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事、物)的单词

选修七单词测试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选修七单词测试题
&&选修七单词测试题,除去了人名与地名以及个别专有名词,以便监测学生背单词情况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7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教育部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
国家教育资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成果展示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
& 问题详情
问题:阅读文言文《欧阳修传》(节选)。欧阳修传欧阳修,幼敏悟过人,...
问题详情 : 阅读文言文《欧阳修传》(节选)。欧阳修传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①。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③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④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节选自《宋史o欧阳修传》)【注】①嶷(yí)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②机阱:陷阱。③宽简:宽松简易。④便:安逸、安适。【小题1】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因 取 旧 案 反 覆 观 之【小题2】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1)读书辄成诵(&&&&&) (2)读而心慕焉( )【小题3】用現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小题4】你如何看待欧阳修的为政之道?请结合现实生活进行评说。
难易度:较难&&
更新时间: 02:44:25.0
【答案】【小题1】因取旧案/反覆观之【小题2】(1)就(2)仰慕 【小题4】我所说的宽松,是不做严苛急切(的事);所说的简易,是不做繁琐细碎(的事)罢了。 【小题4】我赞成欧阳修的为政之道。这是一种宽而不苛,简而不繁的为政理念,这是儒家“仁政”的体現,而当前习总书记所倡导的“关注民生”的政策,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也正好符合了欧阳修的为政之道,使百姓安居乐业,幸福安康。【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本句所写为欧阳修的两个行为,理解句子内容,在两个行为之间划开即可。【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文言文中大多一字一义解释时可以单字扩充为双字来解释,如本题中“慕”为“羡慕”。还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仔细辨析。【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句子,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持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罝、状语后罝)、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本题中关键词“谓”“为”“苛”要理解准确。【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4】试题分析:阅读全文,了解内容,重点抓住“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一句,理解“宽”“简”的含义,分析出欧阳修的为政之道是什么,再结合现实生活来谈感想。【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辅助微视频
为您推荐第二教育网微课堂相关视频。
讲师:王立军
讲师:杨花英
讲师:银会宇
热门知识点搜索
问答名人榜
采纳率最高
qwertyu121
采纳数:20
qwertyu121
开心就好啊啊
采纳数:14
开心就好啊啊
yuyimin001
yuyimin001
asdxcfbgnhj
asdxcfbgnhj
回答数:77
wujiajun150
回答数:63
wujiajun150
yuyimin001
回答数:48
yuyimin001
回答数:25
回答数:22
qwertyu121
回答数:20
qwertyu121
回答数:12
回答数:11
竹溪县肖友铭
竹溪县肖友铭
向帮助了您的知道网友说句感谢的话吧!
提问期内,追加悬赏一次,可延长问题的有效期3天。悬赏越高,会吸引到越多的关注。
追加悬赏:&1.普通名词 普通名词是某类人.事件.物体和抽象概念的名称.根据所指代物体的特征.普通名词又可分为以下四类: A.个体名词: 表示人或物体中可以数清的单个体.如:student.bird(鸟)——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1.普通名词 普通名词是某类人.事件.物体和抽象概念的名称.根据所指代物体的特征.普通名词又可分为以下四类: A.个体名词: 表示人或物体中可以数清的单个体.如:student.bird(鸟)等. B.集体名词: 表示由个体组成的集合体.如:people.family等 C.物质名词: 表示构成物体物质的不可数名词.或表示无法分为个体的物质的名词.如:water.wood等. D.抽象名词 : 表示动作.状态.品质.情感等非具体化的抽象概念.如:work.love(爱)等.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下面为同学们推荐部分热门搜索同步练习册答案,要查找更多练习册答案请点击访问
看图在横线上写出表示职业的名词
  ____
根据图示在横线上写出表示职业的名词
看图在横线上写出表示职业的名词
根据图示在横线上写出表示职业的名词
Read and pay a t ten ti on to the underlined part(读一读,注意划线部分的发音)读出下列单词car  farm  garden  arm  star以上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以下是我们没有学过的,你会读吗?bar  mark  park  dark  start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关于中文“共生”翻译及对应的人、事、物之说明
