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算式的图表题解题思路路,或者还有什么方法解题?谢谢

(二年级下册)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计算解决问题》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与内容确立:
  整个教学试图围绕着解决两步计算问题和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两条主线展开,力求在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利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解决两步计算问题。重点让学生经历用图形结合的方法抽象数量关系的过程,用分析法构建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的模型。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历探索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解题方法、确定解题思路,初步感受可以从问题开始分析数量关系,会分步列式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主动与他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2、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数量关系,并表述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教具准备】练习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过程:
  一、回顾旧知
  教师出示数学信息,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
  1、⑴信息一:3头大象运木头,每头大象运5根.
  ⑵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一共运了多少根?
  ⑶用图形表示题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引导学生说出&求一共运多少根就是求3个5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2、⑴信息二:大熊有20只,小熊有12只。
  ⑵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①一共有多少只熊?②大熊比小熊多几只?③小熊比大熊少几只?
  ⑶用图形表示题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引导学生说出&求一共多少只熊,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所以用加法。&求大熊比小熊多几只?&就是求&小熊比大熊少几只?&也就是从大熊里面去掉和小熊同样多得部分,用减法。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已知经验出发,出示两组信息,引导学生能够提出合理的问题,并正确分析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播放猴子摘桃子的情境,从中找到数学信息。
  (数学信息:大猴子摘了3筐,每筐6个。小猴子摘了4个。)
  2.根据动画情境中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问题一:大猴子一共摘了几个桃子?
  问题二:两只猴子一只摘了多少个桃子?
  问题三:大猴子比小猴子多摘多少个桃子?
  问题四:小猴子比大猴子少摘多少个桃子?
  3.教师定向,生成完整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并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先来研究解决&两只猴子一只摘了多少个桃子?&这一问题。
  多媒体出示完整题目:大猴子摘了3筐,每筐6个桃子,小猴子摘了4个桃子。两只猴子一只摘了多少个桃子?
  【设计意图: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交流的过程中,把情境中的问题初步抽象成数学问题。】
  (二)整理信息,解决问题。
  1、运用策略,整理信息。
  (1)读懂题意,利用画图的方法整理信息。
  教师:补充了问题,就是一个完整的替补了,要解决一个问题时,我们一般先读懂这个题。(板贴:读懂题意)刚才我们通过补充问题,相信同学们已经读懂了题意。如果用一个三角形表示一个桃子,你能用三角形表示出这个问题的意思吗?
  学生自主整理信息,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整理信息的基础。
  (2)学生汇报,重点说说是怎样画的。
  (3)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在读懂题意的基础上用图形表示题意,能更直观的看清楚信息和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画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利用图形,分析问题
  (1)教师提问:利用图形,想一想要求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先求什么?(板贴:分析问题)
  (2)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从问题入手,利用分析法来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
  3、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1)师:咱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通过刚才的讨论,你会解答这个问题了吗?请小朋友们轻轻拿出作业纸,第一题进行列式计算。
  (2)找一生板书
  (3)生生互动。(每一步算式的意思,做题思路。)
  (4)小结:今天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读懂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你能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从引导学生读题到分析问题到画示意图分析题意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完整思维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知道要解决一个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可以从问题入手。】
  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1、大猴子摘了3筐,每筐6个桃子,小猴子摘了4个桃子。大猴比小猴多摘了几个桃子?
  2、大猴子摘了3筐,每筐6个桃子,小猴子摘了4个桃子。小猴比大猴少摘了几个桃子?
  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揭示课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3、松鼠爸爸摘了40个苹果。松鼠妈妈摘了3筐。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突破了固定的思维框架,形成了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充分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素质的培养过程。】
  四、在总结中延伸
  利用数不同的学信息和问题,自己创造一个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计算解决问题”课堂实录》摘要: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2、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数量关系,并表述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教具准备】练习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过程: 一、回顾旧知 教师出示数学...: ◇
&? &? &? &? &? &? &? &? &? &? &? &?
