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长生萧山青岛二中2018特长生外网晚一天查询考试当天座位,青岛二中2018特长生那还可以在查询嘛?会不会取消资格?

满满的回忆!萧山二中2017年毕业纪念MV火了!
最近,萧山网友在微博上发布的一段视频火了,目前转发上百次,赢得许多网友的点赞。
发布这段视频的网友@希骥达叔说:
萧山90后和00后合作的片子:萧山二中2017年毕业纪念MV。
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每年都会有人把这个传统传承下去感觉真棒!
网友评论:
sticking_JY:
还是原来的味道,还是熟悉的配方。
如果我们不曾相遇:
每一帧都是熟悉的场景,每一个人都是陌生的,因为我已经毕业啦!二中对五月天是真爱,从我入学军训开始,每天早上都被我又初恋了叫醒。早起、午休、晚自修前,都有五月天留下的痕迹。也许浓墨重彩也许平平淡淡,只要有五月天就是最好的一天。
还是学妹漂亮,学妹加油!
我就要改名字:
曾经的教室,曾经的寝室 ,曾经的操场,你一点没变。
小鸡游泳了:
满满的回忆,我的曾经和青春。
湖荔枝与啵啵啵:
尚未佩妥剑,转眼便江湖。愿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
最美好的时光就是读书时候的青葱岁月,趁年轻多去尝试自己喜欢的。
来源:网友、萧内网萧山论坛
题图:萧山二中官网
萧山生活圈小编个人微信账号:xiaoshanxiaozhushou
来呀,互撩呀~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提问】求问特长生考试的题目有多难啊【萧山二中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0,284贴子:
【提问】求问特长生考试的题目有多难啊收藏
求各位学姐学长告诉一下考试难易程度啊!社会闭卷难不难啊?语文有作文吗
语文有作文的 去年是议论文,历史与社会有些初中是没学过的
前两年考的文科,当时只考了59分…很清楚的记得语文考了蔓菁这个词语的读音,有点难,语文好像考了个100字的小作文,有点记不清了,数学感觉挺难的
登录百度帐号历城二中校史
沧桑五十载
————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简史
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位于济南市历城区东北部的董家镇董家村,处在泰山山脉北向的冲积平原(地质上称为“山前平原”&)上,这里人口稠密,旱涝保收,农业发达,历史上就是历城重要的农业区域。学校又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故乡,历来尊师重教,文化底蕴深厚。
学校建立于1958年,始称山东省历城第三中学,1962年随济南市学校布局的调整改名为山东省历城第二中学。1970年按上级关于中学归属调整的指示,改名为董家中学,1978年恢复山东省历城第二中学的名称。1987年因历城县撤销,历城区建立,改称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至今。
历城二中五十年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五个时期:1、初创与巩固时期2、“文革”十年时期3、恢复与发展时期4、争创省级规范化学校时期5、全面优化升级时期
第一章&&辛勤劳动建学校&&艰苦奋斗渡难关(1958年——1966年)
一、初创阶段(1958年-1961年)
1958年春天,第一任校长尚一(任职为1958年--1964年)率筹备小组来董家村负责筹建工作。采用政府拨款,具体工程由济南市建筑公司承建的方式,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建起了砖木结构的平房教室12座,一律坐北朝南,分列于学校的东西两侧,各前后两排,每排三座。两侧教室的中间是两排共18间平房(土坯房,每排9间),做教师办公室及学校首脑机关用房。办公室的北侧有一小广场,广场北面是坐北朝南的伙房,东侧教室的北面还建了两排土坯结构的教职工宿舍。从1958年下半年到1962年,学校逐步又增建了6座教职工宿舍(共18间),10余间库房和60余间学生宿舍以满足每年陆续招生的需求。1961年建起了理化生实验室,学校的建筑规模大体确定。当时学校占地97.4亩,没有院墙,是用铁蒺藜围起来的。学校的初步定位和设计规模为12个班的农村初级中学。招生范围为历城东部学生,后来随着其他初中的建立,主要招收董家、唐王一带的学生。
1958年以前,历城县东部几十万人的区域,小学毕业生只能到历城中学(济南18中前身)报考,升入初中极难。历城二中的招生,极大的缓解了这一困难局面。1958年暑假,学校招收了第一届初中生。学校当时采用济南市统一招生考试试题,招收八个班共432名学生,各科均使用中国教育部统一教材(1958年以后的几年中,为了贯彻&“多快好省”的方针精神,适应“大跃进”的形势,对教材进行了砍删补换)。1958年暑假开学时教职工总数31人,18人为专职教师,教师除了从原历城中学及市区中学调来,就是新分配的中师毕业生。由于党员少,未建立支部委员会。1961年,王常泰调来任党支部书记(),李文府为副校长()。学校设有教导处,胡培桓()为副主任(无主任),刘宝玉(未任命)为总务处负责人兼会计。
第一届初中学生入校以后,参加了大量的劳动。当时学生的年龄跨度较大,小的十二三岁,大的十八九岁,都是从小就在家里干惯农活的农民子女,有参加劳动的传统和优势。老师带领学生们一边上课,一边参加建校劳动。学校地址原来部分是庄稼地,部分是坟场,全校遍布无主坟头上百座。校园内土地高洼不平,荒草遍地,都是师生们用铁锨土筐完成平整的。除了建校劳动,当时的社会劳动量和学校内部大办两场(农场、饲养场)也让师生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比如,58年秋天“大炼钢铁”,师生在学校(原校址)西北角砌起“一脚踢”小高炉,到鱼山取耐火土制坩埚,用家庭煮饭的风箱吹风,昼夜不停,最后炼出一些似铁非铁的疙瘩。又比如第一级初中生入校两个月,全校师生便放下课本,到港沟龙洞村植树,一去40天,回到学校已是十二月中旬。1960年5月份,全校停课,师生分兵两路,一路到卧虎山水库参加修坝工程,一路在学校驻地附近参加公社生产队的农业劳动。任务完成后不久,师生又参加了夏收夏种。秋季,学校停课近50天,先后参加董家公社和唐王公社的秋收秋种。回校上课,已是晚秋。1960年暑假期间,学校为了扩建招生,组织初二的学生到学校南邻的董家砖厂“打土”换砖,结果出现了塌方事故,7名学生被埋进土中,其中三名抢救无效死亡,另外4名得救,在建校史上留下了永远的伤痛。
在这期间,由于国际形势、中央政策和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原因,国家遇到了建国以来的最严重的经济困难,这就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这个时期,教师的口粮被减到每月24斤,学生的口粮因其家庭所在生产队的不同,每月从十多斤到二十几斤。粮食严重短缺,人们只能以瓜菜、谷糠、野菜、树叶代粮。为了战胜这一困难,学校遵照上级指示,把学校西侧没有建筑物的20多亩地退还给董家庄耕种(1982年重新买回)。学校大办农场,校内的操场和空闲地全都种上粮菜,为保持学生体力学校曾一度停止上体育课。房前、房后小块的土地分给教职工作为自留地,生产的粮食、蔬菜补贴师生生活。当时全校学生保证了每人每天中午一顿菜(每月一元菜金,从上级发的助学金中列支),全部的蔬菜都是自己种的,很少到市场采购,还能每月补贴教职工几斤粮食。学校还办起了饲养场,养了几十头猪,上百只羊。学生拔野菜喂猪,到山上放羊,这些措施的实行帮助师生渡过了难关,学校没有出现饿死人的现象。
从1958年下半年至1960年,由于停课参加各种劳动时间过多,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受到严重干扰。1959年寒假,济南地区期末统一考试,名次排队,历城二中是全市倒数第二名。作文题目《元旦记事》中的“元旦”一词,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为哪一天,很多写成“十月一日”、“八月十五日”等节日,离题甚远。在“倒数第二名”的警示下,学校从1960年起大抓以提升分数为重点的教学工作。其主要教学措施是:
1、加强备课。同年级同学科要求进度统一,对每一章、每一课、每一节,在分工定责到人备课的基础上,再集体讨论研究。讲课要有板书和尽量统一的讲授提纲。领导可随时抽查备课手册。
2、抓考试,抓名次排队。对各年级各学科,每学期学生考试次数都作了不少于多少次的规定。课堂提问、抽考、单元考、阶段考,期中考、期末考等都计数在内。各班建立综合计分册,除教师上课轮流使用外,一律放置于教学准备室,方便领导及相关人员随时检查,了解情况。
3、提高计分精确度,由原5分制改为100分制,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成绩,依据平时考、期中考、期末考的分数,按各占规定的比例进行计算。目的是促其经常处于用功状态。各学期,各年级,各班各科都进行名次排队,以示教与学的优劣。
4、提倡见缝插针教学。&“大办农业”劳动期间,难以正常上课。提倡把课堂挪到田间,见缝插针,利用饭前饭后和休息时间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方法基本是采用苏联的教学方法体系。贯彻直观性、自觉性、系统性、量力性和巩固性原则。多采用五段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与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和布置作业。
由于生活困难,学生流失现象严重,招生时每个教学班54人,毕业时常常只有40几人,例如,1961年入校的初中四级,到62年上半年,又合进了彩石中学班,每个班还不足50人。由于学生体力不足,又要参加这么多的劳动,学习精力严重不足。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受到严重冲击,教育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从1958年到1961年,虽然党和政府的指导方针、经济政策出现失误,共产风、浮夸风盛行,又遇上了自然灾害,生活极其困难,但是由于政治教育抓得紧,即使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学校领导和老师仍然保持了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工作作风。老师处处带头,与学生同劳动,共甘苦,教学相长;学生也保持了良好的精神状态,遵守纪律,团结一致,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学校仍处在一片欢歌笑语中,仍然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有了良好的精神状态,人们以苦为乐,挺起胸膛做人,活出了中国人的自信,体现了中国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学校1959年招收初中生6个班324名学生,,1960年招收初中生4个班,216人。从1961年开始到1965年,每年招收初中4个班,高中2个班。1963年学校成为高中6个班(每届2个),初中12个班(每届4个)的完全中学。
二、巩固与充实发展时期()
1960年以后,每年都有师范类大学本、专科毕业生到校工作,充实到教学一线,逐步改变了学校教师以中师毕业生为主的局面,教师结构逐步优化,师资水平逐年提高。到1964年,学校的教师结构、教育教学水平已经比较好。1964年,王凤梧调任学校党支部书记,王常泰改任校长,尚一校长调到市区工作。
学校落实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减少了多余和非教学工作人员。学校政治思想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反修防修”方面。学校组织师生学习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公报,学习“九评”等文章,辅之以参观“阶级斗争展览”,访贫问苦,忆苦思甜,忆家史,写村史。曾请济南市武装部,济南军区机械厂老干部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农民田庆志来校作报告,田庆志是日寇血洗田庄的幸存者。
1963年3月,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以后,学校迅速掀起了“学习雷锋好榜样”的热潮。学习以校会、班会、团的活动等方式进行。雷锋精神之花开遍校园。认真学习、热爱集体、守纪律、讲文明,拾金不昧以及做好事不留名的事情层出不穷。校风之良好为建校所未有。学生自动组织各种活动小组,如理发、捡废品卖了做班费,自动捐钱物帮助困难同学,帮助老年教职工打水,上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等层出不穷,一直坚持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4年,根据上级部署,在教职工中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称&“四清”运动,即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以听报告、学文件、进行讨论以及个人自我检查和大家批判等方式,当时叫“上楼”和“下楼”,下不了“楼”,就是未过关。教师个人订立加强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积极参加劳动,改造资产阶级世界观的计划。教师们是真诚的,大家纷纷表示要加强思想改造,脱胎换骨,争取早日成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当时,报纸上宣传董家耕高中毕业不上大学、自愿回乡务农的事迹,学校高中第一届学生面临毕业,几名团干部表示不准备参加高考,而是学习珠算等农村专用知识技能,回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省委书记谭启龙发表了《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文章后,他们才参加了高考。