全球共生研究院(Institute for Global Symbiosism):
宗旨:东西左右,和恊共生
志在: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立足:当代中国人做当代事
专注:中国社会自组织力成长、联合国改革与新世界秩序重建的哲学思考与趋零边际成本共生社会的制度建设,推动国际社会和联合国颁布继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后的又一部划时代历史文献——《全球共生宣言》
倡行:用“谋求自己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live and let live)的思维方式,普惠 一种人人健康、简约、高尚、富有尊严而可持续幸福的生活方式
祈福:全人类各显神通,人人自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共襄生长,以超越权利智慧,及其自由主义、平等主义、民族主义、和谐主义,走向全球共生,实现永久和平
Symbiosism:Charles Thomas Taylor&Qian hong又一次量子缠绕式的隔空对话!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讲师,北京师范大学与美国杜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全球共生研究院研究员)
中文“共生”一词,为复旦大学访问学者、全球共生研究院发起人钱宏先生自创的一个哲学概念。意为从宇宙天体、地球生灵到人类社会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是生而具足又非独存地共襄生成的过程,即一切人事物都既自组织的又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寓于自组织过程之中。
这个过程在个体生命是这样展开的:从直接生活中来,在人类文本经验知识中交换、印证、互动并加以整合、改造、超越后,多维度反观并反身到现实生活中去,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和组织行为,以改变或追寻可能的世界。
共生,对于钱宏先生来说,并非来自文本知识,可以说是他长期关注生活现实,观察、思考并写出《全生態社会建设论》(2007)之后,产生的一个灵感!一开始就是一个哲学概念,共生哲学的前端,是他的背景主义(1994),共生哲学的后端,是追寻可能的世界(1989)。
当钱宏先生感觉需要寻求一个合适的外文词汇,来对译共生时,发现英文、德文、俄文、法文中的symbiosis、Conviviality、симбиоз、Co-naissance 或commensalism,都可以作为“共生”或“共生主义”的相应表达,而且在矿物学、生態学、植物学、社会学,甚至教育、管理、特工、金融、艺术、宗教文本中都能找大量应用的案例。这让钱宏激动不已,特别是当他感觉commensalism不足以表达“共生主义”的全部内涵时,他自创一个英文词汇“symbiosism”,来对译“共生主义”。他相信,既然西方人也发现并使用着“共生”和“共生主义”这个概念,这说明人类的心灵是相通的。
于是,钱宏先生查遍了他手头所有的英文词典和大陆能进去的网站,发现虽然现有的英文词典里没有symbiosism这个单词,但在网上找到了这个用法居然有人提过:The originof language: Symbiosism and symbiomism。他让我帮助在万维网、谷歌网和美国图书馆寻找,看有没有更规范的出版物上用过相应的词形,我找到了一本美国科罗拉多一位叫Charles Thomas Taylor的人士,果然出版了一本名为《SYMBIOSISM》(Hamilton Books,2006)的小册子,而且,这里的“symbiosism”是综合了东西方各种宗教、哲学的道德传统,如1、无害伦理学(the ethics of noninjury,一种古印度哲学——译者注),2、功利主义伦理学,3、宽宏伦理学(the ethics of magnanimity,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最高之善——译者注),4、一种全新伦理学,它来源于古老的“黄金律”——作者将其称为“互惠主义”(reciprocitarianism)。
我感觉“symbiosism”这个词形表达的意思,跟钱宏先生使用的中文“共生主义”意思基本接近。钱宏先生对共生哲学或共生主义的阐释包括:1、可再生的概念构建框架;2、可形成思想气候的普惠世界观; 3、可走心体行一以贯之的意识形态;4、可践行的当代性生活方式。而汉密顿出版社在介绍“symbiosism”时认为:“共生主义”(symbiosism)的哲学,试图标明一种理性亦带有普遍性的准则。在此准则中,人类得以享有和平、安全与幸福的共同生活。“共生主义”之名,由作者生造,系采三者之结合:前缀“sym”意为“在一起”(together);“bios”意为“生活方式”(mode of life),而后缀“-ism”则是“主义”或“忠实于某些原则系统”之意。我们对于共同道德的需求,产生于当前无处不在的社会条件,以及人们之间相互依赖意识的迅速提升(The name has been coined by the author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threecommon terms: a prefix, "sym-," meaning "together"; a rootand combining form, "bios," meaning "mode of life"; and asuffix, "-ism," meaning doctrine or adherence to a system ofprinciples.参见http://product.dangdang.com/.html)
尽管钱宏先生住在美国科罗拉多的朋友陆群先生告诉他,《SYMBIOSISM》一书出版10年来,还没有发现一篇评论文章,但钱宏先生认为,只要美国有人作过类似的思考,这就已经够幸运的了——美国有了这本书,本身就为中美共襄生成“全球共生”、“普惠价值观”语言、语境,乃至为人类形成新约定和新世界秩序,提供了现实根据。
因此,钱宏先生说,今后使用共生的英文时,在矿物学、生物学意义上,不加m,仍然是Symbiosis,而在超越矿物学、生物学意义上使用共生时,英文Symbiosis都加m后缀,为Symbiosism。而且,即将在台湾瀚芦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共生化解冲突——全球共生论坛论文精选》繁体版的英文提要,都直接采用他与美国这位Charles Thomas Taylor先生“量子缠绕式隔空对话”般共创的这个Symbiosism.这样,英文symbiosism就将形成一种翻译中文共生,特别是共生哲学、共生主义的惯例。翻译界有个惯例,就是讲究尊重他人劳动,如果没有原则性问题,一般不动已有的译文惯例。
因此,以此为时间节点,包括“全球共生研究院”都将统一使用Symbiosism,全球共生研究院即译为:Institutefor Global Symbiosism.
