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怒偏执,有严重双向情感障碍碍,是否需要看心理医生

以人为本,助人自助 TEL:400-080-1200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001|回复: 12
如何与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男友安全分手?
主题帖子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我与男朋友于去年12月份相识,当初感情升温迅速,很快便建立了男女朋友关系。但在这几个月的相处中,我们不断的吵架,并被我发现他可能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原因是他总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跟我吵架,有时候因为我说话的语气;有时候因为莫名其妙的怀疑我不在家,非要我给他用家里座机打电话证明;有时候,他会因为我再正常不过的搭老板车回家而怀疑我跟老板有不正当关系;有时候,甚至可以因为我2个小时没联系他而大闹不休。
  如果我们只是吵架,吵过就算也就罢了。几次下来我发现他每次吵架的时候会情绪激动动辄暴怒,多数时候我们只是在电话里争吵,但他就会伴随着有一些自虐行为,或者是用力打自己的头打到流鼻血;或者是开车到高速上飚车然后告诉我他不想活了让我内疚一辈子;也常常威胁我说要来杀人放火报复我全家……最后每次争执,只能是因为我违心妥协而告终。我跟他折腾不起,他可以因为一件小事跟我从晚上一直闹到天亮,我每次都精疲力竭,精神出崩溃的边缘——我必须在他的要求下不断的跟他“对不起”道歉,说他想听的话,答应他的各种无理要求,否则他就用抛出恶狠狠的语言来刺激我的神经。每次我“妥协”过后,他又会回来说些好听的话哄我,什么“因为我太爱你”,“我离不开你”,“我脾气不好,你把我当小孩儿,你得让着我”以及“我觉得我真的对你挺好的,我说那些难听的话都是气话,你别当真,我只是说说”…… 我因为念及跟他尚存感情,一次次的给他机会,但是他却没有丝毫的改变。
  他曾经给我讲过他小时候的事,他幼年父母离异,但是父母双方当时都无法抚养他。他有段时期寄宿在亲戚家,但亲戚家的阿姨却对他不好,经常对他冷言冷语给他脸色看……知道他这段经历的时候我很同情他,想过尽我所能去照顾他情绪迁就他,但我发现这真的太难了,一句话语气稍重点可能就爆发出一场战争,我真无力承受他这样无理取闹了。
  现在我因长期不堪这种精神上的压力,感到自己跟他之间的感情已经所剩无几。我觉得我跟他真的不可能好了,我们之间完全没有信任可言,他也从来对我没有宽容、包容的时候,只要他不爽,他就会拉着我发泄情绪,不曾在遇到“怀疑”的时候,为我忍耐过任何事情。
  我觉得他只爱他自己。他却总说自己多么多么的爱我,对我多好,还埋怨我对他不好……如此情况,我怎么还能继续跟他相处下去呢?
  昨天因为一点小事我们又吵架了。他不停的给我打电话要在电话里发作。我关了手机,他就凌晨1点多往我家打;白天他就几分钟一次的往我单位打找我!我很想解决问题,但,尝试了一下根本没法跟他心平气和的交流。他始终认为自己对,我全错,我骗了他感情,扬言要报复,毁我后半生……现在听他说他在医院,大概是又自虐伤到自己了。而我已经真的太累,太疲乏了,甚至到了宁死也不愿再跟他相处的地步了。只是考虑家人安危,和如果“我”不在了我的亲人会很伤心,才希望把这件事情圆满的解决。要么就鱼死网破,我也不愿再回头。
  希望专家们能帮帮我,给我一些处理该类问题的建议,我知道这样逃避不是办法,总要去面对,希望通过大家的建议,我可以寻到一个结果好些的办法,谢谢了。
ps.有点小激动,说话语无伦次,有什么没说清楚的地方请跟贴,我会解答。谢谢。
主题帖子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请问是不是我平时表现的太懦弱才导致他掌握到我的弱点,总用“威胁”的方式来逼我妥协。我有时候觉得非常压抑,因为我怕家里人担心只能小声的讲电话,也不敢发泄出来跟他吵闹,有时候他甚至不允许我生气,到最后连话也不让我说,只允许我听他说,听他控诉我的种种不好,听他蛮不讲理……我觉得我的忍让助长了他的气焰,但我又怕我不顺从会刺激到他,现在他正要打电话给我父母,我该如何是好?
主题帖子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这里没有人能帮帮我吗?
主题帖子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我该怎么做呢?我很想找他谈谈,又怕谈话无法顺利进行,刺激他更加狂暴,做出伤害他自己的事情。我心理上无法承受这种压力,我会有负罪感。然而负罪感又让我更加想离开他。求帮助!
主题帖子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lomo发表于 15:16:00这里没有人能帮帮我吗?
朋友,请你稍等!
主题帖子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lomo发表于 19:25:00我该怎么做呢?我很想找他谈谈,又怕谈话无法顺利进行,刺激他更加狂暴,做出伤害他自己的事情。我心理上无法承受这种压力,我会有负罪感。然而负罪感又让我更加想离开他。求帮助!
干脆什么都不说,冷淡与他相处。反正他说10句,你说一句。如果他生气,你就平静跟他说:“如果你不想我离开,请你不要再这样折磨我!现在的我很累!”你能做的是,慢慢疏远他。但是你暂时不能跟其他男人接触,以免造成他更大的刺激!现时你展示要委屈自己一下,尽量少一点出去交际,男生暂时不要有什么交往。就算老板送你回家,尽量避免。其他女生也要避免,等他对你的感情慢慢冷却下来再打算。最好就劝他去看心理医生,吃药来暂时控制他的病情!
主题帖子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当他知道和了解到,你没有跟其他人来往,而你虚假的表现你真的很累。这样能稍微减低他对你的监视!他的问题是一个大工程哦!要慢慢疏远脱离才可以!他的遭遇也满可怜的,但是同情不是爱情哦。最好就能劝他去看心理医生去接受治疗!一定要是正式的心理医生!
