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和心理学密不可分,但是为什么却很难解释一篇文章讲清楚心理学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
分子心理学原理 (原创).解析.doc 21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分 子 心 理 学 原 理
心理世界的构件
人类心理世界的构件与电脑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它们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人体感官(五官);2、大脑中的信息库;3、大脑中的信息(子);4、大脑意识屏幕;5、大脑意识元件;6、奖、惩激素中心。它们整体上构成了心理世界舞台的大框架,没有这个舞台,一切与知、情、意等相关的心理活动和感受也就根本无从说起。……
现代科学表明,人脑是我们人类各种心理现象的物质基础,而且这些心理现象总是与大脑中各种思维和心理信息的活动密切相关的。但无论如何,这些信息的活动总是离不开一个活动的舞台。那么,这样的一个舞台的结构究竟又是怎样的呢?它主要有哪些构件呢?的确,由于心理领域是当今世界上最神秘的科学堡垒之一,凭借目前人类现有的科技水平,要想在近期之内全面、确切地揭开心理活动的大脑机制是不可能的。然而,根据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一些规律和特点,我们还是可以运用现有的物理化学或生理学等知识,对心理活动之舞台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概貌,进行一些符合现代科学逻辑的合理假设和猜想,以最终全面揭开各种心理现象和心理疾病的物质基础。
1、电脑与人脑
就如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的结构存在着许多相似性一样,笔者认为,人脑的工作原理与我们当今熟悉的电脑也有许多可比之处,只是人脑比电脑更加复杂罢了。众所周知,一部电脑要正常地工作,通常要求具备以下几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键盘和鼠标;2、电脑中的磁盘;3、电脑中的信息;4、显示器; 5、主机(信息处理器)。笔者认为,人脑的思维和心理活动虽然神秘莫测、变化万端,其结构尽管也复杂到难于想象的地步。但是,从其活动和工作时所表现出来的多种特点来看,它大致也可能具备以下几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或构件:1、人体感官(五官);2、大脑中的信息库;3、大脑中的信息(子);4、大脑意识屏幕;5、大脑意识元件。接下来,就让我们逐个探讨心理舞台的这些构件的功能和运作机制,以及它们与心理快乐和痛苦之间的内在关系。
电脑与大脑的构件对比
电脑构件 人脑构件
键盘和鼠标 人体五官(感官)
电脑中的磁盘 大脑中的信息库
电脑中的信息 大脑中的信息(子)
显示器 大脑意识屏幕
主机(信息处理器) 大脑意识元件
2、人体感官(五官)
人体的感官主要有主管视觉的眼睛、主管听觉的耳朵、主管嗅觉的鼻子、主管味觉的舌头和主管触觉的皮肤这五大部分。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外部各种相关能量(如物理、化学、机械能量)的刺激和作用,然后,把这些外在的理化能量转变为某种形式(如电磁能)的信息并将其储存在大脑信息库中。此外,它们还能够在外部能量的刺激和作用下,激活事先存储在信息库里的信息(或信息子),或者说把这些信息从信息库中调出到意识屏幕中来以让我们的高级意识感知,如我们的回忆功能和机制。从这种意义上说,人体五官的功能和作用十分类似于电脑的键盘和鼠标。因为我们平时既可以通过鼠标和键盘上的键把外部的信息储存于电脑之中,也可以通过它们把电脑中事先储存的信息调到显示器中来让主机进行编辑和处理。
3、大脑中的信息库
“大脑信息库”是大脑中各种信息相对集中存放的地方,有的科学家目前认为,大脑中的“皮质联合区”就是人脑的“信息库”,它集中或相对集中地存放着我们平时用以进行各种思维和心理活动的信息。不仅如此,信息库还是一个能够接受外来电脉冲刺激或扫描的场所。当信息库中的信息(子)被外来电脉冲扫描并受到刺激时,具有与外来电脉冲频率相关或相同的信息(子)就会以某种方式被激活,并使其事先储存的信息内容进入到我们的意识屏幕中被主体意识和感知。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脑信息库的作用,事实上就相当于电脑中储存各种信息的磁盘或硬盘。
4、心理因子—信息子
众所周知,任何一门现代自然科学都有它们自身具体、确定的研究对象和物质基础(或物质因子),例如数学研究的对象或数学因子是具体代表客观事物的“数字”;物理、化学的物质因子是“原子”和“分子”;生物学的生物因子是“DNA”和“染色体”;传染病学的致病因子是“病毒”和“病菌”等等。那么,心理学领域是否也有其自身对应的物质因子(如心理或精神因子)呢?如果有,它们具体来讲又是些什么东西呢?虽然,目前各国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心理活动的舞台就在于人的大脑之中,然而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却还没有一个科学家和心理学家能够确切地告诉我们,大脑中究竟具体是哪些生物分子参与了我们的心理活动并成为我们各种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或心理因子?不过,笔者认为,各种心理现象(包括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生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与我们大脑中一些笔者称之为“信息子(或心理因子)”的生物大分子有关。简单地说,信息子就是大脑中记载着我们用以进行思维和心理活动之信息的生物大分子。
比如,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宝马车、豪宅、广州市、蛋糕、影星、爱因斯坦、玫瑰、劳动、体育运动、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去跟一些公司老板聊天,我常常听他们说这样的话:我们是一家结果导向的公司。可是后来观察他们公司的做事方法,其实并不是结果导向,而是方法导向。&br&什么叫方法导向呢?就是我们在接到一个任务的时候,首先会确定这个任务的性质,然后就调用通常惯用的方法来开展工作。&br&&p&比如在新媒体传播中,广告公司的提案几乎千篇一律:KOL,事件营销,H5,病毒视频,微信微博,等等。&/p&&p&其实这些提案,准确的说不是在提方案,这是在罗列方法,而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真正方案。&/p&&p&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罗列常用方法很简单,找到具体方案很复杂。&/p&&p&有时候,即使你真心想解决问题,却依然受到习惯做法的影响而无法解决,因为这个问题可能永远无法用常用的方法来解决。&/p&&p&这种惯性思维,同样影响着特别大量的人群。&/p&&p&01 美国人的草坪&/p&&p&美国中产阶级都喜欢在自家门前搞个草坪,还要花很多时间去维护它们。但是草坪对一个家庭来说有什么意义呢?&/p&&p&其实单纯的草坪并不好玩,有时候还不如日本或者中国的庭院设计,可是美国的中产阶级就是喜欢弄个草坪,他们不喜欢灌木,也不喜欢大树和花,不喜欢小池塘,更不喜欢门口左边一棵是枣树,右边一棵也是枣树。&/p&&p&其实是历史习惯,形成了欧美人的草坪崇拜。在工业革命之前,草坪是只有贵族才有的东西,因为没有机械化,完全靠人力维护成本是非常高的,而且没有任何实际的产出,所以只有贵族家才会有草坪。&/p&&p&这才有了欧美人的草坪崇拜,所以现在他们家家都搞个草坪。&/p&&p&这就像江西和和湖南地区,至今做菜咸得要死,因为以前有钱人家才吃得起盐。欧洲人喜欢吃甜食这种极不健康的食物也是一样的,因为当年欧洲引进甘蔗时,欧洲只有很小的一块地方可以种植甘蔗,所以糖是非常珍贵的,这就形成了对甜食的崇拜,崇拜成为习惯,习惯又强化了人对甜食的依赖。&/p&&p&人类母乳几乎是不甜的,小时候如果控制孩子进食糖的含量,小孩长大后也不会对甜食有很大依赖。&/p&&p&02 倒过来的思考方式:从结果到方法&/p&&p&所以,在某些事情上,习惯的力量非常可怕,它会把你带入死胡同。&/p&&p&惯性思维让你无视你的方法是否能够达成目标,而习惯性地按照原来的方法去做,结果是否达成了呢?直到最后,你才会发现,原来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p&&p&所以不循规蹈矩的人,是结果为先的。&/p&&p&T 型车可能是汽车历史上无法超越的奇迹了,福特让汽车的价格从 20 世纪初的 4700 美元降低到了 1910 年的 360 美元,当时福特 T 型车的产量超过了全世界汽车总产量的一半。&/p&&p&很多人以为,亨利福特是因为找到了流水线装配的标准生产流程,从而降低了成本,然后才推出了价格极低的 T 型车。其实这就是典型的惯性思维,因为传统的定价方式就是成本决定价格。&/p&&p&可是,老福特并没有这么想,他用的方法倒了过来,是让价格决定成本。福特经过计算,认为只有汽车的售价降低到这个价格水平,美国人民才会大量消费汽车。&/p&&p&所以他是先定了价格(也就是目标),再去寻找大规模降低成本的方法,这就是价格决定成本。&/p&&p&这是一种特立独行的思考方式,我把它称之为“从结果到方法”,尽管 100 多年前的福特就用这种思维方式创造了 T 型车的奇迹,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还是习惯于从方法到结果的思考模式。&/p&&p&03 名古屋机场&/p&&p&日本名古屋机场,据说是日本最赚钱的机场。&/p&&p&这个机场是因为当年爱知世博会而建,当时接到任务时,他们研究测算发现,按照现有的建造方式,即使接到任务的当晚就开工建设,也不可能在世博会前建设完成。&/p&&p&这些负责建设机场的团队并没有马上开工,而是开始开会研究如何尽早建成机场。结果这个会,一开开了半年,机场没有任何动静。&/p&&p&半年后,这群日本人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将工期大大缩短了,结果真的在世博会开幕前交付,成本竟然也节省了 25%,当然,交给中国人的话,肯定也能如期完成,是吧。&/p&&p&举个例子,名古屋机场的建设,当时需要先填海造地,然后再打地基建设机场。结果他们改成了边填海造地,边打地基建机场,两个工程周期中间可以重叠一年半以上。&/p&&p&还有,原来的一条跑道上有两万盏引航灯,每维护一次就要揭掉封条然后每个检查再拧上去,每个灯的维护时间是 15 分钟。&/p&&p&结果引航灯的厂商改变了引航灯的结构,可以直接用插入式结构,插入一个新的引航灯,旧的直接送厂里检查,结果每个引航灯维修维护时间从 15 分钟降低到了 1 分钟。&/p&&p&原来的引航灯是日本航空局认可的,可是这个厂商通过改变结构,让引航灯的维护成本极大地降低了。&/p&&p&先制定目标,然后根据目标来选择达成的方法,而不是根据常用做法直接去干成了事,这才让名古屋机场成为最赚钱的机场。&/p&&p&而且,名古屋机场认为,机场追求的是安全、快速的运营并且盈利,而不是追求外观的豪华和气派,这也让机场削减了大量的成本。&/p&&p&04 产品经理套餐&/p&&p&我们再说一个例子,虽然关注我的公号的朋友可能对这个例子早就熟悉了。&/p&&p&我在暴风的时候,HR 给过我一个任务,就是帮忙设计一个招聘产品经理的广告,因为那时候我们急缺大量产品经理。&/p&&p&我的思考是,既然过去这么久,我们都没有通过那些传统渠道找到合适的产品经理,难道再做一个广告,就可以找到吗?&/p&&p&所以我们打破了原来的做法,我们跟西少爷肉夹馍联合,在他们所有连锁餐厅推出了产品经理套餐(因为西少爷的餐厅分布恰好与北京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分布重合),只要拿产品经理的名片过来,就可以用 1 元吃一个产品经理套餐。&/p&&p&结果我们就收集了大量的产品经理名片,然后让 HR 去打电话挖角了。&/p&&p&如果你用传统的方法招人,要等到多久呢?&/p&&p&“从结果到方法”的思考方式,就是鼓励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先认真思考一下:&/p&&p&我们受到惯性思维和方法的影响有多深?是不是可以试着打破它们的限制?能不能从结果倒推过来,找到合适的方法呢?&/p&