综合西方学者对共生的研究,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体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互助关系,动物、植物、菌类以及三者中任意两者之间都存在“共生”。人类当然也是共生生物。没有共生现象,地球上就不会存在生命。也许正是共生关系推动了多细胞生物有机体的进化,这就是“共生起源”(马古利斯)。有的科学家认为整个地球就是个巨大的共生有机体。更为奇妙的是,量子力学家们发现在微观世界量子海洋中的“共轭现象”与“量子缠扰”(相距感应),也是共生关系。从19世纪中叶三位俄罗斯植物学家到1873年德国生物学家AntondeBary于1879年以古希腊语Symbiosis对共生现象正式命名,再到美国伟大的科学家Lynn Margulis女士对共生起源(Symbiogenesis)的证实,共生在西方语境中,同样不仅是生物学的、综合进化的概念,也是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环境艺术设计、社会学的,宇宙学的,当然也是哲学的。美国社会学家帕克(Robert E. Park,)曾经创造出共生体系和契洽(Consensus)体系,来认识这个世界(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360页)。著名的哲学家怀特海(Whitehead)的过程(process)哲学,以共生(con-crescence,意思为growing- together)和“涵摄”(prehension)为关键词,强调万物之间相互依存感应(connectednessrelatedness)。有趣的是,“Prehension”,是怀特海自造新词,分别将Comprehension、apprehension去字头改换而成。在美国,不仅有专门的共生学会,还兴起了强调共生精神的社会运动,这就是“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在“深层生态学”中,“共生”主要是一种智慧,更为确切地说是实践的智慧,这就与中学语境中的共生精神契合了(Arne Naess, The Deep EcologicalMovement: Some PhilosophicalAspects.In: George Sessions. Deep Ecology ForThe 21st Century. (Boston: ShambhalaPublications Inc,1995.)。
还有,近年来由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John B.Cobb等学者发起的“新经济运动”“生態文明”运动,其哲学底蕴,实际上也来自共生主义(Symbiosism)意识对于后工业社会与全球化运动的反观、反思与反身(参看游小建《共生之可能:一个后工业社会的愿景——刍议美国新经济运动的人文思想和社会创新》,第三届全球共生论坛入选论文,2014)。
对于“共生”“共生主义”更为通俗的相应意思,就是Live and let live,即“自己活,也让别人活”(何兆武,第一届全球共生论坛形成的《共生宣言》,2012)或“谋求自己过得好,也要谋求别人过得好”(习近平,日清华大学在“世界和平大会”上的讲话。参看:新华社特稿《“人民是我们力量源泉”——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日电)。此外,根据日本学者渡边章梧的调查,日语的“共生”对应英文的词语竟有五种之多:symbiosis;conviviality;co-viviance;living together;“co-living and co-existence。其中coviviance为日本社会学者伊东俊太郎所造新词(转自孙国柱《共生学专栏述评》,,详见(日)渡边章梧:《共生学の英译はどれが适しているのか》,《共生思想研究年报2006》(东京:东洋大学共生思想研究センター编,2007),第95页)。
钱宏发现、提出并阐释、传播的共生(symbiosis)、共生场(Symbiofield)、共生法则(Symbiosis rule)、共生史观(Symbiotic history)、共生主义(symbiosism)、共生智慧(Symbiosis wisdom)、全球共生(Global Symbiosis)及共生经济学(Symbiosinomics)概念框架,是顺应满足人类融合的三次全球化浪潮与社会发展的三大趋势相交织的时代需要应运而生。可以参考他正式出版的相关著述,如《和解的年代:从共产主义到共生主义》(新文化图书出版公司,2007);《中国:共生崛起》(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以及受命执笔第一届全球共生论坛(2012)形成的《共生宣言》;《原德:大国哲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以及凤凰网“钱宏的博客”。
大体上看,钱宏对于共生哲学的阐释包括以下内容:
共生哲学标志着人类哲学的三大转变
秩序想象:从秉承者蜕变为在出者,从法乎其上到关系定位,从原子论、还原论到关系过程论
历史叙事:从思辨走向处世处事,从秉承者到在出者的蜕变,时代主题的转换
生活方式:从审视追问,走进为明德循道臻美,从“我是谁?”到“我可能成为谁?”