主题帖子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 你遇到的问题的确很棘手,你怎样慢慢地离开他的生活,的确需要费些心思,在这种时候不要再对家人隐瞒你与他关系的情况,让家里人知道他的言行,做好防范。他说的话也许只是威胁,但谁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付之行动,所以要非常的小心。首先你要解决的是自己内心的负罪感,他成这样不是你的错,但同情不是爱。你有权对自己的生活负责。所以你自己要有决心,但必须冷静,不要太多的解释,尽量不要去指责和责备他,不要去列举他的行为如何,只说明你和他性格不和,不要去激怒他,但也不要太害怕,小心冷静,做好防备。
主题帖子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Lomo好,这种人是很懦弱的,他认识你之前,受到的伤害肯定不少,他杀了谁了呢?最多是自己撞墙。这种人对于强势的人有一种本能的恐惧,而对弱势者,反而显得很匪气。对这样的人,上去两个耳光,狠狠踢上几脚,最好打得口鼻流血,马上去他的“势”。他还敢威胁?早吓瘫了。
主题帖子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林枫老师的回复听着真让人心理感觉痛快。楼主的故事倒让我想到了在网上看到与此有关的一篇报道,搜来贴上,供楼主参考,也许会有一些启发。
择偶支招:不要被感情胁迫
&你越同情他,将来你越难以收拾。 ——茨威格 不要被感情胁迫 ――访心理学博士朱建军   近日读报,常常读到一些鲜血淋淋的“爱情故事”:中学生小博因恋爱受阻,突然从书桌内拿出一块玻璃,用那块尖锐的玻璃使劲地向自己左前胸扎去;一名男子为了唤回女友的真心,竟当着警察的面,拿起菜刀剁了自己的左手,然而鲜血和伤痛却更使女友冷漠而去……   男女恋情原本为温柔之领地,怎么会在这里演变得如此疯狂和危险?这种疯狂和仇恨从哪里来?我们该如何寻找一份温暖和安全的爱情?我想起一位读书的时候热衷于“拆改”来访者性格的心理学博士――今日的中国林业大学心理系主任朱建军。   记者:在择偶方面,怎样才能选到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朱:心理健康在择偶条件中之重要,可谓重中之重。因为如果你不认真地择,那以后再改,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很多夫妻之间出问题就是出在想改变对方这个点上,努力想改变对方的结果,就是不但改变不了对方,而且还把夫妻感情弄糟了。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在择的时候,一定要睁大眼睛。   记者:前些年的石家庄爆炸案,应该是一起典型的因为心理畸形导致婚姻不睦,进而发展为疯狂报复的案件。案犯当时30多岁,在他20多岁时谈恋爱的过程中,他的这些心理问题毛病,是不是已经有端倪出现?   朱:那个人好像有一些残疾。他的心理问题以前肯定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记者:是的。靳如超在8岁感冒发烧时,得了中耳炎,不久开始耳聋。据他家人说,这使他的性格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原本开朗的他,开始变得沉默、孤僻。他在日记中抱怨家人:“他们没好好给我治。”   朱:他发展到这种炸大楼的地步,肯定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这种人有一种心态,弗洛伊德曾经分析过这种人,给他们起名叫“例外”。这个意思就是他们认为老天爷在某些方面亏待了自己,比如残疾,比如心理方面的残疾,或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他在心里面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既然如此,那我就应该得到例外的好处。”就是说,一定要别人在其他方面都顺着我。这会是一个特别强烈的想法,觉得别人就该顺着我,帮助我,应该不计条件的对我好。他对别人的要求就会格外得高。他会特别努力地去表现自己弱的那一面。当别人对他不够有爱心,或者是他认为别人不够爱心,他就会表现的特别愤怒。原来他觉得是老天爷亏负了我,但现在就会变成是这个人亏负了我,就产生强烈的报复心理。靳如超应该就是这样的心理。觉得前妻亏负了他,家人亏负了他,进而觉得整个世界都亏负了他。恶性循环,一波一波地扩大。这种情况是可以识别出来的。   记者:生活中会有一些与他类似的人,他们在婚前相亲恋爱的时候还没有暴露或发展到这种地步,但也一定应该有些不同寻常的迹象,使他不可爱、有点危险,足以使对方产生警觉:和这样的人一同步入婚姻组建家庭,能够和睦相处吗?那些被忽略的迹象是什么呢?   朱:他一定会强调某些他身上一些特别弱的地方。   记者:是博得同情吗?   朱:是博得同情。而且是非常努力地博得同情。他之所以能建立恋爱关系,常常是基于对方的同情心――因为不忍心拒绝他。但你一旦建立了这种关系,就会发现他有一个特点――博得别人同情的需要没够。不是你对我好一点就可以了,他要求你对他无限好,而且他不会对你好,他不会因为你赋予的爱而想到回报。时间长了,对方不可能永远只付出而得不到回报。一旦你为他付出得少了,他就会怨气极大,有些人就会产生暴力。   记者:这就引出了一个婚姻家庭里常常会出现的一个问题:付出和获取,在心理学上,付出多少该停止?   朱:虽然无法说出一个具体的量,但原则上来说,任何一个婚姻都应该有一个大致的平衡,最好是双方都有付出也都有获取。当然这个平衡也可能不像我们一般人想的那样,有些是物质可见的平衡,有些是满足心理需要的平衡。   记者:只要他个人觉得为自己在婚姻里的付出和得到感到满意,那就是一种平衡。   朱:对。但如果有一方在婚姻里觉得自己付出的太多得到的太少,那他的婚姻就极不稳定了。很多时候是这样的,有的人觉得自己付出得多得到得少,他可能会坚持很久,但总会有一天,当某些事情发生后,他就不会再坚持了。我们所说的恋爱问题其实是他心理问题的突出体现。比如他性格里以前过于依赖,在恋爱中他就会特别依赖;如果他以前特别自卑,在恋爱中那个自卑就会突出地露出来;以前有三分嫉妒心,恋爱时可能就会有八分嫉妒心。恋爱都会把这些东西放大。   记者:南方某大学有过这样一件“终成情侣”的场景。一男大学生为发泄失恋痛苦,竟一夜挥霍掉5000元,后又以自杀威胁爱慕的女孩,他冲着苦苦爱慕的女孩所在的宿舍楼大声叫嚷,引来围观。他更加“努力”,爬上宿舍旁的大树上,扬言某某再不出来就将跳下自杀。这时,女孩某某宿舍的窗户突然打开,她站在窗前哭着对这男生大声说出“我爱你”。两人随后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围观同学为两人“坎坷”的爱情之路久久鼓掌。