1965年-1966年,学校“学大庆”,“学雷锋”运动又出现了新的形式。教师们学习大庆人靠两论(《矛盾论》和《实践论》)起家,在教学中贯彻辩证法思想,虽有机械模仿的成分,但在开拓思路方面,也不失为一种尝试。学生们以团支部为单位,一些思想活跃的的学生自愿组成毛主席著作学习小组,向当时解放军宣传的廖初江等学习毛主席著作典型人物学习,学习毛主席著作成为一种风气。
这个时期的思想教育运动是有成效的,对统一思想,坚定信念,引导师生积极向上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学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勤奋、团结、积极进取的大好局面。但是把老师定位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后来文化大革命中部分教师的挨整设下了陷阱。师生学习毛主席著作也有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但这是全国的大形势造成的,是难以避免和无可奈何的事情。
1962年后,随着国家形势的好转,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逐步正规化、制度化、在教学改革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当时的教师大多数是年轻人,他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来到偏僻的农村从事教育事业。他们热情高,干劲大,学习新的东西快。多数老师星期天也不回家,他们把假日也变成工作日,即使家在济南市里的老师,也是吃住在学校。配偶在市里的老师可以在星期六下午回家,步行到三公里外的郭店火车站乘车回家,星期天下午必须赶回学校。他们虚心向老教师学习,精心备课,认真组织教学,认真为学生批改作业,常常工作到深夜,没有加班报酬,不求名利。
从1963年起,为了全面贯彻《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在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学校主要采取了下列做法:
1、加强教师辩证唯物主义的学习。主要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哲学著作。要求将学习与教学实际联系起来。
2、抓教与学的主要矛盾。教师备课,要抓教材重点、难点。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抓住重点、难点进行精讲、精练,同时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
3、教学方法是以毛主席的“十大教授法”[1.启发式(废止注入式);2.由近及远;3.由浅入深;4.说话通俗化;5.说话要明白;6.说话要有趣味;7.以姿势助说话;8.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9.要提纲;10.干部班要用讨论式]为指导,采用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教师生动讲解,学生热烈讨论,开展师生间相互询问“为什么”的双边教学活动。学生人人动脑,大胆发言,气氛活跃,课堂沉闷空气一扫而光。由于教师的精讲与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一般情况下,能当堂完成全部作业或部分作业,减轻了其课外负担,提高了学习质量。
4、开展观摩教学和互相听课活动。各科教研组,都确定学期教研项目,定人负责,集体研究。当教研工作有一定进展时,举行观摩课教学,以示效果。这种攻有目标,观有目的的教学观摩,对当时的教改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5、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课外活动的内容。内容相同或相近的组成课外活动小组,例如数学、语文、航模、气象、音乐、美术、体育等小组。课外时间,各小组自觉活动,有关教师适当辅导。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以班为单位的集体统一课外活动,改变了以往多数人无什么活动的课外活动模式,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和爱好,生动有力的补充了教学。
6、加强实验教学。理化生实验室建起后,逐步充实了教学仪器。方式由原来的教师在课堂一人演示,逐步发展到了分组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认真辅导,严格要求,让学生在实验完成后如实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教学的加强,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双基教学质量。
这个时期,学生参加学校劳动一直没有停,每班每学期有一个劳动周,劳动周内上午上课,下午参加劳动,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学生有时参加学校农场劳动,生产自己需要的蔬菜,有时参加建校劳动。1965年,学校曾经购买新地排车十辆,班主任组织学生利用劳动周时间到武将山运石头(开铁矿的废渣和山表面的乱石),砌校墙的根基。1965年收麦季节,按上级部署,高一、初二学生用麦假时间参加了仲宫大桥挖桥墩坑的工程。1966年春天,按上级部署,学生还参加了原董家公社折腰村的改稻田劳动。
三、体育卫生保健工作
建校初期,学校曾在校园西南部设立有400米跑道的体育运动场地。场地南高北低,场内坑洼不平,全校师生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铁锹铲,抬筐装,整平了运动场,但使用时间不久,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取消了运动场。六二年以后,又在学校东南角设立了200米跑道的运动场,一直用到上世纪80年代初。体育器材全是上级调拨的,数量不多,但比较齐全。
60年代初,学校还设立了田径队、乒乓球队、篮球队、航模组等,教师加以指导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958年至1959年,初中一级学生组织过“劳卫制达标”活动。1960年,学校组织过“北京跑莫斯科”活动,1965年组织过“援越抗美长跑”&活动。
1965年至1966年,学校在对学生体格普查的基础上,开始推行眼睛保健操。
自建校以后至1966年,学校多次派出田径代表队参加历城县、济南市中学运动会,许多项目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学校的教职工篮球队在附近小有名气,经常战胜周围来访的厂矿企业、机关的代表队。
2、卫生保健工作
1958年7月,第一届初中学生入校之前,学校已经建立卫生室,有专职保健医生。卫生保健工作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对学生健康状况和常见病进行普查的基础上,开展防治工作,对各班的卫生委员进行培训,并在各班设置卫生保健箱。上级给学校发放卫生保健费,由卫生室负责采购常用药品,免费为学生治疗常见小病。学校还组织青春期女生讲卫生知识,为女生建立青春期卫生卡片。
&&&&学校建立了每周星期六午饭后卫生大扫除的制度,并进行检查计分,公布成绩,使学校教室,宿舍,环境经常保持清洁。每学期对学生的座位进行一次左右对调,以防产生斜眼,斜肩。每年发动学生灭蝇,灭蛹,减少了疾病的传播。
教导处、教工团支部和学生会文体部,每年都主办文艺联欢会,师生出节目联欢。师生还排演了大型话剧《把一切献给党》、《年轻的一代》等,在学校和社会上公演,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农村学生寒假回乡,参加本村的文艺活动,成为农村文艺活动的骨干。
学校1965年被评为&“山东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
从建校到文革前,学校共培养初中毕业生(含六七、六八届毕业生)1769人,高中毕业生485名(含六七、六八届毕业生)。高中一、二级毕业生68人被高校录取,三、四级毕业生未能参加高考,1977年恢复高考后,高中三、四级至少有17人被高校录取。本校的1-5级初中毕业生,少数考入中专,三分之一左右升入本校高中,成为本校高中的主体。
从58年到66年“文化大革命”前,总起来说是艰苦创业、不断巩固、发展、完善的时期。教师爱岗敬业,学生勤奋努力,师生融洽和谐。虽然受当时政治形势的约束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教育教学受到不小的干扰,但艰苦的环境锻炼了师生的意志,共同的活动增强了师生的感情,在师生中培养出了一种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这种精神一直鼓舞着这个时代走过来的师生,以致影响了他们的终生。
文革前的高、初中毕业生,离开我校后,有些继续深造,有些直接走向社会,多年来,他们在全国各地,各个行业做出了不少的业绩,有些成为本地区、本行业、本部门的领导,有些成为本行业的佼校者,为国家、为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成为学校的骄傲,家乡的骄傲。
第二章&&遭逢乱世受贻害&&教育改革一场空(&)
一、“停课闹革命”阶段
从1966年6月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是在全校师生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开始的。这年六月初,学校按照常规放麦假,全校学生回家帮助生产队收小麦。当麦假结束返校时,看到的是办公室墙外的大字报。第一批大字报矛头指向学校里家庭出身不好(地主、富农、资本家及有海外关系的)的,旧社会干过伪事的(旧军官、国民党军队士兵,旧警察、旧知识分子等),或者平时工作中有毛病的教职工等。因为《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当时便把以上种种人统称为“牛鬼蛇神”。再后来,由于“四人帮”把当时社会上的&“另类”划分为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分子、叛徒、特务、走资派、臭知识分子,教师又有了专用名词&“臭老九”。&
从此“停课闹革命”,不但期末考试被取消,暑假被取消,高中、初中毕业生的毕业也被无限期的推迟了。1966年8月党中央发布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十六条),仿照北京、济南等大、中学校的模式,全校师生相继成立了“风雷”、“&伏虎”、“&小人物”、“&送瘟神”等无数“战斗队”。在这期间,县委还曾派出以县委统战部部长任组长的三人工作组来学校当&“观察员”。8月18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接见首都“红卫兵”后,学校也成立了&“红五类”组成的“红卫兵大队”。“红卫兵大队”把包括校领导干部在内的19名教职工打成“牛鬼蛇神”予以持枪(无子弹)看押和监督劳动。一名出身资本家的女教师才周岁的孩子有病,也不让回家护理。部分学生走上街头,“破四旧、立四新”,烧旧书、家谱、旧字画,砸匾牌,改厂名、村名、店名,抄家,斗地主,殴打旧人员、地主、富农的事情时有发生,学校还组织过“牛鬼蛇神”游街。十月份开始,师生陆续离开学校,进行&“大串联”,。师生有的乘车,有的步行,他们到各大中城市的大专院校抄大字报,了解文革消息,到北京等待毛主席接见,但大多数人不过是免费旅游。十二月份开始陆续回到学校。
1967年初,师生“造反派”组织逐渐联合,后来成为“红卫兵山东指挥部”的下属组织,斗争的矛头开始指向了学校的主要领导,学校领导被称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简称“走资派”,与领导关系比较好的人称为“黑干将”、“保皇派”,大多数师生自以为是“天产阶级革命派”&“造反派”等等。四月份,炮兵某部派出的军训团进校,后来又改成二炮某部派出的军训团。军训团的介入对克服派性,减少过激行为起了很大的作用,促成了以高二学生贾天庆为主任,教师郭道修为副主任的革命委员会的产生。1967年8月份以后,师生又分成两派,“红旗派”占主导地位。1970年原学校革命委员会撤销,原学校党支部书记王凤梧任学校革委会主任和党支部书记(),郑淑兰任党支部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
