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 满载而归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

满载一船秋色 平铺十里湖光描绘了什么景色_百度知道
满载一船秋色 平铺十里湖光描绘了什么景色
用自己语言描述。符合当时情景,150字左右。跪求!!!
我有更好的答案
是宋代张孝祥写的,这是描叙夕阳西下,金灿灿的阳光洒满湖面,波光粼粼的景色,所反映了当时作者心情豪放
秋风袅袅,落叶萧萧,又是一年新凉。对着这草色烟光,枫红菊香,又有多少行人忧伤。缠绵的秋色,轻柔的水波,是屈灵均湘君湘夫人的绸缪?是范希文庙堂江湖远的惆怅?湘江泛舟,取道洞庭,一路北上的我也为这湖光山色的灵动优雅而沉醉了么?也不禁疑惑:两岸的青山为谁苍翠?南国的秋花为谁红艳?轻舟一片,披戴满川的秋色穿行在滟滟的湖光里,是在不经意之间以舟为笔以水为墨勾勒着山水画的宁谧淡雅?还是幽人一颗,饕餮山河的秋韵纵目于隐隐的水岸上,在随心所欲之时以山为词以水为调吟唱着古风曲的杳渺清远?
秋夜泛舟游湖的美景!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_高三网当前位置: >> 正文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19:46:23文/金风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高三网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1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出自宋代张孝祥的《西江月·阻风山峰下》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1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赏析《西江月·阻风山峰下》上片写行船遇风受阻,泊舟山下的所见与感受。“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时的风光。“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着笔,勾勒出时令特征,引人遐想,可以想见,此时周围的山色浓郁苍翠,万物生机勃勃,开花的花朵艳丽,结果的果实累累;“十里湖光”写出湖面宽广坦荡。这两个对偶句用“满载”和“平铺”相对,将湖光和山色一并画出,前句说美丽的秋景尽收眼底;后句说无风时湖水平稳,远远望去,就象“平铺”在那儿。水光山色,交相辉映,船上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此二句纯属写景,而作者张孝祥欣悦之情尽在其中,即所谓景中有情。“波神”二句说,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放起鱼鳞般的波纹。这是写的天气咋变,微风初起时的湖上景色,也是变天的前兆。有经验的船工势必要抛锚停舟,采取应急措施,因为这霞光辉映,“鳞鳞细浪”过后,将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的“浊浪排空”、“樯倾楫摧”的恶劣天气。这两句以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安闲自在。用“斜阳”点明时间是傍晚,以“细浪”说明天气变化,要起风,皆是妙笔。《西江月·阻风山峰下》下片写停船后作者的心里活动。“明日风回更好”,写他期待风向回转,天气变好,及时登程的心情。“今宵露宿何妨?”“何妨”,犹言“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是无可奈何的话,但也表现了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露宿”时的旷达胸襟。“水晶宫里奏霓裳”,“水晶宫”,俗谓“龙宫”;“霓裳”,即《霓裳羽衣曲》,一支大型歌舞曲的名字。作者听到阵阵波涛声,奇特的想象油然而生,把水声比喻作龙宫的音乐。龙宫既然奏欢庆之乐,明日准是好天气,航船正常前进,“准拟岳阳楼上”,尾句设想,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胜状。《西江月·阻风山峰下》写航船遇风受阻的情景,写景、抒情,乃至对“明日”的设想,着笔轻松,无半点沮丧之处。《西江月·阻风山峰下》全词语言浅易而意境幽雅,读来只觉作者张孝祥对山水无限热爱,却不见船遇逆风受阻的懊恼,这是此词的特色,作者张孝祥构思独到之处。1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翻译及注释全文翻译满载着一船的秋色,行驶在广阔平展的江面上。行船被风浪所阻,微风吹起鳞鳞波浪,泛起波光。明日风向转为顺风更加好,那么今夜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水中的宫殿像是在演奏霓裳羽衣曲,当到达岳阳时,准定在岳阳楼上观赏湖光山色。注释山峰:指黄陵山。(黄陵山在湖南湘阴县北洞庭湖边。湘水由此入湖。相传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的庙,世称黄陵庙。词题一作“黄陵庙”。