随后,女生某某就通过各种渠道借到了2000多元钱欲帮其还债。有报道说,“所幸一片真情打动了女孩,两人终成情侣。”   朱:天哪!她太惨了!不光是因为借债的问题这个女孩惨,还因为和一个这样的人在一起她一定没有好下场。我经常说这种事情,如果一个人做出那种太狂热似乎是很感人的很浪漫的那种事情,这种人才是最危险的。千万不要答应他。   记者:一些年轻女性常常会梦想遇到这样的戏剧性场面,危险在哪里?   朱:第一,虽然在小说里面越戏剧性显得越浪漫。但在实际生活当中,这种男性的情绪是极不稳定的。他的行为越戏剧性,就越说明他情绪的稳定性差,自控力差。这些弱点在他们将来的生活中,一旦发生矛盾,就会给她带来很大的麻烦。第二,有些人在恋爱受挫的时候,他会用很自虐的方法试图感动对方,如跪在雪地里几个小时。千万别要这种男人。他连自己都不喜欢,他其实心里边不会真的喜欢别人。他心里的感情其实没有表现出来的那么大,他在放大他的感情,那感情只有一点点。戏剧性的效果不光是给别人看的,也是给自己看的――你看我多爱她。他心里面更主要的反而是一种自尊心的打击:我要追就要追到,追不到我就很丢脸。   记者:如果他追到手的话,后面的结果通常是什么样的?   朱:后面就记上账了。你让我吃了这么多苦,到结婚以后我得把这个账一点一点赚回来。所以这种人到结婚以后不一定马上变,可能到一定时间之后,他觉得这个人已经搞稳了,跑不了了,他的态度就会转过来,急转直下。他这么一闹,女孩儿也追到手了,债也帮他还,这个手段就会成为他们关系里的一个规律,等他下回再碰到问题,他会一再使用这个手段。   记者:一旦有这种对方以自杀、自虐的方式疯狂追求的事情发生,该如何应对?   朱:顶住。只能是顶住。不要内疚。一旦他有攻击性的行为出现,最好的办法是失踪一段时间,离他远远的,不要让他找到,让他找不到任何线索。让他过了这段应激期。因为一般人难以做到这点的,过去的教育是这样做不够善良。茨威格有一句话叫“同情之罪”,这句话说得特别对。其实你越同情他,将来你越难以收拾。他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这种人这样闹的目的,就是让你同情他,这是一种技巧,心理学上叫人际控制的技巧,如果他成功一次,他不会觉得对方真善良,如果他真这么想倒好了。但他不会。他会想:行,这个方法灵。下回还用。甚至会用到其他地方。 记者:这让我想起《情感敲诈》一书。那是一种强有力的操纵行为,要是你不能如其所愿,他们就会以感情来胁迫你。这些情感敲诈者了解你把与他们的感情关系看的有多重,他们熟悉你的弱点,会利用它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种行为模式不仅仅出现在恋人之间,也很可能出现在家人、亲友之间。不过在恋人中最多。   朱:这个时候,被施压的人往往会心软了,或者屈服于第三者的压力。比如说,会有一个人出来说:“你看人家这样子,在窗外都等了半夜了,你怎么能不理他呢?你就下去和他说句话吧。”这时候你一定要挺住。说话的人没有心理负担,也不必承担以后将面对的后果。这时候你下去了,和那种“敲诈”的人好了,有可能万劫不复。但无论以后你是如何的倒霉,那个出来说话的外人才不管呢。   记者:生活中这种极端的事情毕竟不多,但许多人却会碰到一些类似、却又小一号的问题局面,我们能不能经过努力调整或经过心理咨询,改变这些问题人的问题行为呢?人们会觉得,他还小,或是他在非常时期,原谅他。   朱:作为他的恋人,如果试图自己去调整他,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如果说调整,除非他自己想要改变,而且他必须去找心理咨询师调整。因为当事人在这里面是双重角色,既是调整他的角色,又是关系中的一员,而他的情绪很可能就是因为你引起来的,在这种情况下调整不了。很难很难。   记者:遇到这样的人,人们自己又调整不了他的情况下,而他的表现也已经挺恐怖的了,但在远离他的时候,他一定会有更疯狂更极端的威胁或举动,有没有一个办法可以平安无事地解决,又摆脱了他,又不要让他自残或伤人?   朱:他是一个成年人,他要跳楼是他的事情,应该为自己负责。如果他要伤人,就要防卫。最好的办法是暂时离开,走得无影无踪,让他找不到。避过这段危险期。   记者:无论男女,让我们把人们分成两类,在感情方面,一类是偏于平淡,一类特别有性别魅力。在择偶方面,应该找哪一类人,你会有鲜明的建议吗?   朱:最鲜明的建议是因人而异。一要自问: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最喜欢的是什么样的人?不要只想我今天高兴不高兴,要想到要和这个人待许多年甚至后半生,那时你高不高兴。二要避开极端,对于特极端的两极――太完美或太无味的两极,只要程度太夸张了,无论他多么完美无缺,又浪漫、又漂亮的。一定要小心这种人。而对太内向、太老实的,也要慎重考虑。   记者:如今在许多网络、报刊上常常见到一些有关择偶的“心理测试”,用来测试这个人或是那个人对你是不是合适,作为心理学博士,你认为这些测试有用吗?   朱:没什么用处。   记者:对情感经历是一张白纸的年轻人,在择偶方面有什么建议?   朱:建议多结交异性朋友,异性交往多了你就了解异性,你才可以识别哪是好的,哪是我不喜欢的。如果你没有异性交往,往往是一旦跟一个异性交往了马上就恋爱。男性女性都一样。   记者:最有用处的是什么?   朱:最有用处的就是增加异性交往。练就一双慧眼,然后在选伴侣的时候,精挑细选。
主题帖子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心网手机版】
我也很困惑,也有同样的烦恼,怎么办
主题帖子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心网手机版】
一提出分手,不是要自杀就是要杀了我
主题帖子积分
在线时间 小时
【心网手机版】
亲,看了你的!发现咱俩的很像!都是强烈的偏执性人格!你不要怕他,也绝对不要再跟这种人过了!你看看我就知道多苦!家里里里外外大大小小都是我干!因为他事太多,根本干不成任何事!总是没事找事!我太累!委屈求全中!唯一不同的是表现方式
Powered by Discuz! &
( 粤ICP-号
咨询预约:400-080-1200|心网总部:0|电子邮箱:||
给每一颗漂泊的心以停驻,给每一个陌生或者熟悉的人以温暖和放松,给你感动,给你一份值得珍藏的美好回忆,让我们彼此相依相伴,一起踏上漫漫人生路。
心网.十一年
&第一家综合型心理学服务平台404找不到相关页面_久久问答_中国权威的健康问答平台
1.您要访问的网页不存在或已被删除。
2.请检查您输入的网址是否正确。