去跟一些公司老板聊天,我常常听他们说这样的话:我们是一家结果导向的公司。可是后来观察他们公司的做事方法,其实并不是结果导向,而是方法导向。 什么叫方法导向呢?就是我们在接到一个任务的时候,首先会确定这个任务的性质,然后就调用通常惯用的方法…
&b&1、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绝对的倾向性。&/b&当你一个人判断一件事情,要么全部内在归因要么全部外在归因,很少有人全面的想到两个方向。例:今天老师罚我完全是因为针对我或今天老师罚我完全是因为我的问题。 产生这种判断往往和那个人的性格有关且非常难以改变这种思维,也很一个人所接触的文化环境有关,例如日本就是个典型的内在归因的社会环境,大多数日本人内在归因思维比较严重。&br&&br&&b&2、人往往忽视自己不想看到或者没有预测到的东西。&/b&如大部分人处理不了突发事件,因为他们之前没有一个关于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不管是在交通还是其他方面。&br&&br&&b&3、人们通常基于自身来判断事物,认为自己知道的东西往往别人也知道,这叫知识错觉。&/b&你一定有时候好奇为什么常识性的东西居然别人都不知道,然而有的人就是不知道。&br&&br&&b&4、人们往往会高估自己,能力越高的人越能了解自己几斤几两但还是会高估,只是高估得比较少。&/b&&br&&br&&br&&b&5、人们有时候会把从别人口中听到的东西当成自己想出来的东西。&/b&有时候我刚刚给别人发表一些经过我思考产生的见解,一天之后别人说出来教育我,说是他想出来的。&br&&br&&b&6、现实中我们多通过结果论来评判事件。&/b&事件A经过逻辑a、b皆能够完成,当选择使用逻辑a时,事件A顺利完成,此时逻辑a被打上 “好”这个标签,而逻辑b就被打上“不好”这个标签,非常让人迷醉。&br&&br&&b&7、大部分人是没有逻辑的,多误把其中关联性当做因果关系。&/b&老话了,冰棍卖得多的时候游泳淹死的人就多,这是冰棍的锅吗?&br&&br&&b&8、我们总能够以为自己脑内有无限的潜力能够被突然激发
&/b&怀孕时候听莫扎特的音乐婴儿生出来就变聪明了?脑内潜力被激发了?
莫扎特死了你们还消费人家真的好吗?&br&&br&9、非正规场合的辩论最后往往会演变成谩骂,这大概是因为最后&b&逻辑不等于理性。&/b&加入我就为了让一个人生气,跳脚,恶心他,我根本不会讲什么逻辑,瞎喷就行了,为了打成我的某种目的。然而理性往往会和逻辑划等号,这是错误的。&br&&br&10、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人们会采取&b&普遍怀疑&/b&,如果那个人是蠢货,就会变成&b&绝对否定&/b&。例如我和别人谈生意,别人给我提出一个东西,说是更有效率,我不太懂,聪明人(我们姑且定义为精英阶层)往往会努力搞懂然后判断。但是大部分人确认为精英们是在骗他们,然后一味否决,觉得这样永远不会受到伤害。&br&&br&11、很多人觉得大众喜爱的都是好的。 通过历史来看,很多东西例如审美,往往脱离大众象征着脱离低级的标志。然而低级会攻击你,甚至认为特立独行是一种不好的行为,这个社会在拒绝着个性,非常恐怖。&br&&br&12、大多数人把教条性的口号当成问题的答案。例如你提出一个XXX存在的意义。某人不经思考就会了你一句“存在即是合理”,并且用一种鄙夷的眼神看着你。这就是蠢货在压制爱动脑筋的人,最难过的是一个爱动脑筋的人在一群蠢货里生存。&br&&br&还有很多,时间也晚了,之后想到了我可能会再编辑这个答案。
1、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绝对的倾向性。当你一个人判断一件事情,要么全部内在归因要么全部外在归因,很少有人全面的想到两个方向。例:今天老师罚我完全是因为针对我或今天老师罚我完全是因为我的问题。 产生这种判断往往和那个人的性格有关且非常难以改变这…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1f3daed3af59f047f2fa69_b.jpg& data-rawwidth=&525& data-rawheight=&3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5&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1f3daed3af59f047f2fa69_r.jpg&&&/figure&&p&读大学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亲眼目睹了舍友正在津津有味地看《哈佛幸福公开课》,当时我就惊呆了:有人竟然放着游戏不打,电视剧不追,每天睡觉前就看这画质渣到不能再渣的公开课?&/p&&p&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也找了个时间把这门公开课给从头到尾地刷了一遍,每次看完,都想大声疾呼:妈呀,如果我能早点知道这门课程,并将里面的知识给应用起来,那我至少可以少走很多歪路,遇到挫折和迷茫的时候,也不会那么痛苦。&/p&&p&这门课程我前前后后看了三遍,熟悉这门课程的知友应该都知道,每一节课都长达70多分钟,这对我的注意力集中水平,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p&&p&每次观看的时候,我都会采用“心理对照”的方法,想象自己也跟上课的学生在一起,坐在大教室里面,听着Tal教授谈吐自如的演说,当然,我的手也没有闲着,一些对我非常具有启发的观点,或者刷新我三观的概念,我都会及时地记录下来,下图是我当时做的笔记。&/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8a6deed301ae4af1717905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814& data-rawheight=&124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81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8a6deed301ae4af1717905_r.jpg&&&/figure&&p&&b&也就是从这一门课程开始,我疯狂地迷上了心理学这项科学,&/b&开始在网上搜索如何去入门,有什么专业书籍是必须要看的,有哪些领域是伪科学,现在心理学都有哪些流派,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和原则等等……&/p&&p&以前在空闲的时间,我都是在做检视阅读,也就是在知乎或者微博上看到什么,就去追逐什么,我害怕被别人抛弃,我更加担心自己不能和别人拥有共同的语言。因为人都是社会性动物,大部分人都会根据别人的眼光和进行言行举止上的调整,这也为什么很多人经常说一些网络流行语言的原因,什么“双击666”,“没毛病”,“小奶牛”等等,不一而足。&/p&&p&因为总是如此,我的空闲时间,很多时候都是在漫无目的地刷知乎和微博中度过,只有等到晚上睡觉前,才幡然醒悟:自己竟然又TM浪费了一天!&/p&&p&&b&但是,自从对心理学产生极大兴趣之后,我发现整个人的生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b&&/p&&p&我不再进行漫无目的的“检视阅读”,而是有针对性地做大量的“主题阅读”,严格保护好自己的注意力资源;&/p&&p&我开始对精力做精准地管理,而不是仅仅针对时间;&/p&&p&我感到迷茫、痛苦、焦虑的时候,会进行5到10分的冥想,让自己注意力重新回到自己的呼吸上,从而让大脑的前额皮质有更多的血液流入;&/p&&p&我明白了人在群体之中,会因为“群体极化”的原因,让自己的观点变得更加极端和可怕,也就是说,当群情开始涌动的时候,一定要避而远之;&/p&&p&我更加明白了学习固然很重要,但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却往往被很多人忽视,这就造成了自己即使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依旧非常低效。&/p&&p&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是我目前特别感兴趣的两大心理学分支,自己购买的书籍,观看的TED演讲,和别人沟通的写作方向和思路,都是围绕它们来进行的(经常浏览我的文章的人,应该都会知道~)。&/p&&p&有人可能会问:&/p&&p&工作和学习都已经那么累人了,在空闲时间,为什么就不多做一些令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看综艺节目,看主流的电视剧,追追星和刷刷微博的日子,就那么不好吗?每天都逼自己去思考,不把自己给搞死!&/p&&p&&b&是的,一旦自己满足于浅层次的投入,就能收获到大量愉悦感的活动中时,我们的大脑就会释放出大量的多巴胺,而多巴胺的大量的聚集,会让你误以为此时此刻的你,非常之幸福和快乐,&/b&于是下一次当你同样拥有空闲时间,你首先会做的,不会是拿起厚厚的哲学书,更不会拾起任何一本严肃性文学,而是会优先打开电视或者手机,然后在罐头笑声和无穷无尽的刷刷刷中,继续追逐多巴胺的大量分泌。&/p&&p&我曾经也遭遇过这样的一种情形,在读高中的时候,我对各种盗墓小说特别执迷,一放学,我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飞奔到学校门口的书店,然后抱起厚厚的盗墓小说,不停地刷刷刷。&/p&&p&在看的时间里,感觉自己真的很爽快啊,男主角经历过的事情,仿佛都有强烈的代入感,而且男主角即使遭遇到什么困难,好像不用什么吹灰之力,就能轻易破解,这跟我在现实中遇到的,简直不能同日而语,男主角棒极了,而我的生活,却无比枯燥。&/p&&p&有这些经历的人都会明白,重新让你拿起书本来读,自己是有多么抗拒和厌恶,因为你已经习惯了低层次的投入,就能获取大量的愉悦感,让你离开,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p&&p&所以,只有时时对这些东西保持警惕,在空闲的时间里,多读一些和心理学相关的书籍,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行为,知道自己此时此刻正在做的事情,之所以会发生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而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对将来的自己,有最大程度的帮助。&/p&&p&在这几年读过的心理学相关书籍中,&b&曾少精挑细选了其中的15本电子书送给大家,&/b&如果你能沉下心来仔细阅读的话,相信会对你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他人有很大的帮助。&/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52f2dcca6a73f4edfd39c050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2296& data-rawheight=&13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29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52f2dcca6a73f4edfd39c050_r.jpg&&&/figure&&p&领取的方式特别简单,&b&只要在我的公众号后台,回复“书单”,不带引号就行啦!&/b&和我一起,在2018,更好的成长吧!&/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efebf6dbf88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efebf6dbf88_r.jpg&&&/figure&&p&&/p&
