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教师校本研修的特征活动有何特征

&&|&&&&|&&&&|&&&&|&&&&|&&&&
版权所有厦门吉他网(www.xiamenjita.com).中国 .厦门.
Copyright &www.xiamenjit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ljw@jmu.edu.cn QQ:
公安机关备案号:84研修活动记录及反思
研修活动记录及反思
百分网【活动反思】 编辑:给吥了你想要的幸福
一、大体概述本学期地理学科依托学考复习,主要进行了以下的活动:以附校地理组作为试点,制定了教研活动的基本流程,规范了教研活动;针对学生的读图习惯的培养,举行了图释导学观摩课;依托学考一二轮复习,针对边缘生辅导、课堂落实进行了方法优化;通过对多次模拟考试的分析,帮助附校地理学科找出复习中的问题所在,并提出改进措施。二、具体活动内容第一次活动:制定附校地理学科教研流程活动方式:教研沙龙参与人员:教研员、附校地理组教师通过与附校地理组教师的商讨,将附校的地理教研活动加以规范化,制定出规范的附校地理教研流程。时间:周三第一二节课地点:潘副校长办公室参加人员:七八年级全体地理教师教研流程详见附件1。第二次活动:有效课堂构建——新教师磨课活动方式:听课评课参与人员:教研员、天桥区新教师、附校地理组教师、天桥区名师根据区教师进修学校的统一安排,我们对汇才学校的刘琳琳老师进行了二轮磨课,进修学校的张文泉主任、汇才的司静老师、13中的丁晓静老师、附校的全体教师参加了磨课。刘老师虽然是新教师,第一次讲授公开课,便以其先进的理念、丰富的材料、有趣的课堂、大方的教态、有效的互动赢得大家的好评。课后各位老师针对每一个环节进行详细的打磨。特别是教师进修学校的张主任站在课程建设、教师发展的高度上进行了针对性的指导,大家深感受益匪浅。随后刘老师针对大家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并再次进行了课堂展示。课后大家一致认为刘老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希望能够再接再厉,在未来的教育教学道路上成就自己的辉煌。第三次活动:八年级复习课的规范与落实——一轮复习策略探讨活动方式:教研沙龙、听课评课参与人员:教研员、附校地理组教师、天桥区名师此次研讨,明确了一轮复习的方向,主要是面对35-65分之间的边缘生,尤其调动好学习态度欠佳的学生。平时注重精讲重测,要基于学情,以通标准答案的方式为主,强调突出重点,重点进行边缘生落实。课堂上注重实效,尽量按照计划进行落实,同时注意修正边缘生的人选。突出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了解和应用。针对一轮复习课的模式,请天桥区名师丁晓静老师展示了一节《中国的河流》示范课,期间对学案的使用、对边缘生的关注以及对知识系统的建构,都给在场的老师以较大的启发。第四次活动:一模成绩分析及对策研究活动方式:教研沙龙参与人员:教研员、八年级骨干教师、附校地理组通过第一次模拟考试,帮助各校八年级教师找到成绩背后的问题,尤其是针对边缘生的针对性策略。同时针对成绩背后反映出教学问题,进行适当的调整。第五次活动:市模拟题分析活动方式:教研沙龙参与人员:教研员、八年级骨干教师鉴于今年是使用新教材学考的第一年,老师们普遍反映重点把握不准,所以二轮复习资料的落实显得尤为重要。市模考网评尺度不一、没有双评,导致师生不能诊断前期复习效果,所以计划各校利用期中考试期间重新考试阅卷,以便准确定位边缘生,为后期有针对性的辅导奠定基础。此次考试模考中出现的问题在于:1.&&&画图中要注重规范。避免不标注记、图例不规范、界线标注不清晰的问题。2.&&&面对试题要灵活处理。“千沟万壑”的等词语需要学生灵活替换。3.&&&学生审题需要加强训练。学生死记硬背的痕迹明显,但从题目当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不够。第六次活动:八年级复习课的规范与落实——二轮复习策略探讨活动方式:教研沙龙参与人员:教研员、附校地理组教师、天桥区名师通过此次活动,对专题复习要使用的资料进行了介绍,并根据往年的二轮复习中的经验教训,对学案进行针对性的设计。通过研讨,教师们打成一下共识:1.&专题复习的重点在于抓重点知识的落实。2.&&&能够反映区域特征的图片和词语是最值得学生关注和练习的。3.&&&资料当中,选择题前面的知识点串讲需要认真对待。4.&&&精选模拟题进行练习,试卷讲评注重实效。第七次活动:七年级新授课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活动方式:听课评课——法国参与人员:教研员、区中心组成员、附校地理组教师针对初一学生的读图习惯的培养,张燚老师进行了探索。张老师给学生提供了陌生区域的地图,并要求学生按照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进行自学和探索。在课堂上通过读图训练与小组合作的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对地图的利用程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后,骨干教师针对读图训练课的细节进行了探讨,并提出针对这节课自己的思考,留给附校进一步探究研讨。第八次活动:第三轮复习策略研究活动方式:教研沙龙参与人员:教研员、附校地理组针对附校学情和往年的经验,与附校地理组制定三轮复习的重点:1.&&&针对及格边缘生的辅导将是关键。充分利用好学优生的资源,调动学生的力量相互帮助。2.&填图绘图系列和选择题系列是最后的资料。3.&综合题系列需要充分发掘往年的试题资源。4.&区域轮廓和图片、区域文字特征需要认真对应认真落实。第九次活动:分工汇总课程资源活动方式:教研沙龙参与人员:教研员、附校地理教师针对本轮学考复习,分三轮分别总结相关资料,包括一轮资料如:知识点、选择题、简答题,二轮资料如填图绘图、专项选择,三轮资料如各区模拟题。将各轮资料分类归纳,以备以后用到。三、对本学期研究基地活动的总结和感想。虽然本学期有着前所未有的紧张忙碌,我们实践基地的所有老师仍然坚持进行研究活动,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张燚老师以“有机整合教材,培养学习习惯”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模式初见成效,制定的附校教研活动流程日趋成熟,为今后的研究活动开了一个好头,打下进一步研究的扎实基础。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一)&&&&&&&&&&&&&坚决进行教材整合,进行“大教材”备课七年级下册是关于区域地理的学习,而以地理学科来看,区域地理主要包括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和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间的相互影响。而现行的地理教材多数采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交互展现,每个知识单元阐释一个地理问题的结构,这样就导致同类的地理特征被割裂开来,分散在教材的各个地方,这不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感知,也不利于学生全面的思考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影响,更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形成。因此,我们全面的整合了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把课堂教学程序定义为如下结构:根据新的授课结构,通过一学期的研究,我们总结出了七年级下册的全套新模式学案,形成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递进结构,有目的的设计每一个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一个学期坚持下来,学生反复进行学习方法的运用和学习习惯的固化,已经由“你讲给我听”过渡为“我自己来学”,效果非常好。学期末,张燚老师进行了《法国》的公开课展示,对于这节教材上并不存在的内容的学习,学生运用一学期以来在地理课堂上形成的学习能力,仍然能非常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体现了本学期实践基地的研究效果。(二)借助实践基地平台,提升教学质量本学期八年级地理学科借助教研基地在我校的便利条件,利用教研基地所举行的多次活动,有效地改善了八年级地理教学的情况。通过多次教研活动,八年级的地理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同时,依靠多次教研活动的指导,在学考复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借助教研活动提供的复习资料,以及对复习资料的使用建议,结合我校的学案导学特色,有效地提高了复习效率。(三)规范教研活动行为,制定教研活动流程。本学期在教研员王英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制定出了教研活动的规范流程。简述如下:1.&认真制定每学期教研组工作计划并严格落实,同步完成学校的各项教学任务和常规检查工作。2.教研活动定时、定点、定主题,做好公开课、研讨课的材料保存和备案,并做好各项工作的详细记录。3.每次教研活动的中心发言人要做好充分准备,根据主题搜集资料,阐明研究主题产生的背景,解决问题的仲要系研究的必要性,提出自己针对研究主题的思路,与会人员要积极思考发言。3.主动创造和维持组内校本研修“自由、尊重和宽容”的研究氛围,形成平等交流协商、共同研讨问题、相互学习合作的常态研究方式。以提高组内教师工作效力为前提减轻教师的自身压力。4.&在人人备课的基础上,由备课组长组织每周一次的、主备人中心发言、大家讨论交流的集体备课。然后,每位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状况,对教案设计进行再次备课,适当微调,求大同存小异,张扬个性。在课堂教学之后,进行教后反思。通过多次备课,不断提高,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5.及时总结教研结果,整理教学资源,调整教学思想,将教学研究的成果尽快转化为教学生产力。四、一个学期以来的反思。本学期,我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思维风暴。思维的碰撞,方法的交流,习惯的转变,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思考的火花不断绽放在我们的脑海里,我们放弃了自己曾经坚持的思想,不断尝试着新的方法,不断形成着新的思路,不断刷新着自己的专业思维。当我们走出了自己习以为常的羊肠小道,发现了洋溢着希望和未来的大海。这是我们头脑和行为的根本性嬗变。只有改变,才能发现新的道路。一个学期的实践,我们大胆的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期间虽然有动摇、有反复,但终究看到了希望。在一次次的挫折后,我们都有了成长。我们认识到,一个人的努力,终究有着思路狭窄和方法单一的缺陷,只有大家一起无私的努力,才能得到更快更好的成长。我们认识到,所谓教学研究,必须要观察自己的身边。自己的学生,才是教学研究最好的资源,才是前行路上最正确的路标。我们认识到,只有不断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和不足,才是提高自己的最好的良药。敢于对自己动手术,是在学科成长路上越走越远的基础。一个学期过去了,感谢各级领导对我们学科基地的支持和督促,在接下来的一个学年,我们希望能够作出更多的改变,发现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更务实更有效果的时间,为自己的教学生涯增加一个亮点,也为全区其他地理教师提供一个借鉴,一个思路
