和不严格落实安全间隔期的行为。
1.私繁滥制、假冒侵权现象屡禁不止
不法企业及个人私繁滥制、假冒侵权现象仍旧存在,并转以更隐蔽更灵活的方式进行违法经营,如销售的散种子、侵权套包种子转入地下,采取直接给农户送货上门或邮购,采取赊销、低价、代销等形式在农户家中设点销售,造成质量监管空白点,使一些不合格种子流入农民手中,给市场监管和质量监管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
2.标签标注不规范
标注内容不全,不真实,一品多名现象尤为严重,采用夸张夸大的名称和图片误导消费者,例如标注“精品”、“超级”“某某王”等,有些标注为规避责任印制的难以识别,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和购买,给种子市场检查制造了困难。
3.非主要农作物种子品种多、乱、杂,特别是蔬菜种子品种尤为杂乱
&&& 有些新品种存在着“未审先推”的情况,有的甚至将试验品种进行销售,名为试验、示范,实为推广,损害了农民利益,扰乱了市场秩序。
4.全省种子质量检测体系建设不平衡
&&& 基层种子质量检测能力薄弱,尤其是县(区)级种子检验室缺乏检测手段,检验人员不足,整体素质不高。我省是全国玉米种子制种大省,玉米种子生产量占全国用种量的50%以上,目前除省级检验机构外,只有3市1区共4个种子检验机构通过了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考核,仅占全省14个市(州)的21.4%,其他市县种子检验机构大多数面临着规模偏小、仪器设备老化,检测技术及能力比较落后,检验人员不足的现状,还有的市县甚至无场地、无任何仪器设备等,缺少必要的检测手段,种子检验工作基本处于瘫痪状态。由于不开展检测工作,许多检验人员实践操作能力差,素质偏低,已不能胜任检测工作。
5.种子质量管理及检验投入不足,难以满足今后种子质量监管工作
&&& 已经建成的检测机构,由于后续投入跟不上,致使一些新的检测技术如分子标记DNA种子纯度检测技术、转基因种子检测技术等不能及时引进、学习和应用,与之相配套的仪器设备也无法购置,难以适应今后的检测工作发展需要。目前能开展分子检测的检验机构只有省级中心一家。
6.马铃薯种薯质量监管起步较晚,质量状况不容乐观
&&& 我省于2011年实施了全省马铃薯脱毒种薯全覆盖项目,为保障项目实施的种薯质量,于同年开展了马铃薯种薯质量抽检,已连续抽检三年,种薯质量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原种和一级种的合格率已由最初的29.7%提高到目前的50%,提高了20.3%。表明脱毒种薯全覆盖项目实施三年来,各级种子管理部门加大了管理力度,种薯生产企业质量意识逐年提高,强化了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大田生产用种薯质量合格率提高了20%以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部分市县种子管理站对种薯质量监管不到位,特别是马铃薯质量检测中心未能正常运转,未开展检测工作,对辖区内生产销售的脱毒种薯质量无法进行有效的监控。绝大部分企业没有开展病毒检测,缺少专业技术人员,不具备开展病毒检测条件。
1.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
&&& 对食品添加剂使用的相关标准不掌握、执行不到位,生产中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2.生产环境卫生控制不严
&&& 对生产环境和加工过程的卫生控制不严,设备、管道和包装的清洗消毒不彻底,净化装置维护更新不及时,造成卫生指标不合格。
3.不严格按工艺生产
&&& 未严格执行生产技术规范,造成产品品质不达标。
4.标签标注违规
&&& 企业未严格执行食品标签标注的相关标准,对新标准的有关规定不掌握。
5.存在掺杂使假行为
&&& 在食用植物油中掺杂不同种类的油。
1.部分企业诚信意识缺失、人才短缺、素质不高、管理不到位;
2.化妆品生产监管法规尚不完善;
3.通过认证的部分企业实际上还处于新厂房、新设备、新体系、甚至新员工的磨合期;
4.中药材专业市场存在隐患,主要症结在于场内交易场外提货,集中仓储和集中检验问题难以解决;
5.互联网药品信息和交易存在隐患,未经审批的网站,违规发布药品信息现象突出,有的甚至网上非法售药。
1.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质量责任的长期性与质量责任主体的短期性存在比较突出的矛盾
建设有关各方往往追求工程进度,而工程质量的保障措施和经费没有经过充分论证和有效落实;工程质量责任的长期性与责任主体的短期性(更名、流动、重组等使质量责任主体难以追索)的矛盾显现,质量终身责任落不到实处。