背景:共生思想是随广义生態学及人类生態文明建设需要应运而生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
外延:共生思想是指古今中外一切共生关系形式的概念、理论、方法
内涵:共生思想是揭示人、事、物(宇宙天体、地球生灵、人类社会)自足而又非独存之共襄生成关系与过程的运行法则
1、本体论,生命之源,共生一体,没有敌人,只有病人
2、认识论,一视为仨,和恊共生,取象-抽象-意象,不舍弃任何人,不对人事物作是非、好坏、善恶、君子小人的形而上学预置,一切都在关系过程共生场中显现其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本质属性,又反身关系过程共生场
4、方法论,道不同,亦相与谋,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相辅相成,相反相成,赎福共生
5、价值论,超越小圈子,彰显大格局,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时空的错位,人人皆可追求成本最低幸福度最高的生活
结构功能:共生哲学的四大品性
1、可再生的概念构建框架: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2、可形成思想气候的普惠世界观:顺势而为,体行共生,生態统领,共生为魂
3、可走心体行一以贯之的意识形态:良智、文明、共生
4、可践行的当代性生活:健康、简约、高尚、富有尊严而可持续幸福地休养生息
如何把握共生四大品性的现实运动?
把握共生四大品性现实运动的关键,是对人事物作出恰当的时空定位,在本位(质能信)、阴位(势能)、阳位(动能)的自组织互动关系中从多维度把握人、事、物关系的实存性、价值性、不确定性、开放性和反身性
实然:认知者、觉知者,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认知功能优先于参与功能、操纵功能,尊重真相、真理作为思维方式的一个承诺
应然:参与者、操纵者,审视生活后的价值取向规定认知者的行为方式,即参与、操纵功能决定行为方式的价值承诺,这一承诺对“知行合一”提出了挑战
或然:由于关系过程总在变化中,完美的认知(perfectknowledge)与净效应(net effect)是人的智能很难达到,为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不确定性,亦即可能的悬念,这并不完全是坏事,没有悬念的生活不具有审美价值,为认知与参与者驾驭开放性的共生智慧、担当、格局留下了可为的空间
必然:正是或然性给共生智慧、担当、格局留下的可为空间,使人们在自然、自由、自在的生活过程中达到认知和参与、历史的与逻辑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而无限臻于完美,即参与者自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共襄生成
共生哲学认为,地球众生灵,都是大自然母亲的孩子,当人作为自然故事的参与(参赞天地、化育万物、操纵事实)者,尤其是作为“核心参与者”或“完全性的参与者”时,都会遇到一个哲学问题,即“思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而且,参与者在处理这个关系时,会遵循我称之为“文殊(智慧)-普贤(愿行)定律”,或“索罗斯定律”中的两个相反方向(功能)去做,一个是认知(或智慧、理性)函数,“连接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真实世界”,一个是参与(或愿行或操纵)函数,“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改变世界”。
认知(或智慧)函数属于思维方式,具有惯性特征、易误性特征(inherent fallibility),但追踪真相、真理(truth)越过了边界,就成了谬误(misconception),认知理性放大扩散谬误(fertile fallacy);参与(或愿行或操纵)函数属于价值取向,具有利己特征,但追踪利己、权力(power)过了头,有可能事与愿违,终归在现实遭受失败。朋霍费尔说:“愚蠢是一种道德缺陷,而不是一种理智上的缺陷”。
在实际生活中,这两个特征在同一个参与者身上,可以是“知行合一”的,如人对自然存在的参与,只是受“易误性”制约,但人在参与社会存在及其价值创造时,由于既受易误性(fallibility)制约,还要受到“反身性”(Reflexivity)作用,几乎可以肯定地说“知行分离”是必然的,这就是索罗斯说的“不确定性原则”(Uncertaintyprinciple)和他从他老师波普那里借来的“开放性原则”(Open principle)。于是,他给自己设定(我更愿意用“约定”)了一个动态的“概念框架”,以尽量实时把握消解“不确定性”,并尽可能主动适应“开放性”,这就是象他说的和做的那样“作为一个对冲基金经理去挣钱,也作为一个政策导向的慈善家去花钱”。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哪里是那个媒体造作的“金融大鳄”,分明是一个即便在生态文明新时代也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或找到人的安身立命之位的,堪称具有共生思维的哲学家么?!