Copyright (C)  WWW.9939.com 版权所有 玖玖叁玖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京ICP备号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两个心理障碍:强迫和偏执,吧友不要对号入座,有心理问题去医院【恐艾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6,208贴子:
两个心理障碍:强迫和偏执,吧友不要对号入座,有心理问题去医院收藏
【疾病名】强迫性障碍【英文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缩写】【别名】强迫障碍;强迫症;强迫综合症【ICD 号】F42.9【概述】强迫性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简称强迫症,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obsession)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强迫观念是以刻板形式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或意向。这些思想、表象或意向对患者来说,是没有现实意义的,不必要的或多余的;患者意识到这些都是他自己的思想,很想摆脱,但又无能为力,因而感到十分苦恼。强迫动作是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或仪式动作,是患者屈从于强迫观念力求减轻内心焦虑的结果。强迫症的特征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二者的尖锐冲突使病人焦虑和痛苦。其强迫思维或冲动虽并非自愿且令人反感,患者明知强迫症状是异常的,患者意识到自身的观念或行为有悖于正常,但不能自控,无法摆脱,并因此感到焦虑和痛苦。症状可因某些应激因素而加重。如果缺乏适当治疗,常有中度到重度的社会功能损害。其人格特点多带有突出的强迫特征,表现为墨守成规、优柔寡断、过分仔细、苛求完美、力求准确等。强迫症患者表现为反复、不合理的担忧,并不得不通过行为来抵消所担忧的危险以得到安心。治疗的关键是让他们面对所害怕的事,不采取抵消的行为,就会发现这种强迫思维没有基础。药物可减少这种强迫思维的强度,并使患者容易抵抗。但真正的康复是面对强迫思维没有焦虑,而药物做不到这一点。以往认为强迫症颇为罕见,但现在显示强迫症可能比以前认为的要常见。男女发病几乎相等。强迫症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早期发病。不经治疗,强迫症的症状会有时缓解,有时加重,呈波动病程。部分患者的症状可保持稳定,而部分患者的症状可逐渐恶化。病程迁延的强迫症可表现为以仪式化动作为主来减轻精神痛苦,但其社会功能已严重受损。治疗包括行为治疗或行为治疗合并药物治疗。经治疗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可有改善或学会较有效地应付他们的症状。法国精神病学家Esquirol(1838)首次报告一例强迫性怀疑的病例,并把它归之于“单狂”(monomania)一类。Morel(1861)创用“强迫观念”一词,认为这是一种情感性疾病。Westphal(1878)归纳了前人的看法,提出强迫观念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情感之外的疾病。Janet(1903)创用“精神衰弱”一词,其中包括了强迫观念。其后,Freud 在神经症分类中,把强迫性神经症作为独立的疾病与癔症并列,归入精神神经症一类。在ICD-10 分类中属神经症性障碍中的一个疾病类别。DSM-Ⅳ则把强迫障碍归入焦虑障碍一类。本病在我国CCMD-3 分类中属神经症。【流行病学】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特征的疾病,患者明知不合理,但经常出现以致无法控制和摆脱,因此感到十分苦恼。1982 年据我国12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本病在15~59 岁人口中,患病率为0.3‰;占全部神经症病例的1.3%。在精神科门诊中占0.15%~2%。发病年龄多见为16~30岁,性别间无差异,脑力劳动者居多。城乡的患病率相近。天津市区调查(),强迫症患病率为0.13‰,占全部神经症的1.0%。女性患病率(0.21‰)略高于男性(0.05‰)。据美国规划区流行病学调查(ECA),强迫障碍的月患病率为1.3%,终身患病率为2.5%,(Regier 等,1988)。英国全国性精神病调查,本病的月患病率男性为1%,女性为1.5%,女性高于男性(Bebbington,1998)。
【临床表现】强迫症的特征是患者有持续存在、强加、不想要的思维,并对这种思维感到难以控制。强迫性思维通常为污染、伤害自己或他人、灾难、亵渎神灵、暴力、性或其他令人痛苦的话题。这些思维是患者自己的,而不是由外界插入的(如精神分裂症的“思维插入”)。这种思维也包括在脑中的想象或情景,这种思维和想象使患者非常痛苦,并可导致极度不安。该病的基本症状是强迫观念(obsession)和强迫行为(compulsion)。90%以上患者既有强迫观念,也有强迫行为;但据Of 等(1995)报告:28%的患者以强迫观念为主,20%的患者以强迫行为为主,50%的患者二者均很突出。病人对强迫症状有一定的自知力,知道这类思维或行为是不合理的或不必要的,试图控制又未能成功。约5%的患者初起病时就不认为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不合理,也无治疗要求,称为自知力不良型强迫症。1.强迫观念 指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情绪或意向。这些对患者本人来说,是没有现实意义的,不需要的或多余的。患者也能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不对的,并知道这些都是他自己的心理活动,很想摆脱,但又无能为力,因而感到十分苦恼。(1)强迫思想(obsessional thoughts):一些字句、话语、观念或信念,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干扰了正常思维过程,明知不对又无法控制、无法摆脱,可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①强迫怀疑:患者对自己言行的正确性反复产生怀疑;明知毫无必要,但又不能摆脱。例如,出门时怀疑煤气是否关好了;虽然检查了一遍、二遍、三遍……还是不放心。又如怀疑文件中是否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是否写错了字,是否装订页数正确等等。