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导函数有出现类似矩阵二次型求导函数吗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高三导数复习的几点想法
  导数问题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各省市的高考中,导数成为一个必考内容,占到总分值的10%左右.从难易程度看,各省市高考中,填空题以中档为主,而解答题处于压轴题的位置,综合性较强,难度也比较大.?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2398552.htm  江苏“课程标准”中对导数部分的要求是:一、了解导数的概念及几何意义;二、理解导数的定义,了解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包括求函数的极值、单调区间及判定函数的单调性等;三、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及本人在教学中了解的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在复习过程中的几点想法:?   一、注重导数的几何意义?   导数的几何意义是高考涉及导数知识时经常考查的一个知识点,如求切线的斜率、求切线的方程等,难点在于对其几何意义的正确理解.?   例1 (2008江苏8)直线y=1[]2x+b是曲线y=?ln?x(x>0)的一条切线,则实数b=.?   解析 求曲线的切线(包括给出的点在或不在已知曲线上两类情况)为主要内容,求切线方程的难点在于分清“过点(x?0,y?0)的切线”与“点(x?0,y?0)处的切线”的差异.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是理解这两种切线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在过点(x?0,y?0)的切线中,点(x?0,y?0)不一定是切点,点(x?0,y?0)也不一定不在切线上;而点(x?0,y?0)处的切线,必以点(x?0,y?0)为切点,则此时切线的方程才是y-y?0=f′(x?0)(x-x?0).求切线方程的常见方法有:①数形结合.②将直线方程代入曲线方程利用判别式.③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   二、强化导数的基本运算及简单应用?   导数的基本运算是导数应用(单调性、极值、最值)的基础,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对象,考查的方式以填空题为主.?   例2 (2009江苏3)函数f(x)=x?3-15x?2-33x+6的单调减区间为.?   解析 对于导数的复习,应该立足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求导过程中要紧扣求导法则,联系基本函数求导公式,对于不具备求导法则结构形式的要注意适当恒等变形.(2)用导数法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极值及最值时要特别注意函数的定义域,因为一个函数的导数的定义域可能和这个函数的定义域不相同.(3)近年高考中经常出现以三次函数为背景的问题,复习中应加以重视.?   三、加强利用导数研究函数性质问题的研究?   运用导数的有关知识,研究函数的性质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问题.高考试题常以解答题形式出现,主要考查利用导数为工具解决函数、方程及不等式有关的综合问题,题目较难.?   例3 (2011江苏19)已知a,b是实数,函数f(x)=?x?3+?ax,g(x)=x?2+bx,f′(x)和g′(x)分别是f(x),g(x)的导函数,若f′(x)g′(x)≥0在区间Ⅰ上恒成立,则称f(x)和g(x)在区间Ⅰ上单调性一致.?   (1)设a>0,若函数f(x)和g(x)在区间[-1,+∞)上单调性一致,求实数b的取值范围;?   (2)设a<0且a≠b,若函数f(x)和g(x)在以a,b为端点的开区间上单调性一致,求|a-b|的最大值.?   解析 这类问题常常涉及求函数解析式、求参数值或取值范围问题.解决极值、极值点问题转化为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参数的取值范围转化为解不等式的问题,有时须要借助于方程的理论来解决,从而达到考查函数与方程、分类与整合的数学思想.?   四、运用导数解决实际问题?   近几年,高考越来越注重对实际问题的考查,因此要学会应用导数解决有关最优化的问题及即时速度、边际成本等问题,学生要有运用导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思想方法以及能力.实际应用问题的考查将是高考的又一热点.?   例4 (2010江苏)将边长为1 ?m?的正三角形薄片,沿一条平行于底边的直线剪成两块,其中一块是梯形,记S=(梯形的周长)?2[]梯形的面积,则S的最小值是.?   解析 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关键在于建立数学模型和目标函数.把“问题情景”译为数学语言,找出问题的主要关系,并把问题的主要关系近似化、形式化,抽象成数学问题,再化归为常规问题,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求解(尤其要注意使用导数解决最优化的问题).?   通过以上考点回顾和热点分析,我们在导数的复习备考中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把导数的复习放在函数大背景下来复习.同时注意定义域优先、函数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恒不等式问题常见处理方法,等等.?   2.要用好导数工具.要对已知函数进行正确求导,特别注意的是分式、对数式、复合函数的求导,一定要对求导的结果进行演算之后再进行下一步的运算.?   3.要重视常见初等函数性质的研究,特别是二次函数.一个问题利用导数求解之后,一定转化为常见的初等函数,求导之后的函数以二次函数型居多,要不也是局部是二次型,其他部分的因式符号是固定的,所以要研究好常见如二次函数、类反比例反数、对号函数等函数的性质,为导数题的深化解题奠定基础.?   4.拓展导数应用的范围.例如求曲线的切线拓展到求圆锥曲线的切线,在用导数求圆锥曲线切线时,要注意将方程转化为两个分段函数的形式.通常近几年涉及这样的问题以二次函数型抛物线方程居多.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您是不是在找:
买家还在看:
当前位置:
¥270 元/套
关注行业资讯
基于扩展二次型代价函数的控制解析综合
detail3e达人选购¥1000.00面议¥37000.00¥600.00¥20000.00
detail3e周边优质供应商浙江省宁波市广东省深圳市湖北省武汉市广东省广州市
培训方式:
同参数产品
最新独家系列技术全套资料:正版书籍(2本)+独家内部资料(2张)+包邮费=290元&& 货到付款&本套资料几乎涵盖了市面上全部最新资料(1)《最优控制中的数学方法》正版图书(2)《随机系统最优控制》正版图书(3)《各种最优控制数学方法技术内部资料汇编》正版光盘(2张),有1000多页内容,独家资料详细目录如下:(1)《最优控制中的数学方法》正版图书内容简介  《最优控制中的数学方法》介绍和分析了一些最优控制中的数学方法,包含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及其应用。主要内容包括:线性时变系统二次最优控制的Riccati矩阵微分方程的迭代求解、稳定系统最优控制问题的迭代逼近、线性随机系统二次最优控制的Riccati矩阵微分方程的迭代分析、线性随机系统H&控制问题的Riccati矩阵方程的迭代方法、约束最优控制问题的倒向微分方程、约束线性系统二次最优控制问题的解析解、奇异最优控制问题的Gurman摄动方法、最优控制问题的Krotov延拓方法、局部时间最优控制和仿射解析系统最优控制问题的Lie级数方法。  《最优控制中的数学方法》可作为应用数学、系统与控制科学、数学规划和最优控制等专业高年级大学生或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用书,也可供相关专业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参考。目录前言第1章& 线性时变系统二次最优控制问题的Riccati微分方程1.1& 最优控制问题和Riccati矩阵微分方程1.1.1& LQ最优控制问题1.1.2& 倒向Riccati矩阵微分方程1.2& Riccati倒向矩阵微分方程的迭代法1.2.1& 线性时变系统二次最优控制问题的Lyapunov微分方程1.2.2& 倒向Riccati矩阵微分方程的Lyapunov形式1.2.3& 倒向Riccati矩阵微分方程的迭代法1.3& 迭代矩阵函数序列的一致收敛性1.4& 迭代矩阵函数序列具有平方阶收敛速度1.5& Riccalti矩阵微分方程和Hamilton系统第2章& 稳定系统二次最优控制问题的Riccati代数方程2.1& 线性稳定系统二次最优控制问题2.1.1& 线性稳定系统二次最优控制问题2.1.2& Riccati矩阵代数方程2.2& 线性稳定系统二次最优控制问题的Riccati方程的迭代法2.2.1& 线性稳定系统二次最优控制问题的Lyapunov方程2.2.2& Riccati矩阵代数方程的Lyapunov形式2.3& 迭代矩阵序列2.4& 迭代矩阵序列收敛到Riccati方程的正定解2.5& 迭代矩阵序列具有平方阶收敛速度2.6& 非线性稳定解析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2.6.1& 非线性稳定解析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2.6.2& 值函数2.6.3& 非线性稳定解析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的迭代法第3章& 线性随机系统二次最优控制问题的Riccati微分方程3.1& 线性随机系统二次最优控制问题3.1.1& 线性随机系统二次最优控制问题3.1.2& 倒向Riccati矩阵微分方程3.2& 线性随机二次最优控制问题的Riccati微分方程的迭代法3.2.1& Riccati矩阵微分方程(3.1.3)~(3.1.5)的Lyapunov形式3.2.2& Riccati矩阵微分方程的迭代法的数学原理3.3& 迭代矩阵序列的一致收敛性3.4& 迭代矩阵函数序列具有线性阶收敛速度3.5& 迭代矩阵序列和例3.6& 在倒向线性随机系统二次最优控制中的应用3.6.1& 一类倒向线性随机系统的二次最优控制3.6.2& Riccati矩阵微分方程(3.6.4)的迭代算法第4章& 线性随机系统日H&控制问题的Riccati微分方程4.1& 线性随机系统H&控制问题和Riccati矩阵微分方程4.1.1& 随机系统H&控制问题4.1.2& 线性时变随机系统H&控制问题4.2& 线性随机系统H&控制问题的Riccati微分方程的迭代法4.2.1& Riccati矩阵微分方程4.2.2& Riccati矩阵微分方程的迭代法4.3& 迭代算法和例4.4& 一类线性定常随机H&控制问题4.4.1& 线性定常随机H&控制问题4.4.