词句也稍有差异)鳞鳞:形容波纹细微如鱼鳞。风回:指风向转为顺风。水晶宫:古代传说水中的宫殿。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舞名。1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作者简介张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汉族,简州(今属四川)人,生于明州鄞县。宋朝词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词》1卷。其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以上《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全诗全文翻译全文赏析及作者出处》有高三网小编收集整理,更多古诗词全文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请查看。高三网小编推荐你继续浏览:推荐阅读点击查看更多内容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能用怎样一段文字描写“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 词句选自张孝祥的【西江月 皇陵庙】 150字左右就够了 太多看不了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秋夜的江面上,波光粼粼,有一艘小船正在向前方驶去.恬静柔和的月光笼罩着小船,就像是船载着月亮向前行驶一样.在宽阔的江面上洒下了淡淡的月色,从高处往下看,宛如一张闪闪发光的卷轴.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张孝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我的图书馆
张孝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张孝祥祖籍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宋室南渡后,张孝祥的父亲张祈率族人迁居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绍兴二年(1132),张孝祥出生于鄞县。在鄞县,张孝祥度过了自己的幼年时期。因为离开家乡客居浙江,张家没有土地,张祈也只是一介小官,所以张孝祥的幼年过得很是清贫。
  绍兴十四年,张祈带着家人准备返回故乡历阳,可彼时的历阳早已落入金人之手。走到长江南边的芜湖,便无法再北行了。于是,张家便在芜湖定居了下来。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于湖”即“芜湖”。
  绍兴二十四年,23岁的张孝祥状元及第,春风第一马蹄急啊,初授承事郎,后迁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或许是因为年少轻狂,或许是因为正直刚毅,张孝祥以低微之职,不断向高宗皇帝上书,为岳飞喊冤。这下正中了秦侩的下怀,可是新科状元刚刚上任就遭罢免恐民间舆论压力太多,于是秦侩便盯上了张孝祥的父亲张祈。不久后,秦侩给张祈捏造了一个“谋反”的“罪名”,将其逮捕入狱,张孝祥也因此受了不少牵连。好在第二年秦侩就死了,这事方才不了了之。张孝祥因有文人风骨,秉性刚直,被提拔为秘书省正字,后来又一路升迁,先后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直至中书舍人。
  因为太过平步青云,张孝祥惹来了奸臣的嫉妒和排挤,很快被罢官。罢官后,张孝祥回到芜湖赋闲。而此时金主完颜亮挥兵南下,张孝祥虽然赋闲,却心系前线,提出了许多退兵之法。后来,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败金兵,完颜亮不得不移师扬州。张孝祥听闻此事,大喜,特作《水调歌头· 闻采石矶战胜》。没想到,不久之后完颜亮为叛将所杀,宋金战事只能暂时停止。
  绍兴三十二年,朝廷重新启用张孝祥,任抚州知府。次年,宋孝宗即位,张孝祥改任平江(今湖南岳阳)知府,这一年宋军遭遇符离之败,大伤元气,朝中议和之声更是甚嚣尘上。
  隆兴二年(1164),大将张浚举荐张孝祥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兼都督府参赞军事,领建康(今江苏南京)留守。张孝祥赴建康,拜谒当时张浚,并于席上即兴而作著名词作《》: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羽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这是张孝祥的代表作,也是南宋初年爱国词的代表作。此词通过阐释当时的国内外形势,进一步揭露了南宋小朝廷的偏安一隅,抒发了作者满腔愤怒。上阕写的是北方百姓在沦陷区的凄惨生活,在金人铁蹄的蹂躏下,他们过着非人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几千年的中原汉文化遭到了灭顶之灾;到了下片,词人笔锋一转,直至南宋当权者,中原父老眼巴巴地等着南宋小朝廷北上抗金,可他们却偏安一隅,仍然歌舞升平,醉生梦死。他们不仅不思收复失地,却一味妥协求和,至大片故土、千万百姓于不顾。