于怀疑的同时,常伴有焦虑不安,因而促使患者对自己的行为反复检查,不能终止,十分痛苦。②强迫性穷思竭虑:患者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或自然现象,刨根问底,反复思索,明知缺乏现实意义,丝毫没有必要,但又不能自我控制。例如,反复思索:为什么大米是白的,小米是黄的?而煤是黑的?树叶为什么是绿色,而不是其他颜色?有时达到欲罢不能,以至食不甘味,寝不安眠,无法解脱。有的患者表现为与自己的头脑在欲罢不能地进行无休止的争辩,分不清孰是孰非。③强迫联想:患者见到一句话或一个词,或脑海中出现一个观念,脑子里便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另一个观念或词句。如果联想的观念或语句与原来意义相反,如想起“团结”,立即联想到“分裂”;看到“天上…”,立即联想到“地下…”等,称强迫性对立观念(或强迫性对立思维)。由于对立观念的出现违背患者的主观意愿,常使患者感到苦恼。④强迫表象:指在头脑里反复出现生动的视觉体验(表象)、常具有令人厌恶的性质,无法摆脱。⑤强迫回忆:患者对经历过的事件,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反复呈现,无法摆脱,感到苦恼。(2)强迫情绪:表现为对某些事物不必要地担心或厌恶,明知不必要或不合理,自己也无法摆脱。例如,担心自己会得罪同事或上司,担心周围的人暗算自己,担心自己会出现不理智的行为,担心自己受到毒物的污染或细菌的侵袭等。若看到医院、太平间或某个人,立即产生强烈的厌恶感或恐惧,明知不合理,却无法克制,于是极力回避,称强迫性恐怖(obsessional phobia)。(3)强迫意向:患者反复体验到,想要做某种违背自己意愿的动作或行为的强烈内心冲动。患者明知这样做是荒谬的,不可能的,努力控制自己不去做,但却无法摆脱这种内心冲动。例如,有一种想从高楼的窗户往下跳的内心冲动;看着自己心爱的妻子,出现想把她掐死会是什么样的意向等。尽管当时这种内心冲动十分强烈,事实上却从不会付诸行动。2.强迫行为 指反复出现的、刻板的仪式动作,明知不合理,但又不得不去做。常为缓解强迫观念引起的焦虑不安而采取的顺应行为,但这些行为不能给人以愉快的感觉,以强迫检查和强迫清洗(特别是洗手)最常见。患者常视其能防范某些客观上不大可能的事件,并认为这些事件对患者有害,多继发于强迫怀疑。(1)强迫检查:是患者为减轻强迫性怀疑引起的焦虑所采取的措施。如出门时反复检查门窗、煤气和水管是否关好,发件时反复检查文件中的内容,看是否写错了字等等。(2)强迫清洗:患者总嫌手或衣物碰上脏物,为了消除对受到脏物、异味或细菌污染的担心,常反复洗手、洗澡或洗衣服。有的患者不仅自己反复清洗,而且要求与他一道生活的人,如配偶、子女、父母等也必须按照他的要求彻底清洗。(3)强迫询问:强迫症患者常常不相信自己。为了消除疑虑或穷思竭虑给患者带来的焦虑,常反复要求他人不厌其详地给予解释或保证。有的患者可表现为在自己头脑里,自问自答,反复进行,以增强自信。(4)强迫性仪式动作:当患者产生很强烈的持续的、不能控制的要进行某些行为的强制冲动或愿望时,常导致焦虑和极度不安,就可通过进行特定的仪式动作来暂时减轻这种不安。这种仪式动作通常与强迫思维有关。例如,患者认为“我的手是脏的”,由此激发起反复洗手。另一些患者反复想象电、煤气可以引起火灾,因此激发起对电源、电器、插座、煤气开关的反复检查。大部分常见强迫仪式动作是清洗或检查。其他仪式动作包括出门时,必先向前走两步,再向后退一步,然后才走出门;否则患者便感到强烈的紧张不安。就座前,必先用手指触一下座位,才能坐下;这一动作对消除强迫观念或许具有象征意义。强迫性计数,计数台阶,计数窗格或做事有特定的和刻板的次序。这些动作是重复出现的,他人看来是不合理的或荒谬可笑的,本身并无现实意义,但患者完成了仪式动作,只是为了减轻或防止强迫观念引起的紧张不安或避免焦虑的出现。有的患者只在自己头脑里计数,或重复某些语句,以解除焦虑,是一种精神性强迫行为(mental compulsion)。这种症状并不少见,往往被忽视。尽管仪式动作是为了缓解焦虑或不安,但这种焦虑的减轻通常是短暂的。有的患者会认为有必要重复这种仪式许多次。由于许多强迫症患者有一种以上强迫思维和有关的仪式动作,因此一天中很多时间都会被这些仪式动作所占据。另外,强迫症会导致对一些事物或情境的回避(如污物,离开家以避免锁门),从而对生活造成了影响。强迫症的症状对患者、家庭、朋友和同事是支配的、无益的和烦扰的。(5)强迫性迟缓(compulsive slowness)可因仪式动作而导致行动缓慢;例如,出门时反复检查电器、煤气,使患者迟迟不能出门,甚至上了车还要返回家中检查,致使经常不能准时上班。但也可能是原发的,例如,每当患者看书时,目光常停顿在某一行某一个字,不能顺利阅读以下的内容。这种现象,可能源于患者不能肯定自己是否已看清楚或看懂了这一行字,因而停滞不前。这类患者往往并不感到焦虑。上述强迫症状往往使患者终日纠缠于一些毫无现实意义的观念和行为,妨害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使患者感到苦恼。强迫障碍患者的病前人格,常具有强迫特点。这类人格特点将在人格障碍一章中描述。
【预后】通常在青少年发病,约1/3 的病例首次起病于10~15 岁者;75%的患者起病于30 岁前。也有在童年期起病的。男孩患病率约为女孩的3 倍。大多数病例起病缓慢,无明显诱因,病程迁延。就诊时病程往往已数年之久。54%~61%的病例逐渐发展;24%~33%的病例呈波动病程;11%~14%的病例有完全缓解的间歇期(Black,1974)。常有中度及重度社会功能障碍。药物治疗使本病的预后有所改善。一些报告指出:起病年龄早、病程长、强迫行为频繁出现,伴有人格障碍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预防】目前,许多精神疾病的病因未臻详明。多年来,专业工作者根据在生活和工作实践中,对许多精神疾病不断地细致观察,形成了一些朴素的观念。认识到许多精神疾病是人类个体与社会或自然环境互相作用产生的反常结果。在相当不少的情况下,虽然外在条件相似,但疾病发生则可截然不同,提示个体特性在疾病发生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人们为防止发生这一类疾病中,倡导提高人的精神健康水平,使之能够抵御外界有害因素的侵袭。这就是:①培育机体整体,包括脑功能的发育,并扶植其经常处于健康状态,使人的体魄健壮,精神饱满;②培养个性健康发展并加强锻炼,使之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相统一。由于本病通常在青少年发病,约1/3 的病例首次起病于10~15 岁,故重点阐述青少年年龄阶段生理心理的主要特征与心理卫生的基本内容。青少年期是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以性成熟为其生理基础,通常也被称作青春期,但是,仅仅生理的成熟和生殖能力的具备并不能使一个人变成成年人。伴随着生理的成熟,青春期还具备一系列心理的变化,如,性心理的变化、自我意识及自我同一性的产生、认知的改变、社会化等。因此,所谓过渡时期,与其理解为身体的发育阶段,不如理解为心理的发育阶段,是由依赖的、被照顾的、按照成人确定的特殊规范生活的童年,向成年人独立、而又负责任的生活的过渡过程。