二、“教育改革”阶段
1968年初,“复课闹革命”说法提出,但怎样复课,并无明确规定。在这种情况下,高中三级,初中六级学生离校。初中六级在离校之前,曾推荐少数学生为中专生,其余高、初中学生一律回家。1968年暑假,1967届高、初中毕业生离校。这两届学生的毕业证以毛泽东像下题以“某某某毕业留念”并加盖公章的形式发放。暑假后,初中六级的部分学生,与原历城三中、四中、五中的部分初中毕业生被推荐进入我校高中,共120人左右,分为两个班,这就是高中6级。他们仍采用人教社统一教材,未开设外语课(文革前,学校高中开俄语课),该届学生在校一年半,于1969年底毕业。1968年暑假,初中9级学生也入校,他们是1966年后压下来的小学毕业生,招生四个班,220余名,用的是推荐上学的形式。本年度,“工宣队”、“贫管会”开进学校,与“革委会”合掌领导权,进行&“斗批改”各项工作,“教育革命”开始。“教育革命”的理论依据是毛泽东的&“春节谈话”中的“学制可以缩短,课程多,压得太重是摧残人的。学制,课程,教学方式,考试方法都要改”,“&我看课程可以砍掉一半”和“五七指示”中“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从1970年开始,学校停止使用原人教版的教材,各科均使用山东省编中学教材,还有自编自设教材。课本的实用主义色彩浓厚,把基础理论浅化,把联系实际简单化,像数学课以三角函数在军事上的应用代替三角教材,物理、化学课本编成工业基础知识,讲“三机一泵”(拖拉机、电动机、内燃机、水泵)以及化肥的使用等问题,甚至以&“畜牧兽医”、“&三机一泵”编班。经常请工人师傅给学生上课,学生到校办工厂和附近的厂子实习,学校大办“两场(工厂、农场)”。学校当时接受公社领导。受实用主义的影响和干扰,学校还一度办起机电班和兽医班,半工半读干部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1973年,中央逐步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教学秩序开始好转,教师们力图排除各种干扰,把教学搞得好一些。教师们认真备课、上课并经常举行公开课等教研活动,严格组织考试,教学质量明显的回升。但是,1974年&“马振扶公社中学事件”、&“小学生日记”、“&白卷英雄事件”后,又开始批判“修正主义路线回潮”,教师不敢抓文化课教学,不敢管理学生,教学秩序再次陷入混乱,教育质量再次下降。
从1970年——1976年,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以学习贯彻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为主要内容,继续“以阶级斗争为纲”,继续“批判资产阶级”、教条主义占统治地位,学生学不到系统的基础知识。
教师受“两个估计”(“毛主席的革命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和&“大多数教师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精神枷锁的禁锢,难以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体育、卫生工作
这个时期的卫生工作有其新的特点。66年夏天到67年春天属于无政府状态,学校停课,各项工作瘫痪,卫生无人打扫,学校到处脏乱。1967年军训团进校以后,以连、排组织学生,情况有所好转。1968年“复课闹革命”后卫生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但处在较低的水平上。&&
体育工作也一样,1966年夏到1967年春,处于停顿状态。军训团入校以后,以军队队列操练代替体育课,“复课闹革命”后体育课干脆叫做“军体课”。1971年冬季,曾进行过野营训练,曾进驻港沟村数天,帮助农民生产,学习做群众工作。还进行过夜间行军训练。1972年以后,体育工作逐步有所改观,每年都组成代表队参加历城县的田径运动会&,每次都获得较好的名次。
四、勤工俭学
这个时期,学校的“勤工俭学”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970年学校建立了校办工厂。学校抽调几位精干老师当师傅,学生当学徒,从烘炉钳子,几把铁锤起家,利用实验室作厂房,由手工生产螺丝,有线广播扬声器逐步转到以生产教学仪器为主。上世纪70年代中期,校办工厂生产的通电自感现象演示器和断电自感现象演示器经省级验收合格并获得生产许可证,70年代末期又增加生产滑动变阻系列产品,产品畅销全国。
这个时期学校的毕业生,除极少数通过各种渠道进入高一级学校以外,绝大多数直接进入社会成为各行业劳动者。多年来这部分毕业生中的佼佼者仍然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第三章、拨乱反正出低谷,奋发图强争上游(1977——1987)
一、拨乱反正时期(1977——1981)。
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我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历城二中也逐步走出低谷,恢复与发展起来。
1、揭批四人帮,推翻压在教师头上两座大山。1977年——1979年,学校组织全校师生揭批“四人帮”,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揭批运动。用大小批判会、班会、团支部活动、黑板报、广播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揭批林彪“四人帮”。对“17年()的教育教学进行了再评价,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同时对“四人帮”散布的“读书无用”、“&知识越多越反动”、“&宁要一个没有文化的劳动者,不要一个有文化的剥削者、精神贵族”的荒谬逻辑进行批判。还批判了把一切制度都视为“关、卡、压”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批判了污蔑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的论调。帮助学生认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使学生懂得只有首先尊师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学得进知识,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一代新人。要求学生一定要尊敬教师的人格,尊敬教师的劳动。学生的思想开始扭转,学校的混乱局面逐步改变。1980年党的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撤销了1971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推翻了“四人帮”强加给建国后十七年教育战线的“两个估计”,推倒了压在教师头上的两座大山,使全体教师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老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空前高涨,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学校开始出现。
2、调整、充实领导班子,充实教师队伍。
1977年,党支部书记王凤梧调走,肖培斌任校长()、党支部书记,赵凤至()任副校长兼教导主任、郑淑兰任副书记。上级不断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学校也不断选拔思想好,组织能力强,有较高业务水平的教师充实到中层领导班子中来,当时教师队伍很薄弱,特别是1977年大批老家是外籍的中青年教师因夫妻分居调回原籍,给教师队伍造成很大的空缺。学校很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把在文化大革命中调离教学岗位去办工厂的骨干教师调回教学岗位,再次设法从周围的学校调入有教学经验、业务水平高的教师。在此基础上,学校整顿教研组,任命业务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教师任各教研组组长。尽量争取多要几个师范院校毕业生来我校充实教师队伍,通过几年的努力,师资得到了提高,基本上满足了教学工作的需要。
3、恢复考试招生制度、把好学生入校关。文革中的十年,招生一直是推荐和选拔相结合,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1978年,遵照上级指示,学校恢复了招生考试制度,恢复了初中招生,初中实行三年制,高中仍为二年制。
4、根据实际情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从实际出发,查缺补漏,努力提高学生成绩。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学生的实际水平很低。新生入校后,任课教师先进行摸底,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然后拿出时间,把关键的知识补上,再进行本阶段的教学,这样虽然耽误了一些时间,但是能使学生学得比较扎实,有利于知识的衔接和系统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按学生水平分班,举办尖子班。
由于学生水平相差很大,学校的师资力量又有限,为了早出成绩,快出成绩,学校在高中14级至17级都选拔了级部前100名组成尖子班。在教员配备上,也以这两个班为重点组织教学,当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1981年开始,随着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水平的提高,这一方法被废止。这一时期,总体上看,教育教学的水平仍比较低,体现在教育成果上,每年考上大学的学生是以个位数计算的,常常让人羞于启齿。
二、团结奋斗,走出低谷(1981年——1987年)
1981年谢梓龄调来任校长(,任党支部书记),赵长华任副校长(5.11),1982年侯宝德任党支部书记(),1986年许民忠任校长(2.10),温立春任副校长(0.08)学校中层干部有若干的变动,教职工队伍变化也比较大。
80年代初,师生们虽然经过了很多的努力,但是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教育教学水平整体仍比较低,学校的管理也比较粗放。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派性、无政府主义等思潮,还有一定的市场,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受到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学校多次组织教职工学习,提高教职工的政治觉悟,大讲克服派性,提高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性,提高了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自觉性,几年时间,新成分不断加入,老成分不断更新,文化大革命的派性才逐渐消除。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的市场逐步缩小。学校各项工作走上正轨。
这个时期,党的组织生活健全了,每学期初都制定出本学期的党员学习计划,并且注意检查落实,通过学习,党员的组织纪律性增强了,党内团结比较好了。学校特别重视了在中年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对要求入党的同志的家庭出身,社会关系不求全责备,重在本人表现。这与“文革”时期及“文革”前有天壤之别。这几年发展的党员绝大多数是中年知识分子,教学骨干。这些同志加入到党内来,壮大了党的力量,提高了党员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这些党员在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到80年代后期,班主任半数是党员,教研组长绝大多数是党员。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了全校教职工,全校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在教育教学方面,这几年是一年一个台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注意学习教学理论,提高教研水平。这个时期,从全国来看,各种理论、观念、方式、方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非常活跃。学校注意引导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也重视自己教师的先进经验。学校虽然经费紧张,但是尽量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机会,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学校的教学研究从分析学生的知识薄弱点上向如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上转变,研究如何改变满堂灌的方法,把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到以学生的学为主。研究如何通过教师教学过程,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掌握运用和探求知识的能力,开始探讨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学校要求教研组每学期要制定攻关项目,成熟时举行观摩课。数学组温立春、刘铭溪等老师对发现法教学在教学中的设计和校长许民忠老师对发现法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等探索都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在全市有一定的影响。以语文组为主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的研究也有很大的进展。学校不少青年教师的教学论文在市县年会中得奖。不少教师被评为县级教学能手。语文组的几位初中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市青少年宫的小红花征文活动,多名学生获奖,老师获指导奖,学校连年获组织奖。有四名学生的作文被选进济南明天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征文集。
