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陪伴的陪伴是怎样的

高质量的亲子陪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这是 浅蓝心理大师兄的第 4篇原创文章
刚刚在微信群里跟助理S聊天,她提到说,她的朋友(某教育圈大咖)绘声绘色的说过一个理念:对孩子,只需要高质量的陪伴十分钟就够了。大帅我听完这段话实际上是很不舒服的,甚至还有点气愤。确实,与低质量的陪伴相比,高质量的陪伴可以让孩子在短时间里获得更多的心理资源。但我同样很负责任的认为,说出这样话的人,一定不懂什么叫高质量的陪伴。
什么是 · 陪伴?
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中曾经说过: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在家庭教育中同样也是如此,很多时候心平气和的对孩子讲道理往往收效甚微,让许多的家长非常的无奈。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说教”属于意识层的工作,往往是无力的教育方法。
日本的儿童临床心理学大师河合隼雄曾经说过:教育的精髓在于“育”而不是“教”。这里的“育”指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衣足食,更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稳定、自由的成长空间,让TA在空间里长成自己希望的成为的样子。
这种成长空间带给孩子的并非是任何“知识性”、“理论性”的东西,而是一种体验,一种在孩子长大后能够化作TA骨髓和血肉,建立TA基本安全感和人格基础的体验。具体到现实生活中,就是陪孩子做TA感兴趣的事情,和TA一起参与到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和构建中来,与此同时也对这个部分给予适度的保护。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陪伴”。
值得一提的是,成长空间中的“自由”又很容易被很多家长误读,认为就是什么都不要管,让孩子自己自由发展······我当然也是否认这个观点的,孩子之所以被称之为孩子,恰恰是因为他们还没有独立,他们的“自由”是需要父母在一旁去“支撑”和“维护”的。
什么不是 · 陪伴?
曾经有一个妈妈因为亲子关系问题去找心理咨询师,咨询师的建议是要多陪伴、多关心孩子。然后妈妈就不服气,说自己真的是很陪伴、很关心孩子的!
那她的陪伴是什么样子的呢?每天陪孩子做作业,晚上跟孩子睡一张床(孩子小学),整个过程中几乎不怎么说话。
虽然,话多也未必代表这是一种很好的陪伴。但陪伴真的不是坐在一旁看着TA就可以的,更重要的是你心里要有TA,你要发自内心的对TA的世界是好奇的!而在上面的这个故事中,我看不到任何的一点点好奇,我看到的只有母亲的监督;再往深一层,是一种对孩子的控制的欲望;再往深一层,是一种对孩子将来成长的深深的焦虑。
当然,在这个年代有焦虑很正常,但是把这种焦虑如果不被觉察和处理,会对孩子接下去的成长产生持续的不利影响。
再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故事,助理S的那位朋友其实一直很郁闷没时间陪孩子,于是跑去不知道向谁讨教,那个谁然后告诉他说每天陪孩子10分钟就够了。然后他知道了特别开心,还向其他家长安利这个理念······大帅我听完这个故事其实是倒抽一口凉气的,真的是可悲的教育圈(这位教育圈的大咖是做高端教育的哦!不是当下被污名化很严重的公立教育)没时间陪就算了,还要自欺欺人。
我相信这位大咖内心深处也是不信每天花10分钟陪孩子有什么卵用的,于是反复的去安利身边的人,其实这种“反复”是为了说服他自己。
10分钟左右可以有优质的陪伴吗?当然可以,我陪我女儿看一本绘本,也就5分钟;跟女儿一起拿水位不一样的饭碗跟着手机歌曲的节奏用筷子玩“打击乐”也就15分钟。关键在于,时间的长短不是你能决定的,既然你决定要陪伴孩子,那么一定是“孩子中心”的,玩儿多少时间是由孩子来决定的,而不是大人!
“每天陪孩子10分钟”,那个怎么能叫“陪伴”呢?应该叫“完成任务”。能被这类观点洗脑的,估计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早已被效率和KPI洗脑了。
我一直觉得中国的家长都是很有意思的,一面批判中国的教育太功利、另一面拼命的让自己的孩子变得功利,充满了深深的矛盾。只有当我们放下内心深处大部分的“功利”,真正的陪伴才会出现,我们的孩子也才有更大的可能被“育”成一颗健康的大树。
在此推荐河合隼雄的孩子“三部曲”,分别是《孩子与恶》、《孩子与学校》、《孩子的宇宙》。零基础也能读懂的精神分析育儿著作哦!