[研修活动记录及反思]相关的文章
【活动反思】图文推荐有效教师培训的七个关键环节_以_国培计划_培训者研修项目_培训管理者研修班为例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有效教师培训的七个关键环节_以_国培计划_培训者研修项目_培训管理者研修班为例
&&有效教师培训的七个关键环节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4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个人研修计划的主题有什么具体内容_百度知道
个人研修计划的主题有什么具体内容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一、什么是课例研修课例研究是一种教研活动的形式,是教师群体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以研究教学、改进教学为己任,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课例研究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学习方式、专业发展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目的是要让教师成为课程教学的真正主人。二、为什么要开展课例研修(出示第二张幻灯片)教师群体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把研究的阵地搬到课堂中来,以课例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手段,以行为跟进为特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同时作为教师进修的内容与提高的途径三、课例研修的流程(出示第三张幻灯片)四、课例研修主题课例研修主题的确定至关重要,课例研修主题的确定是课例研修有效开展的前提,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研修主题,掌握课例研修主题确定的角度及原则,能确定一个有价值的研修主题。1、什么是研修主题(出示第七张幻灯片研修主题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应该研究、探讨、改进、解决的具体问题,研修主题应来自真实的课堂, 来自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2、课例研修主题的特征(出示第八张幻灯片)(1)源于现实。课例研究致力于以科学的研究手段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2)始于反思。教师虽身处现实的教学情境,但能否确定切实可行的研究主题?是否善于捕捉和提炼真实的课堂教学问题?还取决于其是否具备深刻的反思能力,课例研究的问题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个性的,但无论如何都是教师基于教学反思所发现的自己的问题。因此,课例研究主题必须能唤起教师的反思精神和问题意识。(3)具体可行。就像写论文一样,我们选择的课例研究主题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从小处、细处、实处捕捉问题,选取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并具备研究条件的主题加以研,就可以“小题大做”。(4)答案开放。课例研究是通过反思课堂现象与总结教学经验来实现教学改进的。由于实践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纷繁复杂,研究问题的解决往往没有已知的、明确的、唯一的答案,很可能存在多种解决方案,而且只能从归纳中生发。3、课例研修主题的类型(1)与学科内容有关的研究主题。对所教学科的深刻解读与灵活的理解是教师的基本功。理解并抓住学科的本质是课例研究的重点之一。(2)与学习者及其特点有关的研究主题。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向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课例研究应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不了解学习者及其特点,便不会有好的教学。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对某一课题他们有着怎样的理解和误解,不同个性或水平的学生存在怎样的互相影响等等,这些都是课例研究所应关注的主题。此外,学习者的具体表现有时也可作为教师检讨教学成效的依据之一。(3)与课程知识有关的研究主题。今天的教师不再是课程方案的简单执行者。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承担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重任。(4)与教学法知识有关的研究主题。有关教学法方面的主题是课例研究的重要内容。四、确定“研修主题”1、把握好研修主题确定的角度研修主题可以来自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也可以来自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还可以来自对教学内容的研究;课例研修主题的确定应该抓住教学设计中的“关键事件”进行研究,这里所指的关键事件是指那些对教师或者学生成长起关键作用的事件。2、掌握好研修主题确定的原则
采纳率:86%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教师如何做校本研修
秦杰 ( 北京市原崇文区教科所,教研员 )
第一部分: 关于校本研修
一、校本研修概述
世界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我国也不例外。进入 2 1
世纪,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面临三个挑战性的背景:经济结构转型与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区域性发展的极不平衡;多元文化、多种价值取向并存的发展环境,都对教育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要求。校本研修应运而生。
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便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 一 ) 关于校本研修的提出
1. 校本研修是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而提出的,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
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素养的一种普遍和有效的途径。
校本研修以中小学为基地,不仅发挥了传统研修关注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实际问题的优势,也发挥了传统培训关注教师的专业理论的优势,是研修一体,本质上是在强调教师的专业性。
( 二 ) 校本研修的含义
含义表述多样,基本观点:
从学校发展实际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为主要目的,以教师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依托学校现有资源或优势,引入各层次专家介入,通过一定学习、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直接运用于学校实践的教师专业活动,具有行动研究的特征。
2. 是学校和教师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特征,是一种“唤醒”,一种“体验”一种“对话文化”。
3. 它致力于建构平等对话、理解互助的文化氛围,致力于将学校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组织。
( 三 ) “校本”的含义
1. 为了学校
指学校自身应成为发展的中心和根本,校本研修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
2. 基于学校
研修的内容是在学校中自下而上形成的,是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和生活情境中归纳出来的真实问题。研修的成果在本校应用,解决本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提高本校教育、教学质量。
3. 在学校中
指教师是研修的主要力量,活动是围绕本校教学实践开展的,没有学校自身的主体作用,学校的课程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
( 四 ) 校本研修的特征
研修对象的校本性与针对性。研修的内容是在学校中自下而上形成的,是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和生活情境中归纳出来的真实问题。这些问题凸显了校本特色,反映了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因而以这些问题为对象的教研势必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它强调把研修的成果在本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应用,解决本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提高本校教育、教学质量。
研修主体的广泛性——校本研修强调以师为本。教师是教研的主要力量,是校本研修的核心。除了教师之外,学校的其他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以及校外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教育管理部门各个层次的专业人员也可以参与到研修活动中,成为研修的主体。这体现了研修主体的广泛性。
3. 研修目的的发展性——校本研修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
研修方法的多样性——校本研修不拘泥于传统,倡导形式、方法的灵活多样,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升研修质量;并因时、因地制宜,与校本培训、校本科研和校本课程开发结合起来。
研修过程的反思性与开放性——校本研修强调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不仅是一般意义的“回顾”,而且是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来审视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从中总结行之有效的做法。同时,校本研修强调对学校及当地社区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特别是校外专家的引领,以及与校外专家的交流与合作,研修过程具有开放性。