& 2关于矩阵的稳定性4.4.3& 一列收敛的Lyapunovr矩阵代数方程的解4.4.4& Riccati矩阵代数方程的迭代解法第5章& 约束最优控制问题的倒向微分方程5.1& 有约束的线性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5.2& 典范对偶函数和倒向微分方程5.3& 倒向微分流和全局最小点5.4& 最优控制问题的解析解5.5& 带有盒子约束的全局优化问题5.5.1& 盒子约束的非凸优化问题5.5.2& 微分流和典范对偶函数5.5.3& 典范对偶问题5.5.4& 一个全局优化问题第6章& 约束线性系统二次最优控制问题的倒向微分方程6.1& 有约束的线性系统的二次最优控制问题6.2& 球约束的线性二次最优控制问题6.3& 盒子约束的线性二次最优控制问题第7章& 若干最优控制的数学方法7.1& 奇异最优控制问题7.1.1& 全局优化问题7.1.2& 奇异最优控制问题7.1.3& 最优控制问题(PE)的解析解7.2& Gurman摄动方法7.3& Krotov延拓方法7.3.1& 非凸全局最优化问题及其等价的最优控制问题7.3.2& Krotov延拓法简介7.3.3& 利用Krotov延拓求解一个典型的非凸问题7.3.4& 关于目标函数为R1上的一类多项式7.3.5& 关于目标函数为Rn上的一类多项式7.4& Lie级数方法7.4.1& 局部时间最优控制问题7.4.2& bang-bang极值控制的最优性条件7.4.3& Lie级数方法7.5& 解析系统的最优控制7.5.1& Lie级数状态离散方法7.5.2& 箱体约束的全局优化的典范微分流7.5.3& 典范对偶问题7.5.4& Lie级数逼近7.6& 最优值的估计方法7.6.1& 正定二次控制模型的快速估值问题7.6.2& 利用线性规划估计正定二次最优控制问题的最优值7.6.3& 参数规划方法7.7& 典范对偶方法7.7.1& 高阶多元多项式的全局最优化7.7.2& 全局优化的典范对偶方法7.7.3& 一类箱体约束下的多项式最优化问题的求解7.7.4& 一个二元六次多项式全局最优化附录A& 线性系统二次最优控制理论A.1& 线性时变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和值函数A.2& Riccati矩阵微分方程A.3& 最优反馈控制A.4& 线性定常系统的二次最优控制问题A.5& Riccati矩阵代数方程的解A.6& 线性定常系统的二次最优控制问题的最优反馈控制附录B& 矩阵线性方程的迭代解附录C& 矩阵二次方程的解附录D& 解析系统的输出可控性D.1& 输出可控性D.2& Lie级数(2)《随机系统最优控制》正版图书内容简介&&& 《随机系统最优控制》是关于随机系统最优控制理论与应用一本著作。书中全面介绍了原苏联及俄罗斯控制专家和其他专家以及作者在此领域的最新成果,详细讨论了随机系统统计分析、状态估计、最优控制及参数优化等新的理论和方法。&&& 《随机系统最优控制》共分12章。第1章是绪论;第2章和第3章介绍随机系统的统计分析,并着重介绍利用统计线性化方法研究随机非线性系统的统计分析理论;第4章和第5章详细介绍了随机线性系统与随机非线性系统的最优状态估计与预测理论,重点讨论了利用统计线性化方法获得随机非线性系统的准最优估计算法及条件最优滤波器设计方法等;第6章至第10章是本书的核心内容,基于随机最大值原理和动态规划法着重讨论了随机系统最优控制算法以及随机系统最优预测控制理论等内容,第11章介绍了随机系统最优控制的数值解法&&非梯度随机搜索法;第12章研究了航空自寻的控制系统与中所使用的自动测距仪等的控制问题。&&& 《随机系统最优控制》可作为自动控制、制导与控制、信号2与信号处理、电路与系统、过程自动化、计算机、数学、力学、机械与力学工程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上述专业的科技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目录第1章 绪论1.1 随机系统最优控制的研究历史与现状1.2 随机系统最优控制的研究内容1.3 随机系统最优控制的研究方法1.4 本书内容第2章 随机线性系统分析2.1 引言2.2 随机线性系统数学模型2.2.1 连续时间随机线性系统2.2.2 离散时间随机线性系统2.3 连续时间随机线性系统状态向量矩2.3.1 问题描述2.3.2 冲激响应函数法2.3.3 概率矩微分方程2.4 离散时间随机线性系统状态向量矩2.5 随机线性系统状态向量分丰函数2.5.1 第一特征函数计算2.5.2 概率密度函数计算第3章 随机大量线性系统分析3.1 引言3.2 随机非线性系统数学模型3.2.1 连续时间随机非线性系统3.2.2 离散时间阴机非线性系统3.3 随机非线性系统统计线性化3.3.1 非线性函数的一般线性化3.3.2 非线性函数的统计线性化3.3.3 随机大量线性一系统统计线性化系统模型3.4 随机非线性系统的矩分析3.4.1 冲激响应法3.4.2 副近概率矩微分方程3.4.3 离散时间随机非线性系统状态向量的矩3.5 随机非线性系统的状态向量分布函数3.6 状态向量分布转移函数3.7 逼近特征函数3.8 逼近概率密度函数3.9 中心矩及累积量第4章 随机线性系统状态估计4.1 引言4.2 连续随机系统卡尔曼滤波4.3 噪声信号相关时的线性最优滤波器4.4 带有有色测量噪声的线性最优滤波器4.5 带有惯性测量的最优滤波器4.6 线性最优滤波器的一般形式4.7 线性最优预测4.8 离散时间随机线性系统最优预测4.8.1 测量噪声为一般白噪声情形4.8.2 惯性测量情形4.8.3 有色噪声情形4.9 离散时间随机线性系统最优预测第5章 非线性系统最优估计5.1 引言5.2 后验概率5.3 后验概率密度函数方程5.4 大量线性滤波的逼近算法5.5 高斯逼近法5.6 条件最优滤波器5.7 逼近条件最优滤波器5.8 准最优非线性滤波器5.8.1 直接线性化法5.8.2 统计线性化法5.9 带有不完全确定参数的准最优非线性滤波器5.9.1 直接线性化法5.9.2 随机线性化法第6章 随机系统最优控制的一般理论6.1 引言6.1.1 问题描述6.1.2 最优准则(最优代价函数)6.1.3 最优控制方法6.2 随机最大值原理6.2.1 随机系统最优控制算法6.2.2 最短时间控制6.2.3 终值控制问题6.2.4 最小能量控制问题6.3 随机最大值原理证明6.3.1 必要性条件证明6.3.2 充分条件的证明6.4 随机系统局部最优控制6.5 离散随机系统的最大原理6.6 离散随机系统动态规划法6.6.1 完全状态信息情形6.6.2 不完全状态信息情形6.7 连续时间随机系统的动态规划6.7.1 控制时间固定的情形6.7.2 控制时间不固定的情形第7章 随机线性系统最优控制7.1 引言7.2 控制不受约束情形7.2.1 问题描述7.2.2 解析综合控制算法7.3 控制受约束情形7.3.1 问题描述7.3.2 逼近解析综合控制算法7.4 连续随机线性系统最优控制的动态规划法7.5 离散时间随机系统最优控制的动态规划法7.5.1 完全状态信息情形7.5.2 不完全状态信息情形7.6 局部最优控制7.6.1 控制不受约束情形7.6.2 控制受约束情形第8章 随机非线性系统最优控制8.1 引言8.2 最大值原理8.2.1 问题提出8.2.2 准最优控制的解析结构8.3 动态规划法8.4 局部最优控制8.4.1 控制不受约束情形8.4.2 控制受约束情形第9章 基于扩展二次型代价函数的最优控制解析综合9.1 扩展二次型代价函数9.2 终时固定的随机非线性系统最优控制9.3 终时不固定的随机非线性系统最优控制9.4 随机非线性系统的准最优控制9.4.1 终时固定情形9.4.2 终时不固定情形9.5 有控制约束条件的随机系统最优控制9.5.1随机线性系统最优控制9.5.2 随机非线性系统最优控制第10章 随机系统的最成预测控制10.1 引言10.2 终时固定的线性最优预测控制10.2.1 问题描述10.2.2 最优预测控制算法10.3 终时固定的随机非线性最优预测控制10.4 终时不固定的随机最优预测控制10.4.1 终时不固定的随机线性最优预测控制10.4.2 终时不固定的随机非线性最优预测控制第11章 随机控制系统的最优参数估计11.1 参数优化的任务及方法11.1.1 引言11.1.2 参数优化问题的提出11.2 参数优化的随机搜索法11.2.1 随机搜索法分类11.2.2 随机逼近法11.2.3 带有线性策略的随机搜索法11.3 非梯度随机搜索法11.3.1 总是提出11.3.2 非自学习搜索法11.3.3 搜索速度11.3.4 自学习搜索过程11.4 非梯度搜索解析算法11.4.1 自学习搜索过程的收敛性11.4.2 概率矩分析法11.4.3 自学习搜索过程11.5 非梯度随机搜索法在最优求解中的应用11.5.1 问题提出11.5.2 非自学习随机搜索法11.5.3 自学习算法11.5.4 自学习过程的概率变化11.5.5 自学习搜索结构图11.6 应用实例11.6.1 定常线性系统的参数优化问题11.6.2 可调电路的结构和参数优化问题11.6.3 自寻的系统的参数优化问题第12章 随机控制系统应用实例12.1 &空一空&最优自寻的控制12.1.1 数学模型12.1.2 解析综合算法12.2 最优无线电测距仪名词索引(3)《各种最优控制数学方法技术内部资料汇编》正版光盘(2张),有1000多页内容,独家资料目录如下:1& 容量最优的储能型双馈风机低压穿越控制系统及其方法2& 基于免疫算法的逆变器多目标Pareto最优控制方法3& 基于SDRE的再入自适应最优滑模姿态控制方法4& 基于能量最优的双足被动行走步态控制方法5& 一种瑞利慢衰落信道下能量效率最优的传输控制方法6& 再入的最优积分滑模姿态控制方法及控制器7& 汽油机最优闭合角点火电路及最优控制方法8& 汽油机最优闭合角点火电路及最优控制方法9& 基于免疫算法的三相逆变器最优空间矢量PWM控制方法10& 导管架海洋平台非线性系统半主动最优振动控制方法11& 一种风电机组控制策略的最优增益在线计算装置12& 风电机组控制策略的最优增益在线计算方法、系统及装置13& 一种风电机组动态最优桨距角控制方法和装置14& 无线传感器网络静态节点最优覆盖控制集求解方法15& 一种基于最优控制问题伪谱法求解构架的次优解求解方法16& 基于火力发电机组最优工况的效率动态寻优运行闭环优化控制方法17& 基于Bang-bang控制策略的最优时间追踪捕获系统及其方法18& 基于最优过氧比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二自由度控制方法19& 电力系统恢复中减小环网并列合闸角的最优控制方法20& 基于最优控制理论的聚合物驱方案优化设计方法21& 一种抽水蓄能电站静止变频启动功率因数最优控制装置22& 一种抽水蓄能电站静止变频启动功率因数最优控制方法23& 一种带有自动最优偏置和谐波控制的吉尔伯特混频器24&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最优控制系统25& 一种获取风力发电机组最优控制输入的方法26& 基于效率最优的矿井提升机行程闭环控制系统及方法27& 基于效率最优的矿井提升机行程闭环控制系统28& 自动电压控制系统全网最优控制参数校验方法29& 一种基于水质最优控制的植物滞留系统结构优化实验装置30& 多目标断面潮流控制的最优决策及性能评估方法31& 随机地震激励系统磁流变阻尼最优控制的方法32& 直线电机伺服系统能耗-时间最优控制方法及所建立系统33& 直线电机伺服系统能耗-时间最优控制系统34& 一种AdHoc网络异构多播业务流最优资源控制方法35& 一种带有风险控制的液压设备最优维修决策方法36& 基于导数最优的功率转换及暂态储能控制方法37& 基于力矩输出能力最优的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操纵方法38& 一种自适应的工业过程最优控制系统及方法39& 一种自适应同步策略的工业过程最优控制系统及方法40& 一种双层优化的工业过程最优控制系统及方法41& 智能电网多谐波源间相互影响与电能质量最优控制方法42&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最优集成控制方法43& 输电网严重故障后的电压稳定裕度实时评估与最优控制方法44& 基于最优动力损失控制策略的动态滞后评估方法45& 用于控制最优时钟和电压切换的分布式表格驱动电源模式计算46& 用于高效能无铁心永磁电机的无传感器最优转矩控制47& 多相永磁容错电机的简易最优电流直接控制方法48& 序列图像三维重建中控制特征点与最优局部单应引导的图像匹配方法49& 设备最优运转控制系统50& 基于单种群和预交叉的差分进化算法的间歇反应器最优控制方法51& 能利用机械刺激检测干细胞分化最优条件的细胞芯片和自动控制系统52& 选择动力总成系统最优发动机输入转矩的方法和控制结构53& 多维控制方法及装置和最优较优显示输入方法及装置54& 智能节电最优控制方法55& 智能节电最优控制系统56& 独塔自锚式悬索桥减震控制的阻尼器最优布置方法57& 包括利用多反对称最优控制装置的流量比率控制器的气体输送方法和系统58& 光盘驱动器功率控制系统及产生最优输出功率的方法59& 最优控制方法、最优控制系统、总控制装置以及局部控制装置60& 重学习光源驱动特性的最优功率控制执行方法及光学记录/再现设备61& 包括反对称最优控制型流量比率控制器的输气方法和系统62& 在最优带宽的光盘聚焦致动器控制63& 产生针对工业过程的最优控制问题的方法64& 航天器大角度机动控制的单框架力矩陀螺群的最优控制法65& 信息存储介质中的最优功率控制的方法66& 信息存储介质中的最优功率控制的方法67& 基于经济最优的温室环境控制技术68& 运行最优功率控制的方法和设备69& 运行最优功率控制的设备70& 液压电梯时间最优闭环控制系统71& 防抱死制动最优控制方法及其防抱死制动系统72& 最优控制计算机网络程序存储传递的计算机化系统及方法73& 自磨过程转速最优自适应控制系统74& 仿真状态量最优控制电力系统稳定器75& 一种电脑横机的牵拉控制系统及其数学模型的建模方法76& 一种基于数学模型指导的及其制品的辐照控制方法77& 一种基于数学建模技术应用于P2P网络的流量识别与控制的方法78& 车辆多目标协调式自适应巡航控制性能的数学量化方法79& 紧凑式换热器精确数学控制方法......