2、加强了双基教学和练习的落实。各种教学活动逐步认识到,千好万好,练习、落实是根本的一好,讲得再好,落实不到练习上,学生还是不会。各科教师特别是高中毕业班教师,在没有现代化设施的情况下,一双手,一块钢板,夜以继日为学生选择习题,手工刻印习题,精选精炼,文印室有时一天手工油印一令纸(500&8=4000页),全年用纸100多令,使学生的成绩逐年提高。
3、加强了实验教学,理化生的演示试验过渡到分组试验。学校克服了经费不足困难,实行经费单列,予以保证,学生的实验能力有了提高。
4、加强教学管理,逐步向科学化、正规化迈进。1984年学校制定了《教职工岗位责任制》(试行条例),其中包括了从校长到一般工作人员的19个工作职责和一个责任制检查办法,一个奖惩办法。在这一阶段,学校加强了晚办公管理,加强了对教师出勤工作的管理,完善了考评制度,包括听课,检查教案,检查学生作业,对教师、干部民意测验等,建立了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经验交流制度。
5、加强学生纪律,健全检查制度。把检查课堂纪律、自习纪律、两操纪律,饭场纪律及考场纪律当作经常性工作来抓,建立了学校干部,教师,学生会三套检查并行的每日值日制度,及时表扬好的班级和学生,对违纪现象严肃处理,树立良好的校风校纪,学生的纪律状况逐渐好转。
6、逐步形成一套管理毕业班工作的有效方法。抓住了几个重要环节,主要是领导挂帅,建立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毕业班工作计划,经常研究毕业班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加强毕业班的思想教育工作,抓好学生过关和双基的训练,进行应考训练和复习方法的指导等。
7、合理搭配,尽量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师结构。在加强高初中毕业班的同时,照顾其他年级的教师组成。注意青年教师的培养,逐步形成小循环结构。
三、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提高教师待遇
从20世纪70年代末,学校积极落实关于知识分子的各项政策。连续几次为教职工提高工资标准;为被错误处理的教师平反;1985年到1988年,连续几次为中老年教师的家庭办理“农专非”手续,为其子女安排工作;1987年到1988年为全体教师评定专业技术职称;1988年为符合条件的“农转非”教职工家属安排工作等等。以上有关政策的落实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把有关教职工从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可以全力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对学校落后面貌的改变起了重要作用。
四、体育卫生工作
这个时期的卫生保健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学校党支部书记侯宝德亲自挂帅,担任校爱国卫生委员会(简称“爱卫会”)主任。建立健全了卫生保健制度,如卫生管理制度、扫除制度、检查制度、评比制度、奖惩制度等。对学生每年进行一次体检,把学生身体成长的各个方面的数据记录存卡。经常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对学生进行体质调查。卫生打扫、检查制度坚持得比较好,校园环境,教室卫生一天一打扫,教室窗明几净,校园干净整洁。校园内种树、种花,教室前设立花坛。学校面貌有比较大的改变。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历城区卫生先进单位。
1981年—1987年,学校的体育工作成绩巨大。学校配齐了体育教师,增添了很多体育器材,坚持了体育课正常教学,保证了学生身体健康。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连年升高,从80年代初的不足10%,到1987年达到90%。学校的高、初中篮球队,田径队和初中的乒乓球队,在历年的历城县中小学比赛中,都能取得好成绩,总成绩稳定在前两名,出现了一批创造历城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纪录的优秀运动员。在市级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我校运动员也有不错的表现,学校成为历城县业余体校的培训基地。学校多次获得历城县卫生、体育工作流动奖杯。
五、校办工厂
校办工厂在这几年发展很快,进入了她的辉煌时期。校办工厂生产的物理实验仪器威尔逊云雾室获得教育部下达的生产许可证,并以我校制定的技术标准作为部管产品的标准。校办工厂研发的感应起电机,热敏温度计、发音齿轮等多种产品畅销全国。最好时年产值达到七八十万元,年利润二十多万元。工厂利润除留下一部分作为扩大再生产资金外,其余的作为福利发给教职工。每人每年可以有百元左右的收入。这个数目在教职工每人每月工资几十元的时代是比较可观的。对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稳定学校教职工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80年代中期,校办工厂达到鼎盛,有两辆汽车,有全套的机械加工设备,能生产多种产品。因为业绩突出,学校多次被评为省市级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工厂领导也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由于全校上下一致坚持不懈的努力,特别是从1981年本校初中毕业生输入本校高中后,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一年年好转。从1983年开始,升入大学、大专的高中毕业生数量每年成倍增加,学校终于走出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低谷。高考成绩绝大多数年份为历城区首位。从此以后,乘胜前进,历城二中逐步成了孩子们心中向往的学校。1987年,学校被评为济南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
第四章&加强管理求发展,求真务实创“规范”(1988——1997)
一、校舍改造。
由于历史的原因,到1988年,校舍基本上还是以上世纪60年代的建筑物为主体,虽然80年代增加了少数教室,盖了十几套教职工宿舍,但整个学校都是平房。60年前后建设的老平房,已经超过了建设标准规定的保险期,显得破烂不堪,有的已是危房。教室、办公室、师生宿舍都是泥土地面,整个学校没有一点硬化路面,刮风满院土,下雨满路泥。学校的卫生状况,虽然有关部门费尽心力,也无法达到治本的目的。为此,在学校的努力争取和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88年学校教学楼开始建设,经过1年多的努力,1989年暑假开学,师生们终于用上了建筑面积3356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到1992年学校又建起了2873平米的办公实验楼,1500余平米的女生宿舍楼,800平米的学生餐厅,学校有了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还把全校主要道路路面硬化了。1992年,教师设计,师生动手,利用假期和劳动课,修建了400米炉渣跑道运动场,挖运土方1000多立方米,筛炉灰450余立方米,收集铺放碎砖石300余立方米,共投工2000余个。还独立设置了4个篮球场,一个排球场,绿化面积2400多平方米。1992年底校舍改造达到了“五达标”要求,总投资480万元。在整个校改中,师生共投入近万个劳动日,节约资金6万元。1994年,学校集资盖起了1800平方米的教工宿舍楼,25户教职工乔迁新居,人均居住面积达16平方米,超过济南市人均6.8平方米的居住水平,教职工的住房有了较大的改善。学校总建筑面积达到18000平米。1996年,历城建筑公司为我校捐赠了八角重檐亭一座(明月亭),在亭前立起辛弃疾雕像。
校舍改造达标后,学校在1994年1月召开的五届二次教代会制定并通过了《历城二中八年改革发展规划概要》。《概要》提出八年奋斗目标,提出了95年至96年实现在全市的五个一流,即教学设备一流,教学思想一流,教学质量一流,育人环境一流,学校管理一流,争取年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的要求。《概要》从办学方向、办学思想、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师资队伍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学校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实施办法与步骤,提出把稼轩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主题思想。这个发展规划在当时看来是有前瞻性的,有些提法是大胆的,但事情的发展比人们预料的还要快,有些目标,没有用上8年就完成了。
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带头务实求真。
这个时期的学校领导班子又有许多变化,先是许民忠任校长(86.9-92.10),温立春任副校长(86.9-90.6),孙宗江任副校长(91.7-92.10),后是许民忠任书记(92.10—93.10),孙宗江任校长(92.10-98.3),刘其军任副校长(93.8-98.8),中层干部也有若干的变化。(见学校干部一览表)
这个阶段的校级领导班子包括中层干部,人数比较少,但是精干、务实。为了在群众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学校要求干部做到六戒:1、戒软,就是克服工作中不敢碰硬,不敢坚持原则的问题。要讲原则,讲政策,不计个人得失。2、戒空,就是克服和消除不抓实际工作,不重实际内容和效果,工作中戒讲大话、讲空话、不着边际。采取分工负责,责任到人,事事有分管,有着落,逐一落实。3、戒浮,就是克服和消除工作中的漂浮不踏实。要求干部深入第一线,在务实、实干、见实效上下功夫。坚持说真话,办实事,讲实效用真功的作风。4、戒拖,就是克服和消除工作中疲沓、拖拉作风,要求快节奏,高效率、急事急办,特事特办。5、戒奢,就是下决心克服和消除奢侈和浪费。上级来人能不招待就不招待,非招待不可的,从简招待,陪同人员尽量减少,谢绝家长宴请。6、戒懒,就是克服工作中的不动脑,不用心,不学习,满足现状的现象。无功即是过。坚持严律己以服人,身争先以率人。坚持领导兼课,而且成绩要好。由于领导班子自我要求严,管理严,团结奋进,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使学校的各项工作继续向前发展。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成绩。
这一时期,首先是加大了师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自80年代至90年代初,学校分配来的教师多数是大学专科毕业生,个别老教师还是老中专,老高中毕业生。学校支持教师利用一切机会,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经过多年的努力,师资达标率由80年代的不足20%,到1997年基本达标(含初中专科达标)。其次教师队伍的教学教研水平也不断提高,90年代后期许多学科都有教师在教学教研水平上具有了冲击全市最高水平的实力。在教学成绩上,学校已经不满足于争历城区第一,而是将眼光瞄准了市区的几所省重点中学。先是赶超实力较弱的省重点中学,后来是赶超市区的最好的省重点中学,高考奖金也逐步向平均分市第一倾斜。90年代后半期,我校有不少学科在高考、中考中达到了这一目标,学校的知名度有很大的提高,这一时期的高考本科上线人数由80年代末的占全区40%左右上升为50%左右,个别年份甚至达到60%,为历城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奉献。学校连续十几年被评为“济南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被评为“历城十佳学校”之一。