但是,请注意,索罗斯之所以能做到把“两个相反方向”的函数和行为特征统一起来而拥有共生思维,是因为他在金融领域和自身生活领域,都是一个“完全性的参与者”,因此也是一个“完全性契约的履行者”(Bengt Holmstrom),而且,无论是试错、试验、证实、证伪,其效果、效益、效能如何,无论发生多大的变故,他都可以或必须自己对自己负全责。当然,这里只是理论概括,并不完全等于索罗斯的实相,更不是只有索罗斯才能从认知与参与两个方向驾驭“不确定”与“开放性”。而且,两个函数的反身运动可共襄生成不同于自然现象的人为事件(态)即社会现象,这种不同于自然现象的社会现象又反身人的认知与参与,由此循环往复,直至参与者内部趋于平衡死寂,或遇到众多参与者构成某种强势外部性压力而发生改变。
据我了解,钱宏先生还著有《共生经济学文集》(2016)、《共生经济学》(2010)、《共生社会学》(2014)、《共生政治学》(2012)、《共生心物学》(2015)、《共生词典》(2007)。由他主编的《共生化解冲突——第一、二、三、四届全球共生论坛论文精选》即将在台湾出版中文繁体字版。他还在策划编辑《相约共生丛书》。
《相约共生丛书》计划出版中英双语版36 种,已有成稿、半成稿15 种。钱宏认为当代中国,从《走向未来》,到《国学大师》,再到《相约共生》,三套富有时代标志性丛书的历史背景、定位、使命为:
一、1980 年代初的《走向未来丛书》(包遵信主编,金观涛、刘青峰副主编),是立足于引进消化,帮助当代中国大众:开眼界、 谋发展;
二、1990 年代初列入国家“九五”重点的《国学大师丛书》(钱宏为总体编辑),是立足于中华融和,帮助当代中国学人:寻根本、 传薪火;
三、21 世纪即将问世的《相约共生丛书》,将是立足于范式原创,引领全球思想家、政 治家、企业家:开智慧、获灵魂!
欢迎中外致力完善、改变现行世界秩序的学者、践行者加盟Symbiosism中来贡献你的智慧,倾注你的情怀,展现你的格局。
2017年4月3日
Symbiosism:Charles Thomas Taylor&Qian hong又一次量子缠绕式的隔空对话!
——由与林玮讨论commensalism与Symbiosis的关系引发
林玮:这个台湾论文集目录的翻译,把共生全部翻译成“commensalism”,是错的吗?
陽子:这是两种基本翻法,这个翻译是法国人最先用的,你想想如何处理?中文“共生”有很多种中外文翻译,单是日本就有六种之我,我2013年曾经专门作过比较。
林玮:这个目录的翻译是统一用了commensalism,要统一改成symbiosis吗?
陽子:我是说你想一下,commensalism法国人这么用过。例句有:The symbiosis behavior mode of enterprise andfarmer household include commensalism, dissymmetry mutualism andsymmetry mutualism.企业与农户共生行为模式包括偏利共生、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和对称性互惠共生三种。
这个例句中,两种“共生”(共襄生长、共襄成长之相互依存)的翻译都用到了,你分析一下,哪个更适合提升到哲学层面,就是说具有普遍性?