慧聪网厂家北京知书达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为您提供基于扩展二次型代价函数的控制解析综合的详细产品价格、产品图片等产品介绍信息,您可以直接联系厂家获取基于扩展二次型代价函数的控制解析综合的具体资料,联系时请说明是在慧聪网看到的。
detail3e相关商品推荐¥1000.00面议¥37000.00¥600.00¥20000.00¥10000.00¥16800.00¥18888.00热门商品推荐 ¥1000.00 面议 ¥37000.00 ¥600.00 ¥20000.00 ¥10000.00 ¥16800.00 ¥18888.00
detail3e店内热门商品面议面议面议面议
detail3e矩阵相关资源矩阵热门产品搜索更多&热门商机最新商机
提示:您在慧聪网上采购商品属于商业贸易行为。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卖家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卖家负责,请意识到互联网交易中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推荐使用,保障您的交易安全!
联系人:添爱林 & 先生
010 ******
请供应商联系我
手机号不能为空
姓名不能为空
请供应商联系我
您对该公司的咨询信息已成功提交请注意接听供应商电话。
detail3e关于综合
detail3e您是不是在找
您采购的产品:
请输入采购产品
您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手机号码
*采购产品:
请输入采购产品
*采购数量/单位:
请输入采购数量
请选择单位
*采购截止日期: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短信验证码:
<input id="valid_Code1" maxlength="6" placeholder="请输入验证码" name="VALIDCODE" class="codeInput" onkeyup="this.value=this.value.replace(/\D/g,'')" onkeypress="if(event.keyCode
57) event.returnValue =" type="text">
免费获取验证码
为了安全,请输入验证码,我们将优先处理您的需求!
请输入验证码
发送成功!
慧聪已收到您的需求,我们会尽快通知卖家联系您,同时会派出采购专员1对1为您提供服务,请您耐心等待!
010 ******
联系人:添爱林&销售部 经理
公司名称:北京知书达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
备注:点击关注按钮后才可自动收到卖家电话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短信验证码:
免费获取验证码
为了安全,请输入验证码,我们将优先处理您的需求!
请输入验证码
按字母分类 :2017年高考备考:高中数学易错点梳理附详细解析
我的图书馆
2017年高考备考:高中数学易错点梳理附详细解析
7年高考备考:高中数学易错点梳理附详细解析&& 数学(精品课)中的隐含条件往往最容易被忽视,这些隐含条件通常被称为题中的“陷阱”,解题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去。下列三好网总结了高考复习中的高中数学易错点分析梳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引以为戒,对这些列出来的易错点别中招了。易错点1& 对集合表示方法理解存在偏差【问题】1: 已知,求。错解:剖析:概念模糊,未能真正理解集合的本质。正确结果:【问题】2: 已知,求。错解:&&&正确答案:剖析:审题不慎,忽视代表元素,误认为为点集。反思:对集合表示法部分学生只从形式上“掌握”,对其本质的理解存在误区,常见的错误是不理解集合的表示法,忽视集合的代表元素。易错点2&在解含参数集合问题时忽视空集【问题】: 已知,且,求&的取值范围。错解:[-1,0)剖析:忽视的情况。正确答案:[-1,2]反思:由于空集是一个特殊的集合,它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因此对于集合就有可能忽视了,导致解题结果错误。尤其是在解含参数的集合问题时,更应注意到当参数在某个范围内取值时,所给的集合可能是空集的情况。考生由于思维定式的原因,往往会在解题中遗忘了这个集合,导致答案错误或答案不全面。易错点3&在解含参数问题时忽视元素的互异性【问题】: 已知1∈{,, &},求实数的值。错解:&剖析:忽视元素的互异性,其实当时,==1;当时, ==1;均不符合题意。正确答案:反思: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元素的三性中的互异性对解题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含参数的集合,实际上就隐含着对字母参数的一些要求。解题时可先求出字母参数的值,再代入验证。易错点4&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关系不明【问题】: 写出“若,则”的否命题。错解一:否命题为“若,则”剖析:概念模糊,弄错两类命题的关系。错解二:否命题为“若,则”剖析:知识不完整,的否定形式应为。正确答案:若,则反思:命题的否定是命题的非命题,也就是“保持原命题的条件不变,否定原命题的结论作为结论”所得的命题,但否命题是“否定原命题的条件作为条件,否定原命题的结论作为结论”所得的命题。对此。考生可能会犯两类错误①概念不清,不会对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作出否定;②审题不够细心。易错点5&充分必要条件颠倒出错【问题】:已知是实数,则“且”是“且”的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错解:选B剖析:识记不好,不能真正理解充要条件概念,未能掌握判断充要条件的方法。正确答案:C反思:对于两个条件,如果,则是的充分条件,是的必要条件,如果,则是的充要条件。判断充要条件常用的方法有①定义法;②集合法;③等价法。解题时最容易出错的就是颠倒了充分性与必要性,所以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一定要分清条件和结论,根据充要条件的定义,选择恰当的方法作出准确的判断,不充分不必要常借助反例说明。易错点6&对逻辑联结词及其真值表理解不准【问题】: 命题p:若a、b∈R,则是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命题q:函数y=的定义域是(-∞,-1∪[3,+∞,则&&&& A“”为假 &&&&&&&& B“”为真& &&&&& C&&&&&D错解一:选或& 剖析:对真值表记忆不准,本题中,因此“”为真,而“”为假。错法二:选&剖析:基础不牢,在判断命题真假时出错。正确答案:D反思:含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命题称为复合命题。在判断复合命题真假时,常常因为对概念理解不准确或真值表记不清而出现错误。为此准确理解概念、巧记真值表是解题的关键。这里介绍一种快速记忆真值表的方法:“”——有真则真;“”——有假则假;“”——真假相反。易错点7&否定全称、特称命题出错【问题】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①:对任意的正整数x, &;②q:存在一个三角形,它的内角和大于;③r:三角形只有一个外接圆。错解:①:对任意的正整数x, ;②: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小于;③存在一个三角形有且只有一个外接圆。剖析:知识欠缺,基础不牢导致出错。正确答案:①:存在正整数x, 使;②: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不大于;③存在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外接圆。反思:全称命题,它的否定,特称命题,它的否定。一般来说,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切记对全称、特称命题的否定,不仅要否定结论,而且还要对量词“”进行否定。另外,对一些省略了量词的简化形式,应先将命题写成完整形式,再依据法则来写出其否定形式。易错点8&求函数定义域时条件考虑不充分【问题】: 求函数y=+的定义域。错解:[-3,1]& 剖析:基础不牢,忽视分母不为零;误以为=1对任意实数成立。正确答案:反思:函数定义域是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因此求定义域时就要根据函数解析式把各种情况下的自变量的限制条件找出来,列成不等式组,不等式组的解集就是该函数定义域。在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分式的分母不为零;②偶次根式被开方式非负;③对数的真数大于零;④零的零次幂没有意义;⑤函数的定义域是非空的数集。易错点9&求复合函数定义域时忽视“内层函数的值域是外层函数的定义域”【问题】已知函数求函数的值域。错解:设,,,,。剖析:知识欠缺,求函数定义域时,应考虑.正确答案:反思:在复合函数中,外层函数的定义域是内层函数的值域,求复合函数定义域类型为:①若已知的定义域为,其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可由不等式解出即可;②若已知的定义域为&,求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的值域(即&的定义域)。易错点分析10 判断函数奇偶性时忽视定义域【问题】1: 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错解:原函数即,∴为奇函数&& 剖析:只关注解析式化简,忽略定义域。正确答案:非奇非偶函数。【问题】2: 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错解:,∴为偶函数&& 剖析:不求函数定义域只看表面解析式,只能得到偶函数这一结论,导致错误。正确答案:既奇且偶函数。反思: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是其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一定是非奇非偶函数。在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的前提下,如果对定义域内任意x都有,则为奇函数;如果对定义域内任意x都有,则为偶函数,如果对定义域内存在使,则不是奇函数;如果对定义域内存在使,则不是偶函数。易错点11&求复合函数单调区间时忽视定义域【问题】: 求函数的增区间。错解一:∵外层函数为减函数,内层函数减区间为,∴原函数增区间为。剖析:基础不牢,忽视定义域问题错解二:∵,函数定义域为,又内层函数在 为增函数,在为减函数,∴原函数增区间为。剖析:识记不好,对复合函数单调性法则不熟练。正确答案:反思:求复合函数单调区间一般步骤是①求函数的定义域;②作出内层函数的图象;③用“同增异减”法则写单调区间。解此类题通常会出现以下两类错误:一是忽视定义域;二是 “同增异减”法则不会或法则用错。易错点12&解“二次型函数”问题时忽视对二次项系数的讨论【问题】: 函数的图象与轴只有一个交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错解:由解得&& 剖析:知识残缺,分类讨论意识没有,未考虑的情况。正确答案:反思:在二次型函数中,当时为二次函数,其图象为抛物线;当时为一次函数,其图象为直线。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应密切注意项的系数是否为0,若不能确定,应分类讨论,另外有关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的结论也是我们应关注的对象。