读大学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亲眼目睹了舍友正在津津有味地看《哈佛幸福公开课》,当时我就惊呆了:有人竟然放着游戏不打,电视剧不追,每天睡觉前就看这画质渣到不能再渣的公开课?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也找了个时间把这门公开课给从头到尾地刷了一遍…
&p&&b&先来个栗子:&/b&&/p&&p&一般人看电影往往会有两种心态:一种是完全地&b&被动接受&/b&,随便看看或是深陷其中,跟着人物一起哭一起笑,末了说一声“真感人!”;另一种是一边深入&b&感受&/b&,一边去思考“人物现在是什么样的心理?使人物产生这样的行为及思维的原因是什么?之后的发展会是什么样子?我现在的情绪感受是什么样子?我产生这样的情绪原因是什么?我有因为主角光环而对之产生不合理偏爱么?……”之类的事情,在事后仍与朋友们讨论电影的合理及不合理之处,讲电影的隐喻,等等。&/p&&p&第二种人观影时可能会边哭哭笑笑边说“这个情节不太符合事实”,在常人看来便像是一种“分裂”的状态。&/p&&br&&p&&b&§什么是“分裂”?&/b&&/p&&p&这种一心二用、时时保持对自我的觉察的“分裂”本质上是一种元认知的能力。元认识可以理解为“知其然且探索其所以然”,比如小孩子会意识到“我喜欢妈妈”,但很难意识到“我在思考‘我喜欢妈妈’”这个问题,拥有较好元认知能力的人不仅能思考事物的现象及背后的原因,同时还能思索“我为何会这样思索”。&/p&&br&&p&元认知涉及内省,学界一般认为由&/p&&p&1 元认知知识&/p&&p&2 元认知意识&/p&&p&3 元认知监控&/p&&p&组成。用人话说,&/p&&p&理解这个概念及概念相关的常识就是“知识”,&/p&&p&觉察到“我在思考”、“我在吃饭”、“我在**”……就是“意识”&/p&&p&让自己时刻对自己的行为思维&b&保持&/b&觉察,就是“监控”。&/p&&br&&p&======以下吐糟!!!======&/p&&p&国内许多读物是研究生写的或者翻译的,翻译的作品如果原文够好,整体还能忍受,如果是研究生代表,挂牛导名号出版的书,多数真的太TMD辣鸡了!!!!!&/p&&p&想学心理学的伙伴们如果英文够好,推荐阅读原版书,再不济推荐翻译的国外大牛的被好评较多的书,否则如果拿国人作品来入门,会让大家看到“心理”就会体验到胃部翻江倒海……&/p&&p&等等,吐一下先~~~~~&/p&&p&~~~~~~&/p&&p&吐完好多了。&/p&&p&整体说来,大家不要把“元认知”看成多么高大上的东西,没事照照镜子,读读《苏菲的世界》,常问自己三个问题:&/p&&p&&b&“我在想什么” (我是谁)&br&“这样想的原因是什么” (我从哪儿来)&br&“这样想会为我带来什么” (我将去到哪儿)&/b&&br&&/p&&p&结果就可以实现那些教材上不知所云的建议所能实现的结果了。&/p&&br&&p&==========我是吐糟结束回到正文的分隔线==================&/p&&br&&br&&p&从某种意义上说,“分裂”可以算是一种游戏人生的态度,不仅认真参与“当下”,“爱就爱得轰轰烈烈”,同时保持警醒,避开潜在危险并努力寻找更好的问题解决方法,让自己“放也放得潇潇洒洒”,因为永远分离出一部分思维来考虑“&b&是什么&/b&”与“&b&为什么&/b&”,所以才可能始终保持一种“在世而离世”的超脱。&/p&&p&许多人会说这样“一直想太多会很累”,但换个角度,如果总是为了“不累”而凭本能行事,结果可能会是更累,比如搀扶老人时觉得自己“问心无愧”,后来因为方法不当伤到老人、被靠上法庭,结果往往与本心大相径庭,很容易产生迷茫:我做了那么多的好事,为什么没好报?!&/p&&p&反之,如果我们可以永远给内心理性的小人留出空间,时时思考一切善恶表象背后的更大的理性,做任何决策前都用半分钟甚至几秒钟的时间多想一些,结果将可能活得更轻松更潇洒,可进可退可攻可守,不执着于眼前的小幸福,不深陷于眼前的小痛苦,才能更有精力及时间去以更好的方法帮到更多的人。&/p&&br&&p&&b&§为什么“会分裂”的人更幸福?&/b&&/p&&p&这种分裂本质上体现的是死理性派的格物精神,所谓“太理性的人不懂爱”的说法像“读太多书会让人变傻”一样不理性——若没读过300本书,拿什么来评论读书人?没看过长江,拿什么评论长江是否壮观?&/p&&p&大卫o休谟说“&b&理性是激情的奴隶&/b&”。事实上,&b&死理性派比感性者更感性。&/b&如果自身没有铭心刻骨之痛,便无可能写出真正打动人的文章,讲出让人信服的话;如果没有炽热的激情,便绝无可能忍受长时间坐电脑前的艰辛、咬文嚼字时的抓狂与不被认可的凄凉;也正是因为有激情,所以爱恨才会尤其强烈,才会有太多想要想追求的事物,正因为想要的太多,才会不得不去想“我到底想要什么?”于是将自己的心掏出来慢慢研究,用精致的手术刀剖开,找出病变的组织,挖掉,留一个精致的晶莹剔透。于是最终得一个云淡风清,实则是一次次死去活来的凤凰涅槃。&/p&&p&一个真正爱孩子的妈妈才会努力学习,才会明白“深爱”与“宠坏”的差别,一个真正的有情人才会努力理解,在该沉默的时候沉默。实现了这种“分裂”,我们才可能不为眼前的小问题而做出伤害未来的自己及他人的事情,最终实现一个大写的“爱”。&/p&&br&&p&&b&(一)懂“分裂”才能更好地爱自己。&/b&&/p&&p&说到“为子女或伴侣想太多太累”的问题,其实承认不够爱就好了。这就像一个男人自称“很爱”一个女人,却不愿意努力挣钱来为她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我们自然会说他只是不够爱;同样,如果不愿意认真学习以给对方足够的精神上的幸福感,同样是不够爱。真爱是愿意为对方成为更好的人。&/p&&p&承认不爱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p&&p&&b&  “好好爱一个人”的主体是“我”,将“我”置于第一位,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去关爱其他人。&/b&大家都是自我中心的。我们永远不需要把任何人捧到比“我”还高的位置。承认了才可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这就像人死了就不能尽孝,为了所谓的“爱”而“放弃自己”的行为本质上也是不爱,实质上暗含着“我不想用‘我’的真心来爱你”的意味。&/p&&br&&p&&b&(二)懂“分裂”才能更好地关爱朋友。&/b&&/p&&p&只有通过分裂,通过多想一些,我们才可能不会因为爱错了方式而伤到他人。举个最日常的餐桌的例子:&/p&&p&对他人(特别是孩子)说“吃饱了么?”是使对方产生“我要吃饱才能让别人开心”的误会。事实上“不管多撑都要吃干净”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分,这本质上促成了东方人的压抑心理,对生理与心理都有着极大的伤害。&/p&&p&反之,对别人说“少吃点”则会让对方觉得多吃是&b&有罪&/b&的。&/p&&p&所以更好的做法是完全不劝他人,而让自己养成每次吃完必说“我吃&b&好&/b&了”的习惯——让身边的人知道,吃得多或少不重要,自己舒适才最重要。毕竟大家都有偶尔不想吃饭的时候,也偶尔会有饕餮一下、放肆一把的需求。&/p&&p&爱的正确姿态是关心他人的真实感受。我们永远没办法像一些科幻小说描写的那样“钻到别人的脑中”去看别人眼中的世界,为了“理解”,我们只能多花时间去思索,努力学习有关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的科学,超越自己的“心安理得”而站在他人角度,思索自己的言行会让他人产生哪些想法,哪些误会可以在一开始就避免。在过往文章《怎样帮朋友走出自卑》中我们也讲到,&b&所有人都是有良心的&/b&。帮助他人时一定要问自己“我是否只是为了获取他人关注,是否只是为了成就感,甚至是为了让他人心生愧疚”,创造负疚感表面是爱,实则是大大的伤害,是杀人不见血。&/p&&br&&p&&b&(三)懂“分裂”才能更好地经营爱情。&/b&&/p&&p&在某个略喝小酒后的月黑风高夜与异性走在小树林,你会有点儿心跳加快的感觉么?这种感觉可能仅仅是天黑引起的,但你可能会有一种“很心动”的感觉(是的,心动这个词就是来源于心跳加速~~),曾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声名远扬(臭名昭著)的恋爱错觉实验,结果发现与陌生异性共同在一个危险的吊桥上走一遭后人们容易对陌生人产生不理性的重大好感,这与N多传奇故事中英雄救美后被美人爱上也是类似道理。&/p&&p&知晓这个事实后,你下次你心跳加速时还会轻易产生“我可能喜欢ta”的错觉么?&/p&&p&沙赫特证明可能不会——如果你真的理解的话,许多美丽或痛苦的那些终将带来伤害的误会可能不会发生。他由此提出情绪的三因素理论,认为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三者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并且强调了认知在情绪产生中的关键作用(Schachter & Singer, 1962)——如果有意去提高自我意识水平,保持一种更清醒的状态,许多“错爱”的故事将不会发生。&/p&&p&错爱伤害的永远不会只是一个人而已。要想让自己不轻易陷入错误的爱情,不在自己身上发生“因为不理解而相爱,因为理解而伤害终至分开”这样的悲剧,最好的做法就是在自己对某人产生“喜欢的感觉”之后好好想一想:这真的是爱吗?会不会与一些特定的误会有关?或许我该先多了解一些,从朋友做起,熟悉之后再说爱,会对大家都更好一些。&/p&&br&&p&&b&为什么找“分裂”的人做伴侣更幸福?&/b&&/p&&p&曾有人说Pi这样游戏人生的态度不好,说“你愿意找一个同样游戏人生的人做伴侣吗?”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又说“万一对方在生育问题上与你的观念不一致呢?”Pi回复说:&b&为什么要找一个价值观不一致的人恋爱呢&/b&?&/p&&p&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并找一个同样的自私者作伴的好处在于,不谈责任可能带来“更负责”的结果,恰如真心喜欢吃蔬菜的人不会说吃蔬菜是为了对自己“负责”。负责是结果,因为觉得没碰到更好的,同时为了未来不败给一个更优秀的人,会更努力地提升自己,结果就是一对恋人的共同进步、共同成长,都不为了“责任”绑架自己及对方,关系反而会更稳更久。&/p&&p&世界这么大,有句话叫“你并不孤独”,不管你是同性恋还是死理性派还是任何奇葩,永远都可以找到同类,问题是先要相信同类很好找——即使是像Pi这样的异类,同样有许多志同道合的人每天可以一起愉快地钻牛角尖。&/p&&p&当然,即使是同类也会有差异,毕竟连拥有相同基因型的双胞胎都会有表现型差异,来自不同背景、拥有不同性别的两个人必然会更不相同,所以有人说:“价值观无法相同,因为没有一摸一样的人,有差异就有冲突,人生还是好难。”但事实上,&b&差异并不必然带来冲突&/b&。比如Pi会由衷地感谢拍砖者并非常认真地与之交流,给他们真心的回馈,“拍砖”说明大家在Pi这里觉得安全、自在、放松,觉得可以自在地说真话而不必承担任何后果,这才是真正的好朋友间应有的姿态。虽然偶尔会有朋友因为“理解”了Pi的过分“特立独行”而将Pi从生命中拉黑,但这只说明之前本来也不是朋友,不曾拥有,何谈失去。Pi及许多有趣的人都会有一个“爱结交三教九流”的爱好,因为认识的人有着极大差异,才能从更多的维度,更客观地窥见世界更真实的面貌——当然,“全貌”只有上帝能看到。接受“不同”,我们才能离“神”更近一些,离“我”的神性更近一些。&/p&&br&&p&&b&怎样提升自己的“分裂”能力?&/b&&/p&&p&&b&(一)
&/b&&b&菩提本为树,明镜终是台——习惯很重要。&/b&&/p&&p&虽然许多人不懂佛学,但多数都听过这两段诗:&/p&&p&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p&&p&惠能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使染尘埃。”&/p&&p&惠能的“本无”成为传世经典,但这并不是因为他真的给信徒带来了幸福,而只是抓住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懒惰的天性,更擅长营销而已:你不需要努力做什么,你的本心就是好的,不需要学习不需要背经不需要反省,念一个“阿弥陀佛”就够了。真正的成功者其实做的都是与神秀相同的事,因为“时时勤拂拭”太难,所以成功的人总是少数,幸福的人也是少数。&/p&&p&二位的师父五祖弘忍并没有真的看轻神秀。他讲的“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中“念念自见”的本质,其实是神秀的“时时拂拭”:我们都是凡人,都会有各种不安,如果能一直对这些不安保持觉察,接受一切,并在接受的基础上寻求更好的问题解决方法,更可能利人利己。&/p&&p&惠能的“本无”其实是一种回避与自我否定。譬如明明已经爱上一个人,却总是要压抑,结果越是压抑,越是“如抱薪救火”,无法获得真正的宁静。爱上一个人后兴奋也好、痛苦也罢,如果先接受自己的生理心理冲动,以正确的方式表达出来,很可能要么有情人终成眷属,要么走近之后发现原来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真正理解那些我们觉得“美得不真实的东西”原来确实只是幻觉,领悟之后自然会得到宁静。&/p&&p&有人用“&/p&&p&看山是山,看水是水;&/p&&p&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p&&p&看山仍是山