相关服务请戳下方蓝字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高质量的陪伴,是你爱他的方式
  萌style:春天来了,孩子们的心也被美好的春光所吸引,早就飞出了家。绎之开启了每日的户外模式,从早上就催着长辈带他去公园、去西湖边、去游乐场,一直要玩到下午才肯回家。就像这青葱的小草一样,孩子在春风中噌噌地长着个儿,笑容也分外灿烂。  妈妈说,绎之是个活泼开朗的男生,爱笑爱玩闲不住,因为还没到上幼儿园的年龄,只好拜托长辈多带他外出玩耍。“我的工作经常加班加点,陪伴他的时间不多,我为此经常感到愧疚。”妈妈说,不过妈妈会用高质量的陪伴来弥补时间的不足,“只要是陪他,我就会全身心投入,不会低头玩手机,也不会走神发呆。”妈妈说。  三岁到四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特别重,绎之总爱问为什么,从白天路灯为什么不亮,到男人为什么不能生孩子,妈妈会尽可能地认真回答他,用他所能认知的语言与方式。“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不要低估他们的认知能力哦。”  高云曦  出生年月:2014年12月  萌style:云曦宝贝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可爱宝宝,出生时一双眼睛就睁得大大的,好奇地望着这个世界。这是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总是通过眼神来表达她的意愿,这个喜欢,那个宝宝没兴趣。  云曦性格多变,时而是害羞的小女孩,看见陌生人就羞涩一笑,就把头藏在大人的肩膀里;时而是豪放的女汉子,看见比她大的伙伴,就咿咿呀呀主动和他们打招呼。  已经一岁的云曦,身体各项指标发育良好,长得白白嫩嫩,招人喜欢,妈妈觉得与长期坚持母乳喂养分不开。“我至今仍坚持母乳喂养,并始终坚信母乳是对宝贝最好的爱。”妈妈坚定地说。  黄诗涵  出生年月:2006年4月  萌style:穿白裙戴白色桂叶花环,诗涵在镜头里公主范十足。诗涵爱唱歌跳舞,爱朗诵画画,唯一懈怠的就是运动了。妈妈说,因为爸爸经常外出,自己工作也很忙,很少有时间可以陪诗涵。好在诗涵并未抱怨,反而从小养成了自觉自律的好习惯。“碰到我晚上开会时,诗涵就会独自做完作业,练习半小时钢琴,独立洗漱,等我回家,有时她已经倒饬好自己在床上等我了。”妈妈说。  孩子的独立、自律能力强,让妈妈很欣慰,而平时表露出来的懂事,更让做妈妈的感动。“有一次,我拜托朋友去接她,朋友在台阶上背了她,她就说:等我长大了我来背你。”妈妈说,她对女儿成为多么出色的精英并不执着,只要女儿能健康、快乐、积极地成长就好。
(责任编辑: HN666)
02/26 12:3102/24 12:0701/26 18:3601/22 01:1101/08 11:2712/30 10:3312/28 22:02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高质量的陪伴,前提是完全不要求改变对方
我的图书馆
高质量的陪伴,前提是完全不要求改变对方
&&已收听高质量的陪伴,前提是完全不要求改变对方http://p.t.qq.com/longweibo/page.php?lid=6970326编者按语:  家庭是我们的修行道场,家人给我们心灵上的支持。如何陪伴家人才能真正的起到抚慰心灵的作用?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外表看起来一片光明,实际的感受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一、痛苦的中国式和谐家庭关系  客体关系心理学说,关系就是一切。我们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寻找关系。  婴儿若没有照料者的陪伴,无法存活。成年人若没有朋友或伴侣,生命黯淡无光。老年人没有人陪伴,生不如死。  我们都知道陪伴的重要意义,那什么才是真正的陪伴呢?  有一对夫妻找我做心理咨询,双方都受过很好的教育,郎才女貌。老公抱怨妻子不接纳自己,对自己挑剔。  妻子总抱怨孤独寂寞,缺少陪伴。老公一听寂寞这个词就火:“我在家工作,1周7天差不多天天都和你在一起,你却总是不满足,你这是心理有问题!”。  妻子非常委屈,却说不清楚到底痛苦在哪里。  细细了解这个男人的成长史,男人从小跟父母一起生活,没分离过,父母也几乎不吵架,更是从来不打骂说教孩子。  孩子从小就很懂事,成绩优异,从来不给父母添麻烦,长大后也工作体面收入颇丰,孝顺家人,家庭关系看上去关系非常“和谐”。  当我问起这个男人,你童年有什么和家人在一起很快乐很high的记忆吗?  