例如:解集为解集为易错点13&用函数图象解题时作图不准【问题】: 求函数的图象与直线的交点个数。错解:两个& 剖析:忽视指数函数与幂函数增减速度快慢对作图的影响。正确答案:三个反思:“数形结合”是重要思想方法之一,以其准确、快速、灵活及操作性强等诸多优点颇受数学学习者的青睐。但我们在解题时应充分利用函数性质,画准图形,不能主观臆造,导致图形“失真”,从而得出错误的答案。易错点14&忽视转化的等价性【问题】1: 已知方程有且只有一个根在区间(0,1)内,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错解:∵方程有且只有一个根在区间(0,1)内,∴函数的图象与轴在(0,1)内有且只有一个交点,∴,解得&剖析:知识残缺,在将方程转化为函数时,应考虑到△=0情况。正确答案:m&2且m=9/4 【问题】2:函数的图象大致是(&&&& )&&&&&&&&&&&& &&&&&&&&&&&&&&&&&&&&&&&& &&&&&&剖析:①在转化过程中,去绝对值时出错,从而得到错误的图象。②在图象变换过程中出错,搞错平移方向。正确答案:D反思:等价转化是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处理得当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等价转化的前提是转化的等价性,反之会出现各种离奇的错误。易错点15分段函数问题【问题】1:.已知是R上的增函数,求a的取值范围。错解:&剖析:知识残缺,只考虑到各段函数在相应定义域内为增函数,忽视在分界点附近函数值大小关系。正确答案:【问题】2:设函数,求关于x的方程解的个数。错解:两个剖析:基础不实,分类讨论意识没有,未能将方程分两种情况来解。正确答案:三个反思:与分段函数相关的问题有作图、求值、求值域、解方程、解不等式、研究单调性及讨论奇偶性等等。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注意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而不是几个函数,如果自变量取值不能确定,要对自变量取值进行分类讨论,同时还要关注分界点附近函数值变化情况。易错点16& 函数零点定理使用不当&&&&【问题】若函数在区间[-2,2]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曲线,且在(-2,2)内有一个零点,则f(-2)·f(2)的值& (&)&A&& 大于0&&& B& 小于0&&&& C& 等于0&&& D& 不能确定错解:由函数零点存在定理知,f(-2)·f(2)&0,故选B剖析:没有正确理解函数零点的含义及存在性,若函数在(-2,2)内有一个零点,且该零点为“变号零点”,则f(-2)·f(2)&0,否则f(-2)·f(2)≥0.正确答案:D反思:函数零点定理是指如果函数在区间上的图象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曲线,并且有,那么函数在区间内有零点。解决函数零点问题常用方法有定理法、图象法和方程法。函数零点又分为“变号零点”和“不变号零点”,函数零点定理仅适用于“变号零点”,对“不变号零点”无能为力。易错点17& 混淆两类切线的概念【问题】: 若直线y = kx与曲线相切试求k的值。(提示y=kx即过原点的切线)& 错解:,∴斜率, 剖析:知识残缺,过某点的切线并非在某点处的切线。正确答案:反思:曲线在点P处的切线”P为切点且P在曲线上,而“过点P的切线”仅能说明点P在曲线的切线上。易错点18& 误解“导数为0”与“有极值”的逻辑关系【问题】:函数在x=1处有极值10,求的值。错解:由解得剖析:对“导数为0”与“有极值”逻辑关系分辨不清,错把为极值的必要条件当作充要条件。正确答案:a=4,b=-11反思:在使用导数求函数极值时,很容易出现的错误是求出使导函数等于0的点,而没有对这些点左右两侧导函数的符号进行判断,误以为使导函数等于0的点就是函数的极值点。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就是对导数与极值关系不清。可导函数在一点处的导函数值为0只是这个函数在此点取到极值的必要条件,充要条件是两侧异号。。易错点19& 对“导数值符号”与“函数单调性”关系理解不透彻【问题】:若函数在上为减函数,求实数的取值范围。错解:由在上恒成立,∴&,解得&剖析:概念模糊,错把在某个区间上是单调增(减)函数的充分条件当成充要条件。事实上时满足题意。正确答案:反思:一个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单调增(减)的充要条件是这个函数的导函数在此区间上恒大(小)于等于0,且导函数在此区间的任意子区间上都不恒为0。切记导函数在某区间上恒大(小)于0仅为该函数在此区间上单调增(减)的充分条件。易错点20& 对“导函数值正负”与“原函数图象升降”关系不清楚【问题】: 已知函数f(x)的导函数f′(x)的图象如图所示,则y = f(x)的图象最有可能的是______.&&&&&错解:选& 剖析:概念不清,凭空乱猜,正确解法是由于,且两边值符号相反,故0和2为极值点;又因为当时,,当时,,所以函数在上为增函数,在上为减函数。正确答案:C反思: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抓住①导函数的零点与原函数的极值点关系——极值点的导数值为0;②导函数值的符号与原函数单调性的关系——原函数看增减,导函数看正负。易错点21求解函数的反函数易漏掉确定原函数的值域即反函数的定义域。例是R上的奇函数,(1)求a的值(2)求的反函数剖析:求解已知函数的反函数时,易忽略求解反函数的定义域即原函数的值域而出错。解析:(1)利用(或)求得a=1.(2)由即,设,则由于故,,而所以反思:(1)在求解函数的反函数时,一定要通过确定原函数的值域即反函数的定义域在反函数的解析式后表明(若反函数的定义域为R可省略)。(2)应用可省略求反函数的步骤,直接利用原函数求解但应注意其自变量和函数值要互换。【练3】函数的反函数是(&& )A、&B、C、&&&&D、&答案:B&易错点22& 由求时忽略对“”检验【问题】:已知数列{}的前n 项和,求。错解:由解得&& 剖析:考虑不全面,错误原因是忽略了成立的条件n≥2,实际上当n=1时就出现了S0,而S0是无意义的,所以使用求,只能表示第二项以后的各项,而第一项能否用这个表示,尚需检验。正确答案:反思:在数列问题中,数列的通项与其前n 项和之间关系如下,在使用这个关系式时,要牢牢记住其分段的特点。当题中给出数列{}的与关系时,先令求出首项,然后令求出通项,最后代入验证。解答此类题常见错误为直接令求出通项,也不对进行检验。易错点23& 忽视两个“中项”的区别【问题】: 是成等比数列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有不必要条件错解: C&&& 剖析:思维不缜密,没有注意到当&时,可能为0。正确答案:B反思:若成等比数列,则为和的等比中项。由定义可知只有同号的两数才有等比中项, “”仅是“为和的等比中项”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在解题时务必要注意此点。&易错点24在数列求和中对求一等差数列与一等比数列的积构成的数列的前n项和不会采用错项相减法或解答结果不到位。【问题】已知数列是等差数列,且(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令求数列前项和的公式。剖析:本题根据条件确定数列的通项公式再由数列的通项公式分析可知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构成的“差比数列”,可用错项相减的方法求和。解析:(1)易求得(2)由(1)得令(Ⅰ)则(Ⅱ)用(Ⅰ)减去(Ⅱ)(注意错过一位再相减)得当当时综上可得:当当时反思:一般情况下对于数列有其中数列和分别为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则其前n项和可通过在原数列的每一项的基础上都乘上等比数列的公比再错过一项相减的方法来求解,实际上课本上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就是这种情况的特例。【练】已知当时,求数列的前n项和答案:时当时.易错点25:不能根据数列的通项的特点寻找相应的求和方法,在应用裂项求和方法时对裂项后抵消项的规律不清,导致多项或少项。例、求….剖析:本题解答时一方面若不从通项入手分析各项的特点就很难找到解题突破口,其次在裂项抵消中间项的过程中,对消去哪些项剩余哪些项规律不清而导致解题失误。解:由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得,∴,取,,,…,就分别得到,…,∴.反思:“裂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每个分式的分子相同;二是每项的分母都是两个数(也可三个或更多)相乘,且这两个数的第一个数是前一项的第二个数,如果不具备这些特点,就要进行转化。同是要明确消项的规律一般情况下剩余项是前后对称的。常见的变形题除本题外,还有其它形式,例如:求,方法还是抓通项,即,问题会很容易解决。另外还有一些类似“裂项法”的题目,如:,求其前项和,可通过分母有理化的方法解决。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公式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倒序相加法等。【练】求和+++…+.答案:…=易错点26& 等比数列求和时忽视对讨论【问题】:在等比数列{}中,为其前n 项和,且,求它的公比q。错解: ,解得& 剖析:知识残缺,直接用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没有对公比q是否等于1进行讨论,导致失误。正确答案:反思:与等差数列相比,等比数列有一些特殊性质,如等比数列的每一项包括公比均不为0,等比数列的其前n项和为分段函数,其中当q=1时,。而这一点正是我们解题中被忽略的。易错点27& 用错了等差、等比数列的相关公式与性质【问题】:已知等差数列{}的前m项和为30,前2m项和为100,求它的前3m项和。错解一:170&&&剖析:基础不实,记错性质,误以为成等差数列。错解二:130&&&剖析:基础不实,误以为满足。正确答案:210反思:等差、等比数列各自有一些重要公式和性质(略),这些公式和性质是解题的根本,用错了公式和性质,自然就失去了方向。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考虑问题要全面,把各种可能性都考虑进去,认为正确的命题给予证明,认为不正确的命题举出反例予以说明。易错点28& 用错位相减法求和时项数处理不当【问题】:求和。剖析:①考虑不全面,未对进行讨论,丢掉时的情形。&&& ②将两个和式错位相减后,成等比数列的项数弄错。③将两个和式错位相减后,丢掉最后一项。正确答案:反思:如果一个数列为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对应项积所得到的,那么该数列可用错位相减法求和。基本方法是设这个和式为Sn,在这个和式的两端同时乘以等比数列的公比得到另一个和式,将这两个和式错位相减,得到一个新的和式,该式分三部分①原来数列的第一项;②一个等比数列的前n-1项和;③原来数列的第n项乘以公比的相反数。在用错位相减法求和时务必要处理好这三个部分,特别是等比数列的项数,有时含原来数列的第一项共项,有时只有项。另外,如果公比为字母需分类讨论。易错点29利用函数知识求解数列的最大项及前n项和最大值时易忽略其定义域限制是正整数集或其子集(从1开始)【问题】等差数列的首项,前n项和,当时,。问n为何值时最大?剖析: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可将问题转化为求解关于n的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但易忘记此二次函数的定义域为正整数集这个限制条件。