研修价值的现实性与实效性——校本研修把追求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作为主要目标,提倡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和以学校为本,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以推动学校的教育科研,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因此,从研究的价值角度来看,校本研修具有现实性和实效性。
( 五 ) 校本研修应遵循的原则
1. 关于研修主体的原则
①主体性原则——校本研修的主体是教师,只有教师的主体意识和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校本研修才能由可能变为现实。教师应该有研修的冲动和热情,在研修状态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强化自己的主体意识,提高自己的主体能力。校长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重视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提高教师的主体能力。
②协作性原则——这里的协作,是指教师(同科)之间的协作和研修员与教师之间的协作。教师之间的协作即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重点。教师应该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开放自己,加强同伴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
③主动性原则——教师要主动关注、发现自己或他人课堂教学环节中的经验或教训,主动为自己确定研究课题。
④创新性原则——教师应该有探索教改、创造性地运用多种策略的机智,在教学活动中求新、求实、求效。
2. 关于研修选题的原则
①针对性原则——校本研修应该根据学校的教育资源、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及家长素质等因素,有针对性地就学校的具体问题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即所有研究的问题都应针对学校的具体问题而开展。
②开放性原则——选题上要体现内容的多元化和广泛性,要在立足本校“自主合作探究”研修的基础上,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拓宽教师的视野,形成资源共享。
③量力而行原则——校本研修应该从学校或学科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引导教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3. 关于研修实施过程的原则
①实践性原则——校本研修属于应用研究,立足于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必须恪守实践性原则。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应该鼓励教师在校本研修中研究真实、具体的教学问题,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通过书本和网络获取一切有利于问题解决的信息,并将其与自己的研究结合起来,探索有效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②校本性原则 _
校本研修应该以学校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以学校自身发展为目标,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
③实效性与预测性原则——在实施校本研修过程中,既要面对现实,实事求是,讲究实效性;又要预测未来,有超前的意识和前瞻性的行为,为学生的发展做好准备。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实效性与预测性原则之间客观存在的矛盾,使现实的研究与未来的需求相得益彰。
④综合性原则——校本研修在目标、内容和形式之间应该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
⑤点面结合原则——学校应该鼓励那些优秀教师将新课程的理念用于教学,同时以他们为核心,充分发挥他们学科研修方面的带头作用,使所有教师都能获得不同层次的专业发展;就某一地区(主要指县乡两级)而言,应该推广某一所或几所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成功经验。
( 六 ) 校本研修的价值定位
1.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 提供保障 :
崇尚教师自主、合作和开放共赢,尽可能为每位教师提供展现和开发自己潜能的机会,为教师营造一个互相尊重、合作、研讨、发展的研究氛围,调动和保持教师创新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
起推动作用:是再造教师学习文化的新型载体,实现教师理论素养专业化、学科知识专业化、教学实践专业化。
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化:可迅速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课堂教学效果,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研究素质,使教师成为研究者,实现教师自我价值。
2. 促进学校的自主发展。
(1) 能使教师正视学校问题,关注学校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校内在动力。
可推动自主管理,以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有力于学校文化、课程文化重构与再造,构建和谐校园和学习型学校,形成办学特色。
( 七 ) 校本研修的基本要素
教师个人:自我反思(实践反思)。即教师对自我教学行为及结果的审视和分析过程。自我反思是建立于教学经验基础上的,是校本研修活动的起点,是承担“校本研修的个人责任”的具体落实,教师只有在回顾基础上提出问题,才能在实践中去解决问题。
教师小组:同伴互助(共同发展)。同伴互助是校本研修的基本形式,它是建立在教师之间的合作基础之上,力求通过合作互动,同伴之间相互影响,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研究。
专业引领(专业提升)。校本研修的实质是理念和实践的结合,校本研修虽然基于学校,对学校问题进行研究,提升,需要专家的专业指导和学术支持。实现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形成相互启发共同引领的格局。
此外,对于这三个基本要素的关系,有论者认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充分地发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各自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间的整合,才能有效地促成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
另外,还有论者提出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对于这三个基本要素应该注意几个问题,即不断学习是教师自我反思的基本前提,宽松和谐的教师文化是教师集体同伴互助的基础,建立平等、对等的对话体系是专业引领的保证。
二、校本研修适合教师专业化成长需要
( 一 ) 现实原因
课程改革需要把抽象的特色理念转化为教师自觉的专业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要以提高教师个人教学实践知识和能力为重点。
教师职业自身特点决定了个人教学实践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围绕课堂教学实践实现的,传统的的培训形式有用吗?
正是校本研修的进程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得到确认,教师的工作作为重要的专业和职业得到确认,教师是以教育理论为依托的有直观经验的实际工作者。
( 二 ) 传统培训形式与校本研修比较
传统的教师培训
以培训者为中心
专家报告、讲授、参观
以教师为中心
案例研修、情境体验、现场诊断、示范模仿、参与分享、合作交流、任务驱动、问题探究、主题组合、自主学习
、行动研究……
培训者角色
自我 / 同伴 / 助学者 / 有时是专家
主动、生成、创造、反思
教师同伴关系
独立学习,个人进步
协作学习、独立学习—相互依赖,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文化
被事先安排
在不断探索 / 生成中
设计、生产—接受、消费
互动,共同创造,共同发展
首先把被培训教师作为需培训和教育的对象。
首先把教师看作专业工作者,培训根据教师的需要设计成充满生命活力的研修环境
( 三 ) 学理依据:遵循教师学习的理论
第二部分:在校本研修中调整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而设计确定。
新课程在课程的内容、结构、功能、实施、评价和管理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它是对原有课程体系和观念的重大变革,是对原有课程价值观的重大调整。因此,只有加强学习,在研修中理清这些观念,才能把抽象的特色理念转化为教师自觉的专业行为。
一、传统课程教学的特点
( 一 ) 以教定学
以往教师备课时,考虑最多的是一节课讲些什么?怎样教?如何规划课堂的每一阶段?很少考虑学生怎样学、学习的心理、学习的状态、学习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客观存在,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学的过程。
( 二 ) 以教代学
以往课堂上,学生学习方式常常是被动的、单一的,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与学关系是:
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
“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 三 ) 以本为本
在教材观上,以往教师往往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课本怎么写,课堂就怎么讲;教材写多少,教师就教多少,视教材为金科玉律,不敢也不愿越雷池一步。
在评课方面的潜规则:评课最基本的依据就是教材,把毫不遗漏、毫不越位地教材传授视为教学任务完成。虽然口头上也说三维目标,但真正落实的只有知识。
( 四 ) 忽视学生学习中的真实问题:
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最怕的是“节外生枝”。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学生学习真实存在的问题和个性化的思路被忽视。
这样的教学,表面上完成教学任务,但在很多方面没有解决学生认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 五 ) 目标单一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过度强调知识,缺少对学生发展的整体关怀。表现在:特别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和考试分数的高低,很少把一节与学生的长远发展、学习能力和社会未来需求结合起来考虑问题;很少把自己的教育变化、社会发展以及人才标准的变化联系起来考虑问题。