林玮:但您一贯都是用symbiosis的呀,包括《共生宣言》,若调整的话,就会与前边的发生很明显的冲突哦,这已经不只是个翻译的问题了。
好的,我考虑一下。
从您提供的例句来看,显然symbiosis的范围要更广,包括了commensalism。事实上,从生物学来解释,commensalism的意思是共栖,就是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这应该不完全符合您的思路。
陽子:我在想,你看一下,Symbiosis,能不能直接加一个m?即“Symbiosism”?你先别笑话我又造词了,先找一下,看网上有没有。
林玮:我找到了,有两本书,一本叫symbolism,一本就叫你这个Symbiosism。维基百科里也有这个词的解释,不过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解释的,我也看不懂。
陽子:还真有啊?太好玩了!你复制给我,不要照相,另加地址给我。
词典里肯定没有symbiomism这个词,刚才我翻了手头所有的英文词典!但网上有这个用法。我也找到了这个用法居然有人提过:The origin of language: Symbiosism andsymbiomism。你帮我看一下,Symbioism是不是可以表达为“共生主义”?如果可以,那就说明一下,直接替换Commensalism,以保持我们前后一致,何况,全球共生研究院,用的也是symbiosis.要知道,用这个commensalism翻译共生的王松良教授和你一样也是海归派啊,没有理由,我不敢替换,但又确实与我们一贯的用法不一样,这在传播上会造成读者的困惑。
林玮:我感觉symbiosism,跟“共生主义”有点接近,特别是它对“symbiosism”的解释:The namehas been coined by the author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three common terms: aprefix, "sym-," meaning "together"; a root and combiningform, "bios," meaning "mode of life"; and a suffix,"-ism," meaning doctrine or adherence to a system of principles.
陽子:你学过索绪尔语言学,记得里面有这个词吗?
林玮:我不精专,完全没印象
陽子:不过,你这后面提供的解释很重要,我喜欢这种辞源学意义上的分析,一件事情的开始,“抠字眼”(别笑我不懂英文还这样)是必做的工作!你把出处告诉我,谢谢!
它的问题是sym如只表示“对称”是很不够的。
林玮:没有啊a prefix,"sym-," meaning "together",表示的是“together”,是在一起的意思。
出处在这里http://product.dangdang.com/.html
陽子:很好,谢谢!有出处就好办了!你把这一整段话翻译出来给我吧。
林玮:嗯嗯。
陽子:我怎么觉得Symbiosism可以翻译成“共生教”了佛教不就是Buddihism吗?犹太教Judaism、道教Daoism?
林玮:呵呵,那就玄乎了。
陽子:没事,主义和宗教的后缀,本来就没有区别,我在《共生词典》“主义”这个词条里已经解释过。只要中文用“共生主义”就行了。这个汉密尔顿出版社是哪个国家的出版社?我们去谈版权翻译过来吧
林玮:不知道呢,得先找到国内愿意出的出版社,由出版社去谈。
陽子:我知道,你赶紧给我翻译一下,我写总序说明要用到。
林玮:正在译:
“共生主义”(symbiosism)的哲学,试图标明一种理性亦带有普遍性的准则。在此准则中,人类得以享有和平、安全与幸福的共同生活。“共生主义”之名,由作者生造,系采三者之结合:前缀“sym”意为“在一起”(together);“bios”意为“生活方式”(mode of life),而后缀“-ism”则是“主义”或“忠实于某些原则系统”之意。我们对于共同道德的需求,产生于当前无处不在的社会条件,以及人们之间相互依赖意识的迅速提升。共生主义综合了东西方各种宗教、哲学的道德传统,可以包括以下四种道德哲学:(1)无害伦理学(the ethics ofnoninjury,一种古印度哲学——译者注),(2)功利主义伦理学,(3)宽宏伦理学(the ethics ofmagnanimity,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最高之善——译者注),(4)一种全新伦理学,它来源于古老的“黄金律”——作者将其称为“互惠主义”(reciprocitarianism)。
陽子:太好了,这就我们讲的“普惠价值观”完全吻合了啊!
今晚的收获不小!我随手造一个词,居然无独有偶,这位Charles Thomas Taylor是2006年出版这本《SYMBIOSIM》,真可谓量子缠绕,隔时空对话了,也许他做梦中想到过10年后,中国有一个搞全球共生的人,也生造了一个和他完全一样的词:Symbioism,这又印证了“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谚语,不过这只是面上的,不同时空中提出问题的背景、场景、方式还是不一样。这才更有生命力,也更符合共生的本意——共生事业,自然是共襄生成的事业!一定要找到这个作者Charles Thomas Taylor先生,和他交朋友,请他做我们全球共生研究院的顾问!