 | 
 | 
 | 
 |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9:00-17:00)
电话:010-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解决两步计算问题》_教案_无忧考网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解决两步计算问题》
以下内容为无忧考网收集整理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解决两步计算问题》,供大家学习参考。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利用学生已掌握的表内乘除的知识来学习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它以一群学生在公园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并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尝试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找对中间问题,了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在学生会用分步列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尝试用递等的格式进行解答。并在具体情境意义的支撑下,初步理解乘除法混合运算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解决问题做好思维上的准备。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表内乘除的知识,对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结构已有一定的了解,绝大部分学生喜欢用分布列式,极个别学生已在平时接触综合列式。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用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列综合列式。 根据上述认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让学生经历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找对中间问题,了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寻找有效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2、 引导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并初步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愉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领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重点及难点:重点:分析数量关系难点:找到关键的中间问题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一、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小朋友,知道今天我们学什么吗?今天我们继续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提出问题1、(课件)逐幅出示主题图,配着音乐、师描述场景,整体呈现主题后问: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2、生找到数学问题:我们这么多人,要坐几辆呢?(师板书)(二)解决问题1、师引导学生用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两条相关的信息?生找到数学信息: 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每辆坐3人2、但是小朋友的总个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怎么办呢?3、为什么解决碰碰车的问题而去找划船的小朋友了呢?4、列式计算5、学生内化分析过程,用自己的话说说怎么解决问题的。 请2个学生反馈说一说。6、师小结解题方法,并初步提炼从问题――信息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从信息――问题综合分析法的思想。 请1个学生说一说。(三)列综合算式1、能把这两个算式合成一道算式吗?(生独立尝试)2、反馈综合算式,教学递等式,理解计算顺序。师边板书边说:先算什么?为什么先算4×6?象这样乘除在一起的算式,一般从左往右算。3、发现得到:分步列式和综合列式的异同发现格式不同,意义相同:都是先算一共有多少人?所以属于同一种方法。三 、分层练习,巩固深化1、出示蛋糕图(1)师:几个小朋友春游玩累了,几个好伙伴打算休息吃些蛋糕,仔细观察, 认真分析,能不能用今天刚学的本领来解决。 (2)生独立解答,同桌互说想法。(3)投影反馈学生的作业生1:3×8=24(块) 生2:3×8÷6
24÷6=4(块) =24÷6 =4(块) (4)请学生自己解释算式的含义,肯定两个学生的解答,鼓励其他学生向生2学习,马上运用今天所学的新知。2、分可乐(1) 学生独立做,师巡视。(2) 请4位学生来板演 ①3×3=9(人) ②18÷(3×3) ③18÷3=6(瓶) ④18÷3÷3 18÷9=2(瓶) =18÷9 6÷3=2(瓶) =6÷3
& =2(瓶) =2(瓶)(3)生生互动,你问我答,理解解题思路 如:××,请问:你的算式是什么意思?(4)找相同意思的算式,真正明白分步和综合的具体含义。3、鸡妈妈找算式(1)课件播放母鸡和小鸡的叫声,请学生猜一猜谁来了,鸡妈妈捉了24条虫子,每个孩子分鸡条?帮母鸡妈妈找到正确地算式。①24÷(2×4) ②24÷4 (2)学生伸手指表示,说说为什么选?(3)如果选②,问题该怎么改?(“每个”改成“每窝”)(4)师小结:每窝相对应的是窝数,每个相对应的是个数,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信息和问题要一一对应。四、激发兴趣,闯关营救师讲故事:美羊羊被红太狼抓走关在一个秘密的山洞里,狡猾的灰太狼设了三道机关,只有破了这3道机关才能救出美羊羊。第一关:来到山洞前,只见很多盆鲜花拦住了去路,必须摆好这些花才能进去,每行摆4盆,可以摆几行?(学生反应缺少信息,不能做。)再出示信息:有3堆红花,每堆8盆第二关:出示信息①喜羊羊每餐要吃1千克的青草 ②懒羊羊每餐吃得是喜羊羊的3倍 ③暖羊羊吃得是懒羊羊的2倍 你能提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吗?第三关:见到了美羊羊,可怜的她被一条有机关的绳子五花大绑,这根12米长的绳子被对折了一次后,再对折了一次是多长?a.12÷2=6(米) b.12÷2÷2=3(米) c.12÷(2×2)=3(米)五、课堂小结,分享收获高兴的同时,我们静静的回忆一下,在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 师小结解题方法:小朋友,今天我们运用以前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都有什么共同点?