( 六 ) 评价单一
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结果,忽视对过程的评价;过于注重知识,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表现的评价;评价纬度单一,不能反映学生的整体情况。
( 七 ) 支撑传统课程教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客观主义的教育理念:知识灌输
强调知识的客观性,强调教育是外部知识的移入的过程。特别强调知识的接收、记忆和知识的积累。“刺激——反应”模式是学习主要模式
没有意识到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没有注意到学习是学习者在特定条件下自我建构的过程;没有注意到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
二、新课程教学的特点
新课程十分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教师由原来的课堂统治者转变为对话者,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构建平等、和谐、互动、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观察生活、探究问题、领悟知识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以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创造积极的心理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又必须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教师要把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教材的呈现方式,尝试和确定教学方法,如,基于案例教学的方法,基于问题教学的方法,基于情境教学的方法等。
新课程倡导体验探究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新课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问、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三 ) 支撑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之一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知识建构(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
强调知识主观性的一面,认为知识是学习者经验建构的结果,存在于学习者的心理而不是外部世界之中。
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原有经验和原有的认知图式以及原有的价值观对客体或事件进行解释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意义的过程。每个人对客体和事件的诠释,都会受到自身的知识背景、性别、年龄、族群等因素的影响。”知识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递给学生,而是需要由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到自己的脑海里,学生不是“得到”想法,而是“产生”想法。
换句话说,对学习者而言,知识不是习得的,而是建构的,它存在于心理而不是外部世界中。
反思是学习的关键成分;认知冲突或疑问是学习的激励因素,并决定着学习内容的性质和组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知识的建构性、生成性和学习的自主性的强调,对于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具有积极意义。
三、课程改革倾向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
( 一 ) “教教材”的特点表现
从教学行为上看,“教教材”是忠实地传授教材内容,对教材内容做细致的梳理,到位的传授,尽可能做到“滴水不漏”。其中最为简单化行为的是照本宣科。
从教学观念上看,“教教材”是把教材当作教学的目的,把教材规定的任务等同于课堂教学任务。
从培养目标看,以传授知识为本位,以教材为中心,忽视对学生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从教与学关系看,关注的是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
从课程资源的认识看,把教材当成唯一的资源,缺乏课程资源意识,同时把课堂看成是静态的,忽视课程的动态生成,使得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封闭的、静态的。
( 二 ) “用教材教”的持点
从教学行为上看:“用教材教”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行为,它依据的教学思想是以人的发展为本。
从培养目标看:“用教材教”,是借助教材,努力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发展目标的统一。
从教与学关系看:“用教材教”,立足点放在学生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
从对课程资源的认识看:“用教材教”提倡的是尊重教材,理解教材,超越教材。强调教材是“死”的,需要激活;教材是“用”的,需要联系实际;教材是“动”的,需要发展总之,“教教材”是教书,“用教材教”是教人。
三、在“校本研修”中调整观念
( 一 ) 传统的教育
新型的教育
说教型教学
交互型教学
单学科、脱离情境的孤立模块
交叉学科、带实际情境的可延伸模块
独立学习 / 竞争学习
教师作为知识布施者
教师作为学习帮促者
事实性知识与离散技能的评价
基于绩效 / 面向过程的评价
( 一 ) 教师专业精神的写照
尽力上好我的每一天、每一节课。不管我的学生是中国人,外国人;有身份的人,还是涉事不深的孩子。因为在我每一堂课的钟点里,有着别人交付我的、他或她生命中的每一秒钟、每一分钟、每一个时辰、每一个日子。而也正是那些分分秒秒,也构成了我生命的岁月。因此,我不能,也不忍,不认认真真地去正视他人的这份厚重的信任与托付;我不能,也不忍,让他人生命中的那些分秒与时光,在我的松懈中变得无价与轻贱;我不能,也不忍,让自己的生命,也在这怠慢中变得无色与廉价。
我想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梦”——“绣”我的课。“绣”,一定是不能随心所欲,一定是不能飞针走线;也因为是“绣”,就必须选好针,择好线,构好图。这样,“绣”出来的才美。
(二)在“校本研修”中调整观念
统览有关人类学习的各派理论,我们发现主要分两大阵营:一方强调学习是在个体身上发生的事,是知识的获得过程,包括行为取向、认知取向的学习理论;另一方则强调学习的社会性质,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是学习的主要方式,包括以社会建构主义及情境认知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当然,这其中还存在着诸多的分支流派和论点,在这里我们仅关注各种范式中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产生重大影响的总体特征并探讨我们应向哪个方向调整自己的理念,才能适合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不去过多涉及分支学派的具体研究。
基于客观主义的学习:
优点:基于行为主义的学习环境设计的目的,是要使学生积累大量有组织的信息和程序性的知识与技能,支持由教师、教科书及其他信息源向学生有效传递信息时所发生的相互作用。
(1) 强调有效练习的重要性。 (2) 明确教学的目标,重视反馈和强化。
包含许多以现时代的理解而言是合理的要素,比如说,对于行为矫正、技能训练以及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所进行的直接教学而言,它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应着力整合各学习理论的合理成分,试图构建一种合乎我们实际的课改取向的学习论。
不足:教学的作用:把教材解释给学生听,至于学习者是否能对其感知的东西作出自已的解释,不能得到应有鼓励。学习者就是装载,教师就是传递。传统教学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①不完整
(incomplete) 的:过于空泛,过于脆弱;②惰性 (inert) 的:无法在需要的时候运用;③不灵活 (inflexible)
的:无法在新的或类似的情境中迁移应用。由此导致的结果:教学成了传递固定的、程式化的客观真理的过程,学生心智是教学过程的塑造对象,它必须忠实地接受、反映、复制各学科的真理性知识,只能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所以逐渐形
成盲目崇拜和迷信书本和教师的意识,而发散性和逆向性思维则被束缚了,藐视权威的新思想、新观念被贬斥,充满幻想的心灵的翅膀被折断。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
优点:教学设计学家梅里尔 (M . D . Merrill)
总结出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六条基本假设:①知识是从经验中建构而来的,学习是学习者创造其内部知识表征的过程;②共有的事实是不存在的,学习只是一个对世界的个人化的解释;③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学生通过积极的体验来建构意义;④学习是合作性的,所建构出的意义是将多种观点整合进学习者内部表征的结果;⑤学习应发生在真实的场景中;⑥最后,单独的评价是没有意义的,它必须作为整个任务的一部分来进行。
不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也存在着几种偏向,如单纯强调“意义的建构”,忽视教学目标的分析,使教学无的放矢,难以操作;片面理解“以学为中心”,从而有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之嫌;仅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一厢情愿地认为给予学习者设计良好的学习环境之后,学习者自然就能够主动地学习。这种思想无疑仍是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延续,仍将学习者同其学习环境割裂开来,未能体现二者的互动和相互生成,因而仍然是一种生态失衡的学习环境。
根据乔纳森的认识:设计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要比设计客观主义的教学环境困难得多。这是因为前者尚无清晰的设计模式来说明教学事件的序列,有些人甚至认为这样的设计模式是不可能的,因为就某种程度而言,知识建构的过程是依赖于具体特定的情境的,可以说每一个新的情境都是一个新的设计问题。为此,乔纳森等人经研究提出了名为“
3C ”的建构主义设计策略,即情境 (context) 、协作 (collaboration) 和建构 (con —
struction) 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关注学习者个人对知识的建构,引导他们在自己的经验和文