,看水仍是水”&/p&&p&来形容人生的三种境界。对于众生来说,菩提本来就是真实的树,明镜需要真实的台。我们的心,也真实地在跳动,我们的思维与情绪,也真实地受生理状况的影响。理解了这一点的人,更可能得到大智慧大解脱,更可能实现一种包含了自己及他人的大爱。&/p&&br&&p&&b&(二)
&/b&&b&自恋是极好的事情——用镜子助益自己更快成长。&/b&&/p&&p&我们会称那些只懂批评他人却看不到自己问题的人为“手电筒”,事实上,所有人不通过镜子都看不到自己。许多研究发现,照镜子可以提高人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就包括对自己行为思维的觉察与控制,做对自己更负责任的事情等。许多漫画家会在桌位前摆上镜子,将自己的表情融入笔下的人物中;许多销售人员会在电话前放镜子,以提醒自己时时保持微笑;成功学家也会告诉你“出门前对镜中的自己大声说‘我最棒!’可以带来一整天的激情满满”。&/p&&p&所以,不用怕别人说自己自恋(爱自己的人才能更好的爱别人啊),现在出去多买些镜子置于自己常行动的地方,多多感受自己的表情及身体姿态,体会每一种表情下自己的心理感受,长期训练后我们的情绪觉察与掌控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同时通过潜意识中将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我们理解他人的能力也会随之与时俱进。&/p&&p&成长、动机、自控力、元认知、智慧……说到底,都是学习、主动接触不同的结果。有人说“顿悟需要
经历 + 智慧的点拨”。细分析起来,经历是过往的信息积累,点拨是新的信息,所以与其说“点拨很重要”,不如说是多样性很重要——信息达到量变才有质变,就像吃足了相关营养才能饱,与具体吃的是什么没关系,与先吃米还是先吃菜也没关系。&/p&&br&&p&&b&(三)
&/b&&b&“念念自见”的操作指南&/b&&/p&&p&每个人都可以尝试时时去思索这些问题并让这种思索成为习惯:&/p&&p&我在想什么?&/p&&p&我现在的身体感受是什么样子?&/p&&p&我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其根源是什么?&/p&&p&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事件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感知,那么,使我产生这些情绪的原因是什么?&/p&&p&这样的想法能为我自己带来哪些潜在的好处与坏处?&/p&&p&这样的想法能为他人带来哪些潜在的好处与坏处?&/p&&p&最后拿一句曾经的个性签名与大家共勉:&/p&&p&愿你,我亲爱的朋友,也可以在探索的路上获得喜乐。&/p&&br&&br&&br&&p&个人微信公众号“死理性派”,欢迎勾搭 ╮(*??`*)╭&/p&&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eixin.qq.com/r/EEMwKGfE6jqVrSNL9xYC&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weixin.qq.com/r/EEMwKGf&/span&&span class=&invisible&&E6jqVrSNL9xYC&/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二维码自动识别)&/p&
先来个栗子:一般人看电影往往会有两种心态:一种是完全地被动接受,随便看看或是深陷其中,跟着人物一起哭一起笑,末了说一声“真感人!”;另一种是一边深入感受,一边去思考“人物现在是什么样的心理?使人物产生这样的行为及思维的原因是什么?之后的发…
&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73f98f9cb4adf56b7f1a6_b.jpg& data-rawwidth=&350& data-rawheight=&23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0&&&/figure&1、【一见钟情,靠的也是出色的外貌】但凡一个人说“我不喜欢一见钟情式的故事”,多半代表这一位,对自己的外貌不自信。&br&&p&2、【想知道一个人的内心缺少什么】不看别的,就看其炫耀什么;想知道一个人自卑什么,不看别的,就看其掩饰什么。&/p&&p&3、【人脉交际8大心理定律】1首因效应:首次见面给人好感觉;2诚信定律:热情是焦点,真诚是最高点;3赞美定律:善赞美能博得人心;4面子定律:给人面子才善交际;5谎言定律:善意谎言助交往;6忍让定律:忍让能创和谐;7异性效应:男女具互相吸引力作用;8互惠定律:让对方产生“负债感”。&/p&&p&4、【心理技巧:你先说好消息还是坏消息?】你有一个大的好消息和一个小的坏消息,应该一起说。这样坏消息带来的痛苦会被好消息带来的快乐所冲淡,负面效应小得多。你有一个大的坏消息和一个小的好消息,应该分开说。这样好消息带来的快乐不至于被坏消息带来的痛苦所流没,人还可以享受好消息带来的快乐。&/p&&p&5、【撒谎的孩子有出息】研究发现,50%三岁孩童会说谎,四岁会骗人的占90%,12岁的儿童几乎都会撒谎。孩子撒谎,其实是认知发展的标志。认知功能发展越健全的孩子,说谎技巧就越高明,因为他们有办法圆谎。孩子撒谎有可能是早慧的体现,这些人,成大以后更可能成为领袖人物。&/p&&p&6、【冷技巧:考试前先憋尿】荷兰Twente大学的Mirjam发现在做”选择题“时,膀胱越涨做出的答案会更准确。在实验中他找来自愿者,让他们在喝水后回答一些问题,结果是喝水多的小组做出的答案更加准确。当人憋尿憋到一定境界时,大脑就会高速运转,以快速解。&/p&&p&7、【遭遇客户抱怨怎么办?】高情商化解客户抱怨的黄金步骤:1. 发挥同理心,仔细聆听抱怨内容;2. 表示感谢,并解释为何重视他的抱怨;3. 有错,为事情道歉, 没错,为心情道歉;4. 承诺将立即处理,积极弥补;5. 提出解决方法及时间表, 请对方确认;6. 做事后的满意度确认。&/p&&p&8、【心理常识:人最多拥有5个亲密伙伴】英国《每日邮报》:牛津大学生物进化学邓巴教授对18岁至60岁的人研究发现,男人一般有4~5个亲密伙伴,而女人一般有5~6个闺蜜。每个人心里只有五个亲密伙伴的空位,他们可能是人,宠物或植物。且一旦坠入爱河就容易被忽略。&/p&&p&9、【心理科普:大脑的心理秘密】大脑集中精力最多只有25分钟。这是对成人而言,所以学习20到30分钟后就应该休息10分钟。你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点家务,10分钟后再回来继续学习,效果会更好。&/p&&p&10、【心理常识:别人没有你想象的快乐】斯坦福大学心理研究发现:我们总是有低估他人负面情绪的倾向。也就是说:我们总认为别人春风得意,而倒霉的那个总是自己。这是由于我们自身有关注负面信息的倾向,还有就是在交际中对方戴着快乐的面具刻意隐藏。别人并不像你看到的那么风光,知道吗?&/p&&p&11、【打针时会看着针头的童鞋请举手】最新一期的Psychological Science发表的一篇文章发现,打针时最好用眼睛看着打针,这样会少痛一些。如果把针头进行视觉放大,效果会更好。&/p&&p&12、【心理技巧:亲自下厨心情好】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发现:经常自己动手做饭吃的人比不做饭的人幸福感更强,这是因为在获取食物时付出的努力会增加人们的价值感。吃饭时的快乐感觉和美味感,会持续24小时。嗯,你有自己拿的出手的菜吗?&/p&&p&13、【按掉闹钟继续赖床的女人】她们很难开口拒绝别人,做任何事情都会一拖再拖,是典型的小女生拖拉性格。生活中,她也是个随意的女性,很多时候在你面前流露出孩子气的一面。她不喜欢生活和工作有太大的压力,重视友情多于爱情。&/p&&p&14、【小癖好里看性格】1喜欢把玩头发,表示富于神经质,对任何事都敏感;2一边讲话一边把弄头发的女孩较为任性;3拉耳朵僻好,表现出他想打断对方话题的欲求;4喜欢用手掩嘴的人,个性内向并且较为随和;5.讲话时,以手掩嘴的女性,具有想吸引对方的意图;6.以双手托下巴的僻好,表示有掩饰弱点的意图。&/p&&p&15、【你的爱情在哪个阶段?】一个成熟称得上真爱的恋情,必须经过四个阶段,:共存(codependent) ,反依赖(counterdependent) ,独立(independent) ,共生(interdependent)。阶段之间转换所需的时间不一定,因人而易。但是,大部分的人都通不过第二或第三阶段,而选择分手一途,这是非常可惜的。&/p&&p&16、【心理科普:越是拥有越是不满足】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会想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这在心理学叫“配套效应”。&/p&&p&17、【消费心理学:便利店里的陷阱】1、销路最好的饮料放在商店的最里面:让你多逛会;2、相互关联的物品要摆在一起:激发你需要,让你多买一点。3、收银台前总会有零食:让你买本来自己没有想买的东西。&/p&&p&18、【心理常识:密码心理学】一般人的密码不会超过3个的,即使他有过很多个,最后也会缩小到2、3个的。而且一般人的所有邮箱密码都基本一样的,论坛注册的密码也都一样的,所以破解了一个也就可以得到很多个地方的密码了。&/p&&p&19、【你是右脑型吗?】心理学家凯伦·平教授对500个成年人测试后发现:喜欢右脑思考的人,通常钱袋子较瘪。因为右脑思考者常压抑不住冲动,他们活在当下,不能接受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见收益的投资,这使得他们在理财方面犯下不少错误。&/p&&p&20、【地震中的心理学:细节见人心】日本播音员的读稿语速一般是每分400字,而这个语速在讨论时往往还会加快。可在遇到灾难时,播音员要把语速减少到每分360字,因为这个语速是给人心理上安稳的最佳数值。&/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303dac2a62f707a1cce3192_b.jpg& data-rawwidth=&784&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303dac2a62f707a1cce3192_r.jpg&&&/figure&
1、【一见钟情,靠的也是出色的外貌】但凡一个人说“我不喜欢一见钟情式的故事”,多半代表这一位,对自己的外貌不自信。 2、【想知道一个人的内心缺少什么】不看别的,就看其炫耀什么;想知道一个人自卑什么,不看别的,就看其掩饰什么。3、【人脉交际8大…