青春期身体的发育与心理的发展一般来说是相互伴随的,而身体的发育可能稍提前一些,随着个体的素质、家庭社会背景、教养方式、生活经历等不同而有所差异,一个看起来外表与成年人完全一样的17 岁少年可能还停留在对父母完全依赖阶段。而一个刚开始发育的11 岁少女可能已独立照顾弟弟妹妹,参与处理自己及家庭日常中的问题。1.青少年期的生理心理变化(1)身体的变化及心理的反应:在青春期到来时,青年人都要经历身体急剧的生长和变化,肌肉、骨骼等组织全面地急剧成长,身高体重快速增加,并且,伴随生殖系统的成熟,第二性征逐渐呈现露出来,男孩出现胡须,喉结变大,声音变粗,女孩乳房发育变化,身体脂肪增多,变得丰满,胸围、臀部增大。另外,两性均长出阴毛。这些变化经过约2 年的时间,而达到青春盛期,并以女孩的月经和男孩尿中出现活的精子细胞为标志。青春期到来的年龄在人与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女孩可以早到11 岁行经,另一些女孩可能到17 岁才行经,平均年龄12 岁零9 个月。男孩在同样的年龄范围达到性成熟,但是平均说来男孩要比女孩晚2 年进入发育盛期和成熟阶段。直到11 岁之前,男孩和女孩的平均身高体重都相同;11 岁时,女孩在身高和体重两方面都突然超过男孩,女孩保持这一差距大约2 年之外,然后男孩超过女孩,并且在以后一直保持领先。这种身体发育速度的差异在初中阶段最显著,常可发现发育相当充分的“青年女子”坐在一群尚未发育的男孩旁边。随着身体的发育,青年人必须适应发展中的新自我,同时还必须适应别人对于他的新形象所表现出的反应,对发育中的少年来说,既不像成人,也不像儿童,他们的身体可能是细长的,各部分的比例也可能不相配,这会使有些年轻人感到很不舒服,而周围人的一些不良反应亦会加重他们的沮丧,如周围人可能称细长的少年为“麻秆”,称胡须浓而密的少年为“大胡子”,而把身体发育快而头发育慢的年轻人评论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或称之为“小头儿”等。发育的快慢、迟早也给青年人造成压力,如发育迟的男孩要面对一个特别困难的适应局面,因为在他们同伴的活动中力量和勇猛非常重要。如果他们比同学矮小和瘦弱,他们可能在一些竞技中失利,可能永远赶不上发育早、在体力活动中占优势的男孩。研究指示,发育迟的男孩一般不如他们的同学合群,自我概念也较差,常从事一些较不成熟、寻找注意的行为。他们觉得自己被同伴摈弃并受到同伴的压抑。另一方面,发育早的孩子往往更自信和独立,发育早或迟导致的这些个性差异可能持续进入成年期,发育速度对个性的影响对于女孩较不明显。有些早熟的女孩可能处于不利的地位,因为她们在小学后期比同伴更像成年人,但是,在中学早期,早熟的孩子往往在同学中更有威信,在学校的活动中居于领导地位,这个时期,晚熟的女孩像晚熟的男孩一样,可能有不那么适当的自我意识,和父母及同伴的关系也不那么密切。伴随性成熟而引起的身体上的变化既是自豪的资本也是困惑的原因,青年人对自己崭新的体格和随之而来的冲动是否感到自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对待他们的性发育的态度。父母对于性的隐秘和禁忌态度会引起青年人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又可能由于同伴具有比较实事求是的观点而逐渐克服。(2)实现同一性:随着身体的迅速变化,以前对肉体存在和身体功能的信赖受到严重的怀疑,只有通过对自我进行重新的评价才能得以重建。青年人努力寻求“我是什么人?”和“我往何处去?”的答案。在身体的变化及性成熟的过程中,青年人有了一些新的体验,也感到周围人对他们的新的反应,他们将力求发现自己现在的真实情况以及将来自己会成为什么样子。伙伴的来往、新的社会关系的产生,也使他们扩大了自我活动、自我探索的空间,他们也要弄清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社会又是什么?我与他们的关系如何等。青年人早期对自身特征的意识是从儿童的各种自居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年幼孩子的价值和道德标准主要来自父母,他们的自尊感基本上来自父母对他们的看法,当年轻人来到中学这个较广阔的世界以后,同伴群体的价值观日益重要,老师和成年人的评价也是如此,他们对原先的道德标准及自己的价值和能力都要做重新的评价,并试图把这些价值和评价综合起来形成一个稳定的体系。当父母的观点和评价明显地与同伴和其他重要人物的评价不同时,产生矛盾的可能性很大。青年人试图扮演一个又一个角色,而把不同的角色综合成一个单一的个性时就遇到了困难,即所谓“角色混乱”。(3)依恋关系的变化:青春期与父母的感情联系会减轻,他们希望独立,倾向伙伴交往,他们过去主要是家庭成员,现在正成为青年,既是家庭中的成员,又是伙伴集体中的成员,与家庭在一起的时间缩短及交通手段、活动范围的扩展,使依恋(attachment)和社会关系扩大。他们与其他成人的感情联系可能接近与父母的联系,如与老师、领导、邻居等关系。从小学到高中,形成大量的伙伴关系,性别的吸引也是同伴关系的重要原因。约会经常开始于集体活动。在伙伴关系中,同伴之间对共同问题的讨论及反面的经验可提供大量的解决问题的技术。有些青年人被家庭疏远,部分原因是他们离家的时间增多。在青春期,有几个交往模式可能在家庭中发生,其中有两种关系疏远的模式,其一为“放出模式”(expelling mode),这包含忽略或拒绝年轻人,父母放弃他们的照顾角色,不再看管年轻人,鼓励孩子走出去。“放出模式”常被这样的一些父母所采用,他们被自己的生活问题(如婚姻问题)所耗竭。没有精力再管孩子,另一种为“替代模式”(delegating mode),青少年被暗示采用这样的一种行为方式,即给父母带来替代性愉快的方式,做他们的父母想做而未能做的事,也包含表现父母的一些不良习性。(4)认知的改变:青春期由于形式运算的出现而使思维完善,它摆脱了儿童时期的单一的具体运算和简单形象思维,进入了抽象思维阶段。在16~20 岁的青少年中有53%能用抽象思维解决问题,21~30 岁之间为65%,也有人终身缺乏,但智商并不单靠抽象思维,它受文化,经历的影响。能用抽象思维后,青年人发现他们可以任意地做各种假设,并学会对假设进行检验。