我们要把这本书翻译过来,列入《相约共生丛书》里面!我请我们全球共生研究院驻美国办事处主任陆群先生去找出版社,找到作者授权就可以了,重要的是建立关联性,作者不要版税就更好了,更重要的是在美国有了依据,他们就容易接受我们的《共生宣言》了
这个Symbiosism太好了,这不就和我们讲的“普惠价值观”完全吻合了么?!当然,首先是你的问题提得好,很及时,不早不晚,正好王松良教授把《共生化解冲突——全球共生论坛论文精选》整理出来,我不得不写一个总的说明之际。谢谢师弟!
林玮:不客气,这个英文翻译,还是要统一比较好。
陽子:是,我相信松良兄不会有意见。
王赟:共生这一用词的意涵及其来源并不固定,在不同人那里指向也不同,sysbiosis或sysbiosism当然没有问题,前者指从生态学出发的不同物种的共同生长,后者指对这种现象的认识系统。个人以为只要不是过度强调生物学自然主义类比、经济-功利观念、功能主义等认识倾向的用词,都是适当的,本身共生就也意味着观念上的共生。但是我认为参考语言和现实惯例,似应为institute for
陽子:说得好!现在有一点,我们要有明确意识,共生这个词,对我们,特别是对我来说,它是一个中文词,而不是翻译外国文献,而且,我注入了它哲学意含,还有我产生这个中文词时,不知道有没其他人用过,更不知外国人会用哪个词来指称它。是我们需要传播时,想寻找一个接近我要表达的意思的外语对应,而这件事,是老外做不到位的。经过这么多年的翻阅,外语里有八个词能表达我说的共生之意含,但还是不完整,所以,才造了Symbiosism这个词。竟然又发现有一个老外也造了一个一模一样的词,当然这位先生不是外国的主流学者,他只是一个机场的财务总监,但他确实思考过我一样的问题,这就够了。语言是约定俗成,何况生造的词居然有应对者,我们必须坚持我们的用法,这也是“Institute of Global Symbiosism”的核心工作理念和传播理念。谢谢你的梳理!
ISBN:7,作者:CharlesThomas Taylor,装帧:Paperback
重量:0.25kg,页数:156,定价:318RMB,出版日期:,出版社:Hamilton Books
This is author Charles Thomas Taylor'sfourth book. His latest work, Toward World Sovereignty, also from UniversityPress of America, renews the call for world federalism, which provoked anintense albeit brief interest among the world's democracies immediatelyfollowing World War Two. Symbiosism represents a recapitulation, development,expansion, and reformulation of a uniform and practicable universal moralitythat was suggested but not fully explored in his earlier works. Charles ThomasTaylor lives in Colorado where he is Director of Finance at Airport DevelopmentGroup, Inc.
Chapter 1 Introduction Chapter 2 I. TheFirst Principle of Ethics-Noninjury Chapter 3 II. The Second Principle ofEthics-Utility Chapter 4 III. Utilitarianism Chapter 5 IV. Universal LawChapter 6 V. The Third Principle of Ethics-Beneficial Reciprocity Chapter 7 VI.Reciprocitarianism Chapter 8 VII. Universal Benevolence Chapter 9 VIII. TheFourth Principle of Ethics-Magnanimity Chapter 10 Synthesis
The philosophy of symbiosism designates the rational, and therefore universal,principles of human behavior for living together in peace, security, andhappiness. The name has been coined by the author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threecommon terms: a prefix, "sym-," meaning "together"; a rootand combining form, "bios," meaning "mode of life"; and asuffix, "-ism," meaning doctrine or adherence to a system ofprinciples. The need for a common morality arises from the present ubiquitouscondition and rapidly increasing awareness of mutual dependency among humanbeings. Symbiosism is synthesized from moral traditions of various religionsand philosophies of both the West and the East and comprises four moralphilosophies: the ethics of noninjury, utilitarianism, the ethics ofmagnanimity, and a new ethics fully developed from the ancient model of theGolden Rule that the author calls "reciprocitarianism."
The author intends for symbiosism to serve as the moral foundation for thecultural and political unification of democratic societies throughout theworld. Rather than attempting to introduce a new religious dogma or politicalplatform, symbiosism represents a fresh and wholly rational approach tocultivating one's personal ethics.
图片来源:网络/全球共生研究院
小编:Anne
希望你喜欢这篇文章
也请转发让更多人能看到这篇文章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