男人低下了头,想了一会说:确实没有,家在记忆中总是很清冷的感觉,客人都很少,每个人都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人气。  再看看妻子的成长史。她是家里独生女,通过姑姑的回忆她了解到自己出生后一直是妈妈带,除了喂奶,妈妈总是把女儿放在床上,自己在一边看着,却不抱不哄,就是面无表情的看着孩子,跟孩子没有任何互动。  孩子也变得面无表情,直到其他人过来抱孩子逗孩子,孩子才会活跃起来,露出笑容。  这一对夫妻的关系,各自完美轮回了自己童年的剧本。老公就像老婆的妈妈,一直在身边,却对老婆“不抱不哄”,就是说没有交流互动。  老公对待妻子,就像自己父母对待自己,也是不打不骂,物质充分满足。谁都说他俩是模范夫妻,然而关系中的孤独冷漠,只有深入其中才知滋味难熬。  这种关系,在中国家庭,绝对不是少数。比如过年怕回家,因为回到家,除了那些让人头疼的提问,如有对象了没、收入怎么样、要保重身体,其他时间在一起也无话可说,气氛尴尬。  很多中国人,并不知道如何与家人创造愉悦的、有情感流动的关系。  这个情况怎么办,说实话并不太容易解决。比如这对夫妻,老公并非有意冷漠妻子,只是无意识的重复童年的关系模式。  妻子也被困在婴儿期的痛苦里,精神上不能独立存活,总渴望冷漠的老公能够拥有热情,把自己带离死寂的孤岛,于是不停的想要改造老公,让老公觉得不胜其烦。  想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双方得意识到,自己童年的关系模式,复制到今天的亲密关系中,不会获得幸福。  幸福的关键,不在于陪伴时间多寡,而是陪伴质量高低。这对夫妻童年都没有和父母之间亲密流动的关系体验,需要从零开始学习,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觉知力。二、如何创造高质量的陪伴  高质量的陪伴,前提是完全不想改变对方  没有人喜欢被说教,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因为当我们想要改变对方时,无论出发点多么好,道理多么正确,其实都在传递: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你应该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这个改变对方的能量本身,就会让对方抗拒。就像妻子想要把老公改造成一个有热情的人,老公的心就关得更紧,觉得妻子根本不接纳自己,很伤心。  很多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几乎不停的挑剔指挥孩子。孩子玩水,嫌孩子浪费水;孩子玩土,嫌孩子弄脏衣服;孩子自己吃饭,嫌孩子吃得慢,指挥孩子多吃青菜。  孩子开心的跑过来要妈妈抱,妈妈却要孩子先去洗手,才能碰妈妈。这种“陪伴”下来,大人小孩都很累,而且不开心。  为什么想要改变对方?因为看不见对方的真实存在,只能看见我们头脑中想像出来的、正确的对方应该是怎样。  头脑想像是最可怕的东西,因为头脑会造出一万种理由,证明自己的想像就是真理。  比如,看见孩子弯着腰玩Ipad,头脑立刻会说,这样会把眼镜搞近视,这样对身体不好,所以我要纠正他。  当父母去纠正孩子,结果必然是,孩子不开心,和孩子关系进一步疏远。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难道我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错了吗?长时间弯着腰玩ipad,就是对身体不好,这个还有疑问吗?  问题是,人不是机器,人是不能拿来纠正的。问问自己,你也知道晚睡不好,可是你真的能做到从来不晚睡?  如果你晚上失眠,伴侣在旁边不停教育你:晚睡对身体多么多么不好,这样有助于你安然入眠吗?  如果伴侣理解你的晚睡,肯陪着你失眠,抱着你轻声聊天,这就是真正的陪伴:我不要改变你,我只是如你所是的爱你。  同理,看到孩子弯着腰玩Ipad,不妨去看看孩子在玩什么让他这么聚精会神,有兴趣的话可以一起玩。  心疼孩子弓背弯腰,那么去爱抚他的背,孩子的脊柱在爱的灌注下,自然会挺直。这就是真正的陪伴:关注,但不打扰。  高质量的陪伴,是看见对方  我的一位来访者喜欢打篮球,小学时候,有一次打完篮球身体畅快淋漓,带着这份满足和快乐,儿子迫不及待的想回家和爸爸分享。  刚说没两句,爸爸立刻接过话鼓励孩子:打篮球,这个爱好很好阿,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你要好好坚持下去,打好篮球!  听完这句话,儿子感觉身体里流动的能量一下子全被憋回来,淤堵在心中,愤怒却又无从发泄,因为爸爸没有说错任何话。  另外一个例子,一朋友形容小时候父亲看自己弹钢琴的感觉:爸爸就像在欣赏自己刚买回来的艺妓。  