在这一时期,学校建立起一支“特别能战斗”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基本上都是历城东部的本地人,由学校多年毕业的老校友组成,虽然多数第一学历并不高(多数为师范专科),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愿意为家乡的教育事业献出毕生的力量。这批教师不求名利,扎扎实实,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这些老师不弄虚作假,不投机取巧,他们克服了家庭的诸多困难,勤勤恳恳地奋战在教学第一线。这支教师队伍继承和发扬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历城二中勤奋、扎实、无私奉献的校风。学校就是依靠这支队伍,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使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一年一个进步,一步一个台阶。
四、严字当头,加强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校舍改造完成后,学校及时组织全校教职工学习贯彻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提高教育质量,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决定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落实了德育的首要位置,着力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加强了学校管理,实行了“三严四实”,即“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训练”,“&说实话,办实事,鼓实劲,讲实效”。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求实现“严守常规,严密安排,严格训练,严格督察”的目标,向管理要质量,力求使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提出“珍惜人民血汗,勤奋为国育才”,“&为国成才,争创一流”的口号,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方位育人观念,提出“对全体学生负责,对学生一辈子负责”&的办学理念。学校在1993年重新修订了包括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在内的全校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职责,对备课&,上课,教学评估,日常行为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规定,学校共制定出规划和制度80余个,这样全校所有人员的工作职责、权力,行为都有了依据,这些规划和制度的实施对稳定学校局面,提高管理水平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
这个阶段教育界提的最响的是素质教育。对什么是素质教育,学校领导和全校教职工在认识上也经历了一个过程。一开始,一提素质教育,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唱歌,跳舞,作画,体育活动。但是通过学习和实践,学校领导和教师们逐渐认识到,素质是一个全面的内涵,它含有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各种知识和技能,它是区别于单纯应试教育的一个大观念,“学校无小事,处处有教育”,学校抓素质教育,就要抓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利用,抓好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和培养,它要造就的是全面发展的未来型人才。在这方面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努力:
1、利用政治课、语文课、历史课和班会、报纸、壁报、广播、参观展览、请人作报告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始终如一的政治思想教育,把爱国主义,尊老爱幼,团结互助,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教育内容作为常规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情操。每年都对一年级新生举办《中学生行为规范》知识竞赛,让学生了解《规范》,提高执行《规范》的自觉性。把“发奋为祖国成才,立志为二中争光”的警示标语写在操场主席台墙壁上,让学生天天看到,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
2、把组织纪律性培养贯彻在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学校是以班级形式组织教学的,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是完成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为此学校始终如一的抓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从1991年开始,学校每年利用暑假开学前的时间,对高初中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让新生学会队列基本动作,学会解放军“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基本要求。为了巩固军训成果,学校下功夫抓“两操”质量。从带队出入操场到做操质量,量化打分,作为班级评比的一项重要内容。区教研室曾经在历城二中召开现场会,由学校分管领导介绍经验,并在全区推广。学校还大力开展“课前一支歌”活动。每天上下午预备铃后,各班自行组织学生唱一支歌,由学生会负责打分,列入班级评比内容。学校组织教师,学生会干部,每天轮流值日,检查学生在校守纪情况,从自习,饭厅,午休,宿舍,出入校门等方面检查和督促学生自觉遵守纪律。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纪律意识大大增强,教师上课一般不用维持课堂纪律,各个方面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3、培养学生团体意识,竞争意识,增强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增强班级凝聚力。学校定期举行歌咏比赛,广播体操会操比赛,演讲比赛,每月进行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和卫生纪律流动红旗的评比活动,每年春秋两季召开学校运动会,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的思想,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学校认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别人,这种素质的培养是对人的一生都是有益的,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
4、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学校认为,生存能力是学生的基本能力。现在独生子女已成为学生的主流,多数从小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差,怕苦怕累,因此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提倡自己的事自己做,集体的事大家做。学校一直安排劳动课,让学生参加一些学校内力所能及的劳动。宿舍、教室、餐厅,校园都是学生自己打扫,学校把检查当作一项常规性工作来抓,做不好的,重做,不得由外人代替。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尽量少把脏衣服带回家让家长来洗。当时学校的条件较差,是个坏事,但艰苦的环境能锻炼人,教师常给学生讲学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故事和传统,教育学生不要怕艰苦,要自觉锻炼自己。
5、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落实常规教学管理。这个时期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已经走过了八十年代务虚多于务实的阶段,学校和教师已经不再满足于形式上的好看,而是把提高教学水平放在首位。学习先进经验,掌握教改信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果,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学校要求教师树立“精品意识”,在精备,精讲,精炼上下功夫。要先周备课,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在备课中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和集体智慧,备课中要备大纲,备教材,备学情。严格要求备好每一堂课,写好每一个教案。规定教案要有教材分析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重点难点的处理。重点要反复讲,难点要深入浅出的讲,要有梯度,要注意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由学情出发,安排教学步骤。还要有板书设计提纲,课堂练习及精选作业。教案检查吸收教研组长参加,加强平时检查,以纠正有的教师备课不实的毛病。坚持向45分钟要质量,提高教学效率,过去只重视勤奋,忽视效果的管理,在作业设计与批改方面,除要求教师精选习题,量要适当外,提倡有统一要求的必做题和学习有潜力的学生的选作题。要求作业规范,整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每学期期末让学生无记名投票,评出最满意的教师。
六、争创省级规范化学校
校舍达标完成后、能否使学校提升一步成为发展的关键。学校领导分析了学校的情况和学校在历城区的地位,认为,历城二中在历城区各学校中离省级规范化学校的要求是最近的:校园面积大,提升的余地大,学校管理,教学质量在全区处于前列,教学条件也有一定的优势。这样,在历城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的领导支持下,我校从1994年开始了争创省级规范化学校的进军。校长孙宗江于1994年参加了山东省教委举办的争创省级规范化学校的校长学习班,了解了省级规范化学校的要求和条件。以后校长带领干部一班人和全校师生以争创省级规范化学校为目标,分工负责,同心协力,做了一篇有声有色的大文章。
1、规范办学条件。
规范化学校的要求很具体、繁杂。对图书室,音乐教室,体育教室,美术教室,阅览室,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劳技室,书法室,史地室,卫生室、电化教室的规格,设施都有严格的要求,对图书室图书的数量,体育器材的种类和数量,也有明确的规定,学校都一一加以落实,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校舍,办公室,普通教室,甚至学生桌凳,床铺都按照规范化的要求一一进行整改。
2、绿化、美化校园
美化校园环境。学校师生按照规范化的要求在校园内植树,种花、建设花坛,设置景点,凸现校园文化,使校园美观、整洁、和谐,向花园式学校的标准靠拢。
3、加强管理。
办学条件是硬指标,管理是软指标,也是花钱买不到的指标。学校的硬指标有些方面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并不是很过关,但学校以管理的的过硬弥补了条件的欠缺。学校对教工管理,学生管理、德育管理,教学管理、体育卫生管理、艺术教育管理、劳技教育管理、校园管理、财产管理,档案管理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各项工作做得扎实、有效,提升了学校的品位。
4、加强培养。