&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2bbf34f4d48d2d1b878ac11d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2bbf34f4d48d2d1b878ac11d_r.jpg&&&/figure&&blockquote&&b&“谋大事者,首重格局”---曾国藩&/b&&/blockquote&&p&你的世界观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 | 自我成长&/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2b259eed4a50d155e613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2b259eed4a50d155e613_r.jpg&&&/figure&&p&&br&&/p&&p&很多人一直不敢相信自己可以拥有幸福,富足的生活,每天领着微薄的工资,一边抱怨着社会环境如何不公,一边指望着自己不做任何改变就能获得飞来横财。这里面有我们的亲人,朋友,也包括以前的我们。&/p&&p&&br&&/p&&p&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管理学教练、美国著名成功学、潜能激发大师博恩·崔西说:&b&“你渴望的程度是你能力唯一真正的限制。”&/b&打个比方,对于贫穷人而言,在3天内筹集10万人民币有没有难度?有。但是如果是他的爸爸或者妈妈,或最爱的人生病了,在3天筹不到10万治病,生命就结束了,那他能筹到吗?大部人的回答都是:“可以”。所以,你的渴望是你能力唯一真正的限制。&/p&&p&&br&&/p&&p&而决定你的渴望程度的,就是你的世界观。&/p&&p&&br&&/p&&h2&&b&世界观是什么?&/b&&/h2&&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fdf0fafabd00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fdf0fafabd00_r.jpg&&&/figure&&p&&br&&/p&&p&&b&世界观(World Views)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们对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总的根本看法,它是哲学层面的元理论图式和信念,自上而下地指导着人们的一切行为。&/b&从科学解释学的视角看,世界观可以被定义为描述、解释、说明和预测所有现象包括自然和社会的有组织的方式。世界观有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世界观和作为个人意识最高层面的世界观。前者是某种哲学体系,往往以文字或印刷符号为载体;后者是个体心理内容的组成部分,以个律的头脑为载体,它制约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是个体行为的最高“调节器”(施普兰格,1987)。&/p&&p&&br&&/p&&p&苏联心理学界将世界观看做是性格形成的条件,更是个性倾向性的一个有机组成因素。“&b&世界观不仅确定个性一般的倾向性、目的性,以及赋予性格以确定性和坚定性,而且还影响人的整个面貌,特别是影响行为举止、习惯和意向。”&/b&(波果斯洛夫斯基,1979)。&/p&&p&&br&&/p&&p&我国心理学界与苏联心理学界的观点基本一致,但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根据系统层次理论将心理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最低层次,也就是无意识活动;第二层次是有意的低级心理活动,如感觉、知觉、情绪等;第三层次是有意的高级心理活动,如观察、意义记忆、思维等;第四层次是最高层次,就是世界观。可以看出世界观是建立在前三个层次的基础之上的,但又可以统驭前三个层次。也就是说,&b&世界观是在前三个心理层次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旦形成,又反作用于前三个心理层次,成为它们的调节者、支配者。&/b&&/p&&p&&br&&/p&&p&一般说来,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并以此来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在阶级社会里,世界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阶级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甚至根本对立的世界观。不同的世界观会指导人们采取不同的行动,从而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p&&p&&br&&/p&&h2&&b&世界观的结构&/b&&/h2&&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0fb9fced5a28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31& data-rawheight=&3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0fb9fced5a28_r.jpg&&&/figure&&p&&br&&/p&&p&&b&1、认识&/b&&/p&&p&&br&&/p&&p&认识是形成世界观的基础或前提。人们通过认识,通过感知、观察和思维,就能获得关于现穷,关于精神和物质、意识和存在的一般概念体系。只有当一个人掌握了丰富的、系统的、科学的知识时,他才有可能形成丰富的、系统的、科学的世界观。&/p&&p&&br&&/p&&p&&b&2、观点&/b&&/p&&p&&br&&/p&&p&莫洛史卓娜认为,&b&“观点表现为人对最重要的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人类认识的本质的一定看法”&/b&,F .B缪哈密特嘉洛娃告诉我们,观点是人们在认识的基础上,“对周围世界的事实和现象作出的一定评价。”IO.M.史莫列切夫指出:&b&“观点常常是以评价判断的形式来实现的。”&/b&这样看法,所谓观点,就是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一定看法、判断和评价。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不可能为认识而认识,使自己永远停留在认识的阶段上,而是会在认识之后,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客观事物的真和假、善和恶、美和丑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表明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可见观点已不是单纯的认识,而是在认识之中,掺入了某种主观态度,染上了一定的情感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世界观结构的基本因素的观点,较之认识要复杂一些了(В.В.波果斯洛夫斯基,1979)。&/p&&p&&br&&/p&&p&&b&3、信念&/b&&/p&&p&&br&&/p&&p&莫洛史卓娜指出:&b&“信念是对周围世界的比较高级的认识,是人们深信自己的观点和理想正确性,并要求自己经常准备为了实现这种观点和理想而进行不妥协的斗争。”&/b&r,H.史柯尼利克写道:“信念是一种真理,这种真理乃是客观意义的认识和主观意义的体验的结合。”&/p&&p&&br&&/p&&p&B .A.克鲁捷茨基在其《心理学》中告诉我们:&b&“信念是行为的重要动机,它和理想紧密联系着。&/b&信念表现为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一定原理、判断、见解和知识的真实性坚信无疑,认为这些都是无可争议、有说服力的。并在生活中接受它的指导而力求达到它。信念的情绪方面是和它的深刻的热情相联系的。信念不仅表现为领悟和理解,而且还富有深刻的情感和体验。”这样看来,所谓信念,就是人们坚信自己认识和观点的芷确性。信念更不是单纯的认识,而是认识和情感的“合金”。可见信念乃是观点的进一步的“升华”,它较之观点要复杂得多了。&/p&&p&&br&&/p&&p&4、&b&理想&/b&&/p&&p&&br&&/p&&p&A. B克鲁捷茨基《心理学》写道:“人们行为的道德动机在理想和信念中表现出来。”“道德理想是人们在活动和行为中应当效法的榜样。每一个历史时代都具有自己的理想形象,在这个形象中体现着最有意义的特点和这个时代人们的志向(В.А.克鲁捷茨基,1980)。&/p&&p&“B.B‘波果斯洛夫斯基·《普通心理学》指出:&b&“理想一一这是可以预见未来和在某种程度上走在生活前面并反映生活发展趋势的一种形象。”&/b&“理想是生活的纲领,它由对个人在积极的自我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理想是指路明灯,它指引着运动的方向,但依然是遥遥在前,不可触及。理想号召前进,它包含有自我教育的纲领。”我们认为,理想不单纯是人们所追求的某种形象,也就是说,它不单纯是一种认识,而且体现着追求者的情感和意志,理想乃是人们知、情、意的结合。&/p&&p&&br&&/p&&h2&&b&世界观就是你的格局&/b&&/h2&&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7af1b58eab2cfa669f18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1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7af1b58eab2cfa669f18_r.jpg&&&/figure&&p&&br&&/p&&p&哲学上是这样解释世界观的,世,即时间;界,即空间。而格局的解释是这样的,格,即对认知范围内事物认知的程度;局,即时间与空间认知范围的大小。格局其实就是世界观的另一种表述。&b&世界认识越广,对事物发展认识越精细,就会产生正确的思想,从而有正确的行动,就必有好的收获。&/b&世界认识越小,越不了解事物发展的机理,就会只关注结果,忽略其中来龙去脉,这样的人就越容易自私,容易抱怨。世界观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指导我们的行为。美国总统罗斯福有一次家里被偷了,他的朋友写信安慰他,但他的回信是这样的:我应该感谢那位小偷。第一,他偷去的只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第二,他只偷去我部分的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p&&p&&br&&/p&&p&1、&b&格局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b&&/p&&p&&br&&/p&&p&一位姑娘把新买的iPhoneX放到钢琴上,她的同学看到后,说真能装,放在这么显眼的位置,姑娘笑了笑说,我谈着几十万的钢琴,你却只看到了几千块钱的手机。姑娘的妈妈对女儿说,你住着几千万的别墅,眼里却只有钢琴;姑娘的爸爸对妈妈说,你有着身价几十亿的老公,眼里却只有破别墅。眼光在哪里,格局就在哪里。&/p&&p&&br&&/p&&p&个体在生活中的格局定位,往往就决定了其事业的方向和态度。听过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乞丐和皇帝的故事,一个乞丐救了皇帝的性命,皇帝就赏赐他,问他想要什么,随便说,都能实现。乞丐说?:恳求皇上把我现在讨饭地盘旁边的两条街也归我,以前我就被那里的乞丐赶出来过。这就是乞丐的格局,这样的格局决定了他只能是个乞丐。&/p&&p&&br&&/p&&p&年轻的时候容易短视、目光短浅,盯住眼前的利益。就比如早早放弃学业出去打工的人,在同龄人中也许是比较优越的,能赚一些钱,觉得读不读书也没区别,一样能赚到钱。但是当青春不在,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会取代你,而那些同龄的、继续修炼自己的人却开始拥有了自己的事业。&/p&&p&&br&&/p&&p&2、&b&格局是被不断放大的&/b&&/p&&p&&br&&/p&&p&著名的催眠大师马修·史维说过:&b&你的格局一旦被放大之后,再也回不到你原来的大小。&/b&如果我们的格局,是一个杯子的大小,那么最多就只能装一个杯子的水。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把心中的这个杯子变成一只桶的话,可以装的水就变多了。如果再把桶变成浴缸,变成游泳池,,,,当格局越来越大的时候,我们装进去的东西就越来越多。&/p&&p&&br&&/p&&p&格局不够大,人生终究会被设限。当你还在追求物质的攀比时,别人已经在追求精神的享受了;当你还在为一点小成就而沾沾自喜时,别人已经默默耕耘甩了你一大截。