化背景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形成认知结构;其次,应创设有意义的、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所学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些生动的、有生命力的知识;第三,学习者之间、师生之间应协同努力,教师应成为学生进行知识意义建构的促进者、支持者和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伙伴,而不是一个知识的供应商。
两种学习环境的生态困境:
在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两种观点事实上都将学生的学习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因此,无论是教学环境还是学习环境,都是从这一立足点出发加以设计的。例如,“教师中心”的观点将学习视为学生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获得。而“学生中心”的观点将学习看作是学习者内部对知识的建构。相反,“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方法将学习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中,把它视为一个整体的活动系统。系统中的活动者完全是围绕着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以各种交往方式和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着。不仅学生的学习,也包括教师学
习和整个教学系统的学习,都被认为是满足学生需求所必需的。
目前,有一种生态学习观,这一观念已明确把学习者、学习活动、工具中介系统、物质及社会环境等一起构成了一个整体的分析单元,并由此去认识“学习”。学习不仅是针对物理世界的认知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性的交往实践,而为了顺利达成上述两种实践活动,学习者还必须坚持与自我的不断对话,即反思性的实践。在这三种实践中,学习者不仅建构了对世界的意义,同时也形塑了“自我”。为养成这样一种学习文化,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创设一个学习的生态环境,它作为一个整体的学习活动的生态系统,将营养着其中的学习者,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也无论是学习者的认知能力,还是他们的主体性的核心——自我同一性
综上介绍,我们可以认识到,不管自己是否意识,理念影响着教学。承认并学习,就能放开视野把握课程改革的目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改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走出当前影响我们课程改革的一些误区。
看下目前一线教师的一些误区:
面对每日的忙乱,教师们往往感到面对学生却无法控制,进而急切地想要找到跨越一系列困境的路子,去求助于课程和教学模式,这些模式让人看起来具有稳定性,甚至权威性。这时,最具吸引力的是:任何给予“正确答案”或“路数方法”的许诺。
然而每逢遇到实践的良好模式,往往促成一种简单化的谬见:成功的工作都是以相同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方式是跨越所有文化与情境的。匆忙利用这种非情景化的、标准化的教学模式,会破坏教师的主体性、创造性。
学习的复杂性,学生的个性、文化背景、性别、能力、学习方法、理想的方向和先前的经历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生从教师的言行中领会到的意义如此千差万别,往往令我们始料不及又大惑不解。
有些教师执著于不切实际、不尽合理的愿望,一心想要改变所有的学生,让每个学生对于每一教育环节都充满热情。“一致满意”、“无可挑剔”的期待带来的却往往是“挫折”或“丧失自信”。
认为好的教师必须在所有时候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这种假定肯定会让我们感到无能和沮丧。
学生有时对自己的需要持有一种危险、狭隘的立场。有些学生认定自己的需要是从不例外地用自己感到舒服的方式进行思考、行动和学习。
把好的教学等同于教师做了学生最希望的事情,这种看法忽视了教学的功能与机制,阻碍了有意义的学习。
( 三 ) 一定的理念支配着一定的行为
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所有教育行为都是以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只有以现有教育教学理念为起点,注意调整观念排除误区,才能自觉的改进教学行为,从根本上落实课改的要求。
在校本研修中,我们会发现,引进或自创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只有主动学习,调整观念,才能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分析。发现了可以借鉴的方法,也一定会去找这种方法与自己教学实际的距离,并想办法改造它,使它适合自己的教学环境,为我所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才能少走弯路。
( 四 ) 不同理念教学模式设计的分类与整合
( 五 ) 不同理念教学模式的价值判定
( 六 ) 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
( 七 ) 让学习成为生活的方式
1 .成功的教师是善学者
世纪是一个“学习化”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因此,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便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了。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 .在自主研修中学会学习
未来将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因人而异。面对教育的本质和复杂性,即使是知识最渊博的教师也难胜其职。
然而,在自主研修中易于发现学习的意义、方向、内容与途径,一旦找到了学习的方法、伙伴与场所,你就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开拓出全新的工作、生活与发展的空间。
3 .网络学习,要立足对实践的反思
网络是巨大的信息源,几乎可以触及到任何你所需要的知识,这是学习的好场所,因为无处不在的资源和没有学校围墙对学习机会的限制,使得学习者能够在其中纵横驰骋。
网络学习,最关键的是要立足对实践的反思,在问题和困难发生的地方着力,提炼出问题。带着问题来、深入问题中、找到方法去。否则无法准确找到信息源,利用基于
Blog 这样的社会性软件平台进行学习的时候,可以通过 Blog 寻找到最关键的信息源和最合适你学习的榜样或者伙伴,了解和学习这位
Blogger 是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对其研究领域知识如何跟踪,以及其主要观点是什么。这样彻底解读经由 Blog
所表象的那个人,将其作为进入某个领域学习的切入口,大大缩减学习入门摸索的时间和过程。
4 .网络学习的体验
在网络上有用 Blog
进行学习的体验,深切感受到对世界文明整体知识背景了解把握学习的重要性。我一直在想,如果给我时间,我要换一个视角,从整体来好好研读人类文明的历史,在此基础上再去延伸学习其他知识。由此想到,我们学校的教育,教给了学生什么?或者说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生涯中学到了什么?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习得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的残垣断壁,那对于个体来说,他要在今后一生中花费多少时间来不断建立知识节点之间的链接?更有甚者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种分门别类及各种专业划分的教育所导致的“支离破碎”的人生残局,却将其认为是智力的多元化。
第三部分:教师做校本研修的实践方式
一、有效的校本研修实现专业引领
当旧有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已不再有意义、而新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尚未勾勒出来,更多教师处于习惯的旧模式遭遇否定、理想的新模式尚未成型的中间状态,有效的校本研修应当成为承前启后的向导与过度转换的桥梁。
二、校本研修的实践方式
1 .教学叙事:即讲述自己教学中的故事。包括教学案例、感受、思考等,也包括研究的问题。
.集体备课:从组织形式上有同学科学段、同学科同年级、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备课。从活动方式上有中心备课人说课、模拟讲课等;从内容上有集体学习、研究教材、分析学生、解决重难点、问题研讨、经验交流等。益处有实现校际联片、扩充教师力量、丰富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设计。
.合作研究:借助团体力量、协作意识,使教师彼此交流经验,最大限度促进教育信息交流,丰富教师的信息量和对外部的认识,促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是通过教师之间多渠道、多层面、多形式平等对话、讨论、交流,营造一个民主、开放、自由的研修氛围,促进教师在互动中自主建构实践性知识,使教师在互动、互补、合作中共同成长。
.课例研究:采用问题引领方式使听课、评课等常规活动焕发智慧光彩。可选同一课题提供不同课例,或同一教师在不同班级通过比较研究发现问题根源;也可同一单元不同教师讲,探讨解决预设问题。也可对存在学科间联系的内容,由不同学科教师讲自已的认识,实现学科整合。
.研修例会:在组织形式上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校际、校级和组级例会来丰富研修活动;在学科内容上可是同一学科也可是不同学科;在研修主题来源上有教育问题、教学问题、研修问题三方面;在活动方式上,可通过专业学习、梳理问题、实践展示、综合研究等形式展开;归宿或目标则是借助例会研讨改进课堂教学。
.教师论坛:可以是学校各研修组内、外、跨校、跨区、跨省,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和疑难展开专题研讨,问题由组内成员提供,教师结合自己教学实际选择主题进行钻研,并充分发表自已观点。最后由组长就本次论坛总结。论坛可以面向不同层面教师形成多样化学术沙龙、群,重点讨论解决方案。教师分享成果。还可请专家点评引领,使研讨向纵深发展,提高质量。
.专家指导:要适时举办专题报告,如学习新课标,了解课程目标、内容如何适应社会需要,了解当今社会对人才素养要求,使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在研修过程中聘专家、名家对教师跟踪指导,重点培养,给他们更多对外交流机会,为其搭建施展才华平台,使其逐渐成为学科带头人。
( 二 ) 校本研修的模式
1 .基于研修内容的主题模式
①主题式研修模式:整合资源选主题 - 行为 跟进研主题 - 提升需求拓主题;确立主题 -
专题学习、提高认识 - 集体备课,共同探讨 - 课堂实践印证预设 - 主题研讨,反思教学 - 行为跟进,生成问题。
②主题式互动研修模式:教师们从教学实践中寻找实际问题,经过多方筛选确定每学期研究主题,再细化为月主题、课主题,围绕主题开展同伴共创、协作备课、互动研修、全程参与的研修活动。包括四环节:选取主题、协作备课、互动研讨、系统反思。