解析:由题意知=此函数是以n为变量的二次函数,因为,当时,故即此二次函数开口向下,故由得当时取得最大值,但由于,故若为偶数,当时,最大。当为奇数时,当时最大。反思: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都可视为定义域为正整数集或其子集(从1开始)上的函数,因此在解题过程中要树立函数思想及观点应用函数知识解决问题。特别的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且没有常数项,反之满足形如所对应的数列也必然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此时由知数列中的点是同一直线上,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结论。此外形如前n项和所对应的数列必为一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练】 设是等差数列,是前n项和,且,,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 B、&& C、&& D、和均为的最大值。答案:C(提示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关于n的二次函数的对称轴再结合单调性解答)易错点30解答数列问题时没有结合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解答使解题思维受阻或解答过程繁琐。【问题】已知关于的方程和的四个根组成首项为的等差数列,求的值。剖析:注意到两方程的两根之和相等这个隐含条件,结合等差数列的性质明确等差数列中的项是如何排列的。解析:不妨设是方程的根,由于两方程的两根之和相等故由等差数列的性质知方程的另一根是此等差数列的第四项,而方程的两根是等差数列的中间两项,根据等差数列知识易知此等差数列为:故从而=。反思: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是数列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有解题中充分运用数列的性质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对于等差数列,若,则;对于等比数列,若,则;若数列是等比数列,是其前n项的和,,那么,,成等比数列;若数列是等差数列,是其前n项的和,,那么,,成等差数列等性质要熟练和灵活应用。【练14】已知方程和的四个根组成一个首项为的等差数列,则=()& A、1& B、&C、& D、答案:C&易错点31& 数列中的最值错误【问题】:在等差数列{}中,,,求此数列的前几项和最大。剖析:①解题不细心,在用等差数列前n和求解时,解得n=12.5,误认为n=12.5。②考虑不全面,在用等差数列性质求解得出=0时,误认为只有最大。正确答案:反思: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都是关于正整数n的函数,要善于用函数的观点认识和理解数列问题。但是考生很容易忽视n为正整数的特点,有时即使考虑了n为正整数,但对于n为何值时,能够取到最值求解出错。在关于正整数n的二次函数中其取最值的点要根据正整数距离二次函数的对称轴远近而定。易错点32& 求解时忽略角的范围【问题】1: 在中,=,=,求,的值。错解:cosA=±,sinB=±剖析:基础不实,忽视开方时符号的选取。正确答案:cosA=,sinB=【问题】2: 在中,为锐角,且,求的值。错解: 先求出sin()=,∵,∴剖析:知识残缺,由于为锐角,所以。又由于正弦函数在上不是单调函数,所以本题不宜求sin(),宜改求cos()或tan()。正确答案:【问题】1: 在中,已知a=,b=,B=,求角A错解:用正弦定理求得,∴剖析:基础不牢,忽视隐含条件出错。正确答案:&反思:三角函数中的平方关系是三角变换的核心,也是易错点之一。解题时,务必重视“根据已知角的范围和三角函数的取值,精确确定未知角的范围,并进行定号”。易错点33& 求关于最值时忽视正、余弦函数值域【问题】:已知,求的最大值。错解:令,得,通过配方、作图解得的最大值为剖析:本题虽注意到的值域,但未考虑到与相互制约,即由于-1≤siny≤1,∴必须同时满足。正确答案:反思:求关于最值的常规方法是通过令(或cosx)将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转化为关于的二次函数问题求解。但由于正、余弦函数值域限制,只能在某一特定范围内取值,解题时务必要注意此点。易错点34& 三角函数单调性判断错误【问题】:已知函数y=cos(-2x),求它的单调减区间。错解: ≤-2x≤剖析:概念混淆,错因在于把复合函数的单调性与基本函数的单调性概念相混淆。应化成y=cos(2x-)求解&&&&&&正确答案:反思:对于函数来说,当时,由于内层函数是单调递增的,所以函数的单调性与函数的单调性相同,故可完全按照函数的单调性来解决;但当时,内层函数是单调递减的,所以函数的单调性与函数的单调性正好相反,就不能按照函数的单调性来解决。一般来说,应根据诱导公式将的系数化为正数加以解决,对于带有绝对值的三角函数宜根据图象从直观上加以解决。易错点35& 图象变换的方向把握不准【问题】: 要得到函数的图象,只需将函数的图象(&&& )A向右平移个单位&&& B向右平移个单位& C向左平移个单位&& D向左平移个单位错解一:C&& 剖析:知识残缺,未将函数化成同名函数。错解二:D&& 剖析:基础不牢,弄错了平移方向。正确答案:A反思:图像的平移变换,伸缩变换因先后顺序不同平移的量不同,平移的量为,平移的量为。易错点36没有挖掘题目中的确隐含条件,忽视对角的范围的限制而造成增解现象。例、已知,求的值。剖析:本题可依据条件,利用可解得的值,再通过解方程组的方法即可解得、的值。但在解题过程中易忽视这个隐含条件来确定角范围,主观认为的值可正可负从而造成增解。解析:据已知(1)有,又由于,故有,从而即(2)联立(1)(2)可得,可得。反思:在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过程中,角的范围的确定一直是其重点和难点,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在已有条件的基础上挖掘隐含条件如:结合角的三角函数值的符号、三角形中各内角均在区间内、与已知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大小比较结合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等。本题中实际上由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可知若则必有,故必有。【练】已知,则的值是&&&&&& 。答案:&易错点37& 由图象求函数解析式忽略细节【问题】:如图,某地一天从时到时的温度变化曲线近似满足函数求这段时间的最大温差写出这段曲线的函数解析式。剖析:解此类题前两步一般不会错。但在求时,多数学生由于点的位置取得不当,致使求得的值不好取舍。正确答案:(1)& (2)反思:由三角函数图象求()的解析式一般分三个步骤:①由函数的最大(小)值求振幅;②由函数的周期求;③由曲线上的最高(最低)点求初相的一般解,但有范围限制时一定要注意在指定的范围内求解。&&易错点38:对正弦型函数及余弦型函数的性质:如图象、对称轴、对称中心易遗忘或没有深刻理解其意义。例、如果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那么a等于(&&& )A.&B.-&C.1&&D.-1剖析:数的对称轴一定经过图象的波峰顶或波谷底,且与y轴平行,而对称中心是图象与x轴的交点,学生对函数的对称性不理解误认为当时,y=0,导致解答出错。解析:(法一)函数的解析式可化为,故的最大值为,依题意,直线是函数的对称轴,则它通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点即,解得.故选D(法二)依题意函数为,直线是函数的对称轴,故有,即:,而故,从而故选D.(法三)若函数关于直线是函数的对称则必有,代入即得。反思:对于正弦型函数及余弦型函数它们有无穷多条对称轴及无数多个对称中心,它们的意义是分别使得函数取得最值的x值和使得函数值为零的x值,这是它们的几何和代数特征。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本题的三种解法根据具体问题的不同灵活处理。【练】(1)已知函数上R上的偶函数,其图象关于点对称,且在区间上是单调函数,求和ω的值.答案:或。(2设函数的,图象的一条对称轴是直线,求&答案:=&&易错点39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时,若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易忽视三角形解的个数。例、在中,。求的面积剖析:【易错点分析】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只需利用正弦定理确定三角形的内角C,则相应的三角形内角A即可确定再利用即可求得。但由于正弦函数在区间内不严格格单调所以满足条件的角可能不唯一,这时要借助已知条件加以检验,务必做到不漏解、不多解。解析:根据正弦定理知:即得,由于即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有两个故或.则或故相应的三角形面积为或.反思: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两个重要工具,它沟通了三角形中的边角之间的内在联系,正弦定理能够解决两类问题(1)已知两角及其一边,求其它的边和角。这时有且只有一解。(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它的边和角,这是由于正弦函数在在区间内不严格格单调,此时三角形解的情况可能是无解、一解、两解,可通过几何法来作出判断三角形解的个数。如:在中,已知a,b和A解的情况如下:&(1)当A为锐角&(2)若A为直角或钝角&&&&【练】如果满足,,的三角表恰有一个那么k的取值范围是( &&)A、&& B、&&C、& D、或答案:D&易错点40&概念模糊【问题】:下列五个命题:①向量与共线,则P1、P2、O、A必在同一条直线上;②如果向量与平行,则与方向相同或相反;③四边形P1P2OA是平行四边形的充要条件是=;④若∣∣=∣∣,则、的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或相反;⑤由于零向量方向不确定,故零向量与任何向量不平行。其中正确的命题有______个。错解:选①错,向量与共线,则直线P1P2与直线OA可能平行;选②错,若为零向量,则命题不正确;选③错,=则四点P1,P2,O,A可能共线;选④错,∣∣=∣∣,只能说明、的长度相等但确定不了方向;选⑤错;零向量与任何向量平行。正确答案:0反思:平面向量部分概念多而抽象,如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共线向量、相等向量、相反向量、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数量积、向量的模、夹角等等。在复习时不仅要理解这些概念,而且还要掌握向量与实数、向量运算与实数运算异同点。易错点41&忽视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成立条件【问题】:下列各组向量中,可以作为基底的是①=(0,0),=(1,-2); ②=(-1,2),=(5,7);③=(3,5),=(6,10); ④=(2,-3),=(4,-6);错解:选①或③或④正确答案:②剖析:概念模糊,根据基底的定义,只有非零且不共线的向量才可以作为平面内的基底。反思:如果、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该平面内的任一向量,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λ1+λ2。在平面向量知识体系中,基本定理是基石,共线向量定理是重要工具。