他们学会自我批评,各个方面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也有能力听取他人意见。他们可以将自身内部主观的经验看做是真实的一部分,抽象思维还使青年人处理问题时能考虑更多的可能性,思维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但青年人不能区别他们所想的和别人所想的不同,因为他主要是关心自己,他相信别人所想所关心的也是他的外表与行为。皮亚杰理论主要解释者爱尔金德(D.Elrind)称这种现象为青春期自我中心主义,并指出两种后果:假设的观众(imaginaryaudience)和个人神化(personal fable),前者是指青年人将对自己的关注和兴趣投射给他人,认为自己的行为、外表及自我被他人关注,因而他们追求自我表现、追随时装及对传统的反叛。由于认为自己是他人关注的对象,青少年易产生这样的观点,认为自己和自己的情感是独一无二的,即“个人神化”,他们易产生一些宗教的信念,认为自己受到神的指引和支持,期望自己不受自然法则的支配,如相信自己不会死去,未采取避孕措施与男友约会也不会怀孕等,当与伙伴们分享他们的观点、认知和经验后个人神化将会减退,他们会发现自己是一单个的人,而并非独特。
2.影响青少年心理卫生的常见社会心理因素(1)文化背景:传统文化对读书的图腾,“士大夫”思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追求高学分、高录取率的风气,以及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的现象,使青少年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另外,儒家思想对理性、理智、礼仪的弘扬,在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同时又造成了青少年个性上的压抑、或逆反而成为对社会的反叛。(2)独生子女问题:“四二一”家庭模式自然使家庭的重心偏向孩子,一方面造成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以使孩子除了学习以外其他的能力都不能正常地发展,形成所谓的“高分低能”。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关注,将自己的愉快来源过多地依赖孩子,使得孩子承受着更多的精神负担,容易形成青少年厌学、逃学、及焦虑抑郁。(3)升学的压力:传统的“望子成龙的思想”、升学中过多看重成绩的趋向使孩子经受着过多的学习压力,这种状况可望在教育体制的改革及兴起的减负浪潮中得到改善。(4)家庭的因素:孩子的问题常常是家庭问题的一部分,家庭功能的紊乱对孩子的心理卫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长在不稳定家庭的孩子通常容易产生情绪和行为障碍,父母的不和、离异、及代养等都导致孩子的不安全感,造成心理卫生问题。(5)自身个性因素:完美主义倾向、单一愉快来源使青少年认为“我必须什么都比别人强”“我不能有缺点”“一定要考第一”“要得到所有人的好评”因而,他们经受不了挫折,在自卑和自大之间来回摇摆。社会化不足、自我中心,使青少年难于与人相处。
【疾病名】偏执状态【英文名】paranoid state【缩写】【别名】paranoid psychosis;偏执性精神病【ICD 号】F20.0【概述】偏执状态和偏执性精神病(paranoid psychosis)有学者认为是同义语。但也有学者认为偏执状态以突出偏执妄想而无幻觉为特点,其临床表现与偏执狂有近似之处,但妄想结构没有偏执狂那样系统,亦不固定。可伴有幻觉,但又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分散和荒诞离奇、伴有幻觉,且发生人格衰退等不同。则认为偏执状态似乎是介于偏执狂和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之间的一种状态。偏执状态患者一般预后相对较好,但在随访中,有的患者最后趋向精神衰退。【流行病学】偏执状态的患病率比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少,而比偏执狂多,目前尚没有该病的确切发病率。该病病人可照常工作,甚至可圆满完成任务,往往不去求医。本病多于30~40 岁中年起病,似以女性为常见,且以未婚者居多。病前性格多为主观、固执、好强等,约1/3 患者于起病前有心理因素。【病因】关于偏执状态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无公认的论点,可能是个人素质特点和某些诱发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在一定个性缺陷的基础上由长期持久的精神紧张所引起。急性精神创伤可作为诱发因素。【发病机制】据临床观察,患者病前个性特征有一定缺陷,如主观、自我中心、自卑、敏感多疑或固执等。也有的以心理社会因素为诱因,如隔绝、移民、流亡海外或被俘等。听力障碍也可能为促发因素之一。听力障碍者由于人际交往之间难以得到相互理解,患者往往感到自己被人冷落、轻视。特别是在人多的场合下,认为自己受到排斥,甚至感到被嘲笑,从而导致妄想出现(Tolle R,1997)。【临床表现】起病多徐缓,主要是妄想的发展。常见的妄想是被害、嫉妒、诉讼、钟情、夸大、疑病等形式。妄想系统,但结构不严谨,牢固性不及偏执狂。妄想接近现实,往往涉及家人、邻里和同事,一般不泛化。本症患者多无幻觉,很少衰退。被害妄想大多与诉讼妄想相关。他们总认为自己是完全正确的,而无休止地上告,意志很坚强,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偏执状态的症状有相当大的变异,在理解上学者们之间也不尽一致,这主要由于对本病缺乏确切的临床研究和长期的随访观察。从“偏执”一词来讲,它包括了所有的妄想在内。在众多的妄想中,不论其内容和性质如何,集中一点,都是患者对其生活处境和人际关系的歪曲信念,且难以被说服。精神偏执症(paraphrenia)这一名词已基本不用,但在临床中还会看到类似患者,这是从精神分裂症中分离出来的部分患者(Kraepelin,1920)。本病多发于中年患者,除占优势的固定妄想外,无精神分裂症的思维凌乱、情感平淡和意向缺乏等症状,可伴有幻听。根据临床的突出表现,可分为4 个亚型:①系统性精神偏执症(paraphrenia systematiea),这一型与偏执狂难以鉴别;②夸大性精神偏执症(paraphrenia expansive);③虚构性精神偏执症(paraphreniaconfabulation);④幻想性精神偏执症(paraphrenia phantastica),这一型最为少见。本病的病程为缓慢进行性的,随着时间的进展,妄想结构趋向片段,但患者的社会功能保持相对较好,无明显的精神衰退表现。