  这首词歌剧扩大,声情悲壮,读来叫人酣畅淋漓,冷汗直下。可以说以一幅波澜壮阔的图景,写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写出了百姓的心声,可以称得上是“词史”。传说,听完张孝祥的这首词,张浚“流涕而起,掩袂而入”。清代的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说,此词“淋漓痛快,笔饱墨酣,读之令人起舞”。
  可是这仍然没有唤醒当权者的良知,当年四月,张浚被罢免,八月份病逝,随即张孝祥被罢免建康知府之职。至此,朝廷中的主战派完败。
  张孝祥此次罢免时间不长,次年又被重新启用,知静江(今广西桂林)。从此,张孝祥被一再调任,在一个地方屁股还没坐热,又被调走:静江之后改知潭州(今湖南长沙),潭州之后知荆南(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
  在去往江陵的路上,张孝祥作《》,这是一首与其其他词作风格迥异的作品: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满满地载着一船秋色,行驶在这广阔的江面上。河神要留我欣赏着落日霞光,看那被微风吹起的层层波浪。如果明天风向变化了就好了,那样我就可以继续起程,即使今晚露宿江上也无妨。江上的声音就像是从水晶宫传来的《霓裳羽衣曲》,当我到了岳阳时,一定要登上岳阳楼,看看那雄伟壮观的洞庭湖之景。
  这是张孝祥少有的轻松之作,在他的笔下一切都是如此的安静祥和,完全没有国破山河残的景象。这也正是张孝祥想要看到的情景,是其内心向往的生活。张孝祥暂时放空了自己的心灵,他需要一点时间休息,需要内心的自我抚慰。
  卸任后,深知报国无门的张孝祥,于乾道五年(1169)乞归,获准后回到,彻底远离政坛。可惜的是,回到芜湖不到三个月,张孝祥就因染上疾病而英年早逝,时年38岁。据南宋词人周密的笔记体史学著作《齐东野语》的说法,张孝祥是为了送别好友虞允文,在小船上饮酒中暑而死。直至张孝祥去世,宋孝宗才悔之晚矣,检讨自己用才不尽。
  纵观张孝祥的一生,他总共出任六个州的地方长官。在此期间,张孝祥一直恪尽职守,处处为百姓谋福利,在江西抚州身先士卒,率部将平定兵变;在湖南岳阳开仓赈灾,与百姓一道度过饥荒;在江苏南京为民请命,与百姓一道治理水患;在广西桂林重视治安,司法公正,监狱里几乎没有囚犯;在湖北江陵加强堤防,建仓储粮;在芜湖捐出自己的田地,疏通水源,辟为湖泊,也就是今天风景秀丽的镜湖。张孝祥所到之处,深得百姓爱戴,在其位谋其政,他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官员。
  张孝祥与他的前辈、福建人张元干,并称南宋初年的“词坛双璧”。大家都知道,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并称“苏辛”,辛弃疾的词作秉承苏轼的豪放之风,于山河破碎之中,发出时代强音。正因为如此,或许太多的人忽视了张孝祥在他们两人之中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张孝祥是苏轼和辛弃疾之间的桥梁,是他们两个之间的过渡。苏轼之豪迈慷慨,是经过张孝祥爱国词作的实践,才得以在辛弃疾身上发扬光大的。
  张孝祥开南宋爱国词之先河,气象远大,有低声啜泣,也有高声呐喊。他的爱国词,是战歌,是口号,时代需要这样的声音,其实对于当权者来说,即便主张议和,他们内心还是希望能听到这种声音的。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正能量,如果万马齐喑、死气沉沉,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朝廷,也将很快土崩瓦解。
  比如,张孝祥在离开广西桂林,前往湖南长沙,经过洞庭湖时所作的《念奴娇·过洞庭》就是很好的例子: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这首词可谓广为流传,是张孝祥的代表作之一。上片写的都是各种各样的美景,除了中秋将近,自己还流浪异乡之外,让人平添了几许好心情。可是到了下片,却仍然不忍卒读,满纸都是泪水。因为自己是孤独的,于是月亮也是孤独的。实在找不到人,只能请天上的星星与自己作伴。既然四周没有声音,只好自己放声高歌,强迫自己忘掉不愉快的事,忘掉时间,忘掉过去。以北斗七星当酒勺,舀来长江之水当酒喝。看起来好像很豪迈,其实泪水往肚子里咽。
  张孝祥想起了在岭南的那些日子,心中内疚,认为自己没有为百姓做什么。但是想到自己即便碌碌无为,仍然不改初衷,又稍稍感到安慰。面前无言的江景和月色,张孝祥忽然有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想法,真正将自己融于大自然,忘记了身外之物。
  张孝祥写爱国词,写咏怀词,也写情词,那么一个豪气冲云的铁骨汉子,他笔下的爱情又是何等模样呢?看看这首《念奴娇·风帆更起》:
  风帆更起,望一天秋色,离愁无数。明日重阳尊酒里,谁与黄花为主?别岸风烟,孤舟灯火,今夕知何处?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船过采石江边,望夫山下,酌水应怀古。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默想音容,遥怜儿女,独立衡皋暮。桐乡君子,念予憔悴如许!