考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务必要注意这两个定理的作用和成立条件。&&易错点42向量与解三角形的交汇。例、ΔABC内接于以O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且3+4+5=。①求数量积,·,·,·;②求ΔABC的面积。剖析:第1由题意可知3、4、5三向量的模,故根据数量积的定义及运算律将一向量移项平方即可。第2问据题意可将已知三角形分割成三个小三角形利用正弦理解答。解析:①∵||=||=||=1由3+4+5=得:3+4=-5两边平方得:92+24·+162=252∴·=0同理:由4+5=-3求得·=-由3+5=-4求得·=-②由·=0,故=||||=由·=-得cos∠BOC=-&&∴sin∠BOC=-∴=||||sin∠BOC=,由·=-得cos∠COA=-∴sin∠COA=∴=||||sin∠COA=即=++=++=【知识点归类点拔】本题考查了向量的模、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用于表达三角形的内角、面积。【练40】(1)△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已知a,b,c成等比数列,且cosB=。(1)求cotA+cotC的值;(2)设,求的值。答案:(1)(3)。(2)已知向量=(2,2),向量与向量的夹角为,且·=-2,①求向量;②若,其中A、C是△ABC的内角,若三角形的三内角A、B、C依次成等差数列,试求|+|的取值范围.答案:①或②&易错点43解析几何与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如涉及模、夹角等的结合。例、已知椭圆C:上动点到定点,其中的距离的最小值为1.(1)请确定M点的坐标(2)试问是否存在经过M点的直线,使与椭圆C的两个交点A、B满足条件(O为原点),若存在,求出的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是理由。剖析:此题解题关键是由条件知从而将条件转化点的坐标运算再结合韦达定理解答。解析:设,由得故由于且故当时,的最小值为此时,当时,取得最小值为解得不合题意舍去。综上所知当是满足题意此时M的坐标为(1,0)。(2)由题意知条件等价于,当的斜率不存在时,与C的交点为,此时,设的方程为,代入椭圆方程整理得,由于点M在椭圆内部故恒成立,由知即,据韦达定理得,代入上式得得不合题意。综上知这样的直线不存在。反思: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将在向量给出的条件转化向量的坐标运算,从而与两交点的坐标联系起来才自然应用韦达定理建立起关系式。此题解答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请同学们认真体会、融会贯通。【练】已知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中心在坐标原点,以右焦点为圆心,过另一焦点的圆被右准线截的两段弧长之比2:1,为此平面上一定点,且.(1)求椭圆的方程(2)若直线与椭圆交于如图两点A、B,令。求函数的值域答案:(1)(2)&&&&&易错点44&忽视“向量数量积运算”与“实数运算”区别【问题】:已知向量的夹角为钝角,求实数x的取值范围为错解:& 剖析:概念模糊,错误地认为为钝角正确答案:反思:为钝角不共线&易错点45不等式性质应用不当【问题】:已知,&β&,求函的取值范围。错解: ∵,&β&,∴,∴剖析:套用错误,不等式具有同向相加性质,但两边不能分别相减。正确答案:反思:不等式基本性质是不等式的基础,有些性质是条件不等式,在使用这些性质解题时,务必要检验成立条件,不能想当然套用,忽视了就会出错。易错点36&忽视等号同时成立的条件,扩大了范围【问题】:已知函数,且,求的取值范围。错解:先由求出a,b的范围,再用不等式性质求出的范围为[5,10]。剖析:知识残缺,多次使用同向相加性质,从而扩大了取值范围。正确答案:利用待定系数法或线性规划求解,的范围为[5,10]。反思:在多次运用不等式性质时,其等号成立的条件可能有所不同,造成累积误差,结果使变量范围扩大。为了避免这类错误,必须注意①检查每次使用性质时等号成立的条件是否相同;②尽可能多的使用等式。易错点46&去分母时没有判断分母的符号【问题】:解不等式错解:∵, ∴,解得&剖析:基础不实,没有考虑分母的符号,直接去分母,应对进行分类讨论,或用数轴标根法求解。正确答案:反思:解分式不等式的依据是分式的基本性质a&b,c&0a c &b c;a &b,c&0a c &b c。解分式不等式基本思想是通过去分母将分式不等式转化为整式不等式,但在去分母之前必须对分母的符号进行判断,必要时要对分母进行讨论。易错点47&解含参数不等式时分类讨论不当【问题】:解关于x的不等式错解一:原不等式等价于,解得剖析:基础不实,直接利用绝对值不等式的解集公式,而忽视对a-2进行分类讨论。错解二:当时,原不等式不成立。当时,原不等式等价于,解得剖析:技能不熟,没有对进行讨论。正确答案:当时,不等式解集是;当时,不等式解集是反思:含参数不等式的解法是不等式问题的难点。解此类不等式时一定要注意对字母分类讨论,讨论时要做到不重不漏,分类解决后,要对各个部分的结论按照参数由小到大进行整合。易错点48&忽视均值不等式应用条件【问题】1:若x&0,求函数f(x) =的最值。&&&&&&&&&错解:当x=时,f(x)取得最小值2剖析:基础不实,基本不等式≥2成立条件为,本题中x&0,不能直接使用公式。正确答案:最大值为,无最小值。【问题】:设,求函数的最小值。错解:剖析:知识残缺,因为上述解法取等号条件是,,而这是不可能的。正确答案:最小值为5【问题】3:设,且,求函数f(x) =的最小值。错解:∵=&()≥=4,∴函数f(x)的最小值为4。剖析:技能不熟,上述解法似乎很巧妙,但两次使用均值不等式时取等号的条件不一样,因此取不到。正确答案:最小值为反思:均值不等式≥2()取等号的条件是“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解题过程中,务必要先检验取等号的三个条件是否成立。常规的解法是①如果积或和不是定值,设法构造“定值”;② 若是不能保证,可构造“正数”或利用导数求解;③若是等号不能成立,可根据“对勾函数”图象,利用单调性求解。易错点49平面区域不明【问题】:表示的平面区域是(& )&&&&错解一:选A& 计算错误错解二:选B& 思维不缜密 错解三:选D& 审题粗心,未注意到不含等号。正确答案:C反思:一条直线把平面分成两个半平面,在每个半平面内的点(x,y)使值的符号一致。鉴于此,作不等式对应的平面区域方法是画线定界,取点定域,若含等号画实线,否则画虚线。易错点49&求目标函数最值时忽视的系数的符号【问题】:若变量满足约束条件求目标函数的最大值。错解:先作可行域,在平移直线得最优解(-1,1),所以剖析:识记错误,当y的系数小于0时,使得直线在y轴上截距最大的可行解,是目标函数取得最小值的最优解。正确答案:3反思: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图解法。当B&0时,动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越大,目标函数值越大,截距越小,目标函数值越小;反之,当B&0时,动直线在y轴上截距越大,目标函数值越小,截距越小,目标函数值越大。其中的系数的符号是解题的关键,也是同学们经常忽略的地方。七、立体几何易错点50&不会将三视图还原为几何体【问题】:若某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求该几何体的体积。错解: 如图该几何体是底面为边长正方形,高为1的棱柱,∴该几何体的体积为剖析:识图能力欠缺,由三视图还原几何体时出错。正确答案:V=1反思:在由三视图还原空间几何体时,要根据三个视图综合考虑,根据三视图的规则,可见轮廓线在三视图中为实线,不可见轮廓线为实线。在还原几何体形状时,一般是以正视图和俯视图为主,结合侧视图进行综合考虑。易错点51&对斜二测法规则掌握不牢【问题】:已知的平面直观图△是边长为的正三角形,求的面积。剖析:①对用斜二测法画平面图形的直观图不熟悉;②不会将直观图还原成实际图形;③对一些等量关系不清楚。正确答案:反思:由斜二测法画直观图步骤如下:①建立坐标系;②“位置规则”——与坐标轴的平行的线段平行关系不变;③“长度规则”——图形中平行于x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保持长度不变,平行于y轴的线段,长度减为原来的一半。对此考生常见的错误有①不会建新坐标系,②不会用“倒过去”的方法还原几何体,③“位置规则”和“长度规则”不清楚。&&&&&易错点52二面角平面角的求法,主要有定义法、三垂线法、垂面法等。例、 如图所示,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已知AA1=A1C1=a,E为BB1的中点,若截面A1EC⊥侧面AC1.求截面A1EC与底面A1B1C1所成锐二面角度数. 解法1 ∵截面A1EC∩侧面AC1=A1C.连结AC1,在正三棱ABC-A1B1C1中,    ∵截面A1EC⊥侧面AC1,数就是所求二面角的度数.易得∠A1AC1=45°,故所求二面角的度数是45°. 解法2 如图3所示,延长CE与C1B1交于点F,连结AF,则截面A1EC∩面A1B1C=AF.∵EB1⊥面A1B1C1,∴过B1作B1G⊥A1F交A1F于点G,连接EG,由三垂线定理知∠EGB1就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即所求二面角的度数为45°.反思二面角平面角的作法:(1)垂面法:是指根据平面角的定义,作垂直于棱的平面,通过这个平面和二面角两个面的交线得出平面角。(2)垂线法:是指在二面角的棱上取一特殊点,过此点在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内作两条射线垂直于棱,则此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3)三垂线法:是指利用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作出平面角;【练】如图,已知直三棱柱ABC-A1B1C1,侧棱长为2,底面△ABC中, & & && &&& &&& &&& &&& &&& && & & & ∠B=90°,AB=1,BC=,D是侧棱CC1上一点,且BD与底面所成角为30°.(1)求点D到AB所在直线的距离.&& (2)求二面角A1-BD-B1的度数.解析:①∵CC1⊥面ABC, ∠B=90°,∴DB⊥AB,&∴DB的长是点D到AB所在直线的距离,∠DBC是BD与底面所成的角,即∠DBC=30°,∵BC=,∴BD==2.&②过B1作B1E⊥BD于E,连A1E,∵BB1⊥AB,AB⊥BC,且BB1∩BC=B,∴AB⊥平面BCC1B1,∵A1B1∥AB,∴A1B1⊥平面BCC1B1,∵B1E⊥BD,∴A1E⊥BD,即∠A1EB1是面A1BD与面BDC1B1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连 B1D . ∵BC=,BD=2,∴CD=1 .∵CC1=2,∴D为CC1的中点&∴S△BDB1=SBCC1B1&∴B1E·BD=BC·CC1 即&B1E·2=·2∴B1E=在Rt△A1B1E中,tan∠A1EB1=&易错点53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不清【问题】:给定下列四个命题: ①若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都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相互平行; ②若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相互垂直; ③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④若两个平面垂直,那么一个平面内与它们的交线不垂直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也不垂直. 其中为真命题的是 A.①和②&&&& B.