学生培养也是规范化的重要内容,学校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办学宗旨,从学生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到学生身体形态指标,体育达标率,卫生习惯,都严格要求学生按规范化的要求去做,逐一落实,学校还加强了群众性文体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通过三年多的努力,学校各个方面达到或者接近了省级规范化学校的标准。日省教育厅派出的省级规范化学校检查验收小组对学校进行了全面考核,检查验收,对学校的争创工作给予了肯定。在济南市7个申报省级规范化学校的中小学中,历城二中排名第二,以96.75的好成绩,通过了验收,成为历城区第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成为省级规范化学校,这在学校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历城二中已经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农村学校跨进了济南市名校的行列,为学校下一步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七、文体工作
1、体育工作。学校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不能因为学生学习紧张,繁忙而忽视体育工作,造成学生体质下降。体育常规教学时间上要有保障,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不得把体育课变成自由活动课。学校举办优质课评比活动,调动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对学生的课间操&,眼保健操,课外活动有要求,有督促检查,有评比。学校每年除召开春秋季田径运动会,班级篮球赛,冬季越野田径运动会,每年还举行会操比赛。为了争创省级规范化学校,学校多次到济南一中,济南七中,济南师范学校等兄弟学校取经,学习,努力使体育工作走上规范化道路。1995年,学校按国家一类标准一次性投资8万元,配齐了体育器材,达到了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这个阶段,体育组加强了对田径代表队,篮球队、排球队、乒乓球队的训练。在区级运动会和单项比赛中都取得好成绩。高中代表队多数情况获得前一二名,初中代表队(学校初中人数在全区各初中人数最少),多数情况获得第四名。学生体育达标率稳定在98%以上。
学校还重视了体育生的选拔和训练,从1988年到1997年,共向高等体育学校输送27名大学生。在1987年以前,学校体育生输送几乎是空白。
1994年学校被评为山东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篮球、田径)。
学校坚持在初中开设音乐课,教给学生最基本的音乐知识,教会学生唱教学大纲上规定的歌曲,每年在五一节、国庆节、新年等节日举办全校师生参加的联欢会、歌咏比赛,组成代表队参加区教育局举办的歌咏比赛,还在学生中开展课前一支歌活动。以上活动的开展,活跃了学校气氛,丰富了学生生活。参加区级比赛,都能获得比较好的成绩。学校1995年按照国家一级标准配齐了教学设施、初中音乐教学有很大的提高,开始培养初中音乐特长生,有的升入了初中中专有关专业。
1995年以前,学校没有专职的美术教师,初中美术教学未能规范进行,1995年学校配备了专职专业初中美术教师,初中美术教学开始规范起来。1995年学校按照国家一类标准配齐了美术教学设施,开始在初中培养美术特长生,有的升入了初中中专。
八、学校卫生:
由于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学生餐厅的建立和学校道路硬化,学校的卫生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学校仍沿用了教室、环境、宿舍一天一大扫,每周二下午第二节课后例行大扫除,教导处、卫生室、学生会组织各班卫生委员检查、评比的制度。学生餐厅是由各班轮流值日打扫。宿舍卫生也有较大进步,每天早上起床后,个人整理内务。早操期间,每个宿舍留人值日,负责打扫宿舍卫生,整理床铺,早饭后,学生会组织检查各宿舍卫生,不合格的返工,扣除本班文明班级分数。学校重视灭鼠、灭蝇工作,定期喷药、灭鼠,学校重视流行性疾病的预防工作和学生身体的健康,按时对学生进行体检,把各种数据记录在健康卡上,学校每年都按时组织饮食服务人员体检,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卫生保健人员为青春期女生上卫生课经常化、制度化,并且采购常用药,免费为学生看病。
九、校办工厂
在这期间,校办工厂开始走向衰弱。由于市场上教学仪器饱和,机械加工行业不景气以及我校新产品研发后劲不足等原因,总产值上升但利润下降。2000年3月由于学校发展的需要,校办工厂停办、拆除,在此处建设学生餐厅及锅炉房。
第五章、全面优化喜升级&再谱新章永攀登()
一九九八年---二00八年的十一年,是学校历史上创造空前辉煌的时期。学校乘创造省级规范化的东风,以跨越式发展的速度,创造了历史的辉煌。在学校规模方面,几年间,学校占地面积由97亩扩大到420多亩,建筑总面积从1.8万平米增加到近14万平米,各种设备,迅速完成了从初步现代化到基本现代化的飞跃。塑胶运动场、广场,生态园林从无到有,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学校规模从二十余个班级的中等规模学校发展成一百多个班级的大校,学生由一千余人发展到六、七千人,教职工由百余人发展到400余人。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迅速实现了年轻化和进一步专业化。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向现代化、科学化靠拢。学校后勤管理向社会化前进了一大步。教育与教科研有了新的飞跃。本科上线人数、本科上线率稳定在全市第一军团的位置。学校迅速成长为一所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名校。
一、干部队伍年轻化
二十世纪90年代,学校干部队伍平均年龄50岁以上。这些老干部虽然兢兢业业、身先士卒,但是受到年龄、身体等各方面的限制,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随着调动、退休等,从1998年开始,学校干部队伍很快年轻化。1998年春,孙宗江校长调出,赵志泉任校长(98.3-01.8),后来任书记,段德元任副校长(98.8-01.8),2001.8李新生调任校长(01.8至今),刘其军调出,薛万岭(01.8-06.9),陈学柱(01.8—04.8)任副校长,2003年9月以后,马悦辉、赵波又任校长助理、副校长。2007年,任命刘和国、纪立孟、李矿水为副校长。2004年以后,干部队伍的平均年龄30多岁,是历城二中建校以来干部队伍平均年龄最小的时期。这支队伍基本上是由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组成,目前在职班子成员一半以上人员参加了研究生进修班,他们大多是教坛精英。年轻的领导干部们思想解放,有胆略、有气魄,敢于当时代的弄潮儿。学校主要领导处处以身作则,整个领导班子勤政廉洁、严于律已、处处事事起模范带头作用,注意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教职工。从工作上讲,凡属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干部,除校长一人不兼课,从副校长,教务处主任、副主任,政教处主任、副主任全部上课,他们与普通教师承担同样的教学任务,担任班主任,还要负担管理工作,干部是学校最忙、最累的人,他们的贡献也最大。
二、优化升级之路
历城二中2002年-2003年的优化升级工程在历城二中的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事件,是历城二中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一跃成为济南市对外窗口,在省内外也有一定影响的名校的关键步骤。市教育局把历城二中作为第一所优化升级的县区级中学,不是偶然的,是历城二中几代人辛勤耕耘,奋发图强的结晶,更是历城二中新一任领导率领全校干部,教职工,全体学生抓住机遇、努力创新、奋力拼搏的结果,它凝聚了几千名师生的智慧和汗水,在历城二中发展史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一)、优化升级的准备
学校成为省级规范化学校之后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什么,是对新的领导班子提出的挑战。1998年,赵志泉校长上任之后,通过调查研究,认为,社会上已经出现了“高中热”,高中扩招大势所趋,学校必须抓住这个机遇,使学校再上台阶。为此,学校大力加强基础建设。
1998年5月,建设教工宿舍楼,改变教职工的住宿条件。从1994年到1997年,学校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省级规范化。为此,学校投资270多万元,对学校内部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学校虽然在上级支持下于1994年建了一座1800平米的教工宿舍楼,改善了少数教职工的住房条件,但大部分的教职工住的仍是无水,无厕的低矮小平房,有的教职工还没住房,建设教职工住房是当务之急。为此,采用集资建房、自愿报名的形式,从1998年5月起,开始修建总建筑面积6500平米,共60户的教工宿舍楼,于1999年暑假交付使用,基本解决了教职工住房问题。
1998年年底开工建设5400平米的新教学楼,可容纳24年教学班,另外有实验室,教研组等,99年暑假交付使用。
1999年10月,学校又制定了《历城二中十·五学校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方案提出要把学校规模由18个班扩展到48个班。为此,计划征地50亩,建设塑胶运动场,陆续开工,学生公寓(9200平米)、综合教学、办公楼(6500平米)、体育馆(3500平米)和学生餐厅(三层共7500平米)。2000年综合楼、体育馆、学生宿舍几乎同时开工,运动场征地也开始运作,整个学校几乎变成一片大工地,到处机器隆隆。
这在教职工中产生了许多议论:这样搞值不值得?拿什么还账?赵志泉校长为了消除大家的疑虑,带领全校教研组长以上的干部去青岛,参观了青岛二中等几所建设得好的学校,使大家开阔了视野,解除了疑虑,提高了信心,也看到了美好的前景。大家兴奋地说:我们也要把学校建成这样!我们一定支持校长的工作,把学校搞好。通过各级干部的宣传、带动,全校的各项工作越做越好。虽然全校到处人声鼎沸,机器轰鸣,但是教育教学工作并没有受到影响,年三年高考,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正是因为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为全区、全市教育界瞩目,2001年12月,在济南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历城二中被确定为第一个优化升级的区县级农村中学。
(二)、优化升级的项目及行动日程
第一阶段:2002年3月-2002年5月。完成除学生餐厅综合楼以外的11个建设和装备项目,总投资3140万元。
1、完成理化生实验室、仪器装备室,基本满足学生一人一组实验。
2、完成动植物标本室,语音室,劳动技术室,多功能电教室,科技活动室,学术报告厅,美术书法综合教室,舞蹈教室,史地综合教室,音乐教室等17个功能室装备,该项目总投资278万元。
3、完成图书室现代化管理和阅读系统的装备,装备教师、学生阅览室,图书室新增图书2万册。
4、教育信息技术项目。建立校园骨干网,建设校园软件信息平台及资源系统、管理系统。
5、完成校园广场建设,建设文化长廊。
6、完成学生公寓设施配套工程,达到设备齐全。
7、完成校园绿化美花工作。
8、完成运动场工程。
9、完成学生餐厅综合楼主体工程。
10、配置学生课桌凳。
11、完成辅助设施建设工程。
12、设计《历城二中教学方法改革方案》、《历城二中分层选择制实施方案》、《历城二中教学方法改革方案》、《历城二中住宿制管理方案》、《历城二中教师队伍建设方案》。
第二阶段:
日-日,全面实施优化升级计划。重点完成以下项目:
1、通过到省内外高等示范院校吸纳优秀毕业生及向省内外招聘骨干教师两种方式,增加教师,定编定岗,建立竞争机制。
2、完成学生餐厅综合楼工程。
3、新购图书3万册。
第三阶段:
日——2003年9月。优化升级的深化阶段。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完成校园闭路监控系统。
2、完成学生公寓建设工程。
3、增加绿化面积6000平方米。
4、图书室新增图书5万册。
5、实施《历城二中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6、实施《历城二中分层选择制实施方案》
7、实施《历城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8、实施《历城二中住宿制管理方案》
9、实施《历城二中教师队伍建设方案》
第四阶段:2003年9月-2003年12月。优化升级的完善与验证阶段,重点工作是:
1、图书室新增图书2万册。总藏书量达到15万册。
2、依据《历城二中优化升级行动标准》评价、检测。从“基础建设与教育技术装备”、“&教育教学与改革”二个方面全面总结优化升级。
(三)、优化升级的实施