注意看那些经常怨天尤人,因为一点小事就一筹莫展的人,多是格局小的人,因为格局小,心胸就小,就会常常一叶障目,碌碌无为。既不肯承认自己的无知,也不想为了理想而奋斗。&/p&&p&&br&&/p&&p&3、&b&格局就是你世界的宽度&/b&&/p&&p&&br&&/p&&p&也许我们会为自己的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比如在一次辩论中说得对方哑口无言,或者在一次考试中拔得头筹,或者被某位师长夸赞为天资聪颖、前途无量。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仅仅因此就觉得自己天下无敌那格局就太小了。你要想想此时此刻,世界的某个角落,也许在北京的一个地下室,也许在波士顿的一间公寓,也许在日内瓦的一间实验室,或者,甚至在深山中一栋隐居的木屋中,有一个和你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正在构思一件伟大的作品,或是在探索最前沿的思想,或是正在酝酿一个伟大的发现。而你对此全然无知。&b&你只是生活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并臆想自己是这个小王国的君主,全宇宙的中心。&/b&&/p&&p&&br&&/p&&h2&&b&放大你的格局&/b&&/h2&&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262bd0dbca2c5f4f01d3c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82& data-thumbnail=&https://pic4.zhimg.com/v2-262bd0dbca2c5f4f01d3c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262bd0dbca2c5f4f01d3c_r.gif&&&/figure&&p&曾国藩曾说:&b&“谋大事者,首重格局”&/b&。人生需要格局,拥有怎样的格局,就会拥有怎样的命运。&/p&&p&&br&&/p&&p&1、&b&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b&&/p&&p&&br&&/p&&p&谦逊,有的时候不是和傲慢相对的,而是和无知相对。只有谦逊,觉得自己一无所知,才会更加认真地去学习。泰戈尔说:&b&“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b&也是因为,当我们处于谦逊的状态时,才知道自己有多么地薄弱,才会想到反思自己,然后提升自己。&/p&&p&&br&&/p&&p&世界很大,我们每个人都显得很渺小,所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做人最怕的就是自满,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总是自以为是,这一定是错误的。要把眼界格局放大,就得保持谦逊的态度,知道自己不知道,反思就是向上的动力。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会明白该从哪里提升自己。&/p&&p&&br&&/p&&p&&b&2、多经历一些大场面&/b&&/p&&p&&br&&/p&&p&&b&如果你面对过5000人讲话,那么你再对50人讲话时就游刃有余;如果你管理过两千万资产,那你账上显示余额两万元时,就不会过于兴奋;如果你阅人无数,那你就不会盯着一个长相尚可的男生流口水。&/b&格局是一次一次被放大的,如果把自己局限在小地方,小范围的交际圈,就如井底之蛙一样,你看到的就只是这片天空,而不曾想过还有更广阔的天空,更不一样的生活方式。&/p&&p&&br&&/p&&p&&b&3、不断接触比你层次高的人&/b&&/p&&p&&br&&/p&&p&如果你整日跟室友们讨论的是哪里饭菜好吃、哪个人三八舌长、哪个人翻了你一个白眼、哪个人偷挤了你的牙膏、哪个人是你评奖学金的强劲对手,那你格局就会越来越小。你要知道,村里经常有为一只鸡而彼此打破头的村民;学校里也出现过因为学习竞争而毒死室友的舍友。&b&世面见少了,就会跟麻雀一样飞不高&/b&。世面见少了,没见过什么鸟事都会感慨惊叹。世面见少了,思路就不会开阔。世面见少了,格局也会很低。想方设法进入更高级别的圈子,耳濡目染;当然,不能光搞钻营,思考、做事都要提高一到两个层面去才行,实践。&/p&&p&&br&&/p&&p&4、&b&始终保持学习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b&&/p&&p&&br&&/p&&p&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会出现很多新的事物,会有很多新的观念,会有很多新的生活方式,文化反哺告诉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长辈需要向晚辈请教新知识、新科技,不然就会不适应这个社会。所以,不管是哪一代人,都要始终保持一个学习的心态,让自己不断接受知识的改组。&/p&&p&&br&&/p&&p&另外,要对新鲜事物保持好奇心。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动机,如果失去好奇心,对什么都兴致平平,就很难进步,也很难找到生活的乐趣。&/p&&p&&br&&/p&&p&References:&/p&&p&В.А.克鲁捷茨基:《心理学》第一编第四章第三节,莫斯科教育出版社,1980&/p&&p&В.В.波果斯洛夫斯基等:《普通心理学》第一编第五章第六节,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p&&p&周晓虹. 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J]. 青年研究,-28.&/p&&p&&br&&/p&&p&&b&更多心理学知识,关注微信订阅号小麦心理X(xiaomaixinlix)&/b&&/p&
“谋大事者,首重格局”---曾国藩你的世界观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 | 自我成长 很多人一直不敢相信自己可以拥有幸福,富足的生活,每天领着微薄的工资,一边抱怨着社会环境如何不公,一边指望着自己不做任何改变就能获得飞来横财。这里面有我们的亲人,…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dc120a776dcc4bab373f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dc120a776dcc4bab373f_r.jpg&&&/figure&&p&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p&&br&&p&这句话是教父里面的一句台词。&/p&&p&虽然它只是一句台词,但是它已经道清了人和人之间最大的不同的地方。&/p&&p&我们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选择,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p&&br&&p&但是无论是选择,还是想办法解决问题。&/p&&p&都一跟一个因素很有关系。&/p&&p&那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p&&br&&p&可以说是一种深刻的洞察力。&/p&&p&同样一个问题,比如处理人际关系、自卑、懦弱等问题,很多人会一辈子都找不到问题所在,但有一些人可能还是比较有悟性可能你说一次他就明白了。&/p&&br&&p&在这方面我自己不算是很聪明,我也是花了很久才了解清楚问题的根源在哪里。&/p&&p&但至少我方向大概是没错的,那就是学习心理学。&/p&&p&因为这是一个人生大问题,我只能不断的去学习,方向没错,剩下的就是等待时间去解决。&/p&&br&&p&再比如,遇到一个营销的难题。&/p&&p&有人很聪明马上就发现可能就是产品定位不同,或者就是这个产品不行市场不行得换。&/p&&p&但有的人呢,就觉得这是自己不够努力,这是自己不够用工,这是自己促销方法不对。&/p&&p&你会发现同样一个问题,不同人的解决方法是不同的。&/p&&br&&p&然而,问题的本质是什么,首先要调查研究清楚。&/p&&br&&p&还比如,两性关系的问题。&/p&&p&有的人一辈子都会觉得是自己没有遇到合适的对象,才导致了自己的没有长久的恋爱关系。&/p&&p&但有的人就很清晰的认识到,两性问题的本质还是自己。&/p&&p&自己只要成为了那个人,自然会吸引到想吸引的人,自己的价值和性格有问题,那么亲密关系本生就不会长久。&/p&&p&也难以吸引到别人。&/p&&br&&p&这也是同样一种问题,不同的人寻求不同的方法。&/p&&p&有人认为是对象问题,但是问题的核心是爱的能力问题。&/p&&br&&p&再比如说点形而上的东西。&/p&&p&有些人可能学过哲学的,非常清晰的了解到了,人生的意义其实不过就是快乐。&/p&&p&然而有些人,一辈子都找不到这辈子生活的意义,总以为自己活着是为了工作,为了父母,为了社会。&/p&&p&其实为了工作,为了父母,为了社会,本质上还是为了自己的快乐。&/p&&p&但是这个快乐真的是你真正需要的快乐么,不过是让你心里舒服一点,还是真的那种让自己内心有非常强烈的愉悦感呢。&/p&&br&&p&技术的问题,科学的问题,艺术的问题就更加个性化,而且具有创造力。&/p&&p&每个人人生经历阅历不同,造成其思考方式不同,其应对方式不同,选择不同。&/p&&p&但选择的模式难以改变,所以无数个空间和时间组成的定向选择,就成了你的命运。&/p&&br&&p&只因为,你看到的选择只有那一个,你没有看到更大的选择,是因为无法意识到更好的选择。&/p&&p&无法看到,就是因为思维的局限,以及对事物不敏感。&/p&&p&这就造就了你的行为注定只能这样。&/p&&br&&p&想要看透本质,那就好好提高自己思维,学学哲学和心理学确实是一件比较容易提升自己的道路,当然绝不仅仅是这样,还有很多方式等待自己可以去探索。&/p&&br&&p&为什么青藏高原上无数条河流,唯独长江黄河流进了大海。&/p&&p&因为高度和角度的不同罢了。&/p&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这句话是教父里面的一句台词。虽然它只是一句台词,但是它已经道清了人和人之间最大的不同的地方。我们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选择,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
&p&转一下一个很经典的帖子,很长但很有意思:&/p&&br&&blockquote&让你沉迷游戏的五个步骤原文来自: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cracked.com/article_18461_5-creepy-ways-video-games-are-trying-to-get-you-addicted_p2.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cracked.com/article_184&/span&&span class=&invisible&&61_5-creepy-ways-video-games-are-trying-to-get-you-addicted_p2.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 &/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dfda370ea6a500c6e554_b.jpg& data-rawwidth=&610& data-rawheight=&1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dfda370ea6a500c6e554_r.jpg&&&/figure&&p&
嗯 最近呢 报纸的头条说又有人因为沉迷游戏而死了 &/p&&blockquote&这是怎么了?我不是说电脑游戏是海洛因。我当然知道这些沉迷在游戏里的人在现实中可能很受伤或很孤独,但是沉迷魔兽世界这个现象或者专家叫兽说的沉迷网络游戏还是比较严重的。所以我就想问问
是不是有些游戏故意设计成让你必须不断的去玩,即使你一点也没享受?