③协作备课方式:名师挂牌课、师徒结对课、平行同质课、合作研修课,互动研讨的方式有圆形互动、链式互动等。
④网络主题探究模式步骤:确定主题 - 理论学习 -
网络研讨,即研修员与教师一起,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高频度现象提练出问题,引导教师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并在理论指导下展开研究,借助网络交流、讨论自己的研究成果。
⑤专题探讨模式 -
论坛式互助与引领。论题来自一线,中心发言人是同伴。针对新课程理念下怎样备课、怎样上课、怎样布置作业、怎样处理教学与生活、过程与时间、生成与预设、自主与调控等。分年级承包一次活动设计,人人上阵,各施所长。
⑥“主题”研究的优点在于研修过程主题突出。但易出现对于学科教学基本规律重视不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不够的情况。
2 .基于研修方式的模式
①“行为暴露”模式 -
在实施过程中,首先是教师原行为展示,同行或研修员观察、搜集问题,分析问题;然后教师谈感受,谈困惑,袒露想法,同行或研修员归因、点拨、引导,多边互动;教师二次反省,同行或研修员总结思路、提挈要领。
②“理论引领”模式 -
在实施过程中,首先是教师与指导人员共商研究课题,围绕教师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共同制定初步方案;其次实施初步方案,让教师展示,体悟困惑,指导人员观察分析;再次重新设计方案,教师谈困难、忧虑、找差距、找原因,指导人员耐心引导、分析,促进反思;最后实施新方案,教师二次反省、二次行动、总结思路,品味收获。
③持续改进模式 -
分为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四个阶段,并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校长推动,创建知识分享的校园文化,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建立有效的校本研修平台,通过持续循环,可以不断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进而推动校本研修总目标的实现。
④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模式具体流程是:发现问题 - 确定主题 - 学习准备 (
包括线下和线上的网上浏览、在线检索、在线下载,在线咨询 )- 组织实施 ( 电子备课、空中课堂 )
⑤基于校园网的三环节模式 - 研修资源生成 - 研修材料呈现 - 教师互动参与。具体流程是:确定主题
- 设计方案 - 优化方案 - 组织实施 - 资源上传 - 网络研讨 - 总结推广。
3 .基于研修主体的模式
①自主研修模式 - 发现问题 - 问题反思 - 课堂观察 - 实践探索 -
解决问题。在实操中主要体现在课前反思:怎样选择和利用教材资源、怎样创造性使用教材、怎样做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怎样处理教学中的意外。课后反思:本课的亮点在哪、问题在哪、原因何在、教学设计的优缺点是什么、更好的设计应是什么样的。
②自学互助模式:自学基础上,小组交流,主动获取知识,指导自身,改进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学校组织小组交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校长对教师是否达到阶段目标要给予评定、指明方向;最后成果整理包括撰写、归档。
③同组互助观课模式:组成小组,针对一个教学内容共同设计,授课教师适当调整策略,上课,同组观课议课并分解教学内容及过程进行再设计;然后另外成员再演课。
④团队合作模式 ( 沙龙 )
每次就一个课改困惑或教学问题展开讨论,加深认识,寻求更有效策略。大家平等,做记录再整理分析。
( 三 ) 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
1 .网络—有利于促进校本研修
学校根据课程设置和学校发展需要以及教师个体发展需求 ,
利用网络环境开展的校本研修活动。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是以促进教师的发展为目的,着眼于在学校的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及构建信息环境,使教师在研究状态下进行反思性的实践和成长,从而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是利用网络的功能推动校本研修,以校本研修的方式来发挥网络的优势。
2 .网络校本修研形式
①网络资源共建与共享:为每人建立工作室,教师按规定时间一将新内容发送到共享的资源库中,实现资源共享。
②网络可以使校本研修的各种形式得以更好的发展。备课、观课、议课:备课可以更具特点,由学科总备 -
个人腹备 - 网上齐备 - 个人整理自备并上传交流 - 个性化修改 -
集体评价与个人反思,观课议课则可以打破时空限制,使教师可在更广的范围内参与交流,共享备课教学成果。
③网络学习与研讨:将学习内容发布在网上,提供相关链接,方便学习。或利用 QQ 等即时通信工具或 BBS
、博客、微博等网络交流工具加强相互交流,针对具体问题讨论。并可将相关出版社理论书籍信息整理发布,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网络—有利于促进校本研修
④目前学校网络绝大部分以资源为主,师师互动功能日益完善,有于校本研修开展,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功能还较少,这一点更不利于教师真正把握教学中的问题,这在学科的研修活动中,更易导致研修活动选题的针对性不足,脱离教学实际。
三、教师的学习方式 --- 从教师校本研修开始
美国成人教育的“思想之父”林德曼把成人教育界定为:
“一种没有权威的合作探讨和非正规学习,其主要目的是发现经历的意义,激活思想的追求,挖掘塑造我们行动的先入之见的根源。”成人教育“不是从课程入手,而是从铸造成人的生活情境和经历入手”。
第四部分:自主研修的方法
一、自主研修的落脚点
( 一 ) 从角色定位看落脚点
1 .我们的社会角色和教师角色
2 .教师角色的多种功能
  红烛、园丁、太阳、灵魂工程师、朋友、研究者、指导者、开发者、学习者等。
二、自主研修的切入点
( 一 ) 在宏观和微观的问题之间找到切入点
1 .要学会在教育教学宏观和微观的问题之间找到研究的课题。
2 .从执行修订后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切入。
①全面加强学习培训工作。各地要把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活动作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契机,认真组织开展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校长、教师和研修人员的全员培训,帮助他们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修订后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切实把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②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各地要引导广大教师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控制好课业负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要充分整合专业资源,建立专家咨询和指导系统,围绕课程标准实施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学校的跟踪指导和专业支持。
③积极推进评价考试制度改革。各地要引导学校进行教学评价改革,强化评价在教学诊断和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尤其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改进评价方式和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命题,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经验的有机联系,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的同时,特别重视对具体情景中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考查。
④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做好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规划,有机统整学校、社会、网络等方面有益的课程资源,为教师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创造有利条件。要鼓励和引导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创造性地开发并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教学活力。
3 .从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找切入点
例如 基于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各种类型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问的方法、教学策略。重要的是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知识、能力、价值观的问题。
教育类—学科教学的德育研究,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内容与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
( 二 ) 从教学过程及其要素切入
1 .教学过程基本要素
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发生着联系,同时教学要素之间还相互影响。
从改进教学行为实现教师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影响教学的外界状况和条件的总和称为教学环境
教学由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2 .教学过程基本要素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要素的合理搭配可以产生理想的功能。教学要素主要有两个问题: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关于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有教师中心说,教材中心说,学生中心说。公认: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活动,只有双向的“师←→生”关系才是健康和合理的,只有这样的师生关系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 .关于教师自身对教学的影响
最初上讲台时所想的。包括应怎样面对学生、教学准备。最初对学生的希望是什么?听话?很好的完成学业?合群?