这个例子里虽然有俄狄浦斯冲突,但最本质的含义都是:父母看不到孩子本身,父母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价值。  这不是一句指责父母功利心的话,也许父母并没有要求孩子必须功成名就。  但父母能否看到孩子本身的存在,而不是用外在价值去定义的物质性的“它”,决定孩子的心能否直接感受到爱。  若孩子本然的存在不被看见,即使父母为孩子倾注一切,孩子也只是父母表达爱的道具。  孩子也许头脑上承认父母为自己付出很多,承认父母很爱自己,但心知道那份恒久的孤寂。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说,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即是我与你的关系。  在马丁布伯看来,“我与你”只是生命的瞬间。(学习这对老人吧)  也许我与你神性相遇的境界太高,但至少我们普通人可以学习做到,去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不是父母的延续,不是一个实现我们想象中功能价值的“它”。  孩子打篮球的体验、满足的表情,流动着一个生命的存在感。打篮球带来的功能价值,是头脑总结出来的“它”,“它”并非不能存在,打篮球确实附带强身健体等很多好处。  但如果你只能看到“它”,听不到孩子快乐而急促的呼吸、看不见他满足的表情,孩子由内而外散发的快乐也不能共振你的嘴角上扬,那么,你和孩子根本不存在于一个空间。你睁着眼,确是全盲的。  当我们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评价,只是单纯看见对方当下的样子,当下的感受,并愿意和这个真实的人在一起,分享时光,这就是真正的陪伴。  这种陪伴,无论对自己还是对方,都是巨大的滋养疗愈,是我们存在的证据。(作者:李雪,广州心理学导师、培训师。)  编辑/佛医堂微信执行主编:贤一
馆藏&30097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真正高质量的陪伴,一定是走心的真正高质量的陪伴,一定是走心的宝宝每日食谱百家号01有时 ,我陪着妍妍的时候,如果我们俩之间没有互动 ,只是她自己一个人在弄东西,我坐旁边看的话,就会不自觉地把手机掏出来刷朋友圈、看淘宝,然后妍妍就会过来抢我手机,或者跟我说:妈妈,你不要玩手机。每到这时候,我就很惭愧,说好的高质量陪伴孩子的呢?很多父母都会一边陪孩子一边玩手机,看起来是在陪孩子,实际上,估计早就神游去了。这样的陪伴不如不陪,反而让孩子感到很受伤,觉得自己还没有手机重要。父母都知道高质量陪伴孩子很重要,却错误地以为,只要人陪在孩子身边就行了,却不知道,高质量的陪伴才不是人在就行了,你与其花10个小时呆在孩子身边,还不如给他1个小时的高质量陪伴。02既然说呆在孩子身边不算高质量的陪伴,那什么才是高质量的陪伴呢?我想,高质量的陪伴一定是这样的:不企图改变孩子的行为比如孩子在看电视,你不是去阻止他不让他看,而是和他一起看,可以肩并肩坐着,也可以让孩子坐在你身上,你抱着他,然后你们一起看电视一起讨论节目。比如大家都说《熊出没》这部动画片不好,但是孩子喜欢看啊,还喜欢模仿,这时候怎么办呢?要知道,我们单纯的阻止并没有用。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看这部动画片,来跟孩子探讨里面的内容:爱护环境的观念好不好?暴力打人的行为好不好?说脏话的行为好不好?那我们自己可以怎么做?通过这样的形式,肯定比你干讲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孩子肯定还特开心。如果大人陪着孩子的时候,总喜欢挑剔孩子,还美其名曰:为了你好,那这样的陪伴真的不如不陪。真正的陪伴不是你必须干什么,而是不管你在干什么,我都愿意耐心地陪着你一起。看见孩子这里的看见,并不是说用肉眼,而是有一颗能同理孩子的心,能看见孩子内心的情感需求。有个小男孩很喜欢打篮球,有一天他打完球,浑身都觉得酣畅淋漓,内心很喜悦,回家后,他迫不及待的就要和爸爸分享自己的这份喜悦。爸爸听完,接过话茬说:打篮球不错,既能锻炼身体,还可以培养意志力,你要好好坚持下去,打好篮球!孩子听完这话,兴奋的神情瞬间消失了,总感觉有股力量堵在心头出不来。爸爸的话说的并没错,可就是无法让人感受到那种情绪的对接,给人一种“剃头担子一头热”的感觉。因为这个爸爸并没有看见孩子此时此刻的需求,孩子希望爸爸可以和他一起分享这份快乐,可爸爸却那么倒胃口,还说教了他一番,生硬地阻断了孩子那份流动在体内的愉悦,也切断了父子间情感的流动。真正的陪伴,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精神情感上的共鸣。