当然有。而且他们的那些招数有时简直是让人毛骨悚然。
&b&#5. 把你当小白鼠
&/b& &/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e7b592eabbe_b.jpg& data-rawwidth=&610& data-rawheight=&2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e7b592eabbe_r.jpg&&&/figure&&p&如果你曾沉迷于某个游戏或者知道那么个人沉迷,那么你肯定觉的下面这篇文章很恶心。
&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world-science.net/exclusives/081111_gaming.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Videogame craving may rev up brain's addiction circuits&/a&
这篇文章是一个在微软的游戏研究员写的,内容是说怎么样才能让游戏钓住人,才能让玩家喜欢。这个人很厉害,有行为学和脑科学的博士学位。
&i&书中说:游戏中每一个事件都是一个一个设计好的时间段,活动,奖励的集合。这有无数的方法让这些元素可以结合在一起构成各种各样的游戏事件的探索&/i&
注意到这个写的文章中没有任何一个“好玩&,&有意思&的字眼。因为那玩意跟他没有关系。反而写的是游戏事件的探索。
“在这个节点,会很容易让年轻玩家们爽到举手庆祝。”
&/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1ab897dc9df70701b77ab_b.jpg& data-rawwidth=&262& data-rawheight=&18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2&&&/figure&&p&他的理论基于B. F. Skinner。这个人发现,控制生物的行为只需要用简单的赏罚措施来训练目标。
他发明的Skinner box斯金纳箱 ,用来控制小动物,比如拉一个杆或者按按钮就可以得到食物
&/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fad194dbbceb134bb55d5c9_b.jpg& data-rawwidth=&212& data-rawheight=&33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12&&&/figure&&p&这玩意的发明导致了游戏研究者 Nick Yee 把《无尽的任务》称为Skinner虚拟实验室。
问题在哪?
现在游戏的本质已经变了。曾经一个游戏要50块钱,厂商也不会特别关心我们究竟玩多久。游戏只要做的好玩以此来确保我们还买下一作。
&b&但游戏的商业化逐步向前使基于用户群的游戏比如MMO大型多人在线,需要用户一直玩下去并且一直付钱直到地球爆炸,太阳毁灭,春哥去世。
不过他们没有办法创造一个足够大的探索的空间或者故事背景让你玩个好几百年,所以他们必须得改变游戏的机理,&b&让这些玩家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能坚持一直做重复无聊的事情&/b&。所以这些游戏设计师就用了Skinner方法
这个目前在游戏设计方面是一个很大的争论。《时空环境》的设计者 Jonathan Blow认为Skinner这种模式的游戏机理是一种剥削形式。它不是那种“好玩的游戏”,而是设计出来让玩家定期辛勤地劳作,通过Skinner用来控制生物的奖赏惩罚制度把他们牢牢的栓在电脑前不断的猛击鼠标键盘。
你想问为什么这种方法会奏效,那些奖励都只是一些电子代码啊? 那么请看下面
&b&#4. 制造一些虚拟精神食粮给你喂食
大多数游戏成瘾都基于以下这个事实:
你的大脑把游戏物品当成真实存在的东西。事实上,游戏物品确实有价值。
有人冷嘲热讽玩游戏的人:就为了一件虚拟的武器,你竟然能浪费你所有的人生?
其实这些人想错了。如果某件东西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和技术,那么不论这件物品是用钻石做的,还是二进制码构成的,还是牛肉做的,他都是有价值的。
&/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b381f58f31_b.jpg& data-rawwidth=&316& data-rawheight=&18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6&&&/figure&&p&我不经意的就耗费500小时在《塞尔达》的瓶子上。
这就是为什么韩国最高法院规定虚拟货币是可以合法跟金钱兑换的。现在全世界虚拟货币总额高达50亿美元。
这没有什么好值得争议的。毕竟人们还花很多钱去买钻石,尽管我们都知道钻石只是好看点而已。一套装备也很好看而且能保护你不受那些兽人的伤害。这样说来这两样东西都是一样的,你只是花钱买一个概念(idea)而已。
&/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8de22fe9a86f3e34be266d_b.jpg& data-rawwidth=&380& data-rawheight=&34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0&&&/figure&&p&
生日快乐!这是送你的。
&/p&&blockquote&问题在哪?
当然了,事实上过去25年里在基本每个游戏都要你收集物品,以便通关。这也没什么特别的。不过由于玩家把游戏里的东西当成自己的财宝一样,所以那些故意让人上瘾的游戏让你无穷无尽的去收集东西,尤其某些东西甚至在游戏里没什么用。
游戏开发者明显故意利用我们贮藏和收集物品的动物本性,让我们永远刷怪刷怪刷怪。 这种方法很见效的,不信你看这儿就有一人,尽管边儿上坐着一个裸体大波妹,他却执着的刷怪做任务。
从那篇微软员工写的文章上来看,游戏开发者知道他们设计物品来对待玩家就好比在skinner实验箱给小白鼠奖励一样。这是为了……
&b&#3. 让你主动按按钮
想象一个关在笼子里的一个小白鼠,噢,既然我自己也老玩游戏,当然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小白鼠。那就想象是精灵鼠小弟行了吧。
如果你想让它不停的按按钮,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不在它按按钮的时候奖励它食物,它显然就不会再去按了。最牛逼的办法就是设定个程序根据按按钮的次数按照不定的几率的掉落食物,那么它马上就会不停的按按钮。实验证明了这点。
&/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806ba55ef75b130e622b_b.jpg& data-rawwidth=&366& data-rawheight=&24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6&&&/figure&&p&
看到了么?证明
这叫“变动的暴率”,这就是为什么在魔兽世界里,怪物掉的东西都是随机的。。这就跟老虎机勾住人是一个意思。&也许再玩一次就大奖呢?=
也许下一个怪就掉我的装备了呢?&
在中国,网络游戏《征途》用的方法可谓是世界上最狡猾的。这个游戏满世界都是各种各样随机开出宝物的箱子。你想打开这些箱子,你就得用KEY。怎么获得这些KEY呢?当然花RMB买了,跟老虎机的游戏币一个意思。
&/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1d70b6d8b7a41f9acaa2eb2d85e23954_b.jpg& data-rawwidth=&416& data-rawheight=&24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6&&&/figure&&p&当然那显然不是这样游戏最离谱的地方。
除了赌博元素外,你跟其他成千上万的玩家还有个排名,互相攀比看看谁开的箱子最多。有个妹子就说她曾经花整个晚上在开箱子--开了1000多个箱子就为了得当日日常奖励。
她最后也没有得到,因为总有人比她开的多.
问题在哪?
你是不是能到想象那个妹子坐在电脑前,看着她的人物在箱子前,不断开箱子,点对话,看同一个动画效果无数次?
&/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99a4f35b3bb5ff55079c1f_b.jpg& data-rawwidth=&293& data-rawheight=&19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3&&&/figure&&p&
如果不懂她在做什么的话,你会以为她有严重的心理疾病 :“她怎么会从一个好姑娘变成了一个“雨人”一样的自闭症患者?”
BF Skinner管这种过程叫“塑形”。用小奖励,一步一步,一环扣一环地把你控制住。
在魔兽世界里,你想要来套T10,首先它有五件,然后你还要至少400个冰霜徽章。
这些冰霜徽章也要花时间在特定的怪物上得到.然后你还需要用&印记&换更好的T10。
所以你又得回去原来的地方继续刷怪,日日夜夜,不停的点着鼠标。大波妹被击倒。
一旦你明白了,你还管这些叫&游戏&吗? 这更像是挠蚊子包,越挠越痒.并且还变的更恶劣了....
&b&#2. 让你一直点击鼠标,直到永远.
小白鼠和人的最大区别在于我们人可以选择别的游戏.如果一个游戏真的只是开箱子随机得物品的话,我们最终就会玩别的去了.人类需要一个长远的目标来坚持继续向前.
让人沉迷的游戏用以下科学方法拴住玩家.
由浅入深的吸引玩家.
首先,设计好&食物&让玩家很快聚集过来,然后随时间减慢&食物&的供应速度.这就是为什么MMO一开始都是升级容易,然后需要的付出和时间与等级就按比例的增加了.一旦玩家感觉到升级迅速的快感后,之后减缓的升级速度实际上增加了升级的快感.微软的游戏行为学研究人员发现玩家升的级越高,他们玩的就越狂热.