(都是两步计算的)在我们面对这样题目时,可以有两种方法去想:第一种:看看题目中的两条相关信息能知道什么,再用求得的新信息和第三条信息解决问题,这就是从信息到问题。第二种:想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两条相对应的信息,是不是都已经直接告诉我们了,如果没有,就把它先算出来,这就是从问题到信息。六、看书练习,个别指导 学生看书后,做课堂练习,师批改。 以动态的方式整体呈现主题图,让学生看懂两幅图的含义,清楚之间的联系。优美的轻音乐,让枯燥的、理性的“解决问题”有了一丝地生动,自然激发学生解决图中问题的欲望。 师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尝试用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突破中间问题,明白图中红色箭头的意思。――同桌交流初步建构分析法模式,启发学生还可以从信息――问题来思考,渗透综合分析法感受不同的思考方法。递等式格式第一次出现,需要详细讲解书写格式,在具体情景依托之下,顺理成章地明白了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并打通了分步和综合的意义。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基本练习,巩固新授,放手独立思考完成,投影反馈两个不同的列式方法,通过比较发现,都是先算“一共有几块蛋糕?”再次建构两步计算的解题模型。――独立完成后,黑板板演本题从不同角度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解题思路,体现解题多样化。根据学生的反馈,通过生问生答互动的形式,大大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油然提升。课至此,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让二年级的小朋友略有些倦意了,有趣味性的游戏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使小朋友保持学习的热情,选题中突出两步计算与一步计算的特征区别,并渗透信息和问题一一对应的思想。有学习的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美羊羊”故事是小朋友的最爱营救任务急不可待,在紧张而又刺激的氛围激发着学生的聪明才智。练习巩固,深化变得水到渠成。虽是虚拟的情景,但学生的情感却是真挚的,体验到运用知识的快乐。――学生独立完成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每条坐4人 先算: 有6条船 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再算: & 每辆坐3人 需要几辆碰碰车? 4×6=24(人) 4×6÷3 24÷3=8(辆) =24÷3 =8(辆)课堂作业:课后反思:带着自己的理解把一纸的设计付诸于实际教学,当中有欣喜有质疑,有收获有遗憾,我都一一珍藏,正是这些使我的教学走向更加成熟。退去上课的余热,静静反思,总结以下几点:一、选材不必“舍近求远” 听过很多公开课,为了教学新颖,创设了很多不同于教材的情景。我认为教材是课堂的载体,不应轻易地脱离教材,花很多精力去另起炉灶。如果教材提供的材料不适合该地区的实际教学,那该另当别论了。于是我充分利用主题图,前后尝试了两种呈现方式。其一:先出示第一幅小朋友在玩划船图,引导学生找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解决“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再描述这些划船的小朋友去玩碰碰车,解决“需要几辆碰碰车?”把两幅图分解成2部分,把学生的理解难度降低了,教学实施的非常流畅。但流畅的背后我在思考:这样是否违背了教材整体呈现的意图呢?虽然在图中有一个红色箭头,表示“玩碰碰车就是划船的小朋友”,但需要学生自己去理解,这样分步呈现,是否削弱了学生获得,处理信息的能力呢?于是我又尝试另一种方案,其二:动态逐幅出示,老师用简洁语言描绘情景,直接发现问题,从问题开始入手,层层寻找需要的信息,建立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式。个人感觉第二种方案更加贴近教材的意图,使得课堂显得更加大气,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二、分析数量关系不必“羞羞答答”“解决问题”的重点是分析数量关系,本课中,找对中间问题是关键。开始我一直困惑:执教的“度”该如何把握?是应该继承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严密的分析数量关系,还是跟着课改的潮流淡化数量关系,模糊的让学生体验且点到为止呢?经过名师和专家的指导,结合实际教学,眼前的教学之路渐渐地清晰明了了。认为数量关系一定要分析,但不能传统的灌输,死记硬背解决问题的公式,也不是“羞羞答答”欲说还休,虽然课堂热闹非凡,但学生在后续学习中解题思路混乱,理不出头绪。我觉得应该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在具体的情景中自然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中我没有刻意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而是问道:要解决“需要几辆碰碰车?”这个问题需要哪两条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然想到需要“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和“每辆坐3人”这两条信息,并发现小朋友的人数不知道,必须先求出来,继而再去找划船的信息,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如何解决问题的。一系列的分析都是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的过程,分析法的思想顺利渗透和体验。分析数量关系变得不在刻板,统一,也不在“羞羞答答”,而是不露痕迹地巧妙存在。在此我只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还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从信息到问题,感受综合法。在一定量的感悟后再进行提炼解决方法,建构两步计算的结构特征,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水到渠成。三、教学尺度应该合理把握 在例题中出现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其中递等式的书写格式第一次出现。曾经我也犹豫过,既然教材里出现了,是否该落实教学,让每个学生掌握呢?翻阅整套教材,发现四下有一单元教学四则混合运算,重点教学递等式和运算顺序,于是我思量斟酌,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用递等式来书写,但并不作为教学重点,要求人人掌握,运算顺序也是建立在具体情景中理解的,真正体现学生螺旋上升的认知规律,为以后的学习做好思维上的准备。愿望是美好的,实际教学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我都如视珍宝,使我今后的教学之路走的更宽,更坚定!