②和③&&&&&&&C.③和④&&&& D.②和④ 错解:A剖析:①空间想象能力欠缺,不会借助身边的几何体作出判断;②空间线面关系模糊,定理不熟悉或定理用错。正确答案:D反思: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组合判断是考查学生对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判断和性质掌握程度的重要题型。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有两条:一是逐个寻找反例作出否定的判断,逐个进行逻辑证明作出肯定的判断;二是结合长方体模型或实际空间位置(如教室、课桌、灯管)作出判断,但要注意定理应用准确,考虑问题全面细致。易错点54&平行关系定理使用不当【问题】: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Q分别是棱D1C1,A1D1,BC的中点,P在对角线BD1上,且,给出下列四个命题:(1);(2)C1Q // 面APC;(3)A,P,M三点共线;(4)面MNP // 面APC.正确序号为(&&& )A、(1)(2)&&&& B、(1)(4)&&& C、(2)(3)&&& D、(3)(4)错解:A、B、D剖析:空间线面关系模糊,定理不熟悉,未能推出MN在平面APC内而导致错误。正确答案:C反思:证明空间平行关系的基本思想是转化和化归,但要正确应用定理并注意定理的应用条件。如在证明直线a//平面α时,不能忽略直线a在平面α外。证明有关线线,线面,面面平行时使用定理应注意找足条件,书写规范,推理严谨。易错点55 垂直关系定理使用不当【问题】:已知三棱锥P-ABC中,PA⊥ABC,AB⊥AC,PA=AC=?AB,N为AB上一点,AB= 4AN,M、S分别为PB、BC的中点。①证明:CM⊥SN;②求SN与平面CMN所成角的大小.剖析:①在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两个平面互相垂直时,只证明了该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没有说明这两条直线是否相交,不符合定理的条件;②在求线面角时,没有说明找角的过程。反思:证明空间垂直关系的基本思想是转化和化归。如在证明线线垂直时,可先把其中一条直线视为某平面内的直线,然后再利用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证明另一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进而达到证明线线垂直的目的。易错点56利用空间向量求线面角几种常见错误【问题】:如图,已知两个正方形ABCD 和DCEF不在同一平面内,M,N分别为AB,DF的中点 ,若平面ABCD ⊥平面DCEF,求直线MN与平面DCEF所成角的余弦值。&& 剖析:本题在求得平面DCEF的一个法向量=(0,0,2)及=(-1,1,2)后,可得cos&,& =·可能出现的错误为:;正确答案:反思:若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直线的方向向量为,平面的法向量为,则sin=|cos&,&|。容易出错的是①误以为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所成角就是线面角;②误以为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所成角的余弦就是线面角的正弦,而忘了加绝对值;③不清楚线面角的范围。易错57&二面角概念模糊【问题】:& 如图,四棱锥中,底面为矩形,底面,,,点在侧棱上,。&&&&&&& ①证明:是侧棱的中点;②求二面角的余弦值。&&&&&&&&&&&&&&&&&&剖析:本题在求得平面、的法向量=(,1,1),=(,0,2)后,然后计算出cos=;接着可能错误地以为二面角余弦值为,其实本题中的二面角是钝角,仅为其补角。正确答案:反思:若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若两个平面所成的锐二面角为,则;若两个平面所成二面角为钝角,则。总之,在解此类题时,应先求出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及其夹角,然后视二面角的大小而定。利用空间向量证明线面位置关系基本步骤为①建立空间坐标系,写出相关点的坐标;②用向量表示相应的直线;③进行向量运算;④将运算结果转化为相应的位置关系。解此类问题常见错误有①不会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②不会建系,不会用向量表示直线,③计算错误,④使用定理出错,⑤书写不规范。易错点58&倾斜角与斜率关系不明【问题】:下列命题正确的为_______________。①任何一条直线都有倾斜角,都有斜率;②直线的倾斜角越大,它的斜率就越大;③平行于x轴的直线,倾斜角为00或1800;④平行于y轴的直线,斜率不存在,所以倾斜角不存在;剖析:知识残缺,概念模糊。正确答案:无选项反思:倾斜角和斜率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直线的倾斜程度,但二者也有区别,任意一条直线都有倾斜角,但不一定有斜率。解此类题常见错误有①弄错直线倾斜角的范围;②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误认为倾斜角为00或1800;③不了解倾斜角与斜率关系。易错点58判断两直线位置关系时忽视斜率不存在【问题】:已知直线1: a x+2y+6=0和2: x+(a -1)y + a2-1=0,①试判断1与2是否平行;②当1⊥2时,求a的值。剖析:本题中的直线为一般式,宜用②中的等价关系求解,如果用①中的等价关系求解,一定要考虑斜率不存在的情况。正确答案:(1)&(2)反思:在解几中,判断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方法有两种:①若直线1: ,2: ,则有1与2相交; 1∥2&,且b1≠b2; 1⊥2&②若直线,,则有1与2相交;1∥2;1⊥2&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方法①简便易行,但仅适用于斜率存在的直线,方法②适用于任意的直线,但运算量较大。考生经常出错的是:用方法①但忽视对斜率的讨论。易错点59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使用不当【问题】:求两条平行线1: 和2: 间的距离。错解:∴直线1与2的距离为2或1剖析:技能不熟,求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时,没有把、的系数化成相同。正确答案:反思: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指其中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若直线1: A x+By+C1=0和2: A x+By+C2=0(C1≠C2),则直线1与2的距离为。常见的错误是忽视判断两直线中x、y系数是否相等。易错点60&误解“截距”和“距离”的关系【问题】:若直线与抛物线(-)=-在轴上的截距相等,求的值。错解:直线在轴上的截距为,抛物线(-)=-在轴上的截距为,∴,解得剖析:概念模糊,错把截距当成距离。正确答案:-反思:截距是指曲线与坐标轴交点的横(纵)坐标,它是一个实数,可为正数、负数、零,而距离一定是非负数,对此考生应高度重视。易错点61忽视直线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适用范围【问题】:求过点(,)和(,)的直线方程。错解:先求出斜率,故所求直线方程为y-1=(x-2)剖析:知识残缺,未考虑不存在的情况。正确答案:当时,直线方程为当时,直线方程为-(-)反思:点斜式和斜截式是两种常见的直线方程形式,应用非常广泛,但它们仅适用于斜率存在的直线。解题时一定要验证斜率是否存在,若情况不明,一定要对斜率分类讨论。易错点62忽视直线截距式方程适用范围【问题】:直线经过点(,),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求直线方程。错解:设直线方程为(),将点代入得,∴的方程为剖析:知识残缺,不了解截距式方程适用范围,漏掉直线过原点的情况。正确答案:或反思:直线的截距式方程为(,为直线在轴上的截距,为直线在轴上的截距。其适用范围为①不经过原点,②不与坐标轴垂直。易错点63&忽视圆的一般式方程成立条件【问题】:已知圆的方程为,过作圆的切线有两条,求的取值范围。错解:∵过作圆的切线有两条,∴点在圆外,∴, ∴剖析:技能不熟,忽视圆的一般式方程的充要条件。正确答案:反思:在关于、的二元二次方程中,当,表示一个圆;当时,表示一个点;当时,不表示任何图形。仅仅是曲线为圆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在判断曲线类型时,判断的符号至关重要,这也是考生易错点之一。易错点64&忽视圆锥曲线定义中的限制条件【问题】1:已知定点,在满足下列条件的平面上动点P的轨迹中是椭圆的是 A &&&B &&C &&D 错解:或剖析:概念模糊,由于|F1F2|=6,所以A选项无轨迹,B选项的轨迹为线段。正确答案:C【问题】2:说出方程表示的曲线。错解:双曲线剖析:知识不全,表示动点到定点的距离只差为8,且|PF1|&|PF2|,∴轨迹为以为焦点的双曲线的左支。正确答案:轨迹为以为焦点的双曲线的左支反思:在椭圆的定义中,对常数加了一个条件,即常数大于。这种规定是为了避免出现两种特殊情况——轨迹为一条线段或无轨迹。在双曲线的定义中,不仅对常数加了限制条件,同时要求距离差加了绝对值,其实如果不加绝对值其轨迹只表示双曲线的一支,对此考生经常出错。易错点65&求椭圆标准方程时忽视“定位”分析【问题】:若椭圆的离心率,求的值是。错解:a2=5,b2=,∴c2=5-, 又,∴=3剖析:技能不熟,没有考虑到焦点在y轴上的情形。正确答案:=3或反思:确定椭圆标准方程包括定位与定量两个方面,定位是指确定椭圆与坐标系的相对位置,在中心为原点的前提下,确定焦点在哪个坐标轴上,以判断方程的形式,若情况不明,应对参数进行讨论,定量则是指确定、的值,常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易错点66&利用双曲线定义出错【问题】:双曲线上一点P到焦点的距离为6,则P到另一焦点的距离为_______。错解:由双曲线的定义,所以剖析:定义模糊,没有考虑到P是在双曲线的哪一支上,P应在双曲线左支上。正确答案:10反思:利用双曲线定义要考虑双曲线的两支,若P为双曲线左支上的点,则的最小值为c-a,若P为双曲线右支上的点,则的最小值为c+a。易错点67&求与抛物线有关的最值问题是忽视定点位置【问题】:已知定点,为抛物线的焦点,为抛物线上动点,求&的最小值。错解:∵为抛物线上动点∴=到准线距离,∴的最小值为剖析:审题出错,误认为点在抛物线的内部,得到的最小值就是到准线的距离。实际上点在抛物线的外部,∴的最小值为.正确答案:反思:求与抛物线有关的最值问题常见题型及方法:具备定义背景,可用定义转化为几何问题来处理;不具备定义背景,可由条件建立目标函数,然后利用求函数最值的方法来处理。在这两类题型中,定点的位置尤为重要,处理不当就会出错。易错点68&用“点差法”解决中点弦问题时忽视直线与曲线相交【问题】:已知双曲线,问过(,)能否作直线交双曲线于两点,且为线段中点,若存在,求出直线&的方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错解:用点差法求出斜率,故&的方程为剖析:知识残缺,用“点差法”求解时,忽视了代入验证,其实此时,直线与双曲线不相交。正确答案:不存在反思:用点差法解决双曲线中点弦问题步骤为①设弦两端点,代入曲线方程,②将两方程求差,并用中点公式求出弦所在直线的斜率,③写出弦的方程并代入验证,其中代入验证不可少。一般来说,以椭圆内任意一点为中点的弦一定存在;以双曲线和其渐近线所夹区域内的点为中点的弦一定不存在。易错点69&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是易错的几个问题【问题】:求过定点(,)且与抛物线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的方程。