减少玩家的休息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存档点设置的特别特别远,或者鼓励玩家做一个长线任务(比如WOW的25人本)一旦开始了,就很难主动停止,否则就前功尽弃.
不过肯定有玩家不吃这一套.所以这里有个从另外一个角度做的游戏:WII上的超级马里奥兄弟,游戏中关卡比较的短,给人的感觉就像吃一包薯片一样.吃了一片儿,意犹未尽,又吃一片儿,直到整袋吃完.
&/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3fb3a84e95ae6d9a7e59_b.jpg& data-rawwidth=&266& data-rawheight=&20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6&&&/figure&&p&这包薯片中藏着库巴和被绑的公主.
顺便说一下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人不会看一篇一整段3000字的文章,却会读那些分成细小段落的文章的原因.
不玩你就输了
这是一个比较操蛋的阴招.为什么因为小白鼠按键就奖励它?为什么不是设计成如果他不按,就惩罚他?
行为学家叫这个&躲避&。他们设计这样的笼子让每隔30秒就给动物一个电击,除非它按那个按钮。
动物也学的非常非常快,永远在按钮旁边,不停的按着按钮,一次又一次。
&/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bcc6bd39204a04ebacae_b.jpg& data-rawwidth=&316& data-rawheight=&21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6&&&/figure&&p&“回去继续《越野摩托》!”
为什么到时间了就要疯了似的收割农作物,因为它会枯萎会腐烂。在《UO》你的房子或者城堡会变旧。在《动物之森》中,在镇子会长满野草,假如不经常登陆的话你的房子会爬进蟑螂。这是操蛋游戏设计史的里程牌设计让玩家不停的玩玩玩而只为了避免失去他们曾非常努力得到的东西。
上述每一个方法都有不足。为了让人沉迷于这个游戏。他们就把这些方法全部结合起来,加上“固定暴率,随机掉落”(算算有多少在魔兽世界里)做成一个游戏。让小白鼠们,一会跑去按这个按钮,一会跑去按那个按钮。
问题在哪?
之前我们提出这个问题:强迫性的点击&&&&收集物品 能不能称为一个游戏 那么这引出一个大问题 什么是游戏?
嗯,我们玩游戏是因为我们满足于掌控游戏世界,尽管对我们现实世界没有任何意义。它也能帮助开发我们的大脑(尤其是孩子们),还可以看看自己的能力而且即使失败了也没什么后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大脑在我们玩游戏时奖励我们一种我们称做“快乐”的感觉。其实海豚也这样。&/p&&blockquote&所以我没有谈及像吉他英雄这样的游戏。它们也故意让人上瘾,不过用的路子是大家都明白知道的。我们很自然会想要玩的越来越好。同样地,像使命召唤6这样的游戏只是面向那些缺乏运动细胞的人的一种体育运动,它遵循一个最简单的规则,人人都想赢。&br&那些让你一直”按按钮,直到饿死“的游戏迷失偏离到了另外一种境界。就像其他人指出来的一样,这种游戏的意思就是在你操作NB,完全掌控这个游戏后,还得玩下去。即使体验最后一丁点新鲜事物后还要玩下去。显然点击鼠标获得一张宝物的图片不能用”好玩“来定义把?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作家炮轰几年前暴雪”发明“的成就系统。那些成就捆绑着一些毫无意义的任务(比如钓上1000条鱼)。这不是新剧情,不是新游戏元素的实践,或者新的游戏手法。只是一个网络上的脚踏车。
如同小白鼠的。。。
&/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1f02a5bd088cea352c399c0f7f82ddda_b.jpg& data-rawwidth=&216& data-rawheight=&31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16&&&/figure&&p&
当然,游戏设计师和各种下面回帖的一定准确的指出:没人逼你这么做。为什么人类会自愿的把自己当成小白鼠呢?这是因为…………
&b&#1. 让你把Skinner箱当作自己的家
&/b&&/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f0b3065f14_b.jpg& data-rawwidth=&610& data-rawheight=&2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f0b3065f14_r.jpg&&&/figure&&p&
你喜欢自己的工作么?
考虑到有那么一部分人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在上班的时候,那我猜答案是否定的。
尽管听起来还是比较震惊的,什么“某人所有课都挂了,就因为一直玩魔兽世界”,其实只是因为,他不喜欢上那些课而已。这跟什么暴雪是黑社会控制着玩家没什么关系,游戏仅仅只是填补了他们的空缺。
为什么我们中有太多人有这个空缺呢?通过Malcolm Gladwell,我们知道任何人满意他的工作需要三件东西,我打赌你们中的大部分人连两件都没有
努力后的回报
&/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6a2a402abe0bcbcc35580_b.jpg& data-rawwidth=&316& data-rawheight=&23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6&&&/figure&&p&
多数人,特别是年轻的玩家,在工作中得不到这些,甚至是在任何事情中都没有。不过那些最让人上瘾的游戏可是特别地把这三个东西给我们了,或者至少,三个美好的幻象。
&/p&&blockquote&
游戏里你可以选择哪些任务做哪些不做,或者开心农场里种自己想种的物种。甚至你可以选择自己的身材,种族,天赋。
奇怪的是玩家会去做一些单调的打装备的工作。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感觉这是在打装备。比如搞T10的时候要做的那系列复杂的工作,这让玩家心甘情愿去刷。
努力后的回报
这是最重要的,一旦你在魔兽世界升了一级,这时候我操屏幕上就出现一巨大耀眼闪亮光的金光闪瞎你的狗眼。
&/blockquot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9eddbc1a5f016a62a8a33d_b.jpg& data-rawwidth=&412& data-rawheight=&26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2&&&/figure&&p&
这些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直接切实的看到生活给我们的回报。生活给予我们的不是那种即刻的满足,更像是一种长久的成就感。我们要怎样玩命努力工作才能得到这些东西,或者在过程中有东西能衡量我们跟未来的距离吗?我们是要生活给予我们的呢,还是要屏幕上显示出来升级的光芒呢。
最绝的就是他们让玩家用游戏单调的地方换取游戏有意思的地方。比如那种先得做一系列任务,才能进团队副本的,或者“我就打个点卡钱”。实际上这种无聊的刷怪行为,确实可以增加之后的成就感,并且也帮你把对不学习或不工作的罪恶感挤走。毕竟你花费时间做了点什么。“昨天我花一天的时间打钱,真无聊,还不如归置归置屋子呢。今天我总可以参加G团了吧”
问题在哪?
游戏设计师 Erin Hoffman说的很好:“沉迷游戏不是说你愿意做啥,而是你不愿意做什么,你用玩游戏逃避了你不愿意做的事。” 她说一个简单的FLASH游戏 Bejeweled 都可以让人沉迷进去,这是因为你不想工作,你想干别的。
&/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200bfadcdd6bfaf0653a06dbee2199fa_b.jpg& data-rawwidth=&316& data-rawheight=&24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6&&&/figure&&p&事实就是我们很多人都乞求钻进Skinner箱,
乞求成为小白鼠,
乞求别人的奖励。因为现实生活给我们的回报真的是太长久了,又太辛苦了。所以,游戏跟看体育,看电影,或者看星星一样就是逃避生活的工具而已。
&/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f8e439fc3b1ef2c68bdf_b.jpg& data-rawwidth=&316& data-rawheight=&21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6&&&/figure&&p&海洛因说:我估计注射器里放的是1毫升魔兽世界
危险在于现在游戏设计特别高效向你灌输成就感,比学业或者事业中要大的太多了。我们不是说游戏会毁了这个世界,或者沉迷游戏在年轻人中是一种瘟疫。不过我们以后可能会有一整代的人,在麦当劳在肯德基工作,即便他们有很好的天赋。他们不满意自己的生活因为他们浪费20年的光阴在玩游戏上,然后又逃避现实,逃避自己的“不满意”,去花更多的时间玩游戏。如此往复。
不过有个事实就是,如果你认为魔兽世界是毒品,那么你会看到,十年以后新游戏上的那些把戏,只会比现在更加诱人。
&/p&&br&&p&很感谢作者 John Hopson & David Wong,写的太好了!&/p&&br&&h2&*********3332 广告分割线~~~欢迎参加我的Live 2333*********&/h2&&h2&&b&&a href=&https://www.zhihu.com/lives/users/5f91f208cb9e8d5de58ae& class=&internal&&知乎 Live - 全新的实时问答&/a&&/b&&/h2&&h2&&b&*&/b&&/h2&
转一下一个很经典的帖子,很长但很有意思: 让你沉迷游戏的五个步骤原文来自:
嗯 最近呢 报纸的头条说又有人因为沉迷游戏而死了 这是怎么了?我不是说电脑游戏是海洛因。我当然知道这些沉迷在游戏里的人在现实中可能很受伤或很孤独…
斯金纳箱子&br&&br&实验1: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按下按钮,则掉落食物。&br&&br&结果:小白鼠自发学会了按按钮&br&&br&何为学习?就是指将行为与操作者的需求建立相倚性联系。换句话说,使行为者感觉到“行为”与“奖励”是有联系的。&br&&br&只要通过将行为与奖励不断重复、建立联系,就可以培养起操作者的行为模式。&br&&br&奖励可以培养行为习惯,很棒吧?那么看实验2。&br&&br&2. 行为与惩罚&br&&br&实验2:将一只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小白鼠不按下按钮,则箱子通电。&br&&br&结果:小白鼠学会了按按钮。&br&&br&但遗憾的是,一旦箱子不再通电,小白鼠按按钮的行为迅速消失。&br&&br&“惩罚”,作为奖励的邪恶双生子,可以迅速建立行为模式。然而,惩罚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它建立起来的行为模式,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旦惩罚消失,则行为模式也会迅速消失。&br&&br&从长远来看,惩罚对于行为的制止并不会起到显著作用。现实生活中,因为惩罚带来的凡勃伦效应,有时甚至会使惩罚起反作用。&br&&br&凡勃伦效应:美国学者凡勃伦认为,与产品越降价、需求越增多的一般规律不同,特定的产品越涨价,需求越增多。部分上流阶层的消费目的在于,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成功,满足虚荣心,所以价格越高,需求则增加。相反,如果降价,体现上流阶层的界限变得模糊,所以需求减少。&br&&br&如果想要控制行为者不去进行某个行为时,应找到该错误行为的“奖励物”,移除该奖励,从而制止其错误行为。&br&&br&然而,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