2.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尚存在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
有的工业园区、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工程不及时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有的私人投资项目不办理质量安全报监手续,游离于政府监管之外;一些政府投资工程不能及时履行基本建设程序,监管力度不足。
3.二次混凝土构配件存在较多质量问题
从全省工程质量抽查的情况看,二次混凝土构件存在门过梁搁置长度不足、混凝土构造柱留置方式不正确、混凝土配合比控制不严和混凝土浇捣不密实等质量问题。
4.关键人员到岗履职情况不理想
关键岗位质量责任不能得到有效落实,使得有些项目质量疏于管理,监理企业管理机制也有待完善。
5.施工技术人员短缺现象较为突出
从多次检查情况看,我省工程建设市场无论是项目管理人员还是施工作业层的技术工人,有经验、有技术且有岗位资格证的技术人员仍十分短缺,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省建筑施工技术水平的发展。
6.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待健全
部分企业尤其是民营施工企业,企业负责人质量意识不强,内部质量管理投入不足,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质量责任落实不到位。
1.公路市场监管虽然不断完善,但征地拆迁难,管理责任不清,风险防控不到位,严重制约我省公路建设的快速推进和质量提升以及服务的改进。
2.我省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公路建设基础薄弱,公路建设管理水平发展不均衡,不管是在开放市场,还是在工程质量管理水平方面,工程质量水平以及总体水平还是不高,全省二级公路与高速公路的管理水平差距较大。施工标准化、管理精细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质量安全隐患及通病依然存在。
3.公路建设队伍不断加强,但各种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应用成效不足,新材料、新的建设管理理念还没有建立起来。
1.项目质量管理水平不高。因我省目前没有专业水运工程设计、施工、监理队伍,在甘肃市场从业的均为省外队伍,我省水运工程总体工程投资规模较水网省份弱,工程配备人员力量差,且各企业重视程度不够,个别监理人员未按要求持证上岗。
2.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自检、监理抽检频率不够,试验检测不及时,建设、施工、监理单位工程档案不齐全等问题。
3.设计单位履约情况较差,现场未派驻设后服务人员,工程设计质量较差,设计变更较多。
1.行业发展不足。道路运输经营结构较为单一,服务模式过于传统;商务客运等新型服务产品发展缓慢,综合物流服务等先进运输组织模式相对滞后;城市公交设施能力不足。
2.班线客运不按规定线路行驶、不进站经营,旅游客运违规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非法营运禁而不止,市场监管不到位。
3.各地路桥费收费标准不统一,多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尚未取消,执法不规范。
4.运管队伍人员老化严重,基层干部专业人才缺乏,运输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不能适应现代运输业发展的需要。
5.道路运输信息化装备较落后,信息化功能发挥不充分,同时与铁路、航空等运输方式之间的信息对接尚未建立,信息交换共享不畅、各种运输方式在季节性和地域性上运力调配不足,影响整体运输效率。
6.运输服务质量还不能适应多样化、多层次的运输需求,安全生产隐患依然存在。同时受燃油价格等因素影响,运输成本大幅提升,运输企业效益降低。
7.在公交客运、出租客运上现行行业管理法规、制度层次较低。物流上缺乏统一发展规划,资源整合共享功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鄂教版长江作业本答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