当我们与孩子之间有了这种情感共鸣,才能跟孩子真正的融为一体,感知他的所思所想,有了这个基础,才能谈得上对孩子的教育和行为影响。全身心的投入到陪伴中和孩子之间有互动的时候,是很容易全身心投入的,就是那种陪着孩子却没有互动的情形下,大人很容易就分心去干别的了,觉得傻坐着又无聊又浪费时间。恰恰在这时候,我们更要专心,既然把时间留出来给孩子了,就要认真对待。孩子自己在玩的时候,我们可以不打扰,但要保持着对孩子的关注。这样,我们才不会错过孩子拼完拼图后,嘴角流露出的那一抹微笑;就能知道孩子刚刚还在安静地搭积木,为什么此刻却如此暴躁不安。......当我们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才能更好地去应对孩子的各种情绪,而不会是手足无措后的勃然大怒。04很多人苦恼孩子不听话、不好管教。却不知,所有的亲子之间的问题都源于彼此的关系出现了失衡,孩子感受不到你的爱,又如何能听的进你的管教呢?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说,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即是我与你的关系。在我的理解看来,我们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应当尊重孩子,无条件的去爱他,放下心中对孩子的期待与评判,只做好自己该做的,用心去爱他,这样的陪伴也才是最高质量的陪伴。《小王子》中,最后小王子离开时,狐狸送给了他最后一个秘密:只有用心灵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这才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的重要.你要对你的玫瑰负责……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既然我们带他们来到了这个世界,就该对他们负责,用心去陪伴他们,好好去爱他们。成长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载明来源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宝宝每日食谱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专注在0到6岁宝宝辅食,膳食搭配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如何高质量地陪伴孩子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如何高质量地陪伴孩子
本词条缺少概述、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作者:(法)卡特琳娜·盖冈著;徐晓雁译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5
ISBN:978-7-
页数:272页
价格:37.00元
天底下没有谁能说自己的教养法则就是正确的。从孕育之初起,每个父母都在传统与时新的育儿观念之间抗衡。可他们真正能做的,唯有无私地献出生命中宝贵的一部分,在探索与尝试中陪伴孩子,与孩子共度。人们说“陪伴是再长情不过的告白”,然而什么才是高质量的、有助亲子共同成长的陪伴呢?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仍然是许多年轻家长并未真正认识到的。本书作者,法国儿童教育专家卡特琳娜·盖冈是“育儿教母”级的人物,她在书中指出,陪伴的质量,取决于父母是否掌握了符合年龄阶段的交流方式。真正的陪伴不仅是在场,也不是溺爱式的围着孩子转,更不等同于支配,乃至各种形式的暴力。盖冈通过30多年临床经验积累的丰富案例,生动地讲述了儿童各种行为背后的科学解释,以及父母应该如何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应对,一切为了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卡特琳娜·盖冈,知名法国儿科医生,任职英法医院三十年,在触摸疗法和非暴力沟通领域造诣颇深,是当今世界低幼儿童教育方面的标杆性专家。她以大量讲座、工作坊,培训医生、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助产士等,使他们能更好地“陪伴和支持儿童家长”。[1]
.。[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高质量的陪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