自2002年初,市教育局局长刘元刚与历城区政府、历城区教育局领导带领专家多次到我校调研论证,从行动理念、行动目标、行动策略、行动日程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探讨,最后拍板,从资金的来源,资金的数量、资金的分配到施工队伍的安排,物资的购进精心设计、组织、落实,保障了计划的实施。
第一阶段的实施是优化升级的攻坚战,从三月初开始施工,要求五一前完成,保证五月一日对全市开放。全校一下子变成一片大工地,校园里和各个楼上到处是施工人员在忙碌。施工队最多的时候有42支,施工人员上千人。为了按时保质完成施工任务,校长李新生亲自督战,经常是身先士卒亲自动手,早上不到六点钟起床,晚上常常是12点以后了还不能休息,有时连饭也吃不上。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有时能达到16个小时。工人们太累了,就和李校长玩“小心眼儿”:派一个工人在门口“放哨”,盯着李校长的行踪,其余的人趁机打个盹,他们问我们的老师:你们李校长莫非是铁打的?负责施工的后勤工作人员,各功能室负责人也是这样,夜以继日连续奋战。4月底餐厅门口铺沥青路面,天上下着小雨,又是在夜间,总务主任、工作人员穿着雨衣与工人们在探照灯下忙碌。由于上级领导,学校教职工和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终于赶在五一节前完成了一期工程施工任务。五月一日向全市开放,前来参观考察的人超过两千,他们给学校以很高评价,他们说想不到还有这么好的农村中学。
优化升级其它三个阶段的工作也都如期完成。
2002年暑假高一招生计划完成后,通过各种关系找学校读书的人非常多,本来600人的计划实际招到1100多人,学生宿舍又出现了紧张的局面。学校领导分析,继续扩大招生不可避免,但校园内已经无法再增加建筑,校园还要扩大。于是与董家镇政府和董家村协商,又在校西北角租地120余亩,&2003年上半年完成两座宿舍楼(10000米2)和百亩生态园,全校植树上万株,绿地6万平米。2003年下半年又与森信建筑有限公司合作在生态园北侧、温梁路以南租地120余亩建立初中部综合大楼和初中部宿舍,2004年初中招生前完成。
2000年~2008年,学校还陆续建成了6座教工宿舍楼(计312户,4万余平米),第二学生餐厅、6~7号男生宿舍,第二塑胶运动场,南教学综合楼扩建,校史馆等。至此,学校大型建筑基本完成,学校房舍总建筑面积近14万平米,是1997年的近8倍,学校总资产由1997年的2千万增加到2亿以上,增加了10倍多。
学校内部设施,教师办公条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历城二中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学校,实现了历城区政府提出的农村教育城市化的目标。
三、教育教学的新发展
(一)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
学校从一九九七年停止招收初中学生,一九九九年变为全部高中,2002年优化升级后进入膨胀阶段,高中每个年级由6个班逐步增加到24个班,2004年学校设初中部,建立后每年招生12个班,2006年全校共有教学班上百个,成为济南市规模最大的中学之一。随着学校每年的扩招,教师队伍一年年扩大,全校教职工从1999年末的100余人到2006年的400多人,2008年在职教职工共有430余人。因为扩招,新教师所占比例急剧增加,刚从高校毕业的教师成了教师队伍的主体。为了使这支年轻的教师队伍能迅速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使学校能够可持续发展,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1、招聘外地骨干教师。从2002年到2007年,学校从全省各地共招聘骨干教师&100多名,这些教师都是当地的骨干教师,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他们的到来为学校渡过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难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把好新毕业教师入校关。在新招收的教师中,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占了大多数。为了把住质量关,校长亲自到省内外高等院校招聘教师,亲自了解他们在高校的政治思想表现和学业情况,对直接到我校应聘的高校毕业生,学校组织专门班子,对他们进行考查,尽量吸收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的年青教师充实学校教师队伍。
3、加大培训力度。学校成立专门机构,统一安排实施组织各种活动早出成果。学校除了用岗前培训、举行教学基本功比赛、以老带新等传统方法外,还下大力气抓集体备课,以学科备课组为主体,以备课组长为责任人,使学科备课组逐渐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摇篮和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学校还请表现出色的青年教师介绍经验和体会,使青年教师学有榜样。再就是走出去,请进来,扩大教师视野,提高青年教师能力,学校多次组织青年教师到本地区兄弟学校和外地学校观摩学习,以外地、外校成功经验促进我校青年教师成长。我校与中国教育学会联合,借助教育学会科研资源,多次请全国有影响的教育专家来校作报告。中国教育学会每月派专家和骨干教师来我校亲自授课,手把手地辅导青年教师,和教师们一起教研,探讨教学规律,解决教学问题,加快了我校青年教师的成长步伐。另外,学校利用现代教学设施,对教师实施校本培训,对学生实施最佳教学,结合科研课题进行培训。学校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举行录像点评课,教师通过校园电视台或信息中心对自己的课进行全程录制,然后反观自己的授课过程,并请同学科教师进行点评,效果相当好。由于学校采取了各种方式方法,几年来,学校教师队伍大体已经渡过新成分过大造成的结构不合理的难关,全校的教育教学继续健康发展。
4.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除了加强对青年教师的锻炼培养,学校从2002年开始,还启动了教师“创造特色,打造品牌”工程,打造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营造优秀教师成长的氛围。针对教师很少有外出学习的机会,生存空间小,精神世界狭隘与封闭的缺陷,学校采取了“请进来”的“借脑”工程。发挥中国教育学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请校外专家学者及全国特级教师到校交流,为优秀教师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学校每月举办知名专家的学术报告会,课例研讨会,专题论坛会等。学校先后组织了上千次的沙龙,论坛活动,涉及大小专题200余个。这些专题的讨论在激活了教师教育思考的同时,也为优秀教师的茁壮成长、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特色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树典立模,成就自己的名师。历城二中领导班子在借鉴名师、名家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成功经验的同时,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发现、培育本校有思想、有能力、有创新的优秀教师上。在学校大张旗鼓的改革创新为学校的宝贵资源,委以重任,重点培养,引领他们成为校内的名师,成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引路人。近几年来学校以省特级教师,历城区名师,历城区名班主任,学校业务骨干等多人组建学习研究共同体,承担学校重大课题研究任务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攻坚任务,定期给全校教师作专题报告,并设计相关主题,组织教师沙龙和论坛活动。学校的这些举措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为优秀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平台。
创新优秀教师成长机制。历城二中坚持“业绩第一,能力第一,人品第一”的优秀教师标准,建立并实施了考核机制、竞岗机制和考评机制,这些制度的制定实施,既鼓励优秀教师冒失又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提高,形成了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教师文化。学校领导坚持“”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的用人理念,坚持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努力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待遇,满足教师物质生活需要。同时,更重视对优秀教师的精神奖励,用真诚的关心,诚挚的热心鼓励和激励优秀教师,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教师学习进修需要,提供教师展示才能机会,为优秀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机制保障。
5.提升教学条件。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并且形成了由教师个人——备课组——级部为一体的教学业务档案管理体系,学校还为每位教师出资订本学科杂志,一般教师人手一份,骨干教师每人两份。学校出版《稼轩教研》双月刊,免费人手一份。
(二)年级负责制的建立和逐步成熟。
上个世纪,我校多数情况下是总规模20个班上下的完全中学。每个年级的班数一般在六个以内,管理上是分初中、高中两块,高三年级由教导处加强领导、未设年级组,也没有年级组长、级部主任的任命。1999年高一招生10个班,学校开始设年级组(统称级部),由一名教导处副主任任组长(称级部主任)。后来高中每年招生达到20个班以上,从2007年,级部主任由一名副校长担任,实现了学校、级部、班主任三级管理,每个级部的活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各年级部立足实际,充分发挥重心下移,纵向管理的优势,做到实情在一线掌握,办法在一线产生,问题在一线解决,实绩在一线创造,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年级负责制日臻成熟。
(三)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
学校认为,所谓精细化管理是指在管理过程中把事情做精做细,做到位,做出质量,做出品位。学校认为:“精就是指管理行为准确有效,没有任何盲目性,做事的人要有精益求精的心态,精致与精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细”指的是管理效力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细节都认真对待,用心去做,专心致志。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全过程管理,全员管理,全方位管理的优质高效的质量管理,是一种建立在优秀制度文化基础上的岗位责任管理。
倡导“管理无空白”,“细节在于细心”的工作理念,做到了在各项工作中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抓不落实之事,查不落实之人”,强化师生员工的责任意识,把整个管理工作做到细处,落到实处。
学校优化升级以后,如何创办最优质的教育,历城二中领导班子站在时代的高度,借鉴企业界“精致企业”的概念,提出落实精细化管理的命题。学校以“为每一个学生搭建发展阶梯”的理念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实施精细化管理,精心谋划,细致落实。
为深入落实精细化管理,学校积极探索“项目”式管理的新途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强化精细化管理意识,做到人人、处处、时时、事事都融入管理,把大家看似简单、看似容易的事情明确并细化,做到对每一项工作都精心,使每一个环节都精细,使每一项工作都成精品。学校还成立了发展规划设计小组,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发展进程作高起点、深层次规划,对现有运行机制进行整体优化,将学校整体工作细化为若干个主攻项目,根据需要选择相关人员,优中选优,奖惩分明,充分调动每一位教职工的积极性,形成竞优争先、积极向上的工作局面和良好氛围。要求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工作做细、做精,把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好,高标准、严要求,明责任、抓细节,重落实、讲实效。2)???