年青教师更愿意站在学生一边,随着不断的教学经历,对提高学生滿意度、跟上进程、准备教案、管好班级等感觉忧虑会增多。
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影响教学:
学生欢迎的教师个性品质:心智成熟、敢于冒险、善于社交和自我调整、才智具备。
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教师教学特点是什么?初上讲台时你怎样认识学生?教师的专业知识应起什么作用?教师的角色?哪种教学方式最符合你目前观点?
当时间紧资源不足时易采用直接式教学。当时间宽裕且手边资源充足时,间接式教学更有效。所以才有了关于常态课、家常课之说。
越了解自己的教学内容就越受欢迎、自信。缺乏自信则会有教学障碍,最突出的表
现是依赖教参,很难独立教学。
专业培训对教学方式的影响,师范教育的学科知识教学和岗后培训,包括师徒等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风格。
对教学、学校、学生的积极态度会对学生有更积极快速的影响。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和促进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是学生的学习顾问。
4 .关于学生对教学的影响
你觉得学生的差异会影响你的教学吗?
不同班会有不同特点,小班、大班 , 进取型学生为主流或散漫型学员为主流班上课会有区别吗?
逐步了解学生对于教师非举重要,专家型教师比新教师更善于了解学生且合理使用信息。
了解学生的方法和评价的方法应是共通的,了解准确教学效果好、评价的激励也会更恰当。
最具影响力的信息类型应最贴近学生在班级或家庭的行为、学生吸引力方面。在认识自已、处理与他人、集体、国家、社会关系时的各种行为和态度。
方法:成长记录、问卷、观察、访谈、社交测量法、自传法:我是谁、我最快乐的一天、我在学校的生活、我在家的生活……、来自父母的。其实现在最方便的是利用网络。
5 .关于教学环境对教学的影响
教育资源、教学手段、教学制度、考试与评价制度对教学有无影响?教学目标的性质会影响教学吗?被一个学校多数人默认的优秀教学观念影响着青年教师。社会发展的需要会导致课程与教学政策变动从而影响教学。课程实施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中来,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和基本途径。
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学科、学生、社会,分为学科中心、学生中心、问题中心。
问题不是学科教材中围绕学科内容本身所提出的“练习题”,而是现实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问题。是围绕“成长中的我”所出现的目标 -
反应冲突,当我们想要实现一个目标但却无法做到时,问题来了。
小结:影响教学的要素个人特征:性别、年龄、经历、个性等;教育经验:自已受教、喜欢的受教方式、教学方式、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及教学准备;学生:差异性、班级教学环境:可获得的教育资源、课程目标、对优秀教学的普遍看法
6 .从教学过程及其要素切入的意义
把握要素会更清楚自己表现究竟怎样、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教学。把握要素促使我们的教育智慧增长,让我们拥有看清楚自已身上问题的洞察力:自己的个性特征对教学的影响好还是不好?自己以前的教育经验有利还是不利于自己和学生的发展?多数情况下自己是怎样创造教学情境的?
做校本研修要反思,就是要反思我是怎样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回答就是在发展成反思型教师。
( 三 ) 从教师能力取向选切入点
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五项能力
1 .用心倾听(包括观察、聆听、记录、对话)其核心是理解。具备基本要求: -
尊重学生、对来自学生的信息保持敏感性警觉性,并改进教学,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阐述思想、协助学生发现答案。
.勤勉学习:各种机会、各种人、各种途径、学生和自身发展需求学习,将学习过程与工作、探索过程结合。
3 .积极合作-学会分享、合作、交流
4 .自觉行动-主动性、探索性、
.经常反思-反思性教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不断地进行批判性地、有意识地分析和再认知,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从多角度积极思考问题,探究教学活动,并对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负责
三、教师自主研修的方法
( 一 ) 发展反思能力
要在学生学习和满意度上有成效,你怎样反思?为什么许多教师怕反思,不愿反思?杜威:学会反思比掌握教学技能更为重要。你怎么看?
反思能提高我们分析各种教学要素的能力,能对我们自身进行调控,并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这种反思能造就具有良好思维能力和习惯的教师。
能造就一个有凝聚力、有理想、有思想性的班级教学环境。
反思是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再学习,必须通过对前边教学过程的重新回忆和评价而对以往经验进行思考,从而为所有学生提供更有意义的学习。
是将反思与己有成熟的有关教与学的内容结合起来,重新组织教学、解决问题并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采用更有效的策略促进学生学习、评价学生学习。
为什么有些教师害怕或不愿反思呢。其实主要是不自信或不愿对话、不能批判性地谈论教学,因此无法系统回忆发现问题,只能依赖偿试。
这种试错方式的随意性造就散漫无理想的班级环境。学生也就学会了这样一种思维,因此会心烦意乱,总感到有威胁。无法自我调控。
写下日志,做好教育叙事、加强对话、注重研究、教育会诊、开展培训。
( 二 ) 做好教育叙事
1 .关注教育的“事”与“情节”,才能理清自己真正钟爱的教育的“理念”与“逻辑”。
①人的观念(理念)是怎样形成的?
②人的观念对人的作用是什么?
③我们对自己的理念清楚吗?
④我们的观念(理念)藏在哪里?