教案最新更新
无忧考网移动版 m.51test.net二年级数学附加题_百度知道
二年级数学附加题
有一堆糖果,比30块多,比40块少,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人数和每人分的块数同样多,糖果最后还剩下2块。有多少个小朋友小朋友分糖果?
我有更好的答案
这题考的是对乘法口诀的活学活用,比30多,比40少,两个乘数相同的只有:6 x 6 =36 了,所以就有 6 个小朋友,有 6
6 + 2 = 38块糖果。
6*6=36, 36+2=38小朋友6个,糖果38个
6*6 =36 最大了
5*5 不可能只分5个
7*7=49超过了
6个5个的话糖果数为5×5+2=27明显少了6个的话糖果数为6×6+2=38正好比30多比40少
6个小朋友38块糖果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数学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问:为什么除法的除数不能是呢?为什么除法中被除数无论是几,除数不能是呢?答:因为除法的商事在表明被除数是除数的几倍。如果除数是,那被除数无论是什么数字,都是的无限大倍。
问:三年级的题,没学乘除法买了两块同样的披萨,吧其中一块平均分成小块,吃了一小块,也吃了一...答:一样多,画图就可以看出,不需要任何计算
问:年级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快快快!一堆煤重1吨,用去了/,还剩多少吨?1x(1-/)=1一堆煤?吨,用去/,还...答:抓住关键句,找出单位“1”,分析对应是确定分数乘、除法得关键。(1)已知单位“1”的量,求几分之几所对应的量用乘法。第一题:关键句是“用去了/”...
问:除法的律有没有啊?有的话是几年级的内容?答:四年级的除法的运算质主要有以下几条;(1)在无括号的乘除混合或连除的算式中,改变运算顺序,结果不变。例如:×÷=÷×÷÷=÷÷一般地...
问: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口算题答: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口算题题在哪
问:年级学的分数除法应用题1:1元买千克苹果,一千克苹果多少?:1元买千克苹果,一元买多少...答:这样教学生的,如果是求每份数,就看问题中“每*”,用它作除数。如问题是“每千克多少元”就用千克做除数;问题是“1元买多少千克”就用元做除数。纠正一下...
问:小学二年级数学题(刚学完除法)请在下面各个()里填上合适的数:()+=()-=()×=()÷()+=()-=()×=()÷答:+=-=*=1÷+=1-=*=÷你发现了吗?我们三个人的回答填空的数都是或者的倍数.你在给她或者他讲解的时候可以先定一个数,然后我们再一起想每个空...
问:小学几年级学的列数试除法有知道的说下谢谢答: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问: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要怎么来辅导(乘法,除法)答:乘除法是加减法的延伸。所以你可以从多次连加或连减开始引导孩子。让他自己感觉到这样连加或连减“太麻烦”了,于是告诉他还有一种新的方法,叫“乘法”和“除法...
问:小学除法计算是在几年级学的?详细说出哪个版本的几年级。答:应该在二、三年级就已经有学了,但都是简单的短除法计算的。
问:小学五年级数学小数除法列竖式计算谁有道小学五年级数学小数除法列竖式计算,自己出也可以,快点啊!不要是...答:1÷=.÷=.÷=.11÷=1.÷=.1÷=÷=.÷=.÷=.÷1=.1÷=1....
问:年级上半年学的分数除法数量式是什么?有了分率和比较量怎么求单位一?希望能例几道比较复杂的分数除法算式题。希望能...答:单位1=比较量÷分率例:种有松树与柳树,松树有棵,松树的棵树比柳树的棵树多五分之四,柳树有多少棵?解题思路:先找分率句,分率句就是含分率、单位一...
问:二年级除法的一个问题÷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也就是说里面有()个()答:个
问:小学几年级开始学乘除法?答:一年级复儿园学的,二年级学乘除法
07-1709-1508-2508-07
02-1204-0204-1602-12
◇本站云标签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板块模型解题思路ppt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