  中状元后两年左右,张孝祥有了一个秘密情人李氏,两人同居并有了儿子。两人未婚同居又有了私生子,这在当时是严重违背封建礼教的事情,如果此事泄露出去,不仅会要了李氏的命,张孝祥的政治前途也将完蛋。所以,考虑再三,张孝祥不得不忍痛割爱,将李氏送回安徽桐城。这首词就是给李氏的送别之作。
  这是张孝祥用心付出的一段感情,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取舍,这对于他的内心来说,是难以逾越的煎熬。送别的人愁肠寸断,离别的人孤苦伶仃,如果你真的有过独自一人待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的经历,相信你能理解这种心情。明天就是重阳佳节了,而你我却在今日离别,这样的情景只有落泪是最好的告白。小船走了,她们今晚又要借宿何处?真的好想化身成为天上的明月,一直陪伴在你的身边,为你照亮回家的路。至此,那种缠绵悱恻、一往情深的痴情样儿,一览无遗。
  采石矶下有望夫石,如果李氏到了这边,她一定会伤心的,一定会想起我来的。所以写到这里,张孝祥除了爱怜之外,还有深深的自责和内疚。他感念李氏最自己的感情,也感谢她与自己的厮守。面对着空空如也的江面,除了思念爱人,思念爱子,他真的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了。
  这是一篇离别词,也是一份绝妙动人的情书。相信李氏看到后,会更加珍惜他们之前的过往,会更加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这是一个有担当的男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男子汉。
  说到这里,顺便说一段野史,也是关于张孝祥对爱情的态度。张孝祥曾在宦游路上借宿一家尼姑庵。在庵中,张孝祥邂逅了年轻貌美的女尼陈妙常,陈妙常原为官宦人家的女儿,因为自由身体孱弱,算命先生称其命犯孤魔,须削发为尼方才能保其一生平安。张孝祥见陈妙常才色出众,便一见倾心,于是对庵主提出想娶陈妙常为妾。庵主找到陈妙常,陈妙常却以张孝祥轻薄好色为由拒绝了。生气的陈妙常还写了一首《太平时》,送给了张孝祥,让他死心,词曰:清静堂中不卷帘,景悠然。闲花野草漫连天,莫狂言。独坐洞房谁是伴,一炉烟。闲来窗下理琴弦,小神仙。
  张孝祥见词后,心领神会,知道婚姻之事不可强求,于是便离开了尼姑庵。
  后来,洛阳才子潘必正路过这里,与陈妙常结实,两人一见钟情。陈妙常动了凡心,要还俗嫁给潘必正。庵主得知后怎么也不肯答应,还将陈妙常关了起来。恰巧,回京述职的张孝祥又一次借宿庵中。得知此事后,张孝祥劝庵主说,陈妙常与潘必正两人情投意合,郎才女貌,应该成全他们。庵主这才将陈妙常放出来,并答应他们的婚事。
  知道是张孝祥促成了自己的婚姻和张孝祥的人品和官声之后,陈妙常很是惭愧。于是,特意写了一副对联送给张孝祥。从此,三人成了好朋友。
  其实,这只是故事的简单架构,这段野史在后世文人墨客的笔下,变得更加一波三折,非常夸张。比如昆曲《玉簪记》、豫剧《必正与妙常》等等,还有人曾戏作一诗曰:短发蓬松缘未匀,袈裟脱却着红裙;于今嫁与潘郎去,省得僧敲月下门。
本文标题:张孝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 诗词赏析
西江月·阻风三峰下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1. 波神:水神。斜阳:夕阳。
2. 鳞鳞:形容波纹等像鱼鳞一样层层排列。
3. 水晶宫:古代传说水中的宫殿。
4. 霓裳:《霓裳羽衣曲》的略称,相传为玄宗游月宫后所作。
5. 准拟:准定;一定。
诗人乘船而行,遇风受阻,心情本该苦闷,却以十分轻快灵动之笔,描写了一路所见的美好风光。“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两句作为全词的开篇,展现了一幅宁静的秋日湖光图:秋日的山色倍加苍翠,依旧展现着蓬勃之气;水面无风,水平如镜,青山绿水相映衬,比起春日的秾丽鲜活,多了几分静穆优雅。
这一路都是如此美好的秋色,作者在舟中看得眼花缭乱,便准备用船把这些美好都载走。“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着笔,勾勒出时令特征,引人遐想;而“十里湖光”则刻画出湖面的宽阔淼茫;“平铺”二字,更是将无风时的平静湖面描摹得生动逼真。这两个对偶句用“满载”和“平铺”相对,将湖光和山色一并画出,水光山色,交相辉映,船上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
接下来两句写湖上泛起微波,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美丽。但作者却以十分幽默有趣的笔调写出,言“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说水神为了想要留自己看黄昏美景,故意在湖面放起鱼鳞般的波纹。“斜阳”点明时间已晚,“细浪”表明水面起风,点出行船受阻的题旨。
下片写风势渐大,词人不得不停宿一晚。但他首先想到的不是今夜露宿的烦恼,而是明日风平浪静之后的愉悦。“今宵露宿何妨”句,以反问句道出,体现出词人的潇洒旷达。末二句驰骋想象,言自己今夜要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水晶宫”照应了上阕的“波神”,体现出洞庭湖夜色之美;“岳阳楼”既符合眼前之景,又带有感发效果,令人联想到书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委婉地道出词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抱负。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草船借箭 满载而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