(四)科研兴校,深化教学改革
为了加强教科研工作,学校于2005年成立了教科室,设主任一名。教科室的主要职责是领导教职工就教科研方面深入研究,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几年运作,取得突出成效。
学校实施“科研兴教”战略,与国内顶尖教育机构——中国教育学会合作,邀请全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到校讲学、交流,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定期来校指导师生学习英语,他们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新的教学方法。实行项目合作,与人大附中在教师培训、数学竞赛等领域深入交流,与衡水中学、洋思中学建立友好学校互访制度。学校建立并启动名师工作室,举行优秀教师汇报推广会,“十佳青年教师”暨“教坛新秀”评选活动,促进了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规范课、校级研讨课等措施,深化了校本培训内涵,提高了教师授课能力与水平。学校先后派出几百名次骨干教师到各地名校参观学习并努力将外地名校经验及时应用于我们的管理和教学实践中。例如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开放式课堂教学经验,疯狂英语学习法已经在历城二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学校把课题看作教育科研的重要载体,注重营造人人主动参与的浓厚氛围,力促广大教师依托课题,走科研立身成名之路,学校注重发动广大教师开动脑筋,踊跃申报,然后学校汇总、筛选报上级批准,多个市区级重大课题立项,这些课题覆盖范围广,涉及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新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开发,课堂问题设计,阅读能力培养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学校重视建设以校为本的教研文化。学校认为,理想的学校文化和教育品牌的创建必须以教育科研为支撑,以教育科研为依托,以校为本的科研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成学术文化。科研文化的基础是在学校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习文化的产生意味着学术文化的兴起。为此,学校在教室中提出了“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探究”的要求。要求教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独立的学习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确立终身学习的正确态度和积极意向;要求教师面对教育教学活动,要学会思考,要架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要用自己的智慧在教育教学中进行资源的推移和扩大,从而充实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去教师要凭借已有的学习积累和教育经验去指导自身的工作活动,形成自身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的价值。学校组织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读书文化节、读书交流会、学术论坛会、成果展示会,形成了全校联动、师生互动学习氛围,学校积极倡导的刻苦钻研学习作风和积极探索的学术精神,已经成为提升学校文化的坚固支柱。
建设课堂文化。学校希望自己的学生在自我奋斗的道路上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在如何建设课堂文化方面,提出了课堂教学的“271法则”和构建课堂文化的“六要素”要求。“271”法则有两层涵义。一是对学生整体的认识上,将学生分为三层,比例是2:7:1,教育教学的重点是针对中间7成的学生,并向两翼展开。前2成学生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中起引领作用,是集体做强的标志;中间7成学生是主体,是集体做大的标志;后1成学生是研究与帮助的重点,是管理的突破点。二是在课堂时间的划分上,将教师精讲时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时间和师生总结时间按2:7:1划分,体现学生学习探索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71”法则遵循“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主动建构、合作生成”的建构主义教学原理,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轴、思维为主攻、体验为主线”五主原则,加强了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教学细节的研究。同时,加强和提炼了课堂文化构建“六要素”:“突出一个中心”:即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情感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坚持两种策略”:即教师连续授课时间不超过五分钟,也就是每五分钟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一次;每节课的最后五分钟,教师要留给学生自己思考、总结。“实现三个转变”:教学目标由重视知识向知识、能力、品德并重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消极学习向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构建转变。
“落实四项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与作业做到精选、精讲、精练、精评。
“达到五个自主”: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观察、自主探究、自主表达、自主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强化六个环节”:教师教学的“备、讲、批、辅、考、评”等六环节要以学生的主动学习、建构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中心,环环相扣,节节落实,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的整合学生的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271”法则的实施和构建课堂文化“六要素”的创新,为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课堂教学改革真正实现了“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为了努力营造学生全面发展的空间,学校还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把“发明创造课”作为必修课列入课表。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重点,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创造发明普及活动,聘请了省、市创造发明协会的专家为辅导员,定期到学校开展创造发明教育,学校建立了创造发明教育网站,开辟了创造发明论坛和博客,开展了创造发明作品展示和评比,建立了“创造发明作品展览室”、“科技创新工作室”、“机器人工作室”等,科技创新课已成为历城二中每位学生的必修课。已收到学生创意6700多份,有300个创意获国家专利。2008年7月,在“尚德电力杯”第二届全国创意大赛上,学校代表队获团体金奖,学校被评为“全国创新型学校”,校长被评为“全国创新型校长”,两位指导老师被评为“全国创新型优秀教师”。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专家组两次来我校调研新课改实施情况,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副会长都曾来学校视察指导工作,学校还承办了全国农村教育改革现场会,全国李阳疯狂英语夏令营等大型会议与活动,接待了外省市50多个教育考察团。
近几年来教学科研硕果累累。学校多次获全国级实验教学先进集体称号,多位教师参加全国教育教学重点课题的研究与实验,有突出成就并获得荣誉。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省市级课题多项,课题研究带动了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多位教师被评为省市区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被聘为“中心组成员”,许多教师获省市区级优质课奖励,在全国、省、市级教学素质大赛、教学论文、设计、课件评比中获奖的有450人次之多。
四、音乐、美术、体育学科的全面提升
1、音乐。学校自建校以来就有音乐教师,负责初中学生的音乐课,组织学生的文娱活动,但学历偏低。从2001年学校开始配备大学本科毕业的音乐类专职教师,并且在高中开设音乐课,开始培养音乐特长生,2002年高一招生开始招收音乐特长生。现在全校共有音乐专职教师10人,全部学历达标,专业涉及器乐、声乐、舞蹈等。学校设有专门的音乐室、舞蹈室、鼓乐室,仅学生练习用钢琴室就有20多间,达到一人一琴一室的标准。学校配备了全套的民族乐器,西洋乐器。学生通过对音乐鉴赏课的学习,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了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审美思想和审美观也整体得到提升。2004年以来,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共有81名音乐特长生在高考中被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高等院校录取。除此以外,音乐教师们带领学生参加省市区级比赛,也取得了优异成绩,他们还承担了省级研究课题,在教学研究上取得了好成绩。音乐组的年轻老师们还协助学校组织群众性文娱活动,对活跃学生生活,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美术。我校自建校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直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初中学生的美术课一直由教务员或者其他老师兼任。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有了专职美术教师,也只能在初中开设美术课,培养小中专美术特长生。学校从1998年引进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美术教师,并开始招收美术特长生进行培养。2002年,设立美术学科教研组,现有5名专业美术教师,拥有两个专业画室,一个书法室,一个陶艺室,配备了一流的美术器材。学校与山东艺术学院合作,在我校设立陶艺馆,学生可以练习制作陶艺作品。2004年新课改以来,我校高一正式开设美术鉴赏课。2007年美术正式列入高三课程。2008年高二也开设了美术课。从1999年——2007年,全校有80余名美术特长生被中央美院、天津美院、南开大学等录取。美术组积极组织学生各项美术活动,每逢重大节日都要组织全校师生共同参与书画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校的美术特长生的书画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区级比赛中获奖。
优化省级也为体育工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学校的体育运动场地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2年,2004年学校分别建了南北校区的塑胶运动场地、南场地跑道内是8个塑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8年青岛二中特长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