有学者认为可看作是精神分裂症的特殊类型(Mckenna P.J,1994)。对那些以疑病妄想为主要症状的患者,无论在诊断和治疗上都有些难度。在疾病初期,患者对自己健康状况过分关注,感到某些难以肯定的不适,如头痛、耳鸣或睡眠障碍,若不深入了解,往往会误诊。当病情进一步发展,症状可固定在某一脏器或某一部位,则认为是恶性病变,得了不治之症。虽然经过仔细检查,包括磁共振等精密仪器,证明一切正常,患者仍不能释然,坚信是癌症。甚至不顾医生劝告,要手术探查。病例:女性,34 岁,已婚,大专文化程度,技术员。病前性格主观,好胜心强,工作肯干。在一次谈话中,得知其来往较为密切的同事的弟弟患麻风病,之后精神上有些紧张,回家后问其丈夫,同事的弟弟有麻风病,那位同事会不会被感染。自己又经常与她接触谈话,会不会又传染给自己。经丈夫劝慰,不要胡思乱想。可患者则放心不下,不时照镜子,观察脸面皮肤有什么异常。时隔两个月,在面颊部出现几个红点,患者认为是麻风病的开始,精神更为紧张不安。多次到数家医院检查,均证明不是麻风病,乃一般皮肤红斑。经治疗虽红点消失,患者仍认为有潜在的麻风病。坚持自己住一室,惟恐传染给丈夫。患者在工作中无何差错,情感、行为无异常。
【并发症】目前暂无相关资料【实验室检查】本病目前尚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当出现合并症,如感染等,实验室检查显示并发症的阳性结果。【其他辅助检查】本病目前尚无特异性辅助实验室检查。【诊断】对偏执状态的诊断,要重视妄想的系统性和相对的固定性,本病以人格缺陷为基础,精神刺激为诱因,妄想较多,较系统,情绪反应适当。多无幻觉,人格保持相对完整,智力佳,无精神衰退。没有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妄想至少持续3 个月。【鉴别诊断】对偏执状态的鉴别诊断,常常要除外器质性精神障碍(如内分泌疾病、脑退行性病变和药源性引起的精神症状)、情感性障碍(如躁狂症的夸大妄想)等。1.与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的鉴别,在疾病早期有一定难度。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妄想是奇特和片断的,而且伴发其他分裂症症状。不难与偏执状态鉴别。偏执状态通常缺少schneider 一级症状和Bleuler 的四“A”型症状。2.与情感性障碍的鉴别较为容易,因偏执状态是较持续性的,社会功能保持相对较好。在情感性障碍多为发作性病程,社会功能虽明显受损,但治疗效果良好。3.偏执狂和偏执状态均以系统妄想为特征,偏执状态的妄想不如偏执狂系统、固定,妄想内容可因环境变化而变化,预后较好。但在疾病初期难以鉴别。【治疗】抗精神病药发展到今天,尚无对偏执性精神障碍有可供选用的制剂。患者拒绝治疗,也难以进行临床验证。当出现兴奋、激动或影响社会治安行为时,可采用低剂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必要时应用注射剂。医生要随机应变,也可从某些非主要症状着手,如情绪不好,睡眠障碍等进行调理,打开局面。偏执状态的治疗要抗精神病药物与精神治疗相结合,精神治疗在治疗中尤为重要。心理治疗相当困难,关键问题在于患者是否信任及合作,能否按要求定期与治疗者见面,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这是进行治疗的前提。即便能接受治疗,至于治疗效果也难以随访。无论如何,总是值得尝试的方法之一。1.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家庭和社会治疗。不厌其烦地向患者解释、分析、推理。改变患者所处的环境,因良好的环境条件有助于妄想的改善。2.配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不仅可以消除患者的焦虑和激动,也能减轻或消除妄想。【预后】本病的起病多较缓慢,多因一些事件诱发,妄想虽多呈持续慢性形式,但也有于短期内消失的。预后较偏执狂好,如果病前人格缺陷不突出,起病有明显处境因素,经适当治疗和环境调整,可以得到缓解。综合治疗可使症状减轻。【预防】精神疾病的预防工作来自实践,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向前发展。迄今为止,精神疾病的预防工作基本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至于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完善的预防措施还远远没有被人们所认识和掌握。然而值得强调的是,探讨病因和揭露内在的发病规律,恰恰是科学的预防工作的最终目标。在精神疾病预防的工作方法上,一般认为精神疾病预防的实际工作按下述3 种类别进行工作是可行的。即: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争取完全缓解与良好的预后,防止复发;做好已患病者的康复安排,减少疾病导致的能力丧失。值得注意的是要提防更年期类偏执状态。该病起病比较缓慢,病程也较冗长,常迁延数年以上,发病时或病程中常伴有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其临床表现以嫉妒、被害、自罪及疑病等妄想为主,常伴有相应的听幻觉。其妄想内容以较固定,或有系统性,很少泛化。妄想的对象多是自己的亲友或熟悉者,并与现实环境关系密切。尤其突出的是性嫉妒妄想,老是怀疑其爱人不忠诚、嫌弃自己,另有新欢或外遇,怀疑爱人与某同事或邻居来往有不正当性关系,甚至怀疑爱人在密谋加害自己等。在猜疑猜想的同时,往往表现出紧张焦虑、恐惧等一系列生动的情感反应,并且常出现与妄想相一致的幻听。在各种幻听妄想的支配下,病人显得十分紧张、惶恐不安,表现为终日闭门不出或不敢回家;或是怕食物有毒而不吃不喝;或是经常四处跟踪尾随其爱人;或者与怀疑对象经常大吵大闹等。这类病人由于身陷重重怀疑之中,再加上幻觉妄想的支配和影响,所以可发生绝食、自伤、自杀和伤人等行为。该病个别严重者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衰退与痴呆。预后较更年期忧郁症差,但约有1/3 患者可自愈,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效果较好。因此,要关注这类人群,如有可疑症状,及时求医。
好贴啊,好贴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双向情感障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