错解:设直线的方程为,消得,令△=,求出,∴直线&的方程为x+1剖析:知识残缺,遗漏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及消元后的方程可能为一次方程的情况。正确答案:反思: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时,常规的方法是设出直线方程,然后与圆锥曲线方程联立,转化为方程的根与系数间的关系问题求解,因此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所设直线的斜率是否存在,②消元后的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③一元二次方程是否有实根。易错点70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可通过分析直线方程与渐进线方程的位置关系,也可以联立直线方程与双曲线方程通过判别式,两种方法往往会忽视一些特殊情形。【问题】过点(0,3)作直线l,如果它与双曲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则直线l的条数是(&& )A、1& B、2&&& C、3&& D、4剖析:在探讨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时,可以考虑直线方程与双曲线方程的解的情况,但容易忽视直线与渐进线平行的特殊情况,这时构成的方程是一次的。解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过点(0,3)与双曲线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分两类。一类是平行于渐进线的,有两条;一类是与双曲线相切的有两条。如图所示:&&&&&&&&&&&&&&&&&&&&&&&&&&&&&&&&&&&&&&&&&&&&&&&&&&&&&&&&&&&&&&&&&&&&&&&&&&&&&&&&&&&&&&&&&&&&&&&&&&&&&&&&&&&&&&&故选(D)&反思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相离、相切三种。其判定方法有两种:一是将直线方程与双曲线的方程联立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二次方程。(1)若,直线与双曲线相交,有两个交点;若,直线与渐进线平行,有一个交点。(2)若,直线与双曲线相切,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3)若,直线与双曲线相离,没有公共点。二是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练】如图已知双曲线的中心在原点,右顶点为A(1,0)P、Q在双曲线的右支上,点M(m,0)到直线AP的距离为1。(1)若直线AP的斜率为1,且,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解析:(1)如图,由条件得直线AP的方程为,即& 点M到直线AP的距离为1。,即解得m的取值范围是&&&&&&&&&&&&&&&&&& &&&&&&&&&&&&& &&&&&&&&&&易错点71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关系模糊【问题】:某城市有两种报纸甲报与乙报供居民们订阅。记只订甲报,至少订一种报,至多订一种报,不订甲报,一种报也不订。判断下列事件是不是互斥事件?如果是互斥事件,再判断是不是对立事件。①与;②与;③与;④与;⑤与错解:选①或③或④或⑤剖析:识记错误,两类事件的概念不清。正确答案:②是互斥事件,是对立事件反思: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都是就两个事件而言的,互斥事件是指事件与事件在一次实验中不会同时发生,而对立事件是指事件与事件在一次实验中有且只有一个发生,因此,对立事件一定是互斥事件,但互斥事件不一定是对立事件。易错点72&使用概率加法公式没有注意成立条件【问题】:投掷一枚均匀的骰子,事件朝上一面的点数为奇数,朝上一面的点数不超过,求。错解:,,∴= +=1剖析:概念模糊,未验证公式成立条件。正确答案:反思:概率加法公式是指当事件A、B为互斥事件时,则有,否则只能使用一般的概率加法公式P(A+B)=P(A)+P(B)- P(A∩B)。解此类题关键是要分清已知事件是由哪些互斥事件组成的,然后代公式P(A+B)=P(A)+P(B)求解,若已知事件不能分解为几个互斥事件的和,则只能代一般的概率加法公式。易错点73运用古典概型概率公式解题时计数出错【问题】:一个口袋中有大小相同的个黑球和个白球,从中不放回地依次摸出个,求其中含有黑球的概率。错解:含有黑球的对立事件是全为白球,∴剖析:计数出错,计算基本事件总数时考虑顺序,而求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数个数时没考虑顺序。正确答案:反思:运用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解题时,需确定全部基本事件的个数,及所求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数,然后代公式为。为此,计数是解题的关键,求解时①要分清是“分类”还是“分步”,分类时要不重不漏,分步时要注意连续性;②要分清“有序”还是“无序”, 有序用排列,无序用组合;③ 要分清“放回”还是“不放回”。 易错点74&将其它问题转化为几何概型时出错【问题】: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直角顶点为,在∠的内部任作一条射线,交线段于,求”的概率。错解:∵△等腰直角三角形,∠为直角,∴AC,∴剖析:知识残缺,虽然射线在∠的内部的分布是等可能的,但是点在线段上的分布不是等可能的。正确答案:反思:几何概型具有两大特点:一是试验的可能的结果为无限个;二是试验的结果在一个区域内均匀分布。解题的关键是判断试验的结果在哪个区域内是均匀的。易错点75&使用直方图解题时错把纵坐标当成频率【问题】:某工厂对一批产品进行了抽样检测,右图是根据抽样检测后的产品净重(单位:克)数据绘制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其中产品净重的范围是[96,106],样本数据分组为[96,98),[98,100),[100,102),[102,104),[104,106],已知样本中产品净重小于100克的个数是36,则样本中净重大于或等于98克并且小于104克的产品的个数是(&&& ).A.108&&B.90&& C.& 75&&& D45错解:产品净重小于100克的概率为0.050+0.100=0.15,已知样本中产品净重小于100克的个数是36,设样本容量为,所以n=240,净重大于或等于98克并且小于104克的产品的概率为0.100+0.150+0.125+0.75=0.45,所以样本中净重大于或等于98克并且小于104克的产品的个数是240×0.45=108,故选A.剖析:不会看图,直方图的纵坐标不是频率矩形的面积才是频率。正确答案:反思:统计学的基本思想之一是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概率分布,其中最常用来表示频率分布图形是直方图。解与直方图有关的识图题时,一定要看清图中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单位是什么,唯有这样才能正确求解。易错点76&对样本数字特征认识不到位【问题】: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样本平均数一定小于总体平均数&&&& B 样本平均数一定大于总体平均数C 样本平均数一定等于总体平均数&&&& D 样本容量越大,样本平均数越接近总体平均数错解:选&&& 剖析:概念不清,样本平均数仅仅用来估计总体平均数,没有必然的大小关系。正确答案:反思:统计学的另一基本思想是通过科学合理地获取样本,再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处理,用样本数字特征去估计总体的相应数字特征。对此我们要有一个辩证的理解,即有时会出现偏差,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适度增加样本容量,当样本容量越大,它对总体接近程度越大,可信度越高。易错点77在求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时忽视所有事件概率和为1【问题】:某地最近出台一项机动车驾照考试规定:每位考试者一年之内最多有四次参加考试的机会,一旦某次考试通过,便可领取驾照,不再参加以后的考试,否则就一直考到第四次为止。如果李明决定参加驾照考试,设他每次参加考试通过的概率依次为,,,。求在一年内李明参加驾照考试的次数的分布列。错解:随机变量可取,,,,,,∴李明参加驾照考试的次数的分布列为 & & & & & 1& & & 2& & & 3& & & 4&
& & p& & & 0.6& & & 0.28& & & 0.096& & & 0.0216&
剖析:知识残缺,对事件“X=4” 不理解,“X=4”表示李明前3次均没通过,而第四次可能通过也有可能不通过,∴或利用性质求解。正确答案: & & & & & 1& & & 2& & & 3& & & 4&
& & p& & & 0.6& & & 0.28& & & 0.096& & & 0.024&
反思:解答此类题常见的错误为①事件的概率不会求;②所求的事件概率不满足。对于②我们通常先求出一些简单事件的概率,如果某事件的概率不好求,在确保其它事件的概率正确的前提下,可用性质求解。易错点78&对循环结构中控制条件理解存在偏差【问题】1:设计一个程序框图求的值。错解:&&&&&&&&&&&剖析:概念不清,用图不准,第一处错误在于第二个框应是S=1而不是S=0;第二处错误在于判断框应是而不是。【问题】2:说出下面算法的程序功能,并改写为UNTIL语句。s=1n=2i=1WHILE& i<=63&&&&&&&&s=s+n∧i&&&&&&&&i=i+1WENDPRINT& s&&& END错解:该程序功能为计算,对应UNTIL语句为:s=1n=2i=1DO& s=s+n∧i& i=i+1LOOP&&UNTIL& i &=63PRINT& s&&& END剖析:概念模糊,对两种循环的特点分辨不清,关系理解不透。事实上UNTIL语句后i &=63应改为i &63。反思:循环结构中一般有两个变量累加(乘)变量和计数变量,累加(乘)变量是为了实现算法功能,计数变量是用来记录循环次数。解此类题关键是把握好两种循环结构特点及其它们的区别,设定好两种变量的初始值,根据循环次数确定好控制变量所满足的条件,必要时通过记录循环过程加以检验。易错点79 忽视数学归纳法中的归纳假设【问题】: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错解:⑴当n=1时,命题显然成立;⑵假设时命题成立,即,那么当时,&∴时命题也成立由⑴、⑵可知,对于命题成立。剖析:知识残缺,在推证时命题也成立时,没有用到归纳假设。反思:数学归纳法仅适用于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命题,其步骤如下:⑴当(n0∈N+)时,验证命题成立;⑵假设n=k(k≥n0 ,k∈N+)时命题成立,推证时命题也成立;由⑴、⑵,当时命题成立。在上述过程中,第一步是归纳奠基,第二步是归纳递推,二者缺一不可。对此,考生常犯的错误是①忽视验证是命题真假情况;②在证明命题成立时,没有用到归纳假设。&易错点80& 忽视参数范围【问题】曲线与曲线的交点是:错解:(1,2)或正解:(1,2)。要注意t&0这个限制。&&&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次型函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