⑤可读性、新颖性、易理解、好认同
2 .教育叙事能帮我们完成反思
①找到我们的原初观念;
②找到我们的自我意识;
③认同、发展、改变我们的观念;
④找到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
⑤能分享、比较我们的实践方式;
⑥能为我们找到自信;
⑦能找到与另一个未知世界的差别……
3 .叙事的内容及分类
①叙事的内容应围绕我们的教师生涯来选
对一节课教学的反思、对一个单元教学、……&;偶发事件;对某个教育问题解决过程的直接记录;对某个教育事件的反思;个人成长或自我如何演变
---- 回顾过去,发现新的意义。教育叙事按内容大致可分成:教学叙事、生活叙事、自传叙事。
②教学叙事
教师将自己的某节“课堂教学”叙述出来,使之成为一份相对完整的案例(也称之为“教学案例”)
方式:“夹叙夹议”
“当时我想……”
“现在想起来……”
“如果再有机会上这一节课,我会……”
③生活叙事
教师本人对课堂教学之外所发生的“生活事件”的叙述,涉及教师管理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等,可以称之为:
“德育叙事”
“班级管理叙事”
“学生案例分析、追踪”……
对一个教育问题问题解决过程的直接记录——改进过程的深度描写发生了什么事 - 当时我想…我就…结果又…
我听 ( 同事、朋友、专家、网上…… ) 建议又…结果又生发了新问题……我又…
④自传叙事
当老师们讲述他们自己的教育故事时,这种谈论教育的方式有些像叙述自己的“自传”,我们把它叫做“教育自传”。
方式:回忆、记录、整理
  “我认为”
  “我不认为”
  “我一直认为 ……,但……”
⑤一个叙事案例—“阅读的启示”
今天是培训开始的第一天,所有的老师都感到这次培训很新奇,在刚刚开始的学习中大家在逐渐体会这次培训的与众不同。
在这次培训中每个人都要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和方法来设计一个自己教学单元。在这整个单元设计中最核心的也是老师们最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来设计自己的单元框架问题。于是大家开始跟着教材的指导练习问题的设计。为了帮助大家更加感性的体会设计有层次的问题,我让大家一起阅读一篇我们在培训前准备的教学实录的文章:《美国孩子如何理解灰姑娘》。
《灰姑娘》是一个大家都而熟能详的童话故事,在《美国孩子如何理解灰姑娘》美国一所普通小学的一堂阅读课上,一位美国教师以层层深入的问题,使孩子们认识到了很多道理。这位教师先让一个孩子给全班同学讲
述了《灰姑娘》的故事,然后开始了她与孩子们之间的问答。首先是,大家喜欢故事中的哪些人物、不喜欢哪些人物,又是为什么?这个问题让孩子们要善良,要善待他人。接着,如果灰姑娘没有在午夜
点准时回家会发生什么?这个问题教会孩子们要守时,要注意保持适当的仪表。然后她启发孩子们换位思考,虽然大家不喜欢灰姑娘的后妈,但是如果你是灰姑娘的后妈,会不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让大家懂得一个人的好坏不是极端的、片面的,如果换一个角度,也许这个人只是有些事情做得不够好,就好像这位后妈不能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灰姑娘的后妈想尽办法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她为什么能够去,并且成为舞会的明星呢?孩子们懂得了,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朋友,要取得成功缺少不了他们的帮助。如果因为后妈的阻止灰姑娘就放弃了参加舞会的想法,她还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教会孩子们,即使所有的人都不爱你,也不能阻碍你爱自己,要把握自己的机会,才能找到需要的东西。最后,老师还不忘记让学生们指出他们认为故事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且鼓励孩子们做事要做得更好。当我带领大家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大家有什么感受,我听到一位老师轻轻地说:“我从来没有这样读过《灰姑娘》!”我知道老师们已经通过这篇文章感受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巧妙的问题设计。这个有关《灰姑娘》的教学实录为老师们能够理解和设计后面课程中要求的有层次的课程框架问题提供了感性认识,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在后面给大家观看的框架问题设计范例之后,大家也能够根据课程的要求设计适合自己教学内容的框架问题。
在教学实录里,教师让孩子们换位思考。孩子们看到了灰姑娘的后妈也有善的一面,她也爱自己的孩子;灰姑娘能够最终成为王子的新娘,在于她能够抓住机会在朋友的帮助下不懈的努力。
在课程的单元计划设计中,我们的培训让教师们换位思考。教师们要把自己当作自己班上的学生,要对老师设计的框架问题进行研究,并且要完成相应的作品,比如:演示文稿和网站。通过这样的换位,
老师们真正体会作为学生的感受,能够更容易的发现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在教学中应该在哪些地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以及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帮助而更加关注对学生的分层教学。在这次课程的集体备课中我们感觉到,老师们对于框架问题设计的理解以及框架问题设计的质量是他们能否顺利完成单元设计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他们的作品能否成为优秀作品的一个关键因素。
我是以旁听身份参加一次高级研修时看到了这篇名为《美国孩子如何理解灰姑娘》教学实录,当时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帮助我更好的理解了有层次的框架问题设计的思路。因此,我为参加我们培训的老师们准备了这篇文章,他们在我的课堂上也得到了与我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时相似的感受。我们在每一次培训、每一次活动、以及每一次课程设计时都应该注意提醒自己换位思考。同时,我也告诉大家我是怎样获得这篇实录的。我非常关注各种研修活动,我认为多参加这些活动与专家交流这是我学习的捷径。为此,搜集了本地以及外地的很多研修活动信息,对于关注的问题,想尽办法与主讲教师取得联系,就是得益于此。想一想,我们的教师们需要什么?对于我们的教师们什么是更有用的?我们的培训和活动内容教师们如何才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消化?如果我是参加培训或活动的教师,通过培训或活动我能够得到什么收获?怎样才能使教师们的学习更加轻松有效?……通过这许许多多的换位思考,我们一定能够设计出更新颖更适合教师们需求更加受教师们欢迎的培训课程和研修活动;我们也一定能够提高我们为教育和教师服务的水平。
换位思考,从教学实录到老师们的单元设计再到我们自己的继续教育课程及教学设计一直贯穿其中,使我们能够更好的适应课改的需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为我们的教育发展服务。
( 二 ) 写,改变你的生命属性
.正因为写,你的笔就要和你的课堂通过心灵发生联系,你会忠于你的课堂,兼纳别人的声音,也许只有这样才不会迷失自己。……
看来,小小的笔改变不了世界,却能改变我们的课堂。更重要的是,写,让自己活得明白,让自己活得精彩。写
,赢得是尊重,积累的是尊严。一句话,写,改变了你的生命属性。
选自 2007 第 6
期《人民教育》窦桂梅《写,改变你的生命属性》
2 .写作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梳理的过程。
“写之前很有想法,等动起笔来就不知从何说起。”
“作业都判不完,哪儿还有时间写?”
“写作的目标不明确,我为什么非要写?”
很多有益的想法,是在不断思考中形成的。
也许今天你没想明白什么,“一样的天,一样的脸,一样的我还在你的面前”,但是我们只有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实践,才能不断地前行。
有的人,做了几十年的工作,但是并没有太大的起色,是因为不善于思考和总结,总是重复着第一天不成熟的模式,而有的人,只几年的时间却有了成就,因为总是在思考、总结、实践中来回,每天都有进步。
3 .写些什么?素材来自于生活,来自于教学,来自于研修。
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案例、教学叙事、教学设计、各种总结、课题方案 实验报告…………
4 .怎样写
之一:业务笔记本
既有形式,又有内容。可有摘抄,可有随笔。有则多写,无则少写。以时间为顺序,每天都在积累。
“教育,有的时候就是讲故事——教学研究人员应该多听教师讲教学的故事,教师应该多听学生讲在学习过程中的故事,在讲述与倾听中,我们能受到很多启发,产生教育的灵感。”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顾泠沅
之二:教育博客 ( 个人、学科、班级工作室 )
是教师将自己的教育心得放在网上,利用网络平台发布,并参与交流和讨论的一种方式。在表达自己需要表达的内容的同时,实现与他人交流,在写作、记录、交流中,作者会调动自己的判断能力和语言文字能力,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并且在交流中获得支持与帮助,产生成就感,反过来又激励自己的表达创作热情。写的过程无形中又加深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含义在写作的过程中得到建构和升华从而形成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习惯。
——陈大伟《校本研修面对面》
之三:个人工作室
我们,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写博客,让自己的思考有了抓手,有了主线,有了创作的欲望。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加入这个群体中来,青年教师信技术应用能力更突出,形成互相交流与关注的局面。
以每天阅读、写作、反思、实践的方式不断地积累,也许半年,也许一年,你会感觉到不再迷茫。
5 .提高写作的五项注意
做好准备:为了写一定要有案头笔记本或在电脑桌面上留有随笔文档,且方便随时写。
提炼问题能力训练:想到就写,当时写不了晚上也要补上。最初要给自己定量。如每周 5 条、 4
写作技巧训:写的要具体,不要只说一班今天课沒完成,而要说一班发生了什么……影响了什么……我怎么处理的……如果再出现……我会……
为写作减负:不要考虑太多而给自己太多的限制(想什么、写什么,不要担心是否正确、严密)不要深思熟虑、不要担心标点、自己和语法。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音乐教师研修活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